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

2024-07-26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精选6篇)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 第1篇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切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2.能针对写作实际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3.能运用切题提升要诀提升自己的作文。

导入:

今天我们进行作文专题训练——切题。它的具体要求是:审准题目,切合题意。法。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点的得分方法。

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绝大多数把“切题”、“扣题”摆在了首位。在作文评分的表述中,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或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学生自主学习“得分点概述”和“得分点策略”,掌握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得分的方

得分点策略:

一是扣准话题拟新题。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将独词句式的话题扩展成短语以此来作为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如以“感恩”为话题,可拟题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谐”等,突出了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自然围绕题目开展。

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比如,有一满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开头强调“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很自然地就此展开了话题,引出了下文合乎题意的表述。

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围绕题目拟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根据题目拟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之中。如满分作文《和谐画展》,分别以“婴儿哺乳图”、“泪眼朦胧图”、“夕阳搀扶图”为小标题,围绕“和谐”的主题,着力描写了各图的内容。这样,保证文章运行在题目的轨道里。

四是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题目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的。如满分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在展示了自己沉醉在乐曲境界中与音乐为伴的生活之后,结尾写道:“我就和音乐一起同喜同悲着,她让我的心不曾单调,把我年少的心填满了缤纷的旋律。有音乐在,我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是充满活力的岁月。”这样一来,很自然地点明了题意,也留给读者很大的品味空间。”

指导学习

(一)针对学生的习作,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1.学生根据“失分会诊”,对照自己过去的作文,分析失分的原因。2.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本小组在切题方面存在的问题。3.小组选代表发言。

4.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住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的。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和中心的写作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三是因忽视而偏向。只重视狭义的“题目”或“话题”,而没有认真地读导语或写作提示的限制。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这几个方面要注意。

(二)结合例文分析、掌握“提升要诀”。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例文,掌握提升要诀。2.教师重点引导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

朋友,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请以“感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感悟”后面的空白处填一个词或短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书写工整,600字左右。

例文

感悟感恩

不知不觉之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已跨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线,逐渐融于我们的生活。面对着这些因新奇而充满诱惑力的节日,我惟独钟爱感恩节。它不如情人节浪漫,也不似圣诞节热情,却以一种平和的温暖的方式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要失去那颗感恩的心。的确,感恩需要提醒,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因为生活中的感恩似乎已在慢慢趋于隐匿,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无止的抱怨。

过上了平淡安稳的日子,我们却抱怨它不够富裕;拥有了关爱我们的亲人,我们却抱怨他们太过唠叨;交到了真心以待的朋友,我们却抱怨他们还不够体贴……我们似乎忘却了,忘却了曾经贫穷时,能过上平淡的日子,哪怕只有一天,我们会感恩;忘却了曾经失意时,能有人鼓励,哪怕只有一句,我们也会感恩;忘却了曾经无助,能有人关心,哪怕只有一点,我们同样也会感恩……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忘却了感恩,无暇去感恩,于是日子便一下子浮躁起来,变得喧嚣不安。我们需要提醒,感恩需要提醒。

提醒感恩是提醒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许生活真的有很多不如意之处,但换个角度去审视它,以一颗感恩的心去迎接它,我们会发现心情明朗了许多。

提醒感恩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感恩,重拾感恩。感恩于生命,感谢它给了我们体验生活的入场券;感恩于爱,感谢它给了我们感受温暖的热源;感恩于机遇,感谢它给了我们升华自我的阶梯;感恩于苦难,感谢它给了我们继续拼搏的筹码……

常言道:感恩图报。提醒感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让我们能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回报我们感恩的对象。对生命最好的回报莫过于珍惜,对爱的回报莫过于传递,对机遇的回报莫过于把握,对苦难的回报莫过于升华…… 提醒感恩,要把握好感恩的界限与内涵。那不是一味地肯定或依赖于外界的给予,而忽视了自身努力的价值,磨灭了继续进取的斗志。毕竟自己才是生活的主角,进取才是生活的法则。感恩可以是一种慰藉,却不可以成为一种麻醉。

