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园地

2024-07-24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园地(精选8篇)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园地 第1篇

最新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一》

我的发现

这是一项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题目中共列出了八种事物的图案,虽然排列上没有什么规律,但都是在形状上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积累语言,进一步体验发现的乐趣。过程建议:

1、观察图画,引导发现。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根据提示,创生想象。请你把伙伴泡泡里的话补充完整(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还能换一种说法吗?(剪刀像燕子的尾巴)你还能用这样的方法说说其他的事物吗?组内互相交流观察所得。

3、联系经验,拓展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如眉毛像弯弯的月牙儿,河水像一面镜子等)日积月累

这次活动安排了“读读认认”“读读背背”“我会说”三项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读读认认”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自读自认生字新词;通过组词等练习分辨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读读背背”是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的春联。这四副春联用词凝练、生动,想象奇特优美,句式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品读吟诵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我会说”是通过练习描写景物特点的形容词与描写景物名词的搭配,让学生积累和练习运用语言。过程建议: 读读认认

1、读:读读下面的字词,看看你有什么发现?(都是用熟字加偏旁组成的新字)

2、记: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3、说:给每组的两个字分别组词,然后再用喜欢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读读背背

1、读读。学生自己读对联,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教师示范对联的读法,学生感悟吟诵的语气。(注意读的节奏稍慢,上联和下联节奏要相同,以2017.3.1 最新版

显示其对应关系。上联一般要吟得低缓一些,下联一般要诵得高而平。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学生模仿读、对读、齐读、想象读。

2、背诵。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对联。

3、展示。学生互相交流课外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我会说

1、说说。读读横线后面的词语,说说横线上应该填什么?

2、评评。在组内说自己填的内容,其他同学评评。教师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只要搭配准确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这样的短语,读读写写。

3、练练。害羞的()()的眼睛()的笋芽儿()的嗓音()的世界 嫩绿的()口语交际

本次交际活动的话题是《春天里的发现》。虽然话题跟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相似,但本次交际的角度和表达的程度要求有很大不同。本次训练要求学生在过去感知春天的基础上细心观察,展开想象,突出对春天一些现象的“新发现”,而且还要在说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发学生初次写话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提高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本次口语交际练习可以和本组各课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也可以与下面的“展示台”和“宽带网”结合起来进行,把搜集的资料和将要展示的作品作为口语交际的凭借,也可以把口语交际和写话的成果作为展示的内容。具体形式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交际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或整理以前有关春天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2、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过程建议:

1、播放歌曲《小鸟小鸟》,听后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

2、在春天里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学生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

要求:(1)可以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入手。

2017.3.1 最新版

(2)发现要“新”,尽量与众不同。

3、全班交流汇报“新发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条理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新发现,或者专注于某一种事物,把它说具体。如对小草的发现可以从开始探出头来说到长出嫩绿的小尖叶,从“草色遥看近却无”说到绿草如茵的景象。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联想结合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4、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评选“最具慧眼”奖。

5、把自己的新发现整理一下写出来,教师适当提醒学生先想想写话的顺序再动笔。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分享写话的快乐。展示台

本次活动主要展示和交流本组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教师要根据教材中学习伙伴的提示,拓展交流和展示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结合本组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搜集描写春天的词句,展示写有关春天内容的书法作品,还可以唱唱有关春天的歌曲,创编赞美春天的舞蹈,画一幅春天的图画„„)

2、小组内交流,大家互相分享学习的收获。

3、班级交流展示,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才艺”奖。宽带网

这是本册语文园地新开辟的一个栏目,这个网名新颖有趣,富有时代气息,旨在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它也是本组学习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主要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包括亲自观察、利用图书、电脑网络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过程建议:

1、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市花”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除了教材所举的例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交流其他城市的“市花”资料)

2、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交流某种“市花”的来历,或者交流“市树”的有关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信息资料,师生共同评选最佳作品出一期墙报。

2017.3.1 最新版

2017.3.1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园地 第2篇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3、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索然无味都的情感,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4、提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搜集与战争相关的影视资料。

2、搜集新闻。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结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学生记忆“读读写写”的词语。

4、教师听写词语。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句子中带点的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4、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些词句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这些句子,而且还用你那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大脑去思考,可谓一举多得!语文王国时,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感受到魅力无处不在,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四、学习“日积月累”

2017.3.1 最新版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

总结: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多积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三课时 看图写话

一、触景生情

1、播放残酷的战争录像,然后定格在书中的那张照片上。

2、启发谈话:战争给从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刚才的录像和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真情表达

1、指出要求: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B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C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和想到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希望你们通过课文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计给你的朋友听。

第四课时 口语交际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 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坦都 是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

2、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车内和办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车内外发生的事情。那就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

二、前期准备

2017.3.1 最新版

1、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你们认为做哪些准备工作? A要选 一个灵活、机智、知识丰富、口才突出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B发布的新闻要有意义。

C发布的新闻稿要结构完整,简洁明了,能够吸引人。

D作为必面人要对自己所发布的东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E新闻发布人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富有感染力。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一起总结的这几点对于开好一个新闻发布会很重要,待会儿我们的小小新闻发布会就以上述这五点来作为评比标准,看看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中,哪些同学表现最突出,我们就可以评他为“最佳新闻发布人”,同时我们还要评出今天的“头条新闻”“热点新闻”“最佳新闻”等。我知道大家都惧了很多的资料,但光会惧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会整理资料。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大块来自由组合,整理一下手头的资料,争取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有好的表现。

2、学生根据“时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其他”“这几大版块自由组合,交流、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3、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A.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每个版块的三个代表分别发言。第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B.评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教师交流、指导。C.总结刚才新闻发言人的公有优缺点,再次准备。D.新闻发言人发言。

4、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热点新闻”等。

5、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你有一些会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园地 第3篇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 其中写道,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 “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的“进化”是什么意思呢?

