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石榴树在一起作文

2024-07-11

与石榴树在一起作文(精选6篇)

与石榴树在一起作文 第1篇

与石榴树在一起作文

凄风苦雨,那棵石榴树在一个惨淡的日子里被移植了过来。与其说是移植不如说是丢弃!那几个人随便挖了一个坑,就把树根和着土壤填了进去,甚至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在他们转身离去之后,那棵小树没了支撑,瞬间倾斜。噢,旁边一块黑色大石头阻挡住它倾斜的身体,它耷拉着脑袋,像个没人要的孩子。红色的石榴花失去了往日的光泽,狼狈地挂在枝头,雨水滑过花儿憔悴的脸颊,仿佛也染上了那似血的红。

她,就这样静静站在大落地窗后,垂下来的白色窗帘隐去了她大半个身体,海藻般的黑发无声地淌在胸前。她漠然地望着那棵伶仃的石榴树。

——它,还能成活吗?嗯,肯定不能。

她叹了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颓然与自怜,自己何尝不是一样呢?哪有资格去评价那同样可怜的小树?

生命本就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四季变更,时间的流逝只是带给生命更多的苦痛,她绝望地感到自己越来越孱弱。

自从在医生手中接过那张万分沉重的化验单,得知自己已得不治之症,时日不多时,她觉得人生就干干脆脆地碎成了两半。任凭耳旁父母撕心裂肺哭喊,她的快乐就像贪玩的孩子,游荡到天边再也不回来了。

回过神来,一颗豆大的泪珠从瘦削的脸庞上悄然滑过,像流星般明亮,却也转瞬即逝,落在地上“叭”的一声脆响。她似乎吓了一跳,低头,脚边不知何时已开出无数朵灿烂晶莹的泪花,每朵都那样空灵。

再看窗外,那棵石榴树仍然保持着倾斜的姿态,只是头似乎垂得更低了,风雨之中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

雨势越来越大,屋内的她感到刺骨的凉意。

——我的冬天已经到来了吗?可这明明还是夏天啊。像那棵垂危的石榴树,我恐怕再也见不到明年夏天的.太阳了吧!待到那棵树枯萎之后,我也该离开了。

第二天,石榴花零落了一地,红得像血。石榴花上残留的水滴仿佛无数碎掉的明镜。阳光洒在石榴树上,迸发出零星却耀眼的光芒,石榴竟熠熠生辉!她惊奇地看着,心中的那根弦不知道被什么扯动了一下。

日子一天天过去,窗外的那棵倾斜的石榴树竟奇迹般地存活下来。翠翠的叶子闪着青色的光芒,花儿吹起喇叭。

她总觉得那棵石榴树是在望着自己,那根仿佛不是扎在土地里,而是扎在她的心上。青翠的叶子向她展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石榴树的声音穿透她的内心——要坚强,要勇敢地振作起来,生命即使再短暂,也不能错过开花的机会。

从此,就有了这样一幅暖人的画面:窗外的石榴树向着太阳尽力生长,窗内的她积极地面对生活,她的微笑就像暖暖的太阳。女孩与石榴树,竟是那样和谐动人。

日复一日,她感到自己快乐地扑扇着翅膀飞回来了。参加公益活动,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教邻居小妹妹识字,她做了好多好多事,于是,快乐中又多了一份充实。

秋来了,这是一个惹人感伤的季节。她就在这瑟瑟秋风中安详地去了,她终究还是没能看到明年夏天的太阳。

不过,她却吃到了那棵石榴树上饱满的果实。据说,她去世时手中还握着一颗石榴。

与石榴树在一起作文 第2篇

“下期能不能再谈谈怎么教孩子数学的问题?”在上周的“妈咪聊天室”内,不少妈妈这样强烈建议。应妈妈们的要求,今天,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张俊副教授继续谈幼儿数学教育问题。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数学教育呢?张教授谈到了自己教儿子学数学时的情景,希望能给家长们一些启发。

在反思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第3篇

在以前的教学中, 我经常写一些课后记录, 记载课堂上遇到的一些问题。但并未深究这些问题的发生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思考学生的每一个异常行为背后的表象和真实想法, 已成为教学行为的一部分。这种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 有地放矢地改进教学的方式, 使我的教学效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使我和学生共同成长。

一、深钻教材要落到实处

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的应用题》教学中, 我曾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 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五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 学生没有困难, 还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解答。能否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即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呢?引导学生理解:根据速度一定,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相等的, 列出等式。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教学反比例应用题时,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每小时行70千米, 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 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说明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 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两次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积是相等的。由此列出等式。

解: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

解出 x=87.5

在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格式和解法, 也很简单嘛!谁知在随后的练习中就发现了问题。

