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10年

2024-08-14

展望未来10年(精选6篇)

展望未来10年 第1篇

中国钢铁工业新世纪前10年发展回顾和未来10年展望

地域:国内 信息类别:原创文章 行业类别:钢

作者: 发布人:钢铁行业管理审核 发布时间:2010-11-15 09:55:33.0 对中国钢铁工业来说,全行业已经形成共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钢铁工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发展环境。其严重程度,正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邓崎琳所说:“钢铁行业不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没有出路!”在“十二五”前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规划未来科学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钢铁强国夙愿是全行业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10年的较长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策略都应当进行调整,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前10年:成就很巨大 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

●经过10年奋斗,我们已构筑了钢铁大国的坚实基础,但与钢铁强国定性定量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多极化格局已见轮廓;二是以信息产业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二者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旧有的经济秩序,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同样也深深地影响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经过10年奋斗,我们已构筑了钢铁大国的坚实基础,但与钢铁强国定性定量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前10年发展的突出特点为钢产量超常增长

进入新世纪后的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纵跨“十五”、“十一五”两个规划期,如果分别将两个时期的GDP和钢产量的关系,与“八五”、“九五”期间作一个比较,就不难发现钢产量持续超常增长的事实。“八五”期间,全国GDP约增加2.7万亿元(最后一年与最新一年相比,下同),钢产量约增加2700万吨,钢产量支撑系数为1000万吨/万亿元。“九五”期间,全国GDP约增加3.18万亿元,钢产量约增加3300万吨,钢产量支撑系数为1040万吨/万亿元,与“八五”时期基本持平。到了“十五”期间,全国GDP约增加9.29万亿元,钢产量约增加22500万吨,钢产量支撑系数发生了突变,达到2420万吨/万亿元,飙升了2.4倍。

再看“十一五”的情况,钢产量超常增长的情况仍没有改观。2008年一场起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在2009年造成全球经济灾难性衰退。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同样遭受了重创,尽管党和国家及时果断采取了投资4万亿元的一揽子计划和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但其间每年GDP至少还是损失了两个百分点以上。即使如此,2010年我国钢产量也将超过6亿吨。如果没有这一次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干扰,“十一五”期间钢产量再增加1亿吨应当是毫无悬念的。

超常增长影响了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钢产量从2000年的1.27亿吨上升到2010年的6.5亿吨(估算值),大约增长4.1倍,与此同时,GDP大约增长了3.1倍。到2009年,中国当年GDP约折合4.98万亿美元,大体相当全球GDP的6.3%。这一年,全球钢产量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同比下降8冤,中国钢产量仍逆势增长13.5%,所占全球的比重为46.6%,创历史新高,蕴含着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隐忧。比如,2009年与中国GDP接近的日本,当年钢产量为0.88亿吨,只占全球钢产量的7.2%,仅相当中国钢产量的1/7左右。再如,同属“金砖四国”的印度,2009年实现GDP1.3万亿美元,大体相当于全球GDP的1.64%,当年钢产量为0.57亿吨,占全球产量的比例只有4.7%。通过以上简单对比,我们感到震撼:巨大钢铁产能的背后是“天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成就很大,问题突出”是对过去10年钢铁工业发展的最好总结。钢铁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已人所共知,这也正是我们探寻“十二五”钢铁工业科学发展之路的关键切入点。而当前钢铁行业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以往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而其形成的本质原因,不外乎是外因和外因两种。

从外部影响因素看,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这也是拉动钢铁工业钢产量超常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经济发展不断升温的几年间,几乎每一家大中型钢铁企业都发生了产量规模翻番的跨越式发展。在国际金融风暴袭来之后,事实证明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病。从内部影响因素看,我国政府很早就对钢铁工业提出“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产业发展方针,但始终未能形成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向力量,追求数量规模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仍成为主要钢铁企业的首选,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盲目投资,扩大产能。后10年:加快转方式 实现科学发展

●今后10年,钢铁工业的发展目标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筑钢铁工业未来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传统发展方式“软肋”尽显。同时也让基本遵循传统发展方式的钢铁行业吃尽了苦头。前不久,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专题座谈会上说:“温家宝总理在签发这一文件时指出,钢铁行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这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应该说,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是等不起、慢不得。”通过钢铁行业过去10年发展史的回顾和思考,今后10年,钢铁工业的发展目标就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筑钢铁工业未来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钢铁工业未来10年科学发展

关键在“十二五”

世纪之交,中国钢铁行业接受了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带着“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觉醒,跨上征途;10年之后的今天,世界经济正处于调整和变革之中,科技进步酝酿新突破,产业发展出现新趋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新机遇;中国经济已渡过极为困难复杂的险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而中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强化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兼并重组、调整结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又一次要出发了。

两相对照,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境况,钢铁企业未来10年与过去10年起步之初非常相似。经过10年的风雨坎坷,全行业对于传统发展方式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有了切肤之痛。放眼未来10年,人们有理由相信,钢铁行业对于避免重蹈覆辙,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感,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而未来10年钢铁工业的发展,“十二五”成为其中的关键时期。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转向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找到答案。钢铁强国重要标准

要看单位GDP对应的钢产量

从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至今,“中国究竟需要多少钢?”很多人都为这个难题所困惑。笔者认为目前是没有解的,经济发展的动态决定了钢铁需求量也是动态而非静止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侧重于“数量”指标,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探讨钢铁工业发展应当从一个全新角度着眼——单位GDP对应的钢产量。可以计算出,中国单位GDP对应的钢产量已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不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从中不难看出中国钢铁工业钢铁产品质量、品种和技术含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明显差距。在全社会减量化需求中实现钢铁产品减量化生产,是中国走向钢铁强国前进道路上的重要基石。

