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00字

2024-05-31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00字(精选14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距离我上次读完一本书已经过了三个月,我在微博里寻找新的书单,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书店里选了三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钝感力》、《一九八四》。

我最近一直在读渡边淳一的书,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红城堡》和《失乐园》,两部对于性和爱情之间的淋漓尽致的描述,让我对性有了重新的定义。因为这两本书,我在前两个月中对于性和爱情的概念浑浑噩噩,过度的追求性,失了自我。但一旦清醒,我会重新审视它们之间的平衡。

《钝感力》这本书是我在找渡边的书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给我的,等我读了之后再来谈谈感想,我今天想说的不是关于它的。

对于《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耳熟能详,我身边的朋友都听过它的名字,但很少有人读过它,以至于我没办法和别人讨论我的见解、看法。

有人问我是不是比尔盖茨,我觉得很好笑。但事实上,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也认为这是一本关于比尔盖茨的传记。

它就在我的手边放着,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我喜欢的句子用铅笔圈了出来,准备整理到本子上。我刚才看了它一眼,想知道是谁译的它。我在某APP上刷它的点评时,我看到有人说我买的这个版本是翻译的最好的。

这本书流传到日本,译者是村上春树。村上春树对它的评价极其高。对于这一点,我不能说不敢苟同,至少我还理解的不够。我看了所有关于这本书的点评,希望某些评论能帮我理清思路或者能够解答我关于这本书的一些困惑。但细数下来,没有几个评论能让我激起半点兴趣。

唯一记得两个点评,其中一个就是夸我买的这个版本翻译的好,我暗自庆幸。另外一个则是说,不明白为何村上春树对这本书的评价如此高。

对于村上春树的言论,有一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这种小说阅读原文是最佳选择。因为翻译会改变它原有的意思,或是有的地方无法完整的表达出来。读者不能深刻理解或是根本就无法理解这本书的奥妙。我自己也只是略懂一二。

关于这本书,我只能把我的拙见表达出来,如果有任何错误,请谅解。

我读了两遍,看了一遍电影。电影挑选了主要的情节,但却将整本书以2D的形式完美的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刻的画面感,让扑面而来的奢华和欢乐直达眼底。

读一遍的时候,我并没有读懂,看了其他人的影评,更是大失所望。想起开头村上春树的序言,我决定将这本书认认真真的再读一遍。倒不是说我第一遍没有认真读,这就像在做阅读理解。我想起上学时期,语文老师说过,做题的时候,不要只读一遍。因为每读一遍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对于这句话谨记于心。

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开心,从开心到压抑。开心是因为,第二遍解决了我第一遍读完时的困惑,压抑是因为这本书本身。

你可以说这本书是关于爱情的,也可以说它是关于友情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盖茨比很傻,我觉得他傻是因为我想不会有人像他这样做,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为了一个不值得爱的人。黛西爱的只有她自己,或是她只是爱慕虚荣罢了,她就如金丝雀一般让人喜爱但又恨不起来。

正是因为有了黛西,我们才能看出来盖茨比的伟大。原谅我的文笔匮乏,时隔两月有余才继续这篇文章的叙述。在我看来,这篇读后感还不如我初中写的作文。但太久不曾接触,不曾写读后感,难免生疏。对于故事情节我时刻谨记于心。对于这本书,我可能会像村上先生说的那样,反反复复要读个几遍。第一遍读下来,一知半解。第二遍读完,已经了解了大概的轮廓。

但我知道这远远不够,它的描写足够细致,对于景色,对于人物。不知不觉间仿佛置若其中。

这篇读后感先在这里结束,后续我想我会对它重新整理。我也希望这篇作为的我的第一篇,能给我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会在今后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吸取教训。多学习,多看,多做。为我这条人生路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我与盖茨比的“相识”早在的九月,不过当时更多的是被奢侈华美的服饰与场景布置以及绚丽的3D技术所吸引,之后便是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一书时此书再次被提及,对原著十分感兴趣却因中考一事耽搁下来,直到这个暑假才有机会细细品味。

故事从盖茨比邻居尼克的口中娓娓道来:很早以前还仍是年轻军官的盖茨比就与名门闺秀黛西相识相爱,却因要参军而无奈与黛西分手。战后盖茨比得知黛西已和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南结婚,痛苦万分,但他坚信是金钱使黛西蒙蔽了双眼,因而通过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大量累积财富,并在黛西的府邸旁修筑豪宅,每个周六举办盛大的派对,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赢得黛西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然而天意弄人,黛西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黛西,这似乎也预示着最后的结局——盖茨比在怀着对黛西美好的幻想中死去。

这是一个无比凄婉的爱情故事,在这个“奇迹的”“艺术的”“挥金如土的”“充满嘲讽的”时代下,在无数伪善、贪婪、物欲横流的面孔下,做到人格高尚、拥有远大的理想是多么可贵。尼克曾这样对盖茨比说:“他们那帮人加起来都比不上你。”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我想,这是因为他心中有一盏永不熄的绿灯。

绿灯在这本书中一共出现了三次。“但是我没有,因为他突然做了一个动作,仿佛在暗示他正沉浸于独处中——他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朝着幽暗的海水伸出双臂,尽管离我很远,但我肯定他在发抖。我不由地朝海面望去,那里除了一盏绿灯,什么也没有。它渺小而遥远,或许是在码头的尽头。”这是绿灯出现的第一次,也是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初登场。

读完全书再来细细品味这段,我才后知后觉地明白了其中的隐喻:盖茨比“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朝着幽暗的海水伸出双臂”,这其实是拥抱的姿势,但他拥抱的并不是海水,而是“绿灯”,准确来说亮着绿灯的那个码头上的黛西的府邸。然而,黛西的府邸隐没在了一片黑暗中,唯一亮着的绿灯却也“渺小而遥远”,这是否意味着尽管盖茨比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绿灯(让黛西回心转意),但“纯洁的爱情”终究会被黑暗的现实所掩盖,盖茨比的结局也终究悲惨?