“进化”就是生物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 逐渐发展演变。

宇宙在不断发展, 任何生物都在进化, 人类也在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酷的自然法则。因此, 所有生物都在追求进化。比如第一次在房间里用蚊香, 效果非常好。用了一段时间后, 蚊子对这种蚊香就有了适应性。这说明蚊子“进化”了:它迅速地建立起抵抗这种蚊香的机制。

进化慢的生物群体必然会逐步遭淘汰。一个民族要在长远上成为最优秀的民族, 就必须重视自身的进化。比如多用脑, 可促进大脑的进化;多锻炼身体及摄入合理的营养, 可促进人体的进化;多用手, 可促进手的进化……

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 总会碰到很多挫折, 前人为后人铺路, 后人踏在前人的身上“进化”。后人应感谢前人的铺垫, 前人应感谢后人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 这便是壮, 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 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 便是进化的路。”

《晏子使楚》的“五笑”

《晏子使楚》一文中, 出现了五次“笑”, 含义各不相同。细细体味, 很有特色。

楚王在与晏子斗智时, 第一回合便被压住了气焰, 觉得很丢面子。他就极力想挽回自己的面子, 所以在第二回合中“冷笑”着发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似乎胸有成竹。不料晏子针锋相对, 侃侃而谈, 直逼得楚王无奈, 只好“陪着笑”。从“冷笑”到“陪着笑”, 生动地展现了楚王从挑起事端的高傲到被挫锋芒的尴尬。

再看晏子的笑。也是在第二回合斗智中, 他面对楚王的挑衅, 从容应对, 讲完话以后还“故意笑了笑”。细细辨来, 这里的“笑”表面上看是自嘲, 实际上是绵里藏针, 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在这一回合中, 楚王的笑与晏子的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第三回合中, 楚王又是“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 干这种事?”大臣们也都跟着“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他们似乎抓住把柄, 有了嘲笑晏子的资本。但是晏子思维机敏, 巧舌如簧, 妙语连珠, 以淮北淮南的柑橘之喻予以有力的驳斥, 使楚王也“只好赔不是”。由此可见, 这里的两个“笑”除了显示楚王和大臣们的无知以外, 还对他们的扬扬自得之态予以了强烈的讽刺。

《晏子使楚》中的“五笑”寓意深刻, 情趣盎然, 实在耐人寻味。

《再见了, 亲人》的艺术特色

《再见了, 亲人》写的是1958年, 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时, 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文并不很长, 但却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有三点:

1.选材真实典型。《再见了, 亲人》选取了“老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干粮、背伤员的感人事迹, 再现了“小金花”机智勇敢救战士、妈妈牺牲不流泪的刚强形象, 追忆了“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被炸伤双腿的动人真情。作者慧眼独具, 匠心独运, 精心摄取了这三个镜头, 以老小中三代代表了所有送别的朝鲜亲人, 典型地反映了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 感人至深。

2.对话别具一格。这篇文章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好像在面对面地和亲人话别:“大娘, 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大嫂, 请回去吧!……”这里的对话形式别具一格, 亲切自然, 扣人心弦,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描写形象具体。文章中, 用“比山还高, 比海还深”比喻中朝军民的情谊, 用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的噩耗后“把脚一跺” (没有流泪) , 而在与志愿军分别的时刻, 却“落泪了”这样的对比, 来衬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不舍之情, 用“再见了, 亲人”的多次反复, 来强调中朝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些描写都是非常生动具体的, 感染力极强。

《金色的鱼钩》里的“三哭”

《金色的鱼钩》写的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催人泪下的革命传统故事。其中写了“我”的三次“哭”, 粗一看并不起眼, 但是细细一想意味深长。

1.委屈的“哭”。当课文中的“我”发现了老班长“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嚼了一会儿, 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时, “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于是就要帮助老班长“一起找”吃的。但是, 老班长不让“我”找, 而且“严厉”地命令“我”“坚持走路……”照顾好小战士。在这种情况下, “我”“扑倒在他怀里哭了”。这里的“哭”从表面上看, 是“我”的意思不被老班长理解而委屈的“哭”, 而实际上是“我”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精神饱含敬意的“哭”。

2.激动的“哭”。“我”知道了内情以后, 当老班长又一次把鱼汤端来让“我”和两个小同志吃的时候, “我”的心里是多么难受, “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 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时候, 老班长又一次“严厉”地批评“我”“不要太脆弱”, 因此, “我”只好“把碗端到嘴边”, 然而却止不住“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这里的“哭”是“我”心中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3.哀痛的“哭”。老班长钓鱼熬汤, 自己却点滴不沾, 全给了同行的“小战士”, 终于拖垮了自己的身体, 有一天“已经奄奄一息了”。他仍然不喝“我”端来的鱼汤, 关心的仍是别人。直到最后, 老班长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于是,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 抽噎着, 很久很久”。想一想, 老班长为了关心同志, 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此情此景, 谁能不揪心扯肺?这里的“哭”, 是哀痛的“哭”, 同样也是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金色的鱼钩, 闪射着光芒;老班长的精神, 源远流长。“我”的“三哭”是对老班长的无限敬仰, 也是对革命传统的衷心颂扬。

《草船借箭》中周瑜的“三变”

《草船借箭》一文讲的是周瑜设计, 妄想谋害诸葛亮, 诸葛亮巧施妙计, 草船借箭, 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其中有对周瑜的三处神情描写, 在文章中具有画龙点睛之奇效。

第一处是周瑜经过步步紧逼, 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周瑜“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于是就进行了周密的策划, 在商议军事时, 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 假借公事, 步步为营, 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但是, 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 并立下军令状, 三天造不好, 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 满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 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 因而得意忘形。由此可见, 周瑜是一个假公济私、心胸狭窄、不顾全大局、无容人之量的人。

第二处是当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时, 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 周瑜“迷惑不解”。竹子、翎毛、胶漆都是造箭不可缺少的材料, 诸葛亮却不用这些材料。周瑜对此不明白、不相信, 但他并未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调查, 去弄清事情的真相, 说明他太自以为是了, 以为自己的计谋万无一失, 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这也从侧面反衬了他的“才不如人”。

第三处是诸葛亮按时交箭, 周瑜“长叹一声”。这一叹既有由衷的惋惜, 又有无奈的佩服。想自己久久谋划, 深深算计, 满以为滴水不漏, 水到渠成。谁知道却未能如愿, 全盘皆输, 自然是非常惋惜;而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没费吹灰之力, 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 他深知自己远不如对方, 因此只好无可奈何地说:“我不如他!”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 意味深长, 发人深思。

周瑜的三次神态变化, 不仅表现了周瑜的性格特点, 而且反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本文时, 抓住上述“三变”, 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景阳冈》的人物描写

