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文化发展

2024-08-10

改革开放的文化发展(精选6篇)

改革开放的文化发展 第1篇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辉煌的文化成就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带来新时期的思想解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国际交往加强和国家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力,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文学艺术日益繁荣,文艺创新成绩斐然

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文学艺术创作观念的可喜变化,创作活跃,成就斐然,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1991年文化部设立专业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以来,先后有500多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话剧《于无声处》、《丹心谱》,小说《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电影《开国大典》、《周恩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儿童剧《红领巾》、《一二三齐步走》,杂技剧《天鹅湖》,美术作品《父亲》等,堪称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经典。

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和奖励的实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充分展示的舞台。自1983年建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制度以来,共有850余项艺术学科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文化部资助;以《中华艺术通史》等为代表的艺术理论成果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建设的新水平。

公共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三十年来,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以来,我国城乡文化设施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

三十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国有公共图书馆2799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馆和群艺馆3217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和村文化室137665个,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影“2131”工程等一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中华优秀文化得到弘扬。

1982年《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是文物保护乃至整个文化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的重要标志。2006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30年来,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大规模文物普查,公布了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17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57座。西藏布达拉宫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取得成效,三峡大坝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考古发掘扎实有效,20世纪遗产等新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实施,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的编纂,凝聚全国几万文化工作者20多年的努力,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文化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初步建立,其中国家级名录项目已公布两批1028项。闽南、徽州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新探索。目前,我国有世界遗产37处,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30年来,随着文化的商品属性、市场属性、产业属性日渐为社会所认识、接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也逐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从1979年出现第一家音乐茶座开始,我国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娱乐、演出、图书、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动漫、网络等文化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围绕繁荣与管理的双重任务,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呈现了超越GDP增幅的加速增长势头,到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增加值5123亿元的规模。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崭露头角,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对外文化交流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出封闭,融入世界。1979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仅有194起、3035人次,2006年为3745起、46778人次。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受欢迎。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形成了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性文化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卓有成效

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从局部到整体,从机制改革到体制创新,经过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到党的十六大之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逐步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的转变。目前,北京、上海、重庆3个直辖市,沈阳、西安、深圳、杭州、宁波、广州、南京、成都8个副省级城市和其他37个地级市,都已经组建了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执法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一批经营性文化单位和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取得可喜效果,中国对外演出展览中心整体转制,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北京儿艺、江苏演艺、丽江歌舞团、吉林歌舞剧院等转制为企业,为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

改革开放的文化发展 第2篇

改革开放,为加强国民经济科学管理和国际经济对比的需要,我国对产业分类和国民核算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确认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的生产性质,推行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个改革直接影响了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并对财政理论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变化,进一步推动财政理论的发展。下面拟就有关理论问题作一些研究探讨,不当之处,恳请专家学者给以批评和指正。?

财政学史中众多理论存在源于生产而又轻于生产的不足?

本文传统财政理论的创立者,公推亚当・斯密。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中,就国家的支出、赋税、国债等问题作了阐述,提出了平等、确定、便利和最小费用的税收四原则。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在资产阶级财政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财政学之父”。?

之后,萨伊、李喜图等经济学家对财政理论都作了深入的研究。19世纪下半叶,德国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瓦格纳推出了代表巨著《财政学》,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财政学在很大程度上为现代财政学奠定了基础,对以后西方的财政理论和政府的财政决策产生了较大影响。?

1928年,福利经济学派创始人庇古,根据他的福利经济学原理,认为国民收入总量愈大愈好,国民收入分配愈平均愈好,他把财政视作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重要工具。庇古的福利财政理论把财政学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本世纪30年代,传统财政学让位于现代财政学,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干预经济,成为这一时期财政理论的主旋律。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供给学派、货币学派提出了与凯恩斯学派不同的财政政策主张。?

作为区别于传统财政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公共产品、公共选择成为现代西方财政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穆斯格雷夫等财政学家都在这个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因为深刻地剖析了决定税收水平和支出水平后面隐藏的政治背景,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基本内容主要源于三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阶级学说、国家学说等。(2)我国传统的理财观念和文化背景。(3)前苏联模式。?

财政理论诸学派中居主流地位的是“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其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持这一观点的著述把财政定义为国家依靠其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和实现其自身职能的需要,从而由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独立出一种由国家赁借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分配。?

持“剩余产品决定论”者不同意国家赁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观点,认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作为社会扣除的现成形式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财政分配得以发展的因素,且所有权和社会扣除是决定因素。?

“社会公共需要论”认为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采取的分配形式。还有“再生产决定论”等等,各自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财政的范畴。?

上述诸观点中,“国家分配论”的观点已被国内绝大多数财政学教材所采用,财政分配的强制性、无偿性被界定为财政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财政的作用概述为社会主义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调节、控制、反映、监督财政收支和国民经济各方面的运动,具有分配职能、调节职能和监督职能。?

综上所述,历代经济学家都关心和研究财政问题,并对财政理论、财政本质作了很多创造性的论述,大大促进了财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诸财政理论包括福利经济理论、公共需求理论、国家分配理论等等,观点各有不同,有的差别很大,但它们也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认为财政来源于生产――剩余产品或国民收入,依靠国家权力,通过税收等方式取得财政收入,实现各自的目标和任务――满足国家需要、均等分配收入、实现公共需求等等,而轻于或疏于研究财政与生产发展的直接联系。这在现代生产大分工、大协作、第三产业大发展的情况下,显然存在欠缺和不足。财政收入来自三次产业的创造,而财政支出也主要用于三次产业,特别是公共产品部门的发展。三次产业的劳动合称社会劳动,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则是财政收支的本质所在,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应该成为财政学的基础性理论,国家权力只是方便履行其职能而已。下面分成几个问题作进一步阐明。?

