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2024-07-21

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行榜(精选8篇)

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第1篇

http:///news/1918604 报告显示,北京大学综合得分为100分,问鼎2014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行榜榜首;清华大学得分为98.99,位居第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我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研究生质量最好、毕业生校友最杰出的高校,雄霸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冠亚军宝座。复旦大学得分为81.58,位居第三;南京大学得分为81.07,名列第四,首次进入全国四强;武汉大学得分为80.90,排名第五,中国人民大学得分为80.40,位居第六;上海交通大学得分为80.28,列第七;浙江大学得分为80.20,名列第八;吉林大学得分为77.63,位居第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得分为75.18,排名第十,问鼎全国十强。

名次 学校名称 地区

北京大学 北京

清华大学 北京

复旦大学 上海

南京大学 江苏

武汉大学 湖北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浙江大学 浙江

吉林大学 吉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南开大学 天津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四川大学 四川

中山大学 广东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

中南大学 湖南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厦门大学 福建

山东大学 山东

天津大学 天津

同济大学 上海

东南大学 江苏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重庆大学 重庆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东北大学 辽宁

湖南大学 湖南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兰州大学 甘肃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西北大学 陕西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北京

长安大学 陕西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西南大学 重庆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湖北/北京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暨南大学 广东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中国石油大学 山东/北京

云南大学 云南

苏州大学 江苏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

河海大学 江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

郑州大学 河南

上海大学 上海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

东华大学 上海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

山西大学 山西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辽宁大学 辽宁

安徽大学 安徽

福州大学 福建

南昌大学 江西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新疆大学 新疆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

河北大学 河北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

贵州大学 贵州

江南大学 江苏

河南大学 河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 101 广西大学 广西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

湘潭大学 湖南

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深圳大学 广东

海南大学 海南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湖北大学 湖北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扬州大学 江苏

中国药科大学 江苏

燕山大学 河北

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

哈尔滨医科大学 黑龙江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

石河子大学 新疆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汕头大学 广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宁夏大学 宁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

江苏大学 江苏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青岛大学 山东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154 延边大学 吉林

154 中北大学 山西

156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

157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

158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158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

160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

160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

162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

162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

162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

165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

166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166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

168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

169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170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

170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172 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

172 宁波大学 浙江

174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

175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

175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175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175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

175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

18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

181 华侨大学 福建

182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

182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

182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182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

182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

187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

188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

188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

188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

188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

192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19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

193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

193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

196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

197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

197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197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

200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201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

201 广州大学 广东

201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201 温州医科大学 浙江

205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

205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207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208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

209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

209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211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

212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

212 西藏大学 西藏

214 济南大学 山东

215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215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

215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

218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219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219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219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

219 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

22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223 青海大学 青海

225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

22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

227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227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

229 三峡大学 湖北

230 石家庄铁道大学 河北

230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

232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

232 长江大学 湖北

232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

235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235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235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235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239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

240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

240 烟台大学 山东

24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

242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242 中国计量学院 浙江

245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

245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

245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

245 南华大学 湖南

245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250 南通大学 江苏

250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252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252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

252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

255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255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

257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

257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

257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257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

257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

262 贵阳医学院 贵州

263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

263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

263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

263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

267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

268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

268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

268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268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272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

272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

272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275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

276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

276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

276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

276 温州大学 浙江

280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280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

280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280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

280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285 常州大学 江苏

286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

286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286 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

286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

286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

286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

286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

286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294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

294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

296 宁夏医科大学 宁夏

296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296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296 聊城大学 山东

300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300 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

300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

300 西华大学 四川

304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

304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

304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

304 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

304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

304 昆明医科大学 云南

310 集美大学 福建

310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310 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

310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

310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

315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

315 大连大学 辽宁

315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

318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

318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

318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

318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

322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

322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

322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

322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

322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

327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

327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

32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

329 广东药学院 广东

329 新乡医学院 河南

329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329 徐州医学院 江苏

329 鲁东大学 山东

335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335 吉首大学 湖南

335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

335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335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40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

340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340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

