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07-10

小微企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6篇)

小微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第1篇

为了解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剖析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探索推动发展的有效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建峰和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孙继伟牵头组织,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人行、市银监局等单位相关人员参与,自5月25日至7月5日,开展了一次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调研活动。调研活动涉及全市11家金融机构、8家市直相关职能部门、6个县(市)区和开发区、市产业集聚区,对60家有代表性的小微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对28家企业深入现场调研。调研中,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情况、数据统计分析问题、走访企业剖析困难、座谈交流会商对策等形式,对问题边调研边思考、边了解边指导、边发现边解决,在调查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的情况

(一)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截止底,全市共有各类企业9581个,其中,小微企业9348个,占企业总数的97.56%。全市小微企业近万家,地位重要、作用很大。一是服务发展功不可没。20,全市小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95.51亿元,占全市企业总收入的43.44%,总利润147.23亿元,占全市企业总利润的60.33%,不仅占据着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而且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二是维护稳定无以替代.全市小微企业共吸纳从业人员25.37万人,占全市企业总从业人员的58.1%,占全市总人口的11.5%,不仅承载着很多创业者、务工者的希望和梦想,而且影响着许多家庭的幸福和安康。三是促进和谐举足轻重。近年来,全市小微企业参与“千企帮千村”202家、帮扶行政村174个,帮扶“三老”生活困难人员158户、580余人,捐资助学、援助灾区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累计捐款捐物达3000余万元,不仅促进了社会和谐,而且弘扬了义利兼顾、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

(二)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的特点。一是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与相比,年全市小微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6%,增加值增长32%,上缴税金增长39%,增长幅度较大,发展势头强劲。二是群体规模稳步扩张。与20相比,2011年全市小微企业总数增长10.2%;小微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增长5.5%。三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我市小微企业依托自然资源,形成了以矿产品及其深加工、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机械制造加工、餐饮服务业、医疗生化等特色产业集群。

(三)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的优势。尽管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风险并存,我市小微企业仍然有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独特优势。一是战略发展机遇助力。借力东风好行舟。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设立“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我市强力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必将为小微企业发展在政策、资金、人才、项目、信息等方面提供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也创造了其它地区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二是产业定位支撑强力。好运筹决胜千里。我市确定的调构、促转型战略,以能源、煤化工、黄金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以7个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做实项目对接、老客户回流、优质客户渗透、困难客户康复“四大工程”,围绕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基地、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以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产业、光伏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必将强有力带动全市小微企业发展。三是运转灵活凸显活力。船小好调头。小微企业个体小、运转灵活等特点,便于自身快捷转型发展。如科利恩铝业有限公司建厂,初衷是以铝板、铝带和铝箔为主打产品。一期工程投产时,国内外铝板、铝带市场不景气,公司发展前景黯淡。2011年7月,公司开始市场调查论证,拟转型生产微型球形铝粉,2011年底即有两条生产线投产,实现半年转产见效。目前已生产铝粉2500吨、实现产值近800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四是民间资本蕴积潜力。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造就了当前藏富于民的时代,使得民间资本蕴积着巨大的能量。就我市而言,党的富民政策和独具优势的自然条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丰富的矿产资源让许多“淘金者”成为“暴发户”,因而我市民间资本相对集中更具投资潜力。五是党委政府重视给力。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了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搭建有效平台,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在融资、用工、土地、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困难,也为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委、市政府多次举行经济形势分析会、经济运行调度会、银企洽谈会,各部门也积极响应号召,快速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促进发展。如在解决融资难方面,市工商联与工行xx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两年内给予全市100余家中小微型企业授信额度不少于于10亿元;xx银行推出“崤函微贷”特色产品;工商局与邮政储蓄银行联合开展“百亿送贷行动”等等。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银行业小企业贷款余额78.69亿元,较年初增加32.27亿元,同比多增12亿元,增幅69.51%,高出全省小企业贷款增幅42个百分点。

二、我市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对60家小微企业抽样调查中,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问题128个,经分类梳理和归纳总,主要表现为“六难”。

(一)资金短缺,融资难。“很差钱”是小微企业面临较为普遍的问题,也是严重制约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张和升级转型的瓶颈。调查显示,60家小微企业有29家资金紧张,占48.33%;有20家企业银行贷款困难,占33.33%。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本身的问题,也有金融机构的问题,还有政府机关职能部门的问题。小微企业方面。有的经营管理不善,发展前景黯淡,财务状况一团糟,甚至濒临破产,银行不敢贷款;有的因为租地经营或尚未办好土地证,企业土地、厂房、办公楼等没有产权,缺少未办好土地证,企业土地、厂房、办公楼等没有产权,缺少必要的抵押物,银行不给贷款;有的对诚信经营不重视,有逾期还款记录或缺少银行贷款经历,没有银行信用积累,银行不愿贷款;有的.不懂信贷规定,试图通过请客送礼或人情疏通赢得贷款,果贷不到款;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能有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和盈利状况,不符合银行贷款的财务要求,银行无法贷款;有的企业负责人,不积极主动与银行对接沟通,只喊贷款难。金融机构方面。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内生动力不足,是造成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对小微企业贷款工作量大,管理成本高,工作成效不显著,导致金融机构扎堆“傍大款”,小微企业被冷落。多数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流程时间长,不能适应小微企业“急、快”的特点;银行的问责机制不科学,“贷款终身责任追究”、“百分之百贷款安全,不允许出现一笔不良贷款”等制度,制约了信贷人员开展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观念陈旧,信贷产品创新能力差,不能根据小微企业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信贷产品;部分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不高,工作创新能力、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等都有提高。政府职能方面。担保体系建设滞后,虽然成立了一批担保机构,但规模小、管理不规范,没一家被国有银行认可。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至今没有建立,服务平台建设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另外,还存在银企沟通不够,信息不畅,企业找不到可以贷款的银行,银行找不着合适企业贷款任务完不成的现象。如湖滨区瑞通汽车城负责人介绍,采购汽车需大量流动资金,存在融资难问题,调研组立即会商提出解决建议,协调银行同意“用采购待卖的汽车作抵押贷款”。后经调研组了解,市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本身已有“用汽车合格证抵押贷款”的金融产品。在6月28日召开的“全市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座谈会”上,多家银行主管信贷的副行长表示,目前有不少新推出的金融产品,找不到合适的企业营销,座谈交流才发现,原来参加会议的小微企业,有不少都是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合作伙伴。

