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制度

2024-07-25

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制度(精选11篇)

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制度 第1篇

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制度

一、建立社区健康教育网络,定期召开例会,依据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二、大力推行社区健康促进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

三、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控烟、限酒、合理膳食、健身等于预活动。

四、对社区的病人按不同病种或不同人群,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使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健康教育目标考核要求。

五、在医院相关科室的业务指导下,开展整体人群精神卫生健康和残疾预防宣传教育。

六、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可设立建康咨询台和咨询服务热线。

七、利用学校和居委会,每月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八、健康知识宣传栏或板报每月更换内容。

九、免费为辖区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慢性病人进行分类管理。

十、认真填写并妥善保管各类有关健康教育及管理的各种资料。

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制度 第2篇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结合我校实际,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健康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成立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并贯彻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疾控等行政部门关于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师生健康状况及各时期防病工作重点,制定和实施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二、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由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配备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学校全体师生有参与和配合执行各项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责任和义务。

三、新生入学后,建立学生的健康卡片,并定期进行体检,并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对存在健康缺陷或疾病的学生、教职工进行跟踪随访,督促他们尽早矫正和诊治,主要由校医务室(校医)负责。

四、切实做好校园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工作,定期组织卫生检查评比活动,使校园环境整洁美观,学生人人讲卫生。经常性开展校园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培养学生坚持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习惯。

五、加强学生食品卫生的管理,教育学生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健康行为养成教育,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控制吸烟、环境保护、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意外伤害等。定期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利用宣传栏每月出一期卫生宣传板报,要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每学期至少安排两节课。医务室要根据季节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常见病、传染病预防的有关宣传教育材料分发全体师生。

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制度 第3篇

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好学”, 自治区教育厅决定2009年和2010年在广西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灵川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成为全区首个迎检自治区级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

会议要求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扎实开展工作, 强化“五项意识”, 做到“凡事有人负责, 凡人能尽其职, 凡物能为所用, 凡财能有所为”, 做到全区县县、校校常规管理工作都能实现“同一标准, 差异达标”的目标。

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制度 第4篇

【关键词】班级常规,管理,教育工作

·G635.1

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本县各乡村的农村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怎样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搞好班级管理,开发学生的智力,实现学校教育中“低进高出”的目标。在班主任工作中对以上管理目标进行了一些探索,自认为应在思想观念、崇高理想、民族精神、行为规范、具体目标等方面加强教育和管理。

一、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无论从学习还是生活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教师仍然要经常给他们讲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发展史,同时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各民族的发展史、奋斗史,树立为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让中华民族屹立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再者多让学生阅读健康的课外书,多看有益的电视,多给他们讲一些名人的故事,尤其是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受到触动,知道学习的,从而发奋学习。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班级管理。民族中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有一些学生则来自于边远贫困和较为封闭的地区。学生对外界了解较少,各民族间接触不多,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知之甚少。

因此进校后,推动各民族学生间的互相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尤为。为此,我经常在班会上让学生做自我介绍,内容包括自己的年龄、籍贯、家、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加强互相间的了解和沟通;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同时联系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以及学生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待老师掌握情况后,就在每周的班会上对前一周内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对有困难的学生找他谈心还发动同学们帮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重新树立生活的自信。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努力学习。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团结、稳定、进取的班集体,为今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和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给学生制定初中各阶段的学习目标

高一进校时班主任老师就应和学生一起研讨并制定出高中三年学习奋斗的目标和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让学生随时感觉有压力,但又不是不能完成。有一种垫一下脚尖就能吃上蜜桃的感觉。这样,他们不但不讨厌学,反而还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当然这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身为教师应该有耐心。尤其高中各科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策略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策略,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到达灵活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始终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

三、加强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校学生大多都是从边远闭塞的农村和山区来到较繁华、热闹的县城,从心里上,行为习惯上一个适应和调节过程。而现实生活中,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学生在读书期间,难免会接触到这些不良现象,无良好的免疫力,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行为习惯,将会耽误一生。有个别的学生最后是什么学校也未考上,行为习惯也不好、又不愿回家劳动、在外流浪,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学生刚进校时就应抓好这方面的过渡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如帮助贫困学生、捐助失学儿童,关心孤寡老人,向灾区捐款等等,报刊杂志及新闻媒体,向他们讲述某人的事迹,介绍在苦难中成才的著名人物。要求学生每人设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人物,并制定其奋斗目标,使学生在心里上。思想上健康发展,對不良趋向自觉抵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尊师守纪、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勤奋刻苦学习的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倡淡化过生日,少搞或不搞各种聚会、不乱花钱,团结同学,将精力用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转贴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补充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民族中学一般都根据教育部规定并结合民族中学实际制定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班主任在工作中应严格执行。但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应加以补充和完善对本班管理有益的规章制度,帮助班级管理和实施。比如寝室管理细则、教室管理细则、学习管理细则等等。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热爱学生一视同仁、处理理由不偏不倚。少数民族学生一般都比较淳朴和耿直,心直口快、坚持正义、喜欢打抱不平,但也容易冲动,有时不计后果。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不断进行感情投资,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各方面关心和爱护学生,及时为他们分忧解难,做到爱生如子。特别是初中学生分化比较严重,学习上的差异比较大,对优秀学生不能偏爱,更不可护短,应严格要求,善于自我剖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使其永不自满,奋发向上。在对待落后学生要寻找落后的理由,若是基础差,降低要求,根据学生原有的发展水平,提出切合他们实际的要求,而后再根据进步的情况逐步提高要求,逐步培养起落后学生的自信心,赶上大家前进的步伐。教师教学上从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树立良好自我,真正作学生的表率。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出现学生违纪现象,处理时应把握尺度和深度,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以理服人,使学生心服口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及时改正。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统一、团结奋进的集体。

