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地震灾害

2024-09-17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精选10篇)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 第1篇

汶川地震与地震灾害

摘要: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震级(Ms)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我国大陆内部地区的灾害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作 者:王宝善 陈J 王伟涛 作者单位:王宝善,陈J(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王伟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肥,230026)

期 刊:科学(上海) PKU Journal:SCIENCE年,卷(期):,60(4)分类号:关键词:汶川地震 地震波 地震灾害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 第2篇

1、简述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应用的方面。

2、简述地震学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主要科学问题。

3、简述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及类型。

4、描述地震强度的有哪些方法?各方法都有哪些描述参数?各参数和地震波辐射能量之间有何定量关系?这些描述方法有何优缺点?

5、什么是前震、主震和余震?

6、全球有哪些主要的地震带?各地震带有何特点?

7、我国的地震带主要有哪些?有何主要特点?

8、描述地震波的传播时,有哪些主要的简化假设?

9、简述地震波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10、画出下列各种震相从一个震源(震源深度25公里)发射出而被地表地震观测台站接收到的传播路径示意图:sP、SP、SPP、PcP、PcS、PKKP、PKJKP、PKIKP、SKS、SKKS。

11、地壳结构有何特点?

12、简述板块边界类型,并举例说明。

13、全球体波层析成像发现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地幔柱,试简述地幔柱有何特点?

14、请简要叙述地震为板块构造活动提供了哪些方面的证据?

15、试述全球板块构造学说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方面的主要证据。

16、图示并阐述利用震源球研究地震震源机制的方法。

17、简述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及主要步骤。

18、阐述我国地震灾害的类型、特点及主要成因。

19、简要阐述滑坡产生的危害。

20、试阐述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与前景。

21、简要阐述当地震发生时,不同环境中的人应该如何应急?

22、简述海啸产生的条件及类型。

23、简述海啸的特点。

24、海啸最容易发生的地区在哪里?为什么?

25、假如你是一名船长,正带领着船员在海上工作,这时有警告说有海啸将要袭击海岸,请问此时你该如何审时度势地将海啸风险减小到最低点?

26、简述滑坡产生的条件。

27、简述泥石流产生的条件。

28、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9、阐述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

30、谈谈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31、简述地球存在“壳”的地震学证据。

32、地震波走时曲线有哪些应用?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思考 第3篇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汇集部位,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但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使我国成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由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多[1,2,3,4,5]、危害大、分布面积广、治理难度大。人类只有积极地去预防它,才能减轻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

1 由地震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

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震砂土液化等[6,7]。

1.1 滑坡和崩塌

在各类次生地质灾害中,滑坡和崩塌的危害最大,不仅造成斜坡(边坡)、公路路堤发生破坏、堵塞公路和河道,给震区救灾抢灾物资的运输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城镇建筑后缘的斜坡发生崩塌或滑坡直接掩埋房屋和过路人员,成为地震的重要致灾因素。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在甘肃静宁县孙家沟引起的滑坡(如图1所示),滑坡体宽1 200m,厚50m,向下滑动距离400m。

在山岳地区,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灾害有时比地震直接造成的危害还要大,汶川特大地震就是典型的例证。景家山崩塌如图2所示。大型崩塌、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堰塞湖(见图3)。

1.2 泥石流

地震直接诱发的泥石流多为坡面碎屑流,其危害性比大型滑坡和崩塌相对较小,而具有显著危害性的沟谷型泥石流多在震后的降雨作用下发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排除局部地区在地震的同时存在降雨过程)。无疑,地震作用为沟谷型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来源(如图4所示)。

1.3 地裂缝

地震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地震作用力的强烈作用下,或由于地表地震应力释放,导致地表或岩层中形成开裂或断裂的现象。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形成了长达300多千米的地表裂缝,破裂时间持续约80s~120s,地裂缝从都江堰向北东方向一直延伸至广元青川一带。

由地表裂缝引起的地面开裂、错位等地表破坏现象随处可见(如图5所示)。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也造成一系列地裂缝。

1.4 区域性砂土液化

在天然地震作用下,饱和砂土孔隙压力增大和有效应力减小致使砂体完全丧失强度和承载能力,最终导致区域性砂土液化,其上的建筑物倾斜甚至倒塌。如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集集地震引起大面积砂土液化,造成建筑物整体倾覆(如图6所示)。1964年日本新泻地震造成砂土液化,引起地基发生剪切破坏,使得建筑物发生严重倾斜甚至倒塌。

2 几点建议

地震发生后的家园重建一定要从大地震的灾害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着面对现实、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做好重建规划[8]。

2.1 安置点的选择

在安置点选择方面,应特别重视地震地质条件和次生灾害的影响,抓好地质环境的适宜性评价工作,对已经不具备原地重建条件的地方,需要重新选址。

对初选的安置场地进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保证在安置点及其一定范围内不存在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2.2 地质灾害的实时安全监测[9]

国家地震局国家气象局早在世纪就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专业监测台网,开展地震和气象预报,但目前为止全国性的地质灾害监测网还没有建成。构建具有自动传输和发布功能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及发布系统对于提高地质灾害检测的精度和密度,以及全国性地质灾害监测台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3 相关科学研究

