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教案设计

2024-09-23

大气压强教案设计(精选6篇)

大气压强教案设计 第1篇

大气压强

第一节 大气的压强(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一切强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回答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很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在“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这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本上。

3.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思考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准备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可用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皮碗替代,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动手的作业)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大气压强教案设计 第2篇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发现法”“做中学”“思中学”“说中学”“练中学”是新改中常见的词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内在的宗旨都是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为了实现堂互动,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会学习。由于水银对人体有害,“大气压强”一节的实验多为讲解实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实现师生互助,达到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对于本节的教学,对学生提出前预习要求:1.根据文的描述,做一做皮碗实验和水杯实验,初步体会实验原理、产生问题;2.观察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堂上,我将其分为四部曲:

一、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具体的处理方法:

一、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同学们在家里做了实验,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想法?(大约2分钟的发言时间)教师对讲得好的进行表扬,对讲得不怎么好的进行鼓励,调动积极性。

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

(一)大气压强概念的得出1.学生做皮碗实验(如图1),思考是什么力量吊起了钩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皮碗和钩码,就只有空气!这个力量一定来自空气。那为什么要挤压皮碗呢?学生会谈很多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动画分析讲解(图2),得出A中大气对皮碗有向上的压力F;B中大气对皮碗有向右的压力F,在F的作用下,玻璃和皮碗间产生一个摩擦力f,f等于皮碗和钩码的重,从而得出大气压强的概念。2.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还有哪些实例?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的发言后,请两位学生分别演示书上的“水杯实验”和“鸡蛋实验”,再一次分析原因。3.教师指出: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很多,但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多媒体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踊跃争取动手,此时,可趁机提问:①怎么做这个实验?②为什么要将里面的空气抽掉?实验完毕后,再请学生讲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求证,大胆实践。4.思路拓展:为什么大气有压强?为什么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了对比液体产生压强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空气受重力作用,所以能产生压强,空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结论。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提问:我们怎样才能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值呢?要用到什么器材?(猜想)2.演示(图3)实验:将玻璃瓶灌满水,再倒过来,看到什么现象?水受重力的作用,但没有往下流,一定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作用只能是来自大气压。将瓶子灌满的目的是什么?再将玻璃瓶换成1米长的玻璃管,用水灌满后倒放在水槽里,看到水还是没有流下来。那么,是不是不管玻璃管多么长,水都不往下流呢?究竟大气压能支待多高的水柱?(引出话题,进一步猜想)3.介绍托里拆利和托里拆利实验: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动画,边演示边讲解。4.我们怎样将大气压强计算出来呢?水银产生的压力与大气压力平衡,将大气压强转化为水银的压强来计算:P=P0=ρ水银gh.这里是采用转化和替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算一算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由此知道如果用水来做这个实验有难度。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一)托里拆利实验的拓展1.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又怎样检验空气是否排尽?2.玻璃管的粗细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3.如果将玻璃管往上提1或往下压1,但管口都不离开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高度差有没有变化?如果将玻璃管倾斜呢?为什么?4.如图4,a中在玻璃管顶端A处开一个小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b中如果在玻璃管中间B处开一个小孔呢?.如图,如果当时的大气压是72水银柱,a中A点的压强是多少?B点的压强又是多少?b中玻璃管顶端受到多大的压强?

(二)计算问题拓展1.能不能用公式P=ρ空气gh来计算空中某点的压强?为什么?2.假定当地的气压是76水银柱,塑料吸盘的半径是10,塑料吸盘吸在天花板上(不考虑吸盘的质量),下面能吊多重的物体?3.假定地面的气压是76水银柱,地球的半径是6400,地球上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

大气压强教案设计 第3篇

一、因材施教是追求高效课堂的基础

作为教师, 首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 还要有换位意识, 才能了解你的学生原有学习水平。具体到一节课, 需要客观分析学生原有知识, 并以学生原有知识作为新课堂教学的起点。对学习的层次目标作合理的定位, 不要过高或过低估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只有真正了解学生, 并赢得学生的信任, 教师的设计才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才会有效、高效。

二、制定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的保证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 要注意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不能因为要体现课堂的完整性而忽视了教学重点的展开, 强调一课一得, 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 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载体来实现的, 在实施时应力求遵循有机融合, 循序渐进。

三、选择适应的方法是追求高效课堂的核心

教学设计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怎样让固化在书本中的内容演变成鲜活生动的教学过程呢?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创设好问题的情境是有效学习的第一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题引导学习, 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搭建平台, 让学生体验到知识获取的方法和情感的共鸣。在设计时, 更应注重从大量事例中得到规律,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中间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经历体验和感悟。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知识拓展的关系, 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 什么问题详讲, 什么问题简讲, 什么问题不讲, 既要把握分寸, 又要有所侧重。

教学设计要简化课堂活动环节。课堂由教学活动及其展开的过程构成, 但活动环节过多, 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也容易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要设计好中心问题, 让教学围绕中心问题, 做到不蔓不枝。

