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范文

2024-09-17

白细胞范文(精选11篇)

白细胞 第1篇

白细胞的意思, 白细胞的解释

【词语】 白细胞

【全拼】: 【báixìbāo】

【释义】: 血细胞的一种。又称白血球。产生在骨髓、脾脏和淋巴结中。白细胞有多种。有的能作变形运动,有吞噬细菌作用。

白细胞 第2篇

补充介绍:(本资料为非专业资料,适合非专业人员阅读)

1单位:个/升(个/L) 2正常值范围:(单位为10个/L)

⑴成人为(4.0-10.0)×10^9个/L

⑵新生儿为(15-20)×10^9个/L

⑶6个月到2岁为(11-12)×10^9个/L

⑷4到14岁为8×10^9个/L

3临床意义:

⑴增多:常见于急性 细菌 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 白血病 等。

⑵减少:镇痛药、 磺胺 类药的服用;病毒感染;免疫 系统 衰弱;放 化疗 的影响。简介

白细胞是一个很大众化的话题,因为到医院看病经常会做化验检查,而最常做的是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中最多用途的就是 白细胞计数 和分类。因此公众有必要对其进行初步的了解,储备相关的基础知识。

白细胞俗称白血球,是人体 血液 中非常重要的一类 血细胞 。白细胞在人体中担负许多重任,它具有吞噬异物并产生 抗体 的作用,机体伤病的损伤治愈能力,抗御 病原体 入侵的能力,对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等。人身体有不适时,经常会通过白细胞数量的.显著变化而表现出来。因此到医院看病很多情况下需要化验血常规,现在医院血常规化验多采用仪器,常有20多项指标,在很多时候医师往往首先关注的是白细胞(WBC)是否改变。白细胞是一种非常特殊且重要的细胞,因此了解其相关的知识非常重要。

说到白细胞的变化首先是数量的变化。正常人白细胞总数在(4.0~10.0)×10^9/L。其实在这个数值上下0.5×10^9/L,也可考虑大致正常,因为这和人们的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成年男女一般都在这个范围内,且性别之间没有太大不同,但是儿童和婴幼儿则完全不同。新生儿出生时白细胞数量可达到(15~20)×10^9/L,在随后的一周中可降至15×10^9/L左右,在2岁以内可达到(10~12)×10^9/L,在5岁以下儿童也往往高于成人水平,平均值在8×10^9/L左右,以后随着年龄的长大,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其实白细胞还可以细分为五种类型,使用仪器或人工方法对这五类细胞分别计数,被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这五类白细胞中 嗜中性粒细胞 占50%~70%, 淋巴细胞 占20%~40%, 单核细胞 占3%~8%, 嗜酸性粒细胞 占1%~5%, 嗜碱性粒细胞 不超过1%。有关白细胞分类检查的相关内容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介绍。

白细胞总数高于10.0×10^9/L通常被认为是异常,是被非常关注的问题,这种升高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我们可以不必担心生理性因素造成的暂时性升高,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病理性增高。白细胞生理性增高往往有以下情况,如剧烈 运动 、体力劳动、冷热水浴后、酷热和严寒、紫外线照射、妇女 月经 期和排卵期、 妊娠 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产后、吸烟者、情绪激动、刺激、儿童剧烈哭闹等因素都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增高。此外在安静和放松状态下较低、活动和餐后适当增高、下午较上午偏高,一天之内的变化甚至可相差一倍,因此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应尽量保持在平静状态下,在相同的 时间 段内检查,其结果才更具参考价值和可比性。

白细胞病理性增高非常重要,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判断。急性细菌性感染白细胞会迅速升高,而且和感染程度呈正比。例如患者常因 感冒 、 发热 、咳嗽、疼痛等症状到医院看病, 医生 多通过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初步判断是否因 细菌性感染 而造成以上的临床症状。白细胞升高往往意味着患者症状因细菌性感染而导致各身体 器官 和组织的急性或慢性的感染、 炎症 、组织损伤等情况,因为白细胞是一类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可以看作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防线,当发生感染时,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会迅速出现(表现为白细胞数量的增多),吞噬入侵人体的细菌、 寄生虫 等病原体。而且这种细菌性感染程度往往与白细胞数量升高成正比。而白细胞不升高往往被看作是病毒入侵导致的感染,白细胞升高呈幅度较小、缓慢的状态。此外各种组织损伤、外伤、手术后、急性失血、中毒、恶性 肿瘤 、急性中毒等白细胞也会有明显升高,但这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其他检查手段进行判断和分析。

白细胞升高最严重的问题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也就是 白血病 ,其白细胞常会明显升高,其升高幅度可以是正常人的数倍或数十倍以上。此类患者不仅白细胞数量出现明显改变,更重要的是其质量发生重要变化,大量幼稚细胞出现在外周血液中。白血病有许多类型,可分为急性与慢性,此时不仅仅要看白细胞数量,还需要做血涂片甚至骨髓穿刺检查、流式细胞分析和 分子 生物 学检查才能确认。

白细胞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滴虫性阴道炎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 患者均有性生活史, 年龄20~55岁, 平均 (38.2±7.9) 岁。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并有性生活史的健康女性30名作为对照组, 年龄19~58岁, 平均 (37.5±6.8) 岁。两组一般资料大体一致。滴虫性阴道炎诊断标准[2]:外阴、阴道口不同程度瘙痒, 白带增多, 呈黄白色, 偶为黄绿色或脓性, 呈稀薄泡沫状, 有腥臭味;妇科检查见阴道黏膜充血及散在的出血点或草莓状突起;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悬滴液显微镜下见阴道毛滴虫, 可确诊为滴虫性阴道炎。所有对象排除免疫缺陷性疾病, 严重心、肝、肾脏疾病, 肺结核, 恶性肿瘤, 急慢性传染病等合并症。

