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课题小论文

2024-06-29

探究性课题小论文(精选10篇)

探究性课题小论文 第1篇

为什么彩虹是彩色的

【问题的提出】

有一次去爬山,走在路上,天突然下起大雨,半小时雨停了。后来我抬头往天上一看,看见一道漂亮的彩虹挂在天空。咦,为什么彩虹是彩色的呢?

【问题的猜想】

1、因为彩虹有彩字。

2、因为彩虹喜欢各种各样的颜色。3.因为彩虹本来就是彩色的。

4可能是彩虹就是有很多中颜色,它希望人们的生活就像彩虹一样绚丽多彩。

【问题的解决】彩虹(Rainbow)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雨点,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的光谱。彩虹七彩颜色,从外至内分别为:赤、橙、黄、绿、蓝、靛、紫。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形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因为水对光有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有所不同,蓝光的折射角度比红光大。由于光在水滴内被反射,所以观察者看见的光谱是倒过来,红光在最上方,其他颜色在下。①

【参考书目】 ① 百度百科 【我想说的话】

日常生活中,我会有很多很多的不明白,肯定还有很多关于我这种问题的我肯定会一一的去把它全部解决完的。

探究性课题小论文 第2篇

花园小学杨柳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探索、思考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的真正的问题,期间他们所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我想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首先应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明:

一、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1、探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好问,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求知欲。

2、探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3、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研究、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研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3、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研究、自由创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与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异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4、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研究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完全的解放。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五性”:

1、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

2、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

4、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

入深作出回答。

5、实践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起学生主动的研究。

(2)既要注重学生的独立研究,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独立研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研究,去发现,去再找出有关的数学知识,期间的过程往往是独立的。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网络层面。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研究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的环节:

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五个环节可构成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活动系统,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性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系统地提供自己研究、探索、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四、探究性学习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大纲提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条件确定、结构良好、答案唯一的,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标准式”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还必

探究性课题小论文 第3篇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 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 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 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 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 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 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 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 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 而对理论的实践, 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 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 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但在新课程背景下, 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 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 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 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 发现存在问题, 寻找对策, 反思总结经验, 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 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 实现资源共享, 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 聚焦课堂教学, 选取典型案例, 进行研究分析, 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 汇编成校本教参, 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 结合教学实践, 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 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 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 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 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 实现资源共享, 分享经验和智慧, 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 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 同时, 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立足教材, 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 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 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 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 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 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 收集理论资料,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 召开研讨、协商会议, 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 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 (研究实施阶段) :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 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 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 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 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 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 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 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 开设研究课、示范课, 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 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 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 总结经验, 编写典型案例, 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 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 实施二轮实验, 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 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 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 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 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 (结题阶段) :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 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 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 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 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 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 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 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 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 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 并获得相关奖项, 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 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 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 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 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 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 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 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 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 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 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六、预期成果

探究性小课题的探索与实践 第4篇

一、探究性小课题的辅导过程

(一)成立组织,自主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社区、学校、中队,他们因为一个相同的目的聚在一起,首先需要成立一个组织,结成小队,设计小队名与口号,确立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奋斗目标。中山陵下,中山小学的孩子们忙活开了,他们对孙中山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感情,就用孙中山先生的号“逸仙”来为小队命名。他们的口号是“逸仙逸仙,一马当先,勇往无前!”在他们激动地喊出口号时,辅导员帮他们拍下了全家福,记录下了这个难忘的瞬间。

中山陵对于南京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还不能弄清中山陵对于南京的特殊意义,也不知道外地游客最想参观南京的首选景点到底是哪里?是不是中山陵呢?队员潘嘉乐提出的问题来自生活,切口小、易操作,一下子就得到了所有队员的认同,小课题研究的主题就确定为“中山陵是外地游客首选的景点吗?”队员自主选择的小课题也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他们自己迫切想要知道的课题。

(二) 尊重意愿、合理分工

小课题研究需要小队的成员发挥特长、团结合作,选题确定下来之后,先经过民主选举,推选刘丽萍担任逸仙小队的小队长。然后,小队长本着发挥特长、尊重自愿的原则,进行有效的分工,设置小记者、小资料员、小文书、小摄影师、小安全员等多个岗位。由小文书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经大家讨论定稿后,开始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分工,队员们既负责各自的任务,又相互配合,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