满足系统化条件是由大变强的内在要求

未来10年中国要屹立于世界钢铁强国之林,尚需广大钢铁企业付出艰辛的努力。其着眼点是,完成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跃进,要全行业满足体现钢铁强国内在要求的系统化条件。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钢铁工业座谈会上,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提出了钢铁强国的5大标志;2009年10月份,钢协名誉会长吴溪淳也曾提出钢铁强国必须具有的4个显著标志;2007年《中国冶金报》专门组织“我们离钢铁强国还有多远”的理论性探讨,引来业内外人士广泛参与,有人主张首先要深刻理解钢铁强国的内涵,其次确立中国建设钢铁强国的高标准要求。钢铁强国标准同时分为宏观层面标准和微观层面标准。其中,宏观层面标准即行业引导标准,微观层面标准至少包括企业、产量、质量、技术、装备、企业组织、经营运行、科研、管理、效益等十个方面的标准。

建设钢铁强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化工程,不是靠相互毫无关联的局部优化体堆砌而成的,还要梳理、归纳总体和分系统、子系统的发展要求和约束条件,并形成促进与控制的机制。

明晰钢铁工业发展战略目标是重中之重

应当说钢铁强国并非是一个确切的经济概念,而是一种产业发展状态的理想表述。理想表述常常与发展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这是钢铁行业至今尚未形成共识的议题之一。主要因为:一方面众多钢铁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忙碌于应对起伏跌宕的经济、市场环境,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因为钢铁企业过度分散发展,此类共性话题往往不能引起足够重视。钢铁工业发展战略目标一定程度的模糊,无疑是钢铁强国建设进程迟滞不可忽视的原因。

建设钢铁强国需要明晰的发展战略目标,首先需要明确时至今日中国钢铁工业的服务对象是谁、钢铁企业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基于此,笔者认为,钢铁产品能充分满足国内积极健康经济发展需求,并能以较大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赢得国际上若干先进产品的相当市场份额;较多的企业具有巩固国内钢铁市场和跨国经营的泛国际化竞争能力;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规模可以担纲全球化企业角色;保证各类人力资源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体现和谐,对社会和所有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

用上述不同于一般产业水平的商标准发展战略目标来审视我们离钢铁强国有多远、与钢铁强国差距具体有多大,判断钢铁工业强大不强大,我们可以通过对照看出自己的某些不足,同时可以更清晰地明确今后的前进方向。

构建“大钢铁”发展新格局

过去10年,钢铁工业几次陷入市场“沼泽”,都与延续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有关。粗放发展方式形成于企业长期的分散发展,分散发展又源于企业过度的自我发展、直线发展和封闭发展。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国际间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的新形势下,中国钢铁工业既往的发展思路需要质的改变:在发展策略上,须调整为构建“大钢铁”的新格局;在发展重点上,必须力拔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滞后这块阻挡钢铁工业前进的“绊脚石”。

“大钢铁”发展新格局,标志着钢铁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至少需要众多钢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积极介入,组建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影响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在以下钢铁产业链的三大环节扩大发展空间。

环节之一:钢铁产品生产商。钢铁行业要做好既有的生产领域的各项活动。

环节之二:钢铁产品经营商。钢铁工业的作业活动扩展到世界范围的钢铁产品经营领域。工贸结合既是一些钢铁强国领军企业的通常做法,也是我们“走出去”要做的新功课。比如,在国外建钢铁厂,部分产品返销国内,可能比进口铁矿石、焦炭等生产资料在国内生产更合适,不但可一定程度规避生产资料商的垄断,而且能有效实施总量控制,同时还可以快速增加国内钢材保有量,有利于扩大废钢的积累,也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环节之三:钢铁产品生产服务商。一是整合黑色矿山,有效地扩大铁矿石供应量;二是独立或联合组建铁矿石等大宗原燃材料海运经营实体。2009年世界铁矿石供应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在中国一次就订购了12艘吨位达到40万吨/艘的铁矿石运输巨轮,欲实现铁矿石和海运收入通吃。

从某种程度上看,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企业兼并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环顾世界钢铁业,高层次、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浪潮风起云涌,尤其是21世纪头10年的企业兼并重组,引发了世界钢铁业的,巨变。这期间中国建设钢铁强国的列车出现“晚点”,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滞后。用市场经济的企业结构观点看,2009年河北钢铁集团、宝钢、武钢、鞍本集团、沙钢5家产粗钢最多的企业,共计生产粗钢16502万吨,占当年全国粗钢总量的29.06%。仅从产量规模衡量,上述5家企业合并成1家企业,才算得上中国钢铁市场上具有产业竞争力的企业,然而,中国距离拥有如此大的企业还很远。构建“大钢铁”的新格局,是我们向前走的重要发展策略,为此必须力拔企业兼并重组滞后这块前进的“绊脚石”;当前,以科举发展观统领钢铁工业发展,坚持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基本着眼点就是中国钢铁企业的“战略大重组”。

创新是钢铁工业华丽转身的内生动力

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钢铁工业后危机时期华丽转身的内生动力。眼下,钢铁工业面对的挑战就是,进入低速发展、微利时代。应当说,低速发展是好事,但微利就成问题。

低速发展,即钢产量增速梯次下降的减速发展。正常状态的减速发展是一国钢铁行业日趋成熟的表现。钢产量新世纪前10年的超常增长,行业长期依靠高度的资源和资本投入支撑,致使粗放式发展难以“刹车”。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的巨大冲击,使全行业“猛醒”: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我们已站在了高速发展向低速发展转折的历史分界点;今后钢铁工业必须走又好又快的集约式发展道路,其基本特征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实现减速发展。

