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2024-08-03

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精选8篇)

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第1篇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个艰深的话题,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我们曾有过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历经岁月的洗礼,最终得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定论,它逐渐成为人类探寻人与自然关系的终极诉求,这也正是我方的观点。

首先,我们来给和谐下一个定义。所谓和就谐是不打破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人由自然脱胎而出,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向前发展,是任何观点在讨论时都不能背离的出发点,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那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并不叫做破坏,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意识到了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客观规律,努力做到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与自然和谐共处。

接下来我要说明的一个普遍性观点那就是——和谐不代表没有矛盾,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事事有,时时有,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人与自然现在有矛盾,但这并不代表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在不打破自然平衡关系前提下,发现自然界的矛盾、承认矛盾、解决矛盾,向前推进发展。

再要提醒对方辩友的是,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能否的问题,是一个发展趋势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现状。只因为看到一些现状就认为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那是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叶障目、管中窥豹。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看到,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在人类思想意识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良性循环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人与自然也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刚才在理论上我们已经论证了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现在我们要用事实来说话,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坎儿井,淮河等大河流、护城河、著名湖泊的污染治理,完善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野化培训放归大熊猫、东北虎、麋鹿等珍稀动物,加强空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垃圾分类回收等等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由此可见,在思想上,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性和趋势;在行动上,我们已经开始探索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在结果上,我们已经从多方面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们要始终要相信人类的道德和理性终将战胜贪婪和私欲,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将是人类积极探索生命价值的最终归宿。所以我方坚持认为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共处的。谢谢!

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第2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统计学二班 吴炜佳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正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只有坚持可继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能谱写更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章。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向人们警示着地球空间尤其是生物圈内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像似一张大网紧密相连。如果这张网某些环节受损或变化,必将引起生物间连锁反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即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生存须臾离不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胡锦涛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命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三个和谐的统一。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 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的第一要务。

二、现代化社会的自然现状和自然难题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时间的车轮进入21世纪,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日渐凸显的两大难题: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如果不加快改变这种状况,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经济难以持续,社会难以承受。二是以气候变暖为显著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事实,所产生的显著影响不可回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幅度可能会超过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造成突然的和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树立生态道德观,倡导绿色生活模式。人类是自然之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惠,我 们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今天,我们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更需要我们的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虽然我们对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现实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对如何 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尚缺乏有效的对策。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生态道德观,提高正确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是与非、善与恶的素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大 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 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严格控制人口骤增,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 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必须制定与自然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提高全 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 不用不可再生资源。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承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支付一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关键是这个代价不能过大。我们建设海峡 西岸经济区,是在人口密度大、资源较为稀缺的环境下进行的,所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对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战略意义。循环经济遵 循“无废论”原则,相对于传统经济的“两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而言,循环经济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 率,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从人类发展意义上讲,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环境整合的经 济,是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路径。

(四)、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树立新的政绩观。在制定重大经济政策、建设重大项目、开发改造城市等重大决策前,必须由有关专家对项目 实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减少因重大项目的决策失误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做到在“源头”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在最低程度;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自然 资源和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导人们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上来。同时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 济的发展,考核各级干部。新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经济增长的总量水平,更应该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反映出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生态和资源的代价。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美,人类就能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自由,这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同时也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享受和审美需求。

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第3篇

我县适宜退耕还林、还草、封禁治理、封育保护的面积8万亩, 截止到2007年末, 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禁治理、封育保护的面积10万亩, 其中年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封禁治理、封育保护的面积1.5万亩, 取得明显的成效。

1 主要做法

1.1 加强领导, 强化宣传

为搞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 我县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 有关部门参加的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 有关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 并召开会议, 布置工作任务, 把任务指标分解到乡镇, 落实到具体地块。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标语、会议、宣传材料、设置封禁标志牌、制定村规民约等形式, 广泛深入地宣传, 录制了鸡东县“保护海浪河、根治斗银河、建设莲花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12集电视宣传片, 在电视台黄金时间新闻节目播出, 县水务局、县团委联合组织, 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情系家园、保持水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开展了“水土保持从我做起”课本剧表演比赛, 以此来提高领导干部和群众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和防止水土流失意义的认识。通过宣传, 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生态自我修复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 从而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1.2 配套水保项目, 封育治理并举

