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诗歌范文

2024-08-26

英雄的诗歌范文(精选17篇)

英雄的诗歌 第1篇

持一把长刀,

猛地划过夜空,

像一颗流星,

燃烧着热血和激情,

胯下,战马在嘶吼,

伴随着飞动的火焰,

一片片清冷的蹄声。

箭如飞蝗,

密密麻麻,扑面而来,

一声呐喊,一阵鼓声。

血色的残阳映照着黑铁一样的脸谱,

长刀划过,血腥的收割,

策马长啸,惊慌的面孔——

我是不可一世的英雄,

可惜只存在于游戏中。

英雄的诗歌 第2篇

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纯洁而又高尚。

英雄,

上战场拼杀的士兵,

忠心而伟大。

英雄,

为了人们不顾一切,

他们永恒的伟大;

因为他们拥有着一颗纯洁的心,

因为他们拥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北岛诗歌的悲剧性英雄气概 第3篇

关键词:北岛,悲情,英雄

北岛的诗歌在文革后一直就被广泛的流传, 当然贬义多于褒义, 很多时候的他都是在经历过后丧失对人对事儿的信心了, 所以才会通过悲情的语句来抒发自己的不满。当然他写下悲情的同时也创作了很多正义的英雄人物, 这些人物能帮助读者感受一种正能量的存在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一、我的我, 就如你们看到的我——自己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的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这是北岛在《一切》里的开头与结尾, 一切的一切好像说的都不是自己的事情, 说的都是别人的心声。可实际上, 每句话的开头都预示着自己的一个阶段对下一个阶段的感触。关于爱情、关于信仰、关于自己所要接触的生活。这是我们脑子中那个智慧的自己应该所有的样子, 这“一切”也应该是我们要赞同乃至效仿的。

我看北岛的诗歌不是很久, 我听过他的一句“走吧, 我们没有失去记忆, 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我原以为是一个女性对自己过去生活里失败爱情的醒悟, 匆匆给自己定的新的目标, 畅想的是从过去到未来可以延伸的很完美的人生线。可上网一查北岛, 心里的佩服便慢慢涌现。

北岛是文革之后发展的诗人, 那个年代里, 国家的每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威胁。不是身体, 而是心灵无息无声的排斥。他的诗歌从那个时候起, 话里就充满着一种冷漠的正能量。说冷漠, “也许有一天, 太阳变成了萎缩的花环, 垂放在, 每一个不朽的战士, 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那样刺眼的字, 太令人印象深刻, 不是针对背后的意向, 而是针对面前的感受。说正能量, “走向海, 如果礁石是我们未来的形象, 就让我们面对着海 ;走向落日, 不, 渴望燃烧, 就是渴望化为灰烬。”那种时时刻刻到位的大无畏和自我奉献的意识让“积极”变得不再是一种假说。曾有人说, “北岛是在冷静与扭曲中浑浑噩噩的过完了诗歌的瘾。”他冷静不是光光冷静了自己, 同时也是在积极的冷静了他人, 让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值得冷静的一面, 他扭曲只是将心里最不想看到的一面“隐身化”, 通通拿来用不美好而习惯被人们遗弃的字眼来体现他内心的真实。

北岛总是疑问这世间能否找到一个给自己整理的空间。他寻找过爱情寻找过生活, 也同样寻找过真理和人性。可是大面上人人都能说出一二的这一切, 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用眼睛去说出自己的不满。他敢, 他虽然在诗里总是“在颤抖的枫叶上, 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风孤零零的, 海很遥远。”看似好像有点孤单风中飘, 无人能来扰的意境。可是仔细看看他在描述自己所见之景色时用尽了自己对现实的理解。他敢于将内心里的情感表达, 即便是经历过无数创伤后无法自愈的绝望。那种悲情不是说出手时就出手的, 是需要长久对生活和经历的揣摩, 对自己骄傲的约束的。

二、我没有用生命说话, 但是我用心了——情感

“我的诗受外国影响是有限的, 主要还是要求充分表达内心自由的需要, 时代造成了我们这一代的苦闷和特定的情绪与思想。”这是当人们怀疑北岛的诗歌风格不属于自己风格的时候北岛无奈的应答, 他勇敢地告诉大家, 自己在遥远的写诗生涯里, 用的都是自己, 满满的自己。哪怕在划船, 他的朋友都说, 他会突然有思路的用笔记录下船, 水, 波动和自己的感情。

他曾经因为泪水欢笑过, 他在看到文革再看到邓爷爷前后对立场的反差后, 他默默地为自己笑了, 他觉得他看到了所有人对这个世界的认可, 他找到了这个生活里无奈的自己和孤独冷漠的心。他不敢相信正直的世界无人理睬无人过问, 他更不敢相信人性的审判总是将对的面向错的。

他曾一度想要建立自己的正义的世界, 通过自己的一套方法来审判世人。他的“告诉你吧, 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握算作第一千零一个。”明明白白的写出了他炙热的英雄情, 他敢去招惹道德界限里违规的一些条条框框, 他敢去委屈自己在逆境中奋起勇得正义的高峰。他不是过于悲情如你们口中的“无国家无人民无德无自己的叛徒”。他是活着的审判官, 是理性的冷静主义者, 是“迫于世界边缘的无辜主义者”。

