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资产管理

2024-05-11

学校的资产管理(精选8篇)

学校的资产管理 第1篇

为了加强学校的资产管理,杜绝浪费,节约开支,培养师生爱护公共财务的良好习惯,特制定下列制度:

一、固定资产,房屋的固定配备和清洁用具、资料电器、录音、录象、磁带价值不限。均属本制度管理范围。

二、学校资产由总务部门专职人员及各办公室专人管理,清理查点,登记造册,安排使用。

1、记好两本资产帐:固定资产总帐,固定资产分类帐。

2、资产使用,根据学校行政领导意见及各科老师所需和条件的可能进行安排。

3、每年暑假清点一次,漏帐的资产要补记入帐,同时会计一定要把好记帐关及审批制度,报废报损要办理注销手续。

三、资产的计算,一般按原价记帐,无原价的全部估计记帐,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维修等其他费用不记入资产原价。

四、资产原则上不出借,如需借出,需经领导审批,外单位借用资产,一律凭单位介绍信经同意后,方可借出,同时要适量收取一定的折旧费,如有损坏,照价赔偿,贵重物品概不出借。

五、外单位借用教室、会场等必须收取租金,本系统按实际情况酌情收费。本校教师借用须经领导同意,酌收费用。

六、本校教职工借阅图书,根据图书馆管理条例处理。但期末需全部归还,外单位人员一概不出借图书。图书清理和赔偿按图书室规章进行。

七、固定资产的购置,根据学校财力和教学需要,大件由各部门提出申请,交总务处编排计划,开列清单,报校长室审批,方可购买。

八、教室及办公室财务实行责任保管制,教室保管由班主任负责,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负责,专用教室及团队等室与教导处联合另订器材管理使用制度,公物除正常损坏,如有人为损坏,按赔偿制度照价赔偿并教育。

九、有关校舍校产管理和维修、物品领发和出借,公共财务损坏赔偿,应有总务处负责,并订出相应的管理制度。

十、学校物资出门,需由总务处同意,否则门卫有权阻止。

十一、配备教室用品按常规由总务处统一发放,学期结束各班要妥善保管或交总务处统一保管。

十二、每年暑假,学校对各教室、办公室进行维修。修理费由学校负责。

学校的资产管理 第2篇

在西方,最初的组织文化等同于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文化被用于指称一切社会组织中的文化。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组织文化”概念正式纳入教育研究领域,试图借用组织文化研究的一些观点来分析学校组织的特性等,从而掀起了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什么是组织文化呢?对组织文化的界定向来是各说纷纭,莫衷一是。组织文化由共享的信仰、种种期望、价值观以及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所组成。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非正式的文化与正式的文化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控制着组织系统对“这里的行事方式”形成总体上的清晰认识。组织甚至强于科层制,它是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胶合剂,并像屏幕一样,通过它可以观察世界。

学校的资产管理 第3篇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断降低, 加之城乡差距因素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大批农村适龄儿童流入城市。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农村适龄儿童入学人数出现了持续减少的趋势, 农村学校生源逐年萎缩。在此背景下, 近几年教育部门以学生为本, 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 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 大力推行寄宿制工程建设, 寄宿制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一系列深刻变革。

作为在国家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是针对偏远农村教学片分散、师资配置不平衡、教学设施滞后局面探索出的新型办学管理模式。但很多寄宿制学校由于管理经验不足, 不少地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方面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策略的探讨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 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要使它达到科学化、规范化还需不断的努力。我们只有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不断思考、探索、实践和创新, 才能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1.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第一, 责任重于泰山。”学校的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 只有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学校应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学校开展每项工作, 都要从关爱学生生命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实践、反思, 时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意识。