实施生态自然修复恢复植被, 费省效宏, 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水土保持讲究的是综合治理, 只有治理措施综合配套,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为了弥补生态自然修复项目资金投入的不足, 我们采取了“大封禁、小治理”的策略, 即在生态自然修复区, 配套其他生态建设项目, 使封禁与治理并举。对于植被覆盖度在30一60%的区域作为轮封轮牧区, 实行以封为主, 封育结合, 有计划地种植牧草。对现在无力治理的荒山、荒坡, 实行彻底的封山禁牧, 通过生态自我修复, 恢复初级植被。对正在进行综合治理的区域, 则根据群众的意愿和投人能力, 因地制宜地采用封治同步, 先治后封, 先封后治等形式。几年来, 我县利用水土保持黑土地和省小农水等项目的投资, 在多个项目的相互重叠区, 根据控制水土流失和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基本生活需求的需要, 新修梯田7840公顷, 地埂植物带7600公顷, 改垅1900公顷, 造林4680公顷, 种革570公顷。

2 实施成效

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工程, 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 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是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举多得, 费省效宏的好措施。一是荒山变绿, 水土流失减轻。海林镇密南村实施封禁2年, 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封育后, 林草植被的种类和面积明显增多,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昔日的荒山秃岭, 今日已长满草灌, 野生动物如野兔、野猪、狼等均以出现。二是百姓富了, 经济发展基础明显增强。实施生态自我修复,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 带动拉动了海林一批特色产业, 发展了旅游业, 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增长。二道镇迎春村通过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工程, 建立了北药生产基地。山县镇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工程后, 大力发展集约高效农业, 培育了草、牛、黑豆等三项优势主导产业, 乡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明显的抬升。封禁治理后, 通过改良畜种, 发展草产业, 集约经营, 养牛羊的效益也显著提高。三是生态自我修复工程也促进了农村双文明建设的稳步发展。

3 存在问题

3.1 管护难度大。

受传统经营方式的束缚, 广大牧民的观念一时难以转变, 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工程, 推进合饲、圈养, 禁止散放, 对于牧民来说, 暂时难以接受, 个别地方出现偷牧的现象。

3.2 配套措施跟不上。

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工程, 大面积的退耕后, 保留的耕地一时难以得到改造, 高效的农业建立不起来, 短时间内难以为群众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群众的生活缺乏可靠的保证。合饲圈养后, 缺乏饲料加工的龙头企业, 个别地方出现无草可喂的现象。

3.3 资金投入少。

生态自我修复工程是一种费省效宏的办法, 费用是相对于综合治理而言, 实行该项工程依需一定的管护费用、人工辅助治理费用以及配套扶持的资金作为保障, 但目前无这笔投入, 直接影响了封禁治理的启动与实施。

4 几点建议,

4.1 要努力做到两个“充分发挥”。

一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坚持不懈治山治水, 积极地开展人工治理。人工治理的重点是解决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集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 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 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无穷的, 只有利用好、发挥好大自然的力量, 才有可能用比较短的时间实现大范围生态环境的改善。

4.2 要把人工治理同生态自我修复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 仅靠生态自我修复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必须依———是把人工治理同生态自我修复有机结合起来, 协调、有序地推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 既安排人工治理的措施, 也考虑自我修复的措施。在一个流域内, 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和安排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 对于生产用地, 应尽可能地进行人工治理, 集约、高效利用;对于生态用地, 应尽可能采取生态自我修复。当然, 在大范围封育保护中, 也应采取一定的人工补植补栽或飞播造林种草措施, 以提高生态自我修复的速度和效果。

4.3 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

进行生态建设, 必须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决不能搞“一刀切”。在地广人稀的风蚀区、水土流失轻微区或降雨比较充沛的地区, 应以生态自我修复为主, 大范围地实施封育保护;而在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则应加强人工治理, 通过人工治理提高土地生产力, 促进生态的改善。一般来说, 在侵蚀过度、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 仅仅依靠生态自我修复是难以实现生态恢复目标的, 即使能够恢复, 也往往需要十分漫长的时间。比如, 石东小流域的沟壑, 仅仅依靠自我修复, 实现生态恢复是非常困难的, 而采取人工措施, 建谷坊、沟头防护等, 则可以很快地拦截、减少泥沙, 控制土壤侵蚀, 改善当地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进而促进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而植被较好的轻微流失地区, 则完全可以通过生态自我修复改善生态。