《景阳冈》一文, 生动地描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勇敢威武行为。其中对武松的人物形象描写真可谓形神兼备, 栩栩如生, 令人击节赞赏。

1.语言描写, 突出音容笑貌。《景阳冈》中对武松的语言描写很富有特色。如写他在酒店里, 喝了三碗酒以后, 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 但是, 武松不听, 一个劲地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 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 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后来, 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 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 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老虎, 我也不怕。”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心理描写, 映射内心变化。《景阳冈》中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 反映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 但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气概。如在写到他看到官府的榜文, “知道真的有虎”时, 他想:“转身回酒店吧, 一定会叫店家耻笑, 算不得好汉, 不能回去。”“怕什么, 只管上去, 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 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 他见没有老虎, 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 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 也很真实可信。当武松施展神威, 打死老虎之后, 他仍想“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 这是何等的雄心勃勃, 但终因“使尽了气力, 手脚都酥软了”, 便想:“……还是先下冈去, 明早再来理会。”也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3.动作描写, 凸现英雄气势。《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 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 生动又传神, 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三闪”:“……大虫扑来, 一闪, 闪到大虫背后。”接着, 当老虎把“腰胯一掀”时, 他“一闪, 又闪在一边”。老虎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时, “武松一闪, 又闪在一边”。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三闪”, 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 武松“抡起哨棒, 使尽平生力气, 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 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 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 字字千钧, 虎虎生风, 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是“吝啬”还是“节俭”?

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时, 教师让大家同桌讨论, 畅所欲言, 谈谈对严监生的看法。玲玲和莹莹又开始争论了。

玲玲:莹莹, 这个严监生真是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

莹莹:是吗?

玲玲:当然是了。你看他在临死时, 总是断不了气, 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是什么意思呢?难以捉摸的动作造成了悬念。最后, 赵氏才把谜底揭出来。原来是他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 怕费油!哈!真小气。这段细节描写非常精彩, 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莹莹:我可不这样认为。

玲玲 (笑笑) :什么?你又有不同的看法了?

莹莹 (坚定) :是的!过去, 大家都认为严监生是一个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的土财主。可是, 从理财的角度来看, 他勤俭节约的精神倒是应该肯定的。能用一根灯草, 为什么要用两根灯草呢?当然, 他做得是有点过分, 但给他扣上“吝啬鬼”的帽子, 我觉得不妥当。

玲玲:嘿!你这家伙真是鬼点子不少, 竟然为严监生“翻案”了!

莹莹:为严监生“翻案”?你又给我扣帽子了!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评评严监生, 怎么就是为他“翻案”呢?

莹莹的话让一旁巡回的教师听到了。教师露出了喜悦的神色, 告诉他们:畅所欲言, 就是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莹莹:玲玲, 咱们的看法都各有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么!

《刷子李》的绝妙之处

《刷子李》一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 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显示了他的大本领、大智慧。其绝妙之处在于:

1.对比显艺。“干活前, 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 果然一身黑衣黑裤, 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 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刷子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展示他的高超技艺, 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和自豪。这样的对比描写, 让人感受到他的技艺奇崛, 一下子就吊起了胃口。

2.侧面烘托。“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小徒弟看到师傅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 刷完墙壁后, “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对如此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 内心受到震撼。因而, 他觉得那件“黑衣服”具有一种威慑力量。这就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

3.一波三折。徒弟开始是“半信半疑”, 后来对师傅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 接着却突然发现师傅裤子上有一个白点, 不禁产生了怀疑, 最后又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这样一波三折的叙事, 紧紧抓住了读者, 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4.蕴含哲理。“好好学本事吧!”“刷子李”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他告诉徒弟, 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 一定要好好学真本事。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 貌似一般, 但却有很深的含义。

《威尼斯的小艇》的写作特色

《威尼斯的小艇》栩栩如生地介绍了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独特交通工具———小艇。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篇点题。课题本身就题旨鲜明地表明了课文的内容, 而开头一段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了小艇是水城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 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也是闻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的特点。

2.比喻形象。比喻是神奇的魔棒, 能把事物表现得生动活泼, 惟妙惟肖。文章中描写威尼斯小艇的样子:“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窄又深, 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行动轻快灵活,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里用了三个比喻:将小艇比作“独木舟”“新月”和“田沟里的水蛇”, 写出了小艇的长度、外形和特点, 十分形象地显示了它与众不同的形态。

3.总分有序。在写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时, 文章先以一句总起:“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然后分别从几方面分写“行船的速度极快”, 在很多的来往船只中能“操纵自如, 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 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在“极窄的地方”能“平稳地穿过”, “作急转弯”……这里通过一些动词, 把船夫驾驭小艇的技术娴熟、得心应手写得井然有序, 活灵活现。

4.动静结合。本文通过动态、静态的描写, 生动地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作用, 让人如临其境。如前所述对船夫驾驶小艇的描述, 就是动态描写, 而“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等也是对水城威尼斯的动态描写。文中还有“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 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的静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的描绘, 向人们展示了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光,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丰碑》中的“愣”

《丰碑》一文塑造了一位在长征途中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 不惜牺牲自己的军需处长的形象。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写到了将军的两次“愣”, 从而使军需处长的崇高形象——“一座晶莹的丰碑”非常清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当将军听警卫员说“前面有人冻死了”, 他“愣了一下, 什么话也没有说, 快步朝前走去”。他为什么“愣了一下”呢?因为他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他知道前面有人冻死了, 心中很不好受。这里的“愣”进而引发了他的疑问: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时, 心情非常沉痛、愤怒:革命战士没有死在战场上, 却被这严寒夺走了生命, 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他认为这是军需处长失职, 下决心追究军需处长的责任。

“这时候, 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想到掌管供给“大权”的军需处长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 被活活冻死!这时, 将军的心情很复杂:沉重、崇敬、自豪……这不仅震撼了将军的心, 也震撼了读者的心———军需处长在恶劣的条件下, 想的只是别人, 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呀!只见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身为军需处长, 不肯浪费一根火柴, 一件衣服, 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寥寥数笔的描写, 使军需处长一心为公、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将军的“愣”可以使我们想得很多很多……

文章通过将军的两次“愣”, 深入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迈着“坚定的脚步”去夺取长征的胜利。红军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像一座晶莹丰碑, 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园地 第4篇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其中写道,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的“进化”是什么意思呢?