(1) 完善制度, 明确责任。正所谓“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任何一所寄宿制学校必须编织好一张“安全网”。由校长负总责, 分管政教的副校长为直接责任人, 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各处、室分块负责校园安全管理, 形成安全网络细化体系和严厉的责任追究制。贯彻“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做到职责明确, 责任到人。学校还应根据安全工作形势的发展, 不断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比如: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值班管理、学生管理、防火防灾和食品卫生管理、健康体检等工作。凡涉及学校安全的各项工作, 都做到有章可循, 违章必究, 不留盲点, 不出漏洞。学校要建立安全事故处置领导小组, 结合学校实际, 制定意外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2) 加强安全教育, 促进学生自我保护。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 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学校要从以下几方面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创设教育的环境。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观看录像, 设置宣传专栏、校园广播、黑板报等, 宣传防火灾、防踩踏、防溺水、防交通事故等安全知识, 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利用主题班会、活动课等途径, 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 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学校经常请派出所、司法所、交警支队的同志到校进行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精心组织应对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安全演练, 培养学生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

(3) 加强检查力度, 做好安全预防。在校园内进行地毯式的检查, 检查学生是否携带弹簧刀、匕首、电工刀等危害学生安全的管制刀具, 收缴各种低级趣味的音像制品及书籍, 防止意外发生;建立问题学生的成长档案, 及时调适和监控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 作好安全预防工作;给家长发送《告家长书》, 加强家校联系, 以确保学生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安全, 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实现爱的教育

爱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的根本。温家宝总理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中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一切。”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父母都不在身边, 更需要来自学校教师的真情关爱。因此, 我认为寄宿制学校更应该高度重视对教师师德和爱心的培养。首先, 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极强的责任心。热爱和忠于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否则一切都是空话。其次是要热爱学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教学枯燥, 像山泉枯竭一样。”教师要“以爱为本”, 把爱心像阳光般无私地撒向学生, 教育应当让爱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让学生对人生充满阳光、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亲其师, 信其道”, 只有教师真挚地爱每个学生, 对学生更多亲近、爱护、理解, 多和学生交流, 学生才会愿意把教师的要求变成自己内心的愿望, 才会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师要尊重学生, 学会欣赏学生, 以平等、友爱、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

3. 加强宿舍管理, 规范生活习惯

古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 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收获命运。”这句谚语深深地渗透了现代教育管理的理念。宿舍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场所, 学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幸福温馨的环境。因此, 学校要通过强化宿舍管理, 规范学生生活习惯, 提升学生的道德行为准则。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多年的教育经验,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制定制度, 规范学生的习惯。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 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 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 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学校要制定《文明宿舍评选办法》、《宿舍公约》、《学生作息条例》等制度, 利用学校集会、晨会、班会等时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学习, 做到人人知晓宿舍管理规定, 从而使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进而形成行为习惯。

(2) 落实制度, 强化生活习惯。宿舍值班室每天必须有一名值班领导和值日教师值班, 配备电话、常用药品、教师电话本, 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午晚睡期间, 值日教师和宿舍管理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学生宿舍, 查看宿舍纪律, 清点各宿舍人数, 询问学生身体情况, 并做好当天的值班记录, 如有情况马上反映到值日领导处, 立刻处理, 这样的管理促使学生形成守纪的习惯。强化学生宿舍的内务整理, 物品摆放要大方得体, 室内地面无纸屑、积水、墙上无印迹, 室内无垃圾、窗台无灰尘。通过强化管理, 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使其克服了生活懒散、拖沓、杂乱无章的生活作风。形成生活有节奏、有规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会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3) 打造宿舍文化, 提升生活习惯。我校每期都举行一两次文明宿舍评比活动, 让学生为自己的宿舍环境创造“亮点”, 动手把宿舍布置得简约、大方、美观, 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宿舍主人的快乐, 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从而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4. 健全学生档案管理, 建立家校联络平台

