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

2024-06-18

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 第1篇

《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要进行论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论证的合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论证要合理”这个问题。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学会在文章中合理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并能写简单的议论文;

3、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思辨和创新能力。

三、师生探究

1、明确“论证要合理”的概念。

论证,就是围绕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两者有机结合,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结论。

2、“论证合理”体现在什么地方?

(1)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和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2)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同时,要通过恰当的分析,使读者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论据与论点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

(3)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4)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3、论证的方法有哪些?各自起什么作用?

明确:(1)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等。(2)作用:

①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②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③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④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⑤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或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⑥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⑦理论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四、文题例文展现

文题一例文:学贵有疑

学贵有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质疑。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疑问。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得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的传统说法进了一步。

【写法点评】

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②引用孟子的话做理论论据;

③举徐霞客不迷信书本,大胆质疑的事例,证明中心论点。【教师总评】这段文字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学贵有疑”的中心论点,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文题二例文:不知足常乐

有句老话“知足常乐”,意思是人若懂得满足就可以常乐。真的是这样吗?人知足了就可以常乐了吗?

我觉得知足只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想法,知足就是自己沉浸在过去的荣耀之中,不求上进。一个人应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过去的成功已是过去的,不代表现在。如果因为取得一点成功,就认为可以“知足常乐”了,就放弃了追求,在原地踏步,那还不如失败好呢,因为有时候失败反而会激起人的斗志,获得更大的成功。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从几吨沥青中提炼出了一克镭,但她并没有因为发现了镭而知足常乐,而是继续研究。之后,她又发现了另外一种元素钋。她也因此成了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据说,有一次,他的一个邻居带着一个小女孩到居里夫人家玩,那个小女孩临走时竟然想把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奖杯拿走,邻居急忙阻止小孩,可居里夫人却说:“不要紧,那是过去的事了,对我来说,只有不断地发现才更有意义。”

我认为,知足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想法,而不知足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知足可以成为人不断前进的动力,可以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向前发展。

所以,我认为不知足才能常乐。【写法点评】

①题目交代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用两个反问句引起下文;

③用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④举居里夫人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⑤结合事例分析,属道理论证;

⑥得出结论,呼应文题。

【教师点评】这篇文章一改老话“知足常乐”,提出了“不知足常乐”的观点,并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读来令人信服。

文题三例文:环境不是成长的决定因素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确,环境对事、物、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但我认为:一个人是“赤”是“黑”全在于个人本身的素质,环境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条件而已。

古往今来,大凡成大业者,都能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摆脱了环境的束缚。

你看,那个在汨罗江畔批发行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那个“王听之不聪,谄谀以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不容”的朝廷,仍能洁身自好,发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誓言。

屈原,他向世人证明: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也不一定就黑,能否洁身自好全在自己。再看,那个梦游天姥山,畅游祖国山水的青莲居士——李白。藐视权贵、向往自由。他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磨墨。她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做人的宗旨。

如果说,环境决定着一个人,那么,中国历史上将失去一个敢怒敢言、不畏权贵、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同样,李白也向世人证明是“赤”还是“黑”皆在于自己。

或许屈原、李白离我们有些远,那再来看看鲁迅——一个以笔为剑清醒于中国近代史上 的大文豪。现实并没有让鲁迅埋没于人海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他对中国的警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行为准则。他用呐喊唤醒黑夜中的人们。

如果说,环境决定人生,那么,我们将同样失去一个在黑暗中清醒的伟大人物。因此,“黑”或“赤”全在于自己。

但丁,这个欧洲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如果他被环境束缚,那样中世纪的黑暗还将笼罩多久?

古今中外,大凡成功者都向世人证明同一个道理:“黑”或“赤”全在于“己”。【写法点评】

①开篇点出俗语,为展开驳论提反方观点;

②表明自己的观点:环境是外在条件,关键在于自身;

③道理论证,凡成大业者,皆出淤泥而不染;

④以屈原、李白为例,论证环境不能改变成大业者的理想追求;

⑤用鲁迅、但丁等中外名人的事例论证环境不是决定因素。

教师总评:论述集中,论点突出。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环境不能决定人的成长,展开论述,从古今中外举例论证。逻辑顺序有力,事例充分,说服力强。

五、中考真题链接

(2017.浙江绍兴

60分)生活中,你是更关注事情的开始,还是结果?你可曾思考过两者的关系?阅读下面这组言论,按要求完成写作。

.出发,才能到达。——朱兆瑞

.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叔本华.大自然中一切结束都预示着新的开始。——QQ经典说说

.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狄更斯

这些言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阐述观点,也可……

要求:①任选一个角度立意,题目自拟;

②文体自选,诗歌不少于16行;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真题解说】

1、理解内涵,巧妙拟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四句话都是围绕“起点”“终点”“出发”等词语来说的,可以从中提炼出这样几个主题,如“出发”“梦想”“追求”等,这样作文就变得容易多了。要写好这篇作文,可以写出自己的梦想或追求是什么,然后写我们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做出怎样的努力。写作的重点应该是努力的过程,最后可以写出勇敢付出行动之后的感悟和启发,这样文章立意深刻,且能充满哲理,跟读者产生共鸣。

材料作文拟题非常关键,标题写得好,不但能打开写作的思路,让主题凸显,而且能吸引眼球,打动读者的心灵。如《别枯萎了自己的梦想》《梦想是永不言弃的奔跑》《在梦想中认清自我价值》《五彩的梦想》等都是很不错的文题。