为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灾害信息管理、灾害风险评估、地质基础理论的研究问题等。

2.4 宣传普及防灾避灾知识

随着城镇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在较危险地段进行城市建设已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在广大群众中宣传和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灾害面前,我们不但要提高灾害发生的前兆预警能力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更应该提高居民的应急疏散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我们可以在群众中通过发放宣传册、防灾避灾知识问答、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群众的灾害预防能力。

3 结语

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甚至有时造成的损失远超过地震本身。我们若能在灾害到来之前做好诸如建设点的合理选择、地质灾害安全监测、相关科学研究及防灾知识宣传等各项准备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摘要:结合实际情况列举了由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并通过典型案例作了具体分析,提出了面对灾害应做好的几项准备工作,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参考文献

[1]张永双,雷伟志,石菊松,等.四川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109-114.

[2]乔彦肖,马中社,吕凤军.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动因机制分析[J].中国地质,2009,36(3):736-741.

[3]吴珍汉,张作辰.汶川8级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实例[J].地质学报,2008,82(12):1747-1757.

[4]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433-444.

[5]殷跃平,张永双,马寅生,等.青海玉树M s7.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2010,18(3):289-296.

[6]黄润秋.“5.12”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灾后重建影响的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8(2):21-24.

[7]李媛,孟晖,董颖,等.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基于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29-34.

[8]金磊.我国城乡综合减灾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兼论汶川“5.12”大地震的灾后重建问题[J].南方建筑,2008(6):4-8.

地震灾害与通信 第4篇

据统计,地震发生后的短短几秒钟内,成都地区近900万移动客户几乎同时拨号,通话量瞬时达正常值的15倍,加之部分区域电力、传输中断,基站坍塌,造成网络严重拥塞,导致成都地区两个交换机瘫痪,1700个基站退出服务,使得大部分地区语音通信中断。地震造成了短时间通话信道极度拥塞,交换机数据显示,地震当时,有1000万左右的移动客户拨打电话,远远超过美国“9·11”事件时的通话量,也超过了交换设备的设计极限值,通话严重不畅,但短信、彩信收发正常。

造成手机通话堵塞的原因

首先,移动电话的基站供电是分散的,容易受到损坏。基站到交换机房之间的微波或光纤通信线路也容易受到物理损坏。

其次,移动通信蜂窝中的某些基站被损坏后,由于没有冗余,造成整个通信扇面的通信能力降低很多。

第三,无线通信中的复用技术和频带宽度决定了网络容量是有限的,同时拨打的用户越多,无线通信的通信能力下降得越厉害。大家都在打,大家都打不通。越是打不通,大家拨打的次数越增多,恶性循环,就形成了严重拥塞现象。

另外,地震时从地质层下激发出大量地磁波冲击手机电磁波,从而在地震区形成一股磁悬浮。同时地下的热气往上涌,在空中形成对流区,再加上暴雨,进一步影响手机信号,从而导致信号中断。地震后,余震接连不断,产生的地震波也相当强烈,加上地上的信号发射塔遭受严重破坏,难以再收发信号。

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的优势

由于固定电话是基于有线网络传输,地震所产生的电磁波对固定电话的影响比起手机等无线移动通讯工具来说要小得多,所以在应对类似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固定电话在通讯保障系数方面相对要高得多,因此通话质量相对较好。固定电话交换机站是集中供电的,只要线路没有断,通信就不会中断。由于地下固网在非重灾区没有遭到损毁,而且网络资源充足,因此可以保障通信。

小灵通的基站较矮且小,数量众多,而且供电也是集中的,所以受到地震影响的破坏不是特别强烈。此外,小灵通的通信线路是独占型,而非共享型,所以当很多人同时拨打时可以保证一部分用户接通,而不会发生因拥挤而瘫痪。

因此,在移动网络难以接通的情况下,固定电话、宽带上网和小灵通在紧急通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几大电信运营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连夜抢修线路。

5月15日13时55分,指挥部拨通了从成都到汶川的第一个长途电话,花了72小时抢通了这条58千米的光缆。

而在电话线路完全修好之前,所有的通信手段都成为救命热线,指挥信息能够多提前一分一秒传出,就有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减少一些损失。

5月13日7时30分,成都军区赴汶川先遣部队通过海事卫星电话,向成都军区驻都江堰前线指挥所报告,卫星电话抗灾的作用凸显。此前,为了确保消防抢险救援信息的畅通,四川机动通信局派出12人的队伍、两辆卫星车、两辆指挥车及3套海事卫星电话赶赴汶川灾区。此外,中国电信还从集团总部、云南等地调集海事卫星电话等第一批16部通信设施赶赴灾区。公安部消防局也调集10部海事卫星电话送往地震灾区。

无所不能的卫星电话

基于卫星通信系统来传输信息的电话就是卫星电话。卫星电话是现代移动通信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是填补现有通信(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终端无法覆盖的区域,为人们的工作提供更为健全的服务。现代通信中,卫星通信是无法被其他通信方式所替,代的,现有常用通信所提供的所有通信功能均已在卫星通信中得到应用

国际海事卫星电话(International MaritimeSatellire Telephone Service)指通过国际海事卫星接通的船与岸、船与船之间的电话业务。海事卫星电话用于船舶与船舶之间、船舶与陆地之间的通信,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和传真。