四、培养建立一支高效管理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成败,至关重要。要选那些成绩上等,品德优良,有管理才能,并能大胆工作的同学担任主要班干部(如班长、劳动委员等)。很多时候,要求班干部能独立开展工作,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及时加以指导。如上届的班长王权力同学、本届黎玉全同学都是非常优秀的班干部。我班的星期日晚上的班会课、星期三下午的班团活动时间及有些自习时间均由班干部主持。活动内容多种多样:如小节上周工作,安排近期工作,开展“我爱我的班级”的主题班会,“朗诵比赛”,“讲故事”,针对同学们的表现(好的差的),开展“一事一议”活动等等。当然班干部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阻力,我都会给他们一一化解,不能以暴治暴。

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制度2013 第5篇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对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一、学校建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各班有卫生委员。

二、每年年初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年终对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总结。

三、按要求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每两周进行一次宣传。形式多样(讲座、板报、广播、录象、发宣传材料等),并结合卫生宣传日(如:世界卫生日、爱眼日、爱牙日、禁烟日、碘缺乏病、世界爱滋病、)进行宣传。

四、对学生常见病、传染病制定工作计划进行宣传教育。

1、加强对视力不良的预防宣传教育。使学生了解视力不良的发病原因,用眼卫生的知识和保护方法,减少新发率。

2、加强对沙眼、龋齿、贫血、营养不良、肠道蠕虫病的预治宣传,降低发病率。

3、根据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做好宣传工作,冬春季节进行预防流感的宣传。夏秋季节进行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宣传,提高防病意识。

4、对乙型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积极进行宣传,使学生增强防病意识。

5、做好运动与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认识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必要性。

五、加强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给学生讲青春期卫生和上心理健康教育课。

六、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档案。

1、注意各种材料的收集、积累、装订。

2、健全学校卫生工作档案。

3、注意学生健康体检卡的保存。

七、有计划的培训卫生委员。发挥卫生委员的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健康教育网络。

八、积极开展好卫生清洁活动。对学校环境卫生督促检查,提合理化建议。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搞好。

杜家村中学

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管理制度 第6篇

一、教学过程管理制度

1、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正确理解、全面贯彻教学原则,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理论以及教法学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必须在上课前两分钟到达教室,做好课前各项准备,调控师生情绪,用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上课开始和结束,师生应该互相致礼。

3、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有意注意,保证教学活动紧扣教学目标,应该将课堂教学目标向学生交待清楚。教学目标一般宜于学习新课前交待。

4、在教学过程中,各学校要渗透法制教育内容,教学内容应紧扣教学目标。必要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对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或进度作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

5、课堂教学要做到“精讲精练”。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应尽可能体现不同的层次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因材施教,以适应他们的学习要求。

7、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注意及时反馈,及时补偿,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获得成功感,以尽可能减少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缺漏,尽可能减少学习上的分化。复习课尤其要注重讲练结合,当堂反馈,补缺堵漏,提高效率。

8、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系统归纳,明确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脉络,建立知识体系,更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9、教师必须用普通话上课,语言应规范、清晰;教师的仪表要大方,教态要自然、亲切。

10、要熟练掌握并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师的实验操作、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要正确、熟练、规范,时机要恰当,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和关键,不能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

11、要注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管教管导,严禁体罚和羞辱学生;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氛围。

12、准时下课,严禁拖堂,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间休息时间。

13、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相关制度即日废止。

二、教师个人备课制度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不备课不允许上课。

(一)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集体备课,教研组长主持。每月1次,每次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并且围绕中心发言人的意见讨论、研究,每一次都要有详细的备课记录。

1.备新课标。教师要熟悉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掌握各年级各学期的教学总体目标,课时具体目标与要求,全面把握本课程的深度、广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落实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学期备课。每学期第一周内,任课教师要通读全册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3、单元备课。教师认真钻研本单元的教材,制定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搞清本单元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知识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本单元的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

4、典型课例。在单元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选取典型课例来备课,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课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5、备课时要做到;“四定”、“四研究”、“四统一”。“四 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创新教育点。“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量、统一测试内容。

6、教研组长确定中心发言人、记录人、共同交流教学过程、方法等,形成课时教案。

7、各教研组长按时上交备课记录。

8、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相关制度即日废止。(二)个人备课

1、所有任课教师必须书写教案,没有教案不准上课。

2、要保证备课时间。每位教师每天至少保证2小时以上个人备课时间。

3、要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教案书写工整,步骤清晰,内容具体,实用性强。教案要有全册目标、重难点、课时安排等。有教学目的、有教学过程设计、有板书、有课后记。各单元(章)要有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最后有期末复习计划及复习内容安排。

4、备课要突出一个“细”字,具体要求是:(1)、深入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使教学有科学性。(2)、全面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情,使教学有针对性。(3)、认真选择教法,精心设计教程,使教学有艺术性。

5、备课要做到“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备学法。

6、学校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教案,对书写情况进行记录,记入教师量化考核。

7、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相关制度即日废止。

三、教师授课制度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全面安排德、智、体、美、劳各科教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科学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不随便增减课时。

2、重视教书育人,方法灵活,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性。

3、教师授课要遵循“六个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原则。

4、教师要做到“五要”“五不准”“五精心” “五要”:

(1)教师要在上课铃响前等候在教室门前;(2)教师上课要精神饱满,和谐施教;(3)教师上课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4)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清晰、明确;(5)教师的衣着仪表要整洁庄重、落落大方。“五不准”:

(1)不准随便丢课、漏课、窜课、迟到或压堂;

(2)不准在上课时间离开学生,接待客人或接打电话(要关闭手机等通讯工具);(3)不准在课堂上无休止的批评学生或把违纪学生撵出课堂;(4)不准在课堂内吸烟或做与教学无关的事;(5)不准坐着给学生讲课。“五精心”:

(1)精心设计导语和过渡语;

(2)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3)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做到精讲精练;(4)精心设计练习题,做到梯度、密度合理;(5)精心设计板书,做到纲目清楚,直观形象。

5、坚持教学“三结合”:

(1)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3)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6、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相关制度即日废止。

四、教学卫生制度

教师教学卫生:

1、学科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讲课前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2、教学要坚持启发性,充分利用实物、挂图、电教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的学习。

3、课内外作业适量,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教学语言要清晰、声音适度、吐字清楚、准确、语速适宜,板书要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利于学生的视听。

5、教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精神饱满,语言动作富于启发性、激动性和感染力,给学生良好的心理情绪感染。

6、严格按作息时间上、下课,不得拖延下课时间。

7、教室保持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及时通风。教室的采光、照明、通风、空间、课桌椅、黑板布置及师生所用的教具,都应达到卫生要求,如在实验室上课,所有的设备要卫生,对有毒、有害、有危险的物品,要有防护措施。

8、教师要注意指导和矫正学生坐、立、行、听、读、写、说等姿势,并结合教学实际向学生讲授必要的卫生知识,进行卫生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9、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课间操、课外活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体育活动时间。

学生学习卫生:

1、阅读卫生:

(1)、坐姿要正确。姿势端正,脊柱正直,两肘伏桌,不耸肩,前胸距桌约一拳远,大小腿成直角,重心稳落在坐骨和靠背的支撑点之间,不躺着或站着看书。

(2)、眼与书的距离应当保持在30—35厘米之间。

(3)、连续阅读的时间不能过长,不能超过20—30分钟,中间应适当休息。

(4)、不许学生在走路或乘车时间阅读。(5)、阅读时的采光以左侧为宜。(6)、课桌的高低度要适宜。

(7)、阅读的场所空气要新鲜,尽量避免噪音。(8)、不让学生看文字、图画不清晰的书籍。

2、书写卫生:、做到“三个一”,眼距书本一尺远,手距笔尖一寸远,胸距桌子一拳远。、要选择不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书写工具。

(3)、要注意书写时间的规定,1—2年级以10分钟为宜,4—6年级以20分钟为宜,不留书写时间过长的作业。

3、用脑卫生:

(1)、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做到定时间,有节奏,并形成习惯。

(2)、合理组织课内外用脑作业,安排各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做到学习与活动相轮换,动静轮换,从而保证学生始终有较高的兴奋性与学习能力。

(3)、尽量减少使其大脑疲劳的因素,如:身心发育不良,营养不良、体弱,学习环境不好,教学内容与方法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制度不合理等。

(4)、安排学习活动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把最难的部分放到大脑效率最高的时候去完成。

(5)、根据大脑的记忆特征(低年级以无意识机械记忆为主,中高年级以有意识和意义记忆为主),讲究合理的记忆方法,保护大脑,提高记忆效率,把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结合起来,掌握遗忘规律(先多后少,先快后慢)防止产生不应有的遗忘。

五、学生课堂常规制度

1、预备铃响后,立即进入教室,保持肃静,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上课铃响后,教师进入教室,班长喊起立,师生互相致礼。

3、上课时坐姿要端正,不随便说话,发言要举手,经老师许可后再发言。发言时要起立,站姿端正,声音洪亮。

4、上课时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记笔记,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做到眼到、耳到、手到、脑到,使自己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得做与本课无关的事。考试不作弊。

5、读写姿势要做到“三个一”:眼距书本一尺远,手距笔尖一寸远,胸距桌子一拳远。

6、上课时不随便出入教室,不擅离座位,下课铃响后才能出教室。体育课不许中途回教室。

7、上课迟到的学生进入教室要敲门,经老师许可方能进入教室。

8、课前应认真预习,自觉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听课质量。课后应认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

9、衣着要朴素大方,不穿奇装异服,不化妆,不穿拖鞋或戴帽。

10、注意保持教室内外清洁,不乱扔垃圾纸屑。值日生认真值日。

11、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相关制度即日废止。

六、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

作业布置:

1、作业布置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作业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不留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2、教师要弄清教材中作业的安排意图。凡是布置学生的作业,教师应该会做,并要事前做一遍,以便指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作业。

3、各科作业分量要平衡。每天和每周作业分配要合理,一、二年级尽量少留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级作业总量不超过一小时,四、五年级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六年级不超过二小时。

作业批改:

1、教师要及时检查作业并认真批改。

2、及时做好作业讲评,指出作业的正误。要求学生及时改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3、运用统一的批改符号,并写出评语,评语要以鼓励为主。注明批改日期。

4、作业检查:教务主任或教研组长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学生的作业和教师批改情况,记入教师量化考核。

5、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相关制度即日废止。

七、中差生课内外辅导制度

1、开学初要对辅导对象列出名单,拟订计划、指定措施。与老师订帮教合同,期末对进步大的学生给予表彰。

2、辅导教师要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辅导,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学习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行三多、四优先的原则。三多,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课堂上实行四优先,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批改作业、优先辅导。

3、辅导要做到热情、主动、耐心,坚持从新生进校第一天抓起,从起始学科抓起,从学困生抓起,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重点辅导后进生。

