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爱大海的作文

2024-06-26

于我爱大海的作文(精选8篇)

于我爱大海的作文 第1篇

炎热的夏天,爸爸带我和弟弟去海边玩。远远望去,那金黄的沙滩就像大海妈妈的围巾,沙滩上躺着许多美丽的贝壳,就像是镶嵌在围巾上的碎钻。

一到海边,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脱下鞋子,穿上装备飞快地跑到沙滩上,看到那么多的沙子,我和弟弟被深深吸住了,就连平时最喜欢的水上项目都被我们抛到脑后了。我用沙子堆起了各式各样的城堡,有高的,矮的,大的,小的,中式的,西式的,简直就是一个城堡大杂烩。正当我沾沾自喜时,突然,弟弟抬脚狠地一踩,“轰隆”一声,城堡大杂烩瞬间变成了一堆沙子。我十分愤怒,抓起一把沙子,一个健步冲了上去,朝弟弟扔去,弟弟刚好被我袭击,来一个狗啃泥。我哈哈大笑起来。此时,弟弟也不甘示弱,他一转身就给我来了个沙子大炮,我连忙躲闪开。就这样,我们在沙滩上你一击我一回,还时不时地发出欢快的笑声。

转眼间,临近了黄昏,我们恋恋不舍地回家,期待着下一次大海之旅。

公众号:龙湾少年之家

于我爱大海的作文 第2篇

我们家是个航海世家。小时候祖父总会在饭后喝茶时和下棋的大爷们吹嘘我们家祖上是给郑和打下手的,大爷们会很不给面子的感叹:哦,给太监打下手的。尽管这样,祖父还是很得意。他会给来我们家的每一个客人展示墙上挂的那条大鱼的标本,得意洋洋的说:看,这是我小时候捕的。

家住在海边,窗外就能看到海,也算是个“海景房”。或者说是祖父自己盖的小破木屋,经不起大的风吹雨打。门前的这片海上有着来来往往的商船,渔民们也经常聚集在这里。听祖父说他小时候就跟他爸爸在这片海上打渔,捕回来的鱼在岸边很快就能卖光。他会挑几条很小的鱼小心的放在网里,晚上炖上一锅鲜美的鱼汤,那便是他最美好的回忆。他说他爱海,这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海。

父亲却不一样,他可是个大商人。他创办了一家公司,专门帮大公司运输货物。我小时候就是在甲板上长大的,没有玩伴,能听我说话的只有海。它总会默默的听我讲故事,晚上会用海浪打着节拍哄我入睡。爸生气时会冲我喊再不乖就把你扔下去喂鲨鱼。我不懂什么是鲨鱼,只觉得是个很可怕的怪物。

船上总会有鱼汤喝,也只有鱼汤喝。虽说经常能喝到不同味道的鱼汤,但喝得多了也就不爱喝了。父亲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大,那次他喝醉了抱着我,他说他爱这片海,这片海给他带来了梦寐以求的金钱。

我不爱这片海,尽管它是我小时候唯一的玩伴。或许是厌倦了喝鱼汤,或许是无法从鲨鱼的阴影中走出来,我开始讨厌和父亲一起出海。取而代之的是在家玩我的游戏机,吃打电话叫来的外卖。爸也不会强迫我随他一起,他应该是老了,觉得一个人比较清静。

父亲没看到我娶媳妇,他的骨灰和祖父一样撒在了这片海上。他走时嘱托我要记住这是个航海世家。我继承了他的事业,重新融入这片海。我做着和父亲当年一样的事,说着一样的话,带着我的儿子在海上穿梭。听他给海讲故事,伴着海浪入睡,就像当年的那个我。我知道了什么是鲨鱼,也知道了说把你扔下去喂鲨鱼是让儿子听话的最好办法。他脸上的表情告诉我鲨鱼是个可怕的怪物。

但儿子却不怕这片海,他说他爱这片海,这是他最好的朋友。我知道,那是他唯一的朋友。一切都和以前没什么不同,只是生意做不了那么大了。我们的船上不喝鱼汤了,我怕儿子会腻。

