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性范文

2024-06-27

现代汉语词性范文(精选6篇)

现代汉语词性 第1篇

汉语词性分类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 想——想想

试——试试 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李光有在吗?(错)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有受伤吗?(错)受伤没有?(对)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雪白”、“血红”。还有加重叠词尾的形容词“黑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2.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例如 单音节: AA式

高——高高(的)大——大大(的)

红——红红(的)慢——慢慢(的)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 整齐——整整齐齐

清楚——清清楚楚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

马虎——马里马虎 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词前表示程度适中,兼带有爱称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儿的脸”。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应看作动词。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

(六)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可分三种: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例如:

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例如: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用法。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定语的是副词。

5.“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因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比较下边两组词: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说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净水 身上净是泥

(二)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例如:

〔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

〔从早上〕作<到晚上>(表时间),〔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

〔对学生〕负责(表对象)〔连根〕拔起来(表对象)

〔比过去〕更好(表比较)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例如: 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例如:

①他把书放在桌上。(介词)

②他在家里.(动词)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介词)④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动词)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③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它们的区别: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也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提问,动词可以。介词后边不可以带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了”、“为着”、“当着”中的“了、着”不表时态),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处所;例②中的“在”是“属于”或“存在于”的意思。能作介词用又能作动词用的还有“由、让、朝、往、用、拿、经过、通过”等词。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 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比况助词:似的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

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1.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①哈哈!我猜着了。②唉呀!这么大的西瓜!③哦,我想起来了。④喂!现在开会了。⑤嗯!我马上就去。

例①表喜悦,例②表惊讶,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唤,例⑤表应答。1.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独立成分.

2.叹词“啊”与语气助词“啊”不同。例如:

⑥咱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啊!

⑦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语气词“啊”总是附着在句末,念轻声,永不独立,如例⑥。叹词“啊”不念轻声,总是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

3.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叹词“啊”,也写作“呵”等。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

4.另外,叹词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声”(作谓语)。“只听见电话里发出„喂、喂‟的声音”(作定语)。这属活用。

(六)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例如:嗡嗡、哗啦啦、当当当、潺潺、叭叭、砰、呜、吱吱、咪呜等。

辨析:

1.)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

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

2).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3).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 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5).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明天我在家。他在看书。

我比你高一点儿。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他给了我一本书。别那我开玩笑。他手里那着一本书。6).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如:我和弟弟都去过。

我和弟弟谈话。

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7).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如:把住质量关。(动词)把书拿来。(介词)拿把菜刀来。(量词)开了一朵花(名词)花了很多钱。(动词)

☆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

买了一把锁。(名词)把门锁上。(动词)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

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你怎么老哭?(副词)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A.肃穆 肃立 B.也许 立刻 C.聪明 智慧 D.欣然 果然

三、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精兵简政”是条好意见。(动词)2.队员们精疲力尽。(名词)3.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形容词)4.输得精光。(副词)

四、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形容词)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动词)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名词)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形容词)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动词)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名词)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形容词)

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动词)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形容词)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动词)

五、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B)

A.电灯突然亮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的响起来。

六、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 B.叹词 C.介词 D.拟声词

越发(副词)除了(介词)始终(副词)依照(介词)沿着(介词)索性(副词)扑通(拟声词)哦(叹词)屡次(副词)何必(副词)自从(介词)砰(拟声词)啊(叹词)却(副词)

七、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词性 愿意(能愿动词)孤寂(形容词)诧异(形容词)壮举(名词)贪婪(形容词)

词性的变化

汉语中的许多词性,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会发生变化,也即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因此,要学好词性,必须掌握语境中的词性。请看下面的例子:

1、发明,可作动词或名词。

①这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这里的“发明”指某种成果或产品,是名词。)②科学家发明了计算机。(这里的“发明”指研究开发,是动词。)

2、得,可作动词、助词或名词。

① 这件事你得去。(这里的“得”读děi,表示一种意愿,是能愿动词。)

②工资是我的劳动所得。(这里的“得”读dé,相当于“得到的报酬”,因此是名词。)③这件事你做得对。(这里的“得”读de,用在动词“做”之后,表示补充说明,是结构助词。)

3、上,可作名词或动词。

①桌上有一本书。(这里的“上”,表示处所,是名词。)②昨天我上南京去了。(这里的“上”表示动作行为,是动词。)

