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电范文

2024-05-29

摩擦起电范文(精选15篇)

摩擦起电 第1篇

执教者

1、感知有些物体摩擦后可以带电,能吸起纸屑等轻巧物体。 2、能正确记录自己实验结果。 3、感知现实生活中的静电。 1、 一盆小纸屑、塑料尺,化纤布每人一份。

活 动 准 备

2、 木筷子、铁质勺子、塑料笔杆、橡胶棒等不同材质的材料、实验记录单 每人一份。 3、 活动前带领幼儿玩大型游戏,体验静电反应。

一、实验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纸屑,他们想和尺子做朋友,想想 看怎样才能让小纸屑粘到尺子上面呢? 幼儿:可以用胶水粘住,透明胶……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可以用胶水、透明胶、双面胶等粘住,老师今天给 大家带来了一个小魔术,不用胶水,只需要塑料尺和化纤布,小纸屑呀就能 够吸到尺子上。 (师操作实验,摩擦尺子后吸纸屑,纸屑被吸到尺子上。 ) 师: 为什么塑料尺在布上摩擦后会把小纸屑吸起来呢? (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实验结果:因为塑料尺在布上摩擦后会产生一种电,我们把这种停 留在尺子上的电叫静电。 活 动 过 程 二、验证不同材质的物品是否都能产生静电 师:老师这边准备了一些其他的东西也想和小纸屑做朋友,我们一起来 预测下,是不是每样东西摩擦后都能产生静电与小纸屑做朋友,我们把猜测 的结果填到记录单上,你觉得可以产生静电的打√,不行的打×。 幼儿填写预测结果。 师: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坐的最端正的小朋友来和大家交流下他的`预测 结果。 (幼儿交流答案。 ) 师:老师发现有很多小朋友和他的预测结果不一样,那么我们可以用什 么办法来验证预测的答案呢? 幼儿:做实验。 按照记录表顺序做实验。 师:小实验做完了,我们知道了木筷子和橡胶棒摩擦后都不容易产生静 电,铁质勺子、塑料笔、塑料木梳摩擦后都容易产生静电。看看你们的预测 结果,你猜对了吗?再把我们的实验结果填写到记录单上。

三、活动拓展: 师:今天我们做了几个摩擦起电的小实验,知道了不是每样物体都会产 生静电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静电随处可见,大家能想出来在什么地方 遇到过吗? 幼儿交流、回答。 师:之前我们小朋友玩大型玩具的时候,老师拍到了一张照片,我们来 观察下。 幼儿:头发飞起来了,因为摩擦起电。 师:大家讲的都很好,有时在脱衣服时会听到噼啪的声音,如果在暗处 还会看到闪亮的火花;用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这些都是摩擦后产 生的静电现象。小朋友们课后可以观察观察,看看什么东西摩擦后也会产生 静电,把它记录下来,下节课和大家一起分享。

评价与反思:

摩擦起电 第2篇

大班科学:摩擦起电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2、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纸屑、铅笔、水彩笔、记录卡、两种颜色的盘子等。

活动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碎纸片,请小朋友们动动小脑筋想一想,如果我们不直接用手拿,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将红色盘子里的纸屑放到黄色的盘子里。

小结: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到的办法可真多。

二、玩一玩、试一试:

请幼儿尝试用一支水彩笔把小纸片从一个盘子里取到另一个盘子。

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看,这是什么呀?(水彩笔)水彩笔也能把小纸片取出来,你们信吗?请小朋友去试一试,玩一玩,注意玩的时候不要把小纸片掉在地上,做一个讲卫生的孩子。(教师巡回指导)你们把小纸片取出来了吗?谁来说说看?

三、幼儿实验,尝试用水彩笔取出小纸片。

我的办法和你们的都不一样,小朋友仔细看,彩笔彩笔头上擦,纸片纸片起来吧。你们看小纸片怎么样了?(吸起来了)谁来说说看我是怎么做的?(在头发上擦擦)那你们想试一试吗?(幼儿实验)你们刚刚实验成功了吗?谁来试试看?

