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2024-07-04

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精选6篇)

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第1篇

整治农村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中共远安县委

2013年第8期 ——生态建设

去年以来,远安县紧紧围绕“整治村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主题,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集中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全县城乡正向全域不见白色垃圾目标合力攻坚,呈现出干净整洁、和谐秀美的景象。

一、重点突破,抓牢环境整治关键环节

始终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三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宣传发动,开展集中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

1、广泛宣传,营造环境整治氛围。通过召开会议、工作组走访群众等方式,利用村级无线广播网络、有线电视和村级远程教育网站等平台,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三万”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活动期间,全县103个工作组共进村开展工作16767人次,召开扩大支部会562次,走访群众7729户,发放各类纸质和影像宣传资料10万份,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利用县电视台和“三万”活动简报等媒介及时报道全县活动进展,推介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营造浓厚氛围,推动活动顺利开展。

2、全民参与,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对农村环境卫生全面清扫,对垃圾堆全面清除,对村内主要沟渠进行清淤、除杂、疏浚,及时清除公路边、河塘边、桥涵闸边以及公共地带的水草杂物和白色垃圾。同时,动员村民自己动手,对房前屋后的草堆、柴堆、粪堆、垃圾堆进行集中清理,做到柴草摆放整齐,垃圾及时分类处理。目前,全县共清理农村有害垃圾1203吨,清理沟渠1177千米,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绿化美化,提升环境整治水平。在公路沿线植树补绿、见缝插绿、筑坛增绿,构筑立体式绿化美化格局。积极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开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安装色彩各异的木栅栏、竹篱笆,自主建设园艺景观,装点美化农家庭院。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安装太阳能路灯,新建生物型污水处理站。目前,全县共栽植绿化树木12389株,兴建绿化节点3.1万平方米。

二、标本兼治,创新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鼓励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并根据垃圾种类采取不同的处理模式。

1、市场化收购。动员农户将秸秆、柴草、白色垃圾等可燃类垃圾收集起来,由保洁公司以有偿收购方式统一收集后运送到镇垃圾中转站压制成能源型产品,销售给企业作为锅炉燃料。鼓励企业将燃煤锅炉改造为以可燃类垃圾作为主要燃料的环保型生物质锅炉。目前已有武星装饰板、星球宜林人造板、仁福药业等3家企业完成改造,每年可消耗生物质燃料2万多吨、节煤3万吨、降低能耗50%。

2、集中式填埋。对于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不可燃废物类垃圾,由保洁人员统一收集后,按照各村地理区位条件不同,分别运送至县、乡、村三级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距县城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产生的垃圾直接转运到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各乡镇集镇周边农村的垃圾统一清运至集镇垃圾中转站,由压缩式垃圾清运车运送到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对边远山区和其它地区的村,分村或分组进行分类处理,对白色垃圾、电池、玻璃等废弃物运送至乡镇垃圾中转站,其他垃圾就地填埋。

3、循环式利用。引导农民将厨余、杂草等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用土覆盖进行家庭式堆肥无害化处理。有机垃圾数量较多的农户,由村保洁员统一收集至村庄集中堆肥点进行堆肥处理。同时,大力推广“猪—沼—茶”、“猪—沼—菜” 等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既推动了全县循环农业的发展,又有效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养殖污染问题。

三、常态治理,建立农村保洁长效机制

大力推进保洁机制建设,促使“洁万家”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1、完善环卫设施。按照乡镇建垃圾中转站、村组建垃圾房(池)、农户建垃圾池或垃圾桶等方式加大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共建垃圾中转站8个,村组垃圾房(池)5453个,发放农户垃圾桶9274个,配置垃圾清运车159辆,环卫设施建设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同时,积极开展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共有5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洋坪镇马渡河村、双路村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站。

2、组建保洁队伍。通过村民自愿报名、村民理事会推荐等方式从生活困难、责任心较强的村民中选聘村级保洁员,组建保洁队伍,共聘请保洁员355人。县财政从2013年起按每村5000元标准发放保洁费,同时通过整合乡村公路管护项目经费等方式筹措资金,落实保洁经费。制定卫生保洁制度、清运人员管理制度、保洁人员考核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与保洁员签订保洁合同,每年由村委会对保洁员进行年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付工资。同时,以组为单位划分保洁责任区,将保洁员信息及责任上墙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3、培育卫生习惯。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宣传卫生环保知识,着力培养农民卫生习惯。按照有资料、有评比、有奖励的要求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建设、“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家庭环境卫生文明户”评选等系列活动,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7645户,促进了卫生习惯的养成。

四、强化保障,构筑齐创共建工作格局

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为“三万”活动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

1、在组织领导上实行城乡互联、结队共建。把“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与“三万”活动有机对接,将村庄环境整治作为2013年“第一书记”重要工作任务强力推进。在“1+1”(1名“第一书记”和1名联络员)派驻工作的基础上,另外增加2名工作队员组成“三万”活动工作组,以最优行政资源确保新一轮“三万”活动有力有序开展。邀请一批远安籍在外成功人士和企业家担任各村经济顾问,帮助基层干部群众转观念、出思路、引项目。

2、在建设模式上实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在工作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各村实际科学制定村庄整治方案,明确整治内容和重点。积极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投资投劳,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明确由各村妇女计生委员担任保洁督导员,组织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3、在资金投入上实行捆绑使用、以奖代补。按照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共建的要求,筹措村庄环境整治资金200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安排资金5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民营企业捐助资金285万元,工作组和乡镇筹措资金388万元,群众自发筹资102万元。所筹措的资金全部纳入专户管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兑现到村。■

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第2篇

建设美丽中国

各位党员同志们,今天是4月15日,我们又相聚在主题党日的活动现场。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上党课,今天党课的题目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建设美丽中国》。这个题目着力点很实,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我们谁都不能离开环境而生存。这个题目的定位点又很高,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看起来很大,好像是国家层面上的事,与我们相距比较远,实际上就是我们日常所做的事,大家想想国家是不是由各个省组成,每个省又是由很多个市组成,市由县组成,县由乡镇组成,乡镇由村组成,我们每个村都做好了,都是美丽乡村了,那么我们国家不就是美丽中国了吗?