4、在,“在”的用法最为灵活,可作动词、副词或介词。

①星期天,我在家。(这里的“在”后面再没有动词,因此只好自己充当动词。)

②星期天,我在家看书。(这里的“在”后面还有动词“看书”,因此只能充当介词,和“家”合在一起,表示处所。)

③星期天,我在复习功课。(这里的“在”相当于“正在”,表示时间,因此它是时间副词。)

5、啊,可作叹词或语气助词。

①啊!祖国多么美!(这里的“啊”单独使用,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是叹词。)

②祖国多么美啊!(这里的“啊”用在句末,表示一种感叹语气,是句末语气助词。)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许多词性用法很灵活,应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下面几题请同学们仔细辨识:

①老师叫你。②昨天你叫老师表扬了。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④明天我要到上海。⑤请把座位让给她。

⑥妈妈让我学做饭。⑦上学时要锁好门。⑧我买了一把锁。

(附参考答案:①动词,②介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动词,⑥动词;⑦动词,⑧名词。)有这样一则

笑话: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上帝住哪儿?”彼得回答:“我知道,上帝住在厕所里。”老师愕然:“住厕所?你怎么知道的?”彼得说:“每天早晨,我都听见爸爸使劲敲厕所的门,一边不停地喊:„上帝呀,你怎么还不出来!‟”这则笑话的可笑之处是因为彼得答非所问,错误地把老师所问的“上帝”与爸爸所喊的“上帝”混为一谈。这实际上牵涉到语言中的词义虚化和词性转化现象。

笑话中,老师所问的“上帝”是指人们头脑中的一个事物、概念的名称,是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神,是名词;而爸爸在敲打厕所时所喊的“上帝”表示的是一种呼唤或感情,相当于“哎呀”、“唉”,其原来的意思已经虚化,词性也由名词转化为叹词。汉语口语中,有些名词表示的事物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具有至高无上性,如“上帝”、“天”、“地”、“妈妈”等,因此,人们在产生惊讶、赞叹、无奈等感情时,往往会随口呼出,抒发感情。长此以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些名词的本来意思就被虚化,词性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一些只表示呼唤应答或某种感情的特殊叹词。这种语言现象在口语中经常出现。如:

“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吧?”(《变色龙》)

“天”本来一般指天空、天气、季节等,是名词。而在句子中却没有实在的意思,仅表示一种惊讶的感叹,

现代汉语词性 第2篇

一、判断下列各词的词性。

周围

仅仅

现在怎么样

内面

厌恶

十字街

咱们

表示

已经

自私

非常

进行

通过

多少

屡次

狡猾

突然

使

那么

不必

因为

起来

伟大

其余

随着

偶然

偶尔

凭借

按照

二、根据词的语法特征,给下列各词归类。

1、进步

进行

进展

2、热爱

可爱

可惜

3、放心

放映

放假

4、充裕

充满

充电

5、同意

同感

同样

6、答案

答应

理应

7、效能

见效

效法

8、青年

年轻

年长

9、坚决

决心

决定

10、非常

平常

时常

11、明朗

明天

三、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已经不在这里,却知道大海在咆哮。

2、过去,人们曾经认为太阳绕着地球旋转。.....

3、孩子过早成熟,未必是一件好事。..

4、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四、指出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谁到北京去?

我到上海。..

2、他在写信。

他在教室写信。..

3、哥哥为同学们画板报。

王大夫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而苦熬了一夜。...

4、弟弟的个头比哥哥高。

汉语古今词性演变 第3篇

一.表示动作、行为, 发展、变化的动词, 往往转化为跟这种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关的人或事, 动词转化为名词或者名词性语素, 或者也保留动词的词性

1. 众闻则非之.《非攻》

“非”在这里是动词, 责备的意思, 本义是违背、不合, 动词。

今: (1) 是非 (名词) , (2) 非心 (形容词) , (3) 非时 (副词, 不是)

2.从而誉之.《非攻》

“誉”在这里动词, 称赞的意思, 本义是也是称赞、赞美, 动词。

今: (1) 名誉 (名词) , (2) 称誉 (动词)

3.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非攻》

“谓”在这里是动词, 叫做, 称为的意思, 本义是告诉, 动词。

今: (1) 无谓 (名词, 意义) , (2) 称谓 (动词)

