小洲村一日游范文

2024-06-09

小洲村一日游范文(精选8篇)

小洲村一日游 第1篇

小洲村一日游的作文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始建于元末明初,是最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也是一个保护区,它,就是小洲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洲村都有什么好玩的吧!

一走进小洲村,就像看到了一幅古老的画卷:河涌蜿蜒交错,造型各异的小桥枕在溪流之上,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古老的官庙朴实淡雅,传统的民居参差错落,在绿树婆娑的掩映下,真像一幅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水墨画。

在小洲村,最奇怪的还是用蚝壳建造的房子。小洲村的.祖辈村民们因地取材,从海沙堤中掘出大量的蚝壳,用这些蚝壳来建造房子,据说,用这种材料建造的房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这么好啊,我也想有一间呢!

在小洲村的公园旁有一座荒废了的祠堂,祠堂的广场全部使用条形青石板铺上去的。一踏上条石,脚步声由地面往下传送,回音沉闷悠长,让人从心里油然生出虔诚来;祠堂里搞搞的梁柱,给人造成无形的心理暗示,让人不能不以一种朝圣的心情去面对祠堂里的事物;祠堂的石缝里长满杂草,里面没有任何摆设,正堂牌匾上的雕花素雅自然,墙壁间仿佛写满了光阴的故事。

小洲村河道环绕,巷巷相连,古木郁郁葱葱,河中停泊着小木船,河水经年累月拍打着古码头。只是在这代表岭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青砖青瓦都掩映在这淡雅的画卷里。

小洲村,真美呀!

小洲村一日游 第2篇

迷人的小洲村作文

暑假,妈妈带我到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游玩。

刚到小洲村,我立刻被那里的景色迷住了。

又高又大的榕树立在小河边,像历尽沧桑的老人,树干疙疙瘩瘩的,风吹过,榕树的叶子就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像在为你诉说过去的老故事。树荫下很凉快,许多游客坐在树下乘凉。

继续往村里走,看到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巷,虽然不是很宽,但很长很干净。道路的旁边是一家家店铺,那真是一些“老”店铺,斜斜的屋顶铺着深红色的瓦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路边种满了茉莉和百合,漫步其中,仿佛走进一条白色长廊,一丝淡淡的清香直透心脾,让人如痴如醉。

我和妈妈走在幽静的小巷,心情舒畅而愉悦。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环绕小洲村的“小河”旁。

名谓小河,却只有一层厚厚的淤泥铺满河底,几只小艇停在淤泥上。我向四周张望,发现不远处有一栋四四方方的小房子。走近一看,店牌上工工整整地写着三个大字――租艇部。门前还贴着一张日历,日期下面写着涨潮和退潮的.时间。

我十分奇怪,在日历上找到老板的电话,打电话咨询:“老板,河上连水都没有,怎么能划船呢?”老板解释说:“今天是初五,下午4 点左右会满水的。”“啊,这么神奇?”“对,下午4 点我就会来开船。”

4 点钟了,我们赶忙朝租艇部方向跑去。看见老板正不慌不忙地做开船准备。原来干巴巴的河床果然涨满了水。真神奇!

我们付了钱,穿上救生衣,拿了一把船桨坐上船,学着老板的样子,左一划右一撑地向前划去。

民居沿河而建,各家花园各有特色,几个只穿着裤衩的男孩子在小河里游泳,真是运动就在家门口啊!岸边还种着芒果树、龙眼树。黄黄的芒果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想摘一个来尝尝。龙眼树上土黄色的小果实又肥又大,十分诱人。

船老板边划船边为我们介绍风景,还讲述了一段段小洲村不为人知的前世今生,让我对这个岭南水乡有了更深的认识。

小洲村真美啊!我一定还会再去的。

浅析小洲村截污工程设计 第3篇

1.1 小洲村排水现况

小洲村位于海珠区的东南部,村民居住地面积为50.6公顷。小洲村以瀛洲路为界,可以分为新旧两个片区,瀛洲路西面为新规划建设的住宅区,东面为该村旧民房集中地。新住宅区大部分为为近年所建的住房,区内有较完善的道路和排水设施,排往西江涌。而旧区为多年的民房,房屋基础较差,房屋之间有2-3米的小巷。

小洲村内河涌主要是西江涌和石岗滘。西江涌是主涌,连通珠江以及附近土华村的水系,所以西江涌的承担大部分的泄洪功能,涌面相对宽阔,最窄有15米,两岸大部分为石堤,一部分为原始的土堤。堤岸上基本是近年新建的村民住宅。石岗滘是旧村内环流的小河涌,呈蜘蛛网状,最窄的有3米左右,基本成了村民生活污水的排放沟,不承担排涝的作用。

1.2 小洲村规划情况

小洲村现有常住人口6700人,加上流动人口共10000人,规划人口2万人。规划定位保留原有景观的自然村,开发现有的瀛洲公园,下一阶段规划建成一个有岭南水乡风情的旅游景点。根据广州市沥滘污水处理厂分区规划,小洲村生活污水由沥滘污水厂收集处理。

1.3 工程设计

1.3.1 污水管设计要点

(1)小洲村是一条市政设施比较落后的城中村,村内的房屋都是没有规划的建筑,河涌的没有维护带,也就没有了在河堤上埋设截污管的可能。堤岸上房屋都是村民多年的祖屋,要拆迁难度十分大,房屋的改造要等以后城中村的改造才能实施;而且房屋的基础不好,污水管不能太接近基础,以免出现房屋倾斜的危险。

(2)小洲村的污水治理的原则就是远近期相互结合。首先,为实施市政府提出的2004年污水治理目标,达到珠江前后航道水质变好的目标,近期必须先对小洲村内的所有河涌进行截污,采取截流式合流制的形式,在小洲村生活污水排入河涌的排放点截流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厂处理,确保生活污水不再经西江涌流入珠江航道;远期结合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方案对小洲村内的排水设施进行完善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将小洲村污水引入沥滘污水厂处理。

(3)考虑到房屋拆迁的难度和资金十分大,所以污水管埋设在河堤内的方案难以实施,污水管只能埋设在河堤外。根据海珠区水利部门的意见,小洲村内的河涌现在尚未有具体的规划整治方案,而且近期也没有河涌的整治计划,所以河涌的整治难以与污水治理结合实施,在现有的条件和要求下,只能先实施截污工程。

(4)污水管埋设的河涌堤岸边就要充分考虑河涌的涌底标高、堤岸标高和污水管的走向。污水厂在小洲的南面二三围处,在南洲路上有一条规划的污水干管到污水厂,小洲村的污水按规划应引入此干管。设计的污水管存在几处要横过河涌的地方,根据水利部门的要求,污水管离涌底要有有效的保护厚度,以免日后河涌清疏时破坏管道。