小结: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水彩笔在头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了呢?原来水彩笔与头发摩擦以后产生了静电,这种现象就叫摩擦起电,叫什么呀?(摩擦起电)

四、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起电。

1、猜一猜。

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看,这是什么?(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铅笔、筷子等)这儿还有一张记录表,先请小朋友猜一猜,它们跟头发摩擦以后,能不能产生静电,将小纸片吸起来,如果能就在下面打“√”,不能就在下面打“×”,看,这是小朋友第一次猜想,我们把它记录在第一次的表格里。

2、试一试。

刚才小朋友都猜想了,现在我们来试一试,看看小朋友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小朋友拿每样材料跟你的头发摩擦,看看那种物体能将纸屑吸起来,把你的验证结果告诉老师记录在第二次的表格上。幼儿操作,老师进行记录。

3、提问:为什么梳子、直尺、水彩笔能与头发摩擦起电呢?它们有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想一想?(因为它们都是塑料做成的)

五、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摩擦起电 第3篇

“摩擦起电”这个小实验来源于小学教科版新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该实验说明用塑料用具 (如塑料自动笔、塑料直尺) 与头发摩擦, 可产生静电, 吸起小纸屑。教学该实验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激发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完成这项科学小实验并非难事, 难的是把整个实验过程记录成文。

写这个实验, 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中的小纸屑、塑料用具, 运用分步观察的方法记录其中的“摩擦”过程, 发现和揣摩产生静电后吸起小纸屑的有趣现象。这些内容的教学, 就构成了一堂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品质、训练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习作课。

为了把整个实验过程写具体, 写完整, 本次写作采取边观察、边写作的形式, 即把实验分为“初试”“重点”“结果”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一结束, 学生就立即写作刚刚过去的实验情况。

二、教学目标

(1) 仔细观察并描述实验用具;

(2) 学习分步观察法, 把“摩擦”的过程写具体;

(3) 能比较生动地描述“起电”现象。

三、教学过程

导入:思维热身———让每个同学的身心都动起来。 (二三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字母“b”, 转身问学生:“英文字母‘b’的形状像什么?”稍等, 提示:“看这个字母的形状, 可以采用不同角度。可以从正面或反面看, 也可以放大看、缩小看, 还可以从上往下看, 从下往上看, 当然, 还可以把这个字母稍稍变一变形状, 压扁看, 拉长看。”

在同学们摇头晃脑转动着身体观察这个字母的时候, 教师接着要求:“全体同学都要回答, 而且答案不能一样!” (估计学生都能回答。答案可能有:像少先队队号, 像一把牙刷, 像一只拖鞋, 像把椅子等等。)

待所有学生发言结束, 教师表扬说:“既然大家这么聪明, 这么富有想象力, 做个科学家没有问题。这节课, 我们就要来做一次科学小实验———摩擦起电。”

板书:摩擦起电

实验:1.初始阶段———仔细观察小纸片、碎纸屑

教师从讲台上拿起一张比较轻薄的纸 (16k大小) , 先让学生看一看这张纸的大小, 请一个学生摸一摸这张纸的厚薄, 然后请他说一说这张纸的特点。

接着, 教师举起这张白纸, 若无其事地将它撕成一条一条, 在学生们惊讶不已的眼神中, 教师再把这些纸条叠在一起, 横过来撕成片状, 然后把这些小纸片分发到每个学生的桌面上。指导学生观察纸片:

(1) 仔细看看, 这张纸片多大?和什么东西差不多大?如果你愿意, 可以量量它的边长, 计算一下它的面积。

(2) 再仔细看看, 纸片的形状像什么?

然后, 教师请学生将这张小纸片撕成小纸屑, 要求观察: (1) 注意自己撕纸屑的动作, 还可以计数, 撕出了多少个? (2) 把撕出的小纸屑平铺在桌面上, 边看边想象, 这些纸屑分别像什么。 (估计学生能七嘴八舌地说出“撕”“捏”“掐”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还能想象出小纸屑“像小蚂蚁、小蝌蚪、小芝麻点、小雨点……”等。)

第一片断写作指导: (教师和学生就以下问题, 共同回忆刚刚进行的实验活动。)

你发到了怎样的一张小纸片?

你怎样撕小纸片?这些细细碎碎的小纸屑分别像什么?

板书:小纸片?怎么撕?像什么?

(规定六七分钟写作时间, 在多数学生完成这个片断写作后, 教师请出一个学生让其当堂朗读自己的作文, 教师可以随时叫“停”, 点评作文语言。)

2. 重点阶段———分步观察“摩擦”过程

教师请全体学生取出塑料笔或塑料直尺, 引导学生先用眼看这件物品形状如何, 再用手摸是否光滑, 是否有热度, 然后将这笔或尺靠近桌面上那些纸屑, 看有没有出现奇怪“情况”。 (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具体, 教师要引导他们把塑料用品的形状、热度、现象回答得更具体。)

(1) 一学生率先示范

教师请出一位学生, 来具体展示直尺与头皮发生“摩擦”的动作、过程。座位上的同学一边看这位同学做动作, 一边想相关的动作词语。

被请出的这位同学走到讲台前, 立定后, 从讲台上拿起一把尺, 举到额前, 将尺按在头上, 紧贴头发, 然后来回用力摩擦。教师领着学生一起计数:“1、2、3、4、5……共摩擦了20下。” (讲台前的同学的动作要比较慢, 座位上的同学要看得清楚, 才能说出“拿”“举”“按”“贴”“摩擦”……这些动词)

