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养老金如何计算和计算公式

2024-06-30

基础养老金如何计算和计算公式(精选8篇)

基础养老金如何计算和计算公式 第1篇

近年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部署和要求,以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中心,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切实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

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满15年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以后缴费每满一年增加一定比例的基础养老金,总体水平控制在30%左右;个人缴费不满15年的,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一次支付给本人。

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个人帐户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基金支付,月发放标准为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个人账户基金用完后,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

已经离退休的人员,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

1997年统一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其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领取者死亡后,其遗属按国家有关规定领取丧葬补助金,丧葬补助金由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支付。

基本养老金水平的调整,由劳动保障部和财政部参照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提出方案报国务院审定后统一组织实施。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基本养老养老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金、医疗补助金和丧葬抚恤补助费。

养老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包括哪些?

基本养老养老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金、医疗补助金和丧葬抚恤补助费。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实施前已经离休、退休和退职人员的离休金、退休金、退职金、基本养老养老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金、医疗补助金和丧葬抚恤补助费。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国务院关于建立统 1

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实施前已经离休、退休和退职人员的离休金、退休金、退职金、补贴。

基础性养老金指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支付给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指按缴费个人的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支付给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以及一次性支付给个人的个人账户储存额。

过渡性养老金是指按规定支付给按照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计发待遇且在《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人员除基础性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外的基本养老金。

离休金、退休金、退职金、补贴是指按规定支付给《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实施前已经离休、退休和退职人员的生活费用和各种生活补贴、物价补贴等。

医疗补助金按规定支付未实行医疗保险地区已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开支范围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的医疗费用。

丧葬抚恤补助费指用于已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开支范围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死亡丧葬补助费用及其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和生活补助费用。

养老保险金计算公式

以一个女职工为例,假设她55岁退休时,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满25年,则她的养老保险待遇为

以一个女职工为例,假设她55岁退休时,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满25年,则她的养老保险待遇为

计算公式:

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支付:上一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缴费年数×1%

按照沈阳市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沈阳目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3215元计算,基础养老金是

23215元×25×1%=803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据个人账户缴费的积累额计算

假定女职工个人账户积累额是8万元的话,那么:8万÷170个月的计发月数=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待遇,即80000元÷170≈470元

这样,女职工退休时每个月起码可以领取803元+470元=1273元的养老金

但这仅仅是一个估算,养老金还会随着工资与物价的水平进行调整。

基础养老金如何计算和计算公式

一、申领养老保险待遇程序用人单位在人事、劳动部门批准被保险人退休当月,携带经人事、劳动部门审批后的档案资料(包括退休证、养老保险手册、领退休费银行存折帐号等)到所属业务科,填报《养老保险待遇申报表》、《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增减表》办理在职减员、退休减员、退休增员及核发退休待遇的手续,社保局次月通过银行把养老金直接拨付给离退休人员,离退休人员在每月15日前可到开户银行领取养老金。

二、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条件经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核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按月领取养老金,直到死亡:

(一)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工作,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按规定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

(二)1998年7月1日前(不含本日)参加工作,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按规定缴费年限累计满10年。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即男满60周岁,女工人满50周岁,女干部满55周岁;特殊工种的男满55周岁,女满45周岁;病退的男满50岁,女满45周岁。按月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含出境定居人员),必须每年提供生存证明。

三、各类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待遇

(一)1998年7月1日前的已离退休人员(“老人”):按原标准发给养老金。

(二)1998年7月1日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实施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中人”):

缴费年满10年:

l.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直到死亡。

2.月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和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组成。缴费年限不满10年者: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全部存储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一次性发给老年津贴,同时终结养老保险关系。

3.1998年7月1日起参加工作的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新人”):

缴费年限满15年者:

1.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直到死亡。

2.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缴费年限不满15年者: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全部存储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结养老保险关系。

四、各类企业(含个体工商户)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计算方法

(一)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

1.1998年7月1日起(“新人”):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存储额(含利息)÷120 2.1998年7月1日前(不含本日)(“中人”):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其中: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计算同上。

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98年7月1日前的缴费年限×1%(当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以上的乘以1.2%)。

调节金=1997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10%

(二)一次性领取基本养老金:

1.1998年7月1日起(“新人”):

一次性领取个人帐户储存额2.1998年7月1日前(不含本日)(“中人”):