儿子确实腻了,他吃腻了面包。他说他想喝鱼汤,想天天喝。我撇嘴笑笑,端来鱼汤。好久没喝鱼汤了,我也拿着勺子一勺一勺的喝着,味道仿佛和以前不一样了,或许是自己做的更好喝些。儿子端起碗喝了个精光,他舔舔碗边,说他爱这片海,这片海上有鱼汤。

船上重新喝鱼汤了,因为儿子爱喝。老婆说你们俩就去和海过吧,我们离婚了。她卷走了家里一大笔钱,日子变得艰难了许多。我不得不卖掉那艘大船,换了另一艘小得多,破得多的船。不管怎么说,还有鱼汤喝。儿子也就没表现出不满。

儿子很羡慕祖父墙上挂的蓝鳍金枪鱼,现在已经变得很稀少了。我经常在出海的同时询问各种各样的渔民哪里能捕到。儿子不知从哪听说这种鱼在这片海的深处经常会出现。我们整整等了一个春天,从感到暖意等到酷暑降临。时间充裕的时候,我们会早晨一直等到黄昏。除了睁大眼盯着海面,就是坐在窗边喝鱼汤,生怕这一小会儿的功夫鱼就会从窗前游过。遗憾的是这种鱼始终没有出现过,鲨鱼倒是碰到过几次。我没敢告诉儿子那是鲨鱼,怕他听后不再爱这片海。

我不想让他在这片海上度过一生,我想让他考大学,找个好工作把我接回家治治我的风湿病。他嚷嚷着再喝一次鱼汤,我说我们去饭店,做得好喝还不麻烦。他晃晃头撅着嘴说那样就没有这片海的味道了。我拗不过他,拉他上船。他咧嘴笑着,说我不乖别把我喂鲨鱼。

我们玩着,吹着海风。船离岸很远了,远一点的鱼肉才鲜美。晚饭我喝着鱼汤,想着最后一次和儿子在船上喝鱼汤了,觉得有些心酸。忽然感到船体有些倾斜,应该是起风了。浪很大,把船晃得左右摇。我和儿子说赶快喝,喝完我们赶紧回家。他笑笑,说是鲨鱼来了么。我说鲨鱼没来,台风来了。他眼中透着不解,脸上的表情告诉我这是个比鲨鱼更厉害的怪物。他匆匆端起碗,喝下整碗的鱼汤。我紧绷的神经一松,驶向家的方向。

船实在是太小了,经不住风吹雨打。这么大的台风,小破木屋应该也该倒了吧。我后悔没听渔民说有风别出海的劝告。儿子拍拍我肩膀,说爸你放心,这片海是我朋友,它会送我们回家。海没送我们回家,送来的是一波一波的大浪。我依稀记得我紧紧抱着儿子,儿子手里紧紧握着碗。手机没信号,我开始冲着对讲机大声呼救,儿子愣愣的也跟着喊,传来的确是兹兹的干扰声。我还记得儿子望着窗外的海,脸上写满了从容。船最终被大浪吞没。

醒来,在医院,没有人陪床。医生赶来说你醒了,我抓着他问儿子在哪,他摇摇头,说那么大的海,只找到你一个,你能救活就谢天谢地了。我怔住了,瘫在床上。医生端来一碗鱼汤,说喝了吧,暖暖身子。眼泪不由的留下,我说没有这片海的味道了。

于我爱大海的作文 第3篇

要突破这个阅读障碍,就必须从于坚所秉持和坚守的文学理念入手。于坚,中国当代诗坛“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人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于坚和韩东、丁当创办了《他们》杂志,继而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派别“他们派”,成为继朦胧诗思潮后众多“新生代诗”中的佼佼者。

于坚说:“诗歌已经到达那片隐藏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底下的个人心灵的大海。”他力主反对诗歌高居象牙之塔,扮演“精神贵族的角色”,应当回归平民感、日常性。提倡诗歌不应当服务于政治、文化和历史,而要消解所有常规意义的附属,真实地反映诗人生命个体以及灵动的感觉。当文学不再刻意表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功利时,作者才能质朴和真实地感受生命体验。应该说,《云南冬天的树林》生动有力地彰显着于坚所持守的文学创作的艺术理想。