首先是家庭作业, 作业前专门要求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一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学过的算术的方法解答。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师, 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简单, 只要我做对, 就行了。”看来同学们对新知识还是有畏难情绪的, 可是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过去, 看来只有硬性规定了。

在作业中慢慢发现了别的问题, 比如:明明是正比例的应用题却列成了积相等的反比例的形式。成反比例的, 却列成了比值相等的正比例的形式, 而且答案还是正确的。开始遇到这种情况, 我会毫不犹豫地打上个叉。后来发现这种错误不是一两个同学存在, 于是改作业的笔放慢了速度。细细琢磨一下, 却发现了问题, 有些题是属于模仿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格式, 对意义理解不透彻, 硬凑的答案。但有些题仔细想学生的解法还是有道理的。成反比例的应用题用正比例也是可以解的。比如:

相关联的量是 (每天用的数量) 和 (用的天数) , 每天用的数量随着天数变化, 总数量是一定的。因此, 每天用的数量和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在教学中, 只关注了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而没有关注“同一个量的两个数的比和相对应的另一个量的两个数的比刚好相反。”导致了学生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应用题只可能想到一种方法, 问题的症结可能就在此。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 对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的观察不够充分, 分析不够透彻, 使我对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仅局限于教材的表述。这就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 深钻教材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而应落实在行动上。

二、我要走进孩子的世界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 它体现了学生自主开放的原则。

记得以前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 总要运用多种手段讲解“破十法”。先摆小棒, 再在投影上演示, 然后让学生模仿操作, 最后填空。光是如何填空就用很长的时间, 填空后还要带着学生把口算过程多说几遍, 可是做练习时, 有的学生还是不会, 只好给他们再吃小锅饭。而课改后, 通过设置一个“我只有8元, 想买一辆36元的赛车, 还要再攒多少钱?”一个生活情境, 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通过询问, 得出了这样几种计算方法:

方法1:通过摆小棒得出:

方法2:通过摆小棒得出:

方法3:口算得出:

方法4:36-8=?想:8+ (28) =3636-8=28

方法5:一个一个减出来:

36个1减去8个1是28个1

方法6:父母教的:

不问不知道, 一问吓一跳。

“你的想法是什么?”、“你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这种问法和以往的“跟我读”、“像我这样做”这种语言上的变化这么不同, 居然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效果。

以往我们教数学, 教师只是教方法, 问结果, 只要结果对了, 就算学会了。很少去问学生是怎样想、怎样算的。我突发奇想:当堂统计一下学生最喜欢用哪种方法算。结果表明:用的最多是第2种方法, 即从36中拿出10, 用10-8=2, 再把剩下的数相加。其次是连减法即方法3, 第三才是“破十法”。方法5有几个学生用, 而方法4和6只有个别学生用。真是出乎我的预料, 学生想的方法比我设想的多得多。这次的教学感想是, 我要多和孩子交流, 要走入孩子的思维世界。

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一年级上册我上了《买铅笔》这节试教课。在教学15~9的计算方法时, 课本展示的几种方法都是让学生摆小棒体现出来。通过开学近两个多月的观察及了解, 我发现同学们在20以内进位加减法计算时有一部分同学需要借助实物, 如小棒或教具。这部分学生还特别喜欢借助手指, 你看:在口算时, 他们右手拿笔, 左手五指伸开对着自己, 手指一屈一伸, 像在做手指操, 右手很快写出答案, 使用手指, 这对他们来说, 是得心应手的。另外一部分同学已经熟练地运用凑10法, 或别的方法, 直接看着算式计算而不需要借助实物。显然书上提示的方法 (摆小棒) 已不适合现在的学生。因此在教学15~9, 探讨计算方法时, 我没有让学生全都去摆小棒, 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摆小棒, 数手指, 或者想一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他们不同的认知方式, 我认为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在交流计算方法时, 我发现了一种现象, 那就是同学们算的快, 但让他讲讲他是怎样计算的时候, 却很慢, 或者说不完整, 感觉很吃力。为什么会这样?课后我想了很久:如果问我们的老师15-9=?也一定是脱口而出, 而你是怎样想的?也要停顿下来思考我是怎样计算的?综合原因是:一方面我们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目前我们的教材是基于学生不会算的基础上编制的, 而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幼儿期间很多已经学会了, 也就是说已经在二楼的他们, 要上三楼, 必须回到一楼重新来过。就好比我天天在走路, 突然间你问我, 走路时, 我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那我一定要停下来, 想一想才能告诉你。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分析, 我认为操作是手段不是目的, 学生能够通过思维活动进行计算, 就不必要操作小棒。操作活动要适量, 适度, 并非多多益善。

与石榴树在一起作文 第4篇

关键词 文本 积累 方法 技巧 范文 点评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板块。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将需要进行讲读的课文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解决。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多年来,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将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实践,除结合讲读课进行改写、缩写、扩写、补写(想象片段)、写作读后感等多种作文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之外,还在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了尝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立足文本,积累素材