1.2 方法

1.2.1 标本的采集

患者常规取阴道上1/3侧壁分泌物行病原体检查, 然后用3ml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宫颈表面及阴道上段, 于后穹隆吸出灌洗液, 室温下1800r/min离心10min, 分离上清液, 然后-20℃保存, 待行IL-2、IL-10、I L-1 2检测。对照组个体则在妇科体检时采集标本。

1.2.2 阴道灌洗液IL-2、IL-10、IL-12检测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 所用试剂由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阴道灌洗液IL-2、IL-1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IL-10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健康女性阴道微生态环境体系能够保持动态平衡, 主要由于阴道内各种微生物菌落与宿主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作用[3]。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 可能引发不孕症、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严重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4]。细胞因子在阴道炎发病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免疫学因素在滴虫性阴道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可能对滴虫性阴道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5]。

T h细胞是根据功能分类的一个T细胞亚群。据其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分为T h 0、T h 1、T h 2和T h 3四个亚型。目前认为, Th细胞在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的侵袭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T h 1细胞占优势时 (即T h 0细胞更多的分化为T h 1细胞) , 感染病情向痊愈转归;反之若是T h 2细胞占优势 (即Th0细胞更多的分化为T h 2细胞) , 感染病情加重。IL-2和IL-12属于Thl型细胞因子, 可增强Th1细胞的活性, 刺激自然杀伤细胞 (NK) 生长, 诱导NK和淋巴因子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 具有广泛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6]。IL-10属于Th2型细胞因子, 在体内发挥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不仅能抑制IL-2、IL-1β、干扰素γ (INF-γ) 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等的合成, 还能降低单核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 对N K的杀伤能力也有抑制作用[7]。因此, 高水平的IL-10可能对机体抵御外来微生物的侵袭不利。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阴道灌洗液IL-2和IL-1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IL-10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滴虫性阴道炎局部环境中确实呈现T h 2优势反应, 患者抵御外来感染的能力较差。

动物实验显示[8], IL-12在Th0细胞分化为Thl细胞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 若能从免疫学角度对阴道炎患者施加治疗, 可能会提高患者自身抵御滴虫感染的能力, 对加速康复也有重要意义。而开展临床IL-2、IL-10、I L-1 2检测, 对指导临床治疗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 (IL-2) 、白细胞介素-10 (IL-10) 、白细胞介素-12 (IL-12) 在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局部的表达情况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滴虫性阴道炎患者50例 (观察组) 和健康女性30名 (对照组) , 检测两组对象后穹隆吸出灌洗液中的IL-2、IL-10、IL-12含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阴道灌洗液IL-2、IL-1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IL-10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开展临床IL-2、IL-10、IL-12检测, 对指导临床治疗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滴虫性阴道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 0,白细胞介素-1 2

参考文献

[1]郭慧燕, 蒋英, 陈茜.白介素-2、白介素-10和白介素-12在滴虫性阴道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3 (6) :673.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56.

[3]谷学英, 刘志强, 张玲华, 等.一般育龄妇女人群滴虫性阴道炎感染的流行病调查与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5, 13 (8) :502.

[4]周高东, 左自成, 殷利, 等.206例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诊治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1, 11 (6) :37.

[5]Yang H, Cheng EY, Sharma VK, et al.Dendritic cells with TGF-β1 and IL-2 differentiate naive CD4+T cells into alloantigen-specific and allograft protective Foxp3+regulatory T cells[J].Transplantation, 2012, 93 (6) :580.

[6]Lehmann C, Zeis M, Uharek L.Activat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with interleukin 2 (IL-2) and IL-12 increases perforin binding and subsequent lysis of tumour cells[J].Br J Haematol, 2001, 114 (3) :660.

[7]周建光, 杨梅.IL-10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2, 18 (17) :2743.

白细胞 第4篇

【关键词】高白细胞白血病;白细胞去除术;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12-02

高白细胞白血病指的是患者的周血白细胞的含量指标大于每升100×109个[1],主要致病的原因是这种现象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病症的综合,在临床中,白细胞中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比例高达一成以上,成为白血病的高危因素,患者在早期如果能够及时地接受准确治疗,就可以大大降低病患的死亡率,白细胞去除术与化疗治疗相结合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也最为快捷的治疗方法,本文以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住院的高白细胞白血病例62名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在高白细胞白血病治疗中传统治疗法与白细胞去除术治疗法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以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住院的高白细胞白血病例62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经过病理学诊断后确定所有参加研究的患者均为高白细胞白血病确诊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6名,女性患者15名,年龄区间在19-71岁之间,M1患者有3名,M3患者2名,M5患者2人,ALL患者2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约1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人;观察组男性患者14名,女性患者17名,年龄区间在22-69岁之间,M1患者有2名,M3患者2名,M5患者2人,ALL患者1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约17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7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等级等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对观察组采用白细胞去除术与传统化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是:首先通过静脉注射的方法向患者输入500毫升的林格溶液,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HCT进行检测,如果其HCT小于0.2的浓度则需要先通过适量的悬浮红细胞进行调整,通过细胞分离机进行单臂的穿刺操作,全血的处理量为4000毫升,使血液的流动速度控制在每分钟50毫升的量,在治疗中采用的抗凝剂ACD-A,使得抗凝剂和血液的流动速度的比值控制在1/11左右,然后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白细胞的分离,每天的分离次数因患者不同而控制在1-2[2]次之间,每次进行细胞分离的时间为1.5个小时,每次单臂穿刺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一次联合化疗,具体操作是:对于M1、M2、M4、M5患者用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化疗,对ALL患者采用泼尼松、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长春新碱化疗。