摘要:结合鸡东县的实际情况, 谈谈开展生态修复与人工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做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4篇

作为一名高中生,在来到库布其沙漠之前,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不破坏自然,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什么会有这种局限呢?因为“问题”总是与 “破坏”联系在一起,所以新闻媒体,甚至是教科书,也仅仅只会关注由于 “破坏”所带来的问题。然而库布其沙漠之行让我认识到: “改造”,甚至是善意的改造,也会造成问题。

在沙漠中植树,将黄沙变为沃土,将沙漠变为绿洲,是感性的号召,然而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我们应当重新评估在沙漠中植树的合理性。在沙漠中大量植树会进一步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一棵树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在沙漠中植下一棵树,相当于安下了一台抽水机: 在沙漠中大规模植树往往会减少当地沙土中的水分,甚至造成地下水位的降低。其次,在沙漠中植树的成本太高。树木的叶片有蒸腾作用,大量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被蒸发。沙漠的年降水量通常在200mm以下,而年蒸发量则有可能达到1000mm到2000mm。在湿润地区,地表径流和降水等能够补充蒸发损失,而在沙漠地区,基本无降水供给。根据植树造林定律,在年降水量低于400mm的地方植树造林,需引水浇灌,否则树木就难以存活。因此,很多钱都被花在修建引水灌溉的设施上。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沙漠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形成的。事实上,地球上的大部分沙漠,都是由大自然经过漫长的岁月雕琢而成。沙漠的形成原因之一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另一个原因是:高山上的岩石风化后被风或水流运输携带,那些沙砾在风力减弱或流速减小时沉积下来,形成了沙漠。因此,沙漠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将沙漠变为绿洲,是试图通过认为手段改造大自然的不切实际的设想,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悖。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为改造大自然的例子,他們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最终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这些教训都呈现在恩格贝的沙漠科学馆里。

二战后苏联实行了“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为了保证外来树种的成活率,人们大量打深井取水。起初,这个工程的效益明显,但随着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后果逐渐体现:到1960年代末,只剩下2%的防护林幸存,新垦地区有20%的农田沙化,成为沙尘暴的来源。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等国从1975年起实施了绿色坝项目:沿撒哈拉沙漠北缘大量种植松树。由于没有弄清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这种用单一外来物种进行的高强度的生态建设反而造成了生态灾难:松树由于缺水和虫害大量死亡,沙漠依然在向北扩张。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是生态建设,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沙漠中不是不可以植树,但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真正需要植树的地方植树。1991年至1995年,塔里木油田投资7.3亿元,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建成了一条全长552公里的公路,将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分成东西两半,成为带动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动脉。为了防止这条公路被流沙吞没,人们沿这条路进行防沙治沙建设,在几年的时间里种下了几百万株红柳,梭梭等适合在沙漠生长的树,这条公路周围的绿化带很好地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理念。

虽然不能在沙漠中盲目植树,但我们也不能将广袤的沙漠搁置在一边。中国荒漠地区的全年日照多数都长达3000小时以上,如果开发一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全年所获得的热能就相当于烧掉3823.2万吨标准煤,但这并不是利用沙漠的唯一途径。这次的库布其沙漠之行,我有幸接触到了一种高效的太阳能生物转化器:微藻。微藻是地球上最原始的一种单细胞生命体,结构简单,生命周期短。但这样的一种微小生物,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在0.001秒瞬间捕捉到光子后,它通过暗反应,把水,阳光,二氧化碳加工成各种类别的碳水化合物,而快速繁殖的特点赋予微藻强大的生产力,产生出数量惊人的生物质能。除了能为沙区人民带来新食品和新饲料外,微藻甚至可以用来产油。在上世纪,钱学森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沙产业理论是以太阳能为直接能源,利用技术装置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要求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过程组织严密,,生产工序配合紧密,为创建新的农业文明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我国的田裕钊和刘恕教授一直致力于沙产业理论的实践,他们和一批科学家们一起研发适合微藻生产的装置,我这次来恩格贝,也有幸见到了这种装置。微藻转化,固定太阳能只需要摄取沙漠当地的地下水,不需要进行补水工程,它只是沿着一个明确的方向,把沙漠中的阳光尽可能地固定下来,为人类提供氨基酸,维生素以及新能源。因此,在沙漠中利用现代装置养殖微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范例。人们在恩格贝植树,因害设防,使恩格贝免受流沙的侵蚀;曾经的洪水在恩格贝冲出了一条“天赐湖”,为在恩格贝进行微藻养殖提供了水资源,而微藻又成为了养殖家畜的饲料。