微利时代,是众多“两高一资”企业激烈竞争后的苦果。金融危机之前,大宗生产资料价格节节攀升,不少企业曾津津乐道“高成本支撑高价格”。金融危机袭来之后,全行业连续亏损,充分暴露了钢铁行业数量规模效益型盈利模式的脆弱。微利意味企业在目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上,高成本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耗费补偿,同时钢铁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决定了其综合竞争力差,导致价格与成本之间的“缝隙”越来越窄。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时至今日,市场竞争力最大化的表现就是资源的控制能力和产品市场价格话语权。只有掌控了资源和市场话语权、主导权,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而这又与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分不开。

譬如,在技术创新方面,2009年初,笔者曾参与一家大型钢铁企业2008年经济效益下滑原因的专题分析,发现该企业16种钢铁产品中有15种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另外1种产品则利润颇丰。仔细分析,发现这种利润颇丰的产品是该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晶,技术含量领先于国际同行。在管理创新方面,改革开放仅仅十几年,中国钢产量在1996年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这其间,涌现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钢经济责任制”和“邯钢经验”。而反观过去10多年,管理创新的滞后发人深省。

从《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发展规划》到近期国务院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节能减排、兼并重组等问题频频下发的文件,都突出了对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力度的要求。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中国钢铁工业后危机时期华丽转身的内生动力。

绿色效率是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时代要求 粗放发展转变为集约发展,本质上是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今天,资源、能源供应和环境负荷的约束力大大增强,集约发展必定要增添新的内涵。生产要素的效率首先应当是绿色效率。管理的任务就是促使企业有效地将其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成果,技术的功能则是这种转化的动力之一。以往的认知是,二者共同保证这种转化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理想的效果。效率就是企业实现了用最少的投入获得合理的产出,效果则体现在企业生产了国内外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未来10年,随着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企业的建设,经营和管理的实践必将进一步增添生产效率和效果的理论容量,提高钢铁工业的绿色效率自然是题中之义。钢铁工业是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全行业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改变很多企业“两高一资”形象,实现途径也必然是打造和提高钢铁工业的绿色效率。

期望中的钢铁强国应当达到的管理标准是,致力于实现企业管理和技术工艺装备的同步现代化,通过持续创新不断完成“追求利润—增强竞争力—打造开拓发展能力”的跨越。这一标准赋予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共同的方向和目的:加大技术和管理创新力度,打造提高钢铁工业的绿色效率,“正确地做正确的事”。参考文献:

展望未来10年 第2篇

能加入企业与市场调研协会,成为企协外联部部门的一份子,我感到非常的光荣,所以我会好好规划自己未来一年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力争在未来一年中有好的表现和成绩。下面是我对未来一年工作的展望:

范文网【】

一、作为一名新人,我觉得在初涉阶段,我首先要做到的是多向前辈及同事学习工作经验。我认为工作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学习工作经验能够帮助我在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无论工作任务艰巨困难以否,我都要做到坚持与用心。我觉得能够做到坚持与用心,是进行工作的首要条件,没有这两个条件,谈何进行工作、谈何完成任务?而卧深知当初选择进入外联部的最终目的,那就是通过工作而获取实践经验并最终完成个人锻炼与个人素质的提高。

三、积极团结同事与组员,向团队靠拢。我认为团队精神在一个团体工作中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是一种催化剂,使团体更好更快完成工作任务。所以在未来一年的工作中我要做到以大局为重,从整体出发,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积极团结队友与组员,以达到整体的最优目标。

四、以企协外联主人翁的精神与其他部门或协会成员进行正确的沟通与交流,相互学习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一方面为企协外联增加更多的外部力量,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与工作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工作展望,我会在实践中努力做到以上要求。期待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

展望未来10年 第3篇

1 2013年我国白羽肉鸡生产形势回顾

2013年全年笼罩在“速生鸡”和“H7N9流感”双击冲击的阴影中, 这对本已行情低落的从业者更是雪上加霜。行业人士苦不堪言, 不管是白羽祖代、父母代、商品代养殖者, 还是饲料厂、屠宰厂, 主产业链亏损严重, 资金周转不灵, 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 祖代、父母代种鸡场提前淘汰种鸡现象多发, 孵化厂减少入孵计划甚至出现拉毛蛋和停孵, 肉鸡养殖补栏积极性不高, 屠宰厂产品积压, 收购资金困难造成开工不足。整个产业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 人们在漫长的煎熬中等待、观望。

1.1 种鸡产能过剩、养殖业乱了方阵

祖代种鸡引种量大, 造成父母代肉种鸡存栏量大, 商品代雏鸡严重供大于求, 各代次鸡苗价格连续跌入低谷, 且持续时间长, 2013年4月初因“H7N9流感”事件, 种鸡淘汰无门而被迫强制换羽量大, 70d后在7月上中旬陆续二轮开产, 这和正常开产的新种鸡的产力重合, 导致了鸡苗供应日益饱和, 出现了超负荷。2013年全年父母代种雏平均只售2.8元/只, 有时作为商品苗贱卖, 商品苗较长月份只售到0.1~0.9元/只, 接近成本线月份的只有2个月, 且经常有价无市, 大批种雏、苗鸡仍被无奈销毁, 不少企业种蛋停孵, 因资金难以为继, 出现了30多周龄种鸡甚至开产母鸡超前淘汰的现象, 损失十分惨重。

元/只

注:数据来源神农网, 计算的是5个白羽肉鸡主产省肉苗鸡的平均价格 (包括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 。数据统计截止12月20日。

元/kg

注:数据来源于神农网, 计算的是5个白鸡主产省肉毛鸡的平均价格 (包括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 。数据统计截止12月20日。

元/kg

注:1~9月数据来源于神农网, 计算的是的普通的高产蛋鸡, 不包括肉蛋兼用的土鸡等的7个主产省 (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江苏) 的价格;10~12月数据来源于禽联网。数据统计截止12月20日。