340 塔里木大学 新疆

340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

345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

345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

345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

345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

345 泸州医学院 四川

345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

351 广东医学院 广东

351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

351 齐齐哈尔大学 黑龙江

351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

351 南京审计学院 江苏

351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

351 延安大学 陕西

35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

358 吉林化工学院 吉林

358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

358 辽宁医学院 辽宁

358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358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

358 浙江海洋学院 浙江

365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

365 遵义医学院 贵州

365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

365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

365 北华大学 吉林

365 沈阳化工大学 辽宁

365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

365 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

365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365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

365 西藏民族学院 西藏

376 安徽建筑大学 安徽

376 苏州科技学院 江苏

376 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

376 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

376 西藏藏医学院 西藏

376 云南中医学院 云南

382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

382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382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

382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

382 湖南商学院 湖南

382 渤海大学 辽宁

382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

38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

390 北京农学院 北京

390 甘肃政法学院 甘肃

390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

390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

390 沈阳大学 辽宁

395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

395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

395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

395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

395 大连民族学院 辽宁

395 潍坊医学院 山东 401 皖南医学院 安徽

401 蚌埠医学院 安徽

401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

401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

401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

401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

40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四川

408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

408 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

408 右江民族医学院 广西

408 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

408 石家庄经济学院 河北

408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

408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

408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

408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

408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418 阜阳师范学院 安徽

418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

418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

418 兰州商学院 甘肃

418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

418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

418 江汉大学 湖北

418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

418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

418 泰山医学院 山东

418 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

418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418 大理学院 云南

431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

431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

431 中原工学院 河南

431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

431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431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

431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

431 滨州医学院 山东

431 陕西理工学院 陕西

431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

441 安庆师范学院 安徽

441 天水师范学院 甘肃

441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

441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河北

441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

441 邵阳学院 湖南

441 济宁医学院 山东

441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441 川北医学院 四川

441 天津农学院 天津

441 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

441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

453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

453 五邑大学 广东

453 桂林医学院 广西

453 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

453 海南医学院 海南

453 华北科技学院 河北

453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

453 淮海工学院 江苏

453 山西中医学院 山西

453 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

453 成都学院 四川

453 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

453 绵阳师范学院 四川

466 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

466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

466 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

466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

466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

466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

466 洛阳师范学院 河南

466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

466 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

466 井冈山大学 江西

466 沈阳医学院 辽宁

466 西安医学院 陕西

466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上海

466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

466 成都医学院 四川

466 喀什师范学院 新疆

466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

466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

466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

485 中华女子学院 北京

485 闽江学院 福建

485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485 琼州学院 海南

485 承德医学院 河北

485 牡丹江医学院 黑龙江

485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

485 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

485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

485 长春大学 吉林

485 宜春学院 江西

485 赤峰学院 内蒙古

485 山东政法学院 山东

485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

485 昌吉学院 新疆

500 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

500 合肥学院 安徽

500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北京

500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500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

500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

500 湖北医药学院 湖北

500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

500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吉林

500 淮阴工学院 江苏

500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

500 赣南医学院 江西

500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

500 宁夏师范学院 宁夏

500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

500 上海海关学院 上海

516 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

516 黑龙江东方学院 黑龙江

516 长治医学院 山西

516 西京学院 陕西

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第2篇

6月30日,武汉大学发布“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前十。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于近日完成了《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本次研究生教育评价的对象共包含61个国家级研究生院和570所高等学校。

就地区来说,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相对较差。北京、江苏、上海排前三,湖北省居第五。

就高校来说,北大、浙江大学、清华分别居前三,武汉大学居第五,与去年持平,华中科技大学位居第八。

从排行榜看出,在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前30强比较稳定,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继续包揽前三名。近3年的`前30强高校,变化的主要是高校间的相对排名,其中只有湖南大学取代了华东师范大学。