海事卫星电话的业务种类有遇险电话、叫号电话和叫人电话。我国各地均开放海事卫星电话业务。海事卫星电话通过国际公用电话网和海事卫星网连通实现。海事卫星网络由海事卫星、海事卫星地球站、船站以及终端设备组成。海事卫星网络覆盖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东区和西区。

目前,海事卫星电话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提供全球、全天候、全方位卫星移动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的通信手段。海事卫星电话为应急而生,特别是常规通信手段受到破坏时,海事卫星不受气候、地域的影响,能够为人们迅速搭建起“应急指挥部”,满足高速数据传输、图像和话音的需求。

军用卫星电话是基于军事卫星信号的卫星电话。在此次汶川地震抗灾救灾过程中,人民解放军使用军用卫星电话发回现场救灾状况。相比海事卫星电话,军用卫星电话话音质量更清晰稳定,没有语音延迟。

除了卫星电话,无线电台在救灾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城市广播为主。通过城市FM和AM广播,可以向灾区人民传送全国人民的关心,同时灾区人民通过收音机可以了解到受灾和救灾状况。虽然城市无线电台并不能进行对讲通讯,但是前方记者通过卫星电话向电台发回最新现场报道,电台可以同时将相应信息传达到相邻的灾区,间接起到了互动作用。

此外,这次地震还让我们知道了业余无线电通信应急服务系统(ARES)。AREs主要为社会在特殊情况下提供通信服务,例如抢险救灾等。根据国外的资料来看,ARES并不是只有自然灾害才可以启动,只要社会需要并且专业的通信系统失效时就可以启用,ARES是配合其他通信服务的重要部分网络。在发达的国家,都有相关的专业组织,美国就有专业的ARES委员会,每年都有专业的训练、演习,并且吸收青少年的参与。ARES操作员必须能够完成恶劣环境的通信服务,所以。ARES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例如:通信技术、救护技术等。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运营商的全力抢修下,救灾工作能圆满完成。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灾时有备,提高警惕,群防群治”的原则,增强全校师生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师生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的自救本领,切实保护广大师生的人生安全,减少由于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

二、机构设置

预防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吕xx(法人、校长)

副组长:甘xx(副校长)左xx(教导主任)

组员:徐xx、刘xx、罗xx、杨xx、杨xx、王xx、各班班主任

领导小组在学校副校长办公室设办公室,由甘xx负责。

三、防灾领导小组职责

1、在县政府及县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学校预防和处置地震的各项工作;根据上级各个时期的工作形势,提出预防和处置地震的措施;完善工作制度,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及时处理学校安全隐患;发生地震灾害时,及时报告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并立即赶赴现场处理,做好应急疏散、受灾情况统计、排危自救等工作。做好紧急救灾和恢复校园正常教学的工作。

2、通过从网上下载、图片宣传、班队会等进行防震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学生识别地震灾害险情,掌握避险技能。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上级实行防震指示,传递防震信息。

3、组织师生学习掌握地震灾害预警信号、预防和自救知识。

4、及时通知地震信息,并公布最新的处理办法。定时和不定时排查校园的课室、排水管道、食堂、消防安全设施、树木、墙报栏、窗户等安全方面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监督及时整改。

5、制定实施抢险救灾方案,组织和训练,并指导校内师生模拟预防演练。

四、防灾应急安全措施

1、做好疏散撤离学生工作和转移保护学校贵重物品工作。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2、接到上级指令或监测预报系统、预警信号,需要停课,则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有关老师、学生及家长,立即采取措施停课放假。

3、预防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随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在接到地震信息时,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待命;并及时通报学生家长,要求学生家长接送学生。

4、在发生地震灾害时,王帮炜负责迅速切断电源,甘xx、周春良、罗廷文负责检查和加固窗外的悬挂物,检查旗杆、墙报栏,防止高空悬挂物摔落伤人。

5、各室负责人、班主任负责关好室内门窗。电脑室的老师负责检查电脑室内电脑总电源的开关。

6、发生地震灾害时,立即做好抗灾自救工作,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开展自救活动。

7、如上课期间发生地震,上课教师负责组织本班学生有序撤离到安全地带(下课时,该班上课教师须滞留在该班5-6分钟,下一节上课教师须提前5-6分钟赶到上课班级对学生进行监管、组织,确保学生安全有序撤离),班主任迅速赶到各班组织学生有序撤离,其他教师迅速前往幼儿园帮助幼儿撤离。课间休息时发生地震灾害,所有教师迅速组织自己附近的学生有序撤离,班主任教师迅速赶到各班组织学生有序撤离。撤离秩序:二楼:一、1班、一2班左楼道;三年级右楼道;三楼:二1班左楼道;二2班、四1班右楼道;四楼:四2班、右楼道;五1班、五2班左楼道。各楼层学生均按两路纵队有序下楼。一楼各年级迅速从教室前后门撤离教室,楼道值班教师迅速到各自值班楼道执勤。学校行政人员到各自值班地点执勤。教师楼道值班安排见各楼层楼道值班安排。