1.3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治疗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均以百分率表示,当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良反应统计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的患者中出现低血钙症状的患者有4人,观察组中有2人,临床症状表现为四肢麻木、口齿发白和身体抽搐。

对照组中有6人出现低血容量症状,观察组中有8人,临床症状表现为面唇口发白、冒虚汗、头晕恶心、血压降低和心跳加快,这种不良症状已治疗开始后的15分钟左右开始。

总的来说,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15%,对观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2治疗时间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是223分钟,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129分钟,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3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

3 討论

高白细胞白血病是由白血病细胞数量大规模扩大导致的机体肿瘤负荷超载进而使得血液的黏度增加的、阻碍体内微循环正常进行和组织器官的浸润作用而引发的疾病,通常情况下,白细胞白血病的早期病情比较严重而且具有较高而死亡率[3,4],因此,对于此病的有效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直接通过化疗治疗虽然可以实现杀死大量的白细胞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会引发其他类型的疾病,比如肾功能的急性衰竭、血钾的升高等等,反而使得患者的死亡速度快速增加,而白细胞去除术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大量降低患者体内的周血中的白细胞而且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白细胞的负荷以及降低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疾病的发生等,起到延长患者的寿命和减少患者的疼痛的作用,另外,白细胞去除法治疗还能够将大量的处于增殖期的细胞进行清理,这样的话,静止期的细胞就过渡到增殖期中,促进对增殖期的细胞产生作用的化疗治疗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5],因此,白细胞去除法成为目前认可程度最高的高白细胞白血病治疗手段,钱超[6]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

从本文的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较,白细胞去除法在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面,用去除术患者白细胞下降快,降白细胞化疗药使用时间短,副作用小。使患者可尽早行原发病化疗等治疗降白细胞化疗药有红细胞及血小板下降明显,尤其是治疗时间仅为对照组的治疗时间的一半多一点,另外,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其优势也表现的很鲜明,总的来说,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15%,对观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这对于患者来说已是治疗技术的极大提升,在缓解患者的病痛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而言之,虽说白细胞去除法可以得到与传统治疗方法类似的治疗效果,但是白细胞去除法缩短了治疗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郝松枝,孙颖.高白细胞白血病23例治疗体会[J].辽宁医学杂志,2012,33(03):456-457.

[2]常伟荣,吴德沛,朱子玲,顾婷婷.高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去除后疗效与预后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3,28(04):601-602.

[3]周文玲,郝一文,何虎,徐立山,王佩侠.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术在高白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38(01):106-107.

[4]邓建川,周慷,罗云,娄世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2,33(01):108-109.

[5]金洁萍,艾丽梅,李淑芳.高白细胞白血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32(02):208-209.

白细胞14正常吗 第5篇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根据白细胞的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前者常简称为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染色特性,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细胞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具有细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p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正常成人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为4.0×10的九次方到10×10的九次方每升。婴幼儿稍高于成人。

说到白细胞的变化首先是数量的变化。正常人白细胞总数在(4.0~10.0)×10^9/L。其实在这个数值上下0.5×10^9/L,也可考虑大致正常,因为这和人们的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成年男女一般都在这个范围内,且性别之间没有太大不同,但是儿童和婴幼儿则完全不同。

白细胞低怎么回事 第6篇

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细菌入侵的巡逻兵。当细菌等异物入侵时,白细胞便进入被入侵部位,将细菌包围、吞噬、消灭,故白细胞有人体“白色卫士”之称。可见白细胞数减少,就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

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9/升,通俗说就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平均值则为7000个。如果介于4000~7000表示正常偏低,不需治疗;如果低于4000个,就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就需要治疗,比如说,仅仅是轻度减少或一过性减少,复查时未继续下降,又毫无症状或不适,那就不必紧张,也无需治疗。

白细胞低的原因:

1、 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偏低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

2、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3、免疫系统疾病:如果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的话,则会引起白细胞遍低的,因此这个时候应该停止放疗,并且选择一些具有增加白细胞的药物服用。

4、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发生反复,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5、感染: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6、生理因素或其他原因:白细胞的数值,除了疾病因素可以引起变化外,亦受生理因素及其他原因影响,餐后、剧烈运动、寒冷、疼痛、恐惧等可致白细胞升高;冬天白细胞比夏天高,下午检查比清晨高;妊娠亦可使白细胞升高。

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

一是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

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三是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时也应作同样干预,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当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如果血液中其他两种细胞即红细胞和血小板有异常变化,问题就比较复杂,首先要进一步检查,最常做的是骨髓检查,以排除有无其他血液病,然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白细胞减少的预防与调养:

1、注意饮食:避免生冷及不洁饮食以免消化系统感染。

2、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以防止呼吸道感染。

3、避免服用造成骨髓损害或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4、避免接触造成骨髓损害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

宜多样化平衡饮食:平衡膳食是保持正常体重的最好办法。平衡膳食包括粗粮与杂粮搭配,富含热能,适量蛋白,富含纤维素、高无机盐及富含维生素A、C、E、K、叶酸等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玉米、糙米、全麦面、植物油、蜂蜜、蔗糖、蜂王浆、瘦肉、蛋类、豆类、鲜奶、菌菇类、胡萝卜、竹笋、南瓜、黄瓜、菜花、菠菜、白菜、芹菜、黄花菜、西红柿、大蒜、海带、紫菜、海鱼、动物肝、肾,以及人参、枸杞子、山药、灵芝、冬虫夏草及新鲜水果等。宜低脂肪、低盐、低糖膳食,适当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如少食肥肉、乳酪、奶油等。

