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文化与亚文化

2024-08-15

群体文化与亚文化(精选8篇)

群体文化与亚文化 第1篇

宿舍群体现状分析与文化建设

随着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这一群体正在不断膨胀。而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给宿舍文化建设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下面以东区二号楼618宿舍为例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

如图所示,618宿舍有A、B、C、D四个成员。其中D是宿舍长,B是班干部。按气质类型来分析,A是胆汁质型,B是粘液质型,C是抑郁质型,D是多血质型。

宿舍长D善交际,开朗,健谈,易共鸣,随和,无忧无虑,对其他宿舍成员有着较大的影响力。班干部B谨慎,常深思,平静,有节制,可信赖,性情平和,镇静,对其他宿舍成员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力;由于某种莫名的原因,与C走得较近。成员A敏感,易兴奋,常感不安,易攻击,冲动,多变,乐观,活跃,与忧郁、严肃、刻板的C水火不容,时有口角且与B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通过调查分析,618宿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宿舍卫生条件较差

由于宿舍成员成长环境和生活习性的不同、集体意识的减弱,经常出现被子没人叠、地板没人拖、垃圾没人倒的现象。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宿舍的形象和我们的生活环境,不仅自己受害,还要连累其他宿舍一起饱受轮回之苦。

2.电脑、网络对宿舍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固然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但是给群体文化也带来了很大的冲突。宿舍成员C购进一台电脑,本意是为学习之用,不料迷恋网络,不能自拔。每天废寝忘食,不仅耽误了学习,而且累垮了身体,最近又闹起了抑郁。由于整天沉迷于虚幻世界,与其他宿舍成员少了交流,人际关系开始淡化,一度造成了与其他成员的关系紧张。

3.宿舍学习气氛变淡,凝聚力减弱。

由于个人性格的不同和来自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再加上卫生状况不断下降,互相扯皮现象严重,宿舍成员都把宿舍当成了旅馆,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根本来不了学习的心,于是在宿舍就是上网、扯淡、听收音机,出去才有可能学得一些东西。成员间的交流沟通减少,宿舍被一层沉闷的气氛笼罩着。

4.与其他宿舍之间保持着一种不冷不热的关系

由于宿舍向心力不断下降,本宿舍成员开始向其他宿舍寻求感情归宿。而其他宿舍作为一个整体,本来就有排他性,再说“加价有本难念的经”。这就造成了此一宿舍的某成员与彼一宿舍的某成员关系交好,来往频繁。久而久之,不但使本宿舍关系产生紧张,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宿舍成员之间的感情,也疏远了两个宿舍之间的关系,给宿舍间文化的共同构建带来了很大难题。

二、文化构建

宿舍文化的构建归根结底就是“家”文化的构建。要使宿舍成员对自己宿舍产生归属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具体简易如下:

1.建立健全宿舍群体规范,加强对学生宿舍纪律、卫生、安全、学习的检查。

宿舍长和班干部应发挥领头人的作用,带头遵守宿舍纪律,加强宿舍安全防范意识,相互监督个人卫生和宿舍整体卫生。形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2.加强宣传教育,注重引导宿舍精神面貌的建设。

不仅学校、班集体要有意识地宣传宿舍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而且以宿舍为单位也要加强交流沟通,宿舍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帮助,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求同存异。

3.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主要是文体方面的的活动。

组织一场诸如“宿舍文化节”之类的大型活动。开展改善宿舍状况、美化生活环境的活动,充分发挥宿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增强归属感,培养认同感起着重大的作用。开展小型的活动如“宿舍赛诗会”、“宿舍羽毛球赛”等文体活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更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逐渐引导对宿舍这个群体产生认同和归属。

4.对宿舍进行分化和重组

由于宿舍成员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一宿舍多数为班干部,班干部之间势必为了各自利益产生冲突,而普通同学总会受不了这些班干部整天谈论着彼此的利益纠纷,不仅影响其学习,还影响其休息生活。当这种矛盾达到最大化时,必然冲突加剧,甚至发生流血事件。此时就需要对宿舍成员进行优化重组。对宿舍进行优化重组并不是逃避现实的做法,反而是最现实的策略。正如我们都不愿意看到整天扳着脸自行其是的人一样,更何况彼此视如仇寇。当然随着时间的淡化我们会重归于好,甚至亲如兄弟,那也只是以后的事了。

5.对大学生进行阶段性心理测试

实际调查证明,大学生的抑郁率在不断上升。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宿舍成员的关系走跌,产生信任危机,故而忧心忡忡不得排解。怎样解决这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呢?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对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心理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具体可用问卷、调查、访问、观察等方法,在各个阶段都要对其进行心理测试。

三、结语

大学生宿舍群体状况是复杂多变的,因而要动态地、全面地提出适时、适事的解决方案。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关键是归属感的建立,应根据其心里节奏的不断变化建设不同时期适合不同宿舍的文化。宿舍成员之间只有求同存异,建立信任,对宿舍产生认同感,才能建设出独具特色的宿舍“家”文化。

群体文化与亚文化 第2篇

当代学生群体的文化探析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析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重要群体--学生群体.作者从政治立场、民族情感、个人利益等几个方面把当代学生群体与前辈们加以比较分析,从中揭示出当代学生群体的文化特点.