感恩如一场及时的春雨,冲刷掉浮躁的尘埃与腐朽的气息,让一切在尘埃落定的平静之中孕育更加精彩的新生。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提醒感恩,在每一个感恩节,也在每一天。满分解秘:

文章行文大胆,收放自如,笔法娴熟,是一篇颇具思想深度的大气文章。满分点:

“感悟感恩”,一个语意明确、简洁扣题的作文题目。文章开头由独爱感恩节引出“要提醒感恩”的话题,结尾强调要“提醒感恩”时,仍不忘提及感恩节。可谓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结构紧凑。这是文章的一大优点。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为什么要提醒感恩”,“提醒感恩的原则是什么”等问题,作者提出了“提醒感恩是提醒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醒感恩,要把握好感恩的界限与内涵”等全新的观点,显示了考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与一定的思考深度。3.小结:

切题的提升要诀是:第一,认真审题。一是要特别注意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两部分,决不轻易放过其中的若干限制。二是要读懂题目或者话题的真正含义。三是要读懂题目包含的感情色彩。第二,提前规划。在动笔之前,要考虑好文章的立意、结构、材料、顺序等,写好提纲。第三,及时补救。每写一段话后,要审视其是否与主题和提纲相符。如果发现离题,要迅速截住上面的话,并转移到中心话题上来。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有人说岁月宛如一首歌,有人说生活宛如一首歌,有人说亲情宛如一首歌,有人说快乐宛如一首歌,还有人说苦难宛如一首歌…….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动人的乐章,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写出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你以“宛如一首歌”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说明: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要有真情实感。学生自改。

教师抽学生作文评讲。

课堂总结:主要总结这次作文训练的得与失。教后反思: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 第2篇

一、语音

诣()枳()缚()

二、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 同 意思是

2.圣人非所与熙也 同 意思是

三、古今异义词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古义: 今义:)

2.楚王闻之(闻:古义: 今义:)

3.楚王谓左右曰(左右:古义: 今义:)

四、一词多义

齐之习辞者也

为其来也

之 楚之水土

为 何为者也

物外之趣

生于淮南则为橘

楚王闻之

生于淮北则为枳

吾欲辱之

五、重点词语解释

1.晏子将使楚 使:()

2.谓左右曰 谓……曰:()左右:()

3.习辞者习:()辞:()

4.今方来 方:()

5.何坐 坐:()6.坐盗 盗:()

7.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诣:()

8.齐人固善盗乎 固:()9.叶徒相似 徒:()

10.其实味不同 其:()实:()

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得无:()

12.圣人非所与熙也 圣人:()

13.寡人反取病焉 病:()

14.晏子避席对曰

避席:()

六、重点语句翻译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4.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7.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七、课文内容理解

1.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 9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5.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6.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7.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

8.你喜欢晏子这个人物吗?为什么?

中考链接

【2007年江苏扬州】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选自《晏子春秋》)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1)坐盗()

(2)其实味不同

()(3)生于淮北则为枳()(4)使者反

()13.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齐人固善盗乎? 译文:(2)景公使使者至。译文:

1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4分)2 / 9

[2003浙江][甲]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乙] 高缭仕(1)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2)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3)之人也,四维(4)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5)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1)仕:旧称做官为仕。(2)事夫子:侍奉晏子。(3)仄陋:狭窄浅薄。(4)维:维系。引申为扶助。(5)弼:纠正。20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引进)

B.其义可乎(义务)C.故直使楚矣(只得,只好)

D.晏子逐之(他,指高缭)

21下面句中加点的“使”与“齐命使各有所主”中有“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晏子使楚

B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C使子为使 D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1)然则何为使子

(2)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吾过,是以逐之也。23[甲]文中楚王为什么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认为逐高缭是不义的?

24[甲]文中晏子要说自己是一个“不肖者”?[乙]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仄陋之人”?