通过这次的恩格贝之行,我深切地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要地就是要顺应自然,不蓄意破坏,也不要擅自改造。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5篇

但我听爸爸说,漓江的生态环境也曾被破坏过。上世纪80年代,江里却出现了大量的塑料袋、白色泡沫盒之类的浮物,有些工厂还直接把污水排入漓江,使一些河段出现了半边黑半边清的状况。漓江也太变化无常了。当她涨水时像一条发怒的巨龙,横冲直撞地奔向大海,淹没了土地,冲毁了庄稼;而枯水时她则是一条涓涓细流,游船根本无法正常运行,根本不像“漓江”,更像是一条“漓河”,甚至是一条“漓沟”了。现在,经过多年努力,桂林漓江的生态环境又开始渐渐变好了。

漓江生态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最美丽的。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时,自然是美丽的,美得像画,美得如诗;自然又是可爱的,像温驯的小猫,像在撒娇的小狗。当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时,不与自然和谐相处时,自然是愤怒的,自然是有报复性的,她变得可怕,变得不可驾驭,人类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小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品德,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珍惜我们有限的资源;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主动捡起果皮纸屑,减少垃圾污染; 提倡垃圾分类装,集中堆放,防止再次污染;爱护野生动物,拒食野生动物,保护脆弱的生物链。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第6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1

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清澈的小溪欢快地流淌,茂密的树林遮住了毒辣的太阳,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天空……

它叫百花村,是一个山里的小村庄。村里的经济不好,但这里的人们活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的家园令村民自豪。

致富之风扫遍全国,这里的人们也开始想方设法地赚钱,幻想着有一天也能过上小康日子。

三年过去了,张家靠砍伐树木住上了小洋楼,李家因为开化工厂搬进了三层别墅……村民们看在眼里,心中羡慕极了,于是每家每户都寻找着自己的“发家之路”。

五年过去了,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是楼房别墅,生活得十分富足,村民也不再种田,过着安逸的日子。可是邻村昔日的青山变成了秃山,小溪成了臭水沟,鸟儿都飞走了,剩下的只有苍蝇、蚊子、垃圾和沙子。村民们也发现土地正在沙漠化,河里漂着死鱼,树林里几乎只剩些木桩子……但依旧没人管,人们想着:过一天是一天,等将来环境坏到不能住再说。

没过多久,这里的情况也和邻村一样,村民们流着泪迁走了。

千千万万个“百花村”的教训使人铭记: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百花村”的悲剧将再次重演!

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人们只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昔日的百花村就一定会回来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2

