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

2024-05-18

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精选8篇)

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 第1篇

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教育创新摆在突出重要的地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同时,反思和革新传统发展观也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要内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式被普遍接受。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欧盟于2005年通过“研究与创新战略”,巩固和发展泛欧研究与创新活动,争取到2010年将欧盟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知识社会。美国出台《2005年国家创新法》,确保其在创新、研究与开发方面的世界领袖地位。2009年4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科学院第146届年会上发表演讲,宣布了科学研究、创新和教育投资的新计划,承诺将成倍增加三家(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科学办公室以及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经费,宣布在能源部下成立“先进能源研究项目局”,并考虑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管理的研究生经费提高两倍。日本以占世界0.3%的国土面积和2%的人口,创造了占世界16%的GDP,成为第二经济科技强国,根本原因在于拥有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更为关键的时期。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和挑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

1瓶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并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靠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要靠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脊梁。无论是与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在世界创新体系中尚处于落后地位,哈佛商学院的《2008~200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科技储备指标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其他三个国家,处于全球第77名。另外,我国的知识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很低,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而我国目前仅为39%。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人才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平均每万居民中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在全世界仅列第43位,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数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亟需推进教育创新。推进教育创新,就需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推进知识与技术创新和创新文化建设,着力培育国民创新精神。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面对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我国教育的人才观相对还比较落后,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鼓励拔尖、宽容失败,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与气氛;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缺乏有效结合,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制度尚未完善;学科体系缺乏交叉融合,难以形成基础性、原创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以创新与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尚未建立,教师队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保障教育创新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科教体制分离,产学研结合不够,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率不高,比如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500万件,但专利转化率不足10%。

教育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深基础、宽视野、高素质,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锐意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企结合、学研结合等新方式。要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要坚持实行开放式培养,加强与国际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合作,注重提升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国际性和创造性。要创新人才评价模式,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培养和造就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向国家需要和学科前沿,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镇,更应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人才众多和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优势,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动力源泉;要面向学科前沿,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基础,推动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调发展,推进技术集成与创新,努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勇于承担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创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标志性的创新成果;要建设产学研合作的国家平台,促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开展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

培育创新文化,塑造全体公民的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把培育创新文化作为基础工程,着力营造追求真理、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培养创新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要坚持把观念创新放在首位,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创造鼓励、支持创新的有利条件。要坚持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塑造公民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人们的理性自觉行动。要加强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要努力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成果为教育创新增添动力和保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高校制度体系;要深化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要创新高校管理机制,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以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激活创新动力;要建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制度,建立以创新与质量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与评价体制,激发师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要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 第2篇

摘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精髓,只有不断地创新,系统地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适应,不断发展和壮大,对民营企业来讲,创新是不断进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着力在产权体制、管理机制、产品体系、人才、品牌、环境创新六方面下功夫,共同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产权体制管理机制产品体系人才品牌环境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精髓,只有不断地创新,系统地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适应,不断发展和壮大,对民营企业来讲,创新是不断进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是产权体制创新。民营企业大都是靠家庭合伙制形式,靠着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率先致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规模扩张和发展,必须在产权体制上不断创新,走出家庭单一筹资模式,严格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股份制改造,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实行量化和人格化,明晰产权,并积极吸纳新股,引进外部资金入围,推进企业股份化的战略改组,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1-

上实现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然后再向企业集团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使产权体制在内涵上发生质的变化,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要立足市场,不等不靠,主动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二是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适应新的产权体制的必然产物,要组织更大规模的产业化运作,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要从粗放型的家长式管理向集约型的理性化管理转变,要从单一的家庭工厂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集团式管理转变,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要充分利用各种管理资源,按照市场法则实行管理创新,首先是加强信息管理,立足网络信息的优势,建立自己的网站,快速搜集本行业信息,构建新的信息平台,其次是加强战略管理,根据管理信息,立足国际、国内市场,重新调整战略方向和目标;再次是加强竞争性的应变能力,采取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机构方面,要突破单一的垂直管理模式,推出事业部制的扁平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实行“适度集权,充分授权,有效监控,良性互动”的原则,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半径,提高管理效率;人力资源方面,要定编、定岗、定责、定人,整治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现象,对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可从社会上聘请一些专业人才担任独立的董事、监事,有效地帮助企业克服长期家庭式管理带来的弊端。

