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精神与价值

2024-07-06

论科学精神与价值(精选6篇)

论科学精神与价值 第1篇

论科学精神与价值

对于科学教育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念,即认为科学教育只有工具性价值而没有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似乎只能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培养,科学教育与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无关。但也有人认识到,科学教育与人的思想和个性品质发展相关联,提出将德育渗透到科学教学之中。无论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整合模式,还是德育工作的“渗透”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即有一个先在的预设,认为“价值与事实”分离,科学与价值无涉。但是,当我们走进科学研究世界内部再来审视科学教育的问题时,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观,给人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视界的变换给人带来的是新的教育观念,科学教育不仅具有功利性价值,而且内在地蕴涵人文价值。与人文学科教育相比较,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人文学科不能替代的。科学教育中的人文资源是构建新时代的新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人们最初认识到的或最看重的是科学的工具性价值,希拉里•普特南说:“科学在一般文化中的崇高声望要极大地归功于科学的工具性的巨大成功。” 科学及技术所取得的惊人的物质成就,遮蔽了科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间接地产生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税利。”恩•卡西尔则将科学的精神价值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他说:“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匹敌。它被看成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恩•卡西尔之见固然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内在的精神资源是丰富而具有特质性的。

理性是科学的灵魂,理性根植于人性之中,古希腊人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面对自然界,人的理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巴伯指出:“在人类社会中,科学的幼芽扎根于人类那根深蒂固的、永不停息的尝试之中,试图靠运用理性的思考和活动来理解和支配他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在巴伯看来,科学必须既是理性的又是经验的,即只有当理性运用于经验的目的时,科学才存在。科学的理性使人类开始从对自然界的迷茫和盲目崇拜中走出来,1科学理性对宗教神学的冲击解放了人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发展使理性不仅体现在科学的知识层面,而且体现在科学的方法论层面。现代科学理性还投射到了科学研究的规范上。R •默顿概括了科学家必须遵守的四条基本规范。总之,无论是面对自然界、面对科学活动过程,还是研究结果,人的理性精神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科学理性内在于科学之中,也表现为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意识。

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批判性,波普尔认为,有没有批判态度是判断前科学与科学的分界岭,前科学充斥教条信仰和教条思维,而日益增长和成熟的经验培养出一种批判的态度,教条态度比批判态度更原始,因为批判必须有被批判的对象,即业已存在的有影响的教条信仰。科学中的批判精神表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当理性运用于经验时,就开始了对经验的批判。真正的科学从经验开始,但是所有的科学都要求超越经验,并从经验中演绎出更为普遍的真理,批判的结果是科学认识超越日常的经验。其二,是对前科学时期的批判,例如近代科学对中世纪时期宗教观念的批判,达尔文对上帝创造人类观念的批判。其三,是对科学界之内的已有认识成果的批判,如爱因斯坦对牛顿时空观的批判。但是批判的目的是创新,创新是科学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没有批判的精神就无法创新,没有创新,批判就失去了意义。科学活动中内在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正是摧毁愚昧、迷信、盲从等腐朽精神的锐利武器,在批判与创新的过程中,不但取得了科学理论上的突破,认识了自然界,而且也冲击了旧有的不合理的观念与错误认识,使人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解放。巴格莱说,科学知识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人类从欺诈、恐惧、迷信、过失中解放出来。人类正变得聪明起来,不再是一切算命大仙的牺牲品了。人类从巫师和巫医的诡计欺骗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意义,和人们从残暴帝王压榨下解放出来的意义是一样的。”

科学研究活动中强调公平,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评判科学认识正确与否,科学成果价值大小的不是外界权威,而是科学界内部同行的认定,不是外在的诸如出身、权力、金钱、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等非科学因素,而是科学实验。科学要求普遍地、重复地进行验证。这种公平精神不同于中世纪在上帝面前的人人平等,也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倡的“人人生而平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长期追求的公平由“水中月、镜中花”状态逐步变为现实。因此,“只是在这时,人们才看到,在世界上到处都还是一片不公平的汪洋大海的时候,科技领域已开始构筑起人类公平的真正锚地。人们也才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是科技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科学中的公平精神造就了人的宽容意识,在科学研究中,不仅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存在,而且允许实验、允许失败、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强调尊重少数,保护少数,不搞少数服从多数。科学中的宽容,为新的科学理论出现提供了舆论上的“保护伞”。

