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教案合集

2024-06-05

苏教版必修三教案合集(精选6篇)

苏教版必修三教案合集 第1篇

品质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小说平淡的语言和人物描写方法。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人格的光辉。

3、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学习难点:文本的主题 【学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语

在《五人墓碑记》中我们认识了五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们通过自己的义举阐释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含义。在世俗的社会中他们根本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目光,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良知与选择,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他们身上有我们要学习的高尚品质。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表现社会底层人物品质的文章。(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作者简介

1、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67-1933,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他并不想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把社会分成阶级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

3、作品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

“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取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招揽客户,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确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挤压扫社会边缘的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作者摆脱了向来充斥英国社会那种崇尚贵族绅士的阶级偏见,热情地歌颂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贵品质;对在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三、检查预习

1、快速浏览课文3min。回答: ①小说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明确)小说这种文本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我们以前也学过鲁迅的《祝福》、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一般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②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两三句话概括一下。

格斯拉是一个技艺精湛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垄断,他的生意日见清淡,可怜的老头最后饿死了!③大家还记不记得描写人物的方法都有哪些?

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侧面描写等(师生共同回答)

2、再读文本,找出描写格斯拉的一些句子,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能反映出格斯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标出段落1-67节(四人一组,讨论)10min

四、重点研习文本。(讨论格斯拉的形象和品格,以提问的方式)

(一)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1、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2、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品味]这幅肖像描写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二是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在人物精神境界的揭示上。

[体会]刻画格斯拉先生的外貌特征:僵硬和迟钝,缺少活力。“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这句话,是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句。

3、„„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霎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

[品味]“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这些对眼神的描写,突出是刚从聚精会神的工作中醒转来,写了格斯拉先生对制靴工作的投入。

4、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品味]“潜在因素”是指对自己做靴工艺和真诚待人品质的自信以及对做劣等靴子的人的蔑视。

[体会]“没有„„也没有,„„连„„也没有„„”极尽铺陈,从此句可以看出格斯拉兄弟是手艺精湛、品质高尚的人。

5、“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

[品味]“体面”原指外表和面子,在这里指为人真诚的处世原则。

[体会]格斯拉先生对大公司这种只顾赚钱,而以次充好,为追求时髦而做出坑害顾客利益的行为予以抨击,同时,其实在无形中也反衬出了格斯拉兄弟从不损人利已的高尚品质。

6、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品味]在本句中,作者连用两个“惨痛”,体现出格斯拉先生支撑店铺的劳累与艰难。[体会]精湛的手艺,诚实的品质,也挽救不了他店铺的生意。这句从侧面反映出资产阶级社会中竞争的残酷。

7、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在什么指望,........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品味]账单的变化,预示着不祥。

[体会]不到四季结账日不会开出账单,而这次却是例外,说明格斯拉先生生活已困窘到了支撑不下去的地步了。为下文格斯拉先生之死作了铺垫。

8、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品味]“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可以看作是对鞋匠一生的总结: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靴子的品质就是鞋匠的品质,靴子的灵魂就是鞋匠的灵魂!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

味深远。

[体会]从此句可以看出,在店铺濒临破产的时候,格斯拉先生仍旧以坚强的毅力在支撑着。他日夜不停地工作,却难以维持生活。虽如此,却仍不肯出卖自己的诚实和信誉,换用劣质皮革。从“他经常断炊”、“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中我们可以想到:格斯拉先生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总结: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六个字概括其品质:执着、敬业、负责

(三)讨论格斯拉悲剧的成因(按照常理来说,他有这样高超的技巧理应生意红火,但为什么却是个这样的结局?)

1、外因:从课文第26段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工业垄断,同行竞争激烈,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具体表现: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欺瞒消费者,制作质量差的产品等。(这也是小说的环境描写)

2、内因: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具体表现: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总结:格斯拉的悲剧是必然发生的。

五、通过学习概括小说主题。通过...赞扬了...表现了...揭露了...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主题升华:我们一直坚信着未来是光明的,人类社会存在着希望,正是因为有格斯来这样的人存在,通过格斯拉的形象作者引发了社会的深思——呼唤诚信,呼唤良知,呼唤品质。

苏教版必修三教案合集 第2篇

2、体会作者写肖邦故居的意义,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

2、感受作者把肖邦故园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的魅力。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1、基础字词:

字音:

马厩()夙()愿通衢()大道茕()茕孑()立

瘠薄()()缱绻()()命运多舛()天籁()簌簌()

字形

马厩夙愿通衢大道茕茕孑立瘠薄

缱绻命运多舛养尊处优玲珑剔透天籁簌簌

(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后,学生代表回答)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之间的关系。

(2)、探究作者写肖邦故居的意义,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3、导入

师:故园是什么意思?