M之中存在Mc,是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和财政理论的重大发展和推进?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物质生产观点,只承认工业,农业、建筑业和商业、货运业的生产性,号称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国民核算制度规定只对五大部门的活动成果计算产值,对于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卫生医疗、生活旅游和国家管理等部门,统统是非生产部门,不作为生产活动,采用MPS国民核算制度,对它们规定不计算产值,作为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处理,这对比西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核算制度SNA存在极大的不同。改革开放,面向世界,深感物质生产观点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对比的需要,决心改革,确认上述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来的生产性,称为非物质生产部门,并多方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改变了我国原来第三产来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落后状况,取得十分可喜的成果,下面是我国和几个国家的历史对比材料。?

第三产来占国民经济的百分比????

国家19701980198519901991-1994间的一年

中国21.428.531.331.8

美国58.954.057.661.363.9

日本47.254.455.855.557.6

英国52.455.057.162.966.3

摘自《世界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相应地,经过国务院的批准,我国国民核算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引进了联合国制定的国民核算制度SNA,拓宽了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对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活动,统统作为生产活动,并计算产值,这是一个巨大的改革和变化。?

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基础环节拓宽了,其他再生产环节――分配和使用,也必须相庆地变化。根据三方等价原则,国民生产=国民分配=国民使用,即生产量、分配量和使用量应保持相等。同样,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值指标主算到哪里,中间

消耗和最终使用也算到哪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原始收入和派生收入就在哪里分界。”现在生产范围拓宽了,由物质生产扩大到包括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分配和使用的范围也要相庆地扩大。过去对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生活旅游、城乡交通和国家管理等公共产品的部门,统统不作为生产部门、不计算产值,当然不能算使用。现在不同了,处了产值就要算使用,用于正常生产的臬中间消耗,用于人们消费积累的算最终使用。也就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因为生产需要享用公共产品(或称为公共服务)就要作为中间消耗,并应给以相应的报酬。这些报酬应该和生产耗用的原材料、零配件一样,作为C,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但对这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报酬,例如安全服务、城乡交通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国家管理服务等,都不好直接计费,很难直接支付。世界各国都采取税收的形式,向财政税务部门缴纳,再由财政给上述公共服务部门拨款,作为“再生产”之用。税收是剩余价值M的组成部分,因而原来剩余价值M中的相当部分,在此已经不是什么剩余了,而是企业享用公共服务的一种报酬和费用。对公共服务支出这种形式上为M而裨上为C的支出,我们称之为Mc,数量很大,但内容复杂,除了为生产服务外,还有相当部分是为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服务,难以计处,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只好冒扩大国民收入总量的失误,作“政府消费”或“社会消费”外理。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在美国有国民收入之父之称的S・库兹涅茨早期的计算,在许多国家其扩大数占GDP的8.1%,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①现在已经大大超过这个数字和比例。?

财政收支一般都讲是剩余产品、剩余价值或国民收入的一种分配,而Mc实质上是一种费用支出,是一种偿付,是成本开支中的C,从性质上它不属于国民收入的内容,因而国家分配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公共需求理论等所讲的内容,与此不相符合,也就是扩大生产范围、对公共产品部门计算产值以后,改变了原有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从而推动财政理论的发展,并且显著地表露出了原有诸财政理论观点存在着偏颇和不足。?

国民经济包括无以计数的部门和单位,彼此实行社会大分工、大协作,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而有秩序序地进行。只有实行大分工、大协作,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企业的正常生产,取得盈利,建筑在其他众多企业大分工、大协作的基础上。否则,离开社会的分工协作,离开公共服务部门的支持,包括安全服务、交通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国家管理服务,生产马上就要停顿,处于瘫痪之中。企业享用各种公共服务,就要给以报酬,不给报酬,公共服务部门就无法存在下去。为了保证社会大分工、大协作,保证社会生产正常有序地进行,一如前说,企业采取“纳税”的形式加以支付,形成纳税双方的收支往来的经济联系,通过对公共服务部门的经济往来剖析,可以使纳税、收税者双方取得下面的共识:?

(一)任何一个生产部门和单位,都享用了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凝结了公共服务的劳动,需要给以相应的服务报酬,作为成本开支中的C,公共服务不便直接计量和支付,一般采用税收的形式,使得M之中存在M。?

(二)公共服务部门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有关部门劳动投入的成果,必须得到报酬或补偿,否则公共服务就要停顿,社会再生产就不能进行。?

(三)公共服务部门应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促使各企业更好地发展,进一步降低中间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有了上述三点共识,对于收税和纳税者双方,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和协调作用。?

对于纳税者,各企业了解自己之所以能顺利生产,是因为享用大量的社会公共服务,他们的产品和盈利中,凝结了公共服务部门的劳动,不能无偿占有,应该给以相应的补偿。得之于众,还之于众,从而会大大减少纳税者的心理矛盾和阻力,心诚意服地纳税。?

