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2024-07-13

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健康成长(精选8篇)

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第1篇

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杉板中学太平小学 吴见正

我国教育资助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资助体系。然而目前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将工作重心放在资助工作的各项资助管理,对如何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则关注较少,缺乏对贫困生应有的鼓励与引导。我们应该认识到,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因此,学校应该通过精神帮扶、调整资助结构、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等来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学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必须在学生资助的基础上注重对资助学生的情感关怀,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虽然国家和学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使他们不再为生活费和学费而发愁,能够安心学习。然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

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马加爵事件等。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育人为中心,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育人”,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

二、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育人功能

1.注重精神帮扶

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因经济上的弱势引发的相关问题。就需要各学校积极创新帮扶手段,全面提升贫困生的各种能力,达到育人的目标。要提升受资助学生的各项能力,首先要注重对贫困生的精神帮扶。在“物质扶贫”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扶贫”。有的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内心任然有挫败感和失落感。这种心理,使贫困生不易养成自强拼搏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有的贫困生得到资助后仍不奋发努力,很难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也很难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因此,学校一方面用经济手段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渡过难关。另一方面,要详细掌握贫困生的总体情况和个体情况,注重精神帮助,引导贫困生正确的对待逆境,克服依赖性、养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要把国家的、社会的关爱帮助,化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要在贫困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抗逆”教育,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自己的现状,正视生活上的困难和逆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认识到没有经济

上的贫困,只有知识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应珍惜贫困生活为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同时,学校、社会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工助学等各种渠道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和品格,这才是育人的根本。

学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帮扶理念,不仅给贫困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和能力上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调整资助结构

学校在贫困资金落实过程中,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优秀学生的事迹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奋发学习,获取贫困资助为自己缓解家庭的困难;在开展国家助学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助学金发放中,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树立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在各项资助工作中,要特别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通过劳动实践,不仅提高了勤工助学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方法,改变了学生们过去对体力劳动的偏见,同时也增强了对同学劳动成果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了勤工助学学生敬业爱岗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

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心理上不再有被施舍的感觉,有利于克服自卑感,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勤工助学,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立、自强意识以及感恩意识。通过勤工助学,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其日后走向社会就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工作经验,增加其自信心。

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学生由于来自于不同的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和家庭经济状况各异,必然导致学生中容易出现贫富差距、消费差距与心理差距。这些差距使经济困难学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产生消极的思想,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冲击他们经过多年主流教育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这一校园现象,特别是它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积极探索实施弱化差距感的措施,实现“环境化贫”。

学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把“全面发展,全体成才”的全员育人目标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中,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向学生提供和谐交流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使经济困难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在交流中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同时,学校可通过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带动校园的学风建设;通过经济困难学生的勤俭节约的风尚,端正学生的消费观念,让经济困难学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还要积极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加入社会的公益活动,使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增强感恩和回报意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让他们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

责任感,树立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综上所述,学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理解资助育人内涵。注重精神帮扶、调整资助结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具有健全而独立的人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第2篇

这些资助政策和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困难, 但是仅仅依靠国家和社会个人等资金扶助, 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因此, 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1 当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目前主要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新生绿色通道”和地方福利中心、地方企业设立奖助学金等构成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途径, 而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部门和院系学生资助工作人员为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构成人员。

资助工作的审核申报等工作在资助工作整体工作程序中占很大比重, 相对来说, 其后续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所占比重不是十分明显。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极易形成依赖心理, 自立意识淡化。同时由于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激励教育未能及时跟进, 部分学生甚至不愿及时归还国家助学贷款, 从而丧失了资助工作的本质目的, 既帮助教育和引导学生自强不息, 奋发向上, 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困境。

2 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现状和问题

在现今的高职院校中, 学生资助工作主要精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前期的申报和审批环节上, 而对于资助开展之后的教育和引导, 各大院校各有不同, 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该校在学生资助工作进入审批环节之后, 主要是以诚信教育为主开展后续的引导教育工作, 例如诚信征文、诚信签名和讲座等等形式。在实际执行中, 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学生依赖心理重, 主动性不强。部分学生在接受资助的时候, 抱着一种“等、靠、要”的心态, 自助意识不强。学生在接受资助解决暂时的求学和生活困境之后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寻求改变现状的办法, 而是消极的等待下次的资助帮扶。

2) 资助工作人员引导意识不强, 执行方式片面。部分资助工作执行人员在工作中注重对资助资格的审核和申报, 但是相关工作结束之后没有进一步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将资助工作局限在表面的接受申报—受理审核—发放资助这些环节上, 而忽视对于受助学生的心理建设和积极引导。

3) 对受助学生的情感激励不够深入。无偿资助最大的育人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感恩情怀[2]。但目前看来很大一部分受助学生不但不能积极感恩于社会、感恩于祖国, 反而在后续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不能很好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甚至有迟到旷课现象的产生。出现这样的现象, 不仅是学生自我控制和约束力的问题, 同时也是学校和老师在对学生情感激励方面做得不够深入导致的。