“黛西蓦地挽住他的手臂,但他似乎还沉浸在刚才那句话中。或许是因为他突然想到,那盏灯的重大意义从此永远消失了。遥远的距离曾将他与黛西分开,相比起来,那盏灯却离黛西那么近,几乎可以碰得着她,就像一颗星星与月亮形影不离。可现在,它又只是码头上的一盏绿灯而已了。令他神迷的事物又少了一件。”这是绿灯出现的第二次,此时黛西与盖茨比得以相见,然而此时大雾却笼罩了绿灯,或许此时盖茨比已经意识到黛西不再是原来的黛西,那个他心目中一尘不染的天仙般的黛西早已消失不见。在这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绿灯”的价值也早已泯灭。

最后一次出现则是在书的末端,也就是本文最初引用的那段话,此时的绿灯再次亮起,它的含义被点明——盖茨比的信念。曾有人认为“绿灯”即是黛西,然而我不这么认为,确切来说,“绿灯”只能是黛西的化身,而且它的含义还要远远大于这一点。在盖茨比的心中,黛西是完美无瑕的,是一尘不染的天仙。然而这是过于理想化的黛西,先暂且不论黛西是否“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单从黛西高傲的出身以及“像白银一样闪亮耀眼”的生活就可推断她绝不可能放下体面的生活与盖茨比去私奔,无论五年前还是五年后。

或许五年前的盖茨比与黛西真的曾经相爱过,但那终究是五年前。所以这本书的最后一句才会如此写道:“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过去。”——盖茨比一生不顾一切地想追求“纯洁的爱情”,然而最美好的记忆却在往昔。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一、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快乐原则”

盖茨比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得益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菲茨杰拉德短暂的一生有成功的一面,又有苦涩和失意的一面,他曾被称为“失败的权威”,[1]2他一生有难以摆脱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是人的心理因素世界中的“首脑”,它统治者整个精神世界,使之动作协调。正是在意识的管辖与指挥下,精神生活才具有稳定合理的特点。“前意识”,是属于意识的观念和思想,因与现实生活无关,被排除出意识,而留在意识附近,可以较快、较易的进入意识领域内。在意识与前意识之外,即是“潜意识”,是人类精神中占据最大量、最原始的部分。在精神世界中,潜意识压在最深处、最底层,但又最活跃,总是设法浮现到意识表层上来。“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快乐,而不计后果,漠视道德与法律。运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快乐原则”理论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主人公盖茨比,他倾其一生视黛西为理想和美丽的化身,最终为之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一行为和思想符合“快乐原则”。

那么作为盖茨比的原型,即作者菲茨杰拉德又有怎么样的人生经历,现实生活中他的爱情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为了追根溯源,更好地理解盖茨比的人物内涵,我们先从作者说起。海明威曾在《流动的盛宴》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菲茨杰拉德是被女人毁掉的。这句话有失公允,女人成就了他,女人也毁了他。1915年1月4日,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场新年聚会上,十八岁的菲茨杰拉德遇见了十六岁的杰内瓦———芝加哥“四大金花”之冠,她的父亲是成功的证券商,她的外祖父是建筑大亨,她通体圆润无骨,小而精致的手,长而瘦弱的腿,头发深而卷,深棕的眼睛永远闪着光。她的声音低沉沙哑,高声说话时不断变着调子,像在唱歌,“把每个字都唱出一种前所未有过、以后也绝不会再有的意义”。[1]42

有了菲茨杰拉德的人生经历做参照,我们不难看出,盖茨比把黛西看做理想的化身,他唯一的理想就是占有黛西,把已经失去的“金色女郎”黛西重新用金钱“赎回”。关于这一点,黛西说得很明白:“哦,你要求太过分了!我现在爱着你,难道还不够吗?过去的事情我无能为力了!”[1]65盖茨比要求黛西对汤姆说她爱的不是汤姆而是他自己时,黛西的话也说明了她根本不会真正爱上任何人,因为她爱的只能是钱———“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盖茨比的所谓的“爱情”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他一厢情愿地以为用财富就可以夺回黛西的感情,她对黛西始终抱着占有的目的。因此可以说,盖茨比对黛西的追求是性欲的结果,为的是满足个人的快乐,符合“快乐原则”。

二、人格结构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为本我,中间为自我,上层为超我。运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分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可以看出,汤姆、黛西等人在人格的三个层次上体现趋于相同,停留在本我层次上,只注重快乐原则,无视道德范畴。盖茨比受当时主流价值观影响,致力于追求为贵族的形象,停留在自我层面。尼克主要充当了“超我”的角色,对盖茨比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并在适当时候做出警告。笔者结合盖茨比的原型,即作者菲茨杰拉德的人生经历,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理论对主人公盖茨比进行分析。

“本我”是人格的中间层次,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现实生活中,作者菲茨杰拉德完美极了,只要不提及他的学业和出身。他高中时候就全校倒数第一,颇费了一番人情关系才进了普林斯顿,他并非天资愚笨,只是懒于受人驱使。他母亲出身富贵人家,可惜外祖父过早去世,庞大的家产到菲茨杰拉德年幼时便所剩无几。他父亲做生意失败,依靠亲戚支撑家用。虽是温饱无虞,依靠父亲的地位却无缘进入上流子弟的交际圈。而他本人长相英俊,脸部轮廓甚至比女人更美,他嘴唇敏感又柔软,淡金色的头发从中间分开又小心地梳到后面。青春期的几年,他已经自成一番风度,说话时既风趣又不失真诚。十年后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这样描绘他自己:“他心领神会地一笑———还不止心领神会。这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你一辈子也不会遇见两三次。它面对着———或者似乎面对着———整个永恒的世界一刹那,然后就凝注在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偏爱。”[1]149这种描述自然有夸张的成分,却又恰如其分。多年后菲茨杰拉德和整个世界都闹翻了,可他所有的朋友仍在回忆录里念叨着他浑然天成的风度和英气。

回归到小说文本中,盖茨比出生在中西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母是碌碌无为的庄稼人,“他的想象力从来就没有真正承认过他们是自己的父母。”他从小就不甘贫困立志要出人头地,并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希望通过努力发家致富,过上上等人的生活。特别是因为他身份卑微而无法得到心爱的姑娘时,他加紧了对财富的追求。后来通过非法手段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成为了贵族的一员。在作者生活的20年代的美国,追求财富和享乐成为了时尚,盖茨比是受所处的时代影响,被上流社会美丽的光环所迷惑,看不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罪恶的一面,他立志实现“美国梦”,体现了人格结构的“自我”层面。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梦是受抑制或压抑的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尤其是欲望,通常是与道德准则相悖的。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批评方法,企图揭示压抑的原因。精神分析适用于文学的理由是,它总是与语言相关。弗洛伊德以梦的工作方式来解释文艺创作过程,用梦的解析方法来破译文本形式背后的深层含义,分析作家潜在的无意识创作动机。如同很多作家一样,菲茨杰拉德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第一手素材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作为作者最负盛名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说是作者的半自传。作者笔下那些纸醉金迷、唯利是图的灯红酒绿中的男男女女,正是菲茨杰拉德的现实生活写照。作者借由创作发泄压抑的精神世界,揭示了“爵士时代”美丽光环下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社会本质,以警示世人。作者所生活的“爵士时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美国梦”已经发生了质变,人们不再勤勤恳恳地奋斗、发愤图强,而是一味追求物质世界,贪图享乐。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总结,“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2]它是经济繁荣,个人追求享乐追逐物质的时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前夜。这样的“美国梦”终究是不切实际的,盖茨比的死不仅是对个人理想幻灭的一种诠释,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一种人类的幻灭——“美国梦”的破灭。