《云南冬天的树林》在教材中隶属于“文字绘出的图画”专题,本专题的内涵指向应是:用文字反映作家对于自然的印象和理解。“文字”是语言文字,指向语文的特质,遣词造句和表达手法等均属于这个范畴;“图画”是自然界的景物或场景,寄寓了作家的情感和理解,蕴含着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本文解读仍然要遵循从语言文字入手,揣摩和体会作家的情感和思想,继而把握主旨的一般阅读规律。

在实际操作中,在安排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教师可遵循长文短教的传统,散文行文时的变幻决定了本篇的重点不在了解谋篇布局,教师可尝试通过把握作品寓意最晦涩也最深刻的篇幅——第4段到第7段一内涵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

文章第4段写到“你也会看到一两片叶子,几百片叶子,从某棵树上不祥地落下来,但你永远看不到它们全体死去,看不见它们作为集体,作为‘树叶’这个词的死亡。……死,永远只是单个的,……时间并不强迫树叶们在预定的时刻(冬天)一齐死去。每一片叶子的死亡,仅仅是这片叶子的死亡……它并不指望自己的离去同时也是一整个季节的结束。”在这段看似琐碎的表达中,读者能体验到的是作者在这里企图将个体从集体的笼罩中割裂独立出来。一片叶子的死亡,仅仅只是个体的死亡,和集体无关,因而也和意义无关。读者大可不必大发“一叶落而知秋”的感慨,亦不必带着自怜心态去营造和“荒凉”“萧瑟”“生命无常”等有关的伤感情怀。死,是个体的死,也是自然的死。在这里,死亡和生命一样,只是自然在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环节,我们无法回避,也无需震惊。“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样灿烂而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用文字昭示,在自然中,生与死有着同等的价值。相对于生之繁华,史铁生认为“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中国哲人认为“未知生,焉知死”,西方哲人或更认可“未知死,焉知生”,二者殊途同归。可见,对人生有洞彻的思想者,在生与死——这看似两个极端上保持着出奇的一致性。

文章又用精微、细致的笔触将一片树叶落下的过程描摹得无比细腻。在大段的描写中,有一些作者着意强调的词汇反复出现,诸如“它忽然就离开了那绿色的属性,离开了它的‘本质’,离开了树干上那无边无际的集体,选择了它自己内在的、从未裸露过的深红或者褐黑。……在它自己的时间内,这片树叶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一片叶子自有它自己的落下……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实际上,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在这里,作者企图展现的是一片叶子落下的客观自然的状态,于坚尝试去除所有人为的情感态度,“子非鱼,亦非我”,唯有从叶子的角度,只是那片正在落下的叶子的角度,去描绘一个单纯而独特的事件,才是最客观的还原方式。

也许,要完全摆脱文化和审美所赋予我们的所有“联想、体会和感悟”是一场艰难的自我蜕变,陈规陋习总是阴险地制约着疾驰的脚步。文本中,于坚并未掩饰,甚至是过于坦白地呈现了自己与自己的战争。“这片树叶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像一只金蝶。但它并不是金蝶……”那片落叶,翩然落下,“像一只金蝶”,这种通俗的修辞是文化与审美的习得,这样的联想和感受并不是观察着这片树叶落下的人的直观感受,而是他从前人那里借鉴来的感受,是固化了的、陈旧的印象。如果因循前人惯性般地使用这样的修辞,只会让表达僵化,更会让感受僵化,于是于坚郑重重申“但它并不是金蝶”,粉碎了这种感觉桎梏。

每个人都曾目睹过一片树叶的落下,但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感受又都不同。作者在描绘时如果不呈现主观印象,而只从客观景物本身着眼,就会调动起读者的某种经验,将其带入到过去的某个瞬间,这就是“生动形象”,是一种不设障碍,直达内心的表达方式,将想象的权利还给读者,能带给读者更宏大的审美空间。