4.而征一国者.《北冥有鱼》

征在这里是动词, 取信的意思。本义是到很远的地方去, 动词。

今: (1) 征兆 (名词) , (2) 征伐 (动词)

5.我树之成.《不皲手之药》

“树”在这里是动词, 种植的意思, 本义是栽树, 动词。

今: (1) 树木 (名词) , (2) 树人 (动词)

6.庄子持竿不顾曰.《庄子钓于濮水》

“顾”在这里是动词, 回头的意思。本义是回头看, 动词。

今: (1) 顾虑 (名词) , (2) 回顾 (动词)

二.名词向副词、形容词或动词转化, 主要是由具有这种特征性状的事物转化为表示这种特征性状的副词或形容词, 或转化为与之相关的动词

1.故有无相生.《老子》

“生”在这里是名词, 存的意思。本义是滋长, 动词。

今: (1) 生怕 (副词) , (2) 生的 (形容词) , (3) 生存 (名词)

2. 则知明而行无过也.《老子》

“行”在这里是名词, 行为的意思。本义是行走, 动词。

今: (1) 行将就木 (副词) , (2) 发行 (动词) , (3) 不行 (助词)

3. 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间”是名词, 间隙的意思。本义是门缝, 名词。

今: (1) 离间 (动词) , (2) 间或 (副词) , (3) 中间 (名词)

4. 天下平而无故也.《胠箧》

“故”在这里是名词, 事故的意思。本义是缘故, 名词。

今: (1) 故违 (副词) , (2) 故人 (形容词) , (3) 故而 (连词) , (4) 已故 (动词)

5. 其广数千里。《北冥有鱼》

“广”在这里是形容词, 广的意思。本意是宽大的房屋, 名词。

今: (1) 推广 (动词) , (2) 大庭广众 (形容词) (3) 广告 (名词语素)

6.技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

“肯”在这里是名词, 骨头上的肉。本义是着骨之肉, 动词。

今: (1) 首肯 (动词) , (2) 不肯 (助动词)

三.虚词间的转化主要是由代人代物的代词转变为表语气的助词或起连接作用的连词

1.唯有道者《非攻》

“者”在这里是代词, 代人。本义也是代“这”。

今: (1) 或者 (语尾助词) , (2) 学者 (代词)

2.奚以知其然也。《北冥有鱼》

“然”在这里是代词, 相当于这样, 本义是燃烧, 代“燃”。

今: (1) 然而 (连词) , (2) 不以为然 (形容词) , (3) 所以然 (代词) , (4) 忽然、飘飘然 (副词或形容词后缀) , (5) 然诺 (动词)

3.或以封。《不皲手之药》

“或”在这里是代词, 表示有的人。本义是国家, 代词。

今: (1) 或若 (表选择或列举) , (2) 或许 (副词, 不肯定) , (3) 或老或少 (代词, 泛称某人)

四.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虚词在古代汉语中都有具体实在的意义, 它们由实词转化而来, 而且实词义和虚词义有一定的联系。这里主要是动词向虚词转化

1.学而不可已。《劝学》

“已”在这里是动词, 停止的意思。本义也是停止, 动词。

今: (1) 已经 (副词) , (2) 相争不已 (动词)

2.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劝学》

“绝”在这里是动词, 横渡的意思。本义是把丝弄断, 动词。

今: (1) 绝路 (形容词) , (2) 绝美 (副词) , (3) 断绝 (动词)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北冥有鱼》

“覆”在这里是动词, 倒的意思。本义是翻转、倾覆, 动词。

今: (1) 覆检 (副词) , (2) 倾覆 (动词)

4.适苍莽者, 三飡而反。《北冥有鱼》

“适”在这里是动词, 到……去, 本义是到、往, 动词。

今: (1) 舒适 (形容词) , (2) 适逢 (副词)

5. 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北冥有鱼》

“比”在这里是动词, 符合的意思。本义是并列, 并排, 动词。

今: (1) 比日 (形容词) , (2) 比行 (副词) , (3) 比较 (动词) , (4) 他比你高 (介词)

6. 至人无己。《北冥有鱼》

“无”在这里是动词, 忘的意思。本义是乐舞, 动词。

今: (1) 无论 (连词语素) , (2) 无偏无当 (副词) , (3) 毫无保留 (动词)