对于收税者,有了上面的认识,确认收税主要是对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报酬,不是对企业外加的额外负担,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向纳税者收税,并且和各种逃税潜心税的行为作斗争。(当然,税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再分配的份额)。收税是对过去,用税即拨款是对未来,国家财政要进一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办教育、办科学、搞好国家管理,发展社会公用事业,为一二三产来的发展,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提供更好的硬软环境和条件。?

既如此,财政的收支与社会生产密切相联系,财政理论研究就应该反映这个实际,并进一步促进财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此,国家分配论、福利经济论和公共需求论等等,都无法说明财政收支的上述主体内容,只反映财政收支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以偏概全。一二三次产业的劳动合称社会劳动,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则形成了财政收支和财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点,作为理论建设来说,社会劳动创造价值是基于改革开放、基于扩大生产范围,大力发展第三产来产生的,一句话,改革开放推动财政理论的发展。?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一方面作为商品二因素中的“价值”,始终和商品的“使用价值”联系在一起,它代表着无以计数、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劳务;另方面,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主要是指创造剩余价值,同等劳动在同等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的产品,也就是提供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既有生活资料,又有生产资料,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讲财政学以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作为基础理论,就是讲财政理论研究不能就财政论财政,或者是仅仅考察社会福利、公共需求、国家凭权力分配国民收入等等,而是要把财政收支立足于生产,优化资源配置,落实在生产的发展上。生产发展,财源扩大,使财政与经济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当然,财政还有基他职能,如公共积累、社会福利等等,但均应以生产为中心,使财政收支建立在更加坚实可靠的基础上,并且对财政工作和财政理论建设,赋予更为重大的任务和使命。?

优化资源配置,赋于财政部门以更为重大的任务和使命?

资源有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其中包括自然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资源乃是最重要的资源。有了财务,通过各类市场,可以雇请劳力、购买生产资料,以及租购各种自然资源,以弥补其他资源的配套和不足。财政部门职司财务分配,对国家资源的分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财政部门决不是单纯的管收管支,平衡预算,崦是要立足于发展生产,满足需要,以优化资源分配,协调经济关系为己任,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劳动更好地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是随着生产范围的扩大,财政部门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要求在如下几方面发挥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一)发挥对经济增长和产来结构的调节作用。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税收,商品税、所得税和其他税,税率提高,税额啬,企业收入会相应地减少。财政集中的财力除了作为公共服务的报酬外,还有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用于短线产品或关键产业,对比留给企业安排和支用,结果自然不同,影响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比例起调节作用。因此,如何确定税种和税率,以什么方法计证,要不要采用累进制或采用什么标准的累进制计征,其中大有学问。税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用很大而且更为重要,要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各方,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瞻顾发展前景,加以研究和确定。应该看到,我国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比过去大大地降低了,国家可以运用的财力,特别是用以解决重点项目、克服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的能力,已经明显地降低了。这要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从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优化资源配置、协调产业关系、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来综合加以研究和确定。?

(二)发挥对公共服务部门规模结构的优化作用。作为公共服务部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会治安、城乡交通和国家管理等部门必须有一个合理合适的规模结构,而且会随着经济技术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社会不稳定,安全无保证,一切生产再生产都夫法顺利进行。现代高科技,教育是基础,必须把科技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实行科教兴国,但都不能脱离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财政拨款,大增小增或者减少,优化资源配置,使公共服务部门保持合适的比例,这要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现有基础和发展前景有着充分的了解,统筹兼顾,科学安排,从而使财政拨款建立在促使各公共服务部门优化资源配置,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提供更好硬软环境的基础上。?

(三)发挥对生产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协调作用。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由此产生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在经济学中一直是很难解决的课题。发展生产必须讲究效率,满足需要要求注意公平,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二者是矛盾的统一。在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下,有不同的比例标准,过多过少都不好,要求财政部门发挥其必要的协调作用。企业财务属于企业范围,但众多财务制度是由财政部门制定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收入分配。财政部门集中的国民收入,一部分也用于社会福利,应该统盘安排,发挥其协调作用。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一部分国有企业效益低下,长期存在亏损,需要财政补贴或抵消财政收入,显然是不正常的。但事关职工的基本保障、起码的生活条件,又非开支不可。不正常的情况不容许长期存在,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财政对生产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协调能力,一定要通过企业改革加以彻底的解决。?

三大作用都直接联系到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把有限的财务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但要了解,所有收支都不能仅看数量,不盾质量,质量更为重要,并直接影响数量。一个部门高质量,以较少的人办较多的事,而且办得很好,对财政十分有利;而另个部门低质量,拨款虽多,但人浮于事,而且挥霍浪费,效益低下,直接影响财政对优化资源分配功能的发挥。应该说,这是财政工作最大的不幸。为此,财政必须把部门单位的质量考核和讲究效率放在首位,并且有法律保证,加强法治,革除不正之风,才能使财政部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改革开放的文化发展 第3篇

一、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 是上世纪70年代末广东省寻求发展之路的最初举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新时期初始, 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广东省委坚决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且着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排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1979年1月, 广东省委召开四届二次常委扩大会议, 以改革的精神, 着重讨论了发展广东经济的问题。会后, 广东省委突出地抓了农业和以煤电为重点的基础工业。整顿经济工作, 包括加强统一计划, 整顿企业, 按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基础等等。在经济政策上, 强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和落实按劳分配政策。调整了粮、油、糖、猪等农副产品的奖售标准, 落实增产增收政策, 同时减轻生产队负担。