4、积极创造条件开辟第二课堂,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学生活动(如书画、跳舞、弹琴、实验、读书会等)。

5、对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要及时补课。

6、承认差别。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辅导时,不应强求一致,鼓励拔尖,提高后进,全面的关心爱护培养学生。

7、分类指导。教师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课外辅导,做到耐心细致。

8、认真及时。教师发现学生有创见,应及时支持和培养,发现学生知识有缺漏,应及时补课,做到节节清、日日清、册册清,保证学生知识无欠缺。教师提高和转变学生要有信心、恒心和爱心。

9、感情融洽。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使学生爱接近和敢接近老师,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全面情况。

10、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相关制度即日废止。

八、学校班子听评课制度

听课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听课了解教学现状,掌握教学中倾向性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解决办法。

听课是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四十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听课要有计划,有明确目的,做好充分准备,熟悉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听课过程要做到:耳听、眼看、手记,按讲课顺序做好听课记录,听课后认真分析,并及时为教师评课。

2、看教学目的是不是明确,对教材理解是否深刻,讲授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3、看教学过程的组织是否严密。是否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教学原则、周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精确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的利用四十分钟。

4、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运用启发式。是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给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看全班每个学生是否会学习,每堂有所得,达到学懂、记住、会用。

5、学校领导班子要按各自工作职责要求的听课节数完成听课任务。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

6、学校领导安排听课和评课时不要忽视小学科和非考试科目,应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7、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相关制度即日废止。

九、教师听课、说课、评课制度

为加强有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水平,特制定教师听课、说课、评课制度如下:

1、凡是同学科以及学校要求的跨学科听课教师必须参加。

2、教师每星期听课不少于1节,教研组长每学期内要听本组每个教师2节课以上,新上岗的见习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3、用学校发的听课本做好听课记录,以便查阅。

4、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听说评课,认真做好笔记,有事必须向教研组长请假,经校长或教务主任批准。

5、积极倡导同学科教师互相听课交流。听课后,要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及时进行评课工作。

6、听课无论是否事先通知授课教师,授课教师都应欢迎,不得借故拒绝或回避。

7、听课教师要严肃认真,尊重授课教师,不做其它与听课无关的事情(如批改作业、看书报等)课后可交换意见,进行评课。

8、切实提高评课质量,及时组织群体互评课,研讨式评课,评课时尽量做到与新课程标准相结合,与课堂教学情况相结合,与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相结合,与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与学校课题研究相结合。

9、教导主任要及时对听课情况进行反馈、总结。

10、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相关制度即日废止。

十、教案、作业检查制度

教案检查:

1、定期检查教案,教案前有教学进度表,该表时间安排符合新课标要求,并上交教导处一份。

2、每节课都要写明累计课时(总课时数)、授课时间、课题、课型、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教法、教具等,并有学法渗透。

3、每节课的环节要严密而完整,即包括: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及预习,板书设计,课后记事。

4、教案应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不照搬照抄他人教案(包括教学用书上的例案)和本人以前的旧教案。

5、教案(如有条件)要反映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做法。

6、教案字迹工整,格式合理,图示规范。

7、每学期末评选语、数优秀教案各一份,进行表彰,奖金100元。

作业检查:

1、学生作业检查由教导主任领导,教研组具体实施,检查结果向校长汇报。

2、全校性集中检查每学期4次,定时收齐,统一检查,并及时向教师反馈。

3、寒、暑假作业开学后采取抽查部分学生作业的办法检查。

4、作业要求教师批改及时,格式规范,无批改错误,评语恰如其分,字迹工整认真。

5、检查人员以书面形式写出检查小结。

6、日常校领导听随堂课时应同时抽查学生作业并作好记录。

7、日常学校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抽查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8、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相关制度即日废止。

十一、教具使用制度

1、教具室由专人管理,所有教具应入帐登记,帐物相符,分类摆放整齐。

2、借用教具需登记,用后及时归还,不得将教具存放在办公室或家里。

3、教具是为教学服务的工具,非教学用途或个人私用一律不予借出。

4、借出教具非正常使用而损坏照价赔偿。

5、保持教具的整齐、完整和清洁,及时维修和清理破损教具,更换破损教具,填写报损单。

6、每学期末上报添置教具计划及预算。其他学校借用教具需经学校主管领导批准方可借出。

7、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相关制度即日废止。

十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1、按时参加政治、业务学习。

2、积极参加学历提升、中小继教,综合素质提高培训学习。

3、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4、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每期有校本教研,学科教研,课题计划和总结。