接着,于坚又进一步表达了对语言的排斥态度。他说:“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这些被叫做‘落叶’的东西,……缺乏某种统一的调子,它们的丰富使‘落叶’这个词显得无比空洞。”自然本身是丰富的,而语言使得它单一空洞。于坚清醒地觉察并揭示了真实感受与既有语言的矛盾对立。当我们在文学创作中,使用到“落叶”这个词时,往往会联想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是一系列萧瑟凄凉沧桑落寞的感受会涌来,这样的联想使得我们只能将思维固定在“伤感,悲凉”上,局限了一个人在面对事物时应有的特殊感受,因此,反而干扰了真正的情感体会和传达。

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感叹道“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感受到的美都是有限的,更何况又要通过语言媒介再去传达出的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将思想付诸语言,就像高大的杉树对抗暴风雪一样”,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闭口便觉充实,我开口便觉空虚”。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习惯性地从大众的通俗的角度和语言去审视和表达事物,这实际上也在抹杀个体感受和体验,久而久之,我们感知和表达的独特性就在惰性中逐渐麻木和消失,我们只能用单调的公众语言去形容自己的情感。所以,语言对于审美来说,有时是一种“阻碍”和“遮蔽”。

在整篇文本中,于坚都在印证和强化他的关于消解意义,回归感觉的文学理念。于坚描述了自己对自然的纯真注视和倾听,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与死亡的独特理解,从这个层面上讲,于坚确实做到了去除伪饰,还原本真。

大海,人类的故乡,我爱你 第4篇

你有问题请找我,我来给你做解答。

小朋友,你见过大海吗?你见过那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吗?你想和大海交朋友,认识和了解它吗?那么,请跟随我的足迹,来看看我写的海洋日记吧。

我虽然叫小海娃,却在内地长大,我喜欢大海,做梦都会梦见大海。去年,我来到了大连的姑姑家,和表哥在海边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早上,我们一起在海边观日出,中午,我们一起在海中游泳,晚上,我们在海滩上捡贝壳。虽然,我在这里仅仅住了十几天,但却深深地爱上了大海。我在心里立下了志愿,长大了一定报考海洋大学,为开发祖国的海洋做贡献。下面是我写的几篇海洋日记,愿和大家一起分享。

清晨,我和表哥一起来到海边。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闪耀着银色的光芒。一股带着咸腥味的海风迎面扑来,起伏的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一阵哗哗的响声。极目远眺,天海相连,茫茫一片,水天一色,格外壮观。多美的大海呀!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它。我张开双臂,高喊着:“大海,我要拥抱你!”就情不自禁地向大海奔去,海水打湿了我的鞋子、裤腿,我也全然不顾,吓得表哥赶紧抓住我的胳膊,不住地埋怨:“你想跳海自杀吗……”此时,我的头脑里涌起了一串串问号:“大海有多大、多深?怎样测量海的深度?”对于这些问题,表哥也不大清楚,可惜,在海洋研究所工作的姑姑不在家,我们只好去不远处的少儿图书馆找答案了。

海,究竟有多大呢?在彩色的世界地图上,我们看到那表示蓝色的海洋有一大片,而陆地比它小多了。听地理老师讲,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科学家统计,地球表面的71%是海洋。

这么大的海洋里有多少水呢?大约有13亿2千万立方千米。有人计算过,如果地球像皮球那样光滑,没有山脉,也没有峡谷,把海洋里的水平铺在地球表面,那么地球表面将被一个大约2400米深的大海覆盖。

中午,姑姑回家吃饭,我问她:“海洋有多深?”姑姑笑着说:“你这问题本身就不科学。海洋是人们的习惯叫法,其实,‘海’和‘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听了姑姑的解释,我又去图书馆寻找答案。

原来,海在洋的边缘,靠近大陆,与河相通。世界上的海有很多,如我们中国,从南向北就有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世界上还有阿拉伯海、地中海等等。海虽然多,但面积不大,总共只占海洋总面积的11%,平均深度较浅,一般在两三千米左右,而靠近大陆的海仅有几十米深。