25从[甲][乙]两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08年江苏宿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用带有绳子的箭射。②主:掌管,主持。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束二缚一人诣王(2)其实味不同

(3)使烛邹主鸟而亡之(4)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9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土,是罪三也。译文:

/ 9

10 阅读两文,回答问题。(3分)

甲文通过“ ”这句富有侮辱性的话,表现了楚王的傲慢无礼;乙文通过“勿杀!寡人闻命矣”这句话,表现了景公的 ;甲乙两文则共同表现了晏子的。11 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4分)答:

/ 9

参考答案

一、诣(yi)枳(zhǐ)缚(fù)

二、曷通何,什么 熙通嬉,开玩笑

三、1坐在 通“座”,座位 犯罪

四、1于;做;是;变成 2的;的;的;代晏子使楚这件事;他,指晏子

五、1.出使 2对……说 ;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3熟练 言辞 4将要5.犯罪6.偷窃 7.捆绑 到(指到尊长那里去)8本来9只10果实 11.莫非12.才德极高的人13.辱 14.离开座位

六、1.*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东西吗

2.*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3.*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4.*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5.*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6.*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能使百姓擅长偷盗吧?

7.*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七1 D 2*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3*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4*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5 *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6 *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7*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故善盗乎?)的羞辱。7*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勇敢的外交家、不畏强暴、讲话幽默生动、聪明的政治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中考链接12.(1)犯罪,(2)它的果实,(3)在,(4)同“反”,返回 13.是寡人之过也

14.(1)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2)景公派使者到了。15.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20 B 21 C22(1)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2)现在他侍奉我已经三年了,还没有纠正过我的过失,所以要辞退他。

23[甲]文:楚王意在恶意侮辱齐国和晏子;[乙]文: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24[甲]文:说楚王德才不好(或批驳、羞辱楚王)。[乙]文:意在指责高缭未好好扶助自己(或为了说明辞退高缭的原因)。

25是一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赏罚分明(或热爱祖国),任免有方(或善于用人)的人 8(1)诣:到(2)其实:它们果实(3)亡:丢失(4)故:原因,缘故 9(1)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2)让天下的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这是第三条罪过。10 齐人固善盗乎;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机智善辩。

11 甲文中晏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地借用“南橘北枳”的说法,寓刚于柔,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楚王的面子,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乙文中晏子用迂回曲折的方法,表面上是在列举烛邹的“罪状”,其实是在点出景公的错误,语言灵活睿智,既维护了君王的尊严,又挽回了烛邹的性命。

/ 9

《人琴俱亡》阅读理解

201607

人琴俱亡

刘义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呀?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于是子猷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主旨:

本文是一篇笔记小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按排序事,篇幅很短,却写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王氏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一、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

徐州)人,南朝宋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答]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望梅止渴等。

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

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

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

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 9

[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二:

1.体会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赏析词语为:掷)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赏析词语为:恸绝)

2.子猷去看望子敬,为何“取子敬琴弹”,而当“弦既不调”时,乃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你怎样理解子猷的行为?

3.子猷为弟弟之死“恸绝良久”,令人感动。如果你是子敬的家人,你将如何规劝子猷?

4.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死?这反映了什么?

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6.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

调”说明了什么?

7.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9.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

10.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

情的诗句吗?

答案:

1.(1)“掷”这一动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内心的悲痛。

(2)“恸绝”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

2、“取子敬琴弹”是为了痛悼和纪念已经死去的兄弟,而说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则 是写出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所以弹不成曲调,体现兄弟情深。也包含着人琴俱亡的悲凉。

3、子猷叔叔,人死不能复生,您有重病在身,身体要紧,请节哀顺便吧!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死了。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6.“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7.略

8.围绕“生病和悲痛”谈。9. 略《管宁割席》

10.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三:

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 9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___________(2)何以都不闻消息___________(3)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恸绝良久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看

法。(4分)

参考答案:

13.(1)都(2)总,竟(3)协调(4)痛哭,极度悲哀

14.(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15.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此时子猷想以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达痛苦与思念,等到”弦既不调”时,内心的悲

痛无法排遣,所以”恸绝良久”。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呀?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于是子猷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主旨:

本文是一篇笔记小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按排序事,篇幅很短,却写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王氏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阅读《人琴俱亡》片段,完成下列各小题。(13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解释下列加点字。(3分)俱病笃()弦既不调()了不悲()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两组是()()(2分)

