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2024-07-19

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精选8篇)

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1篇

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夏清阳

〔内容摘要〕 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草-畜-沼-肥”畜牧业,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积极作用。〔关 键 词〕 新农村建设 畜牧业 研究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畜牧局 高级畜牧师

畜牧业是边远农村的支柱产业,饲养农户建小型户用沼气池、规模养殖场建大中型沼气池,处理粪便,生产能源,既发展畜牧经济,又不污染环境。“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就是种植优质牧草饲养牲畜生产畜产品,养畜过程中排泄的废弃物(粪便)作为再生资源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生成再生能源沼气,生产沼气过程中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又是种植农作物和追施牧草的优质肥料。以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畜牧业发展,对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生态链中的牧草

牧草在“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处于起始位置,选择种植好牧草对整个生态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世界上种植的牧草有许多,而以豆科作物苜蓿为优。

1、牧草的选择。苜蓿是世界上栽培利用最广泛的牧草之一,适应性广,耐干旱,抗寒力强,易栽培管理,被誉为“牧草之王”。苜蓿产品是养畜的好饲料,富含各种养分,适口性好,所含粗蛋白多为过瘤胃蛋白,可不经瘤胃分解而直接进入皱胃吸收,发挥较高的蛋白效果,可以代替部分精料使用,易消化,各种家畜均喜食。开花初期收割制成的干草粗蛋白含量达17-18%(其中叶片含有23-28%、茎杆10-12%),氨基酸占6%,赖氨酸、色氨酸、胱氨酸等含量比玉米相应高3-5倍,并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饲养方面由于生物学价值高,素有“牧草皇后”之称。适时收割加工的优质苜蓿草粉、草颗粒等产品,国际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是种植粮食作物收入的2-3倍,故又被人们誉为“金钱作物”。

2、苜蓿品种的选择。苜蓿秋眠性因品种的不同而不一样,秋眠性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选择适宜的秋眠级品种种植,是进一步提高苜蓿碳积累和生物产量的有效方法。在温暖地区引进秋眠品种,会因光能利用不足而减少产量,在寒冷地区引进非秋眠品种,会导致越冬死亡或降低草丛持久力。我们通过基地试验测产表明,六盘水市区域内适宜种植半秋眠和非秋眠苜蓿品种,由于我市地理和气候的复杂性,在引种前还需因地制宜的进行必要的试种筛选。

3、种植苜蓿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林-草”套种。苜蓿是豆科作物,实施林-草套种地中的苜蓿能把游离氮活化成氮肥供给幼树,能显著提高树苗的存活率,同时在幼林地内种植苜蓿,每年每亩可收鲜草6000公斤,从而实现生态协调发展。二是“粮-草”套种。实施玉米、苜蓿套种,能充分利用苜蓿、玉米生长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调节空气,增加二氧化碳流通,增强边际效应,充分合理利用土壤水分和光合作用,用地和养地相结合,达到稳粮增收的目的。

通过“林-草”、“粮-草”结合,种植示范,引导推广,逐渐达到用种粮土地改种苜蓿,生产优质苜蓿饲草饲喂商品牲畜,可实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收,一般情况下,种植苜蓿配达适量其它饲草饲料饲养普通商品牲畜,效益是种粮收入的2-3倍。

4、苜蓿的加工。苜蓿叶片含蛋白质丰富,占全株总重含量的75-80%,通过加工处理,可提高利用率,实现旺季补淡季,丰年补欠年。一般采用塑料袋青贮和加工草粉储存使用。

二、生态链中的牲畜

畜是“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的转化加工厂,以养猪为例。用优质牧草适当配搭其它饲料养猪,在喂养转化过程中,产出的废弃物(粪便)作为再生资源,是生产沼气的原料。

优质牧草养畜,可降低成本,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效益,据养殖推算,种植苜蓿喂猪,可减少精料60%,饲养一头肥猪出售,节约精料成本150元、煮熟成本60元,饲养周期缩短30天,效益约是种粮收入的3倍,高的可达5倍,同时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三、生态链中的沼气池

沼气池,是“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生产再生产品中的发酵生产厂。把养畜排泄物(粪便)作为再生资源,进入沼气池生产清洁能源(沼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沼液、沼渣)变成再生产品。

现在利用沼气的方式有农村小型户和养殖场建大型沼气池。小型沼气池是解决农村处理粪便,生产能源,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农村户用小型沼气技术已经成熟,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满足广大农民需求,解决治理畜禽粪便污染和燃料问题。通过沼气池的建设,把厕所、畜圈连接起来,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既治理了环境污染,又生产了能源和肥料,同时也能达到“村容整洁”的目的。大中型沼气池是大型养殖场处理禽畜粪便的有效途径。建议国家把发展大中型沼气列入发展计划,制定扶持规模养殖场建沼气池的优惠政策,调动他们处理粪便、生产能源的积极性,促进污染环境的治理。养殖场生产的沼气可输送供应附近村民,沼液可滴灌追施牧草,沼渣可卖给农民改良土壤。

四、生态链中的肥

肥是“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再生产品,它既是整个生态链的终端,同时也是另一次生态链的开始。

在一次“草-畜-沼-肥”循环中会产生沼液和沼渣。沼液是发酵生产沼气过程中的消化液,富含可溶性N、P、K,是优质肥料。沼渣是发酵生产沼气过程中的消化污泥,主要成份是菌体、难分解的有机残渣和无机物,是一种优良有机肥,有改良土壤功效。