教师请这位同学停止摩擦, 摸一摸这把直尺, 问:“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微微发热。”

(2) 全体同学体验摩擦过程

在教师带领下, 全体同学先拿起塑料直尺或塑料笔、塑料小棒等物件, 再次观察这个塑料物件是圆的还是方的, 有多长?光滑吗?有没有热度?再将这个塑料物件靠近桌面上那些纸屑, 看有没有奇怪的“情况”。接着, 全体同学仿照刚才台上同学的动作, 把这个塑料物举到额前, 插进头发, 紧贴头皮, 用劲按住, 在头皮上来回用力摩擦, 边摩擦边计数:“1、2、3、4、5……19、20。”

摩擦20下后, 取下塑料物件, 请同桌相互看看对方“发型”是否变了, 感觉一下头皮是否有点发热发疼, 仔细摸摸手里的东西是否变热, 细细想想它为什么会变热。

然后, 按此方法再次摩擦20下, 取下塑料物件, 用手摸摸是否更热, 想想为什么会变得更热。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会联想到平时搓手手心会发热等生活经验, 从而得出:因为摩擦, 塑料物件会发热。)

第二片断写作指导: (教师和学生就以下问题, 共同回忆刚刚进行的实验活动。)

你找了怎样的一个塑料物件?

你怎样摩擦头皮?有哪些动作?

摩擦之后的塑料笔或尺怎么会发热?

板书:塑料笔 (尺) ?摩擦?为什么?

(规定10分钟左右写作时间, 在多数学生完成这个片断写作后, 教师请出一个学生让其当堂朗读自己的作文, 教师可以随时叫“停”, 点评作文语言。)

3. 结果阶段———仔细观察奇妙的“起电”现象

再次把塑料用品摩擦至发热后, 请学生大胆猜测用摩擦后的塑料物件靠近小纸屑, 会产生怎样的现象。 (有的学生猜测小纸屑都会被吸在塑料物件上, 有的学生猜测有一部分小纸屑会吸上来, 还有的学生猜测小纸屑没有吸上来。)

老师引导学生用发热的塑料物件一端轻轻靠近小纸屑, 看一看小纸屑是怎样被吸引的, 数一数有多少小纸屑被粘住, 没有粘上的小纸屑在原地有否稍微颤动。

小纸屑贴在笔杆或尺面上, 像什么?有没有小纸屑悄悄地落下来?

(估计此时学生会很激动, 大声喊着“吸住了!”“粘住了!”“吸住了5片!”“10片!”高兴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实验成功的兴奋和喜悦溢于言表。

片刻后, 学生又可能惊呼:“啊!掉了1片。”“只有一片了, 都掉了!”“我的也坚持不住了。”细微的变化都被学生善于观察的双眼捕捉到了。这些场面, 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观察。)

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过程, 推想刚摩擦过的塑料物能吸到小纸屑的原因。如果学生不明白, 引导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向他人请教等多种方式来解开谜团。

(估计部分学生通过思考或猜测等推想:塑料物通过摩擦带上了静电, 就能吸起细小的纸屑。教师可以相机讲述,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第三片段写作指导: (教师可以口头提示, 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刚刚进行的一些活动。)

用发热的塑料物件轻轻靠近小纸屑时, 产生了怎样的有趣现象?

有没有小纸屑从塑料物件上掉下来?原因是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

为什么摩擦过的塑料物件能吸起小纸屑呢?

板书:小纸屑的变化?为什么?

(学生当堂写作, 在规定的八九分钟时间里完成。多数学生完成此片断写作后, 教师当场请出两个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作文, 教师根据上面写作要求点评作文。)

四、教学建议

1. 分层观察

本课的教学共分为四层。

(1) 思维热身, 目的是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从多角度、用多种方式来观察, 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度, 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测、推想和实验。

(2) 实验初始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其中既有对于一连串动作的观察, 又有对于纸片的大小、形状的观察和对小纸屑形状的想象。通过眼、手、耳的观察, 不仅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所需要的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 更为习作攫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3) 实验重点, 目的是让全体同学亲历摩擦过程, 获得充分的体验。在这一层中, 先通过眼、手来观察塑料物件, 再由一名学生进行示范, 把“摩擦”拉长、变细, 引导全体学生具体观察人物动作和塑料物件的变化, 并进行深入思考。