中美大学排行比较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中国,美国,大学排行,比较研究

大学排行是建立在大学评估基础上, 对大学进行社会评价的一种高等教育评估形式。1983年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率先推出了美国大学排行榜, 该排行榜逐渐成为美国大学评价中比较权威的排行榜, 其评价方法与结果已被广大美国公众普遍接受。据调查, 每年美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大学新生是参考这个大学排行选择大学的[1]。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也出现了大学排行, 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排行是广东管理科学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和网大网站推出的中国大学排行。本文仅就《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推出的中国大学排行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推出的美国大学排行进行比较, 以期对我国大学评估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大学分类标准

众所周知,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最具权威性, 最具影响力, 也备受各界重视。在美国, 大学的分类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历史, 分类的方法是以美国制定颁布的大学分类标准为主要根据。该分类标准制定的初衷是根据与同类院校“最相似”的特点, 将美国所有大专院校分成不同的类型[2], 以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对比这些学校的特征。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于2005年对分类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改, 修改后的大学分类标准将美国4000多所大专院校分成六大类: (1) 大专学院 (Associate’s Colleges, 其中又分成14种类型学校) ; (2) 博士点大学 (Doctorate—granting Universi ties, 其中又分成3种类型大学) ; (3) 硕士点大学 (Mast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其中又分成3种类型大学) ; (4) 本科学院 (Baccalaureate Colleges, 其中又分成3种类型大学) ; (5) 专业学院 (Special Focus Institutions, 其中又分成9种类型学校) ; (6) 部落学院 (Tribal Colleges) 。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以卡耐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为基础, 在排名时, 考虑了学生学术水平、考试成绩、同行声誉调查、招生严格程度、校友捐赠等多方面因素, 在收集到影响排名的各种数据以后, 通过一系列权重、绩效指标对各大学进行量化分析, 从而产生这几类高校的排名。而在我国, 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比较权威的大学分类,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在2002年对整合后的大学重新进行了分类, 提出了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的中国大学分类标准, 如表1所示[3]。

两个大学分类的相同点即都是由非官方机构制定, 且都服务于大学排行, 利于公众对大学的监督, 也能避免政府过度干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内部事务的情况。《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六类大学进行排名后, 又根据不同学校的地理位置分为北、南、中西、西4个区, 对每个区的学校又整理了一份排名。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中国幅员辽阔, 学生在选择大学时也考虑就近原则, 在分类排名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地域划分, 必然会给许多考生和家长提供更为切实的信息, 使大学排行真正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大学的有效渠道。笔者认为, 第一, 科研成果应该是大学排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不应该成为分类的标准;第二, 分类标准模糊, 界线不清;第三, 缺少地区性特征。中国大学由于历史原因, 重点、区位、经费、学生来源等存在较大的差异, 又有诸多大学是从单科学院衍变而来, 这些大学或在某一领域具有优势, 或因其培养人才的特殊实用性而为人称道, 但是在综合排名中, 可能会被甩得很远。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 其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 全部按一个标准比较必然会失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如果排名是基于一定的目的, 比如单从综合实力的角度进行排行也未尝不可, 这就要求对排行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制定。

二、大学排行指标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推出的美国大学排行榜, 以注重学术质量、强调学术声誉而闻名, 其指标体系经过十几年的修正和完善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该排行榜采用二级指标体系, 共设置了7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 分别从学术声誉、学生选择、教学及师资状况、学生毕业率和新生保有率、财政资源、校友捐赠和毕业率七个方面对高校进行评价 (如表2所示) 。

资料来源:ht t p://www.usnews.com/usnews/edu/co l l ege.2000 Col l ege Ranki ngs.