今天,我来讲《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课,主要采取方法论的思维方式来讲,分别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三个层面来讲。是什么,主要分析什么是环境,由环境引出环境问题,讲清楚什么是环境问题,有哪些突出环境问题。为什么,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突出环境问题,讲清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这里面对问题根源进行分析有涉及到经济建设层面的,也有我们作为个体微观层

/ 16

面的原因,只有把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透彻了,那接下来的怎么办就好理解了。最后怎么办,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就是讲什么美丽中国,怎么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

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分析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建设美丽中国》给讲清楚,这样理解起来可能会轻松点,有些知识点也能记住。

一、什么是环境问题,存在哪些突出环境问题分析 什么是环境问题?先要知道什么是环境?环境,实际上就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提供自然资源的基地。

简单的说就是为我们活着提供资源的总称,这样讲可能理解不够透彻,我展开分析一下就会清楚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人与自然怎么相处的问题。这里牵涉到两个方面:一个是怎么认识自然的问题,另一个是人与自然的怎么相处问题。

怎么认识自然呢?金木水火土就是一个环境问题,就是一个生态环境,是人生存的自然资源。怎么认识金木水火土呢?金是矿产资源,木是森林资源,水是水资源,火是能源,土就是土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金木水火土就构成了基本的生态环境。

/ 16

人与自然的怎么相处呢?我们老祖宗一路走过来,在两千年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上面,主要是以自然为本、顺应自然,体现在“顺应”两个字上面,农业耕种主要是靠天吃饭。为了指导农耕提高收成,根据季节气候变化搞了24节气,24节气分别是春夏秋冬各六个节气。有了24节气就知道每个节气要干什么农活,要播什么种了。那个时候“天地人”的天人关系,主要是顺应自然的关系。

我们中国人都特别注重节俭,勤俭才能持家,这个“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字,要清心寡欲,要存天理,灭人欲。什么叫人欲,肚子饿了想吃那叫人心,向父母亲要点吃的是正常的,向父母亲要吃山珍海味那就是人欲。天很冷了,要加一件衣服是正常的,你向父母新要裘皮大衣,这就是人欲。

我们现在的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欲不加节制的结果。到工业时代以后,人类开始不断的向自然索取,这个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征服自然。用的是“征服”两个字,而不是“顺应”两个字,人类大踏步的向自然进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在征服的过程当中,不顾自然的规律,对自然界过度的索取、掠夺,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产生大量的环境问题,最终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接下来讲环境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环境质量恶

/ 16

化,影响到人类生存的现象。

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因素的破坏和污染等原因所引起的。如: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海啸等自然灾害。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

现在环境问题有多严峻,这一点大家可能已经意识到了。前年,马云在亚布力年会时说:“十年以后中国三大癌症将会困扰着每一个家庭,肝癌、肺癌、胃癌,将是大爆发的时期。肝癌,很多可能是因为水;肺癌是因为我们的空气;胃癌,是我们的食物”。30年前,感觉癌症离我们还很远,癌症是一个稀有名词,今天癌症变成一种热词,经常听到某某人得癌症,某某人因为癌症离开我们了。有人问:世界上最贵的是什么床?答案是病床!我们现在有些人拼命的赚钱,钱是赚了不少,却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有些癌症病人,在生命的最后一两年,花光一生的所有积蓄,吃了大量有副作用的西药,再多开几次刀,留下一大笔债务给家人给儿女,然后走了。

大家都知道健康是1,其他都是O,1没有了O再多又有什么用?多少人是钱在银行、车在车行、自己却在天堂了。健康对每一人都很重要“富人没健康,一辈子白忙;穷人没健康,雪上加霜;老人没健康,天伦之乐成奢望;小孩没健康,4 / 16

父母肝肠寸断”。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癌症高发呢?

关于当前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有10个,我国现在环境问题也有10个。这里我重点对癌症发病密切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然后得出环境问题非常严峻的结论。

1.水污染。水污染与肝癌密切相关,近些年来,由于工业的大力发展,人们饮用水发生了严重的污染,导致肝癌发病率升高。前几年,我们不是出现老板悬赏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吗?甚至开出30万的代价,这说明我们的河水很脏很臭了,群众都看不下去了。地下水水质在较差或者极差的水质比例超过50%,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为什么呢?因为地下水有土壤的过滤,是不容易受到污染,如果地下水有50%以上已经在较差的水质上,这确实反映出水污染的一个严重性。

2.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与肺癌密切相关,每个人一天要呼吸2万多次,每天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人的肺部原本有自我净化功能,但因PM2.5能够进入肺泡,被吸入肺部,肺泡内的吞噬细胞将其吞噬而存留于肺里面,肺脏因此丧失了自我净化能力,肺癌就是这样产生的。空气污染谁也逃不掉,无论是老人、小孩,有钱的、没钱的,当官的还是平民百姓,谁都要呼吸空气,空气污染对我们的伤害是最直接的。

3.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也与癌症有密切关联,土壤污染

/ 16

会对种植在土地上的农作物造成污染,人吃了受污染的农作物健康就没有保障了。如果人住在受污染的地方,身体就会受到污染源的辐射。水污染、空气污染之后问题就是土壤污染。

4.食品不安全。食品安全与胃癌密切相关,我们有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被污染的食物,还有一些不良商家对发霉的食品进行再加工、滥用添加剂、用地沟油等等,人们被问题食品包围着。现在我们工作压力大,基层干部说自己是“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对于问题食品,有些人很无奈的说“吃会被毒死,不吃会饿死,宁可被毒死,也不要饿死”。

当然,突出环境问题还有很多,比如酸雨、噪音、雾霾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分析了。

