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内容丰满的拓展技巧

2024-06-24

使内容丰满的拓展技巧(精选2篇)

使内容丰满的拓展技巧 第1篇

使内容丰满的拓展技巧

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无论是全国卷的“中国关键词”“中国古诗词”“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还是省市卷的“说纽带”“车来车往”“24小时书店”,均以其特有的承接时代、引入地气的生机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老师所言:“中国特色的命题模式正在形成。”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正发生着令人欣喜的改变,紧贴生活和时代的特点,注重传承与思辨的导向。而面对新形式下的高考作文命题,该如何有效备考是考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有人说,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给我们严正的提醒:“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的时代已经过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身边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新闻不再熟视无睹,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做到与时代同步,能够表达对当下热点问题的多元思考,显然已成为决胜高考作文更加重要的内容。这种新形式、新要求的材料作文,远不是熟记一些“万金油”式的古今中外典型素材,学会结合中心对素材恰当分析就能行文成章的。考生如果缺乏对当下某些热点话题的关注,面对此类作文命题必然手忙脚乱,甚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下口”。“好素材决定好作文,得素材者得作文”,无论命题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唯有占据足量新鲜、实用的素材,并学会取舍、运用之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赢得高考作文的理想分数。面对新形势下高考作文命题的悄然变化,在高三作文备考中应当如何准备作文素材?已积累的素材真的没用了吗?素材有新旧之分,运用有巧拙之别,下面结合2017年的考场佳作,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关注现实,对接社会热点

高考作文题越来越关注社会热点,这就要求考生写作要立足于当下。面对这样的作文命题,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应是对接社会热点,寻找与热点问题相契合的材料。其实,社会热点就是作文选材的“资料库”,因为与热点相关必然有这样那样的典型材料。让社会热点走进写作,不仅可以展示自己开阔的视野,体现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而且可以使作文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社会热点一般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考生在使用时不能出差错,当然也无须再赘述,要注意将事件叙述与观点阐述进行合理对接,对事理进行深度评述――对接可以由相关问题或某种看法自然引出,评述则需要紧扣观点,剖析其背后折射或隐含的种种问题。

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缭叮?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竞折腰。我们不妨拿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元。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会有人工取火的出现,又怎会有烹饪方式的多样化?

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食色,性也。”儒家先哲早已道出中国人的性格。广东人好喝汤,正如广东人的性格,温润谦和;四川人爱吃辣,恰体现了川妹子、川哥哥们的豪爽直率;北京烤鸭色泽金黄,制作讲究,不正是老北京们谨慎机智的最好表现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酸甜苦辣咸,五味构成一桌满汉全席,菜式多样,人也多样,中国人就是如此多元。

食物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元旦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食物的名称由于谐音也被用来传递美好愿景――年年有“鱼”,汤“圆”团圆……这些都体现了先人们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诚的美好祝愿。

然而,正如《月亮的六便士》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心。不知从何时起,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红心鸭蛋是苏丹红腌制,虾也被注了胶……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这正折射出今日中国的浮躁之风,个别商家唯利是图,罔顾他人性命,实在是“利欲驱人万火牛”,悲哉!

所幸我们没有放弃对美食安全的追求。如今,食品监管力度的加大、有关法律的出台、执法程序的严格,均在遏制着不良商家的坏念头。最终,蔽日浮云将被吹散,我们将不再为“不见长安”而发愁了。

盛中华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细致纹路,碗身描绘着艳丽的花,这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手艺传承,历史沉淀;夹中华美食所用的木筷,竹香仍溢,挺直坚韧,恰如中华民族性格刚直正义,不卑不亢。

中华美食折射的,除了文化还有人性:烹饪方式的改进始发于人们的创新思维,源起于人民精益求精的追求;“纵有安全小隐患,重典治理安人心”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责任心之强大。捧起一碗,执起一筷,于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中,享用中国味道吧!

