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题范文

2024-06-06

古诗文阅读题范文(精选8篇)

古诗文阅读题 第1篇

2013-2014学第一学期彭湃中学高二年级语文训练题

——古诗文阅读一

高二()班姓名:_______________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__。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阅读下面的元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莲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①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眠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①青房:莲蓬。

(1)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请用自己的话作答。(3分)

(2)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2分)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

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

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

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

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

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

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

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

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脱有衅,吾当坐衅:祸患 .

B.事闻,朝廷嘉之嘉:赞许 .

C.勒其还趋直沽勒:命令 .

D.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脱:脱离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不上②悉去之,抚以恩意..

B.①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②完所漕而还..

C.①比待命,民且死②子孙贫且行乞..

D.①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⑤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⑥

()(3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B.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5)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克 敬 曰 匹 夫 妄 献 米 徼 名 爵 以 荣 一 身 今 身 死 家 破 又 已夺 其 爵 不 可 使 一 郡 之 人 均 受 其 害 国 用 宁 乏 此 耶 具 论 免 之

(6)翻译。(6分)

①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3分)

②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3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3-2014学第一学期彭湃中学高二年级语文训练题

——古诗文阅读一

1.(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猿猱欲度愁攀援

(4)一弦一柱思华年望帝春心托杜鹃

(5)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7)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2.(1)茎干高耸,香气清淡,荷叶枯萎,荷花凋谢。(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即给3分。意思对即可。)

(2)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3.(1)答案:D脱:如果。

(2)答案:C(A.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拿、用;B.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C.① 副词:将②副词:将;D.①介词:在②介词:被)

(3)答案:A(②写征讨日本陷于其国的士兵向王克敬申诉;③表现王克敬的敢作敢当;④表现王都中的为政爱民。)

(4)答案:B(“王克敬为他辩护”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没有因果关系。)

(5)答案: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6)①译文: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

②(王克敬)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感激他。(①“德”1分,大意2分。②大意主要落实在“具”“闻”“夺”三字上,每错一个扣1分。“具”也可译成“全部”,“夺”也可译成“改变”。)

【参考译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检校。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互相贸易。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心理不可揣测,必然要严密部署军队自卫,如同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王克敬到任,全部撤走军队,用恩惠抚安他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这样会成为祸端,王克敬说:“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赞许他。鄱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鄱阳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监察御史,不久调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协定的人照例没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百姓食盐税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他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入朝担任吏部尚书,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乱献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全郡的人都受他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免除其所献粮额。

古诗文阅读题 第2篇

文章繁简[清] 顾炎武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病。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子曰:“辞达而已矣。”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须重见而意已明。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其妻疑而瞷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 )自然,( )有意于繁简,( )失之矣。当日《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④。”《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两句上。”

注: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 ②圉圉,受困无力。 ③洋洋,欢乐。 ④前,旧,均指《旧唐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 惩:劝戒制止

B.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馈:赠送

C.校人烹之,反命曰 反:反而

D.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 郁:晦涩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反”,通“返”,“回去”的意思。

【思路点拨】判定通假字,一要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二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①同音字、形近字多采用所通假字的声旁。“列缺霹雳”,“列”通“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直”通“值”。“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②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多采用共同声符。“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③音同、形不同。“手裁举”,“裁”通“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若不出( )自然,( )有意于繁简,( )失之矣。

A. 于 而 则 B. 而 于 则

C. 因 之 而 D. 乎 则 者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虚词“于”“而”“则”的用法,“而”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于”常做介词使用。1.在,从,到;2.“在……方面”“从……中”;3.由于;4.向,对,对于;5.被;6.与,跟,同;7.比。“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反而”;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思路点拨】文言虚词的辨析六法:①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②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③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④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⑤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⑥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B.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C.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D. 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知识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抓住“此”“若”“则”等词来断句。

【思路点拨】断句前先要读几遍要断的文段,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突破:①从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②看虚词,定句读。“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③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④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⑤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⑥由对话,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⑦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⑧由句式,定句读。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段提出了全文的观点,并例举了《史记》《新唐书》等来证明。

B.作者认为言辞以达意为主,没有必要空泛地讨论语言的繁与简的问题,否则,好文章就不会出现了。

C.文章在第三段中以齐人妻与校人的话为例,将《孟子》与《新唐书》的写法作了对比,意在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

