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与技术

2024-05-23

现代科学与技术(精选9篇)

现代科学与技术 第1篇

简答

现代技术三大体系的主要内容。P8 物质变化技术体系:各种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加工

能量转换技术体系:如喷气推进技术、核能技术、光电技术和多种能量转换技术 信息控制技术体系:电子电路集成化、信息处理数字化和信息传输网络化 古代科学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P22 古代实用科学形态:观察、测量、经验、描述 古代理论知识形态:逻辑方法、数学方法 古代自然哲学:思辨、猜测

阐空间资源以及人类进入空间需克服的障碍。P217+223 空间资源:高远位置、微重力、高真空、无污染、太阳能和其他丰富的物质资源,包括轨道资源、环境资源和天体矿物资源。障碍:

1)要有高度可靠且推理足够大的运载工具

2)掌握关于空间飞行环境的足够信息,从而对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环境条件做出准确的判断

3)能确保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安全飞行的生命保障系统

4)确保地面人员与航天员之间可靠而不间断的通信联系

5)掌握航天器再入大气层和安全返回的技术等。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推论。P67 基本原理:

1)相对性原理,即物理规律在任何惯性参照系中都一样,不存一种特殊的惯性系

2)光速不变原理,即对任何惯性系,真空中的光速皆相同 推论:

1)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它的长度测量值最大;

2)一只时钟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它走的最快,如果相对于观察者运动,它就走得慢,运动速率越大,慢得越多;

3)在任何惯性系中,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能超越光速。光速是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

4)如果物体运动速度与光速小很多,相对论力学就还原为牛顿力学。古代阿拉伯国家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贡献。P21

1)沟通东西方科学文化

2)保存古希腊学术典籍,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作用。简介科技史上某一重大事件及其意义。P27 事件:文化复兴运动

意义: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复兴古典文化的运动,更是一场新时代的启蒙运动,把人们的眼光从神转移到自然界和人类自身,恢复了人类的理性,使人们重新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鼓舞着人类靠自己和知识的力量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导致了欧洲历史转折、思想解放、学术发达、巨人辈出,开创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光辉时代。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P159+162 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其核心是基因工程 应用:农业——改良农作物品种、培育动物良种

工业——1)在化工工业的应用;

2)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3)发展新能源

4)与微电子、自动化等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

医药——1)使过去无法生产或无法经济生产的药物得以大量生产

2)研制出一些灵敏度高,性能专一,实用性强的诊断技术新设备

3)开辟了医治疾病,特别是遗传性疑难病症的新途径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P30 第一定律:行星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也称“轨道定律”

第二定律:在相等的时间内行星和太阳的联线在椭圆鬼道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又称“面积定律”

第三定律:任何两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同轨道长半轴的立方成正比,又称“周期定律” 基因工程的步骤。P159

1)从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基因组中,经过酶切消化或PCR扩增等步骤,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

2)在体外,将带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连接到能够自我复制的并具有选择记号的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DNA分子

3)将重组DNA分子转移到适当的受体细胞,并与之一起增殖

4)从大量的细胞繁殖群体中,筛选出获得了重组DNA分子的受体细胞克隆

5)从这些筛选出来的受体细胞克隆,提取出已经得到扩增的目的基因,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使用

6)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导入寄主细胞,使之在新的遗传背景下实现功能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的关系。P253

1)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科技推动社会形态的变革

3)科技推动社会变革的机制 恒星的演化规律。P85

1)引力收缩阶段——恒星的幼年期,以引力收缩为主要能源;

2)主序星阶段——恒星的成年期,也是恒星的“黄金时代”,主要能源是“氢核聚变”;

3)红巨星阶段——恒星的中老年期,主要能源是氦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

4)高密星阶段——恒星的临终前,各恒星的原有质量或爆发后残存的质量大小不同,将有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三种不同的结局。大陆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P110 相对刚性的板块块体飘浮在上地幔的塑性软流层上,因地幔对流、海底扩张的驱动,各自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在大洋中脊处分离和增生,在海沟处俯冲和消减,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有分离、会合和平移3中,起到相互拉张、挤压和摩擦作用。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其周围边界是岩石圈较为活动的地带,地震、火山和断裂等活动比较活跃。板块之间常以大洋中脊、大陆裂谷、岛弧、海沟及转换断层等地壳构造活动带为其边界。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P163

