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语文课(评奖稿)

2024-06-24

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语文课(评奖稿)(精选5篇)

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语文课(评奖稿) 第1篇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语文课

阳山县青莲中学陈志伟

做一个好的老师很难,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难。从参加工作算来,我已不知上了多少节语文课了,也不只一次地思考过“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语文课”的问题。对此,众说纷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先明确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一节合格的语文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书声琅琅。《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朗读就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一般的阅览相比,更是一项很重要的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读书的声音是不可或缺的。

2、议论纷纷。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的单纯的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满堂灌式的“一言堂”当然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老师和学生的“你问我答”式的“问答堂”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就必须要有对话。阅读是人与文本的对话,而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就表现在纷纷扬扬的议论当中。没有纷纷的议论就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就没有师生间的深入探讨和交流,也就没有所谓的合格的语文课了。

3、见解独到。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对文本、同学、老师有所质疑,不能人云亦云。当然,这里的“疑”是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同学和老师的观点,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怀疑一切的盲目的“疑”。不仅学生应有所疑,教师本身也应该有所疑。“有怎样的师傅就会有怎样的徒弟”,本身欠缺独到见解的老师,是教不出有独立精神的学生的。老师对文本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不能唯教参是从。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展示出师生自己的思维火花。否则,师生也只能沦为各种参考书的传声筒。

4、眼睛有神。一节课下来,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到一定的语文能力,那么,这一节怎么也不能算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要判断学生是否学有所得,看什么?看学生的眼睛!一个学生的眼睛,如果是熠熠生辉的,闪着智慧的光,那他一定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如果学生是迷惑不解的眼神,这也是好的。因为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有困惑,说明他深入思考了,发现问题了,这不也是一个“得”吗?相反,如果学生们的眼睛只是呆呆地盯着黑板记笔记的话,他们在这节课

1中可能没有什么收获,这节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

那么,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语文课?我认为,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多点欣赏,少点解读。欣赏是把别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感受别人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体会别人这样写的情趣意味。解读是把别人的文本当作别人的东西来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意义,学习文本的形式。前者是“品其言而会其意”,需要我们亲近文本,深入文本;而后者则是“得其意后学其言”,需要我们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对其进行分析。对照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注重的往往是解读,而不是欣赏。很多的教学环节,如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主题、中心思想,学习作者表现手法等,这些教学内容和活动使得学生在与文本接触时,始终需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的方式是手术刀式的剖析解读。而且,这些所谓的“解读”,又有多少是学生的真正思想呢?只不过是老师和参考书的观点大杂烩罢了。因此,我们在备课之时,就应该静下心来,用心地品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领悟。而不应该只是迷信教学参考书。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去悟,真正地用心欣赏作品,再做适当的解读,不宜作过多的讲解,把活生生的文本解剖得肢离破碎。

2、多扣文本,少搞花哨。不论是什么课型,语文课是不应该离开文本的。文本的缺席,必然会导致语文课的变味和异化。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木兰诗》时,为了追求课件的情节性和趣味性,剪辑了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大量片断。结果,一堂课下来,播放电影的时间占了将近一半,连基本的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更别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了。这样的语文课,难道还不是变味和异化吗?不论是积累字词还是发掘主题,不论是理解内容还是品味语言,不论是分析人物还是拓展探究,我们都应该紧扣文本,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3、多点启发,少点灌输。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是不能靠灌输,只能靠领悟积累。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能做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诱导学生走向文本,在学生疑难上给予启发。启发要注重时机。孔子曾提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意思是说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处于积极思考尚未搞通的心理状态时,指导学生思考;当学生已有所思考,但未思考成熟,处于想说又怕表达不清的心理状态时,适当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考的内容,并能确切地表达出来。简而言之,应该在学生阅读品味文本,碰到疑难问题的时候,给予提供另外一些思考的角度、方法,为问题的解决做一些铺垫。当然,接受学习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一些基本的知识与方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灌输也无妨。

4、多点反思,少点漠视。教学反思是上完一节课后才做的,似乎与如何上好一节语文

课无关,但是我觉得这“一节课”应该是广义的。对于已经完成的一节课而言,其中必然有一些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老师对自身的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要有所发现,有所解决。我们如果漠然置之,视而不见,见而不理,则无益于在下一节课的教学,最终也不利于我们的成长。

5、多点激情,少点平庸。学生的情绪是很容易被老师的情绪所左右的,要想学生有激情,老师就必须要激情十足,要想学生间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老师更要有敏锐的思维。如在指导朗读时,我们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和特定的情境,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舒缓或急促,或高昂或低沉,或喜悦或悲伤,或激动或惊讶„„一个充满激情的语文老师,他的语言一定是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像说书人一样,讲话绘声绘色,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把人、事、物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语言幽默,妙趣横生;或旁征博引、语带双关;或富有启发,激发联想。学生自然会听得入神,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模仿,从中积累词汇,形成语感。一个平庸的老师,他是不能吸引学生的。他上的课自然也是淡而无味,自然也不是合格的课了。