D.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新唐书》所谓的“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其实不是优点而恰恰是缺点。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C 解析:“ 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错误,对比的用意是引出“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的观点。

【思路点拨】筛选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①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②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③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选信息打下的两个漂亮的外围歼灭战,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④梳理文意句意。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⑤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4分)

译文:

(2)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3分)

译文:

(3) 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3分)

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1)《新唐书》的简,不是史事上简,而是行文上简,这就是它出现弊病的原因。(2)问和他一道吃喝的人,他说全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但不曾有显达的人来我们家。(3)这里必须把话重复才能把人的情态和事的细节完全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处所在。 解析:(1) “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病”是“弊病”的意思,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2) “富贵”是“富裕高贵的人”的意思,“显”是“显达”的意思,各1分,句意1分。(3)“重叠”是“重复”的意思,“乃尽”是“完全地表现出来”的意思,各1分,句意1分。

【思路点拨】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①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②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③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④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⑤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附译文:韩愈作《樊宗师墓铭》写道:“古人写文章必定自己遣词造句,后来(文章)水平低不能自己创作的人就去剽窃盗用他人的。后人总是向前人公开抄袭搬用,从汉朝到现在都是这样。”这很准确地说中了现在文人的毛病。至于宗师的文章,在劝诫制止当时人的过失时自己却也犯了过失。写作文章必须作注写清一些必要的内容,这情况在秦汉以前还是做得很好的;至于现在的人写作文章却没有作注以致读者无法理解,这样的话是因求简而得繁,两方面都有失误。孔子说:“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就可以了。”言辞注重的在于表达意思,不必评说它是繁还是简。(如果)对言辞繁简的评说兴盛了,好文章也就消失了。《史记》中纷繁详细的描写必定胜过《汉书》简陋单薄的叙述。《新唐书》的简,不是史事上简,而是行文上简,这就是它出现弊病的原因。

“时子通过陈子把(齐王说的话)转告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齐国一个人,在家里有一妻一妾。她们的丈夫出门,必定是喝足了酒、吃饱了肉之后才回家。他妻子问与他一道吃喝的是什么人,他说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 ‘丈夫出门,总是酒足饭饱后回来;问和他一道吃喝的人,他说全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但不曾有显达的人来我们家,我打算悄悄地查看他到什么地方去。’”“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派管理池塘的人把鱼养在池塘里。管池塘的人却把鱼烹煮了,回来向子产汇报说:‘刚放它时,死气沉沉的,过了一会,就欢乐起来,悠然地游往水深处而消逝了。’子产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管池塘的人出来后,对人说:‘谁说子产很聪明?我已经把鱼煮熟吃了,可他还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

这里必须把话重复才能把人的情态和事的细节完全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处所在。假使(把《孟子》的故事)写进(文字俭省的)《新唐书》,对“齐人”这个故事,必定(概括地)写成“他的妻子怀疑他,就悄悄地查看他”;对“子产”这个故事,必定(概括地)写成“小吏退出后嘲笑子产”。(只概括成)两句话罢了。所以,言辞注重的在于表达清楚意思,注重的不在于简洁。

中考古诗阅读题应对策略 第3篇

一.把握考点, 明确方向

古诗考查的内容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揣摩作者情感、赏析表达技巧为主。常见考点有:“理解诗意, 感知形象, 品味语言, 分析技巧。”

二.注重积累, 聚沙成塔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 古诗阅读尤其需要积累。只有大量诵读积累才能聚沙成塔。

1、了解作者, 奠定赏析之基

知人论世, 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杰出诗人, 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如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其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他的如超脱自然陶渊明;飘逸洒脱李白;平易自然白乐天;诗中有画王维;豪放大气苏东坡;雄壮畅快辛弃疾;婉约含蓄李清照等, 我们也要知道作者生平经历, 对其创作风格也要了然于心。对不熟悉的诗人则要借助诗下注释, 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为赏析铺下基石。

2、明确背景, 把握诗歌之调

诗言志, 读诗要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样才能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诗人杜甫主要生活在这一时期。而宋朝的抗金、抗元也是重要的历史, 整个民族都渴望收复失地, 统一中原, 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主要生活在这时期。其作品流露出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情感。遇到生疏的诗歌要善于利用诗下的注释, 从中捕捉时代信息。只有明白时代旋律, 才能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3、把握意象, 领悟诗歌之旨

