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人的追星记忆美文

2024-06-15

80年代人的追星记忆美文(精选2篇)

80年代人的追星记忆美文 第1篇

80年代人的追星记忆美文

记得在开博之初,曾经写过一篇叫做“80年代人的感动瞬间”的文章,是自己边哭边写、用心写出来的文章,也很幸运地第一次上了文化博客的首页,虽然点击不多,却有着不少同为80年代出生的朋友的感动留言。到现在回味起来,心中仍然有着不少的感慨,因为文章并不贵在点击,而在于读者是否能够品出其中的真心和诚意,博客贵在交心。娱乐八卦写多了,博客点击也高了,可心里总是空荡荡的,感觉少了些什么,看来,该是写些实在的东西来聊慰自己空虚的精神了。

80年代人,一个在网络上几乎泛滥的名词,一个有着几乎共同志趣、相同思想的年轻群体,也有着共同的追星记忆。我们,也曾疯狂过,也曾执着过,更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追星族的生力军。尽管,我们早已是社会的栋梁,甚至也有人早为人父母,但是这些记忆,却成了我们永久的美好,被我们小心翼翼地珍藏着,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替代。慢慢地撩拨开记忆的心弦,还同为80年代的我们以娱乐的净土,点点滴滴来回味我们所共有的追星记忆……

童年的模糊记忆:费翔、齐秦……

也许,这是属于60、70年代人的娱乐盛宴,在这些明星最为当红的时候,我们依然处于童年的懵懵懂懂,天真无知。我们并不了解所谓的偶像、实力、摇滚,我们只知道跟着这些熟悉的旋律,轻轻地哼唱着,甚至有模有样地跟着起舞,以赢得大人们的表扬。属于我们的,依然是朗朗上口的儿歌,而这些明星不过是我们童年模糊的记忆,他们的音容笑貌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讲并不重要,只是跟着《冬天里的一把火》、《大约在冬季》等流行曲子的旋律套用上自编的歌词哼上两句罢了。

难忘的甜蜜:邓丽君

生不逢时,让我们错过了邓丽君辉煌灿烂的艺术人生,但她的歌曲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经久不衰。有种经典,是不需要他人传诵美誉便能永驻人们的心头,哪怕是经过数十年,依然是人们心目中不败的绝唱。记忆中,有太多女星打着“甜妹子”的旗号大唱甜蜜情歌,却始终比不过邓丽君那唱入人心的甜美。儿时,我们听着她的歌曲,甜美入睡;少年时,我们听着她的歌曲,憧憬青春;成年后,我们听着她的歌曲,分享甜蜜,治愈情伤。《甜蜜蜜》、《小城故事》、《我只在乎你》、《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曲子早已成为了我们心中的经典咏叹。

我想,明星贴纸、明星照片,是从80年代人身上开始的。记得当年风靡一时的港产武侠剧《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楚留香》、让儿时的我们曾为之疯狂,而明星贴纸便成为了那时候的产物。曾记得当年为了搜集这些明星贴纸而四处奔波,甚至省吃俭用,心细的女生更是会拿起剪刀一张张剪下来贴成一本贴纸册,而我们的书桌、书包、笔盒上也都是这些琳琅满目的俊男美女,而翁美玲、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等更是成为了我们儿时的偶像。到了95版《神雕》和97版《天龙八部》热播的时候,明星照片便取代了明星贴纸成为了我们的新宠,李若彤、古天乐、陈浩民等明星的照片更是成为了我们心爱钱包里的一份子,每每打开钱包,都能和心中的偶像面对面。也许,儿时的我们对于追星并不那么疯狂,但我们却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我们心中的那份喜爱和认定。也许,正是这些怀旧情愫作祟,让我们认定了“蓉儿”、“靖哥哥”、“香帅”、“蓉蓉”、“小龙女”、“过儿”、“小鱼儿”、“花无缺”……任如今的翻拍剧如何精彩,也无法颠覆我们心中永远存留的经典。

生命中的第一位童星:“小龙人”

