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操作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2024-05-28

实务操作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精选5篇)

实务操作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第1篇

实务操作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提高国家经济运行质量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扩大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核心部分。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绩效审计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发达国家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都着重于公共资金的节约,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其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有双重性:一方面向立法机构提供政府部门绩效保证,另一方面提出建议促进政府部门优化管理。目前,我国在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投资较多的部门项目方面,对绩效审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山东省审计厅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逐步提高绩效审计在审计项目中所占比重,到2012年所有适合的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来看,专项资金涉及资金量较大,且涉及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社保、科技、教育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专项资金是财政预算专门安排的有关部门单位依法自行组织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其资金使用如何,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直接影响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因此,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来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保证专款专用,主要是落实经济决策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应围绕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使用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进行审计。包括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分配中是否体现了成本效益原则,安排的农业、科技等法定支出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如2008年审计署开展的“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查处了挪用和虚报多领水污染防治资金5.15亿元、少征、挪用和截留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36.53亿元的问题。

一、国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对于绩效审计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保证绩效审计质量的基本要求。充分借鉴国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一些成熟经验和做法,对我国的绩效审计来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绩效审计在国外政府审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各国经济水平和实际情况有所差异,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有所不同,因此各国制定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也有所区别。

(一)西方发达国家评价标准体系

1、美国

早在上世纪40年代起,美国就率先开展了大范围的绩效审计,检查政府的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关注政府运作的经济性和效益性。到2005年,美国审计总署90%以上的审计项目都是绩效审计,其审计范围涵盖一切公共资金使用领域。美国绩效审计取得的显著成绩,所指定的规范和准则,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绩效审计的开展。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中规定,审计人员有责任采用合理的、切合实际的、与绩效审计目标相关的标准。评价标准的来源包括:法律、规章规定或被审计单位确立的目标;被审计单位建立的政策和程序;技术标准;专家意见;以前的绩效;同行业的绩效(多是同行业的平均指标);私营部门的绩效;先进组织的最佳实务等。美国政府审计标准对政府部门的效率作了一个归纳,认为政府部门的效率包括:在采购方面要有健全的程序;对设备和机器进行正当的使用和维护;避免重复工作;避免无效工作;避免人员过多;使用适当的经营程序等。

针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美国审计总署还制定了七条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测试与评估标准,对难以量化的标准提出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金额化法。绩效评价标准是建立在以下七个方面基础上的宏观和微观标准的统一法规标准、行业比较标准、政府审计标准、州政府标准、效果标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标准和可接受的管理条例。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各个项目时其标准均是以上述七项为基础。

2、加拿大

加拿大采取的“综合审计”的现代审计方法,与美国“3E”审计内容相仿。1978年,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成立的特别委员会发表说,绩效审计适用于各级政府,从此绩效审计全面开展。后来在“3E”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审计和公平审计,把“3E” 拓展到了“5E”。加拿大审计署要求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相应的审计标准,《效益审计指南》规定绩效审计标准必须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客观性、全面性和可理解性。审计标准的来源可以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所认可的专业机构制定的标准,如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制定的标准;被审

计单位制定的标准;公认的好的实践标准;其他组织实施类似的审计标准;审计署以前的工作经验等。其中,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制定的或者议会硬性规定的效益考核衡量指标、经营目标及经营责任是绩效审计所参照的主要审计标准。

在具体的绩效审计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和分别确定相对应的审计标准。审计机关首先认定被审计单位已采用的绩效评价标准,如果认为其具备合理性和完整性,直接将其作为审计标准;如果与审计目标不一致,则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专业机构的审计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后直接制定审计标准。

(二)对我国的启示

1、重视相关法律政策。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和确定,是绩效审计的关键,发达国家对此都以审计准则或指南的形式进行了规定。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绩效审计指南指出,绩效审计的两个基本问题是:公共机构是否在以正确的方式行事,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情。判断是否正确的依据就是执行政府决策,达到政策目标。因此,他们在选择评价准时,都将一会的决定和意图、相关的法律、政策放在首位。

2、充分借鉴被审计单位自身的绩效评价标准。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人员的沟通讨论显得尤为重要。而被审计单位衡量自身工作成果的标准可以作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重要来源。

3、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国外绩效审计注重评价平准与审计目标、审计环境的一致性,忌讳生搬硬套。比如美国在绩效审计中遇到难以量化的标准时,建立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

二、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用来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经济效益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而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涉

及面广、资金量大、专业性强,这项工作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已进行的绩效审计案例有限,所积累的经验有限,就目前现状来看,其审计评价标准制定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评价标准的制定缺乏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在《宪法》和修改后的《审计法》中对绩效审计有所涉及,但没有出台专门的全国统一的关于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导致评价标准的制定缺乏法律保障。

