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

2024-07-10

城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精选8篇)

城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 第1篇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调研

摘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越来越重要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近几年来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上虽做过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至今仍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此通过对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本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后提出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农村 社会保障 现状 问题 对策

第一部分:前言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

农村社会保障是指以地方政府为主,以基层社区为依托,由国家、社区、公民群体及个人合作兴办,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个人消费支出集中资金,向农村社会成员中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者、经济收入低于贫困线者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需要,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的问题依旧存在。该问题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上的突出表现为政府扶持力度小、覆盖范围窄、法律制度缺失、保障水平不强等。

二、现行农村社会保障的模式及实现途径

通过暑假对###,##等乡镇的实地调查发现,了解到农村现行社会保障模式的具体类型和救济途径有:

1、家庭赡养。以子女供养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赡养一直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还是法律赋予的老年人的基本权利。

2、土地保障。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具有生活保障功能,是农民实现自我保障的基础和依托。

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坚持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是农民医疗需求的基本保障,通过近几年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治病难的问题。

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目前正处于推广的起步期,是今后很长时期内需要重点引导和普及的一项基本生活保障。

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施的差额补助制度。

6、老年人生活补助。指对在农村年龄超过六十的老人每年发放一笔小额的补助。

除以上几项普遍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外,国家针对特殊的群体也采取了许多不同的保障形式,如对于符合五保条件的公民给予的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对老红军、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等由民政部门给予优待抚恤保障;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户给予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保障;

12以及其它自然灾害专项救助、特困救助等生活救济。

三、现行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

通过暑假对###,##等乡镇的实地调查发现,了解到农村现行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

1、家庭赡养。在农村大多数子女都很孝顺,会按时的给父母赡养费用,有些父母直接和自己的儿子住在一起,所以吃住都由自己的孩子负责。但也会有少数的人因为和父母的关系而不愿赡养自己的父母。

2、土地保障。大部分的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农民可以利用自己的土地种植水稻或者承包给别人用来种植西瓜、甘蔗等,从而获得相应的报酬。

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的参加合作医疗的概率达到80%多,而且绝大部分的农民对农村合作医疗感到满意,因为参加了合作医疗后,农民生病的花费有一部分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

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还处在探索试点阶段,所以参保的人不是很多,而且由于农存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农民不愿意花钱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的农民甚至对养老保险不放心,以为是骗钱的。

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每年都有许多的人生活贫困,有的甚至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例如:一些无子女的老人,身带残疾的人和一些精神方面有问题的人。经过调查发现,政府每年会给这些人(所谓的低保用户)每年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施的差额补助制度给他们发放补助。

第二部分:主体

一、调查方法

此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走访、个例分析、参考文献的方法。实地走访方法,为了得到更加实效有效的信息,采取进行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调研,实地走访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当地村里的领导,当地的农民,老人等群体。个例分析,个例分析主要是我们根据实地走访中所了解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进行深入采访,然后根据采访所得的具体而深入的信息进行个例分析。参考文献,因为社会在几年前就已经十分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这一问题,社会上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调研报告、论文等参考文献十分多,他们的调研及研究成果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我们的调查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例如有助于快速而准确的设计调查思路,现状分析,方案解决等程序。

二、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

此次调研经过实地到当地村子的调查:对当地村里的领导,当地的农民,老人等群体进行走访后,对一些问题加以询问后。大致发现了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家庭保障功能弱化。随着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一对中年夫妇将要承担双方父母四人的“生老病死”和一个或两个子女的抚养责任,这将使未来家庭不堪重负。同时,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到发达的城市去打工了,家里基本上就剩下两个老人和几个小孩,万一老人生病或去了什么事要找个人照顾都不好找,这会使得农村养老问题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目前,我国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同时在客观上也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每年农村都有许多的人生活贫困,有的甚至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但是每年政府对每个村子里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名额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有一部分生活贫困的人不能得到该补助。而且确定该名额的标准和方法不一定会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大家都会觉得自己应该有权利获得该补助,但僧多粥少的现状还是存在的。

4、疾病问题依然是困扰农民生活的瓶颈因素。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功能不强,并且医疗费用日益高昂,许多的农民无钱治病,有病难医,不少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而且农村医疗报销的范围和标准在各地有不同的规定,例如在农村看病只有在政府指定的医院治病,然后他们的医疗费用可以得到报销,如果到外省的医院医治的话,那就有可能不会得到报销。这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农村合作医疗应该发挥的功能。

5、社会保障的筹资问题。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资金的来源和管理问题,一个是缴费的时间平衡问题。社会保障费用应来自雇员和雇主的缴费。目前,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单一, 养老保险名为三方筹资,则农民一方出资, 社会保险有名无实, 形同个人储蓄。

综上所述,“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缺位,而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虽然中央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规定以用来确保农民应该获得的利益,但是由于现实因素的影响农民的利益和生活还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当前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及相关的部门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部分:结尾

一、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升家庭保障的功能作用。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子女的文化素质,改善其就业状况,增强其就业能力,提升农民子女的赡养能力,为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提供“造血”功能。