“进化”就是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宇宙在不断发展,任何生物都在进化,人类也在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酷的自然法则。因此,所有生物都在追求进化。比如第一次在房间里用蚊香,效果非常好。用了一段时间后,蚊子对这种蚊香就有了适应性。这说明蚊子“进化”了:它迅速地建立起抵抗这种蚊香的机制。

进化慢的生物群体必然会逐步遭淘汰。一个民族要在长远上成为最优秀的民族,就必须重视自身的进化。比如多用脑,可促进大脑的进化;多锻炼身体及摄入合理的营养,可促进人体的进化;多用手,可促进手的进化……

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挫折,前人为后人铺路,后人踏在前人的身上“进化”。后人应感谢前人的铺垫,前人应感谢后人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晏子使楚》的“五笑”

《晏子使楚》一文中,出现了五次“笑”,含义各不相同。细细体味,很有特色。

楚王在与晏子斗智时,第一回合便被压住了气焰,觉得很丢面子。他就极力想挽回自己的面子,所以在第二回合中“冷笑”着发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似乎胸有成竹。不料晏子针锋相对,侃侃而谈,直逼得楚王无奈,只好“陪着笑”。从“冷笑”到“陪着笑”,生动地层现了楚王从挑起事端的高傲到被挫锋芒的尴尬。

再看晏子的笑。也是在第二回合斗智中,他面对楚王的挑衅,从容应对,讲完话以后还“故意笑了笑”。细细辨来,这里的“笑”表面上看是自嘲,实际上是绵里藏针,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在这一回合中,楚王的笑与晏子的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第三回合中,楚王又是“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大臣们也都跟着“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他们似乎抓住把柄,有了嘲笑晏子的资本。但是晏子思维机敏,巧舌如簧,妙语连珠,以淮北淮南的柑橘之喻予以有力的驳斥,使楚王也“只好赔不是”。由此可见,这里的两个“笑”除了显示楚王和大臣们的无知以外,还对他们的扬扬自得之态予以了强烈的讽刺。

《晏子使楚》中的“五笑”寓意深刻,情趣盎然,实在耐人寻味。

《再见了,亲人》的艺术特色

《再见了,亲人》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时,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文并不很长,但却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有三点:

1选材真实典型。《再见了,亲人》选取了“老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干粮、背伤员的感人事迹,再现了“小金花”机智勇敢救战士、妈妈牺牲不流泪的刚强形象,追忆了“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被炸伤双腿的动人真情。作者慧眼独具,匠心独运,精心摄取了这三个镜头,以老/j、中三代代表了所有送别的朝鲜亲人,典型地反映了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2对话别具一格。这篇文章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好像在面对面地和亲人话别:“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大嫂,请回去吧!……”这里的对话形式别具一格,亲切自然,扣人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描写形象具体。文章中,用“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比喻中朝军民的情谊,用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的噩耗后“把脚一跺”(没有流泪),而在与志愿军分别的时刻,却“落泪了”这样的对比,来衬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不舍之情,用“再见了,亲人”的多次反复,来强调中朝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些描写都是非常生动具体的,感染力极强。

《金色的鱼钩》里的“三哭”

《金色的鱼钩》写的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催人泪下的革命传统故事。其中写了“我”的三次“哭”,粗一看并不起眼,但是细细一想意味深长。

1委屈的“哭”。当课文中的“我”发现了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姻下去”时,“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于是就要帮助老班长“一起找”吃的。但是,老班长不让“我”找,而且“严厉”地命令“我”“坚持走路……”照顾好小战士。在这种情况下,“我”“扑倒在他怀里哭了”。这里的“哭”从表面上看,是“我”的意思不被老班长理解而委屈的“哭”,而实际上是“我”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精神饱含敬意的“哭”。

2激动的“哭”。“我”知道了内情以后,当老班长又一次把鱼汤端来让“我”和两个小同志吃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多么难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时候,老班长又一次“严厉”地批评“我”“不要太脆弱”,因此,“我”只好“把碗端到嘴边”,然而却止不住“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这里的“哭”是“我”心中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3哀痛的“哭”。老班长钓鱼熬汤,自己却点滴不沾,全给了同行的“小战士”,终于拖垮了自己的身体,有一天“已经奄奄一息了”。他仍,然不喝“我”端来的鱼汤,关心的仍是别人。直到最后,老班长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于是,“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想一想,老班长为了关心同志,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此情此景,谁能不揪心扯肺?这里的“哭”,是哀痛的“哭”,同样也是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金色的鱼钩,闪射着光芒;老班长的精神,源远流长。“我”的“三哭”是对老班长的无限敬仰,也是对革命传统的衷心颂扬。

《草船借箭》中周瑜的“三变”

《草船借箭》一文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其中有对周瑜的三处神情描写,在文章中具有画龙点睛之奇效。

第一处是周瑜经过步步紧逼,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周瑜“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于是就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但是,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因而得意忘形。由此可见,周瑜是一个假公济私、心胸狭窄、不顾全大局、无容人之量的人。

第二处是当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周瑜“迷惑不解”。竹子、翎毛、胶漆都是造箭不可缺少的材料,诸葛亮却不用这些材料。周瑜对此不明白、不相信,

但他并未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调查,去弄清事情的真相,说明他太自以为是了,以为自己的计谋方无一失,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这也从侧面反衬了他的“才不如人”。

第三处是诸葛亮按时交箭,周瑜“长叹一声”。这一叹既有由衷的惋惜,又有无奈的佩服。想自己久久谋划,深深算计,满以为滴水不漏,水到渠成。谁知道却未能如愿,全盘皆输,自然是非常惋惜;而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他深知自己远不如对方,因此只好无可奈何地说:“我不如他!”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周瑜的三次神态变化,不仅表现了周瑜的性格特点,而且反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变”,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景阳冈》的人物描写

《景阳冈》一文,生动地描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勇敢威武行为。其中对武松的人物形象描写真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令人击节赞赏。

1语言描写,突出音容笑貌。《景阳冈》中对武松的语言描写很富有特色。如写他在酒店里,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但是,武松不听,一个劲地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老虎,我也不怕。”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心理描写,映射内心变化。《景阳冈》中尉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反映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但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气概。如在写到他看到官府的榜文,“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当武松施展神威,打死老虎之后,他仍想“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这是何等的雄心勃勃,但终因“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便想:“……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也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3动作描写,凸现英雄气势。《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三闪”:“……大虫扑来,一闪,闪到大虫背后。”接着,当老虎把“腰胯一掀”时,他“一闪,又闪在一边”。老虎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时,“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三闪”,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是“吝啬”还是“节俭”?