(二)评价标准过于简单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停留在合法性和合规性阶段,目前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存在一定局限性:财务指标多、非财务指标少,综合性指标多、单项指标少,原则性指标多、量化指标少,缺乏预警指标等。绩效审计标准对“经济性”和“效率性”运用得比较多,而对“效果性”应用却相当少,对于专项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公共参与社会影响等公共服务概念几乎没有涉及。

(三)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内容、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领域的不同,决定了每个绩效审计有其不同的特征和目的,难以制定统一的操作指导标准,降低了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同时,审计部门未出台权威的可供参考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各地审计机关在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一般自行设计评价标准体系,因此评价标准缺乏横向可比性。

三、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建议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基本限定和要求,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绩效审计作出评价的标准,是提出审计建议、得出审计结论的依据。评价标准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成败。

(一)设计评价标准的原则

评价标准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评价标准不应受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影响,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并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2、可操作性。评价标准应符合每个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目标和要求,既不超前也不落后,易于操作,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相应标准,得出客观、合理、被审计单位认可的审计结论,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3、可获得性。评价标准必须易于获得,使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相关性。评价标准应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相关,评价结论应与专项资金审计目标、专项资金使用单位或被审计项目需求相关。在绩效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收集和审计评价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

(二)设计评价标准的要求

一是在评价标准体系的设计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评价被审计单位或项目。二是短期标准和长期标准相结合。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既要重视反映GDP 增长短期绩效指标,又要重视长期绩效指标,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结合。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政府预算、计划的具体指标,业务规范、经济技术指标,以及效率和效果的有关相对量指标相结合。四是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结合。通用标准是不同行业、不同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实施效果的整体评价和横向对比分析,专用标准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专项资金的不同特点而制定的。

(三)评价标准的具体制定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必须根据专项资金项目特点选取适当的评价标准来进行绩效审计。在此基础上,按项目所属行业和财政资金的专门用途,以相似性进行归类的办法积累评价标准,逐步探索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应包括:评价资源占用的标准;评价管理活动的标准;评价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标准;衡量专项资金使用部门的绩效,服务工作量和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还要综合考虑效率与公平、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不同方面。常用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国家、省市关于本行业的政策规定;经批准的专项资金预算;公认的或合理的实务标准;被审计单位自行制定的标准,如可行性研究报告;利益相关方的标准;预算项目完成情况的报告合同等。

对财政专项资金如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等,产生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可将财政支出导致的直接后果与政府确定的最终目标对应起来,以宏观效益评价标准为主。如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不仅要评价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支农项目建设的质量,还要评价项目建成后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农民的满意度。无论是经济类还是非经济类评价标准的数据采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判断等形式来实现。对于难以量化的又有重大影响的标准,可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估量赋值。

转载请注明:源自中华会计网校

实务操作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第2篇

金绩效审计中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概述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投资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价的行为。围绕“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完善法制、制约权力、提高效益”的目标,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实现和程度进行评价和审核评估。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对促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应当贯穿整个项目周期。

(一)项目前期绩效审计评价,是在安排项目投资预算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在社会、经济、财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判断项目投资效益、效果和投资风险等。

(二)项目建设期绩效审计评价,是对建设期项目工程及财务管理等方面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建设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工程进度及质量、各项合同执行情况、投资概算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建设资金到位和使用管理情况、建设工期及施工管理水平、对环境的影响等。

(三)项目竣工运营期绩效审计评价,是对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实际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及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者达到目标的程度、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对社会经济实际影响、项目可持续性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

二、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开展的时间较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

(一)评价指标很不完整。偏重于经济效益的考核,缺乏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方面的综合评价;偏重于短期效益,忽视长期效益的评价;偏重项目本身局部效益,忽视宏观整体效益的评价。

(二)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缺乏横向的可比性。

(三)定性评价较多、定量评价较少。

(四)缺乏项目全过程综合评价。偏重于事后财务评价,缺乏项目开工前管理、项目运作过程的监控和项目运行后的效益追踪评价,尤其是缺乏项目工程管理方面的评价。

三、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评价指标应与审计目标有直接的联系,不能因为容易收集就使用。只有从审计目标出发,围绕审计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审计标准,才能准确地对项目效益作出客观评价。

(二)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由于项目效益包含项目管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要全面地认识评价对象,必须选择多指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必须能反映整体特征的多信息,将各指标的评价值综合在一起,才能够在整体上反映被评价对象。