五、“草——畜——沼——肥”生态循环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一是养猪收入,按一户农户种植0.5亩苜蓿,建一口10立方米沼气池,养4头猪计算:农村传统方法养猪,一头可获利100元,种草养猪与传统饲养方法相比,出栏一头可节约精料、煤钱等210元,降支增收计310元。年出栏3批12头,可获纯利3720元。二是能源节支,一口10立方米的新型高效沼气池,年可产沼气400立方米,可解决农村4-5口一家人的生活燃料和照明能源,节煤2000公斤,节电240度,合计节省开支920元。三是节省农药和化肥开支,施用沼液、沼渣可节省购农药、化肥等费用500元。三项共计可降支增收5140元。

2、生态效益。在“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生产的沼气作燃料,年可节柴2000公斤,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林木蓄积量,保护了森林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产生的沼液、沼渣是优质肥料,长期使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明显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物理性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加强作物对营养的利用和吸收,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另外,人畜粪便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在“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用沼气池处理人畜粪便,可杀虫灭菌,减少疾病发生。据贵州省卫生部门调查,由于沼气能集中灭杀蚊蝇和寄生虫卵,凡是集中连片建沼气池的村庄,蚊虫减少了70%,农民消化系统疾病减少了8-10%。

3、社会效益。推广“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可把妇女从繁重的厨房劳作和起早摸黑找猪草、煮猪食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抽出时间从事庭院环境美化,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2篇

(古丈县人大向功金 古丈县畜牧水产局 向贤利 罗贤辉)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畜牧业就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畜牧业,用现代设施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技改造畜牧业,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于促进我县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现状:古丈县地处武陵山区,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万人,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元。但古丈县是一个资源大县,全县国土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有草山草坡160万亩,人均草场占有量14.1亩,居全省之首,自然草场载畜量达148万个山羊单位,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条件得天独厚。此外古丈水面资源丰富,拥有大水面4.2万亩,水质清新无污染,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理想基地。

前些年,我县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养殖规模小,养殖大户少,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总量低,群众养殖水平落后,养殖科技含量低,养殖经济效益不高,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大。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始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人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拉动、龙头企业及大户带动、加大科技培训、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和以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等名特优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两大支柱产业。全县畜牧水产业得到长促发展,山羊、牛饲养量由2001年不足5万只,不足3万头分别上升到2006年16万只和6万头;网箱养鱼由2001年的400口发展到2006年的1800口;畜牧业产值由2001年的1800万上升到2006年7800万,其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也由28%上升到35%。仅2007年上半年,全县山羊饲养量13.33万只,牛饲养量5.66万头,网箱养鱼1700余口,牧渔业产值4800余万。畜牧水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支柱产业之一。

(二)措施和成效

1、草食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草场资源十分丰富,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已形成了共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使草食牧业迅速发展。到2006年底,全县山羊饲养量达16万余只,牛饲养量6万头,人工种草1.2万亩,仅草食牧业产值就达6000余万元,已成为湖南省重要的山羊生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山羊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县之一。通过近年的发展,涌现了中科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群博公司、湖南神宝牧业等一批草食牧业龙头企业、山羊养殖基地和种草养畜大户,带动了大批农户依靠种草养畜脱贫致富,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已真正成为古丈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骨干支柱产业。

2、名特优水产养殖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我县拥有2.6万亩养殖水面,水质清新无污染,是生产绿色无公害水产品理想基地。近年来,渔业生产稳步增长,网箱养渔发展势头强劲,已发展网箱养鱼1800余口,水产品产量2000余吨,在养殖品种上,提倡高密度精养名特优鱼美国班点叉尾鮰为主,养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又一大特色产业。

3、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随着我县冷链体系建设、乡镇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以及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古丈县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良种羊繁殖场建设项目》等生产基础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县畜牧业建设物质装备条件,提高了我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4、畜牧业增长方式,养殖观念正发生转变。

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使我县畜牧业增长方式,养殖观念等发生根本改变,已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由传统的依靠耗粮型畜牧业增长方式向现代节粮型草食牧业转变,山羊冷鲜配技术、青贮技术等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畜牧业增值增效,提高了科技含量。在养殖观念上由自给自足走向市场,实施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带动,建立养殖小区,提倡无公害健康养殖。养殖方式上由传统放牧向半牧半舍和种草圈养方式转变。﹪

5、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

一是畜牧业占农业比重增加。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大的畜牧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主导地位是畜牧业,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超过50%,我县畜牧业在农业中比重正逐步提高,已达到35%左右;二是从畜牧业内部结构看,立足资源实际,发展以山羊养殖为主的草食牧业已成为我县养殖发展新方向,在畜禽养殖中比重已占到了70%左右;在养殖品种方面,三是在水产养殖方面,由养殖常规品种逐步被以斑点叉尾鮰为主的名特优鱼网箱精养所代替,从而使畜牧业内部结构更合理。

6、科技创新,服务推广体系逐步在理顺

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财政科技扶贫种养畜项目》,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大力推广和普及种草圈养新方式和运用畜牧业新科技、新技术为生产服务,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同时,通过大力引进和投放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优良新品种,改良地方品种,极大的提高了我县畜禽良种品质和良种覆盖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畜牧业养殖科技含量。

