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端午节习俗

2024-07-23

北方端午节习俗(精选12篇)

北方端午节习俗 第1篇

北方端午节吃什么:吃五毒饼

北方端午节吃什么 北方端午节的习俗食物盘点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者,初也,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粽香总会如期飘荡在五月端午这一天。无论风雨,不管磨难,祖祖辈辈怀念祭奠,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端午节除了人们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还有丰富的食俗。

1、北方端午节吃什么――吃五毒饼

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

2、北方端午节吃什么――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北方端午节吃什么――吃黄鳝

3、北方端午节吃什么――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4、北方端午节吃什么――吃大蒜蛋

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北方端午节吃什么――吃茶蛋

5、北方端午节吃什么――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6、北方端午节吃什么――吃打糕

吃打糕端午节是南方端午节吃什么 南方端午节的习俗食物盘点

北方端午节习俗 第2篇

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说来,粽子具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功效。

同时也要强调一下,粽子清香糯滑,黏度高、不易消化,吃多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不好的人尤其注意控制食量。

2.端午节挂艾叶菖蒲

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3.端午节佩戴香包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佩香囊,聚香凝神、避邪驱瘟、襟头点缀。

朝鲜族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第3篇

端午季节是一年当中阳气最强的一天, 之所以成为农耕社会祈盼丰收的日子。据“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书记载, 古代马韩时期朝鲜族先人“常以四月初八和五月端午祭鬼神, 歌舞饮酒, 尽夜无休, 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 昂首顿足, 相应节奏……”, 主要是拜天地和山川之神, 祈祝当年庄稼获丰收。

“端午”意为“初五”, 当天日出之前, 人们便相约到野外采集艾蒿, 编辫阴干, 日后作药或熏蚊驱虫之用。制作传统食品打糕是节日的重要内容, 与平时制作打糕不同的是, 端午节的打糕还添加象征健康、幸福的艾蒿, 所以吃起来格外香。

节日的民间歌舞、体育竞技活动主要有说唱盘索里、跳假面舞、踏青歌舞、荡秋千、踏跳板和摔跤等。下面就分别予以介绍。

一、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踩露水、挂桃树枝、艾蒿:朝鲜族传统民俗认为五月是瘟疫开始的季节, 端午早上的露水有驱瘟辟邪的功效, 所以要早起在户外踩踩露水。当天日出之前, 人们便相约到野外采集艾蒿, 编辫阴干, 日后作药或熏蚊驱虫用。用桃树枝、艾蒿、蒲草扎成小捆, 悬挂于门楣、中堂。也是避瘟疫, 驱邪气, 顺顺利利之意。

采艾蒿、益母草等药材:端午节清晨, 妇女们相约到野外采艾蒿和益母草, 也是一种端午节的习俗。因为益母草和艾蒿都是中药材, 在端午时节采集的药效最佳。端午节采集后阴干的药蒿, 主要治疗肝炎、高血压、中风、腹痛、湿疹、骨外伤、扁桃体炎、腰痛病、痔疮等疾病, 还有净血作用和杀菌、镇痛、驱虫等多重功效。

制作端午符籍:端午节的时候为了当年能够消灾避邪, 民间有写端午符、制作天中符籍、蚩尤符籍的习俗。

姑娘用菖蒲汤洗发:端午节姑娘用菖蒲水洗发, 用菖蒲根茎做成的菖蒲头簪别在头上, 意在避邪。端午节清晨, 朝鲜族妇女起早采生菜叶或菖蒲叶上的露水当化妆水, 目的是为了美白和脸上不长癣, 再用煮菖蒲水洗脸、洗头, 还有喝煮菖蒲汤的习俗, 据说用煮菖蒲汤水洗头, 就有防脱发并壮发润发的功效, 喝下煮菖蒲汤水还有利于健康。另外还有端午粧的习俗, 那就是取菖蒲根茎做头簪, 头簪上还要写上“福”字或“寿”字, 目的就是驱邪、祈福禳灾。男人们把菖蒲根系在腰带上, 为的是驱邪禳灾。

嫁果树习俗:端午节到来的时候, 许多农户和果农有奇特的习俗, 那就是果树的树杈间夹上石头, 此举叫做“嫁果树习俗”, 这样做的理由是在果树开花结果之后, 防止树杈太密, 树上的果实不充实, 目的是让果树长得更壮实, 果实长得又大又好, 祈求果树丰收的美好心愿。