4) 对受助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锻炼不够持续。目前的资助工作, 集中在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和学习帮助, 而对于学生个人的生存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锻炼不够, 导致学生一旦离开学校或者没有了外界的帮助, 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不够, 不能维持个人的良性发展。

3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功能的一些思考

3.1 从思想上进行转变

资助工作的执行者和资助者要明确,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正确的思想与健全的人格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资助工作应着力解决学生在思想、心理、学习和能力发展方面的问题, 注重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相统一,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进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而作为受助学生, 也应改变自身的依赖心理, 从“等、靠、要”转变为积极寻求自身发展方向和途径, 积极转变自身困境的主动姿态。

3.2 从目的上进行转变

不管是资助工作的执行者还是受助学生, 都应在资助工作目的这一内容上发生转变。资助, 不论是解决学生经济生活困难, 抑或是满足学生发展,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始终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最终目的。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活动必须坚定这一目的, 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各方面设定资助规则和开展后续教育管理工作。而作为受助学生, 不仅仅是接受了国家或者社会的资助就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 各种学费减免或者奖助学金的发放只是从最基本的经济角度解决了当前的困境,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自己或者家庭面临的困难, 还是要从自身振作起来, 通过资助获得的在校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 培养自己能够赖以为生的技能从而从根本上来说改变经济困难的局面。

3.3 从校园文化建设上转变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对学生进行资助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要求在对受助学生进行经济帮助的同时, 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时候, 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此要求, 多开展一些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活动, 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 取得在学习上或者文娱表演、技能比赛等多方面的进步,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强心, 进而感染身边的其他同学, 在整个学校范围内形成“收获、传递、奉献”的良好局面。

摘要:资助工作开展至今,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庭贫困学生上学困难, 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 目前仅仅停留在浅层面的资助和受助上, 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发挥稍显不足。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浅谈对资助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资助工作,育人功能,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於建伟.从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视角探讨高职贫困生资助工作[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5) .

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第3篇

关键词:学生资助工作 育人 导向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11-01

就目前而言,我校在贫困生资助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和途径:入学的时候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经绿色通道报到,进校以后每年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校内助学贷款、校内勤工助学、特殊困难学生困难补助、扬州地区经济困难学生还有扬州福彩助学金等。

1 要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导向作用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1 贫困生资助工作历时时间长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从上半年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审批开始,到9月份贫困生认定、10月份国家奖助学金申请、审核、审批、报送、11月份第一次发放、第二学期第二次发放以及资助费用的使用、跟踪、监督等,历时一整个学年的时间,期间还包含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申请、贷款学生催缴还款等,贫困生资助工作渗透在学生工作的始终,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的每项工作中。

1.2 贫困生资助工作量大

以笔者所在系部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工作为例,对于贫困生的认定审核及奖助学金的申请审核工作均经过在班级、系部、学院三个层面,三次申请、审核、审批最终确定名单。

2012年我系共认定困难学生793名,其中特困学生163名;共有104人申请勤工助学岗位,37人次获得勤工助学岗;95人申请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并获审批;2012年6月与2012届60名毕业生进行了网上还款信息的确认,并签订了还款承诺书;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80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457人获得国家助学金等。资助工作面向所有在校学生,必须公开的认真对待每一个提出申请的同学,公平、公正的做好对每一个学生的审核审批工作。

1.3 贫困生资助工作涉及对学生全方面的综合考核

在奖助学金审核评定的过程中,对贫困生的审核除对家庭经济情况的审核以外涉及了学生个人在校期间个人品行、日常表现、生活行为习惯、早晚自习及课堂出勤情况、宿舍卫生成绩、文明、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排名、获奖情况、违纪等的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工作量大涉及面广。

2 要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导向作用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2.1 将资助工作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

2.1.1 要加强对学生自信乐观心态的培养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很多缺乏自信心,在同学当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贫困生作为学生思想引导的特殊群体,重点关注加强引导,帮助贫困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找到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乐观的面对生活,积极的迎接挑战。

2.1.2 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在现行的资助工作中,对于贫困生的认定、各类奖助学金的申请都要出具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两级证明(经调查了解在一些经济比较贫困的县市区暑期期间当地的民政部门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办理贫苦生证明会开设专门的窗口,专门办理贫困证明盖章业务。对于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审核不一定非常规范)。作为学校和资助工作者,我们没有权利要求民政部门在加盖公章时应如何审查,但是,可以从学生人手,教育他们实事求是,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国家的资助。这就要求资助工作者对贫困学生不仅要进行物质上的资助,更要从根本上给予同学们心灵上的教育引导资助。