7、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养殖水平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我县已不局限于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新科技推广,而更注重对农民畜牧养殖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技能培训等,培养了一批养殖能手,养殖科技二传手,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大大提高了我县农民整体养殖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一是现代畜牧业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我县畜牧业基础较薄弱,乡镇技术推广及动物防疫站等办公条件极差,产业投入的各种资金缺乏,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而近几年来,我县投入畜牧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除近两年来防疫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仍不足)外,基础建设等资金,主要是靠争项目,依靠项目的拉动,而财政缺乏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畜牧业发展不适应。

加上县级财政困难,部门争取的产业发展项目,其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使部门争资金积极性不高,加上前期跑项目费用不落实,要个人垫资,财政报帐体制太死板,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部门争项目、跑资金积极性,与现代畜牧业发展更加不适应。

二是缺乏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增值弱,工业化水平低。

产业要发展,必须实行产业化,产业化首先必须是工业化,而我县缺乏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产业不能形成增值,产业化水平低,如神宝牧业肉羊加工厂项目,虽完成了三通一平,但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如期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三是在财政补贴政策范围小。

农业的化肥、粮种等补贴纳入了财政支持政策,而畜牧业良种补贴被忽视,也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

四是群众养殖技术水平低,养殖业缺乏风险保障机制。

我县农民的养殖水平,虽经过近几年普及和培训,但由于培训资金缺乏,其整体水平不是很高,群众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使养殖效益不高,加上养殖业风险大,缺乏风险保障机制,成为我县现代畜牧业发展一大制约因素。

三、现代畜牧业发展基本对策

现代畜牧业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个主题,以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按照“集约、节约、生态、安全、高效”要求,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突出培育和壮大草食牧业和网箱养鱼两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拓展畜牧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使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1、加大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和发展长效机制。

①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县财政每年投入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应不少于100万,并且随着产业发展,应逐年追加,不断提高畜牧业的设施装备水平。②加大对标准化养殖小区的财政奖补。对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建立起业的规模养殖场,按照年出栏数量进行补贴,财政每年列入预算,形成长效机制。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龙头企业在现代畜牧业建设中具有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能缓解养殖风险,因此,应加大对我县中科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湖南神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群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三家草食牧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在项目、税收、基地建设以及贷款贴息等方面应予重点倾斜。④高度重视对母畜养殖的大力补贴。鼓励农户饲养优良母畜,对养殖母畜应按照数量给予资金直接补贴。

⑤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由政府牵头,建立现代畜牧业建设风险基金,在养殖户、规模养殖场、龙头企业等遇到不可抗力的风险时,给予补贴,减少养殖损失,使之尽快恢复生产。

2、发展特色畜牧业,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

应立足我县丰富草场资源和水面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牧业和以网箱养殖为主的水产业,突出特色、形成优势,培育草食牧业、水产养殖主导产品,优化养殖区域布局,推行一村一品发展,建立养殖业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从而形成产业化。

3、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农民实现产品进入市场,参与经济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龙头企业来实现,所以必须培育和状大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引导基地、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同时还应积极支持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抗拒市场风险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要重视畜牧业品种资源保护,推行“种草养畜—畜粪产沼气---沼渣还田”的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模式。同时,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进,生态优生”的原则,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5、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科技进步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因素,是畜牧业发展根本出路,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的畜牧业科技投入机制;二是深化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其成果转化,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三是稳定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推广和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增加畜牧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对农民教育和培训,实施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科学饲养方式,提高畜牧良种覆盖率和饲料转化率,由政府提供平台和出资金,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进行畜牧业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经营理念培训,培养现代新型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力。

6、加强畜产品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发展健康养殖业 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一是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要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健康养殖,加强饲料、兽药安全监管,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关。

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防控投入,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3篇

一、发展现代农牧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现代农牧业是指以现代农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 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 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 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牧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 用现代农牧业的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牧业。与传统农牧业相比, 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提高, 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 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更加依靠多种功能的不断开发。

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发展现代农牧业, 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途径。首先, 发展现代农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加快现代农牧业建设步伐,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 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 发展现代农牧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牧业, 调整农牧业结构, 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 推动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基础;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通过推广应用新知识、新技术,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 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第三, 发展现代农牧业是保障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发展现代农牧业, 不但可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提升土地产出率,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 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农副产品, 繁荣城乡市场, 满足国民需求,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拓展农民就业空间, 实现多环节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程, 是新时期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 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 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 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积极性, 以此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狠抓现代农牧业建设, 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作为资源型城镇的准格尔旗, 农牧业基础薄弱。在发展现代农牧业进程中, 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007年随着“土地规模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以十二连城乡五家尧村为代表的沿河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出现, 准格尔旗现代农牧业开始破题。为了巩固和扩大建设成果, 旗政府将同属十二连城乡西部的兴胜店、董三尧子、三十顷地、杨子华、康卜儿等五村也纳入新农村建设试点, 与五家尧村统一规划建设, 集中打造沿河六村示范片, 已建成6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7年, 五家尧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59元, 较2006年的5460元增长7199元。这是实施土地整合、建设现代农牧业的成果。在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 收入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 一产收入2520元 (占19.9%) , 二产收入538元 (占4.2%) , 三产收入7609元 (占60.1%) , 其它收入1992元 (占15.8%) 。在收入构成中, 最突出的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 分别占到5080元和5587元, 工资性收入主要是打工收入, 经营性收入包括服务业收入和出租土地收入。

