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鸡兔同笼》说课稿

2024-08-08

四年级《鸡兔同笼》说课稿(精选7篇)

四年级《鸡兔同笼》说课稿 第1篇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鸡兔同笼》教学内容。下面,我运用新课标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安排“鸡兔同笼”的教学内容,之前安排在六年级重点掌握用方程方法来解决,现在下移至四年级,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此内容时,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

二、说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于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虽然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但是在理解假设法解题思路时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结合画图法,形象直观地将画图法和假设法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法的算理。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利用多媒体展台,ppt课件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画图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进行尝试、探究、自主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学法:运用“四四教学模式”课堂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老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三位一体”的“四四”课堂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我设计有四个学习活动:

①情境体验,引发兴趣;

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③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④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第一个学习活动:情境体验,引发兴趣;

利用ppt课件,从《孙子算经》中的一道古代数学趣题入手,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鸡兔同笼”的原题中数据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进行探究,因此将数据变小,出示例1。

第二个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利用ppt课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例1中的问题。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出解决例1问题的列举法和假设法。

第三个学习活动: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解决《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问题,同时介绍古人解决“鸡兔同笼”的方法。之后引出日本的“龟鹤算”,让学生比较“龟鹤算”和中国的“鸡兔同笼”,揭示“龟鹤算”其实就是从“鸡兔同笼”演变而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第四个学习活动: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在相互提醒和分享中进一步明确本课知识重点难点,将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对三位一体四四教学模式的理解。首先它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相符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接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我和我们学校“以生为本”的课堂的要求是一致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促使我这节课的设计理念始终将学生放在了第一位,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来呈现他们的思路,最后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解决此类问题。

二是四四模式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老师提供合适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学生运用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意识。老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年级《鸡兔同笼》说课稿 第2篇

【地位和作用】

思考——人教版实验教材增设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目的是什么?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什么不同?

分析——《教学用书》中指出: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之一,正是教材注重渗透思想方法,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课的教学与常规课相比,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课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编排的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但其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二、说学情

【认知分析】学生初步已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能力分析】虽说学生已经初步尝试了应用逐一列表法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外书中或者数学班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学生的程度会参差不齐,但在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与数学思维的自我提升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

1、经历和体验用不同的角度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奥数的乐趣。

2、培养学生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让绝大部分孩子掌握用假设法来解决这一相关问题。

四、说教法

综合以上的分析,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再由学生尝试着去发现规律,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数学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说学法

两点想法:

低起点: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伊始,我让学生钱的数额和张数。数据比较小,学生又有一定的情趣,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学例题时,因为有了以上的铺垫,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解决时,方法多种多样,列表凑数的、画图的、假设法、列方程解决。

巧突破:重点就放在假设法的教学上,先通过表格初步感知规律,再借助图形结合来攻破学生学习中思维中的障碍。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适度指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独立思考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六、说理念

“鸡兔同笼问题”说课稿 第3篇

1.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鸡兔同笼问题”编排在“数学广角”中, 意在借助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 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 主动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 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用代数方法解答的一般性,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2.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猜想验证和推理能力, 接触过多种解题策略;在学习方法和技巧方面, 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等方面的能力, 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发展不够均衡, 少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不够开阔, 语言表达与思维存在一定的差距等。因此, 营造轻松愉快、富有激励性的活动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 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经历猜想、验证和推理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代数方法解答的一般性。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方法的算理, 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三、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 在教法、学法上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现实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强烈探究欲望。

2.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互动, 适时点拨, 关注课堂生成。

4.评价激励:要求适度, 关注差异。

四、说教学程序

(一) 教学准备。

1.为保证课堂高效进行, 结合本课内容特点,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整合教学资源。

2.为了给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有足够的空间, 要准备答题纸、小白板。

(二) 教学流程。

1.创境激趣, 尝试体验。

笼子里有鸡和兔, 从上面看, 有3个头, 从下面看, 有8只脚, 猜一猜, 鸡兔各几只。谈话引入课题———“鸡兔同笼”。 (课件出示课本第112页主题图。) 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猜猜鸡兔各几只”激发兴趣, 引入课题。