A.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人琴俱亡

/ 9

B.子敬素好琴

又留蚊于素帐中

C.人琴俱亡

亡羊补牢

D.何以都不闻消息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E.而子敬先亡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翻译下列句子:(4分)(1)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2)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4.课文开头写子猷是“了不悲”,“都不哭”.后来为何又“恸绝良久”?(2分)【答案】1.笃:(病)重

既:已经

了:完全

2.A、E 3.(1)取出子敬的琴弹奏,琴弦完全不协调

(2)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先前子猷“了不悲”“都不哭”,那是强抑悲伤,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后来却“恸绝良久”,是因为见到弟弟“人琴俱亡”的悲凉境地,再也压抑不住悲伤。苦与不哭,都表现了对弟弟深深的悼念。考点解说;

一、带点词注解。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词;(2)通假词;(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二、文言句子翻译。从句式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这与“考试说明”中的要求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相吻合。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要求做到“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 第3篇

文言的“历久不变”和“脱离口语”两个特点, 既为我们阅读古诗提供了方便, 同时也带来了困难。七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 对于诗歌已不陌生, 但对文言文却一无所知。所以我视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为起点教学。当一开始接触到这些文言文时, 学生会看不懂, 也不知道要怎么学, 这样他们不自觉地用现代文的思维去理解, 结果却与实际意义大相径庭, 于是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畏难感。他们会认为文言的时代已经距我们很远很远了, 后世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 为什么在现代社会还要去学习古文?这对于信息化的社会有什么意义?由于社会各方面信息的影响及这一大堆的疑问得不到解决, 七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阅读文言文有一系列心理障碍。在这个起点年级若我们的基础没有打好, 学生的心理障碍没有消除, 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极不利的。所以, 我们在七年级文言文起点教学中要找到学生的弱点, 对此做分析, 采取方法, 才能让学生很好地吸收和积累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七年级的教学中, 我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以下的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因素导致了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出现“盲点”。

1. 认识不足, 走抵抗路。

一些崇尚实际的学生一开始就对文言文存有误解, 根本不知道学习文言文有什么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诗歌还有一定的用处, 但文言文又用不着, 认为是没有多大价值, 这样就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种抵抗心理。对这部分学生而言, 学习文言文无疑是浪费时间。

2. 学, 难于上青天。

一些学生一看到文言文就发怵, 先有了为难情绪。这类学生认为要学文言文, 但难学, 况且时代背景不同, 要理解也非常难。于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但收效并不大。正因为难, 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满足感, 再加上七年级学生的耐心不足, 吃苦劲头不够, 这就会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

3.缺乏兴趣, 苦于约束。

一些学生语文基础较好, 理解能力较强, 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文言文的字词都是有一定的固定模式, 已是约定俗成的了。而恰好七年级的学生喜欢有趣的东西, 教师的一贯性教学缺乏趣味性, 这样就使其逐渐对文言文产生厌恶感。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的教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多年来都按照一种教师“解词———串讲———翻译”的模式在教学, 尤其在七年级, 学生第一次接触, 很多教师怕学生不懂, 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对学生来说, 文言文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负担。根据“新课标”要求,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1.导读为先, 引导预习。

长期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 尤其是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 教师更是担心学生读不懂, 通常采取“教读———解词———串讲———翻译”的教学方法, 也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条条框框, 因为它是固定不变的。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记就行了。这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应试上收到一点成效, 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这就成了一种强迫性学习。因而从七年级开始就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 这样就为八年级、九年级甚至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一定要在七年级的起点教学上改变教学方法, 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主。“初语”新课标明确了一点要求:“让学生多读, 通读, 诵读, 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 根据这一点我采取了引导学生预习、阅读, 自己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七年级学生才刚刚接触文言文, 要在上课前的初步阅读明白文章大意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在学生读课文之前, 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课前提示, 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给学生自读文言文创设一定的条件;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示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 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 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在给予提示之后, 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也就是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课文, 勾出生字、词,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第二遍阅读, 疏通文章文意,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遍阅读, 将自己在理解中的难句找出来, 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解决, 再试着说明一下文章写作特点, 最后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字典随身带, 边看边查;开动脑筋, 边看边想;笔不离手, 边看边画;防止遗忘, 边看边批;为讲故事, 做好准备。这种导读方法, 训练了学生阅读思维、理解、表述等能力。