当人类第一次乘坐飞船从太空中回望地球时,不禁被它的美丽惊呆了——这颗被梦幻般蔚蓝色的海洋包裹着的椭圆形星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据天文学家推算,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大约有100万个星球可能像地球那样,拥有水并孕育着生命。但是,时至今日,人类还是没有发现哪个星球真正存在着生命。所以,地球这颗拥有海洋、陆地、岛屿,拥有森林、草原、飞禽走兽,拥有风霜雨雪、四季更替变换的星球,是目前我们人类所知道的并拥有唯一一块宇宙绿洲,也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在这人类的伊甸园里,大自然赋予我们诗情画意般的美景:茂密的树林,清清的河水,绿茵茵的草地,盛开的花朵,自由飞翔的鸟儿……然而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忽略了自然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许多发展是通过掠夺自然,甚至是“断子绝孙”的做法来实现的。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提高环保意识,不尊重自然,不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将会惩罚人类!试想,如果没有了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就没有了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了鸟语蝉鸣合奏出的悦耳“和谐音符”,没有了清澈的湖水和美丽的天鹅,艺术家还能够找到“美”的创作灵感吗?像《天鹅湖》那样荡人心魄的芭蕾舞还会出现吗?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只有做到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同学们,让我们以人类的良知,人类的灵魂之“爱”去亲近大自然,保持大自然吧!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清晨,它总是在人们还在睡觉的时候便悄悄爬上草儿的脸颊,而等人们醒来时早已化为无形。人们也许会夸赞:“多漂亮的一株草啊!”殊不知,是水奉出了生命,才造就草的美丽。但水不会计较,只因它不慕虚荣、不争名利。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凝生命为奉献,聚光鲜为使命。水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把自己分为千丝万缕,送进千家万户。她总是不顾自己冰清玉洁的身体,染上脏污,染上灰尘,却得不到一句赞美。“脏死了!”就这样冷冰冰地被泼进下水道。水在污秽的地方,而心却在最纯洁的地方。奉献,是它的初衷。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永远在最纯洁的地方;水永远能包容万象万物;水永远待人真诚、友爱、无私;水永远说话信守承诺;水永远善于治理万事万物;水永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造福世界;水永远把握着最好时机奉献力量。

夫唯不争,故无尤。水的所作所为,是从来不会有过错的。它不会因为人们的胡作非为,而怨恨人类。水,是爱并包容着我们与万物的。

也许,这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解释。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4

几乎所有的鸟兽都会避开凶残的鳄鱼。但牙签鸟却同鳄鱼友好相处,鳄鱼也从不伤害这种小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鳄鱼需要牙签鸟的帮助,鳄鱼上了岸,张开大嘴,牙签鸟便会在鳄鱼嘴里跳来跳去,清除鳄鱼口中的食物残渣。这样既填饱了牙签鸟的肚子,又为鳄鱼清理了口腔,真是一举两得。有时,牙签鸟干脆在鳄鱼栖居地营巢,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又好像在为鳄鱼站岗放哨,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一哄而散,使鳄鱼做好准备。因此,它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瞧,这不是大自然中动物互帮互助,和平相处的例子吗?也许你会说,这也许只是少之又少的例子罢了!不!

犀牛鸟在犀牛又嫩又薄的皮肤皱褶之间清理一些趁虚而入的吸血蚊虫,让犀牛觉得很舒服,还帮助嗅觉,听觉迟钝的犀牛尽快发现敌人,做好防御的准备。

牙签鸟与鳄鱼,犀牛鸟和犀牛,论体型,论种类,它们可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它们却零距离地全心全意为对方服务,与对方和平相处,是多么令人意外!连动物都能做到和平相处,何况我们呢?同学之间想请你帮个忙,借些东西,你能抛开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吗?生活中,与周围的人偶尔吵嘴,闹不愉快,你能“退一步海阔天空”吗?遇到需要帮助的,你能扶老携幼,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小雷峰吗?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建立起你,我,他之间的和谐桥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上的经济发达很多地区建造了高楼大厦,因此疏忽了周围的自然环境,这对大自然是一种严重地破坏,对生态的不平衡。使大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工厂还排放乌烟,乌烟瘴气污染新鲜的空气,导致人类呼吸后身体健康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有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和工厂排放的污水流向清澈的小河,这一来不但污染了水环境还致使河里活蹦乱跳的鱼死亡,这已形成一种频繁的现象,河上漂流着的杂物恶化了美丽的自然环境,使众多的.养殖水面被迫放弃;还有人不懂得珍惜水资源,大量的浪费,这样我们大自然就会缺水。也许有人会这样问:“地球上的水资源不是跟空气阳光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虽然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覆盖了水,但这些水中97%是海洋。你们知道海水是咸的,剩余的少量淡水又大都集中在终年积雪的高山和寒冷的南北两极。这样,地球上可供人的水资源就更少了。有没有人想过,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滴水了,人们一定认为非常珍贵,可以前人们是这样认为的吗?还有的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踏坏了小草。仅管边上都竖立着要保护小草,人人有责的牌子,可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呢?他们都不屑一顾;在茂密的森林中,猎人还要捕杀小动物,让许多小动物流离失所,失去自己的亲人,现在森林里的小动物变得越来越稀少了。这种种现象就是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被污染的源头。