当然,我上文所讲的属于“少点”之类的(如“平庸”、“漠视”)我们在教学中最好没有出现。但人非完人,能做到好的方面多点,不好的方面少点,已经很难得了。正如毛泽东先生说的,“一个人要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在这里,我也要说,一个语文老师要上好一节合格的语文课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上合格的语文课,不上不合格的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语文课(评奖稿) 第2篇

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谈一点见解浅如下:

一、“以趣导学”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可使人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去活动,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成功学习的重要条件。只有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才能学得快,记得牢。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1、发挥语文本色,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科与其他科有所不同,它具有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先问学生:“你知道什么叫做‘天堂’吗?‘鸟的天堂’会是怎样的呢?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探个究竟呢?”。通过这一发问,会初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往往新、奇、美的事物最容易使人产生兴趣,而“天堂”是属于新奇事物。通过这么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老师接着就“乘胜追击”充分发挥这篇课文语言精悍、质朴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把“新、奇、美”揉合为一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活跃课堂气氛,延续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的注意力持续不定的,他们的特点是好动。若只是*生动的语言来激趣,过于反复就会失去“新”意,产生厌闷感。要把学生的兴趣延续就必须活跃课堂的气氛。例如,在教学生阅读课文时要采用多种的阅读形式充分让学生做到“三勤”,即“勤动口、勤动脑、勤动手”。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活跃的气氛中“延趣”。

3、课内外相联系,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又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是属于短暂的兴趣。要让学生产生稳定兴趣,我结合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方式来结束该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课尽,趣不尽”的感觉。如在学完古诗《暮江吟》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诗中描绘的景物美吗?你能把诗人在诗中描写的景象全部画下来,给老师欣赏一下好吗?”课后,学生非常感兴趣,拿起画笔就画起心中的“诗画”来。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诗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得到发展。

二、“培养能力”是上好语文课的体现。

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讲述课文的内容,应该致力于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上《鸟的天堂》时,我先提出问题: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2、作者每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合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读有关的课文内容后再回答问题。这样不但有意地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当学到描写在大榕树上群鸟欢闹的情景时,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那鸟多欢闹的场面。通过这样的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并训练了学生有条理地说话。

课文是最好的阅读和写作例子。在课堂教学上,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各方面的学习技能只有这样才使学生有利于掌握好知识,达到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训练扎实”是上好语文课的要点。

1、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每一个词语。在课堂上不能脱离课文去理解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理解意思和含义。

2、通过比较、揣摩、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只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语才能更好地学好语言和写作。能有效地消除“肚中无墨写不出”的毛病。

3、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时把课堂上的重点巩固。

4、要以情入境,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如上《月光曲》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话,从表面上学生会误认为是在写海面的实景。其实,从“微波粼粼”到“波涛汹涌”是由钢琴曲的节奏柔和到强劲的变化而产生的想象。要让学生体会这一想象,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课堂情景——放下窗帘,出示投影,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听着名曲,看着海面月亮初升的画面,充分去引导学生想象,开阔他们的联想空间。

5、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典型例子,善于引导学生去训练阅读和和写作。但是训练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应结合课堂的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随机训练、扎实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法灵活”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在上《草原》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草原不大了解,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草原美景的壮丽和可爱,除了准备好充足的教学媒体外,我还结合这课文的特点而大改教法,不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而是新颖的“导游法”。

首先,我以轻松愉快的《草原之歌》开始带学生进入“草原之旅”。然后,结合课文的内容把文章分成五部分,进行变换地点“游览”。即:“初到草原——接近蒙古包——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联欢”。每到一个“地方”就放映有关的录象资料,并结合每部分课文内容的要点进行发问引导学生掌握。就这样,学生以迷人的草原风光图像进入课文,教者以生动感人的语言重点突出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联想融为一体,以情入境,使

上好一节语文课的技巧 第3篇

一、抓住时间备好课

每次上课前, 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 绝不打无准备之仗。

1. 对所学知识要有全面的理解。

对所学知识要反复诵读, 仔细揣摩, 尽可能多地发现知识点,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是方向舵,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以完成导学目标。

2. 搜集相关材料。

需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及其他介绍, 去粗取精, 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 或上网搜集。

3. 充分了解内容后, 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 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导学的内容产生共鸣?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共同探究、小组评议、质疑解答等, 每一个环节要用多长时间都要预设出来。知识水平不同、层次不同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 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 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 都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到, 这就要不仅仅备教材, 还要背学生。