互送端午扇习俗:每年到端午节时分, 炎热的暑期已经开始, 朝鲜族民间就有亲属和朋友之间互送祛暑端午扇的习俗, 这一习俗来源于古代朝鲜王宫里端午节臣下给国王赠端午扇的习俗, 意思是让亲朋好友平安度过炎热酷暑的夏季, 平安健康地度过难熬的酷暑。

二、端午节的主要饮食

吃打糕和米糕:打糕, 是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风味食品之一。如今, 凡逢佳节或红白喜事, 每家都用打糕来招待亲朋好友。

蒸糕:是米糕的一种, 用大米、糯米和小豆等制成的一种食品。蒸糕分为白雪糕、小豆蒸糕、枣蒸糕等多种。

吃车轮糕、药糕:据《东国岁时记》记载, “五月初五清晨采来新鲜的艾蒿洗净蒸熟之后, 加上白米粉搅拌均匀, 活好的面团儿略带青绿色, 再放入锅里蒸熟捏成车轮形状的米糕。”这个习俗就是吃车轮糕习俗, 车轮糕也叫水濑糕。

酿造青梅酒、喝青梅酒:五月端午节时节正是采青梅的时候, 采来的青梅去掉果蒂, 放进坛子之后再放入一半的冰糖, 然后注入白酒, 加至八九份满即可, 盖上瓶盖, 放置阴凉处, 半年后可以饮用。青梅酒味道酸甜, 饮用后能刺激唾液腺分泌较多的腮腺素, 腮腺素可促进新陈代谢, 延缓衰老, 让女性面色红润, 肌肤光泽, 因其具有明显的“回春”作用, 因此, 常被称为“返老还童素”。

醍醐汤:备好乌梅肉、草果、白檀香、砂仁等细末配适量蜂蜜和水文火熬10-12小时, 熬成膏状, 装在瓷罐中存放。端午节时候, 气温逐渐炎热把适量药膏放入杯, 再兑入适量水和冰饮用, 是夏季里具有解渴、健胃、止痢、消夏解暑功效的传统健康饮料, 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饮食之一。

三、端午节的传统游戏、体育竞技

荡秋千游戏: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历史悠久。从文献上看, 朝鲜人荡秋千最晚也起源于十三世纪。每逢端午节等节日聚会, 人们便会看到成群结队的朝鲜族妇女, 聚集在参天的大树下, 或高耸的秋千架旁。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朝鲜族妇女, 在人们的欢呼、叫好声中荡起了秋千, 她们一会腾空而起, 一会俯冲而下, 尽情地欢乐, 长长的裙子随风飘舞, 大有飘飘欲仙之感。

踏跳板游戏:跳板运动是一种健康的传统体育运动, 历来深受朝鲜族人民的喜爱, 参加跳板活动不但需要胆量, 而且需要智慧和技能。观看跳板活动则会令人赏心悦目, 拍案叫绝。跳板的跳法也多种多样, 多姿多彩。

摔跤等竞技类比赛:摔跤是朝鲜族从上古时期传下来的民俗运动之一, 是朝鲜族男子的传统运动项目。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时, 妇女进行秋千比赛, 而男人们则要进行较量力量摔跤比赛。

四、端午节的民间歌舞活动

说唱盘索里:盘索里是朝鲜族的说唱音乐, 产生于18世纪。因盘索里是在广庭大众面前演唱的歌曲, 再加富有叙事性和丰富的表演特色, 自古以来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歌舞表演类活动。

踏青歌舞活动:农历五月初是漫山遍野万物复苏, 树木吐绿, 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盎然春意。自古以来朝鲜族先人们在五月端午节欢聚在一起, 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欢声笑语尽情踏青歌舞。

跳农乐舞:农乐舞以“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 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 参加表演的《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演员参加表演。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 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艺术。

朝鲜族端午节习俗属于保留比较完整的传统的民间节日习俗,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一个民族的民间习俗, 最能反映整个民族的民族信仰、民族心理, 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综合。可是随着现代大众媒体活络和人民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 朝鲜族端午节节日习俗这种民间文化活动在群众生活中的地位逐渐缩小, 尤其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更是可有可无, 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渐渐失它特有的“市场”, 大有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