(5)本工程在华洲路方向预留土华村污水的接口。土华村现有常住人口6000人,流动人口2万人,规划人口6万人,共150公顷居住及工业用地,计算得旱流污水量为433.8L/S,所以可以考虑增大小洲村内污水管的管径,以预留土华村的污水。

(6)本设计的目的是将小洲村的污水全部截流到南洲路规划的干管。设计考虑临时与永久相结合,污水管埋设在河堤外是解决截污目标的临时方案,设计方案考虑了将来河涌堤岸整治时,可以将污水管改回在堤岸内,本方案达到完成近期截流污水的目标;本设计虽然污水管的走向复杂和量多,但可以使小洲村的污水全部收集,截污工程完成之后,小洲村的河涌不再有污水流入,河涌恢复以住的洁净。

1.3.2 污水管设计

(1)首先确定污水的主管,因南洲路污水干管已计划建设,所以小洲污水的排放方向是排向南洲路的干管上;小洲村居住区的污水、工厂区的污水和瀛洲公园的污水都是就近接入南洲路的污水干管。因受小洲的河涌条件决定,小洲生活区的污水只能沿着河涌分几个出水口排入南洲路上的干管。污水厂东面有条规划路,该路的埋设污水管接纳规划工厂区的污水。

(2)充分利用小洲村最宽阔的瀛洲路,设计一条污水管,贯通瀛洲路和小洲东西路,使小洲市场一带、小洲新住宅区的污水都由此管输送至小洲东西路的干管,尽量减少污水管在河道内埋设量。

(3)西江涌大部分是有石堤的,一部分没有石堤。有石堤的部分,污水管就直接埋在石堤脚边,埋管后用砖和混凝土包管及封住原堤脚;而没有堤岸的部分,就按水利部门河涌堤岸整治的标准进行砌石堤。

(4)石岗滘由5条小涌组成,各条小涌互通,并且都流往西江涌,因为小涌宽窄不一,污水只能沿着涌边的堤岸埋设,并在污水管上砌石,以保护原有的石堤和美观。

(5)管道埋设在河道内时,在考虑到原有石堤的安全下,尽量埋设在河床底,使污水管不减少河涌的过水断面,不影响河涌的过水能力。

(6)各街巷的污水明沟及暗渠在接入设计污水管前,要先通过方形沉砂井,沉砂井前设格栅,以减少泥砂及各种垃圾进入设计污水管;因各街巷的排出口过多,设计将距离不远的沟渠合二为一,以减少污水管的接入口;沿涌边而建的房屋大多为直接排入涌里的,要将其排放口改到街巷的明沟里;要求把所有的街巷的污水都接入设计污水管。

(7)因为污水管大多埋设在河涌内,所以设计要考虑污水管的积淤及清疏,首先增大设计污水管的管径为400管;在接入前设检查井,过滤垃圾;在位置容许的地方,设计污水管在堤岸里设检查井,以利于清疏;若是没有位置设检查井,就在设计污水管每隔40米设一检查口,或者是直接在河涌内建污水管的检查井。

1.3.3 管材选择

管材选择不仅考虑其技术、质量的可靠性、先进性、经济性,而且根据小洲村实际情况,从管材的性能、施工、安装方便等方面综合考虑。经比较,最后采用塑料管(D300-D500管采用UPVC双壁波纹管,D600管采用HDPE管)。

2. 工程施工保证措施

2.1 河涌清淤及措施

河涌清淤工程量较大,清淤量最终达24000多立方米,清淤河涌线达五条,长度共有2500多米,涌内淤泥主要为砂砾石、杂物、垃圾淤泥等。按照部署,先选取实验段,经采取多种方法施工对比后,最终选择租借村民小船来装运河涌淤泥的方式,通过小船直接从水路运输淤泥至集中地点然后再应用机械装运,从而解决了庞大的清淤量运输问题,也节省了二次车辆运输费用。通过试验段,为后面工序的创造就了一个好的局面。

2.2 河涌内管道施工及措施

本工程有2500多米的管线埋设于石岗滘涌中,虽然设计深度不大,但施工困难,开挖必须断流河涌才能实施,堤岸民宅林立,岸上五六米都没有交通运输通道。为此,采用了必要的技术处理:采取分区、分段进行施工。分段内头尾用砂袋围堰,且进行浅井点降水,保证施工段内涌干枯无水,满足开挖施工,且实施管沟开挖前的河涌双重支护法,确保民宅安全;用小船运输材料及在河涌中搭设运输便道,增加运输人手,对长材料如管材预先计划进现场堆放于涌岸边,等沟槽开挖管坑处理完毕,立即敷管,保障沟槽回填的及时性,从而避免沟槽塌方;在管道敷设后,在管的两侧打设钢桩,加设横压条形成门字型,迫紧管面,使安装后的管道保持不上浮。

2.3 街巷管道施工及措施

本工程分布于街巷的管道最多,达5000多米,管线分布基本全村各处都有,穿越的是大街小巷,尤其是很多在老屋区内,巷小且紧贴民宅民楼,街巷狭窄最宽有5-6米,最窄的只有1.0米。这样,合理的安排施工面、施工点以及注重技术上和方法的紧密配合,主要有如下方法:对能提供场地的区域,分区分点马上组织加班突击快捷完成;对实施作业的区域进行施工前的摸查,对难点预先排除,为下面工作的实施创造条件;做足安全措施,尽量减少由于开挖施工中两侧民楼的开裂、下陷或倾斜的可能性,另对管沟开挖后,采取短时交通管制措施和及时敷管、回填,坑面加覆盖板等措施来保障安全;做到及时修复道路,降低扰民程度,也保障了安全。

2.4 采取水平钻进牵引管法及岩石爆破

为避免顶管施工时顶管井体积大,阻塞交通,地下地质分布复杂(有岩石段分布、流沙、淤泥土等),地面上空有高低压线及其他电信管线密布,软基搅拌桩无法施工等诸多因素,应用了目前国内较新技术的非开挖式牵引法(水平定向钻进法),以满足要求,并且在实际施工中得到了证实。对部分地段地下坚硬的花岗岩石地质,且两侧有学校、商铺及民宅,顶管及牵引管根本无法施工,经多方论证后,采取双重支护法明挖及无声分层爆破方式进行安全施工。