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是繁杂琐碎, 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从“细”处考虑。健全学生档案, 做好学生档案管理, 是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每一届新生入学后, 首先由各班主任做好学生基本情况的摸底工作, 然后建立每个学生的详细资料, 如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户主姓名、小学毕业的学校、家庭详细住址、家庭情况、父母的通讯地址及电话, 以及当前监护人联系办法等。对于学生的各项信息, 学校统一格式, 各班登记造册, 用现代化的手段管理, 校长办公室、学校政教处、班主任、宿舍值班室、校警室等可以资源共享, 以备急时需要。班主任还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习惯、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掌握。

住校人数多, 单靠学校管理无法做到顾全大局。学生档案的健全, 构建了学校、家庭的联络平台, 方便了家校联系, 让家长可以有效地参与自己子女的管理, 有效帮助学校解决难题。比如, 学生半夜生病, 值班教师知情后, 如果校医无法解决, 值日领导和值班人员要立刻送到附近医院就医, 同时利用家校联络平台联系学生家长或委托监护人。这样可以使学校全方位协调处理突发事件, 确保学生的住宿安全。

5. 进行人性化服务, 实行个性化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 尤其是笔者所在的广大农村地区, 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 孩子则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人照顾。由于缺乏父母的亲身管教和心灵上的疏导, 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 大多数小孩的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 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这给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 我校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 建立心理咨询室, 由心理教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 学校利用互联网技术, 以QQ为载体, 设立亲情交流专用活动室, 为学生搭建和亲人见面的平台, 供学生定期和亲人互相交流学习、生活情况, 让学生和亲人相互沟通, 畅谈思亲情怀,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和家长的联系、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学校这样人性化服务, 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家长的支持、学生的满意, 大大缓解了学校的压力, 促进了学校的管理。

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育人环境

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一个整洁优美、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 还是悬挂图片标语, 或是利用墙报, 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 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 是教师授业、育人的阵地, 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如果学校的每个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 那么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受到感染与熏陶。所以, 学校应利用好校园内的各种教育园地、科学知识橱窗以及校道走廊等的标语牌、宣传画, 广播、黑板报等校园设施, 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 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学校还应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 为全面培养学生发展搭建起平台。如手抄报比赛、诗歌朗诵、文艺晚会以及球类比赛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 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 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 抵制了消极、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 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因此,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又一方面的重要举措。

总之, 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策略要多调查研究, 积极创新, 探索出适合本校的好方法, 以加强学校管理, 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使寄宿制学校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人才培养的摇篮。

摘要:寄宿制学校的管理, 是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管理者应对学校的管理策略积极地思考, 探索、实践和创新,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学生生活习惯, 健全学生档案管理, 进行个性化教育, 探索出适合本校的管理模式, 有效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学校的资产管理 第4篇

关键词:角色;道德的模范者;杰出的领导者;方向的领跑者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08-2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校长的权力和责任仍然非常明显和突出。有一句话“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就是最好的诠释。在此,笔者之所以把一所学校的好坏如此突出地和一个校长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一个校长要搞坏一所学校是太有可能了,这种情况笔者曾经亲历,所以在学校发展中校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正确评价一个学校,那么就得先要评价它的校长”。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教育新形势下,校长必须践行好以下三个角色:

一、校长要成为教师心中“道德的模范者”。德高为上、身正为范!他的人格魅力是教师追随他的最大动力。“人格”即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个人个性修养与道德素质在社会活动中的显现。校长的个性修养与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影响到一个学校教师的道德素质。校长高尚的人格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他健康高尚的人格特征应能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具有高尚、优秀的人格的校长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容易建立起崇高的威信,而学校管理的效果就好。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校长管理好一个学校的基石。校长要德才兼备,德在才之先。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校长是“人师”的管理者,没有高尚的人格,如何管理好学校?优秀的校长在人格上应有更高的追求。因此,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遵守社会公德,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学校管理中才会有很强的感召力。“己不正,难正人。”同样一个做人的道理,同样一件事情,品行好的校长讲出来的话教师心悦诚服;而出自一个品行不端的领导之口,教师往往不以为然,甚至“台上他讲,台下讲他”。“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校长身不正,学校则政不通、令不行,学校管理一团糟。所以,校长要以德治校。