“洋”呢,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占海洋总面积的89%。世界上的大洋仅有四个,就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大洋有多深?为了解开海洋深度之谜,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早在我国宋朝,航海学家就采用这样的办法:用一根很长很长的绳子,在绳子的一端加上一个大铅球,一头固定在船上,把大铅球那端慢慢放进海里,大铅球很重,一直会沉到海底,这时只要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就能知道海水的深浅了。后来测量海水的深浅有了一种特殊的仪器,它能向海底发射“超声波”,“超声波”从船上发出后碰到海底就会被反射回来。知道了“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和声波往返一次的时间,就可以算出海水的深度来。现在,已经测量出海洋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约11034米深。通过测量,人们还了解到,海底世界不是平坦的,有高山,也有深谷。

在影视银幕上看到的大海是蓝色的,可是,眼前的大海却是墨绿色的,我舀了一杯海水,仔细观察,发现海水并没有什么颜色,那海水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在书里找到了答案。原来大海的颜色与太阳有关。

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会发出白色的光。实际上,这白色的光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例如,雨后的彩虹,也呈现出这七种颜色。

太阳光射进海水里,会先后被反射出来。太阳光射到30-40米深的地方,赤、橙、黄等颜色的光差不多都被海水吸收了,射到60-100米的地方,绿色的光也开始被吸收,只剩下蓝色的光能射到更深的地方。因此,在100米以内的浅海里,海水通常呈现绿色或浅绿色,100米以下,海水才呈现蓝色,而且海洋越深,颜色就越蓝。

姑姑告诉我,有些地方的海水既不是绿色也不是蓝色。例如:亚洲与非洲之间的红海,那里气候炎热干燥,海水蒸发强烈,这使红海的海水含盐量大,水温高。这些条件,正适合蓝绿藻类在这里大量繁殖生长。其实,蓝绿藻类的颜色并非蓝绿色,而是红色。在海水中出现大量的红颜色藻类,海水自然就被映照成红色了。其次,来自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红色沙尘暴经常侵袭红海上空。当狂风卷起一阵阵红色沙尘,散布在红海上空时,天空便被染成一片红色。加上红海中被大风掀起的红色海浪,天空、海水,还有海岸边的红色岩壁,所有的一切都映现出红色,从而形成了美丽奇特的红海景色。

还有我国黄河入海的地方,由于黄河携带大量黄土高原的泥沙入海,所以,这里的海水呈黄色。另外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附近的白海,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60米,最深处达330米。因为这个海域长年被冰雪包围着,呈白色,故称白海。多有意思!关于海水的颜色,原来还有这么多科学知识呢。

于我爱大海的作文 第5篇

无边无际的大海是我想去看的,美丽的贝壳是我想去捡的,柔软的沙子是我想要玩的。

今天,我的愿望都实现了。我和家人去了我心中最美丽的沙滩——鱼寮大沙滩。那里的贝壳应有尽有,浪花美丽而温柔,她一层一层的向我扑来,轻抚着我的脚丫,又好像要我抱呢!浪花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贝壳,活泼的螃蟹,好吃的海草。我和妹妹跟浪花追逐嬉戏,玩着大海金黄柔软的“头发”,踩着她洁白轻柔的“纱裙”,望着海水和天地融合,远远望去无边无际,就像是极大的草原。听!大海敲击岩石的啪啪声,是为我们准备的新年赞歌吧?

我和妹妹在沙滩上建起我们的堡垒,在堡垒周围建起护城河,我们又建了许多岛中岛。这时爸爸拿出八字绳,我们在沙滩上展开比赛。我和爸爸一组,舅妈和姐姐一组,妹妹和舅舅一组,还有一组是陌生人。大海在为我加油,海风给我鼓励,我被它们感动了,使出我的绝招,跳了七十个,破了我的历史最高纪录,我和爸爸赢了,大海为我们奏起欢快的胜利歌。

再见了,大海,谢谢你送给我的贝壳,我要把贝壳做成项链,我一定会好好珍惜的,今年夏天我还会再来,这是我们的夏日之约,别忘了哦!