作 者:马丽英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3001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7(4) 分类号:F122 关键词:群体   文化   政治立场   民族情感   个人利益  

群体文化与亚文化 第3篇

1 晋狮企业家群体文化表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诱因

泉州自古以来就是商贾繁盛之地,唐宋时期即有泉州商人成规模地漂洋过海,闯荡世界。上世纪80年代,闽南地区开始实现经济腾飞,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涌现了一批产业集群,晋狮轻纺产业集群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晋江拥有运动鞋生产企业3 000多家,产量占到全国的1/3,全球的1/6,是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而作为东南沿海最具规模的基地的石狮,拥有5 000多家服装及配套行业企业,年销售额120亿元、居全国第二的面料市场[1]。晋江和石狮地理区位相近,在当地集群形成的早期,集群中的生产环节和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存在着许多的交叉。此外,纵观集群的形成历史与两市的区域文化传统,二者也存在众多相依相生之处。

在此,我们将追寻晋狮轻纺集群生成的历史踪迹,剖析其中一以贯之的晋狮企业家群体文化特质表征,并探讨其形成的历史诱因。

1.1 贫瘠环境中形成“敢拼”的海洋文化气质

20世纪70年代以前,福建绝大多数的滨海小镇都是极度的贫困,海岸的恶劣气候与大海的险恶莫测,使人们经常经历颠沛流离、悲欢离合的苦乐生活,铸就了闽人的坚毅拼搏意志。从外貌看石狮是个平常无奇的小镇,它占地不过48.66公里,而历史为这块土地注入了浓厚的商品观念,也使这块土地的生灵学会了竞争钻营、聚敛财富的超绝本领。

当大清帝国实行“禁海”、“迁界”政策后,“膏腴弃为荒地,庐舍沦为废墟”,一方面,许多闽人不顾封建朝廷的海禁压制,以海为田,凭海为市,在明清时期利用延绵曲长的海岸开始了非法的海上贸易,这也塑成了闽人的冒险犯禁、大胆敢为的精神[2];另一方面,由于商业活动几近消失,许多石狮人仗剑离乡、飘洋过海,到异族的土地上实践他们的梦想去了。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与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后的移民文化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漂泊的冲动、创造财富的欲望及冒险敢为的精神,造就了闽商独特的海洋文化气质。

1.2 多变历史中形成“会拼”的敏锐应变作风

闽南人不愧为“海之子”,不仅具有天生的商业敏锐,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善于随机应变的“躲闪”精神。他们不单懂得“爱拼才会赢”,更重要的是明白“拼得聪明,才能赢得精彩”。

1980年8月,在中国大陆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晋江顶住压力,为保护已有的个人小手工作坊,也为了促进其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晋江明确允许本地社员集资办企业,甚至只要三位社员联合集资,办的厂子不管大小,其性质都属于集体企业的范畴。正是这个新颖、大胆的政策促成了晋江非公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一个重要的起步模式:“联户集资经营”[3]。“联户集资”企业(后改名“红帽子企业”)是晋江人民的自发创造,此模式为晋江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建设做出了拓荒性的贡献,许多民营企业家则在这一时期挖到了第一桶金,完成了原始积累[4]。

1983年1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石狮镇抓住机遇,大力引进外商来料加工,发展乡镇企业。当时,石狮的外商服装来料加工遍布城镇和农村,促进了服装乡镇企业蓬勃发展,1984年以后,由于三资企业的创办,一批投资额大、产销信息灵通、技术设备先进的三资服装企业相继出现。服装图案机、全自动制衣流水线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使服装业又跨上新的台阶。这些拓荒者们凭借着沿海相对较好的地理优势和信息渠道,利用侨乡的优势,迅速吸收港台最新的流行时尚,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中去,开始生产仿港、信洋的国产服装,这使得石狮晋江的服装产品畅销全国,进入了各大城市的著名商场。

1.3 商贾传统中沿袭“爱赢”的重商逐利氛围

这里的区域文化使人民对商业有着天然的敏锐洞察力,血液里涌动着鲜活的商本意识。正是如此,这些有着“学而优则商”而不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闽人开创了中国大陆风气之先,

1978年国家重申保护侨汇政策,恢复凭侨汇供应物资。20世纪80年代初,石狮市每天都会收到一两千包从海外寄来的物品,这些物品有新旧衣服、布料、日用品。邮寄者的目的是改善侨眷生活,有些侨眷把多余的物资拿到“估衣摊”上出售,所谓“估衣摊”,即镇上和周边群众自发形成的侨属多余物资的经销点,由一些有生意头脑的人经营。他们或向侨眷购买商品,然后拿到“估衣摊”上来销售,或者为侨眷提供寄售服务,由此形成了原始的供货渠道。据统计,当时“石狮街”除取得营业执照的318户商贩外,还有无证商贩两三百户。这样大规模的市场经营活动,在大陆首屈一指。石狮市小洋货市场风靡一时,被称为“小香港”[3]。可以说,“估衣摊”成了唤醒闽南“生意人”商业基因最早的试验场,而外资和“联户家庭企业”则为服装业的兴盛奠定了资金及经营方式的基础,这些是历史偶然的选择,也是区域必然的选择,最终发掘出了该地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巨大潜能。

1.4 抱团创业中传承“互赢”的结网竞效意识

众所周知,泉州地区工业化是从以私有产权为主体的家庭工业起步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信息传播渠道极为有限,长期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凭借其天生的敏感性,在摆脱土地束缚走上工业之路的初期,很自然地选择了与自己具有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人来获取自认为最可靠的信息,并选定其为合作和模仿的对象。而泉州农村也像其他的闽粤区域一样,以宗族和姓氏聚居的村庄比比皆是,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的产业扩散,使一个人在某一行业取得成功后,往往会带动整个家族从事同一行业,从而出现许多从事同一行业的家族企业和企业集团。泉州产业群落的形成和扩散的这种“抱团创业”特征,虽然单体规模不大,却表现出极高效率。

