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校试题范文

2024-05-12

人口学校试题范文(精选8篇)

人口学校试题 第1篇

人口学校培训试题

社区姓名:得分

一、填空(50分)。

1、计划生育协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年()月()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人口与计划生育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法律。

3、计生协会的会员不分()()()()()()、具有()。

4、控制人口数量的措施一般包括()()()。

5、计划生育工作的“三为主”方针是()()()。

6、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维护(),促进()()与(),根据宪法指定本法。

7、施行计划生育的核心内容是提倡()()。

8、最佳结婚年龄男()女()。

9、世界艾滋病日是()。

10、避孕药具工作人员要做到“三清”、“六懂”、“六会”。“三清”即()、()、()。

二、简答题(50分)。1、2、3、4、一法三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已有一个子女的夫妇,应采用哪些避孕措施?计划生育的内容是什么? 计划生育的五个主要职能指的是什么?

人口学校试题 第2篇

姓名

一、填空题

1、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2008年7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2、苏木乡级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嘎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有()名副主任负责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3、公民有生育的(),同时应当依法履行计划生育的()。提倡和鼓励公民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4、计划生育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一对夫妻只生育()个子女。

5、蒙古族公民,夫妻双方均为非城镇户籍且从事农牧业生产,已有两个子女均为女孩的,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个子女。

6、全国总人口在一千万以下的其他少数民族公民,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个子女。

7、夫妻一方患有医学上认定为能够造成下一代严重缺陷的遗传性疾病的,应当采取()。

8、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2008年7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二次修订自2008年()月()日起施行。

9、《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已经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第6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月1日起施行。

10、成年育龄妇女应当自到达现居住地之日起()日内提交婚育证明。

二、判断题:

1、第一个子女为病残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

2、婚后三年以上不育,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

13、夫妻双方均为非城镇户籍且仍从事农牧业生产,已有一个子女为女孩的;经批准可以

生育第二个子女。()

4、夫妻双方均为非城镇户籍,一方残疾,相当于残疾军人五级以上标准的;经批准可以

生育第二个子女。()

5、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

6、夫妻双方均在国有农牧场从事承包经营并不再领取工资,不享有城镇社会保障待遇,已有一个子女为女孩的,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

7、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女方的婚育

证明和男方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

(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核实有关情况。()

8、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接到核实要

求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核查无误的,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

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接到情况反馈后即时办理生育服务登记;情况有误、不予

办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9、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办理生育服务登记之日

起15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办

理结果。

人口学变量对学校认同的影响 第3篇

21 世纪是人才竞争的关键时期, 但对于人才培养的问题始终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李芬香的研究表明, 教育的稀缺性与中国国情有关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 都使很多学生不能就读自己心仪和理想的高校, 由此产生对学校认同缺失的诸多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认同教育,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是目前学者最为关注的学者从多角度对学校认同进行定义和研究, 本文将学校认同界定为“大学生对所属学校学生身份的知悉、情感上的接纳, 对所属学校的评价, 以及由于这些认知和情感而产生的外在表现”。

二、方法

选取广西大学大学250 名本科生作为受试者, 发放问卷250 份, 收回233 份, 回收率为93. 2% 。回收的问卷当中, 男生121 人, 女生112 人。大一65 人, 大二54 人, 大三50 人, 大四64 人。理工类115 人, 文科类55人, 经管类43 人, 其他20 人。

本文使用陈晶的国家/民族认同量表 ( 2004) , 信度系数达到0. 7957。统计分析方法: 利用SPSS17. 0 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表1 的结果显示, 男生学校认同在总分和各维度的平均分都低于女生。

表2 的结果显示, 大一和大四的学校认同在各维度和总分上都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 且在学校认同感和积极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3 的结果显示, 经管类学生对学校认同都是最高, 理工类次之, 文科类最后。从标准差值可以看出, 文科类学生对学校认同的意见最不统一, 经管类则最为统一。

四、讨论

广西大学学生的学校认同在性别、专业、年级存在差异。

男生在总分和各维度的平均分都低于女生。形成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 研究样本男生多于女生, 在样本分布上不均可能造成统计上的误差。第二, 男生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女生认真。