领取个人帐户储存额和一次性老年津贴,老年津贴按至1998年7月1日的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2个月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按照新的计发办法,基础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改为以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参保员工每多缴1年,缴费比例增发1个百分点;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不再统一将个人账户积累额除以120,而是根 5

据退休人员预期寿命延长的实际情况,除以一个适当的计发月数,该计发月数由国家进行统计测算并在全国范围内公布。

公式如下: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为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帐户积累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按国发[2005]38号文的规定执行)

基础养老金如何计算和计算公式 第2篇

养老金计算公式:社保并非交的越多越划算

我有社保,养老问题国家可以帮我解决!”经常有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认为自己有社保,就可以完全解决今后的养老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对于目前月入过万的中高等收入者而言。

关于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问题,相信大家也都有个基本概念,就是按照上一年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下限为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上限为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在限额范围外,无论你是想多交还是少交,都是不允许的。然而对于我们普通员工来说,选择交纳上限和交纳下限哪个更划算呢?当然衡量这个为问题的标准就是我们退休后实际能领到的养老金的多少。

根据最新的养老金计算办法,必须缴满15年才能领取,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之前是统一的120个月,目前50岁为195个月、55岁为170个月、60岁为139个月。

基础养老金=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从上述公式分析来看,未来我们领取养老金的金额与我们的领取年龄、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缴费年限及本人的月平均缴费工资等有关。不难看出,缴费年限越长,缴费的基数越高,我们未来领取的养老金就会越多。而社保养老最大的好处就是活到老领到老,即使个人账户的养老金领完了,国家仍然会继续发放基础养老金,而且养老金还会随着社会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的增加而增加。

举例而言:王先生,33岁,普通职员,月薪5000元。假定王先生从现在开始每年按照其实际工资为基础缴纳社保,缴纳至60岁。假定上职工月平均工资3000元,并知指数化月平均缴费指数为1,计发月数为139个月,以现值法计算如下:

个人账户养老金=(5000*8%*12个月*27)/139=932元;

假设王先生的工资收入为10000元,那么我们只能按照缴费基数上限重新计算:

对比以上两个例子,工资收入越高,养老金替代率越低,对高收入人群生活品质的影响会更严重,所以并不能说社保交得越多越划算。如此一来,对于高收入人群而言,为了保障养老生活品质,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补充自己的养老,以弥补社保无法解决的问题。

城市移民的养老金计算法

现在城市移民越来越多,而社保在城市间的转移问题便成为大家关注和关心的问题。目前国家出台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已经在全国开始正式实施,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其中的相关规定。

《暂行办法》第三条(二)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满10年的,在该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也就是说,只要满足总缴费年限15年,并且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满10年的,就可以在该地领取养老金。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各个地方执行的标准不同,程度不同。举例来说,浙沪苏三地已初步建立社保转移交接制度,只要在这个区域内,累计交够15年的养老金,在退休后直接在累计缴费年限满10年的某个城市领取养老金,而且在其他城市缴纳的养老金也可以一并领取。就北京而言,如果想退休后在北京领取养老金,必须累计交够15年。如果没有交够15年就离开北京,则只能把个人账户转回户籍所在地领取。

基础养老金如何计算和计算公式 第3篇

在输电线路杆塔基础设计中, 按照现在执行的基础设计规程《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DL/T 5219—2005) 》, 其基础上拔稳定根据抗拔土体的状态分为剪切法和土重法两种, 两种方法采用的计算公式均对基础的埋置深度ht表述有误, 使计算出来的基础抗上拔力比实际的偏大, 通过Tfod2006程序计算满足的铁塔基础可能不满足真正的抗拔要求 (在原有设计裕度不大的情况下) , 为避免因上拔不够导致工程事故, 下面将计算公式中的基础埋置深度ht进行修正。

2 基础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模型

2.1 剪切法基础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模型

采用剪切法设计的基础, 其抗拔承载力由基础自重和土体破裂面剪切阻力的竖向分量组成 (见图1) 。

剪切法的计算公式

[T]=γBγθ (0.4A1cwhundefined+0.8A2γshundefined) +Qf (1)

该型基础以天然不扰动土作为抗拔土体, 在上拔稳定计算时, 上拔深度应扣除表层非原状土层的厚度h0。当地面为植土或耕土层时, 一般取h0为0.3 m;另外, 采用该法设计基础时, 上拔稳定的计算深度应扣除基础底板的高度Δh。因此, 采用剪切法设计的基础, 其上拔稳定的计算深度h1应是基础埋置深度ht减去h0+Δh (即h1=ht-h0-Δh) , 而不是基础埋置深度ht, 设计采用修正公式 (2) 进行抗拔稳定计算