(二)人才缺乏,创新难。调研显示,20家小微企业反映人才缺乏、劳动力明显不足,占抽样调查企业的33.33%。企业人才紧缺,一方面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是普通工人紧缺。人才紧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普通工人紧缺导致企业难以正常生产。企业创新难的原因是:一是理念偏差。绝大多数小微型企业缺乏长远规划,赢利追求“短平快”,从事科技含量不高的生产经营活动,或是有科技含量,但只顾当前利益,咋样能赚钱、能快赚钱就怎么做,既无暇顾及科技研发,也无心、无意于研发创新。二是人才紧缺。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规划,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造成技术人才留不住,熟练工人流动大。60家小微企业中仅有2家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职工中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才仅474人,平均一个企业不到8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不到0.3%,有的企业没有一个获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大学生员工数仅574人,平均一个企业不到10人;管理人才360人,平均一个企业仅6人。三是资金局限。资金紧缺难制约着小微企业发展,使得企业很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上。以某工业园区为例,70%的企业经营者是原国有企业技术工人,把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设备投资后,后续资金困难,致使企业经营尚且步履维艰,更谈不上注资科技研发创新。政府政策支持少,也是导致小微企业研发创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全省有13个省辖市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并给予认定合格企业技术中心10—30万不等的科研经费,我市尚未开展。

(三)成本过高,赢利难。调查显示,46.66%的企业反映运行成本上升过快,企业几乎是微利经营、维持生存,甚至是亏损经营,随时有倒闭的可能。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近年来,我国职工工资水平大幅提升。20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7071元。2011年全国共有24个省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22%(河南省平均增幅为35%)。若不考虑价格因素,201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24556元,3年间提高了43.85%,远高于同期物价增长速度。二是原材料成本迅速增加。近年我国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原材料需求不断增加,价格不断上涨。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数据显示,—2011年间,除和20外,每年都较上年增加。其中,2011年黑色金属同比增加9.4%,有色金属同比增加12.1%。三是企业税费负担过重。调研显示,增值税、所得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和各种管理费用为小微企业主要承担的税费种类。有的地方小微企业还要承担类似地方教育费、残疾人就业金、工会经费等。小微企业承担的税费占主营收入的10%—30%,极大地增加了运行成本。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小微企业都希望政府能适当减免税费。

(四)需求不足,发展难。市场需求决定产品供应。金融危机以来,国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国内经济发展步伐放缓,致使小微企业逐渐丧失赖以生存的市场,难以持续发展。调查中,11家房地产和机械制造企业,反映市场需求不足,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渑池耿发矿山设备公司,主要生产矿山开发、隧道开凿等机械设备,拥有自己研发的60余项技术,在全国领先,产品销售全国40多个地区,几度辉煌;现由于经济下滑、煤矿减产等因素,导致产品库存积压,企业为稳定职工队伍被迫亏损经营。

(五)视野狭窄,转型难。我市部分小微企业依赖当地矿产资源生存,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随着资源日渐枯竭和环境、能源压力加大,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部分企业完成了初级资本积累,想寻找新的投资方向,由于视野不够开阔,市场信息不畅,缺乏必要的对接平台,难以找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市“四大一高”战略的好项目,不知道怎么转型,不知道怎么发展,有的盲目追踪市场短期热点,致使转型失败、甚至血本无归。

(六)政策“棚架”,受惠难。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种政策,但由于缺乏细则,程序复杂,要求严格,小微企业真正享受到优惠政策的非常有限。小额贷款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支持覆盖面广,实惠且手续简便易行,但需政府财力注入足量担保基金。如人社局的同志反映,由于担保基金投放额度所限,制约了小额贷款对小微企业的投放力度。政企对接不够,政策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小微企业根本不了解国家有关政策,也就不可能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如市财政局的同志介绍,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每年都有大量的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资金,但由于企业不了解,不主动向财政部门呈报财务报表,不能进入财税政策惠顾的企业名单;财政部门掌握企业项目有限,没有足够的项目储备,也申请不来更多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因而我市每年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和经费有限。

小微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第2篇

随着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在工商、税务、财政、发改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下,就我县小微企业发展调研工作进行了专门安排部署,局领导及相关人员分赴县级涉企部门和全县有关镇及工业园区进行了认真调查、走访和座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小微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及经济运行特点

据统计,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改委、财政部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国发〔〕36号)的标准,我县企业绝大多数都属小微企业。止底统计全县共有小微企业8858个,其中企业640户、个体工商经营户8218户。主要分布在各镇周边和产业集聚区内。小微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5512人,占全县就业人员的54.65%。从发展行业看,以批发零售业为主,批发和零售业企业3444户,占38.9%;运输仓储企业为2144家,占24.2%。服务业企业1658家。占18.7%;加工制造企业916家,占 10.34%;建筑房地产企业 198家;农林牧渔规模种殖、养殖企业80家。从地域分布来看,以乡镇为主,全县小微企业中分布在各镇(街道)的有8803家。

小微企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稳步增长,富民效应初步显现。底,全县小微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达8858个,较去年增加444个,从业人员45512人,较去年增加4300人。全县小微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2.12亿元,同比增长33.12%,占全县GDP的36.18%;实现总产值(现价)40.8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6亿元,工业增加值7.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4.5亿元,同比增长25.85 %;实现税金6968万元,同比增长21.97%;支付劳动者报酬5.0393 亿元。

通过对全县小微企业走访调查发现,我县的小微企业大多正常运行,但是也有少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短缺和成本的上升,使企业不能正常生产。

(二)小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全县小微企业投资平稳增长,“十一五”末,全县小微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1亿元,其中完成工业项目投资5.05亿元,农业项目投资2.13亿元,房地产项目投资1.91亿元,旅游等服务业项目投资0.82亿元。20,小微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4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25.68亿元的39.1%,较增长1.31%,其中完成工业项目投资4.88亿元,农业项目投资1.51亿元,房地产项目投资3.05亿元,旅游等服务业项目投资0.6亿元。

