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新农村建设(新韵)

2024-06-19

参观新农村建设(新韵)(精选14篇)

参观新农村建设(新韵) 第1篇

参观新农村建设(新韵)

参观车队似长龙,路面宽平全线通。山上脐橙结硕果,村中房屋换新容。电灯电话进农舍,新事新人育子孙。今日群黎生产好,富民政策是明灯。

新村赞(新韵)

两江交汇在璜村,树木成荫百鸟临。栋栋新房平地起,条条硬道任驰奔。古祠彰显古文化,新业玄耀新气氛。农友生活甜似蜜,乡兴民富倍精神。①②

①指梅江和琴江②黄石乡

参观长胜镇(新韵)

今秋老友看长胜,广产蘑菇规划宏。内引外联寻项目,东奔西跑觅贤能。新村建设人心顺,科技兴农方向明。大好河山如画美,光前裕后展鹏程。

祝词

发展体育运动,宏扬奥运精神。

对联

宏扬奥运文化,创造和谐气氛。

撞历史警钟日寇侵华的国耻不能忘,铸钢铁长城龙人抗日之虎威要颂扬。

作者:邓诗康

地址:金盆形41号

电话:6822190

参观新农村建设(新韵) 第2篇

宋楚桥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主义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它是一个很理想的境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

今天跟随肖港财政所支部组织的考察团,参观了的孝南区朋兴乡华光、建光、五红等五个村的新农村建设,一路走来,一路慷慨,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看到了咱们的基层干部通过辛勤劳作也干出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找到了工作中与兄弟单位之间的差距。忧的是这些差距太大了,简直是两重天,有村与村之间的差距,有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差距,有与兄弟乡镇的差距,有直观的差差距,也有内在的差距。在下步的工作中,要努力改进。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 第3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电网建设 探讨

一 现在我国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落后。现在农村对于电网的意识还不够明确。因此,相关的电力实施都是由当地的供电部门来进行完成的,地区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往往对责任和义务不太明确,因此就会带来很大的盲区。例如供电部门领导层的思想落后,不会随机应变,这样就会使得农村的发展更加落后,不能够完全进行工作的明确划分。因此,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农村的电网建设就收到了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发展。

2.现在我国农村电网的改造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都是技术上的。结构的设计和改造都不够合理,因此就会使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作中不能够得到技术上的支持,合理的规范没有落实,就会使得成本出现浪费的情况。我们应该尽量去弥补并完善。

3.我国的面积比较大,且复员辽阔,因此有着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这样就会使得那些不发达的偏远地区难以实现电网的发展,环境和地理原因的限制又给电网的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导致迟迟不能解决。

4.农村的用电往往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季节性的用电情况就会使得电力的负荷承受力被要求更高。这样就会造成线路的损害。会使得风险变大,并且不利于后期的稳定发展。管理方面也不够好,管理平水不高都是目前比较明显的问题。

5.重视宏观调控,忽视科学管理。由于现在农村大部分的设计和工程建造都要有政府的指挥才能进行。工期也相对来说比较短,所以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就有待考证,会造成因赶工期而忽视质量的现象,但是,电网的工作一旦出现疏漏就会容易引起危险,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6.用户的内线改造不同步于电网的改造。现在很多的农村都会乱接电线,没有安全意识,导致线路老化,对后期的发展非常不利。往往会产生电路的运行不稳定等情况。因此,现在很多的电线都存在不稳定性,要是带动电器,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导线过热,就会引起安全方面的隐患。不仅如此,诸多用户在户内都缺乏保护设施,户内缺乏闸刀开关,有的仅用一只容线盒。现在的用电受威胁比较多,农民的用电意识又不够科学,所以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议

1.进行针对农村的电网结构合理的规划

结合现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的配电可以进行封闭式的方式进行。将电网的整体情况落实到一个环形的模式中,这样,在正常的运转中,就能将很多的线路行程树形的敷设,能够将故障通过开关来执行,避免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能够让电源的负荷产生一定的转移,分散符合带来的压力。负荷不会因为个别的线路和设备的损坏和检修而导致停电。其次对于农村电网变电站的建立要秉着“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要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作为布局基础,合理的设计能够将电网的后期可持续发展稳定,并且能够保证供电的正常和安全。对负荷方面的要求也就相对来说比较高,比较灵活。充分保障用电的安全可靠。

2.降低功率损耗的建议策略

功率的损耗可分为有功功率损耗以及无功功率损耗。我们要有着明确的认知,能够判断功率耗损的情况和类型。变压器的损耗比较小,就能够将实践中的经验进行适当的整合,完善相关的理论,并且判断在功率损耗上占有很大的比率的情况。要根据电流的密度来判断,并选择最适合农村用电经济的方式,能够改善电力的情况,将资源能够妥善利用,得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模式,尤其自然资源在当地建立小型电站来就近供电,由此避免长距离供电带来的功率损耗。

无功率耗损的情况,往往线路和变压器的消耗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的用户操作中,就会出现缺额。要保证变压器的无功补偿装置,才能够稳定功率耗损情况。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和稳定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就能够将各种的耗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采取合适的变压器和供电的模式来进行符合农村经济情况的供电,并且进行就地无功补偿。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区,可以进行并联电容。这样也能够一定意义上形成补偿。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可以采取这种办法,可以采取发电机来进行补偿,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建立静止无功补偿器来进行补偿。

3.有效的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可靠的供电是建设农村的步伐之一,也是改造农村的重要标志。因此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保证农村用电的安全和稳定,以下笔者提出几点措施:

(1)根据农村放射性电网的情况,在分支上进行开关的安装。能够进行分段,减少故障的发生几率,能够缩小停电时波及的范围,这样可以有利于后期的维护,能够尽快查明故障的原因,不断进行维护,尽量使得停电时间最小化;(2)要将监控情况进一步优化,要时刻掌握供电的情况才能够进行操作和处理,因此,要将时间应选在负荷的地区低谷期,减少停电影响。

4.提高电压质量

由于农村地理环境的限制,往往线路在安装建设中耗损的情况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电压的不稳定,往往会出现变压器的故障,影响正常的供电。因此可以进行分析并安装开关来控制。现在的科技不断发展,要将稳压技术利用到农村电网的配置中。将家庭用电的情况进一步分析,补偿要及时,在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要妥善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完善电力的修复工作。这样就可以将无功耗损补偿提升,完善用户的配电情况,并且能够保证安全用电,提高用户的电压。

5.电网保护的改建措施

电子技术以及单片机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得到巨大的推动,因此,要让信息模式的保护成为一种有效的措施,对其输电线路应配置自动重合闸。对35kV的电网应对其配置故障录波装置,10kV线路应采用二段式相间电流保护。

6.加强宣传力度,建立正确思想

领导和政府部门相关的管理人员要首先开放思想,对电网事业有着明确的认知,才能够进一步建设农村电网,发展农村供电配电系统。要将各种会议进行经验整合,不断分析和讨论农村电网的建设重要性,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给广大百姓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积极获取当地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创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 结语: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改善农村的发展情况对促进我国整体国情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从实践入手,从电网建设开始将农村的规划进一步落实,缩短城乡差距,让农村能够发展改革,成为带动我国进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卢继平,叶全强,唐朝,徐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

[2]吴文庸,汪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生活,2010(23)

[3]许云.新农村电网建设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2008(5)

新农村建设参观考察调研报告 第4篇

5月9日,桃园办事处组织机关48个村支部书记,到河南省南街村和刘庄村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四天的时间,先后参观考察了南街村和刘庄村的生产发展、新村建设等情况,并认真听取了两村有关负责同志的经验介绍。每到一处,他们的做法、工作干劲和发展境界都使我们为之叹服,也让我们真正看到了自己思想上的不足,工作上的差距。

一、南街村、刘庄村的基本概况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848户,3180人,10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该村的突出特点是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先进文化教育人,以雷锋精神鼓舞人,以革命歌曲激励人,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奋斗目标,强化了村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营造了浓厚的集体主义氛围。特别是该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大搞粮食深加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不但有效地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而且有力地促进

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在集体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该村的村民变成了居民,1000亩土地仅由70个人负责经营,其余的村民都到村集体企业上班,并且免费享受30多项福利待遇,生活、住房、上学、就医等方面无后顾之忧。同时,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街道宽阔平坦,道旁绿树成荫,路灯彩灯交相辉映,厂房住宅鳞次栉比,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该村还成立了艺术团、军乐队、盘鼓队、门球队,建起了文化园、图书室、卫生所、康寿乐园等公益设施,并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投巨资新建了现代化、高标准的幼儿园、中小学和高中,兴办了报社、广播站和电视台,能够对学生、企业职工进行更好地教育。

刘庄村:刘庄村位于新乡市七里营镇,全村357户,1659人,总面积1.75平方公里。1952年,史来贺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50多年,把“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的长工村逐步建设成了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等亲临刘庄视察并题词,给刘庄人民以极大的鼓舞。2005年,刘庄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亿多元,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人均分配达到了9000元。现在该村农民公寓,每户四层472平方米,人均120平方米。每户都配有中央空调、宽带网、现代化家具、闭路电视、电

话和车库,集中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刘庄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每年为群众发放各项福利达40多项。从该村2005福利发放明细表上可以看到,小到面、油、粉条、瓜果、芝麻糖,大到修路、绿化、房屋维修等物业管理费用,全部由村集体统一承担。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周边村庄在刘庄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也像刘庄人一样享受免费教育;退休人员每月退休金300元,退休党员和6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增加50元的生活补助;18岁以下未成年人每月享受30元补助。村内建有设施先进的卫生室,小病不出村,并且村集体每年组织全村人进行一次体检,所有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此基础上,对病人再补助30-40的医疗费。

二、主要感想和体会

1、一个好班长和一个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对强村富民作用重大。从南街村和刘庄村的发展经验来看,他们发展的速度如此快,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威信极高、能力极强的支部书记和一个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敢于创新的领导班子。模范的带头作用和感召力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南街村和刘庄村带头人能够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集体、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刘庄村的史来贺把“当干部是为群众谋利益,不光要劳动带头,吃亏也要带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群众住最好的房子,而他却坚持住在7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到病逝的时候,家里只有一台17英寸的电视机,甚至连个衣柜都没有。在他的带动下,群众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以说,这两个村的领导班子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为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敢于承担风险,开拓创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通过刘庄村刘副主任的介绍,可以看出他们的班子内部没有一点杂音,十分团结,对带头人更是充分的维护。这是一个班子干好工作的必备条件。

2、立足实际,把发展置于第一位。作为村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了物质基础,党支部就可以为群众办实事,树立威信,就会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做。南街村和刘庄村都有一套符合自己实际发展的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根据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不失时机地抢抓机遇。