可他不是一个幸运的人, 他总是被排挤, 总是被那些貌似看着词句硕大的“诗人”们冷冷清清的对待, 说他无情说他对人间总是揣着不正确的抱怨心理, 说他根本不是正义的化身, 是绝望的消极的瑕疵。北岛每次听到这样的话, 其实心里都很淡定, 他冷峻的脸庞告诉大家, “我不是匆匆而过的一瞬间, 我要把我能挺起身板说的话, 用后来人的见证洒下鲜血, 凝结成灵魂。”

三、我的字是我凑出来的诗——诗歌

正如西班牙诗人北岛马查多所说, 诗是忧郁的载体。“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与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还有“风暴, 我们是迷失在航空港里的儿童, 总想大哭一场。”北岛把自己写的惨兮兮的。我猜他写的时候是眉头紧缩, 泪水凌乱, 那种写着写着自己得先被自己的忧郁深深地打动的人。

北岛在四处游荡的时候, 他用那些语言和生活的攻击作为自己向上的源泉, 他努力地寻找让他立足于这些糖衣炮弹里, 让他更有信心的在内心所相信的世界里温柔的安睡, 信仰以及希望是他辛辛苦苦借来的安慰。也是他不断贬低自己成就诗歌里他人英雄的成果。他不仅仅是想让诗里的人物富有神话的英雄色彩, 他是在帮助塑造一个真的可以坚挺不倒的英雄的形象。英雄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词, 他是需要奉献自己, 需要勤奋生活, 感受生活不美从而建立美好的无疆。这个世界不是没有英雄就是不行的, 可是没有正直的精神, 那么生活里的人们还有什么必要去纠结自己的行为符不符合道德呢?岂不是各地都是一片乱糟糟的景象。

“我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个人。”北岛这点我很喜欢, 他写诗的时候手法带有可爱的讽刺, 讽刺那些在生活里看似苦苦挣扎的人, 却无奈将自己困入其中, 让别人不再相信。其实在当代, 所有人都奔着阳光去的。写字也好唱歌也罢, 总是要体现自己的灿烂的一面, 好让大家都爱自己多一些, 哪怕是内心都不知道自己唱的写的是什么颜色的阳光, 那也要勇敢的拼一把, 以示诚意。其实, 这些跟北岛相比较而言都是空话, 都是虚情假意的空谈。你如果不是真心的爱上一样事物, 你怎么敢说自己就是无比的真诚呢?呵呵, 一个道理, 追着阳光尾巴的人, 并不是最后跟着阳光跑到终点的人。因为终点, 永远多一道风景线是你自己无法匹敌的, 只有你心里的那个灵魂才能摸透。

结语 :

其实, 北岛这样真实的人, 是一定要说出内心世界的不喜爱和真实才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和肉体真实存在的。我们的当代, 是真真的需要这样的内心的, 不强大但是很有内涵, 不伟大但是很自我有鲜活的精神躯体。一旦你在心中能感受到正与反, 对与错了, 很多事情就不相同了。

北岛式的诗歌, 是悲情的英雄。他血泪中掺杂着欢笑, 欢笑里迟迟不肯立刻泪水。他有向往, 他可以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子, 把那个世界经营得很美好, 可以把那个生活里正义诠释的很可观。他悲情不悲怆, 他英雄不狗熊。只要有信仰, 他相信美好的明天里一定有阳光。

他说, 我, 站在这里, 有的不是空空如也的房子, 不是美美丽丽的自己, 是我风光过后那个在身边徘徊的影子, 是我走在路上跟着祈祷的步子。我, 站在这里, 哪怕再哪怕没有亮光, 没有春天, 我也坚信风后的简洁和密密麻麻的日子。

参考文献

[1]徐之明.论北岛诗歌的精神内涵[J].复旦大学学报.2013 (04)

[2]李瀚宇.北岛诗歌的创作风格[J].剑南文学.2012 (01)

用诗歌为消防战士颁发英雄勋章 第4篇

潇洒剑客的《那群远行的兄弟》是一首朗诵诗,因为它具有朗诵诗应有的抒情性与音乐性等特点。诗歌内容集中,主题明确,情感真挚;诗歌语言朴实,押韵自然,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适合朗诵。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兄弟”浓浓的敬仰之情,用情感抓住了读者的心;同时,诗歌在结构上注意反复呼应,使其产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诗歌的前四节基本属于平行结构,但写作上略有变化,第五节将诗情推向高潮。首句“那个晚上/那群远行的兄弟/你们走得是那么……”间隔反复,领起各段,句式整齐对称。“那个晚上”强化了人们的记忆,记住“晚上”那个特殊时间点;“远行”一词用语含蓄,引人思考,三毛曾说过“死亡是另一种出发”,因而,这样的“出发”或者“远行”,赋予了兄弟们的年轻生命以特殊意义。一声声“你们”,仿佛是诗人与兄弟面对面地亲密无间地聊天,又像是献给战士们“头七”的纪念祭词,让人读后唏嘘不已。

诗歌的第一二四节属实写,组成了强烈的画面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走得是那么匆忙”“来不及”“换一件干净的衣裳”;因为“走得慌张”“来不及”问候“年迈的爹娘”,给家人“留个短信”。说到“短信”,使人想起消防战士刘世嵻震憾人心的那条短信,尤其那句“我爸就是你爸”,朴实无华又感人之深,虽然在“慌张中”写了几个错别字,但丝毫不影响这短信的永久流传。第四节运用排比手法,形成一定的冲击感与气势,因为“走得是那么凄凉”,来不及“讲好多的话”“扛好多的活”“闯好多的路”。