大自然是伟大的,生态是复杂的,生命是奥妙的,而我们了解得太少了,尚不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地球是丰富多彩,物象万千的。一根草,一棵树,一个动物,一个群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是自然不断进步的结果。天生的动物,天生的植物,天生所有的植物,天生所有的生命都是有用的。它们的存在就说明有用。一看到森林,就向想到母木材;一看到河流就想到发电;一看到草原,就向想到牛羊肉和羊绒衫;一看到动物,就向想到能不能吃,能不能用,能不能入药。

珍惜动物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必须保护。一些虽很常见,但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我们同样应该爱护。植物也是人类的朋友。植物能够帮助人们净化空气,减少噪音,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真是为人类做了不少贡献。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国还建立了不少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就地保护野生濒危动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第7篇

这天,天气十分晴朗,几只鸭宝宝缠着鸭妈妈说:“妈妈,带我们出去散散步吧!”“妈妈,带我们出去玩玩吧!”“好!孩子们,你们难得出去一趟,我就带你们出去开开眼界。”鸭妈妈高兴地答应了。很快,它们就来到了温哥华的街头,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公路旁。红灯、绿灯、黄灯让鸭妈妈看得眼花缭乱,大大小小的车辆从它们身边驶过,喇叭声不断。她心想:这可咋办呀!怎么带孩子们到马路对面的的公园玩呢?她想着想着,不自觉地带上孩子们径直走上了公路,准备穿越过去。

“哧——”,来回穿梭的车轮停了下来。此时,汽车的喇叭声停了下来,温哥华的街头出奇地安静了,谁都在为这群憨态可掬的小鸭和鸭妈妈让路。“孩子们,快跟上!”在前面领着的鸭妈妈不断招呼后面的鸭宝宝,它们顺利穿过了公路。

惊险的一幕刚过,噩运又将降临到它们的头上。“孩子们,前面有个下水道,大家注意啦!”鸭妈妈急切地说。在鸭妈妈的提醒下,走在前面的几个鸭宝宝跟在鸭妈妈身后绕过了下水道,可是后面的几个小鸭子,还未从惊恐中清醒过来,它们一头扎进了路旁的下水道。鸭妈妈带着孩子们走到了一个安全地带,回过头来清点自己的鸭宝宝。啊,怎么少了几个!她知道,一定是孩子们不小心掉进了刚才路过的下水道。她转身回到下水道口,几个鸭宝宝在下水道里奋力游着,尽力不让水冲走。“这可怎么办呀!”“想办法,想办法,千万别慌!”鸭妈妈不停地提醒自己。突然,她看见几个巡警走了过来。鸭妈妈快步跑到巡警身边,仰头“嘎嘎”直叫,还不停地用咀叼扯巡警的裤腿。巡警跟着鸭妈妈来到下水道旁,看见下水道里几只小鸭正拼命划动着双脚,马上就要被水冲走了。巡警迅速弯下身子,将下水道里的小鸭一个个捞了上来。得救的小鸭和鸭妈妈伸长脖子,对着巡警叫了几声,摇摇摆摆上路了。

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第8篇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史,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会对人类社会健康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学者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大致可归结为三种:第一种阐释的是谦卑的环境观,重视人与环境的共生共利的关系。基本观点是人和自然互为主体,二者相生相息,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自身,不能对“自然”施以强暴的手段。如哲学家孟子就提出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魚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以及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第二种观点视人类为主体,把自然当着客体,否定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平等,认为人和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这种观点明显地体现在人类中心主义学者的思想观点中,如笛卡尔就提出评价非人类的生物性价值是根据它满足人类需求和欲望的程度来决定的,认为只有人类的活动才让自然界的存在具有意义。第三种观点主要是由自然中心主义的支持者提出的,主要的观点是认为人应该“顺从”自然,人类应该在自然的规律指导下生存和活动,推崇简单自然地生活,重视同自然界的和谐存续关系,要求人类减少物质享受的活动,回归简单、朴实的状态,同时还倡导人类不应该管理自然资源。李奥帕德等自然中心主义人士是这种观点的积极支持者。