(三)可操作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不仅要科学客观,能够得到社会、专家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而且要简明扼要、实用、可操作,要易于判断、理解和接受,表达要清楚,不存在分歧。

(四)适当原则。效益审计侧重于战略评价,因此,指标的设置在反映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不宜太多,数量要适当,指标之间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关性,避免指标相互重叠和重复评价,避免指标评价结果相互抵消。

四、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项目前期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1、投资决策指标:主要反映项目论证是否充分可行,项目立项、审批和决策等环节是否规范,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建设规模是否适当,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是否有利于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有利于搞好综合平衡。可设置项目目标科学性、项目可行性、项目决策程度合规性、审核审批程序规范性等指标。

2、资金筹集指标:主要反映项目资金筹措计划是否符合规定,财政资金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数额和到位时间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满足项目进度需要。可设置资金来源合规性、资金到位率、资金到位及时性、财政资金依存度等指标。

(二)项目建设期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1、项目建设管理指标:要反映项目征地拆迁是否存在违规违法现象,建设单位的组织管

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现场管理等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项目的施工、设计、监理、采购等环节是否按“三公”原则进行招投标,是否按合同执行,项目完成进度是否与预期(设计)目标一致,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项目建设是否存在超规模、超标准、超概算,有无擅自增加建设内容以及存在损失浪费现象

等。可设置征地拆迁合规合法性、项目管理内控制度健全有效度、项目招投标率、工程提前(延期)完成时间、未按计划完工工程比重、工程质量合格品率、工程质量优良品率、建设投资增减额、项目目标实现程度、是否存在无效投资和损失浪费现象等指标。

2、资金使用指标:主要反映与项目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否健全,项目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监督等关键制度和管理环节是否有效;项目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是否存在被截留、转移、挪用、挤占等问题;项目资金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支出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违反规定擅自提高或降低开支标准。该项可设置财务内控制度健全有效性、资金使用范围合规性、资金支出结构合理性、资金使用率、资金支出效果率等指标。

(三)项目竣工运营期绩效审计指标

1、社会效益指标:可设置政策符合性、就业效益、资源利用效益、社会发展影响率、社会满意度、综合社会贡献、可持续发展率等指标。实践中需要与项目的管理单位和使用单位,并聘请有关专家,共同研究确定。也可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抽样调查等方式定性分析。

2、经济效益指标:可设置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投资利税率等指标。评价的基本方法采用对比法,收集整理项目建成后实际运营能力的技术财务指标,以预期目标、设计的技术指标和同类项目的平均先进指标为依据进行对比分析。

3、环境效益指标:可设置政治环境影响、文化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等指标。实践中需要与项目的管理单位和使用单位,并聘请有关专家,共同研究确定。

实务操作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第3篇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属于国家审计的范畴,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对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过程中重点审计事项的审查、鉴证,分类评价财政专项资金的“真实性、合规性”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性”。

第一,“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目标既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是指项目的建设要符合国家各项法律和制度规定。现阶段主要着眼于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合理、合法性等方面。第二,“经济性”审计目标是指财政专项投入的节约性,即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换取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现阶段主要着眼于资源投入的真实性、充分性、节约性、时效性等方面。第三,“效率性”审计目标是指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即在一定量产出的条件下,追求投入的最小化,或在既定投入下追求产出的最大化。现阶段主要关注项目建设的价值、成本收益等方面。第四,“效果性”审计目标是指财政专项投入的产出结果,即一定资源投入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效应,既包括正面效应也包括负面效应。现阶段主要关注产出的效益性、公平性。第五,“可持续性”审计目标是指财政专项投入的连续性和产出结果的长效性。现阶段主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资源集约性和生态保护性。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上述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一是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相结合。采用定量标准反映财政资金量化额度的使用情况,采用定性标准反映财政资金使用合法、合规的情况。二是指标相关性低和不重复。防止对同一项审计内容重复打分,避免重复反映统一审计发现的问题。三是开放性。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下,可灵活选取二级、三级指标,使不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依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指标,以便于指标采集和评价。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分类指标