1.2 加工产品积压、屠宰厂流通不畅

屠宰行业在经历了2012年长期亏损后, 希望能翻盘, 可是“速生鸡”和“H7N9流感”的接连打击, 强有力的舆论导向, 使全国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不敢吃的同时不让吃, 屠宰厂在停停杀杀中度过了2013年。由于保持留住工人和合同放养的原因, 大部分屠宰厂不仅要在亏损中坚持屠宰, 而且不得不在销不出去的情况下把鸡产品存起来, 压满自己的冷库, 甚至到外面去租用冷库存货, 很多人数算9月初学生开学、盼中秋和国庆消费骤增出库, 可惜失算了, 前赴后继的养殖量投向消费市场, 抑制了庞大的库存量出库, 走货慢, 库存大, 价格上涨无力, 收购成本高, 原有贮存期较长的压库产品由于保质期问题, 厂家不得不赶在年底前出售, 加剧了对产品廉价的恶性竞争。部分屠宰、养殖企业及放养龙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肉鸡补栏量受影响, 也是造成鸡苗价格持续低迷, 致使鸡苗始终在低价位运行的一大原因。

1.3 恐惧心理笼罩、市民消费信心不足

“速生鸡”和“H7N9流感”两层阴影叠加在人们心头, 使消费者失去了对肉鸡产品的信任, 宁愿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 甚至到了“谈禽色变”的地步。而在事件发展和蔓延的全过程中, 思想上的误区无法从人们的概念中消除, 不管是学校、工矿企业、航空、部队、机关食堂、夜排档还是家庭消费, 呈现明显的消费信心不足现象。

1.4 资金链条明显断裂、企业处于崩溃边缘

种鸡生产企业的苗鸡售价一跌再跌, 白羽肉鸡主产区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地父母代种雏、商品代苗鸡滞销严重, 大批鸡苗有价无市。甚至无奈销毁, 大型企业每天亏损数十万元, 全年累计亏损普遍过亿元。4月份的“H7N9流感”风波后, 银行逐步收拢了向肉鸡企业的放贷, 养殖企业几乎拿不到银行的贷款, 一方面“失血”过多, 另一方面得不到有效的“输血”, 严重入不敷出, 收支不平衡, 企业资金难以为继, 资金链几近崩溃边缘, 不得已压缩生产规模, 保持星星之火, 以便市场好转时东山再起。

2 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分析

按照以往的产业发展规律, 每当肉鸡业遭受严重打击, 市场经历较长时间谷底, 经优胜劣汰重组后, 必然会孕育新的机遇, 新的一波行情, 但事与愿违, 在2012年6月父母代种雏、商品雏就跌破成本线后, 2013年父母代种雏全年低于成本线, 商品雏几乎10个月低于成本线, 出现巨额亏损。

2.1 三大主因诱发肉鸡业全线崩溃, 即产能过剩、“速生鸡”事件和“H7N9流感”风波

2.1.1 产能过剩自毁了2013年的肉鸡业。

白羽肉鸡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进入中国,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已成为禽肉生产大国。肉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肉鸡养殖已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一种方式;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家禽从业人员达8 000多万人;为解决国民温饱问题贡献了优质蛋白质。但就目前的生产能力和消费量来看, 肉鸡业的生产能力是过剩的。

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公布2010年至2012年我国禽肉消费量分别为1 594万t、1 656万t、1 744万t, 每年增长速度约为4.5%, 预计2013~2015年禽肉消费量分别为1 822万t、1 903万t、1 990万t。禽肉包括白羽、有色羽、水禽、淘汰母鸡等, 白羽鸡肉占比为40~50%, 按此推算2013~2015年我国白羽鸡肉消费量分别为820万t、920万t、995万t。

我国2011~2013年白羽祖代引种量分别为111万套、135万套、149万套。有效防控疫情的情况下, 按每套祖代生产45套父母代种雏, 每套父母代生产100羽商品代肉鸡, 每羽商品代生产1.8kg鸡肉来计算2011~2013年所引种的祖代将在2013~2015年为社会提供鸡肉分别为899万t、1 093万t、1 207万t。与预计消费量相比分别富余9%、18%、21%, 由此看出肉鸡业将是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

由于产能过剩, 使得白羽肉鸡业的整个产业链中每一个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间相互杀价、相互拆台, 这种恶意竞争使得成交价格一味低于成本价, 种鸡养殖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 抗风险能力削弱, 同时也造成社会公共资源浪费。且市场稍有风吹草动, 种鸡养殖企业就摇摇欲坠, 企业采用“父母代种雏转商品代、商品代雏拉毛蛋”来减少损失, 整个肉鸡业处于“低价位徘徊、产业裹足不前”的地步。2013年中型的肉鸡养殖企业亏损上千万元属正常, 大型肉鸡养殖企业亏损高达亿元, 作为肉鸡业代表的“三大上市公司”也面临ST风险预警。

2.1.2“速生鸡”事件打压了2013年的肉鸡业。

年11月23日媒体报道“山西粟海‘速生鸡’事件”。2013年初, 山东六和、河南大用也中枪, 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使得原本就较脆弱的肉鸡业成为公共关注的焦点, 肉鸡生产被曲解、误解。作为优质蛋白质来源的鸡肉在国人的审视之下, 出现了滞销、被抵制的现象。快餐业首当其冲, 鸡肉的消费一落千丈, 致社会上大量鸡肉库存积压, 最多的企业存货达万吨。因库存的积压, 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降低屠宰量、减少收购量、资金紧张、减员等。商品肉鸡养殖者叫苦不迭, 毛鸡无法如期交售, 价格一度跌至5.8元/kg, 这给广大养殖者新年迎头一棒。养殖积极性降至冰点, 父母代种鸡所生产的产品———商品代鸡苗销售也极其困难。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的数据反映:第1周的商品肉鸡苗全国平均价格仅为0.15元/羽, 并出现大量拉毛蛋的现象。