说到80年代人心目中的童星,不得不提当年红极一时的《小龙人》了。小兵张嘎是属于50、60年代人的童星,而80年代的我们,有着自己的童星。记得当年的《小龙人》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可以让小朋友们乖乖地守在电视前,与小龙人一起寻找妈妈,再看他与小伙伴们一起团结友爱。我们会为小龙人的一次次成功而欢呼,会为他寻找妈妈的艰辛而难过,如今,虽然早已成年,却怎么也忘不掉这段我们专属的童年的记忆。到了琼瑶的“六个梦”,我们认识了可爱漂亮的金铭,之后我们又认识了蒋小涵、关凌、释小龙、郝少文……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和这些童星一起慢慢地长大了,回首再看看过去的我们和我们曾经喜爱过的童星们,不禁要感慨岁月的蹉跎和转瞬即逝的宝贵童年。

寒暑假必修课:《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

比起其他几部的四大名著,《西游记》可以说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部了。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另外几部四大名著,似乎已经超越了我们的领悟范围,而最为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还属每年寒暑假与我们见面的《西游记》了。机灵睿智的悟空,傻头傻脑的八戒,憨厚老实的沙僧,哪怕是那些小喽罗的虾兵蟹将,都能让我们捧腹不已。那时候的我们,甚至根本没有过所谓“追星”的概念,但若提起《西游记》无人不是眉飞色舞,里面的经典桥段更是能让我们反复温习、耳熟能详,甚至每次寒暑假都要重温几次而不厌倦,足见旧版《西游记》在80年代人心目中的分量弥足珍贵,无怪乎之后翻拍的几部《西游记》都会招来骂声一片。

另外一部寒暑假常播的电视剧就是《新白娘子传奇》了,那时最火爆的神话剧也就这两部,这部剧里面的角色都很经典,像白娘子,许仙,小青,还有那搞笑的李公甫,傻小子戚宝山等等都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最有趣的就是小伙伴们一起争着扮演剧中的角色了,男孩子们模仿孙悟空多点,女孩子们则模仿白娘子多点。

不甘人后的誓言:BEYOND、郑智化……

有时候,真为80年代人感到冤枉,从出生依始,便背负着太多社会的不理解、舆论压力和责任使命。因为我们多数为独生子女,于是我们便成了人们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仿佛是娇弱依赖而正在堕落的一代人。其实,我们虽然年轻,却从小便懂得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要做不甘人后的一代人!于是,那些励志歌曲,仿佛成为了我们的一大精神寄托,每每唱出都豪情万丈、心潮澎湃,也许正是这种激情豪迈,让BEYOND、郑智化等人的歌曲多年来一直为我们所传唱,《海阔天空》、《光辉岁月》、《水手》、《星星点灯》等熟悉的旋律时常萦绕在我们的耳边,时刻激励着我们,燃烧着热血无悔的青春。

难忘的夏天:小志旋风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林志颖的影响力丝毫也不逊色于赵薇和F4。1992年的夏天,伴随着那首《今年夏天》,动感青春、笑脸盈盈的他闯进了我们的世界,精致的五官,流行的唱腔,让他成为了风靡万千少女的偶像,更是成了80年代人心目中第一代的青春偶像。《不是每个恋情都有美好回忆》、《十七岁的雨季》、《戏梦》、《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等歌曲,无不是当年点歌台上的热播歌曲,而小志的旋风更是刮进了我们的生活,放眼大街小巷,满街都是三七分头的小伙,女生开始迷上了有酒窝的男生……当然,更少不了那时代几乎泛滥的明星照片和明星挂画,那经过简单拼接而没有任何艺术加工的明星海报也因此占据了我们的床头、卧室、书房。多年后再来回味这种我们80年代人的追星方式,有点傻气却让人心头甜甜的。