按照开放性原则,将上述5 个指标模块涉及的重点审计事项细分,设计出15 项二级评价指标和灵活多样的三级评价指标。

1.合规性。(1)经济决策的合规性指标。三级指标:(1)经济决策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能否解决社会(地区)公众实际需求问题。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5%。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扣50 分,不满足社会公众实际需求扣50 分。(2)是否存在领导经济决策失误,导致违法、法规问题。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5%。违规的每一项扣5 分,违法的每一项扣10 分,扣完为止。(2)财政与财务收支合规性指标。三级指标:(1)财政专项资金立项是否科学,专项管理办法是否完善。计分要求同“经济决策中的领导失误”指标。(2)会计核算资料齐全、完整,会计信息准确无误,符合财会管理制度。计分要求同上。(3)项目管理合规性指标。三级指标:(1)项目建设规划、用地审批手续等是否健全。计分要求同上。(2)项目是否存在违规建设及违规转分包、违规招标采购等问题,项目监理是否合法有效。计分要求同上。(3)建设项目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是否违反国家相关产业投向规定。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违规的每一项扣5 分,违法的每一项扣10 分,扣完为止。

2.经济性。(1)真实性指标。(1)该指标考核项目投资中,中央或地方财政的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财政专项资金配套率= 实际配套资金额/(各级财政)规定配套资金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20%。用财政专项资金配套率乘100 求出得分。(2)该指标考核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虚报冒领财政资金的情况。财政专项资金虚报冒领率= 虚报、冒领财政专项资金额/ 财政专项实际投入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20%。用(1- 财政专项资金虚报冒领率)乘100 求出得分。(2)节约性指标。(1)该指标考核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善造成资金损失浪费情况。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率= 损失浪费资金额/ 财政专项实际投入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用(1- 财政专项资金损失浪费率)乘100 求出得分。(2)该指标考核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专项资金被挤占或闲置情况。财政资金挤占、闲置率=- 挤占、闲置财政资金额/ 财政专项预算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用(1- 财政专项资金挤占、闲置率)乘100 求出得分。(3)该指标考核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资金节约情况。财政资金节支率=(财政专项预算资金额- 专项竣工决算资金额)/ 财政专项预算资金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当财政资金节支率大于0 时,用该指标乘100 求出得分;当财政资金节支率小于或等于0 时,得分为0。(3)时效性指标。(1)该指标以审计期为截点,考核截至审计期项目阶段性资金拨付到位情况。项目阶段性资金到位率= 项目进度实付资金额÷项目进度计划资金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5%。用项目阶段性资金到位率乘100 求出得分。(2)该指标以审计期为截点,考核截至审计期项目阶段性产能建设到位情况。项目产能阶段性达标率= 项目阶段性实现的最大产能/ 项目计划阶段性达到的最大产能×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5%。用项目产能阶段性达标率乘100求出得分。

3.效率性。(1)投入产出指标。投入产出率= 项目年总产值/ 项目年投入总成本×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40%。以单个项目的该项指标除以调查行业(地区)项目的最高收益率乘100 作为评分标准。(2)成本利润指标。成本利润率= 项目年利润额/ 项目年投入成本×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40%。当该指标大于1 时,以单个项目的该项指标除以调查行业(地区)项目的最高成本利润率乘100 作为评分标准;当该指标小于或等于0 时,项目处于不盈利或亏损状态,得分为0。(3)财政投入乘数指标。财政投入乘数= 财政投入后带动其他资金投入总额÷财政投入金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20%。当该指标大于1 时,以单个项目的该项指标除以调查行业(地区)项目的最高财政投入乘数乘100 作为评分标准,满分为100 分;当该指标等于0 时,项目未拉动投资,得分为0。其中,行业(地区)最高投出产出率标准、最高成本利润率标准、最高财政投入乘数标准均由审计部门从调查的相关行业部门提取和认定。

4.效果性。(1)项目数量指标。(1)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总工程量实际完成度。项目总工程完成度=∑(单个分项目实际完成工程量×规定系数)/ 项目计划总工程量×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5%。用项目工程完成度乘100 求出得分。已完成竣工验收手续的,规定系数为1;未完成验收手续但已投入使用的,系数为0.9;未完成验收的其他情况,系数为0。(2)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总投资实际完成程度。项目总投资完成度=∑(单个分项目实际投资额×规定系数)/ 项目总投资概算额×100%。计分要求同“项目总工程量实际完成度”。(2)项目质量指标。该指标主要考察项目合格情况。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合格的单项工程×规定系数)/ 全部工程个数×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40%。用项目投资完成度乘100 求出得分。其中合格的单项工程数量是指通过竣工验收合格的工程数量。对于尚未进行竣工验收,但已投入使用的工程,审计未发现工程质量问题,系数为0.9;审计发现非重大质量问题,不影响工程使用时,规定系数= 涉及问题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单项工程投资额;审计发现重大工程质量问题的视同工程不合格,系数为0。(3)项目效益指标。(1)该指标考核固定资产的实际利用情况,以会计年度作为评价期间。固定资产利用率=1-∑(闲置一年以上的单项固定资产额)÷固定资产总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用固定资产利用率乘100求出得分。(2)该指标主要考察项目的经济效益,以会计年度作为评价期间。项目预计产值实现率= 项目实际年总产值/项目设计年总产值×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当该指标大于或等于1 时,预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实现,得满分;当该指标小1 时,乘100 作为该项指标得分0。(3)该指标主要考察项目的最大产能利用情况,以会计年度作为评价期间。项目产能利用率= 项目年实际产能/ 项目设计年最大产能×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当该指标大于或等于1 时,项目产能充分利用,得满分;当该指标小1 时,乘100 作为该项指标得分0。