《中国大学评价》的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是由2个一级指标和4个二级指标构成。2001年《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对评估指标体系作了重要调整, 将二级指标体系改为三级指标体系, 形成了2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 如表3所示。之后只作过一些小的增删和权重调整。评估重点主要侧重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两个服务于社会的功能。整个体系的特点是指标细、数据多、计算复杂, 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如表3所示) 。

从表2、表3我们不难看出有两点明显的不同: (1) 简与繁。《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简单明了, 并基本能反映一所大学的情况。而《中国大学评价》的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则显得繁冗。 (2) 平均量与总量。《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指标设置上多采用平均量指标, 而忽视了总量指标, 平均量指标占总体指标的88%。而《中国大学评价》大学排行榜其指标的设置几乎都是采用总量指标, 平均量指标的设置极为缺乏。 (3) 定性与定量指标的比较。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01年的《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来看, 全部为输出指标、绝对量指标、定量指标,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所有指标均属于相对量指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侧重于同行评估、本科生毕业率、校友的捐赠额度等, 仅“同行评议”一项属于定性指标 (权重占25%) , 其余15项二级指标 (权重占75%) 均为定量指标。

但二者真正的不同则体现在对大学的体认上。笔者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 所谓的大学是在一定资金保证下, 从事高深学问学习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联合体。从大学存在的目的看, 培养人才应该是大学的首要目的。所以对学生指标的选择, 则是两个指标体系的本质不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在指标选择中多了新生录取标准, 学生保有率, 校友赞助和毕业率履行情况等项目。这几项指标都是和学生紧密相连, 面向学生群体的。譬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关注学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教学投入, 所以2000年加州理工学院位居排行榜首, 一度超过了哈佛与耶鲁。毕业率履行情况这一指标也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所确定的排行榜一级指标中, 只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部分, 对学生就业率等情况根本没有涉及, 显得过于片面。社会在挑选毕业生的时候很看重其个人素质, 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里有许多课程就是为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而开设的, 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因此, 在高校扩招、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今天, 学生的素质及就业状况也应该是考察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排行信度分析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首先是以问卷的形式, 调查由各个院校自己统计的统计资料, 要求每一所大学如实填写, 一并收回;然后从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教育资助委员会以及美国联邦教育部的国家教育统计中心获取、补充相应资料;参考大学及与教育有关的各机构每年公开的统计报告, 对各大学校长、院长及用人单位进行声誉调查, 从5分到不计分一共有六个档次, 学校所得的总分除以被调查人数即学校所得分数。对来源于大学自身的大部分数据,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都要进行核对确认。2005年有95%的学校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的问卷进行了反馈, 可见这一排名得到了各高校的广泛支持。排行榜的最后都有注解, 解释各种数据的来源和构成。

我国的大学排行榜则一直以来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排行榜的可信度也一直受到大家的质疑, 排行榜的“潜规则”现象一直是公众议论的话题, 教育部曾发表声明对媒体公开表示“大学排行榜是一些民间机构的民间行为, 教育部从未组织过大学排行榜的活动, 教育部不赞成、不支持大学排行榜, 坚决反对借此向高校拉赞助”[4]。虽然大学排行榜所采用的表3 2001年本科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数据有些是公开数据, 即各高校对外公布的数据, 以及在公开检索平台上可以采集的数据, 但更多的是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不能公开的内部数据。在一定程度上, 高校基本数据的不准确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大学排行榜的信度与效度。可见, 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 是目前大学排行榜缺乏公信力的根源。

资料来源:武书连.2001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 (6) .

四、大学排行影响

从世界范围看, 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排行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高等教育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的目的就是“为使学生和家长明智地选择所要就读的学院”, 因为“学院和大学的生活经历将会改变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 他们对学院和大学了解得越多, 在选择就读那所学校时就会更加自信”。排行榜尽可能提供相对全面和真实的信息, 可以说大学排行是专门为学生择校而设计的。

我国对大学进行各种类别、各种形式的排名,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现实状况, 可以使社会、教师和学生对高校有进一步的了解, 也有助于鼓励和促进高校不断努力上进。在有记者采访广东管理科学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武书连时, 他说当初设计排行的基本目的有二, 一是借一个能客观反映大学状况的大学排行榜, 通过某位大学校长就任时和离任时学校的名次, 来评价大学校长成功与否。二是源于我国大学的信息不透明, 社会各界很难了解一所大学的真实情况。试图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收集, 尽可能向社会提供一些有关中国大学的信息, 使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能够多一份参考。从引导学生择校这一层面来说, 中美大学排行产生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进行的大学排行不仅使该杂志一举成为大学排行的权威性机构, 影响着本国学生和家长的选择, 而且由于美国是吸引国外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致使《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也成为国外留学生择校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中国留学生而言, 参考该排行榜已经成为一年一度择校时的惯例。由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行榜起步早, 评价体系相对科学, 可信度高, 目前已成为美国教育市场运作、美国教育投入资金流向和制定教育与招生策略及教育拨款的重要参考指标, 它在美国及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 虽然也有争议, 但还是它的正面效应占主导地位。

