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菊花》教学设想

2024-07-03

《看菊花》教学设想(精选9篇)

《看菊花》教学设想 第1篇

篇一:看菊花教学反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怎样在阅读起步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执教了《看菊花》一课后,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语感培养

阅读起步阶段尤其要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或用琐碎的问题一问到底。如《看菊花》这篇课文中写得最美的就是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教学中,我始终抓住课文中哪些语句把菊花写得美?为什么写得美?两个问题,通过看画面及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菊花的颜色美、数量多及不怕冷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这就改变了讲深、讲透的观念,给学生留下自我感悟、自求得知的空间。重点句读好了,也就读出了菊花的可爱、菊花的美以及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其他句段也就可以照着这种已有的语感读下去,全文的感情朗读也就比较到位了。

二、引导学生迁移生活体验

在阅读起步阶段,我们还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将生活体验迁移到课堂学习中,帮助培养语感。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征是词语概念总是和事物表像紧密结合着,脱离了一定的表像,学生就很难人情人景。因此若是空洞地读文,便难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我在上课前,曾指导过学生看菊花,为这一课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提供了生活体验。课堂上,在学习有关菊花颜色、数量的语句时,我通过课件演示出五颜六色、姿态各异的菊花,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画面,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看到菊花时所看到的景象。在亲身体验下,鲜明的语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比如,看完画面再读表示菊花颜色的语句时,就不像初读课文时那样一字一顿地读。通过自然的停顿和转声处理,五颜六色的菊花仿佛一下就呈现于眼前。在读一朵朵,一片片时,因为亲自看到过一大片的菊花,有过被菊花簇拥的感受,读到一片片时就自然地扬起了声调,与前面的语句有所区别,突出了菊花的多。

三、情景创设下的多形式朗读

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背诵结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文插图、录像资料、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下美的情景,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一开始,我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初步感知哪些语句把菊花写得美。在具体学习朗读描写菊花颜色美、数量多、不怕冷的语句时,我先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读,进人情境;接着又在自由试读、指名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应边想画面边带着微笑朗读的方法,并再次美读课文;最后,还采取接龙读、轮读、小组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激起学生兴趣,掀起朗读高潮。这时,对学生语感培养也比较到位了,也基本能做到熟读成诵了。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由背、同座互背、指名背、看画面配乐背等形式,帮助学生将优美的范文语言内化。

篇二:看菊花教学反思

《看菊花》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课文以看菊花为题,告诉我们菊花是主要描写对象,开头先交代看菊花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菊花盛开的情形,再展示爸爸看菊花的议论,最后点明我看菊花的感受。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会写8个生字,认会9个字,理解生词。读好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菊花的美和不畏严寒的品质是本课的难点。

《看菊花》这一课,第二、三自然段是重点段。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展示菊花颜色美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菊花盛开的公园里,营造较为真实的氛围,把孩子的心灵带到绚丽而缤纷无限的公园里,然后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菊花的颜色,来加深学生对菊花颜色美的体验,然后让学生在读中表达对各色菊花的喜爱。

第二段中的的第一句,具体写菊花的不同颜色以及公园里菊花的数量多,学生在读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时,注意不顿读的,而要读轻声。读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时,要注意一的变调。这句话描写了菊花开放的数量由少到多,范围有小到大,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听老师的范读,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另外,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特别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指出了别人的缺点,还看到了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利用插图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菊花的颜色、形态、长势来说一说菊花好看吗?学生只会从菊花的颜色上说,至于说到菊花的形态、长势,学生的语言就显得很贫乏了,只会说菊花很多、菊花全开了,这可能与我事先考虑不全,没有提供句式有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积累。

在讲菊花不怕冷这个问题时,我本来想通过寒风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冷,从而体会菊花不怕冷的特点,但是孩子体会的并不好,朗读时也没有把那种不畏严寒的感觉读出来。课后,我想:如果通过其它花与菊花进行比较,来感受菊花不怕冷,也许效果会好一点儿。

篇三:看菊花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看菊花》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主要是理解词语,读好课文,感受菊花的美和不畏严寒的品质。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的实际情况,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菊花的颜色和数量时,我运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菊花的色彩之美和数量之多,激发学生的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感受菊花的多,我结合文本中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设计三幅图片,让学生逐一来数,学生被鲜艳的菊花吸引,越数越兴奋,再读一片片时就自然地扬起了声调,在读中表达了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在突破难点体会菊花不畏严寒的优秀品质时,我用视频再现了深秋的大自然,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知秋天的气候特点,把月季花的凋谢与菊花的迎风开放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的展示菊花不怕冷的优秀品质,巧妙地化难为易,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让学生读好课文第2自然段,我紧扣好看极了这句话,按由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诵读过程中,逐层深入对菊花之美、之多的感受。如在整体感知菊花怎么样?后,一句一句体会好看在哪里?,再整体美读,在读中感悟菊花的美,并通过加入表情和动作的朗读表达对菊花的喜爱,环环相扣,最后学生熟读成诵,优美的范文语言得到内化。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灵动、智慧的课堂,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课堂上的表现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教师有灵活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让课堂充满教学智慧。由于有点紧张,在引读时我的语速较快,导致学生读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时因速度快而没有感情,我对学生的表现处理方法不够灵活,只是要求慢慢欣赏,但指导不深入,不到位,效果不明显。课后想来,如果当时让学生边读边带动作、边读边数菊花,一定能控制住读的节奏,掀起朗读高潮。