5.可持续性。(1)项目每万元产值能耗指标。该指标对项目每万元产值能耗水平按照全国同行业能耗标准进行评价。项目每万元产值能耗率= 项目年能耗量/ 项目年产值(万元)×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40%。该项指标除以调查行业(地区)项目的每万元产值最低能耗量后的倒数乘100 作为指标评分标准。行业(地区)每万元产值最低能耗率标准由审计部门从调查的相关行业部门提取和认定。(2)项目“三废”排放指标。该指标对的项目“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排放达标情况进行评价。“三废”每项指标评级按照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执行的“工业三废”排放标准进行评定。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30%。“三废”每项排放指标达不到优质级标准扣10 分,每项排放指标达不到合格标准扣30 分。(3)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该指标对项目每年“三废”超标排放需投入的治污机会成本进行评价。生态环治理成本投入率=-∑年超排治理成本/ 项目年总产值×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30%。用(1- 生态环境治理成本投入率)乘100 作为评分标准。“三废”单位排放治污成本参照相关行业标准计算。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评价估值计算

实务操作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12.4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420-03

收稿日期:2014-01-08

基金项目:江苏省财政厅2012年度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项目(编号:JK1201)。

作者简介:王莹(1987—),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通信作者:沈建新,研究员。E-mail:sjxjaas@126.com。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作为财政的公益性支出,是政府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2011年我国农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中,从政府口径支出的资金数额为773.79亿元,在该类经费支出中约占88%。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成为财政改革和科研经费管理中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科研项目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但资金归口部门不同,绩效管理方法各异:财政部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03年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规范》,对如何进行科技项目考评作出了明确规定,2013年发布《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了项目、部门和财政的绩效评价共性指标框架;科技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及《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等。虽然,相关部门日益重视科技专项的绩效评价工作,但实际操作中缺少权威、统一的指标体系,财政部只有宏观层面的指标框架,科技部至今没有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更加缺少针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研究。本研究根据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分析主要的绩效表现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期为科研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绩效评价的基本思想

依据科技专项资金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的全过程以及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原则,分析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构建指标体系,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项目是科技专项资金的载体,考评专项资金的绩效应该围绕项目进行。项目的运行过程可以概括为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四个环节。投入包括资金、原有的科研条件、科研人员等,考评科技专项资金的绩效应以经费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和影响作为主要的评价对象:产出指科技活动的成果,影响则是成果的扩散、转化在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从投入到产出的运作过程,是产出、影响的形成诱因,表现为管理形态[1],实用而重要,亦应为绩效评价系统不可或缺的内容。绩效评价作为项目监督管理的手段和资源配置的依据,通过逆支出的反馈回路,在对已实现的产出和影响进行判断的基础上,揭示项目运行中的问题,将评判结果用于未来资金投入的决策,这也是绩效评价的职能和目的。

资金贯穿项目,科技专项的绩效评价要同时反映资金在运作、产出和影响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简称“3E”原则)。效益性指科技专项产出的科研成果,有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表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效率性原则关注的是科技专项运行中的生产效率,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2],如何在既定支出下实现更高的产值和更好的服务;经济性原则要求在科技专项的既定目标下,资金支出应尽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优化支出的结构。资金投入一定的情况下,科技专项资金的效率越高,产出的成果越多,影响力越大,获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越高。科研产出一定的情况下,资金的使用效率越高,支出越具有经济性。

2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

根据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多目标、复杂性的特点,本研究将构建层次型评价体系,全面、有条理地反映绩效水平,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目标层是绩效评价的目的,即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准则层是围绕目标层对绩效主要方面的描述,由绩效评价的基本思想可知,评价系统要素包括管理、产出和影响;指标层是反映准则层要素特性的具体指标。