[T]=γBγθ (0.4A1cwhundefined+0.8A2γShundefined) +Qf (2)

2.2 土重法基础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模型

采用土重法设计的基础, 其抗拔承载力主要由基础自重和基础底板上方上拔角范围内土体重量组成, 见图2。

土重法的计算公式为 (如方形底板)

undefined

由于该型基础埋置于预先挖好的基坑内, 并用回填土夯实, 它是以扰动的回填土构成抗拔土体来保持基础的上拔稳定。计算回填土从底板台阶上部开始, 按上拔角向四周扩展的倒土锥体形成的体积, 不是从底板台阶下部开始计算。因此, 在上拔稳定计算时, 计算上拔深度应扣除基础底板的高度, 即采用土重法设计基础上拔稳定的计算深度h1应是基础埋置深度ht减去Δh (即h1=ht-Δh) , 而不是基础埋置深度ht, 设计采用修正公式 (4) 进行抗拔稳定计算

undefined

3 计算实例

为了能直观体现上拔稳定计算公式中个别参数修正前后对基础抗拔力的影响, 下面用计算实例对上拔稳定计算公式修正前后作对比分析, 利用全国大部分设计院使用的基础设计程序Tfod2006加以验证, 根据验证的结果, 说明修正上拔稳定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例如某一铁塔的基础设计资料, 其有关参数如下。

基础作用力:上拔力TE =238.0 kN, 水平力Tx =20.5 kN, Ty =17.6 kN。

工程地质:土壤重度rs=16 kN/m3, 上拔角α=18°, 土的内摩阻角ϕ=20°, 土壤凝聚力c=28 kPa, 土壤实际饱和度Sr = 39%, 扰动土厚度h0=300 mm, 无地下水。

铁塔参数:直线塔, 正面根开=5 500 mm, 侧面根开=5 500 mm。

剪切法基础尺寸:基础埋深ht=2 500 mm, 底板直径D=1 800 mm, 主柱直径D=800 mm, 主柱高度=2 100 mm, 主柱露头=200 mm, 圆台高度=500 mm, 底板高度=100 mm。

土重法基础尺寸:基础埋深ht=2 300 mm, 底板宽度B=2 000 mm, 主柱宽度=800 mm, 主柱高度=2 000 mm, 主柱露头=300 mm, 上部台阶[1]宽=300 mm, 上部台阶[1]高=300 mm, 底板台阶[2]宽=300 mm, 底板台阶[2]高=300 mm。

根据上述已知条件, 可分别计算出采用剪切法和土重法时的基础允许抗上拔力。

3.1 剪切法基础允许抗上拔力修正前, 采用公式 (1) 计算, 得出

[T]= (0.4×2.25×38.2×2.52+0.8×

0.62×16×2.53) +44.13=383.01 kN

修正后, 采用公式 (2) 计算, 得出

[T]= (0.4×2.25×38.2×2.12+0.8×

0.62×16×2.13) +44.13=269.24 kN

运用Tfod2006程序, 计算得出的结果见图3。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剪切法修正后计算得出的基础抗上拔力与Tfod2006程序的计算结果吻合, 这个数值是基础实际允许的抗上拔力。同时可以发现, 修正前计算得出的基础抗上拔力远远大于修正后数值, 是修正后的1.42倍。因此, 在设计基础时, 如果以修正前的基础抗上拔力为依据, 会造成因上拔力不够而导致杆塔倾倒的情况发生。

3.2 土重法基础允许抗上拔力

修正前, 采用公式 (3) 计算, 得出

修正后, 采用公式 (4) 计算, 得出

运用Tfod2006程序计算得出的结果见图4。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土重法修正后计算得出的基础抗上拔力与Tfod2006程序的计算结果吻合, 这个数值是基础实际允许的抗上拔力。同时, 可以发现修正前计算得出的基础抗上拔力远远大于修正后的值, 是修正后的1.21倍。因此, 在设计基础时, 如果以修正前的基础抗上拔力为依据, 会造成因上拔力不够而导致杆塔倾倒的情况发生。

4 结论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的上拔稳定关系到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如果设计时按照现在执行的《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中ht的意思表述, 计算出来的基础上拔力将远远大于基础的实际抗拔力。在设计裕度不大的情况下,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将因上拔力不足影响杆塔的安全, 按照上述理论表述对基础上拔稳定计算公式进行修正, 才真正符合基础设计剪切法和土重法的计算原理。

参考文献

[1]张殿生.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 (第二版)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3.