盖茨比的梦的破灭就是“美国梦”的破灭,通过精神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掀开了层层面纱,深刻剖析了美国民众追求享乐主义,倾其一生追求金钱、财富和权力,忽视文化、道德建设,使读者在深思后领悟出小说的真谛。作者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将自己的梦想寄于盖茨比的故事,透过盖茨比折射社会,传递心声,为世人谱写了一首警示曲,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至今仍对世人有着警示意义。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美国现代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其作者菲茨杰拉德也被冠之为美国“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而小说主人公盖茨比的成功塑造得益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审视小说主人公盖茨比,以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盖茨比

参考文献

[1][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4篇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瑞·穆里根

艾拉·菲舍尔

类型:爱情剧情

地区:美国澳大利亚

上映日期:2013年08月30日 (内地)

剧情

故事描写一个长岛富豪的神秘巨宅中总是夜夜笙歌,但他却心事满腹,仿佛一直都在追求一个无法达到的梦想。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的代表作,发表于1925年。该小说的主题是“美国梦”的覆灭,讲述了20年代的美国社会上流阶层的隐秘故事。小说通过一个名叫尼克·卡罗维(Nick Carraway)的穷人,亲眼目睹并讲述大富翁杰伊·盖茨比(Jay Gatsby)的个人感情经历,为“爵士时代”送上了一曲挽歌。在美国学术界选出的100部最优秀的小说名单中,《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成为了一部传世经典之作。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00字 第5篇

小说对黛西的声音作了多次描写,那声音抑扬顿挫,“仿佛每句话都是永远不会重新演奏的彝族音符。”那声音叮当做响,妩媚动人,欢快明媚。为她倾倒的男人都觉得这声音难以忘怀。“她的脸庞由于而美丽,脸上有明媚的神采,有两只明媚的眼睛,有一张明媚而热情的嘴”。黛西是一朵光彩夺目的花,永远开在金碧辉煌的王宫里。她生气勃勃,光鲜亮丽,高居于人生的痛苦之上,悠闲、庸懒地摆弄她的手指。这就是她,是小说对她的感性描述,作者没有多她,对小说里的任何一个人做传统的心理分析。除了这样感性的描写外,我们对人物的了解只能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为。这种客观化,外在化的描写使读者不易从整体上对人物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把握。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背后存在着怎样的心理动机读者只能去猜测,或许这就是现代人的精神特征,行为背后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模糊的。现实逼迫着他们赶快作出一个决定,即使还没想清楚,实际上他们也想不清楚,因为理性和道德已经崩溃,驱使他们行动的是混乱的欲望——对金钱、虚荣、惟我独尊的欲望。黛西毕竟是爱过盖茨比的,但是经过一翻斗争后,他还是嫁给了汤姆。爱情的力量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大,那样长久。人不可能过久的持续在一种不切实际的热情里。黛西不过是爱感情上成熟地比盖茨比早,因为有太多的男人向她献殷勤,她对男女之间的激情过于了解了,她以男人的本来面目看男人,包括盖茨比。而盖茨比用自己的想象“不断地给黛西添枝加叶”。

他幻想中的黛西与黛西本人的距离就是他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理想和现实有距离,不是现实的错,我们不能责怪现实太冷酷、太丑陋,我们不能责怪它没有我们想象的好。所以,我们也不能责怪黛西远不如盖茨比的梦想。黛西另嫁他人,和盖茨比再度相逢,再度重温旧梦,和丈夫共同策划盖茨比的死亡。她最终的损人利己,最终的背叛,所有这一切,都是必然的。“他们(她和她的丈夫)是粗心大意的人——他们杂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呢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他们是有钱人,有钱而残忍的人,毁灭别人,保全自己,是他们的行事准则。尽管他们的两人世界并不和谐,两个人都有过“小小的胡闹”,但是他们是同属一个阵营的伙伴,如果有第三者威胁他们的共同安全时,在片刻的讨论后,自然是联起手来,一致对外。明哲保身,趋利弊害,人之本性也。

没有一个人应该受到责怪。人们在欲望的枝头摇摇欲坠,昏昏欲睡。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场梦,一种化学的发疯形式”。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00字 第6篇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我一句话,我至今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的条件。”——《了不起的盖茨比》

不知有多少人是因为村上春树才读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但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电影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我最喜欢的美国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担任男主角,村上多次在他的作品里提到过菲茨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如果没记错的话,第一次知道菲茨杰拉德是因为读《挪威的森林》,后来好奇,就决定看一遍《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用了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方式,通过尼克的回忆来讲故事,他既是-者,又是旁观者。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读后感字 第7篇

从昨天看完到今天早上,各种想法在脑海中碰撞。总觉得应该把它说出来。在网上搜了好多文章,发现大多数都是从盖茨比的角度分析,来说明盖茨比是怎么为一个梦想奋斗,为爱情奋斗终身,是怎么变得万众瞩目。而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人物来谈谈我的感受,从一个女生的角度来分析黛西。

和盖茨比恋爱时期的黛西是一个幸福的女孩。因为,盖茨比整个眼里,心里都是她。他会用阳光般的眼光看着她,从此以后,那个美丽的女孩就这样定格在了盖茨比的心里。

像大多数的初恋一样,都会无疾而终。盖茨比和黛西的感情也无疾而终,随风飘散......在黛西的心中那只是一个美好的回忆,是她漫长的生命中的一个过客。或许,在以后枯燥的日子里,黛西会想起那个仲夏夜,那个有阳光,有绿色的季节。在那个季节里,有个叫盖茨比的少年给了她如梦的记忆。回忆总是那么美好,可是对于价值型的黛西来说,过去的终究会过去,日子还要继续,哪怕汤姆有情人,她也想小心翼翼的守护着,汤姆和孩子才是她的守护。

如果不是那个雨后的下午,如果不是尼克,我想盖茨比在黛西的心中永远是个回忆。在那个雨后的下午,他们见面了,黛西就这样沉沦了……在那个下午,黛西来到了尼克的家中,看到了百花盛开,就好像她年少时的那个梦一样,梦幻,绚烂。黛西以为是尼克给她的惊喜,以为自己的表弟深深的爱上了她,以为这是一个梦,她想永远地沉浸在这个梦,永远不要醒来。突兀的门铃声唤醒了她的梦,蓦然回首,她看到了这个梦的创造者—盖茨比,时间仿佛在这一瞬间静止,她的眼里只有他,再无他人,他想起了那个绿色的季节,想起那个如阳光般的少年。而今,这个少年就这样站在她的面前,温文尔雅。岁月好像对他格外宽容,他没有这个年龄的大腹便便、油腻感,有的只有满眼的柔情。黛西从他的眼中读出了紧张,读出了慌乱,读出了思念。他的眼睛好像魔戒一样吸引着她,犹如蓝宝石一样干净,让她身陷其中。他等了四年零十一个月,过去的这些岁月,他守护着自己心中的那道绿光,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他只是在守护着她,等着她、念着她。听着他在耳边诉说着这四年零十一个月对她的思念,对她的眷恋。这些语言一点一点的撬开了黛西心中的那把锁,让她迷茫,不知所措……