在年级上, 大一和大四在各维度和总分上都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 且在学校认同感和积极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大一刚进入大学, 对周围有新鲜感, 持有积极态度。大四的学生面临着毕业, 即将要离开学校, 会更加珍惜, 对母校的认同程度高。

在专业上, 从各维度、总分来看, 经管类学生对学校认同都是最高的, 理工类次之, 文科类的再次之。广西大学是以理工类专业专业著称的学校, 无论从学校对其投入的情况看, 还是学科优势上来说, 理工类专业的满意程度应该是最高。但结果显示, 反而是经管类学生的认同度是最高。

五、建议

培养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 有利于其有一个积极和良好的心态进入新阶段, 有着刻不容缓的意义。

第一, 要及时进行新生入学教育,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新生入学教育包括安全教育、校园文化、生活、环境教育等, 应重点参观校史馆, 介绍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特色, 有利于学生在第一时间形成客观的、积极的印象, 更有利于在心理层面上认同。

第二, 不断在软、硬件上加大对学校的投入。高校不仅要在环境上建设一流校园, 更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教师, 提高教育质量, 这是学校的重点和中心工作。优良的学风和学术氛围, 雄厚的师资力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极大。学生可以从教育中受益时, 就会对学校产生感恩意识和自主意识, 有助于培养对学校的积极认同度。

学校认同感是大学生情感认同的核心内容, 学生对学校的高度认同, 会对其产生激励作用, 有利于其全面发展。同时, 学校也能以优质的学生资源提升并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速发展, 对学校认同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对广西大学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 使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人口学变量对学校认同的影响, 为后续学校认同的研究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学校认同,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董朝宗.大学生学校认同研究现状与发展[J].时代教育, 2015, 10 (19) :7-9.

人口学校试题 第4篇

对于人口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首先要识别是什么图表,注意图表中的名称及提示;其次要理解图的纵横坐标及含义,特别要注意单位、数值、图例;最后依据题目要求挖掘图中有效信息进行分析以得出答案。

从近几年考查人口问题的高考试题中可看出,在考查的能力上,对图表判读能力的考查是不变的主题;在命题形式上,多以柱状图、线状图、坐标图、区域图、金字塔图或表格等方式提供数据,以选择题居多;在考查的内容上,多集中在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及其影响、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年龄结构等方面。因此,要复习好这部分内容,掌握人口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是关键。同时,注意图表、图形的变化,加强应变能力的训练也很有必要。

一、人口柱状图

柱状统计图主要通过比较两个及以上柱状统计符号高度的差异,来说明统计对象的量值因时间或空间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在人口方面,柱状统计图主要用于比较某些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某些大洲或国家不同年代的人口数量或迁移人口数量等。

例.(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7~8题。

7.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8.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本组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第7题,由图3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总人口增长率大于0(总人口增加)。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与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国际净迁移率为正且略有下降,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下降幅度较大,所以人口净迁入量减少。第8题,读图3可知,该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净迁移率为正,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国内净迁移率大幅度下降,说明20世纪90年代该市国内迁出量较大,所以该城市最可能在美国。

【答案】7.D 8.A

【方法点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增长状况时,既要考虑该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增长率变化,又要考虑该国家或地区的机械增长变化。机械增长是指人口的迁移,包括国内人口迁移与国际人口迁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增长除了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取决于国内人口与国际人口净迁入量和净迁出量的对比。

二、人口坐标统计图

坐标统计图是采用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形,常见的有平面直角坐标图和平面三角坐标图。平面直角坐标图既能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关系,又能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趋势。在考查人口增长内容时,通常利用横、纵坐标轴分别表示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虽然在图中只有两个量,但其中隐含着“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内容,往往从图中较容易观察出第三个量“自然增长率”的特征。平面三角坐标图常用百分比来表示某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结构比例,将三轴合为一体,即三条外边表示三个坐标,每条边代表一个要素,每个要素按百分比分段,三个要素数据之和为100%。

例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本组题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考生对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第1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读图,看清坐标数据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由图1可知,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因此迁入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本题中无法比较。第2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会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速迁出地区的老龄化进程。