我国的大学排行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社会上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基本满足了考生和家长的需要, 部分满足了社会各界的其他需求, 但排名的科学性并没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大学是考生人生选择的第一步, 也是重要的转折点。大多数考生在报考大学时以专业选择为基础, 因为学科特色突出的大学有利于学生在该学科领域发展, 所以学科、专业特点常常为考生及考生家长所关注。但中国的大学排行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大学的办学特色, 这样就容易对考生和家长产生误导, 使考生不能够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 而且也不能避免各大学为了适应排行, 提高在榜中的名次, 而追求统一的办学模式, 摒弃自身的传统特征。这都是我国的大学排行不能回避的问题。

从以上对中美两国排行的分析与比较,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大学排行要增强大学分类、排名方法的科学性, 坚持指标选择的系统性、公正性、导向性, 在权重的赋予上更要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结合起来。我国的大学排行应该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排行的经验, 发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特色, 这样才能使排行真正地发挥其正面功效, 对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nonymous.How to US News College Ranking[EB/OL].http://ratings.the good guides.Explained.cfm.com.au/ratings.

[2]孙建荣.美国大学最新分类标准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3) .

[3]武书连等.2002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5) .

我国大学排行榜公信力的实证研究 第4篇

英国大学研究质量排行榜揭晓 第5篇

《研究双周》这份榜单将作为/开始每年20亿英镑的高校学术科研经费拨款的依据。

《研究双周》创办人威廉。巴恩(WilliamCBown)说:“最大的输家是曼彻斯特、利物浦、谢菲尔德、伯明翰和利兹。北方受了重创。牛剑胜出。伦敦是更大的赢家。”

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第6篇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经济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4.64%,授予的经济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4.11%。

另对中国大学公布的~招生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经济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4.29%。

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第7篇

全国名医票选最佳医院

2011年1月,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在经过半年多的评比后,发布了《2009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分获最佳医院前三甲,排行榜还给出了27个科室的医院排名。

在排行榜的主持者、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教授看来,排行榜就是百姓的疑难杂症“导医台”。“各医院和科室在各地‘雄踞一方’,缺乏全国性的横向参考比照,需要有人来填补这个空白。”2010年8月,评比工作启动。研究所参照美国的方法,建立一套中国专家数据库,以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专家都是各专科委员会的全国委员和省市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共计807人,可谓是全国名医“总动员”。他们需要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临床技术、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等,投票选出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并在此基础上选出最佳医院。

美国早有医院排名

美国最佳医院和最佳专科的评选始于1991年,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主办并刊登结果,每年更新1次,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梅奥诊所等美国“名院”均曾榜上有名。1998年,高解春在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做访问学者,“那一年,费城儿童医院的儿科力压波士顿儿童医院,荣登儿科榜首。大家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今年我们第一’,非常自豪。我还问了些美国老百姓,发现他们特别看重医院排行榜。”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初次公布榜单时就指出,医院排行榜是一面窗口,帮助医生了解代表本专业高水准的医院,患者也可借此择院而医,不被广告或口口相传误导。

百姓怎样用好“排行榜”

排行榜出炉后,舆论褒贬不一。有患者认为,排行榜能帮助患者节省时间、精力,但若榜单大范围流行,也许会让这些医院的门诊量激增,使就医难问题雪上加霜。就此,高解春也强调,这份榜单不是为小毛病或基本医疗服务的,而是指导一些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的患者就医,或是在本地缺少优秀医疗资源时,帮助患者了解邻近省市的医疗资源。