三是产品体系的创新。产品是企业的载体,产品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要逐步摆脱“仿制”产品,自我研制,自我开发,逐步加大技改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建立起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形成自己专门的研发中心,逐步加大科研经费,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条件具备时,要及时进行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体系认证,这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企业产品和管理达到一定阶段的标志。

四是人才的创新。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人才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改变传统的人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组织任命”向“市场配置”的跨越,让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脱颖而出,企业经营者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调整分配关系,敢于让有能力、有贡献的经营者成为先富起来的阶层,并通过配股赠股、设立期股等方式,提高经营者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关切度,逐步形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职业化经营者队伍。

五是品牌的创新。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除产权体制、管理机制和产品体系不断创新外,还要在品牌经营上不断创新,品牌创新不是不断地更换品牌,而是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宣传,不断地提升品牌形象,创新品牌的内容,丰富品牌内涵,把品牌经营与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协调起来,共同促进企业发展。

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 第3篇

放眼全球, 苹果公司的创新, 正如公司前CEO乔布斯所言:Think Different�乔布斯用一种个性的、创新的思维, 使得苹果的手机具有鲜明的个性。时代改变了, 当技术争霸不再是重点, 用户体验成为竞争的关键时, 聪明的乔布斯顺势而为, 在苹果公司的创新体系上, 始终强调客户需要这一点。从i Mac�i Pod�iphone到ipad�也许从技术创新的概念来讲, 它们没有那么高的含金量, 但这些产品以却以“创新”为卖点, 十分贴近消费者, 让消费者爱不释手。纵观中国家喻户晓的腾讯公司, 从九八年成立至今, 公司一直秉承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 始终处于稳健、高速发展的状态。在腾讯看来, 没有创新, 就没有腾讯, 创新对于公司和个人都非常重要。腾讯的创新战略, 也是经历了“模仿, 引进, 学习, 创新”的过程, 走过了“学习型创新、整合创新和战略创新”三个阶段, 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 逐渐融入公司的文化之中, 成为腾讯快速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的江苏本土企业——苏宁集团, 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 抢抓发展先机, 打造互联网新苏宁, 成功创建了“一体、两翼、三云、四端”的互联网零售模式, 已然成为传统零售企业转型互联网零售的标杆。上述范例, 不胜枚举......

去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中指出, 当今时代,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 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江苏的情况来看, 江苏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互联网还有远未释放的巨大能量。去年8月, 罗志军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互联网经济发展专题座谈会, 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近期, 省政府也相继制定了加快平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措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和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 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 抢抓发展先机, 促进经济转型。

创新是国家级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4篇

第一,坚持规划引领,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科学系统的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和依据。我们坚持“道法自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坚持低冲击开发模式,坚持产城景文融合互动,坚持低密度、高品质,注重山地特色和传承历史文脉,不“摊大饼”,只“蒸小笼”,划定城市“三区四线”,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推进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按照“先进、长远、超前、留白”的要求,联合中规院等单位率先建立“漏斗型”的规划云平台管控机制,实现总规、土规、环保规划与已编制完成60余项各类规划“多规融合”,到2020年构建以总体规划为总纲、以专项规划为支撑、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管控、城市设计为引导的规划编制体系。推进城市设计全覆盖,全面实施建筑风貌、城市设计、城市色彩、海绵城市、绿地系统、交通设计六大导则,率先建立城市风貌、建筑风貌、道路风貌、生态风貌、文化风貌“五位一体”的风貌体系,突出塑造“绿水青山、红瓦白墙、披檐收颈、竖窗通廊”的城市建筑风貌,打造“山水风光之城、文化多元之城、生态智慧之城”。

第二,坚持产业立城,打造首选大数据试验田。产业是立城之本,既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城市的鲜明特色。我们坚持“先产业、后城建”,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大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力争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达到85%以上。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把大数据作为寻找新区发展“蓝海”的战略选择,作为主导产业和核心竞争力来培育,获批创建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和绿色数据中心,积极探索大数据全产业链、全治理链、全服务链“三链融合”发展,引进了高通、富士康、微软、IBM等一批大数据引领项目,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领先优势,到2020年建成200万台服务器的绿色数据中心,实现第一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服务器芯片制造。

在中央领导和国家发改委的关心、支持和推动下,我们成功引进美国高通公司在贵安新区设立中国总部并转让核心技术,双方合资成立华芯通公司合作开发先进服务器芯片,并依托该项目规划建设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努力实现中国“强芯梦”。