她去了盖茨比富丽堂皇的家,看着那些汤姆不曾给过的奢侈品,盖茨比珍藏的那些书信,她沉沦了。她不知道,到底是因为那些奢侈品而沉沦,还是因为盖茨比的深情让她沉沦,或者两者都有。她厌烦了和汤姆的日子,受够了汤姆和他情人的关系,她不想去思考,不想去处理,只是单纯的沉浸在盖茨比的爱中。

原以为就这样享受着守护,享受着被爱,享受着家庭的温暖,贪心地想要这所有的一切,享受着盖茨比的爱,享受着一个母亲的快乐,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切……可是她忘了,偷来的终究是偷来的,该还的终究要还,付出的代价或许使她承受不起。

黛西忘了盖茨比想要永恒的守护,想要的是是一段完完整整的爱,一段完完整整的情,一段完完整整的婚姻,她给不起,也给不了。闷热的天气,热气扑面而来,人们因此躁动不安,盖茨比决定行动了,她知道她劝不了他,她知道他想做的事就一定会去做,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他的意愿,哪怕他深爱的黛西也劝不了。就这样,她静静的看着自己的丈夫汤姆和盖茨比为她而争斗,听着汤姆揭露盖茨比的“罪行”,她试着让他们停止下来,可是她却忘了,男人的争斗,尊严的捍卫,没有人会退步。在他们的争斗中,黛西看到了盖茨比的真面目,出身,经历这些都是一场骗局,跟随他的财富也会因为法律而烟消云散,他会一无所有。她怕了,她不知道,盖茨比对她的感情是否也是一场骗局,听着盖茨比急切的解释,一遍遍地确认她是否爱他,只爱他一个人,她厌烦了,她现在只想逃离这一切,她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心烦意乱地驾着盖茨比的车,只想用飞快的车速带她逃离这个因她而起的血雨腥风。盖茨比还在她身边坐着,她在想,原谅我,我爱你盖茨比,我也爱汤姆,我想要你们所有的爱,可是你的能力支撑不起来我的梦想,我只能弃你而去。黛西沉浸在自己的心绪中……就在那一刹那,那个女人(汤姆的情人)冲过来了,黛西和盖茨比在努力的改变车的轨迹,可是那个女人还是死了,就这样死在了黛西的手中……她怕了,她杀人了,她抱着盖茨比不知所措,她像个迷路的小孩子一样,茫然的看着盖茨比,她希望,这个说爱了她五年的人帮帮她……

她的眼泪,她的脆弱让盖茨比决定他要守护着这个需要他的人。盖茨比抱着她,吻去她的眼泪,告诉她,一切有他。他送她回到了那个有绿灯的家,他告诉他会彻夜守护她,就这样她告别了盖茨比,把那个拥抱当成了最后的告别。

盖茨比死了,在等候她的那个下午死了,被汤姆情妇的丈夫枪杀,她知道,他是为她而死,可她连他的葬礼都不想去,因为她怕,怕面对盖茨比的眼神……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00字 第8篇

一战之后, 美国利用中立国的身份同交战双方进行军火贸易, 获取了高额利润, 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各个产业的飞速发展, 整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经济的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传统理想和宗教信仰, 及时行乐、追逐享受成了风靡一时的生活时尚。汽车、钢琴、电冰箱、洗衣机、收音机、吸尘器等高档消费品开始步入普通家庭, 被视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人们追逐新鲜、刺激的游戏、舞蹈, 竞相涌进电影院和娱乐场所, 公众崇拜的偶像也转向百万富翁和电影明星……整个美国似乎都在编织着一个玫瑰之梦。盖茨比作为从西部边远地区长大的孩子, 也怀揣梦想, 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盖茨比的梦想包括发财梦和爱情梦。他从小就家庭贫困, 立志要成为人人羡慕的富豪。在早期教育中, 年幼的盖茨比深受富兰克林思想的影响, 认为通过个人努力完全可以取得成功。所以, 在实际生活中总是身体力行。为此, 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早晨6点起床, 6:15做体操, 7:15开始学电学等知识, 晚上7点至9点“学习有用的新发明”, 并下定决心, “每隔一天洗一次澡, 每周读1册有益的书或杂志, 每周储蓄5元”等等。[4]尽管他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但他并没有获得成功。于是参了军, 战争结束后, 他倒卖私酒, 赚了很多钱, 在卵岛花巨款买下别墅, 并天天设宴款待各路宾客。渴望人们承认他是富翁。至此, 他的发财梦似乎实现了。他的爱情梦起源于他在参军的驻地, 认识了家境富裕的黛西, 并坠入情网, 可是由于贫富的差距, 遭到了她父母的坚决反对。盖茨比并不甘心, 认为是自己的贫穷失去了她。所以退伍之后千方百计的挣钱, 期望赢回失去的爱情。然而, 当他真的富裕起来成为有钱人的时候, 他的情人已经今非昔比, 她看重的已经不是爱情, 而是金钱的威力, 盖茨比历经千辛万苦挣来的财富还远不能与汤姆继承的相抗衡, 况且他的钱也来路不正, 她依然倾向于汤姆, 黛西在离开他回家的途中撞死了人, 但伙同汤姆密谋, 嫁祸与盖茨比。盖茨比成了她肇事的替罪羊。盖茨比希望黛西离开后者与自己结婚的梦想落空了, 作为牺牲品的他, 至死都不相信她已经不再爱他的事实。至此, 他的致富梦和爱情梦全都破灭。

那么盖茨比的梦想难以实现, 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时代发生了变化。盖茨比从小就把富兰克林作为自己的榜样, 为人处世, 遵守公正、节制、勤奋等原则, 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 过上一种美好、高尚的生活。但结果远非如此。因为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观念也有了天渊之别。在富兰克林时期, 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 属于自由竞争, 人人机会均等, 只要自身努力, 成功就有可能, 但在盖茨比生活的年代, 道德沦丧, “一切神祗统统死光, 一切仗都已打完, 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动摇。”[5]。有钱阶层盛行的是及时行乐, 整个社会到处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情绪。那种想靠过去的勤勉、自律获得自身价值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整个美国似乎在实践着这一原则:“理论上, 美国对所有人都是机会均等的乐土, 奖励应完全归于勤劳、节俭、运气……实际上, 得到奖励的, 往往靠狡猾、贪婪和无情, 靠残暴地不择手段, 靠完完全全的恶棍行径。”[6]

其次世俗的观念使他难以融入上层社会。盖茨比出身于中西部的穷人家庭, 父母普通而又猥琐。他要想出人头地, 摆脱贫困, 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后来, 盖茨比真的发财了, 变得富有无比, 拥了有着魔术般的权力。他在西卵岛那座富丽堂皇的豪宅里, 举办一桌桌宴席, 食客无数。每星期一, 八个仆人, 包括一个临时园丁, 整整苦干一天, 用许多拖把、板刷、榔头、修枝剪来收拾前一晚的残局, 在人们的面前尽显豪华和富贵。