由于多年政策累积效应和经济景气周期共同作用,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近几年我县民间投资更是出现了少有的高增长态势,民间投资对增加投资活力、增加就业、提高企业投资效益的作用更加突出,小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的平稳增长,成为拉动紫阳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主动力。这表明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县小微企业即将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期,必将对紫阳的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三)地方财政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情况

我县财政部门紧紧抓住国家、省、市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来,从国家、省、市争取扶持资金3289.52万元扶持了小微企业37家,扶持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304个,扶持资金452.6万元。每年地方财政预算安排扶持小微企业资金300万元,重点扶持了以富硒茶、魔芋加工、水产养殖、和蚕桑发展为支柱的小微企业及服务体系建设。三年来地方财政扶持小微企业资金470万元,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30万元。有力的推动了我县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县小微企业发展的特点趋势

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由小生产走向大生产,从小产业走向大产业,从小市场走向大市场,逐渐呈现出规模庞大、特色鲜明、集聚力强、品牌优良等特点。一是总体规模不断扩张。我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发展环境的日益优化,进一步激发了私营业者的创业热情,小微企业明显增多,资本投入逐步加大。二是产业集群集聚力增强。目前我县已形成茶叶加工、富硒食饮品加工和板石开采三大产业集群。紫阳富硒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紫阳瓦板岩全部出口欧美等国家。我县聘请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紫阳硒谷生态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并启动了园区建设。20“中国紫阳硒谷生态工业园区”列入了全省首批重点扶持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近年来,园区正在加快建设,且有六家大企业已经入驻,园区正在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聚集区。2011年紫阳县荣获“陕西省县域工业化发展单项奖”。三是特色支柱产业优势突出,新型工业化格局初现。全县小微工业企业分布广、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了富硒食(饮)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三大支柱工业,围绕这三大支柱产业,延伸链条,推进战略重组,做大做强,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主角。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发展小微企业对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一是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当前,农村真正的剩余劳动力不是中青年人,而是以40-55 岁的农村妇女和50-60 岁的男劳动力居多。小微企业多是村镇经济,且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吸收大量农村闲散劳动力。二是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我县的小微企业已是星罗棋布,种养加销,市场繁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新政,将大大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三是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调查了解到,小微企业的`职工年均收入1元左右,有些达15000-20000元。四是为全县企业的梯次发展奠定了基础。小微企业是乡镇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镇财政税收有着重要的贡献,作为培植大中型企业的根基,小微企业的迅速膨胀为全县企业的梯次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加快小微企业发展主要措施和经验

1、认真落实国家扶持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全力发展民营经济。我县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县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全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建设富裕紫阳”的目标。成立紫阳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非公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不断加强和改进对非公经济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到责任、政策、措施和督查“四个落实”,圆满完成了非公经济考核各项指标。

2、大力实施小微企业成长工程,深入推进全民创业。以全民创业为抓手,激发小微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挖掘小微企业潜力,形成“支柱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助推支柱企业”的良好发展格局。一是大力开展回乡创业工程,针对我县在外经商和务工人员多的实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外人员回乡创业。通过此项措施建成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户200户,仅近两年中我县回乡创业的农民工达611人,成功创办各类企业达600余家,新增就业岗位5268个。2011年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02万元,扶持1151人成功创业,其中大学生创业44人、农民工回乡创业685人。二是大力开展素质培训。以实施“万人就业工程”为突破口,在21个镇分别举办以畜牧、蚕桑、茶叶、魔芋产业等实用技术为主的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班,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385人。全方位提升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创业成功率。目前已为近千名创业者提供专业培训。

3、抓招商引资,为工业经济发展添活力。重点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对财政贡献率大、清洁生产项目。我县依托水能、矿产、富硒等优势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大工业企业,陕西有色、陕煤集团、河南前卫、陕西恒佳、湖北鼎兴等大型企业顺利入驻,电解锰、矿泉水、锆刚玉、瓦板岩和五氧化二钒等项目成功落地,形成了富硒食品、特色矿产、清洁能源、紫阳茧丝四大工业发展格局。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了小微企业的经济实力。

4、抓优化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一是为企业用工开展定单培训。根据企业需要,先后组织培训工人1000余人次,组织100余人到外地实地学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熟练工更难的问题。二是提高政务效率。我县建立了政务大厅,全面落实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严格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援建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多形式、全方位服务,同时指导企业强化管理,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5、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开展银企合作,促使银行和企业成功对接,增加贷款投放量。我县正在组建小额信贷公司,小微企业将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在争取上级资金上,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申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五年来,紫阳县中小企业促进局共为中小企业申报国家、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3个,落实无偿扶持资金1050万元。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保障。十一五”以来,我县牢牢把握陕南循环(突破)发展和“一县一产业”政策机遇,落实专人积极争取专项扶持资金,截止2011年,全县共有22个项目获得陕南循环发展专项扶持资金3950万元,带动企业投资13.11亿元。累计建成汉江之星豪华游轮一艘;精品示范茶园5万亩,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5个,粗制加工厂34个,清洁化茶叶生产线14条;培育魔芋种植基地3万亩,魔芋加工龙头企业1家;年产25万吨富硒矿泉水生产企业、年产200万㎡板石生产企业、年产2万吨锆刚玉企业各1家;耀全牧业、洪田富硒食品等4个小微企业获得市级切块陕南突破发展扶持资金130万元,带动企业投资6596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壮大。

6、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截止2011年底,全县共注册商标93件,中国驰名商标一件,陕西省著名商标5件,安康市知名商标4 件。紫阳富硒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紫阳和平牌富硒茶获陕西省著名商标。紫阳县盘龙富硒绿茶公司申报陕西省中小企业研发中心获批。紫阳县闽秦茶叶有限公司开发的富硒红茶获得陕西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

7、减轻企业负担,切实把国家扶持小微企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落在实处。国家已下发的《关于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的通知》及《关于继续实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对小微企业免征印花税,减免所得税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其中对符合国家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且自2011 年1 月至12 月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的小微企业,其所得减按50% 计入纳税所得额,按20% 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延长至2015 年底,并将应纳税所得额提高到6万元以下,扩大了受惠企业面积。对年度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 万元的小微企业,减按20% 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自2011年11月1日起营业税起征点为按月的为20000元,按次纳税的为500元等。自20元月起免收小型微型企业发票工本费和税务登记证工本费,这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在我县都得到了落实。94%的个体工商户享受到减免政策,预计地税每年免征税款310万元。国税每年减免增值税和发票工本费370万元。