刘庄村在落实家庭联产承包初期,党支部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让群众进行民主讨论,群众都自愿搞集体经济。所以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保留了集体经济,革除了某些方面的“大呼隆”和分配上的“大锅饭”,同时吸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成立了刘庄农工商总公司,下分农业、园林、畜牧、工副、商业、农机、建筑七个专业、36个生产经营承包单位,实行了“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级管理、奖罚联产”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南街村党支部也是在广大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把个人承包的土地、工厂逐渐收归集体,实行公有制,集体经济的规模经营促使他们以“农”为出发点,靠农业上工业,围绕龙头上配套,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总之,这两个村都制定了一整套适合自身实际发展的规划,并能够探索创新,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大力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设备,不断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既壮大了集体经济,也富裕了村民,使村民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

三、关于几点启发

1、强村富民首先要强班子。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如果班子不团结、战斗力不强、没有群众威信,发展则是一句空话。我们要注重村班子建设,提高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使两委班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增强班子的凝聚力。要像史来贺那样,发扬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2、加快发展要结合自身实际,抢抓机遇。一步撵不上,步步撵不上。每个村都应该制定出适合自已发展的短期和长期规划,特别是要把本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规划再进一步提高标准和要求,没有高的目标就没有超常规的发展。根据先进村发展的经验,我们一定要在发展集体经济上作足文章,要向南街村、刘庄村学习,以农业上工业,围绕龙头上配套,以大手笔、大气魄上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真正强村富民。只有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强了,才会有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和本钱。

参观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终稿 第5篇

参观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实习时间:2010年6月16日

实习地点:武安市冶陶镇安子岭村、磁山二街村、武安广场 实习目的:

通过对代表性城市的实地考察和专项调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城市与建筑,城市与社会文化,城市与社会文化,城市与社会经济,城市与环境(地形,地貌,水体,气候等)等的关系,获得对城市形象,城市空间,城市规划结构等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城市规划理论的理解。

实习内容:

今年的实习我们是去武安调研古村落和新农村建设。在一天的时间内,我们参观了武安市冶陶镇安子岭村、磁山二街村、武安城市广场三个地方。

一、邯郸市武安市冶陶镇安子岭村

6月16日早晨,我们从学校东门集合出发,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城市规划调查实习。我们实习的第一站是冶陶镇安子岭村。

安子岭位于武安市城区西南29公里处的冶陶镇安子岭村南部山峰。山下是安子岭古村落,山上则是安子岭古山寨。古村落与古山寨自然地融为一体,唇齿相连。据《武安县志》记载:安子岭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以前,初有吴姓人氏来此垦荒定居,后逐渐发展为村落。因村前山岭形似马鞍,故取名鞍子岭,“鞍”和“安”同音,后演变为安子岭。

进村的山路有些陡,我们的汽车上不去,我们一整车的同学只能下车步行上山。

在村口,映入眼睑的是依山而建的住宅,朴素,自然的农村住宅。古老的村落,让见惯了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我们有点兴奋。顺着山势,曲折小巷、淳朴农家,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

进村之后,沿着蜿蜒的村道,石头雕花布置在这满山的石头建筑的夹缝里。村里的建筑都是先前住在这里的农家自己按照一定的风俗

建起来的,独具地方特色。对于我们这些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的大学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地方。

在村的中央,有一弯人工的水塘,虽然面积不大,但这是村民休闲集会的好去处。山中添加灵动的水,炎炎夏日仿佛也凉爽了许多。

顺着村道一路往前走,就是村子的后山,据说山顶有一座石头垒成的山寨,如今我们看到的只剩残垣断壁,有一种沧桑感。在山顶一览全村的面貌, 更能体会到古村落与古山寨相融的自然,和谐。

小村庄很恬静古老,但于此他们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很闭塞,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骡子拉着板车。交谈得知他们这没有自来水,吃水要靠雨水,或到山下去买。孩子们上学也很不方便。生活很苦,但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的是朴实与笑容。通过与他们的交谈,可以发现他们是那么的友好与热情。

在感慨声中结束了今天第一段进程。在安子村具有乡土气息的石砌建筑,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对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的诠释。

二磁山二街

从安子村下来,到达磁山镇时,已经快下午一点了。我们在磁山镇二街村的村前广场下车,休息里一下后开始调研。

磁山镇位于武安市西南17公里处,距邯郸市50公里。磁山镇是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中国文化名镇,在今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魁力名镇评选中,磁山镇以深厚的文化底蕰和较强的经济实力被评为中国魁力名镇。磁山镇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诞生了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

在辉煌的光环下,磁山镇并没有让自己黯然失色。在文明村镇的建设实践中,磁山镇坚持以温馨的家园、美丽的花园、幸福的乐园等“三园”为目标,使小城镇建设步入科学有序的轨道。较之以前,磁山二街具有以下优点:

1、村容整洁。磁山二街的新民居建设规模较大,目前大部分已经入住。建设的“锦馨佳苑” 西部,28栋连排别墅正在进行精装修,大理石门柱,红瓦铺脊造顶,格调整齐统一。在锦馨佳苑物业管理中心,墙上一张张旧照片生动地告诉我们,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座脏

乱不堪的老民居,一下雨,“街道成了臭水沟、车辆行人靠边走”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在锦馨佳苑物业管理中心,墙上一张张旧照片生动地告诉我们,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座脏乱不堪的老民居。

2、环境良好。磁山二街的植树造水是令人驻足的一大景点,整齐的万年青环绕月季花,低矮的平顶槐陪伴垂杨柳,可谓四季有绿、三季花香。中心景观区假山耸立,两侧泉水喷涌环绕,其余草坪铺地。

3、省地节能。在二街村的建设中采用了很多的建筑节能材料。锦馨佳苑内的所有单元搂和别墅楼都采用了中空玻璃、外墙保温砂浆覆盖,安装了阳台壁挂式太阳能板,厨房和卫生间一年四季都能够全天候提供热水,即使冬季不送暖,室内温度也可以保持在15度左右。