语言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变体的总和, 各个变体之间又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这种动态关系形成了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的历时性并不意味着语言按年代顺序简单推进, 而是按照一定规律演进, 与人类思维发展过程相辅相承。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词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概括, 这就导致了词性发展变化也呈现出一定规律:由实词发展为虚词, 由名词发展为代表这种事物特征状态的形容词或副词, 或发展为与名词事物相关的表动作行为的动词, 由动词发展为与动词相关的表人或事的名词。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 王力编, 中华书局

[2]说文解字, 许慎编, 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词性 第4篇

关键词:非动词性谓语句 成句原因 情境植入 关系侧面 时间侧面

一、引言

请观察下面一组例句:

(1)我买了一本语法书。 (动词性谓语句)

(2)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形容词性谓语句)

(3)他留学生。 (名词性谓语句)

以上三例在汉语中都是完整的限定性小句,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例(1)的谓语是述宾短语;例(2)的谓语由副词与形容词构成;例(3)的谓语则由光杆名词直接充当。根据认知语法观点(Langacker,1987;1991;2008),完整的限定性小句凸显已经植入情境中的过程(grounded process)。而过程被定义为“分布在一系列连续的时间点上的一组构型”,“过程述义具有确定的时间侧面”。(牛保义,2013)

按照这一前提,以上三例凸显的都是过程,应有确定的时间侧面。例(1)的过程性来自于动词,并由其提供时间侧面。但例(2)谓语结构中形容词的语义凸显为非时间性关系,而非过程性关系;例(3)谓语结构中的名词则标示事体(thing)。像例(2)、例(3)这样的限定性小句,其过程性是从何而来的?也就是说,它们的过程性语义是如何构建的?

我们的研究对象明确如下:根据传统汉语分类,主谓句分为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和名词性谓语句;本文限定的研究对象为非动词性谓语句,包括名词性谓语句和形容词性谓语句。

二、文献回顾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对非动词性谓语研究的角度主要有六类:

第一,把它当成动词谓语的某种省略形式。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是谓语其实是动词短语,以“是”或“有”为核心,只是动词因为某些原因省略掉了。重要证据之一是这类句子的否定式一定要得到“是”或“有”的支持。根据认知语法观点,语言结构是由对概念内容的识解促动的。因此,不同的语言形式,有不同的语义,不能简单等同。此外,通过实例考察,也发现两类句子并不完全等同,试比较:“我永远版纳勐拜人”“我永远是版纳勐拜人”(叶辛《孽债》)。

第二,列举可以直接充当谓语的名词性短语或形容词性短语的类别。如:表示籍贯、年龄、日期等的名词,以及表示阶层、典型、联想等特征的名词;表示性状本身,重迭式表示性状的分量、程度和估价等的形容词。然而,非动词性谓语涵盖范围极其广泛,任何一种列举方法都无法穷尽其所有的类别。

第三,把非动词性词看成动词。石定栩(2009)认为,充当谓语核心的名词有两种情况:第一,本质发生改变,应该视为形容词;第二,意义发生变化,名词直接用作动词。齐燕荣(1992)认为:“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动词一样既可以表达述谓内容,又可以表达述谓性,因而能单独作谓语。例如:‘今天天气冷。谓语由形容词‘冷充当,形容词在时间和程度上是容许变化的:今天‘冷,明天可能‘更冷,或‘不冷,这种潜在的可变性,使得形容词能够对主语加以描述,能够独立作谓语。”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说明句子的时间性从何而来。

第四,在生成语法框架内,设置空语类或不承认汉语无动词句子的存在。邓思颖(2002)把汉语没有动词的句子分为三类:名词谓语句、空系词分句和空动词句。认为前者属于动词不存在现象,后两者属与空动词现象。这些都受制于经济原则的制约。傅玉(2009)认为汉语中不存在类似于英语的典型动词空缺句。尽管存在一些“表面的”动词空缺句,那是属于情景省略。

第五,从识解角度出发。高航(2008)讨论了名词谓语句的概念基础,发现“谓语名词呈现出动态性,这一性质是主观化和心理扫描的结果。概念化主体在一个抽象路径(即量级)上进行心理扫描,而扫描的终点是主语名词短语所凸画的事物在该路径上的位置”。但并非所有的名词谓语都能表现出量级的动态特点,例如:“鲁迅绍兴人。”