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同时, 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促进市场流通。全旗共有实体注册农畜产品加工、流通种养企业22家, 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2家, 建成农牧业产业化基地4个, 注册农畜产品商标23个, 其中自治区级名牌产品4个, 市、旗级名优产品19个, 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初步形成。

狠抓农业特色基地建设,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在沙圪堵镇、薛家湾镇及大路镇、十二连城乡、布尔陶亥苏木部分限制发展区发展肉绒兼用型山羊产业;二是在禁止发展区及限制发展区发展山杏、油松、沙棘、沙柳、海红果等林果产业;三是在十二连城乡、布尔陶亥苏木优化发展区及沙圪堵镇、薛家湾镇城郊区发展保护地蔬菜种植产业;四是在布尔陶亥苏木、十二连城乡、大路镇、龙口镇发展草鱼、鲤鱼、鲶鱼、虾、蟹等优质水产品养殖产业;五是在布尔陶亥苏木、十二连城乡、大路镇优化发展区, 引进优质高产玉米品种, 实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配方施肥、节水化灌溉, 有效降低种植成本, 提高种植效益, 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投入, 增加农民收入。

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小区建设, 实现畜牧业生产大发展。加快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步伐, 推动畜牧业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2007年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达到269个, 实现肉类总产量22.8万吨。

三、抓龙头企业带动,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一个龙头企业的壮大, 一条产业化链的形成, 就可以打造出一个支柱产业, 建成一个特色新农村。

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发展, 培育林果、蔬菜、肉羊及水产养殖四大产业链条, 抓好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内蒙古宏盛肉联公司、鑫源种养有限公司、兴农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泰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远洋现代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带动农民增收, 为开创规模化种植、集中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北部沿河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带动农民增收。坚持依托城市、服务城乡, 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大力发展粮食、蔬菜商贸市场和服务网络, 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 实现流通增值、农民增收、乡村繁荣。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载体, 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力量薄弱的问题,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 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提高了农民在商品交易中的地位, 维护了农民利益。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利润返还机制, 可使成员分享到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 增加农民收入。

四、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 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要运用现代工程手段和工业装备来强壮农业的“筋骨”, 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围绕“水是命脉”,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 大中小并举, 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思路, 加快“治水兴旗”进程。2007年全旗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5万亩, 完成节水灌溉面积8.8万亩。到2012年, 建成现代农牧业生产基地20万亩, 其中设施农业5万亩。

围绕“机”是出路,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根据现代农牧业建设内容和实施全程机械作业的要求, 准格尔旗加大了购机补贴力度, 一是协调银信部门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出台了《准格尔旗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方案》、《准格尔旗购机和作业补贴政策》等。在购机补贴政策中, 采取了农民自筹50%、政府补贴50%或农民自筹30%、政府连续2年贴息贷款70%的办法,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2007年, 完成机械化作业面积105.3万亩, 其中机耕62.5万亩、机播37.45万亩、机收5.35万亩, 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51%。大中型农机具的广泛使用, 改变了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加速了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围绕“信息”是手段, 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农业要素配置的引导和媒介作用。大力推进涉农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统筹利用信息资源, 构建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大量发布农业政策、科技、价格、供求、气象等各类信息, 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各类信息。

狠抓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实行田、林、路、沟、渠、桥、涵、井、电、闸全面配套, 经济效益显著, 突出体现为“三增三节”, 即土地利用率增加11%, 粮食亩产增加101公斤, 农民收入亩增130元;节水37.3立方米/亩次, 节电3.85度/亩次, 节约劳动力1.94工日/亩。项目区内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五、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提高科技对现代农牧业的贡献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也是现代农牧业建设的第一推动力。我们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通过科技领域的率先突破, 实现高起点、超常规的赶超。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科研扶持力度, 改善科研单位的设施装备, 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 加快科技进村入户步伐。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真正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推行“特派员+协会+农户”的模式, 辐射农户, 服务农民。重点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保护性耕作、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技术, 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

六、构建服务体系, 助力现代农牧业发展

加强现代农牧业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 搞好农产品流通。认真落实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和粮食系统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经销企业发展连锁经营, 建立新型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同时, 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七、培育新型农民, 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准格尔旗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70%左右的旗县, 只有把传统农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才能变农村人口压力为农村人才动力, 为现代农牧业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因此, 着眼于为现代农牧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按照贴近农民、方便农民的原则, 已建成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抓好守土生财技术培训。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科技进村入户工程”,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抓好综合素质引导培训。发挥教育、扶贫、科技、妇联、工会、司法等部门的培训优势,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法律、道德、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为农民向外转移打下基础。同时, 要重视抓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 提高外来农民工整体素质。通过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训, 推动全旗新农村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4篇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新农村建设;荆门市

中图分类号:S8-1 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86-0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畜牧业首当其冲现代畜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动力、产业支撑和环境保障,其“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持续高效、质量安全”的本质特征,契合新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等建设要求,也符合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就发展现代畜牧业对荆门市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1 现代畜牧业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动力

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多数农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且随着种养结构的不断调整,畜牧业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发展。