2.2 将资助工作与班级良好的学风班风建设相结合

在学生国家奖助学金评定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贫困生认定中特殊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的学生,理论上他们得到的资助的额度是依次递减的,但实际操作中却相反,以我系1001建工班三个同学为例,贫困认定中一般困難的学生评定的是国家励志奖学金,而另外两个困难的学生分别得到的3000元和2000元两个不同等级的国家助学金。一般困难的学生品学兼优,各方面成绩表现都排在班级的前列,而两个困难的学生之间之所以有等级不同之分也跟学生个人平常表现、学习成绩等的差异有关。

所以,我们要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将资助与班风学风建设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并不是完全“无偿”的,要想获得国家的资助,必须要在各方面认真努力,成为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够获得。在班级建设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讲正气的优良班风。

2.3 将资助工作与做细做好班级工作相结合

通过资助工作可以很好的考察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对待班级工作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心,负责任的老师能够非常清楚的了解贫困生的情况,了解每个学生在班级的各方面的表现情况,我们要通过将资助工作中的各个方面与班主任、辅导员对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组织带领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做细做好班级工作。

2.4 将资助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需要统计汇总学生的各方面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贯穿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天,要想把所有涉及到的信息全部汇总到一起进行分类汇总、筛选、分析是比较难的,而且,目前我们用的教学和学生工作系统都不能够满足资助工作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取了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建有汇集每个学生贫困认定等级、资助金额、缴费情况、助学贷款情况、个人所在宿舍卫生成绩、宿舍违纪通报、学习成绩、英语和计算机等级通过情况、综合测评排名、奖学金等级的各类信息于一起的一张Excle表格,对于班级和学生个人的情况可以随时通过表格进行分析,掌握,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日常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心怡.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江苏技师学院学报,2011(5):88-91.

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第4篇

一.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可以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穷上不起学”是党和政府对祖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是党用行动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从全国资助会议公布的数据来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政策的帮助下, 通过获取贷款、助学金、减免学费、参与勤工助学等可以与其他学生一样, 公平的接受教育、学习本领, 可以一样的参与就业创业, 回报社会。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助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 切实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可以有效的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资助工作通过资助制度设计, 功能定位, 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比如爱国诚信、励志感恩、自立自强等融入到资助工作实践之中, 潜移默化, 教化与无形。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践行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途径。受教育、上大学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梦想, 党和政府的一系列资助政策是对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圆梦之策。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读书报国是每个青年人的梦想, 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亿万青年秉持爱国之志, 乘风破浪, 继往开来, 党和政府的各项资助政策就是这座巨轮的助推器、护航舰。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完成育人工作使命, 需要从资助体系和育人体系两个方面来完善, 首先各高校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的资助工作体系, 其次要通过制度设计、文化培育、能力提升构建一个系统化、制度化、多样化的育人工作体系。

(一) 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整个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始, 认定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资助育人工作效果的实现。首先,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要有一定的标准, 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来自边远山区、来自孤儿单亲家庭、家庭有重大变故等等, 要从源头上把住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入口关。部分高校由于把关不严, 一些非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数额不菲的奖助学金, 引起了周围一部分同学的嫉妒和攀比, 出现了争相回家开“贫困证明”的现象。其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各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应该是一个可进可出的系统。比如部分困难学生在国家社会各界的帮助下, 自立自强, 家庭经济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于此相反, 存在部分普通家庭学生突发变故或者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状况持续恶化, 针对家庭情况的变化, 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应该及时修正相应学生的困难等级, 及时对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进行更新。通过多年的资助工作经验, 我校初步确立了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法 (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走访) 、生活状况跟踪法 (校园卡消费) 、师生民主评议、校院班三级公示法以及指标数据权重分析法来确定经济困难学生身份[1], 同时对数据库按照季度进行动态更新。

2.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体系

经济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根基, 在国家各项奖状资金的支持下, 学校和高校受助学生群体应该发挥主动性, 助人自助。首先, 学校应该发挥地缘及专业优势, 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 争取校外企业、社会人士对学校困难学生群体的帮助。其次, 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 建立相应的奖助学金。最后, 引导和鼓励受助学生群体助人自助, 建立相应的助学基金。近年来, 我校先后设立了农商行助学金、波司登助学金、金才奖学金、徐璞奖学金、理工学长助学基金、爱行天下助学基金等10余个助学项目, 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多层面、立体式的资助资金体系。

(二) 学生育人工作体系

1.精神帮扶体系

对于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来说, 他们是承载在较高期望值的特殊学生, 他们背负着全家老小的殷切希望, 又背负着由此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2], 这些学生中, 经常会出现各种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比如就业问题、交友问题等等。对此, 学校资助工作组应该秉持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的资助工作理念, 在学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我校结合资助工作实际, 在学校成立校院班三级咨询工作网络, 即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一是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来的共性心理问题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性问题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帮助他们解难答疑。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 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沙龙等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爱和抚慰。第三,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邀请专家开设心理讲座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援助, 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增强信心。