二、利用课堂讲好课

课堂是教师展示的舞台, 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充分展示自己, 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以前的准备都是为课堂目标服务的,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环节,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挖掘、去剖析, 让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有充分的理解。

教师要通过由浅入深式的缓缓行进, 指引学生走进文本, 利用一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进入到情景之中, 去品位、去感受。教师逐步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生与生互动、师与生互动探究答案。这样情感体验就会全面, 达到学习的目的。

下面以经典小说《鸿门宴》为例来谈一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营造课堂气氛, 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秦王嬴政扫六合后, 成为统一中国的始皇帝, 雄视天下, 风光一世。一次秦始皇出巡时, 车马仪仗, 威风八面, 场面非常宏大。人们是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纷纷争相跑来观看。在这人群中, 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 (我可以取代他) 。另一个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 (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后来这两个人都成了历史中的风云人物, 他们就是刘邦和项羽。提起此二人, 提起楚汉相争, 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 力拔山兮气盖世, 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 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 天下云集而影从, 发兵沛县。但是,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 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 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 枭雄末路, 悲歌别姬, 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 建立大汉王朝呢?我相信等学习过这篇《鸿门宴》, 大家就会找到答案了。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问题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问题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 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 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 即随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转化, 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 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 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 问题1就成为问题2的铺垫, 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 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在概括项羽性格时, 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 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 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 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 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 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 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 既有相应的概括, 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题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 他还会有后来气势恢宏、慷慨悲壮的《大风歌》吗?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他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真的就能衣锦还乡吗?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 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 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 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 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原因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 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这样由浅入深地逐一提出这些问题, 并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环节后很快就会解决, 说明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了。在进行师生交流时, 一定要尊重学生,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去, 进行巧妙的、艺术的点拨, 整个过程要营造民主的气氛, 这会使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全面。

三、巩固知识于课后

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究中, 学生掌握住知识点是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时间如何运用有一个准确的科学的指导。

要想巩固这一节课的知识, 毫无疑问要留作业。老师要针对这节课的内容, 设计好作业, 不能过于死板, 这样学生会厌烦, 没有兴趣。要从文本出发,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多读书,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指导。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第4篇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长文短教

语文该教什么,怎样教,多年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共识,就是语文课应当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勇于“删繁就简”,敢于“丢卒保帅”。

删繁就简要求我们教师敢于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所放弃。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多个教学目标。满堂青蛙叫,胡子眉毛一把抓,总想全面开花,于是只有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根本无法让学生知其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互相交流,思维能力很差。而思维又是创造的源泉,我想要使学生的语文学得轻松,最直接的方法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真正地感受思维训练的赏心悦目。而要突出思维训练,就必须有时间,要有时间,课堂教学目标就要单一。目标单一,就要我们教师能对教学目标有所取舍。例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是将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特点作为教学重难点。这一篇课文最大的特色是人物语言简短精炼,人物动作恰如其分地展示出了各自的特点。我没有按照平时的“一板三眼”来教学,课前让学生充分读书,扫除字词句障碍后,第一课时就直奔主题:先围绕课题进行填空“_______,林冲棒打洪教头,______”补充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就围绕学生最喜欢的人物来研究人物特点。因为教学目标单一,所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相互交流,他们有时抓动作,有时抓语言,有时比较,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相比以前,教师通常是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先读再来分析,而像这样类似的小说性的文章要讲的东西不是一两节课所能讲完的,教师只能长课短讲,选取一些东西精讲精练,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删繁就简省下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我们可以把这省下的时间用于《水浒传》故事的阅读、交流,何乐不为?

二、低吟浅唱悟真情——以读析文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我国古代,朗读是先生教给学童的主要读书方法。而有感情地朗读更是学生吸收文本释放情感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第九册语文课本中,就有一些课文适合以读为主进行教学,如《师恩难忘》《黄鹤楼送别》《清平乐·村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让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积极性也就高了。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让他们读准字词,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读后的第一印象。有的学生立即说出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安宁、和谐,有的却说不出。这时,我就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或大声朗读,或低声默读,看看图,再读读书。在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又用亲身示范读帮助学生体会词句意境,边讲边读。最后又配上古乐,让学生低吟浅唱。整堂课,读为主线,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读悟,结合自己的理解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自主轻松的氛围中,学生读出了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

三、信手拈来俱天成——巧用插曲

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这种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编写好的教案情有独钟,表现为不论课堂怎样“开放”和“民主”,也不管课堂情景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总是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像一道牢牢的紧箍咒制约着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其实,教师要是善于发现课堂教学的变化,抓住提升课堂教学品位的契机,及时找出巧妙应对的策略,就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智慧挑战。