【答案】1.C 2.B

【方法点拨】本组题的易错点在于易把横、纵坐标数据的相对量看成绝对量。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一般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迁入比重要高于人口迁出比重,机械人口增长快;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迁入比重要低于人口迁出比重,人口总量减少。若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则能够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提高迁入区的城市化水平。

例2.(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节选)16.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endprint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由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

【答案】B

【方法点拨】对于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要注意以下三点:(1)三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如在图8中过某点作与65岁及以上坐标轴的平行线,与0~14岁坐标轴相交,可读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读某数据时应沿该数据轴从三角形的底边向顶点方向读取,100%数值在顶点上。(2)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3)图8中的某点反映了江苏省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其实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省份的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都可以在图中找到适当的位置。

三、人口曲线图

曲线图可以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发展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它是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事物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判读时可根据线状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规律。在人口方面,曲线图可表示世界人口增长趋势、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变化情况、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关系、某地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等。

例.(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解析】第7题,根据图3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波动上升的,不是持续上升的。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的,因而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第8题,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值,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人口迁移以迁入为主,说明该省级行政区经济发达、收入水平高。综合题中四个选项可知,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上海。

【答案】7.D 8.A

【方法点拨】影响人口迁移的力主要有两个:一是拉力,产生拉力地区的特点是工作环境好、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等,这些地区经济较发达。二是推力,产生推力地区的特点是生产力水平低、收入和教育水平低等。

四、人口金字塔图

人口金字塔图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由于图形与金字塔相似而得名。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左、右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图的塔基底座越宽、顶端越尖,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大,反映了人口高出生率、高增长率的特征。塔基底座越窄、顶端越宽,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小,反映了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特征。这种图表除了反映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外,还能反映人口的性别构成。

例.(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

(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解析】本组题考查考生对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第7题,由图4可知,2009年与1982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低;图4显示的是人口比重,因此无法判定20~24岁年龄组的人口数量。第8题,图4中左侧为1982年数据,右侧为2009年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0~14岁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大于1982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答案】7.B 8.B

【方法点拨】人口金字塔图判读技巧:(1)从宏观角度分析人口金字塔图的形状,看其代表的是年轻型、成年型模式,还是老年型模式。(2)从微观角度分析人口金字塔图代表的人口组成状况,如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等。(3)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人口区域图

人口区域图主要考查人口的空间变化,考查的内容有某个国家国内的人口迁移方向或人口迁移数量、不同国家之间人口迁移方向或人口迁移数量、某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和增长率变化等。

例.(2012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图12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23~24题。(改编)

23.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少

24.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入多于迁出endprint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解析】第23题,由图12可以看出,直辖市重庆的人口数量没有增加,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中部人口数量减少(不变)的省级行政区有两个,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第24题,由图12可以看出,人口增加的地区,有的是因为自然增长率高造成的,有的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引起的;人口减少地区,如不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因素,人口迁出应多于迁入。

【答案】23.B 24.D

【方法点拨】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和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的便捷程度等;政治因素中的人口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有文化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等。

六、人口表格

人口表格在考查人口问题方面应用广泛,无论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迁移,某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人口的年龄构成,还是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估算,都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现。例如,可将主要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就可得出不同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而判断这几个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

例.(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A卷)5.表1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解析】由表1可知,2009年印度人口密度远大于中国;2009年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中国为3岁、印度为3岁、美国为5岁;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美国最接近;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6%,在四国中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答案】D

计划生育流动人口试题 第5篇

一、单项选择

1、属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所指的流动人口是 :A

A、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

B、因出差、就医、上学、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返回户籍地的人员;

C、在直辖市、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2、《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使用有效期为B年。

A、2年B、1年C、3年

3、B地方人民政府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A、乡级以上B、县级以上C、市级以上

4、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地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之间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C。

A、双向管理制度B、区域协作制度C、信息通报制度

5、流动人口成年育龄妇女所指年限是D。

A、15-40周岁B、15-49周岁C、18-40周岁D、18-49周岁

6、流动人口中A是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重点,现居住地点为其提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宣传咨询和技术服务。