总之,上这节课,前前后后,我收获很多,促动也很大,对新课标下构筑怎样的有效课堂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篇四:看菊花教学反思

《看菊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文质兼美、语言流畅、贴近儿童生活的阅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的事。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其中二、三段看菊花、爱菊花是本课的重、难点。本课是学生刚刚学完汉语拼音后学习的第10篇阅读课文。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大纲、教材的要求以及当前低年级阅读教学改革的现状,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喜爱菊花,不仅是因为菊花好看,更因为它不怕寒冷的道理。

一、初读课文,在读正确、读连贯上下功夫

经过不到两个月的汉语拼音学习,学生便进入了阅读训练。但由于他们的直呼技能还不太熟练,识的字又很少,所以读课文困难较大,往往表现为一个字一个字地顿读,也有的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指读,’不能按照正常的语调去朗读,读的速度极慢,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学《看菊花》这一课,我在揭示课题后,便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要求他们先看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句子读连贯,给学生充分的初读时间,让他们切切实实地借助拼音自己去练读,教师则是巡视指导学生读正确连贯。在学生充分练习读的基础上,采用让学生自己汇报读准了哪些生字词,同座相互练习读,开火车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巩固,调动学生读准生字词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最后再把生字词放到课文中指名学生轮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导,让学生进一步读准生字字音,而且也结合语境,连带理解了大部分生字词的意思。因为像早晨、公园、去、边走边看等词儿,本来就是在口语中经常用到的,这样学生通过充分练读后,基本达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连贯的要求。

二、细读课文,在读懂、读出感情上下功夫

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朗读的最高境界,它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进行语感训练起着其他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使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连贯的基础上,读懂、读出感情呢?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看菊花》这一课时,我特别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抓住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并充分运用了形象、直观的板画和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相合,力图用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细读课文中,品味其中的内涵,自己去感受、去意会,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教学第二段时,我先让学生细细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有不懂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在引导学

《看菊花》教学设想 第2篇

肖珍香

《看菊花》这篇课文记叙了小作者与爸爸妈妈在公园里赏秋菊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深秋季节,各色各样的菊花迎着寒风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从中让学生体会菊花不怕冷的品质。

我们的学生,到期中考试时刚刚学完了拼音,开始识字、学课文也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数了一下,课文总共117 字,学过的字只有12个。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第一课时带领学生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学习生字;第二课时就是大家看到的公开课,理解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关于总分结构。

第二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结构,为了让学生意会这个写作特点,我采用反复诵读,步步加深的方式,五次读中心句。一读:整体感知菊花美极了;二读,从色彩丰富的角度感受菊花美极了;三读,从数量众多的角度感受菊花美极了,四读,从人们舍不得离去的角度感受菊花真是美极了;五读,回到整体,把中心句放在段中再读。这样反复诵读,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意会这一自然段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二、关于重点词语。

针对学生特点及词语本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1、换词的方式。“好看极了”换个词来说。

2、直观演示的方式。“一朵朵、一层层、一片片”让学生看着图片来数一数,在看、数的过程中理解“朵”与“一朵朵”,“层”与“一层层”,“片”与“一片片”的区别;以及“一朵朵、一层层、一片片”的不同,并借这些词体会作者惊喜赞美之情的逐渐增强。

3、表演的方式。用这种方式理解“迎着”。并在表演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菊花不怕冷的精神。

三、注意课文的内在联系。

1、学习第三自然段“菊花一点也不怕冷”时,联系第二自然段中“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理解菊花不怕冷的品格,进一步感受人们的喜爱之情。

教学生会读书。

《看菊花》教学设想 第3篇

《菜》叙写了玉家母子两代人的生活梦想:玉太太的田园梦和玉少琛的读书梦。玉太太靠种植大白菜使全家渡过难关, 不仅养大了儿子, 也使家境渐渐步入小康;儿子少琛赴京求学, 三年后携未婚妻回乡省亲, 不幸以共党罪被当局处死。亡儿的三年服丧期满, 心灰意懒的玉太太也自缢身亡, 随儿子、儿媳而去。母子二人的生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大挫折, 田园梦和读书梦接连随风飘散, 个中的社会因素无法不成为人们质疑和反思的问题。下面分别从“白菜”和“菊花”意象的分析入手追寻作者的思考。