(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化一方面能够规范日常社会保障工作的管理与操作,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提高公民的社保遵从度,保证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不仅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纵深发展的有力途径。开展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三)建立全面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络。本着公平、正义、协调的原则,大力压缩行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总量,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支出增长机制,尽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基本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四)拓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整合民政、劳动、卫生、计生、扶贫等部门资源,成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采取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多方募集社会保障资金,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要明确各自责任和投资分配比例,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应着重建立与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优先建立与完善全面覆盖的、适应农村实际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一般地区普遍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经济发达地区附加推行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形式,根据农村实际灵活规定缴费方式和缴费时间,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逐步建立和健全灵活多样的养老保险制度。

(六)要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参加新农合,进一步规范药品和医疗收费标准,加强对新农合的管理和监督,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让农民够感受到这些制度能在生活中给自己带来切实的便利。

(七)官民一心搞好社会保障体系,为官者应一切以人民的社会保障利益为主,为官者不应该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为官者最好的政绩就是能使当地的居民能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

二、结束语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三农问题的一部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上投入了很多,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从而没有在农村极大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经过这次调查,从而发现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不仅可以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对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社会保障制度对他们的影响等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近年来也有许多的学者和专家在这方面做了研究,相信只要国家和政府针对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那么在以后的时间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会充分发挥其功能。农民的生活也会由此受到许多有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于淑波 农村三大社会保障制度探析[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03)

[2] 曹冰玉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 2006,(03).[3] 马述忠 农村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J ].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3).[4] 温兴琦:《切实关注农村社会保障》《宏观经济研究》[J]2003年。

[5] 王义才《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相结合是解决农村养老的必然选择》《人 研究》2000年。

城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 第2篇

育的研

班级姓名学号 xxxxx xxx xxxxx

关于当地农村教育的研究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2013年8月20日

调查地点:农村中 小学校

调查方式:访谈、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考察等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教育的机构完善程度

指导老师:xxx

摘要:

采用访谈、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太康地区农村教育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提出了发展太康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当地农村;农村教育;

正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论述关于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任务时首先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振兴,当然首先要依靠人的素质的提高,依靠教育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教育是传播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培养思想道德的主要手段。

在党的十八大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教育公平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男女性别之间等。其中,农村教育现状、城乡教育差距成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对农村教育现状的调研,及其对城乡教育差距的调研,可以对信息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宣扬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容,同时对现阶段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 针对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紧缺

经费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几乎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没有得到完善,没有中小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使用语音教室和电脑机房等设施,所以许多学校大部分精力都用来筹集经费。在教育环境上则是不堪入目,农村学校无法给学生一个很好地学习环境,好多设施都不能很好地安排。2师资队伍问题严重

(1)农村教师的素质偏低。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有相当 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者村聘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仅凭经验施教,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加之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较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研和教学改革。使得城乡差距拉大,面对教育形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化,很多适应原先的教育方式在现在看来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

(2)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新课程改革,他们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教师队伍中年轻一代的教师偏少,主要原因与农村经济条件及教师发展前景是分不开的。

(3)师资数量不足。在时代的变革中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多方面的着重发展,为此针对这种情况下,农村学校的专业教师明显缺乏,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劳技等学科专职教师更是严重短缺。好多老师都是身兼数职,有的科目就会因教师资源不足而被忽略掉。造成教育方面的弊端凸显出来,使得家长 学生对农村教育的不信任而去寻求更好的学校。

(4)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工资待遇和福利与城市教师相差甚远。这大大影响了农村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不仅如此在他们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局限的,在农村教师的发展前景几乎是渺茫的,常年在这工作而不太适应,打击他们的消极性。

(5)农村经济条件艰苦,升职空间有限,很难留住高学历优秀教师,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特别是初中 小学,因为初中 小学 学校都建在农村,生活等问题需自己去解决。造成优秀教师为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而不愿在农村教学。

3、学生流失

(1)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其他一些原因而辍学。

(2)一些农村的优秀学生被城市优秀学校所吸收,造成农村小学 初中每个班就只有少数人,多的达到20人,少的则为五六人。

(3)一些学生则是因为教学方法落后,没有优秀老师而选择去城市就读。

(4)升学率较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4、没有学习动力

在我调查的学校中,通过对老师 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很多的学生是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所以造成在学习上没有学习的动力;有一些则是学习中竞争力小到导致他们不好好学还但也能拿到好的名次,这跟学校班级人数有关;有少部分学生到了学校不是学习,仅仅是家里父母要求来读书,于是来学校混混时间,学习无所谓。

二、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建议

1、确立“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理念

农村教育的振兴,首先需要的是观念上的更新,确立“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理念。因为,政策理念是制定政策的向导。有“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理念,才会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就目前情况看,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教育却覆盖了大部分人口。因此,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重点应该放在农村。做好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工作,在农村地区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这是贯彻十八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及其改革

以多种途径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供给。解决农村教育债务、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等,都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除改革教育预算体制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来改善农村教育的不足。

(1)加强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

(2)统筹优质公办学校的部分借读费和择校费,将其“反 哺”农村教育。

(3)将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城市优秀教师来农村进行教学。将教师的发展与城市教育相结合,让更多的农村教师接触到城市教育模式。

(4)建设农村娱乐设施,使得农村孩子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5)鼓励和引导社会教育资金投向农村地区,教育基建项目、新建学校等也主要放在农村地区。

(6)对农村学校开设图书馆,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读到更多的知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7)加强农村学校环境条件,为孩子们建设住宿 教学的场地,使得更多孩子摆脱破旧的生活环境。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工作