A、已婚育龄妇女B、未婚育龄妇女C、育龄妇女D、育龄子女

7、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后,每C按时反馈孕检证明。

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

8、办理婚育证明等流动人口材料是否可以收取费用B

A、可以B、不可以C、地方人民政府确定D、收取根本费用

9、《婚育证明》与A同时有效。

A、身份证B、结婚证C、暂住证

10、年龄在A周岁的流动育龄人口,应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A、18-49B、18-55C、20-4911、已婚流动人口的节育情况,由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向其户籍所在地乡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报。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收到现居住地A后,不得再要求其回户籍所在地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

A、《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B、三查证明

12、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B流动人口。

A、属于B、不属于

1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原则是A。

A、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B、以流出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C、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14、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作用不正确的是A。

A、证明流动人口的职业;B、证明流动人口的婚育状况;

C、证明流动人口的身份;D、证明流动人口的生育、节育状况;

15、《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丢失应到A申请补办并注销原《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A、户籍地B、现居住地

16、要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A新体制。

A、统一管理B、分类管理、免费服务

17、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重点对象是A。

A、已婚育龄妇女B、18-49周岁育龄妇女

18、流动人口未依照《条例》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的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

应当通知其在C内补办。

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

19、流动人口从什么地方获得免费避孕药具A。

A、流动人口可以到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或部分企业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宣传网点免

费领取

B、回原籍办理

20、《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立法依据是A。

A、《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B、《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理》C、《流动人口工作指南》

21、A负责主管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A、国务院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B、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C、国务院卫生部

22、已婚流动育龄妇女应当自到达现居住地之日D内提交婚育证明。

A、10日B、15日C、20日D、30日

二、多项选择

1、现居住地ABC等有关组织和个人有协助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做好流

动人口计划生育日常工作,如实提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相关信息的义务。

A、房屋租赁中介机构B、房屋的出租人C、物业服务企业

2、用工单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主要包括ABC。

A、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生殖健康科普知识;

B、依法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待,采集和通报计划生育信息;

C、避孕药具发放、提供相关服务等;

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对现居住地办理生育服务登记提出的要求是ACD。

A、对于核查无误的即时办理;B、即时办理,不得延期;

C、对于核实结果与当事人提供证明情况不符,需要进一步核实情况,应暂缓办理,并书

面说明理由;

D、对于不符合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登记条件的不予办理,并书面说明理由;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中的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市辖区,以

工作、生活为目的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ABC除外。

A、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

B、预期返回户籍所在居住的人员;

C、在直辖市、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原则是BCD。

A、以户籍地为主B、两地共同负责

C、以现居住地为主D、户籍所在地配合6、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经费主要包括ABCD。

A、免费技术服务、宣传教育B、信息统计、考核评估

C、奖励优待、工作人员报酬D、其他相关工作经费

7、完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必须BCD。

A、要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宣传、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

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B、深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

度;

C、健全出生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制度,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D、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认可总数,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

8、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的基本原则是ABCD。

A、各司其职、责任共担B、协调配合、多方共赢

C、规范管理、优质服务D、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9、《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立法宗旨是ABCD。

A、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B、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C、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D、稳定低生育水平

10、申请办证人员应提供 ABCD证件及材料。

A、本人居民生份证B、村居或所在单位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审批表;

C、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2张;

D、已婚育龄妇女还必须经乡镇服务站查体,证明已落实节育措施方可办证;

11、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作用是ABCD。

A、证明流动人口的身份;

B、证明流动人口的婚育状况;

C、证明流动人口的生育、节育状况;

D、证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奖罚状况;

12、《条例》规定流动人口用人单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是ABC。

A、做好本单位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B、依法落实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

C、接受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考试试题 第6篇

单位:姓名:

一、填空题:

1、1982年,党的确立为基本国策。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由第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颁布,于

4、《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共章

5、我国的人口政策是。

6、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

7、根据地方有关生育政策,夫妻双方可以生育二胎。

8、再婚夫妻双方只生育,经过

9、我国是。

10、自愿终身只生育的夫妻,国家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11、对已生育子女的夫妻,提倡选择长效避孕措施。

12、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的,要依法究刑事责任。

13、公民有生育的。

14、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口的15、送养人不得为理由违反计划生育的规定再生育子女。