8、室外上课期间发生地震,在上课教师指挥组织下,师生迅速从建筑物、树木等高大物撤离到空旷处。

9、班主任负责在安全地点组织学生集合,清点学生人数,统计并上报学生受伤情况,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活动,消除学生恐慌。

10、由学校后勤刘xx负责组织门卫、保安和其他后勤人员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灾后卫生消毒,防止传染性疾病在校园滋生蔓延,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

11、由学校教导处左xx负责组织科学安排灾后学习科目和课时,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尽快恢复正常。

五、实施办法

1、发生地震灾害后,必须立即向“110”或“119”、“120”求救,并及时报告县教育局预防特大自然灾害和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

2、发生地震灾害时,在向上述部门报告的同时,必须迅速疏散人员,配合抢险救灾队伍做好抢险救灾工作,防止事故扩大,降低事故损失。

3、发生地震灾害时,迅速关闭切断输电、燃气、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震后发生次生灾害。

地震灾害科普教案 第6篇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内容

世界各地的大地震,给日无数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及损失,说一说你了解到地震的哪些知识?这次活动我们一起来了解地震是怎么产生的,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预防伤害。

二、活动过程

1、各小队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

2、教师小结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结构有关。在地壳中有断层,而且断层又具有一定活动性的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成为微震;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成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使这个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倾刻成为一片废墟.这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3、初步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既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例如,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因毁坏生产和生活设施而成灾,同时造成地裂,并引发火灾,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可能会引起疫病曼延等。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1).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2)、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

(4).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5).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6)、如果你在工厂的车间里,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和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

(7).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

(8).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5、地震防护演习。

三、班会小结: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第7篇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学校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自动转为学校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师生疏散、抢险救援等应急处置工作。

1、应急指挥。学校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部署、协调和开展应急救援和救护工作。保持学校与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教育部门、地震部门的通信联系,向有关部门了解地震震级、发生时间和震中位置、震情趋势等情况。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

2、人员疏散。应急疏散组应立即按照应急预案和人员疏散、转移方案,组织师生按疏散、转移至安全区域。在疏散、转移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救护措施。

3、抢救伤员。抢险救灾组应立即组织开展自救互救,抢救被埋压人员;组织校区内搜救工作,对需要救治的伤病员组织现场抢救,并帮助其迅速脱离危险环境。协助专业救援队搜救被埋人员。协助卫生医疗救护队抢救伤病员、开展校区疾病预防和水源卫生监控等工作。

4、抢排险情。抢险救灾组对震后破坏的供排水、供电、校内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学校基础设施功能;协助公安、消防部队扑灭火灾和保护校内重点文档资料、重要设施。

5、安全保卫。安全保卫组尽快组织人力,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维护校园秩序,配合公安部门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对学校公共财产、救济物品集散点、重点实验室的警戒。

6、信息收集。学校在开展救援工作的同时,立即将伤病员数量、救治情况、救援力量以及建筑物倒塌、震灾损失的初步估计等情况报告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教育行政部门。

7、应急响应终止。学校的地震灾害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师生情绪稳定,并得到妥善安置,学校及时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经批准可宣布地震应急响应终止。

方庄矿学校防灾信号

防地震:警报声防火灾:哨声

防山洪:音乐声防恐怖袭击:锣声 信号由李秀民专人负责。

方庄矿学校

我国地震灾害补偿方式研究 第8篇

一、当前我国地震灾害补偿方式

(一) 政府补偿方式。

目前, 我国地震灾害救助资金来源比较单一, 主要是政府拨款, 还有少量民间捐款。尽管我国的《防震减灾法》中规定了“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但目前, 受地震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淡薄的制约, 我国居民缺少投保家庭财产保险的意愿, 更不要说地震保险。同时, 国家法律法规对地震保险的政策保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鉴于地震灾害的高风险性和我国保险业相对较小的资本规模, 保险公司对地震风险采取了禁止、严格控制或有限度承保的经营策略, 商业保险承担地震灾害资金补偿的功能非常有限。据中国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 “5.12汶川大地震”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仅3.12亿元涉及到保险业的赔付 (其中人身险赔款1.76亿元、财产险赔款1.36亿元) , 保险赔款占地震灾害总损失的0.06%, 比重之低与我国地震重灾区域所面临的潜在风险极不对称, 凸显出在我国建立以保险为主线的地震灾害补偿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地震巨灾补偿都是临时从财政进行调整, 政府财政的基本原则是量入为出, 巨灾风险的随机性若由国家预算承受, 势必影响财政支出的平衡与稳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重大灾害的频发, 这种依靠政府的风险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 政府救济能力有限, 财政投入占损失总额的2%不到, 而保险公司最近几年的巨灾保险补偿也仅占损失总额的1.7%左右, 两者相加只有3%多一点, 远远补偿不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更重要的是, 长期以来, 这种以政府救助为主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造成受灾地区的严重依赖心态, 不利于受灾地区的自救、恢复生产等工作的开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的GDP获得了较快的增长, 国民经济延续了近年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 综合国力得到增强, 可以适当增加救灾资金的投入, 同时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也使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地进行地震灾害资金补偿成为可能。