教师是根本,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做人、做事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因此加强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在现有的经济、物质条件暂时得不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通过学校内部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改善学校目前现状的惟一途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对教师的 严格要求、教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把新的教学思想、知识点、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地劳动变成现实,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育部门、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索质,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

小结

虽然十八大对农村教育改革提到很严峻的日程上,但广大农村现状未从根本上解得到决,我县就是一个例子,在我上小学时,人员比现在多了十几倍,虽说

教育环境没现在好但当时有那么多的莘莘学子,也是由于当时城乡差距没现在那么大,但有一些老师仍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如今莘莘学子们都背井离乡去上学,为的时更好的获得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使得老式教育落伍,而新式教育未能及时的融入到农村来,造成农村教育逐步脱离时代的步伐。

为此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已是目前严峻的问题,只有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力度才能更好的维护国家建设人才,才能更好的提高农村落后的状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郭建军,2007,《农村教育城市化战略实践探索》

(2)孙立群,、孙福田,2007,《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城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 第3篇

教学理论 教师专业 成长 政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指路明灯。但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这一常识并没有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共识。最近在一项“关于高中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教学理论对你的教学有没有实际指导作用”时,76%的教师认为“没有实际指导作用”;当问及“你最喜欢看的教学书籍有哪些”时,80%的老师选择了“三教”——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教辅用书;在问及“当你遭遇教学困惑时,谁能给你最有力的帮助”时,72%的老师选择了“身边的同行”,而选择“研读教学理论书籍”的不到10%;当问及“你是否有自己的教学理论”时,90%的老师选择“没有”。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学政治教师普遍存在着淡化学科体系、轻视理论学习的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视野囿于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既不能分辨不同类型的理论,又不能确定具体的应用策略。因此,梳理影响中学教学的理论类型,研究不同类型理论的应用策略,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它将有助于增强教学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提高中学政治教师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促进中学政治教师从经验成长走向智慧成长。

一、分类述评:三种教学理论的内涵、作用及其限度

借鉴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对教学理论的阐释,结合中小学教师理论接触的实际,笔者把指导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理论划分为三种类型:观照型理论、示范型理论和框架型理论。所谓观照型理论,主张理论即观照。这种类型的理论主要是教育理论家提出,如布鲁纳的发现理论、怀特海的教育节律理论等,它存在于教师实践之外,但教师是理论的运用者。所谓示范型理论,主张理论即示范。该理论认为优秀教师的教学可以作为榜样和典型让同行老师分享与共有,如提供全国中学政治课大赛中的一等奖课例等,其中蕴含着参赛者新的教学理念与追求,它存在于优秀教师的实践与反思中,一般教师是理论的借鉴者。所谓框架型理论,主张理论即框架。理论内隐于实践,并在实践内部发挥着导向作用。譬如一线老师在实践中积累的草根式教学理论与先进的理念,像洋思中学教师总结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和杜郎口中学教师总结的“预习展示、反馈达标”的有效教学理念等等,它存在于一线教师的实践和探索中,广大教师既是理论的建构者又是理论的实践者。笔者将上述三种理论类型内容及示例列表总结如下。

三种理论内涵不同,各有利弊。观照型理论的优点在于为教师提供自身无法形成的视角,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提升教学改进的品质;不足在于离教师的一线教学“高远”,一线教师往往只能“眺望”这些理论,觉得可望不可及、好看不中用。怎样接地气,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需要诸多中间的转换环节,尤其是要提高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更新教学理念。示范型理论的优点在于比观照型理论更加尊重优秀教师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普通教师容易从优秀课例中找到亮点加以模仿借鉴,从而缩短和减轻自己摸索的“阵痛”;不足在于它以教学“尖端部分的实践为焦点”,脱离或拔高常态化的教学,忽视教学的日常性和经常化。框架型理论优点在于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都是一线教师,这种“同一性”消除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介”,实践在理论的框架中自然有效地运行;不足在于教师容易自以为是,形成“遮蔽”,从而囿于自身经验,失去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动力。

二、策略建构:理论促进教师智慧成长的路径探索

怀特海说:“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所需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梳理三种教学理论的内涵、作用和限度,目的是为了能动地掌握它,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它。

1.观照型理论的运用策略

案例一:在省课题《“教育节律”观照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改进研究》的研究中,我们认真学习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并把教育节律理论的核心观点概括为四个方面:过程为上是教育节律思想的哲学基础;成长为本是教育节律思想的根本目标;智慧为要是教育节律思想的价值追求;依序而教,“在约定的季节收获庄稼”,是教育节律思想的根本方法。以此观照当下政治课,审视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个实际问题,即过度追求浪漫的公开课取向、过度追求精确的应试取向、过度重视“知识”训练而忽视“应用”训练的倾向。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教育节律理论为指导,确定四个教学实践的改进措施:一是校本课程开发:编辑《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的“浪漫阅读”》,让学生享受一份浪漫阅读;二是创新教学设计:形成“一个知识、三种形态”的备课图式;三是组织课堂教学:从容安排“浪漫”和“探究”两个环节;四是分型指导学生:促进知识的“活化”、“固化”和“转化”。