而第三五节属虚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第三节采用拟人手法,将“你们”的悲壮行为进行了渲染,“天空为你们变色”“大地为你们忧伤”,但“那个不是战场的战场”,你们必须前往,因为“救火就是救人”“职责就是担当”。恰到好处地印证了诗歌“言志”的特点。第五节运用了比喻、拟人、呼告等手法,将战士们巨大的精神力量唤发出来:“你们远行的脚步”必将“燃起”一场“大火”“烧去陈年的腐朽”“唤醒沉睡的正能量”。是的,我们坚信战士的生命不会白白牺牲,人们必然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化悲痛为力量,化灾难为智慧,那么,“兄弟”们的“远行”就有了积极意义与价值,一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给遇难者家属和历史一个交代”。著名作家马未都也说“天津大爆炸只是个警示”,“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个沉重教训,告慰逝者,我建议原爆点的大坑保留,在坑旁建一个纪念碑”。我想,这首诗就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为我们可爱的消防战士颁发的英雄勋章——一座精神意义上的“纪念碑”。

总之,这首诗在选材与写作上,体现出内涵丰富、主题健康、情感真挚、感染力强,结构紧凑、篇幅适当、语言流畅、手法多样、通俗易懂、易于记诵等审美特征,具备一定的艺术品味。不过,诗歌写得还是有点匆忙,语言上还可以打磨,使之更凝练、准确,更有诗意,同时,三四节的顺序安排也值得推敲。

最后,再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吧——“那个晚上,那群远行的兄弟,你们走得是那么匆忙……”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嘉高实验中学]

[附]

那群远行的兄弟

——敬献给“8.12”中的消防队员

潇洒剑客

那天晚上

那群远行的兄弟

你们走得是那么匆忙

以致于都来不及

换上一件干净一点的衣裳

面对熊熊燃烧的烈火

你们誓死坚守着工作岗位

你争我抢

寸步不让

直到悄然远行

一直都保持着

战斗时的姿势和模样

那天晚上

那群远行的兄弟

你们走得是那么慌张

来不及给妻儿留个短信

也没有问候一下年迈的爹娘

你们一直都说

救火就是救人

职责就是担当

你们用自己的生命

告诉了迷茫的国人

什么叫做无私

什么叫做奉献

什么叫做磊落

什么叫做高尚

那天晚上

那群远行的兄弟

你们走的是那么的悲壮

天空为你们变色

大地也为你们忧伤

国人的泪眼

齐齐地望着

那个叫做塘沽的仓库

那个不是战场的战场

让人心悸

让人绝望

更让人痛断肝肠

那天晚上

那群远行的兄弟

你们走得是那么凄凉

好多的话儿

你们还来不及去讲

好多的活儿

你们还来不及去扛

好多的路儿

你们还来不及去闯

年轻似花的生命

就那么轻易地凋谢

在一片狼籍之上

那天晚上

那群远行的兄弟

你们是走得那样激昂

你们远行的脚步

必定将燃起

一场民族励精图治的大火

轰轰烈烈

由下自上

烧去陈年的腐朽

唤醒沉睡的正能量

让祖国母亲的肌体

更加强壮

更加健康

唯有如此

才能告慰

那群远行兄弟的英灵

在朗朗乾坤

正气浩然的

赞颂英雄的诗歌 第5篇

在宋朝。孟良、焦赞的羽箭

射落辽人的弯刀

民族,顽强进步英雄的国魂

在这里扎根,生长

映山红的蕊上,绽开

一朵朵血染战袍的传说

顶天立地的形象

随着朝阳升高

英雄的土地,注定有奂雄的壮举

历史再一次的记住了你

1947年,陈毅、粟裕从古人的

刀箭声中走来。在孟良、焦赞的影子里

挥手。一场震惊中外的大战

上演。百万军中,取中将首级

74师,灰飞湮灭

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的图谋,在这里

终结

华野战土的震天杀声

至今,在八一军旗上招展

血染的土地,心已被震憾

英雄的眼泪诗歌 第6篇

在严刑逼供中

在利益诱惑面前

但他却把对父母、妻儿的那份愧疚

贮藏在烈酒之下

和着酒一并吞咽

有痛、有血、有肉

有情、有爱、有泪

百感交集,纵横交错的情感

缅怀英雄烈士的诗歌 第7篇

为国巾帼英雄。

中华女性伟大,

绿叶无逊花红。

烟笼寒水歌旧期

雨打笆蕉怨新池

落花非是无情物

英雄的诗歌 第8篇

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翻译版本,简要研究翻译美学与文学诗歌翻译的关系,探讨翻译美学的不同理解对文学审美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本文选择了《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译本进行比对,一个是艾梅翻译的《被偷走的孩子》;另一个版本是周英雄版本的《被拐走的孩子》。(关于题目的翻译,将放于内容分析比对之后)。两种版本有很多地方的不同,如果逐字逐句去对比意义并不大,所以笔者挑选了六处对于诗歌意义会产生不同理解的句子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二、诗文内容的翻译比对探究

1. fairy vats/faery vats. 诗歌中有一句“There we’ve hid our fairy vats”。艾梅将“fairy vats”译成“魔桶”,而周英雄的版本中翻译成“仙篮”。“fairy vats”出现在诗歌第一节,通过对“fairy vats”的描述为小孩及读者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的世界。“Fairy”这个词在英语中作名词有仙女的意思,作为形容词它的意思是“魔法、妖法”所以这里艾梅将“fairy vats ”翻译成“魔桶”也并非不可以。当你翻译的诗歌和诗人的原文有所偏差的时候,可能影响整篇文章的意思,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这句话在全诗之中出现了三次,出现频率如此之高是因为它是仙女呼唤孩子来这个世界的话语。叶芝原文是“For the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艾梅将这句翻译为“这世界哭声太多,可你不懂。”周英雄的翻译是“世上哭声遍地,你无从了解。”因为全诗都是仙女试图让孩子安心来到这个世界的一种尝试。因此,翻译者在此不仅要考虑到美学意境的用词,还要注意受众心理的角度,此处呼唤的语气应该更具有煽动性和说服力才更加符合原文作者的心理。