1.白菜:玉太太的田园梦。据说玉家的祖上是由北京城后补来到小城的, 显然是一个仕宦家庭。辛亥爆发, 清帝退位, 旗人纷纷改头换面, 流落四处, 从而失去了铁杆庄稼汉的悠哉生活。文中玉太太的丈夫死因不明, “在儿子印象中只记得父亲是一个手持’京八寸’人物” (2) , 这说明玉家那时已落魄, 玉太太早早担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可见玉家也遭遇了旗人的共同命运, 幸存下来实属不易。常理上讲, 有生活故事的人有意无意总是回避和隐藏那些不幸的家族记忆, 因为讲一次等于揭一次旧伤疤。所幸的是玉家祖上来小城时顺便带来了北京的白菜种子, 最初只是为了院子里播种好自家食用, 谁知家道中落竟派上了大用场。因为北京的大白菜个个带卷芯, 深受小城人的喜欢。玉太太带着几个雇工精心侍弄二十亩的白菜地, 捎带也种植其他蔬菜。十年下来, 玉家收入颇丰, 一跃成为当地小康户。尽管不入新兴士绅们的眼, 但在小城百姓心目中却占有一席之地。

少琛是玉家的独苗苗, 年方二十一, 知书识礼, 白面书生的样子。他既是玉太太的精神寄托, 也是玉家的希望。儿子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出入玉家的媒婆也不少, 也许缘分不到, 花开花落, 却不见结果。这不能不成为玉太太的一块心病。儿子二十二岁生日那一天, 母子对酌, 看着窗外的飘雪, 玉太太不免联想起北京的雪, 她再一次把思绪回笼到儿子身上。“……我今年五十, 人也老了, 总算把你养成人, 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 (3) 可儿子的婚娶依然无着落, 做母亲的责任和义务无法尽到头。当儿子提出要赴京求学时, 玉太太心有余悸,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 我真怕。” (4) 从中可知, 玉太太一家原是书香世家, 为官一方的, 辛亥之变不幸沦落为菜农。但深明大义的玉太太还是允诺了儿子赴京求学的要求, 或许在她的潜意识中也以为玉家原本该是书香之家, 儿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不该止步于菜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儿子走后, 玉太太带着雇工依旧忙她的菜园, 每月寄六十块钱给儿子做生活费, “同时写信总在告给身体保重以外, 顺便问问有没有那种合意的女子可以订婚”。 (5) 好似在叮嘱儿子读书别忘了终身大事, 其实还是传宗接代, 血脉相传的问题。闲暇的时候, 玉太太读一读儿子从北京寄来的书刊, 以此了解外边的世界。在外三年的儿子来信说暑假要回乡小住, “来信还只是四月, 从四月起作母亲的就在家中为儿子准备了一切”。 (6) 儿子的回来不仅仅意味着母子团聚, 而是两代人梦想的叠加, 即玉太太的田园梦拥抱儿子的读书梦!

2.菊花:玉少琛的读书梦。作为仕宦人家子弟的玉琛家教良好, 知书达理, 又不脱离菜园劳动。但他有年轻人的想法, 不甘于日复一日的菜园劳作, 总想见识一下外边的世界。这与玉太太希望他早日完婚给她抱孙子的愿望多有出入。二十二岁生日的那一天, 少琛跟母亲坦露积年已久的暗藏夙愿:“我想读点书”。 (7) 对于民国反正, 天下大变, 玉家变故, 少琛知之甚少, 因为他当时年幼。人的阅历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功用, 对于没有多少惨痛记忆的少琛来讲, 种菜还是读书的念头潜滋暗长, 祖上生活过的京城和那里的大学生活时时吸引着他, 诱惑着他。某种意义上, 祖上的书香基因成为幕后推手, 现实的可能性是母亲的菜园能够提供物质保障, 推波助燃, 而且犹豫不决的母亲大人还是深明大义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少琛一去三年, 就读于天下第一的北京大学, 一时名满小城, 颇满足了玉太太的精神虚荣。他告知母亲暑假要回家小住, 等回来时还给母亲带来了一个更意想不到的“礼物”———漂漂亮亮的新媳妇, 玉家可谓喜上加喜, 心想事成。玉家的喜讯不胫而走, 小城士绅的子弟慕名来访不说, 地方教育局还邀请两位新人参加集会。新媳妇喜欢菊花, 于是玉太太张罗顾工留出一块儿空地, 选优良菊花种栽上。谁知, 县上来人叫两位新人去说事, 结果一夜未归。第二天, 少琛和新媳妇陈尸教场, 同死的还有其他三个人。第三天告示上讲少琛是共产党。