四、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在全县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显著提高的同时,小微企业在发展中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企业持续增效难度加大。随着宏观调控效应的逐步显现,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企业成本、费用上涨,利润空间缩小。调查显示,2011年企业主要原材料支出平均同比增长21%,运输费用支出同比上浮25%,生产用煤、油等费用支出较去年平均增长23%,而人工成本同比上升19%。受油价攀升等多重因素影响,73%的企业运输费用支出较上年同期上升超过10%,其中以批发、零售业和运输业为代表的企业运输成本攀升22%以上。

二是融资难、资金依旧紧张。由于我县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地方财政窘迫,财政资金供需紧张,财政投资严重不足,不能给小微企业更大的支持。由于资金短缺在2011年,多数受调研小微企业借贷无门,受调研小微企业有31%的从未发生过借贷,更有接近22%的受调研小微企业依靠临时赊账应对资金不足。小微企业规模较小,信用度低,可抵押物少,我县的大多小微企业是租赁的厂房,不具有银行贷款要求的房产地产等抵押物,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很难。在调查的20多家小微企业中,2011 年全年产品适销对路,但缺乏流动资金的多达50%以上,90%以上的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筹措资金,初创业阶段的小微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是最大的困难。

调查结果表明,在实现融资的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主要借款渠道仍是亲戚朋友,亲朋好友是小微企业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

三是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紫阳小微企业大部分是由家族式的作坊发展而来的,企业虽然做大了,但是管理模式仍然走不出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企业创办初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现代管理理念的推陈出新,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这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优惠政策而不能享受,因此这也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四是工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新技术产业项目企业偏少,产业技术含量还不高。企业对科技研发投入较低,缺乏创新人才,在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展缓慢,产品依然存在“量大质低”的现象,抵抗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薄弱。

五是转型升级遇到困难。在国家大力提倡企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政策下,但小微企业在资金和人才方面都遇到很大困难,还有就是发展方向不明确,要怎样转型,向什么样的方向转型多没有明确的方向。

六是用地成本较高。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和土地监管体系,致使小微企业采用以租代征的方式建厂,用地成本相对提高,土地抵押贷款难,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另外产业发展分散,园区化程度不高,不利于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

七是企业职工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人才严重缺乏。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从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看,被调查的企业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占4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9%。从从业人员的来源看,我县从事小微企业的人员多数来自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民。

八是政策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有近30%的企业主不知道国务院支持发展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及税费优惠,有近50%不知道其内容,这说明一方面我们的管理部门没有将应该减免的税费等政策向经营者讲清;另一方面是收费项目杂,不少企业主都说政府的政策是好的,可在实际执行中有走样的问题。

五、推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发展小微企业事关经济社会大局,是带动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把发展小微企业放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来抓,将小微企业发展任务目标列入全县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成立小微企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责任,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形成工作合力。根据国家、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及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关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尽快实现本地与上级政策的有效对接。建立健全调度、协调、督查、考核机制,为推动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上级制定推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规划,从财税扶持、企业贷款、防范金融风险、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小微企业从事国家急需发展的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小微企业的合理布局。扶持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与利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原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小微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微利型企业,建议税费政策方面予以倾斜,适当减免税费。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全县上下深化对发展小微企业的认识,以全民创业为抓手,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有关部门及政府网站、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扶持小微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成功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发挥好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的社会效应。适时组织小微企业家、厂长、老板及有创业欲望的干部群众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更新观念,激发创业热情。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打造让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企业创大业的平台,再掀新一轮全民创业热潮。

四是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针对中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的实际,建议省、市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出台有关政策,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建议成立创新扶持基金,鼓励企业自建或联合建立产品研发中心、试制中心、检测中心等科技机构,对有愿望、有需要的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智力支撑。

五是加强规划引导,培植和壮大优势产业,推进产业聚集。各镇可整合闲散场地,建立小微企业孵化园。同时发挥传统优势,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例如,在紫阳县汉城镇、双安镇蒿坪镇一线在抓好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发挥产业优势,搞好规模种植和养殖,重点抓好紫阳富硒基地建设。任何沿线矿产资源加工已初具规模,力求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挥好大企业、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围绕龙头企业的配套带动,延伸上下链条,使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配套发展,互利共赢。突出扶持重点,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优势行业企业加快技术设备更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重点支持发展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管理较好的企业,并从全县小微企业中筛选出100-200 家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实行有关职能部门、乡镇干部挂包企业负责制,严格考核奖惩,切实助推小微企业成长壮大。

六是加快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建议大力发展各类社会服务组织,完善有利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快信息交流网络、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人才培训机构及人才市场、法律咨询维权等服务平台的建设,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建议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全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积极帮助企业通过市场获得资源和要素,努力解决小微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议进一步理顺企业管理体制,探索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七是进一步落实小微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组建各种行业商会、协会,发挥平台作用,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和互助。工商、税务、环保、安监、人力资源、财政等各职能部门要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积极主动地为小微企业搞好服务。对于国家、省等上级部门制定的多项支持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应及时梳理、公布和执行,经济主管部门要编辑成册,印发到各小微企业,切实让小微企业用足用好,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见到成效。

小微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第3篇

1 研究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据统计, 中国九成以上的企业都是小微企业, 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税收都由小微企业缴纳, 大量的工作岗位也由小微企业所提供。国家应该认识到小微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小微企业的困境是我国工业发展阶段必须攻克的难题。因此, 研究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小微企业扎根农村, 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调研的37家邳州林业加工型小微企业都是乡镇企业, 除了技术人员, 大量的工人都是来自周边村镇的农民。据统计, 这些小微企业中, 工人数量在200人~500人不等, 总计超过了13000人。而根据管理部门的数据, 当地110万的人口中, 青壮年劳动力超过半数都从事林业的加工生产。因此, 这些林业加工型小微企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我国拥有大量的农业人口, 很多农民为了相对较高的收入进城打工, 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加剧了城乡发展不平衡。而这些扎根农村的小微企业大量驻扎在乡镇, 成为了农民的更好选择, 避免了人口流失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 有了在当地打工的条件, 大量农民会在农忙时务农, 农闲时到林业加工型企业打工。因此, 乡镇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实际情况, 扶植一批小微企业是很有必要的。