诗言志, 把握意象, 可领悟诗歌之旨, “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联系着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它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固定性, 不同的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 在诗歌中往往显示着大致相同的主旨。如古人常通过游子、折柳、天涯、家书、归雁、秋、落叶等意象表达思乡思亲之情。古诗常见意象:杨柳-惜别;菊花-高雅;莲花-高洁;月光-思念;秋雨-忧愁;鸿雁-思乡怀亲;大漠-苍凉;梅花-冰清玉洁, 坚强清高、敢为人先;杜鹃-哀怨、凄凉、思归等。

4、掌握手法, 品味诗歌之妙

诗歌常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来增强艺术效果。如“比喻、比拟、对偶、互文、双关、夸张、反复”等;“用典、对比、象征、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比兴、渲染、铺垫、抑扬”等。此外, 还需了解五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叙述、说明。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一句就运用了典故, 诗人以魏尚自比, 希望朝廷能像派遣魏尚赦免冯唐那样重新重用自己。通过对写作手法的把握, 才能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三.抓关键词, 握住赏析之匙

阅读古诗要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习惯, 有些关键词就是题眼, 这样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能准确解读诗歌。

1、从标题中找关键词、看题眼,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题眼是“送”, 送朋友出使安西, 安西地处偏远, 因而举杯相送, 依依惜别。

2、从诗句中找关键词, 关键词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意境。, 如《泊秦淮》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对“烟、笼、月、水、沙”等词的分析, 可知画面的朦胧 (迷蒙) ;“寒”则透出了画面的冷寂。

3、在鉴赏诗歌时, 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形容词。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见”是无意中看到的意思, 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然闲适和恬静的心境。

抓住了关键词, 就是握住了解读诗歌的金钥匙, 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此外, 我们还可从诗词的题材入手, 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 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1、山水、田园诗;2、思乡诗;3、送别;4、边塞诗;5、怀古;6、爱国;7、写景、咏物诗。这类诗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离愁别恨、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

古诗文阅读题 第4篇

【关键词】高考;古诗文;答题;误区;对策

一、文言翻译答题误区及对策

先说2006年全国卷文言翻译的评分标准:

文言翻译题目的分值是10分,共有2小题,每题5分。每句译出大意得2分,并分别设置了3个采分点。

第一句:夫陛下以一个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采分点是:实词“窥”“毁”,虚词“以”,“去”的词类活用。译对一处给1分。

第二句: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采分点是:判断句式,实词“扬”,副词“益”。译对一处给1分。

依据评分标准,我们再来看考生答题存在哪些误区。

1.没有采分意识,翻译只求大意,不能准确把握关键字词并将其落到实处,痛失采分点。

这种情况又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①关键词误译。

比如第一小题,有同学能翻译出“窥”“毁”却没译出“去”,而从他的整个翻译来看,文言功底是很不错的,但没有注意到词类活用,“去”在文中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因粗心而丢分这是非常可惜的。

②照抄不译。

有很多考生对关键词理解不了就干脆照搬。

抓不住采分点,可以说在翻译这一块就大势已去。即便你能把大意分完全拿到手,但也最多只能得到4分,而4分与10分在高考中是什么概念?差距有多大?不言自明!只要能抓住采分点,即便你的翻译不完全到位,也可得高分甚至满分,有的考生就深昧此道,因此他们的得分也往往可观,我想这与他们平时的训练有素是分不开的!

我们从题目所设置的采分点来看,其实都是中学文言常见、常用的词语。针对高考现状,我认为有两点要提醒考生:一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这些基本的文言知识一定要夯实到位,课文下面的注释一定要了然在胸,课文更是要背得滚瓜烂熟;二是在高三文言翻译复习过程中,要树立采分意识,要学会关注高考最容易采分的地方,比如重要实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等)、重要虚词(尤其留意那些不常见的虚词意义)、文言特殊句式。在训练时就要下意识地去估测可能采分的关键词句。该怎么翻译就怎么翻译,八字方针(字字落实、文从句顺)与六字诀(留删换调补贯)要牢记心中,落到实处。

