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中学生承受力论文

2024-08-19

关於中学生承受力论文(精选2篇)

关於中学生承受力论文 第1篇

关于初中生心理承受力的论文

组员:刘嘉宜 观颖 杨静茹 陈婉仪 冯韵 陈雯彦 李卓诗

关键字:中学生 承受力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种生活压力的出现,人们在心理方面也随之出现问题。青少年也不例外,作为年轻一代,青少年需要升学、就业的压力,还有人际的烦恼等各种问题。这些正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心理承受力的概念:

所谓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软弱不仅可以给他们带来各种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造成适应社会的困难,而且可以给他们成年后人格的健全发展及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的社会生活留下隐患。因此,青少年心理承受的培养不仅是学校而且是家庭与社会必须给予长期重视并有效解决的问题。

影响中学生承受力的因素有:

1)生理条件。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较之体弱多病有生理缺陷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2)挫折经验。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人较之知识贫乏、生活安逸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3)个性特点。开朗豁达、意志坚定的人更能适应挫折。

(4)抱负水平。希望值过高的人容易遭受挫折打击。

(5)心理准备。预先想到可能会出现挫折,心理有准备,当挫折来时,更能承受。

(6)主观判断。能对挫折作出客观评价、正确归因,就能恰当地应对挫折。我们虽然不能杜绝挫折的产生,但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去积极地应对挫折。

现代的中学生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于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

如何增强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1.树立坚定正确的信念。信仰危机最容易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崩溃,没有了精神支柱很难承受住各方面强大的心理压力。

2.提高认识水平。知识贫乏,闭目塞听,就容易钻牛角尖,变得心胸狭窄。中学生认识水平不高,看问题往往偏激、片面,为一点小事就心烦、生气。因此,应该学习辩证法,提高认识水平。

3.学会调节抱负水平。抱负水平过低虽然容易实现,但并不能带来满足感,会觉得生活乏味;抱负水平过高,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水平或社会现实,又会因失败而苦恼,变得颓废。为学会调节自己的抱负水平,既不得过且过,又不好高骛远,这样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4.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情绪好坏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中学生情绪波动大,因此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应学会对不愉快的事冷静分析,学会理智抑制不必要的冲动,不感情用事,做到情感适度。

5.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搞好人际关系。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就会事事处处感到不顺心、不如意,常常为嫉妒而烦恼。只有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才会心理平衡。

6.丰富精神生活,积极休息。休息可以是睡觉,也可以是开展文娱活动,而后者这种积极的休息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7.多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给人创造了融洽、亲切的气氛,它能给人以温暖,以精神力量;多参加集体活动可以使人更开朗、活泼,有益心理的健康发展。

8.培养幽默感。幽默可以消除烦恼,令人心情愉快。当然,幽默应该是有节制的、适度的。

9.心理疗法。如果已经有了心理疾病要到心理咨询机构及时诊治。

10.意识到挫折的存在性。中学生应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如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可能出现挫折。

11.意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结果一般带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给人以教益与磨练。中学生应该看到挫折的两重性,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12.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中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朗气蓬勃的青春年华,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对学习和生活难免抱有较高期望和较高要求,但由于对生活中所遇坎坷估计不足,对自身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所以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因此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保持中等期望水平,同时注意不可轻易否定自己。

1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挫折可成为弱者巨大的精神压力,也可成为强者勇往直前的动力。要意识到坚强的性格需要个人有意识的磨练,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歌德曾说过:倘不是就眼泪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人生之味的。所以,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培养乐观精神,这样一来就能从逆境中奋起。

14.创设条件,改变环境。情绪反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产生。因此改变挫折引起的环境,转移注意力,就可以达到消除消极情绪的效果。

15.合理的宣泄。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必须经过某种形式得到发泄,否则积累过多,容易导致精神失常。

16.寻求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通过个别交谈,排除心理障碍,达到摆脱矛盾,稳定情绪的理想效果。

关于中学生承受力的例子:

在春风拂煦的一个早晨,重庆市的一名14岁女孩从8楼楼顶纵身跳下,因为她的学习成绩不够好,她认为父母和老师都不喜欢她。她的千字遗书在中学生中复印传看,因为她说出了同龄人的心里话。在今年3月在我国举行的预防自杀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青少年是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我们不能单纯指责他们“心理承受力太差”,而应该冷静地分析:造成和助长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环境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对儿童、青少年的“过度教育”,使他们小小的年纪就“透支生命”。当青春期到来时,他们特别想知道的性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教科书中没有。他们想与异性交往,却动不动就被指责为“早恋”。没有游戏和交往的时间,没有自己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拔苗助长的做法不知摧毁了多少天才少年。这样的家庭与学校环境,使许多中小学生心理不平衡,他们不被理解和尊重。当人才观念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升入名牌大学,是否能够成为“尖子生”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可是,在升学就业多元化的今天,许多中小学生及其家庭仍旧为“上重点、考名牌、洋留学”付出惨重的代价。一些孩子从未体验到童年的欢乐和成长的乐趣,完全被训练成一架听话的“学习机器”。90年代以来的统计说明,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大、中学生休、退学的首位原因,占40%以上。许多教育者忘记了,毕竟跨世纪的现代青少年不可能成为“无欲无情”的机器,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一模一样”的产品已经陈旧过时,没有创新能力的“书呆子”,岂能适应国际上激烈的人才竞争?

最后,我们希望:

心理卫生知识关系不同年龄的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更会影响中小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台湾一著名教授说:“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这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小学生和广大儿童、青少年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必需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是其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钙质。为了我们的新一代,让我们为中小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促进心理健康,充满阳光雨露的温馨环境吧!

下面是关于一份心理承受力的测试

1、你认为自己是个弱者吗?

2、你是否喜欢冒险和刺激?

3、你目前是否生活在快乐和温暖的集体中?

4、如果现在就去睡,你是否担心自己会睡不着?

5、生病时,你依然快乐吗?

6、你是否认为家人需要你?

7、晚睡两个小时,你第二天是否精神不振?

8、看完惊险片后,很长时间内,你会感到心有余悸?

9、你常常觉得生活很累吗?

10、你是否有一些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

11、当工作业绩非常不理想时,你会感到非常沮丧吗?

12、你认为自己健壮吗?

13、当你与某个同事闹意见后,是否无法消除相处时的尴尬?

14、大部分时间里,你对未来充满信心吗?

15、你有一个温馨、爱护你的家吗?

16、当你在某个场合,回答不出问题,伺候会久久感到烦恼吗?

17、每到一个新地方,你是否常常会出现问题?如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拉肚子等。

18、即使在困难时,你是否相信它终将过去?

19、你明显偏食吗?

20、当你与家人发生不愉快时,想过离家出走吗?

21、你是否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喜欢的体育运动?

22、你觉得自己有些神经衰弱吗?

23、你认为你的上司喜欢你吗?

24、心情不愉快时,你的饭量和平时差不多吗?

25、看到苍蝇、蟑螂时,你会感到害怕吗?

26、你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任何挫折吗?

27、你是否常常和同事交流看法?

28、你常常因为想心事,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吗?

29、在人多的场合说话,你是否感到窘困?

30、你是否认为,自己受到的挫折和别人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计分标准2、3、5、6、10、12、14、15、18、21、23、24、26、27、30,以上15题,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

其余15题,回答是,得0分,回答否,得1分。

0-9分 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经常有挫折感。

点评:这类人要特别注意,遇到困境时,千万不要沉溺其中,或许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要通过各类锻炼,充分提升自信心。

10-20分 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能轻松承受小压力,但遇到大的压力时,仍会出现心理危机。

点评:属于正常承受能力范围内,大部分人都处于这种状态。如没有遇到接二连三的灾难,应该不会出大问题,自我能主动调节好。

21-30分 心理承受能力强。能在各种艰难困苦面前,保持旺盛的兴致。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第2篇

心理承受力在《心理学大辞典》中表述为:“个体在心理上能够接受某种事物的程度。包括理解能力、应激能力、耐压能力、平衡能力等。具有可塑性。通过教育和培训, 特别是经过实践, 可大大提高。”

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方面遇到更多问题, 需要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研究表明,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水平普遍较低, 导致心理问题频发, 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甚至各类自杀或犯罪等极端行为时常见诸报端, 使家长和学校以及全社会忧心忡忡。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大学生数量连年增加, 大学生群体日益扩大, 如今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好与坏, 关系到学校和许多家庭的安定, 这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紧迫性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侧重于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 重视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工作方式偏重于理论引导和意识灌输, 而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变化和心理承受力的关注, 由此导致了由此导致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及现实中很多悲剧的发生。有人认为社会应该减少施加在大学生身上的压力, 这当然是必要的, 但我们认为增强大学生抵抗压力的心理承受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不平衡的时期, 心理的成长远远跟不上身体的发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提出了更高、更早的要求。进入大学之后, 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受到很大的冲击, 使他们的思想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 大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 新生适应不良问题。

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会产生一些适应不良问题。比如:由于地域上的差异可能会对生活环境感到不适应;由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感到无所适从;而面对进入大学之后需要重新设定自我角色, 一些大学生无法随着环境的转变而转变认知观念, 进而导致无法适应新角色。