1979年4月, 中央召开工作会议, 主要讨论调整国民经济等问题。会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广东省委领导在会上提出, 广东邻近港澳, 华侨众多, 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建议运用国际惯例, 将深圳、珠海和汕头划为对外加工贸易区。7月1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1979年50号文件, 批转了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的报告, 确定对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要求两省抓紧有利的国际形势, 先走一步, 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出口特区。

广东经济特区建立后,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从1980年起, 广东3个经济特区先后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纲, 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 基本精神是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的观念, 以建立市场经济为导向进行改革, 逐步建立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体系。

1985年1月25日至31日,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广东省长梁灵光率领广东省代表团参加会议, 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建设提出新的设想意见:除广州、深圳、珠海三市以外, 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先从“小三角”开始, 包括佛山、江门、东莞等10多个县市。取得经验后, 逐步扩大到“大三角”。这样, 东从汕头, 西从湛江, 南从海南, 形成包括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在内的沿海开放地带, 并带动山区、内地的经济发展。

80年代中期以来, 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1987年10月12日, 广东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充分利用当前机遇加速经济发展的请示》。11月21日, 国务院决定广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28日, 又批准扩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范围, 由原来的17个县市扩大到28个县市。沿海城市的汕头市、湛江市, 以及茂名市和惠阳地区的部分县市, 也列入经济开放区范围, 享受优惠政策。至此, 广东60个县市形成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在内的面积达837万平方公里的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为了进一步落实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各项改革措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88年1月7日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广东省深化改革、扩大出口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请示》, 提出了关于金融、外经贸、价格、劳动、人事、工资、财政、企业、农村、科技、教育、房地产、计划、政治体制等10项改革内容及改革措施。2月10日, 国务院原则批准了广东省的请示, 提出广东省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 改革开放继续先行一步, 不仅有利于加快广东经济的全面发展, 有助于沿海地区发展战略, 而且有利于稳定繁荣港澳经济, 促进台湾回归祖国,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十年改革, 广东省发生了巨大变化。到80年代中期, 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开始居全国首位, 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对外经济贸易迅猛发展, 1986年广东省出口额达到42.51亿美元, 首次居全国第一位, 此后一直保持榜首地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随着广东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加快了乡村城镇化进程, 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使广东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显著提高。广东省工业结构日趋合理, 通过技术引进和经济联合, 促进企业现代化, 电力、交通邮电及原材料工业基础等基础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广东工业总产值的绝对数, 已经从1978年的第8位上升到1988年的第3位, 仅次于江苏和上海。广东财政收入增长, 收支平衡, 略有节余, 1987年与1978年相比财政收入翻了一番, 增长幅度为全国第一。

二、在深化改革中协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80年代后期, 广东出现严重的经济过热, 以及通货膨胀现象。加上流通环节的混乱, 助长了一些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的发展。在政治思想领域, 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削弱, 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 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泛滥一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广东省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探索科学发展的路子。

1989年11月26日, 中共广东省委召开六届三次会议, 审议通过《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的意见》。意见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会议提出降低物价, 平衡财政, 适度增长, 调整结构, 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等方面的具体目标。从80年代中期开始, 广东省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进入到改善企业经营机制上面。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大面积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90年代以后, 随着改革的深化, 国企改革向着股份制改造发展, 通过股权转让等形式,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农村改革方面, 强调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即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继续搞好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政策;坚持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政策;坚持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的政策;坚持引导和扶助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坚持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政策;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允许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先富起来, 引导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政策;坚持对山区和少数民族县的扶持政策;坚持鼓励开发性农业的政策。

把开发山区、海洋与加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 是这一时期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从80年代中期开始, 广东省委决定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性的山区工作会议, 集中讨论和部署山区的开发建设工作。1990年12月5日, 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支持山区和新建市发展经济的决定》, 要求建立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市、县、镇的对口扶持责任制, 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扶持关系:广州扶持清远;深圳扶持梅州;佛山扶持汕尾;江门扶持韶关;中山扶持阳江;东莞扶持河源;珠海扶持和平县。随着广东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的落实, 广东山区资源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从而促进山区经济建设项目的发展。

广东是全国的海洋大省, 全省大陆海岸线居全国第一位。90年代初, 广东省委提出把开发海洋经济作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1992年以后, 广东多次召开海洋工作会议, 提出开发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工程、海水化工、滨海旅游、海洋油气开发、海洋能发电等多种行业。要求把广东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把海洋大省建设成为海洋强省。

面临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复杂局势, 面对社会变革的新环境。广东省注意正确地把握精神文明的方向, 强调要自觉服从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中心。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最终形成理解、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潮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一, 省委把它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1990年12月, 根据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 广东省在制定“八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 制订了《广东省“八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要点》, 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和基本路子。

1992年2月24日, 广东省委在广州召开工作会议, 传达贯彻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精神, 讨论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开放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从广东省实际出发, 扩大对外开放区域, 开拓对外开放的形式;扩大海外市场, 放宽开放政策, 加强对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工作;抓紧培养和造就扩大开放所急需的各种人才, 切实加强管理。此后一段时间, 广东根据“三个有利于”的精神, 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1992年1月8日, 广东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指出, 治理整顿已经出现明显成效, 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必须抓紧有利时机, 加快改革步伐, 推进全省综合改革试验, 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随后, 广东省确定顺德为综合改革试验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通过机构改革, 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建立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企业改革方面, 通过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 转换了经营机制, 同时相应进行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改革后的顺德, 政府提高了效率, 转变了职能。企业转换了经营机制, 呈现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与此同时, 广东省对供销社、国营商业、金融、外贸、粮食等系统作了进一步改革。在市场物价、工商管理、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劳动人事、审计制度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1995年7月, 广东召开全省机构改革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工作会议, 随即全面铺开了市、县、乡镇机构改革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工作。广东省在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由于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既注意改革创新, 又注意统筹兼顾, 在大力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 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促进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三、逐步确立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进入第三个十年, 广东在探索科学发展的实践上进入了新的时期。根据时代的形势, 广东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上, 逐步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 并且用以指导实际工作。