◆醍醐灌顶

这篇优秀作文选择了“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这两个关键词。在阐述“食品安全”这一关键词时,考生集中选取了“三鹿奶粉”“红心鸭蛋”“注胶虾”等事件,对三则热点新闻事件并没有过多叙述,而侧重“个别商家唯利是图,罔顾他人性命”的论述,从而表明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并指出这些问题得到了控制及整治。这样就把对“食品安全”这一关键词的阐述落到了实处。社会热点材料作文当然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多阅读一些体现思维多向性和思想深刻性的热点时文,就能达到积累素材、开拓思维的目的。

与时俱进,关联新闻事件

面对当下侧重生命成长的考量或社会品质的深思的作文命题,我们平时积累的一些古今中外典型人物素材用起来似乎不再那么得心应手,那就不妨放眼现实生活,选取某些与阐述观点相关的新闻事件,这样的论证具有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关注新闻媒体,多浏览报刊,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多储备现实意义强的鲜活材料。用真实的新闻事件做素材,考生要根据需要对材料进行恰当的剪辑处理,要做到紧扣观点进行深度分析。

◆佳作示范◆

如此高考,休矣!

――我看高考

四川一考生

据《重庆晨报》报道,2017年4月中旬,因不满主管部门对违招行为“选择性处罚”,四川绵阳南山中学的上百名教师到市教体局和市政府“讨要说法”,揭开了一些名校炒卖优质生源、四处“挖墙脚”的招生黑幕。

读罢这则消息,我不禁哑然,难道“性相近,习相远”的古训错了?难道打造名校靠抢生源?难道上了名校就能成才,上不了名校就成不了才?显然不是这样的。考生、家长、学校,无不将考上名校当作成功的标准,对名校、名师、名生更是趋之若鹜,在这样的环境下,考生与高考机器有何异?

家长让子女通过高考,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的想法无可厚非。但将高考简单理解为“鲤鱼跃龙门”的“龙门”,忽视了高考培养人格、丰盈知识的功能,是否太短视了呢?而在下面的这则消息中,那些利用考生、家长对于成功“跃龙门”的渴望,热炒高考“助考神器”的商家们,是否也太唯利是图了呢?盲目跟风的考生、家长是否也太不理智了呢?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在近几年高考前夕,各类关于高考的商品便热卖了起来,印有“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的文具和贴有“高考专用”标签的衣服,比同类商品贵20%~50%,甚至拜佛、上香、开光等活动也趁此机会“揩油”。

读罢这则消息,我不禁愕然。是什么原因促使大家争相购买这些噱头十足的东西呢?毫无疑问,是陈旧的成才观、择业观。“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这些传统教育的观念仍然影响着广大考生、家长、学校。

如果说考前“讨彩头”的家长、考生,认为高考乃人生之重要节点,想通过心理暗示减压,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商家借机敛财,家长、考生迷信于兹,则未免滑天下之大稽!高考虽是人生的重要节点,但如果因此就如下面这则消息中的人那般漠视规则,就大错特错了。

据媒体报道,2016年高考期间,烟台一考生在最后一科考试时,因为迟到一分钟被拒入场。考生当时就崩溃了,虽然围观的家长纷纷替考生求情,但该考生仍旧未能入场。

读罢这则消息,我不禁冷笑。高考之所以生命力强大,就在于它的公平、公正。尽管考生有千万条迟到的理由,但如果放了这位考生一马,那么,下次是否有迟到一小时的考生要求进场呢?退一步讲,就算让迟到考生入场且不会造成泄题,这对其他考生就公平吗?归根结底,还是以成绩定一切,忽视规则及其他素养的成才观、择业观使这些家长、考生认为迟到也没有关系。

所以,让考生、家长、学校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才是消除年复一年的高考乱象的治本之策。

?@些因扭曲高考本真价值而产生的高考乱象,无疑是一些不该诞生的“怪胎”。而随着高考“深水区”改革的成功,这些“怪胎”胎死腹中为时不远矣!