2.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过去对文言文的教学, 总把“讲读”错误地理解为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和读, 以“教”统治“学”, 代替“学”, 久而久之就会压抑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就非常依赖教师。没有了活力的学习就不会有创造, 这样学生没有办法去适应难度更高的高中学习, 也不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及不能体现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我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串讲到底, 包办翻译”的做法, 先让学生把自学中梳理出来的问题一一提出来, 由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然后请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做法,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立足课堂, 知识外延伸。

课堂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我们只把目光放在课堂教学上是不行的, 我们还要把课堂的知识带到课外, 做到内外的结合。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 在把握好教材, 把握好学生的前提下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这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和着力点。因此, 课堂教学方法、形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再说七年级学生对学习还是以兴趣为先, 他们喜欢的就会非常卖力地学。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和掌握的效果, 是视其对课文内容喜欢的程度而定的, 故事性强的, 学生学起来兴趣浓一些, 反之, 则弱一些。在设计教学形式时, 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 设计多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课标要求的文言知识, 还能迁移所学知识, 阅读课外的文言文文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在形式上, 采用演出式、绘画式、讲述式、演唱式 (演唱诗歌) 、朗诵会、欣赏影碟等。这些形式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对一些故事性强的作品, 就可以下载一些动画视频材料让学生观看, 然后让学生对此故事做一些最直接的理解。比如《晏子使楚》的教学演出中, 课前让学生对服装、道具、剧本进行一些设计, 在即兴演出时, 等演到晏子到楚国城门时有学生就学几声狗叫来指明那是狗洞, 这样就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趣味。这些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唱、表演、绘画的能力。学生学文言文不再感到苦恼, 反而感到克服困难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从而把学习文言文当作一种享受, 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一种负担。

七年级的学生若在课堂上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在课外的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增强了。

文言文教学, 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 终极目标应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所以, 对于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引起重视, 在起点的时候就能让学生学会不断积累, 克服心理障碍, 这样才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真正地让学生去领略我国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个人的修养, 做一个有内涵的人。

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教材把古典文学作品的比重增加了, 内容的含量也增加了, 这就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上应该拓宽路子, 让学生能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知识, 尤其是要做好文言文的起点教学。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第4篇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却认为未必可信。

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决定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而且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和氏璧而秦国不给城池,其曲在秦。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收回了和氏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和氏璧;害怕失去和氏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赵国十五座城池,又设九宾之礼仪,斋戒之后才接受和氏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赵国城池了。

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而不给城池,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和氏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宝玉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因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象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去了赵国的和氏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和氏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

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和氏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如果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和氏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强硬不屈,对待廉颇采取温良恭厚的态度,计谋越出越奇,运用得越来越巧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成全他呀。

练习: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予未敢以为信也以为:认为

B.皆厚怨大王厚:深

C.一胜而相如族族:灭族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柔:柔和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B.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C.一胜而相如族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

D.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对待和氏璧换取城池的问题上,肯定了秦国的做法而否定了赵国的做法。

B.作者认为蔺相如能保全和氏璧的原因是上天的成全。

C.这是一篇议论文,其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论证。

D.此文和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试译下面句子。

①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②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③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答案:

1.D。(“柔”在此句中应为“温良恭厚”意。)

2.A。(A中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起取独作用。B中前一个“以”是介词,意为“用、凭借”。后一“以”是介词“因为”意。C中前“而”表假设,意为“假如,如果”。后“而”为连词,表修饰。D中前“固”意为副词“本来”,后“固”意为副词“的确”。)

3.D。(司马迁的文章从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而此文主要是议论,对人物只是一笔带过。)

4.译文:

①这只要两句话就能决定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②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象扔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

③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强硬不屈,对待廉颇采取温良恭厚的态度,计谋越出越奇,运用得越来越巧妙了。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僖公二十年》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练习: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①天实置之置:安排。 ②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诬:诬蔑,诬陷。