(二)廉洁公正是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有的重要品格。校长“公”,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就高,民主气氛就浓;校长“廉”,在教师面前自然就具有很高的威信。只有廉洁公正,校长说的才会有人听,作的决定才会有人执行。不廉则不正,不正则不顺,廉洁治校是保证教育公正的前提。廉洁是校长必须遵循并身体力行的道德品质,是校长的治校之本。

校长廉洁首先要有以义取利的道德价值观。校长廉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关系到教师的情绪、教师与社会对校长的信任以及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义利”中要义在先,以义取利,在“得失间要 “舍得”,舍去的是名、利,得到的是教师的尊重、信赖、敬畏;不讲 “得失”,得到了名、利,失去的必将是民心、道德、威信,失去的是信赖与尊重。“正其道不求其利,明其谊不计其功。”校长要甘于吃亏,在名利上讲风格,只有做到了清廉,在学校管理中才不会受到制约,才能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校长要有公正治校的品格,校长的处事态度必然会引起教师的极大关注,因此,校长必须做到公正。处事要公正,对人要公平。要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对教职工关心的学校建设、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评岗、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要进行阳光操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四公开:制度方案公开,指标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要敢于坚持原则,维护制度的威严,在原则与制度面前,对人或事的处理不能人情化、情绪化,否则就难免失去公平、公正。因此,校长要以公廉治校。

(三)诚信、仁爱、宽容是对校长的基本道德要求。校长应具有诚信为本的社会行为观。校长要热爱教育、热爱教师、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要做到规范办学行为,依法治校。对人要真诚,学校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要以人为本,以诚待人。校长要善于表露自身教育情感的丰富性和细腻性,注意换位思考,团结班子,倾真情于教师,常与教师交流,学会宽人,敢于承担责任。管理上要体现相互关心、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协作的人文精神。实践证明,学校管理中的情感投入是一笔无形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它能使全体教职工产生心理相容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形成上下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气氛,充分调动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教职工都能当家作主,对每件事都会认真负责,形成合力。校长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用其所长、尽其所能,激发教师爱岗敬业。在生活上,坚持“心治”为上,及时为教师排忧解难,关心每一位教职工,尽可能为教职工创造一个心情舒畅、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

现在,在学校管理中,干部走向年轻化。年轻干部有思想、有活力、有干劲。但笔者也看到了因自身道德修养而出问题的年轻干部。所以,学校教育要以德为先,校长的角色更要以德为首。

二、校长应成为教师心中“杰出的领导者”。校长是教师的领导者。校长的观察力、判断力、决策力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校长在学校的发展过程必须有高超的领导力。

(一)校长应该能站得高,看得远。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管理来自于决策,谁来决策,怎样决策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班子,必须站得高,看得远,特别是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校长要走在教师队伍的前面,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把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要不断地完善管理思想,更新办学理念,建立长效机制,立足全面发展,高瞻远瞩,科学管理。

(二)校长要成为高明的团结者和组织者。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实行全员管理,民主决策,只有这样,学校的制度执行起来才会深入人心,才会行之有效。

(三)校长要成为沟通的高手。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靠他与人沟通的能力”。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学校的很多变革、决策、创新都必须要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可,当教师出现疑惑乃至不理解甚至反对的声音时,就需要领导和他们进行沟通。所以管理离不开沟通,每一个校长都应将沟通提升到管理策略的高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学习沟通艺术,重视沟通的主动性和双向性,促进学校管理顺畅而高效地展开。

(四)校长要舍得放权,科学分层管理。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最少的领导才是最好的领导”,一个优秀的校长,不应该成为全校做事最多的人,而应成为全校做事最精的人。校长有效的分权管理,能满足下属“尊重的需要”,激发下属“自我实现”的欲望,能使下属以满腔热情和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工作,创造最大的效率,同时使领导集体这个协作系统的效能达到最大。