二、为什么会出现突出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有哪些突出环境问题后。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个原因分析就是为回答最后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做铺垫的。我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就是人口增长,对的环境问题产生了巨大压力。我们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的发展,人口目前也在持续增长当中,前几年我们的人口是13亿,现在已经达到14亿了。我不能说人口增长是污染最主要的根源,但是人口的增长,确

/ 16

实带人活动量的增加,需求的增加,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这个是不容忽视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我国面临着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很多的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里来。城镇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对环境的影响显然比农村的人口要大,而且是大很多,所以我会把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这个作为我们环境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也算是一个基础性的原因。

第二是我们的生产活动,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业技术落后造成资源消耗量过大,浪费严重,是我们很多环境问题很直接的一个原因。有人可能会说,说我们现在引进的企业很多是高新企业,我们有很多高科技,但是从全国宏观层面来看,我们这种高强度的资源投入、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和高强度的污染排放形态没有根本改变。就像钢铁企业60年代吨钢水耗是100吨,现在宝钢可以控制在4到5吨,这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了。但还是改变不了钢铁企业总体上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的一个行业,它是一个重工业的行业,虽然技术进步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是第二点。

第三就是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城镇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我们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长期以来是欠账的,在80年代的时候,认为GDP的1%,也就是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占GDP总量的1%左右的话,是可以控制环境态势不恶化的。但是我们长期以来投入占多少

/ 16

呢,十五(2000年)的时候,十五期间全国是0.8%。十五之前一直徘徊在0.5%、0.4%,甚至0.2%这样的水平,过去我们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只占GDP总量的0.2%到0.8%,这样的投入导致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控制,还在持续的恶化。

第四个原因就是管理的问题。我们环境保护有法不依、违法难纠、执法不严、管理不力的现象非常的普遍。以前,环保局没有独立出来只是建设局里面的一个科室,那就更难说管理到位了。2015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环保法实施后,处罚实现由“罚款”到“坐牢”的转变,情况才有了明显好转。现在就更好了,我们开始征收环保税了,4月2日上午,灵溪地税分局开出我县第一张环保税单,第一笔环保税款4665.6元,让企业担当起污染治理的责任,让企业为环境治理买单。

第五个原因,也就是最后一个原因,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对环境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环境保护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将要,涉及到GDP就不要”。但是我把它归结到说是干部不重视,这个其实是有点冤枉的,这个是一个直接的原因,确实是不够重视。是什么原因导致不重视呢?我们都知道是跟我们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干部考核机制是联系在一起的。你环境好了,大家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人觉得环境改善了,这是领导的功绩,是管理的水平,大家会觉得环境本来就应该改善的。有

/ 16

些群众环保意识不强方面,主要体现在两种意识方面。一是自我中心意识太强,我们在日常活动中看到的乱倒垃圾、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向河道乱倒污水等行为就反映出来了,只图自己方便,不顾别人感受和环境压力。二是从众意识太强,对不文明行为缺乏羞耻心,有的认为大家都这么做,又不是我一个人这么做。

这样通过对造成突出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明白了出现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的,哪一个方面没有做好做到位都会产生环境问题。

三、怎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分析 第三个问题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存在环境问题是客观现实,也是无法回避的。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这就为我们指明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方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浙江,建设浙江美丽南大门,“美丽”两个字,我们怎么去理解?现在是春天,田野里到处是油菜花,山花烂漫,蜜蜂、蝴蝶飞舞,交织在一起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这就是美丽,美丽就变得鲜活起来了。这就引出美丽中国了吧,什么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就是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映成辉,美丽中国就美在这里。否则就不是美,就是残缺不全,就不

/ 16

是美丽中国了。

怎么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提出实际上是经历三个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以前,我们很穷的时候,有的是绿水青山,缺的是金山银山,特别是我们的金乡、钱库、宜山这些地方,当时穷的连饭都没得吃,要把孩子送到山里给别人养。那个时候真是太穷了,才有了“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的温州模式,那时候我们这边做生意的人,到公社开一张介绍信,就全国各地去跑业务去了。一些有污染的皮革、退色、印染、电镀、造纸、造粒等企业也就随着这股大潮建起来了。

第二阶段:舍弃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阶段。守住绿水青山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总书记讲过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可兼得的时候要学会放弃。放弃什么呢?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就是智慧。当时安吉余村集体经济300多万,为了守住绿水青山放弃了金山银山,集体经济一下子下来到20多万。当时很多村民是不愿意的,现在他们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总书记2005年去的时候,就说“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第三个阶段: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阶段。习近平

/ 16

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整个浙江来讲的,对安吉余村来说很有指导意义,对我们苍南来说意义就更大了。为什么呢?苍南县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涉及到苍南的大部分乡镇,像藻溪、桥墩都被称为苍南的后花园。我们苍南是十分天下七分山,可见我们的森林资源是很丰富的,除藻溪、桥墩外,还有莒溪、南宋、矾山、马站、沿浦等乡镇森林覆盖率都很高,莒溪镇森林覆盖率达76.06%。我们这些生态型的乡镇,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森林资源,如果发展粗放型的工业,一下子把它破坏了,那是不可逆转转的,对不起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片“家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非常符合苍南实际,苍南县2009年通动车,2010年新78省道通车,外面很多人都跑到苍南旅游了。接下来,随着228国道建设的推进(苍南境内北起龙港镇,经金乡镇、钱库镇、赤溪镇、马站镇,终于岱岭乡),苍南的交通就更便捷了,来苍南休闲旅游的人就更多了,生态型乡镇的绿水青山,就会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前面讲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发展的三个阶段,接下来重点分析怎么建设美丽中国,实际上是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提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思路,我认为要做到几个方面: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树立生态文明观。人与动物的区