2.能力提升体系

能力是大学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 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金补助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了发挥勤工助学项目的育人效果和助学功能, 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获得经济收益, 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资助工作小组应该按照锻炼能力, 提高素质的思路对勤工助学岗位进行制度设计, 改变单一的劳务型勤工助学模式, 由劳务型向助教型、助研型、助管型转变, 将勤工助学与能力锻炼紧密结合起来, 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助学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要重视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岗前培训和使用考核, 充分发挥它在学生完成学业、就业技能磨练等方面的作用, 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发展机会。在勤工助学过程中, 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友等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示。

3.文化育人体系

诚信文化, 诚信是资助工作的生命线, 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 如果贷款学生不还款或者不能及时还款将关系到这个制度的存亡。以文化为传承, 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橱窗展、诚信征文等, 在学生中普及诚信文化, 使诚信教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励志责任文化, “自助者天助”, 大学生是成年人, 应该具有一定的担当意识和能力, 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自立自强意识, 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通过举行“励志、责任、报国、成才”为主题的成人宣誓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增强学生的作为公民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激发他们积极进取, 努力上进。成立“自强社团”, 实现自助、互助和助他。改变资助形式和拓展资助职能, 让受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境况, 通过自己的努力, 实现自我解困, 改善自我, 成就自我;感恩文化, 受助思源, 要重视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品质的培养, 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唱一首感恩歌曲、观一部感恩片、开一次感恩会、打一个感恩电话、捕捉一个感恩瞬间”五个一感恩活动[3], 让学生从身边小事中接收心灵的洗涤与净化。感恩文化的融入, 可以提升资助文化的内涵, 让受助学生意识到资助工作是一种爱的传递, 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志愿文化, 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服务社会, 传递爱心。通过资助制度设计, 要求拟获奖或受助学生每学年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不少于一定的学时, 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发放爱心回馈卡, 要求受助学生毕业前选取自己做过的最有意义的10件事, 记录在爱心卡片上, 通过这种方式, 激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爱心传递活动, 感染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递爱心、奉献社会志愿活动中来。

三.结语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在今后的工作中, 要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要牢牢把握高校资助工作的精髓, 资助育人, 改革资助模式和办法,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完成学业。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资助工作的鼎力支持,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飞跃发展。如何在资助中抓住教育的根本, 实现育人工作使命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着重从资助工作体系和育人工作体系两个方面来思考资助工作如何实现育人功能, 实现资助工作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资助育人,经济困难学生,学生成长,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建美.基于决策过程理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8) .

[2]黄建美, 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12) .

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健康人格 塑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让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不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意语文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小学语文不仅关系到以后语文学习的质量以及整个知识领域的教育质量,而且对学生以后如何做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抓住良好契机,实现德育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求知中健康成长。例如,在教学中,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教育。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向学生展示了桂林的美景,指导学生认真观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集中讨论,理解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桂林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中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触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正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润物细无声”恰恰可以成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一个特色。语文教学就应该像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做一个品德良好的学生。

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呼唤生命教育》一文写道:“生命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东西”,“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只有先热爱我们生活的空间和环境,才谈得上热爱生活和身边的人。通过不断给学生灌输“自然很美丽,世界真精彩,生活多美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保持乐观向上,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首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纠正脱离“轨道”的有偏差的学生。我所教的四年级学生张某,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因家境贫寒,平时很少与同学交流,自卑心理很强,认为自己没有班上其他同学幸福。一方面,我主动找他谈心,鼓励他大胆做人,多与同学交流,交谈,让他明白:“朋友多了路好走”“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让他明白:自卑是一种心理偏差,心理偏差有碍智力、才能的发展,有损身心健康,不利于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另一方面,我在班上动员同学们为他募捐,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张某同学被大家的爱心、热情所感动,下决心克服自己的缺点,愉快的接纳了自己,勇敢的向生活挑战。从此,张某同学旧貌换新颜,心情由郁闷变得开朗,寡言成为健谈,态度由冷漠变得热情,性格由孤独变得活泼。可见,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为了学生的成长创造活泼的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战胜各种困难,勇于探索、创新的能力,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教育学生端正思想,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三、寓情与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当代的小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人生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使他们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实现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就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四、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生活是最大的语文课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美丽的思想,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机会。如母亲节让学生学会感恩,教师节要求学生弘扬尊师重教精神,重阳节要求学生尊重孝顺老人等等;这一过程能使学生进行思想的洗礼,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我要求我的学生,看到自己身边有白色垃圾,要随手捡进垃圾桶;班上同学喝水的矿泉水瓶子,要收集起来去卖钱,交学校爱心社;教师节能自制卡片,写上对老师的祝福;父亲节、母亲节能对着自己的父母大声说上几句温馨的话语。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多看看身边的美,多看看生活中的美,把我们的美丽思想真正转变为得体的行为。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高校学生资助社团育人功能研究 第6篇