1)使过去无法生产或无法经济生产的药物得以大量生产

2)研制出一些灵敏度高,性能专一,实用性强的诊断技术新设备

3)开辟了医治疾病,特别是遗传性疑难病症的新途径 新材料技术包括哪些内容。P165 1)新型金属材料:非晶态金属、合金材料、超导金属材料、减振隐声金属 2)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玻璃材料、半导体材料 3)新型高分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4)新型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基复合材料 5)光电子材料

6)生物医学材料:生物活性陶瓷、生物化学水泥、生物复合材料、人工器官、控制释放技术、仿生模拟 7)纳米材料

遗传密码破译的意义。P119

1)它等于宣布了各种蛋白质可以在试管中合成,所有的生物蛋白质都可以由无机物合成 2)从生物大分子水平上再度说明了物质的统一性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的原因。P51

1)英国资产阶级上台一百多年来,进行了农业资本主义改革

2)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封建庄园变成了资本主义牧场,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城市工业的“自由”劳动力

3)采取一系列保护私人财产,鼓励工商业发展,奖励技术发明,优待欧洲大陆的能工巧匠等政策

4)英国资产阶级通过不断扩建殖民地,扩大海外贸易,掠夺各地资源,贩卖黑奴等,积累了巨额资金

新能源技术的主要内容。P174

1)太阳能利用新技术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太阳能光化学转换技术

2)核能利用新技术

安全性的核电站、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低温核供热堆和高温气冷堆、受控热核聚变反应

3)地热能利用新技术

4)氢能利用新技术

5)风能利用新技术

6)海洋能的开发和利用

7)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

8)节能新技术 地球演化的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P106 天文时期:1)第一阶段——冷;

2)第二阶段——热;

3)第三阶段——冷

地质时期:地层的形成、地壳的运动、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冷暖交替,以及生命的孕育、出现和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进化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领域。P163

1)获得抗病毒、抗冻、抗旱、抗虫害等植物的优良品种,并以广泛种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培育出抗逆脱毒(即抗旱、抗寒、抗病、抗虫、抗盐碱以及抗除草剂等)作物优良品种

3)在速生树木和绿地矮草方面,培育出抗病虫的优良品种

4)生产药物

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P25

1)“十字军东征”和东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2)工场手工业和远航探险

3)大学的兴起

4)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简述科技进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促进作用。P266

1)科技进步将给人类发展提供巨量的能源

2)科技进步为人类发展提供新型先进材料和优质资源

3)科技进步将为人类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 论述

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1)当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半封建时期,政治上有很多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曾经也有官僚主张学习了近代科技,口号是求强求富,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已经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最终都将是失败的;

2)当清王朝统治被推翻后,中国又进入了军阀混战阶段,各自争夺地盘互相斗争为主,忽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当各地易帜,国民党表面统一中国后,科技正当蓬勃发展之际,但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国民政府内部的腐败等等,又严重阻碍停滞科技的发展;

4)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科技封锁和破坏,其根本意图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和强大的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P248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它同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高新技术对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的更新调整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经济提供的物质作为基础的。科研队伍的建设、实验技术的装备、科学信息资料的建设、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大量的投入,是做不出大的科研成果的。成功的科研要在自由的科学气氛中进行,而这就取决于高质量的实验技术装备和高效率的图书情报系统。没有这些物质条件,再新的学术思想也不能付诸实现。

3)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不能割离的。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日常生产中,对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对劳动资料的科技密集水平,对处理劳动关系时采用的经营管理的科学水平都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科学技术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了,带动了产业调整,改善了生产关系,促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两者互相协调,最终达到一个良性循环。

3.科技史上的认为最具有价值的重大发现或发明,并阐述其意义。(选一个)蒸汽机: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的发展

1)使人类有了动物类以外的机械动力,它是直接通过热能转变为动能,使很多机械摆脱了人力、畜力的朿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带动了冶金、煤矿和纺织业的发展。蒸汽机的出现及纺织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工业的用铁量。由于英国拥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冶铁技术和煤矿业的改进,同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3)它对近代科学和生产的巨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汽车:载着时代向前奔驶

1)改变了人类的整个交通状况,拥有汽车工业成了每一个强大工业国家的标志。2)使人类的机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使20世纪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更追求自由。3)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效率 4)刺激了内燃机等技术的发展