生:故乡,家乡

师:同学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生:爱!

师:是啊,故乡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大约就好比一根一生都剪不断的脐带,不管我们对它是爱还是恨,它都连进我们的生命里,如果挣断了,那种疼痛或许终生都无药可医。对于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创作与家乡的点点滴滴之间联系或许还要紧密得多。例如地坛之于史铁生,红高粱之于莫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天才的艺术家,他的故乡与创作之间又有什么不平凡的联系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肖邦故园,去探讨肖邦的人生起点。

4、肖邦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5、分析课文

(1)肖邦故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明确】

(2)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结: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不仅如此,肖邦故园还孕育了肖邦音乐的艺术风格。

(3)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肖邦之家欣赏音乐?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明确】

小结:作者写肖邦故园的意义何在?

【明确】

没有肖邦故园,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与源泉。反过来,肖邦以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祖国。

祖国与个人就具有这种双向的意义。

6、精讲点拨:

朗读精彩段落,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朗读20-27段,思考回答问题

对于四季景物的描写,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到了哪些景物,突出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

【明确】

景物 栗树、樱花

特点 娇嫩、温柔

手法 比喻、通感

景物 睡莲、倒影、幽香、树干

特点 成熟、清丽、悠扬

手法 比喻、通感

7、有效训练

朗读第7段,思考回答问题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试分析,并谈谈这一段与20-27段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明确】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四季色彩的变化,突出了一种朴素、淡雅、持久、深沉的美,突出家乡风光对肖邦创作的影响。

异:上文是详写,这里是略写;上文是实写,这里是虚写。上文是侧重于景物与音乐的联系,这里是突出色彩。

同:风景描写始终和肖邦的音乐联系在一起

景物 房舍树木

特点 静寂

手法 比喻

8、课后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教案合集 第3篇

一、概念分布

必修Ⅰ中概念绝大多数是以定义的形式给出的,极少数不定义的(原始的)概念都有各自的含义.以下从不同的侧面对它们进行分析.

1. 数量分布

苏教版必修Ⅰ中究竟有多少个概念?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需要了解、理解和掌握应用的概念分别有多少个?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如表1.

2. 符号分布

数学符号是数学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数学概念的浓缩或进一步抽象.必修Ⅰ中的数学符号一部分是概念的英文定义的缩写,如对数符号log是Logarithm(对数)的缩写;另一部分是直接定义给出的,如集合A到B的映射,用f:A-→B表示.

必修Ⅰ的符号一般可区分为表示对象的符号,表示运算的符号,表示关系的符号,表示一种约定的符号,列表如表2.

二、概念教学

新课标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概念课教学,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改进概念课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概念的教学目标要求,概念的情景引入,概念的网络分布,概念的符号特性是概念教学的出发点.

1. 从概念的目标要求出发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数学概念不同的目标要求.也就是说,由于各个概念在数学知识体系及其应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有主要和次要,关键和一般,复杂和简单,难学和易学的区别,因而目标要求上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区别.教学中必须心中有底,区别对待.

2. 从概念的情景引入出发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可以根据概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灵活恰当的引入方式.概念的引入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

(1)用实际事例事物模型引出概念

形成数学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时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宜,如在平面与平面的垂直概念教学时可以选取墙面与地面的关系归纳出概念.

(2)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概念,把概念生成问题化

教师要善于恰当地创设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尽可能的把知识的发生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带有探究性的问题.如介绍等差数列求和时,我让学生求泰姬陵珠宝总数入手探寻知识体系.

(3)从数学内在需要引入概念

当学生已有数学知识不能解决老师所呈现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介绍复数时我让学生求x2+2x+10=0的根.

(4)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

波利亚指出“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求解立体几何问题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中的类比问题”.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引入概念的重要方法.如学习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时可以通过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类比得到.

3. 从概念的网络结构分布出发

数学各知识点之间不是孤立的无序的.理清概念间的联系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新概念,也有助于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不仅要熟悉每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更要明确该概念在整个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应用范围,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概念.