(二) 保险补偿。

地震灾害损失的随机性高, 传统上不属于理想的可保风险。理论上, 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基本基础是依赖于大数定律, 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是受保对象不能同时出事故。保险公司利用大数定律分散风险, 但是地震巨灾不符合大数定律, 巨灾一出现, 一个城市甚至几个城市可能全部毁掉, 保险公司无法用大数定律分散风险。因此, 一般的商业保险公司在承保地震巨灾风险的时候非常谨慎, 通常是不承保的, 把它作为除外责任。这个时候商业保险市场失灵了, 需要政府通过组织利用全社会的资源, 仅仅依靠保险公司无法解决地震引发的问题。目前, 我国保险业尚未建立完备的地震风险数据库, 灾害信息发布和统计仍不够充分, 相关信息未能实现共享, 客观限制了保险业防灾抗灾的能力。

二、我国建立地震灾害补偿方式的思考

(一)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 应从法律层面对灾害救助给以界定, 制定相应的法律, 确定灾害救助的范围、对象、标准、程序及管理等。政府和各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完善灾害救助的各个环节, 确保灾害救助资金的高效使用。日本在这方面做的较好, 制定了《灾害救助法》、《地震保险法》等。

(二) 地震巨灾商业保险应同政府扶持相结合。

我国应逐步建立并充分发挥保险补偿功能, 为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分担风险, 同时提升保险业在社会的影响力, 有效提升保险市场的竞争力。但同时应当看到, 与普通的风险相比, 地震巨灾风险具有发生频率低、难以预测、损失巨大、损失风险难以分散的特征。巨灾一旦发生, 可能会威胁整个社会群体, 短时间形成巨大的理赔金额, 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因此单纯依靠商业保险公司无法保证巨灾损失的赔付, 保险机制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国际上巨灾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完全由政府筹集资金并进行管理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二是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合作的管理模式。美国的洪灾保险制度是从立法着手由政府运作, 依靠私营保险公司, 通过商业手段逐步实施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 保险公司被强制要求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费率提供重大自然灾害保险。

我国政府与保险公司应该合力推进巨灾保险制度及政策研究, 建立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间的合理分担机制。设立地震巨灾保险专项基金, 主要是构建商业再保险和国家再保险相结合的、多层级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国内保险业承保地震巨灾风险, 应向商业再保险公司分保, 由国内外商业再保险公司作为主要的再保险主体;对于超过再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以上部分, 由政府管理的巨灾风险基金提供再保险。而资金来源是设立巨灾保险基金的关键因素。巨灾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部分。由政府从应急和救灾预算资金中拿出一部分, 作为启动资金;保险公司从收取的巨灾险保费中提出一部分, 纳入巨灾风险基金。对于巨灾保险中的超出赔偿部分, 由巨灾风险基金承担, 相当于起到再保险的作用, 也体现出政府巨灾风险最后承担者的原则。

(三) 建立多形式的灾害救助渠道和方式。

除地震巨灾保险外, 积极鼓励和支持小额救灾救助贷款、社会捐助、发行赈灾专项福利彩票、减少灾区税赋等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凯.国际地震保险的运作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 (12) .

[2]陈余琴.我国地震灾害经济损失及补偿机制的探讨[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1, (9) .

[3]齐超.日本与中国地震灾害损失补偿机制研究[J].2010, (9) .

科学应对地震灾害 第9篇

如何减轻地震灾害

为了减轻地震灾害,我们说,应当将房屋盖得结实一点,这样的话遭遇地震时房子倒不了,人也不容易伤亡了。只是我们国家人那么多,国土面积又那么大,经济力量不允许我们把所有的建筑物都建设得固若金汤,而且真这么做了也是一种浪费,因为许多地方没有必要那样设防。为此,地震专家还有个任务,就是要对国土进行科学合理的地震烈度的区划。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日益规范,地震部门向建筑专家提供的不再是简单的烈度值,而是地震时的峰值加速度。为什么房屋会被破坏?就是因为地震波传过来时产生的巨大加速度超过了建筑物的承受能力,造成了建筑物的损毁。建筑学家需要峰值加速度值这个数据,所以,中国地震局的地震专家这几年又做了一个叫峰值加速度的区划图,不过,它的基本格局跟烈度图是一样的。

我们统计了一下我国国土的相关情况,烈度在6度以上的占79%,7度的占41%,8度的占8.1%,9度的占1%。在1976年唐山地震以前,根据国家的规定6度地区不设防,不需要考虑抗御地震的问题,唐山地震之后,国家明确规定,6度地区也要也考虑抗震设防。

我们国家高烈度的地区面积很大,特别是有一批大中城市,包括首都北京和一些省会城市都处在高烈度地区,还有昆明、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兰州、银川、拉萨、太原、西安、海口和中国台北等城市,都位于烈度8度或8度以上的地区。成都位于汶川地震不远的地方,成都的地震烈度是7度,可能有点儿偏低,总体还可以,但是成都以西更靠近汶川的地区,7度或许是偏低了,这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总体上说,中国处于高烈度的大城市比较多,城市防震减灾的任务还是很重的。

北京历史上的地震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1679年三河-平谷的8级地震,这个地震对北京城影响不小,大约是8度的地震破坏。故宫的大殿坍塌了一部分,民房倒塌了很多。