(五)校长应具有果敢的气质、开朗的性格和健康的情绪、勇于决断和承担责任。学校工作纷繁复杂,承受着来自各方面(包括自身)的压力。面对学校许多棘手问题,校长不应回避、敷衍,而应抓住主要矛盾,逐个解决。作为校长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学校管理工作抱有明确的目的与坚定的信念,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充满必胜的信心,沉着自制。要善于支配情感,学会自宽,在困难面前百折不回,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临危而不惊,遇困而不乱,稳定局面,给教师以表率。

校长的领导力是学校管理能否顺畅的关键。而领导力决不是拍脑袋就能拍出来的,只有通过深思熟虑、不断实践,只有具有完善的工作思路和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校长的领导力。

三、校长应成为教师心中“方向的领跑者”。学校教育决不允许外行领导。校长不应该仅仅是一名管理者,还应该是一名学术研究者、方向领跑者。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过去那种只当“甩手掌柜”的校长不再是一名“合格”的学校管理者。新时期人才观赋予了我们全新的使命。作为校长,不管是在理论学习方面,还是在工作实践方面,都要有扮演好教师队伍“领头雁”的角色意识,充分认识教育理论的先导性和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与教师一道,认真学习,不断反思,积极探索,深化研究,深刻理解课程改革内容,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新内涵。

(一)校长要成为教师工作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引领教师逐步成为学习型、科研型和专家型的新型工作者。一个学校没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会是一句空话。

(二)校长要抓住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例如在当前“减负增效”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何改变评价机制?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校长要始终抓住教育发展的脉搏,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形成学校发展的特色。

在学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校长要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不跟风、不急功近利!始终把教育的使命放在第一位。

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异同 第5篇

摘要:本文主要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管理方法,管理的执行者,管理对象,管理模式等方面来谈这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班级管理

学校管理

区别

联系

管理是什么呢?管理(manage)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广义的管理是指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狭义的管理就是指挥他人能用其他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而在我看来,管理是一门“通过别人完成任务的艺术”,管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管理是无空白、无重叠、指挥流畅、上下贯通、事情有人管、责任有人担。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管理分为不同的种类,本文就先来谈谈在教育领域内的两种管理: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

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参与者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班委会)的管理合起来,构成班级管理。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因此,建设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

1.班级组织建设

2.班级制度管理

3.班级教学管理

4.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管理的功能和目的: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因此,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来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安排、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班级是学生全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组织中存在着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存在着一定的组织层次和工作分工。因此,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就是不但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而且要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学习,获得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学校管理可分为两种:一是国家和政府所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对学校的管理,二是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学校是有目的有组织有领导的人群集合体,要维系人群,协调各种活动,必须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组织制度。联系:

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目的都是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校工作目标的实现。班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坚实有效,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教育的水平。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有效的班级管理是维护学校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基本保障。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班级管理。另外,良好的学校管理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可以正常运行的条件,只有学校管理得当,班级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区别:

1、管理对象不同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而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它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参与者是教师与学生双方。

而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指管理者认识和实践管理活动的客观事物。主要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管理者进行管理就是以意志和权力作用于他们,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达到目的和要求。人、财、物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资源。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教职工和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力资源。

2、管理的执行者不同

班级管理者主要是班主任和教师。虽然班级管理需要学生参与承担一定的管理任务,但这并不等于将班级交给学生管理。学生可以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但学生却不承担任何责任,学生无论在怎样的一种情况下,也不可能真正成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但真正的管理者仍然是班主任而决不是学生。如果学校以行政的手段,使各班没有班主任,那学校所指派的人便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仍然不会是学生,这是与班级这一管理形式相对应的必然的客观产物。班主任的管理权限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国家相关法规同时也有明确的规定。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学生人人都可以使班级的管理者,只有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管理出一份力,班级的活动才能更加顺利的进行。