(三)开展研究、整理数据

为了引导队员主动探究、顺利展开研究活动,有必要对研究方法进行辅导。辅导员给队员提供了一个资源包,资源包中包含小队分工合作表、经典小课题研究案例、小记者采访秘籍等,引导他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题研究。王泽渊、余若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回有效问卷89份,朱天为、潘嘉乐采访了65位现场游客,刘丽萍采访了园区的工作人员保安和摄影师,夏楚维采访了旅行社的导游,戴悦婷用笔记本无线上网搜索资料,恒峰同学还现场电话连线自己在大学任教的外公周广成教授,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四)交流研讨、汇总结论

调查采访之后,孩子们在博爱坊下围成一圈,又开了个合作研讨会,他们把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并加以汇报。他们通过调查问卷、现场采访、查阅资料等形式得出:中山陵每年的游客数量为260万左右,远远超过雨花台、玄武湖等南京其他景点的客流量(表1,2012年度南京各景区的游客流量表),其中,51.2%的游客来中山陵是为了瞻仰中山先生,缅怀历史(表2,游客游览目的饼状分析图)。由此,他们得出了小课题研究的结论:中山陵就是外地游客来南京首选的旅游景点。

(五)成果展示、评价激励

在总结研讨会上,队员们所展示的沉甸甸的调查采访果实令人欣喜,自主实践燃起了他们心中的火把。这样的优秀成果的交流展示有利于队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队员体验活动成功的乐趣,是帮助队员树立信心、保持活动兴趣的最好办法。

二、探究性小课题的辅导策略

(一)用好“四个会”平台,重在推进

1.成立组织会。首先就要把队员组织起来,用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将他们连在一起,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合作、发挥特长、整合资源、挖掘潜能、共同奋斗。在成立组织会上,还应引导队员让组织形式有形化,比如设计队名、口号,制作小队旗等,加深队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自主选题会。小课题要遵循应用性、开放性的原则。如以“你最乐于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或“你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存在哪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为题,广泛征集队员意见,让他们充分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大胆质疑,人人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问题——小课题,辅导员应着重引导队员懂得提出的小课题应适于探究,研究的切入口不宜过大。

3.交流研讨会。课题研究中,队员根据课题的分工,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他们注意积累资料,随时记下数据或感受体会等。交流研讨会上对优秀成果进行展示,这样有利于与其他队员之间增进了解、互相学习,有利于队员思维的相互启发,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总结评价会。在小课题研究将结束时,要让队员进行总结。这一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另外,在小课题研究中,队员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用身边的队员是怎么克服困难的经验与做法,激励全体成员能够迎难而上、主动探究,在课题研究中体验成长。

(二)借助“四个一”宝典,重在引领

1.一个资源包。方法比知识、比激情、比勤奋更重要。辅导者可给队员提供资源包,让队员从资源包中领悟研究的方法。

2.一张全家福。注重队员与队员之间、辅导员和队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一张全家福就是他们之间最亲密的纽带。

3.一句激励语。很多队员刚刚接触到小课题研究,有的队员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的新鲜感过去后,就不愿继续探究、实践。这时就需要辅导员给予激励。

4.一张评价表。小课题活动后,引导队员进行自我评价、同伴互相评价,再结合辅导员的有效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小课题研究给予队员的影响。一张评价表,必将让我们听到孩子拔节的声音。

(三)关注“四个意识”培养,重在提升

1.应特别注重问题意识。问题是小课题研究的开始。小课题研究的选题应该来自于疑问,比如队员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矛盾冲突,或者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的来自于他人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通过对某个现象的梳理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到有规律的东西。

2.应特别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是小课题研究的生命。课题本身只提供了实现价值的可能性,还不是真正的价值,课题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研究过程、研究结论最终得以实现。而价值实现的大小,往往决定于有没有创新性。

3.应特别注重实证研究意识。实证研究是小课题研究的根本方法。实证研究的优点是把对事物的研究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往往把握准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4.应注重反思意识。反思是提高小课题研究素养的重要环节。反思应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通过全面地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就会全面提高队员的研究能力。