另外,1976年的唐山7.8级地震,北京是7度的影响,189人死亡。北京伤亡的人绝大多数不是房子倒塌所致,而是不适当的逃跑造成的。北京地区历史上有地震,但是没有大震,因此以8度设防的北京建筑物,不应该有什么问题。

首都圈地区布设有很多地震观测站,大约200多个;地震部门正努力运用各种手段监视着地下的活动。尽管地震预报没有过关,但严密监视加上其他防御手段,包括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相应的应急准备等,首都的地震安全应该是有保障的。因此,对北京的民众来说,需要的是意识上、知识上有所准备,就能做到有备无患。对北京来讲,大家对地震无须惊慌。

国外防震减灾对策

不同的国家针对自己的震情和国情,包括国民经济的情况和人口等,会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针。归纳起来,美国的防震减灾方针叫做“建设建筑物抗震的社区”,目标是即使地震来了,保证社区各种建筑物不倒,从而保证人员的安全。这是美国根据它自己特殊的情况来确定的方针,因为美国地震区少,地震区在加州有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在阿拉斯加。阿拉斯加大家知道,没什么人烟,那儿的房子都是两三层的木结构,没什么关系,所以它致力于把建筑物建结实,能够抗震。

日本的方针是“建设安全的社区”,不光是建筑物抗震,还要采取其他的安全措施。例如,东京四周的山坡都已经加固了,地震以后不大容易滑坡:东京的公园大多建成了避难场所,里面上水、下水、煤气、电等都接好了,万一发生情况,社区的人们可以在那儿安置、避险。另外,日本特别注意科普宣传,在东京附近起码有6~7个专门做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场所,让你体验地震,告诉你地震来了怎么办。日本首相每年9月1日都要带领内阁成员进行地震和消防的演习。

据我所知,亚洲许多国家(包括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国家,一般在9月1日前后都会派考察团去观摩日本的地震和消防演习。我想这是个很好的经验,政府重视,民众自己也重视。最近,日本提出了一个减灾目标,要花10年时间进一步完善防震措施,目标是使直下型地震可能导致死亡的人数减半。

新西兰的惠灵顿最近也非常紧张,因为专家发布了一个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意见。为此新西兰政府专门成立了紧急事务部,那位部长专门来访问过中国地震局。他们把原来分散在大学、天文台、研究所的地震观测组织起来了,地震数据的处理也集中了。总之,采取了有效的工程措施。

你别看新西兰国家不大,它的抗震隔震技术可是世界上最好的。他们有一种技术,可以在建筑物的底座或者柱子上面加一个隔震的东西,叫做隔震垫,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时的震动;此外,还有阻尼的隔震器等。他们也参考我国的一些做法,制订了各种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组织。

我国的防震减灾对策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具体到防震减灾领域,我们有具体的防震减灾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我国有关防震减灾指导思想,请记住12个字就可以了:“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减灾”。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也就是相当于各地区基本烈度的能力,这样一个水平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关于防震减灾的工作内容,刚才实际上已经讲到了,对国土要做科学的地震安全的区划,作为经济安全的地震的依据,人口、城市发展的依据,也是采取防震减灾具体措施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情况,某些地方可能要特别加强,某些地区一般性提提就可以了,但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都要进行。

根据地震区划的意见,对不同地区的构筑物建筑物要进行抗震设防,要确保各类构筑物特别是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人员集中的建筑物具有抗御地震能力。

这儿提到的构筑物,指的是水库的大坝,交通枢纽、大型矿山、大型的电厂、化工厂等,他们在遭到破坏以后,可能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包括有毒物质的泄漏:至于核电站、核设施,更是要严格设防,做到万无一失。这里也讲了生命线工程,电、气、通讯、交通等同样非常重要。

震灾的防御

下面再来说说震灾的防御。震灾的防御内容很多,其中有一项是建筑物的抗震设防。

按照国家的规定,一般的工业民用建筑,按照地震烈度区划的要求建筑就可以了。北京地区是按8度设防的,对于重大工程,需要对工程的场地专门做地震安全的评估,包括有没有活动断层通过,那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生命线工程和核设施要求躲开断层,保证它们的地震安全。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非常关注这件事,我们有很大的力量在做这些工作。

为了防震,建筑物的跨度大了不好,可是体育馆、剧场总不

能弄出许多柱子,那怎么观看演出和比赛呢?对于特殊的需要,现在的科学技术还是有办法满足的。人们可以用基底隔震的办法、用平衡隔震、阻尼减震的办法等等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儿我给大家介绍一些例子。

例如美国加州的一个大的体育馆,中间不可能安装许多柱子,怎么办呢?有一种技术可以采用。每根柱子下面加了隔震的装置。这种装置是用钢、铅、橡胶复合构成的,我们叫它隔震垫。地震波通过的时候可以将大部分震动吸收,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地震安全。加了隔震垫,成本会加一点,但也不是非常大的成本。

广东汕头陵海路有一栋楼,1997年我国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时,它受到了损伤,地上落满了砖头瓦块,人们也下楼来了。可是跟它同时建的一栋挨着的姐妹楼、却没有损伤,也没人下来,原来这栋楼的柱子下面安装有几十个隔震垫,人基本上没有感觉,只觉得稍微晃了一下。