(4) 实验结果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起电”现象的奇妙并推想其原因。这样有条不紊、层层深入, 让学生在实验中反复观察、细致观察, 加深了体验, 调动了激情, 促进了思维到文字的转化。

2. 分段写作

本次习作采用分段写作的方式来进行训练, 其目的是在分解并细化教学目标, 分步落实, 逐步深入, 提高成效。三次分段写作的任务很明确。

(1) 简单描述实验所需的纸片、纸屑;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2) 具体地记叙和描述“摩擦”动作。

(3) 较详细地写出奇妙的“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3. 写评结合

写评结合, 能及时有效提高全体学生习作水平, 也能减轻教师批改作文的沉重负担。

教师在课堂上巡视发现优秀习作片断, 通过师生互动式点评, 激励了优秀学生的习作热情, 使作文困难的学生看到自身作文的缺陷, 以便改进。

本文点评的主要任务是:

(1) 在文中要记叙清楚“撕纸———摩擦———起电”这三个重要内容。

(2) 在文中要细致地描写纸片、小纸屑、塑料物件的形状。

“摩擦起电”典题解析 第4篇

例1 摩擦起电是( ).

A.转移正电荷的过程

B.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C.电子和质子同时转移的过程

D.创造电荷的过程

解析 这道物理概念辨析题看似简单,但要解决此类题,必须对原子结构和摩擦起电的本质和原因有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1)对原子内部结构,首先要知道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其次要知道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由于受原子核的束缚作用,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电中性而不带电.(2)对摩擦起电原因,我们要把握住两点: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易失去电子带正电,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易得到电子带负电.所以答案选B.

运用上述知识点,容易解决下题.

例2 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没有电子

C.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D.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一个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答案为C.

例3 任取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相互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带电,另一物体不带电

B.两个物体带等量正电荷

C.两个物体带等量负电荷

D.两个物体带等量的异种电荷

答案为D.

例4 如图1所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为什么带正电?丝绸为什么带负电?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何种电荷,取决于什么?

解析 丝绸与玻璃棒摩擦,丝绸中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强,因得到电子带负电,玻璃棒中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弱,因失去电子带正电;同理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毛皮因失去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因得到电子带负电.相互摩擦的物质带什么电荷,取决于该物质中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的强弱.

例5 如图2所示,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个挂在绝缘细线下的小通草球时,发现通草球也向橡胶棒靠近,由此可判断( ).

A.通草球带正电

B.通草球带负电

C.通草球不带电

D.以上判断都不对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两个知识点:(1)摩擦起电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由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小通草球与带负电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存在两种情况:不带电或带正电荷,故选D.

例6 如图3所示,已知验电器带正电荷,用一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闭合后又分开,则物体带电情况是( ).

A.带正电荷 B.带负电荷

C.不带电 D.无法判断

解析 要解决此题,我们首先对验电器的使用和工作原理有所了解.验电器是根据两金属箔是否有张角来判断与其接触的物体是否带电,张角越大则带的电荷越多.其工作原理是:当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经金属杆导入到金属箔,是两金属箔之间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引起的.题目提示金属箔本来带正电荷,当接触某一物体后两金属箔闭合,说明金属箔中的正电荷被负电荷中和了而不带电,则物体应该带负电荷.至于金属箔后来为何又张开,是因为物体带的负电荷数比金属箔带的正电荷数要多,物体所带的负电荷中和掉金属箔上的正电荷后,又有负电荷转移到金属箔上,故本题应选B.

对例6进一步拓展:如果物体带的是正电荷,则金属箔张角会如何变化?如果物体带的负电荷数比金属箔上的正电荷少,则金属箔的张角又会如何变化?

答案 如果物体带的是正电荷,则张角会增大;如果物体带的负电荷数比金属箔上的正电荷少,则金属箔的张角会变小,不会出现金属箔闭合又张开的现象.

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还可解释下列问题.

例8 如图4所示,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为什么头发会越梳越乱?

答案 头发越梳越乱的原因,一是被摩擦的头发带了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二是梳子与头发带了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

例9 如图5所示,我们在做塑料尺和头发摩擦吸引纸屑实验时,仔细观察的同学会发现,纸屑先被吸引,然后又被弹开,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解析 首先,我们知道塑料尺经摩擦带了电荷后,会吸引轻小物体碎纸屑;其次,当碎纸屑在与塑料尺接触后,与塑料尺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会将纸屑弹开.

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理现象都可用上述知识点来解释,如:穿腈纶的衣服很容易脏,就是因为腈纶衣服相对于棉质衣服更容易摩擦起电,带电后吸引轻小灰尘;利用静电喷漆,为什么喷出的油漆喷在工件上,能喷布均匀、节约涂料,就是利用喷出的油漆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与生活相关的物理问题,都可用上述静电知识来解释.