“速生鸡”事件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后, 引起广大民众的热议、媒体相互转载, 政府及相关组织在第一时间, 并未对社会曲解、误解及时澄清和正名, 使得2012年的阴魂不散, 误导肉鸡消费。

2.1.3 H7N9流感重创了2013年的肉鸡业。

2013年3月底出现首例人感染H7N9流感, 经媒体报道, 将刚缓和的肉鸡业再次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回头看, 虽然未发现H7N9流感由家禽传染给人唯一途径的证据, 家禽从业人员未感染流感。但在媒体强大的攻势下, 家禽被成为流感疫情的“罪魁祸首”。政府采取了关闭活禽交易市场、禁止检疫证限制活禽的流通措施。这一波比“速生鸡”时期更全面、深入、持久。至9月底的半年中, 餐饮业和百姓餐桌拒绝禽蛋产品, 引发活禽和加工产品的再次大量积压, 市场萧条, 从饲料、种鸡养殖、种蛋孵化、商品肉鸡养殖、屠宰、肉鸡产品物流等环节无一幸免, 全线重创, 企业资金链再次面临断裂, 也出现了一些停产、倒闭的企业。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分析:流感疫情的时间里, 第16周全国白羽肉鸡父母代种雏平均售价仅为5.04元/套, 商品代肉鸡苗平均售价仅0.32元/羽, 而成本分别为15元、2.5元。毛鸡销售价最低为5元/kg, 而养殖成本为8.4元左右, 养殖10 000羽肉鸡, 两个月就造成10万元的亏损。一些企业出于无奈, 将已入孵的种蛋停止孵化, 许多的小生命被扼杀;在产种鸡被迫淘汰、宰杀。更有一些企业因资金紧缺, 只有淘汰40周以上的种鸡来维系育成鸡的饲养, 以希望度过这段艰难岁月, 但因活禽禁止流通而无法淘汰, 只能是“望鸡兴叹、欲哭无泪”, 无奈之下, 实施强制换羽, 一是减少当前成本支出, 二是期盼70d后能有好市场。

2.2 诸多困扰导致肉鸡业雪上加霜, 即全球经济不景气、食品安全不靠谱和恶劣极端气候

2.2.1 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了肉鸡产业健康发展。

美国第三次货币量化宽松政策, 意味着世界经济以美国再次动用印钞机而引发新一轮通胀压力, 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因肉鸡的出口贸易壁垒愈加严格, 由西方国家全面掌握话语权和定价权的石油和粮食 (玉米、豆粕) 全面上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转移本国经济与政策矛盾, 逼迫人民币持续升值, 从而导致国内人民币持续泛滥成外国输入性通胀, 因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国内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持续下降。就白羽肉鸡业而言, 因全球经济不景气传导使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大幅放缓, 饲料原料价格上涨, 生产成本上升, 影响肉鸡产业健康发展。

2.2.2 食品安全问题制约了肉鸡消费者信心。

一个完整的肉鸡产业链包括种鸡、饲料、孵化、兽药、放养、屠宰深加工和餐饮等多个环节, 从基地到餐桌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和不完善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隐患。我国白羽肉鸡从业者门槛低, 小型分散, 专业人才匮乏, 防疫条件差, 疫病多发, 滥用药物现象较为严重, 影响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信心。“速生鸡”事件发生后, 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国内39家省级餐饮行业组织, 发动“大众美食促销秀”活动, 吸引了100家餐饮企业上万家门店响应, 希望向消费者搭建促销平台, 推动餐饮业的多渠道转型升级, 抵御因白羽肉鸡行业危机带来的餐饮业寒流。2013年美国的百胜 (Yum brands) 餐饮集团可谓时运不佳, 因白羽肉鸡事件, 50%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 5 300多家餐饮大部分是肯德基餐饮, 受到白羽鸡肉食品安全恐慌的不利影响, 2013年较2012年同店销售额降幅大大超过预期。百胜集团仅三季度净利润比去年同期锐减68%。美国《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18日报道称, 美国国会12名民主党议员和2名共和党议员当地时间17日发出联名信, 要求在2014年预算中禁止将中国鸡肉列入学生的午餐及其它营养餐名单内。他们声称, 这主要是考虑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2.2.3 恶劣极端气候突袭了2013年的肉鸡业。

肉鸡业属于大农业, 对天气的依赖性极高。2013年夏天持续40多天高温, 也重重的打击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肉鸡业, 许多企业的家禽出现大量中暑、死亡而造成相当可观的经济损失。第四季度的雾霾天气也诱发部分肉鸡的呼吸道疾病、流通受阻, 购苗者停购, 让很多父母代场家措手不及、无法应对这突来的恶劣天气, 损失只能自己买单。另外, 全年饲料原料价格上涨, 特别是豆粕价格2013年较2012年上涨13.7%, 给肉鸡业养殖成本显著增加。

2.3 肉鸡业困境

2.3.1 恐慌心理严重, 一时难以根除。

自2012年“速生鸡”事件以来, 由于媒体的过度渲染, 整个舆论界搞得沸沸扬扬。紧接着, 又发生了人感染H7N9流感的疫情, 两层阴影叠加在一起, 使人们的恐惧心理到了“谈禽色变”的程度, 加上业界人士在这过程中, 没有很好地站出来, 理直气壮地进行正面宣传消除认识误区, 因而, 在人们的脑海里, 禽肉几乎成了问题食品的代表, 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印象。现在, 要一下子扭转人们的思想认识, 并非是一朝一日的易事, 故市场也很难迅速、全面回暖。