/ 16

别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没有思想,人的行为都是在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动物的行为是本能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文明的思想就有文明的行为,有野蛮的思想就有野蛮的行为。我们现实当中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究其原因就是思想上没有建立起生态观。总书记在浙江的时候经常在浙江日报发表短评《之江新语》,我们有谁知道他的笔名叫什么呀?叫“哲欣”,取“浙江创新”的意思。2003年的时候,他发表1篇短评《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要有自觉心和自为心,这个心要靠养成。那么怎么养成呢?就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4月2日,总书记在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总书记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义务植树的时候,往往都会叫上小朋友一起去,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要让小朋友从小就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

2.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其实环境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生产、生活问题。我们以前对环境造成破坏,无非就是生产、生活两大领域,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也要抓住生产、生活这两大领域。所以,我们现在提出绿色发展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方式主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传统经济粗放式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的绿色产业,这个就是主要是

/ 16

绿色的能源,这就是绿色发展方向。另外一个就是绿色的生活方式,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很优秀的东西,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炫耀,其实炫耀就是攀比不实用,做给别人看的。大家都知道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吧,你看孔乙己那么穷了,他身上穿的长衫就是不愿意脱下来的,这是为什么呢?他认为长衫不脱下,自己还是读书人,显得高贵。一旦脱下长衫就是普通的老百姓,身份就低了,所以不愿意脱下长衫。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要面子、要身份、要地位,比排场、摆阔气的。在饭店吃饭吃不完就不要了,也不打包带走,实际上就要面子问题作怪,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环境治理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我比较关注总书记的思维方式,他是非常强调整体协同和全面,提出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实际是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问题,“五位一体”是哪五位一体啊?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实际上是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的时候提阶级斗争为纲,政治第一,总书记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上山下乡的,才有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邓小平的时候,是两个文明一起抓,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邓小平把两个文明比作手和腿,说不能

/ 16

一手硬一手软,不能一腿长一腿短。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时候,三手齐抓,开始有了政治文明。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时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十七大的时候提出生态文明,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五位一体是这样一过程。那么“四个全面”就体现了全面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动力,全面从严治党是主体。我们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系统性、整体体和全面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工作推进项目化,项目推进时间节点化。不能像有句口头禅说的“毛主席的思想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党的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不能朝令夕改。

第四实施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破坏大,破坏比较厉害的时候,严刑峻法是立竿见影的方式。就要用重典,只有用重典才能阻止环境继续恶化。那么要想彻底的收效,还要进行教育,因为教育是一个自觉自为的过程。在实施过程要必须要两手一起抓,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一个人要有自觉心、廉耻心、羞耻心德治才有效,如果根本就不自觉,那就必须要法治来管。所以,暂时的、短期的时候要用硬的手段、要用重典比较有效,去年环保部督查,包括到我们苍南,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了,环境治理起来效果特别明显,立杆见影。

第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实际上是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广大的农

/ 16

村如何推进?乡村振兴里面很重要就是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是广大的农村推进生态建设的一个基本载体,我县现在进行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厕所改造、垃圾革命等都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首先要有个美丽乡村,今年实施垃圾革命全县上下迅速行动,把一些陈年的垃圾都清理掉了,看上去就很清爽、很舒服,住在这样的乡村也很舒心。我们每个镇都有很美丽的村庄,比如龙港的中对口村、灵溪的桃湖村等等都很漂亮,特别是龙港中对口村我要多说几句,中对口村变化很大,我们说一个地方不好,会说“这是一个娶不到老婆的地方”,而中对口村是“女儿都嫁不出去的地方”这说明是差到不能再差了,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口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公园村”。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巴西寓言故事《老鼠夹子》,故事是这样的。一天,一个农场主见粮仓里粮食少了很多,就在粮仓里放了老鼠夹子。很快被老鼠发现了。老鼠跑去告诉大公鸡,大公鸡看了看老鼠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你的事,自己小心吧”。老鼠跑去告诉大肥猪,大肥猪淡淡的说:“这是你的事,还是自己小心为好”。老鼠又跑去大黄牛,大黄牛表情冷漠的说:“你见过老鼠夹子能夹死一头牛的吗?滚吧,滚吧,别在这儿烦我。祝你好运”。

后来老鼠夹子夹到了一条毒蛇的尾巴,主人的妻子去粮仓被咬了。住到医院去了,主人宰了老母鸡给妻女补身体;

/ 16

出院后,亲戚来探望,主人杀了大肥猪宰招待客人;因住院欠债,主人把大黄牛卖给了屠宰场,成了餐桌美味。

看上去跟老鼠夹子没有关系的大公鸡、大肥猪、大黄牛却因为老鼠夹子都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有关联的。治理环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我们不要认为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厕所改造、垃圾革命、礼让斑马线等,这些都是政府的事、是干部事,其实这都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关系,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谁都不能置身事外,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一起治理环境问题。

今天,我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维方式,一层一层剖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的危害和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最后落在怎样建设美丽中国上。这样讲课的目的,是帮大家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全力投入到当前开展的垃圾革命工作,为打造浙江美丽南大门“升级版”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发展人居科学建设美丽乡村 第3篇

以下, 结合我们的研究项目以及近年来在浙江、福建、广东、河北、京津等地乡村的实地考察, 将积累的经验与思考的问题, 作一简略介绍。

1 城乡统筹互动发展的研究背景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就曾提出中国城乡聚落分布形态的演化过程, 认识到原有村镇的空间分布形态, 在城镇化进程中将呈现出各级城镇重新组合集中与空间调整的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 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 聚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进行城乡统筹互动发展的区域性研究。项目结题时, 在费孝通先生主持下通过评审, 之后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专著。

进入新世纪, 中国的城乡建设进入新阶段, 面临新问题。至2011年末, 中国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51.27%;城镇人口6.9亿, 设市城市共657个;有县城1635个, 流动人口总量2.3亿。全国设市城市市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近200亿平方米。年末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

在村镇建设方面:全国有建制镇19683个, 乡13587个, 村民委员会所在地55.37万个, 自然村266.95万个。全国村镇实有房屋建筑面积约360亿平方米, 年末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6.2平方米。