2.缺乏每分必争的高考意识,碰到难点,要么知难而退,不作翻译,要么半途而废,翻译不完整,白丢大意分。

高考文言翻译除采点分外,还有2分大意分,只要能译出一半以上的内容就可得分,但不能留以空白。

这一种规则实际上只青睐那些态度认真负责,不把考试当儿戏,临阵不慌,只要有一点能力都要尽量发挥出来,只要有一线生机就要努力把握的考生,并给他们以意外的惊喜。而那些一遇困难就惊慌退缩草草应付,或心存侥幸原文照抄,甚至交白卷的考生,就只能吞咽自种的苦果。

也许在平时的考试中我们不会在乎计较那一分两分的,但是在高考中那一分两分却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如果你每个题都丢那么一分两分(该丢的分丢了,不该丢的分也丢了)那意味着什么?相反如果你每个题都能多得那么一分两分(该得的得了,不该得的也得了)那又意味着什么?

因此针对这一点,我认为考生一定要以踏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道题,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不要轻言放弃;即便你认为是错误的答案,也要把答案完整地写出来,只要你写了,就有得分的机会和可能!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尤其应该重视这点。

二、诗歌鉴赏答题误区及对策

2005年全国卷Ⅲ诗歌鉴赏是一首写景诗,内容很简单,展现了一幅雨后池塘的春景图。在对诗意的把握上大多数考生都不成问题,但当年这道题考生得分不高,丢了不该丢的分。

1.审题不准,答非所问。

有很多考生不仔细阅读题干要求,不搞清答题方向,只顾自说自话,离题甚远。

例如,第2小题要求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有考生是这样回答的:淡雅光亮的湖面如明镜般映照出岸边的檐楹。此时一股宁静淡雅的韵味沁人心脾,刹时东风忽来,垂杨在风中起舞,诗人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一幅雨后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舒畅的心情。从这位考生的答案来看,他是读懂了原诗的。不仅把握住了全诗的意境,同时还用诗意的语言把它描绘了出来。尽管如此,他的答案却一分也得不了,因为他根本没从“静”与“动”的角度进行赏析。

针对这一点,有必要提醒学生,做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

2.不结合原诗作具体赏析,回答空泛不实。

仍以第2小题为例。有考生是这样回答的:

诗中以“静”“动”来描写雨后池塘,会使诗的表现力增强,使读者觉得静物更静,动态更动,读完此诗后,会觉得有一幅雨后池塘的画浮现在眼前。

这个答案中只有静动的字眼,至于诗中哪些句子写静、哪些句子写动,静景怎样,动景怎样,根本没回答出来。依据评分标准,这样的答案只能得1分。

因此遇见此类题型时,告诫学生一定不要简单地贴标签,也不要一味地堆砌名词术语,而要把功夫下在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上,切忌架空的华而不实的答案。

3.答案只停留在浅表,不能运用鉴赏术语对分析作进一步的归纳概括。

这一误区主要体现在第2题上,绝大多数考生答案只停留在指出哪些句子为静,哪些句子为动上,不能从整体上对静与动的关系进行揭示,因而白丢2分。其实只要考生多抽几秒钟时间,再往前走一步,答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这三点中任何一点都可得2分。

对策:要让学生在平时多积累一些有关的鉴赏术语,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卒章显志”“动静结合”之类,在答题时一定要灵活运用这些术语,使答案更进一步。

4.当命题者答题指向不明确时,不懂得全身而退。

经典古诗文情景阅读填空题 第5篇

(一)1.小红暑假与妈妈都大西北旅游,火车路过大戈壁,她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树,傍晚,她看到太阳圆圆的,像个大红灯笼在天边漫漫往下沉,一户农家冒着烟袅袅上升,一条黄河缓缓流淌,她忽然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夜晚,他看到起伏的山的上空,月亮像把镰刀,月光下的沙漠,好象下了雪,小红真想用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勾。)来赞美。

2.小明书法写得好,还会画梅花,妈妈夸他的梅花颜色真好看,可小明却说,我要学(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藏在哪里,我给你糖吃,给你银子,知道吗!可小英雄昂着都说我要像石灰一样:(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小英雄被敌人杀害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4.小王和小胖出去钓鱼,忽然下起了小雨“小王对小胖说,我们赶快回去吧!可小胖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小王,你怎么没有点诗情画意呢!不懂浪漫。