玉家遭了灾祸, 可菜园里的白菜依然长势良好, 儿子、新媳妇栽下的菊花也是开得生机勃勃, 甚至于地方的绅士、新贵强借此地作宴客。儿子、新媳妇走后, 玉太太落落寡欢地又生活了三年, 或许是守丧意义上的三年。儿子生日的那一天, 玉太太散尽家产, 自缢身亡。自此, 玉家菜园改为玉家花园。随着儿子的死去, 读书梦烟消云散不说, 玉太太的田园梦也变得难以为继。玉太太欢喜了一场, 却令她担心的历史一幕再一次重演, 说明在中国动荡的悲剧时代还在持续。少琛北上读书的三年正是北伐革命如火如荼之际, 国民党为了独霸胜利果实毅然向并肩战斗的共产党举起屠刀, 白色恐怖一时甚嚣尘上, 笼罩全国。

《菜》的白菜意象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祥和的田园风景图———耕读传家、儿孙满堂。当然玉太太的人生选择多有家国变故之因, 仕宦不成, 退守田园, 当时是一种无奈之举。玉少琛的读书梦是在母亲大人的田园梦的基础上的再出发, 重续祖上的书香之风, 尽管科举制度早已被取缔, 读书成才依然是青年学子的梦想。知书识礼的玉太太彰显了女子刚强的一面, 一边经营菜园一边养育儿子, 她的田园梦近在咫尺的时候, 因儿子、新媳妇的遇害进退失据, 失却了最后的精神家园, 终在抑郁寡欢中了却生命。少琛的读书梦中途夭折, 其中寄寓了作者无尽的现实思考。当年的沈从文也是为了追求光明的世界, 毅然离开污浊的湘西北上。在他的一生中看到太多的权力滥用和无辜生命的涂炭, 但杀来杀去国家依旧动荡不安, 民不聊生、水深火热。在发表《菜园》后的1932年, 他还经历了最好的朋友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遭国民党宪兵枪杀的惨剧。尽管远离政治斗争漩涡的沈从文面对现实中的一幕幕悲剧恐难无动于衷, 无独有偶, 也是在1932年, 沈从文就表达过如下的言论:“中国不能打仗, 战争不是挽救中国的一条路。中国只有两条生路, 一条是造成秩序, 想富国强种的办法, 一条不要旧的制度, 重新改造。” (8) 施蛰存说:“其实从文不是政治上的反革命, 而是思想上的不革命。他不相信任何主义的革命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 恐怕他还是受了胡适改良主义的影响。” (9) 但这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文人作家的独立思考和肺腑之言, 我们无权苛责一个自由主义立场的沈从文高屋建瓴, 能够预测中国的未来。沈从文的思考有一点是与当下的现实不谋而合,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这或许是《菜》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摘要: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菜园》属于另类的革命题材小说。虽然它不像《边城》那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在现实的语境下学人圈子里解读不断。本文欲从文中的“白菜”和“菊花”的意象分析入手探讨《菜园》的思想意蕴, 即作者的写作立场和革命态度。

关键词:沈从文,《菜园》,意象,革命

参考文献

(1) 金介甫 (美国) :《沈从文传》 (符家钦译) , 时事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2) 沈从文:《沈从文选集》 (第二卷) , 四川人名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第210页。

(3) 同上

(4) 沈从文:《沈从文选集》 (第二卷) , 四川人名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第211页。

(5) 沈从文:《沈从文选集》 (第二卷) , 四川人名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第213页。

(6) 同上

(7) 同 (4)

(8) 罗宗宇:《沈从文思想研究》,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175页。

《看菊花》教学片段设计与评析 第4篇

一、 学习第一句

▲映示画面,整体感知

1. 小朋友,屏幕上映示的是课文第3幅插图。看了画面你觉得公园里的菊花怎么样?(板书:好看极了)

2. “好看极了”什么意思?哪个字突出表现了菊花好看得不得了的好看?(在“极”字下圈点)

3. 指导朗读,“极”字要重读,突出菊花的好看达到了“最高”程度。

【评析】第2自然段主要讲菊花好看极了,故首先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要点,从何切入呢?就从插图入手。鲜艳的画面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映示,从色彩、形态和数量,直观感知景物之美,为下文的学习与喜爱菊花初步作一铺垫。

二、 学习第二句

▲分屏定格,精读理解

过渡: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那具体是怎样的好看呢?听老师读第二句。

小朋友,第二句很长,它有三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分步学习。

1. 学习第一方面内容

(1) “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这是讲菊花什么的?(讲菊花的颜色。板书:色)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菊花的几种颜色。

(2) 演示:

A. 在映示的整体画面中,依次点击,分屏定格,并在屏幕下方同步叠印相应的词语,指导学生逐一认识各种颜色。(特别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绿底色与淡绿的对比,以正确认知“淡绿”这一色彩)。

B. 演示后,使画面回复成整体,在整体画面中再依次分辨认读四种色彩,以强化识别,巩固认知与熟悉词语。

(3) 小朋友看,公园里盛开着这么多五颜六色的菊花漂亮吗?(漂亮!)所以说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

2. 学习第二方面内容:

(1) 再看画面,公园里的菊花开得多不多啊?(多,很多很多!)怎么个多呢?课文中又是怎么写菊花开得很多很多的呢?