5)汽车的平民化缩小了阶层之间的差异,有利于社会进步

现代科学与技术 第2篇

1.生物科学在农技产品领域的.应用

1.1早在上世纪3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植物体内存在微量的天然激素,它可以控制植物从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等一切生理活动。受此启发,能够促进或抑制植物生命过程的某些环节,使之按照种植者意愿生长的植调剂不断闯入公众视野。特别是随着现代合成技术及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一类与植物内源激素功能相似的“特殊”农药——植调剂相继问世。以此为例,生物科学在农机产品中的应用不胜枚举。

1.2在生物科学领域,对于农技产品植调剂来说,更多的一种是人工合成,而另一种大部分是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人工合成的植调剂在当今时代正面临着食品安全的挑战,而利用天然活性物质模拟开发的生物植调剂已成为新生事物。这也是生物科学在农技产品领域应用的新的一例。目前,赤霉素、油菜素内酯、脱落酸等生物植调剂在我国都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而随着靶标发现和分子设计技术的广泛应用,其他植调剂新品种也在不断问世并发挥独特作用。

1.3开发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物肥料技术,同时可以大力加强农民科技文化培训,通过科技示范基地的带动,利用农业种植中肥料的纽带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解决了肥料与环境保护、作物生长的矛盾,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物医学的应用与发展

2.1  在短短几年内,生物医药的发展大大地增进了全球各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传统医疗信息系统中的 IT 基础设施往往是分散部署的, 由不同机构或部门单独维护和使用, 无法做到对基础设施的统筹管理和医疗信息的有效共享, 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成本. 而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资料、电子健康档案等大数据的整合和管理, 对于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随着下一代测序、生物质谱和医学成像等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剖析疾病的成因, 分析药物的有效性和毒性. 在通往个性化医疗的道路上, 海量数据处理是关键难题。云计算将大量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软件资源虚拟化, 形成规模庞大的共享资源池, 可有效解决生物医学对 IT 资源的弹性需求。

2.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研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几个方面。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年的时间,平均花费亿美元,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人民币,年左右时间再加上生物药品的附加值相当高,如诊断试剂成本仅十几元,但市场上却卖到一百多元,因此许多企业包括非制药类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种产品多家生产的重复现象。

3. 如何将生态理念贯彻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之中

3.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领域投资,能大大增强我国的“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增强有效利用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具体到产业发展来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越好,对于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就越强。将生态理念贯彻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之中,推动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将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增长点。

3.2   伴随现代产业部门之间的升级融合趋势,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的功能将由单一向多元拓展与深化,与其他产业间的分工边界也日趋模糊化,并催生出新的分工链条和业态。如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形成旅游农业、创意农业、文化农业;现代农业与航空、生物技术渗透形成航空育种农业、无土农业;现代农业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形成精准农业、信息农业、模拟农业等。

3.3在生物技术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已将转基因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而且一直倚仗其技术和经济优势在全球扩展市场和谋取霸权。现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离不开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为了推动包括转基因在内的各类高新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家、环保学家、科学哲学学家、经济社会学家应该积极交流,深入探讨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实现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科学技术永不脱离健康发展的轨道。

现代科学技术与普通物理教学 第3篇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人们把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技进步潮流概括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它包含着五个重大科技突破。这五大科技突破, 汇集成以信息技术,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为主导的科技革命新潮流、迅速地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方面, 强烈的变革着世界的现在和未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加快, 各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 同时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也越来越频繁。物理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发展联系非常紧密的基础学科。现代科技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 同时, 也给普通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 现代科学技术与普通物理教学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的物理学科, 不是为了培养物理学家, 而是为了培养能适应科技迅速发展, 并能把所学物理知识运用到有关科技领域的科技人才而进行的教学。从工科学校的普通物理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物理学教育工作者只有置身应用技术的实践中, 才能体验到物理学原理对近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如何使物理课教学适应各专业的特点, 满足专业需求是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以下是对物理教育课程的几点总结与建议。

2.1 普通物理学教材建设

对于普通物理教材的编写应该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两部。基础篇则着重介绍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近代物理部分由于学生在中学时接触较少应加以强调, 在注重科学性的前提下, 处理方法力求深入浅出, 定性分析为主, 定量分析为辅。应用篇则应结合专业特点,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学原理去认识和掌握新的技术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技术和方法。例如针对农科的学校的教学而言, 可以将介绍生物磁性和磁场处理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核磁共振与电子自旋共振, 用静电处理种子及如何提高种子发芽率, 激光在农业中的应用等知识加入到该篇当中。对于工科为主的高校的普通物理教学我们也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程度的课程。