例9 当人们在漆黑的晚上脱毛衣时,为什么常有电火花出现,并伴有一定声响?

解析 这里涉及摩擦起电和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引起的放电现象.由于毛衣在相互摩擦时带了异种电荷,且异种电荷在相互吸引时会击穿空气形成电火花,产生小规模的放电现象.如图6所示,闪电形成的原理也是上述原因,由于云层与云层之间所带的异种电荷在相互吸引中和时,将空气击穿而形成大规模放电.

静电中的放电现象,有时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危害,同学们能否解释下列现象?

例10 如图7所示,运输燃料的油罐车,在装油、运输过程中,为什么在车上安装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

解析 油罐车中的油在与罐壁摩擦时,油与罐壁带了异种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相互吸引中和而击穿空气产生的电火花会点燃易燃物油,从而引发火灾导致油罐车爆炸.采取的措施是在车上安装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使产生的电荷导入大地.同样,飞机在空气中飞行时,机身与空气摩擦而产生大量的电荷,飞机着陆时,地勤人员接近机身时,可能会产生火花放电,严重时可将人击倒.解决的办法如图8所示,用导电橡胶做轮胎,飞机一着地,电荷就被导入大地.

大班科学《摩擦起电》 第5篇

 大班科学《摩擦起电》教学反思朱凤燕(教师)2010-01-28大班科学《摩擦起电》教学反思“摩擦起电”是教师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预设的一个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识别一对经摩擦能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一、小游戏——“小纸片被吸起来了”(用绸布快速地摩擦塑料小棒,小棒吸起了小纸片):首先通过这个游戏,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呢?孩子们被游戏吸引住了,纷纷做出了不同的猜测:有的说塑料小棒上有胶水;有的猜绸布是湿的……但经过验证,这些“原因”都不成立。小来说:“爸爸对我说过,因为布上带电所以能吸小纸片。”虽然他说得不准确但已经有些接近原理了。当我总结小棒在布上来回摩擦就会产生静电、小棒就能把小纸片吸上来时,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游戏“跃跃欲试”了。

二、猜一猜——“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吸起小纸片”:经过对游戏的尝试,孩子们对“摩擦起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提出新的问题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除了塑料小棒,什么东西用绸布摩擦之后也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孩子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铅笔、尺子、橡皮、彩纸、积木、磁铁、玻璃、吸管等等。我鼓励孩子们将猜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到科学区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高兴地去尝试了。

三、试一试——“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经过猜想验证,孩子们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在他们的记录中,有的方法很有创意。像阳阳在记录塑料尺子和绸布摩擦后能吸小纸片时,首先在记录纸上画个长方形并标上1234等数字代表尺子,后面画个笑脸代表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多有意思啊!

四、新发现——“我穿衣服时找到了静电”:活动并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而是持续地进行着,孩子们的猜想越来越多并基本了解了“摩擦起电”这一现象。有的家长也很感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含含的爸爸周一早上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说,晚上脱毛衣会听到“嘶啦”的声音,早上穿毛衣头发竖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资料的搜集与讨论,大家知道原来是毛衣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记录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趣。围绕记录,我们又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怎样记录新发现——“我可以画出来”:孩子们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记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记录的目的不变,就是让自己也让大家看明白实验的结果。我鼓励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记录,很多孩子选择了绘画的方式。粼粼在记录纸左侧画了一件毛衣、中间画了一个头发竖着的小孩、右侧画了两个钩并解释说:“因为我和牛牛都试过了、都成功了,所以画上两个钩。”从孩子的记录与表达中不难看出,孩子已经有了建立科学记录的意识,验证的活动可以深入地开展下去。

六、交流与讨论——“我们的发现”:最后,将孩子们的猜想和实验验证的记录都展示到了主题墙上,孩子们可以查看自己或同伴的记录,重温实验经历或找寻不一样的实验方法,形成了互相学习的好氛围。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改进:

1、没有及时为孩子们创设交流讨论的条件。“做中学”科学活动强调科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要求儿童在科学活动中用尽可能多的词语、尽可能准确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探究过程,包括描述、假说、推理、证明、总结和归纳。虽然活动持续进行的时间比较长,但交流与讨论活动本应该重视起来并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因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个环节完成。其实,从最初的猜想就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主题墙鼓励孩

子互相交流、讨论。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也应一直重视交流与讨论。因为,交流表达不仅能培养孩子倾听和尊重别人意见的习惯以及合作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深入认识所探究的问题;讨论则为同伴质疑提供了机会,使孩子们能得出结论或发现新问题。