3. 工程效果

在小洲村流浪 第4篇

到小洲村,采摘万亩果园,探访百年高龄的蚝壳屋,还可以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店。那些向往美好生活的流浪文人和隐者聚集于此,在这座环水而建的古村寨里,播种下怡情自乐的手艺情怀和一家家颇有手艺情怀的店。

牧男手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东庆大街7号

电话:020-34435469

特色:南美macrame绳编饰品

小洲村的静和别处的不同,安详的生活配合水流声细细流淌,时而弹奏出愉悦的小调。

踱步穿过东庆大街,转身遇见小巷中的青砖房,门牌上写着“牧男手作”。店面住着放浪不羁的小飞、女孩苏苏和他们的爱子——一只战斗能力超强、长相酷似希特勒的公猫。

充足的阳光照进上下两层的青砖瓦房,唤醒地面的复古老花砖,泛出岁月的光芒。青色的砖墙刷成干净的白色,绘上大幅的画作,鲜艳撞色。作者是苏苏,这位来自广州的女孩酷爱插画、装置艺术,也专注南美的macrame绳编饰品设计。

店里除了主营咖啡,macrame绳编饰品和手作木勺成了最受欢迎的特色产品。“macrame绳编饰品源于南美,嬉皮士把它带往各地,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苏苏拿出一条项链介绍着,“将绳编和不同的原石结合,再运用编结技巧,设计成更容易佩戴的款式。”的确,材料的不同,结合创作出的风格各异,“定制的macrame最受欢迎。”苏苏自豪地说。

近些年,村里的居民们纷纷拆建旧屋,店门前的空地成了重灾区,大大影响了客流量。“遇上冷清的日子,店里只来两三个客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乐在其中吧。他们在拆掉的旧物中淘回老窗框、门板、门锁、老电视、木椅等年代感满满的物件,稍加组合,改造成三只脚的餐桌、饰品展示柜、橱窗、花架、装置摆件、吊灯、屏风……书柜底部加上4个滑轮,就能更自由轻便地搬挪……“等到春暖花开时,客人们能看到牧男的另一面。”

小洲村周围是大片的果园,木材树枝容易收集,山间拾物也是小飞和苏苏常做的事,“枯树枝用来装饰墙面,与旧物件完美契合。”随着手绘的琴键阶梯上到二楼,大阳台是植物施展魔法的好地方,藤蔓类的使君子、紫藤、葡萄,交换季节地占领地盘。

外面不时传来“叮咚叮咚咚”的敲打声,将老收音机的声音调大,摇一把蒲扇往藤椅里一靠,看着一旁的葡萄渐渐熟透,日子就这么一点一点地过着。这便是牧男的节奏,怡然自乐,悠然自在。

如意手工坊

地址:小洲村中华大街中华六巷1号

电话:13610149669

特色:定制宝石饰品

杨家三兄妹的店坐落在中华大街上,取名“如意”有三意:一来为自己能做称心如意的事业而感到幸运;二来想自己双手创造的作品能如人们的心意;三来希望事业能如心所求,长久经营下去。于是,自2010年如意手工坊开店以来,生意红火,又增设了“小洲印象”和“古港印象”两家分店。

在中华六巷中,找到如意手工坊,店门选用竹编席做底,配上古朴的斗笠蓑衣和茅草根装饰,旁边木框里的棉麻布上印着五字店名,小店的田园气息更加浓郁,再配上一阵悠扬的笛声乐曲,还有什么理由不进店看看呢?

店里的竹制船模、陶瓷摆件摆放得琳琅满目,而陈列最多的则是手工制作的发簪和手链,光彩各异的宝石们被精心挑选出来,镶嵌在首饰里。一旁的原石被分门别类地盛放在方格子里,等待被人发现最美的一颗。“这是玛瑙石,这边是猫眼石,还有东陵玉,石榴石在这边……”杨家三兄妹忙得不可开交,大哥杨营兴热情地上前招呼,“因为我们接受定制,所以挑选宝石的顾客很多。”

虽然定制饰品是店里的特色产品,但来的不仅是女性顾客,不时也有型男进店选购。“黑曜石打造的饰品很受男士的喜爱呢。”杨丽芳生得一双巧手,因此常常有定制的顾客找她。“好的黑曜石是有彩虹眼的。”她拿出一串黑曜石,放在强光下讲解,“你看,有彩虹眼的黑曜石,在光照下能看到绿色、紫色或者黄色,非常漂亮。”

“旅途中,我们常常被那些巧夺天工的手艺打动着。机器轰鸣的现代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品被冰冷的器械所取代,物品们失去了双手创造出的那份‘温度’。”交流中,找到了杨家三兄妹开店的缘由,那份对手艺的情感从话语间流露,一触碰,便泛起涟漪无数。

三脚猫手工坊

地址:小洲村南洲大街2号

电话:13609068007

特色:手工皮具、手工鞋、玻璃工艺、陶艺、皮艺教学

踏着已被脚步磨得平滑的石板路,推开半掩的老木门,往里屋走,老木柜、老桌椅、老木框……所有的物件都带着时光的沉淀,衬得上面展示的手工皮具也蒙上了岁月的痕印。

这里不仅有不同款式的手工皮具,还有玻璃工艺和陶瓷工艺品,“隔三差五还会开办皮艺教学课堂喔。”店里的黄小姐介绍道。

透过破旧却保存完好的雕花木窗看到里屋,店主岳清波正低头制作着一款新设计的复古皮包,周围安静得能听到皮料切割的声音。“沁在皮艺圈里好几年了,每一个时期都会迸发出一些新的灵感,”岳清波抬起头来交谈,“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为我的设计和手艺买单,于是想到不如开一家店吧,摆上我的皮具,和大家慢慢分享。”

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第5篇

调研人员--

调研时间 2009年10月8日

小洲村概况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园”保护区内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它有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蚝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北帝庙文化。

【figure0.小洲村规划底图1】

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最终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格局。小洲村因水而生,由水而名。故村民的生活方式与其息息相关。村民的房屋大多依水而建;最初交通方式也以水为路,以舟为车。村中道路大都与水垂直,沿涌有大街贯通。过珠江水道,村民可以乘船到广州、番禺等地,甚至出海。小洲村传统的生存方式是农耕,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果树等。其中种植果树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小洲村河网纵横,绿树成荫。村民农闲时刻最喜欢的就是在河边树下聊天嬉戏,现在仍然保留这一传统.【figure1.小洲村环水而建,绿树成荫,村民多在树下乘凉休憩】