2. 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包括认知偏差、情感因素和人格偏差。“认知是影响个体思想的重要因素。”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关键因素, “内心的情绪或情感是所有行为得以产生的根源”人们往往凭着自己的好恶结交来往者。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感情因素主要有嫉妒、自卑、自负、害羞、孤僻。这些消极情感使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不到认可。而人格偏差主要体现在看待解释问题的方式和气质类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上。

3. 大学生求职心理问题。

就业压力给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带来很大冲击, 在面临择业就业时, 每个大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主要原因包括择业期望值过高和超前就业心态。择业期望值过高, 一心向往大城市、大企业、一味追求高薪资、高待遇, 导致求职受挫, 给大学生心理造成极大压力;而超前的就业心态是部分大学生将大量精力投入未来求职活动当中, 不仅影响学习生活, 而且会使他们产生焦虑感。

4. 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 恋爱和性的问题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恋爱挫折会使大学生会感到挫败、孤独、甚至自我否认。这些消极的情绪体验给大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性心理问题是大学期间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生理机能已经发育成熟, 性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心理上的矛盾。而我国的性教育处于非常落后和匮乏的状态, 无法及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疏导。

三、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培养对策

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遭遇这类应激事件时, 心理承受力强的大学生能够更有效的缓冲应激事件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 更容易摆脱消极状态。反之, 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会感到更大的压力, 心理上会受到更多的影响。心理承受力具有可塑性, 可以后天习得。通过生活的磨砺、经验的积累, 心理承受力可以得到改善与提高。下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心理承受力。

1. 正确调节情绪。

不稳定的情绪状态既不利于应对应激事件, 也不利于心理承受力发挥作用。所以, 学会有效的控制情绪是培养心理承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节情绪的几个途径包括学会释放压力、恰当使用防御策略和驾驭触发情绪的情境。恰当的制定目标、培养兴趣爱好、掌握放松方法都是释放压力的方式。大学生适应生活中似乎不可避免会使用防御策略, 适度正确的使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而驾驭触发情绪的情境时控制情绪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选择情境、改造情境和调动注意的方式主动驾驭可能触发情绪的情境。

2. 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

归因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为自己的行为结果寻找原因。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怎样的归因, 对当时的情绪和日后的行为方式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水平。根据我国大学生的情况, 进行归因训练的方式主要包括主题情境创设导入, 教师向同学们介绍归因理论, 为学生设计一些需要归因的情境;讨论与辨析, 请学生们讨论可能产生的结果和原因, 并对这些结果做出归因;强化训练, 多组织此类活动并树立榜样强化巩固训练成果。

3. 建立完善的人格。

大学生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对于心理承受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帮助大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力水平的关键。培养完善人格的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 培养人格坚韧性和重塑个人构念系统。对于人格坚韧性的培养, 可以进行主题情景创设导入。教师可以根据受测大学生的人格坚韧性的状况设计训练情境, 指导学生进入情境, 进行角色扮演。结束情境体验后进行分析讨论, 大学生们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整个过程的感受和内心的想法, 寻找问题的所在, 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个人构念是个人在其生活中经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所形成的观念。重塑个人构念系统主要针对失效的个人构念系统进行重塑, 消除焦虑。

4. 日常的干预措施。

对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要全面化、生活化, 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很多机会从多种途径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进行培养提高。主要包括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必须注重其抗挫折能力的提高。失败和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这个理念, 古今中外都深为认同。根据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 挫折教育可以主要以讲座和课堂的形式开展。高校可以定期邀请专家组织讲座, 为大学生提供接受挫折教育的平台;进行适当生活技能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 by life and for life.)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掌握生活技能, 学生才可以正确有效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迎接各种挑战。目前中国大学生对生活技能的掌握情况令人担忧。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高校可以为生活技能教育提供平台;举办心理讲座、建立心理档案。学校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心理讲座, 邀请心理专家为大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心理问题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引导学生重视心理疾病的影响, 正确看待心理咨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 将结果建立成学生心理档案, 并建立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机制。

培养大学生心理承受力, 是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 适应性强, 能够融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培养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要尊重大学生的心理要求, 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培养对策要系统科学、行之有效、具有针对性。

摘要:心理承受力是一种承受外界刺激的综合素质。大学阶段无论对于身体的发育还是思维的变化都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水平则是解决问题, 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付喜凤.心理疏导研究, [D].武汉:武汉大学, 2010:51.

[2][英]亚当.斯密, 余涌, 译道德情操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14.

上一篇: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专业技术总结下一篇:体育专业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