美国汉学家彭幕兰在其著名的《贸易打造的世界》里肯定“以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福建为故乡的离散族群,是人数最多、最经久不衰的离散族群之一”,而且,闽籍在世界各地的离散族群能够构成相互支持与协助的贸易之网,“在过去,世界各地的贸易都是通过同乡所构建的人际关系网进行的”。

晋江陈埭镇早期创办企业的5 100万元资金中,华侨及港澳台同胞眷属的资金占55%,利用侨属闲房办厂的占82%。吸引比较富裕的“三胞”眷属把消费资金和生活住房变成生产资金和厂房,是很多企业初创时期的启动资本。更为重要的是,私营企业初创时期,华侨关系网络不仅提供了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市场等一系列企业发展所必备的资源,而且海外人脉网络使得晋江私营经济初创时期的产品就能够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5]。

2 集群化背景下晋狮企业家群体文化的局限性及其演化

泉州的服装产业从最早的“估衣摊”开始的,侨资和“联户家庭企业”则为服装业的兴盛奠定了资金及经营方式的基础,华侨关系网络则提供了包括信息、技术、设备、市场等企业必备的生产要素,这些是历史偶然的选择,也是区域必然的选择,最终发掘出了该地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巨大潜能。面对经济发展最初的萌动,晋江石狮以联户集资的家庭企业和各具特色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中逐步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基地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特色产业集群。在此中,一个传承区域浓厚商本意识及率先敢为文化气质的潜在企业家群体,挣脱政治束缚,迅速应运转化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民间企业家,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促成了经济活动中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的浪潮,并最终推进了闽南区域经济的成功转型。

2.1 晋狮企业家群体文化的局限性及其表征

然而,随着市场发展格局与经济大环境的不断演变,晋狮轻纺集群企业家群体文化中的局限性也暴露无遗,并在集群学习效应的强化机制下产生了自我锁定的路径依赖。

2.1.1 既得利益下的缺乏远见与埋头蛮干

泉州服装在当时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危机。随着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品种多而杂、质量参差不齐的发展状况渐渐暴露出来了。水涨船高,当时的服装市场可以说是前景一片大好,只要有市场需求,大家就会一哄而上,蜂抢市场份额。追求速度与数量的同时,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不管是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都为国内外服装品牌做加工,“贴牌”是当时闽派服装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写照。他们认为“贴牌”能快速占领市场,无需劳神伤财即可获得利润,当时在石狮这种做代工的企业比比皆是。“厂家提供样本和材料,我们照着做就是了,很多企业都是这样起来的,动动手的事情,很简单。”一个在服装厂呆了十多年的老工人如是说。但正是由于注重模仿加工,忽视对品牌的塑造,这为闽派服装产业进一步扩大升级埋下了发展的隐患。

2.1.2 重商趋利中的冒进叛逆与法制淡薄

假冒伪劣是石狮人挥之不去的痛,严重影响了石狮商品贸易的发展。地理文化与工商文化传统成就了石狮人敢拼、冒险的创业特点。在投资创业上表现为很大的盲目性和单纯的非理性冲动,石狮商户甚至是整个福建商群甚少循规蹈矩,因而也更具蔑视权威、敢于离经叛道。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敢拼、冒险性走向极端的表现是将利益凌驾于法律道德之上,置基本的商业游戏规则于不顾,越过法律和商业道德的底线,这给绝大多数遵纪守法、按照商业规则行事的福建商人声誉造成了损失,也在客观上对福建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当然,身在其中的石狮人吃了不少苦,却也从中意识到品牌立市的关键性作用。这为后来石狮服装业和晋江鞋业的品牌发展意识提前上了极具教育意义的一课。

2.2 集群化背景下晋狮企业家群体文化的演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在闽派服装还沉浸在自己创造的辉煌业绩里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突然降临。来自浙江、江苏、广东、辽宁等地经销泉州服装的客户,依靠自己多年建立的销售网络和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开始创建自己的服装品牌,并将泉州作为其生产基地,开始逐渐挤占市场。陡然惊醒的闽派服装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冲击和挑战,措手不及的闽派制衣人有些方寸大乱,没有形成自有品牌的泉州服装,风光不再,一些企业甚至被迫转型做服装面料的开发、生产和供应。危机面前,闽派服装该何去何从呢?

2.2.1 痛定思痛中的自我创新与务实进取

根据熊彼特的理论,企业家最重要的禀赋就是创新,包括自我创新和社会创新。前者是指企业家勇于突破自我,尝试自身未曾经历的事情;后者则是指企业家敢于超越他人,尝试前人未曾经历的事情。而企业家创新序列体现了企业家自身的成长,当企业家处于自我创新时,企业家处于成长阶段;当企业家进行社会创新领域,企业家进入成熟阶段[6]。

作为缔造晋狮经纺集群的闽商企业家,同样伴随产业的生命周期历经创新序列的周而复始。从初创业期的自我创新到社会创新时区域产业的振兴,到竞争激烈下新一轮的自我创新,在痛定思痛中蜕变着自我创新,成为集群化背景下晋狮企业家群体新的文化特质。他们认识到企业需要跟进设计、生产、销售等一系列配套工作,并融入时尚文化理念。专业知识的缺乏与急功近利的行为创不了名牌,而维护一个品牌则需要更多的苦心经营。

此后,闽派服装企业在广泛宣传的同时,通过加大技改投入、聘请知名设计师并在大城市设立研发中心等措施,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比如,七匹狼目前的研发中心就有日本与中国香港的设计师参与,爱登堡在香港设立了开发设计中心,盖奇高薪聘请国际知名设计师。目前,闽派服装大部分骨干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开发设计室。