小洲村建筑历史分析

一,小洲村村落历史演变

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开村到明初-以华台山为中心的村落起源期

小洲村东约有一座低丘,名为华台山,高 16.31 米,山上原有一座小亭,在文革中被毁。据村民介绍小洲村最早的房屋就建于山的周边,这一说法可以在有关的历史记载中得到验证。华台山当时为水中小岛,小洲村的先人只能选择地势较高处定居,这是符合村落选址一般原则的。后来由于不断的冲积和淤积,河道变窄,村域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

【figure2.小洲村前期格局发展图】

第二阶段:明初到清初-村落缓慢发展期

现存历史建筑中的天后宫、北帝庙、西溪简公祠、简氏大宗祠等大都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形成的,这些建筑集中分布在拱北大街沿线,因此拱北大街应是当时最重要的街道,说明明末清初的小洲村发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据史料记载,村中现存最大的宗族简氏宗族的发展是从明代开始的。简氏主要分为两支迁入小洲村。一支为东源公,是在明初迁入,这一支的祠堂东源公位于东源大街附近,为“其慎堂”,但现在已经被损毁,原址另建了民居;另一支是西溪公,是在明成化年间迁入,这一支的祠堂为西溪简公祠,又称“受经堂”,位于西江涌东岸的西约大街。

第三阶段:清初到建国前——村落成熟时期

据《广州市志》记载,宋末元初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小洲人口仅增加了37 万。明末清初,由于战乱,人口大损。小洲村也不例外。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在广州设置粤海关,并在距离小洲村 2 公里左右的黄埔村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是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康熙五十年(1711),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两个因素促进了小洲村人口的迅速增长。简氏一族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村落的主要力量,居住地域也发展到了村中心区域。小洲村商业贸易在黄埔村的带动下开始繁荣,在最靠近珠江口的华台山西北侧形成了登瀛码头和登瀛大街。据《小洲村史》,清初登瀛大街已经是小洲村最繁华的街道,街道两侧商贾林立,热闹非凡。村民住宅也向登瀛大街两侧集聚。原西溪简氏和简氏大宗祠附近区域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村落日趋成熟。天后宫、玉虚宫等庙宇也是当时小洲村的繁华所在,香火十分旺盛,北帝诞大约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流传下来。同时,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盗贼和匪患严重,简氏族人不得不在古码头边上修建城墙,以保卫家园。古城墙上的洞眼至今犹存。

1【figure3.小洲村中期格局演变图1】

第四阶段:建国后至今——村落拓展时期

这段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前的缓慢发展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大拓展时期。解放以后,小洲村分田到户,原地主和资本家的房子都分给了佃农和长工,每户都有了固定的宅基地。大部分旧村居得到更新,西区靠近西江涌的部分和东区在这一时期发展较快,东源公就在这个时期的更新中遭到破坏。世纪 80 年代以后是小洲村历史上发展最快、拓展幅度最大的时期。村民纷纷

改建旧宅,并向西、南、北三面拓展居住区。现存的大量楼房都是在这一时期建设起来的,约占旧区的一半以上。尤其是90 年代以后,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村区内的宅基地建设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跨过瀛洲路开辟了新的住宅区,村南北两端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村落规模得到空前地拓展。同时,小洲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众多艺术家的居住兴致,在瀛洲路以西的西江涌边建设了“艺术村”。但这个时期也是对旧区更新较快的时期,村内部分历史建筑遭到破坏,村落的保护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figure4.小洲村后期格局演变图1】 小洲村目前的建设呈现为两种风貌。(1)旧村风貌

小洲村旧村主要指形成于以华台山为中心、西江涌以东、河涌环绕的区域。村的建设呈现出圈层式蔓延的历史痕迹。旧村内部建设密度大,街巷狭窄,建筑质量较差,以 1~2 层住宅为主,部分建筑已空置或坍塌。

【figure5.已部分坍塌的房屋】

(2)新村风貌

新村是指八十年代以后小洲村民在瀛洲路西侧及村南、北端建设的新住区。新村建筑密度比旧区稍小,户均建筑面积较大,路网格局整齐,建筑质量较好,基本为 4~6 层住宅,其中艺术村为代表。

【figure6.小洲村新区】

二,小洲村建筑空间分析

街巷空间特色

小洲村的临水街巷呈现出岭南水乡的特色,充分体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场景。百年老树与树荫下休憩娱乐的老人、在水中玩耍嬉戏的小孩、老人旁边忠实等待的狗,呈现了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广州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小洲村特有的临水空间保留了古朴、安逸、回归自然的古村落特色。河涌绕村,小桥到处可见。小洲村临水的街巷大致体现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最能体现水乡特色的“街—河—街”【figure1】的临水空间形态,以细桥大街一河两岸最具有代表性。第二种是“街—河—屋”的临水空间形态【figure1】,两边的街巷有一边是临水的石板路,另一边是建在水边的房屋,体现了典型的岭南水乡水上人家的特色。如新路大街一带。第三种是“屋—河—屋”形式的临水街道,这种街道临水的一面是完全封闭的,只有零散的门前小巷通到水边,完全体现了水上人家的传统风貌特色。如细桥直街和低洲大街。而上述三种临水街巷的空间形态又是相互交叉的,灵活多变的。

建筑平立面特点

小洲村的建筑类型按照年代可据以下分类:(1)明代建筑

主要为村中遗留下来的旧祠堂及庙宇,有简氏大宗祠、东池祖、西溪简公祠、粤梅祖、慕南祖、天后宫及北帝庙等七幢。

(2)清代建筑

主要为部分祠堂、庙宇与民居。属于清代的祠堂有瀛山简公祠、泗海公祠、穗侨简公祠、新厅、吕山祖等 5 处;庙宇有简公佛、三帝庙等2 处。属于清代的民居有司马府第等71 处。

(3)民国时期建筑

主要以民居为主。多为体量较小的、砖木石结构、坡屋顶、青砖材料的传统民居建筑。

(4)解放后~80 年代建筑

从现状调研来看,解放后到八十年代这段时期小洲旧村有部分的更新和建设,这个时期的建筑多为平屋顶、砖混结构建筑。

(5)80 年代以后建筑

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的平屋顶建筑。

(6)其他建筑

这类建筑主要是村中的一些临时搭建用房、牲畜用房等,其年代不可考。建筑风貌

小洲村重点规划范围内主要建筑类型有两大类:公共建筑和民居。公共建筑主要为村民公用的祠堂、庙宇、会堂等;民居主要为纯住宅及商住结合的住宅。

小洲村内历史建筑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筑风格和样式,主要特点为:①小面宽,大进深;②空间高敞,通透;③墙体薄,屋面薄。