1.2 小微企业能够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从调研的林业小微企业来看, 首先, 这批林业加工型小微企业安置了很多的农村劳动力, 避免了人口外流, 使他们在当地消费, 大大的促进了邳州的经济发展;其次, 小微企业的发展使得农林业和工业有机结合, 从客观上拉动了农村的工业化, 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税收。中国小微企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更是占据着县域经济的绝对比重, 在各地的乡镇发展好一批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小微企业, 会充分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1.3 小微企业能够促进市场竞争, 优化资源配置

在邳州当地, 有超过500家林业加工型小微企业高度参与市场竞争, 并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 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 客观上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正是这种集中化生产, 高度竞争的经营模式, 使得邳州的林业加工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声誉, 并有大量产品能够出口, 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起到了积极作用。

1.4 小微企业是发展农村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

相对低效的农业生产使得农村农业发展缓慢。而邳州的林业加工业从另外一条渠道解决了当地难以发展农业规模经济的困境。集中化的规模性作业使得农村的生产更加高效, 有利于当地发展规模经济。有了邳州的成功经验, 其他的农村地区在管理部门的正确引导下, 也能发挥当地特色及优势, 从而发展规模化的生产。

2 小微企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目前, 邳州林业加工型小微企陷入了停滞不前、甚至规模逐渐缩小的困局, 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带来的结构性衰退, 另一方面根据该地区实际情况, 这些小微企业自身面对的微观问题使得衰退成为了一种必然。

2.1 产品质量管理不规范

根据调查, 调研的邳州37家林业小微企业中, 只有两家具备质量检测部门, 其他的对于检测部门没有概念或是坦言经济实力不够。这不免带来一种恶性循环, 即从思想和经济上, 这些小微企业不具备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能力, 销售额便会逐年减少, 利润率也会逐年下降。这不是邳州当地小微企业仅有的困境, 大部分劳动力密集型小微企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资金的局限以及管理者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 都会使得企业产品的质量不为市场所接受, 最终失去竞争力。

2.2 缺乏协调性

邳州成立了林业加工型企业的商会, 但据调查, 大部分企业不愿入会。据部分企业主坦言, 商会的领导者也是业内人士, 因此对他们的公正程度保持怀疑。由于这些企业大都是家族所创, 内部的管理人员也大都是家族成员, 所以小微企业的首要目标并不是扩大规模, 只是为家族创造财富。因而企业间的协调会遇到诸多实际问题。

2.3 高风险民间借贷的存在

邳州的林业加工型小微企业的资产组成中存在大量的民间借贷, 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这类小微企业有先入为主的歧视。小微企业的信用不足以借到银行贷款, 便会以其他途径寻求融资, 而民间借贷的利率远远高于银行的利率。邳州林业加工型小微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在5%, 资本周转率大约在3到4次, 大量的民间高利贷的资金成本高于资本所能带来的15%~20%的收益, 导致企业实质上入不敷出。而中国的小微企业就像邳州的这类企业一样, 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 不存在先进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没有大幅度提高利润率的能力, 一旦资本收益小于资本成本, 那么就会处于亏损状态。

2.4 当地政府部门保大弃小战略

从总体上看, 国家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但在地方上, 当地管理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较大困难。以邳州林业加工型小微企业为例, 其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地政府的管控能力, 只有一些相对规范的企业能够依法管理, 其他企业一直游走在黑白边缘的灰色地带。还有一部分“企业”, 虽然和其他小微企业的运作相似, 却没有法人代表, 也没有依法注册, 生产也较为随性。这些不规范的企业, 根据当地管理部门的说法, 有扰乱市场之嫌, 损害了其他合法经营企业的利益, 进而打击了它们正规操作的积极性。因此, 当地部门的“保大弃小”战略, 就是要限制不合规定企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几家符合规定的企业。很多小微企业如果不能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 尽快走上正轨, 那么就将会受到管理部门的反作用力, 而非支持。小微企业大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在地区建设发展前期, 大量小微企业会被鼓励发展, 而进入较为稳定的时期后, 没有迅速完善自身条件, 不符合当下实际情况的小微企业就会被要求退出市场。

3 解决小微企业困境的对策

解决小微企业的困境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传统的国家支持、金融机构扶持等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宏观的政策也无法百分之百的适用于地方。小微企业想要成功融资, 扩大规模, 只能采用创新的方法。

3.1 设立完备的检测部门, 提高产品质量

完备的检测部门是一个企业对于其产品质量的保证, 也是客户购买该企业产品的保证。不断提高自身产品质量与成功的融资相辅相成。没有成功的融资, 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完善产品, 而没有高质量的产品, 就没有足够的销售规模, 也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因此, 对于当地的林业加工型小微企业来说, 设立完备的检测部门以提高产品质量是重中之重。据调查, 37家林业加工型小微企业之中, 只有两家设有检测部门, 也意味着大量质量不被保证的产品投入了市场。在博弈论领域, 根据效率差异划分市场类型, 如果所有好商品的卖方将商品投入市场, 部分差商品的卖方也将商品投入市场, 那么买方便不是买下市场上所有的商品, 而是以一定概率决定是否买进, 此时市场接近失败。因此, 那些生产差商品的企业, 正如有关部门所说, 确实扰乱了市场, 让客户对整个林业加工企业的产品都产生了不信任, 间接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 也损害了整个市场的发展。由此, 督促所有的林业加工型小微企业设立完备的检测部门是必须的。同理, 于任何小微企业而言, 对于自己产品质量的保证也是生存的法则。

3.2 发展小微企业联保机制

以邳州林业加工型小微企业为例。由于该地区存在大量同种类型的企业, 即便它们难以接受统一的管控, 但依然可以促使它们互帮互助。政府有关部门作为发起人牵线, 符合规定, 通过审查的企业加入, 推动联保的发展。一家企业需要贷款, 其他家企业共同为它担保, 如此, 一方面相对雄厚的资金后盾可以使得金融机构放心的放贷, 另一方面也分散了少数几家企业作为担保人的风险。但是, 这个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某家企业贷款数额与其担保数额的比例。

3.3 发展供应链金融, 在“链”上进行融资

邳州林业加工型小微企业, 在整条供应链上属于缺少资金的弱势群体, 但缺少了它们, 整条供应链都无法正常运作, 因此, 供应链可以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渠道。