但在汤姆之流的眼中, 他依然是以前的穷小子, 根本不配和他们交往。虽然他们每周驱车直入盖茨比的家中, 不请自来地免费享用他提供的各项娱乐, 但并不掩饰对他的轻蔑与敌视, 每次喝足了盖茨比的酒后就大骂他, 在晚会上散布重重对盖茨比的猜疑和谣传。尤其是有一次, 当盖茨比邀请大家都坐他的车进城时, 汤姆像个长官一样命令他, 口气根本不容商量, “好吧, 你开我的小轿车, 让我开你的车进城”, [4] (P76) 他占用了盖茨比的“马戏团的花车”, 这个建议很不合盖茨比的胃口, 他不想失去他对车的控制权, 但他怯怯地说“恐怕汽油不多了”表示抗议。由此可见汤姆的专横和对盖茨比的歧视。所以, 尽管他暴富了, 但并没有得到上流社会的承认, 更没有真正挤进那里, 非但如此, 他的财富反而招致了汤姆之流的仇视。在他们看来, 享受特权是上天赐给他们的权利, 决不能容忍其他势力来分享。在盖茨比和他们之间有一条无形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只要他胆敢逾越, 必然会被置于死地。因此, 尽管盖茨比想通过金钱架起一座云梯, 登上上流社会的殿堂, 最终这种企图幻化为泡影。因为无论他怎样摆阔, 怎样更换名字和汽车, 他还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不断受到攻击和排挤。当汤姆发现即将失去黛西时, 气急败坏地对盖茨比的过去进行调查。“你是追随迈耶那伙狗党的人, 这一点碰巧我了解。我对你的事情做过一点调查, 明天还要进一步查清你的面目”[4] (P181) 在赢回黛西的较量中尽管汤姆已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他对此并没有罢休, 而是采取了卑劣的手段将他置于死地。他有若困兽一般“扑向盖茨比”, 以他“紧追不舍的肮脏灰尘遮盖了他的梦想”[4] (p2) 。就这样, 天真的盖茨比在汤姆的阴谋和黛西的背叛下无辜惨死。

再次是盖茨比性格中的悲剧因素。盖茨比把自己的爱情梦想建立在金钱万能的基础之上。失去黛西的爱情被他归结于自己的贫困, 所以千方百计的赚钱。为了挣钱不择手段, 在通向财富的道路上, 他把自己出卖给了敲诈勒索的大头目沃尔夫·山姆, 成为黑道上的人。为了钱, 他不惜违法贩卖私酒和赌博。在他看来, 只要有了钱, 就能重温旧梦, 赎回昔日的情人。殊不知, 黛西在决定嫁给汤姆的那一刻起, 就已经做出了永久性的选择:在爱情和金钱之间, 后者的魅力早已超出曾经为之伤心流泪的爱情。而当汤姆将盖茨比来路不正的把柄抖落出来时, 确实击中了黛西的要害———害怕失去财富。为如今的黛西更加依赖于财富的保护, 沉湎于保护她的容颜并使她更加美丽的豪华生活。所以她再一次选择了代表古老、稳定、体面财产的汤姆。而盖茨比却一无所知, 依然对她一往情深, 他的梦想怎么能不失败呢。他的命运怎能不是悲剧呢?!

盖茨比梦想的失败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 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整整一代人的心路历程的缩影, 甚至还蕴含着更加普遍的深刻意义”。[7]这个悲剧昭示人们在发财致富之时, 一定要生财有道, 不能泯灭良知。目前在我国, 有部分人为了实现致富梦想, 采用歪门邪道, 坑害社会。如已经曝光的苏丹红、三聚氰胺、毒血旺、毒豆芽、染色馒头等不一而足。他们通过不法手段企图实现致富的梦想, 最终梦想会像肥皂泡一样消失殆尽, 甚至葬送自己的前途和性命。因此, 在当今的和谐社会, 发家致富要建立“义”和“利”的统一观, 防止见“利”忘“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只有这样, 我们的人民才能真正富足, 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盖茨比一生追逐发财梦和爱情梦, 但由于美国社会时代的变迁、世俗观念和自身性格等因素, 致使他梦想破灭。

关键词:盖茨比,美国梦,时代变迁,性格因素

参考文献

[1]Donaldson, Scott.Critical Essays onF.S.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C]Boston, 1984.

[2]John Dos Passos.“A Note on Fitgerald, ”in F.Scott Fitzgerald, The Crack-Up, ed.Ed, Edmund W z Wilson, New York, 1945.

[3]转引自毛华奋, 从盖茨比到盖茨——“美国梦”的幻灭与实现P31-34。台州学院学报, 2004, (01)

[4]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5]董衡巽, 等.美国文学简史: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6]潘绍中.了不起的盖茨比[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

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9篇

看完这部作品真的不知该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主人公Gatsby无奈不值得,还是该为他抱有的那个梦想与希望而心酸……女主角Daisy由凯瑞·穆里根(Carey Mulligan)出演,这个角色可以说就是代表了“梦”,而梦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那个所谓的“Golden Twenties”充斥着欲望,人们为之疯狂。

Miuccia Prada与这部电影导演Baz Luhrmann的妻子Catherine Martin合作,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打造了40多套风格独特的MIu Miu和Prada鸡尾酒礼服和晚礼服的定制系列戏服,灵感是从过去20年间的精选T台形象中汲取的。Catherine Martin说:“Baz和Miuccia两人都喜欢以现代的方式来重新发掘历史,让经典从过去的枷锁中释放出来。他俩的这种联系是Miuccia Prada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合作的基础,也是这种联系把我们和她的视野紧紧串联在起。”这次名为“CatherineMartin和Miuccia Prada打造盖茨比”(Catherine Martin and Miuccia Prada Dress Gatsby)的精选戏服主题展览于2013年5月1日~12日在纽约的Prada Epicenter店中进行展出,随后,该展览于6月14日~30日和10月分别移师到Prada东京Epicenter店和上海国金中心商场进行展出。

经典重现

Prada一向喜欢与艺术挂钩,不管是品牌自身,还是设计师本人。况且,Miuccia本身就很爱电影这种呈现手法,记得去年Miu Miu的四部讲述女性故事的微电影,还邀来世界各地的名导操刀。而与Miuccia有着老交情的导演Baz Luhrmann,从1996年自己执导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Miuccia就为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男主角设计戏服。而Baz Luhrmann又为今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Schiaparellii and Prada:Impossible Conversations”时装艺术展担任了创意顾问。当然,Luhrmann也是

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大师,只是大家的表现手法不同,所以碰撞的时候才会激出强烈的火花。

今年,这部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曾被翻拍过4次,而且在70年代第三次翻拍时由Ralph Lauren打造出戏服的经典之作,Miuccia又怎么会错过大展身手呢?在电影里,Miuccia为服装的每个色彩设定了一个独特的意义,特别是绿色,绿色象征着希望,也是原著最终章结尾说到的“盖茨比一生的信念就寄托在这盏绿灯上”。