第六,从范畴化和构式角度出发。庞加光(2013)认为“名词谓语是名词成分在构式网络下的重新范畴化。这些名词成分的概念结构通过显影化调节转化为具备特征描写功能的关系成分,从而被形容词谓语句和特征句范畴化”。但是依然没有说明非动词性谓语句的时间侧面从何而来。

根据以上文献回顾,我们认为现代汉语非动词性谓语句的过程性,并非只是根据词汇本身的语义凸显获取的,还有识解层面的情境成分。所以,非动词性谓语句的过程性在概念内容和概念化二者进行识解的互动中获取。

三、理论分析

Langacker(2008)提出并非每个限定性小句都有明确的动词成分。他用Luise?o语进行举例。

该语言中描述现在情形,只用名词+形容词:

(4)awaal oyokval

dog quiet

The dog is quiet.

但描述非现在情形,则需要使用miyx‘be加表时间的形态变化。

(5)awaal oyokval miy-qus;

dog quiet be-PAST

The dog was quiet;

(6)awaal oyokval miyx-maan

dog quiet be-FUT

The dog will be quiet.

通过观察例句,可以动词miyx使形容词关系具有了时间延展性。这是作为句子中心词的必要条件。但在缺失动词miyx现在时表达式中,句子的时间性是从哪来的呢?

对此,Langacker认为,语言中的规约单位不仅包括构成表达式的方式,还包括将其应用到语篇中的方式。说话人、听话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对台上区域的领会,是任何语言表达语义的一部分。在会话的任一时刻,会话人都要把注意力投射到某一台上实体。对限定小句来说,被聚焦的成分是一个被凸显的过程。小句本身的产生时间限定了话语框架的持续时间,这是凸显的过程被领会并被序列扫描的时长。

这些概念都是规约单位的一部分,用来说明表达式是如何被应用到进行中的语篇。其中的一个规约单位,允许像awaal oyokval一样的结构被理解成句子,并用来描述说话时间内持续的稳定关系。因此,表达式的直接时间范围与当前话语框架相一致。

同样,在这一时间段中,形容词关系中被聚焦的成分一致。这一凸显关系虽非本质上的过程性,但它被会话事件本身给予了时间延伸性。通过把明确表达出来的象征关系锚定在会话人的互动中后,过程得以在合成概念中涌现,并因为会话人的互动而构成了情境。这一过程也是被植入情境中的限定小句。

汉语中亦有很多无动词句子。如:

(7)狗很安静。

(8)她很漂亮。

(9)鲁迅绍兴人。

(10)明天大雾。

(11)昨天星期六。

在尝试用Luise?o的解释分析汉语时,发现例(7)中,形容词关系可以和说话时间一致。因此,它在现在时刻被会话关系赋予了时间性。例(8)、例(9)中被聚焦的关系超出了当前会话时间,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例(10)、例(11)则分别表达将来情况和过去情况,凸显的关系以当前会话时刻为参照。

以上各例,首先在低层级的成分层面,句子各个成分结构(component structure)通过自主依存关系相互联结,形成了合成结构(composite structure)。然后是此合成结构通过植入情境中,和当前话语时间相对应。根据此话语时间或以此话语时间为参照,构成了分布在一系列连续的时间点上的一组构型,从而获得了时间侧面,并具有了过程性。

四、结语

针对以往研究的难题,本文着眼于整体句式,发现“非动词性成分为什么能作谓语”这一问题其实是“非动词性谓语句为什么能够成立”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转换,发现非动词性谓语句并非是动词谓语句的省略结构,其中的非动词性成分也没有经历词性转换而成为谓语。当然,非动词性谓语句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其中的A部分和B部分具有语义联系,并且这一语义联系被植入情境获得了时间侧面。经过这样的认知操作,非动词性谓语句成为被植入情境的结构,凸显了一个时间性关系侧面。

(本文系河南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现代汉语非动词性谓语句时制系统的认知研究”[Y13250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2]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邓思颖.经济原则和汉语没有动词的句子[J].现代外语,2002,

(1):2-13.

[5]傅玉.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句法结构线性排序研究[J].天津外国语

学院学报,2009,(5):1-10.

[6]高航.名词谓语句的认知解释:主观化与心理扫描[J].外语研究,

2008,(4):31-36.

[7]牛保义等译.蓝盖克.认知语法基础(第一卷)理论前提[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庞加光.构式视角下的汉语名词谓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6):20-25.