(1)空间形式

小洲村内历史建筑的空间形式主要有四种:一种为大型祠堂,如简氏大宗祠、西溪简公祠,平面形式为三进三开间两侧廊,中轴线布局,三进依次是头门、享堂和寝堂;第二种由祖先故居演变而来的祠堂及民居大宅,其平面形式为三间两廊一天井,如慕南公祠、四海公祠、瀛山简公祠、司马府第等;第三种为普通村民住宅,平面形式多为一间一天井和两间两廊一天井;第四种为商住结合的住宅,平面形式多为一间或两间,采用前铺后居或下铺上居的形式,面街立面为大面积拼木板的铺头装,主要分布于登瀛大街和拱北大街。

(2)结构形式

一般而言,大型祠堂均为砖木石结构,由民居演变的祠堂多为砖木结构。一般为“大木小作”构架,不施斗拱,仅少量建筑檐下用插拱,以瓜柱承檩。普通传统民居多为砖木结构,采用山墙直接承檩的结构形式。

【figure7简氏宗祠砖木石结构】

【figure8.普通民居砖木结构】

立面分析:富有特点的建筑类型——蚝壳屋与锅耳屋

(1)

蚝壳屋

在小洲村,最有特色的一道风景就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蚝壳屋”。小洲的祖辈村民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据说,用这种方式构建的屋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

蚝壳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里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再拌上黄泥而砌成的,是岭南曾经“苍海桑田”的见证物。蚝壳屋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figure9.蚝壳屋1】

(2)锅耳屋

锅耳屋因其山墙形似锅耳而得名,有些起翘,有些不起翘,通常锅耳山墙伴有精美的灰雕和灰塑,部分宗祠也有锅耳山墙。

平面分析:祠堂与普通古民居

(1)简氏宗祠:简氏宗祠规模宏大,共有99道门,从前这里是供奉祖先,族人议事和集会的地方。前堂后殿式,廊院式的布局,为岭南风格的古建,梁柱尺寸纤细,无繁复的装饰雕刻,可用端庄秀丽来形容。前面厅堂为三开间,四进深,且加设卷棚式前廊,后大殿为三开间,九架前后廊结构。屋架为木结构,方形石柱,山墙,马头,屋脊上均饰有砖雕,纹样造型处理手法简洁,大气古朴。整个祠堂装修不见一般商贾宅院祠堂的华丽世俗,透出一种闲静儒雅,淡泊宁静的气韵。

【figure10简氏宗祠】

(2)民居:民居平面并不复杂,有些被租为艺术家工作室,有些成为具有商业功能的建筑。

【figure11.普通民居平面】

【figure12.改成艺术家工作室的民居】

【figure13改作商业用途的民居】

民居基本沿袭旧时功能形式,改装成艺术家工作室的民居在内部功能区划分上进行了较大改动,作为商业用途的民居在内部平面结构上进行了改动。

小洲村建筑评价

小洲村的明清古建筑在旧村区保留很完整,大的祠堂、宗祠后来又进行了整修,结构没有明显缺失,富有岭南地区的特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结论

小洲村的作为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存完整的古建,沿袭至今的人文形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防止因旅客进入而造成破坏。

通过对小洲村历史建筑群的调研,对广州历史街区的历史发展、建筑形态、风俗人文、保护状况有了初步了解,也有了调研的经验,对这种研究方式有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稔洲村)创建文化达标村总结 第6篇

工作总结

稔洲村地处莞城西南约30公里处,东南与虎门镇隔河相望,西接大泥村,北靠义沙村。村委会下辖水上、旧围、培厚围、永茂、合宜围、龙船洲、鞋底沙等七个村民小组,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全村常住人口为2442人,外来人口为14000人。为响应我市落实政府文化管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探索,按照上级评选东莞市文化标兵、先进、达标村的指示,我村特提出申报文化建设达标村。现对我村的文化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

在我村文化建设管理上,村两委领导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各项指标任务纳入任期目标,每年围绕我村文化建设召开专题会议三次,积极完善各类场所设施、硬件功能。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成立组织领导机构,由村支部书记何锦祥亲自挂帅,宣传委员梁秀英负责组织和管理。领导小组精心制定创建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目前,我村已把文化建设纳入为计划中,作为衡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元素,在日常建设过程中,把该项经费支出、专项预算列入财政预算中,保证每年的文化事业经费占村可 支配总收入的1%以上。

二、文化设施建设的加强

近年来,我村对文化设施的建设着力加强。

1、先后建设了文化广场、休闲公园共4个,总建筑面积达9800平方米,均已投入使用;

2、我村新办公大楼投入使用时,将规划一间多媒体多功能用途办公室,可供青少年、老人活动使用;

3、在200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新村委大楼的同时,在旧村委会一间面积为100平方米的空置楼内建设了图书馆,藏书量初定为5000册,报纸、期刊分别有11、20种,设有本村资料专架,日常使用采用电脑化管理,年购书经费为1.3万元;

4、在新村委大楼前,广场规划出一块面积300平方米,设有一系列规范的健身器材健身路径;

5、村内7个村民小组共设有7个标准灯光篮球场,设有自动开关系统,确保每天夜里定时开放;

三、文体活动氛围的营造

为丰富民众节日及日常生活的文体活动,在一些传统盛大的节日里,我村委会积极约请专业团队前来表演。如今年的春节前后,我村数个村民小组分别聘请了粤剧表演团前来演出,得到村民及新莞人的热烈支持和喜爱。又如今年的“三

八”妇女节,为把节日氛围和妇女知 识传递到全村妇女去,我村在广场举行了一场计划生育知识问答和体育活动组合一起的户外活动,得到全村妇女的热烈响应。近年,我村前后举行的一系列文体活动皆受村民与新莞人好评,成果与反应也使活动一直得到持续。回望过去一年,我村举办的文体活动如下: 1、2008年10月至今,聘请数名专业舞蹈老师于广场开放式授予村民及新莞人各种舞蹈,主意强化村民文化底蕴、氛围,活动广受喜爱; 2、2008年12月28日,由村民组成的一支民间妇女舞蹈队伍参加镇元旦文艺晚会的演出; 3、2009年1月22日,由7支村民小组为单位举行为期两天的篮球赛; 4、2009年1月24日,举办老人投弹活动及象棋比赛; 5、2009年1月28日,邀请粤剧团到村民小组进行粤剧表演,广受中老年村民喜爱; 6、2009年3月6日,为迎接“三八”妇女节的到来,举行妇女一系列活动,包括定点投篮、抛圈、计划生育知识问答游戏、实质性补助(分发油米、奖励)等; 7、2009年4月,响应镇劳动就业办,开展就业培训计划,主要培训对象为村内缺乏专业技术的妇女、失业及待业人员,培训课程主要有电脑培训、烹饪、美容等; 8、2009年5月,开展青少年科普知识讲座; 9、2009年6月,由村委会组织全体党员参观西大坦安 置区,接触和了解农村新型公寓;