B.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把……当作正义。 ②上下相蒙蒙:蒙骗。

C.①尤而效之尤:怨恨。②言,身之文也文:花纹。

D.①以志吾过志:标志。②且旌善人旌:表彰。

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死,谁怼②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B.①晋侯赏从之者②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C.①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D.①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②其母曰:能如是乎

3.翻译:

①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③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④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答案:

1.B。(A中“诬 ”应为“欺骗”意。C中“文”应为“文饰”意。D中“志”应为“记住”意。)

2.A。(A中①“以”是介词,“因为”;②“以”介词,“用”。B中“者”都是“……的人”;C中“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D中的“是”均为代词“这”意。)

3.①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②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③.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

④.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读后感悟:在人生旅途中,面对各种诱惑能坚守自我本色,实在是太难了。

送董邵南序①

韩愈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②,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③仁者,皆爱惜焉。矧④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⑤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⑥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①董邵南,韩愈的朋友,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之,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 ②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员。 ③勉力。④况且。 ⑤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辅佐燕昭王击破齐国,成就霸业,后被诬陷,离燕归赵,被赵王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⑥屠狗者,指高渐离一类风尘豪侠,这里喻不得志的豪士。

译文 :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练习: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举:科举考试。

B.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适:到,往。

C.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吊:安慰。

D.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明:英明,圣明。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董生勉乎哉 ②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B.①连不得志于有司②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C.①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②夫以子之不遇时

D.①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②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3.翻译

①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②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答案:

1.C。(“吊”为“凭吊”。)

2.D。(D中的“而”全为表承接的连词。A中“乎”①为语气助词,“乎”②相当于介词“于”。B中“于”①表被动,“于”②为介词“和”。C中“之”①为结构助词“的”,“之”②起取独作用。)

3.①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

②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

唐雎说信陵君

《战国策》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译文:

魏国的信陵君锥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击破了秦军,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欢迎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过:对于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不忘记的。”信陵君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人家厌恶我,对此我不可不知;我厌恶别人,却不应让他得知。别人对我有恩惠,我不应忘记,我对别人有恩惠,却不应老放在心上。如今您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保赵国,这是很大的恩惠了。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来迎接您,仓促之中见到赵王,我希望您忘掉自己的大德吧!”信陵君答道:“我一定牢记您的指教。”

练习:

1.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 存:保全。

B.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德:恩德。

C.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卒:通“猝”,突然,仓促。

D.无忌谨受教谨:谨慎。

2.下面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之憎我,不可不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

B.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C.人之有德于我也 吾之有德于人也

D.唐雎谓信陵君曰 信陵君曰:何谓也

3.翻译

①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②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答案:

1.D。(“谨”应为“恭敬”意。)

2.D。(A中“之”均为主谓之间。B中“也”均表陈述语气。C中“于”是表对象的介词。D中“谓”,前者是“对……说”,后者是“说、讲”之意。)

3.①人家厌恶我,对此我不可不知;我厌恶别人,却不应让他得知。

2017七年级上册成语专题训练 第5篇

例3: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最高水平攀登。

辨析:“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它所述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本句用来指刊物不恰当,属于用错对象。

4、不合情境

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言情境,比如气氛有严肃紧张、庄严肃穆或轻松愉快等不同,比如地方有局促狭小或宽敞明亮等区别„„成语的使用如果没有顾及到这些,就容易犯不合语境的错误。

例1: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辨析:句中的“安步当车”,是慢慢行走、就当作坐车的意思,而本句中描述的抢险形势很紧急,抢险队员不可能有“安步当车”的闲情逸致。因而,成语与语境出现矛盾,“安步当车”使用不当。

例2: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辨析:“车水马龙”是说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辆很多,来往不绝。而句中所叙述的摊前不过几米或十几米,无法形成车如水、马如龙的壮观景象,所以不合语句中的情境。

5、用错谦敬

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辨析:“蓬荜生辉”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自述,不能用于他人,否则于人不敬,因此本句犯了用错谦词的错误。另外“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一句中,“居室”和“蓬荜”意义相同,因为“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省略,就此而论,又犯了语义重复的错误。删去“蓬荜”才正确。

6、重复用语

例: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辨析:“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

二·专题训练

一、1.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面对这道难题,他漫不经心地做,最后还是没有解出来。