第三,坚持一流配套,全面建设智慧城市。建一流新区离不开一流配套。我们按照“现代、低碳、智慧、高效”的要求,已投资900多亿元建设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加速商气、人气聚集。已建成内畅外联的600公里城市路网,均高标准建设了绿化景观带和绿道慢行系统。启动轨道交通项目6个,高铁枢纽站明年建成投运。下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的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优质资源。率先建设全覆盖的直饮水城市,已建成可供90万人的直饮水厂1个。超过70公里的三舱综合管廊试验段建成,在国内率先将燃气管道、雨污水管道、220Kv以下电力线等纳入管廊系统。

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为抓手,高标准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互联网出口宽带能力达3000G,实现重点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全面推进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等公用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建设政务云、交通云、社区云、教育云、城管云等云工程,以及30个产业升级、政务应用、公共服务应用示范工程,努力打造一流智慧城市。

第四,坚持生态优先,构建万水千山城市生态系统。绿色是城市的底色。贵安新区“贵”在生态环境。我们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率先编制强制性“低冲击开发模式”规划建设标准,制定实施最严格的“1+9”生态文明制度,推进山、水、林、田、湖“五景融合”,探索全域生态化、全域景观化、全域公园化建设,大力实施“五区八廊百园”“十河百湖千塘”等重大环境工程,按照“一山一品”“一山一景”“一山一特”标准全面开展山头绿化美化,5年内建成各类公园100个以上,新增绿化面积22万亩以上,绿地率达到60%以上。

获批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是唯一的非建成区试点。围绕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我们重点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四大系统工程”,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的目标,在19.1平方公里的试点范围内,三年投资46.7亿元实施8大类67项工程,并将海绵城市技术指标作为全域建设项目的刚性要求,打造“会呼吸”的城市。成立硅砂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研究院。首创“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按国内最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建成5座污水处理厂。与英国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共建的生态文明创新园开园运行。

第五,坚持城乡统筹,做到建设先安民发展先富民。全面小康是一幅壮美画卷,民生是其中最厚重的底色。我们坚持建设先安民、发展先富民,高起点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直管区12万农业人口明年全部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全面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将直管区366个自然村寨按整体搬迁、保留提升、分散整合三类规划建设,对整体搬迁型探索“三变三化”(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市民,均等化、社区化、资产化)征收安置新模式,年内建成13个生态智慧社区,可入住6万人;对78个保留提升型和109个分散整合型村寨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并探索乡村资源资本化运作、村庄品牌化经营新路。

注重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加快建设17所基础教育学校、10所优质学校和3所国际学校,率先普及15年免费教育和学前教育奖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并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探索“网格管理+片区整合+组团服务+云端服务”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新区三年来共征地10余万亩,拆迁近300万平方米,未发生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恶性事件和赴京越级上访事件。

第六,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坚持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获批开展国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率先探索“一章审批、一网审管、一单规范”的改革新路。率先实施取消办证、改为备案、自主办证、承诺办证、证照合发、严格准入等“六个一批”“证照分离”改革新模式。探索开展“投资项目审批40天全流程试点”,7月底前制度化实施。最大限度简政放权,率先通过取消、备案、合并等方式将行政许可精简为92项(含省级下放和市、县三级行政许可事项)。创新投融资模式,坚持以投定融、投融平衡,累计融资到位超过800亿元。大学城、职教城建设初具规模,已分别入驻师生15万人和10万人,并出台支持创业创新系列政策措施,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 地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对外开放是贵安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招。贵安综保区在实现当年获批、当年建设、当年验收,已入驻企业17家,预计今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0亿美元。获国务院批准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将围绕“八项试点任务”打造5个服务贸易产业集聚区和20个服务贸易特色基地。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组建专门招商公司进行市场化招商,已落地知名企业100余家(世界500强9家)。

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 第5篇

经过四十年的努力,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发展。成长起来一大批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基础的中国企业。但是,同整个中国经济一样,我们这些企业大部分还处于发展初期,基础还不够牢固,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技术、资本和管理积累薄弱,很多企业还处于生存与发展的边缘。

江苏富菱化工有限公司和许多同行一样,在这个行业里也走过了三十年的道路,对企业的发展有了一点认识,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点收获。在此就我们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我们对自己发展的第一个认识就是坚持主业求创新。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和很多中国企业一样,也经历过许多起伏和波折,为了把企业做大,也曾经探索过多行业的发展道路,先后投资过香料、环氧树脂、食品添加剂、玻璃钢拉挤型材、玻璃钢座椅、涂料、包装容器、纽扣等等产品,这些产品有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的半途而废,有的一出生便夭折了。基本上不是做不大就是做不成。总结过去,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搞好企业,光有美好的愿望还不够,还要具有相当的资源才能把一个产品和一个行业坚持做下去,直到做出在那个行业有影响力的发展程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于2000年对企业资源进行了整合,集中力量在最擅长和基础最好的领域坚持发展下去,重新回到了不饱和树脂的轨道上来。