4、宜农居住。磁山二街的单元楼底层为每家每户设置了储藏室,平时可以放置农具。全村实现了煤气、暖气集中供应,上水下水各有管道。为方便群众生活,新民居中每家每户都安装了两条供水管道,阳台上也有上下水,一路深井自来水供饮用,一路是矿井水供洗衣、擦地和冲厕,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生产生活需求。

5、社区管理。锦馨佳苑小区建有园艺围栏、门卫室,安装了楼宇对讲和视频监控系统。在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单元楼、别墅楼一律不准安装防盗窗,保障了小区的统一景观效果。建立的一套较完善的管理系统为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在完善本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城镇化的步伐。也许是还在改建中的缘故,广场后的小路不是很干净,环境卫生还有待提高。

三武安广场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武安市内的城市广场,目的是体验武安市的城市建设,多看多游览,体会空间尺度关系,对比以前的设计,为以后设计提供参考。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之后,我们便来到了武安市内最大的广场——武安广场。

据说武安广场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的。广场主出入口分东北部、东南部和北部三个方向。西部、南部加设次出入口,人流交通组织合理。广场设计轴线依对角线而设。广场共分为五个功能区,即:

中央主雕塑喷泉区、北部集会广场区、东部台阶绿化广场区、西部树阵绿化区、南部绿化休闲区。

西部树阵绿化区,设计者可谓独具匠心,将树阵与儿童游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大人散步休闲的同时,儿童也能尽情嬉戏。出于安全考虑,儿童游乐区地面采用1.5厘米橡胶地垫铺地。每逢周末或节日,儿童游乐区的小画家天地可供小画家们举办画展,现场比赛。休闲树阵地面铺装采用花岗岩与卵石和耐火砖相间,休闲大气。

南部绿化休闲采用中国园林式自由布置,通过曲径通幽的园路,疏密有致的绿化配置,结合现代张拉膜亭形成广场安静的休息场所。场内绿化配置由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高级园艺师郑占锋设计配置,广场内有桂花、银杏、白皮松等70余种,大都来自南方,具有鲜明的自然园林之风。张拉膜亭是引进澳大利亚产品,它耐火、耐冻,不怕风吹日晒,利用张力成型,别具一格,可供游人避雨乘凉,座等歇息。六座一组的月白色膜亭在飞鹊岭层层叠叠的绿色拥簇中,绽放出浓浓的时尚气息,恬淡轻盈,秀丽清新。真可谓“鹊岭叠翠”景色宜人。

东部台阶绿化广场区,由于广场西北、东南高差较大,所以,向东坡地采用绿地草坪处理,向南以台阶渐低。台阶内设台阶纤维980米。广场周边沿线种植有银杏、雪松、水彬、垂柳等高大乔木。整个广场有集会音响10套,草坪音响40套,礼花灯6组。武安广场铭记石,这块巨石来自山东莱洲柞材,长3.7米,宽1.2米,高1.3米,重约18吨,材质为石岛红花岗岩,石材前方“武安广场”四个大字是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馆研究员刘炳森亲毛篆写,背面碑文《武安广场落成记》记载了武安广场建设始末的全过程及场内建设的主要内容。

北部集会广场区,它是武安市民举行大型集会、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占地约10000平方米。一道由新型玻璃砖筑成的景观墙将其分为两部分。景观墙以西为文化娱乐区,可供彩色周末,小型文艺演出活动使用。景观墙以东为集会区,它地势平坦,场地开阔,可容纳数万人集会庆典。北侧九根实心花岗岩石材锻造而成的图腾柱,每根柱高9米,直径1.2米,重约36吨,由六节组成。据专家评语图腾柱

采用实心花岗岩锻造,且体量大、块数少、柱体高,在华北地区堪称第一,上刻有武安从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到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历史文化与杰出人物。九根粗大的图腾柱,一字排列,耸起了咏诵古老武安大地的历史丰碑。分别是:磁山文化、武安三君、古冶重镇、文士风流、尚武英豪、督造二京、贾城商帮、平落戏乡、老区风骨。

中央主雕塑喷泉区,喷泉区直径66米,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主体雕塑,高28米,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宏宇设计监制,它以不锈钢为主材,由中间的主体和四周三组帆翅状型体与不同规格的管材构成,具有强烈的升腾感,在不同的视角上有很强冲击力和震撼力。它立于地而冲于天,寓意武安在世纪之交,脚踏实地,解放思想,强抓机遇,以更加高昴的斗志全面拥抱新世纪,体现的是一种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的武安精神。第二部分是灯光音乐喷泉,喷泉设备经二十七家厂家招标竞选,由江苏金龙集团公司中标监制安装。喷泉内有彩灯1800盏,大小水泵384台,喷头3072个,其中主喷高度60余米,势如破竹,直冲云天,可谓“冀南第一喷”。其基本小型27种,可根据需要组合变幻无数组水型。泉水随音乐信号的强弱跳跃,时而彩虹当空,时而拱门环套,时而海欧展翅,时而云雾迷漫。它也寓意新世纪武安人民向往五彩缤纷的美好生活。第三部分是在池内、外壁镶刻着武安的名山胜水、风俗独特的庙宇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表明了武安的旅游业后劲潜力充足,发展势头强劲。大型浮雕长卷《太行明珠》选用山东的红砂岩石材雕刻镶挂,浮雕全长133.3米,这里有旅游胜地京娘湖、红山寺、武华山;文物古迹晋岩禅果寺、舍利塔、城隍庙、响堂石窟等。