国外端午节习俗 第4篇

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都会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是在水中健壮的游泳。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每逢端午节,插菖蒲、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与中国的意义大不相同了。中国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和举行赛龙舟活动的;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至于为什么端午节定在5月5日,或许是从中国传过来变了样也未可知。虽说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意义已不相同了,但中日两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就说端午节吧,中国有插艾蒿避邪风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说;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有挂鲤鱼旗的风俗。所以我们在日本过端午节嚼“粽子”,也是越嚼越有味。

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使江陵市这一民间节日成为它文化的标志,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遗产。

北方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第5篇

纪念屈原传说使粽子成为端午节最著名食物,龙舟竞渡是端午最大的娱乐活动,其间鼓声震天动地,万人欢呼雀跃,情趣盎然

唐、宋时代,端午节是大节。清代甚至成为三大节之一,与新年、中秋并列。所以,端午风俗异常丰富。它有两大特点值得关注,一是辟邪性质,一是色彩斑斓。

采集百药最能体现端午辟邪实质。人们认为此时阳气极盛,药性也最强,鲜绿芳香的艾草和菖蒲是首选。把它们悬挂在门窗之上,或者煮水沐浴,让人心旷神怡。艾草还用来熏烟防病。

端午节时值仲夏,有两种应时花卉,一个是鲜红的石榴花,一个是花色多样的蜀葵花,据说都能辟邪。人们把它们和绿色的艾草、剑形的菖蒲叶都看作端午节的瑞草,集中插在花瓶里。既美观,又能符合节日特殊需要。有的女性用石榴花插在头发上,也很漂亮。

还有很多人工制品以补自然之不足。巧手的女性把五种颜色的丝线合成一股,叫五色线,缠在孩子手腕,祈求孩子健康成长。还制作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香囊,里面包着具有药性的香料,挂在家人身上,既卫生,又美丽。

端午节食物非常讲究,尤其注重色彩。水煮大蒜是颇具药效的节日食品,现在农村依然常见。当然,普遍流行的还是粽子。南方粽子多是肉馅, 北方粽子多是豆沙馅或红枣。加上纪念屈原传说的烘托,粽子成为端午节最著名的食物。这些是白色食物。其实,端午食物还有青团,就是用艾草汁液和面,包豆沙。这是绿色食物。高邮人吃苋菜、咸鸭蛋等“十三红”,绍兴人吃黄鱼等“五黄”。端午食物如此强调色彩,是其他节日所没有的。

端午节娱乐活动也很多。大人采药的时候,孩子则采茎杆坚韧的草,互相斗草。有些地区则打石头仗,成百上千的人分成两队,互相投掷石头。乱石横飞,惊心动魄。战胜方据说当年能获丰收。因此,虽然高度危险,但人们乐此不疲。目前的龙舟竞渡是端午最大的娱乐活动,其间鼓声震天动地,万人欢呼雀跃。加上抓鸭子、潜水捞钱等游戏内容,情趣盎然。

端午节寄托着民族情感,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端午节习俗活动,使端午节成为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绚烂迷人的瑰宝

现代人提起端午节可能首先想到屈原,这主要是历代知识分子文化传播的结果。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在汉代基本定型。东汉人应劭《风俗通》最早把纪念屈原当作端午竞渡的起源:“屈原于是日(五月五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东晋的《世说新语》和南朝的《续齐谐记》又把角条(粽子)看作是纪念屈原的祭品。端午节的屈原传说是一种人们对节日习俗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向往,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然,纪念屈原并不是端午节的全部内容。因地域差异,各地端午节的内容也略有不同,除祭祀屈原外,也有纪念伍子胥以及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种活动。最初的粽子外缠五色线,还加上楝树叶,本意是辟邪,与防止水族偷吃没什么关系。江绍原《端午竞渡考》认为竞渡本来是驱瘟、送灾的社区公共卫生活动。屈原传说附会到端午习俗中,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崇敬,但祭祀屈原并非端午节的全部内容。

宋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录当地端午划船比赛活动:“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灾。”明人杨嗣昌《武陵竞渡略》说:“竞渡事本招屈……”,而民众“划船不独禳灾,且以卜岁,俗相传花船赢了得时年”。当然,知识分子、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方式把屈原传说注入到了民众思想之中, 这是目前屈原传说流行的原因。