2.2.2 国际视野下的科学管理与品牌立市

在经历了市场萎缩、产品滞销的阵痛后,晋江制鞋企业意识到品牌质量的重要性,开始努力提升产品技术含量。随着科技的发展,晋江鞋业渐渐从传统的家庭作坊中走出来,形成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在引进自动制鞋流水线和自动注塑一次成型制鞋机等大量技术设备之后,内部分工越来越细,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包括鞋的配件、鞋楦、鞋底、鞋跟、鞋扣、鞋衬、轻泡、炬胶、吹塑、纸盒、包装箱等一条龙的柔性专精产业链。

同时,当地政府也同样意识到了实施名牌战略对于打造闽派服装的深远意义。其中,石狮市政府就提出了“六名工程”,即通过加大实施名企、名牌、名店、名家、名师、名模等战略,使石狮服装实现从生产基地向品牌之都的升级。晋江市政府邀请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帮助晋江市从事纺织服装、运动鞋服等传统产业集群进行升级规划,同时用城市品牌规划来推动晋江企业从OEM贴牌到ODM研发生产,再到品牌塑造推广来改变企业商业运营模式,以此来推动产业机构升级和企业商业模式变革。在产业升级和结构高速中诞生了七匹狼、安踏、特步、九牧王、柒牌等一系列的知名品牌,拥有了50多家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畅销国内外,这50家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风飞扬。

3 结论与启示

企业家群体的创业以及在技术与制度上的创新活动不但决定了企业自身的成长历程,而且还通过他们的地方生产网络对网络成员产生深刻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创业群的整体发展轨迹。而积淀在企业家群体行为处事背后的精神理念、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文化特质,在对区域产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由晋狮轻纺集群的案例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3.1 企业家群体文化是促进区域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资本

企业家是特定角色位置与特殊人力资本的耦合。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诺斯提出了包括道德伦理、行为习惯、文化旨趣在内的非正式制度概念,人的潜能对应的精神素质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才受到重视。李斯特更是在精神资本的概念下强调了人力资本的精神存量以及教育对国家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综合舒尔茨、诺斯和李斯特的思想,可以把企业家人力资本划分为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知识性人力资本,这由企业家所拥有的系统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所构成;二是精神性人力资本,这是由企业家的精神理念、价值观、行为习惯等非知识性因素所构成。前者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后者则主要给出决策与需求的偏好、方向、特征与风格,解决“做什么”和“以多大努力去做”的问题。在动态化过程中,后者对前者还有推动作用[7]。

因此,精神性人力资本对企业家成长意义重大。它是促进企业家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因,是决定企业家行为取向的关键因素。积极进取、创新开拓的企业家群体文化,将成为区域产业得以顺利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资本。

3.2 企业家群体文化是评价区域企业家资源禀赋的重要标志

企业家是愿意承担市场风险,从事企业创立与经营管理的人。专业化产业区生成从本质上讲是企业家群体的创业过程。因此,是否具有潜在企业家资源,企业家如何创业,地方企业家群体能否形成,往往决定着地方产业区的前景。对企业家群体的资源评价,主要不在于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培训状况,而在于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而创业精神及其实践又受到创业环境与创业氛围的影响。马克斯·韦伯曾经把西方资本主义起源归因于新教资本主义伦理,认为新教对勤勉的提倡,对财富的认可鼓励了新教徒的创业活动[6]。

同时,企业家创业精神与创业活动具有历史传承性,具有工商业传统的地域与家族,通常偏好工商业,有较强的创业意愿,具备一定的工商业活动经验积累。这一由文化传统与历史传承所构成的地域性非正式制度,对该地区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具有引导与规范功能,这有助于形成地方的群体意识与从众行为。由此,企业家群体文化中所蕴含的义利观、创业观、市场观及风险观,将成为一个地域可能与否形成专业化产业区的重要评价标志。

3.3 由群体文化构成的企业家内生性环境是产业区得以形成的集聚机制平台

地方产业集聚机制与企业家创业的路径选择以及企业家群体形成机制关联。众多专业化产业区生成的经验表明,大多数创业者是在先行者成功的激励下进入创业者行列的。后来者通过模仿与利用现有资源及渠道进入相关产业,并且降低了交易成本与创业风险。先进者创新与后进者模仿的地方企业家创业路径所呈现的产业选择趋同于地方企业家同业竞争现象,反映了地方产业集聚中的路径依赖特点。正是这种创业路径依赖机制,使地方产业集聚以及企业家群体得以形成。

由此,一个地区企业家之间的互动作用及其群体效应,这个群体的致富欲望、努力程度和事业愿景,这些因素在更大程度上是内生于企业家自身行为的。因此企业家成长过程中,除了外部环境,还有一种可称之为内生性的环境因素。这种不同于一般外部环境,由企业家群体文化所构成的企业家内生性环境,是促使产业区生成的集聚机制得以实现的平台。

3.4 企业家群体文化需要在新的机制中扬长避短,整合重塑

伴随经济环境的风云际幻,任何一种企业家群体文化,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在新的市场格局与经济环境中,企业家群体文化面临文化融合与再造的重任,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反过来形成一些新的文化特质。从以“徽商”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企业家成长过

程,可以看出企业家成长的内生性环境的优化是区域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企业家的成长不仅需要企业家自身的自我定位与自觉进步,而且需要集体的觉醒和群体间互动关系的构建[7]。而其群体行为处事背后所沉淀的群体性文化,也同样需要以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而得以扬长避短,整合重塑。在此“否定之否定”的“蜕变”过程中,区域政府对企业家群体文化的有效激活与因势利导将为产业集群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福建产业集群效应日渐显现.[EB/OL].(2007-03-02).http://www.smexm gov.cn/2007-3/2007311910309291.htm.