实践证明,小课题探究活动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空间,是体验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施探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5篇

科学课的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探究机会,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因此,实施探究性课题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与创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切实有效的好办法。

一、以取材容易,价格低廉的项目为探究性课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大多落后,加上交通又不太便利,这就制约着动手探究性实验的有效实施。为此,我们尽可能考虑那些材料来源容易、成本低廉的项目来满足他们渴求科学的需求。如我教学《科学》中的“我来做个小开关”时,多数学生对此产生了兴趣且有继续探究的欲望。为此,我指导学生设想如何制作“双联开关”、“三联开关”。两位学生带着这个设想,在老师的指导下,参阅《电工》的有关部分,理解了各种开关的工作原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俩用现成的单刀双掷开关,经过拼装改成,终于发明了一个在三处的任一位置都可控制的“三联开关”。

为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我们学校配备了马德堡半球、压强计、发电机等科学“材料”,使学生接触科学、爱科学、迷上科学。如学习了“风的观测”时,准备材料让学生做个观测天气的风向标、风速计,进而利用压强原理做喷水实验,知道了压强的一些基本常识。在同学们的继续攻关下,又设计出了用塑料管制作水气压计,进一步理解测量大气压的原理。利用水气压计经过多次细心观察并认真记录研究,发现了本地在晴天时的水柱高10.1米,阴天时水柱变低,刮风下雨时,水柱更低。知道了水柱的高低与外界的天气现象有关这一规律,并根据一次水柱的突然降低,预报了一次“热带风暴”,为当地村民减少了许多灾难性的损失。

二、以农村熟悉的事物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来源于生活。教育学家杜威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问题。如我们地处半山区农村位置,盛产着文旦柚,在省内外享有盛名。每年春季,刚羽化的金龟子就猖狂地危害果树,使不少果树的新叶、嫩梢片甲不留,给果农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为了解决村民们的这揪心之事,有两位学生多次夜里进园认真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发现它们有种逃避敌害的绝招:假死。随后在多次的观察、实验中,他们采用了捕杀歼灭的新法:即对于大面积或大树冠的,可采用猛摇树冠惊吓金龟子,使之纷纷落下,再集中消灭。这避免了喷农药给自然环境带来污染。

三、以趣味性强的科技小制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泼好动是青少年的天性,如在探究性课题中增加趣味性成份,不仅可吸引更多的同学参加,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同学们的注意力,这是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发挥最大潜能、诱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科学》的“浮和沉”时,为了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我选择传统的“浮沉子”为制作课题。有的学生从这个活动中领悟到“浮沉子”的浮沉原理,并进行了创新,用软塑料瓶代替广口玻璃瓶,用小型的“变形金刚”(儿童喜爱的人形玩具)作“浮沉物”,采用同样的方法调整“变形金刚”的平均密度。然后将调好的“浮沉物”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饮料瓶中,拧紧瓶盖,加工成了新式的“浮沉子”。由于“变形金刚”本身装有发光二极管,随着“浮沉子”不停地上浮下沉,在水的折射下,瓶内闪闪发光,漂亮极了。它不仅是同学们的心爱玩具,更是教学浮力原理的最佳教具。

小课题论文 第6篇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似乎变得更加严重。特别是小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呈现上升趋势,更有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我们通过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缩小“贫富差距”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好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帮助“后进生”进步,缩小差距,消除“贫富差距”的横沟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也可以营造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那些学困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1.教会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花了不少功夫,但学习成绩却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2.教会学生质疑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善于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促成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努力保护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学生参与教学应着眼于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抽象、完善整个过程。

学贵有悟,感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与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情境。当然培养学生“感悟”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只要教师平时多注意每一个细节和体会,循循善诱,必将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赋予灵性。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彼此融洽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并在教师那里寻找到温暖和安慰,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希望学生成才的期待上。教师可以通过微笑、眼神及和蔼可亲的态度来表现关心学生。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与呵护,就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教师对学生挚爱的感情“投身”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亲近感和信赖感,进而把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学的学科上。具体表现为学生喜欢听自己敬慕的教师的课,积极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所布置的作业。他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遇到困难也会克服,碰见疑难问题也会主动问老师,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就越学越有兴趣。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三.强化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信息沟通。