人们出于移风易俗目的和提升节日文化的爱国主义内涵改造端午节,使端午习俗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更为生动的习俗活动,同时,各地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端午节习俗活动,使端午节成为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绚烂迷人的瑰宝。

南北方过端午节的习俗 第6篇

南船北马。赛龙舟是南方独一无二的过节习俗。随着船头鼓手或快或慢的鼓点,整条船的龙舟手边吆喝边舞桨,恢宏的气势足以震出远山的回响。你追,我就赶;争先恐后的豪气在怀,彼此都不相让。

北方:“踏柳”

古时,河北赵县的端午节,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而发展到现在,端午吟诗的习俗依然存在,只是缺少了到城外宴饮赋诗的雅兴。

现在有些地方举行大规模的端午爱国诗文征稿活动。大家聚集在一起交流感情,吟诵爱国诗文。

★ 关于过端午节的习俗

★ 南北方过端午节的习俗

★ 端午节习俗作文250

★ 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 端午节习俗作文

★ 端午节花草习俗

★ 过端午节作文

★ 过端午节日记

★ 过春节习俗作文

北方端午节习俗 第7篇

“好吃不过饺子”,一般在北方立冬都是要吃饺子的,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立冬的时候,北方新闻中报道最多的就是饺子馆爆满了。

在东北地区,牛羊肉是比较常见的食材,所以,在饺子的种类上,大家这个时候比较常吃的是羊肉馅、牛肉馅的饺子。牛肉通常搭配圆葱,因为圆葱强烈的气味与牛肉搭配起来,使人几乎尝不到牛肉的膻味,也感觉不到圆葱的辛辣味道,与羊肉比较经典的搭配是冬瓜,两者一荤一素,一温一寒,相得益彰。对于不喜欢牛羊肉的人来说,猪肉馅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虽然可以和猪肉搭配的食材举不胜举,但是最著名的就是和大葱搭配了,除了喜欢猪肉大葱的经典搭配之外,猪肉与圆白菜的搭配可补骨髓、润脏腑、益心力、壮筋骨、利脏器、祛结气、清热止痛,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

北方立冬吃什么

1、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北京立冬都会做倭瓜馅儿的饺子,老北京的生活中倭瓜是一种的当家菜,现在很多北京人,尤其是依然生活在平房中的北京人,依然保持着在家里种倭瓜的习惯。这种倭瓜馅儿,传统的做法是要用夏天的倭瓜,存放在家里,经过长时间的糖化后,立冬时做饺子馅儿。

立冬吃饺子馅料有讲究。因为目前天气总体干冷,大部分朋友可以选用牛羊肉这类温补驱寒的食材做饺子馅。如果您担心补过头,可以适当放些萝卜、芹菜或木耳等清淡去燥的食材来进行营养均衡。

(1)胡萝卜羊肉饺:推荐胡萝卜羊肉饺,其主要是有着改善胃病,治脾胃虚冷是很有帮助的。胡萝卜性温,可调补中焦和肠胃等。而羊肉补气养血,温中暖肾。非常适合气血虚,胃寒的患者。冬至吃饺子,这是不错的一个选择。

(2)洋葱牛肉饺:洋葱可以健胃消食、平肝、润肠、利尿、发汗。牛肉性温,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如果出现手脚冰凉、肠胃不好等,这个饺子也是不错的。

(3)白萝卜猪肉黑木耳饺:黑木耳性平,可补气血、益肾、通便,现代研究发现能降低胆固醇和血黏度。白萝卜顺气健脾、消食化痰。猪肉性平,补虚增气力。与胡萝卜羊肉饺或者洋葱牛肉饺相比,这款饺子有着健胃消食化痰等功效。

2、火锅

寒冷冬季又怎么少得了热腾腾的火锅呢,北方人出了酷爱吃面食外,火锅也是必不可少的标配。

(1)老北京涮肉:北京涮锅讲究铜锅炭火,汤底澄清,只需加入姜片、葱段等。炭火烧得锅里清汤滚热,拿着筷子夹着红白相间、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汤里这么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将料里那么一蘸,入口即化,酱香肉香合二为一,吃到最后,胃里暖热,锅子热腾腾,而手里这酱还是冷的,这才地道。