科学中的开放精神表现在科学的进步过程中。其一是面向研究主体的开放,也即“无论种族、肤色或宗教信仰,人都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 台湾学者吴大猷在谈到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时,指出:“一种真正的科学态度要求一种开放的精神。科学只有通过对现存状况作连续不断的重新考察,甚至对那些似乎把确立的理论作连续不断的重新考察,并且寻求新思想,才能获得进步。”

因此,科学教育应指向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领悟科学的人性意义,“向学生详细追溯一项发现的全部历史,向学生指明在发明者道路上经常出现的各种各样困难,以及他怎样战胜它们、避开它们,最后,又怎样趋近于那从未达到的目标” 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揭示出来的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更加直接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领域。但是,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关注的重心往往是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科学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这一重要方面被忽视了。因此,科学教育应树立一个新的理念,科学教育应指向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打破历史事实的硬壳,展现历史事实内在的人文意义,凸现科学教育对整个人类精神领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密切关系。

科学教育与科学世界的分离之结果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厌恶整个科学。这是值得科学教育工作者反思的地方。改变这一被动局面,需要科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即科学教育要指向科学研究世界。这里强调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与他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研究领域,同时也要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及其活动。让他们与科学家对话,让他们有多种了解的渠道,并为他们参与一些准科学的实验活动、准创造发明活动提供物质的条件与方法的指导。

21世纪的科学教育应有新的理念,不能将学生封闭在科学知识教育的城堡中,而应取一种开放的观念,让科学教育与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相连接,从后者获取无尽的精神资源;也与生活世界相联系,使科学教育有活水源头,有意义的基础。这样的开放观念与开放体系的构建将把科学与人的生存、发展真正连接起来,从而使科学更富有人性,使科学教育的价值得到实现。

论科学精神与价值 第2篇

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指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或者说,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可以说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一致;

价值,人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复杂多样,因而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也就各不相同,必须有一个标准去衡量人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和合理。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真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科学精神,“科学给人以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即“求真”。

人文精神,“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即“求善”和“求美”。

首先,科学精神反应的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一切虚伪的价值取向。而真理和价值在现实意义中是辩证统一的。

其次,要是我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造成了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术却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最后,科学知识其实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类精神。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科学主义只能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融入,人文主义只能是蹩脚的和虚妄的。

论科学精神与价值 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图书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形象工程的主要载体, 在图书馆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它体现了图书馆的水平程度, 体现了图书馆的发展理念和图书馆事业对整个社会的感染力。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精神, 无非是对思维、意志和情感等意识领域的探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同一范畴两个系列的价值观念, 是人类社会的两种精神指向, 它们始终贯穿于图书馆工作的过程之中, 并以相互作用的结果来推动社会的文明、健康与和谐发展。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两个主体, 图书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涵盖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总揽问题, 它为从事图书馆事业的图书馆人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从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而言, 合理的分析图书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会贯通, 也许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互补性的内联关系, 从而使图书馆事业不断推上新台阶。

一、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图书馆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变自然的理想追求, 也是人们在科学实践和科学探索中形成的一种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图书馆是一个服务于读者和社会的学术性机构, 是人类知识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地。从知识获取、传递、开发、使用、存储与共享等一系列过程中, 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形象归属的根本, 也是一种隐性知识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判断能力) 的显性体现, 以达到图书馆科学精神的升华和再现。科学精神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主观世界的反映, 而图书馆科学精神是通过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建设体现的, 从而以其强大的影响力, 推动图书馆服务等各项工作。图书馆科学精神在图书馆管理和建设中, 包含三方面的内涵:

1. 图书馆科技创新意识。

崇尚科学、重视技术, 以先进的技术手段, 改善图书馆服务层次, 是图书馆管理理念的进步, 也是图书馆综合效能提高的依靠。科技创新, 给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我们在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 运用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网络技术, 在情报咨询、文献检索、信息传递等服务中, 提高了图书馆的技术和理论支持度。在探索读者需求的规律中, 努力以科学、便捷的科学手段, 适应馆藏资源的有序变化。以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科学态度, 更好地满足远程传递、异地借阅的非实地借阅手段, 使图书馆在知识信息需求与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过程中, 让读者能更充分地体会到图书馆的科学价值、文化魅力与信息引领。