1.1 促进农民增收

相对于种植业,畜牧业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小,比较效益较高。尤其是在山区发展畜牧业,可利用现有的草地、灌木、林地等资源发展草食畜禽,也避免了耕地较少、交通不便等限制,畜牧养殖促增收效果明显。2012年荆门市农民人均畜牧业产值 5 973元,同比增长9.4 %,畜牧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705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7.51%。如荆门市京山县钱场镇通过发展畜牧业充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 500元,比全市水平高113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0%以上,牧业占农民纯收中贡献比达22.7%,畜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1.2 推进农村“两转”

据不完全统计,荆门全市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15万人。同时,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也有效推动了土地流转。如钟祥牧原2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按照1 500元/(km2·年)的价格租赁农民土地,目前已流转土地8 389 km2,项目建成后将就地转移农民工2 000人以上。

1.3 活跃农村经济

从2000年至今,荆门全市共落实生猪标准化改扩建、菜篮子补贴、良种繁育补贴等畜牧相关项目资金6.8亿元,拉动社会投资70多亿元投向农村。这些资金的注入极大地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活跃了当地农村经济,推动了道路交通、环境整治等基础建设,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2 现代畜牧业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2.1 产村互融,助推新村建设

产业是新村建设基础。通过发展畜牧业助推新村建设,早已成为绝大多数村推进产村互融的现实选择。如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彭墩村集体投资建成了存笼南特和樱桃谷种鸭10万套、年孵化繁育鸭苗2 000万只的种鸭场及1个10万只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转化粪污生产的生物肥发展了1 334 km2有机蔬菜种植。2012年全村畜牧业年总产值达到7 000万元,占到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的30%。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京山县罗店镇马岭村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均选择将肉羊养殖场与新农村居民集中点同步规划、同步建成、同步受用。

2.2 产业互动,拓展发展空间

近年来,以“体验农牧作业,享受乡土情趣”为主题的观光旅游畜牧业迅速发展。现代畜牧业所涵盖的观光休闲、感知体验、健身养生、传承文化等功能被逐步拓展,与乡村旅游互动进一步加强,极大地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空间。京山县钱场镇朱山村近年大力发展孔雀养殖,已成为湖北省孔雀养殖第一村,孔雀养殖为该村人均增收300元的同时,围绕"孔雀谷"开发的乡村旅游以及餐饮、标本饰品等产业的吸附效应不断扩大。

2.3 产品互链,承农启工带动

畜牧业是一个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能承接利用豆粕、菜子粕等粮食或油料加工副产品,开发廉价饲料资源,实现农产品质材的链式利用,也可带动农民发展农产品及饲料的运输、物流、销售等,促进农民增收。

3 现代畜牧业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夯实环境保障

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5篇

泌阳县农业局办公室

建设农村沼气是推进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县农业系统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步伐,使1万余户农户用上了清洁、方便的燃气,为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标,走出了一条节约能源,增加效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节约型生态型的沼气之路,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长。

一、全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把发展农村沼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我县以实施沼气国债项目为契机,以“一池三改”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家园建设,推动了沼气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初步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过去的小打小闹,向“大力着手”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增长,分散式布局,向集约型、效益型、规模化转变;由过去单一使用沼气能源,向沼气综合利用转变;由过去建池为主,向建、管、用并重转变。从而逐步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环境优良化”的目标迈进。止目前,全县新增户用沼气池总数已达到10500余座,新建2000立方米、60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各一座。如今我县沼气建设势头较好,发展较快,成绩很大。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村沼气,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点工程。

户用沼气池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四位一体”“猪-沼-果(菜)”等沼气生态发展新模式;县里重点抓好国债资金大型沼气示范工程和农村沼气发展创新模式和沼气生态示范村,推广切实有效的模式;乡、村两级重点抓好沼气示范户和沼气生态示范大棚的建立。下碑寺乡四合村、沙河店镇温庄、老河乡东赵岗等示范点,农村户用沼气已达到50%以上,“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已形成规模化发展,为建设生态农业提供了样板。农业部门通过农村沼气示范村、沼气示范户、沼气生态示范大棚的建设,总结了典型经验,召开了各乡村干部群众参加的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示范推广会,推广发展模式,发挥典型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了农村沼气建设,形成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重要纽带。

(四)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为支持沼气建设,县财政及各乡镇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沼气建设,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资金投入;县、乡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在沼气建设上的信贷投放力度,简化贷款手续,根据建池农户需要及时足额发放小额贷款;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加大沼气建设扶持力度的机遇,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积极开展全县财政全供人员对口帮扶活动。为进一步引导农民自主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农户自筹资金发展沼气的积极性,坚持农民直接受益原则,农民是投资主体原则,严格质量标准原则,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生态文明村、沼气示范村每建一座标准沼气池,财政补助每建池户800元;国债项目建设村每户补贴800元,其它每个建池户补助500元。逐步在全县建立起“县财政补一点,乡财政投一点,农民筹一点,部门帮一点,信用社带一点”的多渠道

目县要编写好规划,通过项目和活动的开展,确保今年全县农村完成1万个沼气池的建设任务。

四是加大宣传和技术服务力度。全县要加大农村沼气发展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台专题报道农村沼气发展优势和政策,利用电视台科技栏目进行技术服务,播放“四位一体”的发展效益,利用培训班培训沼气技术工,以形成良好的技术服务网络和宣传氛围,掀起农村沼气发展的新高潮。