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教师让大家同桌讨论,畅所欲言,谈谈对严监生的看法。玲玲和莹莹又开始争论了。

玲玲:莹莹,这个严监生真是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

莹莹:是吗?

玲玲:当然是了。你看他在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是什么意思呢?难以捉摸的动作造成了悬念。最后,赵氏才把谜底揭出来。原来是他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哈!真小气。这段细节描写非常精彩,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莹莹:我可不这样认为。

玲玲(笑笑):什么?你又有不同的看法了?

莹莹(坚定):是的!过去,大家都认为严监生是一个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的土财主。可是,从理财的角度来看,他勤俭节约的精神倒是应该肯定的。能用一根灯草,为什么要用两根灯草呢?当然,他做得是有点过分,但给他扣上“吝啬鬼”的帽子,我觉得不妥当。

玲玲:嘿!你这家伙真是鬼点子不少,竟然为严监生“翻案”了!

莹莹:为严监生“翻案”?你又给我扣帽子了!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评评严监生,怎么就是为他“翻案”呢?

莹莹的话让一旁巡回的教师听到了。教师露出了喜悦的神色,告诉他们:畅所欲言,就是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莹莹:玲玲,咱们的看法都各有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么!

《刷子李》的绝妙之处

《刷子李》一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显示了他的大本领、大智慧。其绝妙之处在于:

1对比显艺。“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刷子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展示他的高超技艺,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和自豪。这样的对比描写,让人感受到他的技艺奇崛,一下子就吊起了胃口。

2侧面烘托。“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小徒弟看到师傅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刷完墙壁后,“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对如此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内心受到震撼。因而,他觉得那件“黑衣服”具有一种威慑力量。这就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

3一波三折。徒弟开始是“半信半疑”,后来对师傅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接着却突然发现师傅裤子上有一个白点,不禁产生了怀疑,最后又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这样一波三折的叙事,紧紧抓住了读者,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4蕴含哲理。“好好学本事吧!”“刷子李”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他告诉徒弟,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一定要好好学真本事。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貌似一般,但却有很深的含义。

《威尼斯的小艇》的写作特色

《威尼斯的小艇》栩栩如生地介绍了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独特交通工具——小艇。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篇点题。课题本身就题旨鲜明地表明了课文的内容,而开头一段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了小艇是水城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也是闻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的特点。

2比喻形象。比喻是神奇的魔棒,能把事物表现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文章中描写威尼斯小艇的样子:“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

里用了三个比喻:将小艇比作“独木舟”“新月”和“田沟里的水蛇”,写出了小艇的长度、外形和特点,十分形象地显示了它与众不同的形态。

3总分有序。在写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时,文章先以一句总起:“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然后分别从几方面分写“行船的速度极快”,在很多的来往船只中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在“极窄的地方”能“平稳地穿过”,“作急转弯”……这里通过一些动词,把船夫驾驭小艇的技术娴熟、得心应手写得井然有序,活灵活现。

4动静结合。本文通过动态、静态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作用,让人如临其境。如前所述对船夫驾驶小艇的描述,就是动态描写,而“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等也是对水城威尼斯的动态描写。文中还有“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的静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丰碑》中的“愣”

《丰碑》一文塑造了一位在长征途中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军需处长的形象。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到了将军的两次“愣”,从而使军需处长的崇高形象——“一座晶莹的丰碑”非常清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当将军听警卫员说“前面有人冻死了”,他“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有说,快步朝前走去”。他为什么“愣了一下”呢?因为他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他知道前面有人冻死了,心中很不好受。这里的“愣”进而引发了他的疑问: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时,心情非常沉痛、愤怒:革命战士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这严寒夺走了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他认为这是军需处长失职,下决心追究军需处长的责任。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想到掌管供给“大权”的军需处长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活活冻死!这时,将军的心情很复杂:沉重、崇敬、自豪……这不仅震撼了将军的心,也震撼了读者的心——军需处长在恶劣的条件下,想的只是别人,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呀!只见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身为军需处长,不肯浪费一根火柴,一件衣服,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寥寥数笔的描写,使军需处长一心为公、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将军的“愣”可以使我们想得很多很多……

文章通过将军的两次“愣”,深入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迈着“坚定的脚步”去夺取长征的胜利。红军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像一座晶莹丰碑,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园地 第5篇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2.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学生自己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3.交流: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悬是相反的。

4.说一说,还发现哪些词有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类似的词语。5.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总结出有类似规律的词语。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认读生字: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

(3)引导发现:看看每一行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第二行:写日月的第三行:描写山的(4)多样读

(5)背诵

三、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

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勾画出精彩片断。3.抄写在采蜜本上。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园地 第6篇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我会拼,我会写。(10分)

zhì

gān

shù

1.最真()的朋友,应该()胆相照,对朋友的过错应宽(),互相倾诉 fèi fǔ

()()之言。

ā yí

jiàn kāng

chàng 2.()()告诉我,要让自己的身心()(),必须保持心情舒()。二、一锤定音。(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5分)1.边塞(sài sè)大臣(chéng chén)美满婚姻(hūn fēn)2.调(diào tiǎo)动。损失(shǔn sǔn)大街小巷(hàng xiàng)3.营长(yún yíng)湖畔(pàn bàn)痴心妄想(cī chī)。

4.呈现(chéng chén)沼泽(zhǎo zǎo)展翅飞翔(qiáng xiáng)。

三、写出与下列成语意思相反的成语。(6分)狼吞虎咽_______ 一丝不苟_____ 心不在焉

昂首挺胸 疲惫不堪 水平如镜

四、划去不是同一类的词。(3分)

1.燕子 演奏 学校 爸爸 松鼠。2.祖国 宁静 笔直 飞奔 漆黑。3.白菜 茄子 冬瓜 辣椒 西瓜。

五、根据要求填空。(10分)