(2) 演示:在映示的整体画面中,依次点击,分屏定格,逐一对比并在屏幕下方同步叠印相应的文字,以指导学生认知与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三个词语。

① 小朋友看,这是几朵菊花?(一朵菊花)这又是几朵菊花?(好几朵菊花),哪个多?(好几朵菊花多),那么“一朵”变多数,看看书上是怎么表示的?(齐读叠印文字:一朵朵)

② 小朋友再看,这里的一朵朵菊花都聚集着簇拥着长在一起,我们又可称它们为“一丛”,(点击映示:白色的一丛,淡绿的一丛,紫红的一丛),看看有多少个“一丛”?(有好几个“一丛”,那“一丛”变多数,书上是怎么表示的?(齐读叠印文字:一丛丛)

③ 小朋友,这里的一丛丛菊花多不多啊?这么多的一丛丛菊花,我们又可把它们看成为“一片”,(点击使画面回复成整体)看,这下面是一片,右面是一片,上面又是一片,有那么多的一片,想想,“一片”变多数怎么表示?(齐读叠印文字:一片片)

④ 啊,公园里的菊花——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多不多?(很多很多!)板书:多。

⑤ 看画面:菊花开得那么鲜艳,开得满园都是,美不美?美!所以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

过渡:小朋友,上面从颜色、数量范围讲了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真美!那么书上还从哪方面讲菊花的美呢?

3. 学习第三方面内容

(1) 跟老师读:“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2) 这里的“它们”指什么?(指菊花。因为第一句已告诉我们,所以这里用“它们”代替了。)

(3) 映示整体画面

① 小朋友,图文对照再读句子,这句子主要讲菊花什么的?(主要讲菊花正开放呢!)

② 演示:随问题的逐一点击,在屏幕下方同步叠印相应的文字:它们正……开放呢。

③ 菊花在什么季节开放的?秋天,但现在已是秋末,所以现在的秋天叫——深秋。(叠印文字:它们正……深秋……开放呢。)

④ 因为是深秋,所以深秋的风你感觉如何?书上哪个词表示深秋的风是很冷的?(寒风)。(叠印文字:它们正……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⑤ 那菊花在深秋的寒风中怎样开放呢?

教师演示:小朋友,现在老师当菊花,正对着深秋的寒风开放。(老师张开双臂,面对着教室门外的寒风作开放状)读读句子,菊花对着寒风开放,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叠印文字成句: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板书“迎着……开放)

④ 深秋的寒风那么冷,但菊花却迎着寒风开放,说明菊花怎么样?板书:不怕冷。

(4) 天冷了,许多花在秋天凋谢了,可菊花在寒风中开放,它们是那么坚强勇敢不怕冷。这就是一种“美”!所以说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

4. 小结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

【评析】第2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第一句是总起。第二句则分三个层次具体讲“好看极了”。该句不仅句子长,且词汇丰富内容多,学生不易理解,构成了重点中的难点,如何突破呢?利用计算机能将图像分解组合、分屏定格、并能同步叠印文字的功能,教学生识别认知各种色彩、数量多少与范围大小的词语。利用计算机具有将字词句逐一扩展组合的功能,使句子的讲读理解降低了难度:其一,依次读懂句子中的词语;其二,使句子的组合结构清晰易记,便于内化与背诵;其三,深化了理解:菊花的“不怕冷”乃是“好看极了”内在美的深层含义。

三、 学习第三句

1. 过渡:小朋友,学了第二句后你们觉得公园里的菊花怎么样?想不想也去公园观赏一下?那好,现在你们就跟着观赏的人群一起去公园看菊花。

2. 切换画面,播放录像,小朋友,看菊花的人很多,你们跟随着人群怎么看菊花的?(边看边走,边走边看)。

3. 你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看到了什么呀?(引导启示:运用第一、二句作答:色彩美,数量多,并迎着寒风开放,不怕冷)。

4. 你们看后心情怎样?愿不愿意马上离开?(板书:舍不得离去。)

5. 为什么舍不得离去呢?(引导启示:再次运用第一、二句作答,以熟练词句内化语言。)

6. 小朋友,录像使我们好像真的在公园里看到了那么多挺立在寒风中争奇斗艳的菊花——好看极了!所以让我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怀着这样的心情朗读第三句。