2、巧妙选材,新颖独到

有不同的梦想,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选材时,要分析梦想的价值,揭示梦想的作用,将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融进写作之中,让作品成为显示你的胸襟与抱负、凸显心灵的显示器。

例如,司马迁、张海迪、居里夫人等人虽然在实现梦想的途中都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但 他们始终坚持。他们坚信有梦就有远方,有梦就能飞翔。梦想,让希望插上奋飞的翅膀;梦想,让沸腾的人生开始升温;梦想,让心中的目标点亮。再远的路途,也不会阻挡有梦的脚步;再大的病痛,也不会浇灭心中的阳光。这些选材就具有代表性,做到了新颖深刻。

3、构思新颖,巧选文体

在越来越淡化文体的作文中,活泼多样的文字无疑会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为赢得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寓言、童话、诗歌、书信、日记等各种新颖的文体屡屡夺魁,使更多考生有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这次作文,由于文体不限,我们就可以扬长避短定体裁:如果长于叙述,并且有极好的构思和文采,那就选择记叙文;如果长于说理,思维逻辑性强,那就用议论的形式来写作;当然,还可以写成小说、散文、杂文、童话等等。确定了文体,就应遵循这一文体的要求去构思写作,且不可非牛非马,造成文体上的混乱。

另外,无论行文多远,结尾回到话题上来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写能使文章结构完整,起到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否则就会有跑题的嫌疑。

六、课堂小结

本次“写作”的重点是要学习在文章中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合理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思辨和创新的能力;学习议论文结构严谨,语言周密,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 第2篇

【目标导航】

1.论点要正确、鲜明。

2.论据要真实、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3.论证必须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

4.写驳论性质的文章要做到对准靶子、抓住要害、注意分寸。【课时安排】

2课时。【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一、《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一观点。200字左右。

二、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三、中国有句古话,叫“有钱能使鬼推磨”。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新课导入】

写作议论文,不论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要进行论证。论证,就是围绕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二者有机结合,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结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讨如何做到论证合理。【写作要求】 1.在标题或者文章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2.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注意对运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技法点拨】

1.例证法 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

2.因果法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一种论证方法。也称为因果分析法。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因和结果,从结果中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就是找出事物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和规律,这就起到了证明论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的作用。

3.引证法 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人尽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4.对比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5.比喻法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范文引路】

放弃是一种美德

人必须随时准备好放下些什么,比如爱情,比如成功,这样,生活才会更主动些。

——题记

这段话,是博尔赫斯《沙之书》中的一个片断,也许大师说得更深奥些。可大意如此,不会错。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放弃也是一种美,那时的我看到这样的话,也许只会嗤之以鼻。而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教育也一直告诉我们,要持之以恒,要坚持不懈,绝不能半途而废。可随着时光流逝,我越来越发现放弃的真谛,它不仅仅是逃避、退缩的象征,有时,它远比坚守更需要勇气,更具光辉。

一位清洁工去微软应聘,因不懂电脑遭淘汰,主考官暗示他只要肯接受学习,就可以上岗,可他放弃了,转而去搞推销。许多年后,他成了销售业的大鳄、知名企业家,记者采访时问他:“如果那时你没有放弃微软的工作而去苦学电脑,你今天会怎样?”他报以一笑:“那我只会是一名清洁工。”

一次放弃,成就了一生,他想必也为自己当初的抉择庆幸了。

是啊,坚持,有毅力的人都会;而明智的放弃,恐怕只有睿智的人才能把握。多少英烈,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来谋取人民的解脱!

多少杰出的科技工作者,毅然放弃了外国优越的条件,回来谋求祖国的繁荣!当上苍关上门时,它必然在别处为你开一扇窗,同样,当你放弃一条路时,另一条更宽广、更光明的路也会出现在眼前。

亚里士多德放弃了老师柏拉图的精神学说,才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苏轼放弃了前辈同仁们的无病呻吟、风花雪月式的婉约文体,才挥洒下了豪迈豁达、流传千古的佳篇;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们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以自杀的方式来探求文学的价值与意义”(三岛剖腹前自己所言)。

大舍方能大取。有所弃,方能有所得。

而若是希特勒当年能放弃他的所谓优良种族论,东条英机能放弃“大东亚共荣”的狂想……我已无法想象。

现代愚公们,睁睁眼吧!你们所负的大山只不过是一些顽固的思想罢了,别再钻牛角尖了!要知道君子有所弃,有所不弃!

全文思路清晰,观点鲜明,旁征博引,从不同的角度证明“放弃是一种美德”的观点。尤其在议论文的结尾处作者发出呼吁——要学会放弃和有所不弃。

知足者常乐

平生修得随缘性,粗茶淡饭也知足。

——题记 桌上放着半杯水,悲观的人会抱怨它的不足;乐观的人则会庆幸还有半杯水,因而后者得到了满足。

同样的半杯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慨。这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抱定一颗平常心,学会用感恩的心来感谢生活,感谢命运。等我们懂得了知足,生活便少了几分抱怨,多了一些光明。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发人深省的。一个人如果痴心妄想,那他贪婪的心就永远不会满足,甚至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嫦娥抛弃夫君,偷食仙丹,妄图成仙,换来的却是广寒宫的无限冷清与寂寥;和珅位高权重,仍不知满足,留下了千古骂名。而庄子、陶潜等隐士淡泊名利,逍遥世外,却成就了千古流芳的美谈。