[2]鲁先龙, 程永锋, 张宇.输电线路杆塔原状土基础抗拔力承载力计算探讨[D].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论文集, 2007.

[3]王学明.送电线路掏挖基础抗拔力理论计算公式推导[D].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论文集, 2007.

基础养老金如何计算和计算公式 第4篇

一、基金利息计算依据

1.养老保险基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养老保险基金活期存款实行优惠利率的通知》(银发[1997]567号)“养老保险基金存入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从1998年1月1日起,按三个月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计息(现行利率为2.88%)……”。

2.医疗保险基金《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第四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银行计息办法:当年筹集的部分,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上年结转的基金本息,按3个月期整存整取银行存款利率计息;存入社会保障财政专户的沉淀资金,比照3年期零存整取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并不低于该档次利率水平”。

二、基金利息计算方法

1.养老保险基金利息计算方法。

利息=计息积数×利率(三个月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

计息积数:因养老保险基金存款数经常发生变动,故计息积数往往要手工计算,计息积数=累计计息积数×天数,需要注意的是,计息日每月为30天。

利率:按照3个月整存整取银行存款利率,在计算时,手边最好要有一张近几年的银行存款利率变动表,实际计算利息时,要根据利率的变动,分段计算利息。

2.医疗保险基金利息计算方法。

利息=沉淀资金计息积数×利率(3年期零存整取储蓄存款利率)+上年结转的资金计息积数×利率(3个月期整存整取银行存款利率)+本年存款的计息积数×利率(活期存款利率)

上年结转数=上年收入数-上年支出数

沉淀资金数=年初基金余额-上年结转数

三、利息计算中的要点和难点

1.分段计息在计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利息时,审计人员因根据利率的变动情况,分段计息。首先,应根据银行对账单上银行存款余额情况,计算出计息积数,再乘以该时间段的利率,最后汇总相加,即为银行应付利息。

2.沉淀资金、上年结转数的确定。在对医疗保险基金利息的计算中,沉淀资金、上年结转数的确定是个难点,也是审计人员在计算利息是很棘手的事情。因为社保机构会把基金从一家商业银行转到另一家商业银行,或把基金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这会引起沉淀资金、上年结转数的重新认定。对刚开户的银行而言,计息就不存在什么上年结余数和沉淀资金数,只能视为当年资金,按活期计算。对转出基金的银行而言,转出的资金是沉淀资金还是当年资金,同样,会引起计息方式的变动,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利息计算方法,来确定利息的金额。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和银行协商,确定沉淀资金、上年结转数来计算医疗保险基金利息的。

(作者单位:宜春市审计局)

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详解 第5篇

作者:闲散一石(摘自凤凰网2012年6月)

有些人问,我退休之后到底能拿多少钱?我每月缴纳社会保险的数量对以后的退休金到底有多大关联度?这个问题还真是复杂,难以一句话说清。下面俺给各位详细分析一下,让你心中有一个明白。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制度是这样安排的——1998年1月1日实行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按照以下规定的月标准计发: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那么,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又如何计算呢?文件规定是这样的:

基础养老金=(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截至退休时本人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在上述计算公式中,最为复杂的是“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它的计算公式是: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时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平均工资指数。

又规定:

平均工资指数=(a1/A1+a2/ A2 +a3 /A3……)/ n 其中,a1、a2……an为本人退休前1年、2年……n年的月平均缴费工资;

1、A2……An为本人退休前1年、2年……n年的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n为企业和职工按照规定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

这个公式虽然复杂,但是如此搞明白了它的意思,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保准你明白,心里透亮。

(1)“平均工资指数”。这实际上就是每年个人缴费基数与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每年你的缴费基数都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一致,比如平均工资为3000元,你的缴费基数也是3000元,这样你当年的缴纳比例就为1。如果你的缴费基数只是平均工资的一半即1500元,你当年的缴费比例就为0.5。再假设你工作之后,所在单位领导非常仁义,年年都按照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缴纳社会保险,你每年的缴费比例都为1,你的平均工资指数自然为1。如果单位领导有些财迷,每年只是按照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半缴纳社会保险,那么你的平均工资指数则为0.5。