从上述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出观照型的应用策略。首先,研究理论,把握精髓。观照型理论的运用常常出现寻章摘句,存在将只言片语当作理论本身的肤浅化倾向。这样做不可能引领教学改革,更不可能改变教学实践,必须对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概括和提炼。本课题组通过对四个方面教育节律理论的探索,把握教育节律的精髓,真正为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其次,对照理论,寻找落点。怀特海的教育节律理论是一个高深且宏大的理论,不直接具备实践层面上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也不可能成为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能否找到落点,让理论在实践层面实行“软着陆”,才是运用观照型理论的关键。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依托课例载体,要求老师们树立“用理论照亮课堂生活”的学科意识,自觉对照教育节律理论,并把这些问题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有效切入,从而有效地促进教育节律理论的学科化重建,坚决克服机械照搬,简单移植的倾向。最后,遵循理论,付诸行动。从课程到教学,从教学设计到课堂生成,直至课外辅导,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教育节律理论的精神,彰显出观照型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本路径。

2.示范型理论的运用策略

案例二:新学期,我们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脉络是什么?2014年9月,本校教研组集中观看、学习、研究2010、2012年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获得一等奖及近年优质课的视频录像。事先要求大家重点聚焦以下3个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的课与这些优质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将这些获奖的好课还原为常态课,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使每个老师每堂课都充满着生命活力?”结合大赛评委董晨老师的精彩点评,大家经过讨论琢磨,提炼出优质课的四个特点:基于学习的情境创设、基于问题的现实关怀、基于生成的精心预设、基于内涵的教师个性风采等。相比之下,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倡导的“三个贴近”原则没有落实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仅仅是一个标签,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教学起点与终点间缺失“过程”和“照应”,导致生活现象和知识结论的简单链接。针对学校生源条件、课时安排和课外不留作业的“堂堂清”管理要求,要把优质课引进日常课,还应当作如下努力:强化知识教学,即克服架空学科知识,造成知识教学目标“悬空”或“虚无”,一堂课下来没有留给学生任何实质性内容的倾向;完善教学环节即从教师的教学行为看,优质课教学任务的反馈环节比较薄弱,导致学习的课外负担加重,因此要克服弱化训练、缺乏反馈、教学效率不高的倾向;平衡文本与生活,即克服过分追求政治课生活化倾向,导致生活问题缺乏学科加工和文本边缘化倾向。

从上述案例可以得出示范型理论的运用策略,一是提炼亮点,形成标准。每次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都是新课改实践成果的一次展示,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仅仅看作一次比赛,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学科建设,尤其是新课程实践的一个路标,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为今后政治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新的路径。我校政治组从优质课中提炼出四个特点,成为下一步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为我们找到自身差距提供了一个“标准范式”。二是对照标准,找出差距。我校政治组同仁们敢于相互揭短,善于解剖自己,严格对照标准,找出在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过程的缺失三个方面的差距,为示范型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切入点。三是研究情境,形成方案。这是示范型理论发挥作用的关键。但有了好的方案是否意味着作用就一定能够实现呢?政治组针对学校的课时安排和课前课后不留作业的“堂堂清”的教学管理要求,对优质课作了三点改进,即强化知识教学、完善教学环节、平衡文本与生活,对于发挥示范型理论的指导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这一改进不一定科学先进,更不会惊天动地,但却是政治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回避的现实,用佐藤学的话说,就是这种存在于教师外部、制约教师实践的种种要素构成的情境,对于教学理论作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把示范型理论放在校本教学情境中思考和改造,就会使优质课走向日常化、常态化和生态化。

3.框架型理论的运用策略

案例三:在多年来的政治教学中,笔者实施情境教学,强调能力为重,深受学生欢迎。“许老师从来不要求我们背书,但我们都能记住书”,这是学生对笔者的普遍评价,的确感到欣慰也为此骄傲。2010年9月,笔者刚调到现任学校任教,发现W老师每节课都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知识点,记住要考的内容。笔者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做会降低政治课的品位和价值。在期中考试中,本人所带班级的政治均分没有W老师高,于是将班级同学的试卷和W老师班级同学的试卷进行了认真比较,发现我班同学在基础知识上失分多,主观题的答案中知识含量低,口语化严重,答不到点上。于是笔者在备课组活动时主动提出这个问题,一个年轻老师说“许老师坚持能力为重的追求是值得学习的,但实际上是能力唯一了”。言外之意是批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基础知识教学,导致学生似懂非懂。对此,笔者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同时重新定位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研读了吴少荣编著的《中学政治教学新论》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论述,当读到“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唯有将知识的地基建得结实、深厚,才能使过程的推进坚实可靠,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积淀和升华”时,明白了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存在缺陷的。于是,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行动中,不再仅仅坚持“能力为重”,而是完善为“知识为基,能力为重,落实为要,有效为旨”的十六字方针。在教学中,在保持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每节课压缩3分钟讲授时间,增加一个“知识小结”环节,让学生在每节课结束前3分钟回忆和巩固知识,并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上述案例可见,框架型理论镶嵌在实践中,教学实践存在于理论的框架中,两者相互依赖并相互促进。在运用框架型理论进行情境教学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明晰理论。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内隐的理论牵引下开展。情境教学、夯实基础、能力为重是笔者教学的支撑。二要反思理论。框架型理论的完善需要借助本人的反思、同伴的对话和书本的引领才能完成。笔者面对低分境遇的痛苦反思,备课活动中同行老师的直言指陈,以及有的放矢地重新学习文献等,都是框架型理论完善的重要途径。三要完善理论。框架型理论最容易受到挑战,更需要完善。均分低于同行的境遇,促使笔者感到自己实践的缺憾与理论的不足,容纳不下优质的教学,因此下决心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四要创造新的教学实践图景。框架型理论的完善和行动的改进是同步进行的。笔者不仅建构了新的理论框架,也在理论的引领下创造了新的教学实践图景。