16、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

现居住地

17、少数民族也要计划生育。

18、“人口增长要控制,应该立法。”这是1979年提出的。

19、为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从1998年起开展一项全国性的20、女年满周岁初婚的为晚婚。已婚妇女年满24周岁初育的为晚育。

二、判断题:

1、《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域的一部基本法律。(对)

2、目前已出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配套行政法规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对)

3、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可以不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

4、严禁利用超声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对)

5、不符合法律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对)

6、公民有获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信息、教育、避孕节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的权利。(对)

7、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人人享有法律上的平等生育权利;也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对)

8、公民有获得避孕节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的权利,有获得知情选择避孕节育措施服务的权利。(对)

9、《收养法》规定,收养子女的收养人应年满30岁。(对)

10、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我们的后代能够永远发展和安居乐业。(对)

11、知情选择的目的是:提高避孕方法的普及率、及时率、有效率,提高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对)

12、《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是证明独生子女父母身份,并按规定享受有关独生子女待遇的凭证。(对)

13、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决定,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征收

决定之日的30日内一次性缴纳。(对)

14、社会抚养费的性质是不符合法规生育子女的公民对社会相应增加的社会事业公共投入给予补偿的行政性收费。(对)

15、违反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国家工作人员,除了缴纳社会抚养费外,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其他人员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组织给予纪律处分。(对)

答案:

一、填空:

1、十二大计划生育2、9253、2001年12月29日2002年9月1日4、747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现行生育政策晚婚晚育

7、均为独生子女第二个子女

8、一个子女的审批

9、人口众多基本国策

10、一个子女

11、长效

12、追究刑事责任

13、权利义务

14、身体文化

15、以送养子女

16、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

17、实行

18、邓小平

19、晚育新风20、23252

4二、判断:

1、对

2、对

3、错

4、对

5、对

6、对

7、对

8、对

9、对

10、对

11、对

12、对

13、对

14、对

人口学校试题 第7篇

考试科目:人口学综合考试

(二)考试时间:2011年1月16日下午 招生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方向:

————————————————————————————————说明: 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含填空题、选择题等客观题),写在此页上无效。

人口学概论:(105分)

一、基本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虚岁平均世代间隔人口年龄金字塔人口政策人口再生产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的关系

2、总和生育率和终身生育率在定义上的异同

3、死亡率和死亡概率的异同

4、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的区别和联系

5、平均寿命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异同

6、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的异同

三、简述题(每题10分, 共30分)

1.简述时期分析和队列分析的区别

2.简述直接标准化和间接标准化的区别

3.为什么可以说生命表人口是一个特殊的静止人口?

四.论述题(30分)

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请论述一下你对当前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观点的理解。

环境经济学:(45分)

一、简述题(每题5分,共15分)

1. 简述产权理论对资源和环境管理的意义。

2. 简述“污染者付费”的理论依据。

3. 简述污染控制的经济手段。

二、论述题(每题15 分,共30分)

1.请分析中国未来人口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2.试论生态环境对人口健康的影响。

人口学校试题 第8篇

融和文化解读

根据《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融”含有融合、调和之意,“和”含有相安、谐调之意。“融和”即融洽、和谐的意思。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有“融合教育”,是指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同时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在四川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有“融和教育,春播未来”理念,他们强调的是让就读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同样的爱和教育,并得到同样的锻炼和成长。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所说的“融和文化”是指使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习、生活、心理上全方位地融入本地,同时能促进其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的总和。

如何引导我们的学生融入学校生活、融入镇海这块热土,把他们培养成自信、文明、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新镇海人”成为我校的办学追求。“融入镇海,创造未来”也成为我校融和教育的口号和目标。我校精心打造的“新镇海人养成教育”,就是融和教育的一部分。同时我们认为,对学生的融和教育必须与其家长同步,才能成为更有效的融和教育。因而我校在开展融和教育活动中也注重引导家长融入镇海新家园,形成融和教育的家庭支持系统,提高我们教育的附加值,扩大教育的辐射性,为建设文明社区、构筑和谐镇海尽学校的一份微薄之力。

精神文化打造

校园精神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的融和教育以精神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大力营造有利于“流动花朵”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打造校园精神文化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形成了一系列体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融和特色的精神文化建设产品。