2.自主探究, 交流建模。

(1) 弄清问题, 尝试猜测, 引出例1。引导学生读懂主题图的意思 (今有雉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鸡兔各几何。) 让学生猜猜鸡兔各几只。如果学生不能很快猜出结果, 就引导他们把题中数字变小, 出示例1:今有鸡兔同笼, 从上面数, 有8个头, 从下面数, 有26只脚, 鸡兔各几只?在猜测的基础上, 引发学生思考解题方法。此环节旨在通过“猜一猜”活动, 让学生经历猜想的过程, 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 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为下一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做好准备。同时, 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 学生逐步感受到如果总的脚数猜多了, 就要多猜鸡的只数, 少猜兔的只数;如果总的脚数猜少了, 要多猜兔的只数, 少猜鸡的只数, 从而使解决问题的思路更明了。

(2) 自主探究, 交流建模。学生独立思考后,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此时, 老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交流讨论, 并给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如果有的学生茫然无绪, 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 脚数有什么变化呢?如果设鸡有x只, 则兔有几只 (怎么列方程) ?由此即可进入猜想比较, 如果鸡有1只, 兔有7只, 脚就有30只, 与题中的26只脚相差4只。于是根据脚的总只数进行调整。如果鸡有2只, 兔有6只, 脚的总只数28只, 仍不符合题意, 类似地引导推理, 让学生根据以上思路思考, 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问题。接着各组用小白板 (或答题纸) 交流汇报解题方法。汇报时, 老师要注意要求学生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这一环节, 旨在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法体验和思考问题, 在交流辨析中逐步形成解题策略, 使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不断积累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接着在引导学生观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讲给同桌听。要求重点说解题思路和过程, 进一步感受不同方法的思维特点, 充分理解不同解题策略的思路和过程, 建立数学模型。

3.巩固新知, 回归生活。

(1) 先引导学生回归到《孙子算经》中的原题, 选择最快捷的解决方法, 并在小组内交流订正。接着引导学生学例1后的阅读资料 (即“抬脚法”) 。此环节的设计, 不仅是对解决此类问题策略的巩固, 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 体会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 接着用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先在小组内说说它们与例题的相同之处 (题中什么相当于“鸡”, 什么相当于“兔”) , 并选其中一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特别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 最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题A.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五角的硬币共27枚, 价值5.1元, 1角和五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题B.运动会上, 有8张球桌共22人正在进行单打、双打乒乓球比赛。单打的球桌有几张?双打的球桌有几张?

题C.六一班一共38人到公园玩, 共租了8条船, 大船乘6个人, 小船乘4人, 每条船都坐满了。大船小船各租了几条?

在此环节中, 通过列举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事例, 让学生感受“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既巩固了解题模型, 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鸡兔同笼问题”的价值,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 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全课小结, 感悟深化。

(1)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 有哪些感悟和困惑?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感悟解题的方法和建模过程, 深化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假设和列方程为主, 凸显两种解题方法。

六、说教学评价

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评价是课堂活动, 特别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课堂活动得以高效、生动进行的催化剂。因此, 本节课在教学评价上我考虑着重体现以下几点。

l.评价的激励性:让评价能触动学生的心弦, 唤起学生内心的激情, 建立自信。

2.评价的及时性:在学生讨论、交流、协作解决问题时, 通过观察, 就个别或整体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做出及时的评价。

3.评价的差异性:关注个体差异, 鼓励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和成长体验, 即使是学困生也一样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4.评价的多元性:除教师评价外, 课堂中适当引入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

四年级《鸡兔同笼》说课稿 第4篇

一、说教材

《鸡兔同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三节。本节安排1个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1.读懂古算题;2.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技能;

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对祖国文明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信心。

三、说学情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培养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激情。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方程的思想;

(2)能整体地系统地审清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能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4)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1)本课是在学生已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有了足够的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学过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的。

(2)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想象、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采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精讲释疑――巩固提升”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实际问题、古代的趣题,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所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动脑思考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五、说教学程序

(1)教学媒体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鸡兔同笼”、“以绳测井”等一系列图片、动画。

2.课前让学生准备细绳一条,以使他们体会什么是三折、四折等。

(2)设计思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动脑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路人;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大脑去亲自探索,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教学流程