4. 从数学符号的特性出发

用符号表示文字是数学的一大特色.不懂得数学符号就无法学习和研究数学.在数学中不仅在量的变化,量与量之间的推导和演算甚至空间中线面,面面之间位置关系都须用符号形式来表示.

数学符号教学必须遵循它固有的特性:其一是要理解符号的实质和含义,例如符号“log”,“lg”,“In”的实质相同,但含义各异;其二是要理解和掌握符号的隐含条件,例如“logab,CA”的隐条件;其三是要了解旧符号的新含义,例如符号“()”、“[]”、“{}”的各种不同含义.

5. 从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错误认识出发

数学概念学习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扩大或缩小;在学生认知尚不成熟,心理准备未充分的情况下,强迫学生进行概念学习;向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加入错误的或不充分的信息等等都将导致错误概念的产生.

新课程中概念教学是多层次的,螺旋式的,立体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上述出发点的效能就是提出并解决以下问题,作为概念教学的归宿:

(1)这个概念是怎样被提出来的?

(2)这个概念是怎样定义的?

(3)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有什么关联?

(4)这个概念有什么应用?

(5)这个概念在应用中必须注意些什么?

学好数学概念是理解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方法,掌握基本技能,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切实搞好数学概念教学,充分发挥数学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良强.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原则[J].数学教学研究,2002(7).

[2]赵晓雄..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若干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3(12).

苏教版必修三教案合集 第4篇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

对一条小路的怀念

梁化乐

多年前深秋的一天,在温州仙岩去清凉禅寺的路上,我和当地一位挑矿石的农民结伴而行。

上山的道是石阶路,步步登高。石阶路的两边布满了水泥修筑的青白色的椅子坟。椅子坟一座接一座,形状大小都差不多,挤挤挨挨地充斥着台阶路旁的一点点壅塞得狭小的空间。坟前的小墓碑上镶嵌着墓主人生前的照片,大多都笑意盈盈、志得意满。我一边走一边看,要不是有挑石人做伴,走在这样的路上,心里会觉得瘆得慌,生怕哪座墓门突然打开,伸出一只手拉住我的衣角,要同我聊点什么。

“快了,越往上越少。”挑石人看出了我的不耐烦,轻声安慰我。

果然,二三里上去,坟墓渐渐稀少,大片的橘树展现在我的面前,我长出了一口气。

“活人也会被死人压抑。”我说。

“天天挑石,一天两趟,已经没了感觉。”他说。

“是啊,你一天同他们碰两次面,都成熟人了。”我开了句玩笑。

爬到半山,台阶路消失,进入一条山间沙石小道。穿过一片天然的草群,小路拐进一片树林。刚走进林子,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挑石人有点不解,也跟着我停了下来。

一条铺满落叶的小路蓦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这肯定是在我的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那条小路,今天以这样让我无比讶然的方式突然露面,这不禁让我心中惶惶。我做过无数次关于一条小路的梦:那条小路落满秋叶,落在深山之中,安详而静美。梦中的小路飘忽不定,不知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我在那条小路上悠闲漫步,细细体会着美对我的恩赐。梦醒后,总以为美在虚幻之中,现实中恐怕不会有吧。不像现在它来到我跟前。

眼前的这条小路不过一米多宽,紧贴着一面长满苔藓的山崖。山崖上生长着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大树小树。在秋风的催促下,树们正抛撒着自己已经成熟的叶子,那片片树叶自由自在地飘向自己的归宿之地。

小路任其缤纷的落叶落在自己的胸膛上,它坦然接受落叶的回归。虽有挑石工来回踩踏,但并无大碍。原来的沙石路路面已经看不见,路上只见片片斑斓落叶。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底层稍稍卷曲,色泽暗淡,那是先落的;上面的依然舒展,带着鲜润的光泽,那是刚刚从树梢飞下的。它们并不挤压,只是松松地铺着,已经有了一定的厚度。

“歇得怎样了?快走吧。”挑石人说。

这时,我才意识到挑石工还站在我身边,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了,你先走吧,我想再歇一会儿。”

挑石人同我道了别,然后独自沿着落叶小路往前走去。他的一双穿着草绿色解放鞋的大脚“嗵嗵”地踩在落叶上。他的步子很大很急,没有顾及到脚下那些落叶。他要赶着去挑矿石,那是他的生计。