1. 学校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资助和育人脱节。

通过与其他高校同类社团交流发现, 当前各高校相关部门普遍存在重资助轻教育情况。在具体工作中许多高校相关部门认为资助工作只要保证困难生能上学, 有饭吃就算完成任务, 对学生思想教育、综合素质提升以及由经济困难所导致的一些心理、社交等方面的能力缺失缺乏足够重视。

2. 资助结构导致部分困难学生对资助工作认识产生偏差, 不利于学生自立自强。

现行资助政策无偿资助比例较高, 许多学生认为只要贫困就可以拿到助学金, 产生消极思想, 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 觉得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 部分学生“等、靠、要”思想蔓延, 产生依赖心理, 缺乏与贫困作斗争的勇气, 更有甚者不注意勤俭节约, 与其他同学盲目攀比, 把资助金用在与自身经济条件不相符的消费上。

3. 家庭生活环境为贫困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和精神上的贫困。

少数困难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有的夸大困难情况, 获取不当资助;有的碍于面子隐瞒家庭经济情况, 不愿提出资助申请;更有甚者毕业后将还款责任置之脑后, 违约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都反应出部分困难生由于较差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和精神上的贫困。

二、资助社团在育人方面的优势

天津农学院新长城自强社创建于2004年, 最初由受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自强助学金资助的学生组成, 由60人组成, 发展十年至今, 社团成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受新长城资助的学生, 而是吸纳了许多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现有社团成员700余名, 覆盖全校11个学院四个年级, 自强社成立以来, 在帮助困难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自立自强, 展现自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建的群众性组织, 是具有共同爱好、共同追求的学生自发成立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其家庭情况、生活背景等因素, 很多学生表现为不善交际、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自卑敏感等特点。通过组建贫困生社团, 开展社团活动, 让贫困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 激发贫困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愿望、促使其参与活动、加强交往、提升能力, 从而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每一次大型的社团活动, 从组织策划、场地布置、人员安排、会场管理等等, 需要很多人参与其中, 这也是贫困生加强沟通、协调、支持、帮助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实现主动交往、加强沟通, 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在这过程中, 不但为他人提供了帮助, 更能发现自身的力量和潜力, 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此, 通过开展社团活动, 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积极向上、进取奉献的正能量, 激励他们自助和助人。

2. 社团的自主管理有利于学生社会化进程。

天津农学院自强社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 从活动开展、评优表彰、考核评价、到社团资金, 全部由社团自主管理实施, 作为社团的管理部门学生处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社团自身管理的职能。社团的组成大部分是“90”后的大学生, 他们的主体意识凸显, 个性突出, 表现欲望更加强烈, 过于行政化的管理往往会压制学生个性的发挥, 使社团失去活力与生机, 实施社团自主管理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优势, 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

3. 社团的传帮带、以老带新实现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天津农学院分为东西两个校区, 大一新生在西校区, 而行政部门都在东校区办公, 作为社团的指导老师平时工作繁忙, 很难做到兼顾东西两个校区。所以大一新社员基本上完全由老社员带领指导参加各项活动, 这不仅为新老社员的交接提供了机会, 并树立了老社员在新社员心目中的地位。而作为已经毕业了社团骨干和一般社员们, 也时刻关注着社团的发展, 每年社团大型活动都会邀请他们, 有能力的社员已经开始反哺社团, 2014年, 天津农学院新长城自强社成立了《新长城天津农学院自强社爱心基金管理办法》, 完全由已毕业的学生捐助成立, 首批资金共捐助5200元。整个社团呈现一种其乐融融、生机盎然的景象。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让贫困生情感得以交流和发泄, 社团管理的民主性、年龄的相仿性、成员的平等性使他们心理更加接近, 更容易接纳对方,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精心打造的品牌项目扩大了社团的影响力。

高校资助社团要着重在切合贫困生实际、有利于贫困生发展的励志典型宣传、自信心弘扬、阳光心理塑造、公益活动开展等方面精密策划, 打造自身的品牌活动, 并且通过长期坚持, 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自2010年起, 天津农学院的自强社开展的爱心宿舍、爱心包裹活动, 经过精心打造, 已经成为了社团的品牌特色项目, 在学校里尽人皆知, 每学期开展一次, 旨在为贫困地区的小学生们筹集善款, 每年能筹集善款10万元左右。此项目充分利用了社团自身的优势, 富有时代特色, 通过积极宣传其活动特色, 扩大了社团的影响力, 从而也更加加强了社员参加社团活动的动力, 促进社员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学生资助社团的育人功能