鸡兔同笼说课稿 第5篇

说教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从读懂教材这一角度来看,在本课教材中呈现了2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通过猜想举例、列表法、假设法来解决问题。其中,第一种是列表法,第二种是假设法。

在导读单上我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格式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还设计了一个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想出画图的方法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假设法。而且在后面相应的练习、复习中,相关的题目也都让他们尽量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运用这种基本的解题策略解题。这一课时是作为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化繁为简的解题思路。

说学生:

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他们已初步接触了一些解题策略,但是对于假设法他们还是第一次认真接触,所以这里会有难度。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培养。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理解的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并会应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难点: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说教具:

本课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了课件,导读单。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交流等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尝试、探究、调整、交流等等。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说教学过程:

1、课前让学生搜集了一些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著作资料,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古代的在数学方面的成就。

2、情景引入

在开课时,我说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大脑创造了许多伟大奇迹,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四大发明,其实在数学方面也有突出贡献,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1500年前,学习《孙子算经》一书中的鸡兔同笼这一数学问题。同时揭示课题:鸡兔同笼。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尝试、探究

接着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要求学生说出解决的思路即可。紧接着的新授部分,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与调整,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各种不同的法的优劣所在,并重点介绍假设法。

4、巩固,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又重点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鸡兔同笼相类似的地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构建这一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5、课堂延伸

我让学生课外继续探讨《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作为这一课的课堂延伸,既使整堂课前后照应,又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从整体上来讲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体现在:

1、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在课堂上及时渗透化繁为简的解题思路。

2、同时通过导读单提前预习为本节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尝试着用猜一猜和列表法来解决问题,给假设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介绍假设法时很轻松的就进入课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3、对鸡兔同笼这一数学模型的构建学生掌握不太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怎样的问题适合运用列表法,什么样的适合假设法,能够一目了然,并能选择科学、合理的应用恰当的方法加以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说课稿 第6篇

一、说教材

《课标》中指出: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本课的教学与其它解决问题的课的区别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编排特点:

1. 注重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教材从数据较小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体现了学生从猜测到用“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表达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同时感受古人巧妙的解题思路。

3. 拓宽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明确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学生

鸡兔同笼”问题,思维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智力水平属于中下的学生来说更是不易。但是有一些学生在课外书中或在奥数班里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的程度会参差不齐,而一部分学生对于解方程的基本功比较差,有一定难度。三班的学生思维不够灵活,学习起来会有难度,四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敢想,但很多学生不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组经验和合作能力,教学效果会好于三班。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各种方法解决此问题的优劣。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

我本着“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的目的,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的原则,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法,并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的学为主导。这也是我们的科研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研究”所要求的留有空白和师生对话所要求的。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利用课件,从《孙子算经》导入课题。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环节:学生尝试探究

出示例1,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教师首先要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种种情况,真正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习惯,分析可能产生的差异。根据两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6种解决问题方法的预设。

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是宝贵的资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成,根据学生的思考来研究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的问题导学,以学生为主。

解答《孙子算经》的原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带有普遍性,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古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第四环节:联系生活,应用练习。目的是让学感受《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环节:总结归纳,畅谈收获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恰当地给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考,如在学生能够自己想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六、说板书设计:板书以假设法和列方程为主,凸显两种解题方法。

通过本次的网络研讨活动,使我对数学广角的教学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1、“数学广角”不等同于“奥数”。

“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 “奥数”教材中才出现的内容,比如“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抽屉原理问题”等等。但是数学广角不等于奥数,它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些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广角”要面对全体学生。

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相思维难度要大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智力水平属于中下的学生来说更是不易。在学习“数学广角”这部分内容时,要跟学习其它内容一样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教学都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鸡兔同笼”探究活动方案 第7篇

活动一: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人,每组制作一个统计表,分组讨论列举出各种方案,并在表中记录.

方案(一) 若鸡的只数为1,根据头的总数是35,得兔的只数为34,则腿的总数为138,不符合题意;若鸡的只数为2,根据头的总数是35,得兔的只数为33,则腿的总数为136,不符合题意;……一直到找到符合条件的那一组值.

方案(二) 若鸡的只数为1,根据腿的总数是94,得兔的只数为23,则头的总数是24,不符合题意;若鸡的只数为2,根据腿的总数是94,得兔的只数为45/2,则头的总数是49/2,不符合题意;……一直到找到符合条件的那一组值.