三、实践反思:让教学现实趋向教学理想

在多年的实践反思中,最能拨亮笔者心灯的是马克思曾说过的一句话:“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虽然深奥,但仔细寻思,启发很大。“让现实趋向思想”,是中小学教师优化教学实践、走向理论自觉的必由之路。它充分表达了思想、理论对“现实”所具有的批判性牵引、导向与塑造功能。同时,也表征出没有深刻的思想与理论,既无法对“现实”作出深刻的理性判断,更不可能对现实的发展目标作出科学合理的筹划。一句话,具有历史与现实规定的感性实践活动,内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观念体系作为其牵引与支撑。因此,必须克服弱化理论的倾向,不断地反思已有的思想、观念与理论,不断保持思想、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为此,笔者建议广大同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伽达默尔说得好,“理论就是实践的反义词”。这个语境中的“反义词”,并不仅仅在于理论的“观念性”和实践的“物质性”,更在于理论的“理想性”和实践的“现实性”。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创新,不是自发完成的,需要通过理论这一“理想”的引领才能完成。因此,要坚持教学与研究的统一,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高认识,创新实践,把教学实践看作是一个在理论引领下不断丰富提升发展的过程。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学实践就会停滞不前,自我重复,在经验中兜圈子,而这肯定是要吃苦头、走弯路的。

2.把握契机,在困惑中自觉寻求理论指导

教师经常遭遇认识与实践的困惑,陷入痛苦中。实际上,有困惑不一定是坏事,它会激发教师解释乃至解决教学困惑的内在需求。而理论由于能够把握到实践的“规律”,它的介入,有助于“缩短”并且“减轻”实践过程中的“阵痛”,启发教师思考,生成问题解决的智慧,因此,保持对问题积极主动的思考,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是理论切入的最佳契机。

3.明确目的,把实践改进作为理论学习的归宿

维特根斯坦认为,如果学习哲学只是让你能够讨论似是而非的深奥的逻辑问题,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作为一线教师的理论学习,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继而引发新问题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带着这些问题与学习内容发生“关联”和“对话”过程,理论学习取得多大成效,关键看教师自身的问题有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有没有生成新的问题,以及新问题与老问题相比有没有质的提升。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孙正聿.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J].光明日报,2009-11-24.

城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 第4篇

暑期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1.互联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或经济发展)中的普及及其作用研究(以某个县、区、乡镇或自然村为例)

2.社区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

3.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状况和心理状况调查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以某一个具体的村庄为个案

5.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6.大学生村官(或者特岗教师)工作和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7.农村基层村民自治状况分析

8.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及其影响

9.普通群众视角中的当代大学生形象调查分析

10.当前农村干部及群众法律意识的调查

11.新形势下,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特点调查分析

12.私营企业中工会组织现状研究

13.河南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1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践与问题反思

15.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16.农村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活动状况及其对策研究(以某个县、区、乡镇或自然村

为例)

17.流动人口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

18.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宅基地置换城市住房问题研究

19.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困难救助研究

21.河南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问题研究

2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2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24.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研究

25.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26.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27.河南农民工就业形势、对策及其长效机制研究

28.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

29.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30.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调查

3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调查

32.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3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4.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35.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考察分析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对经济持续

稳定增长的必要性。

36.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37.城市与农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38.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39.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40.根据实习点的实际情况探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1.探讨实习地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经验和对策。

42.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43.当前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理想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看法调查分析。

44.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价值观调查分析。

45.结合实习地或单位的实际,探讨该地或单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

益的途径、意义和方法。

46.农村家庭收入与支出结构分析

47.百姓身边的食品安全问题调研

48.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49.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诉求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50.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51.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52.城乡居民的闲暇生活调查

53.未成年犯罪原因调查及研究

54.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原因及现状研究

55.农村贫困人口生活保障问题研究

56.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问题研究

57.农村发展与农民利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58.信息时代公民隐私权保护问题研究

59.社会诚实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60.维护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

61.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6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社会保障新问题研究

63.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态研究

64.就业压力与青年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65.河南民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66.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67.河南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68.政务公开与公民知情权的保障和实现机制研究

69.提高机关效能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

70.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反腐问题研究

71.南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72.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对策研究

73.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问题研究

7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75.城市社区党的建设研究

76.反腐倡廉和权力制约机制研究

77.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调查与思考

78.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问题研究

79.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研究

80.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

81.农村文化中心建设研究

82.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

83.解决“三农”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研究

84.农村体育的状况、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85.繁荣农村文化研究

86.农民增收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

8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

88.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研究

89.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90.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91.城中村、城边村集体土地置换问题研究

92.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9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94.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问题研究