2.3.2 担心疫情反复, 补栏信心不足。

由于受流感风波的深度伤害, 广大养鸡农户生产积极性普遍低落, 补栏情况不乐观。据对海门市及周边地区的调查了解, 养殖户数只及过去正常年份的60%, 而且饲养数量也比过去有所减少。之后, H7N9流感疫情呈散发状态, 农户心有余悸, 补栏信心明显不足, 这是造成市场行情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

2.3.3 外贸形势新变, 市场压力加大。

我国肉鸡产品出口受国外绿色壁垒困扰。一是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肉鸡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举动被WTO认定为违反了国际贸易原则而被取消, 从而会增加进口产品的价格优势, 对国产肉鸡产品造成更大威胁;二是近来中日两国为钓鱼岛主权和历史问题交恶, 给两国贸易增加了新的困难, 原销往日本的肉鸡熟制品肯定会受到影响, 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压力。

3 2014年我国肉鸡业前景展望

从我国经济看, 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 2014年整个经济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 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对白羽肉鸡产业来讲, 目前、形势很糟糕, 养殖业的亏损已持续一年半, 是否已是探底?前几年肉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产能过剩, 是否经历了这场劫难后恢复理性规模?当前H7N9流感疫情又卷土重来的同时, H10N8和H5N2新型流感又向我们袭来, 153个禽流感亚型究竟有多少亚型病例出现?对禽业的伤害又有多深?严重的疫情对肉鸡的危害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而异常的气候和自然灾害让这种失衡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饲料成本居高不下、人工成本日益增加、疫病防治效果不尽人意等等, 对2014年我国肉鸡业走势带来不确定性。

3.1 上轮行情分析

2002年底至2006年初, 我国肉鸡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持续亏损期,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非典”、禽流感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使中国肉鸡市场扬中受挫, 另一方面, 肉鸡行业内部缺乏自律, 造成市场过度膨胀、父母代种鸡供过于求, 将近30个月的市场低谷期造成了种鸡存栏量大幅下降、鸡肉产量下降, 市场供不应求, 养殖户的养鸡热情又被重新燃起。另外, 养猪的整体利润越来越薄, 饲养风险不断加大, 加上受市场周期性波动和疾病因素影响, 众多农村散养户逐渐退出养猪行业, 导致猪肉产量下降, 生猪供求关系失衡, 猪肉价格上涨, 人们又转而消费更为廉价和高营养的鸡肉产品, 2007年、2008年成为我国肉鸡市场上最好的年份, 然而, 好景不长, 此后, 国内祖代种鸡场和父母代种鸡场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下游商品苗市场陷入供过于求的状态, 于是, 2009年下半年开始, 肉鸡行业又进入新一轮衰退期, 2010年下半年开始, 我国肉鸡养殖又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此轮上涨, 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人们对鸡肉需求的增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此轮上涨一直延续到2012年5月。

3.2 终端消费市场分析

2013年肉鸡产品受到消费和猪肉、禽肉产品总体供大于求的影响, 屠宰厂根据产品出货和价格的情况, 谨慎经营, 毛鸡价格预计以稳为主, 在传统消费旺季会有阶段性价格上涨空间。毛鸡的阶段性价格上涨, 加上种鸡阶段性的淘汰造成鸡苗出现空档期, 带动鸡苗价格阶段的上涨。

3.3 往年行情规律分析 (见表5)

白羽肉种鸡产苗鸡的行情受制于商品毛鸡市场行情, 商品毛鸡价格高低受制于鸡肉产品卖价高低, 而鸡肉产品的价格受制于猪肉价格, 呈正相关, 中国的养殖周期又叫猪周期, 即赚一年, 平一年, 亏一年, 它整个行情变动规率是4年一个轮回期, 即低谷年———过渡年———高峰年———调整年——低谷年模式, 从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结合白羽肉鸡行业与猪行业特有的变动规律预测, 2013年因是低谷年份, 2014年是低谷年向高峰年过渡的年份, 2015年是高峰年份。当然这只是行情的基本变动规律, 受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

3.4 祖代、父母代肉种鸡存栏

2012年引进祖代肉种鸡135万套, 2013年约149万套左右, 2012年全国发放父母代种鸡5 000多万套, 正常存栏7 000多万套, 且2012年下半年开始种鸡企业出现亏损, 目前行情仍很糟糕, 2013年下半年的引种积极性下降, 大多祖代和父母代种鸡推迟或减少进口计划, 淘汰中后期产蛋母鸡等措施使产能下降, 这样父母代种鸡引种量有所减少, 从以上情况分析, 2014年父母代种雏市场仍不容乐观, 低于成本线, 商品雏行情下半年可望高于成本线好于上半年。

4 我国白羽肉鸡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白羽肉鸡行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些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特别是建立与消费者的互信与沟通, 积极引导白羽肉鸡消费, 及时应对各种危机挑战, 具体讲:

4.1 加强源头调控, 掌控产能规模

我国祖代肉种鸡的总体规模应当与全国商品肉鸡生产保持相对吻合。盲目扩大祖代规模, 不但会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浪费, 同时也会影响整个产业正常、健康发展。为此, 华都集团、大成集团、正大集团携手全国白羽肉鸡一条龙企业、祖代企业、父母代企业、屠宰企业、鸡肉制品企业以及餐饮等相关行业, 成立了“中国白羽肉鸡联盟”旨在共同应对行业危机, 联盟率先对祖代种鸡的引种规模实施总量控制, 按照市场实际需求承载量, 确定全国应该保持的总体规模, 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相应调整。整个配额由中国畜牧业协会上报农业部掌控, 协调各地的发展规模, 2014年总规模由2013年的150万套压缩为120万套, 严格控制祖代审批, 限制超配额进口。这样, 才能有助生产正常发展。