高校学生资助社团是大学生锻炼自我、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平台, 充分发挥学生资助社团作用, 有利于促进高校困难生综合素质提升, 促进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通过天津农学院新长城自强社十余年来的实践, 我们认为要更好地发挥高校学生资助社团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作用, 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以人为本的社团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其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高校学生资助社团的主体是贫困生, 建立社团的宗旨是为了给贫困生搭建交流平台, 创造发展机遇, 提供锻炼舞台,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就是要社团时刻以贫困生的真实需求为导向, 以尊重贫困生的尊严为前提, 真正将贫困生的根本利益作为社团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建章立制, 强化社团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任何组织都需要用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和管理, 高校学生资助社团也不能例外。在实践中, 必须切实加强社团制度建设, 明确相应规章制度, 以提升社团成员综合素质为前提, 制定明确的社团章程, 使社团组织、人员选取、活动形式、经费来源及使用等各项活动都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要依照规定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检查督导, 定期对社团进行评估检查, 对违反相关规定的社团成员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除名, 使社团的各项工作都能够保持正确的轨道和方向, 从而保证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创造自信乐观的社团环境。

首先要培育具有自信乐观精神的社团干部, 社团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一个高素质的核心团队, 高校资助社团也是如此。在配备思想政治水平过硬, 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的优秀指导老师的同时, 要选取工作能力、人际交流、协调力、号召力等方面能力较强或潜力较大的优秀学生充实社团骨干队伍, 通过提升骨干队伍能力素质, 把全体社团成员紧密团结起来, 不断提升全体社团成员的政治修养和文化底蕴, 带动全体社团成员提升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从而保证社团的正确发展方向, 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助困工作服务, 为繁荣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服务。其次要大力宣传励志典型, 树立身边榜样, 营造成功氛围。通过目标引导在贫困生心目中竖起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使其对未来充满信心。

4、重视社团活动内涵式教育, 提升社团活动的社会化功能。

社团活动是社团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和形式。社团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了解社会, 融入社会搭建平台和桥梁, 为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活动提供多元化渠道,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实践活动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同时, 要注重加强与兄弟院校相关社团的交流与合作, 形成自身品牌特色, 扩大自身影响力与吸引力, 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 实现学生、社团、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总之, 高校学生资助社团是高校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产物, 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制度化、社会化建设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对塑造贫困生的健康人格, 促进高校贫困生全面成长进步和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贫困大学生问题是目前困扰高校发展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如何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 把育人贯穿于资助工作全过程, 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已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天津农学院自强社的实际情况, 论述了高校学生资助社团是资助育人的最佳结合平台, 以及如何更好的发挥资助社团的育人功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资助社团,育人

参考文献

[1]王春柳.发挥高校社团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3) , 4.

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第7篇

关键词:资助;育人;教育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力的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的资助工作更多的是“助贫”,从经济上帮助学生;没有实现 “育人”,缺少对受助学生的心理关爱。而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爱,努力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奉献、自立自强、爱党爱国意识,使他们在资助育人体系的帮助下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是我们每一个资助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资助工作人员认识不足,重帮困,轻育人

一些资助工作人员缺少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把资助工作简单化为对贫困学生的“金钱救济、物质帮扶”,认为只要按照政策把资助资金发到受助学生手中,使他们交得起学费,不用为生活费犯愁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忽略了对这些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和疏导。

(二)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缺乏统一标准,未能应助尽助

目前的资助政策除了少部分“奖优”,即需要学生具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外,更多的是“助贫”,即以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为评选标准,即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个别不困难的学生通过关系开具了贫困证明,从而申请资助;而真正困难的学生有时却因开不出贫困证明而无法享受资助。这样就严重损害了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违背了资助政策的初衷,也伤了个别困难学生的心。

(三)资助方式简单生硬,缺少对受助学生的尊重

个别资助项目名额较少,而申请者众多,为了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开公正,有些学校以申请学生演讲,本班同学投票的方式评选出受助者。这样做虽然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但评选过程变成“比比谁更惨”的演讲,却忽略了对贫困学生隐私的保护,让他们把心理的伤疤呈现在众人面前,缺少对他们基本的尊重。

同时,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对于学生的资助也越来越多,这是对政府资助的有力补充,也为学生解决了困难。但有些单位或个人在资助的同时,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美誉度,因此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其资助行为,让助学生为其站台,忽略了受助学生的感受,缺少对他们隐私的保护。

(四)个别资助项目设定有待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资助投入的加大,资助范围越来越大,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纳入到政策覆盖范围,享受到政府的关爱。但个别资助政策,申请条件宽泛,几乎是“零门槛”申请。如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所有涉农专业和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的学生,无论家庭困难与否,均可享受。资助的学生数量不少,但并未达到使学生感恩社会、回报政府的目的,反而助长了一些学生的等、靠、要思想,产生“我符合条件,国家就应该给我钱”和“不要白不要”的思想。