5.爸爸对小胖说,你想吃什么?我带你去个地方,那儿有青青的山,有白鹭飞翔,有粉红桃花,还有一种鱼,让你口水直流三千尺,春天是吃这种鱼最好的季节。请用一句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来回答是什么地方的风景,答对了,你就可以去。

6.我们读书,不但要读课内书,更要多读课外书,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我们才可以学到更多新知识。

7我们读书不能死读书,只读有字之书,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爱国诗人陆游去世时对儿子说,我去了,只求你一件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最大的悲痛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9.人们往往因悲伤而哭泣,可杜甫却高兴而哭,因为(忽传剑外收蓟北);表现杜甫万分激动的诗句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0、现在是新时代,社会需要各种人才,三百六时行,行行出状元,请你用一句

诗来表达怎样选人才最好:(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1.汶川地震让孩子们失去了学校,失去了亲人,如果我们要鼓励灾区的小朋友学会坚强,我们用《竹石》的:(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来鼓励最好!

12.小明学习很刻苦,可不爱思考,小王很聪明,可老不用功,结果,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因为他们:(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13.小红学习超棒!老师让她为大家介绍学习经验,可她说:“我的经验就是复习、复习、再复习”,我是用论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成功的。14.小光7:00想看新闻节目,可妈妈说,都六年级,要升学了,少管闲事。请你用一句古代名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劝妈妈改变注意。15.小敏考了100分,很骄傲,妈妈语重心长的点说:(“满招损,谦受益”)。16.古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说答案不只一个,是丰富多彩的。这就是创新,我国诗人苏轼早在宋代就写个这样的诗句是:(横看侧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苏轼也写过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告示我们我们看待事物,不要光看到局部,还要看到整体。17.反动派不让鲁迅发表革命文章,但革命的春天是关不住的,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18.俗话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四时田园杂兴》写孩子当家的诗句是:(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共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9.小艳穿了件新衣,问妈妈好看吗?妈妈说,女儿穿什么都好看。请用古诗名句来形容:(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20.梅花像雪,未见其花,先闻其香的名句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1爸爸刮胡子,过2天又长出来。小明幽默地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5.描写湖面无风如镜的诗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把洞庭湖比作玉盘的诗句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6、表面写雨过天“晴”,实写人间有“情”的古诗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胜有情)。

27、写孩子们报答不完母亲养育的诗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春雨无声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经典古诗文情景阅读填空题

(二)(1)“(明日复明白,明日何其多,今日若不为,此事何时了。)”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2)我们几个手挽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三年的挚友呀,怎舍得刹那间的分离。“(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大家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3)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4)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呀!

(5)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6)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7)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 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

(9)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10)“(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不错,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昨夜的露珠,还不停地催促其他小花儿快快开放,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柳树绿得翠生生的,绿得碧澄澄的,此情此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踏破铁鞋无觅处)”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12)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3)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古诗词阅读题 第6篇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阅读训练】:

8、这首诗签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这首诗的前六句描绘了:(1)天空中,孤月朗照,清辉满楼;江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烁。(2)月光从窗口投射进来,华丽的席面,显得更加柔美。(3)山谷更加空荡、宁静,群星更加稀少、疏远的宁静、柔美的画面。

课内古诗阅读题 第7篇

1、竹里馆

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独坐”、“——”“——”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静,明月相伴。

这首诗意境优美、高雅,体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2、春夜洛城闻笛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这首诗表达作者————之情。

3、江南逢李龟年

从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杜甫和李龟年的遭遇来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本诗中具有超越内容限制的普遍意味,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引用,成为千古绝唱的诗句是:——————

4、滁州西涧

这首诗写春游所见的情景,传达出一种———的心情。

你能简要赏析诗的后面两句吗?

5、论诗

“风骚”的本义是————。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这个词语的含义常被人理解为是————。李杜诗歌被公认为成就极高,本诗的作者为什么认为“至今已觉不新鲜”呢?

6、逢入京使

释义:故园:

龙钟:

此诗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7、竹里馆

“独”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怎样理解诗的后两句,请谈谈。

8、江南逢李龟年

这是一首赠别诗,前两句写————,后两句写——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逢入京使

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说出你的看法。

10、滁州西涧

这首诗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冷的风景,其中写静景的句子是——————,写动静结合之景的句子是———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潮带雨------舟自横”的风景画面。

11、论诗

诗中的“李杜”是指————,———— 你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主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3、这首诗蕴含了什么道理?谈谈你的理解。社戏选段阅读——(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解释下面两个词语。依稀:

自失:

2、概括选段内容,给这几段文字拟一个小标题。

3、第一段中几个加点的字很具有表现力,请加以分析。

4、“渐望见依稀的赵庄”,其实并不是赵庄,而是什么?写我这种错觉,有什么作用?