2 0 1 1年, 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 0:46.6:43.4。其中, 一产的比重持续下降, 二产长年基本持平, 而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展现出我国城镇化蓬勃推进的明显变化。在就业方面, 从事农业的劳动就业人口虽有所下降, 但目前还保持在40%左右, 这一事实造成了三次产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巨大差距。我国一、二、三产业的人均产值比重, 1978年为1:6.9:4.9, 至2011年仍为1:5.5:4.2,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扭转。与此同时, 城乡人均收入比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1左右, 进入新世纪之后已扩大并稳定在3:1以上。

在快速的城乡发展过程中, 城市和农村地区在建设的投入上始终存在巨大差距。在城市人均市政公用设施投入达到1712.5元/人时, 乡村建设地区的投入仅为141.9元/人, 城乡投入相差达12倍以上。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和工程界对区域的发展, 地方的发展, 对农村的发展与建设, 包括对最基层的县、村镇的研究还相对不足。比如说, “现代化乡村”或者“美丽乡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图景?目前的研究还很不够。近年来, 中央一直在强调要支持中西部发展, 强调注重“三农”问题, 但发展重点始终离不开城市, 特别是东部沿海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目前特有的城乡格局, 被批评为“城市像欧洲, 农村像非洲”。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看, 全国现有657个设市城市, 这些城市的市域行政区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50%以上, 市域常住人口占了95%, 但这其中只有一半左右的人口算得上是城市居民 (城里人) , 而另一半居住在市区之外的人虽然被称作“市民”, 但都还是农民, 这种情形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所以我们认为, 目前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城乡综合体, 我们目前面对的问题始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今后的发展重点, 要依靠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的方式来促进乡村的发展, 要依靠切实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 实践案例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 人居环境建设已经是中国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学发展观是得之不易的战略准则, 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指引, 我们应将科学发展观在人居环境科学中加以具体落实, 在“生态文明”指引下建设人居环境。面对这样一个大规模、高速度的城乡发展, 如果仍然孤立地就建筑论建筑、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 而不从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角度去分析研究, 显然难以得到全面的结论。

在“十八大”报告中, 又一次强调了生态文明, 提出要在生态文明的指引下建设我们的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包括乡村, 包括城乡一体的综合体, 而不能单独的割裂开来。

下面介绍两个具体的实践案例。一个是在广东省相对贫困的地区, 一个是在江苏省相对富裕的地区。

2.1 美好人居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介绍广东云浮的实践与经验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 是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 1994年设市。全市总面积7779.1平方公里, 山区面积占60.5%, 丘陵面积占30.7%, 全市“八山一水一分田”, 是典型山区市。云浮市2010年末户籍人口282万, 人均GDP30547元, 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8位, 在广东属于相对落后地区。

云浮市经验中重要的一条, 是在市委书记直接指导下探索美好人居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建设过程。在发展过程中, 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云浮城乡空间发展战略, 包括区域一体化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轴向拓展战略:塑造城镇发展廊道;美好环境战略:保护利用自然条件;空间优化战略:营造优质生活空间。

在惠民工程中, 云浮市首创了绿道远足规划, 全市规划五条分别名为金道、禅道、文道、同道、福道的绿道, 总长465公里。云浮的老百姓在劳动之余, 有了新的健身娱乐场所。除此之外, 还规划建设了自行车休闲道路、慢行绿道、登山道、赛车道、景观区, 还将一些历史文化环境综合其中。

同时, 各个村庄还努力改善自身的环境。事实证明, 当老百姓认识到改善自身环境的重要性, 自发组织起来, 加上政府的适量补贴, 就会取得很好的成绩。为学习和总结云浮的经验,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与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以及云浮市政府, 已经举办了多次“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居环境”的研讨会, 一些专家学者来到当地考察, 做学术报告, 并且形成了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云浮共识”。其主要内容是:

(1) 营造美好的人居环境,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 实现美好人居环境共建, 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3) 提倡以人为本, 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方向。

(4)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是人居科学具体实践。

(5) 坚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

(6)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

(7) 坚持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相互促进。

国内各省市的同志到云浮考察后, 也纷纷在共识上签字, 要把云浮的经验带到各个地方去。

2.2 人居环境科学探寻理想乡村模式——江苏省的实践

这个理想乡村模式, 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目前可以做的是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的城乡空间整治和优化的过程。江苏省率先开始做, 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领导下, 进行村庄环境整治, 探索现代化小村庄的新发展。

江苏省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是一块富饶、美丽、宜居、令人向往的土地。自南宋起, 就享有“苏湖熟, 天下足”、“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的美誉, 是中国人心目中较为理想的“人居天堂”。进入新世纪以来, 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目前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 正在走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城市化迅速改变城乡环境的同时,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质量提升与规模增长不同步、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明显, 城乡空间面貌日益趋同、原有人居环境特色和文化传统受到冲击的现实困境。

如何在城市化转型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 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赢互补;如何在城乡建设方式转型中提升空间功能品质和文化内涵, 传承和发展江苏的宜居文化传统, 并充分体现生态文明, 实现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的共同缔造, 是当前城市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命题。

江苏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的意义可以归纳为:“小村庄、大统筹;小村庄、大战略;小村庄, 大任务;小村庄、大特色”。江苏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不仅要改善环境卫生状态, 还要努力成为保护、彰显和再塑江苏乡村特色的过程, 要通过因地制宜的整治, 使江苏乡村呈现多姿多彩的“千村万貌”。

江苏村庄环境整治的目标是:用3—5年的时间对全省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 普遍改善环境面貌, 使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更高层次、更高标准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到2015年全省建成1000个三星级“康居示范村”, 带动10000个规划布点村庄达到康居乡村建设标准。