“我一般不会直接比照某个年代,因为这不是我思考的模式。但是当我在创作这一系列戏服时,我发现只要稍加变动,调整一个新角度,有不少过往的设计即会变得非常具有20世纪20年代的风情。”

————Miuccia Prada

艺术再造

提到20世纪20年代就会提到Flapper!那个年代可以说是解放的年,不再有束缚和捆绑,所以的服装都偏向Loosely。那时的女性开始化夸张的妆容,开始抽烟、喝酒,更别提20年代的曼哈顿。而这个以美国为大背景的电影选用意大利设计师定装的原因就像Catherine Martin所说:“我们与Prada的合作将会勾起人们对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东海岸贵族中兴起的欧式风格的回忆。那时的服装见证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个是对富有的长岛民众享有特权、常春藤盟校风格的着装的渴望,一个是对欧式唯美之风、精致之姿和颓废之态的渴求。我们与Prada的合作就反映出了这两种美学间的冲突。”确实,要展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美学,那么作为欧洲时装权威性的代表,Prada也当之无愧了,特别是对欧式唯美、精致和颓废的诠释。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500字 第10篇

或许这个作品太过有名,像我这样先看了电影再看书的怕是小部分。即便事先清楚了大致剧情,阅读的过程却依然流畅,完全不会让我有跳读的冲动。作者菲茨杰拉德的句子绵长富有意境,却丝毫没有拖慢剧情的发展速度,读起来反而无比紧凑。

“兴之所至,我便习惯性地从书架中抽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

这是出现在《挪威的森林》中的一段话,毫不夸张地描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给人的感觉。抛开剧情与隐喻,光是作者华美的文笔就足够让人投入其中。每一处描写都极其自然地将场景呈现在读者眼前。你在书中随处都能找到这样的句子:

“在这个世界里,轻歌曼舞尽日不息,声色犬马终年无休。萨克斯管彻夜吹奏着如泣如诉的《毕尔街蓝调》,上百双金色,银色的舞鞋踢起闪亮的灰尘。到了茶歇时间,这首低沉而甜蜜的热门歌曲依旧不断地回荡着,而许多新鲜的面孔宛如被那些铜管吹落在地面的玫瑰花瓣,在舞厅里到处飘来飘去。”

菲茨杰拉德的文字让人切实地听到了那宴会上酒杯的碰撞声,欢声笑语、纸醉金迷好似就在身边。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800字 第11篇

整个故事,看似是在讲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或者是一个屌丝逆袭记,实则是在通过这个故事反映当时人类显示的虚情寡义,墙倒众人推的普遍现象。

梁文道说,菲茨杰拉德看似是在讲黛西跟盖茨比之间的故事,实则,整个故事也有他自己的人生缩影。菲茨杰拉德出生在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热爱写作,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后来认识了他的妻子,吉姗尔达,由于妻子是富贵人家的女儿,而且,当时的女生也是存在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边笑的心理。所以,当时的菲茨杰拉德为了赚足稿费,违背自身的意愿,写了好多迎合市场的小说。杰拉德成名之后,他们夫妻二人搬至巴黎,租了一间高级公寓,结识了安德逊、海鸣威等多位美国作家。而他们夫妻二人的生活也是处处讲究排场。比如他们巴黎租赁的公寓门口,就有一个大的水晶立方体容器,里边塞满了钱,而这些钱就是用来给服务员的小费。后来他妻子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赚钱维持生计,后来又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致使他无法创作,精神濒临崩溃,终日酗酒。再后来心脏病迸发,死于洛杉矶。也正是在他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空前空虚的时候,写了这篇了不起的盖茨比,想由着自己真实的内心,去写一篇小说。

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跟当时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很像,每个人心中都做着一个发财梦,并为之不懈努力,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中,终日沉浸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惶惶终日,只知道要发财做梦,并且看似是很努力的为之付出行动,实则,我们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方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只知道要发财,并不知道,怎么赚钱?赚多少钱才算发财?朝哪个方向努力?或许,这是战后经济恢复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我还是觉得,这种极大的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而忘记了保持自己有一个清明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是不可取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有钱人,那些站在经济链顶端的人,越来越多的开始向往平常的生活,那种远离喧嚣、冷漠。虚假的大都市,回归自然。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00字 第12篇

初读盖茨比的感觉是没觉得有那么出众啊,怎么村上对它的评价会如此这般。我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然后很庆幸没有把这本书搁置一边,而是在之后的年月里,无聊时,休息时,都会拿起细细研读一番。这本书真如村上所说的: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

书是在讲述一个追逐梦想的故事。盖茨比与黛西曾经是一对恋人,但盖茨比不得不因为战事而远走他乡。黛西就成了他的梦想,一盏支撑他走过泥沼的明灯(书中的绿灯)。我们看到了梦想的伟大力量,它使一个纨绔青年变成东海岸大富豪。多年后,穷小子盖茨比功成名就,在戴西家别墅的对岸买了一栋巨大的豪宅。他仍然保持着少年的羞涩,想见她却不愿意直接拜访。只是每天举办来者不拒的豪华派对,希望有一天能吸引黛西的注意,可是黛西总没有来。临近午夜,盖茨比从热闹的派对里走出来,望着黛西的家――“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

我们最终看到了梦想的回应――每读到这里,我的心都会不由的紧缩。这也是电影版中我最爱的一个镜头――“他心领神会地一笑――还不止心领神会。这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这你一辈子也不过能遇见二三次。它面对着――或者似乎面对着――整个永恒的世界一刹那,然后就凝注在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偏爱。”

其实经过岁月的流逝,盖茨比似乎也意识到。现在的这个物质女孩以不是当初那个纯洁美好的黛西,但盖茨比依然在不断与现实抗争,直到死于非命。

读到这里,不禁唏嘘。盖茨比追求的一直是心中的梦,是在他心中不断添砖加瓦、添枝加叶、添油加醋变成女神的黛西。

梦想有的时候也很苍白,梦碎的时候是如此地摧撼人心。

萧伯纳曾经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这也许说出了梦想的驳论。

《了不起的盖茨比》艺术特色探析 第13篇

菲茨杰拉德是作为美国一位个性独特的小说家而闻名于世的, 其在文学史上是作为迷惘一代的代表而存在的, 又被称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 和独特的桂冠诗人。其塑造的很多男女形象全部来自于战后的生活实际, 不管是经历和精神家园都和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菲茨杰拉德叙事清晰和明了, 遣词优雅多姿, 文风素淡多彩。《了不起的盖茨比》确立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尼克对于盖茨比的了解, 揭开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一段经历。艾略特评价其实美国小说迈出的最新一步, 象征主义的运用对当时的美国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反映了美国梦的破灭和道德的不断的沉沦。