学生在校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家长很有必要了解他的孩子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这包括学习、思想、生活等等方面的信息,若有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习惯,也能被及时纠正或者制止。作为老师,从家长所提供的信息中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探究性课题小论文 第7篇

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情况

实验小学

课题名称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研究

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启动阶段成立课题研究机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等工作。

准备阶段对有关文献进行研究,在班上开展调查了解,作个体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态度的方法措施。

实施阶段针对本校实际,把研究的方法措施在全校加以运用。并对其它学校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总结阶段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主要的结论与观点: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

研究成果:

1、通过调查问卷、个案研究、课堂观察等方法,采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激励机制、利用班级群体规范、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等策略,形成了一套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态度,并能持久保持这种良好学习态度的策略方法和途径。

2、查阅相关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撰写经验交流文章,参与论文评选活动。

3、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为本校老师上观摩课,送教下乡。研究效果:

1、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素质,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撰写论文,积累了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教师自身获得长足的发展。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根据学生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改进不良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了学习成绩。从而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主要特色:

1、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如何培养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次课题研究不仅研究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更关键的是研究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本次课题研究的成果不局限于某个学科,对其他学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研究过程的问题:课堂时间分布中,练习的时间不足。

探究性课题小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1例病例均为该院住院治疗的乳腺小实性病灶患者, 共有53个病灶。年龄20~64岁, 平均年龄 (40.65±12.38) 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 并且病理证实为乳腺小实性病变, 其中36个病灶为良性, 17个病灶为恶性。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超声和手术病理检查, 确诊为乳腺小实性病变;所有患者年龄均18岁以上;所有患者的病灶大小均≤2 cm。

排除标准:排除乳腺病灶直径2 cm以上的患者;排除具有乳腺手术史的患者;排除正在使用对乳腺具有影响药物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使用设备

所有患者的超声检查均使用日立EUB8500彩色超声诊断仪, 选择线阵探头, 频率选择6~13 MHz。

1.4 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时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乳房, 首先对患者的乳腺进行常规超声检查, 以乳头为中心, 向四周进行放射状连续扫描, 并对患者的肿块情况进行观察, 测量肿块的大小、形态、回声等, 并计算肿块的纵横比, 同时观察患者肿块的血供情况, 测量肿块内的血液最高流速 (Vs) , 最低流速 (Vd) 以及阻力指数 (RI) 。然后对患者的乳腺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1.5 诊断标准

传统超声:病灶内的血流分四级, 0级为肿块内部无血供;Ⅰ级为少量的血流, 具有可见点状和棒状;Ⅱ级为血供中等, 有1~2条血管;Ⅲ级为血供丰富, 可以见到3条或以上血管。患者具有以下征象之一即为恶性: (1) 患者的乳腺病灶的纵横比≥1; (2) 患者的病灶存在微小钙化; (3) 患者的病灶周围有明显的边缘毛刺征; (4) 患者的病灶周围高回声; (5) 患者后方的回声明显发生衰减; (6) 患者的超声诊断Ⅱ级以上, 或者RI>0.70, 或者高血流速>20 cm/s。良性, 患者均无以上特征, 并且患者的形状十分规则。

超声弹性成像:使用改良的评分标准[2], 1分:患者的病灶基本或者全部为绿色, 并且病灶整体发生明显变形;2分:患者的病灶中心为蓝色, 周围为绿色, 并且病灶部分发生变形;3分:患者的病灶蓝色与绿色比例直近, 并且病灶边缘部位发生扭曲变形;4分:患者的病灶大部分为蓝色, 内部有少量绿色, 并且病灶基本无变形;5分:患者的病灶完全为蓝色, 并且病灶及周围区域均未发生变形。患者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1~3分为良性, 4~5分为恶性。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53个乳腺小实性病灶中, 病理结果:36个病灶为良性, 17个病灶为恶性。传统超声结果:40个病灶为良性, 13个病灶为恶性。超声弹性成像结果:37个病灶为良性, 16个病灶为恶性。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良性诊断率和恶性诊断率均明显优于传统超声检查 (P=0.004) , 见表1。