[2]谷晶.传统闽商文化下青年闽商发展方向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6-140.

[3]蒋颖.晋江私营经济发展轨迹[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49.

[4]冯涛.改革开放30年,晋江市民营经济发展轨迹及其启示[J].福建理论学习,2008(4):15-18.

[5]苏文菁,郑有国.奔流入海[M].福州: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9-10.

[6]傅允生.资源禀赋与专业化产业区生成[J].经济学家,2005(1):84-87.

群体文化与亚文化 第4篇

关键词:文化 心理对峙 群体

一个文化多元杂陈状貌的时代悄然而至,站在这个文化勃兴的时代长廊,我们没有理由回避那些最为活跃的文化类型。青年亚文化,无论从其承载、消费、再生产环节看,还是从其不断涌现的态势看,它都是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不可或缺的地标。“研究个体心理,就是要分析个体在其身临的社会条件和具体情况下的活动。”[1]我们首先要清楚传统文化接受群体与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的界定。普遍来讲,传统文化接受群体大多是80年代以前的人群。而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则是80年代之后,具体说就是所谓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传统文化接受群体与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间产生的心理对峙原因分析如下。

一、童年经验的排他性

童年经验,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它是一个人在童年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意识等等。这一元素不仅是人认知积累的来源,更对个人的心理发展,即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两种文化接受群体心理对峙的原因。

传统文化接受群体的童年时期所接受的文化多是道德、教条、伦理等等,这些文化也就潜藏在他们的内心,当他们对外在事物进行批评时,就会本能地显现出这些童年经验的迹象。因为随着他们后天的知识积累这些经验会随之融入其中,从而形成一种既定观念,致使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有了一个“标准”,对于不满足“标准”的事物便会一定程度上的排斥。而“青年亚文化是由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2]青年亚文化的属性特征几乎与传统文化是对立的,所以会被本能地排斥。而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多出生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时代,他们受物质享受的影响极大,致使陷入一种“迷狂”,又由于与前者相同的原理,他们大多本能地排斥传统文化,或是无法使其成为他们的中心兴趣。

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观点说:“一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的每个早期阶段仍同由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在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少年内不显现出来,但是其力量却丝毫不会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3]将人的童年经验可以看作是一种内心潜力,当人们的主导观念受到充斥时它便会发挥作用,而且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力量去抵制外侵的与观念不符的事物。所以传统文化接受群体与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必会因此而形成心理对峙。具体说来,这就是二者童年经验的对峙所导致的。

二、恐惧感下的自保心理投射

通常情况下,当人们真切地热爱某种事物时,当有人试图推翻甚至威胁到其存在和发展时,便会本能地站出来保护它们,而且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这是心理保护机制的一种变式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的现象。从这一角度讲,传统文化接受群体与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的心理对峙就是源于彼此的自保心理对对方的投射。就像两个对立的学派为了自身不被对方驳倒,就要不断地去攻击对方,并认为对方是“错的”,把对方看成是自身所不能接受的某种事物。同时,传统文化接受群体也存在一种恐惧,即他们担心后生群体对新文化一味地沉迷接受,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淡化而失去主流地位,甚至在几十年、几百年后可能会是传统文化的末日。因而他们要去抵制亚文化以自保。而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则是受于传统文化对其的压制和批判而同样地进行自我保护。

三、个性干涉下的抵触

“个性”是个麻烦的东西,因为它是个千面人,是一种极其不具统一性的事物。它只代表一个方面并且是与其他方面无对比性的一种观念。如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又包含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等独立的学派,这些也都是“个性”。所以,学科是一个大“个性”套小“个性”的整体。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也是两种“个性”,它们本应是两种互不相扰的“个性”,但因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干涉,从而致使二者相互抵触。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青年亚文化是各个时期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文化,它由青年亲身创造,往往会被媒体宣传、放大,在传统文化的观念角度讲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虽然后者在某些方面有违“道德”,然而这两者应是两种不同的整体,无论是哪一方,它作为一种“个性”的存在权我们无权否定。因而,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在文化的大集合里是作为两种小“个性”而存在,他们自然有自己的接受群体,这些群体的接受心理也是作为一种“个性”而存在着,但因互为干涉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峙。

综上所述,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心理在当前是被指为“非正常”的,除了是因为它与主流文化对峙外,还涉及到民族文化心理,这就也要涉及中西文化交流。由于中西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而致。当然这只是客观上的考虑,从对立双方的内部入手,主要还是因接受群體的童年经验、心理抵御机制、以及“个性”的相异性而造成的心里对峙。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与时代的进步是紧密相关的,电子科技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是青少年甚至中年人对现实失去信心,而去追求虚拟的享受,例如当今流行的博客、空间等等。也许是传统文化接受群体太死板,也许是青年文化接受群体太张扬,总之,二者的心理对峙还会延续很长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陈龙.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05(02)

[2]张畅.当代青春亚文化的多元特征[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关于企业培育青年群体文化的思考 第5篇