【评析】怎样使学生观赏后舍不得离去的心情与文本产生共鸣呢?教师利用计算机具有切换画面播放录像的功能,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身临其境,入境悟情,共鸣的心声使学生喜爱菊花而舍不得离去的心情也就油然而生。最终,在上述精读理解的基础上,再展示画面,配上音乐,让学生边看画面欣赏着,边结合板书提示诵读着,此时,愉悦的心情,语言的内化也就使背诵水到渠成了。

《看菊花》教学反思 第5篇

教学中,我这样安排教学的、利用课文的插图,投影展示菊花颜色美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菊花盛开的秋天的公园内,营造较为真实的氛围,把孩子的心灵带到绚丽而缤纷无限的公园里,然后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菊花的颜色,来加深学生对菊花颜色美的体验,然后让学生在读中表达对各色菊花的喜爱。

接着利用游戏展示,让学生在数菊花的过程中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等重点词语,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菊花的多;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当回迎着寒风开放的菊花,从而感悟菊花不怕冷的品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真正地理解文末的那句话“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看菊花》教学反思 第6篇

一、抓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阅读起步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重要,但是孩子年龄小,还不能够完全凭借句子的意思与情感把握自己的语感。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我始终抓住“课文中哪些语句把菊花写得美?为什么写得美?”两个问题,通过看画面、反复朗读找句子,重点抓住“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迎着寒风、舍不得”等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菊花不怕冷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在词句的反复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步深化,语感得到培养。我想,逐步的培养,学生的语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深。

二、见缝插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一直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的,这篇课文有着很多的契机。比如,第一课时的导入部分,让学生观察图,说说看懂些什么?比如教学第二课时,感受菊花的美,说说你还有哪些优美的词语来描述菊花的美?观察书上的六幅图,说说你喜欢那一朵菊花?为什么?等等。学生的写话能力的培养应融汇在课堂教学的点滴环节中,才能达到汇聚成海的目标。

《看菊花》教学反思 第7篇

这是一节公开课,是我从教以来的第一次,我很紧张。在上这课之前有很多的小插曲,我就连睡觉都在上课,公开课的前两天晚上我就感觉在梦里也能上课太神奇了!还是因为自己紧张,害怕上不好!但是在之前赵老师的课后的点评中,我吸收了其他有经验的老师的好的建议,把她们的思想又重新的整合起来,变成了我这节课的思路。我不怕失败,因为我还是一个很年轻很年轻的老师,我有的是学习的时间,这是我的一个优势,我会在失败之后找到自己的原因再及时的进行改正,我想这就为我以后漫漫语文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节课中我觉得幻灯片帮了我很大的忙,因为有了幻灯在教学上比较直观,教学效果也还不错。但是仍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学习第一节的时候,我是出示问题然后再让孩子说说的,结果孩子已经能把课文背出来了,这说明了我提的问题在这里是多余的,而且在图上是根本看不出时间的,这个地方值得反思,或许让孩子自己说说对这副图的感受可能要比我的提问要好点。在学习第二节中,读的时间太少了,基本上都是通过看图理解,尤其是在讲重点的地方如颜色和数量的时候只是从图片上看出来的,并没有让孩子在读中感悟,我觉得这个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好,可以再让孩子在读的时候不仅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读一读,多读读,这样才有利于记忆。而且再勾画的时候我没有规定勾画的符号,所以这样有点乱,如果我说表示颜色的用横线画出,表示数量多的用波浪线画出,我想这样自学的效果会更好点。在这节课上我运用了小组交流的形式,但是我并没有把我们小班的桌子排成小组的形式,还是没能把小组合作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欠考虑的。我的板书也写的很不规范,菊花的美包括了色,多,还有不怕冷,应该三个是包容在美当中的,但是我却把不怕冷写在了和美同样的位置,这样就会让别人以为不怕冷是单独的,不算美的表现,这点当初我是想到的,可是到了写黑板的时候我又忘记了。在讲到不怕冷的这个问题上,我是通过寒风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冷,但是孩子体会的不是很好,并没有把那种不畏严寒的感觉读出来,而是我在那一直讲严寒的,这点引导的不好,可以通过对比其他的花来感受菊花不怕冷,效果会好一点的。最后在写字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步骤有点乱,忽视了老师的示范写,直接让孩子自己去看每一笔的位置,如果我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强调生字的位置可能孩子的印象会深刻一点,也比学生自己说节约了不少时间的。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就会注意到这些环节的,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可能还有不足的地方,我没有反思到的地方也请前辈们给我提出来,我会虚心去学的!