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6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我县“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为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必须加快我县建设现代畜牧业步伐,提高畜牧经济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净化乡人居环境的各种能力。

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十五”期间畜牧业发展情况回顾。“十五”期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把农村发展纳入城乡统筹建设内容,使农民在减负增收中受益。××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元,其中畜牧业纯收入元,占整个农业收入的。畜牧业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大支农投入,使我县畜牧业和畜牧业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动物疫病控制能力明显加强。一是大力扶持畜禽养殖大户和小区发展,促进了畜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实施畜禽品种改良和进行良种选育引种补贴,提高了养殖效益。三是大力推广生态环保和实用养殖技术,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四是创新和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制改革,降低了防疫费用,提高了防疫质效,确保了畜产品安全。五是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力度,降低了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思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扶持“三农”的力度不断加大,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畜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宽,畜产品消费市场更加广阔,发展畜牧业积极性不断增强,畜牧业向现代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这都为“十一五”畜牧业实现“转变、拓展、提升”创造了条件。

“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农民增收和畜牧业产业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开拓市场和增加投入为动力,以推广新技术、新模式为支撑,以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和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保障,转变畜牧业传统生产方式,建立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畜牧产业格局,进一步拓展畜牧业产业链条,创新发展模式,迅速提升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畜牧业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为建设全省绿色经济强县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十一五”期间,畜牧业生产发展总体目标是:

(一)生猪出栏达到万头,山羊出栏万只,家禽出栏万只,禽蛋吨,肉类总产量达到吨。培育各类养殖大户和示范场户,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以上。

(二)畜禽品种改良比例进一步提高,其中生猪人工授精面达到,三元杂交商品肥猪达到以上,牛羊冻精配种达到以上,配方饲料使用率达到以上,大型养殖场污水、粪便处理率达到以上。

(三)引进家千吨以上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扩大现有屠宰场和肉联加工厂加工能力。建设各类养殖小区个,培育中介服务组织个,建立完善的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

(四)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制改革,构建动物防疫、诊疗、检疫三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体系,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两瘟四病”(猪瘟、鸡瘟、口蹄疫、禽流感、羊痘、猪链球菌病)等国家强制免疫病种免疫接种密度达到,牲畜死亡、发病率控制在国标以下,保持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等疫病清净。

三、主要工作措施。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实施三大“转变”。重点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⒈要转变畜牧业发展理念。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畜牧业发展,积极推进我县畜牧业向现代化迈进,加快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建设和组织化程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历史性转变。

⒉要改变传统畜禽生产模式。一是要积极扶持专业养殖大户。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积极扶持能够从事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各类畜禽专业养殖大户,使其逐步成为我县畜牧业发展的主体。二是要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积极引导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养殖小区,使已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实现畜禽养殖现代化,加强小区的疫病防疫设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使我县畜禽饲养走上标准化、规范化。三是要积极发展中介组织。按积极支持,加强引导,提高层次,规范发展,发挥作用的思路加强对各类中介组织的管理,对内规范生产行为,对外参与市场竞争,解决分散的饲养专业户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7篇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市农村能源工作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乡位于市区近郊,总覆盖面积80多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4,336亩,果树面积5,250亩。现有农户4,045户、农业人口15,569口人,共有8个行政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我们按照改善村屯卫生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把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项目列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之一。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申请到了2006年沼气国债建设项目,今年完成8立方米沼气池“一池三改”任务980个。目前,沼气池建设项目已全面展开,各项配套工作也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把我们的工作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做以汇报:

一、广泛宣传、加强引导,增强农民对沼气项目建设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能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使沼气池建设真正能为老百姓解决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加大了抓好这项工作的力度,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和部署。一是成立了沼气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制定了沼气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组织机构。由乡长亲自抓,副乡长具体负责,农业各部门人员和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密切配合。制定并下发了《红星乡沼气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下设沼气建设办公室,实行了专人专管。同时沼气项目建设的完成情况,与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年末工资紧密结合,极大激发了村两委班子沼气建设的热情。西太村主任张殿礼率先建造标准化沼气池,为村民示范、参观、学习,在全乡堪称典范。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发动。各村利用村屯有线广播,开设了新农村建设沼气项目建设专题节目,每天定时播放。制作了10多幅宣传条幅悬挂在村屯显要位置,印制了500多份宣传单发放到各村民手中。通过深入实地细致的宣传动员,使广大农民群众认清了沼气项目建设在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了农民对沼气项目建设认识。三是参观考察学习,积累了宝贵经验。乡政府新年伊始组织带领农技服务中心全体人员和各村主任、书记,专程到市健鑫科技有限公司、西郊乡,参观考察沼气建设和使用情况。通过到现场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目睹到了实效,感受到沼气池真正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民对沼气池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二、结合实际、循环利用,把沼气建设项目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紧密结合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使农民能够用上高效、清洁的能源――沼气,实现“家庭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的良性循环。据测算,一个8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可满足一家3至4口人生活燃料的需要,相当于使用10~12瓶液化气,仅此一项,每户每年便可节约生活能源开支近千元。我们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年初乡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布署了沼气建设任务,要求各村在沼气池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资金投入能力,不搞硬性摊派,不搞强制命令和一刀切,耐心细致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努力引导好村民,使得他们主动投入沼气池建设当中。二是坚持沼气池建设与“一池三改”有机结合的原则。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厨、改圈、改厕同步设计,分步施工。我乡建设的沼气池按照国债项目要求为户用8立方米标准。农民每年养3-5头猪即可解决沼气池的原料问题,而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是种植绿色无公害食品的优质肥料。我乡无公害青玉米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大量的沼渣作为有机肥为生产无公害甜粘玉米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坚持沼气池建设与净化农民的生活环境相结合的原则。沼气池的建设,对人畜粪便实行了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利用,杜绝了养殖户粪便随意堆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是一项有利于老百姓的好事,我们一定把它办好。