2、活动的尾声阶段,老师看到孩子们的记录,没有及时组织小组间进行分享活动并设计一张集体记录表。如果每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记录表把自己所用的材料以及实验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后将其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就同时为延续实验和验证活动打下了基础。

摩擦起电作文 第6篇

实验前,老师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大家准备一张纸盒尺子。”我听了老师的话,心想:一张纸和一把尺子能做出什么实验啊。真让人又好奇又期待。

实验开始了,老师让我们拿出准备好的材料,然后让我们将纸片撕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最后,老师让我们把尺子放在头皮上摩擦,再把尺子放在纸片上,就能把纸片吸起来吧。我听了老师的话,用尺子在头上反复摩擦,擦得尺子都有些微微发烫了,就把尺子放在撕好的纸片上,只见纸片被牢牢地吸在尺子上,似乎是小精灵在欢快的跳舞。过来一会,有些小纸片从尺子上落了下来。我想:这应该是静电减弱了吧。我看看其他同学有没有吸起来的,发现有些同学做这个实验失败了,纸片并没有被吸附到尺子上。老师说这可能是因为纸片太大或静电太弱。

摩擦起电作文 第7篇

首先,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张小纸条,让我们把它撕掉,老师话还没有说完,有的同学就拿起纸一直猛撕,感觉纸片跟他们有仇一样;有的拿起他的小剪刀开始剪,把小纸片弄得小小的,不过他累得气喘吁吁;还有的在那儿慢慢地撕,不过她撕得很好看,像一位艺术家。老师还说,要撕得越小越好,我心里想我一定要撕得又好看又小又快。这时我自信满满地开始做了起来,果然我做得又好看又小又快。

撕完纸我们还需要一个道具,就是一把“普通的小尺子”,在头发上面摩擦。有人先下手为强,第一个就先用尺子在上面摩擦;有人像一只蜗牛一样慢悠悠地摩擦着;有人用了自己的九牛二虎之力摩擦,累得他满头大汗,还把自己弄成像是一位要饭的一样。

开始摩擦了,我用尺子在头发上面摩擦,我使劲地摩擦,不一会儿,我把尺子放在小纸屑上面,纸片自觉地飞了上去,像一位位芭蕾舞蹈演员。有人没有成功,他依旧在努力摩擦着,可是还是吸不上去,好像纸片宝宝们都吃了一颗颗。没有成功的人看见有人做成功了,听见有人在欢呼自己做好了,他心里很焦急,我想对他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摩擦起电”其实是静电的现象,静电产生的吸附力只能吸上比这个吸附力轻很多的物体。难怪有些人吸不上去,原来是小纸片在捣乱,小纸片真团结啊!

摩擦起电为手机充电或将成为现实 第8篇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款原型产品, 能利用运动, 例如手机在口袋中的晃动, 产生的静电给手机电池充电。这是业界首次实现利用这样的电能给个人电子设备充电。

从理论上讲, 人们行走, 甚至呼吸产生的能量都可以给植入体内的医疗设备, 或其他电子产品充电。然而, 如何利用这种小幅运动产生的能量则存在挑战。

佐治亚理工材料科学专业教授王中林在过去多年中一直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 并主要专注于压电材料。通过采用纳米技术来制造压电材料, 王中林和同事放大了压电效应。不过到目前为止, 基于压电效应的纳米发电机还没有产生较大的电力输出。

王中林的小组发现, 一种不同的方式可能更有前景:静电和摩擦。在干燥的天气使用塑料梳子梳头就很容易产生静电。研究人员证明, 使用一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和一片金属材料, 这种静电充电现象, 或称作“摩擦起电”效应, 能产生足够的能量。当弯曲时, 两片薄膜之间将产生电流, 从而实现充电。而如果采用纳米技术来制造两种表面, 那么有效面积将更大, 从而提供更强的摩擦和更多的电能。

佐治亚理工学院发明的这种纳米发电机能将机械运动能量的10%至15%转换为电能, 而更薄的材料转换率甚至可以达到40%。指甲盖大小的摩擦电纳米材料在弯曲时能产生8毫瓦电力, 足以驱动心脏起搏器。而一块5x5厘米的材料能同时点亮600盏LED灯泡, 或是为商用手机的电池充电。王中林的小组已经在《Nano Letters》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

王中林表示:“材料的选择很多, 设备的制造也很容易。”有约50种普通塑料、金属和其他材料在配对时都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能源利用材料与系统中心主管Shashank Priya表示:“这一设备产生的能量密度很高。”他指出, 其他智能材料还无法产生可实际应用的足够能量。

大班科学活动:摩擦起电 第9篇

常熟市湖畔幼儿园

姜雪寒

活动目标:

1、感知有些物体摩擦后可以带电,能吸起纸屑等轻巧物体。

2、能正确记录自己实验结果。

3、感知现实生活中的静电。

活动重点:感知有些物体摩擦后可以带电,能吸起纸屑等轻巧物体。活动难点:能正确记录自己实验结果。活动准备: 1、8盆小纸屑、塑料尺40个,吹好的气球1个。

2、木筷子、铁质勺子、塑料吸管等不同材质的材料、实验记录单每人一份。

3、ppt课件。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纸屑和一把小尺子,他们想粘在一起做朋友,小尺子能吸起小纸屑吗?(老师边说边示范,体现出结果为不能)那老师可以用魔术让它们粘在一起,想不想看魔术? 2.表演魔术。

教师念魔语:磨磨磨擦擦擦、磨磨磨擦擦擦,魔法快 点 来!3.小朋友念魔语试试。

师:小朋友刚才没有看清楚,老师再表演一遍。你们来念魔语我来变魔术。(师操作实验2次魔术,在头发上摩擦尺子后吸纸屑,纸屑被吸到尺子上。)4.幼儿一起体验魔术的乐趣。

大家也想玩一玩这个魔术吗?(想)老师说的魔语你们还记得吗?磨磨磨擦擦擦、磨磨磨擦擦擦,魔法快 点 来!那我们现在回到座位,拿起小尺子摩擦吧!5.增加难度做 魔术。

师:除了在头发上摩擦,还可以在哪里摩擦?(衣服)我们拿起小尺子再去试一试吧!6.小结实验结果

师:为什么尺子在摩擦后会把小纸屑吸起来呢?(幼儿自由回答)

因为塑料尺在与小纸屑摩擦后会产生一种静电,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二、幼儿猜测哪些材料会产生静电

1.师:老师这边准备了一些其他的物品也想和小纸屑粘在一起做朋友,看看有什么?(有

木筷子、铁质勺子和雪花片、吸管)

2.我们一起来猜测下,谁能与小纸屑摩擦后做朋友,谁不能?幼儿自由回答。

3.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猜测结果都不太一样,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说的是正确的呢? 幼儿:做实验。

三、.实践操作:验证哪些材料与纸屑能产生静电 1.做实验记录在哪里呢?(记录单)

教师引导幼儿看明白记录单。2.幼儿回到位置做实验。

四、总结实验结果

1.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单

师:谁来给大家分享他实验结果?说说谁和小纸屑做了朋友,谁没有?你觉得什么原因? 2.教师做实验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塑料吸管、雪花片和铁勺子都能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木筷子是木头的,不能吸起小纸屑。如果你的实验和正确结果不一样,那是因为我们的小材料摩擦的不够久、摩擦后停留的时间太长、季节的原因(干燥的冬天静电较强)。

3.幼儿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静电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静电随处可见,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遇到静电了?

幼儿交流、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有时在脱衣服时会听到噼啪的声音,如果在暗处还会看到闪亮的火花;用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逛超市手扶着电梯会突然疼了一下„„)

教师总结:

大家讲的都很好,这些都是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小朋友们在玩科学区游戏时,也可以做观察,看看什么东西摩擦后也会产生静电,把它记录下来,大家一起分享。

五、活动延伸

摩擦起电的作文 第10篇

妈妈说这是他们小时候经常做的实验,妈妈先拿出一把尺子,再把一张纸片剪得小小的,接着又把尺子放在头发中间摩擦,最后把尺子靠近小纸片。啊,小纸片就像看见了好朋友一样,吸了上去。

我也准备了一把尺子和一张纸片,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把纸片剪小,再把尺子放在头发中间摩擦了几下,然后慢慢的地把尺子靠近小纸片,咦,为什么吸不起来呢?我低着头愁眉苦脸地问道。

妈妈微笑着说:“你剪得纸片太大了,还有你摩擦的时间要更长一些,力度要大一些。”我恍然大悟,又做了一次实验,这次我把纸片剪得更小了,接着把尺子在头上拼命地摩擦,再去吸纸片,哇,太棒了,终于成功了,我高兴极了,赶紧告诉妈妈。妈妈笑咪咪地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因为尺子和头发摩擦时产生了电,所以可以吸起纸片。”