1998年, 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制定了科技兴粤、外向带动和可持续发展三大经济发展战略, 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增创新优势, 更上一层楼,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方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的精神, 1999年10月15日,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争创体制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重点进行经济体制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 在若干领域大胆突破, 适当超前;推广深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和顺德综合体制改革的经验;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综合配套、规范完善上狠下功夫;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000年10月26日, 中共广东省八届六次全体会议在广州举行。全会根据中央精神, 结合广东实际, 提出了“十五”时期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八条具体原则, 强调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 确立新的发展思路, 努力促使经济社会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转变。

2002年5月, 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 实施外向带动、科技兴粤、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四大战略, 争创开放、产业、科技、体制、环境五大优势, 努力建设经济强省, 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率先建立文明法治环境, 率先实现宽裕的小康;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为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随后, 广东省委召开九届二次会议, 提出经济工作要注重结构调整, 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着眼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坚持开放促改革, 促发展。认真探索经济发展规律, 注意协调发展, 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推进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003年4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省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提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要求广东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通过完善发展思路深化改革、通过制度创新, 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科技创新和发挥人才效应争创新优势。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 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5月, 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胡锦涛讲话精神, 提出完善发展思路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 并且采取十条措施:一是提高开放水平;二是推动制度创新;三是加快结构调整;四是促进科技创新;五是发挥人才效应;六是发展区域经济;七是建设政治文明;八是建设文化大省;九是加强环境保护;十是改善人民生活。

2004年12月, 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到广东考察工作。他强调,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希望广东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抓住机遇, 奋发努力, 扎实工作, 不断创新发展思路, 增强发展的动力, 提高发展层次水平, 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学习贯彻胡锦涛讲话精神的大会上提出, 广东要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是要调整优化结构, 提高质量效益, 建设经济强省;二是要发展文化经济, 繁荣文化事业, 建设文化强省;三是要发展民主政治, 推进依法治省, 建设法治社会;四是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社会公平, 建设和谐广东;五是加强环境保护,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绿色广东。2005年8月, 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推进依法治省, 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 建设文化大省;切实维护社会公正, 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优化创业环境, 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妥善协调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实施“绿色广东”战略, 建设节约型社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党的十七大以后, 广东开展全省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 部署推进广东的科学发展。2008年6月, 广东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 对广东省的科学发展作出总体部署, 重点解决:一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 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三是建设宜居城乡, 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 培育持久竞争力。

正当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之际, 2008年下半年开始广东遭遇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复杂的经济形势。广东以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出口放缓、消费增长乏力的形势下, 广东积极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 及时出台了总投资2.37万亿元的全省新十项工程。2009年初, 广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 国务院批准下发了《珠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广东将承担“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实验区”的重任, 从而把广东探索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推向新的阶段。

摘要:广东省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 努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 不断深化对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的认识, 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同时, 日益丰富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 又指导和推动了广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探索,广东,改革开放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改革开放大事记[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2].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4

论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政治文化;改革开放

1 中国政治文化观念上的发展

1.1 主导政治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在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创立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过去曾一度被扭曲的政治文化重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轨,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理论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的理论动力,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在肯定鄧小平理论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同时,在党章中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明确提出了在新的世纪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1.2 大众政治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实行、市场经济的冲击、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等因素使普通民众处于睡眠或半睡眠状态的政治主体意识苏醒,封闭的大众政治文化开始主动向上层政治文化传输信息,与之进行双向交流。并且中国在实行市场经济、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设备和资金的同时,也介绍了大量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使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流入中国,就其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内容构成的影响而言,主要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和思潮,大众政治文化吹进了阵阵清凉的风,促进大众政治文化的发展。并且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大国,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也影响着大众政治文化的发展,“仁政”、“德治”等观念,无不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文化。这些传统政治文化和一些西方的政治文化在当前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内容中均占有一定的比重,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很多都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文化交融传承沉淀下来,或融入主流,或汇入非主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为自己寻找继续存在的合法形式,这就使得当前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内容显得更加复杂多样。

2 政治文化目标的发展

2.1 从集权主义到民权主义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当时对恢复生产和提高生产力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正是在这种集权主义的统治之下,中国实现了三大改造,并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但是这种体制与生俱来的“刚性”特征,难以抵御上端的错误指令,也无法灵活应对外部危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压抑不同声音,导致单一的精神文化氛围,阻碍人类社会的民主与进步。民权主义,这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是一种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主义自然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五权分立),我们既不能一概否认,也不能全盘照搬,我们只能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