B.当四川汶川大地震不期而遇时,给当地的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C.他在政治课上答错了一道题,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D.车站会的展位供不应求,得到展位的各个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

2、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却很鲜明。

B.经过大家一番苦心孤诣的开导,他终于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8、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A.他十分推崇郑板桥在艺术创作中标新立异,并把“以书为画”作为追求的目标。

B.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作高难度的题目,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不可取。

C.春天来临的时候,草长莺飞,销声匿迹于严冬的昆虫们又重新活跃于山间田野

D.扮演蔺相如、伍子胥等人物的都是9到11岁的小演员,他们栩栩如生的演出,展现了中国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

9、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A.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只要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就会攀登理想的高峰。

B.自习课上,我们班的数学尖子张玉同学正在异想天开地做数学题。

C.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语重心长的谈话,是犯了错误的小明心悦诚服。

D.天津市著名艺人“泥人张”捏的泥塑像个个栩栩如生。

10、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A.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小屋,推开门,果然发现了他。

B.儿子大了,现在,让你搂着他想楼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C.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尽所能,终不愿意。

D.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你不能自作主张,送给他人。

处个山穷水尽才是。

11、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A.晶莹的雪花轻飞曼舞,洗涤万物,飘逸着美丽,创造着神话,轻柔的花瓣妆点你的心情。

B.中国人自古就崇尚休闲生活,闲情逸致乃是其至高的情境与至高的雅兴。

C.三十多岁的哈丁行为举止像个可爱的小孩子,但是授起课来这位年轻的大师可是一丝不苟。

D.在“美化环境有我一份”活动中,许多班级的同学都倾巢而出,参加卫生扫除。

12、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A.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一比什么赔偿费了。

B.诗人以匠心独运的艺术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C.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

D.李望水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了。

13.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忍俊不禁:“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花枝招展,鸟儿也回来了。

19、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邓小平同志的精辟科学论断,使这位经历了思想波折的莘莘学子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B.在新开张的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化妆品,美轮美奂的时装,五彩缤纷的饰物,真叫人目不暇接。

C.苏凤麒以他惊人的天才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在天文学方面崭露头角的机会。

D.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而且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20、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代表和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B.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C.不论大家怎样劝说诱导,他仍然静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沉默不语,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D、《水浒传》的每个故事集相对完整和独立,由于其他故事紧紧相连,环环相扣,从而展示了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的广阔画面。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规模相当大的百货商场人来人往,挤得不可开交。

B.巧夺天工的大自然刺激了她的感官,也抚慰了她的心灵。

C.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车。

D.他的作文想象丰富,表达流畅,老师十分赞赏,称他的文章如天马行空,很有特点。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和你息息相关,当“恶运”来临,你想扔下书逃走,可办不到,就像你不能摆脱自己的命运。

C.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伟大的事业,要靠全国人民长时期地艰苦奋斗,不可能一挥而就。

D.为贫困地区的所捐的衣物,已把仓库堆满了,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3.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改弦更张了。

28、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这次艺术节办得姿态万千,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B.前尘往事历历在目,使人感慨万千。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忍俊不禁:“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花枝招展,鸟儿也回来了。

29、找出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独自一人形影不离地徜徉在空旷的大街上。

B.他在图书馆里目不暇接地读书,十分专注。

C.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却很鲜明。

D.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繁重的工作致使他瘦骨嶙峋,而他的手更是只剩皮包骨。

30、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欧亨利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B.西湖的景色真美,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C.衰老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D.亚冬会的游泳比赛真是精彩纷呈,津津有味。

31、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商界严酷的竞争,常常让人联想到生物链中的弱肉强食,成败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B.亚运会期间,广州的街道上摆满了怒放的一串红,放眼望去,真是姹紫嫣红。

C.天津市著名艺人“泥人张”捏的泥塑像个个栩栩如生。

D.他办任何事情总是小心翼翼,唯恐出任何差错。

3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早已将这篇文章记得滚瓜烂熟。

B.日转星移,时光飞逝,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C.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D.一条条宽阔干净的街道,一座座整齐美观的楼房,短短三年,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