除了传统的几个节日开展的文体活动外,我村还会结合当时形势开展各种适时宜的丰富多彩文娱活动。

四、文化队伍的建设

近年我村为发掘具群众性基础的活动资源,专门成立一支以宣传委员领导,下设三位文职人员辅助的文化建设队伍。全力带动全村人民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中,享受文化氛围,更从中挑选出优秀人员成立队伍,保持练习和向外吸收,不断促进自身进步。如今我村已建有规范队伍舞蹈队、龙舟队、篮球队等。

五、其他方面

我村一直把发展教育作为大事来抓,配合镇联合办学,村内的适龄儿童迁往联办小学就读,一直与联办小学保持对学生的培养和督促,对村内高中或大学毕业生做好登记,为其创造就业机会,或进行就业技能培训。辖区内设有两所规范的民办幼儿园,方便村内适龄儿童就读。

在卫生方面,全村配有足够的环卫工作人员,全天候对村内垃圾桶、公路、休闲公园等进行全面打扫,日常保持村内卫生整洁,同时注重村内绿化,特别在新办公大楼前,开放式公园植满各式样位全村共有三所,皆爱戴,其中医疗设备湛。我村多年来一直

树木。医疗卫生单深受全村人们拥护先进、医师医术精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职工工会等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随着村内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村领导意识到村内文化需要的迫切。也设定了一系列提高村内文化建设水平的规划,第一是硬件与经费的保证,目前我村已经逐步完善,得到村内人民的认可;第二从队伍和氛围建设着手,大力宣传和组织村内人民积极参加活动。相信由我村领导的组织规划与努力,村内文化建设很快就可获取较好的成效。

小洲村一日游 第7篇

关键词:水,林,村,三位一体

1 总体特色

小洲村也称瀛洲,始建于元末明初,历今约700年。其位于广州市“南肺”——海珠区东南端万亩果园(约1200ha)的中心地带,古村选址于城郊近入海口处的“讷位”,四面环水,形似小岛,故称小洲(图1,茭塘司图中,小洲村在河南洲的位置)。

图1摘自清同治《番禺县志》

2000年,广州市政府将小洲村作为广州地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列入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小洲村被冠以的称号其它还有:国家级生态村、国内难寻的长河涌村落(10km)、珠江三角洲唯一的风貌典型的果林型岭南水乡、广东生态示范村、广东最美丽乡村、广东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广州“水乡新八景”等等,而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

“保护区内大部分建筑物已残破不堪,且破旧的民宅并没有太多的保护价值,但小洲村内纵横交错的水道、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完整的古村落格局甚至是闲散的村民生活气息都是小洲村内值得珍视的遗产,被誉为‘广州最后的小桥流水’。”1)

2 水、林、村三位一体的整体格局

2.1 村落规模

现小洲村域面积约400ha,其中果园270ha(包含广州市最大的果林农业生态公园——瀛洲生态公园),水网30ha。2009年8月12日,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发展策略委员会2009年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此次规划范围面积71.3ha,重点规划范围面积18.5ha;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5.1ha,建设控制地带9.2ha,环境协调区15.9ha。

2.2 格局形成

泥沙淤积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珠江前后航道间的河南洲东部逐渐涌现出许多岗丘,小洲村的地势低于其北面的土华村和东面的官洲村,其成聚也较晚,却因此保存了珠江河口沙洲地的发育形貌,水系纵横交错,自然曲折。小洲村从整体到局部都体现出岭南水乡的格局特色,而不是平原或山地的村镇布局形态,或西方规则大构图的模式。

图2~7摘自陆琦主持的《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建筑与景观改造整治设计》调研报告。

2.3 村落格局(图2)

小洲村东北方向通往珠江后航道,古村区域四面环水且内部也水网密布,分为北、南、西三个组团,其中小洲古村位于北部组团,中央有红砂岩小石岗“华台”高起。

小洲村的整体格局可概括为——水、林、村三位一体,相融相生,互为脉络。周围的果基河涌大环境和整体格局仍存。但古村区域内已较为城市化,对新建建筑的控制未能严格落实,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已遭受相当程度的废弃和破坏。

下面结合村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发展,对其一作探究。3小洲村水系简图4小洲村河涌落潮水流方向示意图

(1)顺应自然的水乡格局:小洲村的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一脉相承,古村四面水道环绕,从中央高起的华台向周围发射出道路,呈放射形蛛网式布局,为不规则式岭南网形水乡;街巷和建筑均垂直于水道而自然曲折,呈岭南传统民居典型的梳式布局。小洲村的人文历史也与水网紧密相关:龙舟活动兴盛、水神崇拜仍存,处处因水得景,以水为脉,体现出富有特色的古村风貌。

(2)果基河涌的农商出口地格局:小洲村位于万亩果园中心地带,果基河涌与村落相融相生,自然环境优越。村内的水果曾远近知名,现一年四季仍在自产自销。过去还有兴盛的蔗糖制造业。古村东北方向的登瀛古渡码头,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仍为小洲村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出入口。登瀛古渡附近的古渡闾门、古城墙和明清商业街,是小洲村乃至广州市郊小村镇发达商贸的历史见证。

2.4 地形利用

(1)选址:古村选址于风水形胜之“讷位”,在水曲中建宅,即选择了较为安全的沉积岸而不是较为危险的冲刷岸。古建筑集中于最为安全的北部组团,而在南部组团和西部组团只有少量分布。

(2)地势与布局:小洲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部组团中央高起的红砂岩石岗“华台”为村落制高点,是最早先民的聚居地点,原有社稷坛、“林坑”和“太婆井”,现为村中心唯一面积较大的绿地开敞空间。

(3)水系与布局:水系由西南流向东北,成网状纵横交错于房前屋后,走向灵活多样。在村建设范围外形成果林的灌溉水渠,在村内成为当时聚落的给排水河涌。

3 由水而生的空间形态

“广东村落的布局形式大致有四种:一是梳式布局传统,在广东大部分地区都有,是本省广府地区农村中最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岭南水乡聚居空间格局包括……水网分汊把聚落建筑划分为若干部分的网形水乡。”2)小洲村正是典型的梳式布局和网形水乡的结合体。

水系网络形态是村落发展空间形态的基础,即组团布局形态、街巷网络形态和建筑布局形态俱为顺应水系网络形态的结果。下面对三者关系略作陈述。

3.1 水系网络形态

(1)水系布局(图3、4)