江苏村庄环境整治提出的“五结合“原则是:环境整治与空间优化相结合, 环境整治与功能提升相结合, 环境整治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环境整治与乡村复兴相结合, 环境整治与集约发展相结合。根据乡村空间重组规划的指引, 有差别、有时序、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整治策略;通过主动、差异有序的设施配套, 而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 来积极地引导乡村空间的优化重组, 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与质量;环境整治要与乡村特色产业的培育、经济的繁荣与社会发展、特色地域文化的彰显有机地结合起来。

2011年10月以来, 江苏全面启动村庄环境整治, 以“普遍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以“六整治” (整治生活垃圾, 整治生活污水, 整治乱堆乱放, 整治工业污染源, 整治农业废弃物, 整治疏浚河道沟塘) 和“六提升” (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 提升绿化美化水平, 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 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 为主要内容, 迅速建立组织机构, 编制工作规划, 细化目标任务, 完善技术标准、建立监督制度、组织人员培训。经过半年的全力以赴推进, 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村庄环境正在改善。

例如, 在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基础上, 实施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对集中村建设有动力污水设施, 对分散居住点建设微动力、无动力污水设施。同时, 积极推进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城乡统筹处理模式。整治的成果是使得过去那种“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乡村环境大大改善。江苏村庄环境整治的意义在于:“家园变得整洁, 服务得到改善, 特色得以彰显, 经济得以发展, 农民得以安居”。

3 研究过程中的几点认识

3.1 建立“科学共同体”

在研究中吴良镛教授号召“在达成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共同目标基础上, 各个学科发挥自己的优势, 共同参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进程, 形成合力”。这个“合力”被吴教授称为“科学共同体”, 就是指邀请各行各业共同讨论城乡统筹和乡村建设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规划和建设部门参加。另外, 吴教授还提出了“融贯综合”的研究方法, 将各方面的经验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融合在一起, 搭建起一个公众、学者和官员一起参与的平台, 形成共同的纲领, 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3.2 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

特别重要的是, 提出以县为单元进行农村基层治理, 这是我们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项战略思考。县域农村基层治理作为统筹城乡重要战略的提出, 还需要不断的实践验证和发展。县的情况千差万别, 各有特色, 也面临各自的矛盾和问题, 但一切从实际出发, 对农村基层加以创造性地治理, 县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定会实现。“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最终达到全面小康、全面发展的目标。

3.3 对中国城镇化道路的设想

对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吴教授提出了他的设想:一方面, 大中小城市的崛起, 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 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区域不受全球化的影响了。在此影响下出现世界城市 (比如上海) , 大城市地区 (城市密集区如苏南地区) 也不断兴起。这是一个趋势, 是全球化、全球贸易、全球交流的要求。农民进入到大中城市中去, 促进经济进程中的生产要素转移和产业升级, 增强经济竞争力, 是我国城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另一方面, 在广大农业区域,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还需要保持住大量的农业地带, 要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农业系统的平衡非常必要。因此, 需要重点考虑县城—重点镇—集镇对农村区域的带动作用, 以农业经济为主体, 需要城乡统筹, 均衡发展。人居环境要达到基本的标准, 城市反哺农村, 改善生态环境, 治理污染, 社会保障、文化建设也要跟上。在源头做到城镇化, 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3.4 国际经验的借鉴

我们的研究也认真参考了国际发展的一些经验。例如, 我们翻译了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编写的《乡村中心规划指南》。该《指南》提出:就发展而言, “对于整个地区来说, 并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 最多只能给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向和一些技术程序。并不存在通行的标准和规则, 即便有的话也应非常小心地对待, 使之因地制宜。”

中国农村量大面广, 希望中央政府提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政策来覆盖各个方面工作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乡村中心规划指南》对此提出第一条,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增加最大化, 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基本的条件,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条件下, 经济贫困是无法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二条, “对现有及未来繁荣成果的公平分配”。我们的美丽乡村, 是希望所有的市民和村民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而不是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后另一部分人继续保持贫困状态。第三条, “对自然产生有害后果最小化”。虽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要影响资源和环境, 但是, 怎么使它的有害后果最小化, 是我们在进一步发展中的一个挑战, 称之为“保护与发展共存的过程”。

3.5 研究结论

我们的研究最终提出了四个建议:第一, 转变“重城轻乡”的发展思路;第二,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第三, 以县为单元开展农村基层治理;第四, 搭建统筹城乡的人居科研平台。希望科学研究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用理论与实践的努力共同促进美好乡村的建设。

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第4篇

根据“十八大”中提出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体系,促使农村环境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规划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改变传统农村环境中“脏、乱、差”的现状,积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重点完善交通、医疗、教育等相关设施。其二为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农村文化落后、愚昧迷信等现象,促使文明、法制精神的落实;换句话说,农村整体环境在认知程度上要满足与城镇的一致性,而标识系统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已经成为城市系统中的标配,是缩小城乡功能规划的重要设施。

标识系统设计概述

标识系统(SIGN System)是现代城市中的标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它的建设主体为政府部门,通过标识系统可以明确的传递城市中的功能体内容、位置、方向等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像和符号等视觉元素;其功能类似于城市地图,在城市交通道路体系中有大量的体现。但标识系统存在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具有鲜明的系统性,而这种系统性又形成了较强的独立特点,例如在交通系统中的标识系统设计,与写字楼内部的标识系统设计,就存在显著的区别。

事实上,标志作为一种信息传递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意义上所强调的“标识”与“标志”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前者更强调指示的作用,而后者则强调指示物本身,前者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后者则仅仅表明立场;相比较而言,标识不需要刻意的记忆,依靠丰富的形象化内容,可以快速的让人理解并应用。所以,标识系统设计的目的,要满足系统构成物的信息传递功能。

标识系统的发展过程与文字学、信息学、材料学等有密切的关系,早期人们并没有标识系统化的概念,但基于对环境了解的需求,会采取一定的主动认知方式。如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等,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以树木、庙宇、山体等作为识别环境的参照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早期的标识系统,但是无法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共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一种功能集合体出现,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所形成的新型空间,在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求的同时,也提出了便捷性的需求。换句话说,城市功能越多,人们对环境的了解就越困难,需要一种可以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的信息传递系统;而这正是标识系统设计出现的前提。