卫生部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主任丁晓燕建议看病分三步走:对于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或常见病,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别都挤到“最佳医院”去。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确诊和治疗,可以转到上一级医疗机构,或请专家会诊。若在当地医院,尤其是三级甲等医院无法有效治疗的患者,可从最佳医院或最佳专科中,选出距离自己较近的医院就诊。(徐李燕)

最佳医院排行榜

1.北京协和医院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5.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6.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7.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8.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9.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14.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18.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19.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2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23.广东省人民医院

2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25.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2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列)

29.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30.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3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3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34.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35.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36.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37.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38.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39.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4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4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42.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4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44.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

45.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46.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4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48.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49.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50.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生命时报》(2011-03-25 第16版)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前5名)

妇产科

1.北京协和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3.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5.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骨科

1.北京积水潭医院

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4.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5.北京协和医院

口腔科

1.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2.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3.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4.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

5.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泌尿外科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3.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4.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并列)

内分泌科

1.北京协和医院

2.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4.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5.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皮肤科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4.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5.北京协和医院

普通外科

1.北京协和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3.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心血管病

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4.广东省人民医院

5.沈阳军区总医院

消化病

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2.北京协和医院

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肿瘤

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4.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5.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部分医院使用简称,其余排行榜详见2、4版中缝)

《生命时报》(2011-03-25 第16版)病理科

1.北京协和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传染科

1.北京地坛医院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4.(并列)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耳鼻喉科

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放射科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北京协和医院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肺科

1.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4.北京协和医院

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风湿病

1.北京协和医院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精神医学

1.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2.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麻醉科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2.北京协和医院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4.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5.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肾脏病

1.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神经内科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北京协和医院

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小儿内科

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5.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外科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胸心外科

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4.广东省人民医院

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血液科

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4.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北京协和医院

眼科

1.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4.天津市眼科医院

5.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整形外科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2.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3.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4.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第8篇

关键词:一流大学,排行榜,重点大学

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背景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动源自于20 世纪90 年代。自1995 年11 月开始,国家启动“211 工程”前两期的建设,力争在21 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1998 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此后,教育部决定实施“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985 工程”。2008 年,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大学时进一步要求,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2010 年国家颁布《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继续实施“985 工程”,要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发展之路,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既要体现国情,又要坚持国际公认的标准;既要在可比办学指标上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当,更要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指出,“到2020 年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2011 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一系列重要政策文献,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路径,既要奋勇追赶世界一流,又要引领全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部属重点院校在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上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与著名的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当前我国大学需要在哪些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缩短差距?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方向是什么?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三项著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进行分析,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一些思考。

二、我国大学在三项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及指标表现

QS公司“世界最佳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报- 高等教育专刊(THE)“世界大学排行榜”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是三项目前全球知名度最高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本研究将从我国大学在排行榜中所处位置以及我国高校在具体评价指标上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得分差距进行对比分析。

(一)QS公司“世界最佳大学排名”

QS“世界最佳大学排名”由QS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推出。该排行榜采用学术声誉(权重为40%)、雇主声誉(权重为10%)、师生比(权重为20%)、国际化(权重为10%)、教工人均论文引用率(权重为20%)作为评价指标。至今为止共考察过2000 多所大学,并对其中700 多所大学进行了评估,每年评选出世界前400所最佳大学。在2012 年世界排名前400 名的大学之中,有83 所美国大学、45 所英国大学、35 所德国大学、22 所澳大利亚大学、19 所法国大学、16 所加拿大大学、16 所日本大学、12 所荷兰大学、11 所韩国大学,而中国大学则有9 所。

该排行榜中,排名前10 位的高校分别由美英两国的大学所分享,其中美国有6 所、英国有4 所。我国有5 所大学进入前200 名,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南京大学。从总分来看,我国排名最靠前的北京大学与排在第10 名的加州理工学院相差16.3 分。从指标得分来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复旦大学在“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上的得分和世界排名前十的高校差距并不大,甚至在“雇主声誉”方面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得分高过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但在其他4 个指标的得分上都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的5 所高校在“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上的得分均未超过60 分,而世界排名前10 位的大学在这两项上的得分大多在90 分以上,足见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而在代表一所学校学术能力的指标“教工人均论文引用率”上,我国5 所高校的得分与世界排名前十的高校得分存在很大差距,见表2-1。就科研产出能力而言,虽然我国高校在发表论文的总量上可能并不差,[2]但相比之下论文发表的整体学术水平和质量在世界范围内还不够强。