世事就是这样的辨证,上天让坏人享尽安乐,但最终以严厉的惩罚为代价;上天给予好人平安与幸福,却让好人历经磨难。这是公平的,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绝对令你满意的事,关键在于你是否得到满足,能够乐观地对待生活。

不过知足并非一味地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一种适可而止的生活态度。如错把知足当作安于现状,裹足不前,那你只会成为井底之蛙。

知足就是父母买给你玩具模片而你能自己拼好;知足就是朋友送你卡片而你不挑三拣四;知足就是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东西,包括生命;知足了菜根嚼着也香。知足了心里永远有着温暖的阳光。

知足就要避免心理失衡。人们在给予的同时往往期待着、索要着,他们付出了就一定要求有回报,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他们把得失看得太重、不易满足,当然也往往会大失所望了。

请记住:学会知足,才能心底敞亮,少却烦恼;学会知足,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风雨兼程的艰辛和幸福;也只有人人懂得知足,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才能和谐、平静、适意而真诚。因为知足常乐啊!

这节作文指导课,从方法引领到范文引路,一步一环地引导学生掌握论证的方法,学会使用合理的论证方法组织素材,写作议论文。课堂上有实际例子,有小组讨论,有组员的交流,有教师的点拨,一气呵成,学生收获颇丰,既收获了合理使用论证方法的技巧,又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学会写作一般议论文提纲的方法。

1.当堂作文。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 第3篇

一、初步认识几何形体, 描述性的结论不能有悖严密的数学结论

小学生初步认识几何形体时, 通常只凭自身的观察、操作活动后的体验与感悟, 用自己的语言, 对几何形体进行直观描述。学生各自的感悟认知不同, 对几何形体的描述不一定是正确的、完整的。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由经验几何的认知, 向严密几何定义、特征、性质的诉求方向发展。

例如: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角, 教学中通过观察实物、图像, 对钟面时针、分针夹角、折扇夹角、三角尺上的夹角进行认知, 学生说“角有一个尖点, 两条边”。这样的描述与角的概念有较大的差距, 这两条边是否能弯曲?长短又如何?教师务必引导学生更精确地描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图形, 两条边可长可短”。虽说这样的描述也是经验的认知, 但它与严密的概念“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并不相悖, 而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丰富、广泛的感知基

础上进行归纳, 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生受认知的局限, 对几何概念、性质、公式的归纳, 是不完全归纳, 这是现状。但在教学中存在“太不完全的归纳”。在教学中, 教师为追求课堂教学效率, 通常进行一两个特例的教学活动后, 就急于归纳得出数学结论。这样教学所得出的数学结论所未聚信息对象太少, 不利于学生向严密归纳方向发展。教学时除了教材的特例外, 还应让学生多举实例验证, 丰富论证的论据, 避免让学生形成解决一两个实例就下数学结论的观念。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 常见教师提供几组 (每组3根) 小棒, 让学生围三角形, 然后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长度去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最后从有限的几组材料的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结论。像这样的教学存在“证据不足”的现象, 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几个实验可得数学结论”的观念, 形成经验几何。

本教学案例的修正策略“以点带面”, 通过几组摆小棒围三角形的活动后, 延迟归纳结论, 由教师提出质疑:能围成三角形, 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请同学自己随意画一个三角形, 再量一量三条边长度, 算一算任意两边长度和与第三边比较。通过全班交流各自所画三角形, 三条边的比较结果, 验证原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再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这样的归纳结论是建立在学生丰富的感知基础上, 比从少量数据而获取的结论更有广泛性、代表性, 朝严密的论证方向发展。

三、引导学生从有价值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分析与推理

在教学中, 图形的认识普遍停留在观察、操作、说理阶段, 并未向论证方向发展。在教学中常见做法是:用尺子量图形中线段长度、用三角尺量直角画垂线、用量角器量角, 测量后让学生说图形的特征。这样教学, 学生只能获得操作经验与对图形的直观认知, 欲向论证方向发展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简单推理。

例:二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的教学。

(1) 操作:按教师提供的长方形 (纸) 量一量四条边长, 用三角板量四个角。

(2) 交流:“量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量出两条长的边都是一样长, 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3) 归纳小结:“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它的对边长度相等。”

案例分析:本案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停留在直观操作、观察说理的水平, 学生学的是典型的经验几何。任何的实践操作, 都不应停留在直观经验阶段, 而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说理, 促使学生从“确信”向证明过渡。

案例修正:从“确信”向证明过渡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推理,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度量长度、角度出现误差时, 教师不必强调度量时会产生误差, 而是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证明长方形对边是否相等。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不用尺子量边的长度, 你能用别的方法说明长方形的对边长度是否相等吗?这样引导学生用折的方法去验证。学生上下对折、左右对折后, 进行简单推理。

合理论证两要素 第4篇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作文得高分?

高考资深阅卷老师一一解答!