这种技术是什么道理呢?如果把建筑物的地基直接放在地上,地震波就通过楼基影响整个建筑物,甚至还会有共振现象,使得震动放大:而把建筑物放在隔震垫上,由于大部分的震动已经被吸收掉了,所以传到建筑物上只是轻微晃动。当然,隔震垫也只是减震的一种途径,还有别的方法。

我们现在一直在呼吁,人员密集的建筑物应当采取上述措施。实际上,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了。例如,绵阳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特别注重把房子盖得结实,让学生每学期都要搞两次演习,假设发生了突发事件,要求学生和老师按一定顺序、一定路线疏散,迅速撤离到大操场去呆着。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该校2000多名师生在操场上蹲着,一点事没有。

2001年3月1日,美国的西雅图发生7级地震,但是由于它受到过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的波及,之后西雅图的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等都采取了相应的抗震措施,所以这次地震只死了一个人,而这个人还不是因为建筑物破坏被压死的,而是受了刺激心脏病发作死的。

所以,请大家想想,今天国家经济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只要我们头脑里有防震减灾的意识,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事先防备,对各类建筑物做好抗震设防。

地震来了怎么办

紧急救援不需要我再讲了。目前,我国的许多大城市已经建立了很多避险场所,其中北京市有20多个。很多避险场所平时是公园,你该玩儿就玩儿,但里边配备了必要的设施,上水、下水、电、气等都安装好了。万一发生紧急情况(如地震),就有避险的地方。

地震来了怎么办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有两点:第一,要镇静;第二,要掌握好避险知识。

有人也许会讲,你说那有什么用。但是我要告诉你,不镇静,惊惶失措,到时你就什么也想不起来,脑子里一片空白。许多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生地震了,学校的学生宿舍一晃,学生就跳楼。有一次我在新疆克拉玛依出差,正好赶上俄罗斯发生7.0级左右的地震,新疆克拉玛依也有震感,有几个学生从4楼跳了下去,大约是两个同学死了,两个受了伤。4楼跳下去能活吗?

我问那些地震时跳楼的孩子:你为什么要跳楼呢?他说:这么一晃,我脑子一片空白,我自己也不知道,就跳下去了。所以,我们真的要重视知识的普及教育,遇到地震晃动一定要镇静,不要慌张,要听从指挥,特别是在公共场所更得这样。

我们说:“镇定和听从应急指挥,将是您安全的保护神!”

掌握好避险知识也很重要,包括地震时要把煤气、电门关掉,等等。不过,今天我要讲的是,地震来了,是跑还是躲的问题。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如果地震时你是在钢筋水泥的屋子里边,不是危房,那么建议你立即到屋子里的承重墙墙根蹲下。当然,要注意保护头部,不要被上面砸下来的东西碰着。等到震过去你再撤离,这恐怕是最好的办法了。

你也可以上卫生间和厨房去躲。厨房稍差一点,因为它有煤气管道,不巧会着火;卫生间应该说是好的,因为开间不会很大。阳台和外墙不要去,因为不够坚固,电梯间、楼道间也不要去。

谈来谈去,我觉得镇静最重要,你要是不镇静的话,就不可能想得那么周到。此外,平时家里不要把不用的重物搁得那么高,吊灯也要弄结实。要是你在郊外,空旷的地方,相对是安全的,但你还是要注意远离陡坡、河岸;如果你开着车,建议你把车停边上,自己步行去避震区可能要好一点。

地震灾害英文词汇 第10篇

二、(地震)发生于...hit...袭击,打击,使遭受 strike...突然发生

shake...摇;摇动;摇撼 jolt...使颠簸,摇晃

rock...摇,摇动,使振动

roll across...波动,起伏,横摇 rip through...裂开,破开;突进,横撞直闯

三、破坏程度(小 → 大)

damage 损害,损伤;〔口语〕伤害,毁坏。

destroy 毁坏,破坏;摧残。shatter.破坏;捣毁;破灭。

devastate 蹂躏,破坏;使荒废;毁灭。level 推倒,夷平。flatten 夷为平地。

四、地震学相关词汇

seismological 地震学上的 seismology 地震学 seismograph 地震仪

seismographer 地震学家 aftershock 余震

smaller tremors 小地震 epicenter 震中 magnitude 震级

Richter Scale(1—10)里氏震级 vibration 震动

earthquake monitoring 地震监控

tsunami 海啸

tsunami warning system 海啸预警系统

tidal waves 潮汐波,浪潮 natural disaster 自然灾害 tragedy 灾难、悲剧 disaster 灾难 wreckage 残骸 death toll 死亡人数 survivors 幸存者 victims 受灾者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s 国际援助