娱乐圈的不败神话: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的成名和走红,至今是娱乐圈的一大神话。刘德华的英俊,张学友的实力,郭富城的活力,黎明的斯文,伴随着90年代中期的那股港台追星热潮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记得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发达的.网络,也没有良好的媒体传播平台,而“四大天王”却奇迹般地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大小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播的都是他们的歌曲,而他们的歌曲《谢谢你的爱》、《一路上有你》、《对你爱不完》、《今夜你会不会来》却成为了流传了十余年的经典。而“四大天王”真正把80年代人的追星热情彻底点燃,一时间他们的歌曲传遍大街小巷,三七分头更为流行,点歌台几乎放的都是他们的歌曲,明星照片、明星海报更是愈来愈流行,甚至连学习流行歌曲的书也变得热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时代的追星产物,如今有不少东西都在市场上难以寻觅了,而在那时却真的成为了我们所喜爱的珍藏。

永远的荧幕情侣:郑少秋、赵雅芝

“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春花最爱向风中摇摆,黄沙偏要将痴和怨掩埋……”有个熟悉的旋律常常在我们心底深处游荡,有段痴缠连绵的爱情,在我们的记忆中早已成为了无人能够替代的绝唱。一个是风流倜傥的帝王,一个是爱恨缠绵的女子,共同谱写了一段段曲折跌宕的旷世之恋。《戏说乾隆》,可以说带给了曾经年少的我们,太多关于爱情的美好回忆,更是让我们心目中从此有了一对经典的荧幕情侣郑少秋和赵雅芝。而曾经风靡全国的《新白娘子传奇》也曾让我们为之着迷,可惜一旁反串的叶童却怎么也不比秋官的潇洒多情。虽然秋官和雅芝之后鲜少合作,但单是一部《戏说乾隆》就足以让我们回味至今而难以忘怀。

喜剧之王横空出世:星爷

说到星爷,不得不提他的无厘头,和他那用也用不完的想象力和搞笑天才。80年代人的年少青春,因为星爷的电影,而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因为他,我们知道了搞笑功夫原来可以如此放肆,我们认识了永远的配角吴孟达,我们认识一票美丽“星女郎”,更是认识了一群搞怪牺牲的“如花”,更是记住了“小强”、“旺财”等流行词汇。而星爷的搞怪配音和标志性笑声,更是成为了众人模仿的素材,星爷电影里的一些经典场景、经典台词更是为我们所耳熟能详。虽然如今的星爷电影产量少了很多,但是单是他在80年代人心目中的金字招牌,也足以让他票房长红。可以说,星爷是为80年代人而量身打造的喜剧之王,因为他,80年代人懂得了何为幽默,何为喜剧。

东方武侠电影的颠峰:徐克、李连杰、成龙……

如今的武侠电影,充斥着太多的惊险特技、古怪造型、另类台词和男欢女爱,虽然票房是越来越高,但不过都是些快餐文化,要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我想,不少同为80年代人的朋友,和我一样,怀念起90年代的武侠电影的颠峰时期那些精彩的作品。那时候的武侠,少了电脑的特技,少了怪异的造型,更少了铺天盖地的宣传,豪华的明星阵容,却总能紧紧地揪住观众的心,用真正的武侠电影的魅力征服人,徐克的一系列武侠作品让人叹为观止,李连杰的黄飞鸿和方世玉系列电影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龙的功夫喜剧精彩纷呈……无论重温多少次,都让人兴味盎然,大呼过瘾,武侠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80年代的“严打”记忆 第2篇

1983年的那场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斗争的直接导火索,是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喜桂图旗(今牙克石市)的“六·一六”案件。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凶杀案,8名犯罪分子连续作案10多个小时,杀死27名无辜群众,从两岁到75岁。其中男性19人,女性8人。多名女青年被强奸、轮奸。

而此前一个月,卓长仁等几人从沈阳劫持民航班机飞逃韩国;2月12日,沈阳空军463医院院内,王宗和王宗玮开枪杀死4人后流窜,拉开了震惊中国的“二王案件”的序幕;此前几年,在上海市,发生了流氓袭警并当众猥亵妇女的“控江路事件 ”;在北京火车站发生了9死近百人伤的自杀性爆炸事件……

根据公安部的统计,进入20世纪80年代,1980年全国立案75万多起,其中大案5万多起;1981年立案89万多起,其中大案6.7万多起;1982年立案74万多起,其中大案 6.4万起。许多地方公共场所秩序混乱,妇女不敢在夜晚上班,人们失去安全感。