一、企业培育青年群体文化应着力于四个方面

1、环境文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置身于其中的人们会产生强烈的熏陶和影响。一个人长时间处在一种环境中,渐渐就和环境融为一体,行为举止皆会因环境而改变。一个民族也一样,如果长期与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语言文化都将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被同化,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企业在青年群体中要大力营造浓郁的青年文化氛围,尤其作为青年先进集体典型的“青年文明号”更应该如此,清新、幽雅、整洁、美观、文明的环境才能真正体现“青年文明号”的群众性、青年性和先进性。在环境中可以布置一些激发上进的名言警句,健康向上的字画,另外,结合实际设计制作“青年园地”、“青年风采展示栏”等,及时把青年的各种优秀作品展示出来,以此来激发全体青年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文明从业,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2、制度文化。企业的有效管理离不开科学的规章制度、严明的奖罚机制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青年最具活力,也最易放任自流、产生自由主义,甚至导致无政府主义。在企业中,要使青年健康成长、遵纪守法、努力工作,促使企业安全生产稳定有序、各项工作活动正常开展,就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并充分考虑青年特点和青年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迎合青年的实际需求,尊重青年的劳动成果,认可青年的价值所在,真正把青年当作企业的主人,为他们提供发展意见的空间,积极采纳他们所提出的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规章制度要易于被青年所接受、所认同,进而成为绝大多数青年的自觉行动。通过规章制度使青年真正感受到自己与企业同属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思想渗透到青年的心理,进一步激励他们不但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严格标准化作业,而且积极主动维护企业形象,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行为文化。怎样使企业对青年的管理、约束、说教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这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探索并认真研究、实践的课题,也是企业实现成功管理的外在体现。企业对青年群体的行为,一方面要进行规范,通过要求、示范、说教,并形成制度规定,让他们知道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另一方面要通过引导使青年言谈举止文雅、文明,并把一些代表企业的特定行为约定俗成,形成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在企业中逐步形成青年群体所特有的行为规范,从而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形成企业的精神,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信誉,更具竞争实力。

4、观念文化。一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种质的变化,是环境影响、管理约束、行为引导,加之长期有效的思想工作的结果,也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蹴而蹴、立竿见影,也不能单靠强制力或刚性约束来实现,要靠长期“外力”的作用及和风细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可达到目的。企业一定不能忽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正确的行为观念植根于青年思想深处,使青年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把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作为个人的第一选择。这样,企业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后劲。环境---制度---行为---观念,这四个方面层层递进,从四个层次看,由表及里,由外到内。我们要以良好的环境熏陶青年,要以严格的制度约束青年,要以规范的行为引导青年,最终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企业培育青年群体文化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1、组织、典型、群众的关系。在培育青年群体文化过程中,青年群众是基础,是主体、是根本;党政工团组织是“联动机构”,是青年群体文化组织、策划、实施的主导力量;典型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具有先锋、示范、引导的作用。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业,三者并重,互相联动。

2、环境建设、制度约束、行为引导的关系。在培育青年群体文化过程中,环境建设不可忽视,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有利于培养良好品行;制度约束就是用规章制度去约束、管理对象,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融之于情感、民主,理顺工作关系,理顺思想情绪;行为引导是以典型引路,以德、以情、以人格的力量,教育、示范、说服、关爱青年。环境建设、制度约束、行为引导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在实现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

群体文化与亚文化 第6篇

海伦剪纸历经百年、享誉中外。经过数代艺人的传承、变异、复合,从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发展成如今具有较高艺术性、鉴赏性、珍藏性及经济价值的民间艺术奇葩,已成为全省知名的寒土文化名牌。1993年,海伦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称号。海伦剪纸只所以有今天的艺术成就,总结起来,主要是我们多年坚持抓剪纸群体建设的结果。

一、抓组织培育优秀创作群体

只有一流的团队,才会创作出一流的艺术作品。在培育优秀剪纸群体上,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一是依靠领军人物,推进剪纸艺术发展。在海伦剪纸百年传承中,历史的形成了以傅作仁、毕再生、刘卫平、于忠厚等为代表的剪纸带头人,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作了不同时期的剪纸代表作品,奠定了海伦剪纸的艺术地位,带出了一支热爱剪纸艺术、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创作队伍,对海伦剪纸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全市剪纸创作骨干已达120余人。这些领军人物创作的优秀作品不仅装饰过人民大会堂,有过成为国家领导人礼品的骄傲,而且有15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徐悲鸿纪念馆、民族文化宫、俄罗斯纪念馆收藏,有3000多件作品先后赴美国、日本、法国 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销。大型剪纸《满族婚俗图》、《金陵十二钗》、《古典四大名著故事图》等代表作品相继问世,不断将海伦剪纸推向新的高度。二是扩大群体规模,形成群体网络。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形成了以文化馆为龙头,以剪纸艺术发展公司、任景权手工剪纸广场、傅作仁满族剪纸艺术馆、李晓霞古月斋装裱社等剪纸实体为纽带,以各乡镇剪纸创作小组和相关中小学校为基础的遍布城乡的剪纸创作群体网络。目前,全市城乡有剪纸创作群体15个,创作骨干120人,整体规模达1200人。这些剪纸群体边研究、边创作,推出了大批剪纸新作。2001年,文化馆集体创作的《剪纸京剧脸谱》一书,已由省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新加坡、台湾举办的国际书展中,荣获北方优秀图书金牛奖。在文化部等四部委举办的“中国剪纸大赛”上,海伦市文化馆荣获“德艺双馨”奖及金奖。傅作仁老先生全家已有5代18人从事剪纸创作,可称为剪纸世家。赵春爽、李晓霞、陈福增等人设计、创作完成的114幅、长14米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头像剪纸作品被列入毛泽东诞辰111周年纪念大会的专用纪念品,在人民大会堂澳门厅展出;刘卫平、李晓霞等人创作的《清明上河图》15米长卷,首开剪纸创作仿古名画的先河。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建设生力军。为了焕发海伦剪纸的生机和活力,弘扬海伦剪纸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我们着眼长远发展,不断加大剪纸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1)创办了剪纸艺术培训班,面向社会招生,培养剪纸艺术人才。(2)在各级剪纸创作群体中,采取以师代徒的方式培养人才。(3)在中小学校开设剪纸进修课,培养剪纸人才。杂海伦师范学校、海伦一中、二中、实验小学、立新小学等学校开设了剪纸艺术课程,并分别成立了剪纸创作活动小组,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为剪纸艺术的发展积蓄了有生力量。