5、积极研创优质课、未范课、公开课、德育课的教案,并组织观摩教学。

6、认真学习《贵州教育》、《毕节教育》、《教育通讯》等教育报刊理论及新课程的教学理论、教法。

7、积极参加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努力掌握现代新型教育教学先进理论。

8、积极参加远教教师培训,驾驭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

美容院卫生管理常规制度 第7篇

1、经常更换消毒设备中的化学药剂溶液。

2、工具在使用前必须放在消毒水或消毒柜中保持卫生。

3、可重复使用的工具使用一次后必须马上消毒。

4、使用中的工具必须放置于干净的容器中。

5、碗、盘以及其它容器在使用前和使用后都必须消毒。

6、所有美容器具在使用完毕后必须清洗干净并以75%的酒精棉球擦拭。

7、美容院的光线、温度(18摄氏度左右)、通风都要符合标准。卫生情况必须良好。

8、保持墙壁、窗帘、地板、地毯的清洁。

9、随时供应冷热水,提供茶杯、饮水机等饮水设备,并保持这些设备的洁净。

10、屋内保持清洁,决不可有老鼠、跳蚤、苍蝇等害虫。

11、美容室不可用于煮饭,住宿。

12、地板上的脏东西必须随时清理。

13、洗手间必须保持卫生,提供冷热水、洗手液、卫生纸等,同时也要准备带盖的垃圾桶。

14、美容师在服务前及上完洗手间后要洗手。

15、一条毛巾仅能供一位顾客使用,干净的毛巾必须放于干净、无菌的柜子里。

16、平躺时每一位顾客的头下都应该放一条干净的毛巾做头垫。

17、使用披肩等塑料制品时,不要接触到顾客的皮肤。

18、粉扑、棉花棒、眉毛钳、唇扫等类似物品不可共用,容器中的东西必须用小铲或镊子取出,不可用手取用。

19、乳液、面霜、蜜粉等化妆品必须保存在干净、密封的容器中,使用时可利用消毒棉或化妆棉,使用完毕要把所有容器盖好,取出的产品若没用完绝对不可再放回瓶中。

20、所有弄脏及使用过的东西,在使用完毕后必须马上从工作现场拿走,用过的东西不可以和没用过的混在一起使用。

21、束发带等用过的东西不可再让下一位顾客直接使用。

22、面部护理或化妆所使用的工具及物品在使用完毕后要洗净,消毒并放入消毒柜或干净的柜中。

23、美容师应避免触摸自己的脸及头发,如果必须如此做,应该在接触顾客或使用美容工具前将手消毒一次。

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制度 第8篇

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需。通过对高等教育历史嬗变的全面梳理与考察, 不难发现, 在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 高等教育维护的是个别或少数人的利益, 其价值、目的以及功能等更多地以私人的形式为导向, 教育的公共性被边缘化。之后,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以及渐趋迈向普及化的发展历程表明, 高等教育逐步摆脱了私人或私域遮蔽的囹圄, 肩负起关涉社会整体利益、履行公共职能与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 成为面向社会全体成员、拓展公共福祉、扩大社会公益的实践活动, 展现出显著的公共性意蕴。这意味着, 高等教育既能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又能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因而具有使个体与社会均能从中获益的双重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设立高等学校, 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不得以营利为目的。”[1]倘若高等教育以营利为目的, 必将侵害个人权益, 牺牲公共利益, 偏离公共精神与公共利益的轨道, 无以体现高等级教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初衷, 危害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等教育公共性面临的制度障碍

目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的门槛, 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前进, 高等教育的公共性也日渐显现。但不容忽视的是, 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 使得高等教育的公共性面临严峻挑战, 尤其是来自制度方面的桎梏, 不同程度地导致了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弱化乃至缺失。

( 一) 功利化的制度价值取向了僭越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就其本性而言, 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自不例外。作为规范与指引高等教育活动的行为准则或社会规则, 制度具有降低高等教育的不确定性、消解高等教育的矛盾纠纷、拓展高等教育的公益性等功效, 对高等教育理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看来, 人有两种理性: 一种是价值理性, 一种是工具理性或计算理性。前者是指人们共同生活所应遵守的社会准则或道德规范, 以及人们对生存意义与终级价值的关怀。后者是指人们在活动中对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付出与回报的一种权衡与考量。二者在高等教育中的相涉相融、相得益彰, 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然而, 自20 世纪中叶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被打上了深深的科学主义烙印, 高等教育中的价值理性被疏远而工具理性或计算理性日渐抬头并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在制度设计上滑向了工具理性与技术至上的深渊, 制度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浓郁的功利化色彩。在功利主义思想的驱使下, 高等教育更多地青睐于经济效益的市场导向, 而忽视公共利益追求的价值取向,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受到严重侵蚀。突出地表现为, 高等教育行政部门要的是政绩, 高校要的是名次、排位与评分, 高校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而滋生大量短期行为, 学生要的是名牌或重点大学的入场券, 将接受高等教育当做攫取私人利益的服务工具, 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一如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的深沉感触: “我们的一些大学, 包括北京大学, 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 世俗, 老到, 善于表演, 懂得配合, 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 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2]

( 二) 失衡的资源配置制度腐蚀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表明, 每一个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均应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 接受相同的高等教育。教育公平意味着任何高校或学生, 不论地域、民族身份、家庭背景等存在的现实差异, 都应当充分享有教育资源, 而这需要以建立与完善公共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制度为前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资源配置制度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政府式资源配置制度, 另一种是市场式资源配置制度。然而, 由于深受传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影响, 政府式源配置制度奉行的是“效率为先”、“城市中心”的立场, 给予重点高校以及发达地区更多的资源优势及政策倾斜。一些办学质量较高的大学如985、211 以及部属院校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教育资源, 包括物资资源、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这使得办学层次与水平较低的学校、师生员工处于劣势地位, 难以获得应有的发展资源, 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拉大了区域与校院之间的差距, 加剧了不平等, 阻碍高等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危害教育的公平与正义。资源配置制度不合理, “就其实质而言是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有意无意背离了‘应得’原则, 损害了‘相称’关系, 使得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3]此外, 为了增强高等教育活力,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高等教育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及市场式资源配置制度。但是, 市场机制的介入, 其所实行的优胜劣汰只眷顾竞争的获胜者, 崇奉的是占有式资源配置制度, 滋生违法收费、高收费、教育腐败等有悖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温床, 无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不公平、乱收费等公共性的缺失问题, 尤其是市场间的恶意竞争或不正当竞争, 拉大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 致使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公、受教育者拥有教育资源不公, 妨碍了教育资源公平与公正配置的步伐。特别是由于目前我国统整政府与市场的相应制度资源配置机制还不够健全, 因而存在单纯的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 二者的各自为政所引发的诸多矛盾浓缩在高等教育领域, 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式微。与之相适应, 教育公平问题暴露无遗并日趋紧张。