以邳州林业小微企业为例, 下游的板材精加工企业总是需要小微企业提供的粗加工板材, 一个林业加工型的小微企业只要获得了订单, 就一定能销售出产品, 收回货款。即便是市场上对于下游精加工企业的产品需求量减少, 也会在上下游企业的合同中体现出来。因此, 金融机构根据采购订单发放给小微企业贷款, 存在的风险很小。作为小微企业, 在销售过程结束, 资金得以回笼时, 需要控制好投入再生产的资金以及需要偿还贷款的比例, 以维持在金融机构那里的良好信誉, 就可以较为舒适的取得下一周期的贷款。

由于下游企业拖欠了小微企业的货款, 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小微企业就会因此而资金链断裂以至不能开始下一个周期的生产。金融机构应该看到下游企业偿还货款的能力, 以应付账款作为小微企业取得贷款的担保, 帮助小微企业融资。如此, 小微企业不至于失去继续经营的能力, 而下游企业货款的偿还也可以保证金融机构的权益。

需要融资的小微企业将质押存货, 即板材原料交给银行以获取相应贷款, 银行则委托物流企业对板材及小微企业进行相应的业务控制。银行允许企业在保持板材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将质押存货变现, 从而促使小微企业生产及销售的进行。

4 结语

小微企业想要生存发展, 并不能把希望主要寄托在国家和金融机构的直接支持上, 而应不断完善自身的产品, 从创新的渠道取得资金支持。同时, 小微企业主也应该摒弃传统的家族经营模式, 顺应当下市场, 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只有参与合作, 与其他合作伙伴形成当下市场中的有机整体, 才能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车湘辉.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优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3 (18) .

[2]于洋.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3]彭娟.探讨小微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及发展战略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18) .

[4]小微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研究——基于管理者特征和市场导向视角[J].商业时代, 2013 (36) .

[5]徐良英.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2 (11) .

[6]赵永乐.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二版)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小微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第4篇

一、小微金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多家银行陆续提出向小微金融转型,并在小微金融领域开展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从前期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形势预判上看,当前正处于银行业发展小微金融的黄金(1318.70, 1.70, 0.13%)时期。

小微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小微企业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有益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质量不断提升。2013年,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4%,创造全国GDP的65%,提供了全国城镇就业岗位的85%,上缴利税占60%。小微企业为中国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带来了强劲的乘数效应和社会效益。银行肩负着调节社会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必须对这一重要力量积极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小微企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从政策面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昭示,每一轮改革热潮都会促发创业热潮,也会有一批优秀小微企业脱颖而出;随着新三十六条、小微企业发展二十九条、银十条、国九条,以及财税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各项具体政策的落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越来越多。从经济面看,新型城镇化推进、新兴产业崛起、居民收入提升等,都将推动多元化、多层次市场需求的形成,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从技术层面看,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电商平台的兴起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小微企业延伸市场触角、降低经营成本提供了渠道平台。

银行业向小微金融积极转型。长期以来,在风险把控、规模依赖等本能驱动下,银行习惯于围绕大客户开展业务。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大企业对银行融资的依赖度逐步降低,存贷款定价吸引力减弱,银行依靠服务少数大客户赚取丰厚利润的日子一去不返。而小微企业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金融需求增加迅猛,对银行依存度相对较高,风险相对分散,对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更为有利。银行业向小微金融转型,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政府、监管三令五申引导,而是逐步成为银行内在的战略诉求。

二、小微金融尚有战略壁垒须突破

尽管小微金融具有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小微企业的一些固有特点,使得银行按照经济原则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融资服务方面,面临不少现实的壁垒。

壁垒之一:风险防范。小微企业经营信息透明度较低、财务报表规范性较差、对抗外部经济波动能力较弱、有效担保和抵押不足,这都使得小微贷款较大型龙头企业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更高,银行甄别符合条件客户的难度较大。如果风险防范不到位,小微金融甚至会“未入蓝海、已陷泥沼”。

壁垒之二:成本控制。尽管小微贷款的风险定价较高,但由于金额小、期限短、派生业务少,单笔小微贷款和单个小微客户给银行带来的绝对收益并不多。在传统信贷模式下,一笔小微贷款与大企业贷款所花费的精力相差无几,甚至对相关业务人员的尽职程度、综合能力等要求更高,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运营管理成本。如何控制成本是银行持续发展小微金融必须攻克的难题。

壁垒之三:资源配置。近年来银行业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贷款额度受控、存贷比刚性约束,而大部分小微企业贷款多、存款少,且融资需求“短、频、急”,对银行的资金摆布是一个重大考验!如何发展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如何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效益,这些问题都亟待破解。

三、小微金融战略路在脚下

所谓战略,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就是用来获取核心竞争优势的全局性谋略、方案和对策。银行选择小微金融的战略之路,必须明确战略定位,制定战略方针,找准战略抓手,夯实战略支撑。

一是要明确差异化的战略定位

越是在满腔热情投向小微金融的时候,银行越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避免一拥而上“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小微金融市场容量巨大,客观上为银行业差异化拓展业务提供广阔空间。各家银行可根据自身的业务专长、区域摆布、风险偏好、收益诉求等实际情况,对小微客群进一步细分和深挖,选择适合自身的目标客户、展业模式等,发挥各自在供应链融资、现金管理平台、专业市场渠道、信用卡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切入点和定位。通过各家银行的错位发展,让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小微客户都能享受到银行服务,真正朝普惠金融的方向发展。