2.2 从强调政治稳定到重视政治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执政地位后,这一价值导向在全国范围内推而广之,共产主义社会曾被翻身当家作主人的中国民众视为理想天国。并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上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因此,当时中国是备战、备荒,全民皆兵以保卫新中国。所以政治稳定一直是中国所特别强调的。同时由于中国当时的主导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导的政治文化,正是这一种单一的政治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使国家政治机器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稳定人心稳定社会、调动全国人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以往的那种只强调政治稳定的做法已经发生变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滋生了不少问题,这就需要国家进行管理,从而政治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在管理的扩大,同时在政治绩效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

3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治文化发展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3.1 主流政治文化面临亚政治文化的冲击

毫无疑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当前的主流政治文化。由于社会变革引起的社会利益格局的大变化,主流政治文化的整合作用受到极大的冲击,存在一些亚政治文化因素,在国家权力权威性的配置社会利益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基本态度、信仰和感情等方面,明显同主流政治文化取向有异质性和离心性倾向。有的公开鼓吹全盘西化,在政治上宣扬,削弱甚至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宣扬私有化,主张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在思想文化领域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主张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价值观上主张极端个人主义。之外,有的歪曲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诋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煽动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有的发表和出版格调低下,宣扬色情暴力、迷信颓废的作品与书籍;有的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歪曲、攻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还有些具有明显自由化和封建残余因素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在对待国家权力权威性地配置社会利益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问题上倾向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崇圣意识、清官意识、宗法宗族观念等。

3.2 政治价值取向不一

政治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是指在社会变革中民众诉求政治行为时其观点看法的倾向性,表现为多层次、多角度。在意识形态政治价值方面表现为淡化了对理想共产主义的追求,由于片面的利益驱动,金钱和名利成为愈来愈多人的价值追求的对象。在对自我价值取向上倾向于自我实现和绝对自由。传统的“完全贡献型”和“偏重于贡献型”在减少,“交换型”和“索取型”在增多,注重集体行为规则约束的在减少,主张个人绝对自由的在增多。在对政权的价值取向上也存在差异。

这些都是我们以后有待加强的地方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意]乔•萨托利. 民主新论[M] .东方出版社,1998.

[3]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孙西克.政治文化与政策选择[J].政治学研究, 1988,( 4).

[6]马庆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J].政治学研究,1998,(2).

改革开放带来教育的发展(定稿) 第5篇

小港这片土地曾经是我上中学的地方。那时的小港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村小镇,在北仑区的众多小镇中算不上是最好的。房子有点破旧,街道很小,只有几家小店。在小港只有小学和中学,没有幼儿园。

中学毕业,我考入了宁波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学习,毕业后,第一次听说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这个比较

前卫的名字,还听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块土地是东海之滨的一块热土,是将来东海之滨的一颗明珠。我当然很高兴很愿意为这片既是我的母校所在地,又是让人充满着无限憧憬的地方服务。

在1987年,正是宁波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的第三年,我和我们园的另外三位同事一起来到了开发区幼儿园工作。

我看到的是:小港,这个昔日的农村小镇已经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原先长满杂草的海边滩涂地,被规划成了整齐的工厂区,盖起了整排崭新的标准厂房;原先建造零乱的农村矮房全部被拆除,规划了崭新的居民区,它因为沿用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蔚斗小学”的名称,取名叫“蔚斗新村”,在新村里盖起了整齐统一的数幢五层的商品房;零散地还盖有18层的姐妹搂、皇冠大厦。干净整洁而又宽阔的水泥马路代替了原先的小泥路;昔日的小港村民,他们从小平房搬进了单独的两层院落的小楼房,他们放下了锄头和渔网,走进了工厂、走进了机关,他们研究起了技术、他们搞起了管理,他们中也冒出了一些人才,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贡献自己的汗水和力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教育的发展,富起来的居民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小学中学不断被扩建,同时也规划起了第一家幼儿园,也就是我们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

那时盖起的第一家幼儿园占地面积只有近千平米,只能容纳小、中、大和小小班四个班级。第一天开学,我们幼儿园来了99位小朋友,这样的幼儿人数几乎就占满了我们幼儿园全部名额。

接着,随着入园幼儿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的小园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入园的需要了。于是,在还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们马上又盖起了第二个园所。那个园所能容纳12个班级,在当时认为是比较超前的园所,在五年后,它又一次不能适应孩子入园的需要,于是在1997年,我们在小港的东区盖起了现在的具有五星级设施条件的第三个园所。在那个园所里,我们幼儿园被评上了省示范性幼儿园,宁波市五星级幼儿园,开辟了浙江省幼儿体操训练基地、被宁波市教科所授予“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成为“宁波市园本教研示范园”。担负着所在学区下属所有个体园和集体园的业务辅导工作,引领小港片区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开发区幼儿园也成为了区级的优秀辅导园。

而我们的幼儿园,从1987年建园至今,也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路程。孩子的入园人数从当年的99位,已经增加到了将近800名。从那时的3个班级,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28个班级。教职工人数从那时的个位数,增加到了将近三位数。

去年,是我们开发区幼儿园二十年周年的园庆。适逢幼儿教育大发展受重视的好年头,在园庆典礼上,我们迎来了北仑区教育局及各方领导和全区所有三星级以上幼儿园的园长近百人来参加我们的园庆典礼。一个小小的幼儿园受如此的重视,是闻所未闻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发展变化 第6篇