邓小平亲自拍板

1983年的7月19日,80高龄的邓小平在北戴河听取了时任公安部部长刘复之关于全国各地严重的治安状况的汇报后,十分严肃地指出:对于当前各种严重的刑事犯罪要严厉打击,要从重从快。他指出:“‘严打’就是加强专政力量,这就是专政。”

针对当时严峻的治安形势,邓小平认为应对措施“搞得不痛不痒的不行,这样搞是不得人心的”。他提出的方法颇有军事家的本色:在3年内组织一次、两次、三次战役,一个大城市,一网打尽,一次就打他一大批。他指出:“严就能治住”,“我们……不搞整人的运动,但集中打击严重刑事犯罪还必须发动群众,这是不叫运动的运动。”

1983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里,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前一年,中国经济告别3年的宏观调控和1981年的指数下滑,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持续增长期。但犯罪形势的高涨让在经济增长中找到快感的中国人相当不满。

1983年8月25日,中央政治局做出了《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严打”拉开序幕。9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和《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程序的决定》。前者规定对一系列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可以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后者则规定在程序上,对严重犯罪要迅速及时审判,上诉期限也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10天缩短为3天。

这一次“严打”,政治和军事色彩浓厚。这一年,数十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卫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匆匆进行特种训练。

法学学者汪明亮认为,我党长期以来依靠政策治理国家的经验,是发动“严打”的组织条件。如1950年3月至1953年上半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开会定政策、定处死比例,用军事化、全民皆兵的组织手法,都影响了后来数次、尤其是1983年的“严打”。

王子犯法也被枪毙

执政党表达了它的决心和诚意。全国各地都有干部子弟落网,那是一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美妙时期。在上海,1986年,上海高院作出刑事裁定,维持上海第一中院以强奸罪、流氓罪判处胡晓阳、陈小蒙、葛志文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判决,并根据最高法院的授权,核准对此三人的死刑。案件当事人胡晓阳,是时任上海市委第二书记胡立教的儿子;陈晓蒙是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其五的儿子,而陈其五的另一个儿子陈冰郎同时被判处无期徒刑。

当年8、9两个月,全国各大中城市就收容审查、拘留、劳动教养和逮捕了一大批各种刑事犯罪分子,迅速审判、执行,吊销城市户口,送往西部服刑……立竿见影的是,在“严打”刚开始的9月,“二王”就在江西被当场击毙。

“严打”行动的当天,各地抓人无数,很多地方的看守所人满为患,关押不下,只得临时找地方关押人犯,而且每个房间都关得满满的;有些地方用来捆绑犯人的绳子(就是那种小手指粗的绳子)都卖得脱了销,警察是连夜到处买绳子。行动的第二天早上,各派出所、刑警队向公安局或看守所押送行动中被抓的人犯时,能找到车的用车送,找不到车的就用绳子把人犯的一只手绑在一起,绑成一串,徒步把人送到分局或看守所。这一情境在当时引得万人空巷。

每一个大案的突破,都伴随着群众对执政党的欢呼叫好和民心的安定。在各地,经常有群众放鞭炮欢呼党和政府惩治坏人、保护好人,甚至很多人登门表扬感谢公安派出所。

那些被判了重刑的人

这年9月,当红明星迟志强在河北完县拍摄电影《金不换》的外景,休息时正和同事关在宾馆客房打扑克牌。一阵敲门声之后进来的却是完县协助他们拍戏的派出所警察。迟志强看到了一张与平日的客气随和完全不同的严肃面孔,便问他:谁得罪你了?警察只说:你出来一趟。他往房门外一探头:一走廊蓝制服红领章的警察早已严阵以待。一个月前的8月25日,中国政府发动“严打”斗争——警察通知迟志强,他们接到南京警方的电话:拘捕迟志强。接下来的程序进行得很快,10月迟志强因流氓罪被判刑4年,罪名是聚众淫乱。一起跳舞的那些军干和高干子女都被判了刑,两名与迟志强各发生过一次关系的高干女儿同时判刑。24岁的迟志强被判4年,他的青春时代在河北完县完结。