二、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途径

(一)饮水思源,加强感恩教育

“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的文明之义。资助工作人员和班主任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观。可以通过举办资助征文、资助演讲比赛,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对社会、对他人充满关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将慈善的力量传递下去。

(二)灵活科学的界定贫困生

學生贫困不贫困,不应简单看是否有贫困证明,更应结合学生在校的消费表现,如通过餐卡查看学生每月在校就餐次数和金额等,形成对学生家庭情况的客观公正评价。对于家庭确实困难,但因无法开具贫困证明,而不符合国家资助政策的。学校可以通过校内资助资金予以帮扶,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使他们感觉到社会、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三)资助评选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人格尊严

改变申请学生演讲,班级全体成员投票的评选方式。组成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小范围内的民主评选,兼顾资助资格评选的公开透透明和受助者人格的尊重、隐私的保护。

(四)推进资助项目的科学化

一是适当调整某些资助政策的资助比例和资助金额。如中职职业教育,现行的国家免学费政策,免学费对象包括“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基本保证了困难家庭的孩子能够上的起学;那么国家助学金就应改变“撒胡椒面”式的平均资助模式,而应该提高标准,“精准资助”,重点资助个别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

二是逐步缩减无偿资助,增加有偿资助类型。“免费午餐”式的资助方式,不利于学生权利义务对等观念的形成,易于滋生学生的不劳而获心理。各学校要拓宽学生勤工助学的渠道,不仅积极在校内为学生提供通过勤工助学的岗位,还可以与社会的一些企事业单位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岗位。通过勤工助学,学生既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缓解家庭经济困难,也可以培养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总之,学生资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政府和学校共同参与、积极配合。资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育人才是资助工作的灵魂。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心理的疏导、生活的关照和人格的尊重,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品质,唤起他们对社会的感恩意识,激发起他们的爱国之情。

【参考文献】

[1]王淑珍,党艳东.加强资助育人工作促进高校资助工作公平有效[J].继续教育研究,2013,(03).

[2]陆婷.浅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人文关怀[J].文教资料,2014,(03).

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第8篇

高校学生资助社团,主要由受资助的学生组成,负责策划、实施各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受资助学生的教育活动。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自实施学生工作“三大战略”以来,逐步探索和发掘学生资助社团的育人功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学生资助社团现状

南京农业大学目前有香港思源学社、唐仲英爱心社、伯藜学社、中粮爱之家及姜波学社共5个学生资助社团,社团成员494名。男女生比例约为1:2。社团成员覆盖农学、管理学、工学等8个学科,农科学生占28.5%,管理学科学生占21.3%。社团成员中,2012级和2013级为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总人数的37.8%和42.3%。

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调查显示,98%的成员对社团活动满意,其中33.8%的成员对社团开展的大部分活动非常满意。关于社团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成员认为社团活动不影响学习,而不同的角色对社团活动与学习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在社团中担任部长与副部长角色的成员工作相对繁重,占用较多时间,但61.8%的部长和48%副部长认为这并不影响学习,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使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其他成员中,45.9%的干事和51.7%的社员认为社团活动没有影响到个人的学习。

二、学生资助社团育人功能的体现

社团的育人功能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育人功能体现在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专业素质的提升及主体意识的强化,隐性育人功能体现在奋发图强、努力上进等优秀品格的塑造。发挥社团育人功能,有助于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构建育人体系,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

(一)显性育人功能

1. 学习能力增强。

学校对在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测评打分表包括学习、素质与能力三个一级指标,其中学习成绩占总成绩的50%。2010级103名社团成员的平均学习成绩显示,大一至大三各学年平均学习成绩分别为85.82、86.78、88.57,全校同期的均值为80.82、81.71、83.61,平均学习成绩分别增长6.18%、6.20%、5.93%。说明在大学三年中,社团成员学习成绩能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并且能够不断进步。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有利于开拓学科视野,提高专业技能,完善知识结构。

2013年,494名社团成员中共有149人获得各类奖学金,其中国家级20人,校级120人,社会级9人,比2012年同期获得奖学金的人数有所增加。

2. 综合素质提高。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其中能力与素质各占总成绩的25%,103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分值显示,大一至大三成绩分别为93.82、94.46、94.50,分别高于全校的均值92.19、93.04、93.54。社团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社团指导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力,重视活动方向与形式的指导,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与自我管理。

附加分是对学生除学习以外其他方面素养的一项考核指标,分值为0-0.6分,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情况,依据具体的评分细则,给予相应的加减分值。103名社团成员大一至大三附加分分别为0.18、0.19、0.20,相对应全校的均值为0.12、0.12、0.11,分别高出50%、58.33%、81.82%。

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展示,在各类文体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中脱颖而出。学生根据专业特长的需要,积极参与活动,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的同时,全面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有效提高了社会竞争力。