D.这里展出的都是平常的物品,营造出往日乡间的氛围,使人们的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3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项是()

A.广场上花团锦簇,一片节日的气氛

B.由于我做事总是自作主张,经常被妈妈絮絮叨叨一番。

C.他记忆力了得,不一会儿这篇文章就背得一字不漏。

D.听了老师的讲解,我突然恍然大悟,原来答案是这样的。

39、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独具慧眼,在角落里找到了遗失已久的橡皮。

B.卡罗纳的举动值得赞扬,我们要学习卡罗纳那种宽宏大量的品质。

C.秋天到了,在繁花嫩叶、硕果累累中,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D.做事要坚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40、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

B.当五星红旗升起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C.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D.根据明显的蛛丝马迹,他找到了正确的出路。

41、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A.晶莹的雪花轻飞曼舞,洗涤万物,飘逸着美丽,创造着神话,轻柔的花瓣妆点你的心情。

B.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C.三十多岁的哈丁行为举止像个可爱的小孩子,但是授起课来这位年轻的大师可是一丝不苟。

D.我隐隐约约地听见那清晰、嘹亮的歌声。

4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1B.诗人以匠心独运的艺术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C.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

D.李明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了。

47、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这个小毛病不足为训,下次改掉就行了,何必大动干戈呢?

B.经过大家一番苦心孤诣的开导,他终于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C.魅力的画面与逼真的音响效果相得益彰,使这部影片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D.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路越来越好。

4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百货商场人来人往,热闹得不可开交。

B.巧夺天工的大自然刺激了她的感官,也抚慰了她的心灵。

C.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车。

D.他的作文想象丰富,表达流畅,老师十分赞赏,称他的文章如天马行空。

4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人或许没有见过这两位在语言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电影配音演员,但一提起他们的配音或朗诵的精彩片段,不少人至今耳熟能详。

B.雷锋的一生很短暂,但所做的好事却极多,简直罄竹难书。

C.他虽然是第一次,但由于写的都是那天耳濡目染的事情,因此写得新鲜,现实感强。

D.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对于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5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今年,社区开展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B.老百姓对脍炙人口的劣质奶粉事件感到震惊。

C.一个初一学生,竟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真叫人肃然起敬。

D.在“美化环境有我一份”活动中,许多班级的同学都倾巢而出,参加卫生扫除。

答案 1.D 2.C 3.C 4.D 5.C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的训练 第6篇

一、文学常识

1、《夸父逐日》选自《 》,是一篇 ;《两小儿辩日》选自《 》,是一篇 。

2、《木兰诗》是 (朝代) (体裁)。它与《 》合称古代叙事诗的“双璧”。

3、《孙权劝学》选自《 》,这部书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 ,

司马光,字 , (时期) 家, 家。

4、《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唐宋八大家”。

5、《口技》节选自《 》,这部书是 代 编选的 。

作者 ,字 , 代人。

6、《狼》选自 集《 》,作者 ,字 ,世称“ ”, 代 家。

二、字词整理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通_____,_________ 对镜帖花黄 _____通______,_________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通______,______ 满坐寂然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孰为汝多知 乎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止有剩骨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未尝识书具(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或以钱币乞之( )( )

问女何所忆( ) 赏赐百千强( ) 及鲁肃过寻阳( )

会宾客大宴( )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施八尺屏障( )

众妙毕备( ) 虽人有百手( ) 不能名其一处( )

奋袖出臂( ) 两股战战( ) 与日逐走( )

河、渭不足( ) 日始出时去人近( ) 及其日中如探汤( )

孔子不能决也( ) 缀行甚远( ) 屠大窘( )

顾野有麦场( ) 弛担持刀( ) 屠暴起( )

3、词类活用

父异焉( ) 邑人奇之( ) 宾客其父( ) 父利其然也( )

洞其中( ) 意将隧入( ) 犬坐于前( ) 策勋十二转( )

4、表时间的词语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少时 久之 顷刻

表示突然发生:_________ _________

表示同时发生:_________

表示相继发生:_________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_________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过了很久才发生:_________

5、写出下列课文中的成语: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主题公开课教案《我的家》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怀才不遇的诗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