例如,在教学《嫦娥奔月》时,按照我的思路,是要让学生潜心阅读文字,通过一系列动作体会嫦娥的美丽善良、舍己为人。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学生忽然举起了手:“老师,我妈妈以前给我讲过,嫦娥是为了长生不老,自己偷吃仙药的,并不是书上讲的这样无私!”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里窃窃私语声顿时多了起来。其实,我教这课时,也有这种想法。书上为什么要把嫦娥写得这么美呢?我也没有经过仔细思考。面对哄乱的学生,我索性就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先请那学生把他听过的版本讲出来,然后再来讨论,编者为什么做了这样天壤之别的改动。这么一来,全班同学精神为之一振,都陷入沉思之中,我也因此赢得了宝贵的思考时间。在学生的发言中,有支持原版,也有支持改编的,更多的是支持改编。其中一学生说:“编者这样改动,是为了让我们体会人性的美好:世上还是好人多。”这样的回答,不就是教材编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吗?就这样,我引导学生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引燃了他们探究的火花,学生在争论中自己解决了问题,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更深入地了解了编者的意图。平常的课堂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智慧探险的全新境界。这信手拈来的教学插曲对于引导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培养质疑、探究的意识和品质,无疑是千金难买的绝好教材。

总之,只要能把握住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语文教学的思维训练点,我们就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做主”,选取合适的切入点、恰当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讲课独具特色、自显章法。

【责编 周春晓】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第5篇

一、重兴趣,引导探究学习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句充分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兴趣最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兴趣第一”的原则,总是坚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其探究学习,让学生把学知识当作一件乐事去完成。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重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现在,我们全县都在施行“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习与参与中,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它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而,笔者认为,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这点也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我也大胆尝试并使用了这种教学模式,效果不错。形式如下: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平均六人,民主选出一名组长,每节课由组长带领,老师引导,共同讨论课文中的相关问题。课堂上,可以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互相补充;也可以学生问学生答;或者学生问教师答;有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这种学生参与其中、互相合作的模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快乐,这样学生快乐我们也快乐多好呀!

另外,语文教学,文言文的难度较大,大多学生认为它枯燥无味,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合作去完成。我觉得这样做要比我们强塞给学生知识,让他们死记硬背的效果好的多,而且只有他们参与了,体验才会深刻,体验深刻了,要达到背诵默写的程度又有何难呢? 所以说,重参与,培养合作意识,对一节语文课来说也不容忽视。

三、重情感,增加审美情趣

有道是:情到深处课自优。是呀,我们语文课更应注重情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体验到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驰骋于大漠边关,又可以徜徉于小桥流水;既能纵情于高山远水,又能放歌辽阔的草原湖泊;让他们在不同的情感下感受到作者不同的人生情感,体验到作者曾有的人生经历呢?

所以,笔者认为,一节好课,一定要注重感情,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的时候要求学生力争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让学生议,议出源头;让学生品,品出文中滋味;让学生悟,悟出其中的哲理;让学生演,演出主人公的情感性格。作为施教者我们既要走进文中,又要走进学生中,还要走进课堂的声音中,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情趣的语文课,才能算作成功的语文课。

四、重效果,提倡现代化教学

工作了近十六年,听名家的课也不少了,但有一节课使我记忆犹新。那位老师讲的是朱自清的《春》,效果非常好。他导入课文后,给我们放了自己制作的《春》的课件,只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小草绿绿的,嫩嫩的,特别是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不能不惊叹小草的可爱;桃花、杏花、梨花真有几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情趣,连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春风吹动柳条,孩子们仿佛正在尽情享受着风儿的柔和,那种惬意不由得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春雨细细的、密密的真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农家屋顶;再看看春天的人们,个个脸色红润、精神抖擞,孩子们高兴地玩着风筝;最后大人孩子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继续向前走去。稍不注意,你还以为这个课件真是朱自清制作的呢?听后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得不承认: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离开现代化教学模式,效果会逊色很多。

所以,现代化教学模式,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重表达,增强言语熏陶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除了以上四个条件外,我认为教师的表达能力也很重要。有资料表明:语文老师的语言应具备准确清楚、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绘声绘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学好语文。我觉得此话很有道理,因为语文课的核心就是通过一篇篇语言文字作品的学习,来达到学习人类语言的目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涵义与美妙,通过大量的语言文字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给学生美的言语熏陶;另一方面,要注重我们施教者自身的语言表达。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表达能力不强的语文老师能教出一个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

因此,语文教师的表达能力亦十分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对学生的言语熏陶,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总之,要上好一节语文课,笔者认为应同时具备以上五个条件,这样的课,才能算作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上一篇:有限责任公司增资协议下一篇:忧伤唯美的诗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