改革开放整三十年了,回眸这三十年,祖国变化非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篇。我们党的面貌、我们祖国的面貌、我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向上看,我们的宇宙飞船载杨立伟在宇宙间遨游,我们的常娥一号正在探察月球。向下看,1990年我们迎来了香港的百年回归,相继澳门回归,今年北京将举办奥运盛会。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变化更是一日千里,政府取消了几十年来的农业税,又将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啊,让我用心底的强音高呼: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我永远热爱你,永远捍卫你,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有这繁荣昌盛的今天。祖国的变化说也说不完,只谈谈身边。以我身边的事来说,经常听父辈们谈起,以前的生活,人口增房子不增,各家的房子不仅破旧,而已变得外面高里面底,每逢下雨,雨水就灌进屋里,本来就不高的房子,每家的屋里还都架了一个二层阁楼放东西,夏季狭小的房间里闷热无比,晚上大家都拿着凉席到外面席地乘凉。因为我们东侧是一条臭水河,蚊蝇在外面纵横,乘凉时还得忍受蚊子咬、苍蝇叮。狭窄的胡同里根本没有活动的场地。三十年前粮油还是票证供给,想吃花生瓜子要到春节才有供应。那时谁家要想更换一辆自行车或买件新衣服都要攒好长时间的钱。

现在,我们村的破旧平房早已不见,原来的臭水河已是宽敞的马路,周保险公司银行等大型企业都落户在这里,村里近2000户居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面积由原来的几米到现在的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村旁的林荫路、绿树成茵、四季如青,附近购物有超市、有菜市场,办事有银行,办事处一站式服务大厅。夏天我们坐在门口的椅子上聊天乘凉,聊我们的幸福生活,聊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冬季的晨曦,我们在公园散步,沐浴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树上的鸟语。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人们很难下馆子,如今过节下馆子也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寻常事。“现在,人们想的可不是省钱,而是省心。”杨大诚说,近年来,从巴城餐饮业的火爆就可明显地感觉到下馆子、上酒店的人多了,而这在改革开放前,是很少见的。现在不仅喜宴、寿宴在酒店吃,就连年夜饭也在酒店吃了。绿色时代:吃出营养健康

进入21世纪后,食品越来越丰富,超市里各种粮食及熟食、肉、蛋、鱼、蔬菜、水果、牛奶、饮料等应有尽有。人们不再追求吃饱吃好,而是开始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配。现在人们的饮食习惯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取代了昔日的大鱼大肉,从吃多吃好到吃少吃精,从细粮为主到粗细搭配。现如今,多元化的饮食结构促使人们崇尚健康、科学的饮食生活,健康饮食观念在寻常百姓家也得到体现。

还有一个变化:流行吃粗粮。罗克莲说,以前红苕、洋芋、窝窝头等都是穷人家的主食,现在却备受城里人追捧。大家吃肉吃腻了,转而吃点粗粮,不仅能换换口味,关键是粗粮能清洗肠胃,有利健康。我们不仅在环境上、住房条件上有了巨大的改变,在生活上、衣着上、交通工具上也有了极大的改变,现在我们大家衣食无忧,用大家的话说:我们现在是天天过年、穿衣早已改变了过去穿工作服的日子。原来,我们的出行工具最好的也只是自行车,而今,我们的村子里,许多家庭都买了摩托车,节日里带孩子们出去玩,有了私家汽车,便可以到远处去,体验大自然的秀美。

数年前的农村人穿着以灰、土、黑三色为主,布料大多是自家织的老粗布,偶尔有人穿件“涤卡”之类的衣服,大多会引来同龄人羡慕的目光。再说那时候一件衣服从新到旧,常常是这个穿过那个穿,穿到衣服破烂不堪,也舍不得扔掉。如今,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谈起现在农村青年人的穿着,父辈们说:“以前农村大部分人都穷,哪有钱来打扮啊。如今,我们也能跟城里人一样打工挣钱,为啥不把自己打扮得精神一点呢。”

行,从步行到坐小轿车。过去在农村有这么一句顺口溜:“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如今农民的出行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出行变化见证了新农村的新生活。

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黄金岁月”,也是很多人改变人生命运的“黄金岁月”。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对于七十年代末出生的我们这一代来说,可谓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中国老百姓财富不断增长的三十年。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对比,都折射出时代沧桑的变化。

先说衣和食,在过去条件艰苦的日子里,人们对衣食的要求仅仅是“吃饱穿暧”。仅此而已,别无他求。就是有想法也没那个经济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了。身上衣服的颜色变得鲜艳了,款式也更新颖漂亮了。民以食为天,从最初的吃饱饭到过年时有了大鱼大肉,再到现在的追求低热量,低脂肪,全面营养和健康科学的饮食方式。同样是吃,现在与三十年前比,真可谓是天壤之别。再说住和行,三十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从木板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我们的房子换了一次又一次,越换越好。人们的出行从最初的步行到自行车的大量普及,从最初不发达的公交到现在无处不至的出租车。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代步工具选择更多了,摩托车,电动车,还有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交通的变化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和快捷。

最后还想说一说通讯的变化。在我儿时的时候,人们相互之间联系主要靠写信,有急事只能发电报。进入九十年代,住宅电话开始在家庭普及起来。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流行BP机,有了最初的大哥大。写信,发电报这些原始的通讯方式逐渐被淘汰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移动电话的逐渐普及,曾经流行一时的寻呼机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其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上世纪70年代,呼应全民“蓝、灰、黑”的服装色调,一水儿的五层灰色居民楼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住宅。除了一些极少数的“单元楼”,人们大多住在没有独立厨房、卫生间的简易筒子楼、平房和大杂院里。