◆醍醐灌顶

这篇优秀作文谈论的是“我看高考”,选取了三则有关高考的新闻时事材料,抓住与高考有关的几个方面――考生、家长、学校,相关联的社会、商家,剖析事件的原因:招生乱象、“助考神器”热卖、考场乱象,皆由陈旧的成才观、择业观造成。考生在行文中以巧妙的话语自然引出三则新闻事件,接着对每则新闻事件由现象到本质地加以剖析,不仅使作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无可辩驳地阐明了事理,体现出论证的力度。作文多关联新闻事件,不仅体现出材料的新颖性,而且使论证比较接地气。

穿越时空,对话中外名人

对于体现时代特色的作文命题,考生在写作时要首选时新的材料,但并非以往经典的中外名人素材就派不上用场了。在议论文写作中,古今中外的名人素材,永远都是写作选材的“大粮仓”,考生只要认真寻找,用心思考,就一定能找到与作文命题相关联的素材。而且让中外知名人物站出来“论当今天下大事”,或“坐镇”与“帮腔”,不仅能体现材料选用的典型性,更能凸显事理表达的深刻性。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运用中外名人事例时,要做到合理剪辑,与时新材料做好对接。

◆佳作示范◆

木车上的人生

江苏一考生

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幻想着车辆能如闪电一般穿越障碍,瞬间抵达目的地;我们常为交通的堵塞感到焦躁,却从未想过在遥远的几千年前,曾有这样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简陋而缓慢的木车,为了自己的理想往返奔走在苍茫的大地上,不知疲倦,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鲍鹏山在《风流去》中曾提及孔子在路上的旧事。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孔子师徒又找不到渡口了。子路上前向河边的农夫问路,却只是得到天下混乱,举世皆然,何不避世归隐,躬耕陇亩的劝诫。

难道孔子不明白这些吗?几十年来,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却“霜刃未曾试”,满腔豪情与伟大抱负无人言说,也无人理解,如何能没有感慨,如何能没有惆怅?但是他却握紧手中的缰绳,立下了“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的泣血誓言。君子,安能作穷途之哭!那只是无能者的怯懦表现。他不羡慕避世田园、闲云野鹤的自由隐士,也不向往车来车往、灯红酒绿的俗世生活,他只是孤独地驾着那辆破旧的木车,周游于列国之中,往来于天地之间,渺小而又伟岸。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但是这样一位不可理喻的执着者依然在木车上颠沛着,流离着,这在越来越懂得进退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正是这样的倔强,让世人感到了敬畏。我们从那辘辘的木轮声中,听懂了思想者的真正含义。那是对人生、对土地、对宇宙的求索,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的人诉说他的思想,诉说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他显示了穷却依然兼济天下的胸怀,用燃烧的激情驱逐了整个冬天的寒冷,破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化作明灯,照亮了亘古的长夜。

木车虽小,却阻不断万丈激情。无数个如孔子般固执的思想者正手持缰绳,驾着颠簸的木车,向我们缓缓驶来,载着满腹思想,驶进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驶进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于车来车往中,仍可见他们正向我们招手,那是欲将自己的思想一吐为快的渴望,亦是愿将我们引向光明未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他们,未来虽远,却将不再艰险。唯愿有孔子们驾着木车在车来车往中“导夫先路”,那辘辘木车声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醍醐灌顶

这篇优秀作文以“木车上的人生”为题目,开篇“曾有这样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简陋而缓慢的木车,为了自己的理想往返奔走在苍茫的大地上”自然引出孔子,然后以《论语》中“长沮、桀溺耦而耕”的故事为例,拓展对孔子这一历史名人的评述,对孔子木车上的人生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正是由于一个个“孔子”怀着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怀着对正义的追求,人类才不至于永陷无尽的黑暗,历史才能不断前行。这不仅使作文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而且以古释今,巧妙地表达出深刻的事理。所以,除了运用时新素材,考生也可以对话古今中外名人,也许还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近名著,复活文学形象