[9]齐燕荣.形容词谓语句的述谓性及其表达手段[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2,(4):56-60.

[10]石定栩.体词谓语句与词类的划分[J].汉语学报,2009,

(1):29-40.

现代汉语语法补课教学案——词性 第5篇

现代汉语语法补课学案——词性

实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有时也作定语。人: 鲁迅、儿童、雷锋、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物: 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书本、桌子、车辆、纸张、抽象事物:道德、法律、思维、政治文化

时间: 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地点: 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方位: 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

(二)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表动作行为:劝阻、保卫、学习、研究、打击、表扬、进行、开始、发展、禁止 表存在变化消失:存在、消失、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掠过、表心理活动:想念、打算、喜欢、渴望、向往、担心、厌恶、期待、憎恨 表判断:是

表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敢、能、会、能够、可以、愿意、需要、应该、值得、必须 表趋向: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往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说说 谈谈 看看 想想 试试 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 【几个容易判断错误的动词】 1.动词“是”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有语病的句子正确的句子

老师有布置作业吗吗、老师布置作业了吗?老师布置作业了没有? 你有去超市吗? 你去过超市吗? 这道题老师讲过吗? 昨天有下雨吗?昨天下雨了没有? 3.助动词

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不可以”、“完全可以”。

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现代汉语语法学案

形容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定语或者状语。可以修饰名词(红花),也可以修饰动词(勇敢前进)。表性质的:伟大、勇敢、、聪明、老实、鲁莽、软、硬、苦、冷、热、坚固、平常、漂亮、干净、纯洁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飞快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多能与程度副词组合: “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2.有些常重叠使用: 单音节: AA式

长——长长(的)绿——绿绿(的)红——红红(的)慢——慢慢(地)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神秘——神神秘秘 清白——清清白白?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

胡涂——胡里胡涂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古怪——古里古怪 还有ABB式

兴冲冲 气呼呼 喘吁吁 绿油油 凶巴巴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常带有喜爱或贬低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的脸”“瘦巴巴的身体”“干巴巴的皮肤”。

3.形容词做谓语不能带宾语。

“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是动词。

(四)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 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

第二、第三 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数词的语法特点】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构成“数量词语”,在句子中一般做定语(一本书),有时也做补语(来了三回、看了五遍))。

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3.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

现代汉语语法学案

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五)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不能单用。可分两类: 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1)有专用的:

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米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张、匹、块、片、只、架、枝、艘、辆、幅、座、句、段、篇、章、首

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dá)、伙 不定单位:些、点(2)有借用的:

摸(摸一摸,走一走、说一说、看一看)“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刀、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

架次: 飞机架数次数总和。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叫“十架次”。人次:人数和次数的总和。十个人一起行动三次,总计叫“三十人次”。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去一次”“念一遍”“哭—场”“走一趟”的“次、遍、场、趟”。

(六)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可分三种】

第一人称指说话一方,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或“咱们”。第二人称指听话的-方,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敬称用“您几位”、“您诸位”。第三人称指说话和听话以外的第三方,一单数用“他、她、它”,复数加“们”,“它”不指人而指物。

“我们”和“咱们”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方,可以称为“包括式”,“我们”和“咱们”在同一场合出现,“我们”只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若干人,排除听话人,可称为“排除式”。例如几位客人向主人告别时说:“我们走了,咱们再见吧。”但是,普通话“我们”可以是“排除式”,也可是“包括式”。

①你以为妈怕穷么?怕人家笑我们穷么?

②王先生,你放心去吧,过几天我们一定去看你。例①“我们”是“包括式”,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例②是“排除式”,不包括听话人。“咱”有时相当于“我”,有时相当于“咱们”。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他、她、它、我们、咱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大伙儿、大家、彼此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哪会儿、多会儿、几、多少、怎样、怎么、怎么样、多

指示代词:这、那、这儿、这里、那儿、那里、这会儿、那会儿、这些、这么些、那些、那么些、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这么、那么

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一)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现代汉语语法学案

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副词的语法作用】 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

①这办法好得< 很>。②这办法好< 极> 了。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1)单用的:

说了又说 吃得下就吃 说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2)前后配合用的:

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3)和连词配合用的: 不但„还 只有„„才 既然„就 虽然„却 如果„就 不论„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例如: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②你没有《诗经》吗?(动)“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 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用法。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定语的是副词。