2.1管理效率

管理绩效是项目绩效的一部分[3],评价对象是运作过程中的管理形态。在设置管理绩效指标时,一些研究混淆了管理绩效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将制度的健全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等财务管理因素列为管理绩效,实际是颠倒了因果关系。管理绩效衡量的是项目实施和交付的短期内的表现,关注的是按时交付,满足质量、成本等要求[4],这是结果;而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众多,如项目目标是否明确、计划是否完备、制度是否完善、操作是否规范等,这些是导致结果的诱因,不是直接的绩效表现形式。从结果出发,管理绩效的表现形式是项目能否按时按质完成以及执行中的经费使用效率,因此将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管理绩效定义为管理效率,从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效率2个方面考察。

2.2科研产出

科研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研究活动,科研成果是项目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类型项目的研究重点不同,科研产出的成果也有所差异,只有明确科研项目分类,才能建立有效的、针对性的指标体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研项目的分类,科技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3类,其中应用研究以为物质生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科学技术支撑为主,能通过成果转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间接影响,成果的主要形式有论文、专著、专利技术、动植物新品种等[5],产出具有多样性,涉及不同方面。本研究以应用研究型农业科技专项为对象,其他类型项目则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nlc202309041203

2.3经济效益

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的科技专项不是为了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专项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活动,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将专项产出停留在论文、专利等文字层面的成果上,思想结晶只能被束之高阁,便丧失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真正意义,因此,经济效益是评价科技专项必不可少的方面。评价经济效益要分为微观和宏观2个层面。对于专项承担主体来说,利用科研成果转化获得的收入是直接效益,计算投入产出比能准确得出投入资金产生的实际货币价值。宏观层面的经济效益指的是社会经济效益,衡量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货币价值和社会公众所能获得的利益。

2.4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评价是站在公众角度评价专项的社会效果。作为农业科技专项中的公众主体,农业劳动者从专项实施或成果中受益,改善了生活质量、获得了就业机会,这些往往难以衡量,但是可以通过农民对于知识和技术的可获得性来体现。科技专项成果的影响面越广,农民越容易获得品种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中受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角度来体现社会效益。

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考虑,在对农业科技专项资金项目合同书、验收申请书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同时参照相关部门发布的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多目标、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为目标层,设立二级指标,确定管理效率、科研产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个准则层,选取16个定量指标组成指标层(表1)。

管理效率(A1)选取了3个指标,主要反映项目运作中可用的资金数和项目完成时的执行情况。经费是科研活动运行的保障,一方面,由于科研经费的投入通常按一定比例在项目开始时、中期检查或是验收时分批划拨,因此,资金能否按时按量到达是项目运行中重要的管理绩效。另一方面,项目运行中实际耗费的资金量是对投入的准确衡量。在此用到位率和实际支出率2个指标考察资金使用。支出确定时,采用技术经济指标完成率反映项目是否按时结题验收,表现项目完成的经济性。科研产出(A2)是科技活动结束后的直接成果,体现了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依据应用研究型项目的产出,统计成果、专利、审定品种等产出内容的数量,综合评判论文和获奖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反映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潜在能力。另外,人才培养虽然不是科技活动的直接目的,但却是项目运行中的潜在效益,积累了团队和个人的科技实力,这里用研究生的培养率指标来表达。经济效益(A3)选择了科研投资收入率来描述微观经济体即项目承担单位所能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将新增产值和新增农民收入分别与投入相比,表达农业科技发展成果的外溢性对宏观经济的有益影响。社会效益(A4)主要针对的是项目成果的推广面和影响程度。通过科技服务、咨询等形式,传播农业知识和技术,让农户得到技术、品种,才能实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此选择了科技服务次数、农民培训率和成果推广率3个指标。

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与确定上,考虑到科技产出的多样性,指标应有所针对。有反映即期效益的科研投资收入率、新增产值与总投入比等经济效益指标,也有反映潜在效益的人才培养率指标;有统计专利、品种审定等数量的绝对值指标,也有相对值指标,如采用成果产出率直观反映每万元支出所能带来的成果产出。同时,兼具数量和质量评价的综合评判指标,如论文h指数和获奖成果率的计算。指标的统计口径及计算公式如下:

(1)专项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资金预算安排资金总额。

(2)资金实际支出率=实际支出资金实到到位资金。

(3)技术经济指标完成率=实际完成的技术、经济指标数量项目合同中的预期考核指标数量。

(4)成果产出率。项目期内科技成果数与相应的科研经费支出额之比,成果形式包括新产品,自主选育或引进推广的农业品种,产生的新装置、新工艺、新技术。公式为:

成果产出率=成果数量项目经费。

(5)论文h指数。目前,评价论文主要采用期刊的影响因子,以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来间接体现论文的质量,缺乏对论文影响力的直接衡量。2005年,美国物理学家Jorge E Hirsch提出h指数,以简单的计算同时衡量个人论文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力)[6]。将科技专项类比于个人,用h指数评价专项产生的基金论文,相比于以往的研究更能综合体现科技专项在论文上产生的绩效。论文h指数的定义为:获得某科学基金资助的总计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至少为h次,而其余N-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均小于或等于h[7]。