( 三) 封闭式的制度环境与高等教育的共享性相抵牾

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 其制度安排必须立足于公共领域, 向所有公众开放, 为公众服务, 不得带有轻视性、独占性或排他性。然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调整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自我封闭阶段,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这种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办学的格局才被打破, 但发展步伐蹒跚。迄今为止, 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程度依旧不够, 封闭僵化的制度环境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基于保护学校内部资源和环境的制度设计思维, 将隔离政策、非透明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封闭的学习方式等奉为圭臬, 人为地将高校与社会阻隔开来, 无法与外界社会环境有效地交换信息与能量, 构筑起抵抗高等教育共享的封闭静态的防范体系与制度系统。早在20 世纪20 年代, 陈独秀先生就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新教育对于一切学校的观念, 都是为社会设立的, 不是仅仅为一部分学生设立的。自大学以至幼稚园, 凡属图书馆、试验场、博物院, 都应该公开, 是社会上人人都能够享用, 必如此才能够将那个教育与社会打成一片, 必如此才能够使社会就是一个大的学校, 学校就是一个小的社会, 必如此才能够造就社会化的学校, 学校化的社会。现在各学校门首大书特书的‘学校重地闲人免进’, 明明白白的是要把学校与社会截为两段。”[4]其结果必然消解与颠覆高等教育的公开性, 致使高校远离社会现实, 师生员工的精神生活变得越来越狭隘。

二、破解高等教育公共性制度障碍的路径选择

冲破高等教育公共性制度障碍的囹圄, 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为此, 应尽快探索培育、维护及保障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发展路径。借鉴当前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已有经验以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需认真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以适应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吁求。

( 一) 彰显制度设计的公共精神, 培植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土壤

高等教育中的制度由人设计与安排, 是人的精神气质与意志品质的产物。从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出发, 人们在高等教育中创设制度并不是为了维护某些区域、某个高校或某些人的利益, 而在于拓展公共利益并增进全民福祉。假若仅是为了功利需求而漠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则制度本身违背了其在高等教育中的精神指向与积极意义, 于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渐行渐远。为此, 高等教育中的制度供给必须冲破功利化的藩篱, 使高等教育回归公益本性。一方面, 应加强体现公共精神的制度设计, 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制度与公共精神密不可分。就其本性而言, 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制度本身就孕育着公共精神, 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侧重而已。与我国传统的臣民教育与标榜私人利益的社会制度有所不同, 当前的公民教育与保障公共利益的社会制度为公民公共精神的传播、公共性质的不断增长提供了沃土。在现代社会制度条件下, 公民既是利益选择的主体, 亦是高等教育公共性建构的主体。然而, “公民在履行法律上的规定、参与教育公共性建构的过程中, 多少都带有一定的被动性, 这种被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教育公共性的建构起到阻滞作用。与法律上的规定不同, 公民在以一种伦理上的精神参与教育公共性建构的过程中是主动的、积极的, 公民这种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存在会更加有利于教育公共性的建构与形成。”[5]因此, 要通过制度引领, 塑造公民健康的公共精神与制度伦理, 使之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精神支撑与理性选择。另一方面, 植根教育公益性的沃土, 凸显个人与社会均能受益的制度安排。高等教育应通过制度设计, 建立符合社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制度, 扭转违反公共原则或公共福利而追逐私益的错误观念, 在保障个体合法利益的基础上推进公共利益的最大满足。“现代教育是由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 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消费的最基本的教育服务的总称。它是从多种观点出发, 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组织和运筹的, 目的是实现广大国民的教育福利。”[6]为此, 政府应从教育去功利化做起, 在教育政策制定与教育制度安排上, 应以促进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明确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 以充分保障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实现。

( 二)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 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从理论上讲, 高等教育资源具有非竞争性。即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个体享用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并不影响、抵制与阻碍他人对该资源的享用, 也不会由此消解其他人享有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与权利。但从实践层面而言,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逊的说法, 于人类的实际需求而言, 资源具有稀缺性与有限性的特质。探索充满活力的资源配置方式,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 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重要内容。确保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公正与合理, 一方面, 政府要始终站在公共性的立场上, 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 建立体现公共、公正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政府要出台稳步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保障制度与实施机制, 切实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筹资制度。在此基础上, 要规范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 提供优质的资源配置制度, 维护和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为落实教育公平提供制度保障。高等教育的公平“关注的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如何贯彻应用‘公正’这一价值原则, 从而使得教育机会、资源、条件、利益等分配能够符合某些‘应得’原则并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实现某种‘相称’关系。”[7]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宏观调控, 保障每一个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个体能够接受应有的教育, 制裁一些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对公共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的不合理侵占, 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另一方面, 在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 应制定完善相应的教育法规, 引导市场良性竞争, 降低教育资源配置成本, 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按照教育经济学的观点, 在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一定且并不充裕的情形下, 追逐利益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 倘若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或制度保障, 其结果必然是教育公平性的式微。因此, 要加强市场的监管制度和实施机制建设,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有效防范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中剥夺一些人应有的权利, 破坏教育机会均等, 形成“贫者越贫, 富者越富”、“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 导致教育公平萎缩的不良格局。