2.2 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上, 具体以电磁学, 振动, 波动为例作以下阐述。振动和波动这种运动是夸越电磁、光、近代物理等学科的运动形式, 在近代科学技术中, 涉及波动的问题也非常之广泛, 如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全息学”, 例如在讲到多普勒红移时可以将宇宙学中研究宇宙的几何结构和宇宙加速膨胀现象相结合。目前宇宙中暗能量的研究是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 这些科学研究会涉及到一些波动光学基础知识。在对电磁学这部分知识的讲解时可以采用类比方法讲解, 将电学与磁学相类比, 比如静电场部分有两大定理, 电场中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 稳恒磁学部分有磁场中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力学理论, 所以在讲解电磁学、力学部分知识时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做深入的讲解。

在教学手段上, 应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模拟实验。例如在普通物理教学中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 利用幻灯片, 做出动画效果便于学生理解这一现象。针对高校教学的时间地点限制, 在课堂之外的作业答疑安排, 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采取在线答疑, 邮件等方式进行。以上先进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效果。

2.3 师资队伍建设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 对于物理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目前的调查显示,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都有科研的经历;在国内, 教师职称的晋升中, 会对教师发的论文, 和申请的项目情况做一定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 教师职称的晋升越来越难, 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高校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求博学多才;在教学中要求有严谨的教学态度。教学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掌握十分熟练, 讲课时要求脱稿讲, 这一特点有一大优点就是, 可以使听课的学生产生一种对教师的崇高的信赖感。因此, 物理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促进物理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3 科技对普通物理教育的某些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巨大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我们在肯定科技对教育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不应忽视科技对教育的某些消极影响。例如对物理教学而言,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直观生动、图文并茂, 但是上课只是演示课件, 会影响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另一方面, 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加, 对于物理课程, 教材所附的习题解答学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 这样, 学生做作业时有可能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这些弊端直接影响普通物理的教学。

4 结论

总之, 现在科技革命促进了普通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使得普通物理教育的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育理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 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特别是物理教育带来的某些消极影响也不能忽视, 但是我们对此要正确认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依靠现代科技, 更好的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现代科学技术与体育产业发展 第4篇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第5篇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方针的制定

①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②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实行。

3、性质: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3、原因:由于“左”倾错误,将学术问题政治化。

三、文艺的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科技文化领域迸发勃勃生机。

第三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把扫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二、义务教育

1、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

①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②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③针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3、成果:20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联合国评价:“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发展历程:

①建国初,参照苏联模式,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②1958年,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

③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

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⑤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四、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国际竞争集中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又集中体现为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因此,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

五、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①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③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第6篇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E时代的到来,新的理念和结构不断地形成和完善,产业结构、人们的理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表现为:

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科技的发展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分析考察并揭露了科学技术进步的后果。法兰克福学派较早地注意到了当面临科技生产的极度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为了挽救当前人与自然对弈中的危局,他们积极寻求克服危机的方略。他们从中得出一些哲学思考,对于我们在理论上树立生态意识,实践上加强保护自然环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科学技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人类运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及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的出现,似乎也是科学技术的伴生物。法兰克福学派称这种科学技术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又反过来损害、支配、威胁人类的现象为科学技术的异化,并断言: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角度看,科学技术的异化过程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过程。科学技术异化的最终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中,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最早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问题作为一个理论主题来加以讨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理性科技导致“启蒙的自我毁灭”的观点。这里的启蒙泛指近现代强调理性至上性和人对自然地技术统治权的各种理性启蒙思潮,其核心是技术理性主义,其目的是借助知识确立人对自然的主权,把人类从迷信和愚昧中解放出来。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功能性的失衡,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霍克海默在谈及科学技术负面效应是曾指出,造成科学危机的根源并不在科学本身,而在于那些阻碍科学发展并与内在于科学中的理性成分格格不入的社会条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传人哈马贝斯在《合法化危机》等著作中也讨论了生态危机趋势问题。他把生态危机称之为“人本主义平衡遭致破坏”的危机,他强调当代世界越来越程综合化、社会化、整体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系统把它的势力范围远远扩展到周围的自然环境,以至于它无论在内部自然方面还是在外部自然方面都达到了极限。前者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了异化。

由于生态环境日益严重地威胁现代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因此,消除或减少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已是人类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尤其是,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也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认识发展科技与合理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全球性问题的关系?现代科技应当如何避免传统技术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地协同发展?这已是人类面临的可不容缓的事情。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分为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技术悲观主义认为:

(1)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必然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2)人们无法完全驾驭科技的发展,而对其产生的消极后果的控制能力又极其薄弱;

(3)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本来就混乱的世界更加混乱。

悲观派思潮认为人类即使透彻地认识到现代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但对科技必然导致的社会后果的控制能力极其有限,人们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所以有的悲观学者甚至彻底否定科技存在的合理性,认为为了消除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只能抑止甚至阻止科技的发展。

乐观派思潮对科技和人类的能力寄予厚望,他们不否认人类面临的种种发展问题,但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凭借科技的进步而得到解决。他们的主要观点是:

(1)将科技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贝尔在《后工业化社会》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的社会制度是从旧的社会制度中孕育产生的观点已经过时,而应当说是技术产生了新社会);

(2)认为科技带来的一切社会问题只能依靠科技来解决;

(3)科技发展阶段就是社会发展阶段。

由此可见,乐观派的中心观点是“技术决定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是科学技术,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单向决定的。

对于西方技术价值观,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既肯定、接受它正确的一面,也要否定、克服它错误的一面,采用扬弃的态度。

他们看到并且强调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这一点对于我们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他们揭露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但是,他们脱离了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而片面地把科学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混淆了科技与科技的应用,忽视了主体——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正确地意识到人类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努力克服的。

所以,我们应该具有的科技价值观是:

(1)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尽量减少损失。

(2)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它因素的关系。

(3)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要解决它的负面效应,就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

现代科学与技术 第7篇

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术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B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XX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顺利升空。XX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顺利升空,翟志刚完成了出舱行走。)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他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锇问题。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①文学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②艺术作品:1959年被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优秀电影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①人民教育的建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景山中学时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义务教育法》: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现代科学与技术 第8篇

一、 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

师生角色定位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有效整合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只是强行将教材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 而使学生完全丧失了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将其排除在教学之外。 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同样要避免由传统教学的“满堂人灌”演变为现代教学的“满堂电灌”, 将纸质教案变成电子教案, 让教师成为信息技术的操作者, 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欣赏者, 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就必须要实现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与转换, 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开主体探究。 为此在具体的运用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本学情, 在把握学生基础知识、 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 优化教学结构,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展开主动而有效的探究活动。

二、处理好信息技术模拟实验与动手做实验间的关系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 实验不仅是重要科学课程教学内容, 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手段, 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 是带领学生走进科学世界的桥梁。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模拟功能, 可以模拟现实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实验或是现象不明显的实验, 将难以用语言描述, 不能用现象来展现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以全新的界面来展开教学, 声情并茂, 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提高实验的清晰度与可见度, 让全体学生无死角, 每个学生都可以清晰而直观地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优势与作用, 但模拟实验并不能代替亲自动手做实验。 相比较来说, 不管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操作实验, 都更为直接, 尤其是学生实验, 一方面学生从实验中所获得的信息更直接、 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提高, 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操作实验, 学会科学探究。 因此模拟实验并不能代替师生的实验操作, 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模拟实验与现实实验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 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实验就不用模拟实验, 而只对于那些不具备完成条件或是显示不明显或时间较长无法在短期内完成的实验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完成。 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通过操作实验来升华认知,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探究水平。

如在学习“大气压”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真实地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 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直接而直观地感知大气压的存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大气压有初步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来做实验。

将酒精棉点燃后放入烧瓶中, 将去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 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熟鸡蛋被吞入瓶中。 因此认为是大气压将鸡蛋压入瓶中。此时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认为瓶中酒精棉的点燃使得空气受热而导致部分空气跑到瓶外, 而瓶中中空气相对稀薄, 鸡蛋是在重力作用下进入瓶中的。 此时我并没有直接表述谁对谁错, 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进, 将酒精棉点燃放入烧瓶后, 用手堵住瓶口, 将瓶子倒过来, 再将去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 鸡蛋照样被吞入瓶中。 在改进后的实验中, 向下的重力对鸡蛋进瓶没有帮助,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鸡蛋完全是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瓶中的。这样的教学活动将虚拟实验与亲自操作结合起来, 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获取直观认知, 又经过动手操作实验将学生的初步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 达到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

三、处理好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 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 是推动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它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许多教师将二者对立起来, 尤其是看到许多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而片面地认为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是践行新课改, 才能实现教学的现代化, 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而对传统教学模式一概否定。 这是错误的。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本质上与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区别, 都是教学手段, 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全盘肯定与否定, 而是要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 这样才能将各自的优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穿插运用, 才能更好地为科学课程服务, 为学生服务, 引导学生更加主动而积极地展开探究, 亲历探究过程, 在探究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总之,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要重视, 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在创新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这样才能达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认识与有效运用, 从而使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科学课程教学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

摘要: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如何才能发挥其优势, 使之成为教学的推动力量, 这是在当前运用热潮下所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反思。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课程,有效整合,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刘文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2 (8) .