八九十年代,国家“房改加危改”政策相继出台,百姓开始迁出陋室,搬入新居,更宽敞的住房面积,更精美的装修,标志着一个新住房时代的开始。

进入新千年以来,现代人也更加全面地关注居住环境,对“家”的追求不再拘泥于面积、楼层这些硬指标,而是融入了更多舒适、健康、自然的元素。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上任何一个重大事项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我国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以及四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踩在脚下。改革开放的 30年,我们国家在进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的时候,生活非常困难,吃饭用粮票,买布用布票,很多商品都凭票供应,有时为买生活用品需排很长时间的队,吃的是玉米面,只能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大米和肉,只能在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裳。对此,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衣食无忧,每天的生活都像是在过节一样,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学习查找资料,可以在计算机上玩游戏,享受网络世界带给我们的快乐,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卫星,是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宇行员出舱,而且顺利返回;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而今年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的体育健儿更是一举夺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具金牌榜第一的骄人成绩。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辉煌的30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努力把自己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将来用我们的双手建设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更加强大,更加美好。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改革开放30年

现实表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在具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全民富裕。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仅是因为今年是奥运年。我们更需要记住的是今年还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普遍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三十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这三十年来有许许多多的成就与成功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香港、澳门的回归,北京市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神

五、神六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长江三峡等等不胜枚举。着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我们有一个伟大的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国策,并且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取得了如今的成绩。回顾这三十年来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新中国在刚刚成立之初,在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时,却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礼。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中国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一个岔路口许多人在彷徨犹豫。不知道中国改走怎样一条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这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也激发了广大中国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的决心与信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中国在过去30年间,那些政府能力弱而政策不佳的国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那些具有良好的机构能力和良好政策的国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约3%。这说明政府能力对一个国家的进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否拥有一个有效的、卓越的政府对于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完成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当前中国是否拥有一个有效且卓越的政府呢?或者说当前我国政府能力水平究竟如何?

中国政府能力就是指现代国家政府,在既定的国家宪政体制内,通过制定和执行品质优良、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可能地动员、利用、组合、发掘、培植资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理性地确立社会普遍遵从的正式规则并积极引导更为广泛的非正式的社会规则,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形成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进而在比较的意义上促进国家快速、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有效性是政府能力的核心概念。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杨尚昆和广东省省长梁灵光和原省长刘田夫等同志陪同下,来到深圳视察,受到特区建设者的热烈欢迎。邓小平说:办经济特区是我提倡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他亲眼目睹了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发生的变化,对深圳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经过深思熟虑,邓小平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题词

邓小平的题词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不仅充分肯定了特区的建设成就和发展方向,同时为有关特区的争论作了权威性的总结,从而围绕着要不要办特区、办特区是对是错这个长达四年的是非之争,有了旗帜鲜明的结论,此后对深圳发展道路的争论逐渐沉静下来了。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建立经济特区是困难重重的,因为当时中国思想还是很保守的,对西方资本主义还是很抵制的。要让西方人突然进入中国投资建厂无异于与社会主义作对一样。这无疑是很为难的事情,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是一个问题。而小平同志却一语中的“市场经济不一定是资本主义特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先进方面,社会主义也可以拿来借鉴,总之不管黑猫,黄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在小平同志极力主张下经济特区办得很成功,全中国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始迅速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和深化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在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新的进展和发展方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发展是硬道理。建设小康社会,中心任务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小康社会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发展是包括经济和社会在内、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讲发展是硬道理,讲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我国跟其他后发展国家一样,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型”的发展道路。二十多年的爆发式的持续的经济增长证明了我国政府是一个强大的有能力的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的时候为3624.1亿元,到1997年为74462.6亿元,2001年为95933.3亿元,2002年为102398亿元,2003年为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运算,我国国民生产总值20多年来增加了近8倍。在1978至2003年2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0%左右,其他几个主要国家GDP年平均增长率为:美国2.7%,加拿大2.6%,日本3.3%,印度5.2%,法国2.1%,英国2.2%。对比后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

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尽管我们的经济结构比例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是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却显著高于它们。而且,我国农业增速远远慢于GDP增速,工业、服务业却高于GDP增速,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扩张期。第三、利用外资数额大幅增加。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世界排位前500名的跨国公司已有近四百家在中国投资。美国9〃11事件和安然事件,促使大部分国际资本撤离美国,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资本聚集的中心。这些外资的引入,不但使我国获得了相对稀缺的资本,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机制和管理经验,同时也意味着广阔的国际市场。

第四、坚强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的凶猛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几个回合就把亚洲“龙”和“虎”打趴下了。它震荡着亚洲,牵连了俄罗斯,甚至影响到远在大洋彼岸的巴西、美国。离风暴中心最近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中国对外贸易承受了巨大压力,利用外资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市场疲软,消费不振,通货紧缩现象日趋明显,外有金融危机影响,内有通货紧缩作祟,为挽危局,政府叫响了“积极扩大内需”的口号,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人民币不贬值、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依法治理金融,强化监督管理等等。中国经济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中国政府进行的“技艺高超的宏观经济管理”使中国成功的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第五、成功加入WTO。加入WTO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将在一个更为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下,以平等的条件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中国人均资源少,人力资源丰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高对外依存度,无论从战略利益还是当前利益出发,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非常有利。而且,WTO的共同规则还将对稳定我国多边外贸关系、减少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涉警网络舆情的应对下一篇:小学生诚信之星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