你为什么非要看菊花? 第8篇

一、辨知文体

创作于1981年的《秋天的怀念》,同年发表于广州的《南风报》上,1985年10月又收录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第二辑小小说中,直到1997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史铁生》时,《秋天的怀念》才由小说暗度陈仓成了散文。①之后,我们便在记叙文这一暧昧不清的概念中讲解这篇文章。事实上,这里要辨别的,是我们对于不同文体的不同认知。作为小说的《秋天的怀念》,更好地划清了史铁生与“我”的界限,把“我”当作一个小说人物来理解,在历时的成长与共时衰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阅读这篇小说,会发现作者内在的心灵体验是一种成长。

二、 菊花何来

文章篇幅不长,作者惜墨如金:以三次看花为线索,用淡然哀婉的笔触表达出对生命的透彻感悟。

第一次看花,“我”拒绝了母亲的提议。“我”还未走出瘫痪所带来的痛苦,眼见之物,不论美丑,都让“我”暴怒无常。如“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为什么是“望着望着”和“听着听着”?“望着”和“望着望着”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陈述性的句子,后者是讲述性的句子。讲述性的句子重在把你引入情境,就像“很久很久以前”,带有一种马尔克斯所谓奶奶讲故事的口吻。作者在这里也是一样,他不仅要把读者带入情境,更是要传递一个事实:美的事物总是令人沉醉。美会创造一种有秩序的想象空间,沉浸其中时,就是脑子放空的时候,这时,瘫痪的双腿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悲伤会比往日更猛烈地向“我”袭来。所以,这时的暴怒就很无常。在一些分析文章中,解释暴怒无常时,讲大雁的自由和歌声的甜美使“我”认识到自己行动的不自由和生活的不甜美,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后心生暴怒。这种理解未尝不可,只是格调不高。这就好像是说,暴怒的原因不在自己,而是外在世界太完美。作者在这里愤愤不平的情绪,不是针对世界,而是自己。下文母亲提到小时候时活蹦乱跳的“我”时突然打住,文中说,母亲比他还敏感。可想而知,就算强烈对比,引起的情绪也应该是哀伤痛苦,而不是暴怒无常。那“我”为何对自己满是恨意呢?我们后面分析。

第二次看花的缘起,是“我”坐在窗前看着落叶飘零而暗自神伤,比第一次的时候精神好了很多,所以,人物的成长也伴随着环境的变化,除了自然环境不再与内心对比冲突(变成一种内在投射,贴合度极高),这一段还引入了大量对话。对话是交流的表现,交流就意味着不再那么情绪化。这都在暗示着我们,外在情绪上回落的“我”心境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沉淀着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虽然仅仅是开始)。当母亲看到“我”坐在窗前的时候,做了一个动作——“挡”。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母性关怀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家庭中,因为“我”的双腿,母亲又成了保护“我”的大树。母亲“挡”住的,不仅是眼前萧萧落木的景色,也是“我”缓缓沉湎的心境,更是母亲认为的外部世界对“我”的入侵。这种阻隔恰恰建立了“我”对于母亲的理解,所以才有了看似敷衍其实顺水推舟的去看花的约定。

第三次看花的时候,母亲已经病故,我由妹妹推着到了北海。看到绚烂多彩的菊花,由此想到母亲以及母亲最后没说完的话。到这里,文章的线索已清晰,叙事明线“看花”折射出“我”对待母爱的态度的变化,表达了对于母亲的深切的感恩和怀念;情感暗线“面对困难”则表达了“我”在面对人生苦难的历程中逐步完成了由脆弱向坚强乐观、宁静豁达的转变。②仿佛每一种颜色的菊花都代表了一种精神,都召唤着“我”用不同的精神活下去。③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是作者看了菊花之后想起过去的一切,还是过去的一切慢慢铺垫成最后作者要去赏菊?显然前者更符合事实和情感的逻辑。但是后者却成为我们惯常“误读”文本的一把钥匙。

那么,问题来了,“我”的成长为什么非要去看菊花呢?

三、双重“门”的突破

母亲央求“我”的两个场景,一个是去北海看花,一个是去北海看菊。在咂摸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母亲并不是希望“我”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去欣赏特定的东西。似乎“我”在冬天去看大雪覆满故宫一派寂静也行,春天去看动物园百兽欢腾嘶鸣不已也行,夏天去菜市场看那人世吵嚷也行。母亲的重点不在看什么,而仅仅是“要去看”。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动作——“看”——本身就意味着走出家门,迎接新的多姿多彩的世界。在这背后,可以看到作者的心路历程,从沉浸痛苦不能自拔,到看见落叶暗自神伤,再到百菊争艳神清气爽,恰恰是一个封闭在痛苦中的自我走向以平常心超脱命运残酷的个体自我的过程。这里面的关键,是“我”那颗封闭的心随着出门这一动作的实现而打开了。