北方端午节习俗 第8篇

1. 部分特色产业布局分散, 规模偏小。

宁夏部分特色产业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 规模化程度只有25%左右, 批量小、集中度低、管理粗放, 使一些加工企业因缺乏原料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影响了发展的积极性。另外分散经营问题十分突出, 不能实现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 致使产量低, 产品质量不高, 经济效益差。清真牛羊肉产业由于规模养殖少, 分散养殖成本高, 加之加工能力过剩, 致使现有的龙头加工企业原料严重不足, 无法承接国内外批量订单, 双向影响加工和养殖效益。

2. 龙头企业不强, 带动力弱。

随着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逐年增长, 区内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能力低、带动力弱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严重制约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一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 产业层次低。如马铃薯产业95%以上都是家庭作坊式加工, 在3 000多家加工企业中, 加工能力达到500吨以上的企业只有146家。由于加工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 产品单一粗放、附加值低, 深加工产品基本没有开发, 经济效益偏低。脱水菜、优质粮、牧草等产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龙头企业少、加工能力弱。如枸杞只有“宁夏红”独领风骚, 枸杞的加工转化率仅为15%, 85%的枸杞仍以干果形式出售, 影响了枸杞产业整体效益的增长。奶业也只有“夏进”一枝独秀。其他产业突出的龙头企业也寥寥无几, 加工转化能力有限。三是龙头不强, 资金不足。全区农业产业上市公司只有一家 (还是搭车上市) , 市场融资能力差, 严重影响生产发展, 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经过多年发展, 我区已经形成了如夏进、宁夏红、西夏王、绿海、天启、贺兰山牛羊肉集团等一批初具规模的加工龙头企业。除个别外, 大多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 加工能力受到制约, 产品产不量小, 市场份额低, 后劲不足。

3. 产业链短, 标准化生产不够, 最大经济效益得不到实现。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水产品, 红枣, 硒砂瓜等农产品缺少加工, 还停留在出售原始产品阶段。马铃薯、奶业、葡萄、牧草处在粗加工初级阶段, 保鲜、冷藏、深加工还基本处于空白, 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手段, 生产全过程技术落后, 标准化技术的组装配套不够, 不能实现优质生产、集约经营。标准化程度不高, 枸杞标准化生产只是在主产区推广力度较大, 而在其他区域推行乏力, 奶产业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 马铃薯、葡萄、牧草产业、苹果等标准化或机械化生产还有较大的差距。全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平均标准化程度30%左右, 与发达地区市场消费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4. 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开放式发展不够, 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统一的大市场观念和格局还没有形成, “贸”和“销”的文章还没有做够做深。由于产业引导管理不够, 市场开拓工作滞后, 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平台, 营销网络松散, 市场主体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利益传导受阻, 产业过程封闭循环, 内部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具关联性产业处于“闭门造车”状态, 没有充分利用外界资源, 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加工企业只是局限于加工本地的原料, 或封堵外部企业进入, 本地企业一年中停产的时间有1/3~2/3, 造成大量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市场规范缺乏, 没有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 企业间压级压价或哄抬价格的现象时有发生, 损害农民利益, 影响产业发展。

三、宁夏穆斯林用品产业化对策

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宁夏国际国内知名度。

缺乏宣传大大阻碍了宁夏清真用品产业国际化的进程, 宁夏应加强自身宣传, 以自己特色清真用品产业为主, 多进行国内省际及国际方面产业规划技术交流, 多办展览会博览会, 吸引外商企业到宁投资。加快发展与中东和东南亚穆斯林国家的经贸技术合作与文化交流, 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形式的国内外投资贸易洽谈活动, 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和项目向我市集聚;依托义乌市场优势, 发挥“窗口”作用, 努力扩大吴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注重引导企业对外发展。依托文化视角提升产业层次。通过宣传, 更多地请进来, 鼓励我市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深度挖掘“清真”资源, 利用好“四个中国号”地域品牌,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2. 健全基础设施, 加快发展便利交通, 改善货运流通。

加快健全基础设施, 完善宁夏至外省特别是重大城市的货运交通, 为宁夏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3. 重点开展穆斯林用品产业项目,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加快推进一批引领清真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 如“两馆一中心”、“国际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工业园”、“清真产业现代物流园”、清真美食广场、清真美食一条街等。同时抓好项目的论证、制作、储备和开发。大力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清真企业开展合作, 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