忌食生葱蒜、猪肉、南瓜、醇酒以及辛温、煎炒、油腻、荤腥厚味、陈腐、发霉等助火生痰有碍脾动的食物。宜食海带、海藻、紫菜、牡蛎、芦笋、鲜猕猴桃等具有化痰软坚散结功能的食物。

可给予益气养血、理气散结之品,巩固疗效,以利康复。如山药粉、糯米、菠菜、丝瓜、海带、鲫鱼、泥鳅、大枣、橘子、山楂、玫瑰花等。

妇科怎么检查白细胞? 第7篇

阴道分泌物检查有大量白细胞是阴道内炎症的体现,本身女性阴道内是准许有少量的白细胞的。10个以内或者++都可以。上皮细胞大量是正常的,阴道糖原代谢导致上皮细胞大量而且身上皮细胞本具有自净作用。白细胞大量,革兰氏阳性杆菌较多,其他均为未见或阴性,这些都是菌群失调造成的

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内分泌激素发生变化,或外来因素如组织损伤、性交,破坏了阴道的生态平衡时,正常的菌群会变成致病菌,冲破阴道屏障而引起感染,使女性染上各种妇科疾病。

★ 妇科检查清洁度三度饮食要注意什么?

★ 做遗传基因都检查什么材料

白细胞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220例, 均经细菌培养确诊。男107例, 女113例。年龄7~71岁, 平均3 5岁。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清洗生殖器官后, 留取中段晨尿标本, 分别采用镜检白细胞法和白细胞酯酶试验检测。镜检白细胞检验:取10ml尿液标本置于试管, 然后将试管置于离心机, 在1200~1300r/min的转速下离心5min, 留0.2ml沉渣, 弃除上清液。取20μl混匀的沉渣革兰染色, 滴于载玻片, 覆盖并贴紧0.8~1.8c m的盖玻片。观察系统采用OLYMPUS光学显微镜进行检测, 以白细胞>5个/HPF为阳性[2]。白细胞酯酶试验:采用Miditron JuniorⅡ型尿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盒和测试纸条 (均为德国宝灵曼公司提供) , 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实验操作。

1 .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方法检验尿液中白细胞的阳性率。

1 .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由表1可见, 白细胞酯酶试验准确率为93.2% (205/2 2 0) , 镜检白细胞检验准确率为9 5.0% (2 0 9/2 2 0) , 两种方法诊断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5, P>0.05) 。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一致性为96.4% (212/220) ;有8例 (3.6%) 出现检测结果不一致, 2例为白细胞酯酶试验阳性而镜检白细胞检验阴性, 6例为白细胞酯酶试验阴性而镜检白细胞检验阳性。

3 讨论

白细胞酯酶试验原理是:由于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的胞质含有白细胞酯酶, 其可以水解吲哚酚酯, 生成有机酸和吲哚酚, 后者可以和重氮盐发生反应生成重氮色素, 或进一步氧化形成靛蓝;或试纸颜色发生变化。由于尿中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酶的含量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从而成为临床上可以检测的指标[3,4]。镜检白细胞检验则是利用显微镜的高倍放大作用, 使肉眼不能观察到的细胞成分呈现于镜下, 具有更强的直观性。

细菌培养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但所需时间较长, 且工作流程较为繁复, 因此在临床上难以大规模使用。本次观察发现, 白细胞酯酶试验准确率为93.2%, 镜检白细胞检验准确率为95.0%, 提示两种方法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本次观察中, 白细胞酯酶试验及镜检白细胞方法都有一定的阴性率。我们分析, 前者可能的原因在于:肠道感染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 还有许多其他的真菌和细菌缺乏硝酸盐还原酶, 因此即使有感染的临床表现, 临床检验结果并不显示阳性[5];后者可能的原因在于:标本污染, 白细胞被破坏, 细胞分布不均匀等, 导致计数结果减少, 从而误判为阴性。两种方法出现阴性的患者中, 仅有3例重合, 提示两种方法联合诊断可能会大幅提高诊断准确率。

值得注意的是, 本次观察对象是已经确诊的患者, 事实上两种方法还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如白细胞酯酶试验中, 尿中阴道分泌物污染可能出现假阳性, 高浓度四环素可能出现假阴性;镜检白细胞检验中, 将细胞碎片计入可能出现假阳性, 沉渣未混合均匀可能出现假阴性。

参考文献

[1]袁红伶, 周晓萍, 张金黎, 等.贝那普利治疗IgA肾病尿蛋白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08, 14 (3) :71-72.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293-296.

[3]刘杰, 林一帆, 张沥, 等.图象自动分析检测MG7抗原表达预测胃癌高危价值探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9, 30 (5) :286.

[4]陈国琴.酯酶试验与镜检白细胞检验结果的比较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29) :97.

白细胞灭菌记 第9篇

白细胞队长接令后,一挥手,大声喝道:“弟兄们,有新任务了,跟我来!”不一会儿,白细胞们就到达了右臂发炎处,远远地就看见细菌们正在大量繁殖,黑压压的一大片,不见尽头,足有上万亿只!白细胞队长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形势严峻!双方兵力悬殊,寡难敌众,于是一边派人去总指挥部请求援兵,一边在主人疼痛不止的哀叫声中,率领众兄弟杀上去。交战中,白细胞们见菌就杀,神勇无比,个个杀红了眼,直杀得血光冲天,细菌横尸遍地,可是细菌却怎么杀也杀不完,他们仗着兵力优势,一排倒下,一排又猛冲上来。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10分钟后,势单力薄的白细胞将士们体力渐渐不支,不少战士倒下,竟被细菌当作营养品给吃了!