一、爵士时代的荒唐人物精准刻画

《了不起的盖茨比》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 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很好地展现了人物所代表阶层之间的斗争。通过人物的对比刻画有效的展现了物质的丰富, 以及精神被金钱所侵蚀的现象, 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巨大的迷惘状态。

盖茨.比是一位来自于乡村生活心酸的青年, 其积极进取, 以及对梦想的追求受到了典型成功之路的影响, 目标就是拥有财富和地位。在成年时代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的诱惑下, 盖茨比也改变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路径, 错误地认为只要是可以得到财富, 就可以挽回自己的爱情。为了得到失去的爱情, 盖茨比奋斗获得财富, 并表面上获得黛西, 但是黛西为了保护自己让盖茨比无辜牺牲, 所以盖茨比的金钱梦和爱情梦想被无情击碎。在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刻画中, 小说主要是以对比进行了个性的突出, 前后的盖茨比做了对比, 贫富差别的盖茨比做了对比, 在人物精准对比刻画的基础上完成了对盖茨比的人物描画。

虽然女主人公黛西出生于富裕的家庭, 但是其并没有大家闺秀之范, 至少是在盖茨比从欧洲归来之后, 其并没有任何的爱过盖茨比, 其对盖茨比更多的是利用和通过盖茨比寻求刺激。随着嫁给纨绔子弟汤姆, 黛西对金钱和对地位的认识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小说在对黛西进行刻画的过程中主要是突出了其空虚和贫乏, 甚至于自己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碾死自己的情妇后却没有勇气承认, 将责任进行了推卸。在人物的刻画中主要是从语言, 以及从其行动展现出了其性格中的弱点。与纯情、浪漫和热烈的盖茨比进行比较, 黛西不仅仅没有浪漫的向往, 更没有为了理想献身的勇气。

汤姆是上层资产阶级最典型的代表, 汤姆出身于早期的美国历史上的发迹者, 其先辈在美国早期的厮杀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汤姆更多的是依靠前辈给自己积累的财富, 并通过炫耀自己的高贵地位来不眨一下眼的挥霍财富。汤姆虽然自身包养情妇, 但是绝不允许自己的妻子出轨, 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面性。汤姆非常富有心计在得知妻子出轨时, 并没有一味地进行声张, 而是采取背后进行调查的方式, 了解盖茨比的一切, 并迅速的对盖茨比的非法发迹史掌握, 在黛西面前揭露了盖茨比非法发迹的历史, 并与盖茨比的第一次较量中成功的赢回了黛西。但是其凶狠的一面是, 在自己已经取得完全胜利后, 依然没有忘记再推一把已经处于悬崖边缘的盖茨比。在妻子黛西轧死自己的情妇后, 汤姆与妻子同谋, 嫁祸于盖茨比, 并挑动马特尔丈夫杀害了盖茨比。在汤姆的刻画中主要是展现其凶狠和残暴的一面, 根本性的目的是经过对于其的描写, 实现其性格的揭露, 以及实现美国梦的揭示。

二、美国梦下的象征主义

象征意义突出主题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体现的非常清晰的, 故事的主要线索, 主要的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地点, 因为处于特殊的环境, 所以可以促进主题的鲜明。在社会背景的联系下, 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其实小说的主题就是主人公盖茨比一生对于自己梦想不懈的追求过程。盖茨比出生于美国中西部, 并上演了穷小子爱上富家女的悲剧。通过非法偷卖烟酒的生意实现了自己的一夜暴富。梦想的幻灭已经让盖茨比, 哀伤和失落。但是黛西轧死人后, 盖茨比还是替黛西顶了罪, 黛西和丈夫嫁祸于盖茨比, 让盖茨比至死还存在一丝的幻想。其实盖茨比的个人追求正是在一战后美国发展的缩影, 表面的繁荣背后是矛盾重重和精神的困惑。社会化的生产模式和财产的私有化触发了对财富的狂热追求, 封建体制在彻底的沦陷时刻, 一些人试图建立新的贵族阶层, 他们纸醉金迷和挥霍无度, 精神上极度空虚, 被称为迷茫的一代, 对美国梦的追求色彩斑斓, 却难以企及, 所以哀伤和怅惘无限。

小说中地点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在完成对故事发生地点叙述的同时, 对故事的展开也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盖茨比的豪宅被称为WESTEGG, 其实明显的象征了最新型的贵族的炫目和奢华。而汤姆的EASTEGG却明显象征了拥有地位和财富的老牌上流阶层, 此阶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依然在控制着美国社会。THE VALEY OF ASHES象征了其内心的荒凉和孤寂, 其实也就是在奢靡的物质享受之下的精神匮乏和空虚, 纽约则是精神萎靡和物质膨胀的最终缩影。文章中三次提及greenlight其实意义不同, 第一次是对于盖茨比起到指引的主用, 也就是为其提供前进的目标, 第二次盖茨比与黛西的重逢此时的盖茨比春风得意, 似乎梦想唾手可得。第三次却是体现了盖茨比梦想的破灭和对于悲剧故事的哀叹。

三、梦想各异的人物思想脉络

书中的几个人物都梦想各异, 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原型。从战场上退役的盖茨比, 女友的嫁人彻底改变了盖茨比的梦想路径, 对于金钱的认识使盖茨比放弃了自己的精神和理想追求, 选择了逃避和对物质的追求, 但是残酷的现实也没有让盖茨比彻底反省, 而在迷茫和困惑中失落, 对当时的社会追求是一种讽刺。

黛西具有花一样的外表, 富家子弟的出身, 拥有美貌、权势和地位, 通过小说中对其歌声进行的描绘, 其实就是对其拜金本质的一种特写。其实黛西就是当时很多的美国青年所具有的对于青春, 金钱和地位的追求。黛西其实仅仅就是盖茨比, 对自己的梦想追求的一个载体, 更确切地说就是对其梦想追求的一个阶梯。

尼克是从美国的中西部来到东部进行闯荡, 其不乏出人头地的梦想, 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本源, 在无法融入冷漠社会的情况下, 不得不重新回到自己生活的原点。

汤姆是黛西的丈夫, 傲慢、冷酷和富于心计是其性格的主要特点, 他也是盖茨比梦想破碎的主要制造者。其象征的就是美国上层社会的所谓上流人, 其目标就是享乐, 对于物质的极度追求。在此目标下道德和伦理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地位, 社会的腐败变质就是来源于此。

贝克是新女性的代表, 优雅和自信, 并且具有永不输人的精神气质,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机会主义思想。

结论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奠定文学地位的作品, 同时也是作者的一部半自传性质作品。是对当年的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反映, 也是对作者自身过去的回忆和畅想。盖茨比的梦想也就是当年的美国梦, 盖茨比的遭遇也就是很多美国青年梦想破灭, 迷惘和无助经历的最好体现, 所以《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对于迷惘一代最精准的写真, 是新兴阶层和既得阶层进行战斗失败的真实写照。作品中精准的人物刻画, 美国梦下的象征主义和人物思想脉络把握三大艺术特色都促进了美国梦破灭命运的刻画。