3 讨论

乳腺肿块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体征, 尽早对患者的乳腺肿块进行确定诊断, 对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超声检查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被广泛的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之中, 具有无放射性损伤、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等特点。但传统的超声检查并不能对患者的乳腺肿块的硬度进行检查[3]。因此, 在对乳腺肿块进行检查时, 传统超声对于直径较大的病灶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但对于直径<2 cm的乳腺小实性病灶, 传统的超声诊断则具有十分严重的局限性, 常常导致误诊和漏诊的发生。乳腺肿块早期, 在传统超声下无明显的特征性表现, 并且多数病灶无明显的血流信号, 因此在临床上的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4]。

超声弹性成像是临床超声的一种新型检查技术, 具有无创伤、操作简单、图像分辨率高、可以分辨软硬度等优点。目前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且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可以准确的对患者的乳腺小实性病灶进行仔细、实时的观察, 能够将患者的乳腺内部特点以及乳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清晰的显示, 从而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5]。乳腺病的主要鉴别诊断为良恶性的判断。乳腺肿块的恶性度越高, 则肿块的硬度也越高, 因此可以通过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肿块的软硬度进行观察, 从而对乳腺肿块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 并且不受肿块大小的影响。因此, 当传统超声发现患者的乳腺病灶直径<2 cm时, 应当让患者选择超声弹性成像进行检查, 从而提高乳腺小实性病灶的诊断准确度[6]。该组研究结果显示, 53个乳腺小实性病灶中, 病理结果:36个病灶为良性, 17个病灶为恶性。传统超声结果:40个病灶为良性, 13个病灶为恶性。超声弹性成像结果:37个病灶为良性, 16个病灶为恶性。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良性诊断率和恶性诊断率均明显优于传统超声检查。

综上所述,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小实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中与传统超声检查相比, 具有更佳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小实性病灶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该院住院治疗的乳腺小实性病灶患者41例, 共有53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进行乳腺的传统超声检查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并通过手术病理进行最后的确诊。结果 53个乳腺小实性病灶中, 病理结果:36个病灶为良性, 17个病灶为恶性。传统超声结果:40个病灶为良性, 13个病灶为恶性。超声弹性成像结果:37个病灶为良性, 16个病灶为恶性。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良性诊断率和恶性诊断率均明显优于传统超声检查 (P=0.004) 。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小实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中与传统超声检查相比, 具有更佳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乳腺小实性病灶,鉴别诊断,超声弹性成像

参考文献

[1]武燕, 王宪涛.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在诊断不同大小乳腺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2) :251-252.

[2]罗葆明, 欧冰, 智慧, 等.改良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标准在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6, 12 (5) :396-398.

[3]丘岳.超声弹性成像对诊断不同大小乳腺病变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6) :138.

[4]王怡, 富丽娜, 王涌.超声弹性成像对诊断不同大小乳腺病变的价值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7, 23 (12) :4-6.

[5]吕春燕.超声弹性成像与传统超声对乳腺实性小肿块鉴别诊断的对照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 2012, 20 (11) :2317-2319.

探究性课题小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探究式学习 劳技教学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技术性劳动中开发创造力,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在实践中创造,从而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与劳动技能,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劳动者,这是当今劳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小课题”研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寓有儿童情趣的科学研究方式去主动研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选择课题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因此课题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课题从哪里来?主要来自学生的劳动实践、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可以是劳技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在对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劳技单科性问题,也可以是与劳技学科相关的跨学科问题。在组织学生选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小课题”原则。这里说的“小课题”,是指不要涉及过多的相关知识,不需要过多的深奥理论,不需要许多复杂的验证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课题。(2)创新性原则。通过研究能探明或揭示某一事物的自然现象或客观规律。(3)实用性原则。研究的结果要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某种需要,或者说研究结果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如我校在全国创新大赛中的获奖作品《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只要等薄荷花开了,苍蝇在薄荷花上活动时,就可以进行观察实验。这个题目很小,不需要很多的器材设备,也从没有人研究过,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制订计划