(6)专利。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另外,动植物新品种权、新药证书同发明专利性质相同,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也计入专利授予数量。

(7)获奖成果产出率。科技奖励是对项目创新水平、科技含量的有形衡量,获奖级别越高说明该项目的创新点、成就越高。但相同的资金投入、不同级别奖项的含金量不同,资金产出效率自然不同。为了体现相同科研经费下的奖励质量,将各级别奖项基于国家级科技奖励平台进行修正,使各项目之间具有可比性。将获奖成果产出率定义为:

获奖成果产出率=国家级奖励数量+0.473 9部级奖励数量+0.021 1省级奖励数量项目经费[8]。

(8)人才培养率=参与项目的研究生数量项目参与人数。

(9)科研投资收入率,指科研技术转让合同、技术服务在统计年内平均每年所获得的收益(科研成果转化收入)与相应的科研投资经费总额之比,公式为:

科研投资收入率=科研成果转化收入项目经费。

(10)科技服务次数。项目单位对项目服务对象组织的科技下乡、培训、指导、函授、讲座、展览、科技普及等工作次数。

(11)农民培训率=接受培训的农民数量项目经费。

(12)成果推广率。对于种植类项目,定义为种子种苗新品种新技术在核心区、示范区的示范推广面积与总投入比;对于畜牧类项目,定义为畜禽种苗在核心区、示范区的繁殖数量与总投入比。公式为:

nlc202309041203

成果推广率=种子种苗推广面积或畜禽种苗繁殖数量项目经费。

4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设置是绩效评级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步骤,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专家评估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根据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特点,本研究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通过对测评指标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将主观评价以相对客观的形式进行量化处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专家咨询法,邀请对农业科研领域较为熟悉的财务管理专家和项目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填写权重调查问卷。26份有效问卷中,通过一致性检验的问卷共10份,经过Yaahp 6.0层次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5创新意义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如下创新意义:(1)评价对象上,针对农业科技专项,体现农业科技产出特性。(2)评价思路上,综合项目全过程和“3E”原则。从项目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的过程,深入挖掘和描述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绩效表现,同时考评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3)评价指标上,指标选择体现针对性。一方面,基于评价基本思想,指标能够准确反映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如管理效率指标考虑真正能反映管理绩效的因素,剔除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另一方面,指标设置具有多样化和定量化特点。以绝对值、相对值和综合评判指标对科研活动产出进行量化评判,直观、具体地反映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水平。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振乾,余小方.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 中国软科学,2005(4):63-69.

[2]刘瀛弢. 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绩效考评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0(6):106-114.

[3]马辉,杜亚灵,王雪青.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软科学,2008,22(7):49-53.

[4]Munns A K,Bjeirmi B F. The role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achieving project suc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6,14(2):81-87.

[5]李功越.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分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2011(11):132-135.

[6]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7]赵星,高小强,何培. 科学基金h指数:基金论文成果数量与影响力的综合衡量[J]. 中国科学基金,2009,23(1):15-18,22.

[8]胡慧英,申红芳,廖西元,等.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科研管理,2010,31(3):78-88.

实务操作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第5篇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特点

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属于政府相关部门对相应财政的一类重要审计方向,其作用在财政的部分专项资金审计上,专职履行相应的审计工作。在审计的过程中,通过专项资金方面的活动效率审计,从而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完整信息共享,为相关部门的经济资金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这对于独立经济管理的监督管理等,都能够提供保障。

财政资金的审计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定性与定量方法上的巧妙结合,实现了对现代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审计,并通过对专项资金的合理审计,从而实现了对不同行业不同方面上资金的跨越链接,因此在选择相应的审计方法上,就需要避免因单一的审计方法而导致对其他形式审计工作上的无法调整。因此需要通过直接衡量,实现对信息权衡问题上的衡量调整,其审计方式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第二,现代审计方法的多样化,导致在应用传统审计方法时,无法真正做到科学的融合。而审计工作自身就是对不同行业资金的校审,目的在于确保资金流向在可控制范围之内,并以此保证工作绩效信息上的安全防护,并通过这样的环境调整,实现对不同专业绩效环境的适应。因此为履行科学的检测方法,就需要通过信息化检测方法运用计算机、经济学等多种科学知识来进行数量关系上的审计管理。第三,各类方法之间并非独立存在,目的在于得到统一结果,实现对财政信息上的整合处理。通过传统的审阅、调查、观察、询问等实现对绩效审计工作的合理分析,并通过新型管理审计方法实现对整体信息数据的合理化分析,完成对整体信息的有效处理。