挑石人远去了,小路又恢复了原来的宁静。我的目光又落回到这条小路上来。小路上树叶的色彩深浅不一,依然绚烂。它们或深红,或深褐,或黄中带点绿,或绿中带点紫,的确找不到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我弯腰拾起一片树叶,这片叶子从中心到边缘同时呈现好几种颜色,犹如苏绣的用线,深浅有致。变化之细微神妙,让我感叹不已。这些落叶,长在树上时生机勃勃,在风中吐纳,在雨水中沐浴,现虽已脱离母体回归泥土,却仍以最后的灿烂显示自己的绝望之美。

或许它们并不绝望,绝望一词只是我的主观臆想。它们完成了自己从春到秋的使命,在秋风劲吹中潇洒飘落。它们在空中飞舞盘旋之过程,恰是对生的回味,对死的礼赞。一地落叶一地诗,千姿百态胜春时。美不胜收的仙岩小路,你让我心生无限敬畏。

回想刚刚走过的那条布满椅子坟的台阶路,我对温州人的生死观,不禁暗自哂笑。花巨资建造椅子坟是对死亡的惧怕,是对生的纠缠,是旧观念的肆虐,这让我感到可叹可悲可怜。

犹豫再三,我终忍不住从那些美丽的落叶上走过去。我不是挑夫。我怕惊扰了落叶们的飘零之梦。于是,我踩着路边凸起的石块,像在南雁荡山小溪上走踏步石一样小心地走过这约有百米的落叶小径。

1. 在写小路前,作者花了较多笔墨描写椅子坟,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 文中写挑石工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挑石工这一人物形象。

3.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今天以这样讶然的方式突然露面,这不禁让我心中惶惶”的含义。

4. 本文写了落叶小径,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既要分析这些文字本身表现了什么,它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也要考虑到它与下文的关联。

2. 本题考查的是“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必须先找出散在文中不同地方描写“挑石工”的文字,其次必须了解“挑石工”不是主要人物,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表明温州人的生死观,与“我”的生死观形成对照。

3. 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分析关键词的含义,从而突破全句。本句中的关键词有“讶然”“惶惶”,结合具体文字,分析理解“讶然”“惶惶”的原因,也就理解了全句。

4. 本题考查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题需关注两个关键词——“落叶”“小径”,要结合文中对“落叶”以及“小径”的描写文字,深入探究并概括落叶的特点、落叶表现出的生死观及自然规律,概括小径的特点、小径对落叶以及落叶的生死观的态度等。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通过写温州仙岩椅子坟数量多、密度大,以及墓主人用椅子坟象征自己的权利地位,表现自己人生圆满;照应文章最后椅子坟是温州人“对死亡的惧怕,是对生的纠缠,是传统观念的肆虐”的看法;与下文落叶面对死亡的态度和生死观形成对比,为作者批判温州人的错误生死观、升华文章对生死观的思考做铺垫。

2. “挑石人看出了我的不耐烦,轻声安慰我”一句写出了挑石工热情地关心别人,懂得安慰人的特点。

“天天挑石,一天两趟,已经没了感觉”一句写出了挑石工对墓地的“压抑”氛围习以为常,对温州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和生死观基本认同。

“挑石人有点不解,也跟着我停了下来”“歇得怎么样了?快走吧”以及“他的步子很大很急,没有顾及到脚下那些落叶”等句写出了挑石工迫于生计,无视“落叶小径”的“安详静美”,对生命和死亡鲜有思考和感悟,浑浑噩噩。

3.落叶小径是“我”穿过天然草群,拐进一片树林后发现的,“我”始料未及,所以“讶然”;作者原来一直认为“现实恐怕不会有的”“美在虚幻之中”的梦中小路竟然出现在眼前,所以“心中惶惶”。

4. (1) 落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彩“深浅有致”,变化“细微神妙”,写出生命的终结可以用“最后的灿烂”显示“绚烂”之美。

(2) 落叶“完成自己从春到秋的使命,在秋风劲吹中潇洒飘落”“飞舞盘旋”,是“对生的回味,对死的礼赞”,表明生命终结是自然的规律,面对死亡同样可以做到自由自在、洒脱坦荡。