先表明观点,再举例论证,这是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写作模式。但是,熟悉不代表做得好。不少同学不懂如何论证,不是举例不恰当,就是分析不到位,影响了文章得分。

【作文题】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如何确定文章立意

尼采认为要从半高处去感受世界的美好,材料在引述他的话后,用“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这句话提示我们,不一定非写“在半高处感受世界的美好”不可。这样,我们写作立意的角度就丰富起来了:可以认同尼采的观点,选择站在半高处从容欣赏旅途上的风景,既有向上的目标,也能体察平凡人生的美好;也可以选择站在高处,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头脑清醒,不受蒙蔽;还可以选择站在山脚,谦卑对待人生,平凡人生也能活出自在和快乐。

【模拟得分: 43分】

站在山腰看世界

总有一些人,立于山脚,仰视着山顶的风景,心中充满了渴望;总有一些人,立于高山之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自以为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不可一世;而我唯独渴望站在山腰上,领略这美好的风景。

有这样一个哲理故事,一群孩子乔装行乞体验人生,沿途有多个行善之人给予他们食物和金钱,他们都很快忘记了,唯独记得一个老妇给予他们的深情抚摸。是的,那个老妇并未给予他们些许物质财富,但她却成了他们唯一深刻的记忆,或许正是因为她不是站在山顶,而是站在山腰之上,给予了他们最真诚的美好。

近日,“李天一事件”引发的争议还在延续,我们曾经都羡慕着他的音乐天赋和他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曾经,他就是那个站在山顶上的人,俯视着我们,而我们仰视着他,但如今我们都为他深深地悲哀着。他本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之骄子,如今却沦为阶下囚,独守铁窗。或许正是因为身处山顶,让他无法看清这个世界,让他迷失了自我。

或许,身处高处,你所能看见的只能是一层又一层的迷雾,将所有平凡的美好深深地掩盖着。而那些站在山脚的人,只看得见山顶的美丽,却唯独遗失了身边的美好。身处乡村的人渴望进城,身处城市的人渴望走向更大的都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大城市,上演着一幕幕纸醉金迷。于是有了对名牌服饰的疯狂追逐,有了对时尚潮流的疯狂追赶,有了对顶尖奢侈品的一掷千金……却少有人怀念那秀丽的风景、那和煦暖人的乡风、那清澈见底的溪流,还有那独坐家门、殷切地期盼着游子归来的老妪……

或许有一天,那一个个站在山脚下的人攀登上了山顶,但他们所剩的恐怕也只有那一颗被欲望蚕食的心。

而我宁愿,站在山腰之上看着这个平凡又美好的世界,微微地笑着,宛如乘着一艘小船,徜徉于美丽的瓦尔登湖之上。

开头从站在山脚和站在山顶这两类人看世界的角度入题,引出主旨“而我唯独渴望站在山腰上,领略这美好的风景”,紧扣材料,入题迅速,主旨明确。

既然要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凸显站在山腰的优势,这里就应该有体现站在山脚之不足的文字,比如容易产生自卑心态等;同时删去表现站在山顶的优势的文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样,才能以站在山脚和山顶的不足鲜明地对比站在山腰的美好。

“站在山腰”这个主旨具有隐喻性,这一段没有紧接上文阐释这个主旨的具体内涵,而是马上从正面举例论证“为什么选择站在山腰”,显得突兀,让人感觉摸不着头脑。先阐明“站在山腰”意指什么,再论述为什么,文章才会线索分明、条理清晰。

另外,读到这里不禁要问,“老妇给予深情抚摸”与“站在山腰”有何关联?文中没有具体阐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个例子看起来根本无法论证主旨。

这一段承接上文继续举例,以“李天一事件”论证站在山顶的不足。但是,段落开头缺少一个过渡句,使文章由讲述“站在山腰的美好”自然地过渡到讲述“站在山顶的不足”,因此读来转折生硬。

此外,有些语句表意不佳,比如,把“曾经,他就是那个站在山顶上的人”一句改为“大约,他自以为站在山顶,可以为所欲为”,更符合文意。

这一段先总结站在山顶的不足之处,然后过渡到论述站在山脚的不足,以现实生活中人们涌向大城市后的变化来说明站在山脚的人容易因为欲望而迷失。但是,这个例子并不贴切,追赶潮流、追求奢侈而迷失自我的现象并不是站在山脚的人所特有的,以此来论证站在山脚的不足缺乏说服力。

结尾通过独白式的“而我宁愿”句式融入个人情感,鲜明地体现和强化了文章主旨,很好地呼应了开头。以“徜徉于美丽的瓦尔登湖之上”作比喻,突出了站在山腰的淡泊、美好。

【为什么得43分】

文章优点:

①紧扣题意,选择“站在山腰看风景”这个角度进行写作,审题正确,观点鲜明。

②内容较丰富。既有正面论证——行乞过程中老妇的抚摸令人难忘;又有对比论证——“李天一事件”反映了站在山顶使人迷失自我,衬托出站在山腰的美好;同时能联系现实生活,以人们涌向大城市后的变化论述站在山脚的人的心容易被欲望蚕食。

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并且结尾有亮点——以“徜徉于美丽的瓦尔登湖之上”作比喻,形象地展现主旨。

失分原因:

①论证不贴切。

有的分析不到位,比如老妇人一例,让人弄不明白它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有的材料过于简略,比如“李天一事件”,应该补充一些内容使论证更为有力。有的举例不恰当,比如以人们涌向大城市后的变化论证站在山脚的不足并不贴切。

②文章内容层次不清晰。

第1段提出主旨后,没有对它展开具体阐述就开始论证;文章第2~5段分别论述为什么选择站在山腰以及站在山顶和山脚的不足之处,但是段与段之间没有恰当的过渡句,看起来像是单纯地罗列材料,而不是有条理地进行论证。

③语言表达不严密,有损文章的说服力。

文中各段落都存在一些表达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第4段。“你所能看见的只能是一层又一层的迷雾,将所有平凡的美好深深地掩盖着”一句,应把“只能是”改成“往往”,把“所有”改成“许多”;“而那些站在山脚的人,只看得见山顶的美丽,却唯独遗失了身边的美好”一句,应把“只看得见”改为“仰视着”,把“唯独遗失”改为“往往忽略”,使之更符合事实逻辑,更为合理。