(2)“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时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平均工资指数。按照(1)的说明,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取1。这样“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就等于“退休时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3)“截至退休时本人缴费年限”。这个很好计算。如果你20岁参加工作,到60岁退休,并且年年缴费,缴费年限就是40。现在一般是大学毕业之后工作,缴费年限只是38年。如果是女性,提前早5年,缴费年限只有30年。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可以取值40年。

(4)“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也就是你退休时的上年,社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比如3000元、4000元等。这是数据是无法预测的,但没有必要搞准确这个数,只要知道你退休时可以拿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多大比例即可。比如,拿到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5%、50%、75%等。

(5)“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按照现行办法,个人缴费比例为8%,这部分计入个人账户,退休后再按月领取。为了便于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以前面“工作40年”、“缴费40年”、“按照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这三个条件进行分析,实际上这是你40年期间缴费总和的8%。假设40年间每年平均缴费基数为3000元,40年间缴费基数总额为120万,8%就是9.6万。

(6)“计发月数”。这个有专门的设计,有一个表格,一查就知道。比如:5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95;55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70;6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39;65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01;7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56。

好了,经过对上述6个指标的具体分析,我们再进行综合计算。

首先是,基础养老金=(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截至退休时本人缴费年限×1%。将上述“工作40年”、“缴费40年”、“每年按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三个指标代入,则基础养老金=0.2(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假设退休时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000元,那么基础养老金=0.2(4000+4000),即1600元/月。

其次是,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我们取“工作40年”、“60岁退休”这两个条件,计发月数为139。这样,你缴费了480个月,你的计发月数为139,也就是说,退休之后,你每月可以领取你在职时3.45个月的个人缴费。比如,40年间,你每月的平均缴费基数为3000元,一个月个人缴费是180元,3.45个月就是621元;如果你每月的平均缴费基数只是1500元,一个月个人缴费是90元,3.45个月就是310.5元。

第三是,合并起来。如果是“工作40年”、“缴费40年”、“每年按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60岁退休”,基本养老金是两者相加,结果是1600元+621=2221元。如果40年间每年缴费基数只是在岗职工平均工作的一半即1500元,那两项相加为1610.5元。

综合结论: 在“工作40年”、“缴费40年”、“每年按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60岁退休”的条件下,(1)基础养老金=0.2(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即使你每年缴费平均工资(即缴费基数)达到你退休时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你也只能拿到退休时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0%。(2)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只是40年间个人缴费按月平均的3.45倍,即使你40年间每月都按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40年间每月缴费的平均值很低,如果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按等差数列增长,40年间每月缴费的平均值也只是退休前20年的每月个人缴费。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

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式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自己实际的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历年平均值。低限为0.6,高限为3。因此,在养老金的两项计算中,无论何种情况,缴费基数越高,缴费的年限越长,养老金就会越高。养老金的领取是无限期规定的,只要领取人生存,就可以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待遇,即使个人帐户养老金已经用完,仍然会继续按照原标准计发基础养老金,况且,个人养老金还要逐年根据社会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的增加而增长。因此,活得越久,就可以领取得越多,相对于交费来说,肯定更加划算。

例如: 根据上述公式,假定男职工在60岁退休时,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000元。

累计缴费年限为15年时,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0.6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0.6)÷2×15×1%=480元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1.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1.0)÷2×15×1%=600元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3.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3.0)÷2×15×1%=1200元

累计缴费年限为40年时,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0.6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0.6)÷2×40×1%=1280元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1.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1.0)÷2×40×1%=1600元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3.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3.0)÷2×40×1%=3200元

个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

基础会计计算题公式 第6篇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营业利润(狭义利润)=狭义收入-狭义费用

3.利润(利润总额、税前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

4.净利润(税后利润、广义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广义收入-广义费用

5.本期期末余额=本期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6.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

7.Δ资产=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

Δ资产=资产增加额-资产减少额

Δ负债=负债增加额-负债减少额

Δ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增加额-所有者权益减少额

8.Δ资产+Δ广义费用=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Δ广义收入

Δ广义费用=广义费用增加额-广义费用减少额

Δ广义收入=广义收入增加额-广义收入减少额

9.增量(净增加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10.变动后的综合存量会计恒等式=原综合存量会计恒等式+综合增量会计恒等式

11.期末综合存量会计恒等式=期初综合存量会计恒等式+本期综合增量会计恒等式

12.利润=收入-费用

13.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15.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证券投资基金基础计算题的公式 第7篇

2.净现金流(NCF)公式:NCF=CFO+CFI+CFF

3.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4.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5.资产负债率=负债 ÷资产,资产负债率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债务比率。