(3) 落叶“脱离母体回归泥土”是走向“归宿之地”,说明死亡是落叶生命的一种转化,不必畏惧。

(4) “小路任其缤纷的落叶落在自己的胸膛上,它坦然接受落叶的回归”,体现出对生命的自然终结,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

(5) “铺满落叶的小路”在树林之中,人迹罕至,给人“安详而静美”的恩赐,让人对生命和死亡的美好意境心生无限敬畏。

【生活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求 好

林清玄

① 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② 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③ 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④ 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⑤ 工匠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⑥ 整个社会都能摒弃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并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⑦ 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真相。进而使人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品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⑧ 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⑨ 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甚至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君不见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

⑩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11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改动)

1. 文章题目“求好”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 请结合上下文,回答第③段作者主要阐明了什么观点。

3.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请分条作简要分析。

4. 作者在文中提到“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作者的“忧虑”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当今社会我们应追求怎样的生活品质。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类题目不能大意,不能仅仅解答一个词语的含义,因为这个词是文中作者主要观点所在,因此要结合全文来回答。

2.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级。本段文字一连用了三个设问句,再结合上下文,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在第四小节,很快便能概括出作者在本段的观点。

3.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写作特点应考虑修辞、句式、常见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

4. 本题考查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F级。前者“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后者“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求好”的含义是追求一种好的生活品质,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2. 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如果说……”的疑问句式,主要阐明了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可以有生活品质。

3. (1)表现手法上: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②举例、对比、假设等说理方法的运用,如文章第③⑤小节运用假设、排比、举例等手法来阐明观点。文章还运用对比手法将“求好”与摆阔、奢靡、消费进行比较来阐明自己的价值观。(2)语言平易、质朴,通俗易懂。

4. 作者的“忧虑”是社会上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当今我们应具有一种求好的精神,应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不能错误地认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不以名牌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应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长久培养求好的精神,使自己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灾难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他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万万千千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们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她和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选自2010年第12期《书屋》,有删改)

1. 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2. 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

3. 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关键是找准信息区域,准确筛选并加以概括。本题信息要点在第三小节,概括时分两步,先区分出三种记忆,再概括每种记忆的特点。

2.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的信息区间在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命题人有意将这两个例子并列,实际是要学生加以对照,从而发现作者对两种做法的相反态度。

3.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是对全文的一个总体把握,需要总体把握全文的行文思路,理清作者全文依次讲了“对待灾难的正确态度”“灾难记忆的方式”“突出应采取文化记忆的方式”“进一步强调灾难记忆对文化财富累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依次概括,方能准确答题。

【参考答案】

1. (1)幸存者的个人记忆,特点: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消失快,不易传播。(2)文化记忆,特点:以文化形式保存,可循环。(3)集体记忆,特点:进入社会,在历史中留存。

2. 否定电影《唐山大地震》用浪漫抒情的方式来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记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记忆方式。

苏教版必修三教案合集 第5篇

(一)课题

《指南录后序》复习

(一)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

见教学目标 教学参考 网络资源 授课方法

诵读式 讨论式 点拨式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文学常识

1.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水人. 2.《指南录》,是 宋文天祥的诗集。“指南”,比喻象磁针那样永远指向南方,绝不改变,借以表达作者冒死奔向南宋决不向来自北方的元军屈服的思想感情。他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就道出了《指南录》取名的意义所在。序,文体名称,亦称“叙”。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写在正文之后的叫后序,也叫跋。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有作者自己写的,大都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指南录后序》属于这一种。

二.难读字注音(见课本)三.通假字

⑴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具”通“俱”,副词 全 都 ⑵层见错出 “见”通“现”,动词 出现 四.古今异义

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无依无靠;今义:单调,没有意义 表示没什么可做 ⑵ 以至于永嘉 古义:到达了;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表语意上的转折 ⑶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意气激昂 今义:大方 ⑷ 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搜寻 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者东西(5)几彷徨死

学生回顾基础知识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犹豫不定,不知道往哪里好 五.词类活用

⑴北虽貌敬(名词作状语,表面上)⑵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道理)⑶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在露水中)⑷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名词作状语,每天)⑸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⑹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⑺名曰《指南录》(名词作动词,命名)⑻则前诟虏帅失信(名词作动词,上前)⑼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六.一词多义 及