【修改后模拟得分: 51分】

站在山腰看世界

总有一些人,立于山脚,仰视着山顶的风景,心中充满了渴望,不免自卑自叹甚至自弃。总有一些人,立于高山之巅,自以为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不可一世。而我,唯独渴望站在山腰上,领略这美好的风景,因为这儿有前方不断激励我们去奋斗,也能尽情欣赏周遭的世界,享受世间的温情。

站在山腰之上,最能贴近人们的心怀。有这样一个哲理故事,一群孩子乔装行乞体验人生,沿途有多个行善之人给予他们食物和金钱,他们都很快忘记了,唯独深深记得一个老妇给予他们的深情抚摸。是的,那个老妇并未给予他们些许物质财富,但她却成了他们唯一深刻的记忆,这是因为她不是站在山顶居高临下地怜悯他们,而是给予他们真切的关怀、真诚的爱。

相反,那些自以为站在山顶之上的人,往往被迷雾蒙蔽了双眼,无法看清世界,从而迷失自我。近日,“李天一事件”引发的争议还在延续。李天一,大名鼎鼎的歌唱家李双江的儿子,我们曾经羡慕他的音乐天赋和他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大约他自以为是站在山顶,可以为所欲为,一而再地挑战法律底线,为世人所不齿,最终将在铁窗下反思自己的人生。

是啊,身在高处的人,往往容易被迷雾笼罩而迷失自我、陷入深渊。不是吗?奥运冠军、泳坛健将孙杨身上有无数光环,却因为无证驾驶被行政拘留7天,还因为不归队训练被停训停赛。而那些站在山脚的人呢,有不少急功近利的,比如屡见不鲜的黑作坊、毒食品事件,当事人都被利益蒙蔽了良心。这些站在山脚下汲汲于名利的人,即使攀登上了山顶,所剩的恐怕也只有一颗被欲望蚕食的心。

所以,在这个充满浮躁和功利的社会,我们应该站在半山腰,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的变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创造社会新的希望。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教学设计 第5篇

1、分析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2、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专题二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给出的学习任务是之处所给案例中的前提和结论,简述其推理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可以普遍应用的推理形式。专题三是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包括三项内容:

1、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2、学会间接论证;

3、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给出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1、搜集典型议论性文章,分析其中的逻辑链条;

任务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任务3、尝试写驳论文。本课完成的是专题三的第三项内容,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自我追问法,完善论述过程,使论证更严密,更深刻。

重难点:如何使论证更严密,更深刻。

一、环节一:生活中的逻辑。话题引入:我的同事说:无花果吃多了,太长肉了,这个国庆假期我胖了好几斤。教师指导:对于一个因果论证来说,要保证结论成立,它的理由一定是充足的。也就是说,要满足逻辑的“充足理由律”。如果有人对这个结论存疑,那么他首先会从哪里入手去质疑?如果我们要确保结论成立,也会不断地想要去丰富理由。

引出活动1。

活动1:如果你是我的同事,请试着展开一场自我追问,看看上述结论是否会有所改变。预设:我:国庆期间我吃了很多无花果,我胖了,可见无花果会增肥。反例追问:我吃无花果胖了。其他人吃无花果胖了吗?怎样证明天鹅是白的?证明的方式是所有,证伪的方式是寻找黑天鹅。

追问:胖的因素有很多,俗话说,管住嘴,迈开腿。运动量,饮食习惯,个人体质。追问:有没有科学依据表明,无花果可以增肥呢?我:我搜索之后发现,成熟之后的无花果,糖分含量极高,占果实重量的15~20%,其中大部分都是葡萄糖和果糖,并且还含有较高的淀粉,因此,这种无花果虽然好吃,但是吃多了便可能出现肥胖。

活动2:如果一定要以多吃无花果会导致肥胖作为结论,怎样表述更严谨?科学表明,成熟之后的无花果,糖分含量极高,占果实重量的15-20%,其中大部分都是葡萄糖和果糖,并且还含有较高的淀粉,因此,这种无花果虽然好吃,但是吃多了便可能出现肥胖。国庆期间,我吃饭和运动情况与平时差别不大,就是无花果吃的更多,然后我就胖了好几斤。而和我身边和我情况相似的朋友有很多。可见无花果确实是会增肥的,平时还是要少吃。

小结:经过刚才的自我追问,我们发现结论在悄悄变化,从最初的直觉和经验,到现在通过加入前提使论述过程不断丰富,这个结论变得严谨可信了。这个小互动,我们初步体会到自我追问法在提升逻辑严密性上的作用。

设计意图:从生活现象引入,一方面降低理解难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追问对完善思维和准确表达的意义,初步感受自我追问法的好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运用自我追问法,完善论述过程,使论证更严密,更深刻。

环节二:哲学家的逻辑教师从生活中的逻辑引入哲学家的逻辑,即苏格拉底的追问艺术。展示苏格拉底与拉凯斯的对话。

问题设计: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苏格拉底是如何展开他的追问的?