渔寮一日游

国庆放假期间,我们一家三口和爸爸的同事去游寮玩。

大约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远远就闻到了一股鱼腥的味道,我猜快到了,果然又经过了一小会儿,我们就来到了渔寮的海滩,无边无际的大海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海风带着海浪轻轻地拍打着岸边的岩石。

车门一打开,我和小伙伴们就迫不及待地向大海飞奔过去,但是妈妈说:“现在太阳很大,全晒伤皮肤,等下午再去。”我们吃完午饭,好不容易才熬到了下午两点半,我们换上泳衣,光着脚向海边跑去,这时候的的沙滩上已经有许多人了,有的在堆沙子,有的在沙滩上放风筝,还有的人在骑摩托艇。这里的沙子很细很软,踩在脚下感觉非常舒服,还有许多被海水冲上来的小贝壳,在阳光下非常漂亮。我跟着爸爸走向水中,这时的水有一点儿凉,我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不一会儿,我适应了水温,我就和爸爸到深一点的地方去冲浪,我看见海水一排排向我们涌过来,我就有点害怕,爸爸说:“没关系的,只要浪一来,我们跳起来的就好了。”一个浪头打过来,我马上跳了起来,浪头退下去的时候,我感觉脚下的沙子在一点一点流失,一会一个浪头又来了,我们又跳了起来,就这样反复玩着,突然一个大浪来,我们来不及躲闪,全都被打到了沙滩上,真是好玩极了!

时间过很飞快,四点多的时候已经开始涨潮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沙滩。晚上我吃了很多美味的海鲜,渔寮真是太好玩了!

我爱你,大海

伴着和煦的阳光,我来到了海边。我还没有踩上沙子,就听到“啊,好痒啊”的声音连绵不断。我就感到好奇,有那么痒吗?我赶快脱下鞋子,去试一试。我先把一个脚踩上去,感觉没什么,我又把另一个脚放上去,然后站起来,“哈哈”的声音从我的嘴巴传来。一开始,感觉不痒,到最后尝试了才知道有多么痒,好像沙子都是小蚂蚁一样,从我们的脚下慢慢经过。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好像什么感觉了,就像踩在柔软的棉被上似的,舒服极了。我又在沙滩上玩了许多好玩的东西,比如:用沙子把自己脚给埋住,路过的小弟弟和小妹妹们也一起学;我用沙子搭一个城堡,特别引人喜欢。沙滩上无数的人都在开心地玩耍着,整个沙滩变成了“笑声沙滩”。

玩过沙子,我的眼睛被大海给吸过去了。看,海浪拍打着礁石,水花溅了人一身。看到别人站在海边,我也去试了试。突然,一鼓凶猛的海浪如野兽一样冲过来,“呼”的一声,把我的身体给冲倒了。享受过大海的舒服,我又来到礁石上,一步一步地走向最后一个礁石。然后双手张开,感受一下拥抱海的感觉。我又用我最嘹亮的声音对大海说:“大海,我看到你的无边无际,看到你的波澜壮阔,也看到你是那么的蓝,那么的清澈见底,你把天空中的景物都倒映了下来,你把海下的景也呈现出来,我觉得真美。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我的大海。”

我爱美丽的大海作文 第6篇

金沙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金灿灿软绵绵的沙滩踩在脚底舒服极了。站在海边远远望去,天连着海,海连着天,天水一色,一望无际,壮观而美丽。

海滩上有金色软绵绵的沙子,踩下去沙子能把脚埋住。一束束浪花打在金色的沙滩上,发出哗哗的声响,像是在欢迎来沙滩游玩的客人。浪花退去沙滩上会留下一些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贝壳,有红色的、黄的、白的、还有带花纹的……顺手捡起几个,有的像圆圆的豆子,有的像一颗爱心,漂亮极了。

海边有许多的石头,大多都是黑色,长满了青苔。用手轻轻翻开石头,底下有可爱的小蟹子,那小蟹子可机灵了,一不留神它就逃跑了。还有好多的小海螺粘在石头缝里,很轻易地就可以从石头上拿下来。它们有黑色和带花纹的,让你迫不及待的想把它们都拿下,好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乐趣。