从东边出入口下来,铺地竟然是一张地图,还能找到我们所在的位置,极具趣味性。

实习感受:

参观新农村建设之心得体会 第6篇

8月15号这一天,作为南岸区现代农业综合工程领导小组的一员,我很荣幸的与现代农业办公室的3名同事一起参观了位于南山龙井村及长生桥镇茶园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南山龙井村建设示范点,通过组织村民理事会,采取村民互助建房的形式,按照巴渝名族风格完成农户的民居房新建,部分农户民居房的防险加固,并对墙体进行了美观粉刷,还修建了一处公园,为周边小区的群众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锻炼为一体的活动场所,不仅丰富了附近群众的业余生活,同时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长生桥镇茶园村示范点主要是以群众的房屋拆迁复垦的形式进行赔付在集中建设,这里好似建设在山中的别墅群,有一楼一底的格局也有平房的格局,每户房屋前后都有简洁大方的水泥路面及大片绿化带,还为村民修建了一处锻炼身体的地方,村里也统一规范了村民的腊梅种植园,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新农村建设必需以经济发展、产业建设相结合并以产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动力;新农村建设必需结合重点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地质灾害搬迁等工作相结;新农村建设政府一定要做好统一规划适当的投入补助引导完善服务措施以农户作为投资建设的主体引导

有条件的农户逐步改善居住条件;新农村建设要以居住相对集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农村集贸市场建设逐步把农民从单一从事农业逐步向其他行业转移多种渠道增加农户收入来源保障新农民安居乐业。

邱丹

参观新农村建设(新韵) 第7篇

参观华西村新农村建设学习心得 第8篇

到华西看什么?问华西为什么?到华西学什么?根据学校安排,以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为目的,学校思政部带领学校部分学生代表到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西村进行了参观考察。

2012年4月7日早上9点左右我们终于看到了“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坐在车上,就见道路两边是修剪得平平坦坦的草地,一幢幢欧式小洋房,家家带车库,旁边是游泳池,乡间别墅群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接着映入眼帘的是方便村民活动环境优美的农民公园,旁边还矗立着气势宏伟、即将封顶高达328米的“华西空中增地花园大楼”,再放眼望去,在九座挺拔伟岸的塔群宾馆的簇拥下,是一座象征着华西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园”。让人不禁感叹这哪里是一座村庄啊!

下车后我们跟随导游首先参观了华西六十周年纪念馆,通过导游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了华西村的发展历程以及衣、食、住、行的变化,不禁感慨。接着我们去听吴仁宝老书记的报告,现已85岁的老书记,仍坚持来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做报告,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我们还参观了华西村的高科技农业园区,园区里汇集了在农业方面高科技应用技术,农产品有蔬菜、水果、水产品,还培育出了500多斤重的南瓜,各种各样的植物让我们惊叹不已。在世际公园里我们看到了中、法、美、英,的标志性建筑。又登上华西的金塔俯瞰华西村,华西村的全貌尽收眼底,此时的华西村用什么来形容呢?适合他的那就是:一幅美丽的农村画卷,整齐的别墅群,绿化带,华西的塔群,还有华西村正在建设的百米大楼,他们要想天借地,把另外一个村的村民搬迁到此。大家不禁都拿起相机拍下这美丽的华西景色。通过今天的学习、参观我不禁的在问自己华西村为什么这么富为什么发展的这么好?在参观华西村的发展史馆和阅读华西村的相关材料中我了解到华西存在解放初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到处是荒地,烂泥塘,在六十年代,吴仁宝带领全村人民改造华西经过八年的奋斗才,开垦荒地改造农田。在七八十年代发展华西,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抓住机遇顶着困难发展华西,21世纪是华西的大发展时期,家家户户住别墅,每家每户有轿车,存款最少的有上百万,最多的不超过一千万。讲到华西村的人和就不得不提到华西村的掌舵人吴仁宝老书记,他有着审时度势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在九十年代的初期,老书记通过每天观看新闻联播,得知邓小平同志南巡,并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老书记洞察到,发展的时机到了,他连夜召开了一个会议,一个会议就给华西带来了一个亿的收入。在华西村他要求干部坚持有事同群众商量,群众盼望的,马上就办,而且一定要办好,群众暂时不理解的,加强沟通引导,等群众思想觉悟了再去办。华西村的干部一是坚持勤奋学习,二是倾听群众呼声。“老百姓是最讲良心的,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会记住。干部亏待了他们,他们也记住。他们记住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共产党,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同党的威望紧密相连。”.那么我们向华西村学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向老书记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老书记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他敢为天下先,不怕困难顶着困难而上的精神,学习他那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到了华西村我才真正的看到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我们村的发展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华西村把成功概括为三句话:“听中央的不走样、听国外的不走神、听百姓的不走偏”。这几句话给我们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要做的工作。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要加强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本书,以后毕业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发扬华西艰苦奋斗、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求发展的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那么我们就能再造第二个“华西”。

学院教职工党员参观新农村建设 第9篇

——理学院教职工党员参观新农村建设

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为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职员工团结拼搏、超前发展的意识,2011年6月7日,理学院组织教职员工党员参观了位于进贤县的西湖李家,感受新农村建设。理学院党政领导以及全体教职员工党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上午9点45分,理学院教职员工党员一行46人到达了西湖李家。该村新农村建设顾问李豆罗向大家介绍了西湖李家的历史和基本情况。近四年来,西湖李家围绕古村神韵、田园稻香、湖边泳场等建设理念,力求打造古朴而文明的村风,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一天的参观,党员们不仅看到了“马头墙、红石路、满村树”等完备优良的硬环境,还看到了“村歌、村规、农博馆”等独树一帜的文化软环境。