学校管理者又可分为高层管理者(校长),中层管理者,和初级管理者三级。高层管理者是一个总的管理者,他就要管理好学校内部工作,又要协调好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的中层管理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间力量,是学校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学校的初级管理者应该是教师,他们对学生进行管理,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管理的直接践行者。

3、管理方法不同

一个班级由几十名学生组成,要培养好这些学生,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思想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优化他们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类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依靠作为班级领导者和组织者的班主任,作出长期的努力和实践,通过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才能在现代育人工程中描绘出灿烂的前景。

学校管理针对人和事又分为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于人来说,必须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4、管理模式不同 班级管理有三种模式:

“看管式”管理模式,是一种境界比较低的管理模式,一般就是“严”“靠”,属于被动应付式管理,一般这种管理模式大多被初当班主任者所采用。“法治”式

“法治”式的管理模式比“看管”式高级一些,其管理要旨是“以制度除恶扬善”,属于一种预防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多为过渡阶段班主任所采用。“自治“式

“自治”式管理模式即为教师的“无为而治”,式班级的管理的最佳状态,是众多班主任梦想的境界。这种无为而治并非班主任简单的放手,对班级不闻不问,而是班主任适时“有为而治”。

学校管理的模式:

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模式 没有教育质量,学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质量是学校价值的体现,也是学校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

教育质量、效益、成就、荣誉都是全体职工创造的,因此,学校管理就要注重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长的作用就是开发人力资源。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班级管理 第6篇

一、用爱的阳光,发展学生个性,加强人格教育

1.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对人格的发展起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其中人际关系对于个性的发展影响较大。2006年的九月份,新生报到当天,我校安排大扫除我发现有的同学连地都不会扫,此情此景对我的触动很大、感想很多……,第二天,我就召开主题班会——“我是一只飞翔的小鸟”,教会学生应脱离家长呵护的翅膀,一飞冲天,让孩子学会自主、自立,重塑一个新的自我,让家长放心,让老师放心,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创新,为班级献计献策,争创“洁净、温馨、文明、团结”的先进班级。一学期后,学生们已能自己照顾自己,并学会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每周开学学生们都能主动将班级重新布置一番,每当你走进教室总能感觉到一种清新、高雅,赏心悦目的情怀,任课老师都说:“咱班的学生太懂事了,我们上课也不觉得累了。”听了这些话,我感觉到了些许安慰,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

2.爱和尊重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教师的爱,不是居高临下对学生的恩赐,更不是没有原则的溺爱,而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尊重基础上的。教师不仅要热爱、尊重那些学习成绩好和听话的学生,更要用满腔的爱来尊重那些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和不能时时约束自己的学生,想方设法用师爱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这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二、班长轮周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完善学生的自我管理

班级管理的自主性重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

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内化为班级成员的自觉需要,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

一个新的班集体由几十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班级成立之初,学生彼此不了解、不熟悉。这时,班主任就应多观察、多分析每个学生的言行,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表现,在最短的时间里熟悉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更是班级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干部素质,是实现班级管理的关键。因此,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支得力的、具有管理能力、深受学生信赖的干部队伍。开学第一个月,班级实行班委轮周制,每周挑选几名同学做临时班委,全面负责班内各项工作。在这一个月中,我还组织了主题班会“最真实的我”,以联欢会的形式,让同学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在一种放松的环境里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彼此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

一个月后,班级进行公开竞选,整个竞选过程始终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班委成员的决定权交给同学们。在竞选中全班45名同学全都上台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每位同学都愿为班级建设作出贡献。从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中可以看出他们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拳拳之心。班委成立之后,每位班委均能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为班级工作献计献策,使班级工作逐步走上轨道。

三、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育人功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没有刚柔相济的班级管理制度是不行的。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逐见成效。由于学校制度文化的规章设置、仪式和传统的形成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环境,因此可以通过暗示、舆论等特殊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感受到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不带有任何逆反性。所以,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育人功能。