二是要制定清晰可行的战略方针

发展小微金融首要就是做好小微信贷业务,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突破口。这并不意味着简单放低小微客户的准入门槛或提高信用额度,而是要求银行在客户选择、风险把控、运营操作等多方面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丰富技术手段,减少与小微客户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让符合条件的小微客户都能较为便捷地获得资金支持。在提供授信的基础上,小微金融要做到“三个延伸”:从单一信贷业务向公私兼容的综合金融服务延伸。加大资金结算、贸易金融、企业理财等对公业务的渗透,同时考虑到小微企业主个人与企业财务需求往往相互融合,积极挖掘面向小微企业主个人及其家庭的财富管理服务,面向企业员工的代发薪、信用卡等业务,通过增加客户对银行的综合回报降低融资成本。从单个客户拓展向客户群批量开发延伸。针对商圈、产业链、商会的小微客户群经营模式和金融需求的共性特点,对特定的小微客户群体开发标准化产品,以集群融资的规模经济效应来分摊作业成本。从单个时点的需求响应向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延伸。在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给予相应的金融支持,如对创业初期的企业给予抵质押门槛低、用款灵活的信贷支持;对成长期的企业提高授信额度,配套现金管理服务等;对于成熟壮大的企业进行综合性的企业融资规划,帮助客户通过股权交易、上市等进行融资。即使企业经营发生困难,也要结合其“换业不换人”、“转地不转行”的特点保持一定联系,在客户“东山再起”时给予相应支持。

三是找准简便易行的战略抓手

小微金融在我国银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长期服务大客户为主的业务模式和惯性思维要向小微金融转型,必须依托易于推广复制的业务模式,最好是有一批内部叫好、外部叫座的产品,既减少战略落地的阻力,也使得小微金融尽快产生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家银行开展小微金融的具体战术和主要抓手各不相同,优秀的案例层出不穷。广发银行2013年针对个体工商户推出“生意人卡”,一张卡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以“一次审批、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按天计息”为特色,受到广大小微客户的热烈追捧,推出市场仅八个月贷款发放量就超过200亿元。

四是建立高效灵敏的战略支撑体系

流程化的运营手段。依托数据平台,对业务流程中的标准化环节进行集中批量处理,节约宝贵的人力资源,并减少人工干预,达到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广发银行去年将全行个人贷款集中上线审批,单笔审批速度提升了近五倍,在全年小微贷款笔数增长了四倍的情况下,基本实现“审批不过夜”

前瞻性的风险管理。系统审批效率虽高,但往往基于历史经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判断,对市场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银行必须加强前瞻性分析,保持审批和管理的精准度。针对小微客户数量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可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预判经济、行业变化趋势和细分客户的发展特征,不断优化风险管理参数,降低审批差错率,未雨绸缪进行风险预警。

扶持性的激励机制。小微金融作为新兴业务,银行可给予倾斜性支持,如对小微业务人员的业务量评估有别于大企业业务人员,适度提高小微业务的不良容忍度,落实监管导向给予风险资产权重优惠,倾斜信贷资源分配等。2013年,广发银行继续设置专项信贷额度,小微贷款增幅高于全行整体贷款增幅10个百分点。在小微贷款达到一定规模后,则应提高对负债自我补充能力、资源投入产出效率等方面的约束要求,引导小微金融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立体化的服务渠道。一方面,做强传统物理网点阵地。广发银行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超过120个小企业金融中心,专营小微金融,未来还会将更多网点转型为小微金融特色机构,对客户提供面对面的贴身服务。另一方面,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获取、了解、筛选客户,并与电商等外部机构开展合作,将小微金融目标群体扩大到网络商户,可将网络交易流水作为授信依据。此外,部分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网络借贷平台等金融服务新模式。

XX市小微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第5篇

根据省局《关于督导落实鲁工商明电〔2014〕73号的通知》(鲁工商明电〔2014〕90号)要求和市局的安排,就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开展专题调研,对全市小微企业发展状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通过认真分析,针对我市小微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了促进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的建议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小微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活跃市场、增加税收、创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特色和活力所在。

1、全市企业规模及分类情况:截至2014年10月15日,我市共登记各类型企业9862户。注册资本总额为274.81亿元。从企业登记类型来看,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联营的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分支机构共有422户,占登记企业总数的4.28%;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492户,占登记企业总数的25.27%;外资企业,内资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私营企业有6948户,占登记企业总数的70.45%。从注册资本统计情况上看,1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9户且均为私营企业,只占总数的0.29%;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企业所占比重最大,所占比例为44.47%,其次为注册资本50—100万元的企业,所占比例为23.83%;再次为。

有些项目的办事程序反而更加复杂、繁琐。

3.优惠政策门槛高,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少,但落实情况不容乐观。一是政策知晓率偏低。此次调研中,绝大多数被访小微企业主对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表示不知情或知之甚少,这其中有认识不到位、政策宣传执行力度不够的原因,与此同时,政企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不畅通现象也客观存在。二是部分政策设置不合理。有些政策门槛过高,大部分小微企业都难以达到申请条件,优惠政策仍难以享受。有些政策规定偏离实际,例如,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实际运行中,很多小微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交的是定额税,税收优惠对他们几乎没有实质意义。三是政策条款细化不足。部分政策存在交叉、重复现象,限制了政策效应的发挥。政策缺乏进一步的操作细则和配套措施,以致难以贯彻落实。此外,政策缺乏时间表和问责制度,容易造成一些部门的懈怠、推诿。

(二)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调查显示,目前我市小微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依然是原始资金积累,大约只有15%左右的企业能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大多数小微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严重影响企业设备更新和产业转型。融资难表现在: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没有专业银行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二是融资成本高。在现行融资体系下,即使有一定的额度可以争取,从申请、评估到落实放贷有相当长的程序和路程。而且贷款门槛高,附加条件多,让人望而生畏。银行不仅会“优中选优”,还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附带绑定一些贷款条件,暗中推高小微企业的资金价格。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主要是通过资产抵押来实现,但大多数小微企业并没有足值的资产可供抵押。由于缺乏足够的抵押物,获得银行贷款融资特别困难。更不用说通过发放债券、股票等其他市场化融资手段。

(三)用地问题突出。部分小微企业在产品市场走势向上,经济效益稳定向好的条件下,有扩大生产规模的愿望,但由于当前土地政策管控力度加大,土地指标紧缺,小微企业用地空间持续紧缩。我市工业用地指标90%以上用于招商引资大项目落地,小微企业只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才有可能适度照顾,占比很低。

(四)用工问题突出。小微企业经济实力、福利待遇和创业环境等均无法与大企业相比,存在难招人、难留人现象。多数企业招工,已经成为一年中不间断的工作。招人难,培养员工也难。小微企业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更是紧缺,很多小微企业反映高端人才“难引进”、专业技工“难招收”,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管理方式落后,发展受阻。全市很多小微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处于低水平重复阶段,再加上管理落后,缺乏远景规划,很难有序实现经营规模扩张和质的飞跃。据了解,大多数微小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管理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微型企业的存活率就不会提高。目前不少小微型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无序,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连会计账都没有,不做成本核算,对如何合理采购,库存、定价和拓展市场茫茫然,填报的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比较落后。部分小微企业还存在着盲目投资、无序竞争以及诚信观念淡薄等现象。这些情况在家族企业更为明显,一旦生产经营出现波动,就会导致企业的关停。