①战守迁皆不及施(赶上)②予之及于死者,不知道其几矣(到达,至,动词)使

①会使辙交驰(使者)②使北营(出使)③使来者读之(让)辞

①于是辞相印不受(推辞)②抗辞慷慨(言语)间

①得间奔真州(机会)②间以诗记所遭(有时候)③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④中间崩倒之声(夹杂)⑤扁鹊立有间(一会

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重要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学生识记并整理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课题

《指南录后序》复习

(二)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点,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见教学目标 教学参考 网络资源 授课方法

诵读式 讨论式 点拨式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虚词整理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他)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表语气,商量,还是)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③将焉取之(哪里)则

①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表示承接,就)② 夜则以兵围所寓所(连词,表示转折,却)以

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介词,用)② 以资政殿学士行(介词,凭)③将以有为也(介词,凭借)④然而隐忍以行(连词,表示承接,)以

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介词,用)②以资政殿学士行(介词,凭)③将以有为也(介词,凭借)④然而隐忍以行(连词,表示承接,)

⑤挟匕首以备不测(连词,表示目的,用来)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二、重点语句翻译

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②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 ③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

④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⑤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三、练习巩固 见《三维设计》

四、总结

特殊句式:

1、予羁縻不得还

2、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3、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4、而幸生也何为

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谗于后

学生到黑板翻译

学生说出答案及理由

课外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教案合集 第6篇

课题 品质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2、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难点: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 鼎尖学案 授课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写作背景: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取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招揽客户,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确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

二、字词积累

褐色(hâ)簇新(cù)羞怯(qiâ)鬈曲(quán)赊账(shē)蹙眉(cù)潜在(qián)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褶皱(zhě)皮靴(xuē)包裹(guǒ)诧异(chà)趿拉(tā)(la)三.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

1、请学生概括小说内容(限50个字)

明确:拥有高超制鞋手艺的鞋匠格斯拉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

(二)课文分析:

1.文章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做靴子

2.请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将课文标序分段:(事件为线索)开端:初次做靴 生意忙(1-----21)发展:多次做靴 生意差哥哥死(22-------42)高潮:最后做靴 生意淡铺面让(43----53)结局:谈论靴匠 人饿死(54-67)3.《品质》中有三双靴子的细节描写。

这三双靴子始终贯穿全文,并且这三双靴子的命运与本文主人公(插问:谁?靴匠、格斯拉兄弟、底层人)的命运有着紧密的关联。三双靴子在文中共出现过几回?请从文中划出。

“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板书:陈列)

“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板书:挤缩)

“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佻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凄凉的长筒马靴。”(板书:照样陈列)

(三)小结:

“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课外作业 完成学案练习教 学 小 结

课题

品质

(二)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2、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难点: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 鼎尖学案 授课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研究探索:

提问1.三双靴子在文中的的第一次出场,作者用了哪个词来修饰的?(明确:太美观)

“美观”体现在哪里?

提问2.这样美观的耐穿的靴子是怎样做出来的?(提示:选材、做靴子前量脚及工作量等。)

“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

“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1“非言语所能形容”“舍不得离开”“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

(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点出“盯着”“多么”,读出“陶醉”。)

(让学生说出格斯拉的工作态度、状态。)(学生重点品读最后四段,找出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提问3 格斯拉兄弟在制靴事业上付出那么多,是为了钱吗?他究竟为了什么?(提示:从文中的细节中,你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提问

4、不图一己之私,只为大众意义考虑的格斯拉兄弟,本该能等到更多顾客的青睐。然而,不久后,三双靴子遭受了怎样不幸的命运呢?(明确:只能挤缩到一个单独的橱窗了,失去了孤高。)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这结局发生的?(学生齐读格斯拉的自述)

提问5.作为底层人的格斯拉,视做靴为生命的格斯拉,走了。死之后,旁人对他的评价如何?

二、探讨挖掘

至此,我们很清楚作者为何以《品质》为题了:靴子的品质,靴匠的品质。不过我觉得还有第三种品质。我们不妨可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1、作为格斯拉的老主顾“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买那么多格斯拉的靴子呢?大家可要知道一双靴子都能穿两年左右。

2.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三、总结

(为了“靴子梦”的理想;对顾客负责,诚实守信;坚守执着等(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大意:同情、怜悯、敬重。品质的第三层含义:一个人对底层人的同情与悲悯甚至崇敬的品质)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

课外作业

上一篇:甜蜜时光作文下一篇:教育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