3. trouble is anxious in this sleep. 叶芝诗原文是“While the world is full of troubles,and is anxious in this sleep”,艾梅的翻译是“然而这世界充满了烦恼,睡梦中也挤满了无尽的焦虑”,周英雄的翻译是“然而世上烦恼充斥,睡眠中仍不免焦虑”。对这一句的理解要结合第二点谈到的“For the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前文分析过,翻译为孩子们不懂为更佳,因为这样更能反映他们已经意识到麻烦,可却找不到答案和解决方法的心理,所以“anxious in this sleep”翻译为“睡梦中也挤满了无尽的焦虑”会比较好,且此处的“挤满”是点睛之笔。

4. The solemn-eyes. solemn的本意是庄严,因此艾梅将“The solemn-eyed”翻译为“那个眼神庄严的孩子”,周英雄翻译成“这个眼神凝重的孩子”。诗中原文是“A way with us he’s going, the solemn-eyed”,意思为那个要和我们一同离去的孩子,在对孩子的眼神形容上,艾梅使用了solemn的原意“庄严”远不及周英雄所译出的“眼神凝重”。庄严于此处并不恰当,审美特征不明显,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主题。

5. Sing peace into his breast. 诗原文“the kettle on the hob sing peace into his breast”,艾梅的翻译是“水壶在火炉上的低唱,那些曾安抚他心灵的歌谣”;周英雄的翻译是“炉架上的水壶把谧静唱入他胸膛”。周英雄的翻译明显更具审美意境。由此可见,审美对象(原文作品本身)与审美主体(翻译作者)之间,存在一种可以相互渗透的关系。

三、诗文标题翻译比对

论文最开始提到过,在讨论完诗文的正文内容后再讨论题目的翻译更为合适,更易贴近诗文主题。“stolen”通常我们都认为时被偷走的意思,因此会艾梅的题目《被偷走的孩子》更为精准和规矩;但从翻译美学的审美角度来看,周英雄的《被拐走的孩子》的翻译则更为贴切。因为当你读完整首诗,了解大意后,真的会认为孩子是在被迫的情况下追随仙女离开尘世的吗?仙女使用的手段是一方面指出尘世间充斥烦恼,另一方面展现给孩子看另一个世界的美好。最终孩子选择和仙女手牵手,并不是被迫的结果。

四、总结

两首译本如果细细的对比起来,还会有很多细微的不同,但并不影响整篇诗歌的基调。当阅读完这首诗后,其实诗文的本意是在试图描写一个离开尘世的故事。在每个人心中离开尘世的途径和意义各不相同,因此我们所拥有的选择权也大相径庭。但相似的是,每个人生活在尘世的喧嚣中总会有迷失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诱惑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美好,让这些美好成为我们选择留在尘世的动力。

参考文献

歌颂英雄儿童的诗歌 第9篇

慢慢,我开始懂得了军人无私追求真理!

我穿上了你穿过军衣,

我扛起了你扛过武器

我唱着你曾经唱过歌曲

我迈着步伐和当年你走得一样整齐

英雄啊,时空差距不算什么

我们队伍一致向你看齐!

千秋万代,你都是我们骄傲

千秋万代,我都爱你!

我深深知道,保家卫国是我职责

革命思想,爱国热情,是与生俱来一种感情

这都缘于你啊,英雄魅力影响和人格启迪

踏着你足迹,我们与时俱进,走向新历史时期

热情如火军营,燃起传统激励!谱写了一支又一支经典金曲——

《军港之夜》、《战士第二个故乡》、《十五月亮》里包涵着一个个动人而深情故事;无眠灯火、手中钢枪、警惕眼神里建立着一份份爱岗敬业功绩;“咱当兵人”义无反顾地喊出一句句涤荡心灵豪言壮语!

谁能忘记

高危路段开修,奔波在抗洪阵地,台风、地震后救助,扶贫帮困到少数民族边区

只要一声军令我们就去

歌颂英雄的长篇诗歌 第10篇

英雄成了我的名字

带着滚烫的温度,璀璨的光芒

闪耀在殿堂里,堤岸上

闪耀在人们的眼角舌尖

虚假的笑爬了满墙,束缚了长春藤的脚步

违心的勉强装满了筐,压弯了山的脊梁

我失陷在画好的框里,丢失了自己

没有喜怒哀乐,没有儿女情长

暗淡了的似水柔情,如雪飘散

心里的画布如干涸的河床,寸寸皲裂

夏天的花春天的柳都已退避不见

我将自己妆成了孤家寡人

封印一世的情和泪,裱进城楼高塔

歌颂英雄的长篇诗歌 第11篇

但我知道我很惦记你们——

如同牙齿不忘咀嚼,

如同小溪不忘奔流。

长眠在大山深处、丛林深处的兄弟啊,

我不烧香,也不点烟,

我不敬酒,也不拜叩,

我就是面对着你们的墓碑唱歌,

唱来自遥远北方的民歌,

一首接着一首。

那是儿时缠绕在肚脐周围的歌,

土炕上扑腾的歌,

米汤里沸出的歌,

一拢一拢黄土地里收割的歌……

我开口的时候有些哽咽,

唱到最后全是嘶吼。

那是家乡的声音啊,

父老乡亲的声音啊,

思念你们的声音啊,

那么高吭、苍凉,那么深情、悠扬,

与西南边陲的委婉、温润、细腻格格不入,

但这声音会沿着墓草长长的根须渗透地下,

唤醒你们沉睡的灵魂睁开明亮的双眸……

70年代与80年代交接之际的生死场,

和小白杨一样年轻的你们应邀入席。

你们不知所措,

含泪写下留给亲人的遗书;