教师示范,学生树立追问的`思维链条。

总结:在这场对话中,拉凯斯是一位阐述者,苏格拉底则是一位追问者。我们知道追问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批驳,譬如辩论赛中正反双方展开的追问,他的目的是驳倒对方;另一种是自我追问,启发思考,不断完善,直至结论足够严谨。

在这场对话中,苏格拉底的追问显然属于后者。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之问――始于怀疑,终于真相。这个追问的链条实际上呈现的就是思维的过程。而思维最终是指向写作的。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练笔:

活动3:练笔:依据上述对话完成议论性语段,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要求:逻辑严密,200字左右。

什么是勇敢?有人说,勇敢就是在战场上往前冲。不可否认,向前冲是勇敢的表现,但先撤退再包抄,以退为进,岂非另一种更明智的勇敢?也有人说,勇敢是坚忍不拔。如果坚忍不拔就是勇敢,那么做一千个俯卧撑也很坚韧,难道能说做俯卧撑就是勇敢吗?

显然不是。那么勇敢到底是什么?冲锋陷阵、坚韧不拔、不计风险的确是勇敢的特征之一,但却不是勇敢的准确定义。

我认为,真正的勇敢不是鲁莽,它是一种以冲锋陷阵、坚韧不拔、不计风险为外衣,而以智慧为内核的优秀品质。

第一层:承认合理。

第二层:反例和归谬,否认对勇敢的偏颇理解。

第三层:勇敢的定义,否定一部分,肯定一部分。

小结:拉凯斯常有,苏格拉底不常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拉凯斯――感性、直觉地给出结论,需要在不断地追问下完善论述。苏格拉底不常有,但我们可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假设苏格拉底是存在的,也就是开展自我的追问。

苏格拉底之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下面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应该如何使用自我追问法?

(1)引入虚拟论敌,它的通常说法是“有人说”,“也许你会说”等,促使论证从平面走向深刻,富于层次性;

(2)引入反例,发现逻辑漏洞,从而完善论证过程;

(3)引入归谬法,指出现有论断的谬误,不断完善论证过程;

(4)引入对比。我是这样的,别人呢?在对比中丰富。当然,“真理无法抵达,只能逐渐逼近。”我们的追问不可能穷尽所有可能。只要在已有认知上多走一两步、两三步,文章的深度就不一样了。

环节二设计意图:从苏格拉底之问这一经典对话追问法引入,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追问法的好处,能够运用追问法来完善论证。并且,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人应当坚持正义》也是取自《对话集》,体现苏格拉底之问的说理风格。本节课让学生提前感受了对话说理的魅力。

三、环节三、练一练

活动4:“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请试着运用今天所学的自我追问法,完成一个论述类语段,表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层次清晰,逻辑严密。300字左右。提示:第一步,我们可以试着运用自我追问法激活思维。大家可以先肯定这句话的合理性,并能举出事例加以证明。在此基础上,选取一个角度,通过追问法,向纵深处发掘,通过一步、两步的追问去丰富这个论断,完善论证过程。第一步学生构思与教师点拨。

下面,同学们可以先交流一下,看看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采用怎样的自我追问法展开思考?譬如改变。是的,很多人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举出一组事例。如果仅止于此,那就是印证,而不是说理。

但,改变是什么,可以变好也自然可以变坏。再举例。对比分析,为什么同样是改变,有的人让世界美好,有的人却让世界更坏。给出结论。

第一层,先承认这句话的合理性。举出一二例子,承认很多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

第二层,寻找这句话的追问点。但真的每个人都能改变世界吗?那些小人物,低到尘埃里的小人物,他们微不足道,何以改变世界。结论,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你才可能去改变世界。

第三层,反例,也许你会问,白芳礼老人不是小人物吗?为什么他会骑着人力车感动全中国?可见,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前提是你足够强大,或者你拥有足以感动世人的美德和坚毅。

第二步:写作第三步:分组交流研讨,课堂展示

环节三设计意图:思维训练的终极目的,是能够运用到学生的写作中去,让学生能通过自我追问法不断完善论证过程,丰富文章层次,最终实现论证深刻,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写前的交流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写作后的交流是通过碰撞进一步修改完善,然后进行课堂展示。

四、课堂小结总结简单议论文的两个误区:

一是思维感性化,依据直觉、经验做出判断;

二是说理平面化,确立观点,只用例证证明观点的合理性。

总结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思维的严谨性――追问,发现漏洞与谬误;

层次的丰富性――追问,理性推导,不断完善;

高考议论文写作之论证要简练 第6篇

议论文强调以理服人。在论证中我们常常运用举例论证法来证明观点。议论文中的记叙是来证明观点的,是为观点服务的。一个事例,可写的角度非常多,我们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删掉与主题无关的内容,选取与观点有关的部分概括叙述,力求简明扼要,而不是面面俱到。事例不能直接证明观点,在概述完事例后,我们还要运用精练的语言分析事例,让叙例和议例都紧紧围绕观点,从而简练地证明观点。对于新颖的事例,我们可以把与中心有关的内容叙述地具体些,而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则可以采用排比列举的形式,简短概括。铺陈多个事例,效果往往会胜过冗长地叙述一个事例。

高考议论文写作之论证要简练 第7篇

【佳作示例】

读而不思则罔

“读书使人进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诸如此类老生常谈的话题几乎使我们的耳朵听出了茧子。然而,读书真的可以使人进步吗?我不认同。只有读书并且不停思考的人,才可以从书中获益匪浅。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并不是指那些将书中的话“复制粘贴”到大脑中存储起来的人,而是指那些善于找寻重点并且加以修饰让自己思考的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因为读者对哈姆雷特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使他在每个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人格。在读而不思的人眼中看,或许哈姆雷特和唐三藏并无区别,即使他读过再多的书,也并不能理解任何一位主人公的魅力。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道理所有人都明白。可我认为这个“自有”并非是自主呈现,而是通过思考后自然产生的。思考就像一个开关,当我们打开开关才会发现奇珍异宝。若只是一味浏览而不加咀嚼,那么无论他读过十本或是一千本,他照样是精神世界的贫民。