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就要整顿与规范市场竞争体系, 打造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体系, 在制度设计中坚决抵制与杜绝制度设计者利用自己拥有的特殊权力设租寻租, 力戒垄断和恶性竞争, 走出资源挤占、资源闲置以及资源浪费的怪圈。此外, 要加强兼顾政府战略与市场选择的弹性制度的设计, 形成协调政府与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中的“缓冲区域”, 在体现公平与民主的前提下, 为政府与市场在省域之间、区域之间、同一区域内高校之间、同一高校内部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中提供更多的制度选择, 促使二者在互补中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优化组合, 维护每一个人平等的受教育权, 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享有到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资源, 努力推进教育的均等化。一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 年) 》所指出, 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缩小区域差距。”[8]

( 三) 营造开放性的制度环境, 广辟高等教育共享性的平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在探讨制度效率的分析框架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 封闭的制度一定是低效或无效的制度。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并非静止的、僵硬的、抽象的产物, 也绝非狭隘封闭的自我空间, 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为此, 一方面, 高等教育应冲破固化封闭的“制度壁垒”, 应面向社会, 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信息、教育过程、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场所等都应向所有人开放, 创设“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共享生成的教育制度环境与服务平台。在开放性的制度环境下, 建设无围墙的大学。只有这样, 高校才能及时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时代需求与发展动态, 及时检视与适时调整办学思路、结构布局、发展战略, 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不断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发展水平与能力。另一方面, 秉持开放性原则, 积极引导个人或群体参与高校制度建设, 突出各主体参与的广泛性与深刻性。参与性是共享的重要内容, 是增强高等教育开放性的有效渠道。开放、共享、公开的制度设计, 不仅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公共性, 而且可以有效遏制高等教育领域中制度供给与需求脱节、制度僵化等弊病。为此, 高校在制定、设计与出台制度时, 应采取学校邀请和自愿报名的方式吸纳不同层次的教职员工、学生代表以及社会人士等参与, 建立不同利益群体的多元表达机制, 慎重考虑来自不同阶层与不同职业的合理意见建议, 在民主协商、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建立透明的、清晰的、大家认可的制度体系, 增强人们认可与执行制度的心理。“因为教育是公共生活的重要选择, 不但涉及公共福祉的扩大, 而且涉及教育事务的正当性等, 所以教育制度任何的安排或政策选择, 必须经过公共领域中的公民的理性讨论, 在公共域的范围内得出我们的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政策的结论。”[9]此外, 从封闭式制度环境向开放型平台的转轨过程中, 高等教育应“完善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由专业教师、志愿者、信息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服务团队建设, 完善‘呼叫中心’和覆盖全市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提供线上、线下的多样化学习支持, 形成对学习者学习和成长的深度跟踪制度。”[10]只有在开放性的制度环境中, 才能增强高等教育的影响力、解释力与公信力, 方可为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注入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N].人民日报, 1998-08-31 (5) .

[2]胡印斌.大学的理想从何处开始迷失[N].中国青年报, 2012-05-04 (2) .

[3][7]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9:312.302.

[4]陈独秀.新教育是什么[N].广东群报, 1921-01-03 (1) .

[5]苏君阳.社会结构转型与教育公共性的建构[J].教育研究, 2007, (8) :34-38.

[6][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 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664-665.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人民日报, 2010-07-30 (1) .

[9]汪晖, 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 1998:126.

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制度 第9篇

[关键词]健康权;卫生法律

1.前言

健康权在不同的法学领域有不同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中规定,医师卫生保健领域,包括医药保健、食品卫生保健、预防儿童保健、孕前孕后卫生保健、精神保健等,二是卫生条件领域,包括清洁用水、充分营养食品、职业卫生与健康有关信息等[1]。为了保障国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颁布了母婴保健法、执业医生法、献血法等9部法律,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我国卫生法律制度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卫生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到文革开始,是第一阶段,这是我国卫生法律制度的摸索阶段。把公民的身心健康放在了首要位置,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提倡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1954年宪法第九十三条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至那时起,先后又制定了31条行政法规。第二阶段是文革时期,那个时候属于停滞阶段,所有的法律都不能得以实施和制定。第三阶段就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1984年,中国立法部先后颁布了《药品管理法》、《母婴保健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食品安全法》、《执业医师法》、《献血法》、《职业病防治法》、《红十字会法》和《精神卫生法》10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医药医药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0多部法律法规;多数省、自治区也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卫生行政立法的内容已经包括了公共卫生及预防保健方面的法律制度(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和公民生殖健康权益保障等),规范和身体健康相关的化妆品、药品、食品和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规范传统医学保护的法律制度[2]。

3.卫生法律制度建设需具备的特点

我国卫生法律制度的颁布,是以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为根本的,它是一条生命连接带,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和利益。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直接体现出这个国家的国力强弱。所以,完善我国相关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向公民提供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卫生制度的建立,是有科学性和专业性的。是以保护公民身体健康为基本目的。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达的今天,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考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登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卫生制度的建设,应当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可行的操作性,而不是天马行空。

3.1应当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在制定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由于认真研究和运用传染病防治的“三环节,两因素”(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医学理论,根据传染病控制的不同环节和相关因素,制定对应的策略。所以,在防治传染病的工作内容上,尤其是在前两年的甲型H1N1流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相关职业病防治法中巧妙地运用了“三级预防理论”(一级预防是指致病因素的预防,二级预防是指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三级预防是指在患职业病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病人残障),使职业病防治法在理论上更为严谨,更有切实的操作性。所以,衛生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很有必要以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前提,要在探究、借鉴医学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真实且客观的医学科学卫生发展的规律,使卫生法律制度得到质的突破,为今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完美的环境。[3]