参观新农村建设(新韵) 第10篇

张楼乡组织乡村干部参观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

通讯员 于林报道

1月12日,张楼乡积极组织乡村干部,到我县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参观学习,以此促进本乡新农村建设快步发展。

在乡长李邦蜂的带领下,共60多名乡村干部先后来到我县白浮镇、孙寺镇、九女镇,参观了三个乡镇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认真听取了三个乡镇领导的先进经验介绍,感受科学发展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来自张楼乡的乡村干部就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互相学习和交流,畅谈新农村和小城镇主要做法和体会,亲自目睹了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的新面貌新气象,大家切身感到我们已经迎来了张楼乡大发展的新时代,对张楼乡的明天充满了无比的信心。

参观新农村建设(新韵) 第11篇

启示一:建设的根本目的——激发内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韩国新农村运动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首先注意的是激发国民进取精神,引导国民进行自我教育,利用典型事例对农民进行现身说法,注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新村运动最终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群众运动,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我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调动农民和农村自身的积极性,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摆脱贫穷、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第一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订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第二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第三要依靠农民辛勤劳动。进行农村组织体系创新,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即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和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

启示二:开发的模式构建——跨区域发展

韩国将新村运动放置在国际交流、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跨区域整体结构性调整,不仅是农村,城市也开展;不仅是农民群体,还包括大学生、教师参与;不仅是本乡关注,还吸引海内外的各种力量。在指导思想上,韩国新村运动引导各地,把每个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品,紧紧抓住“特”字这把可持续发展的标尺,使各区域各有所长、各有所得。在资金筹措上,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大量开发性商业投资,国家主要解决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很少直接投资到有关企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民间主导型”。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市场化背景下进行的,实质是改革开放的深化,要跳出农村研究农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发展的道路,使资源、要素优化组合利用。在指导思想上,把城市支持农村提到新高度,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互动的力度,积极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在农业生产上,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旅游、蔬菜等优势产业。在城市化发展上,搞好二、三产业的布局,推动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增强城镇的经济总量。在资金筹措上,除增加政府投入外,从宏观上统一调度有限资金,重点解决农村发展“瓶颈”问题,重点推广以奖代补、招投标制、实物补助等建设模式,解决农民、农户、乡镇难以解决的道路、科技、教育、卫生、人力等重大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启示三:建设的重点领域——改善人居环境

韩国新村运动设计实施一系列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后,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展。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所有农村每个村免费平均提供300袋水泥,限制农户不得自行处理水泥,而要用于村里公共事业。地方政府为用好这些资源,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公路、住房条件、农村电气化、农村自来水、水稻品种、村民会馆等生活环境上,设计了近20种建设项目,如修建桥梁、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村级公路等。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目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产品总量不足、渠道分散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落后城市的局面仍呈扩大之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应全面分析我市农村社会经济现状,根据轻重缓急,以改善人居环境、生产条件、增加农村公共品投入为切入点,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领域,确定10~20种适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启示四:建设的运行秩序——分阶段推进

韩国新村运动于1960年前后在农村小面积试验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1970年才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长期被忽视的农业才开始受到重视,最终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实施范围,并从政策上确定下来,几十年始终如一,形成政府统筹指导型分阶段协调推进模式,每一阶段都依靠既有生产因素获得最大经济成果。一是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重点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公路等。二是扩散阶段(1974-1976年)。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现代化建设活动。重点从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和提高。三是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这一期间,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为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和乡村文化的发展。四是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政府大幅度调整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信息宣传和培训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财政、物质、技术和服务等支持。五是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韩国新村运动起步很实、导向很明,政府用“看得见”的事实引导农民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韩国新村运动走上全民参与、全境展开、实践先行、自觉持久的良性运行轨道。

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韩国1978年时基本相当,相对分布不均衡,因此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仍然很艰巨,责任依然很重大,建设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以政府统筹指导为主、分阶段协调推进的模式,对不同经济状况的村镇进行分类指导,建议借鉴韩国新村运动在基础建设阶段、扩散阶段、充实和提高阶段等不同时期的建设模式和经验,针对不同镇村的发展状况,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路径,在宏观上调控好开发点、联动轴和辐射面,达到“以线串点”、“由点到面”,让农民得到实惠,让增收的现实唤醒农民。

启示五:建设的核心思想——科技教育先行

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深层原因是人才缺乏、教育低位,贫困的根本因素在于信息缺失、文化落后。韩国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走完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道路而出现“汉江奇迹”,韩国自己认为就是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并坚持不懈地开展新村运动。他们指出新村教育是新村运动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他们把一切正规和非正规的区域社会教育活动和新村运动同步进行。可以说,韩国农业的迅速发展是伴随着新村运动进行的,每一步的成果都离不开新村教育的贡献。所以,韩国至今仍坚持把加强农业科技和推广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作为发展农业的关键环节。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因此,必须教育先行。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教育观,立足于本市农村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思想,把农村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勤劳朴实的民风提升为开放文化、发展文化;其次,树立“以效为本”的现代教育质量观,立足于把适用的先进农业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积极探索农民培训的办学规律,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就业能力。最后,建立整体发展思路,按多维、整体、系统要求,在动态过程中协调发展,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分层次、有重点的配套组织,在政府统筹参与、农民主动参加、社会全面关注的教育培训机制下,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和造就现代新农民,走出一条立体推进农村教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李山水,许泳峰.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8-58,168.

[2]黄立华.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启示——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成功经验[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16-118.