此时,主人的右臂又剧烈地颤动起来,大叫不止。接着,又听“啊”的一声惨叫,白细胞队长竟也身负重伤,被细菌活捉了去。眼看白细胞队长就要被青面獠牙的众细菌张口吃掉,说时迟,那时快,白细胞的大批援兵终于在这最关键的时刻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只见援兵个个身穿盔甲,军容整齐,精神抖擞。他们排山倒海般地扑向细菌。细菌们见状,魂飞魄散,不敢恋战,立马丢下白细胞队长,退隐到了肌肤深层底线。

经过几番殊死搏斗,细菌成了白细胞的腹中餐。

发生在臂膀内的肉搏战经过了半小时,硝烟才渐渐散去。白细胞在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后歼灭细菌,奏响凯歌。此时,主人感觉自己的右臂疼痛逐渐减轻而发起痒来。几小时后,发痒处起了米粒大的脓包。那是被杀死的细菌和为捍卫主人的健康而牺牲的白细胞变成的。脓包被挤出来后,主人的痛痒感才全部消失,肌体重新恢复了健康。

白细胞是细菌的天敌和克星,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人类正是仰赖白细胞,才得以健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人类白细胞抗原是什么 第10篇

人类白细胞抗原,英语是human leukocyte antigen,简称HLA。它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位于6号染色体上(6p21.31),包括一系列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与人类的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其中部分基因编码细胞表面抗原,成为每个人的细胞不可混淆的“特征”,是免疫系统区分本身和异体物质的基础。

第一型人类白细胞抗原由一个跨越细胞膜的α链和一个连在这个链上的、细胞外的β2微球蛋白组成。整个分子由四个区组成,其中三个区位于α链上(α1-α3),β2微球蛋白组成第四个区。分子位于细胞外的部分(α1和α2)组成一个凹坑,肽可以粘在这个凹坑里。粘在这里的肽一般是在蛋白酶体里被拆除的蛋白质的残片。免疫细胞(比如CD8+-T细胞)可以检验这些被粘在细胞表面的肽来区分自身和外来的细胞。所有含有细胞核的身体内的细胞都有第一型人类白细胞抗原,这些分子又可以细分为HLA-A、HLA-B和HLA-C。

第二型人类白细胞抗原由一个α链和一个β链组成,两个链都穿过整个细胞膜。在细胞外这个分子有四个区(α1、α2、β1和β2),其中α1和β1组成一个凹坑。第二型人类白细胞抗原比第一型稍大些。只有吞噬性的细胞(比如吞噬细胞)的表面有第二型人类白细胞抗原。在巨噬过程中被溶酶体分解的蛋白质的肽被粘在第二型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凹坑里。这个型的分子又可以下分为HLA-DP、HLA-DQ、HLA-DR、HLA-DN和HLA-DO。

第三型人类白细胞与前两型不同的是第三型人类白细胞抗原是细胞间质中的分子,它参加不分别免疫。它可下分为HLA-C2、HLA-C4和HLA-Bf。

白细胞检查习题及答案 第11篇

一 单项选择题

1.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下列哪种红细胞

A.正常红细胞

B.畸形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2.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5×109/L,分类中性中幼粒细胞0.005,晚幼粒细胞0.06,杆状A核细胞0.25,分叶核细胞0.55,此血象表示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类白血病反应

C.退化性左移 D.退化性右移

3.某患者白细胞计数为1.50×l09/L,但分类100个白细胞时遇到有核红事细胞20个,经校正后此患者白细胞数应报告为

A.1.80×109/L B.1.35×109/L C.1.25×109/L D.1.20×109/L 4.检查红斑狼疮细胞(LEC)的几种方法中,何者阳性率最高

A.血块法

B.末梢血法

C.滴血法

D.去纤维法 5.在白细胞成熟过程中,最先含有特异性颗粒的细胞是

A.中幼粒细胞 B.晚幼粒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杆状核粒细胞

6.下列现象何者与白细胞无关

A.Auer小体

B.Döhle体

C.中毒颗粒

D.Howell-Jolly小体 7.正常生理情况下白细胞变化规律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早晨较高,下午较低

B.安静松弛时较低,进食后比进食前高

C.剧烈运动,剧痛和激动时显著增多

D.妊娠期常轻度增加

8.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最有意义的是

A.贫血

B.白细胞减少

C.LE细胞 D.类风湿因子

9.伴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最好鉴别方法是

A.瑞氏染色后两者颗粒不同

B.瑞氏染色后两者细胞核形态不一

C.可用pH6.4缓冲液进行瑞氏染色

D.可用pH5.4缓冲液进行姬姆萨染色 10.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是

A.伤寒

B.副伤寒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急性链球菌感染 11.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常增多的是

A.伤寒

B.过敏性休克

C.心肌梗塞 D.疤疾

12.中性粒细胞的几种毒性变化,何种表现为核浆发育不平衡

A.中毒颗粒

B.Döhle体 C.空泡

D.退行性变

13.关于几种白细胞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同中性粒细胞的颗粒一样大

B.单核细胞是只有一个核的圆形细胞,通常是过氧化物酶阴性

C.嗜碱性粒细胞一般约占全部自细胞的5%~8% D.淋巴细胞核圆形,偶见凹陷,染色质粗糙致密 14.下列哪项与中性粒细胞退行性变无关

A.胞体肿大

B.核固缩

C.核棘突

D.核溶解

15.关于中性粒细胞核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核分叶多的细胞增多说明造血功能衰退

B.五叶核以上粒细胞超过0.03称核右移

C.核左移常为预后不良之兆 D.疾病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16.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常减少的是