3.2符合当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和符合我国的国情

一个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经济发展建设,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雄厚,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疾病进行预防控制,直接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政治问题,比如说,因为疯牛病和艾滋病的传播,导致相关国家政局动荡。所以,建立健全的卫生医疗制度是必要的,而且要与国家的生产力,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国民经济与卫生事业相辅相成,均衡发展。

3.3借鉴和吸取国外的经验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交通也随之发达,国内外人员出入频繁,很容易将病毒以及各种传染病传播出来,而内一个地方出现疫情,都会引起各个国家的恐慌和关注。这个时候,各种之间相互研究,相互交流经验是必要的,一起探讨疾病的治疗措施,预防等。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人与人交流起来更是便捷,各个国家对自己本国的疾病控制和治疗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借鉴他国的经验和方法。我国制定的相关卫生法律制度,应当借鉴别国成功的案例,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国际卫生条例》、《麻醉药品单一公约》、《精神药物公约》以及确定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阿拉木图宣言》等等一系列国际条约。

4.对我国卫生法律制度的评价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了很多的卫生法律制度,但很多都没有得以完善。现在普遍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医患关系紧张,虽然也已经有了医疗保险,但看病难,看病贵这个还是没能很好的解决,各种非法拍卖人体器官组织等等, 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不同社会成员可能遇到的疾病风险以及相关的医疗服务需求是不同的,个人及家庭之间的经济能力也是有限的,主要依靠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能力来抵御疾病风险,必定会有部分公民无法承担起巨额的医疗费用,他们的健康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这不仅有失社会公平,也会带来其他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后果。因此,在医疗保障体制的设计上,必须在全面覆盖的前提下,建立风险分担和社会共济机制。中国城乡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实际结果,就是将医疗服务需求逐步演变为私人消费品,其消极后果已经显现。

5.结束语

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的设立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都需要借助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红霞,潘虹,杨丽娟等,PBL在高等医学院教学中的创新与应用[J].价值工程,2012(24):277-279

[2]张淑娟,王振涛.PBL教学法在西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4-76

[3]谷超,李健,苗绪红.RBL教学模式在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4-119

幼儿园卫生保健常规制度 第10篇

(一)一、有学年、学期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包括月重点)。

二、卫生保健制度健全(九大制度,有些制度可合并制定)。

1、生活制度

2、饮食制度

3、体格锻炼制度

4、健康检查制度

5、卫生消毒及隔离制度

6、预防疾病制度

7、安全制度

8、卫生保健登记、统计制度

9、家长联系制度

三、各种资料齐全、记录完整、清楚、准确。

建立健全十表二簿:

1、出勤登记表

2、传染病登记表

3、疾病登记表

4、晨检及全日观察记录表

5、预防接种记录表

6、体弱儿管理记录表

7、体格检查记录表

8、缺点矫治记录表

9、膳食调查记录表

10、体格锻炼观察表

11、事故登记表

12、家长联系簿

四、对资料进行统计,科学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1、体格发育评价

2、膳食评价

3、出勤率统计

4、缺点矫治率统计

5、各种常见病患病率统计

6、传染病发病率统计

7、预防接种率统计

五、保健室建设

1、必须建立保健室,并符合保健室设备标准。

一般设备包括:桌椅、药品柜、保健资料柜、流动水或代用流动水设施,诊察床。体检设备包括:体重计(杠杆式),灯光视力箱,对数视力表,身高计(供三岁以上使用)。

消毒设备包括:紫外线灯,常用消毒液。

常规医疗用品包括:常用医疗器械(针、镊子、剪刀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手电筒、压舌板、敷料、软皮筋

常用药品:常见外用药,防治常见病的中西成药。

六、学期结束要有总结,有记录。

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制度 第11篇

一、学校设立卫生常规管理小组

由校长室、德育处、团委、物业、医务室等部门领导成员组成。

二、各年段建立卫生常规管理小组

由年段长、2名班主任、2名生活委员、2名环保员组成。

三、卫生常规管理要求

1、室内坚持每天三打扫,并用水拖地每月1—2次,每周一次大扫除,保证室内窗户明亮;墙壁无灰尘、无鞋印和球印、无蛛网;课桌排列存放整齐;地面无纸屑、无杂物、无痰迹。

2、卫生包干区以年段划块,由年段长安排到班级,做到一天三扫,保证地面无纸屑、无杂物,确保洁净。

3、各班设立环保员一名,课间监督本班室内外卫生工作,有学生乱丢纸屑杂物者,立即把班级、学生姓名记录下来,并向年段长汇报,作出相应的教育和处理。

4、各处室的办公室卫生工作,由各处室负责人负责,原则上平时自己打扫,由校卫生常规管理小组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并贴上评比结果。凡对卫生常规管理不得力的,应给予批评并和负责人津贴挂钩。

5、学生宿舍室内卫生由生管科负责,一律由各宿舍安排值日生自行打扫,每日三次,公共场所由物业专人打扫。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并进行评比。

6、学校公共卫生区域由物业保洁人员负责。

四、卫生检查

1、由学生会、文明督导队成员值勤做好班级每天检查,并进行公布,作好记录。

2、宿舍卫生由生管老师负责检查评比,并做好记录。

3、校园内的公共卫生由物业管理人员负责每天的检查评比工作。

4、校卫生常规管理小组,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性检查,同时不定期进行抽查。

五、奖惩制度

1、根据学校卫生标准进行卫生常规检查和抽查,检查的结果作为班主任考核的一项内容。

2、经学生会和校卫生常规管理小组,平时检查和抽查,确实做得好的,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并发放流动红旗。

上一篇:第一届教代会总材料下一篇:项目总监年度工作总结报告(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