下面是我的“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1) 充分运用学生的前概念和生活经验,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大气压这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存在的, 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一点, 但学生的认识有偏差。如何帮助学生感知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难点) 。我们从学生自己描述不同季节天气特征的感受入手, 结合学生原有认知基础提出问题, 直接进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确认大气压的存在, 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现象) 。 (2) 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与情意的积极发展。在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探究大气压的方向时, 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独立操作, 观察现象, 讨论交流和归纳总结。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3) 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注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强化实验教学和合作学习, 同时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不同的教学时段给学生以新的感官刺激,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有效讨论, 触发学生思维, 点燃学生情感。在讨论的基础上使思维条理化, 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在实际教学设计中, 还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包括语言、问题设计、板书和反馈性问题等设计。此外还要考虑师生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生成性问题。如果有了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 那么复杂的问题也能解决得简单明了。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在分析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将知识, 思维发展, 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设计, 既要有知识的建构意识, 又要有能力的培养意识, 还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最后有目标的达成意识, 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习的收获:从不懂到懂, 从不能到能。

大气压强教案设计 第4篇

导学互动是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控制课堂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实现教学相长的基本途径.开展课堂教学互动,必须体现互动的内涵和要求,紧密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增强互动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的.

“大气压强”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分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大气压强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教材的重点知识之一.理解大气压强产生原因,应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是本节重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大气压强是本节的难点,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模式做了大胆的创新设计,即在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存在之后,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实验,最后逐步引入到测量大气压强实验.

2“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四步八环”教学设计

第一步是“自学导纲”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具体是老师出示导纲,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内容,同时老师准备教具:天平、事先抽成真空的烧瓶、马德堡半球、抽气机、本节用的教学课件、注射器、橡皮帽、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小玻璃片、熟鸡蛋、瓶子、浸过酒精的棉花、火柴、大小试管.物理实验小组准备的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四套实验器材:(1)两个小玻璃片;(2)吸盘、玻璃板;(3)茶杯、硬纸片、水;(4)量筒、水槽、水.

第二步“合作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合作中要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性,这需要教师对课堂知识的预设和引导.

2.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压强,在学习新课之前,请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演示几个神奇的实验——有我们看不见的一种魔力.

实验1将两块小玻璃片贴紧后,很难分开.

实验2吸盘压在光滑的玻璃板上,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正好将吸盘拉下时的垃力,拉力为什么这么大?

实验3拿一只平口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松开手仔细观察纸板会不会掉下来.

实验4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抓住管底向上提,在筒口离开水面前,量筒内露出水面的部分水是满的.

上面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大气中的一种力,这种力就是我们要讲的一种压强——大气压强.

2.2进行新课

(1)大气有压强

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气会有压强?

实验5请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师生共同分析实验:问学生大气压强是否很大?学生喊出.让实验小组学生做下面两个实验,并让其他学生解释.教师总结我们把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实验6大试管倒满水,小试管放在大试管口一部分倒置过来,小试管为什么会上升?

实验7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为什么鸡蛋被吸入瓶中?

(2)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可以想办法用公式p=F/S或液体压强公式p=ρg h来求出大气压强.

先讨论p=F/S引导过程,从两个小玻璃很难分开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想到,如果知道了大气施加给上下玻璃片的压力F和玻璃片的面积S,就可以利用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但这里的压力不易测量,显然用这个实验无法测出大气压强.从小吸盘实验和马德堡半球实验我们同样可以想到,如果知道了大气施加给半球的压力和半球的面积,就可以利用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但压力不好控制面积不好测量.教师很方便地把测大气压强的实验引入,先让一些学生谈一谈用的器材和实验方法,教师点评.

实验8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橡皮帽.原理与步骤:(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的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2)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外慢慢匀速拉动,记下示数F;(3)用刻度尺测出读拉力F时到注射器底部的长度L,记录对应的注射器的容积V,算出S=V/L;(4)由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并由学生组长汇报实验.

实验9(教师做该实验)第一步:规范操作托里拆利实验全过程,得出此时此地的大气压强的值;第二步:倾斜玻璃管,让学生读出水银柱的竖直高度;第三步:换用不同的内径的玻璃管做该实验,让学生读出所测大气压强的值.

分析实验: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液面的高度差与玻璃管内径的粗细、玻璃管是否倾斜无关.根据所测得的数值计算出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强可支持760 mmHg,此时对应的大气压强的值是1.013×105 Pa.

第三步“反馈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方法是学生先思考后交流答案,教师点评.

大气压强教案 第5篇

檀林中学:熊何宝

教学目标: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教学难点: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教学流程: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1)“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3)投影马德堡半球实验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观看视频: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9.8N/kg×0.76m=1.013×105Pa

估测大气压。(投影)

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4.巩固:(1)投影习题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5.本节小结。(投影)

大气压强物理教案 第6篇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上一篇:竹筒画幼儿园美术教案下一篇:新员工上岗资格鉴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