摩擦起电的作文 第11篇

我到厨房准备了许多实验的材料,有皮毛、碎纸屑和塑料圆珠笔。

材料准备齐全,实验就开始了。我先好奇又忐忑地拿起了手上的圆珠笔,在皮毛上前后左右的摩擦了几下,说道:“这真能吸起来吗?”接着又摩擦了几下,把笔放到碎纸屑上,可是纸一动也不动。我在心里暗暗地想:“是我摩擦的力气太小了吗?”然后我再一次非常用力地把笔放在皮毛上快速摩擦。我心里满心期待的想道:“呼,这次可以成功了吧?”最后我把笔放到碎纸屑的上方,吸起来了,我脸红通通的,兴冲冲地跑到客厅对妈妈大喊道:“我成功了!成功了!这也太神奇了吧!”妈妈拿起湿纸巾擦了擦我通红的脸,抱了抱我:“怎么了儿子?那么兴奋?”我跟妈妈说我实验成功了,妈妈也很高兴。

摩擦起电的原因 第12篇

摩 擦 起 电 的 原 因

(1)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带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2)摩擦起电实质上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必然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带正电的物体缺少电子,带负电的物体有了等量的多余的电子。

大班科学教案《摩擦起电》 第13篇

塑料筷子、塑料梳子、丝绸、小的泡沫屑或碎纸片、木筷子、铅笔

直接目的:

初步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

间接目的:

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活动延伸:

幼儿尝试各种物体进行摩擦,并找出什么物体能够摩擦起电。

操作过程:

1、教师介绍工作名称:“今天我们共同分享的工作是摩擦起电。”教师到教具柜请教具,将教具放到桌子中间,托盘放在桌子的右下角。

2、教师示范用梳子梳头发,反复的梳几次,将梳子的一端放在泡沫屑上方,请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3、将塑料筷子裹在丝绸里摩擦数次,将筷子的一端放在纸屑或泡沫的上方,请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4、请幼儿尝试。

5、总结:是因为在摩擦的过程中产生了电,所以才能将纸屑吸起来。这就是摩擦起电。

6、请幼儿尝试用木头梳子和铅笔摩擦,看能不能起电。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躯体相互摩擦都能起电。

摩擦起电的作文 第14篇

济南今年的冬天来的有点晚,到了11月份天气才渐渐开始冷了,我们都开始穿上毛衣了,我发现冬天睡觉前脱下毛衣会有噼噼啪啪的声音,在黑暗中还会有亮亮的“电火花”。有时别人的手碰到我们的手时,会发出尖锐的疼痛!这到底时为什么呢?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我拿来一支铅笔和一张报纸。首先把报纸铺在墙上。然后用铅笔在报纸迅速地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掀起报纸的一角,报纸就会掉下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经过上网查找资料,终于被我找到原因了!用铅笔摩擦报纸,会产生静电,使报纸可以吸附在墙上。然而,由于掀起了报纸的一角,被掀起的部分的静电就会消失,墙面对报纸的吸力也会消失。当报纸的重量大于墙面对报纸的吸力时,报纸就会从墙面上掉下来!

因此,脱衣服之后,用手轻轻摸一下墙壁,将体内静电“放”出去,还要保持室内有一定的湿度,这样,才不会被静电“电”哦。

摩擦起电的作文 第15篇

陈老师向我们一一介绍了材料:“我带了一块尼龙布,一把塑料尺子,还有一盘已经被我撕碎的餐巾纸屑和作业纸屑。”首先,陈老师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布,把尺子“捆”在布里,接着陈老师紧握尺子,像一个要上战场的士兵。然后开始卖力地摩擦尺子。只见陈老师咬紧牙,双手互相交错,脸越来越红,红得像一个熟透的苹果。大约摩了15秒,陈老师迅速抽出尺子,放在离纸屑1―2毫米的地方轻轻一提。哇!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许多纸屑被吸了上来!陈老师问我们:“哪一种纸屑吸得多呀?”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餐巾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轻柔的东西更容易被吸引。

接下来轮到我们了。我抓起衣角,拿起尺子往衣角里塞,然后开始使劲儿地摩,突然一股电流击中了我的手掌心,我立刻把尺子抽出来,放入纸堆里,又提上来。哇,我也吸上了!有的像几个小娃娃,摇来摇去,真像在荡秋千;有的“双手”趴在尺子上。有的像猴子捞月一样,一片接着一片地吊上来;还有的牢牢地抓在尺子边缘。我轻轻一吹,几片在边缘的小纸片飘飘摇摇地落下来,像从飞机上跳伞似的,我摸了摸尺子,尺子不烫了,剩下的纸片也跳了下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摩擦起电】相关文章:

摩擦起电的原因08-18

摩擦起电教案范文06-03

大班科学摩擦起电教案01-03

摩擦起电小实验记叙文09-08

纳米摩擦06-29

摩擦分析07-18

摩擦处理07-25

中美摩擦07-27

摩擦力06-14

多绳摩擦06-22

上一篇:蛇年过年给父母的祝福语下一篇:东都镇宣传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