1.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孟子告诫我们:,。

2、乡村四月,子规啼鸣,农民忙着在田野播种,让你想起诗人翁卷的诗句。

3.巴金爷爷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而不是。

4.雷锋叔叔在日记中写道:人到生命是,可是

5.看到有雾的天气,你会想起农谚:,。

六、按要求做题。(6分)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改为陈述句。)

—————————————————————————。2.每一位过河的老人都登上了那只小船。(缩句,缩成最简单)——————————————————————————

3.有这种思想的只是极个别的少数几个同学。(修改病句。)

—————————————————————。4.湖面平静。(把句子写具体)。

5.教室里很安静。(改成夸张句)。

6.爸爸教我做小飞机。爸爸给我讲飞机飞行的原理。(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七、用“然”字组词填空。(5分)1.这样浩大的工程()只用了十个月就完成了。2.风平浪静的海面()狂风大作。

3.爷爷的身体()能预报天气,昨天他喊关节痛,今天()就下雨了。4.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的人等待他的()是失败。

八、给下面加“____”字选择正确解释,把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面”:A面孔、脸。B量词。C表示事物的表面。D粉末。1.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2.妈妈买回一袋面粉。()3.他面带带微笑。()

4.树叶上面有小虫子。()

九、快乐阅读。(22分)课内阅读(7分)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针扎的办法可以治好;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1.读读这段话,写出蔡桓公的病在体内的发展变化过程。(3分)皮肤里──()──()──—()

2.蔡桓公曾三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有人说,扁鹊也有责任,因为他不太会说话,见面就说蔡桓公有病,使得他不高兴,不听劝告。如果你是扁鹊,当时你会怎么劝说呢?(2分)

3.你读过其它给你启发的寓言故事吗?写出两个。(2分)课外阅读(15)

一棵树上的两种果实

有两户人家相邻而居,以院墙相隔,墙东栽了一棵石榴,墙西栽了一棵樱桃。

开花时节,姹紫嫣红,分外妖娆。两家人经常坐在树下乘凉、吃饭,因为有了两棵树,他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时间久了,两棵树的枝条开始向外生长,逐渐蔓过了院墙的界限,石榴的枝条跑向了墙西,而樱桃的枝条也悄无声息地伸向了东邻。又到了开花时节。东家开始给石榴打药了,因为石榴树上生了许多的虫子。他给石榴打完药,仔细观察了一番,竟然发现樱桃蔓过来的枝条上也有害虫。他想了想,觉得这可能是因为自家的石榴引起的。于是,他重新配了药,沿着蔓过来的枝条将药打在樱桃枝上。过了几天,他竟发现所有的害虫消灭得无影无踪。他感到很快乐。

一场大风后,残花遍地,西家人动手给樱桃破损的枝条进行了捆绑。捆绑完时,突然发现越过院墙的石榴也是体无完肤,他想,东家的主人可能出差了,要是几天不回来,石榴就会错过花期。他想着想着就动起手来,也将石榴的残枝进行了修理。几天之后,两棵树又是一片生机盎然。

果实成熟的季节到了,东家的孩子看见蔓过来的樱桃,他哭着要吃。西家的主人听见了,对东家说:“ ”东家觉得过意不去,便将自家的石榴摘下许多,送给了西家。这两家人和谐相处,种了一棵树,却能吃到两种果实。

生命也是一棵华美的树。如果我们想使自己的生命同时拥有两种果实,那么,你就允许别人的枝条伸到自己的世界里,同时,你也要学会将自己的成果 到别人面前。1.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写在最后以自然的横线上。(2分)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2分)悄无声息: 体无完肤:

3.在第6段中,结合上下文猜猜西家的主人会怎么说,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2分)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4、5、自然段的意思。(4分)

5.画横线的句子是描写,从这2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2分)6.举例子,写出自己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3分)

十、习作与表达。(25分)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选择其中的一位,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出你对他的敬佩之情。

附加题:

一、发挥想象,将下列句子写得生动形象。(8分)

树林里的树。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走进这片树林,你就像走进了。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4分)

确切地相信()非常地相信()

坚决地相信()对自己怀有信心地叫()忠实地信仰地叫()履行自己的诺言叫()取得别人的信任叫()讲究诚实和信用叫()

三、写出下列歇后语中的人物名(8分)

()写字——入木三分。()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其中()()()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是汉代的人物。

参考答案:

一、挚 肝 恕 肺腑 阿姨 健康 畅

二、sài chén hūn yíng pàn chīchéng zhǎo xiáng

三、细嚼慢咽 马马虎虎 专心致志 垂头上气 精神抖擞 波澜壮阔

四、演奏 祖国 西瓜

五、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3.付出、在于给予,接受,也不是争取。4.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5.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六、1.不只是剩我一个。2.老人上小船。

3.有这种思想的只是极个别的同学。4.略 5.略

6.爸爸一边教我做飞机一边给我讲飞机飞行的原理。

七、居然 突然 竟然 果然 必然

八、B D A C

九、课内1.皮肉 肠胃 骨髓2.略 3.略 课外1.奉献2.没有任何动静。形容全身没有一点完好的地方,这里指树枝被大风吹断了。3.等着,我给你家送些过来。4.西家人动手给樱桃破损的枝条进行了捆绑时,也将从东家伸过来的石榴的残枝进行了修理。两家相互送果子。5.邻居之间应和睦相处。6.略 附加题: 1.略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园地 第7篇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认识“婴、毅、肿”等8个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自信和执著等品质。

3、学习并积累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从而体会父亲的品质。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认识,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请大家谈谈为什么题目叫“父亲的菜园”,而不叫“我家的菜园”或“我们的菜园”?