我爱美丽的大海作文 第7篇

早晨。日出才刚刚升起。大地上都变了,原本是蓝蓝的大海,日出刚升起来。就变成金色了。原本是黄色的沙滩,日出刚升起。就变成金黄色的了。金色的浪花扑到金黄色的沙滩上。仿佛大海和沙滩连在了一起。日出过后。大海变回了原样。沙滩也变回来一样。大海像一只凶猛的老虎。而沙子就是大海的猎物。一扑来,大部分的沙子都消失了。凶猛的海浪又像一只发狂的狮子,海浪一次比一次大!吓得我连连后退。过来一会儿,海浪小了。清凉的海水扑到我的身上,我没有生气,只感到一阵清爽。

中午,金灿灿的阳光照到蓝蓝的大海上,原本清凉的海水,到了中午变的又热又烫,只要下去游泳,还没有到三秒身子全变成红的!

傍晚是涨潮的时候,我听见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声音!只见远处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我一下子就被凶猛的海浪打到两米多远!很多人都被浪吞没!我爱那凶猛的海浪,浪花就像一排排英勇的战士,勇敢的前近,汹涌的大海像一位演奏家,正愤怒的敲着琴,发出那动听的音乐,过了一会儿,我才念念不舍的离去。

让德育渗透于《我爱这土地》 第8篇

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 要求教师心目中, 处处关注学生、 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 叶圣陶先生说:“作为一个教师, 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 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在教学中, 坚持教文育人, 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挖掘人文内涵和美学情趣, 以美怡情,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思想得到净化, 品格得到文善, 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就是教师凭借语文教材, 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可以结合语文活动进行。 下面仅就《我爱这土地》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是文章的眼睛, 我每授一课, 必定紧扣课文题目, 引导审题, 使学生从题目入手, 先初步感知, 获得轮廓印象。 介绍时代背景,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学《我爱这土地》时, 出示课题,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作者深爱这土地, 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深爱这土地? 不用多说, 学生肯定被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动。 接着介绍时代背景, 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 从学生的神情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 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二、在观察图片, 领悟图意中渗透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 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 一张张画面相继展示, 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 老师问:看到这些画面, 你有何感受? (举手回答) 顿时, 学生纷纷站起, 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憎恨之意尽显其颜, 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一篇课文的朗读, 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诗, 更是要读出感情。 首先教师范读, 接着学生自读, 再请学生试读。 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读这首小诗? (悲痛中更有憎恨) 那么, 哪些地方要重读? 哪些地方要低沉, 要放慢速度? 哪些地方要高昂, 要愤怒? 分析后, 教师再范读, 学生再试读, 这次效果明显强化, 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

四、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 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 二者密不可分。 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 则既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我爱这土地 》这首小诗, 全诗只有短短10句话, 110个字, 却句句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字字控诉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 用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然后中心发言人汇报。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表达出诗人的爱国激情的? 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 并谈谈理解。

2.诗中的 “鸟”, 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3.思考: 诗歌开头写着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 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 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4.思考:诗句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在第三个问题的总结讲解中, 问: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 说明了什么? 学生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深, 并隐含着献身之意, 崇敬之情不言而喻。 特别是第四个问题的深刻含义不容忽视, 诗人愿为祖国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个德育渗透的良好时机。 教师问:“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艾青, 他深爱着祖国, 他表示:为了祖国愿意牺牲自己。 那么今天, 没有战争了, 和平了, 我们年轻的一代该怎么做呢? (思考后举手回答, 至少请3个学生。 )

五、在歌声中渗透

在分析讲解课文结束时, 我设计了一个flash媒体文件《我的中国心》, 让学生一起齐唱。 让学生记住:记住血, 记住罪恶, 记住耻辱, 记住历史。 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发奋学习, 献身祖国, 让祖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六、在练笔教学中渗透

诗人艾青亲身经历了这场灭绝人性的侵略, 亲眼目睹了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 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 今天, 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 读书不要钱, 还给生活费, 这美好的生活是谁给予的。 我们是不是也该写一首新世纪的《我爱这土地》呢? 让学生课余抽时间认真写, 并交老师评改, 选出优秀的给予奖励。

这节课, 我就是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知识的掌握, 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遵循了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 抓住每一个德育教育渗透点,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 不是教教材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 只要细心发掘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 就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上一篇: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下一篇:高中军训新生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