二、抓活动提高群体创作艺术水平

开展艺术交流,是提高群体创作艺术水平的关键。群体组建后,我们注重开展创作、展览、研讨、观摩等多种活动,以此来提高剪纸群体的整体创作水平。一是举办展览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在市内、我们每年配合市里招商引资等大型活动,都举办两次剪纸作品精品展,如“青年剪纸作品五人展”、“十乡镇剪纸联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型剪纸精品展”等等。展览中组织剪纸群体成员和全市中小学生、机关干部参观展览,每次观众均在千人以上。同时积极创造机会到外市县联展和参加全国、全省性的展览,累计参加全国各地展览已达20余次。近几年就先后参加了西安经贸洽谈会、广州经贸会、北京“第38届家居用品暨工艺美术品博览会”等等,哈洽会海伦剪纸年年参展,影响不断扩大。二是定期学术研讨,提高艺术水准。经积极争取,在1984年,全国剪纸艺术研讨会在海伦召开,确立了海伦剪纸在全 国的艺术地位,提升了海伦剪纸的知名度,使海伦剪纸真正走向全国。1992年,全省剪纸艺术研讨会在海伦召开,会上澄清了部分专家对海伦剪纸的模糊认识,确定了海伦剪纸寒地黑土名牌的历史地位。从2000年开始,以市文化馆剪纸研究所为主,每年召开一次剪纸创作骨干研讨会,进行理论研究、艺术交流、互相学校借鉴,掌握动态。三是赴外地参观考察,开拓创作视野。多年来,为了提高群体艺术水平,我们先后组织剪纸群体带头人和创作骨干20余人赴浙江杭州、首都北京、江苏扬州、广东佛山、河北蔚县等地参观考察和学习,进行艺术交流,有12篇剪纸论文在各地艺术会议上交流,通过艺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海伦剪纸艺术创作水平。

三、抓发展拓展剪纸群体发展的美好前景

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步将海伦剪纸引向市场,步入产业化轨道。一是创立载体闯市场。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海伦剪纸研究所基础上,以市文化馆为依托,成立了“海伦剪纸艺术发展公司”,实现了三个创新:创新经营理念—团队变实体;创新管理机制—美工变员工;创新营销手段—作品变商品,以“海伦剪纸艺术发展公司”为载体向市场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同时,我们整合剪纸创作艺术资源,初步形成了傅作仁满族剪纸展览馆、任景权手工剪纸广场等5个分销处,与公司联合形成 对外销售网络,有力地提升了海伦剪纸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定点营销拓市场。通过亲缘优势,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先后在北京颐和园、恭王府、王府井工艺大厦、苏州、哈尔滨龙塔、索菲亚教堂、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绥化、海伦等地先后建立12处海伦剪纸销售网点,形成了以海伦为基地、以哈市为中轴、以北京为重点的海伦剪纸销售网,有力地提高了海伦剪纸的知名度,扩大了市场占有率。三是联营联合保市场。为了提高海伦剪纸的档次,通过多方联系,与哈市特种工艺美术厂建立了合作关系,剪纸公司负责出技术、出人员、出作品,由哈市特种工艺美术厂负责装裱并代销。通过新工艺装裱后,剪纸作品无论是装饰、馈赠还是收藏都可称得上较有档次的礼品,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商品价值,为剪纸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抓保障为群体建设提供支持

群体文化与亚文化 第7篇

——团支部“争先创优”工作点滴回顾

我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多种彩印纸箱包装为主的现代化民营企业,共有员工160人。(其中青年员工120人,青年团员65人。)青年是祖国的栋梁,是时代的骄子,也是企业的主体力量。企业所走过的每一步创业历程,都留下了广大青年员工们的深深脚印;企业每取得的一项优异成果,都凝聚着他们宝贵的心血和汗水;企业光明灿烂的前景,还有赖于他们继续奋力开拓。因此,在企业中做好团员、青年的工作,尤为重要。多年来,我公司团支部按照上级要求,并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企业中团员、青年的新特点,在抓好团支部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先进企业文化活动。依靠这种活动,扎实推进广大团员、青年“争先创优”活动的蓬勃开展,不断开创企业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因此,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社会上的广泛赞誉。近十多年来,我们团支部不仅连年荣获“先进团支部”等光荣称号,而且还为党的组织输入了18名先锋新战士。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创业之初,企业困难重重,举步惟艰。来自四面八方、经历各异的青年员工,虽然其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社会上种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因此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良倾向。例如:有的人理想信念淡薄,缺乏上进之心;有的人认为自己与企业老板的关系就是一种等价关系,因此只求索取,不讲奉献;有的人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有的人举止不雅,情趣低俗,经常流连于网吧舞厅之间„„,这些不良倾向,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企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成为了我们团支部务必急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而为了尽快解决好这一难题,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团员、青年的头脑,用高尚的道德观念