参考文献

[1] (美) 菲兹杰拉德著.李继宏译.《了不起的盖茨比》[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02

[2]何世杰.《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二元主角”剖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年02期

[3]程锡麟.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空间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 2009年11期

[4]王扬.美国梦的幻灭——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菲茨杰拉德的自画像[J].九江学院学报, 2012年03期

[5]崔艳霞.《伟大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及原因探索[J].考试周刊, 2010年22期

《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14篇

“每部电影都会抛出一套新的创意和对后期制作而言必须克服的技术挑战。” Ballantine 说道,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在外景拍摄地会有一个固定的剪辑站,而在后期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两个全面运作的剪辑室同时进行完美的同步运行;一个在悉尼,一个在洛杉矶。”《了不起的盖茨比》剪辑师之一 Matt Villa 解释道。“我们看到来自 Avid 系列的许多工具都带有3D素材处理功能。这种规模的制作是风险很大,最终输出结果也不可预知,但是 Avid 从未在稳定性上出过差错并且有足够的灵活性来完成这些工作。”

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两个金牌剪辑师是如何恢复上世纪20年代美国纽约的华丽往事,并在华丽中针刺般植入刻骨的悲凉。

这个段落来自于电影的尾声高潮段落,一直深爱着已为人妇的黛西,电影的主角盖茨比极尽能事赚得了金山银山,在向黛西吐露心声之后,黛西一直犹豫不定。最终实在耐不住性子的盖茨比在众好友的一次纽约出游中,向黛西的丈夫挑明了二人的关系。但此时黛西反而退缩,重压之下,二人冲出房门驾车逃走。

一开始在二人驾车驶上高速公路的镜头中用的是远景,并且剪辑师饶有兴味地加入了一双圆睁双眼的广告牌镜头,这是一个暗喻的伏笔。

而此时就在广告牌下,黛西丈夫的老相好:车店女老板,正因为一串来路不明的珍珠项链被丈夫质问。这时丈夫说出了一句影射的经典台词:“你可以蒙骗我,但你不能蒙骗上帝。上帝全都看在眼里。”这也是为什么一直都有“双眼广告牌”镜头的原因。

之后女老板冲出房门,丈夫追出去。而此时恰好盖茨比的汽车驶过。因为之前黛西的丈夫曾经借用这辆黄色汽车来找女老板寻欢,因此女老板显然错认了汽车,以为可以寻求帮助,于是奔向了汽车。

但不料这一次开车的其实是盖茨比,并非黛西的丈夫。而车速过快,也来不及看清,女老板就狂奔出去。

这一段的镜头铺垫,由一个路人的中景旁观镜头、一个远景的大全镜头,以及一个中景的旁观主观镜头组成。这样的剪辑,可以在非常快的节奏中促成紧张感,但同时全景镜头也给观众一个机会看清现场的实际情况。

紧接着是车店老板的大喊,这一声大喊正好凑成一个紧张节奏的最强音。

这时已经走得很近的车店女老板,在看到车灯的一瞬间,面露欣喜的表情,而车灯明晃晃,也照得画面甜美舒缓。

但此时剪辑师又突然加入了一个旁观者的冷峻的中景镜头,两人一个欣喜、一个严峻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喻了理想化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差距。

紧接着,镜头给了一个盖茨比猛扭方向盘的镜头,此时女老板才看清车上的并非黛西的丈夫,终于从幻想中清醒,惊恐的颜面躲避。

但此时为时已晚,漂亮的汽车前脸狠狠的撞到女老板穿着华丽衣着的身体上。

之后的镜头处理得相当唯美,盖茨比在慢动作中扭动着方向盘,而车店女老板则以肉身撞碎车窗。

丈夫在悲愤中无声的呐喊,女老板在碎玻璃纷飞的夜幕中缓慢降落。

广告牌子的镜头又来了,是的,“这一切上帝都看在眼里”。

车店女老板最终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血泊中。而这一切,观众都认为是开着黄色汽车的盖茨比所为。

撞车事件过后,盖茨比丈夫的汽车也来到了车店,这时路上已经聚满了前来看热闹的人群,警察也已经赶到现场控制了局面。

这时唯美风格的导演还不忘增加一个20世纪美国经济繁荣的象征镜头:工人在夜幕中奋力工作。这种有条不紊的工作描写,恰好表达了经济繁荣局面下,人们只追求金钱,对人命漠不关心的社会态度。

而这时黛西的丈夫走到车店中,发现死者恰为老相好的车店女老板,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但此时他不能表现出一丝的情绪,否则奸情将在她丈夫面前败露。他真的是好演员啊,忍住悲痛,还强有力的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盖茨比的身上,并且让车店老板对黄色汽车的车主盖茨比恨之入骨。

之后的镜头,没有了“上帝的眼睛”的广告牌,而是盖茨比的密友尼克的面部特写。这时的上帝在哪里?为什么不伸张正义?

回到黛西的家中,尼克碰巧发现了一直躲在灌木丛中静静守护黛西的盖茨比。这时盖茨比明显承认人是他撞得,但是一时失语被尼克抓住了破绽,才得知事情的真相。

画面闪回,之前撞车段落中,导演有意用了非常紧的特写镜头,而此时则使用稍微宽一点的景别,才发现当时驾驶的是黛西本人,盖茨比无非是在危急情况下帮助扭转方向盘。

但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惨剧已经来不及弥补,车店女老板狠狠地撞上了汽车的前风挡。

此时的盖茨比已经大义凛然,决定为黛西背这个黑锅。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屋子中的黛西?显然又回到了自己的丈夫的怀抱。这在尼克看来实在是不近人情。

影片的结尾,车店老板拿起了手枪,之后“上帝的眼睛”的镜头再次出现。这时导演的喻指已经非常明显:上帝在这样一个年代,实际上是瞎眼的,不会再传播真理,留下的只有尔虞我诈。

盖茨比在泳池中等待电话。

黛西依然犹豫不决。

而此时安插了一个黛西拿起听筒的镜头。

这时电话铃响起,盖茨比走出泳池。心中满怀希望的盖茨比以为这就是黛西的电话,而此时的观众也造成了同样的错觉。

但就在此时,复仇的车店丈夫走到盖茨比身后,一枪射入他的胸膛。

这时的盖茨比,不能相信自己的生命是这样结束的。但故事好在,留给了他一个满怀希望的死亡,他向后倒向泳池。

但最终,现实还是残酷的,这通电话其实还是密友尼克打来的,在电话那头尼克焦急的询问这边的情况。

而在泳池里下沉的盖茨比的镜头中,叠化出了黛西放下电话听筒的镜头,她已经决定远离盖茨比这个蠢小子,继续过她的上流生活。

单在泳池中,留下了一个满怀希望的盖茨比。

上一篇:税务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下一篇:软件工程详细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