二、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针,将减少经济损失和浪费

在人类追求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留下的是惨痛教训。森林被破坏导致生态失衡,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干旱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接踵而至,直接的后果是农作物减产、房屋倒塌、工矿停产,甚至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终导致当地经济萎靡,经济总量下滑,究其缘由是大量开垦农田,或者放任房地产开发,或者娱乐业大势兴起,使得大量树木被砍伐,生态失去平衡所致。同时,为了节省生产成本,修建厂矿、兴修工厂过程中,对废水,废气等工业垃圾的处理方面很少花心思,净化不合格便排到河流或大气中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被污染的河水流进农田就会导致土地污染,在这样的土地上种出的庄稼要么直接被“毒死”一大片,要么出现各种病态,农民迫不得已使用农药除病,却又导致收获的粮食出现药物超标,粮食低价出售,农民的收入又“被”减少。而即使这些粮食蔬菜顺利流入市场,成为美味佳肴,却是少了营养,多了危害——铅、汞超标,药物残留重。现在医学界发现的各种离奇的疾病与我们食用不安全的食物有较大关系。而大气污染将直接导致呼吸系统出现问题,而本身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则更是雪上加霜。这还仅仅是间接受到工业污染侵害的人群,而受到侵害最严重的是那些直接从事相关污染产业的工人,他们离污染源最近,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人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受到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影响的人群,在经济上都会付出沉重代价。以一份关于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损失报告为例:1989工业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三大部分,工业污染经济损失的计算就是年度工业污染自然产生的经济损失,合计为225.39亿元,1995年为1554.77亿元,1998年为1222.94亿元。我们可以看到污染损失从1989年到1995年是快速增长的。转变相处方式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减少经济损失,增加经济总产值,同时也节约了资源,为经济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长期看,丰富的资源还能降低经济波动的风险,所以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针的指引下,将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事实上,由于人与自然没能“和谐”相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多方面的,工业、农业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工业发展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相处表现在浪费自然资源和污染自然环境两方面。有部分工业企业限于资金有限以及单纯追求短期利益而没有改进生产技术,导致等量的资源,因为资源利用率低,产品的产量会比技术先进的企业低,企业的利润随之降低,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总产值,企业会投入更多的资源,结果是总产值虽然有所增加,成本更是成倍增加,企业的竞争状况不能改善,而且一味增加成本只会使企业陷入疲惫的生产模式中,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资源的经济价值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造成“黄金大量流失”,这笔不可忽视的经济损失对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企业而言,影响是巨大的。资源浪费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成为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资源的多种价值的主要原因。

再谈谈污染自然产生的经济损失。从1996年起,国家关停了一部分污染严重,效益差的“十五小”企业,“三河三湖”治理工作要求企业达标排放,国家对环保的投资增加,一些乡镇企业的污染处理工作落到实处,所以到1998年,污染损失下降,这对我们治理污染是一种鼓舞,但是治理的基数庞大,我们不得不惊讶发展所付出的巨额成本。

自然污染产生的经济损失,不仅作用于全社会而且也会对个体经营者产生影响。一是被污染的自然会对经营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使顾客产生排斥,从而降低营业额,其二是个体经营者主动污染环境会受到经济惩罚。一般情况是为环保工作买单——上交环保税以及污染自然被处的罚款。而在1996年被关闭的“十五差”企业,因为追求个体利益,忽视企业与自然的关系,肆意排放工业垃圾,给社会的环保工作造成沉重的压力而受到的最严重的经济损失。

人与自然“不和谐”行为在农业方面主要体现为对土地的“只取不予”,也因此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以种植业为例,“取”就是压榨土地原来的生产力,希望从土地中得到最大的收益,“予”是给予土地休养生息的权利。“只取不予”给种植业造成的损失在于土地缺少恢复肥力的时间,且外界的养分的补充不足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结果使粮食的质量和产量降低,农民的收入减少。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其只适合一年一季的种植方式,但东北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并且吉林省还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与东北相比,南方的气候带使得其拥有更为充足的种植时间,一年可种植两季甚至三季的,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这是绝对的优势,可是南方农民并不富于东北的农民,其中的原因难道就简单的是东北地区是农业现代化和地理环境优越吗?这两个因素发挥了用处,但并不是根本原因。农业生产的确要靠“天”,但最终还得落在“地”上。南方的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全年几乎没有停止过,土地一直处于“劳作”的过程中,年复一年,南方的土地与东北土地相比差了半年的休眠时间。而且东北土地之所以“黑”,还得得益于东北人民对土地进行及时和充分的养料补充。但南方农民在使用土地时,过于依赖土地原有的生产能力,连年使用而不照料土地的做法其实是对土地的剥削,这种“不和谐”的相处方式是最终造成南方种植业与东北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最终导致的是南方农民因粮食的“质”次“量”少,蒙受了隐形经济损失。