(学生交流)

2、我们的理由充分吗?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词:婴儿、疑惑、坚毅、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a、认读词语 b、纠错 c、选择词语来说话)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由于_____,父亲______,经过_____,终于______。

4、相机学法指导:概括一件事需具备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5、提问:在什么地方开辟菜园?最后结果怎么样?(顺势板书:荒凉的山坡 碧绿的翡翠)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写下体会。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第四自然段,“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四、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回归课题。

父亲为我们一家人_______,菜园不仅为我们一家人提供了_______,还让我们通过菜园看到了父亲身上的 _______品质,所以,课文题目叫《_____》,而不是“我家的菜园”或“我们的菜园”。这里包含着“我”对父亲的________。

2、总结全文。

父亲为我们一家人开出了一片菜园,子女们从这片菜园里收获的不仅是新鲜的蔬菜,更是做人的品质。正是这种品质影响着作者王树槐,使他成为一名作家,让自己的人生菜园长出碧绿的蔬菜,这种品质也将影响着我们每位孩子去战胜生活中困难和失败,最终自己的菜园长出新鲜的蔬菜。

五、作业。

1、熟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体会情感,注意朗读的语气。

2、写一段你与一个熟悉的人的对话。(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

板书设计:

28 父亲的菜园

自信 勤劳

荒凉的山坡 碧绿的翡翠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园地 第8篇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中有一句“孤云独去闲”,这个“独”字很有意思,可以说是全诗的“魂”。看!寂寥的长空只有一片白云,所以称“孤”,其实也是“独”的意思;而就是这仅有的一片白云,也不肯片刻停留,而是很快就独自远远地飘走了。这样就只剩下了诗人一人。一个“闲”字在这里并非“清闲”,而是“闲”得无聊,“闲”得孤独!再联系到前面的“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还有后面的“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与自己为伴,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一“尽”一“只”,充分表现了作者众朋友远离的情景。于是,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只能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封建社会许多有理想、有才能的人在政治上遭受压抑后的精神状态。

一个“独”字充满了哀怨之情!

奇山妙水秀丽多姿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语言流畅,意境优美,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1引用——概述全貌。文中一开始便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赞语,给人以总体印象,最后又以诗一般的语言“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给人以形象的总体感受。

2对比——体现特色。文中运用了对比修饰手法,写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比美;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枫叶似火的香山比胜。这就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独特之处,令人向往。

3排比——突出特点。《桂林山水》运用了排比手法,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以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组排比句,生动、精练而传神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突出特点。

4比喻——巧绘形象。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具体动人。如写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写桂林山的奇“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写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等,真是历历如绘,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美如画。作者正是在这如画的描绘中渗透了他热爱祖国山水的强烈感情。

“富有”的含义

《中彩那天》的最后一句是:“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里的“富有”是什么意思呢?

想想看,在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开回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是,父亲却因为“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神情严肃”得“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温柔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因此,父亲觉得,这奖品不应属于自己,于是就在没人知情的情况下,毅然地拨打了电话,通知了真正的获奖者。

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父亲虽然失去了中奖的车子,但是得到了人情和道义,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是一笔金钱买不来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这就是“富有”的含义:“富”就富在诚信,“富”就富在不贪不应得之财。这也照应了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富翁”与“尊严”

《尊严》是一篇阅读课文,写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与众不同”: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故事告诉我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文中杰克逊大叔的一句话发人深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年轻人不像一群逃难人那样,看到“这么好的食物”,就“狼吞虎咽”地吃,顾不上说一句感谢的话,而是先问杰克逊大叔“有什么活需要我做”,而且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这是一种不以乞讨谋生存、要用劳动换食物的志气,这是一种不以贫穷为低贱、要以努力促改变的人格“尊严”。因此,杰克逊大叔暗暗“赞赏”他,让他为自己“捶捶背”,满足了年轻人的“尊严”需求。

杰克逊大叔慧眼识珠,对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毫不在乎,并把他留在庄园里干活。正是依靠这种在穷困潦倒情况下仍坚守自己“尊严”的精神,年轻的哈默终获成功,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想当初,哈默如果和其他逃难者一样,见了水就喝,接过饭就吃,他能结识杰克逊吗?如果他不坚定地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他能使自己走向成功吗?

因此,“富翁”与“尊严”关系密切: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就可能成为“富翁”;而失去自己“尊严”的人,就可能与“富翁”无缘,或者与“富翁”擦肩而过。你说是吗?

神奇的数字说明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中有许多数字,具有神奇的作用。

“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说明了黄河的频繁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而“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说明了黄河“河床逐年升高”的原因,因而也就“使黄河成了悬河”,容易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是说明了黄河水土的严重流失造成了“农作物大量减产”。

由此可见,泥沙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防止水土流失。这样,“黄河变好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如果没有这些数字的说明,我们怎么能形象地理解这一道理呢?

《夜莺的歌声》中的修辞

在《夜莺的歌声》一课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孩子运用计谋,协助游击队战士歼灭敌人的事迹,突出表现了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格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1拟人。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场战争后的破败情景,特别是“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一拟人,形象地突出敌人的侵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连树木都“垂头丧气”(当成人来写)起来。这里,也饱含着人们的无比愤慨。

2双关。当敌人问孩子“你这里有没有人”时,小孩在回答中有一句“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是真的野兽,战争一开始,枪炮轰鸣,野兽都跑出了树林,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是把敌人比作

“野兽”,人们见他们来了,“就都跑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双关”,一方面表现小孩子的机智聪慧,另一方面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之情。

3排比。小孩子给敌人“领路”时,“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你看,他天真活泼,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他的“学夜莺唱”“学杜鹃叫”正是在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这里的“排比”用得多好。

4借代。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叙述:“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这里的几个“夜莺”实际上都是指那个机智勇敢的小孩子:他学夜莺叫给游击队报信,他就像小夜莺那样机灵活泼,惹人喜爱。

5反复。课文的题目是《夜莺的歌声》,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夜莺的歌声”,开始是“打破了夏日的沉寂”,中间是“越来越响了”,最后是“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不仅与题目是很好的“照应”,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小“夜莺”用“夜莺的歌声”给亲人报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夜莺”的语言

在《夜莺的歌声》一文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爱国少年的形象,使我们赞叹不已,而最值得品味的还是那小“夜莺”的语言,令人赞不绝口。

1埋下伏笔。在课文中,“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表示了敌人的阴险狡诈,企图从孩子的口中探听游击队的消息。而小“夜莺”的回答干脆利落:“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这就不仅避开了敌人的盘问,而且乘机巧妙地引出了“杜鹃叫”,为下文用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2曲解。“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显然,敌军官并未死心,想继续盘问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回答说:“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一种曲解。曲解是一种有意识进行歪曲理解的修辞手法。显然,小“夜莺”知道敌军官是问他还有没有其他人(游击队),但夜莺偏偏故意歪曲说成麻雀、乌鸦之类。在敌军官眼中,小“夜莺”真是一个只知贪玩的傻小子。