引领其风尚,也为了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好“争先创优”的活动,以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活力,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在老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拨出足额专款,订购了大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生活趣味的报刊杂志,开辟了阅览室、业余活动室、篮球场,乒乓球场等文体娱乐场所,为我们开展好文化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二是采用集中授课、个人学习、分组讨论、出专栏、办月报、做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传播党的科学理论、党的丰功伟绩以及我国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大力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广大团员、青年吸取了丰富的政治营养,用坚定的信念导航着壮丽的人生;三是不间断的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雷锋、王杰、欧阳海、王进喜、焦玉禄等英模人物的生动事迹,使其在心中树立起真正值得景仰的偶像,在人生的道路上飘扬着引领正确方向的旗帜;四是在每年的恰当时间,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演讲会、歌咏会、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赛等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其在寓教于乐中满足精神需求、丰富精神世界、增添精神力量,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五是每年年终在团员、青年中评选出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积极份子,使其作用得到应有的肯定,在全公司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有汗水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先进的企业文化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员工、尤其是团员、青年的心田;犹如催征的战鼓,推动着企业奋进的步伐。多年来,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经济效益日益看好,文明之花竞相绽放,歪风邪气毫无市场;多年来,广大团员、青年理想信念坚定,心灵追求高远,工作任劳任怨,举止正派文明,人人争先创优,身边“雷锋”可见。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了“劳动模范”陈永红、“生产先锋”陈在勇、“优秀车间主任”陈杰文、“革新能手”张千等先进典型。“5.、12”汶川

大地震发生后,,不仅全体团员、青年心向灾区、情系灾民、积极带头捐款,而且还传颂着团员丁小华、刘小平、许磊义务献血而不愿留下姓名的动人佳话、、、、、、这一切的一切,好似群星璀璨,山花烂漫;这一切的一切,令我们深感欣慰,深受鼓舞;这一切的一切,更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先进企业文化的作用是何等的巨大!在企业中大力弘扬先进的文化又是何等的重要!

砥砺风雨去浮云,应信明天春更好。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激荡;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励、总结经验、扬长避短、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在今后的岁月中,把先进的企业文化活动开展得更加红火,把公司团员、青年的“争先创优”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做得更加有特色。做出更大的成效。

群体文化与亚文化 第8篇

近年来网络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利用网络作为舆论载体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初见端倪, 特别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出现的以“网络狂欢”、“人肉搜索”等为代表的群体极化现象备受争议。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到底源在何处, 说法不一, 关于其成因仍然没有系统的的研究和论证。

二、群体极化的原始定义

群体极化 (Group Polarization) 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对群体极化狭义的解释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 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 向某一个极端偏斜, 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 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 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三、调查研究结果与讨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产生的群体极华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命题:

1、基于WEB2.

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WEB2.0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易在网络文化中行形成的现象是群内同质化和群际异质化, 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 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 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 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网络文化的宽容度给予了不同声音发表的平台的的同时也给与了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 而WEB2.0技术的群聚效应更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2、网络舆论主体网民中存在的“阶

级对立”、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与分散, 以及网民的低龄化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观原因。

网络舆论中体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问题反映到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弱势群体的问题 (这里的弱势是相对的概念) 。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 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 以补偿难以实现的愿望, 发泄心中的不满。而互联网的匿名性与宽容性使弱势群体在发表言论时, 大多会采用极端的言语来发泄长期积压形成的情绪。

3、网络舆论引导的不到位和网络舆论工作的不合理措施是造成群体极化现象加深的和发展的外在原因。

网络网舆论引导的不到位也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在群体讨论时, 权威言论的发表与引导有利于对极端言论的消弱和唤醒迷茫状态下网民的理性。有不同观点, 包括在重大问题上有不同观点, 并不奇怪。问题是, 网络机构和网络工作者面对这些重大问题上的错误言论不能失语。

总结以上研究结论,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管理:

(1) 对主要网络舆论传播平台加强引导和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 从而形成主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网络主要舆论环境是网络文化形成的主要源头所在, 对网络主要舆论环境的引导和管理显得非非常好重要和必要。对目前的BBS论坛设置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 尽量减少有WEB2.0技术所带来的群体分化的负面效应。

(2) 加强对低年龄段的网民上网的监管力度, 避免受到大量不良信息的影响。

(1) 在有效监督的条件下进行有选择的网络浏览, 如监护人配同等。 (2) 技术上加强限制, 对未成年人上网要设置信息过滤的相关技术, 有效过滤一些负面、不良的信息。 (3) 严格限制未成年人在网吧等环境比较差的环境进行上网活动。

(3) 合理有效的实施网络实名制度

网络实名制的合理实施, 对网民的群体狂欢中所反映的道德与责任缺失问题有非常积极的预防作用。网络实名使网民在行驶自由与权力的时候仍或多或少的处在道德与责任的约束之下, 从而减少对自身的放纵和随意。网络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胡说八道, 网络实名制措施对一些不良现象应该有所约束和收敛。

(4) 政府应加强网络宣传方式, 建立网络政务平台, 用权威言论进行引导。

针对网民易受权威左右的特点, 政府应加强引导者的权威性, 在网上多发表具有专家水平的意见。政府应加强网络宣传方式, 建立网络政务平台, 及时的对当前的一些重大热点事件进行权威评论, 增强网民对网络舆论的信任程度。

总之, 在新型媒体传播方式下, 更应加强平时工作中的公正与透明度, 及时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对于出现的矛盾要提供有效的反映渠道, 避免把矛盾扩大化, 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

摘要:网络做为“第四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 网络文化在促使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实践研究证明,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极端主义意识尤为突出。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成因是多个方面的:网络、网民和网络舆论管理所自有的特点是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成因。及时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建立有效的信访制度, 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权利保障。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 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树立以公意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上一篇:初中物理总复习笔记下一篇:梭伦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