5.“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比较下边两组词: 甲乙

白布白跑一趟 老朋友老说不完 怪事怪好看 净水身上净是泥

(二)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例如:〔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从早上〕作<到晚上>

现代汉语语法学案

(表时间),〔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对学生〕负责(表对象)〔连根〕拔起来(表对象)〔比过去〕更好(表比较)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

2.例如: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例如: ①他把书放在桌上。(介词)②他在家里.(动词)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介词)④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动词)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③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也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提问,动词可以。介词后边不可以带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了”、“为着”、“当着”中的“了、着”不表时态),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处所;例②中的“在”是“属于”或“存在于”的意思。能作介词用又能作动词用的还有“由、让、朝、往、用、拿、经过、通过”等词。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比况助词:似的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①哈哈!我猜着了。②唉呀!这么大的西瓜!③哦,我想起来了。④喂!现在开会了。⑤嗯!我马上就去。例①表喜悦,例②表惊讶,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唤,例⑤表应答。1.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独立成分. 2.叹词“啊”与语气助词“啊”不同。

⑥咱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啊!⑦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语气词“啊”总是附着在句末,念轻声,永

现代汉语语法学案

不独立,如例⑥。叹词“啊”不念轻声,总是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

3.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叹词“啊”,也写作“呵”等。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4.另外,叹词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声”(作谓语)。“只听见电话里发出‘喂、喂’的声音”(作定语)。这属活用。

(六)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例如:嗡嗡、哗啦啦、当当当、潺潺、叭叭、砰、呜、吱吱、咪呜等。

【易混词的辨析标准】

一、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二、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

三、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四、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 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五、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明天我在家。他在看书。我比你高一点儿。我们比比。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他给了我一本书。别那我开玩笑。他手里那着一本书。

六、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现代汉语语法学案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如:我和弟弟都去过。我和弟弟谈话。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七、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把住质量关。(动词)把书拿来。(介词)? 拿把菜刀来。(量词)开了一朵花(名词)花了很多钱。(动词)【兼类词的词性与句中的位置、作用】 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买了一把锁。(名词)把门锁上。(动词)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这里人太多。(形容词)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你怎么老哭?(副词)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巩固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

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A.肃穆肃立B.也许? 立刻C.聪明智慧D.欣然果然

三、判断加点词的词性。1.“精兵简政”是条好意见。(动词)2.队员们精疲力尽。(名词)3.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形容词)4.输得精光。(副词)

四、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形容词)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动词)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名词)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形容词)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动词)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名词)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形容词)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动词)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形容词)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动词)

五、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B)A.电灯突然亮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的响起来。

六、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B.叹词C.介词D.拟声词

越发(副词)除了(介词)始终(副词)依照(介词)沿着(介词)索性(副词)扑通(拟声词)哦(叹词)屡次(副词)何必(副词)自从(介词)砰(拟声词)啊(叹词)却(副词)

七、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词性

汉语词性练习2 第6篇

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3.你比.我强,我比.

不过你。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A.肃穆 肃立 B.也许 立刻 C.聪明 智慧 D.欣然

三、判断加点词的词性。1.“精兵简政”是.条好意见。()2..队员们...精疲力尽。()3.过日子要精打细...算.。()4.输得精光..

。()

四、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

五、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B)A.电灯突然..亮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的响起来。

六、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 B.叹词 C.介词 D.拟声词 越发()除了()始终()依照()沿着()索性()扑通()哦()屡次()何必()自从()砰()啊()却()

七、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词性

愿意()孤寂()诧异()壮举()贪婪()

汉语词性练习

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3.你比.我强,我比.

不过你。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果然 A.肃穆 肃立 B.也许 立刻 C.聪明 智慧 D.欣然

三、判断加点词的词性。1.“精兵简政”是.条好意见。()2..队员们...精疲力尽。()3.过日子要精打细算....。()4.输得精光..

。()

四、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

。()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6.这个胜利..

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8.你明白..

其中的道理吗?()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

五、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B)A.电灯突然..亮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的响起来。

六、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 B.叹词 C.介词 D.拟声词 越发()除了()始终()依照()沿着()索性()扑通()哦()屡次()何必()自从()砰()啊()却()

七、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词性

愿意()孤寂()诧异()壮举()贪婪()

上一篇:2024信息技术会考选择判断题下一篇:小学古诗词名言警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