水源走向方面:在古村西面的西江涌是流经小洲村的最大河涌,因地势高差自西南向东北流淌,在北南分3条支流即石岗滘经过古村汇入细涌,再呈S形向北流入大涌(西江涌在村北段称为大涌),继而通往珠江后航道。石岗滘组成了小洲村内多个极具特色的“Y”字形水道交汇处——这些位置常成为水乡村落的“水口”。

分布特点方面:小洲村自然形成的水系网络形态和周边的泥基果林仍存,水道尚未被规整或拓宽以利通航。水系特点为:密、窄、浅,只在西江涌和简氏宗祠前有较宽的水道。河涌水渠如经脉蛛网无处不在,具有步步可亲水的岭南水乡特质。

功能特点方面:西江涌、细涌及大涌,都具通航功能,现仍可见木制小船或水泥船,这与小洲村的水果生产运输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前,居民的饮食洗涤用水均取自河涌,生活污水也在此自然净化,后来水质曾一度恶化。2005年截污后,水质大为好转,居民已开始重新将涌水用于洗涤,水道中又出现了小鱼小虾和蟛蜞等生物。

潮汐因素方面:小洲村的水系随潮汐而自然涨落,与珠江水同步,每日两次,盈则碧波可鉴,枯则泥沙毕现,是其他村落难见的奇景。

(2)水口

村落布局中,在“Y”字形水道交汇处,设计有三道“水口”:第一道为古村西北的牌坊、礼堂处,昔日有文武庙镇守,今已毁;第二道为古村东北的玉虚宫、天后宫、娘妈桥、泗海公祠处;第三道位于东北角三帝庙、简佛祖庙处。

(3)水体

小洲村内部的主要河涌为石岗滘、细涌、大涌,街道基本垂直于河涌。河涌宽约8~9m,窄处常为3米余,仅供勉强通航。河水现较为清澈,潮涨时观赏性极好。排水渠沿街巷延伸,一般较窄(常不到半米)且浅,多为明渠,原作排水之用,现经整治水质已有较大的改善。小洲村内已发现至少七处古井,许多古井的水仍用于洗涤,饮用水源已使用接入的自来水。

3.2 组团布局形态

“Y”字形水系网络石岗滘将村落自然地划分为北部、南部、西部三大组团。北部组团处于“讷位”中的“讷位”,为风景形胜之地,亦是小洲先民的聚居地、特色建筑和“瀛洲八景”的集中地。由于村落北端为古时与外界沟通的唯一路径——登瀛古渡,且小洲村的文化与水息息相关,所以北部组团自古便是小洲村民公共活动的主要区域。南部组团和西部组团则更偏生活性内向性,为后人的分房聚居地,亦拥有各房房祠。其中小洲村主要姓氏简氏的大宗祠位于南部组团,西部组团则与新村隔河涌相望。

3.3 街巷网络形态(图5、6)

小洲村的路网走向随水而布,基本垂直于河涌。而水道环绕小洲古村,且中央“华台”高起,形成以其为中心的放射形蛛网式路网布局。在稍新的区域(南部组团和西部组团),街巷也是顺此规律迎水排列延伸,可见水道是村内居民的公共而非私有资源,大家都有到达水、使用水的权利。水、街、屋亲和交融,体现为“街-水-街”、“街-水-屋”、“屋-水-屋”三种临水空间。古村在东西南北均有入口与道路相接,主要入口广场为北入口瀛洲牌坊处与东入口简氏宗祠处。

小洲村的道路系统是研究岭南水乡格局的宝贵蓝本——路由水生,自然曲折的路网布局基本尚未被取直或拓宽。街巷之间、街巷与水之间产生了多种节点关系和空间感受。根据街巷与水的空间关系,可总结出两种街巷的形态特征。

(1)临水街巷形态

临水街巷,沿水道曲折延展基本无断开,形成连续的滨水空间。临水街巷为村内公共性较强的主要交通道路,分为内部的双边水巷和外围的单边水巷两种。宗祠、房祠和商铺等公共建筑常沿临水街巷建设,居房屋排列最前列,占据较为开敞公共空间。

(2)离水街巷形态5小洲村街巷节点分析图6小洲村街巷分析图

离水街巷,垂直于水道而自由曲折地划分地块。离水街巷如毛细血管般,为联系各户民居与主要交通道路——临水街巷的纽带,常在巷门处设闸门楼,有插槽供晚上加木门关闭。离水街巷内部为各家各户的出入口,房屋密集排布,沿街巷常有单边或双边排水渠,是岭南民居常见的梳式布局中不规则形式的体现。

3.4 建筑布局形态

(1)居住建筑布局形态

古村建筑呈典型岭南建筑的低层高密度梳式布局形式,但非规整格式而是随水网走向自由延伸。建国后的新建建筑也多为居民自发建设,虽许多为拆除古建筑而新建,也基本未破坏道路和建筑的总体布局。村内基本未有个别单体的过分突出或凹进而产生对整体脉络的打断和破坏,也未在古村范围内建造过大尺度的广场、道路或建构筑物。

(2)公共建筑布局形态(图7)

梳式布局是广东村落特别是广府村落的最典型布局形态,多将公共建筑设计于风水相位最佳的村面。小洲村的公共建筑就是基本临河涌布置,如诸多祠堂(包括宗祠和各房祠)、宫观坛庙等。在村北入口建有人民公社时期的大礼堂,村外围新建有艺术村等。虽然体量较大或与原有肌理不尽相同,但对村落整体布局影响不大且具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4 结语

通过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对村落水系网络的重点调查,可以清晰地得出小洲村水、林、村三位一体,相融相生,互为脉络的整体格局;以及村中的组团、街巷和建筑布局也由水而自然生成的空间形态。

作为广州地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小洲村确实是广东村落梳式布局形式与岭南网形水乡相结合的典型,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演化成果,值得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保护整治。7小洲村典型公共建筑与特色建筑分布图

参考文献

[1]陆元鼎,廖志.我国南方村镇民居保护与发展探索?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陆琦.广东民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51.

[3]孙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J].规划师,2008(12,24):73.

[4]朱光文.远去的果林水乡——小洲水乡的外部环境与聚落景观[J].小城镇建设,2006(1):29.