为使小课题研究有目的有步骤进行,活动之前必须制订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应包括:①研究的目的。目的正确,实践操作才能正确,取得的结果才能达到研究的本意。②研究时间。预计研究时间多长、何时完成。特别是劳技类研究项目季节性很强,要搞好研究必须准确安排时间。③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计划的核心。它包括:研究前的材料准备、研究在什么环境下进行、研究采取什么技术手段等。我还是以《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为例。研究的目的,用薄荷的花去诱灭苍蝇;研究的时间,这个课题时间的选择很有讲究,什么时候种植薄荷要计算好,保证薄荷花开了,苍蝇成虫正好开始活动;研究方法,像这类课题要分阶段进行效果较好,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薄荷花引诱实验,第二阶段,进行薄荷花诱灭苍蝇实验。因此,一个完善的研究计划预示着成功的一半,作为指导老师一定要抓实抓好这一环节。

三、实施步骤

在制订好选题实施计划以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步骤中去。首先,要让课题组的同学明确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计划;其次,要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奠定有关知识基础;然后,再进行观察、实验、访谈、调查;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研究计划一步步地深入,做到不遗漏每一个步骤,不忽视每一个细节。实施过程中要随时与研究目的相比较,哪些达到了要求,哪些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成功了,哪些方面不完全,采取什么方法补救。既要注意观察预想之内的情况,又要观察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预想之内的情况是满足预定的目的所必须的;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是意外收获,是新发现,往往这种收获具有更大的价值。如《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学生发现很多苍蝇喜欢在薄荷的花蕊上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有关昆虫专家后,推测花粉有引诱苍蝇作用,因此,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就先预设花粉有引诱苍蝇的作用。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学生发现把薄荷叶的汁液与花粉混合使用更能引诱苍蝇,这一有价值的发现让有些专家都感到意外。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而放任自流,而要与他们一起,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指导;还要告诫他们,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做,不依赖老师,不依赖家长,把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系统;重视多种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应用、综合运用;重视学生个体、小组之间的交流、协同学习。

四、成果交流

学生的研究成果出来后,首先要在班级里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相互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指导修改。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成果共享,信息互补。通过相互评议,可以使学生思维碰撞,彼此启发,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进一步改进或深化自己的研究成果。

小课题的成果交流还可以利用学校的信息平台进行网上交流。我校是科技劳技教育特色学校,每年的科技节上,很多有新意的设想都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小课题成果也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亮点。

小课题的成果还可以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实践活动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有机会和各行业专家学习和交流。如我校学生的《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在参加全国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有机会与植物学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多夹竹桃叶子的知识,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五、成果评价

学生研究的成果经过展示交流并经修改完善后,指导教师要组织有关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答辩评价。答辩评价时,一要看学生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二要看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观察记录、数据统计表、重要环节的照片等)。

评价以开放式、激励式评价为主,不对研究成果作孰是孰非的简单结论,彻底打破传统评价中教师设置好评价标准,把学生学习结果往里套的束缚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做法。主要看学生对调查、观察、实验、材料检索与整理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否有所掌握,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所发现与创造等。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分出论文报告或方案设计的水平高下,而在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参与和学习目标的达成,重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重视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可持续研究与创造的后劲。

总之,小课题研究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更多的空间“消化”、“吸收”知识,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实践,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他们的特长和爱好,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牛灵江,瞿立原.青少年科学探究.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5,4.

初中物理小课题论文 第10篇

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难度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1、当前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太紧密,阻碍着学生自主、投入地学习。究其原因,一是学生问题意识较弱,对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现象不太注意观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探究内容。二是学生应用意识薄弱,学习知识时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

2、创设生活化情境理论依据

其一,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理念第一条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新教材竭力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物理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物理问题提炼出来,再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

其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其主体就是“生活即教育”,它为我们指明了物理教学活动的方向。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实践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原则

创设生活化情境应符合生活性、探索性、适当性、开放性、生成性等原则。

1、生活性: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因而使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动性。

2、探索性: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能启发学生思维,它要求学生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3、适当性:设置的情境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要与学生的知识范围、能力标准、认知程度相一致,即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开放性:创设的生活化情境既要学生课前进行探究活动又要有课后延伸的余地。

5、生成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中,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由于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可能会产生出更有趣、更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整原有的部署,使创设的情境沿着学生发展的方向迈进。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法