A.脾功能亢进 B.尿毒症

C.急性溶血

D.肺吸虫病

17.下列结果哪项不符合典型的严重感染患者

A.白细胞总数常增加

B.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左移及退行性病变

C.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D.嗜酸性粒细胞常轻度增加

18.血液标本检查红斑狼疮细胞(LEC),除了严格掌握时间.温度及制作涂片要求外,试验关键还在于

A.血凝后马上捣散血块,低速离心后孵育

B.采血后立即放入水浴箱内

C.让血清尽早析出

D.尽早分离出白细胞层

19.关于白细胞核象左移,哪项较为确切

A.粒细胞杆状核以上阶段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 B.外周血片中出现幼稚细胞称核左移

C.未成熟的粒细胞出现在外周血中称核左移

D.分类中发现许多细胞核偏于左侧的粒细胞称核左移

20.正常情况下,血涂片经染色后中性粒细胞核象哪项最多见

A.杆状核

B.二叶核

C.三叶核 D.四叶核

21.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白细胞总数超过20.0×109/L时,一般应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

B.当血涂片上发现幼稚红细胞时,应列入白细胞分类总数中并报告百分率

C.快速染色法无法确定的细胞,应用瑞-姬氏染色复查

D.要避免重复计数,玻片应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曲线移动

22.从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到中幼粒细胞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这类粒细胞应属于

A.分裂池 B.成熟池

C.贮存池

D.循环池

23.在疾病进行期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常提示

A.预后不良 B.预后良好

C.机体抵抗力强

D.骨髓造血机能旺盛

24.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时,如血液稀释20倍,计数9个大方格数得嗜酸性粒细胞21个,则此标本嗜酸性粒细胞应报告为

A.0.466×109/L B.0.932×109/L C.0.420×109/L D.1.050×109/L 2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白细胞中仅有中性粒细胞具有运动功能 B.红斑狼疮细胞的形成常需中性粒细胞参与

C.嗜酸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比中性粒细胞差

D.嗜碱性粒细胞含有组织胺样和肝素样物质

26.取静脉血20μl加至0.78ml白细胞稀释液内,混匀,滴入计数盘,计数五个大方格中白细胞数为625个,则应报告白细胞计数结果为

A.500×109/L B.25.0×109/L C.50.0×109/L D.62.5×I09/L 27.下列不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是

A.嗜碱性粒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28.剧烈运动引起中性粒细胞的暂时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神经兴奋

B.血管收缩

C.骨髓刺激

D.体内白细胞重新分布

29.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常减少的是

A.化脓性炎症

B.疤疾

C.大叶性肺炎

D.尿毒症

30.Pelger-Hüet畸型的特点是

A.染色质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网状,其间有空白间隙

B.中性粒细胞中含包涵体

C.中性粒细胞分叶增多,常为5~9叶

D.通常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缺陷

31.几种白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其胞浆内颗粒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中性粒细胞胞浆中细小均匀的颗粒被染成紫红色

B.嗜酸性粒细胞胞浆内有粗大.均匀的桔红色颗粒

C.单核细胞胞浆内有细小尘土样紫红色颗粒

D.淋巴细胞胞浆内有粗大.大小不均的较多的嗜天青颗粒

32.关于白细胞寿命的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A.从原始细胞到在组织中破坏死亡共10~15天

B.粒细胞在骨髓内发育成熟后释放入血,再进入组织4天内破坏死亡

C.T淋巴细胞寿命项达100天以上

D.B淋巴细胞寿命为30天左右

33.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小儿白细胞变化曲线中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两次交叉时间分别为

A.1~2天,1-2岁

B.2~3天,2~3岁

C.6~9天,4~5岁

D.8~10天,8~10岁

34.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

B.中毒

C.急性出血

D.恶性肿瘤,35.如果血片厚薄均匀,染色良好,每高倍镜下可见4~6个白细胞,则可粗略估计此患者白细胞总数为

A.(4~7)×109/L B.(7~9)×109/L C.(10~12)×109/L D.(13~18)×109/L 36.下列叙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A.能见到多个核仁的细胞,可考虑为幼稚或异常细胞 B.细胞越成熟,核在细胞中所占面积比(N/C)越是增大

C.嗜天青颗粒仅见于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D.核左移为杆状核粒细胞减少的状态

37.伤寒病人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主要原因是哪部分的白细胞增多所致

A.成熟池.B.分裂池

C.循环池

D.边缘池

38.关于不同年龄白细胞的生理变化,哪项是错误的, A.新生儿白细胞一般在15.0×109/L左右

B.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 C.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0.70

D.4~5岁儿童,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基本相等

39.日常白细胞计数仅反映了下列哪部分中的白细胞数

A.分裂池

B.边缘池

C.循环池

D.成熟池

40.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Alder-Reilly畸型的形态特点是

A.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

B.中性粒细胞中有数个直径2~5μm的包涵体

C.中性粒细胞常为杆状或分两叶

D.中性粒细胞含有淡蓝色大而圆的包涵体

41.下列几秒异常白细胞何者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

A.Alder-Reilly畸型

B.Pelger-Hüet畸型

C.chedialk-Higashi畸型

D.May--Hegglin畸型

42.Dohle氏体主要由下述何种物质组成

A.RNA B.变性脂蛋白

C.变性珠蛋白

D.铁蛋白

43.溶血标本不会影响以下检验结果的是

A.红细胞计数 B.白细胞计数 C.血涂片 D.血清钾浓度 E.转氨酶 44.卡波环现认为可能是

A.核残余物 B.脂蛋白变性 C.色素沉着 D.血红蛋白聚集 E.胞质发育异常 45.血涂片计数100个白细胞见25个有核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值为10X109/L,则白细胞计数的真实值为

A.4X109/L B.8X109/L C.10X109/L D.12.5X109/L E.15X109/L 46.不影响血液成分的生理因素是

A.吸烟 B.进食

C.采血方法

D.运动

E.情绪激动

四、名词解释 1.中毒颗粒 2.杜勒体 3.核左移 4.核右移 5.异型淋巴细胞 6.类白血病反应

五、简答题

1.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2.根据粒细胞发育阶段及分布特点人为划分那些部分? 3.中性粒细胞常见的毒性变化有哪些? 4.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六、论述题