二、从公共财政视域分析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况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支撑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缺乏有效的法律政策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金审计的有效进行。一方面,当前的法律法规与绩效审计相关的内容普遍较少;另一方面,即使涉及到绩效审计,也未能对其具体内容做出详细的说明,这就使绩效审计工作很难顺利开展,降低了绩效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也是目前我国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审计目标、内容不科学

我国的绩效审计工作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层次方面还是实践经验都有所欠缺,对于绩效审计目标的确定以及审计方法都未能做出科学的规划,缺乏有效的审计体系的支撑。通常,绩效审计多是对管理不当、资金浪费、决策失误等问题一一揭露,并未对其全方面的绩效审计分析,审计的内容以及目标都过于肤浅,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效率低下,很难发挥其在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的作用。

(三)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传统的绩效审计模式根深蒂固,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更倾向于对财政专项资金相关资料真实性的分析,然而对一些具体的经济活动分析缺乏相关实践经验。绩效审计工作涉及到政府财务工作的多个方面,因此,必须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绩效审计。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绩效审计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审计人员无论从思想认识上还是实践能力上都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审计能力才能够保障绩效审计的科学性。

三、从公共财政视域分析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操作优化措施

(一)完善绩效审计法律制度

为了提升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首先必须制定出完善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障。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中,一定要对绩效审计的内容、范围与方法进行明确的说明,为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另外,要充分吸收以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实践经验,根据当前绩效审计工作的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是绩效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政府应建立“一体两翼”政府绩效审计监督体系,这一体系应具有强大的强制性、较强的独立性与较高的权威性,能够发挥国家宏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一体”也就是指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体,“两翼”分别指效益审计及管理审计。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受托经济责任具有不同的审计主体[5]。“一体两翼”政府绩效审计需要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有效贯彻绩效审计工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保障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反而出现了背离社会诚信、损失浪费等矛盾性问题。政府绩效审计内容需拓宽细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具有多元化特征,要基于此特征,协调审计机关内部,从外资、财政、资源环境等领域协同专业审计部门落实绩效审计工作。政府要尽快构建绩效预算制度。国家预算制度深刻影响了绩效审计。社会审计具有审计地位的双向独立性和审计内容的相对约束性等特征,很适合从事政府绩效审计。加之政府审计资源和规模的有限性,公共支出项目的不断扩充,投资额的大幅增长。如果将部分公共受托责任的绩效监督权受托给社会审计,是对政府审计的一种有效补充。综上所述,根据“谁投资、谁监督”原则,构建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共同参与的“一体两翼”政府绩效审计格局,可以最大限度实施绩效审计工作,满足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

(二)深化绩效审计的目标与内容

近年来,我国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对绩效审计工作的目标与内容进行了新的改革。首先,绩效审计的目标一定要明确,且要具有可行性,加强对立项决策的审计力度,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预算、使用等程序进行有效地监督,确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科学性[6]。另外,在支出绩效审计方面,要采用公开、透明的审计方式,对每一项财政专项资金的用途进行有效记录,避免出现资金浪费、挪用甚至虚报的情况,并与财政专项资金的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相应的评价,保障绩效审计的客观真实性。

(三)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绩效审计理念层出不穷,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绩效审计人员,必须及时转变绩效审计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绩效审计能力,学会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定期进行培训学习,提升审计效率,符合当前绩效审计工作的真正需要。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财政管理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作为政府公共财政资金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不仅影响着政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也是对政府财政资金社会效益的有效反应。本次研究将从公共财政角度,对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应对策略,以为同行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吕明.公共财政视角下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操作问题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5,(4):40-42

[2]李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以XX区2008年度专项资金审计为例[D].上海财经大学,2010

[3]汤洁平.新形势下国家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36):158-159

[4]李洁.科技资金绩效审计框架设计及应用研究——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6):99-103

[5]阮健恒.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以S市为例[D].电子科技大学,2014

[6]张传德.浅谈专项资金绩效审计[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233-23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实务操作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相关文章:

中国内部审计操作实务06-05

审计查帐操作实务指南06-22

实务操作步骤05-18

呆账核销操作实务07-29

财务软件实务操作流程06-01

“免、抵、退”税操作实务06-12

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09-04

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流程01-24

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作业01-24

汽车消费信贷操作实务03-15

上一篇:会计怎么做英文的自我介绍下一篇:初中英语课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