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古诗鉴赏题

2024-07-06

逢入京使古诗鉴赏题(精选14篇)

逢入京使古诗鉴赏题 第1篇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古诗鉴赏题 第2篇

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 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 示。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 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 来。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 思,全句说: 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 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 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逢入京使》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逢入京使 第3篇

双袖龙钟④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⑤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入京使:到京城长安的使者。

②故园:家乡。

③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④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⑤凭:请托。

[译文]

东望家乡路途遥远,热泪洒湿双袖不断流淌。马背上和你相见却没有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简析]

这是岑参的一首名诗,也是一首千百年来传诵入口的诗。诗的成功在于以本色的语言,质朴的形式,表达了游子深厚的思乡之情。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注释

1入京使:到京城长安的使者。

2故园:家乡。

3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4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古诗鉴赏题解答指要 第4篇

一是要读懂诗歌的类别。古诗类别多种多样,同类别的诗有基本相通的鉴赏方法,不同类的诗鉴赏方法往往并不一样。如果从内容上划分,古诗一般可分为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送别诗、怀古诗等;而根据抒发的情感划分,一般有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明了诗歌类别,便于我们更好、更快、更准地鉴赏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比如: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可概括出竹的形象特点——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而对诗作寓意(或者说主旨)的把握,要紧扣尾联中的“但令……会见”加以体会——“但令……会见”,表达的是诗人的心愿和信念,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比如“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等等,但不能笼统地归结成“表达了对竹的喜爱之情”。

二是要读懂诗歌的题目。题目或是交待诗歌所写内容,或是点明诗歌创作的缘由,或是暗示诗歌行文的线索,或是点出诗歌的思想感情,或是揭示着诗歌类别……肯定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反复分析作品题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比如: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题目中的“看山”,交代了写作对象;“寄京华亲故”,则点出作者当时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意在诉说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一伸援手,使他得以狐死首丘,不至于葬身瘴疠之地。充分把握题目蕴涵的信息,自然有利于对整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是要读懂诗歌的注释。出题者之所以给出某个注释,是因为这个注解肯定能给读者提供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无疑是有助于读者阅读与鉴赏的。因此阅读古诗时,试题中的注释是万万不能小看的。比如:

过香积寺

(唐)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过香积寺》的中心句就是最后的“安禅制毒龙”。如果命题人不提供任何注释,那么诗作的主题是较难理解的。有经验的学生,完全可以由注解推知本诗表达了诗人要远离世俗生活、追求恬淡宁静的心境。

四是要读懂诗歌的主题。古诗的主题一般分这么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亲、生活杂感、离愁别绪、孤高自赏,等等。同主题的诗歌常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不同主题的诗歌其特点也不一样。比如杜甫的诗歌,主题多数属于忧国伤时这一类;而李白的诗歌,主题就比较广泛了。拿到一首古诗词,我们应先弄清作品属于哪类主题,然后才能比较透彻地分析它的思想感情。比如:

临江仙

(宋)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这是一首讽喻词。有故事说,侯蒙年轻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他长得难看,人们都轻笑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了就在上面题了这首词。后来,他竟真的一举考中进士,历任要职。词作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一旦找到机会,他们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打算远远地上天。“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面貌。该首政治讽喻词,形象鲜明,情趣生动,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

五是要读懂诗歌的“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指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等。这个字、词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智慧,是整首诗的闪光点,是足以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其中的“诗眼”是非细细品味不可的。比如:

[黄钟]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诗眼倦天涯”一句中“倦”字用得极好,因为它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的遭遇与心境,又为后文写归隐山村作了伏笔——“数间”以后诸句,写的正是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鉴赏这首小令,只要突破了“倦”这个诗眼,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是要读懂诗中的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或物。古诗词作品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亲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菊花,代表清高、洁身自好;而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进行鉴赏时,一定要弄清意象的寓意,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比如:

鹧鸪天代人赋①

(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读者要很好地理解这首词,就要重点分析“桃李”和“荠菜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寓意。结合注释①对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辛弃疾的生平,城中的桃花李花虽然高居枝头、艳丽多姿,但一遇风雨就会凋落,就好像朝廷官场总是充满邪风恶雨,达官贵人往往朝不保夕;而乡间的荠菜花虽然贴地而开、朴素无奇,却能沐浴春风在溪头竞放,就像自己回到乡下民间,获得了新的生活乐趣。词的最后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城中“桃李”与乡间“荠菜花”两相对照,与前面所写的桑芽幼蚕、细草黄牛、青旗酒家等充满生机的景物一起,体现了作者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七是要读懂诗歌的艺术手法。鉴赏古诗,不能不掌握诗歌创作的一些常见技法。这些艺术手法主要包括:(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描写又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抒情又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对偶等。(3)表现手法:烘托、反衬、象征、用典、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虚实相生等。比如:

华清宫

(唐)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绘出宫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给人一种凛冽感。次句“惟此宫中落便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一个“便”字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第三句“绿树碧檐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宫中的融融春意。这里的“绿树”代表了宫中景物与宫外的不同,“碧檐”则反映出宫中主人生活的奢靡。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展现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诗人含蓄地指出:唐玄宗既然连自然界物候的变迁、冬天的到来都一概不知,那他又怎么能够知道“寒冷”呢?一国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对国事明察秋毫、对人民的苦乐谨记心上呢?这样的昏庸之辈,为安禄山野心的萌生、壮大自觉与不自觉地提供了土壤。全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此外,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也成为作品艺术特色之一。