4.2 正确舆论导向, 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开展科学知识的宣传。针对去年某些媒体夸大事实、捕风捉影, 散布有关“速生鸡”的无稽之谈, 以及因缺乏对H7N9及H10N8、H5N2等流感亚型的正面宣传, 而使消费者产生恐惧心理, 白羽肉鸡产业联盟积极争取农业部和中国畜牧业协会支持, 开展有计划地组织、邀请有名望的专家、学者, 利用主流媒体, 摆事实、讲科学, 进行大规模的宣传, 揭露谣言真相, 消除人们认识误区。对少数人利用网络伪造事实、传播虚假信息、制造谣言蛊惑人心的人和事, 在深入调查、弄清事实的基础上, 要进行大胆揭露, 对个别情节恶劣的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 大力宣传推广鸡肉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供应充足、物美价廉的优质肉类, 其高蛋白质、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一高三低”的营养特点, 使其作为健康肉类食品而不断地为大众所接受。通过铺天盖地的主流媒体宣传, 逐步影响和改变膳食结构, 使鸡肉消费逐步与国际化趋势接轨。这样,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 重新塑造肉鸡产业的良好形象, 帮助广大城乡居民提振消费信心, 从而有利于启动肉鸡市场, 推进生产发展。

4.3 搞好产业转型, 加强行业自律

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 积极推进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大力加强行业自律, 自觉做到不随意滥用抗生素, 不违禁使用添加剂;强化生物安全, 加强计划免疫;正确诊疗禽病, 科学使用药物并及时停药, 促使肉鸡养殖业真正转移到提高经营规模、提高规范化水平, 优化产品质量的轨道上来。

4.4 提高组织化程度, 推进产业化经营

经过“速生鸡”事件和“H7N9流感”风波的考验, 各种产业化经营组织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 特别是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对提高肉鸡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有较好的作用。为此, 建议国家和地方要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 帮助农民与市场对接, 实现增收致富的目的。

4.5 建立长效机制, 扶持产业发展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肉鸡产业目前仍然是一个弱势产业, 抗风险能力不强, 自身修复能力有限。因此, 建议政府建立扶持家禽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借鉴生猪调控应急预案的经验, 建立维护家禽产业正常发展的应急预案, 包括战略收储机制、财政补贴机制、金融支持机制等, 从各个方面多管齐下, 促进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6 推动苗鸡价格指数保险, 减少公共突发事件对家禽企业损失

展望未来10年 第4篇

未来10年,我国农业发展态势将是怎样?如何更好地运用市场信号引导农业生产?在4月20日~21日召开的2015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对我国未来10年的农产品生产、消费、价格、贸易走势进行了展望。

据介绍,今年我国首次以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名义发布农业展望报告。专家指出,本次展望报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把握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市场总体形势,对中国农业发展趋势的展望活动具有里程碑意义。

粮安天下,粮食安全问题最受关注。报告显示,未来10年中国能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展望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所所长许世卫说,基于大量数据分析、模型系统运算和领域专家会商判断,中国未来粮食供给安全有着充分保障。

“中国谷物将保持合理自给率,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消费自给有余。”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國谷物播种面积将保持总体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升。2024年,中国稻谷、小麦、玉米总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3.6亿亩以上,产量将达到5.8亿吨,总消费量预计为6亿吨。其中,稻谷产量预计稳定在2.06亿吨左右,折合大米产量1.45亿吨左右,大米口粮消费预计1.14亿吨;小麦产量预计达到1.29亿吨,小麦口粮消费量预计0.89亿吨;玉米产量预计达到2.44亿吨,玉米口粮消费预计700万吨,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预计保持较快增速,将通过适度增加进口实现供需平衡。

展望未来——改革开放30年感想 第5篇

伟大的变革,需要伟大的思想作为先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那些新旧观念的交锋,无疑成为天幕上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照亮了一个时代„„

回望那一年,那次“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相信每个国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是感慨,更是感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改革开放的基调,如同春风一般吹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

中国是封建闭塞的国家,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时期,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各种封建保守都是很难改变的。改革开放这个创想的提出,给沉闷的中国带来不一样的发展风貌。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到2006年已经达到21万多亿,增长了57.5倍,到2007年则是24.66万亿元。中国外汇储备去年底达1.5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而在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5亿美元。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现在中国的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排在第一位;我们的载人航天飞机已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工程也正在顺利进行,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30年前,我们买东西要凭票,生活用品的出售都有限制,更不用说会买到外国商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改革开放30年,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2007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二者平均每年都增长7%。而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下降到43%,这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2006年1月1日起,党和国家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又取消了在中国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也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展望未来10年 第6篇

师、未来教育

日期:2011年10月31日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 杨宗凯

【编辑:yangguangtop】

一、机遇与挑战

1.国际发展背景

地平线报告是美国新媒体联盟组织每年发布的关于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应用情况的一个报告,其内容主要通过网络工作的方式由相关教育学家、信息技术学家等提炼出来,从2002年开始,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每年都会对可能在教育领域得到应用的信息技术进行预测、分析,特别是2009年至2011年,地平线报告每年都对短期(1年)、中期(2~3年)、长期(4~5年)得到应用的技术设备及相关技术应用深度进行了科学定位。在2011年的地平线报告中提到,在1年内将采用的技术有电子书和移动终端;在未来2到3年内,增强现实技术并且开展游戏化学习;在未来4到5年内,基于手势的计算和学习分析技术将得到应用。可见,技术对改变教育、促进教育发展显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国2010年正式发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内容涉及学习方式变革、评估方式变革、教学方式变革、基础设施升级和应用系统重构,标志着在发达国家信息化对教育的作用已经从应用阶段进入变革阶段,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只是工具,且信息化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建设阶段。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程平台,免费共享33个学科门类的超过2000门课程(其中超过900门已汉化)。美国总统奥巴马早在2009 年就说:“到2020年,美国将重新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毕业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又如MIT的TEAL(Technology Enabled Active Learning)计划的目标就是实现彼此合作、高度互动,随之产生环境的大变革:教室就是实验室,网络教学系统、3D立体视觉仿真图形、实验动态仿真、桌上型实验设施、个人实时回馈系统等融合于教学之中。在终端设备方面,2009年美国加州开始普及中小学电子课本,2010年iPad的成功推广引发美国电子课本普及狂潮。