在作文中复活文学形象,就是借阅读中了解的名著中的形象,让他们走进自己的写作,以其无与伦比的典型性来帮助我们阐述观点和看法。文学名著是一条精彩的画廊,其中形形色色的形象,总有与我们写作能吻合的材料。因此,考生很有必要开掘这一素材宝藏。在议论文写作中,复活文学形象既要尊重名著中形象的原本性,又要有自我解读与剖析,使其恰当地与自己的观点对接起来。这样,作文的内涵和论述的深刻性自然会显现出来。

◆佳作示范◆

要勇于争取

甘肃一考生

读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铿锵的字眼中尽是昂扬积极的姿态;悟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先生不改往日的深刻尖锐,道出敢于正视、勇于进取的人生真谛。这样的姿态,这样的境界,该是多么坚强的进取者才能拥有的!

难以忘记《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一个从出生开始就拼死与自己卑微命运抗争的小人物。在拿破仑时代,一个人的最高价值或许是体现在军功上的,最普通的士兵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虽然难度更高,但起码有可能。然而,于连出生在拿破仑的辉煌时代之后,他目瞪口呆却依旧平静地接受了戎马一生的老将军不敌小小的传教士的惨状。他也曾顺风顺水,但就在将要获得成功时,命运又让他跌回到社会的最底层,直至走向生命的终结点。然而,他始终没有接受命运的安排,他曾在沼泽般的现实中争取过。

心怀万丈豪情的于连是受大革命光环影响的新一代知识青年,出身低微的他无法跻身上层贵族的社交圈。面对低微的出身所带来的一切无以言明的痛苦和煎熬,他没有自甘堕落,而是在多数人无能为力的生活环境中,拼命努力,勇于进取,即便他努力的动力只是一个贫民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

现实给予了于连无边无际的黑暗与绝望,雄心勃勃、意志坚强的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高呼:“我是一个反抗自己卑贱命运的农民。”他从决定斗争开始就深知当时的他以低微的个人身份对抗高贵出身的结果和以平民意识对抗阶级观念所要付出的代价,他明白现实的黑暗,但他更明白进取的意义和价值。

看到被命运三番五次捉弄的于连一次又一次不甘地站起来继续前进,我似乎看到了黄土高原上农民的儿子孙少平。那个斗志昂扬的少年背负着重他百倍的石头,一点一点地挪动着沉重的脚步,向着终点、向着梦想前进,即使脊梁被压得血肉模糊也毫不退缩。这样一个勇于进取的身影正好与于连在实现人生目标的征程中所作出的努力与牺牲相吻合。

人生的价值在于正视现实,勇于进取,就像《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所说的:“这个世界上很多机会就不是给你的,很多尊重就不是给你的,但你可以去争取,而结果,因人而异。”

◆醍醐灌?

这篇优秀作文立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两句,选取了《红与黑》中于连这一世界文学名著中的经典形象,边概述人物事件,边剖析人物形象。作文最后还将于连与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进行比较,深刻地表达了要“自强不息”须“正视现实,勇于进取”的观点。尽管于连这一人物形象是有争议性的,但考生举重若轻,重点明确,将文学形象与观点阐述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可谓选材精妙,论述巧妙。走近名著,复活文学形象,会让你的文章与众不同。

第20版参考答案

《余光中:一生一世永远斩不断的乡愁》

1.A(原文是“‘乡愁’的表达形式……独具一格的地位”,而不是“《乡愁》”。)

2.B、E(A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文无据;C项,原文说的是“这些文学作品”,不只是余光中一个人的作品;D项,“比较全面地介绍”错,本文只截取了他的生活片段。)

3.(1)说明中国文化的乡愁传统源远流长;(2)说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3)引用诗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乡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4.(1)饱受离别之苦的中国人以乡愁文学为心灵寄托,维系着跨越大江大海的精神世界,给人以慰藉;(2)乡愁文学符合民意,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对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3)中国人都会借乡愁文学表达对家人、故土的绵绵情意。