你们别无选择,

轻轻挥动再见吧妈妈的手。

因为什么理由,

你们非去不可,

付出你们这个年纪本不该有的付出,

一夜之间走向有去无回的路?

这是一段从前不能诉说的往事,

这是一个至今很难愈合的伤口。我和你们年龄相仿,

甚至是同年同月入伍。

身上的军装还没穿旧,

也不懂啥叫战略战术。

一个个操枪弄炮的生手,

得从战斗中学会战斗;

一次次日夜兼程的奔袭,

英雄传奇小说与英雄观的演变 第12篇

关键词:英雄传奇小说,英雄观,演变,文化机制

英雄传奇小说的发展, 有着内在的艺术规律, 在它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一直有一种内在力量驱动着它前进, 这就是小说中英雄观的不断演变。

一、英雄传奇小说中的英雄崇拜心理

中国民众普遍的文化心理中存在着对英雄的极端崇拜, 这种崇拜登峰造极, 甚至冲破了社会法则的普遍约束, 成为游离于正统社会的另一个生存空间。民众的这种英雄崇拜心理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远古时代, 民众崇拜劳动英雄、创世英雄。阶级社会, 出现社会不公, 民众生存在等级制度下, 生存权受到了威胁, 与社会斗争能力的低下, 促使民众重拾英雄崇拜心理。此时, 人们的崇拜对象转移成反抗英雄, 将夺取基本生存权的任务赋予反抗英雄。当民族危难之际, 民众又寄希望于民族英雄。总之, 英雄产生于民众之中, 没有民众的英雄崇拜心理, 在小说创作中也不会出现如此数量的英雄形象, 这也是为了适应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需求, 可以说, 英雄形象的演变正是以这种崇拜心理为根由, 是作家创作与民众审美需求双向互动的结果。

二、英雄观的演变对英雄传奇小说创作的影响

英雄观, 是民众与作家对英雄内涵的一种主观认同, 投射到具体的小说创作中, 就外显为英雄类型的不断演变与更替。

从《水浒传》开创英雄传奇小说这一独立小说类型开始, 是草莽英雄的活跃时代。这一时期, 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初兴期, 占领英雄主阵营的是草莽英雄, 这也是草莽英雄在明清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中最辉煌的时期。《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扛鼎之作, 它的成功单从英雄类型上讲即得力于草莽英雄形象塑造, 而草莽英雄形象也藉此得以辉煌。因为草莽英雄是众多英雄类型中最充满活力、最具反抗性、最具英雄气质、最少精神羁绊的群体, 最符合英雄崇拜的心理。《水浒传》后, 草莽英雄形象就再也没有成为英雄小说的主流描写对象, 而逐渐沦为其他类型的陪衬, 但草莽英雄却贯穿英雄传奇小说创作的全过程。各个时期都存在这一形象类型, 足见它的艺术吸引力, 只不过其地位有所下降而已。

从杨家将故事开始, 出现将门英雄形象系列, 到说唐系列, 将门英雄成为主要的英雄类型。这一英雄类型渐渐失去草莽英雄阶段的朝气, 但它却是正统社会的一部分, 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缺少草莽英雄的反抗性, 却拥有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 拥有部分官方话语权, 在一定程度上, 较草莽英雄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中国民众的传统文化心理对忠臣良将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普遍认同, 因而这类英雄形象也获得了民众与官方的双重认同,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出现了一大批以他们为主角的英雄传奇小说。

自《飞龙全传》始, 出现天子英雄的形象, 如《飞龙全传》中的赵匡胤、《英烈传》中的明太祖朱元璋。他们前期较将相英雄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后期掌握着绝对的官方话语权。民众对这类形象也有心理认同, 希望自上而下成为英雄的世界, 让帝王英雄成为他们利益的代言人, 只不过这种愿望随着他们登龙成功而彻底破灭。它的出现体现出一种进步创作倾向:从草莽下层到将相上层的潜移后又开始向下层回归, 英雄不再为清一色的贵族所垄断, 出现平民英雄, 英雄多元化发展到后来, 开始了英雄平民化, 或者说是英雄的泛化, 尽管这一趋向因作品数量不多、影响较小而不那么明显, 但这种回归趋向却是客观存在的。

三、英雄观演变的文化机制

英雄观的演变, 有力地推动了英雄传奇小说的发展与创新, 这种演变是诸多历史、文化动因的结果。

(一) 文人主体创作意识的惯性转移

创作主体 (作家) 与文本 (作品) 及接受主体 (读者) , 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其中作品是创作主体意识与情思的载体。英雄观的演变即由于创作主体创作意识的惯性转移, 当作家们认为草莽英雄形象从题材内容到艺术表现已挖掘殆尽, 很难有所突破时, 艺术创作自觉性规律促使他们另辟天地, 正如宋人在唐诗面前另开宋词一般;将门英雄走入程式化, 又引入帝王英雄, 使创作空间进一步扩大。