以上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相处方式,产生了社会和个体的经济损失,要减少乃至避免这些损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以及合理使用土地等都是很必要的措施。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思想的改变才能带来质的改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针对我们的生产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全新的发展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方针的经济价值就是要发挥它对改进生产技术、善待土地等行为的指导作用,减少资源浪费和对自然的污染,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等,进而减少人与自然不和谐相处产生的损失。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针将直接增加经济产值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针倡导绿色经济,即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不仅能创造经济价值,而且绿色经济能减少人与自然“不和谐”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加了经济总额,是加快经济增长的科学方法。

低碳经济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时体现出了关键作用。低碳经济要求节能减排,通过开发新能源和使用新能源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正以两种形式带动着经济的增长:一是动力型企业采用新能源技术装备,使用清洁的新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逐步降低成本,降低有害工业废气排放量,企业的污染罚单随之减少,企业通过这两方面增加了企业的总产值,而同时减少了社会的污染经济损失;二是直接利用新能源创造经济效益。目前在全国推广的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这种新能源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体现在使用太阳能,降低生活成本,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创造了盈利机遇,增加这个行业的营业额,并且根据国际多碳交易的规定,太阳能的推广减少了CO2的排放,实质也带来一笔经济收入。而且长期看,低碳经济能控制气候恶化,这对农业的发展和增收是十分有利的。

循环经济旨在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充分利用资源价值推动经济发展。“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已经成为公众的普遍认知。发展循环经济并尝到明显“甜头”的要属日本。日本是个岛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而正是对资源的渴望促成了循环经济在日本的蓬勃发展。有一篇报道讲到,日本政府出资回收旧手机和旧家电,看似一堆固体废弃物有何价值还引来政府的关注?这就是发展理念导致的不同。重视循环经济的日本人把这堆废弃物称为“城市矿山”,日本人看到的是这些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旧手机和旧家电身上积聚了多种资源,包括稀有金属和贵金属。也许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中,“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最能吸引了企业家的投资。循环经济利用本来被视作“废品”的资源再创造经济价值是100%获利的经济效益。这种通过投入“破铜烂铁”,却能获得“黄金”的经济所带给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

最后要说到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指在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情况下发展经济。生态经济的价值不仅在于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而且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江苏的紫荆花纺织厂从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纺织企业转型为现代高科技生态企业后,通过培育优良的黄麻品种和改进生产技术,创造了可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1万公顷的黄麻一年可吸收36.5万吨二氧化碳,排出氧气26.5万吨,按09年碳交易价格,收益为613万美元,并且黄麻可对盐碱地起到改良作用,进而增加粮食产量,另外,企业采用节水工艺,减少了污水排放量等,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走生态路线,实现了三大经济效益:将麻皮用来制造麻面地毯和墙布,把麻杆用来生产活性炭。而一万公顷的黄麻综合利用就可以产生11.88亿元的经济价值。而且公司还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和其他产业发展,创造了社会效益。紫荆花企业所创造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有力的证明了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性。现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如雨后春笋般的增多,生态经济兴起的行业多正是证明了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以上数据和事实是合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针的发展思路的,其结果不仅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针可以减少“不和谐”发展方式所产生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损失,而且也说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针指导下形成的发展道路,可以节约资源,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进而为未来经济发展锦上添花,实现资源和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综上分析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方针具有多方面的经济价值,应该在今后的发展中坚持和落实。

参考文献

[1]谭希培,陈明.整体规范下的人与自然——论和谐制度对人与自然关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33-36.

[2]任国贤.中国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损失计算[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0.

[3]大塚健次,彭永清.资源贫国日本竟是“城市矿山”大国[J].资源再生,2008(7):31-31.

上一篇:人工挖孔桩混凝土离析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下一篇:海口分公司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