参观新农村建设(新韵) 第12篇

按照县委安排,4月6日至13日,以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为目的,我们带领全县县、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17名党支部书记到江苏省华西村进行了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期间,实地参观了华西村高度发达的工业园区,集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农业园艺中心,设计精心、配套齐全、洋气十足的农民别墅,广纳世界各国微缩建筑的世界公园,外观别致、高高耸立的塔群;在可容纳千余人的民族宫先后听取了华西村现任党委书记吴协恩题为《坚持华西特色,建设新型农村》的讲话,老书记吴仁宝关于华西村的介绍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见解;与华西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密切接触,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耳闻目睹的情景,使我们充分领略到华西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之新、气魄之大、速度之快、活力之足,全体考察学习的同志倍感精神振奋、眼界大开。很多村书记感慨万千,总的感觉是所看很感动,所听很激动,所访大触动,回平江要快行动,纷纷表示要虚心学习华西经验,虚心学习吴仁宝,千方百计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更快更好地富起来。华西村党组织的坚强有力领导,华西村的特色发展道路,华西人的艰苦创业精神,确实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基本特点

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四十八年来,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敢为人先,创新创业,铸就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华西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发展道路坎坷曲折。70年代初,华西村仅有667人,土地面积845亩,欠债1.5万元。面对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老书记团结带领华西人,围绕制订的《15年发展远景规划》,投入了27万个劳动日,搬掉984条田埂,削平57座土墩,完成110多万土方,把原来12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田,至1972年全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粮,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办小磨坊,到七十年代创办小五金,吴仁宝又率领华西村人悄然发展起村级工业。至改革开放前,华西村已拥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银行存款100多万元,完成了第一次资本原始积累。1992年3月,与上钢二厂签下了合作协议,一年后上钢二厂与华西联营的申华线材厂建成投产。从1994年起,该厂以每月2.5万吨的产量投放市场,成为华西村发展史上第一个10亿元级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吴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四十多年来,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下,华西村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八十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九十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二十一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了今日富裕、幸福的“天下第一村”;由本村村民的日益富裕,发展成为了现在带动周边16个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

二是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生产发展:“十五”期间,华西集团继2003年实现销售超百亿、2004年销售超两百亿后,2005年又一举突破销售三百亿大关,华西集团成功跻身全国一千家大型企业的百强之列,排第94位。全村有60家企业,有8家上市公司,安排全国4万多人就业。村级集体资产达30多亿元,人均资产130多万元。华西人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稳步推进“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实施三产兴村战略,旅游业比重占全村经济总量的20%以上,平均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生活宽裕:既无暴发户,也无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户平存款最少的100多万,最多的不超过1000万。全村有小车600多辆,每户家庭最少的有1辆,最多的有3辆。真正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乡风文明:该村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实施“富脑袋”工程,使全村村民实现了思想纯净化、知识科技化;提出了“六爱”教育、“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成为全村群众简明易懂的行为标准。华西村目前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村容整洁:华西村坚持以“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作为做优环境的着力点,实现了农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管理民主:坚持了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实行了“一分五统”的村级管理新思路,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又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目前,华西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二、主要经验

根据这次参观考察情况,总结华西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高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旗。发展是华西的最强音,是华西的主旋律。老书记吴仁宝常说:“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咬定目标毫不动摇,做到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顺境面前,顺势而上;机遇面前,大干快上。尤其是近几年来,华西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使华西村不但经济强,而且生活富、环境美,“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已成为华西独特的品牌形象。学习华西经验,弘扬华西精神,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致力于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发展的成效来奏响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二是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锐气。多年来,华西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高度统一,表现出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胆识。依靠创新,华西积极发展合资、合作、股份和私营经济,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依靠创新,华西率先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品牌合作,创造了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的发展奇迹;依靠创新,华西积极推行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依靠创新,华西把精神文明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推动了“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学习华西经验,弘扬华西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以实事求是开辟道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创前人没有创过的业。

三是始终树立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自强不息、勇攀新高,是一种志向,是一股锐气,更是一种奋勇争先、敢于超越的境界。华西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江南小村,发展成为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的闻名全国的富裕村、幸福村,靠的就是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远大志向。面对“十五”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巨大荣誉,华西人没有陶醉,没有停步,而是自我加压,负重奋进,提出“各地学华西,华西怎么办”的思考,确保在未来5年内,实现“五个五”(即2010年实现销售500亿;幸福、富裕5万人;投资5个亿到外省、外市合作建5个旅游景点;建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的宏伟目标。学习华西经验,弘扬华西精神,就是要有这样一种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跟快的赛,以更强的争先意识、更大的发展步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四是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宗旨。“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是吴仁宝老书记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华西村历届领导班子的行为准则。华西村带头人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和毕生的追求,倾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谋利益,有效地调动了华西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华西村始终把“人才工程”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创造了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环境。正是有了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集群,才撑起了华西集团三百亿级规模的巨型大厦,并推动华西向更新、更高的目标攀登。学习华西经验,弘扬华西精神,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善于凝聚人心,集聚民智,促进民富,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营造强大合力。

三、几点启示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华西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的贫穷小村,发展到今天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户均存款超过百万的“天下第一村”。华西的巨大变化不仅让人惊叹,也让人深思。其发展经验对新农村建设有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领路人。如果说华西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完全是吴仁宝一个人的功劳,可能连吴仁宝自己都不认可,但是,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却是无人能够取代的。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正是由于有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