小洲村 彼岸花 第8篇

前往小洲村超平想像地便捷。知道它的人不多,更多的人知道“瀛洲生态公园”。却不知道耕耘这个“公园”的小洲村。村庄就坐落在自古被称为“广州南肺”的瀛洲岛上,村民世代种果为生,村周环绕延绵繁密的广袤果林,岛外的珠江水系联通广州、番禺乃至外海。

其实,只要穿过果园就能找到小洲村。不过,遮挡小洲闻名的,却非这些繁茂的果林。

小洲村跟其他农耕村庄一样,天然醇厚地生息着,丰饶着。河道回字形环绕村庄,住宅自然呈回字形排布开来,顺着河道就能走完整座村庄。我很早就来过小洲。素颜朝天的水边小村,古雅破败的古桥和古建,安静的水流、奔跑的村童和猫狗,带给如我这样一个标准都市人最妥帖的温柔与怡情。

这样的村落越来越少。与小洲隔岸的小谷围岛,大学城的建设正摧枯拉朽地夷平村庄,一座新城正呼之欲出,原有村庄现已碎影轻痕。而夹在小洲和小谷围之间的官洲岛,也因生物岛的建设而举岛迁移。这似乎是城市土地难逃的宿命,却偏偏,小洲村如花绽放,宛若远在彼岸。

古村vs生态

小洲村由珠江千百年来流沙冲积形成,河口沙洲地形经千年来的耕耘形成岭南独特的“果基河冲”。四面环水,既是天然的屏障,也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

小洲村有很多“城中村”特征,马赛克的房子,异乡口音的租客,不得章法的临时棚户……可是河流的痕迹顽强地保存着古村落原来的风貌,码头、巷道,桥梁、庙宇、宗祠、院落,这些地标性的村建仍在原地未曾挪动。村东北的登瀛古渡,这个从水路进入小洲的千古码头。如今成了村民休憩纳凉的公共空间。硕大秋枫树下,透过密叶洒下的细碎光斑,映在古渡的台阶,石凳,甚至古城墙上。从古渡开始,水陆分离,而陆上的生活却处处蕴含“水”趣。玉虚宫盘香垂悬,青烟缭绕。水乡的缘故,这座供俸水神真武帝的道宫终日香火旺盛。和很多近水的村落一样,天后也是小洲村民供奉的神明。由五块宽五十厘米花岗岩石板铺就桥墩的“娘妈桥”,尽管没有任何雕饰,却由这简朴而素雅的平常,见出“天后(俗称‘妈娘’)”在水乡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

桥,在小洲村也如是这般,简单而重要,简单地一石横卧,便唤作了细桥,低洲桥……而惟一有围栏的古石桥,如它的形态一样突出地有着一个好听的名字“翰墨桥”。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桥,又仿佛让水乡在岭南瓜果的馥郁中淡如薄烟地飘出一缕书香。

文艺vs生活

不管外人以怎样的眼界去观看,小洲其实就是一个本原生活的村落。炊烟,锅碗瓢勺,瓜果,渔船,人来人往。没有车马,没有尘嚣。热闹是自己的热闹,幸福是自己的幸福。

大城广州的城根能滋长这样的村落,幸甚。更意外的是,这么一座生态村落滋养自己的同时,竟还滋养了另一种文化形态——艺术。翰墨桥边古老莲雾树下的幕南简公祠堂,好几次去小洲我都忍不住要进去看看,里头的别样气息对我构成了强大的吸引。祠堂已经成为一个木雕工作室,在这个传统宗族祠堂中,工作室的主人用不同的作品构建出古朴又前卫的意蕴空间。祠堂里除了木雕买家,玩家,就是我这样的好奇者。村民显然已经熟悉并接纳了这个空间,他们安然从祠堂门口穿过,就像穿过一户寻常人家。莲雾树下的老太太,坐在祠堂虚掩的门口,摆卖村里的特产水果杨桃,吆喝招徕来人,头顶树上不时跌落烂熟的莲雾。

小洲村里更多的祠堂和民居,都像幕南简公祠一样,悄然变成了艺术工作室。艺术在小洲村,已经并非一星半点地存在。现在人们已经将小洲村唤作“文艺村落”。它的蔚然成风起于2004年一岸之隔的大学城落成,数所高校艺术类学生选择村内租金便宜的民居作为工作室和居所。而在更早,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看重此地宁静秀丽,发起组建小洲艺术村,至今约有60多位画家,书法家居住于村内的艺术家别墅小区。

小洲村的艺术并不喧嚣,安静地插在民宅和古建之间,也呈自然生活态。中华巷内的“当下创作空间”,如若不留意会很容易错过,院子里泥塑作品摆件和空间主人的生活物件搁放在一起,由阳光糅合在一副安闲的画面中。这其实不正是昭示生活和艺术同根同源么,不正是昭示最生动的美是在生活的背景中才能够灵动起来?

小洲常有这样的场景,画室,工作室的门半敞着,偶见画师或者文艺工作者埋首于作品,偶尔进去些零余的人,观看或者问询,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打断艺术家的思绪。而就在紧隔壁的小院,会有华发老人筛米选豆,或村妇支着棚架专注珠片刺绣。艺术、劳作,相安无事地共处,交织出一副岁月静好的画面。

现状vs未来

小洲村的艺术群落现状,实际上处于艺术品制作阶段。和商业性强的创意产业园相比,它们更多的是手工作坊形式。而这种形式是在小洲村这片特殊土地上滋生出来的,艺术成分加入之前,它们都有非常原生态的独特气质,生态,民生和建筑。

2008年秋,“小洲青年艺术节”开锣。在小洲村这个天然、开放、流动的艺术实验室里,绘画,影像、装置,雕塑,行为等视觉艺术多面呈现了青年艺术面貌和发展趋势。小洲村前所未有地聚集了很多人,无疑主办者在艺术节的多重目的中也暗含着做强“小洲文化艺术品牌”的想法。小洲村口的历史建筑——人民礼堂,在这次活动中更是凸显了它标志建筑和展示空间的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展览中,小洲村更集中凸显了它加入了艺术成分之后的恰到好处的魅力。

而正当其时,小洲村也有了隐忧,民宅,古建修复和保护的出路,不是闲置和空置,小洲村的经验是将类似人民礼堂,简氏大宗祠等这样的历史建筑以较低廉的价格出租给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让他们在古建筑中创作,同时对建筑也是一种日常保护。但如果同步引入旅游,餐饮、娱乐,古村的生态和生活肌理都将受到影响。

沿着回字形河道步过小洲村,温软的怡情会自然伴生这样的思考,安好的小洲村,现在恰到好处。因为,只有够成熟,够文明的城市,才能诞生出街巷或者村落的生活美学,是当地人创作和享受的,不是让出空间专门为消费者观光者设计的。

上一篇:班主任怎样做好任课教师的协调工作下一篇:教育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