3闪避。“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敌军官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想让孩子在无意中透露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这里,表现了他的警惕性特别高,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故意闪烁其词,答非所问,运用了“闪避”的修辞手法,把游击队说成是蘑菇,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令敌人哭笑不得。

一幅农村田园画

范成大是宋代的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副宰相。他曾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后来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而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因此创作了许多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四时田园杂兴》就是他退居家乡后随兴写的一组大型田家诗。一共写了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的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诗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了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的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把水写活了

《趵突泉》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依次描绘了趵突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形象的描述以及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个人真切的感受,把趵突泉的水写得活灵活现,情趣横生,使人读后感慨万千。

1清格凌凌的水。文章开始以“清浅”突出泉水的清澈透亮,以“鲜洁”说明水质的清净新鲜,简明地描写了趵突泉的水是清格凌凌的;而紧随其后的“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和后面的“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进一步摹写了趵突泉“池里的水清极了”。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2喷涌不息的水。趵突泉是“一溪活水”。作者用比喻手法来写三个大泉眼,既表现了泉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它的水“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多么壮观,多有气势!而比喻句“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突出了水的旺盛声势,后面的“没昼没夜地冒,冒,冒”一句,连用三个“冒”字,造成了一种急促跳跃的节奏,给人以“翻滚”的实感。第二个比喻句“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进一步说明了水的喷涌不息,体现了大自然的蓬勃活力。永远那么纯洁,那么活泼,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3千姿百态的水。文中写池边的“小泉眼”,一个“数不清”足见其数量之多,而用几个“有的”排比句式突出了它冒出的水泡姿态各异,精彩纷呈。最后,用“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夸张说明了水泡“五光十色”的璀璨夺目,实在令人珍爱。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小泉,既表现了小泉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小泉冒水,作者觉得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从作者的感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泉的秀美。

从三个大泉的喷涌、翻滚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泉的壮美,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课文中的“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这个省略号,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小泉作者还没有写出来,激发联想的兴趣,真是“读有尽而意无穷”啊!

《小珊迪》中的感情变化

《小珊迪》一文写的是孤儿小珊迪,为了換零钱遭遇车祸,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以作者对小珊迪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层层深入地层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讨厌。课文开头,小珊迪一个劲地想要“我”买他的火柴,打断了“我”与同事的谈话,因此,“我”感到讨厌;当同事说不需要时,他又以火柴价格便宜来请求;当“我”也说不要时,他又以降低价格的方式再次乞求;我们以没有零钱第三

次拒绝他,他再一次苦苦哀求说他“饿极了”……这样的由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一句话比一句话重,使“我”觉得讨厌。但是,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于是无形中又产生了一些同情。

2同情。看着小珊迪“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诈骗取钱财的人:特别是晚上,小珊迪让他的弟弟送来找“我”的零钱,并告诉“我”小珊迪在换钱回来的途中遭遇车祸伤势很重。“我”对这对孤儿的同情进一步加深,并由此对那个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产生了憎恶。

3感动。饥饿贫穷的小珊迪在重伤之际仍不忘还顾客的零钱,这是多么诚实的孩子!他坦荡的人格让“我”感动;他在生死关头还牵挂着弟弟小利比:“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又是多么善良的表现!由此,“我”被小珊迪再次深深地感动,慨然答应照顾小利比。从“我”的感动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诚实、守信、关心他人。

课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地赞美:“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充分流露。是的,小珊迪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打动更多读者的心。

《黄继光》一文中的“!”

在《黄继光》一课中,多处用了感叹号“!”。细细体味,其趣无穷。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是“冰雹一样的”子弹对准黄继光射击,他“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的情况下,同志们看到的动人情景。三个“!”,一是惊喜的呼唤;二是由衷的感叹;三是激情的赞美!惊的是他的非凡举动,叹的是他的坚强意志,赞的是他的崇高精神。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这是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满怀深仇大恨,用手雷炸毁敌人半边火力点的壮烈情景。这里的“!”显示了黄继光的声威,也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比巨大的声威。

“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里的“!”预示着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雄姿:“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展示了一颗多么壮怀激烈的赤心!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这是在黄继光英勇献身之后,指战员发出的愤怒呼喊——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复仇心声。这里的两个“!”是对指战员急欲杀敌报仇的正面描写,也是对黄继光精神给予人们激励、鼓舞之大的进一步凸观。

《可爱的草塘》的写作特色

《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着草塘的“可爱”,生动地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其写作手法多样,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描写展示“可爱”。课文中大量运用了描写手法,充分展示草塘的可爱。如用“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写了草塘“浪花”的与众不同、活灵活现。用“不大的水泡子……挤挤挨挨的都是鱼。”“筷子长的鲇鱼,手掌宽的鲫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拋”等描写,表现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2对比突出“可爱”。作者开始对北大荒不了解,“感到一切都不习惯”“觉得没意思”“待腻了”。但是当他初次见到草塘时,就被萆塘的大而美所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他对車塘美景的“喜爱”之情。当作者看到小河的奇特情景时,更是赞叹不已。一个“啊”字,说明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完全陶醉于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这是一个对比。还有最后一段,作者想“洗一洗脸”,但草塘的美深深打动了他,因此生怕因洗脸打破这美好的景象,于是就“犹豫了”。这矛盾的心情又是一个对比,再一次突出了他对北大荒深深的爱恋。

3排比强调“可爱”。在课文中,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强调草塘迷人美景的可爱。如“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这里的“绿草”“蓝天”“白云”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情形各不相同,但都是那么美丽迷人,那么可爱。

4对话围绕“可爱”。这篇文章的对话用得多,用得好,用得妙。比如“不过你得紧跟着我走,俺这儿狼可多啦!”是小丽吓唬“我”的话,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她的“假话”一是抓住了北大荒过去“大而荒,广而野”的特点,二是以此反衬今天草塘的可爱。这种欲褒先贬的手法使人变惊为喜、变厌为爱。又如“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若是冬天呢……”这句话意在探听冷落、萧条的冬天里的北大荒,但是却引出了“冬天更好玩”的动人情节,深化了赞美之意。而后面“我”的继续深究:“哦,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啦?”这一反问,更是将北大荒之美和对它的惊叹之情,推向高潮。

看可爱的草塘,赞可爱的草塘,作者写的《可爱的草塘》实在可爱!

上一篇:2024学年引导小学生学会自我服务计划下一篇:国标本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试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