在对中国企业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我们提出

了做精、做强、做久和做大的发展思路,不盲目攀比企业规模,而是把坚持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起点。为此我们首先从企业管理体制入手,于2000年引入ERP系统,强化基础管理,优化企业运营流程,同时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从工艺、设备、运营流程等多方面展开全方位创新,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在新工厂的生产设施中,采用了DCS系统控制,大大提高了产品性能的稳定性。从2001年到2008年底,在巩固原有产品市场的基础之上,以每年5-6个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目前五年以内的新产品销售额已经占到了总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内国际的多项认证,在许多领域我们的产品已经能够与国际先进企业的产品同台竞争。在产品创新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主持并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树立了中国本土企业在复合材料行业的应有地位。目前,我们的产品系列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下游行业所需要的品种,能够满足绝大部分用户未来五到八年的市场需求。因此,尽管我们十年没有扩大生产能力,但是在高端市场,我们的占有率却一直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我们研究所被江苏省科技厅授予“江苏省不饱和聚酯树脂工程研发中心”。

我们对自己发展的第二个认识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首先一条就是要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依法纳税守法经营,不做投机取巧的事情,不钻国家法律空子。踏踏实实做好企业。

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条就是在安全环保方面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对社会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做好企业安全设施和环境保

护设施的投入和运营管理。1998年我们在国内企业中率先采用焚烧方法处理生产废水,在新工厂的建设中,我们又对废水处理系统进行了进一步改良,实现了生产工艺废水的彻底零排放。虽然目前我们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是运营成本最高的,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却是最彻底和最有效的。

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条就是坚持节能节水的原则,降低消耗,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我们新厂所有电机全部采用变频调速以降低电耗,通过优化设计,使反应釜的热效率进一步提高,减少热量损失。在2007年获得“江苏省节水型企业”称号的基础上,我们新厂对水资源的利用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生产冷却水全部循环使用,而且利用生产冷却水冲洗厕所,然后经过处理再作为绿化用水,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为了企业的长久发展,我们于2003年首次向政府提出向化工集中区的搬迁申请,2006年正式启动搬迁程序,目前位于江苏江阴临港新城新材料产业园的新工厂基本建设完成,正在进行试生产。预计明年初可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

在新工厂的产能规划中,我们仍然坚持高端路线,对高性能的间苯型树脂、胶衣树脂和乙烯基树脂的产能进行了大规模扩充,压缩了一般产品的产能。同时加强了产品性能检测能力,完善了力学性能、电性能、燃烧性能、耐老化和耐腐蚀性能等测试手段。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 第6篇

莱阳市穴坊镇躬家庄学校——刘风奎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物理学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其中蕰含着极其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充分开发物理实验功能“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本文就作者经验谈了一些做法,包括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有趣实验,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对实验后要重视方法总结等。关键词:实验教育,趣味实验.,学生实验,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而中学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新课改的要求。教学实践证明: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受、经历、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动手,发现问题,再通过思考、分析、动手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实验活动中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在新课程 的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成为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及是指导学生抓住实验中“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二、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

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

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浮力的授课中,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我叫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进行物理小制作比赛,是学生尝试到动手动脑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测定盐水的密度。

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50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_。

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50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_。

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因为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倒入烧杯中,所以选择方案二。这样,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师创新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活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较好的运用“先做后说,师生共作”为主、多法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经常性的渗透创新思维方法,大胆的创新,改进演示实验,会极大的带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创新教育作用。只要我们因势利导、着力开发他们的活动时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就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理想腾飞的翅膀。例如:对测量未知电阻阻值的实验,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给出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器材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来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并提醒学生,这个实验可自选器材,让学生思考除使用课本上典型的伏安法来测量外,是否还有不同的链接方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测未知电阻的几种方法,让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体验通过不同的实验途径去解决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从中学习到了探究的方法,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完善实验评价机制,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意识创新 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成了其中的重点。我认为新的评价观点应该重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时就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的方向之一。