四、创造正确的班级舆论,强化思想育人,是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班级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中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它常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班级成员的动向和言行。正确的班级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重要力量,是班级成员健康成长的精神环境。舆论和班风具有无形的同化力和约束力,对同学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制约班级成员的个性发展。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努力营造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班级气氛。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归纯真的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转化为班级管理实际行为,就是要求班主任组织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让主题活动成为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才是我们开展丰富主题活动的价值追求。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 第7篇

——盘县鸡场坪彝族乡和中小学

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生存的重要条件,它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牵引着教师的生存,学生的生存,以致影响学校的生存。后勤管理是为教师、学生服务的,为教师、学生服务,也就是为学校服务。为此,后勤管理工作对学校的生存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要将学校的后勤管理好,让我们的工作为学校服务、为教师、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现根据本次培训学习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后勤人员应做到的几个工作。

一、后勤人员要树立“两服务”思想

两服务就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校师生生活服务,后勤人员要树立“两服务”的思想,能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认真做好“两服务”工作,服务周到热情。面对当前的教育趋势,学生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多,而优秀的教师却不多。因此,生源、优秀教师成了学校之间竞争的砝码,而我们的竞争手段除了学校条件及教师的素质外,就是后勤服务。学校不再是专业的教书,而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体,后勤服务为载体的学校。我们要将学校打入市场,将学校看成商业机构,教师是学校的员工,学生就是学校的顾客,学校后勤工作直接为教师服务,教师直接服务于学生,学校服务得好,教师也就服务得好,顾客就多。相反,学校服务得不好,教师也服务得不好,顾客自然就少。因为我们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受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

二、后勤人员要明确学校后勤服务的宗旨及工作职责

学校后勤服务的宗旨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因此,不但要服务好教师,更要服务好学生。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靠教师队伍来完成,而教师的工作则靠学生来支撑。一所学校没有学生,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失去实施的对象,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则这所学校就没有教师的存在,学校将从社会的视线中消失。

首先,后勤服务工作要围绕教育教学服务为中心,开展后勤服务工作,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教学。为此,后勤工作要围绕教育教学来开展,教师的教学需要多方面的硬、软件来实施,来为学生服务。从硬件上讲,需要教学用品用具、教学设备;从软上讲,教师更需要的是教学资源。为此,后勤人员要尽可能地满足教师教学服务的需要,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其次,后勤服务要师生生活为主线,开展后勤服务工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工作任务是非常辛苦的,学生的学习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他们更需要得到生活上的关心与支持。关心与支持是安慰人心理障碍的良药,人只要在生活上得到关心、支持,在心理上得到安慰,那么他就会更好地去工作,去服务,赴汤蹈火,再所不辞,再辛苦的工作他也会尽力去完成。

三、后勤人员要深入到教师、学生中去服务

后勤人员不是神仙,你不可能完全了解你的工作是否完全符合教师们教学的需要、学生们的学习需要;不可能完全了解教师们教学、学生们的学习还需要哪些服务;哪些工作没有做到位,服务到位。因

此,我们学校的后勤工作也需要走群众路线,只有将工作深入到教师、学生中去,才会更多地了解到教师们、学生们需要哪些服务,哪些服务不符合教师们的教学工作需要、不符合学生们的学习需要,才能更好地完善后勤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展好后勤服务工作。同时,深入到教师、学生中去,能给自己的找到工作的方向,进一步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让后勤服务工作更好地为教师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

四、后勤人员要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教师、学生及社会服务的,后勤工作更是如此,而不是为自己服务的。在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多数出现自我为中心服务的现象,不去了解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需要哪些服务,后勤服务工作是按照后勤人员的意愿去服务的。有时,教师们提出为教学服务需要什么,后勤人员却认为教师们的需要对自己没有用处或自己不会用而就不去服务。例如:现在的教学中,网络资源是学校、教师们实施教育教学服务必不可少的资源,若后勤人员认为自己不会电脑,更不会上网,网络对自己没有用处而不去配备电脑及网络设备,这给学校工作及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不便。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们也会为此而失去为学生服务的信心,学生及学生家长就会对学校失去信心而转学,社会因此也对学校失去信心。如此而来,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就得不到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支持而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就此告别社会。为此,要搞好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就要改善后勤人员自我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让后勤服