4. 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增强产业的带动力。

一是通过扶持提高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二是延长产品链, 提高资源转化的能力;三是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提高核心竞争。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壮大特色龙头企业。立足构建大产业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按照“择优扶强”的原则, 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予以倾斜, 通过资本运作、产业重组、技改扩建、商标保护等具体措施, 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 鼓励优势产业链中的企业横向整合, 实现资源、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的共享。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资本结构多元化、具有名牌产品的市场优势、能带动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显著提高行业规模经济水平和大抓强、小抓特的产业发展层次, 发挥更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5. 突出抓好企业技术进步,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企业新产品研发费用投入,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帮助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联盟和技术研发中心, 追踪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 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大力发展资源深度加工, 延长产业链,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资源消耗,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产业总体水平, 通过竞争效应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动态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6. 突出抓好特色园区建设, 加快构建产业发展的集聚平台。

以银川德胜清真食品工业园、吴忠金积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园等产业园区为平台, 合理规划产业集群。鼓励各市县与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沿海地区和中央直属企业, 合作共建产业园, 承接组团式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区搭建中阿双方永久性的经贸合作新平台优势, 建设中国 (宁夏) 穆斯林国家青年创业园、中国 (宁夏) 穆斯林国家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国际工业园, 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加工中心。利用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特区内的综合保税区运行产生的极化作用和辐射效应促进国内外资源向宁夏集聚。

7. 突出抓好品牌建设, 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

积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品品牌和穆斯林用品品牌, 引导和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国内名牌和国际知名品牌,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使国内外广大穆斯林群众了解“清真在宁夏”。加快建设宁夏国际 (银川) 穆斯林小商品城和义乌 ( (银川) 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展厅暨物流配送中心, 主动引导、承接东部地区穆斯林贸易市场转移, 鼓励国内外客商来银采购。支持宁夏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到区外、国外兴办企业、发展连锁店, 开设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展厅暨物流销售配送中心, 不断扩大境外销售中心网点布局, 加快直销市场培育, 增加我区产品在穆斯林朝觐经济的市场份额。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形式的国内外投资贸易洽谈活动, 发展与中东和东南亚穆斯林国家的经贸技术合作, 突出抓好品牌建设, 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

摘要:地方行政立法和少数民族习俗的保护之间的关系, 须视不同的习俗而定。地方行政立法之于有的习俗之保护, 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之于另外一些习俗之保护, 可能则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之于某些习俗之保护, 可能则既不是必要条件, 也并非充分条件。所以, 对于北方少数民族习俗的保护, 各地方可能既须行政立法, 也更须审慎立法。立法太多, 太滥, 可能反而不利于少数民族习俗的保护。以宁夏穆斯林用品市场的规范研究为出发点, 完全可以得出以上结论。

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地方行政立法

参考文献

[1]吴俊.清真食品经济[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2]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端午节习俗诗话 第9篇

祭屈原端午节的由来有六说(屈原说、祭龙说、伍子胥说、懋(mào)日说、夏至说、玄宗生日说),其中屈原说是民间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因受到妒贤嫉能的上官大夫靳尚的诽谤,被楚怀王疏远。后来,屈原由于坚持“联齐抗秦”的主张,又遭到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袖、公子子兰的陷害,遭到流放。他忧国忧民,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深为爱国诗人屈原鸣不平,对昏君奸臣进行了无情鞭挞。

赛龙舟端午的龙舟竞渡,是起源于我国民间的一项有趣的传统体育活动,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为证:“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也与屈原有关。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在这里驾船把饭装到竹筒里,投到江中祭屈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初五,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历代吟咏粽子的诗词不少。如唐明皇诗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姚合诗云:“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诗云:“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据史载,明弘治年间,出现用芦叶包裹的粽子。清乾隆年间,有火腿粽问世。如今,各种风味的粽子,已成为四时的美味小吃,备受世人的青睐。

插艾蒲以艾草、菖蒲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源于古代端午节采集草药的习俗。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菖蒲作用类似,民间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间称为“蒲龙艾虎”。此俗在诗词中常有描述,如“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明·庄昶),“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殷尧藩)。