三、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发展小微企业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缓解小微企业发展困境对保障我市经济后劲与活力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改善金融环境,增强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1.鼓励银行扩大、加深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同时,要严厉打击明暗两套账和高利贷行为,坚决取缔手段或性质恶劣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

2.加强政府帮扶企业融资的服务内容建设。开展小微企业免费信用评级,有针对性地帮助小微企业多渠道融资。鼓励开展融资租赁平台建设,建立融资租赁业务奖励补偿机制,吸引各类融资租赁机构来我市设立总部或开设分支机构,创新融资租赁业务,解决企业“无抵押”贷款难问题。

3.健全预警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预警信息的收集汇总并共享,对企业资金链风险进行风险排查,做到早排查、早预警。(二)切实做好小微企业用工保障

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调查报告 第6篇

总行业务部:

按照

督[2014]18号行务督办通知书要求,我支行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立即安排市场营销部对辖内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小微企业信贷基本情况

我行一直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工作重点,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及时了解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情况,并根据小微企业情况设计适合的营销方案。截至

年 月末,我行支持小微企业

家,累计投放小微企业贷款

万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万元,占我行贷款总额

%,贷款涉及农、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类别。

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小微企业除了具有规模小、市场适应性强、市场反应快捷、富有创新精神等优势外,还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人才缺乏等缺陷。同时,小微企业普遍缺乏长期规划与资金储备,对资金的需求往往比较突然与紧迫,要求授信到位的时间比较紧,授信频率相对比较高。小微企业这些因素和特点,决定了对小微企业不可能投入与大中型企业相同的人力物力去进行贷前调查、审批和贷后管理。根据目前的现实情况,我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利率定价高。目前我行的利率定价机制在县域金融机构市场上是最高的,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利润无法承受我行的利率水平,自然而然的就把小微企业挡在了融资的门外。

二是企业可提供抵押物少,无法满足贷款要求。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不多,可供选择的抵押物少,但在实际办理过程中又

要求企业提供足值的抵押物,这些条件限制导致小微企业无法融到所需资金,进一步扩大生产,从而导致经营方面出现资金缺口困难。

三是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普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对企业信息缺乏足够了解,无法掌握真实经营信息、财务状况等情况。

四是小微企业信息反馈来源少。小微企业在人行的征信系统中普遍信息量较少,同时难以像大中型企业一样可在海关、工商财税甚至网络信息中收集客户信息。

五是企业行为个人化。经营良好的企业,往往会由于企业主的个人行为导致整体的经营风险;同时,企业主真实的资信行为亦难以核查掌握,基本都是事后信息的反馈。

三、推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建议

破解小微企业信贷目前面临的困境,帮助小微企业长期健康成长,必须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因势利导相结合,用足用活国家优惠政策与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与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相结合,提高政策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加大工作力度,重在鼓励创新,重在吸纳就业,重在扶小扶微,促进小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针对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我行有几点工作建议:

一是创新风险管理理念。由于融资渠道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存在需求刚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做大做强小微企业业务的关键点是如何把握和控制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风险控制门槛太高,没有有效客户,太低则易发生较大风险损失。科学地管理好风险,才能促进小微企业业务的发展。

二是提升业务经营能力。应按照“专业专注”的原则,进一步创新经营机制,建立完善直接经营管理下的“信贷工厂”专营模式,以“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提高市场响应能力”为原则,创新支行和二级支行构架下“小微企业经营中心-经营分中心”经营服务模式,有效推进

专业化平台建设和中后台业务集中处理的经营管理机制。探索创新小微企业业务发展考核机制,改变以考核“信贷和客户增量、增速,全面覆盖”等办法,从经营信贷向经营客户转变;从单户营销向批量化营销转变;从主要发展中小型客户向小型、微小型客户延伸转变,提升小微企业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机制。同时,严格制定对客户经理的考核措施和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客户经理风险判断和控制能力,促进其加强对客户“三品三表”的尽职调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他行贷款情况、还款能力、企业主人品、是否有潜在风险点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综合评价企业实力。

三是准确把握客户偿债能力。应关注小微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风险,通过对小微企业非财务指标的分析来验证企业提供财务指标的真实性,综合判断客户的实际偿债能力。一方面通过查看小微企业的银行对账单、税单、水电费收据等凭证,分析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是否正常;结合客户生产计划和生产订单或售货合同,判断销售收入实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再是分析实收资本的可靠性。通过验资报告查看资本金是否足额到位,出资方式是现金还是实物;是否存在土地评估增值相应增加资本公积的方式来增加权益。最后分析小微企业盈利水平的真实性。

四是加快服务产品创新。根据小微企业实际情况,创新推出信贷业务等适合小微企业融资要求的产品,研究开发动产、订单、权益、应收账款等抵押贷款品种,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帮助小微企业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强小微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从而防范和化解信贷业务风险。

五是提升贷后管理能力。

1、提高账户管理能力,将开立基本结算账户作为申报授信或业务的主要条件之一,落实客户销售资金归集工作,全面掌握信贷客户资金流变动情况,加强第一还款来源的监控。

2、提高贷款支用管理能力。差别化地明确约定贷款支用方式,确保

小微企业贷款支用合规,建立健全贷款支用台账,规范和完善贷款支用层级审核制度,明确贷款支用逐级审核权限。

3、提高押品管理能力。选择抵质押物要做到形式与品质并重,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市场变化对抵质押物的影响,审慎评估抵质押物价值,定期对抵质押物进行重检,切实起到风险缓释作用。在第二还款来源选择上,优先选择抵质押担保,严格控制关联担保。建立押品的动态监测机制,适时分析、处理押品风险信息,及时识别、评估押品风险,并进行风险提示和控制,实施持续有效监管。

4、提高贷后管理自动化水平。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开发小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私业务系统、对公结算系统的有效对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为贷后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数学下一篇:分析化验室通风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