当然还可以从兔的只数的角度讨论制作表格进行列举.

【活动小结】

用列举法(列表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虽然比较繁琐,工作量比较大,但是从长远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分类思想,也为后面学习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和概率等知识奠定基础.

活动二: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班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每个小组内都准备了若干个鸡、兔玩具模型(学生自备,数量足够组内使用):

1. 取部分鸡、兔模型作为实验组,统计实验组中的头与腿的数量.

2. 选取与实验组模型总数相同的全鸡模型对照组a和全兔模型对照组b,分别统计a、b组中头与腿的数量.

3. 比较三组数据,探究头数与腿数的数量关系.

4. 分别卸下每只鸡模型一条腿、每只兔模型两条腿后,统计各组中的头与腿的数量,探究数量关系.

5. 综合比较以上所得数据与结论,探讨“鸡兔同笼”问题的计算方法.

【活动小结】

通过活动不难发现,题目中存在这样两个等量关系式: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头的总数1

鸡的只数×2+兔的只数×4=腿的总数2

2- 1×2得:兔的只数=1/2(腿的总数- 头的总数×2);1×4- 2得:鸡的只数=1/2(头的总数×4- 腿的总数);2÷2- 1得:兔的只数=1/2腿的总数- 头的总数.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既锻炼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又为同学们学习等式的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做好铺垫,同时也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小学算术方法的合理性,把算术方法与方程思想有机结合起来.

活动三:

分组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这个问题.

方法1我们可以采用列方程的办法:设其中的一个量为未知数,另一个量也用含有这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答即可.

设兔子的数量为x只,鸡的数量为(35- x)只,那么可以列出方程2x+4(35- x)=94,解这个方程得x=12,即兔子有12只,鸡有23只.

方法2我们也可以采用列方程组的办法:设两个未知数,根据题目中两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

设笼中有x只鸡和y只兔,这样可得方程组:

1×2得:2x+2y=70,3

2- 3得:2y=24,所以y=12.

把y=12代入1得x=23.

于是得到方程组的解:

【活动小结】

解决像“鸡兔同笼”这样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既可以用我们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也可以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答时,关键是根据条件列出反映全题题意的两个等量关系式,继而求解.

活动四:

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分组讨论并设计出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指出问题中什么量相当于“兔”,什么量相当于“鸡”.

下面是节选学生设计出来的问题:

1. 男孩子戴的帽子是蓝色的,女孩子戴的帽子是粉色的. 在男孩子看来,天蓝色的帽子与粉红色的帽子数量相同;在女孩子看来,天蓝色的帽子比粉红色的帽子多一倍,男孩、女孩各有几人?

2. 一些2分和5分的硬币,共值2.99元,其中2分硬币个数是5分硬币个数的4倍,问5分硬币有多少个?

3. 从甲地至乙地全长45千米,有上坡路、平路、下坡路. 李强上坡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平路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从甲地到乙地,李强行走了10小时;从乙地到甲地,李强行走了11小时.问从甲地到乙地,各种路段分别是多少千米 ?

4. 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 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

5. 甲茶叶每千克132元,乙茶叶每千克96元,共买这两种茶叶12千克.甲茶叶所花的钱比乙茶叶所花钱少354元. 问每种茶叶各买多少千克?

6. 甲、乙两地相距12千米.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在停留半小时后,又从乙地返回甲地,小王从乙地到甲地,在甲地停留40分钟后,又从甲地返回乙地. 已知两人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4小时后,他们在返回的途中相遇. 如果小张比小王每小时多走1.5千米,求两人的速度.

7. 某学校有12间宿舍,住着80个学生.宿舍有A、B、C三种型号:A型号的每间住8个学生,B型号每间住7个学生,C型号每间住5个学生. B型号的宿舍最多,问这样的宿舍有几间 ?

8. 某车间有28名工人,生产一种螺栓和螺母,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螺栓12个或螺母18个,要求一个螺栓配两个螺母,应分配多少人生产螺栓、多少人生产螺母,才能使螺栓与螺母恰好配套.

【活动小结】

上一篇: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下一篇:毕业班教师会数学教师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