5、第二、三段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江南水乡迷人的夜景,请加以概括。从视觉角度写景: 从听觉角度写景: 从嗅觉角度写景:

6、你家乡的初夏之夜也一定很美吧,请你应用选段写景的技巧也写一段。狼选段阅读——(少时------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括号里的词语。断其(股)——

狼亦(黠)矣—— 止增笑(耳)——

一狼(洞)其中——(遂)入———

意(暇)甚——

2、翻译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用原文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前狼假装睡觉的姿势是: 前狼假装睡觉的神态是: 前狼假装睡觉的目的是: 本段揭示主题的句子是:

4、以上文字描写屠夫杀狼时,既表现了狼的——————,也表现了屠夫的———————————。安塞腰鼓选段阅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加点词“居然”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画“—————”的句子可否删去?为什么?

4、仿照画横线的文字,写一段对音乐、绘画等艺术有所感悟的话。

5、文末最后一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邓稼先选段阅读——(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仔细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揣摩邓稼先此时的心情。

2、文中哪些句子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3、选文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优秀品质?

4、文中说:“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你觉得作者的建议好吗?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采用哪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5、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似乎与文章关联不大,可否删去?为什么?

社戏的选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三个语段的主要内容。(1)——————————————————(2)——————————————————(3)——————————————————

2、在文段(1)和文段(2)的字里行间,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从手法来说,文段(3)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正面描写的语句,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侧面描写的语句。

4、文段(1)和文段(3)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分析:

文段(1)中比喻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作用是——————————————————————————

文段(3)中比喻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作用是——————————————————————————————

5、以上文段出自———写的《

》中的片段。口技全篇阅读题

1、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2、第(2)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的是——————————————,侧面描写的是——————————————————。

3、第(2)段中“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秒绝”写的是什么?起何作用?

4、表演失火、救火的声音时,作者写出了听众的神色、动作、心理,请把有关语句写在下面。听众的神色————————————————— 听众的动作—————————————————

5、概括第(5)段的内容:———————————

6、上文中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社戏——选段阅读(甲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乙段:月还没有落-------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甲)、(乙)两段选自《

》,鲁迅原名———,本文是以作者故乡————的乡村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一篇——。全文是以———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2、文段中加横线的比喻句,本体是———、———喻体是———、————,都是写出了————,但写作手法不同,前句是———描写,后句是———描写。

3、(甲)段文字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描写,其顺序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幻觉 触觉、视觉、嗅觉、幻觉、听觉 嗅觉、触觉、视觉、幻觉、听觉 听觉、嗅觉、视觉、触觉、幻觉

4、(甲)段最后一句话,“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依稀”“似乎”是否可以省去,为什么?

5、“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一句中“戏台”和“渔火”二词位置互换行不行?为什么?

6、(乙)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为何离开了赵庄,月光会显得格外皎洁呢?

7、(乙)段中,“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写“老渔父的喝彩”仅仅是为了说明小伙伴们船划得快吗?还有什么其他含义?

8、(甲)、(乙)两段描写,所表达的人物心情,前者是——,后者是——。

9、小说最后写道“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了——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似的戏,并不精彩,为何说是“好戏”?这样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斑羚飞渡》选段(就是这时---------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娴)熟()

咩()

2、从原文中找出三对反义词。

3、读了这两段,你认为斑羚群能得以生存的原因是什么?

4、指出原文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5、斑羚飞渡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6、斑羚飞渡的成功,近乎奇迹,你认为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还是出自作者的想象?(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7、你从“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斑羚摔得粉身碎骨。”一句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斑羚飞渡》选段阅读(山涧上空------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1、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我”目睹老斑羚们从容走向死亡的心理感受。

2、文中多次写到“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3、从描写的角度,第(5)段是从哪个角度表现老斑羚那震撼人心的献身精神?