5.这句话讲的是时代与诗人的关系。(1)有什么样的时代,就造就什么样的诗人。余光中生活在颠沛流离的时代,必然唤起他对故土的眷念,于是就有了“乡愁诗人”。(2)诗人的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揭示时代的美与丑、善与恶。不管是余光中的乡愁诗还是“环保诗”,都是时代的产物。(3)诗人用作品反映时代生活,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如余光中那一代乡愁作家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以后有感而发,创作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传世佳作。

回望课本,拓展写作之源

以时新材料来命题的作文题,并不是不能运用老材料,关键在于如何灵活运用。当我们为“无米下锅”而绞尽脑汁时,我们不妨借鉴课本。课本也可以是作文选材的“后花园”,当回望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课本时,我们会看到一批批人物纷纷走来,一件件事情历历在目。课本材料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无论是课本中的人物境遇、精神世界及理想追求,还是课本中的故事、寓言和掌故,都可作为证明观点的论据。考生可以巧妙地从课本中选取写作所需要的素材,或站在现实角度审视,或采用对比方式探究,或通过假设从反面剖析,甚或反弹琵琶表达独特思考……考生应当对课本素材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用来表达自己独到的个性化认识,使其与观点很好地对接。如此,既可以增加作文的内涵,又可以打造写作的亮点。

◆佳作示范◆

预测,不一定成真

上海一考生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滋味。”

现代人大多有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根据未来天气情况改变自己的计划。不过,天气预报也会有不准的时候。天气预报说有雨,结果出行遇上的却是一个艳阳天,这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意外的惊喜了吧!

其实,生活最美妙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见性:你不知道你的未来,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是,生活不是全然没有规律的,你完全可以根据现状和一些规律,推测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从而作好充足的准备来面对未来。当然,也不能全部依赖预测。毕竟,有些预测不会成真。

所以,会有人选择性地不去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不好的预测,并且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那只是预测,不一定成真。他们忽略了,有些预测并非是空穴来风,若不以为然,那些目前还只是预测的结果将来很可能会真实发生。就如蔡桓公不听名医扁鹊对他身体情况的预测,没有在病症刚显露之时及时治疗,等到病入膏肓,连名医都无法救治之时才后悔,却再也无力回天。又如项羽不听范增对于留下刘邦必然留下后患的预测,没有及时除掉后患,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因为不相信预测而最后预测成真的例子远不止这些,却总还是有人重蹈覆辙,不撞南墙不回头。

任何预测的提出,大都是建立在当时的情况下的。换句话说,只有当时的情况持续下去,预测才有可能实现。但是,任何情?r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我们不希望成真的预测实现不了。试想一下,假如蔡桓公一开始就听取了扁鹊的话积极治疗,项羽听了范增的建议剪除了后患,那么,那些预测不就不会成真了吗?所以说,预测的最终实现与否,跟当事人有很大的关联。

对于预测,应当接受,并不是说预测一定会成真,而是说要接受预测可能会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针对情况作好应对。假如预测到的结果是理想的,那就应该保持预测发展的趋势;假如预测的情况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应该反思自己,使情况向好的方面转化。当然,也不要被预测所束缚,因为它不一定会实现,未来终究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醍醐灌顶

考生在阐述“有些预测并非是空穴来风”时,信手拈来《扁鹊见蔡桓公》《鸿门宴》两篇课文中的人物事件,借蔡桓公和项羽两个人物事例,表明了对预测“不以为然”的严重后果。接着又对这两个人物的行为做出假设,这样就在对比中既充实了内容,又突出了观点。由此看来,与其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遍寻课外之材,不如把眼光放回到课本上,借课本之源,拓展写作之流,也许就会感到“愿君尽采撷,此处最动情”。