三、典型示范、整体推进,掀起农民沼气池建设新高潮

近年来,我乡养殖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农业和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们从实际出发,3月初,分别在养殖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红太、西太、红星三个村新建三处“寒地太阳能辅助增温”沼气池进行示范。建成使用后,农民一传十,十传百,纷纷前来参观、咨询建设沼气的有关事宜,踊跃报名要求建设沼气池。为了大规模推广沼气项目建设。5月中旬,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先后在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朝阳村、红星村分别建成了“沼气综合利用示范一条街”,使红星乡广大农民足不出乡就能看到清洁沼气能源的综合利用,感受到沼气能源在促进农业增产,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截止到8月29日,全乡已建成寒地增温沼气池400个,其余的正在陆续施工中,到10月末即可全面完成。

四、科学设

计、跟踪问效,严把沼气池建设质量关

沼气从建设管理到维护使用,涉及到种植、养殖、厌氧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等多项技术,综合性、技术性比较强。为了做到建一个、成一个、使用一个,达效一个,在建设之初,我们首先聘请了沼气池建设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我们制定的《红星乡“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沼气建设标准》、《红星乡沼气建设检查验收标准

》等具体办法实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乡农技综合服务中心专人负责监督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施工单位合同完成情况。工程建设质量的跟踪检查、验收,保证了沼气建设的质量。其次为了便于管理,我们以户为单位,建立了沼气用户档案。对每个沼气池进行了编号,建立永久性的标志,并将给每个沼气用户配备了《沼气安全使用手册及挂图》、《沼气池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手册》等。第三是搞好跟踪服务。项目完工后,我们将开通沼气池服务、技术咨询热线电话,沼气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随时可以咨询,技术人员随叫随到,及时帮助解决疑难问题。由于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周到的服务,使广大沼气用户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增强,为更好地完成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设新农村要加快畜牧业发展 第8篇

1 基本情况和特点

1.1 工矿型村

共调查了该县平城镇寺背村、杨村镇泉头村、崇文镇小召村, 共3个村。其共同特点是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畜牧业只是辅助产业,主要靠工业反哺发展。

工矿型村农民收入以务工和第三产业为主要来源,根据对3个村的调查统计,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3 983.34元, 其中务工占78.3%, 种植业占12.4%, 商业、服务业占7%,畜牧业占2.3%。在3个村中,共走访调查10个养殖户及村干部,80%认为畜牧业虽然有利可图,但是微利产业,投资多、见效慢,误工、误人、误事,凡是能在煤矿上工的人都不愿意搞养殖。充分说明,在工矿型农村,由于工矿业发达,受比较利益驱动,养殖业是一个弱势产业。

1.2 农区型村

共调查了该县秦家庄乡庞家川村、西河底镇南窑头村、西河底镇焦会村、附城镇川里村、礼义镇北街村, 共5个村,其共同特点是经济趋于多元化结构,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畜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如秦家庄乡庞家川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年产玉米500t,利用粮食资源,村集体免费提供土地,负责水、电、路三通,帮助解决贷款,扶持建成1个千头猪场,4个5 000只规模养鸡场,全村180个男劳力1/3务农、1/3在外务工、1/3在本村砖厂和养殖场上工。附城镇川里村在煤铁矿关停后,把养殖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目前全村有养猪户30个,存栏猪100头;养羊户3个,存栏羊200只;养鸡场1个,存栏鸡2 000只。

农区型村农民收入以务工、种植、畜牧三大产业为主,根据对5个村的调查,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 906元, 其中务工占32%、种植业占30%、畜牧业占28%, 林业、蚕桑、药材等占5%,商业、服务业占5%。经过对20个养殖户、有养殖积极性的农民和村干部调查,认为畜牧业有利可图的占80%,认为畜牧业应大力发展的占100%,要求加强技术、信息服务的占100%,认为养殖影响环境卫生、需要改进的占10%,还有部分村民处于观望阶段。以上结果说明,在农区,由于粮食资源丰富,发展养殖条件好,加之矿产资源枯竭等因素的影响,干部群众对发展养殖表现出很高的欲望。

1.3 山区型村

共调查了该县六泉乡西井头村、古郊乡古郊村、夺火乡凤凰村、马圪当乡横水村, 共4个村,这些村都具有发展养殖的传统习惯,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导型产业。如六泉乡西井头村共有57户,2006年开始发展沼气,目前全村34户用上了沼气,其中24个沼气户发展养猪,每户至少1头母猪,同时建成存栏500头的规模猪场,通过发展养猪,农民既能稳定增收,又能为沼气提供充足粪源。全村现存栏猪730头、羊140只,2006年全村养殖收入9万元,人均牧业收入375元,占农业收入的50%。