《水浒传》是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 对主体创作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辟的草莽英雄乍一出现就登上顶峰, 留给后世的创作空间狭小, 迫使他们转而塑造新的英雄形象, 而草莽英雄形象的巨大艺术魅力又使他们难以割舍, 从而使草莽英雄形象贯穿各个时期, 成为其他英雄形象的陪衬, 从杨家将的孟良、焦赞, 说岳的牛皋, 到《飞龙全传》的郑恩, 草莽英雄形象以它固有的艺术魅力为其他英雄形象增彩添色。

(二) 民众接受心理的客观需要驱动

作品的形式不仅受到作家的主体创作意识影响, 而且受到接受主体审美需求的驱动。作品创作必须考虑接受主体的审美意识, 甚至迎合其审美需求。作家迎合受众的英雄崇拜心理塑造出草莽英雄、将门英雄、平民天子英雄等类型。

中国民众对皇权有认同感, “只反贪官, 不反皇帝”, 继而忠臣良将获得普遍认同, 对草莽英雄, 也希望他们最终成为朝廷的忠臣。在招安之前, 民众实际已把他们默认为“在野”的忠臣。而杨家将、岳飞这样的世代忠臣家族的事迹, 则在民间广泛流传, 影响深远。民间对其崇拜与敬仰达到神化地步, 如岳飞被神化为武曲星。对梁山后代的认同是对英雄血统的敬仰, 是将门家族英雄期待的表现, 期待英雄代代相传, 与奸臣的斗争有连贯性。因而, 民间传说往往给英雄杜撰出诸多后代, 而这些后代在正史记载中均不见或不详, 这种奇怪现象可能与中国人传统的血亲意识有关。民众接受心理促使作家适时推出将门英雄形象系列, 打破后《水浒》时代草莽英雄形象塑造笔力不足带来的尴尬局面, 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在默契的和谐中达到双赢, 成果则是一大批将门英雄小说的问世。

(三) 大变迁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性抒怀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的对立, 南北对峙和战争所产生的民族危机和国土分割的沉重压力, 其间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王朝带给汉族民众的心理迫压和民族之痛, 都促使民众产生了不可回避的民族性抒怀, 明清英雄传奇小说则体现了这种民族性抒怀。从《水浒传》的梁山抗辽到《后水浒传》的李俊抗金, 已昭显这种英雄传奇小说的民族情结。到后来, 民众已不满足于草莽英雄的民间抗击, 从杨家将的抗辽击夏、南讨南蛮、东平闽越, 到岳飞的抗金, 说唐系列薛仁贵的东征西讨等故事, 在捍卫汉族政权的过程中, 大长了中原汉族的意气, 给数百年来压抑沉闷的民族感情中注入兴奋剂, 振奋了民族精神, 某种意义上也抚慰了受伤的民族心理, 当然这在今天看来有民族狭隘主义的倾向。

(四) 政府高压毁禁下的夺路求生

英雄观的演变还受官方对《水浒》为代表的草莽英雄小说不断禁刊的影响, 政府的高压禁毁迫使作家另辟新径。《水浒》问世后, 草莽英雄的反抗精神深深影响中国民众, 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极度心理恐慌, 明清两代均毁禁《水浒》, 史料可证:

清, 王杰等《钦定学政全书》卷九书坊禁例:

乾隆十九年汉淮, 《水浒传》一书, 应伤直省督抚学政, 行令地方官, 一体严禁。 (据清乾隆五十八年刊本)

由于政府的高压毁禁, 小说作者和书坊主为了让自己的小说能够获得官方的认可, 不得不将“英雄”转移到开国将相、一朝开国君主上来, 对其歌功颂德。小说获得了生存权, 作者拥有了话语权, 而书坊主的牟利目的才有了实现的可能。这似乎可以解释《水浒传》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出现长时间的空白, 而英雄观演变后, 却出现了一大批英雄传奇小说之作。《水浒传》在明清两代遭禁, 可以说是统治者在时时调整着文人创作队伍, 迫使他们改变创作思路, 走上统治者为之设定的轨迹, 英雄传奇小说初兴时的蓬勃生气和英雄的反抗精神渐渐销蚀, 而走上功利忠义的套路。

基于以上几点, 我们可以发现多种因素促成英雄传奇小说中英雄观的不断演变, 这一内在驱动力在作品中外显为英雄类型前后更替, 同时, 也推动了英雄传奇小说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12.

[2]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7.12.

歌颂英雄的短篇诗歌 第13篇

一个行侠仗义 荆轲悲壮的诗篇

易水 凉山

相距千里

在这个秋天

一个19岁的彝族少年 高阿峰

梦想的翅膀被冰冷河水摧残

义无反顾托起生命把爱点燃

事迹在易水流淌

秋风把他在两岸传播 蔓延

用淳朴善良谱写的故事

更能感地动天

天空忧伤 人群哭泣

心以失声

太多太多的话语

太多太多的思念

淹没在易水河底

定格在永远永远——

白皙的脸庞

依然充满顽强与刚毅

前进的路上你并不孤单

一片叶 落到那里都是归宿

一朵花 开在那里都是芳香

一颗心 想到那里都是情愫

一棵种 长在那里都是春天

人生的意义 不是长短

平凡的脊梁扛起大义凛然

稚嫩柔弱的心灵

诗歌欣赏:我的英雄 第14篇

从我刚刚记事,他们就陪着我

我的英雄

牵着我穿过一条条危险的马路

系上我衣服上面一颗颗淘气的纽扣

温暖的大手做出一顿顿美味佳肴

宽厚的肩膀背着我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

他们是完美的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开始不再完美

我的英雄

不再陪我一起撒野

不再认同我的所有想法

切菜时会不小心在手上留下刀痕

从不流泪的他们看到言情电视剧也会泛着泪光

我从什么时候发觉他们开始老去的.?