(二)隐性育人功能

1. 社团活动多样化,推动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

5个学生资助社团围绕社团活动宗旨,开展形式多样和主题明确的活动,主要包括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活动。数据显示,各类活动中,公益志愿类占比48%,文体类19%,学术类14%,培训类13%,其他占6%。随着活动类型、内容的多元化,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所有活动中,参与人数在40人左右的占到总比的33%,40—70人的占比24%,70人以上的占到21%。

绝大部分社团成员对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表示认同,他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专业需求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参加各类社团活动。近年来,学生更注重结合专业优势,例如参与SRT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等科研平台,有计划、分步骤地组团立项,申报社团项目,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参与人数不断增多,扩大了社团活动在校内外的参与面与影响力。

2. 重视提升综合素质,塑造优良品格。

对社团成员入校以来获得的除学习以外其他奖励进行统计,发现累计获得各类奖励220项。其中,按级别分,国家级10项,省级22项,市级8项,校级180项;按性质分,公益志愿类20项,文体类39项,学术类55项,科技创新类26项,优秀个人(单项)26项,其他类54项。

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社团成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也促进了其品格的塑造,收到了德育效果。体现在社团成员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绩,如荣获“国家优秀志愿者”、江苏省大学生运动会金牌等荣誉。此外,少数社团成员加入创业导师项目,如创建了“紫砂艺坊”工作站等创业项目。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让贫困学生在大学校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其具备了良好的品格,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学生资助社团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认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有全面的教育[2]。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提倡将智力生活与劳动生活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教育结合,教育与自然教育结合[3]。这对于资助社团育人功能的路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并以“第二课堂”为补充,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接触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搭建了平台,并在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

(一)提升社团活动的文化性,实现团队育人

1. 通过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推动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5]。校园文化的本质就是“化人”,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和强大育人功能的文化[6]。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挖掘各种有效举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实现“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为补充”的结构。社团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群体心理学理论认为团体对个人性格、行为有重要影响,群体心理表现在模仿、感染和竞争上,在朋辈环境中成员能够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7]。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推动社团朝着积极健康的趋势发展,激发社团成员的竞争意识。

2. 增强社团活动的品质和影响力。

一切思想文化阵地都要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学校思想阵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8]。坚持分层次、有步骤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化视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注重顶层设计,贴近学生的需要,开展具有思想性、学术性与寓教于乐的社团活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团活动及学校的影响力。大学生社团育人环境的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运转机制、骨干队伍、社团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地加以构建[9]。

(二)发挥社团活动的服务功能,实现实践育人

1. 在服务性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详细阐述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天生具有一种“潜在的能量”,从心理和生理上都趋向自我完善的特点,追求个人发展、实现人生目标是每个人的特质要求[10]。这种观点对于资助社团成员的自我发展有着借鉴意义,社团活动是高校为大学生提供接触、了解和服务社会的实践平台,也是学生提升各方面能力的大舞台。如在组织、开展服务性的社团活动时,可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大学生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也实现了其人生价值与追求目标。此外,社团成员在活动中的角色发生转变,从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中展示自己,到以组织者的身份在社团工作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参与社团的日常管理,组织具有资助特色的活动,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管理、决策及协调能力。

2. 重视社团活动的社会化功能。

社团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搭建了桥梁,同时为大学生参与学校与社会活动提供多元化的渠道,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11]。例如,学生依托专业优势,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活动,将专业知识合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知,同时,大学生对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也有所适应,并在活动中实现社团活动的社会化功能。此外,通过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加强与兄弟院校、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交流学习与合作,形成具有品牌特色的资助社团活动,扩大活动的参与面与覆盖面,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大环境。

(三)发掘资助社团的教育引导功能,实现资助育人

1. 增强社团活动内容的针对性。

大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历练与提高。如引导诚信还贷,围绕“诚信教育”、“道德观的讨论”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问题,以主题辩论会、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资助社团成员的思想道德素养,紧跟时代的发展进程。此外,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挖掘社团成员的个人潜能与优势,多维度、深层次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注重活动内容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社团的整体实力与优势,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内驱动力。

2. 注重社团活动的内涵式教育。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践行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载体,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内涵式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彰显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软实力。实践活动既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实现学生与社团之间的和谐发展,还要以社会发展为导向,社团活动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品牌特色,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与道德素养,真正实现学生、社团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之一。近年来,国家的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资助举措不断拓宽,应将资助工作的重点落实在资助育人方面,明确以资助为途径,以育人为目标。因此,加强对学生资助社团育人功能的理论研究,探索更多有效的资助育人路径,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优秀品格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清林.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路径探索[J].社科纵横,2012,(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苏]苏霍姆林斯基;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龚少博.高校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

[5]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的意见[R].2005.

[6]董建江.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00,(7).

[7]杨娟.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8]胡锦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5-04.

[9]李莉.努力构建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环境[J],江苏高教,2004,(5).

[10][美]马斯洛;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上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总结下一篇:小学生五年级春天来了6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