在发展旅游的村,旅游服务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夺火乡凤凰村全村共163户726口人,依托凤凰欢乐谷景区优势,摆设摊点8个,每个摊点年均收入8 000元;经营饭店8个,每个饭店年均收入15 000元以上;农家接待40户,床位800个,每户年均收入5 000元;分5个自然村,有养牛户5个,存栏牛7头;养羊户1个,存栏羊40只;规模养鸡户1个,存栏鸡800只;散养土鸡户50个,存栏土鸡1 500只;土鸡蛋可卖20元/kg。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 500元,其中2 000元来自于旅游业、300元来自于畜牧业。

在4个村对25个养殖户进行了入户调查,80%的养殖户反映要加强技术和信息服务,100%的养殖户提出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的要求,100%的养殖户对畜牧业发展前景表示乐观。由此来看,在山区农村(除旅游区外),农民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很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干部群众都愿意壮大养殖规模,把畜牧业做成一项富民产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民就业形势面临新挑战

受“六小”企业关停、私挖乱采限制和煤铁矿资源枯竭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该县普遍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杨村镇泉头村共有320个劳力,80%都在本村煤矿上工,20%从事与煤矿相关的运输、服务业,而目前煤矿处于整顿办证期间,受此影响,全村300个劳力处于无业状态,等待煤矿复产。礼义镇北街村原来有500多人在礼义铁厂等企业上工,由于部分小铁厂、煤厂的关闭,目前200多人待在家里。西井头村因为不让挖矿,70个劳力出现就业困难。这些现象表明,陵川县在煤铁矿资源限制后,农民就业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

2.2 农民增收支柱产业没有形成

所调查的12个村,除了旅游村和工矿村外,其余村都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无论农业种植,还是养殖生产,都存在规模小、信息落后、结构单一、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如对当前生猪价格的调查,现行市场价已达到12元/kg,但80%的养殖户对此行情并不摸底,有些养殖户竟以10.4元/kg出售,直接影响了养殖效益。

2.3 发展沼气存在粪源短缺问题

沼气建设是该县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程,但由于养殖跟不上,造成许多沼气户缺乏产气源料、有池无气、无法点火。

2.4 畜牧业存在着技术含量低、投入低的问题

一是生产方式落后。如古郊村的养猪户受传统观念束缚,采取传统方式喂养,8个月,甚至1年才能出栏,靠这种方式,农民永远无法增收。

二是存在脏、乱、差问题。所调查的12个村都存在着养殖随意建设问题,门前畜圈、房后厕所、人畜混杂现象较为普遍,由此造成的村容不整洁影响了新农村形象。

三是养殖投入低。调查中100%的养殖户反映贷款难、缺资金问题,同时还存在以养殖名义贷款,而搞其它行业现象。

3 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思路

通过调查,认为畜牧业是解决农村劳力就业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沼气事业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所以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畜牧业发展。

3.1 工矿村发展畜牧业要走集约化之路

工矿型村经济实力强,要采取以工补牧,地下支持地上的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养殖园区,发展高科技、现代化畜牧业。在品种上宜猪则猪、宜羊则羊,不局限于某一个品种。有蔬菜种植习惯的城郊村,要利用菜叶、农副产品优势,发展猪鸡生产,形成“畜多-粪多-菜多-收入多”的良性循环。

3.2 农区村发展畜牧业要走小区化之路

农区粮食资源丰富,农民养殖积极性高。要把养殖户集中起来,远离村庄,统一建设养殖小区,有牧坡的村推广半放牧半舍饲方式,无牧坡的村推广纯圈舍养殖,一方面能解决养殖增收问题,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人畜混杂污染环境问题。同时要利用关闭企业的场地和条件,转产发展养殖。

3.3 山区村发展畜牧业要走小群体、大规模之路

六泉乡西井头村配合沼气发展养猪,户户养母猪、家家建沼气,每户至少养1头母猪,实行自繁自养,既能解决沼气原料问题,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该村村民王某饲养1头母猪,实行自繁自养,每年繁育仔猪25头左右,经育肥出栏,头均纯收入300元,每年可增收7 500元左右(按目前生猪价格行情收入更高)。西井头村的这种模式就是“小群体、大规模”模式,是适合于山区农村发展沼气的最佳模式,应大力推广。

3.4 旅游区发展畜牧业要走“土、特、野”之路

在旅游区要推广凤凰村发展土鸡的经验,以满足游客对土特产品的需求欲望为目标,举产业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野兔、野猪、土鸡等“土、特、野”产业,形成特色畜牧经济。

3.5 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整治村容村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配合新农村建设和沼气建设,在发展畜牧业上,要坚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适合建设养殖园区的要集中建设养殖园区,不适合的也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做到既尊重农民意愿,便于农民生产生活,又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

3.6 加强技术培训

发展畜牧业,养殖户是主体。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采取入户培训、集中培训、组织养殖户外出学习等形式,真正提高培训效果,将广大养殖户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3.7 倾斜政策、增加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畜牧业发展。切实帮助养殖户解决好土地、水、电、路等问题。二是增加投入。要调整农业投资结构,充分向畜牧业倾斜,加大贷款支持力度,真正支持养殖户发展,同时对沼气户发展养殖要进行适当补助。

3.8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上一篇:充电桩建站申请书下一篇:童年的梦想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