启示之二,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华西村富就富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富就富在他们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当人们“抓革命,促生产”时,华西却“抓生产,促革命”;当人家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华西村创办了五金加工厂;当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包田到户时,华西村却决定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全村粮田,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当中央说“抓大放小”时,华西却“抓大扶小”,甚至要“抓小放大”;当华西村和吴仁宝成了明星,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时,他偏偏要收参观者十元钱的讲解费,几年后,这个小小的接待站成为跻身全国20强的旅行社。这种始终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华西村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光。建设新农村千头万绪,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同样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启示之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动摇。吴仁宝曾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他还说:“是共产党的干部就要让人民过好日子!如果我们这些干部不能让人民过好日子,算什么共产党员?!”几十年来,在“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下,华西村兴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并逐渐成为企业集团。目前江苏华西集团拥有60家企业,八大上市公司,雄居全国2000万个乡镇企业之首,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07.8个亿。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参观新农村建设(新韵) 第13篇

胡可群 周洪文 张慧康

“五一”期间,江苏省灌南县堆沟港镇党政领导周庆伟、丁成兵率领城建所、小区办和部分村(居)党支部书记30多人赴东海、涟水等县参观新农村建设。

此次共参观了东海县白塔布镇的新元村、黄川镇的桃李村和涟水县的红窑镇及岔庙镇的夜合村,每到一处当地的镇村干部都详细介绍了本地的新农村建建设情况,参观团一行首先来到了东海县白塔布镇的新元村,看到了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楼房,参观团的成员被该村宏大规模深深震撼。通过走、看、问的方式,认真了解和学习新元村新农村建设特色做法,对该村的村容整治、民生工程等基础性工作,大家一致认为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随后又来到黄川镇桃李村,以“中国草莓第一镇”著称的桃李村基地,实现了全村循环硬质化道路,城市自来水、用电、天然气、热力、排污、有线电视、电话、宽带等户户通,加快了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进程。在涟水县红窑镇,通过发展社区服务和乡村旅游,在岔庙镇夜合村,大家为他们采取灵活的方式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做法所感动。

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东海和涟水两县社区的变化和发展深深为当地党员干部那种实干和奉献精神所感动,深感改革开放后,农村变化很大,城乡之间不是单纯地缩小缩小差距的问题,而是在某些方面,城市落后了,如人们的创新精神,人们的生活环境、生存空间、人际关系等,恰恰在这些方面,新农村则呈现出一些令城里人望尘莫及的优势。

参观回来后,镇党委、政府立即组织召开座谈会,交流参观学习心得会,各村(居)党组织书记纷纷踊跃发言,既有对先进典型工作成效的感触,也有结合典型经验工作思路,特别是七队村党支部书记刘士亚诚恳地表示看到先进才知道自己做得确实不够,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听完汇报后,镇长丁成兵就大家比较关心的土地政策进行了解释,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要把规划放在第一位,坚决执行县委、县政府的英明决策,对违章违建行为必须严厉打击,更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一是村级党员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不能等、靠、要,要积极筹措资金抓紧时间实施;二是要围绕生产发展这个中心开展新农村建设;三是千方百计找准适合自己的路子,真抓实干,创新创业;四是要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通过深入讨论,正确引导搞好远景规划。

江苏省灌南县堆沟港镇人民政府

参观新农村建设(新韵) 第14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42-1

1 当前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资金投入少或无资金保障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农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一是依靠上级拨款,二是乡村自筹,但均没有保障;文化阵地作用发挥受限。由于缺乏必要规范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文化阵地萎缩现象比较严重,文化站很难发挥自身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上的作用。文化站工作人员由于乡镇中心工作繁多,文化專职干部常常不专职,经常去做乡镇领导分派的其他工作,致使农村文化工作被放在一边,应当开展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文化的繁荣,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缺失。一方面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全市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方式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文化工作干部整体素质偏低,一些文化站没有正式编制,有的文化站有编无人,有的综合文化站编制被挪作他用。许多干部职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的“等、靠、要”思想尚未完全改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2 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以政府为先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落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列入乡镇、街道、村两委主要领导任期责任,作为工作实绩考核内容之一。每年召开1~2次专题会研究文化工作,并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工作中地位的认识。摈弃将文化工作置于附属地位的观念,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让广大农民不断提高物资生活的水平的同时,也应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2.2 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

一是县(市、区)、乡镇政府对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有经费保证并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二是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不断向薄弱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保证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用于薄弱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群众文化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有独立设施,设备齐全,正常文化活动和重大文化活动有专项经费补助,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界力量对乡镇、街道文化建设的扶持和捐赠。三是积极争取更多中央补助和省级扶持资金对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

2.3 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群众文体活动

切实加大各种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力度,动员和组织志愿者开展骨干培训、技术推广、品种更新、市场开拓等服务活动,帮助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难题。动员和组织文艺志愿者经常下乡,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教育广大村民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提高农民素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支持和鼓励文化和体育工作者积极利用农闲、节庆和集市,组织举办农民运动会、地方戏曲表演、农产品评比等趣味性强、内容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强化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村民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科技、书法、美术、摄影、文学、舞蹈等培训,为农村培养各类科技文化人才,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把科技下乡和文化下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村民自觉抵制迷信和赌博等不良风气,积极参加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动,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4 稳定发展农村文化队伍

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专职文化干部,2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还应配备兼职文化工作人员,并落实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有较为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业务活动正常有序;村建文化室应配有管理人员1人。村级文化协管员按照职责完成任务,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在促进乡村文体建设上有所贡献。

2.5 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新农村特色文化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农村的传统文化,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结合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林产品,以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并通过有效开发,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力争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参考文献

[1] 任炎尧.浅析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群众文化.群文天地,2011-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2002-03.

[3] 吕效球.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硕士论文.2008-05.

上一篇:幸福看得见800字作文下一篇:送货人员及配送司机工作流程及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