八是要读懂诗歌的风格。所谓风格,是指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者在思想与艺术上的总的特色。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比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烈奔放,想象瑰丽神奇。而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不一样,如李白、李贺虽同属浪漫主义诗人,但前者的诗清新飘逸,后者的诗奇诡璀璨。所以在鉴赏诗歌时,须注意同种风格和不同风格的各自特点。比如:

移居(其二)

(晋)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前四句言春秋佳日登高赋诗,还招朋引友,有酒共享,完全流露出豪放、朴实的个性;后二句言农务余暇,心里想起一位邻居朋友,立刻披衣出门,到他家谈笑个没完),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正体现出陶诗看似平淡散缓实则天然浑成的风格。

《逢入京使》古诗赏析 第5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旳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旳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旳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旳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旳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旳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旳雄心旳,此时,心情是复杂旳。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旳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旳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训练题及答案 第6篇

初二诗词鉴赏题: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答案:

①(2分)

答: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②(3分)

答: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逢入京使古诗鉴赏题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四、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探究法

3、朗读感悟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二)、知(作者、背景)

1、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2、创作诗歌背景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塞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所以就写下了这首诗一起说出这首诗的名字—《逢入京使》。

(三)、划(节奏)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请同学们按照“二二三”划这首诗的节奏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四)、读(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

4、齐读,根据节奏。

5、波浪式读

(五)、悟(诗句)

1、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对于标题你怎么理解。

学生: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解读诗句。

看课文注释,解决难词,疏通文意。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3、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这首诗短短的四句,却绘出了一幅离别之画,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的是哪两句?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老师:作者走马西行,虽报效国家,但离家之遥远,思念长安老家,思念自己的妻子,回首望故乡,是眼泪汪汪呀。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的是哪两句?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老师:正当作者伤心难过的时候,途中遇见了一个入京回来的故人,正向自己的家乡长安驶去,于是想到自己的妻子也正好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家书回去,可一看,因为匆忙,望了带纸和笔,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就得出这两句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

老师: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5)、探索文章的主旨

老师:这首诗描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使者,托使者代平安信以安慰家人的场景,抒发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老师总结:

是呀,有时身不由己,作者为了报国,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为了我们,只好奔波在外,他们何愁不想回到这个温馨的家里,何愁不想回到你们身边。所以作为儿女的我们,就用一首诗来感谢父母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

孟郊

(六)、诗句赏析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乡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七)、拓展延伸

比较《逢入京使》与《渡汉江》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八)、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九)、课堂检测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搜集相关边塞诗,摘抄并背诵。

八、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眼前实景

双袖龙钟泪不干。

思念深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行者匆匆

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 第8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相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

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创作背景

本诗于天宝八载(公元749年)诗人去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所作。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鉴赏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岑参——《逢入京使》 第9篇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注释:

国:作园

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 第10篇

岑参的《逢入京使》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⑴

故园东望路漫漫⑵,双袖龙钟泪不干⑶。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⑷。

【注释】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白话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拓展阅读:《火山云歌送别》岑参

火山云歌送别⑴

火山突兀赤亭口⑵,火山五月火云厚⑶。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⑷,薄暮浑随塞雨回⑸。

缭绕斜吞铁关树⑹,氛氲半掩交河戍⑺。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注释】

⑴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横亘于吐鲁番盆地的北部,西起吐鲁番,东至鄯善县境内,全长160公里,火焰山主要为红砂岩构成,在夏季炎热的阳光照耀下,红色砂岩熠发光,犹如阵阵烈焰升腾,故名火焰山。

⑵突兀:高耸的样子。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⑶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⑷乍:突然。逐:随着。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⑸薄暮:接近天黑时。浑:还是。

⑹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逢入京使改写 第11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我骑着马,向西边走去。因为我前半生功名不如意,只好出塞任职,去那个“北风卷地白草圻,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边塞。

现在我快要接近塞外,路面上已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细沙,天空偶尔飘下几朵雪花。此时,狂风又起,我裹紧了衣服,驾马顶着风往前走。

过了一会儿,风渐渐小了下去。我回过头,往东望去,渴望看到千里之外故园的.景象,看到妻儿、好友熟悉的模样,却只望见了道路那边凄凉的边塞景象。我不禁泪流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襟,沾湿了双袖。一想到我已多日离开家乡,好久没有见到妻儿,我就抑制不住自己悲伤的心情。

正在我思绪万千时,我遇到了一位要去京城的人。“您好,请问您是要到京城去吗?”我微笑着问他。“嗯,是的。请问……您有什么事吗?”他停下马。我告诉他,想让他帮我带一封信给城里的家人。

我撩起衣襟,找遍所有口袋,翻遍所有布包,却没有找到纸和笔。我皱起眉头,思考该如何让入京使替我送信。他说:“要不,我帮你带口信吧。”我把对家人的思念和我平安的消息告诉了入京使。“兄弟,你一定要早点送到!”“保证!”他朝我挥挥手,向东走去……

岑参逢入京使 第12篇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此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全诗如下:

【原诗】

《逢入京使》阅读答案 第13篇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第一次远赴西域,正值34岁,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第14篇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学习内容: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导知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色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三、作品欣赏: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2、“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3、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4、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四、作业:

a)背诵课文。

上一篇:大学生访谈流程下一篇:诗意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