我认为在善于思考的读者眼中,书中应该是琳琅满目的精神宝藏。在《我与地坛》里,那宝藏是身残志坚的史铁生的精神;在《热爱生命》里,那宝藏是主人公饥寒交迫孤身与狼搏斗时的坚忍;在《三国演义》中,那宝藏是刘备的真诚,是诸葛亮的智慧;在《呐喊》与《彷徨》中,那宝藏是对当时中国人的麻木的顿悟;在《史记》中,那宝藏是太史公对历史的执着……在善于思考的读者眼中,书中高山流水,可觅知音。

我相信,那个在数九寒冬中抄书的宋濂,一定在不停地思考,否则他不会成为一代学问大家;曾国藩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明斋”就是因为他在读书的同时也在思考自身不足。上天赐予我们眼睛和大脑,就是为了让我们利用它们在探索异彩纷呈的书海。

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 第8篇

一、证人出庭作证享有经济补偿权的法理基础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 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证据规定》第55条也规定,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接受当事人的质询。可见, 在我国, 证人出庭作证是证人的法定义务, 但这并不能否定证人作证应得到相应经济补偿的权利。虽然有观点认为, 既然作证是公民的法定义务, 证人出庭作证就应该是无偿的, 这样也可以防止当事人以补偿费用为名变相收买证人作伪证。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 证人在出庭作证的过程中, 势必会耗费精力、财力和时间, 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使其经济利益遭受损失, 如果忽视经济补偿权的赋予, 就会使证人处于不公平状态, 对促使证人积极到庭作证是不利的。建立证人经济补偿权制度, 可以有效消除证人出庭作证的心理负担。

第二, 根据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理, 证人履行了出庭作证义务, 当然享有其应当享有的权利。如果因为履行作为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定义务, 而使自身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这不仅不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所要求的, 而且也违反了公平的原则, 这不是现代法治所推崇的理念。

第三, 我国证人作证的意识本来就淡薄, 如再不赋予证人此项权利, 证人更不愿意出庭作证;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他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经济分析, 如果因出庭作证行为导致经济损失而又得不到补偿, 他将有可能不出庭作证。并且, 对证人出庭作证给予必要的费用补偿不能逻辑地推导出证人容易被当事人贿买, 当事人会以补偿费用为名变相收买证人作伪证的结论, 相反, 贿买的可能正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造成的, 建立健全的证人经济补偿制度是必要的。

第四, 证人出庭作证给予经济补偿是各国民事诉讼立法或证据立法的普遍做法, 而且司法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促进了诉讼制度的发展。作为正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中国不应逆世界立法的时代潮流, 而应通过立法赋予出庭作证的证人经济补偿的权利。

综上, 证人因履行法定义务而出庭作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出庭作证而影响其正常收入时, 在经济上理应有权获得必要的补偿。

二、对“合理费用”的界定

对于证人出庭作证经济补偿的范围, 《证据规定》规定的是证人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 没有进一步明确的范围和标准的界定, 这不免给实际操作带来麻烦。考察其他国家关于证人作证补偿范围的规定, 一般是对其作出明确界定的:日本民诉费用法第8条第1款规定, 证人可领取旅费、津贴及住宿费等费用。

笔者认为, 证人的“合理费用”至少应该包括证人出庭作证时的交通费、住宿费、通讯费、伙食补贴以及误工损失等内容, 并且以证人出庭作证所要花费的直接合理费用及减少的实际收益为限, 由审判人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裁量。

证人作证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贴, 应当由法院确定一个以普通公民的住、行、食为基础的差旅费标准, 根据证人的住所远近、交通状况、生活水平决定, 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具体说来, 证人的交通补偿费必须从证人住所到要求出庭的法院之间最直接路径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所花费的费用。住宿费和伙食补贴应当按照法院所在地的一般旅馆及餐饮消费来决定, 针对不同的人可以允许变通。通讯费是法律法规中不曾提到的一个类别, 但是有学者提出应当考虑, 笔者也认为如果证人因为出庭作证而花费了很多的通讯费, 不将其归入合理费用的范围, 是不公平的。至于是否应当给予证人误工损失, 从现实国情出发, 虽然法律规定证人所在单位应当支持公民出庭作证, 不得因公民作证而扣发其工资、奖金的收入。但我们也应当考虑由于民事诉讼涉及私权利益, 在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因公民出庭作证而给所在单位特别是所在企业造成利益损失, 不能一概将这些损失转嫁于该证人所在单位, 这部分利益损失应当由涉诉的败诉一方承担, 而在交纳诉讼费用时由起诉方当事人预先支付。[1]只有将合理费用的具体项目尽可能细化, 再加上概括的规定才是适应现代中国国情与法官素质, 防止枉法的上策。至于有观点认为应给予证人奖励, 笔者不敢苟同, 奖励非“补偿“的应有之义, 也超出了公平补偿的范畴。

由于证人补偿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补偿”, 所以只能以证人的直接损失为限度, 间接损失难以量化, 故不在此列;并且, 对证人的补偿范围应限定在因作证而支出的费用和减少的收入这一范围。试想如果提供证人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的数额远远大于实际中证人所需的费用, 比如当事人一方为某一出庭证人一天支付一万元人民币的补偿, 那么, 这个证人作证的真实性不能不令人怀疑, 似有贿买证人之嫌。[2]