所以,“走出家门”和“走出心门”成了这篇文章的双重变奏。“我”在这一变奏当中,因无法理解母亲的心意而拒绝走出家门(心门),这也暗示了“我”的不成熟,所有的痛苦也同量转嫁到母亲身上。而当“我”走出家门(心门)之后,母亲已逝,“我”的自我成长伴随着忏悔与哀伤。最好的时候,母亲没有看到;最坏的时候,却让母亲一个人承受。基于这样的感情,文末的菊花,不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有了一份哀思在里面,好像终于完成了一个已经失信的承诺。

四、母亲与“我”的约定

如果“我”在母亲死后的第二天因为哀痛去北海看了菊花,是不是有一样的效果?不会,因为文中的第三次,是成长后的“我”,一定得是有了人近中年或人到中年后才有的反思和沉重,从而在此时此地升华感情。而且,在语感上,最后一段的“又是秋天”,不论是一年还是两年是三年,都传递着一种悠远的时间感,岁月的流逝中“我”捡获了些什么呢?可以在《我与地坛》中看得一清二楚。但这不妨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窥得一二。

母亲和“我”的口头约定,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解开“我”心结的一把钥匙。“我”的成长,途经自我的残疾与母亲的离世,在这过程之中,是“我”对生命和生活理解的加深,可惜在这段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一直缺席。这就意味着自我见证的成长历史充满了个体命运的伤痛。母亲最后那句“好好儿活”,也成了一种成长的寄托,生命的延续,陪伴的遗憾。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也会发现这是一个理解文章的关窍。试着去掉这一句,文章就成了“我”想起与母亲的约定,在一片烂漫中“看着看着”回溯到开头“看着看着”,沉浸到无尽的哀思当中,回忆母亲的一切。但此时作者不会再去捶腿怒吼,生活的希望与母亲的爱重叠在烂漫的菊花上,在哀而不怨中重新认识了活着的意义。如果不去掉,则更像是点题,在重复中完成或者说加固了文章主旨。

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的流变和内心的守恒,史铁生始终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融入生命全体之中,使个体生命的延续得到了最充分的自明的理由,而这理由使他对残酷和伤痛的忍受都成为一种阔大的境界④。我们总是被“你为什么非要看菊花”这样的问题困扰着,其实,跳得远一些再看看,似乎问题就不在“菊花”上,而在“看”了。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里始终穿插着对生活的淡淡的渴求和欲望,在个人历史的探寻与伦理道德的希冀中完成自我的释放,于此,为人与为文才合二为一,才让我们难以分辨这因文体差别而延伸出来的认知与象征的问题。

————————

参考文献

①刘 鹏:《〈秋天的怀念〉的文体甄别》,《名作欣赏》,2014年第11期。

②李 敏:《仅仅只是母爱吗——对〈秋天的怀念〉主题的另一种解读》,《中学语文》,2015年第6期。

③张斗和:《在互文性文本中还原母爱——解读〈秋天的怀念〉》,《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8月5日。

④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第2版。

《看菊花》教学反思 第9篇

其实,看着自己写的教案,自我感觉还是不错,但是一旦上课,就发现我这个教案与现实的差距太远了,我的设计太散,只是逐步地去理解课文一些重要的词语,并没有考虑文本的结构和整体性。王老师问我问题出在哪里?自己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是我自己没有深入地去研究文本,只是浮于表面。看来我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深入不够透彻,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仔细研读。王老师还指出我在教学课文时,没有说清楚课文的主人公是“我”。这是一个第一人称,在教学中虽然不用告诉学生,但是还是要逐渐渗透。可是我只字未提,这说明我对于教材的研读不够细。对于课文的插图,我也是没有利用好,特别是第二幅插图,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图,我却没有用到,也没有发现其中的菊花挺拔地姿态,多么形象生动,能使学生更好地对课文语言进行深入地理解。还有课文的导入,我设计的开头有些复杂和花描,王老师指导说开头只要简介这就可以了,而且王老师还巧妙地把揭题和地一自然段结合在了一起。当王老师指导完之后,我才有所顿悟,觉得豁然开朗。

由于这次是去借班上课,我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应该要提前去班级适应情况。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座排号,王老师说如果我只是在上课前和学生理清座排号,学生的记性可没这么好,肯定有小朋友记不住。所以,课上,叫到一些小朋友的座排号,要么两个一起站起来,要么愣半天才站起来。所以,导致我最后课上的任务来不及完成。

王老师还指出我这堂课时间控制地不好。说明我的基本功还是不行。在拼音天天练上,我浪费了很多时间,一般的拼音天天练2-3分钟就可以了,可是我一练就练了十分钟。时间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我应该只要练与今天教学内容有关的拼音词就可以了。这样拼音就少了一半。而且每个班级的拼音天天练不一样,我班级一般拼音读一遍,而王老师的班级拼音天天练的时候不但要拼,还要读两遍,所以这样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应该一开始就进行要求。这还是由于我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提前去适应其他班级的环境。

上一篇:二手车转让流程下一篇:增值税减免税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