1.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2.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有哪些改变?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B 5A 6C 7D 8D 9D 10D 11D 12A 13B 14C 15B 16C 17C 18D 19B 20B 21C 22D 23C 24D 25B 26A 27D 28B 29B 30A 31C 32B 33D 34D 35C 36C 37B 38D 39B 40D 41B 42A 43D 44A 45B 46D 47B 48A 49D 50A 51B 52C 53A 54D 55B 56C 57B 58A 59D 60D 61D 62D 63B 64A 65A 66B 67B 68D 69A 70B 71B 72D 73D 74D 75A 76D 77C 78B 79C 80B 81D 82C 83D 84D 85B 86A 87C 88C 89C 90D 91B 92C 93D 94C 95D 96B 97C 98C 99D 100D 101B 102A 103D 104C 105C 106B 107C 108B 109A 110B 111B 112A 113A 114C 115A 116C 117C 118D 119A 120D 121A 122C 123B 124D 125D 126C 127C 128B 129D 130C 131C 132A 133D 134A 135A 136A 137D 138C 139C 140B 141A 142A 143A 144A 145B 146C 147D 148D 149C 150D 151C 152A 153D 154B 155C 156A 157D 158D 159C 160A 161B 162A 163D 164B 165D 166C 167A 168B 169A 170D 171A 172C 173E 174B 175B 176A 177C 178B 179C 180B 181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DE 3AB 4ABC

三、填空题

1、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2、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3、左手中指 无名指指端 大指 足底内外侧缘部

4、肘部静脉

5厚薄适宜 头体尾分明 边缘整齐 两侧应留有空隙

6、化学的亲和作用 物理的吸附作用

7、白细胞特异性颗粒 细胞核 寄生虫

8、采血位臵选择不当 稀释倍数不准 充液不当 血液发生凝集 误认 仪器不准 混合细胞悬液时产生大量气泡

9、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10、(4~10)×109/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100~300)×109/L 11、9.375×109

12、分裂池 成熟池 储备池 循环池 边缘池

13、急性感染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急性内出血 急性中毒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14、嗜酸性粒细胞

15、嗜碱性粒细胞

16、单核细胞

17、严重化脓菌感染 败血症 恶性肿瘤 急性中毒 大面积烧伤

18、核左移

19、核右移

20、空泡型 不规则型 幼稚型

21、促红细胞生成素 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22、Nacl、Na2SO4 Hgcl 蒸馏水

23、HbA HbF

24、SHb 540nm

25、试剂无毒性 26、120~160g/L 110~150g/L 170~200g/L

27、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造血原料缺乏 红细胞破坏增加 红细胞丢失过多

28、淡红色圆盘状 6.7~7.7微米 浅染 苍白区

29、染色质小体 卡-波环 碱性点彩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

30、血小板生成障碍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血小板分布异常 先天性血小板减少

31、晚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煌焦油蓝 32、0.5%~1.5% 2%~6%(24~84)×109/L

33、增多 减少 34、40%~50% 37%~47%

35、fl(10-15L)Pg(10-12g)(g/L)36、82~92 27~31 320~360

37、<

38、重金属中毒 嗜碱性物质变性

粗细不等的蓝黑色颗粒

39、伤寒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0、各种蛋白质成分比例 总蛋白的浓度

41、红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的形态 红细胞的聚集状态 42、0~15mm/h 0~20mm/h

43、枸橼酸钠

4:1

44、病人血清中存在LE因子

受损或退变的细胞核

具有吞噬活性的白细胞

45、电阻抗法

46、小细胞区 中间细胞区 大细胞区

47、WBC RBC Hb HCT MCH MCV MCHC PLT 白细胞比率 大型白细胞计数

48、红细胞体积大小异常性

变异系数

49、双峰改变

50、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提供参数越来越多 精密度越来越高 速度越来越快 越来越注重环保 质量功能得到加强 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四、名词解释

1、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2、抗凝剂:指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

3、瑞氏染液:由酸性染料伊红核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

4、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

5、杜勒体: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

6、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

7、核右移: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

8、异性淋巴细胞: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异常形态变化

9、网织红细胞: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0、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因为某些重金属中毒,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变性沉淀而形成的

11、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12、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细胞分析仪测量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体积后,计算求得的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大小异常性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来表示

13、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4、贫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的下限,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是一种症状,某些类型的贫血红细胞形态会产生特殊的变化

五、简答题

1、血液的功能有哪些(1)运输功能(2)协调功能

(3)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4)防御功能

2、毛细血管采血法注意事项?(1)采取末梢血以左手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内侧为宜,婴幼儿选用大趾及足底内外缘部采血

(2)严重烧伤患者,选取皮肤完整处采血

(3)采血器材选用一次性“专用采血针”(4)穿刺深度约为3mm(5)切忌用力挤压,避免混入组织液或导致血液凝固

3、临床检验项目常用的抗凝剂有哪些?抗凝原理分别是什么?

(1)枸橼酸钠抗凝剂,枸橼酸钠可以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常用于血栓与止血检验及红细胞沉降率等测定

(2)乙二胺四乙酸,EDTA可以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常用于血小板计数。

(3)草酸钠,草酸钠可以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从而阻止血液凝固。主要用于血栓与止血检查。

(4)双草酸盐抗凝剂,草酸钾可以使血细胞体积缩小,草酸铵可以使血细胞体积胀大,二者适合比例可以保持红细胞形态和体积。常用于血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RET计数等。

(5)肝素,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阻止凝血酶形成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

4、血涂片制备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取血标本一滴臵载玻片的一端,一边缘平滑的一端,从血滴前沿方向接触血液,使血液沿推片散开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平面夹角,平稳的将血向前推进。涂片的厚薄与血滴的大小、推片与载玻片的夹角、推片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

5、瑞氏染色细胞着色原理?