[2]崔菊萍, 张立玉.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10 (44) .

现代科学与技术 第9篇

本案例出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九年级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包括三课内容(十七课《第三次科技革命》、十八课《现代文学和美术》、十九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二、教学目的

知道现代著名文学作品和艺术成就,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分析科技、教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精神,树立为我国经济发展而努力的意识。

授课类型:初三复习课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播放多媒体课件,播放几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预设情境。

1、第一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图书。

2、第二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达利的《记忆的永恒》等图片。

3、第三组:爵士乐和好莱坞影片的资料。

4、第四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和克隆技术的相关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图片分别体现那些主要内容。(学生集体回答四块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一是引起学生兴趣,初三课堂相对比较枯燥,出示图片能直观形象的引起学生兴趣。二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课前心中有数。

【出示目标,自主学习】

多媒体出示复习目标:

1、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

2、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3、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4、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师要求:学生自学后,记忆要点,并且要在黑板上书写展示,其他同学要给予批阅量化打分。

学生活动:学生依照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并记忆,准备展示。

【自主展示,量化评价】

1、教师课前将复习目标中的知识量化分值,大的问题可以分几个学生板书,每生板书展示一题,每题100分,错一处,扣一分。

2、教师点名先让6名学生上教室的三块上板书展示自己所复习的6个量化知识要点。

3、其他学生可以自主上台对每个展示题进行批阅打分。

下面是教师把四个大目标的量化成10个小问题,让学生分别展示:

1、写出著名文学作品及作者,那一国?2、写出著名艺术家、代表作、国别?

3、写出爵士乐的起源、特点?4、写出好莱坞影片的类型?

5、写出三次科技革命时间?6、写出三次科技革命标志?

7、写出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工具?8、写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9、写出第一次科技革命影响?10、写出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

下面是学生批阅的问题:(举出部分)

1、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美国,学生写成法国,批阅学生改正,批分99分。

2、写出爵士乐的起源是非洲、特点是即兴表演。学生写成既字,批分99分。

3、好莱坞影片的类型有喜剧片、西部片、警匪片等七种,学生写出三种,批分96分。

4、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学生写成60年代末,得99分。

5、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学生漏写了括号中的两处,得98分。

最后,教师指出展示中的要点,从书写、准确度、改正技巧、上讲台的心态等多方面评价所有参与的学生。

【重点探讨,理解记忆】

教师提问:哪个展示内容错误最大?

学生:三次革命的影响。

教师:那位学生能很快记忆这个问题?说说你是怎么记忆的?

学生1:把三次革命的影响合起来比较记忆。

学生2:找出这三次影响的规律。

学生3:三次科技革命都是对生产力(经济)有影响,对政治有影响,抓住这个核心就好记了。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每一次科技影响,并划出学生所说的规律。

1、第一次科技革命出现(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2、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使各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阶段)。

3、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从而推动(世界经格局的多极化)。

教师让学生根據这个规律再次巩固知识。

教师:课中先表述对生产力(经济)有影响还是先对政治有影响?

学生:对生产力(经济)

教师:为什么每次都先是对经济的影响后是对政治的影响?

学生:因为经济决定政治。

教师总结:所以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带动经济的飞跃,进而对政治产生影响,所以我们青少年要从小热爱科学,树立科学意识,努力学习,为发展我国经济、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拓展演练,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中考真题演练。(题略)

2、让学生小结概述本节知识。(略)

四、案例分析

1、情景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本课开头采用多媒体出示图片,马上引起学生浓烈的兴趣,同时学生很快就了解了本课要复习的主要知识,并且学生对照图片,直观形象,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认识理解。

2、量化评价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中教师把知识量化,以分数考核学生,特别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而且学生容易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很好的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同时也有利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很好的实现生本课堂。

3、复习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本课中教师将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有比较有分析,学生掌握更容易、更深刻。初三复习不能简单重复,就应将知识分体系整理,分块复习,提高效率。

4、探讨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本课中面对繁多的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上一篇: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下一篇: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路面10标质量和技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