务工作真正地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真正地为师生的生活服务。

学校的资产管理 第8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目标;并提出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 推进教育的管、办、评分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提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化制度建设的目标。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设,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教育法律基本健全、各项政策逐步完善, 为依法治教提供了法律依据;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与参与也达到了空前广泛的程度, 这些都有力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但是, 由于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时难以适应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基础教育规模迅速扩展的形势, 又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造成学校发展水平差距很大, 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完善, 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学秩序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 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这一方面存在着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自身素质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在于对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缺乏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要做到该管的一定要管, 该放的一定要放, 这就需要理清管理的清单, 从而做到管放有据, 管放有度。现在不少地区的管理改革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 既有利于学校依法依规办学, 又有利于发挥学校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区域教育充满活力。但是, 也有些地区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追求片面政绩, 办学思想不端正, 以考试或者升学指标作为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 从而影响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还有一些地区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该管的没有管住, 该放的又没有放够, 特别是不少地区存在多头领导、烦琐检查, 造成学校压力过大而无法集中主要精力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因此, 规范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 已成为学校自我约束、自主办学的关键环节。

督导工作是政府部门加强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落实的重要保证。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 督导队伍不断扩大, 在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监督各级政府和学校规范管理, 指导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以及总结和推广学校办学经验, 发现并研究学校教育出现的带倾向性的问题, 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重要力量。但是, 随着督导工作不断深入和督学队伍不断扩大, 对学校教育管理的相关问题认识不尽一致, 依据的把握不尽合理, 有时督学个人的理解也不尽准确, 这样就影响了督导工作的水平。因此, 统一对学校教育工作评估的基本标准就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方评价是增强对学校教育工作评价的客观性的重要途径, 是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 “管办评”分离将使教育的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虽然我国有过社会机构进行教育评估的实践, 但总体来看这还是新生事物, 在起步阶段需要协助社会评价机构了解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和相关规定, 提供社会评价的参考依据。

由于上述种种情况, 编写一本关于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的书就很有必要。

这本书可以作为对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的基础教材, 不仅有助于对学校督导评价进行指导, 也有助于加强和改进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社会评价机构的自身建设。

本书突出了以下特点:首先是规范性。全书均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 从而将对学校的管理与评估纳入法制化轨道。当前各地方政府与有关部门出台的文件甚多, 有些并不完全符合、甚至违背中央相关的规定, 造成下级文件与上级文件、同级不同部门的文件所做的规定不协调、甚至相互抵触。这就给基层管理和评估带来困惑, 本书将所有与中小学校管理与评估有关的内容都做到于法有据, 这就为法制的统一与规范提供了保障。

其次是综合性。本书涉及了学校管理与评估的各有关方面, 从学校治理结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育资源配置到学校安全管理均有全面的阐述。原来, 有关学校管理问题分散在诸多文件当中, 不便于查找。现在将各文件有关部分摘编于本书之中, 不仅更便于掌握每个部分的内容, 而且有利于综合思考、整体把握, 避免了对各文件精神理解的片面性与碎片化。

再其次是实用性。本书不仅将对理论的阐释、对规定的表述紧密结合, 而且举出了具体的案例并加以评点, 这样就实现了为什么这样做和怎样做的统一。当前, 在管理与评估问题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 上级怎样布置就怎样做, 某位领导干部怎样说就怎样做, 而不思考为什么这样做, 常常在执行中迷失了方向;另一种倾向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道理讲了很多、口号喊得很响, 但不知如何付诸行动, 从而难以取得实效。本书的编写体例无疑有助于“知”与“行”的统一。

上一篇:雀巢咖啡的广告语下一篇:三年级作文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