细胞的染色既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又有物理的吸附作用。不同的细胞对染料的亲和力不相同。

1、细胞中的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红色

2、细胞中的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美蓝结合成蓝色

3、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为中性物质

4、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的胞质和细胞核的核仁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与美蓝结合力强,故染成蓝色

6、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1、急性感染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3、急性内出血

4、急性中毒

5、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7、根据粒细胞发育阶段及分布特点人为划分那些部分?

1、分裂池

2、成熟池

3、储备池

4、循环池

5、边缘池

8、中性粒细胞常见的毒性变化有哪些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毒性变化有

1、大小不均

2、中毒颗粒

3、空泡

4、杜勒体

5、核变性

9、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的检测原理?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再与试剂中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光谱吸收曲线。

10、红细胞结构异常通常有哪些?

红细胞结构异常通常有

1、染色质小体

2、卡-波环

3、碱性点彩红细胞

4、有核红细胞

1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

1、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2、造血原料缺乏

3、红细胞破坏增加

4、红细胞丢失过多

1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参考值:成人:0.5%~1.5% 新生儿:2%~6% 临床意义:

1、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

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观察指标

3、作为观察病情的指标

13、血细胞比容测定的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②原发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③新生儿

2、降低见于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但减少的程度并不一定与红细胞计数相一致。②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和输液过多等稀释血症

3、可用作真行红细胞增多症、临床输血及输液治疗疗效观察的一项指标。

4、可用作计算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基础数据。

14、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1、过敏性反应性疾病

2、寄生虫病

3、某些皮肤病

4、血液病

5、某些恶性肿瘤

6、某些传染病

7、某些内分泌疾病

15、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血浆因素:聚集的红细胞团块与血液接触的总面积缩小,受到血浆的阻逆力减弱而使血沉增快,相反,如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减少,而清蛋白增加时,血沉减慢

2、红细胞因素①红细胞的数量②红细胞的形态③红细胞的聚集状态

3、其它因素①血沉管的位臵②温度

16、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临床意义?

1、血沉增快①各种炎症②阻止损伤及坏死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

2、一般临床意义较小。在红细胞

数量增多,如真性细胞增多症和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致血液浓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减低,血沉会减慢

17、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的检测原理?

W.H.Coulter根据血细胞是相对不良导体,当血细胞悬浮电解质溶液中,将小孔管插入细胞悬液,使其管内充满稀释液,而管内安有一个内电极,外侧细胞悬液中有一个电极。当电流接通后,位于小孔两侧电极产生稳定的电流。当一个细胞通过小孔时,由于细胞的导电性质比电解质溶液要低,电路中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加,于是瞬间引起电压变化出现一个脉冲信号。脉冲大小,振幅高低随细胞体积大小产生变化。即细胞体积增大,引起脉冲越大,产生脉冲振幅越高,这种方法称为电阻抗法。

18、白细胞分类计数电阻抗法的分群原则?

经溶血处理白细胞根据体积大小初步分为三群:第一群为小细胞区;第二群为中间细胞区也称单个核细胞区;第三群为大细胞区

六、论述题

1、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①一天之内不同时间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可不同,一般下午较上午高②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等使白细胞增多③新生儿白细胞总数增高④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时白细胞增多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①急性感染②严重的阻止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③急性内出血④急性中毒⑤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3、中性粒细胞减少①某些感染②某些血液病③慢性理化损伤④自身免疫性疾病⑤脾功能亢进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②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③过敏性疾病④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

也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5、淋巴细胞增多①绝对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指的传染病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慢性感染也可见于淋巴细胞增多,但白细胞总数正常,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增多明显,且可导致白细胞总数增高②相对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因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以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

6、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之后,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增高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7、单核细胞增多①某些感染②某些血液病

2、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有哪些改变?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①大小不均②空泡③杜勒体④核变性⑤中毒颗粒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①核左移②核右移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①异常淋巴细胞②具有卫星核

4、其它异常白细胞①巨多核中性粒细胞②棒状小体③Pelger-Huter畸形④Chediak-Huet畸形⑤Alder-Reilly畸形⑥May-Heilly畸形

3、外周血中异常红细胞形态有哪些?

1、大小异常①小红细胞②大红细胞③巨红细胞④红细胞大小不均

2、形态异常①球行红细胞②椭圆形红细胞③镰行红细胞④靶形红细胞⑤口形红细胞⑥棘形红细胞⑦裂片红细胞⑧红细胞形态不齐

3、染色异常①低色素性②高色素性③嗜多色性

4、结构异常①染色质小体②卡-波环③碱性点彩红细胞④有核红细胞

4、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有哪些,分别进行阐述?

原理:

1、电阻抗原理:W.H.Coulter根据血细胞是相对不良导体,当血细胞悬浮电解质溶液中,将小孔管插入细胞悬液,使其管内充满稀释液,而管内安有一个内电极,外侧细胞悬液中有一个电极。当电流接通后,位于小孔两侧电极产生稳定的电流。当一个细胞通过小孔时,由于细胞的导电性质比电解质溶液要

低,电路中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加,于是瞬间引起电压变化出现一个脉冲信号。脉冲大小,振幅高低随细胞体积大小产生变化。即细胞体积增大,引起脉冲越大,产生脉冲振幅越高,这种方法称为电阻抗法。

上一篇:《功夫熊猫》优秀观后感600字作文下一篇:两组国外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