强化事理,采撷名言警语

考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往往习惯于用事实论据证明观点,而忽视了事理论据的运用。须知,证明观点的不只是事实论据,还有事理论据,而且精辟凝练的事理论据更易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所谓事理论据,是指饱含深刻事理的名言警语。名言警语字里行间闪烁着夺目的哲理光华,给人以思想的厚重感,具有很强的说理性。我们都熟知用名言警语开篇结尾或者作为分论点的重要性,但也不要忘记名言警语作为论据阐述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论证手段,具有典型性。不少考生把名言警语只看作名家、伟人所说的经典话语,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其实,名言警语还包括我们平时所读文章中饱含事理的精妙语句。试想,或明引,或暗引,或化用,将平时阅读中积累的饱含哲理的精妙语句用在作文中,既能很好地与观点对接,证明观点,又可以体现出“唯我不同”的宽广视野,自然能够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佳作示范◆

予我洗礼,翼彼新苗

――我看高考

四川一考生

面对高考,人们或赞高考之伟,或明高考之义,总之一种共识一以贯之:高考是成人之必由,成长之必往。我从共和国这四十载高考风云路中,看出一种洗礼,于人于己于天下,皆同。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也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高考就是让我们自己从内打破,这种成长相当于重生。创知路教育有一句口号,道尽高考之妙:拿下高考,再谈人生。我深以为然,但我拿下高考并非图前程似锦,也非赞同“一考定终身”之论,而是客观地认为,因高考而成就的求学长河中的泅渡,是与一个更好的自己相逢。高考,不是铁马关山,只是一个阶段的终点线。村上春树说:“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因而我在乎高考,正是在乎高考途中的荆棘、雷雨、莺声、花香。

俞敏洪说:“人活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那么,高考馈赠我的,就是对自身使命的发现,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我所谓的自身使命,不是力克万题,而是因此产生的对知识难以抑制的热爱;我所说的优秀,也不是下笔如有神,而是因此怀有的求知之心、进取之意,与心态上的从容与宁静。青木新门说:“真正的开悟,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容地活着。”高考之洗礼,不足使人开悟,却能使人一步一步走向修成正果的那一天。

高考之洗礼,共我与天下之命运。遴选有才之人,劲吹文德之风,高考因其普及性而使天下学子共享一条正途。莘莘学子,为国所用,此刻,小我的边界也因为这一神圣的遴选而与时代、民族这样宏大的存在产生关联。罗素说:“我的一生被三种简单却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所控制: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抑制的怜悯。”而高考赋予我同样的激情:天下尚不太平,而我必正之;万世功业尚未成,我必开之。即便踏着荆棘,我亦不觉得痛苦,有泪滑落,我也不觉得悲哀。

至于高考于一代人、于社会乃至于天下兴亡的高义,我亦深知。也正因如此,我知道此刻我并非独自一人擂响战鼓。战前是黑云压城,战后是极辉煌极璀璨的未来。多年后,高考对于我也许会成为一个不太真切的影子,但那时的我若已修成正果,定会记得曾有一段唤作“为高考拼搏”的时光,让我高唱“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余光中说:“你不是谁,你是一切。你是侏儒中的侏儒,至小中的至小,但你是一切。”或许高考于我,我于高考,即是如此。同样的渺小,同样的宏大,同样的值得玩味,令人沉吟。高考,把命运?意恋闷?亮而有内涵。

◆醍醐灌顶

考生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高考的认识:高考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莘莘学子来说,都是一种洗礼,把个人及国家之命运?意恋闷?亮而有内涵。整篇作文并没有运用事实论据,但考生将村上春树、俞敏洪、青木新门、罗素、余光中等人的饱含事理的语句嵌入文中,很好地起到了表明事理的作用。每个考生都背诵了不少名言警语,在复习中积累名言警语,只要用心去思考,就一定能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第21版参考答案