当他们的脸上渐渐刻上了岁月的斑点与年轮的时候

当他们已渐渐遗忘一些曾熟记的琐事的时候

当他们散步时渐渐落在我的身后的时候

当我的肩膀渐渐与他们平齐的时候

还有,当他们不再完美的时候

但他们在我的心里仍是完美的

尽管时间消磨了他们不屈的斗志

尽管岁月只给他们剩下一脸沧桑

他们仍是完美的

我的英雄

赞美抗洪救灾英雄的诗歌 第15篇

激流涌变聚洪峰,

顷刻屋塌家不见,

一片汪洋百姓惊。

大水无情人有爱,

抗灾抢险百万兵。

白昼奋勇第一线,

身先士卒救苍生。

方知多少无眠夜,

又晓多少饥饿身,

时时应战斗洪水,

日日抗御博激流。

铁臂搭起桥千座,

英姿抵挡浪万重,

钢骨撑擎护堤坝,

热血铸就英雄魂,

抛开生命除历险,

迎来奇迹天地宏。

新闻播报真勇士,

银屏锁定赤子情,

中华儿女多豪壮,

英雄的诗歌 第16篇

关键词:《哈利·波特》,《千面英雄》,英雄原型

一、引言

乔瑟夫·坎伯在其著作《千面英雄》中总结出了英雄冒险的标准道路, 即分离—被传授奥秘—归来, 也可称之为单一神话核心单元。他对这三大历程进行进一步的细化, 如英雄的分离可分为冒险的召唤—拒绝召唤—超自然的助力—跨越第一个阈限……再读J.K.罗琳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七部曲, 发现英雄哈利·波特的成长历程也与乔瑟夫·坎伯所总结的套路不谋而合, 符合了人类潜意识里对英雄的各种预设,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部小说能使全球老少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哈利·波特从小成长在不具有魔法能力的麻瓜世界里长达11年, 直到有一天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派人告知他是个巫师, 应该回归魔法世界。就这样哈利和他的巫师朋友开始了危险艰辛的历程, 并在此过程中身心不断得到成长和锻炼, 最终打败了黑魔头伏地魔, 成为了魔法世界的救世主, 与所爱的人回归到平静安详的生活中。

二、英雄历险第一步:出发以及童年周期的结束

为了保护孩子不受连名字都不能提的黑魔头伏地魔的伤害, 哈利的父母在战斗中牺牲。但是在伏地魔试图斩草除根时, 哈利的母亲用生命所施的古老咒语使得魔法反弹, 伏地魔奄奄一息。小哈利成为给伏地魔致命一击的英雄、大难不死的男孩。可以说罗琳在塑造哈利这个人物时, 赋予了他英雄形象应具备的突出属性———高贵的血统和不同凡响的出生 (刘红新, 《英雄母题———西方魔幻电影主题之一》, 《电影文学》, 2008年第7期) 。这正合人们的设想, 即英雄的地位是预先确定的, 而不是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传说的创造者很少满足于把世界上的伟大英雄仅仅看成是冲出限制他们同代人的地平线, 并带回那种像他们同样勇敢并具有同样信仰的人们所可能找到的恩赐, 相反一直存在着的倾向是使英雄从出生时、或甚至从入胎时就具有非凡的力量”。

但是英雄哈利这个“主宰命运的孩子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微贱阶段。这段时间里充满极端的危险、阻碍或屈辱”。他的童年在麻瓜姨母家悲惨地度过, 经常要忍受家人的欺凌和白眼。罗琳曾解释为什么读者会对哈利这么感兴趣:“可能是他既普通又有魔法, 许多人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哈利是个非常普通的人, 算不上聪颖过人、英俊强壮……每个人都想能发现他的潜力比他觉察到的大。”

尽管与魔法世界隔绝, 哈利仍旧发现自己身上有其他同龄人不具备的奇特技能, 比如他能和蛇交流。自11岁生日接到从魔法学校寄来的信件起, 哈利的生命轨迹就此发生了改变, 用坎伯的话说意味着“童年周期的结束”, 标志着“英雄的归来或受到认可, 在长期处于微贱状态之后, 他真正的品质得以展现出来”。信使海格告知哈利他是一个巫师, 巫师满11岁时都要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就这样哈利离开了姨母家, 结束了童年周期, 开始了他的历险。

三、英雄历险第二步:被传授奥秘

(一) 超自然的助力

在魔法学校生活的七年里, 哈里遭遇了形形色色前所未有的危险和挑战。一方面, 伏地魔召集旧部食死徒企图东山再起, 长生不老。另一方面, 哈利时时与伏地魔进行斗争, 肩负着摧毁黑魔头的重任。对哈利来说“在冒险征途中首先遇到的是一位保护他的人物 (经常是个干瘪皱皮的小老太或老头) , 这个任务给冒险者以护身符……”, 而提供超自然助力的人就是哈利的母亲莉莉, 以及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校长邓布利多教授。莉莉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使哈利生存下来并使伏地魔再也无法触碰哈利, 正是这种亲情的超自然保护多次拯救哈利于危难之中。邓布利多教授对于哈利来说是智者、朋友, 更是一盏指引斗争方向的明灯。他赠予哈利一行人隐形衣、灭灯器和故事集来引导他们躲避追捕, 并不断在危难中为哈利解答疑惑且鼓励他继续前行:“只要他知道并且相信 (这种保护力量) , 那些永恒的保护神就会出现, 英雄响应了自己的召唤并继续前进, 他就会发现所有的潜意识的力量都在他那一边。”正因为哈利坚信善良、勇敢、感恩这些美好的品质, 相信人类间美好的感情, 使其在与伏地魔的斗争中最终总会众望所归, 反败为胜。