发展至今,标识系统设计已经广泛地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发挥作用,例如在公共场所中的禁烟标志,其设计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识别性,其他诸如交通标识、警告标识、指示标识等,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宽泛,如公共环境(机场、车站、广场)、机构内部(企业、单位、政府),通过有效的标志系统引导,可以避免人们浪费时间和资源,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

我国乡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的必要性

虽然国家整体经济在不断发展,但农村市场的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导致教育发展缓慢,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基本消除了贫困人口,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已经为改造农村环境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质上说,农村与城市属于不同的社会生产力体系,农村从事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城市则为第二、三产业为主,土地资源是主要的区分依据。城市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完善,而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下,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经济体”,在小农思维的影响下,往往只关注自身家庭环境的完善,而不关心生存环境的改善。分析之下不难发现,这与农村缺乏组织性有很大的关系。

在城镇化建设的前提下,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日渐频繁,硬件设施的缺失是最明显的差距。相对应的,硬件是实现环境功能的基础,农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生态自然环境的改良、卫生防疫能力增强以及建筑整体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还要加强公益性投入,引入标识系统,以加强乡村优势的对外传播,因此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美丽乡村”的另一层含义是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如各地的生态旅游、生态采摘等新型农业发展,已经构成实际的旅游产业格局。如果缺乏标识系统,人们进入乡村环境会很容易迷失方向或不能及时找到功能设施(如厕所、车站、餐馆等),减弱了对美丽乡村的认可度。

我国乡村环境中标识系统设计现状分析

构建“美丽乡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性计划,也是城镇化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乡村环境进行改造,并引入社会共识度较高的元素,提高文明性。结合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环境现状,在标识系统设计方面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统一的标识设计,这也是乡村环境中最主要的问题。例如墙体粉刷后简单的书写标语,绘制图案,相同功能的标识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给人一种凌乱、临时和碍眼的感觉。

其次,标识设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在一些乡村环境中的标识设施大多是随意建设的,材质多种多样,如木料、塑料、石材以及其他废弃料,长时间缺乏维护清理,字迹模糊甚至腐蚀、破坏。

再次,标识设计不够很好的体现项目的内容,与实际的内容脱节,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好多人觉得标志就是一个图形而已,只要好看就可以了,但是有时候却不能很好的体现核心的内容。

农村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而乡村作为农村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关系实现功能连接,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局限性。简单地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陌生感,与信息传递的中断有直接关系。

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不同乡村之间可以根据文化特点、习俗信仰展开统一的规划设计,使其在区域中独树一帜,增加乡村自身的魅力。这不仅符合“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是一种主动开放的姿态,标识的出现对人们的引导作用很大,尤其在城乡交流的过程中,城镇人口进入农村环境才不会有陌生感,优秀的标识系统设计也是直观的视觉吸引元素,促使游览者有更好的体验和记忆。例如近年来不断开放的生态农村项目,优美的乡村环境游览在标识的指引下更有特色和效率。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环境标识系统设计方案构建

1.突出系统化

系统化是标识设计的核心特征,严格地说,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标志”可以构成标识的作用,系统是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无论以固定空间为对象,还是以某一动态体系为对象,整体性都是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例如,在乡村环境中往往存在较为复杂的道路,如果按照城市交通标识系统的设计形式展开,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但可以将整个村落看作一个整体,在道路分歧点通过服务内容、方向指示等形式,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系统化就是将标志设计科学地引入到乡村环境建设中,通过色彩、形态、字体等统一形式,提醒人们空间位置。

2.体现个性化

当下是一个重视个性发展的时代,如果仅从标识系统的功能性去考虑,很难实现被大众认可的效果。而农村环境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不同的村落中散落着文化传奇和自然美景,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避免千篇一律的标识系统设计现象,要根据区域特色、丰富习惯、物产特点等综合思考。

首先,从色彩角度去选择。色彩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在对感官产生刺激的同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情感。通过正确的“色彩语言”描述,可以更加突出乡村的特点。举例说明,在古建筑较为丰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标志设计可以采取古朴质感的色彩,并配合个性化的古建筑形状指示牌、休息厅等内容,增强人们都感受,强化认同感,仿佛置身与一个与世隔绝的古代村落;此外,还可以根据乡村文化特点、农产品、风景特色等进行个性标识设计,如主要的草莓种植区,可以将标识设计为草莓形状,选择卡通字体等。

总体而言,标识系统设计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设施,也是乡村环境改良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第5篇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两篇

篇一

围绕“一中心、两试点、三条线”,坚持“四个到位”,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实现环境美好、生态优良的宜居环境。

一、依据现有特色科学规划美丽乡村。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村一景、一户一策原则,依据村庄现有布局和特色,科学谋划。以青龙岗村为例,根据村庄现有“一村一园和一路,两水围绕五条街”的特色布局,规划“一心一带压三轴,五区遍布多节点”空间结构。依据村民现有风貌进行规划改造提升,打造“L”型、“一”字形、“围合式”等院落,实现美观与实用的融合。

二、依托已有基础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统筹产业规划和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形成一村一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夯实产业发展之基。一是依托青龙岗木制品加工园区,充分发挥木材加工产业优势,推进村产业整体发展。二是完善村庄基础配套设施,做好产业的支撑。将村庄污水管网同园区污水管网统筹规划施工,实现生产生活双服务。三是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延伸村庄发展脉络,打造宜居环境,并同步推进企业“三化”提升。

三、结合多种举措打开乡村建设新局面。

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同宅基地改革相结合,以宅基地改革为突破口,整治空心院、空闲地,利用收回的空心院、空闲地打造微地形。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同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三捐”活动,利用活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村已收回征收半亩以上宅基地42家,腾挪土地21.6亩。筹集三捐资金14.5万余。已拆除门楼、破旧房屋256间,拓宽主次干道22条共8600米。在青龙岗木制品工业园区已加铺柏油路面5000平方米,改造外立面1.8万平方米,厂区外建设生态停车场1.2万平方米,并新种乔木、灌木及草坪等绿植,园区生态环境极大改善。