迟志强在看守所遇见两个“难友”,一个偷看女厕所,判了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另一个,强行搂抱了一个女青年,猥亵罪,判了4年。

1983年,人们私下的生活已经呈现多种样貌,国家却依然认为有规范人民私德的使命。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时髦的年轻人被单位保卫、纠察剪掉头发和裤腿,而那些太早尝试前卫生活方式的人,却在“严打”风暴中付出沉重的代价。

1983年的“严打”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流氓罪”和“强奸罪”的泛滥。当时给公众留下记忆的大案件中,除去暴力案件,就是跟“生活作风”有关系的案件。西安的马燕秦是家庭舞会的组织者,作风开放。1983年“严打”开始,早已了解她舞会组织情况以及复杂两性关系的公安部门,不仅将马燕秦收监,而且陆续抓审了300多人,成为轰动三秦的特大案件,《陕西日报》以整版的显要位置多次报道案情。最后,枪毙了以马燕秦为首的三人。

在成都,法院布告上有一个被枪毙的犯人,19岁,罪名是严打期间“强奸未遂”。 某村有个青年,在大街上作势拦了一下一个姑娘(开玩笑的那种),被枪毙了。 某青年因为喝多了在马路边尿了一泡就被定罪为“现行流氓罪”送新疆了。

河南西部某县,一农户新添小孩,由于地里农活多,年轻夫妇便委托公婆白日在家照管。公婆因琐事一时疏忽,把小孩单独放家外出办事。谁知等回来时,孩子已被家里喂的猪活活咬死,只剩下残缺的肢体,全家人悲痛欲绝。公婆两人双双被判过失杀人罪,一个死刑缓期,一个无期。

北京丰台的一青年把单位的一部旧电话机拿回家去用了,被行政拘留15天,作了处罚。“严打”一来,一事两罚,被逮捕并判刑4年。

迅猛的法律

1983年“严打”,讲究以运动方式施行专政、加以重典。当时在“严打”期间,公、检、法三家是联合办案的,三家各派一到两个人,坐在一起共同审问,一次定型。所以当时的审判效率非常之高,可以说达到了中国法制历史上的效率之巅。

由于判死刑的人太多,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万人空巷观看枪毙死刑犯的场景。法院枪毙犯人,在平时最多也就七八个,很少有超过10个的,但“严打”开始后,第一批枪毙的犯人,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开封每个城市一次都在40人以上,最多的达到50多人。跪在刑场上黑压压一大排,除了用“壮观”这个词外,真的不知道该怎样表述了。当时枪毙犯人,不像现在可以进行注射,那时,全部都是武警战士进行枪决,一声枪响,几十条生命同时终结。当时由于行刑忙不过来,每到枪毙犯人时,都需要临时从友邻单位调动武警,帮助行刑。

从1983年8月至1987年初,全国开展了持续3年、分3个战役的统一行动、集中打击。1985年“严打”转入第三战役后,对于是否坚持“严打”战役又出现了一些不同看法。有的说打击面宽了,个别地方一度出现“复查风”,少数不知悔改的犯罪分子开始闹翻案,以至刚刚纠正过来的软弱涣散倾向又有重新抬头的征兆,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满和不安。1985年的全国政法会议传达了邓小平的指示:“我们对刑事犯罪活动的打击是必要的,今后还要继续打击下去。”这样,使得第三战役能够顺利地进行到底。

中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超越运动式的治安治理做好了准备,然而法治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如经历过1983年“严打”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曲新久所描述的,当年的“严打”,有着它特有的“艺术表现”:公判大会,挂牌游街,群众检举,群众扭送,几十辆警车一起出动,警笛长鸣,一夜之间,罪犯纷纷落网,确实如同一场战役。

然而,“严打”并非如人们感性认识中那般有效。统计数据表明,在1983年到1987年第一次“严打”期间,刑事犯罪确实得到了抑制,但是,在“严打”后的1988年,刑事案件的立案数一下子由1987年的57万件上升到83万多件——3年的“严打”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长效目标。

上一篇:毕业2022年聚会主持词下一篇:会计实习一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