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8-18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6篇)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篇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直角三角形。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学 生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比和比例、图形的相似、推理证明等。将为一般性地学习三角形的知识及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对部分学生来 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选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求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励学生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通过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难点: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题1: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大台风中折断倒下,树干折断处距地面3米,且树干与地面的夹角是30°,大树折断之前高多少米?

问题2: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 α ≤ 75°(如图),现有一个长6米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米时,梯子与地面所称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二、知识回顾:

如图,已知:在ΔABC中,∠C=90°,你能说出这个图形有哪些性质吗?

1、在一个三角形中,共有几条边?几个角?(引出“元素”这个词语)

2、在RtΔABC中,∠C=90°。a、b、c、∠A、∠B这些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讨论复习:

RtΔABC的角角关系、三边关系、边角关系分别是什么? 总结: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两锐角互余:∠A+∠B=90°(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a2+b2=c2(3)边与角的关系:

sinA=cosB=a/c cosA=sinB=b/c tanA=cotB=a/b cotA=tanB=b/a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

三、探究新知:

从以上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几个元素,从而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交流讨论:

(1)已知两条边如何解直角三角形?(可分为已知a、b或已知a、c两种情况考虑)

(2已知一条边及一个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可分为a、∠A或c、∠A两种情况考虑)

四、知识应用:

例1:如图在RtΔABC中,∠C=90°,AC=√2,BC=√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例2:如图:在RtΔABC中,∠C=90°,∠B=35°,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以上两例有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

解决本章引言中提出的有关比萨斜塔倾斜角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解决之。

师生共同分析解决本节问题

1、问题2.注意强调: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出特别说明外。边长保留四位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1′。

五、总结概述

一、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是中考的一大类型题,主要涉及测量、航空、航海、工程等领域,解答好此类问题要先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1 仰角、俯角; 2 方向角; 3 坡角、坡度; 4 水平距离、垂直距离等。再依据题意画出示意图,根据条件求解。

二、解实际问题常用的两种思维方法:(1)切割法:把图形分成一个或几个直角三角形与 其他特殊图形的组合;(2)粘补法:此方法大都通过延长线段来实现。

六、课堂练习:见教科书P.91 练习

七、作业安排:习题28.2 1、2、3.八、自我问答: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边的关系,角的关系,边角关系引入,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只要有两个条件就可以解直角三角形(至少有一元素是 边)。这一结论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获取,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熟悉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通过对题目中 隐含条件的挖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2篇

第二,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在学生选择解直角三角形的诸多方法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而后选择了一种解法进行板演。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觉得也存在一些需要自己深刻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探讨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时,处理的有些过于仓促,应该让学生从理论上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再如,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需要具备的条件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内在联系时,问题的指向性太明确,过多地关注问题的预设而忽视了即时的生成,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可能效果更好;又如,课堂总结时,总想把现成的规律性结论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告知他们,但忽视了学生在没有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情况下,老师的努力将大打折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总之,本节课教学力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新课标下的新课堂的丰富内涵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尝试。着力做到新课堂是数学活动的场所,是讨论交流的学堂,是渗透德育的基地,是学生发现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

一道解三角形题的解法探究与反思 第3篇

问题:在△ABC中, 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 b, c, 且b2=ac=a2-c2+bc

(2) 试判断△ABC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

此题咋看非常普通, 就是一道解三角形类题目.标准答案解答如下:

(2) △ABC为等边三角形.b2=a2-c2+bc, 不失一般性, 可设c=1, 则b2=a=a2+b-1, 消去a得b2=b4+b-1, 即 (b-1) (b3+b2+1) =0, 所以b=1, a=1, 即证.

此题从高考角度出发, 应当算是一道容易题, 但是问题 (2) 答案给的解答方式学生不易想到.另外判断三角形形状的方法较多, 笔者觉得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机会.所以在上课教学时, 我把学生分成了七个小组, 进行自主合作, 探究总结本题第 (2) 问可能的解法, 经过讨论, 小组总结归纳展示如下.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4篇

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结合注重开放与生成,构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的思想。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思考,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操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探索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形成深刻印象,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靠,对难点也比较容易突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教学分析

1.地位与作用

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工程技术和物理中,主要是用来计算距离、高度和角度。教科书中的应用题,内容比较广泛,具有综合技术教育价值,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进行运算,但三角中的运算和逻辑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便于运算,常需要先选择公式并进行变换,同时,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和课题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即要求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或根据文字语言中的某些条件画出适合它们的图形,总之,解三角形的应用题与课后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三大数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属于三角学,中学数学把三角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归入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就是本章的解直角三角形。这主要是因为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有较多的应用,它的基础仅仅是锐角三角函数,这在学生学过相似三角形后不难接受。后一部分是三角内容的主体部分,包括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三角方程,将归入义务教育后的高中阶段。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必要基础,只有学好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才能继续学习三角函数和斜三角形的解法。

同时,解直角三角形还有利于数形结合。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才能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另外,有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可分解为一些直角三角形的组合,从而也能用本章的知识加以处理。以后学生学习斜三角形的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和任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也要用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本节内容在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对锐角三角形函数有更深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启下,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为高中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说,本节课的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直角三角形,前几节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所以这节课内容学生可以接受。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体验转化过程,真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引导—探究—解决—扩展”的教学方式,从学生活动出发,结合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强调实用性。