《数学鬼才佩雷尔曼》

1.A(B项,“老师认为他这样做,简直就是在浪费竞赛的宝贵时间”错误,“认为他这样做,简直就是在浪费竞赛的宝贵时间”是作者的一种猜想,并非老师这样认为。C项,“保证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他能在数学研究中经费无忧”错误,应该是“保证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他能在俄罗斯衣食无忧”。D项,“由于没有人再关注他了,于是,他愤然地辞去了俄罗斯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职务”错误,恰恰相反,是由于过多人关注,他才辞去职务的。)

2.佩雷尔曼是个专心致志、注重事实、不修边幅、生活简朴、出新求异、不喜关注、淡泊名利的人。

3.(1)所谓“鬼才”,即天才、非常规人才之意。鬼才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找到非常规、常理的解决方法,且比所有人解决得都好的人。(2)佩雷尔曼之所以能够在数学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从全文看,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他从不分心,认真严谨,注重事实。二是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常常出新求异,并特别喜欢思考多种多样的数学解题法,且将繁琐的解法简单化。三是他淡泊名利,不喜欢被人关注,喜欢自由自在。他把数学研究当成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事业来做,而不是牟利、获名的工具,他多次拒绝领奖,便是明证。

使内容丰满的拓展技巧 第2篇

一、成功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 恰当的延伸更应是原有文本的延伸

拓展首先应该根植于文本, 立足文本, 从文本出发, 引导学生关注课外资源, 让文本成为链接课内外的桥梁;而同时又要超越文本, 在学好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从文本界面上生发开去, 所拓展的内容再反过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从而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也就是说, 教师在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蕴涵的前提下, 对课文的相关内容做拓展延伸, 但拓展并不是简单的延伸, 它不是语文教学中简单的量的增加, 而应该成为更好地理解文本, 提升阅读质量的完美补充;它不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独行者”, 而应该是教学主旨的全面观照。这样的拓展与延伸, 才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对教学主旨进行完美的补充。

二、拓展可适当突破原有教材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作为语文教学中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 它突破了原有教材的内容, 为原有文本的学习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但拓展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它不是文本内容的简单扩充, 而是文本内容的有力映射和佐证。它对原有文本的再度深挖, 其用意不在于单一拓展学习内容, 更主要的是通过适当形式的拓展, 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文本蕴含的内容。成功的拓展意味着多媒体并不是教学的主角。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应用, 极大地丰富了语文学习的情境。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 应该根据这个教材的特点, 学生的实际, 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包括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等, 让学生走进情境, 体验学习,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抓住切入点, 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 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的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 要针对教学内容, 着重考虑选择什么媒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具有许多优点, 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多媒体, 能更合理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突出它的优点。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 使教学目标高质有效地完成;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 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 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 也学会了怎样学习、怎样思考,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 引发认知冲突, 从而推动其想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四、语文课拓展内容要找到切入点, 要有梯度和关联性

比如学了说明文, 拓展的内容要与说明文有关;学了陆游的某一诗歌, 拓展的内容就要与陆游的其他爱国诗有关。拓展的内容难度上要有梯度, 内容上要有关联。拓展的目的应该是提高能力, 扩大视野。要让学生在已学内容的基础上再跳一跳摘到苹果。拓展不能过多, 量上要控制好, 环节上要恰到好处。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在分析文本时随口就能把相关的内容嵌进来, 这样的拓展使得课堂有声有色。不过, 有些技能的训练非得单个提出拓展练习题来。不过话又说回来, 一切还要视学情、教情来定。关于多媒体手段的使用, 我认为它不能代替教师的语言, 它仅仅是一块黑板的作用。如果我们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手段来上课, 老师的语言表达功能会在不知不觉中退化, 所以要让大屏幕出现在课堂环节的合适的时间上。备课查资料, 多媒体手段很方便, 但语文老师对课文的熟读甚至朗读, 有些篇目诵读, 上课效果反而会更好。

上一篇:创业培训计划书模板下一篇:税源管理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