如校歌《天下桃李共芬芳》,体现了学校的融和教育、养成教育的目标,以其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富有教育意义的歌词在学生中传唱。新乡教育主题曲《同一片蓝天》,亦以优美的旋律、贴近学生实际的歌词,和校歌一起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校标,其图案的主体是“庄市”两字的汉语拼音的缩写,形状犹如花朵,也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把我校的学生比作是流动的花朵和飞翔的小鸟,上蓝下绿的背景,寓意“新镇海人”共享一片蓝天,同在一块芳草地。根据学生思想现状,我们提炼了“励志、明理、律己、尽责”的八字校训,并编成校训歌对此进行阐析。针对我校的师生构成,形成了“勤学自信、团结拼搏、朴实有恒、感恩进取”十六字校园精神。为消除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学生常有的自卑心理,引导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积极心理,我校开展了征集自信宣言的活动,并形成了“我是新镇海人,新乡庄市是我家,我很聪明、潜力无穷、优势明显,今天勤学是为了明天幸福,相信成功一定属于我!”的自信宣言。在升旗仪式等重大集会活动时,让学生齐声吟诵,在高呼自信宣言的行动中夯实人生自信的根基。我校将学生自主创作的反映校园多彩生活和新乡美好生活的优秀美术作品复制在40米长的墙壁上,制成一道亮丽的校园精神文化长廊。以上一系列的精神文化建设产品突出彰显了我校融和教育的办学追求。

实践层面追求

1.面向学生层面的融和文化活动

我们倡导融和从语言沟通开始,让学生融入镇海首先就要听得懂镇海的方言,所以我们为全校20个班级聘请了“镇海话辅导员”,每周三次教学镇海话。目前学校已组织力量推出了《镇海话常用字词160个》和《学生常用镇海话100句》,同一句话分普通话、镇海话、译音三部分编辑,深受学生欢迎。我校积极实施爱心关怀工程,给“新镇海人”营造温馨的家的感觉,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扶贫帮困制度,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开展多种形式的心手相连结对活动,让他们在平等、尊重、和谐的人际交流中增长融入感和归属感。开展校“十佳新镇海小公民”评选活动,宣传“新镇海小公民”的典型事迹,自然而然地产生“新镇海人”的自豪感和社会归属感。组织“新乡”文学社活动,定期出版《新乡》期刊,让《新乡》期刊成为对学生进行“新乡”意识教育的一个有效的平台。举行“镇海一日游”小导游活动,主要分为校内组织的为师生作宣讲的导游活动与鼓励学生家庭组织的为其父母及亲朋好友作宣讲的导游活动,借此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引导学生感知镇海、宣传镇海。组织“我的家乡与新乡”手抄报编写评比活动,通过手抄报的编写促进学生感知镇海、了解镇海,并进而热爱镇海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其原来家乡的热爱之情。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大多有先留守,后流入的经历,容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能很快融入新环境的现实,学校精心组织“心怀感恩,健康成长”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开展“走近庄市籍名人”系列教育活动,以名人的经历启迪学生、以名人的精神感化学生。深入开展“我心目中的‘新镇海人’形象”和“‘新镇海人’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大讨论活动,形成了十条“新镇海人”形象共识,成为全校学生追求的目标。

我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大力推进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区教科所的指导下,我校已开发出的试用版教材《雄镇新苗》分为小学版、中学版两册,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实施教育。教材内容涉及新镇海人培育所需的各种养分,融合了综合性、地域性、实践性、资料性和操作性这五大板块的教学内容,围绕“我与镇海、我与学校、我与家庭、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为主线而展开。该校本教材于2008年2月起全面起用,做到师生人手一册,深受学生与家长的欢迎。

自从庄市学校融和文化建设开展以来,学校的活动设计、活动组织与开展,尽可能地围绕“融和”这一主题,上述几种活动仅仅是庄市学校新镇海人融和教育活动的一部分。

2.面向家长层面的融和文化活动

为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学生家长自身素质,提高家教能力,促进其融入镇海,我校采用了集中学习、送教上门、参观座谈、短信联系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家长的融合文化活动。如,学校创办面向家长群体的简报《新乡·心桥》,每月一期,至今已出版16期。简报分四个版面:第一版主要报道学校重大事件、新闻等;第二版“家有儿女”主要收录学生及家长的文章,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第三版“法礼课堂”宣传法律道德、文明礼仪、安全卫生等小知识;第四版“镇海印象”介绍镇海的名胜古迹、风俗人情、方言小吃等。简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广大家长的支持,成为家校之间联系的心桥、沟通的平台,成为学生家长知庄市、爱新乡、融镇海、做新镇海人的窗口。