三、证人出庭作证合理费用请求权的行使

(一) 证人出庭作证合理费用请求权的主体。

证人由于履行出庭作证的义务, 在经济上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对其来说是不公平的, 理应通过救济程序来补偿, 因此, 证人理所应当成为经济补偿权的主体。证人享有经济补偿权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 作为接受补偿的主体, 证人必须是愿意作证的证人, 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证人无权得到补偿, 相反甚至还要承担拒证及伪证的法律后果;其二, 如果证人所在单位已经为证人出庭作证提供相应的物质补偿, 法院可以酌情减少补偿金或者不予补偿, 双重补偿是不必要的;其三, 对于出庭作证是其职责范围内的证人 (如警察) , 原则上不再享有证人经济补偿的权利。

(二) 证人出庭合理费用请求权的行使对象。

证人出庭作证合理费用请求权应该向法院行使还是向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主张?在理论界主要由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主张:证人出庭作证的补偿费用应由法院向证人支付, 而不应由当事人直接向证人支付, 如果当事人直接向证人支付出庭补偿费用, 则有买通证人之嫌。[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当事人直接向证人支付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费用以促使证人出庭作证, 有着一定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当事人直接向证人支付出庭补偿的费用, 则有买通证人之嫌’, 并不是必然的结论。”[4]分析以上两种观点, 笔者认为, 证人的经济补偿权向法院直接行使更为符合诉讼法理。一方面,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证人出庭作证履行的是法定义务, 是在当事人提出要求证人出庭作证的申请之后, 经法院的批准, 由司法机关通知或传唤而出庭的, 尽管其作证的结果可能会有利于举证方, 但是, 其不是为该方当事人履行义务的,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证人的证言并不一定是对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有利的。当然, 证人直接向举证方请求经济补偿权可能更符合便利原则, 一般证人也会觉得这样的要求在当事人那里更容易得到满足, 但是我们不能用程序上的便利来牺牲实体上的正义与公平。由举证方直接支付给证人经济补偿费用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另一方面, 法庭只有通过证据才能认定事实, 并最终作出判决, 由于证人证言这一特殊的证据类型具有言词性的特点, 证人可能由于利益的影响作出与事实相反的证词, 因而证人证言的作用对当事人而言是十分重大的, 如果允许证人直接向当事人行使请求补偿权, 当事人不可避免的会利用利益的诱惑来使证人作出对其有利的证言, 给当事人提供贿买证人的机会, 这是程序公正所不允许的, 法律程序的设计不应该给这种情况的存在留有空间。

(三) 证人出庭作证经济补偿费用的承担。

观点一:按照国家的通行做法, “败诉这一客观事实是判令败诉方负担诉讼费用的充分理由, 败诉方应偿还胜诉方的费用和其他费用, 除非法律有例外规定。”[5]诉讼费用由败诉的一方当事人负担。观点二: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 目前有些地方实行的做法是:谁主张即由谁负责解决证人的经济补偿问题, 即对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损失的补偿实行当事人负担的制度, 由原告预交或者申请证人作证的当事人预交一定的费用, 结案时与案件受理费及其他诉讼费用一并处理, 由双方协商承担或判决由败诉方承担。本文认为, 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在我国是作为其他诉讼费用一部分的, 因此应当适用与诉讼费用的承担相同的原则——由败诉方承担用于补偿证人的作证费用, 这也是对规范、警戒、惩罚民事违法当事人的一种客观需要。观点三: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原则上由败诉方承担, 但为了避免当事人滥用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权利情形发生, 还有必要按胜诉方提供的证人证言的采信情况来决定证人出庭费用的负担:若胜诉方提供的证人证言与案件事实无关, 没有被法官采信, 该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由胜诉方自己承担, 应经先行支付的, 法院可以要求胜诉方向法院退还;如果部分被采信, 则由各方分别承担;若胜诉方提供的证人证言全部属于对案件事实的真实陈述, 可作定案依据被采信, 则该费用由败诉方承担。但是, 这种分配方法的运用也不能太绝对化, 还应参考胜诉方的主观状态:如果胜诉方恶意申请不必要的人出庭作证, 有关费用应由胜诉方承担;如果是善意的, 则由败诉方承担。至于是否为恶意, 应综合当事人的法律知识水平、案件情况及证人证言等情况由法官来判断。综上, 在证人经济补偿费用的支付问题上, 本文认为, 这种经济补偿应由法院在收取诉讼费用时, 预先收取该部分费用, 然后由法院先行支付给证人, 诉讼费最终由败诉方承担, 这样, 这部分证据费用的承担主体也就明确了。

摘要:证人出庭作证是保证当事人质证的基本需要, 我国将其作为一项法定义务在民事诉讼法中加以规定, 然而对证人权利保护的明确规定却无从寻找, 缺乏可操作性与完整性, 本文拟从证人应享有的出庭作证经济补偿权的角度, 结合《证据规定》的有关规定, 对证人出庭作证“合理费用”请求权的行使问题加以论述。

关键词:经济补偿权,合理费用,请求权

参考文献

[1].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126

[2].宋跃晋, 白唯鸣.完善我国证人制度的几点意见.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2

[3].刘敏.论强制证人出庭作证.法学, 2000, 7

[4].刘红平.浅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的权利保障.天中学刊, 2002, 17 (1)

上一篇:2010年第四季度酒店营销部工作小结下一篇:新时代婚庆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