6.权益乘数(杠杆比率)=资产÷所有者权益=1 ÷(1-资产负债率)

负债权益比=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 ÷(1-资产负债率)

数值越大代表财务杠杆比率越高,负债越重。

7.利息倍数=EBIT÷利息,EBIT是息税前利润。

利息倍数衡量企业对于长期债务利息保障程度。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和负债权益比衡量的是对于长

期债务的本金保障程度。

8.存货周转率=年销售成本÷年均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365天÷存货周转率

9.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年均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天÷应收账款周转率

10.总资产周转率=年销售收入÷年均总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越大,说明企业的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

11.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12.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

13.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14.FV=PV×(1+i)n, PV= FV ÷(1+i)n

FV表示终值,即在第n年年末的货币终值;n表示年限;i表示年利率;PV表示本金或现值。

15.ir=in-P

式中:in为名义利率;ir为实际利率;P为通货膨胀率。

16.I=PV×i×t

式中:I为利息;PV为本金;i为年利率;t为计息时间。

17.单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为:FV=PV×(1+i×t)

18.单利现值的计算公式为:PV=FV÷(1+i×t)≈FV×(1-i×t)

19.贴现因子dt=1÷(1+St)t,其中st为即期利率。

20.市净率(P/B)=每股价格÷每股净资产

21.市现率(P/CF)=每股价格÷每股现金流

22.市销率(P/S)=每股价格÷每股销售收入

23.零息债券估值法

V表示贴现债券的内在价值;M表示面值;r表示市场利率;t表示债券到期时间。

由于多数零息债券期限小于一年,因此上述贴现公式应简单调整为:

24.固定利率债券估值法

25.统一公债估值法

统一公债是一种没有到期日的特殊债券。

26.期望(均值)

27.方差与标准差----衡量他偏离期望值的程度

28.权证的价值: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

29.权益累证券投资的收益:

风险资产期望收益率=无风险资产收益率+风险溢价

30.久期,麦考利久期,又称存续期

修正久期:

31.各类期权的损益状态:

32.夏普比率

特雷诺比率

詹森

信息比率

33.下行风险标准差

34. 认购费用和份额

净认购金额=认购金额/(1+认购费率)

认购费用=认购金额-净认购金额

认购份额=(净认购金额+认购利息)/基金份额面值

35.折(溢)价率

折(溢)价率=(二级市场价格C基金份额净值)/基金份额净值×100%

=(二级市场价格/基金份额净值C1)×100%

36.持股集中度的计算公式

37.基金股票换手率

38.绝对收益率

持有区间所获得的收益,通常有两部分组成:资产回报和收入回报。

39. 因送股,配股或派息而形成的剔除行为除权(息)

40.首期、到期资金结算额的计算

在质押式回购中:

首期资金结算额=正回购方融入资金数额

在买断式回购中:

首期资金结算额=(首期交易净价+首期结算日应计利息)×回购债券数量/100

在质押式回购中:

到期资金结算额=首期资金结算额×(1+回购利率×实际占款天数/365)

在买断式回购中:

到期资金结算额=(到期交易净价+到期结算日应计利息)×回购债券数量/100

基础养老金如何计算和计算公式 第8篇

资金成本的本质应该是企业因筹措、使用资金而补偿给资金让渡者的报酬。目前对资金成本的定义为:资金成本是企业为取得和占用资金而付出的经济代价, 包括筹资时一次性开支的筹资费 (手续费及相关费用) 和占用期内陆续支付的占用费 (利息) 两部分, 但不含期末一次性或期内分次归还的筹资额本金。而债券的资金成本自然就是企业以发行债券这种方式来筹集资本, 为了获取债券融资的资本而必须支付给债权人的债券利息及支付给发行机构和相关人的费用。

一般而言, 资金成本的计算公式为:资金成本=每年的用资费用 (1-所得税率) / (筹资数额-筹资费用) , 其中分母称为净筹资额。公式的含义为平均每实际占用一单位的资金在一年中所需付出的经济代价。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即为:K=I (1-T) /B (1-f)

其中K表示资金成本, I表示筹资占用费, B表示筹资数额, f表示筹资费率 (即筹资费用与筹资金额的比率) , T表示所得税税率。一般认为, 该公式比较简单, 优点是考虑了利息费用对所得税的抵税作用, 其存在的问题仅为未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而考虑了时间价值的资金成本计算公式变为:

其中B为债券筹资额 (或借款本金) ;F为债务筹资费用率;It为第t年的利息;P为第n年末应偿还的本金;n为债券到期年数或借款年数;T为所得税率;K为税前债务资本成本;K1为税后债务资本成本。

二、对现行计算公式的质疑

首先, 对于第一个公式, 显然它忽略了时间价值问题。资金成本只是预测成本, 并不是企业真实的支出。资金成本的经济学含义是投入新项目的资金的机会成本。只有当资金投入项目预期能获得的收益率等于或超过投资到其他风险相似的项目所能得到的收益率时, 企业才应该对其进行投资。因此, 如果使用忽略时间价值的资金成本计算方法, 则会大大降低资金成本的预测性, 使不同投资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然而, 对于第二个公式, 在考虑了资金的时间成本后, 是否就是合理的公式了?显然不是。下面主要就第二个公式来讨论其不足之处,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没有考虑负债融资的抵税因素

公式二没有把抵税因素考虑进去, 因为按照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债务的利息应该在税前支付, 因而被用于在税前支付利息的这部分资金是不用缴纳所得税的, 自然就相当于在收入中增加了这部分资金。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把借债所能产生的抵税效应加入公式, 就会使公式更加合理。

(二) 未考虑不能抵税的利息费用

在考虑了抵税作用的利息方面因素时, 我们还不能认为所有利息都是能够被抵消掉的, 因为我国税法规定, 在向非金融机构借款时的利率不得高于同期、同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 如果在向非金融机构借款时的利率高于同期、同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 高于的这部分是不予抵扣的。此时采用公式二计算出的债券的资金成本就会有差异。因此, 实际中应该不能忽视这一点。

(三) 未考虑债券不同发行方式发行费用的摊销对所得税扣除的影响

债券常常不能以平价发行, 在以溢价、平价、折价发行时都会有不同的资金成本, 不能够通通的以一个公式来计算。由于溢价的摊销, 会使公司每年实际负担的利息费用减少, 考虑溢价摊销对利息费用税前扣除的影响, 计算出的资本成本应比不考虑溢价摊销时计算的资本要高。反之亦然。

(四) 忽略了筹资费用抵减所得税的作用

筹资费用虽然是资金使用者所付出的代价, 但其并非是资金让渡者获得的报酬, 它往往是筹资企业支付给中介机构 (如证券公司、银行) 的费用, 不论会计上将其作为待摊费用还是财务费用或者其他费用处理, 它都是一种费用支出。同样具有抵税效应, 也要相应的扣除所得税的影响。

三、对资金成本公式的修正

(一) 考虑到抵税作用的修正

考虑负债融资的抵税作用时, 公式二需要将右边第一项的分子变为I (1-T) , 这样就把抵税作用反映出来了。通常用公式二计算较繁琐但较精确, 而用公式一计算则简便得多, 所以在时间不很长而金额不很大的情况下可以用公式一来计算。

(二) 考虑到不能抵税因素的修正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不可能在向非金融机构借款时总是使债券利率等于同期金融机构同类的贷款利率, 而且, 实际情况可能往往会高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只能将分子分为两个部分, 如果用Rf来代表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用Rb来代表债券的发行利率, 则在不考虑时间因素下, 可将公式一变为:这就是考虑了不能抵税的利息因素所写出来的资金成本的公式。

现在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定某公司发行面额为1000万元的10年期债券, 票面利率为8%, 发行费用率为5%, 公司所得税率为33%。求该公司的资金成本。

按照公式一, 则该债券的成本为:

假设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为5%, 那么实际上按法律规定在税前可以扣除的利息费用的利率仅仅应该是5%而不是票面利率的8%, 剩下的3%应该不能被扣除, 则按照公式三:

这才是真正正确的该公司的融资的资金成本, 他比简单的用公式一计算出来的数字要高出百分之一点多。同时我们看到, 如果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和公司债券票面利率相差越大, 用这两个公式算出来的结果就会相差越大;公司发行的债券总额越大, 这两个结果也会相差越大。显然, 这将会影响公司利润。如果反之, 同期金融机构的同类利率高于公司债券的利率, 那么就用公式一计算, 这时不论是公司发债还是向银行借款, 其资金成本都是相同的。