文教材,还是我们的省编初中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中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 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他们阅读的范围太狭窄,知识太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我在讲课时,非常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

二、学习方法,把握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山雾罩。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是典型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例如《荷花淀》、《百合花》、《药》等课文中关于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就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在讲解作品的那些写作特色时,密切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只满足于人物动作的笼统抽象的描写而不能给人以具体且细微的形象这个实际,在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的修饰语的运用。如鲁光的《苦练》中有这样两段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袁伟民从筐子里抓起一只球,突然向她扔了过去。招娣敏捷地往后退了几步,稳稳地将球垫了起来。不等 她站稳,“砰”的一声,又一个球从教练手里飞到她的左边。她斜身飞一般地迎了过去,球垫起来了,人却摔 倒在地上,她就势一个滚翻,又从地上站了起来。她的加练任务是救十五个球。如果失误一个,就算负一个球。她玩命似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渐 渐地,她的双眼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奔跑着,飞扑着,滚翻着。当救起第九个球时,她倒 在地上起不来了。这里连续的动作细节描写之所以出色,关键是运用了一连串恰当的动词,以及用来修饰动词的状语。学生对动词的运用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对修饰语即状语的运用。

三、巧用范文,点评习作

通常的作文教学,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一个学期中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作文讲评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明显的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疵,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形容人的眼睛,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写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在學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时,我把作品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四、总结

与爸爸在一起作文 第5篇

没有爸爸在身边的日子真的好空虚,依稀记得爸爸临走前的一个周末,他骑车带我去小湖边钓鱼,那天我们玩得多开心啊!可此刻,见上爸爸一面都很难,真的好想爸爸啊!于是我忍不住拿起手机跟他发了条短信:爸,明天回家送我上学!我不敢给他打电话,因为我怕我会哭起来。可刚过一会儿,手机铃就响了,是爸爸。我很高兴地接了手机,“爸爸!”我喊了一声。也不知哪里来的激动,我几乎都要哭出来了。“哎!”爸爸应了一声,声音还是那么慈祥,只是有些嘶哑了。“爸,明天回家送我上学好不好?”“爸爸明天要帮老板开车,没时间,让你妈送吧!”“我不,我就要你送,你明天回家。”爸爸笑了几声,声音很粗,可我却仍感觉到爸爸的气息暖暖的。“爸,我们下星期月考!”“哦!那你一定要好好考,不要再让爸爸失望了哦!”“嗯!你放心,这次我努力考好。你明天回来不?”“我尽量抽个空回家吧!爸爸也想你了!”“哦,我也想爸爸!不说了,挂了!”我挂了手机,哭了。因为听着爸爸的声音,我早已抑制不住对爸爸的想念,不想在爸爸面前哭,不想让爸爸伤心。

我独自一人在房里,依偎在墙角,期望它给我依靠,给我一丝温暖,但它却是冰冷的,甚至于连我内心的最后一点余温也被它冷化。

与爸爸在一起作文 第6篇

爸爸的胆子特别小,我总是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出现在他面前,把他吓得魂飞魄散,瑟瑟发抖。我经常和他在一起玩摔跤的游戏,他一边解说一边摔跤,每次都把我逗得哈哈大笑。

可是他有一个坏毛病,总喜欢喝酒,我和妈妈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那次,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惩罚他了一下。

那天晚上,他又醉醺醺的回来了,刚躺到床上就“轰隆,轰隆”的打起了呼噜来。我便拿来水彩笔,在他额头上画了一个“王”,把他的鼻子画成了红鼻头,还把他的嘴边画上了几根胡须。最后,我还拿红色的水彩笔在他的脸上画上了两个大大的红脸蛋。做完这一切,我心满意足的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晨,我被一阵尖叫声惊醒了,“啊!你的脸怎么了?”我赶忙爬起来,跳下床。这时,妈妈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了,我一看爸爸,脸上还留着我昨天晚上的杰作呢。我也哈哈大笑起来,爸爸一脸茫然的问:“我的脸怎么了?”我说:“你去照照镜子就知道了。”“啊,我帅气的脸啊!”“怎么了,爸爸?”我连忙问道。“一定是你干的,我就说嘛,一路上人人都盯着我,捂住嘴偷偷地笑!”我和妈妈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与石榴树在一起作文】相关文章:

读懂石榴树作文05-11

我爱我家院子里的石榴树作文08-24

石榴状物作文08-25

石榴优秀作文06-21

石榴石的作用与功效10-18

石榴_作文350字07-07

吃石榴250字作文08-22

石榴花650字作文05-22

写石榴的作文500字05-25

石榴的五年级作文05-31

上一篇:代谢性酸中毒护理查房下一篇:这边风景独好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