4.技术准备

多媒体,三角板,半圆仪。

三、目标分析

学会用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本部分安排三节课,本节是第一节。根据课标的要求,要尽量把解直角三角形与实际问题联系,减少单纯解三角形的习题。在实际问题中,要使学生养成“先画图,再求解”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所要用的边角关系。

1.知识目标: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转化。

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上,当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时候,心情激动的同时,你可曾想过,升起的国旗有多高呢?你能测量和计算它的高度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一种测量国旗高度的方法……

(教学意图:数学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呈现给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有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新知导学

1.仰角和俯角的概念

我们站在低层的看台上,仰望升到顶端的国旗,视线在水平线的上方,这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我们称为仰角(如图)。

站在高层的看台上,俯视升到顶端的国旗,视线在水平线的下方,这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称为俯角(如图1)。

学生:通过看电脑展示结合图形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

老师:板书仰角和俯角的图形定义。

问题1:如图4,学生甲站在第1层看台的地面上,仰望升到顶端的国旗,已知他的双眼距地面1.5米,他的双脚距旗杆底部18米,看国旗的仰角为29°,你会利用这些条件计算国旗的高度吗?(结果精确到0.1米)如果这名学生继续往看台的上方走呢?

问题2:如图5,学生甲站在某一高层看台的地面上,俯视升到顶端的国旗,已知他的双眼距台阶1.5米,现在他的双脚距地面16米,距旗杆底部的水平距离为34米,看国旗的俯角为10°,你会利用这些条件计算国旗的高度吗?(结果精确到0.1米)

学生:根据所给图形,分析并列出式子。

1.5+18tan29°≈11.5(米)

问题3:学生甲站在看台的某层台阶上,请问:需要测量或补充哪些数据,才能计算出国旗的高度?

问题4:现在为了美观,旗杆AB下面摆设一些盆栽作装饰,即不能直接测量出人的双脚到旗杆底部B点的距离,当人站在C点时,测得旗杆顶A的仰角是16°,向旗杆的方向前进18米,在D处测得旗杆顶A的仰角为30°,求国旗的高度AB为多少米?(结果保留到0.1米)

1.5+16-34×tan10°≈11.5(米)

应用概念直接解题已知一个锐角和一个边和两个边的直角三角形的直角三角形都可解。加深问题的研究,扩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边和一个锐角,已知两边这样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可解的。

(三)总结

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是找到与已知、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辅助线构筑直角三角形;当问题以一个实际问题的形式给出时,要善于读懂题意,把实际问题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四)巩固练习

如图8,山脚下有一棵小树AB,小强从点B沿山坡向上走了50米到达点D,用高为1.5米的测角仪CD测得树顶的仰角为10°,已知山坡坡角为15°,求树AB的高(结果保留到0.1米)

解:设AG=x,在Rt△AFG中,FG=AG/tan∠AFG=x/tan30°=x

Rt△AEG中,tan∠AEG=x/(x+18)x≈10.3

AB=AG+GB≈10.3+1.5=11.8m

板书设计:基础知识:

例3

例4

五、教学反馈,评价分析

本课设计中先安排一个引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设计有梯度的例题,让学生体验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知道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确实体验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有用的。在探索与交流中,让学生互问互检。注意学生的相互评价的作用,整节课学生都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第5篇

(2)让学生深刻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向方程的转化.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实际上分别给出了a、b、c三个量的关系,a、b、c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当这三个实数中有两个是已知数时,它就转化为一个一元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求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未知的元素.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反思 第6篇

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是: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灵活运用;会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利用已知的边和角,求未知的边和角;能结合仰角、俯角、坡度等知识,综合运用勾股定理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是中考一轮复习,所以我先将课前自主复习部分让学生课前独立完成教师批阅,这样在上课前授课老师能做到心中有数,再针对课前自主复习部分的题目有侧重性的讲,真正做到有惑必解,有疑必答。

本节课我共设计了3条例题,一是台风中心的运动问题,涉及到了仰角和俯角问题;第2题是一条20xx年的中考题,我将题目变式为3小题,将坡角、坡度、以及基本图形的渗透都融合在一题中,让学生学会分析、类比,并能独立归纳出此类题的解法,抓住题中的基本图形进行解题;第3题是一条设计方案题,目的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测量出塔的高度,并适当变式,如果当塔的底部不能直接到达测量时,如何设计方案求出塔高。

课上完后,我认真总结了本节课的得与失,本节课的主要失误的地方有两点,一是例1的处理上,应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结合例1一起来处理,这样学生对于为什么作出AD这条辅助线就很明晰了,效果将会更好,;二是小结时较仓促,应该让学生总结归纳出此类题的一般解法,找出基本图形,这样才有助于让学生知识形成体系,进一步得以提高。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初三一轮复习,注重对学生对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进行讲解,将这些知识点灵活组合,通过综合性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搜寻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平时教学中能讲到中考一模一样的题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怎么办,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和解题的策略往往更有用、这样可以与一反三,会一题可能就会掌握一类题,并在学生理解之后及时复习巩固,努力把新方法新技巧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在解题中应该尽量的让题目一题多解,或者多提一解,尽量在学生思维的的转折点处进行点拨,这样最有效。

上一篇:科技创新一般流程下一篇:客户关爱回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