我校精心组织编写了两本家长读本———《阿拉镇海》和《我与新乡共成长》。读本根据家长自读的特点,设计形式活泼多样,内容深入浅出,较多地反映了镇海的历史与现实,体现了镇海的传统文化与镇海人的价值取向。

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代表共游“江南第一学堂”,共同了解晚清、民国初年的宁波帮学堂文化;参观宁波帮博物馆,感受宁波人大气开放、勇创大业、报效桑梓的精神品格;沿途欣赏镇海新城的巨大变化,感叹镇海经济的迅猛发展。通过缅怀先辈的伟绩,更深入地走进镇海,激发家长身为新镇海人的自豪感,也用前辈的事迹,激励他们传承先辈的精神,在新乡奋发图强,共创美好生活。

此外,学校还开辟“融合讲坛”,邀请优秀家长成立“新镇海人”宣讲团,让家长走上讲台,用现身来说教更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组织家长征文,鼓励家长在新乡的生活、工作以及家庭教育的感想写出来,择优汇编成册;每学年评选表彰“十佳新镇海小公民家长”;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们在与孩子互动的游戏中分享亲情的快乐;开设家长来信绿色通道,答惑解疑;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全面展示师生风采……

融合文化成果初现

1.营造了平等和谐、宽容温馨的校园氛围

我校自推进融合文化建设以来,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师生一起追求真知、奉献爱心;一起感受欢乐与成功、实现自我。校园里的每个人都享有一份爱,得到一份尊重,拥有一份机会,获得一份成功,从而营造了平等和谐、宽容温馨的校园氛围。

2.促进了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自校园融合文化建设实施以来,我校的学生文明程度大大提升。一些有不良生活习惯、不文明言行的学生有明显的转变,对社会、对家庭、对人生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学生的读书学习更加自觉、勤勉、刻苦。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学习态度也愈趋端正。不少学生已能在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上作出努力,学生的学业成绩总体上有明显提高。

3.促进了学生家长作为新镇海人的素质的提升

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不再那么粗暴,更加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了,80%以上的学生家长对自己、对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学生家长的文明程度和法律、卫生意识也获得较大提高。从学生问卷反馈信息得知,家长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不文明言行有了明显的转变,家长对社会、对家庭、对人生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

4.增强了学生及家长对镇海的认同感、归属感

自校园融合文化建设实施以来,通过课堂授课、生活融入、活动实践等途径,充分发挥学校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多地了解镇海、感知镇海,进而融入镇海、热爱镇海。据我校对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表明,95%以上的在校学生家长对镇海的情感距离大大拉近,对镇海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流动人口家庭更见亲情、更见文明、更见和谐。

5.提高了在校教师的执教能力

校园融合文化建设过程中,全校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正是在这参与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更多的培训与实践的机会,因而无论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还是在知识结构的改善上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上都有了较大的收获。

6.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我校融合文化建设上的种种举措已在社会上、在家长群体中产生了很好的口碑,并形成为学校特色。不少媒体经常对我校这一办学特色进行报道,省、市、区各级党政及教育部门主要领导曾多次到校调研,对于我校特色办学之路都予以肯定。

引发的思考

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我们学校能做的工作也是微乎其微,在学校融合文化推进的近四年时间中,在欣喜地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不少的问题,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这些思考主要有:

1.在校教师对融和文化的引领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不仅学生都来自外省市,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少来自外省市,而融合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同时又要求教师全员参与,这就给教师的指导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虽然我们也强化了教师的培训,但地域文化的积淀非短期内能完成,因而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如何提供有效指导促进,还需要我们做出很大努力。

2.流动人口学校学生及家长的融和需要社会力量的齐心协力

上一篇:生物课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量具中英文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