(三) 考虑不同发行方式对债券资金成本的影响

公司发行债券可以分为三种发行方式, 即溢价、平价和折价。如果是平价发行, 即按照票面标明的价格发行, 就不存在实际费用和名义费用的不一致。如果是溢价或折价发行, 因为每年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借款费用只能是实际负担的利息费用。那么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 票面利息会比实际负担的利息多, 多出的那部分不能用来抵税, 如果以平价来算, 这样就会降低了资金成本。而如果是折价发行, 票面利息会比实际负担的利息少, 少的那部分可以用来抵税, 从而以平价来算使资金成本变高。下面分以下几种情况来讨论:

(1) 平价发行

平价发行只要用正常的公式算出来就行了。对于公式这其中的抵税额=年利息支出×所得税率=I×T, 不需要做任何变化。

(2) 溢价发行

对于这样一种发行方式, 往往是由于债券的发行需要准备的时间, 从而使企业一开始发行债券时并不能定出一个和市场利率完全相同的利率出来, 所以, 债券的票面利率常常与市场利率有差别。那么如果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时, 融资者就为融资支付了较高的成本, 因此需要溢价发行债券, 获得对高融资成本的补偿。所以在这里, 为了把溢价对实际利息的影响去除掉, 抵税额= (年利息支出—溢价/债券年限) ×所得税率= (I-溢价/n1) ×T

仍以上面的例子中的数据为例, 但如果债券发行价格变成了1500万元, 那么公司的债券成本就为

用差值法可以求得K的值。同上式比较就可以看出, 溢价发行使抵税额变小, 由于溢价的摊销, 最后算出的K值就会变小。所以溢价发行会减少资金成本。

(3) 折价发行

同溢价发行是同一个道理, 如果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 融资者就为融资支付了较低的成本, 虽然这有利于融资者购买债券, 使企业筹集到更多资金, 但是发行者却为此承担了较高的成本, 因而需要折价发行。所以这里抵税额的计算有发生了变化, 抵税额= (年利息支出+折价/债券年限) ×所得税率= (I+折价/n) ×T, 折价发行与溢价发行只是分子的减号变成了加号, 其他都一样。所以, 如果同样是上题, 最后求得的K值会大于在平价发行下的债券的资金成本。

(四) 考虑筹资费用抵减所得税的作用

在考虑到筹资费用抵减所得税的作用时, 那么公式二就要再加变化了。既然筹资费用是作为一种费用支出, 需要在税前支付, 因此筹资费用抵减了所得税。那么公式二的左边要变为B[1-F (1-T) ]。右边同样的, 在考虑了不同发行方式后对其做出相应的修改, 分别对应上面的公式。如果还是上例, 那么, 新的考虑因素下, 就变为

同样可以用差值法求出K的值, 我们看到等式的左边由于筹资费用的抵减作用, 使得左边值变大, 那么最后就使K值变小了, 相应的资金成本就下降了。这就是筹资费用抵减所得税带来的好处。

四、对计算资金成本的总结

总而言之, 要对筹资方案中的不同筹资方式采用不同的计算模型。只有综合考虑以上各种情况, 才能计算出比较准确的债券资本成本。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制定科学的投融资决策, 企业在计算发行债券时的资金成本时应充分考虑时间价值、票面利率、发行方式、筹资费用的抵税效应等因素并对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公式。如果原来的计算方法会产生较大误差就应该使用修正模型, 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总之, 资本成本的衡量是筹资决策的一个重要课题, 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 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对债券资金成本的概念内涵和其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 首先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资金成本计算是不合理的, 其次, 考虑了时间价值的债券的计算公式也存在很多问题。大致有:第一, 负债融资是可以抵减利息税的, 不把所得税因素考虑进去会高估了资金成本;其二, 负债融资也有不可以抵税的情况, 要把不能抵税的利息加以考虑;第三, 债券的折价和溢价的费用摊销对所得税税前扣除是有影响的, 不同的方式会计算出不同的资金成本;最后, 筹资费用可以抵减所得税, 不能忽视。对于以上的几点, 本文分别提出其修正公式, 对于资金成本这一重要的成本, 需要准确的计算。

关键词:债券资金成本,缺陷,改进

参考文献

[1]欧理平基于所得税影响的债券资本成本的重新考虑[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2月第18卷第1期

[2]刘美玲控制资金成本的复杂性与解决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2期

[3]李山寨浅议资金成本概念内涵和计量方法[J]商业研究2003年第5期

[4]顾海华资金成本计量的误差比较分析[J]财会研究2006年第11期

[5]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结束语下一篇:关爱老人 中心工会走进老年护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