4、找出文中发表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5、文段(1)、(6)都写了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6、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展示镰刀头羊成功指挥飞渡后,独自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时的心里感受。

《木兰诗》选段阅读(唧唧复唧唧------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暮)宿黄河边()(策勋)十二转()出(郭)相扶将()(安)能辨我是雄雌()

2、翻译下列句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说说诗中“不闻------但闻-----”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用双竖线标出第3节诗的层次,概括层意。

5、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6、纵观全诗,我们可以看出木兰哪些思想性格?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这句诗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是以谁的语气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爸爸的花儿落了》选段阅读(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段写花实际是为了写爸爸,花的衰落,花的凋谢,暗示了爸爸的生命是不可换回的。请把这话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

2、“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什么?另一方面象征什么?

4、文段开头为什么反复写“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

5、从文段中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6、文段中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7、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请谈谈你的理由。

《最后一课》选段阅读(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你们走吧。)

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2、“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暗示了什么?

3、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5、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为什么会变得“脸色惨白”?

6、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起来?

7、韩麦尔先生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一举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放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狼》全文阅读

1、文中与“目似瞑,意暇甚”相照应的一句是:

2、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 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4、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口技》全文阅读:

1、文中属于侧面描写的句子有:

(1)————————————————————(2)————————————————————(3)———————————————————— 这些语句的作用是:——————————————

2、“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4、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5、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 《孙权劝学》阅读题:

1、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博士

古义:————

今义:————(2)往事

古义:————

今义:————

2、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3、孙权告诉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4、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本文主要通过————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吕蒙是:————————————。《安塞腰鼓》全文阅读:

1、解释词语。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2、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3、文中“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3个句子从写作手法上看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文中“容不得----容不得----容不得----是挣脱了-----一股劲!”怎样理解?

5、你怎样理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不必说-----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

写听觉的:

写味觉的:

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肥胖的黄蜂(伏)_停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对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6、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那些写景的方法?

古诗文阅读题 第8篇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理解、分析和表达等综合能力。

2013年中考古诗阅读是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 (1) :

春泛若耶溪 (1)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2)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 (3) , 愿为持竿叟。

西赣州人, 其诗喜写山林, 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2) 南斗:味精美语言; (2) 感知艺术形象; (3) 描述画面意境; (4) 体会思想感情; (5) 赏析艺术手法。例如, 上述第7题中的A项和第8题中的D项都属于赏析点 (3) 的内容;第7题中的B项和第8题中的C项都属于赏析点 (1) 的内容;第7题中的D项属于赏析点 (2) 的内容;第8题中的A项属于赏析点 (4) 的内容;第8题中的B项属于赏析点 (5) 的内容。如果考生对这些赏析点了如指掌, 答题的准确率就会高很多。

失分的原因之二是考生对古诗的整体感知能力不强, 理解能力差。比如第7题中的C选, 许多考生对本诗的整体感知不够, 没有感知到这是一首诗人归隐后的作品。一般来说, 诗人都是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方归隐。只要理解了这一点, “潭烟”就不容易理解成“炊烟袅袅”, 而是理解成潭周围的“雾气”。

失分原因之三是课后很少主动接近古诗人及古诗词, 所以对一些诗人的情况, 如生活背景、艺术风格知之甚少。比如第8题D选项, 只要考生对诗人归隐后所作的诗的风格有所了解, 就有可能选择D这一正确选项。

二、应对措施

1. 掌握课本内容, 扩大积累, 打实基础。

江西省多年来古诗词选材都避开了深奥的典故, 凭考生的积累都能读懂。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 不但要能熟练背诵, 而且要能理解、会运用, 要有意识地用鉴赏的眼光品赏作品。对教材中的其他古诗文篇目, 也要熟读, 以便积累、体验, 培养语感。

2. 明确古诗词赏析点, 提高整体感知能力。

任何一首古诗词的赏析都离不开这五个赏析点 (品味精美语言;感知艺术形象;描述画面意境;体会思想感情;赏析艺术手法) 。诗歌精美语言的赏析是其他一切赏析的基础, 而赏析精美语言重点就是赏析好词佳句。学生平时就必须以品析好词、佳句的方法为切入点, 进而探究赏析古诗词其他方面。

3. 整理积累规律, 学会方法。

通过整理提炼, 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方面规律, 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 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外古诗词练习检验和强化能力。

4. 加强针对性训练。

上一篇:我和姐姐的战争作文下一篇:猫 第一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