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 第7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回顾几十年来的中国教育历程追求片面升学效率的“应试”教育已越来越行不通了。教育要改革尤其是英语教育要改革已经是迫切的要求如何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把创新性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紧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新课题。针对此现状在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的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在整合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目前如何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英语环境的普遍缺乏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高低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等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认为只有创新才有出路。研究创新教育就是要开展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趋向的教育实践。为此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封闭型教育走向开放性教育从传统型教育走向创新性教育从家长式教育转向民主式教育从传授式走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教育。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初中英语教学难题提供了可能因为它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丰富和立体化的英语教学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潜能它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接触英语常识及其背景等。然而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各地各学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有的学校为了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花巨资购置昂贵的设备但缺少适宜的软件支持和能够熟练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师资队伍从而使设备形同虚设。还有的学校老师则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 第8篇

一、国家新型科技创新体系正在构建

从《“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 (2005年) 上看, 新体系的构建思路已经成熟。新体系对旧体系有利用, 但不是在旧体系基础上的优化、改造, 而是一套新型的“以共享机制为核心, ……六大平台为主体框架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

(一) “硬体系”基本成型

实施上, 目前的进展是“硬体系” (资源建设和主体构造) 基本成型。除了其中的自然科技资源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均在建设中外, 典型表现是:已建成一批相当数量的新型科研主体, 初步形成了“两阶段、两层级”的主体设置体系——按基础研究 (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 和工程化研制 (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和新产品研制) 的两阶段划分, 分别设置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两类承载主体;每类主体再按国家和部门/地方的两级分类进行管理的组织。以其中的国家级科研主体为例, 包括2008年新批准的36家在内, 目前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8个, 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截至2007年底, 建成并验收的国家工程中心也已有166家。

(二) “软体系”尚未到位

但是, “软体系” (运行方式和机制) 尚未到位。尤其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新体系下微观主体的“软管理”没有到位, 包括这些主体自身的管理和在其内部运行的科研项目的管理, 实践表现为:多数依托单位将其视为下属二级机构, 用原管理思维和方式进行管理, 新型运行方式和机制尚未形成或未在实践中得到深度运用, 这些主体自身及其承接的科研项目, 尚未达到新体系所要求的运行和管理状态;进而, 整个体系的一些“软”要求 (如设备共享、开放交流等) 又因缺乏微观运行基础, 多半只能停留在纸面规定上。

二、旧体系将被新体系逐步替代

新旧体系的功能类型完全一致, 以各自的科研主体为例, 新体系下的重点实验室功能定位为:科研、 (基础和应用研究类) 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程中心的功能定位为:研发、产业化转化和 (工程技术研究类) 人才培养, 分别与旧体系下基础类和应用类科研院所的功能完全一致——新体系是对旧体系具有完全替代性的一套完整功能体系。

(一) 新体系的创新效率更高

功能强度上, 新体系的功能更强, 体现在功能目的 (即创新) 的可实现程度上, 新体系的创新效率更高。

与旧体系相比, 新体系有三大特征:其一, “公用性”而非专属性。新体系下投资形成的资源在直接所属关系上为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有 (表现为由负责投资和建设的代表性部门所有) , 而不再是为特定的科研院所专有, 属社会公用性资源, 使用上可由社会“共享”, 依托单位与其之间只是代管关系;其二, “平台做实、人员做虚”。在科研设备等条件资源、平台管理人员和专属程度较高的科研人员 (如学术带头人) 上, 采用实际投资和实际配置的方式。而非专属科研人员, 在平台上则不作实际配置, 而是根据项目需要临时聘任;其三, “项目式组织、项目式管理”。新体系下运行的科研项目, 在组织上, 根据需要在社会 (包括全球) 范围内聘任科研人员组建项目组;在管理上, 完全以项目为管理单元进行管理, 相关人员的绩效考评和收益等与项目运行情况和结果直接关联。

因此, 新体系更具创新效率:1、公用性投资, 实现了条件资源建设和使用的规模经济, 较之旧体系下分散投资、分散使用的模式, 可达到更高的建设水平和使用效率。同时, 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信息等知识性资源的积累和使用也存在同样性质的规模经济;2、非专属科研人员社会化配置, 实现了科研人员在更大范围 (全国、甚至全球) 的流动和专业化分工, 具体项目对所需科研人员的可获得性和质量都更高 (实践中表现为, 在项目组组建时可实现最佳的人员组合) 。该规模经济优势和专业分工效率, 再通过“项目式组织、项目式管理”的运行和管理得以实现;3、上述优势实现并表现出来后, 会形成反馈, 再次促进规模经济的加强和专业分工的扩大与深化, 使新体系内含的创新效率不断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二) “软管理”的到位过程就是更替的实现过程