2007年英国98%的中学和100%的小学拥有互动电子白板,英国开放大学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网上大学,累计培养学生超过300万人。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2010-2012年发展战略的相关规划主要包含E-learning文化、研究环境、人员素质、共享服务、云计算和改变评估等内容。印度早在2004年就发射世界首枚专用教育卫星,为偏远地区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日本文部省于2010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指南》中规定未来5到10年实现以下内容:信息化的进展和学校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教育的学习与指导,使用ICT的思考方法,信息教育体系的推进与构建,德育与学校、家庭的区域合作,推进学校行政信息化,提高教师使用ICT 的指导能力,整治学校ICT环境,特殊教育信息化,教育委员会、学校的信息化体制。韩国教育信息化系列规划包括:教育网络工程、高校网络学习支持中心建设工程、学术研究数字化工程和国家教育信息系统。韩国政府近日还宣布将于2015年在全国中小学淘汰纸质课本,全部用电子课本替换;以平板电脑为主要形式的电子课本阅读器和个人学习终端将成为未来韩国中小学生的制式装备。

IT企业也在积极参与信息化的变革。在我国,教育部—微软(中国)创新学校的确定的终极目标是“教”与“学”能获得改变,提供有效率的教学模式,搭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持1000间创新教室。英特尔

未来教育的目标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在职和职前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支持,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截至2010年底已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174万多名。

2.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们各级各类教育在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很大困难,面临很大挑战。

(1)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均衡、公平;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产业对接水平较低,校校通尚未实现,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训、对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但质量、应用水平不高,发展的关键在于优质、融合;继续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初步实践了网络办学,资源积累基础薄弱,开放大学尚未形成,发展的关键在于个性、灵活。

(2)基础设施的现状是天地网络初步成形,互联互通尚未实现,宽带尚未普及,发展的关键词是“解决有无、普及覆盖、性能提升”;资源与应用的现状是初具规模,质量、数量均显不足,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发展的关键词是“有无、能用、好用”;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是单个业务系统较多,业务环节尚未全部覆盖,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发展的关键词是“单个应用、数据互通、流程再造”;保障体系的现状是组织体系未理顺,资金投入机制未形成,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发展的关键词是“理顺机制、确保投入、规范发展”。

二、十年发展规划介绍

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意识问题、机制问题、经费问题和队伍问题。鉴于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体现了技术的作用,以技术驱动改革,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规划纲要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独立一章,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

《规划纲要》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包含三方面内容: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编制的思路就是教育要改变。信息化能够助力教育改变现状,这是一个出发点。①社会改变了,教育要能够应对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国际挑战;②教育要满足人民对优质、公平、终身、个性化等方面的期盼;③教学发生了改变,要求教育者、社会等相应改变以引领潮流;④教育在改革的同时,要考虑国情实际。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描述的“起步、应用、融合、创新”技术与教育融合路线图以及我国现实情况,我国教育与技术应用的融合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到2015年达到应用整合阶段;力争到2020年进入全面融合、部分创新阶段,即融合、创新阶段。

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分为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四个部分。所制订的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指标最终将弥补现阶段发展的短腿,达到基本均衡,即基础设施上实现宽带全接入、终端全覆盖,资源上总量极大丰富、质量明显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业务全覆盖、部分流程再造,应用上信息化能力显著提升,保障措施方面保障体系与机制发展成熟。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教学应用重点突破,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数字化优质资源广泛共享,网络化基础设施全面覆盖。发展任务着力解决两大类问题:一是助力教育解决什么问题;二是信息化自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到2015年具体做5件事情:一是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平台层(基础云服务平台)、网络层(IPv6/ IPv4)、传输层;二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教育资源云;三是管理信息化,建立教育管理云;四是推进学校信息化应用,在各级各类学校试点、示范、应用;五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包括能力培训、标准研发、研究支持、运维服务。在具体实现上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包括政策、组织、技术和经费等方面。

三、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在资源方面,由模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资源最终都在教育云上,内容达到极大丰富,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必须具备创意与创新、沟通与协作、研究与获取信息、批判性思维、决策与解决问题、信息化公民素养、科技理论与应用六大能力。21世纪的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则包括引发学生学习与创意、设计开发信息时代的学习经验和评估准则、塑造信息时代的工作与学习模式、提升和塑造信息化公民责任感、从事专业发展与领导力培养几个方面。未来的教育管理者要具备富有远见的领导力、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卓越的专业实践、系统性的改善信息化公民素养。在信息化环境下最终形成未来的教育生态,信息化教育教学不再是试点,不再是示范。针对此,2005年9月,哈佛大学发布的“开放ICT生态系统路线图”(Roadmap for Open ICT Ecosystem)报告给我们提供了参考蓝图——数字环境随时随地可以普适接入,网络资源像水、电、空气一样方便地广泛共享。教育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协作者,而不是简单的“传道者”;学生可以向周围的社区、网络资源等学习;管理者自主管理;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成为常态,最终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

上一篇:第八届宿舍文化节下一篇:石湾韭黄节致词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