避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蛇、蟾蜍、蜥蜴等五种有害于人的毒虫。端午节,民间有挂五毒图于门户及在儿童手臂或身上佩戴五毒形象饰物的习俗,还在耳、鼻孔涂抹雄黄酒,意在避毒虫病害,以求平安。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进入夏季时除害灭病的美好愿望。

北方小年习俗 第10篇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小年是整个春节的序曲,一过小年就感觉春节真正来了。那么,北方小年习俗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祭灶王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代表了一家人团团圆圆。

扫尘

按照传统习俗,“小年”这天,要将家中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以一番新的气象迎接新年的到来。“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剪窗花

小年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早年,当然一切也是为了过大年服务的。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

贴灶神画像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请神。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洗浴剃头

过小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贴春联

北方小年习俗 第11篇

1、扫尘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尘日”。

2、贴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自然为家中增添不少喜气。

3、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4、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5、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6、吃饺子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7、吃糖瓜、饴糖、麻糖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8、吃火烧

北方春节有什么习俗 第12篇

1、祭祀。在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准备好贡品祭祀已故的亲人,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希望他们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风顺。

2、贴春联。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

3、扫旧。新春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又有扫除晦气之意。

4、贴挂贴。过年贴挂贴(又叫桃符)和贴春联一样,五颜六色的挂贴给春节增添了喜庆。

5、贴年画。北方人喜欢在春节时张贴年画,给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6、守岁。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7、放鞭炮。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8、拜年。北方人有晚辈给长辈拜年的习俗,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小辈们三五成群地到长辈那里拜年问好。

9、扭秧歌。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不管男女老少组织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扭秧歌拜年,场面十分热闹。

10、过年当天男人贴春联,女人在准备各种美食,贴春联之后,在祖先的排位前面摆放水果,菜品,糕点,筷子,来缅怀先人。

11、晚上家里的人不会去串门,在家守岁,包饺子,等待12点的钟声,放鞭炮,以示庆祝新年的到来,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迎接死去的列祖列宗回来一起过年,鞭炮为列祖列宗引路的说法。开始吃新年的第一顿饺子,争取在新的一年里第一时间抓一个好彩头。每个人都要喝一点酒,寓意一年当中衣食无忧。

12、睡觉不要脱衣服,代表一年不会一无所获。灯都要亮,代表一年红红火火,亮亮堂堂。

13、每逢祝寿,尤其是给老年人祝寿,人们都喜欢送寿桃,以此来预祝过生日的寿星健康、长寿。这个送寿桃祝寿的习俗据说是从孙膑开始的。传说,孙膑18岁时就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一晃十二年过去了,孙膑在师傅那里刻苦学习,废寝忘食,甚至从来没回过一次家。五月初五那一天,孙膑突然想起来,今天是母亲的生日。老母亲已经有八十高龄了,天天盼着儿子回家。十二年没见面了,不知母亲身体如何。再说孙膑的家里,这天大摆酒宴为老母亲庆寿。老母亲见全家人唯独少了一个孙膑,心里难过便哭了起来。正当一家人劝慰母亲时,孙膑回来了。孙膑看见母亲那因为思念儿子憔悴的面容,心里难过极了。他赶忙从怀里捧出师傅送的桃送给母亲说“今日告假回来,师傅送我一个桃孝敬您。”大家看见孙膑的母亲吃了桃以后,变得健康年轻了,纷纷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甚至是一般亲朋好友过生日的时候,送上寿桃,表示衷心的祝福。

14、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我国民间都盛行舞狮。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舞狮子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

北方过年习俗

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是家家户户的扫除日。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又有扫除晦气之意。

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豆腐是春节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炸豆腐、豆腐盒子、制作豆腐茧等菜肴均需要豆腐。

杀年猪

腊月二十六,杀了年猪,除了腌制咸腊肉,剩下的都挂在仓房里。快过年时拿回屋子里,“缓”一宿。烀肉时用一口大锅,底下烧柴火,慢火烀上半天,这样烀出来的肉入味、好吃。但小孩子往往都等不及,不时地催大人给捞出一块来尝尝。于是,这一天往往一点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头就饱了。当然,还要留出一些生肉用来炒菜,还要一些瘦肉剁成馅,留着包饺子、炸丸子。

赶年集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过年好招待亲戚。赶大集,置办春节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农村,临近年关了,如果不亲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转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讲一讲、听一听,即使家中置办下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过年都是没有年味的。