篇二

绿水青山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且也是自然资本。我镇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稳妥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构建保障群众稳定收益的长效机制。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环境成为未来生态经济增长的资源。生态与经济共赢,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干驿绿色画卷正徐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提升精品指数

我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域乡村建设规划、中心村布点规划;科学编制了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乡村自然肌理,因地制宜,突出村庄特色,打造出了一批个性彰显、特色各异、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美丽乡村。

二、以植绿见绿为平台,提升绿色指数

xx镇历史悠久,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沟渠纵横,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我镇坚持规划引领,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着力打造特色村,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同时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将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建设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民安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规划。

为保证植树绿化工作顺利进行,xx镇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村分头实施”的工作格局,多次深入到各村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对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规划晴滩、八团、蒋三台等村村庄绿化;其次因地制宜确定植树任务,加大各村荒沟、荒坑的植树绿化工作,确保植树造林工作圆满完成。

二是突出重点、应绿尽绿。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标准和要求开展植树造林,做到应绿尽绿。大力开展“绿满干驿行动”,全年植树造林1114亩,栽植景观树80000余株,栽植果树500余株,确保植树造林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三是加强管护、保证质量。

认真把好“管理关”,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切实做好栽植苗木的后期管护工作,组织护林员从树苗筛选、树坑规格、树干涮白、树木浇水等一系列环节抓起,把好“树苗关”、“栽植关”、“管理关”,与林业部门加强衔接,加强技术指导,保证成活率,努力实现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

四是广泛宣传、积极发动。

在做好任务分配、扎实推进植树造林进度的同时,注重宣传发动工作,多渠道宣传植树护林的重要性,充分调动群众力量,干群携手植绿美化家园,营造“镇村联动、全民参与”,“人人都植树,村村都造林”的氛围。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林及林下种植、养殖,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大力鼓励、支持村民建设“小五园”,在房前屋后的空白地种植蔬菜、果树、花草等,植绿见绿,见缝插绿,提升乡村绿化覆盖率,让乡村真正绿起来、美起来。

三、以乡村建设为支撑,提升富民指数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全年签约并建设项目3个、投产项目2个。盘活干驿天东工业园存量厂房和土地,湖北天顺干驿风电项目进展顺利,光伏项目积极推进。

二是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完善城镇服务功能。

投资40万元消灭镇区泥巴路、投资15万元完成农民街和白马路的路灯延伸、投资18万元完成中转站扩建工程和相关配套设施、投资377万元完成五处空闲地绿化及老风景河拆迁、排水、绿化等工程。三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新建全民健身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活动广场1600㎡,安装体育器材18台套,为居民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休闲运动场所。美化村级道路25.2公里。全年共疏浚渠道15条,总长度达45.256公里,完成市布小农水建设任务的150%。刷新房屋立面300余户,绘制文化墙近5000平方米,改造小三园500余户。同时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着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四、以环境整治为载体,提升健康指数

xx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十宜十不宜”要求,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方向,3个整治村、2个示范村。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工作专班赴多地参观学习,大力开展环境整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由镇党政一把手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对镇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并调整精干力量,全力以赴持续开展环境整治工作。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

要求镇村干部全员上阵,党员干部先行一步,带头干、亲自干、主动干,以点带面,率先垂范,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号召全民参与整治活动,强化宣传,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广泛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全员出动、合力攻坚治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三是综合治理,消除死角。

以清理生活垃圾、整治杂物乱堆乱放为重点工作,把房前屋后、沟渠全部、村里村外和河道沿岸等纳入管理范围,对积存垃圾进行及时集中清运,着力清理村内、村外的柴草堆、垃圾堆,清除河道、沟塘内积聚的垃圾渣土,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确保垃圾有处放,清理及时。

2020年共拆除老旧废弃房屋140栋,拆除旱厕300余座,安装路灯200余盏,清理房前屋后积存垃圾、杂草杂物200余吨,启动建设桥梁2座,新建及改造、加宽道路20.2公里,建设村级小游园9座。顺利通过省级卫生乡镇复核,镇区环境得到提升,城乡垃圾统筹治理深入推进,积极开展“十户联创”,提升村民环境卫生意识。配备村级保洁员106名,合理分配保洁区域,扎实开展积存垃圾治理。厕所革命进展顺利,已完成农村改厕6767户,新建农村公厕21座,实现23个村(居)公厕全覆盖。不断改善镇村居民环境,提升群众居民的生活品质。

五、以文化传承为导向,提升文明指数

干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之乡”。勤劳、勇敢、智慧的干驿人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具有深厚底蕴、绵延千年史册的历史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开辟新途径,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干驿的发展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是以建设镇文化中心、文化广场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建成集文化传播、图书阅览、教育培训、健身娱乐多功能、多用途于一体的干驿全民健身文化服务中心,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极大提升了文化服务的能力,激发了群众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热情。

二是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带动农村文化发展一盘棋。

按照“一村一舞台、一村一图书室、一村一文化广场、一村一广场舞队”的基本要求,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农民和居民开展多姿多彩的健身娱乐活动。通过“一盘棋”的带动,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群众文化素质。

三是以建设文化美食名镇为重点,激发餐饮文化促消费。

我们通过“小龙虾美食文化节”活动,评选“干驿蒸菜名馆”12家,授“干驿锅盔”名点6处,在各个媒体上广泛宣传,极大的提升了干驿美食知名度,推动了干驿餐饮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升。

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第6篇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天下午3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农业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就“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记者提问: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那么农业部建设“美丽乡村”的情况和打算怎么样?

上一篇:海明威《老人与海》优秀读后感下一篇: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需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