效率差异使更替同时有了内在需求和动力, 国家主推的新旧体系更替的实现是必然的。国家目前主要围绕六大平台建设进行投资, 条件资源建设投资完全流向新体系, 除此前提性工作之外, 接下去国家一定会着力在促进“软体系”、尤其微观主体“软管理”的到位上——不如此, 新型科研主体反而会被旧主体所同化、侵蚀, 并异化成旧主体获取投资与科研业务的一个招牌, 科研项目实际还是运行在旧体系下。随着“软管理”到位, 替代必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发生。

实际替代主要以两种方式实现:1、业务替代。更多的创新产出, 激励国家 (包括其他外部市场主体) 更多的通过以新型平台为载体的课题委托和课题资助 (如科技部自2000年开始, 试点设立“实验室主任基金”, 由实验室自主部署前瞻性原创性研究) 方式进行科研项目的委托和立项。这种科研业务形成方式的变化, 将使科研院所的科研业务趋于萎缩、直至为零;2、人员吸附。更好的机制和更高的效率将吸引科研人员、尤其是优秀科研人员和优秀科研管理人员, 从旧体系流向或部分地流向新体系 (如大部分时间受聘于新体系下的项目组) , 而科研院所则会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 渐失科研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进行战略发展实现“蜕变”或转型

向新型科研主体“蜕变”或向产业化公司转型, 是科研院所的根本出路。

(一) 思路一:向新型科研主体“蜕变”

即实现在新旧体系间的角色转换, 转换成承载有更多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的主体, 这是一个“蜕变”过程——把符合新体系要求的部分注入新型主体, 并通过新型主体重获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位置。

实践该思路, 首先要有两个正确认识:一是关于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身份性质的认识。要认识到它们与科研院所根本不同, 是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要把蜕变成这类主体提升到是重获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位置的高度来看待;二是关于“实体虚置”的认知。新型科研主体是独立的实体, 不属于依托单位, 而是国家有条件置放 (即“虚置”) 在依托单位。过程中继续置放还是撤消, 主要取决于其功能的实现与效率的发挥程度, 如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 (2003年) , 每年评估结果为“较差”的实验室, 将不再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因此, 要清醒地认识到, 如果不能实现其功能、发挥其效率, 申请设立新型科研主体顶多不过是获取了一个项目式机会 (初始性投资和项目) , 而丧失的却是战略性机会, 因为最终必然会被撤销, 或等同于撤销。

行动上:第一步, 对于条件具备或基本具备的科研院所, 积极申请设立新型科研主体, 争取实现在新体系中的“占位”, 否则有可能错过、甚至永远错过这次战略机会;第二步, 申请成功后, 在进行“硬体系”建设的同时, 要特别重视相应“软管理”的同步构建, 以期通过实现新型主体的高效运行“固化”代管资格, 使“蜕变”结果持续有效。根据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的经验, “软管理”关键内容有四项:主体自身的组织管理体系、业绩管理体系, 和在其内部运行的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体系与业绩管理体系。

(二) 思路二:向产业化公司转型

即实现从传统科研院所向现代企业的角色转变, 这是一个转型过程——从相对单一功能 (科研) 组织向多功能 (科研、生产、经营等) 组织的转型, 从简单组织向更为复杂组织的跃升式转型。对于不可能实现蜕变的科研院所或其的对应部分而言, 产业化发展是唯一的方向和归宿。即以自身科研成果形成的相关产品或服务为直接对象, 进行实业化经营, 发展成为现代生产制造型企业或工程服务 (包括总承包) 型企业。

根据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经验, 这是一项更为系统和艰巨的任务, 要解决一系列难题, 如:可规模化业务的形成;稀缺性资源 (资金、企业经营与管理资源等) 的解决和功能培育;如何实现从基础及应用研究、工程化研制、小规模经营向大规模经营的快速推进;如何解决成熟程度不同、规模化程度不同、市场特点不同的多类业务, 在同一个体系内运行的兼容性管理问题;如何在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同时, 又不过分削弱科研能力, 保有继续生发的基础;如何进行产业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设计, 构造适合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并能实现对上述各项问题的有效解决, 等等。

上一篇:共同购房协议书范本下一篇:古文经典激励哲理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