(二)英国泰晤士报- 高等教育专刊(THE)“世界大学排行榜”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从2004 年起每年进行世界大学排名,这个排名是由汤姆逊 •路透集团所开发,用于评判大学在教学、研究、知识转移以及国际化等方面的表现。该排行榜采用的一级指标为:教学(权重为30%)、国际化(权重为7.5%)、企业经费(权重为2.5%)、研究(权重为30%)、论文引用(权重为30%),见表2-2。

注:* 这些数据在原始表格中未有显示,呈现“数据保留”状态。

该排行榜前3 名中美国占据2 所,前10 名分别由美英两国的大学所分享,其中美国有7 所,英国有3 所。我国大学进入前300 名的有5 所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南京大学。在总分方面,北京大学是我国在该榜中排名最靠前的高校,其总分与第10 名相差20 分(在公布的数据中,仅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可看到具体得分)。在“企业经费”这个分指标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得分均高过排在前10 名的大学,这说明我国重点建设的一些“985 高校”从社会和企业界获得的经费是非常充足的。在“教学”指标上,清华和北大与排在前10的高校相差10~15 分。而在“国际化”指标上,与多数进入前10 名的高校相差20~30 分。在 “研究”及“论文引用”方面,我国清华、北大两所高校与排在前10 的高校差距在30~40 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QS排行榜的相关得分不谋而合,再次提醒我国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学术水平和质量上还有待大大加强。

(三)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于2003 年首次在网上公布,此后每年更新。该排名采用的一级指标为:教育质量(权重为10%)、教师质量(权重为40%)、科研成果(权重为40%)、师均表现(权重为10%),见表2-3。其中,教育质量以“诺贝尔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Alumni,权重为10%)作为二级指标;教师质量以“获诺贝尔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Award,权重为20%)和“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量”(Hi Ci,权重为20%)作为二级指标;科研成果以“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N&S,权重为20%)和“在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PUB,权重为20%)作为二级指标;师均表现以“上述5 项指标得分的师均值”(PCP,权重为10%)作为二级指标。

注:* 这些数据在原始表格中未有显示,呈现“保留”状态。

该排行榜中前10 名分别由美英两国的大学所分享,其中美国有8 所,英国有2 所。而我国高校进入该榜前300 名的有5 所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复旦大学,其总分均为保留。从指标得分来看,我国上榜大学在“科研出版物”这个指标上的得分界于52~63 之间,与排名前2~10 名的高校相差最多为17 分,高于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以及芝加哥大学的得分。其他指标上,我国上榜大学的得分均低于20 分,与排在前10 名大学的差距明显,见表2-3。

三、三项排行榜的排名分析

(一)世界一流大学在三项排行榜中出现的次数统计

共有13 所世界大学进入这三项大学排行榜前十的名单之中,尽管三项排行榜所采取的评价指标有所不同,但仍有7 所大学在三项排行榜中均位列前三名。由此可见,这些大学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流大学的代表。同时,三项排行榜的指标也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准确地反映出世界大学的发展情况,如麻省理工学院在三项排行榜分别排名为第一,第五,第三,剑桥大学的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七,第五,见表3-1。

表3-2 是我国部分大学在三项排行榜中出现的次数统计。从中可见,我国有部分大学已具备同时接受国际和国内评价的实力,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的排行榜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且名次相对稳定。

( 二) 我国部分大学2012 年、2013 年进入三项排行榜的对比分析

为全面了解我国部分大学近几年在上述三项世界大学排行榜排名变化的情况,以2012 年、2013 年两年为例(2012 年之前的数据不齐全,且排名页面发生了变化,目前无法获得历史数据),对我国部分高校的入榜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3-3 和表3-4。