(二) 考验的道路

冒险神话中最受人欢迎的就是英雄历经考验最终存活了下来, 它形成了描述奇迹般地通过考验的世界文学。在与伏地魔艰苦的斗争中, 哈利的魔法学业和心理素质都日渐成熟, 勇于直面伏地魔的挑战, 一步步摧毁了隐藏黑魔头灵魂的魂器。从下表可以清晰看出哈利英雄历险的历程和被考验的道路。

我们看到, 即使像哈利·波特这样的救世主, 也有不被众人承认、受到鄙夷的时候, 他从幼小、不被人重视的儿童逐渐成长为魔法界代表正义和善良的标杆, 他被扔进自己的内心深处, 以及他从未涉足过的世界, 面对不可知的极端危险境况, 在超自然力的引导下积聚力量, 最终完成神秘冒险, 给魔法世界带来和平和安宁。

(三) 英雄的变形

小说中让人毛骨悚然的连名字都不能提的黑魔头伏地魔是哈利从始至终要挑战的敌人。他之所以成为十恶不赦的暴君, “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地位所赋予的权利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暴君是傲慢的, 这就是他会毁灭的原因所在, 从黑暗的领域归来的英雄带来暴君必然会毁灭的秘密”。童年的伏地魔在孤儿院中度过, 早年悲惨的经历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仇恨的种子。当发现自己具有和普通孩子所不具有的超能力时, 伏地魔内心的邪恶的匣子打开了, 他利用超能力得到一切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虽然伏地魔天资聪颖, 却为了内心的仇恨和欲望进行黑魔法的研究, 想获得长生不老和对魔法世界绝对的支配权。伏地魔完全符合暴君的形象, 傲慢无礼, 不屑于人世间美好的品德, 认为强权就是一切, 这些导致了伏地魔一生的毁灭。当年正是由于轻敌, 对古老魔法的漠视, 以及对亲情力量的蔑视, 不但哈利存活了下来, 而且他自己也濒临毁灭。

四、英雄历险第三步:归来

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 冒着种种危险, 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在那神奇的领域中, 和各种难以置信的有威力的超自然体相遇, 并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英雄完成那神秘的冒险, 带着能够为他的同类造福的力量归来。这就是英雄历险的最后一步:归来。根据乔瑟夫·坎伯的想法, 英雄的归来也是复杂多变, 甚至出现拒绝归来的情境出现。

在小说的最后一部中, 哈利·波特一行人在魔法界正义力量的帮助下击败了伏地魔, 还魔法世界以安宁。但在与伏地魔的最后战役中哈利被死咒击中, 迷迷糊糊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那里他见到了死去的邓布利多教授。我们可以理解为哈利在两个世界之间的犹豫不决, 到底是接受预言的安排, 身心俱疲地死去, 还是勇于抗争, 回到充满未知危险的魔法世界, 继续迎战伏地魔。这时“来自外界的救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邓布利多教授又一次扮演了导师的角色, 说服哈利重新回到战斗中去。

理所当然, 哈利·波特不仅成为了大难不死的男孩, 而且成为了魔法世界的救世主。然而十几年后被光环围绕的哈利却保持低调, 在家人和世人面前仍旧保持着普通巫师的形象, 从此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五、结语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 我们看到了这个额头有着标志性闪电印记的小巫师的英雄历险。荣格说过, 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 由此他划分出智者原型、母亲原型等。但是为什么英雄原型作为他的主要原型之一能经久不衰, 一直受到世界读者的喜爱呢?英雄原型在满足人类内心欲望和不断地精神追求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罗琳所说, 每个人都在哈利·波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每个人都希望像哈利一样拥有无限的潜能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现代社会不再出现传统意义上斩妖除魔的英雄形象, 但我们仍呼吁英雄的出现。罗琳在魔法世界里重塑了古典英雄原型, 引发了读者内心的英雄情结, 这就是英雄原型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刘红新.英雄母题——西方魔幻电影主题之一.电影文学, 2008, (7) .

[2]苏农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9.

[3]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密室.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9.

[4]马爱农, 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4.

[5]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5.

[6]马爱农, 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4.

[7]马爱农, 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0.

[8]马爱农, 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10.

[9]张承谟译.千面英雄.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7.

[10]张红.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采访记.外国文学动态, 2000.6.

歌颂抗战英雄的诗歌范本 第17篇

笑倭奴痴妄,徒施伎俩;

丈夫矢志,为复国兴。

南满烟云,松江烽火,铁骑狂飚正纵横。

须来日,看高梁大豆,遍野黄红。

白山昂首苍穹,望林莽,葱葱是古松。

问英灵安在,后生可记:

当年壮烈,那日从容?

再度回眸,诗篇血就,当教中华瞩目中。

上一篇:论优秀企业家精神下一篇:大班数学教学计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