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北方人吃面食,主要是馒头,所以平日里每三五天就要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但过年期间则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几天吃的馒头、包子、糖角来,所以这一次的发面特别关键。发面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将“面引子”用水泡开,掺上面粉,然后放在大盆里慢慢发酵。因为量大,所以一般要发一整夜。发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要加入适量的纯碱,再掺入一些面粉,揉到软硬合适,然后继续发酵一段时间。这发面是个技术活儿,各家主妇们都特别重视,因为过年亲戚来了是要吃的,谁蒸的馒头酸了、不起了,难免落人笑柄。

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过年,主食就是白面馍馍,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如果说发面是个技术活儿的话,那么蒸馒头则是个体力活儿。馒头要反复地揉,才会有劲、好吃。所以蒸馒头的时候,各家的男人们往往也会上场助阵。做好的馒头剂子要大小均匀,然后才上屉蒸。有的人家还会在馒头上做一些图案,或者塞个红枣在馒头顶上。

贴春联、守岁

大年三十,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

放鞭炮、拜年、穿新衣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过年,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图个喜庆,也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

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从大年初一到元宵期间,不管男女老少组织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扭秧歌拜年,场面十分热闹。

回娘家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包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姑爷陪着媳妇回娘家,初三,一般也是回娘家,但意义不同,这个日子,大都是没了爹没了娘的走亲戚。

迎灶神

腊月二十三,北方送灶神上天过年,大年初四,三阳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北方春节食物

饺子

我国北方人春节第一餐吃饺子,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颇似元宝,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鱼”与“余”谐音,寓意生活富裕,钱财有余。过年吃鱼包含年年有余之意,蕴含着人们对财物富庶的企盼。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小编给大家介绍北方最喜欢做的年菜—红烧鲤鱼。

材料:鲜活鲤鱼1条约750克,花生油100克,湿淀粉25克,大蒜5克,酱油25克,松蘑15克,料酒25克,生姜5克,味精1克,胡椒粉1克,辣椒面1克,精盐1.5克,芝麻油2克。

做法:

1.将鲜鲤鱼洗净,去鳞,去鳃,在腹剖处用刀划开,去内脏,洗净血沫,两边斜剞5刀。

2.松蘑水发后,洗净泥沙,去蒂根,大葱去皮,洗净,均切成细丝;生姜洗净,去皮,切成片。

3.锅内放入花生油,旺火烧热,稍次序却时,将整条鲤鱼下锅煎成两面成黄色,再烹入料酒,再依次放入辣椒面、松蘑丝、精盐、酱油、姜片、烧开,改小火焖熟,再放入葱白、味精、勾芡,加入芝麻油、胡椒粉,入盘,即可。

猪前蹄

北方过年,啃猪蹄儿是要给来年有个挠头!(挠是指往回赚钱的意思)买猪蹄儿还有一规矩,就是一定要买猪的前蹄,因为前蹄是往回挠,后蹄是往后蹬。猪蹄红烧,卤水都可以,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做法。

材料:前蹄2个,黄豆100克左右,葱段、姜、葱花、盐、鸡精适量。

做法:

1.猪前蹄一剖为二,浸泡洗净。

2.在开水中焯一下后洗净。

3.黄豆提前在水中浸泡。

4.电压力锅内放入黄豆、前蹄、葱段、姜片,加入适量水,接通电源,选择好程序,加压至猪蹄熟烂。

5.打开锅盖,放入葱花、盐、鸡精调味,加入枸杞装饰即可。

鸡与吉同音,寓意吉祥 鸡翅,寓意展翅高飞、飞黄腾达 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柿饼

柿子也是北方新年市场常见的食品,不少地方在守岁时会准备糕点瓜果,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柿饼,即象征事事如意。养生之道网小编温馨提示:以下几种人不适宜吃柿饼:

1、体弱多病、产后、病后、外感风寒和贫血者不宜食用。糖尿病患者禁用。

2、不宜空腹食用柿饼,尤其有胃溃疡的病人。

3、柿子皮不能吃。因里面含有较多单宁,他们能与蛋白质和消化酶形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灶糖

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三,糖瓜粘”,北方人在小年这一天有吃灶糖的习惯。

元宵

上一篇:徒步作文700字下一篇:餐厅值班人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