注:因为相关页面被删除,所以未能完全统计出QS排行榜2012 年我国大学的上榜情况。

从我国进入世界大学排行榜的高校数量来看,两年变化不大,在QS排行榜有10 所,在泰晤士报排行榜有9 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排行榜分别有28 所(2012 年)和29 所(2013年)。从排名情况看,基本都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两所高校位置更加靠前;从排名的层次来看,也变化不大。唯一的变化是泰晤士报排行榜2013 年比2012 年多了一个学校(清华大学)进入前50 名,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排行榜2013 年比2012 年多了一所学校进入前151~200 名。因而,2012 年和2013 年我国大学进入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情况并无显著变化,这也似乎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我国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难以看到有更多的高校进入这些排行榜,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则可能需要5 年、1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部分高校与世界顶尖一流大学的确存在较大差距,重点表现在教师的学术成果方面,即论文发表与论文被引用方面。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高校特别是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高校的学术研究与世界主流学术研究仍有距离,具体表现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5,6]另一方面可能也说明我国学者的学术成果传播能力亟待加强,由于我国大量的学术成果并非以世界通用的语言来撰写,导致有些学术成果质量很高,但由于语言障碍而并没有被世界同行所知晓,更谈不上被引用了。同时,不可忽视提高我国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性,在国际化发展的层次和深度上还应有所突破,特别是要吸引国外优秀教师和学生来到我国的高校中开展教学、学习和研究。

四、对策建议

不可否认,我国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既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也不能无所作为让时间白白流走。针对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状况及如何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合理确定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追赶目标和追赶指标。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俱乐部中的成员,我国高校应采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可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评价指标来进行大学自身建设,当前特别是重点加强学术方面的建设,加大对一些国际通用指标的建设,如学术声誉调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的论文总数、篇均引用次数、人均引用次数、国际教师与国际学生指标等。应当仔细研究分析近年主要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分阶段确定不同的追赶目标、追赶的指标,重点关注和自己排名接近的高校,仔细分析研究每一阶段追赶目标的经验做法,然后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不断的进步。在追赶的过程中,要注意建设以学术研究为核心的高校文化,这种文化以崇尚学术自由、尊重不同学术思想、共享学术成果为特征,并将这种文化全面贯彻到学校的各项政策制定、机制创新之中去,以此来激发全校师生进行学术研究的主动性、创造性,并以卓越的学术成果服务于社会,引领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是大力建设学术研究平台。学术研究平台是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平台水平的高低对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产生重要影响。相关高校要充分把握2012 年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带来的重大契机,挑选若干个在国内同类高校中有鲜明的特色、实力较强、水平较高,且有突破潜力的学科、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努力构筑一批综合型、开放式、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大平台或协同创新中心,在资金、条件建设上予以重点支持,使它们率先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水平。以高水平的平台开展各类学术研究,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吸引和留住一流的学术工作者,以此形成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的“磁场”和加大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培养的“孵化地”,通过一流人才来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促进优秀人才在校内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让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和融合起来, 减少无谓的相互竞争,加强学术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融合,形成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合力。

三是积极抢占学术制高点。在追赶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学术竞争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国大学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争取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学术研究方面占据制高点,在世界上形成重要影响力,使相关的学术成果为国际上的同行所关注和认可。在这方面,相关高校一方面要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把握一些国际交流平台所提供的机会,参与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内的知识合作研究与成果分享、研究方法的创新、知识成果的创新,以尽快缩小差距,赢得追赶的时间。

四是积极推进学术工作的国际化。这里的国际化指的是学术研究要立足于全球的视野,要以国际通用的标准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交流,既要借助国外优秀的智力,也要让我国的学术研究成果走出去。此外,还应当积极通过各种学术研究平台如协同研究中心、高水平的国际会议、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等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吸引国际上的教师和学生来我国大学进行教学、研究或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对方先进的理念与方法,把我们的优秀研究成果传播出去,并不断拓宽传播的范围,提高我国大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上一篇:张艺兴的励志句子下一篇: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演练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