evacuation 撤离

rescue team 救援小组

seisesthesia 振动感觉

seism aesthesia 震觉

seisesthesia 振动感觉

seismic 地震的seismic(seismic;seismically;earthquake)load 地震载荷

seismic acceleration 地震加速度;震动加速度

seismic acceleration indicator 地震加速指示计

seismic activity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性

seismic amplifier 地震放大器

seismic analysis 地震分析

seismic area 地震带;地震区;震区

seismic belt 地震带;地震区

seismic bending moment 地震弯矩

seismic center 震中

seismic coefficient 地震系数

seismic core phase 核震相

seismic cross-section 地震剖面

seismic data 地震数据;地震资料

seismic degree 震度

seismic design 地震设计

seismic detector 地震检波器;地震仪

seismic detector of the displacement 位移式地震检波器

seismic detector of the velocity type 速度式地震检波器

seismic digital amplifier 地震数字放大器

seismic discontinuity 地震间断面

seismic drill 地震孔用钻机

seismic dynamic load 地震动力载荷

seismic element method 地震元法

seismic exploration 地层勘探;地震探测;地震探查;震波勘测

seismic exploration vessel 震波勘测船

seismic filter 地震滤波器

seismic floor joint cover 地面抗震缝盖板

seismic focus 地震震源

seismic force 地震力

seismic gap 地震活动空白地带

seismic geophone 地震检波器;震波检测仪

seismic geophysical method 地球物理地震法

seismic hazard 地震危害性

seismic head wave 地震首波

seismic impulse method 脉冲地震法

seismic instrument car 地震仪器车

seismic intensity 地震烈度;地震强度

seismic intensity scale 地震强度计

seismic investigation 地震探测

seismic load 地震荷载

seismic map 地震图

seismic measurement 地震测验

seismic method 地震勘探法

seismic method of exploration 地震法勘探;震波勘测法

seismic method of prospecting 地震法勘探

seismic model 地震模型

seismic moment 地震力矩

seismic motion 地震活动;地震运动

seismic origin 地震成因

seismic phase 震相

seismic processing 震波图分析

seismic profile 地震剖面

seismic profiler 地震剖面仪;震波水下地形仪

seismic property 地震性质

seismic prospect(in)震波勘探

seismic prospecting 地震勘探;地震探查

seismic prospecting system 地震探查装置

seismic prospector 地震预报仪

seismic reciprocity 震时互易原理

seismic record 地震记录

seismic record viewer 地震记录观测仪

seismic recorder 地震记录仪

seismic reflection amplifier 地震反射放大器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地震波反射法

seismic refraction 震波折射

seismic refraction method 地震折射法

seismic refraction profile 地震折射剖面

seismic regime 震情

seismic region 震区;地震区

seismic regionalization 地震区划分

seismic restraint 耐震

seismic risk 地震危险性

seismic sea wave 地震海浪;地震海啸;地震海啸;地震津波;海啸

seismic sea wave apparatus 海啸仪

seismic section plotter 地震剖面绘图仪

seismic seethe 地震假潮

seismic shock 地震;地震冲击;地震震动;震波冲击

seismic signal 地震信号

seismic sounding 地震测深;地震测深法

seismic source function 震源函数

seismic spread 地震传播;地震扩散

seismic stability 抗震稳定性

seismic station 地震台站

seismic stratigraphy 地震地层学

seismic stress 地震应力

seismic surface wave 地震表面波

seismic survey 地震测量;地震调查;地震探查;反射法勘探

seismic travel time 地震波传播时间

seismic velocity 震波速度

seismic vertical 震中;地震垂线

seismic vessel 震波勘测船

seismic wave 震波;地震波

seismic wave path 地震波路径

seismic world map 世界地震图

seismic zone 地震带;地震区

seismic zoning 地震区划分

seismic-electric effect 震电效应

seismic instrument 地震仪

seismicity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度;震活动性;震级

seismicity gap 地震活动空白地带

seismicity map 地震区域图

seismic-like event 似地震事件

seismicrophone 地震传声器;地震接收器

seismic 地震现象;震动现象

seismitron 岩层稳定测试仪

seism-acoustic reflection survey 震声反射测量

seismoastronomy 地震天文学

seism cardiogram 心震图

seism chronograph 地震计时仪;地震记时器

seism-electric effect 震电效应

seism genesis 地震成因

seismogenic zone 孕震区

seism geological map 地震地质图

seism-geology 地震地质学

seismogram 地震波曲线;地震图;震波图

seismogram interpretation 震波图解释

seismograph 地震记录仪;地震仪

seismograph amplifier 地震仪放大器

seismograph drill 地震孔物探钻机

seismograph station 地震台站

seismographic 地震学的seismographic observation 地震观测

seismographic observatory 地震观测站

seismographic record 地震记录

seismographic station 地震台

seismography 地震记录法;地震学

seismology(附有摄影设备的)测震仪

seismologic consideration 震情会商

seismologic station 地震台站

seismological evidence 地震实迹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地震观测

seismologist 地震学家

seismology 地震学

seism magnetic effect 地震地磁效果;震磁效应

seismometer 地震计;地震检波器;地震仪

seismometer galvanometer 地震检波器检流计

seismometer pier 拾震器墩子

seismometer station 地震测站

seismonastic movement 感振运动

seismonastic torpor movement 倾震膨压运动

seism physics 地震物理学

seism’s 地震

seism scope 地震波显示仪;地震示波仪;地震仪;验震器;验震器

seism scope data 验震器数据;验震器数据

seism scope record 验震器记录;验震器记录

seism scope response 验震器响应;验震器响应

seism station 地震台;地震台站

seism tectonic 地震构造的seism tectonic line 地震构造线

seism therapy 振动疗法

seism tropism 向震性

上一篇:班级学生量化考核管理制度下一篇:新程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