95.加速劳动力转移与保持农村社会生机和活力研究

96.劳动力转移中的妇女问题研究

97.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网吧管理的研究

98.青少年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与素质教育研究

城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 第5篇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探析

刘浩*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农村出现了许多“留守老人”。他们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安全隐患时有发生、情感生活缺失,这都是新农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对本次暑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鼓励老人调节好心态并积极参与社会;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建立农村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农村养老制度,兴办养老福利事业,引导老年人树立现代生活理念,真正使“留守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留守老人”的概念和现状

(一)“留守老人”的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也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这对留守人员在物质生活上和感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

(二)“留守老人”的现状

“留守老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我们要努力使“留守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一直普遍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唯一保障。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到外地务工,长期两地分离,使得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子女无法为留守的父母提供必要的照料和关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健康保证和精神慰藉。同时,农业生产、人情往来和培养教育孙辈等负担都落到了留守老人身上。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公布的《2007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

现如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逐年加快,云南省部分农村留在家中独居的老人不断增多,根据云南省禄丰县14个乡镇对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统计。禄丰县现有“留守老人”存在一系列问题,生活状况令人堪忧。

*刘浩,男,1991年生,云南禄丰人,华东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10—10班,电话:***、电子邮件:

二、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几大问题

(一)生活艰苦,居住环境差

在调查访问中发现,大多数农村老人饮食都非常简单,尤其是留守老人。稀饭,馒

头,咸菜,就只求个饱,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而在住宿方面,他们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大洞小洞,雨天时室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屋内到处是大大小小接水的盆和桶。家里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具,甚至连照明的灯都昏昏暗暗。

(二)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留守老人不得不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

外,老人普遍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甚至有70岁以上的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金山镇小岩子村的李春富,男,78岁,老伴76岁,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外出打工,小孙子7岁在家须照顾,还种有三亩多的地,每个星期县城赶集时还要背上自家做的咸菜去卖,以此增加一些收入来维持生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三)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

从调查来看,小岩子村因人数不多,所以没有小学可供孩子就读,要上小学必须去

到离该村四公里外的大洼村委会,而常年在外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没有直接监护人在身边,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老人们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父母”。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大多数老人只管孩子的吃和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再加上祖孙之间的代沟,使得许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冷漠等心理现象,学习成绩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好吃懒做、弃学厌学。老人自己也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四)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再加上农村

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对“留守老人”疏于照顾,无法尽到赡养职责,所以老人头痛发热就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加上家务劳累、孙辈操心,往往小病拖成了大病。有的老人病了,连饭都做不了。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心里顿时觉得无助,孤单。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而子女也只有在老人病重时才能给予一定的照顾,但恐怕那时为时已晚。

(五)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随着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多,我们社会面临的不仅是这些老人的赡养和照料问题,还有便是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脑筋专骗留守老人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尽管这些骗子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却能屡屡得逞。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面对一些隐患时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使得我们对老人的生活更加担忧。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要真正解决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时间内很难一步到位,因此我们只能做好规划,循序渐进。

(一)老人要调整哈心态,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

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文化

活动。鼓励老人保持好的心态,锻炼身体,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新鲜事物,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自己的生活。

(二)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建立农村老年人

志愿者服务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要弘扬表彰那些

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并曝光、鞭挞那些歧视、排斥老人的行为。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关心生活情况,给老人寄一些生活费用,天寒时寄一些棉衣棉裤。过年时尽量能够回家陪陪父母。

(三)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要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

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水平,对老年人治病产生的门诊费、医药费、住院费按一定比例进行报销。其次,政府做好调控工作,把城市富余、闲置的医疗资源转移到农村,同时改革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向老年人提供安全廉价的医疗服务;三是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福利,为农村留住医疗卫生人才。

(四)建立农村养老制度,兴办养老福利事业

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城镇和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必须建立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农村老龄事业的发展,让“留守老人”老有所养。

只要我们认识到农村“留守老人”这个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农村的“留守老人”将不再留守,而变成幸福老人。

参考文献:

[1]王义才《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相结合是解决农村养老的必然选择》

[2]吉才妙《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浅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5

[3]欧小蓉《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初探》[J]清江论坛,2011.2

[4]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的研究》[J]人口学刊,2006.4

单位印章:

城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 第6篇

(2014-6-3)

一、进程安排

(一)前期准备1、6月5日组织各班级班长开会,发放学生资料,取得联系方式并安排工作。2、6月10号(周二)下午召开动员大会暨辅导讲座。

2、6月17号(周二)收回发放的学生资料。

(二)中期实践

7-8月学生自主实践及撰写实践报告

(三)后期上交报告

1、开学一周内交实践报告,由班长统一上交,上交时间跟指导老师确定。

2、开学一个月内评出成绩,选出优秀报告并进行表彰。

3、成绩给出一周内,可以申请成绩复核,逾期视同放弃。

二、实践要求

1、“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是一门必修课程,学分为3个学分。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按时上交实践相关材料,逾期责任自负。

2、实践进程中,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参与,可以单独实践,也可以组队集体实践,组队的学生要求同一指导老师(以下附指导老师信息)。组队的学生必须做好分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撰写实践报告要求符合规定的格式,封面按模板写好实践题目、作者班级及姓名等(见附件2)。

4、正文要求有实践时间、实践地点、实践对象、实践内容的交待,对实践的情况认真总结,并进行分析,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条理清晰。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5、不得抄袭、下载,否则视为不及格。