1、阶梯法:是在学生已有知识难以理解有关问题时,将问题化整为零,层层深入设置一系列问题的教育情境。如在讲轮轴时,我先设置了一个用圆形饮料桶提水的情景,然后,进一步提问,如果水桶过重,可以借助哪种简单机械省力呢?学生能想到杠杆,那我就在上面插一只铅笔充当杠杆提水,但很快发现转到一定角度,就没法用力了,学生们马上想到再插一根铅笔,此时我就加以引导,以此类推,可以插任意数量的铅笔,甚至形成一个面,这样形成一个新的简单机械——轮轴。这样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层层深入的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知识,学生们更易接受,理

解起来更深刻,甚至学生们通过改进该装置制成了打水用的辘轳,学生的应用意识显著增强了。

2、重组法:指将原来几个单独的情境进行组合,使呈现的情境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引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把沸水和活鱼重组成一个新的情境,在原来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然后用酒精灯对试管的上部的水进行加热,当上部水已沸腾了,下部水中的小鱼却安然无恙。这种现象完全出乎于学生的意料之外,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3、虚拟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围绕虚拟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究。如在解释惯性现象时,播放模拟车祸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讨论探究,加深对惯性的理解。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的策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采新猎奇的心理倾向,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新奇的生活化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如在讲大气压强时,先拿出玻璃瓶对学生说,我的瓶子与众不同,它喝过热水后就会饿,能把鸡蛋吞进去,有的学生表现出不相信,有的同学表现出期待,接着就做了瓶吞鸡蛋实验,(如果想让此实验视觉效果好,可以把鸡蛋换成大小适合颜色鲜艳的水气球)。当鸡蛋慢慢进入瓶中时,学生发出了阵阵惊叹,马上有学生小声说,能出来吗?我进一步引导,学完这节课,你们自己想办法让它出来,结果学生真的设计出了可行方法。创设这些情境使学生既觉得新奇,又倍感亲切,即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又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创设生活化情境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平衡不断遭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的冲动。在讲浮力时,我拿出乒乓球问学生,乒乓球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根据生活常识都回答会浮起来,我就进一步提问:乒乓球在水里一定浮起来吗?有没有例外呢?学生都陷入思考,但都想不出来。这时,我开始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去了底的饮料瓶的瓶口处,然后向饮料瓶中倒水,水渐渐的装满了饮料瓶,但乒乓球一直在瓶底没有动,学生们惊奇的看着,我趁机用手把瓶口堵住,乒乓球突然蹦了起来,浮在了水面上,学生们发出了惊叹声,然后我进一步引导,想自己解释这一现象吗?认真学好这节课吧。可想而之整节课的效果都特别好。现象与学生的想象出现了差异,从而造成了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自始至终带着这个问题主动的学习。

3、利用学生的实验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投放足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验证假释,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例如在讲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学生每人准备两个吸管,一瓶水,两张白纸,一枚硬币,两个乒乓球一个去了底的半个饮料瓶。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做向两张纸中间吹气的实验,然后就实验现象对纸进行受力分析,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都能想到纸左右的压强不同可能是流速不同引起的,然后我进一步引导,这是你们的猜想,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吗,怎么办?学生们开始利用课前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验证,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活动。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物理概念或规律,又从中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精髓,体验成功的喜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步的成效

(一)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1、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生活化情境教育实施之前,学生往往满足于教材及教师提供的结论,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观点;做实验一般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实施之后,往往会问几个为什么,人云亦云的状况明显减少,所提出的问题深刻性明显增强,善于思考的习惯增多了,学生基本上能根据教学情境形成自己的观点;实验探究问题时学生间通过讨论合作能设计出方案,并能归纳出结论。

2、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化情境教学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能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学习电路学生能较好地按要求设计电路,安装简单的家庭电路,并能分析处理电路中出现的一般故障。

3、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生活化情境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有趣的物理情境,开放的教学氛围,合理的教学程序,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积极的思考和学习,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高涨,主动参与每一个学习过程。极大部分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乐在其中。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教师的教学观念实现了转变

经过几年的生活化情景教学,教师意识到,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尖端产业日新月异,而这一切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物理知识,虽然青少年缺乏生活实际经验,但作为一名教师,理应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在日常的生活中。

2、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陌生人作文350字下一篇:学校合唱团参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