6、实践报告若有引文,请标注引文出处,附参考文献。

7、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与不及格。评为优的个人及团队,可以进入到评奖系列。不及格没有补考,必须下一学年暑期跟下一届的学生重新进行。

6、实践报告评奖分为三个等级,一等奖7名,二等奖14名,三等奖21名。有相应的奖励及证书。可以参加校级单项奖学金:社会实践奖的评选。

7、出于公平的考虑,以参加学院及各分院的社会实践团队提交的社会实践报告,不能参加优秀实践报告评奖。

三、参考选题范围

参见附件

城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 第7篇

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利用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做了相关的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及在调研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陈述如下:

一、调查背景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而在这个背景下,由于劳动力市场管制以及员工技能的差异,企业将首先取消新增的劳动力需求,大学生将是这个新增部分的主体。20l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00余万人,加上一定数量的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二、调查方式及反馈情况

此次调查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工作历时一个月(2014年8月),调查的对象我院土木专业学生、教师及土木类专业相应的企业。调查对象系随机抽取,其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反馈率68%,男生占80.8%,女生占19.2%;向教师发放问卷20份,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以大学本科为主,其次以研究生文化程度,回收有效问卷15份,反馈率75%:向企业发放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14份,反馈率56%。

三、独立院校土木类专业学生职业指导的基本现状

(一)专业教师对职业指导的认识

通过对专业教师的调查,了解到专业老师普遍对学院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必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对土木类专业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及国家出台的帮助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基本是了解的,普遍认为社会各方面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足够重视的。但大部分的教师对职业指导课程的认识却不够,只有24%的教师认为职业指导课程应开设为必修课,而90%的教师选择职业指导课以讲座形式;50%左右的教师认为职业指导应通过职业指导课程、就业网络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发放就业指导刊物等方式进行。由此可见,更多的人还局限于选择专题讲座形式来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对职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67%的教师对职业指导课程课时数的选择也不够明确,50%的教师认为当前土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容易,造成实际就业难的原因依次是学生期望值过高、欠缺必要的技能、实际经验、相关知识、就业信息不足等,认为应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品质修养三方面,职业指导课程内容应侧重职业规划辅导、应聘技巧求职、心理辅导、社交礼仪等,这是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和加强的环节;对于就业途径的选择,认为除了通过亲人的社会关系解决就业,成功率较高的就业途径就是通过学校组织的就业推荐和人才机构举办的招聘会,只有27%的选择是个人自荐;认为目前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困难是对用人单位和相关行业了解太少,个人能力和知识不够;对于分学科分专业开展职业指导,普遍认为有必要。

(二)企业对土木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据了解,国内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在向着构建城市快速干道的方向發展,加快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房建工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市场全部开放,该类专业的就业市场整体来说缺乏人才,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包括测量、绘图、实验、公路检测、高速铁路、地铁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尤其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为此,从整个行业就业的角度来看,在长时期内还是具备较大的需求潜力。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有57%的企业近年对独立院校土木类的需求是上升的趋势,从而也证实了此类人才就业前景的良好态势。也了解到企业对独立学院土木类专业的施工管理岗位的人才需求占79%,对造价管理的人才需求占43%,其余依次是设计、监管等岗位。

四、职业指导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调查分析,认为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解决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是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二是要加大力度全方位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一)树立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理念职业指导是一系统化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的全过程,让大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职业教育,通过始业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及专业课教学等,将职业指导贯穿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具体的职业指导课,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职业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培养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二)创建外部环境,开展实践性职业指导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增加人学生课外实习和社会实践,优化知识结构,以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之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与实习、实洲基地密切配合,共同强化对学生进行多种技能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拓展就业面,增加他们的择业机会,同时让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实习中学会运用知识、处理人际关系、刻苦磨练意忐,得到岗前求职技能的训练,从中获得必备的求职和上岗能力;充分利用企业环境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便让学生在心理上适应工作环境,对自己有更充分的认识,为个人就业作最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就业指导中心数据统计

[2]刘枫.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探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城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 第8篇

关于社会对智障儿童的关注现状的调查

院系材 料 学 院专业班级材 控 08-2班姓名学号310806020228指导教师

2010 年 8 月 15日

关于社会对智障儿童的关注现状的调查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人们开始关注智障人士这个群体的存在,并越来越关注他们。我们暑期实践团队通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市民、农民、学生、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等不同阶层展开调查,了解不同阶层对智障儿童的关注情况及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智障儿童教育关爱建议

一.前言

1.调查背景 :

我们都知道,自有人类就有了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这样的一个群体需要我们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因此我们与福康智障儿童学校进行了一些交流,了解了一些学校的情况和智障孩子所面对的一些问题。为此针对社会上不同的阶层,我们做一份调查,来了解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

2.调查目的:

关注智障儿童,聚焦弱势群体。希望通过调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社会,同时倡导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献出爱心。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去关爱智障儿童。

3.调查方式:

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针对不同调查群体设置相关的问题。

4.调查过程:

通过走访,联系调查对象,详细说明调查缘由,望被调查者积极配合。

二.正文

我们将调查对象分为五个不同的阶层,分别为:农民、个体户、市民、学生、企业家。各分别选择一百名调查对象参与我们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叙述如下:

在调查报告中,91.3%的农民、88%的市民、96.40%的工商个体户、96%的学生、98.3%的企业家表示会关注智障群体;66%的农民、67%的市民、67.90%的个体户、69%的学生认为智障儿童在正常的学校里应该被接受,并且100%的企业家认为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很有必要;家庭中有智障儿童,73%的农民、33%的市民、63.10%的个体户、66%的学生、75%的企业家认为家长不应该天天抱怨 ;84%的农民、88.2%的市民、82.10%的个体户、92%的学生会表示在智障儿童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伸出援助之手;100%的农民、95%的市民、94.9%的个体户、100%的企业家认为智障儿童应该给予更多关爱;在帮助智障儿童方面,谁扮演重要角色,农民调查者中44.08%认为是家人、26.92%认为是政府、20.19%认为是特殊教育机构、4.81%认为是志愿服务团队,市民中的调查结果是54%、21%、8%、7%,个体户的调查结果是39.30%、33.30%、25%、0.4%,学生的调查结果是61%、18%、3%、18%,企业家的调查结果是20.83%、54.17%、25%;63.81%的农民、50%的市民、57.10%的个体户、69%的学生认为智障儿童最需要的是交流,心理关怀,37.50%的企业家认为智障儿童最需要的是生存技能、33.34%的企业家认为智障儿童最需要的是机会,表达自信。另外45.83%的企业家、44%的个体户认为应该帮助智障人士就业或者创业、45.84%的企业家、51%的个体户认为应有政府负责。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人们开始关注智障人士这个群体的存在,并越来越关注他们。很多社会人士还是愿意为弱势群体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智障儿童,愿意给他们更多的生活、学习空间,去适应这个社会,同时社会上也已经有了一些针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服务机构的产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目前社会上对智障者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还不足,重视还不够,又由于患者家长出于保护自己的孩子的心理作用,很多家长不愿让存在智障问题的孩子走出去,怕孩子被送出去后“受罪”,感情的不能割舍,这就使很多患者在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

另外调查结果也显示智障儿童最缺少的就是理解和关心,他们是最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的群体。我国在智障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专门针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学校还不多,很多智障儿童都不能得到应有的教育,以致影响到智障儿童的一生幸福。还有就是智障儿童就业形势也比较严峻,目前大部分的智障人士都还属于无业人士,社会缺少适合智障人士的工作岗位。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智障孩子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这些心灵或愚笨或封闭的孩子们,也许他们不需要吃的多好,穿的多么漂亮,但是他们肯定会希望大家与他们交流,希望看到别人对他们赞许的目光,甚至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爱。社会应该接纳智障者,让智障者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上形成关心、同情、理解、帮助智力残疾人,重视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智障儿童接受相应的特殊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放任这样的孩子随其发展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对存在智障的儿童接受相应的教育和指导,使他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改进,有所发展。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康复,形成健全的人格,较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中。对智障儿童的教育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1、改变家长的观念。智障儿童带给传统观念家庭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许多父母都对这样的孩子失去了希望,在他们心里认为只要能给这样的孩子饭吃,衣穿就行了,对他们也不抱太多的期望,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大部分时间是将孩子关在家里。父母也很少带其参与社会活动,使他们缺乏交流的机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首先经历的就是家庭教育。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他们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家庭教育只具有启蒙性,没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因此鼓励家长参与到特殊教学中,同时也应该多鼓励他们让自己的孩子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大环境,通过专业教师给孩子以更好的教育和指导,并请专业教师定期给智障孩子的家长进行简单的培训,让家长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家里给孩子完成康复教育和训练。

2、因材施教,改革学校教育方法,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在智障儿童学校,老师在制定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与个体差异。我认为,学校老师可以与家长一起讨论学生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或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进一步了解智障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孩子的特长得以发展,使其成为步入社会的资本。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功的智障儿童教育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爱是基础,智障儿童由于本身的缺陷及成长的经历,往往有些胆小、孤独、自卑,不愿与人接触。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与他们接触,在交往中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仁慈与爱心,使教师渐渐获得他们的信任。刚开始时,教师可友善且耐心地与他们接触,可以担当一个积极的游戏伙伴的角色,诱导他们一块去玩。在共同游戏过程中,他们就会逐渐地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接触,这种接触和交往则是今后进行教育的基础。智障学校的教师,有时还需要像父母那样去爱护智障儿童,在真诚友善的气氛中建立起信任和合作关系。孩子一旦信任教师,就能听教师的话,就会更加顺利地按教育目标进行教导。

(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建立一些智障者服务中心。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智障者服务中心,使其成为集康复、教育、培训、助养于一体的智障者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这样的活动基地,给智障患者提供了康复的平台,不仅可以减轻他们的残疾程度,让他们感到社会的关怀和对他们的不抛弃、不放弃,而且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三.结尾:

“推一把,他们就可能成为社会的包袱;拉一把,他们就可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这话说得很对,但真正的援助,不仅是在经济上的,更是在精神上的、能照顾他们的自尊心的援助。他们甚至比正常人更渴望被平等地对待,他们不需要怜悯,他们需要的是自信,是成就感。把我们更多的爱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让他们感到这个社会有你也有我!

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智障人士,让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

上一篇:绿色环保的作文550字下一篇:介绍信怎么写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