2. 图书馆业务工作规律的探索与创新。

图书馆工作具有其教育性、学术性、服务性和社会性。因其特点, 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必须规范和稳定, 必须具有长效性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技术手段, 可以潜移默化地规范人的思想行为, 不断探索和求知, 可以增强人的创新意识。我们在探索图书馆业务工作基本特性中, 结合文献与读者的变化规律, 以服务为出发点, 探索一个主体性的图书馆事业。而这个主体性的图书馆事业既符合当前高校的辅助教育, 又符合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持久性发展。

3. 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效益与图书馆本身的内在关联。

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 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相结合, 是提高图书馆自身服务能力的最佳途径。而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效益与图书馆本身有着无法分离的内在关联。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体现, 再现了图书馆文化的创新和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提升, 同时也促进了图书馆内部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图书馆服务中的文化特色, 是图书馆管理条件 (内部环境) 和管理环境 (外部环境) 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图书馆本身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场所, 创建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图书馆服务的宗旨。从贴近读者的人文管理, 到提高信息的利用和文献传递的满足程度, 都证实了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效益和其本身的存在价值。

二、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去理解图书馆人文精神

在知识的层面上, 我们可以实现对图书馆本质、规律和逻辑的再认识。图书馆的本质与存在的价值, 就是最优化地促进以文献、信息为载体的客观知识的主体回归和价值再现。如何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为读者提供一个舒心的阅读氛围, 是图书馆满足社会需求、服务教学、传授科学、再现文明的价值体现。而良好的服务手段和人性化的服务方式, 也是一种深层次的知识管理与导航的追加性劳动, 是图书馆事业给图书馆本身自加的砝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社会文化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人作为经济的主体, 发挥着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众多企业将“以人为本”纳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之中。作为高等教育的辅助机构———高校图书馆, 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引入到图书馆的服务中去, 把读者的基本需求与知识管理的传播方式相结合, 注重将知识管理融合到信息管理之中, 从知识共享中, 逐步改善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图书馆将知识的研究性和再创造性的途径提供给读者, 因为知识的意识属性是一个认识过程。知识是人们意识的创造物, 也是指导人类进步的动力。合理的宣传和延伸知识, 使其最大限度地被读者利用和享用, 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走向社会的关键所在。

三、在技术主导的环境中努力弘扬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

图书馆作为一门学科和专业, 与其他任何专业相同, 存在着科学、技术和人文三大层面。在彼此差异和区别中, 精神与文化现象贯穿于整体业务工作的主体。图书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 在于它不是技术决定的部门, 它强调的是服务, 所有业务工作能够容纳并体现人文关怀, 把技术提升与人文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如今数字资源起主导作用的技术环境中, 应力求将技术设备的更新与现实服务手段同读者需求紧密结合, 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服务的一种手段。不断提倡科学精神, 积极培育图书馆人文关怀。以探索与弘扬的工作作风, 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职业的服务理念, 创新图书馆服务, 满足读者需求。以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渗透于读者服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在行为、举止、服务之中, 使人文关怀成为全体图书馆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以建设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为动力, 促进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娟.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2006 (12) .

[2]汤亚非.图书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论坛, 2005 (12) .

论科学精神与价值 第4篇

一是要弘扬科学的社会文化价值,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将人的发展确定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科学的价值在于其发展与成就可以直接造福人类,其科学精神可以指导人们研究和揭示并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科学技术在酝酿新的突破的同时,也将不断引发人类未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等重大变化,并提出新的道德、伦理的挑战。因此,科学工作者应该共同恪守科学的社会伦理准则,站在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高度上,引导新的人类伦理准则,以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研究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从传统意义上讲,科学研究是研究者个人的事情,科研工作往往成为带有研究者浓厚个人色彩的活动。从尊重自由探索的角度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科技工作者应该“把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将个人的研究兴趣、对科学真知的追求,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类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中的“可为”与“不可为”,自觉地将自己的学术行为约束在科学伦理、科学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框架之内。

三是要维护科学的尊严和荣誉,强调普遍社会责任与独立价值判断的统一。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急功近利和浮躁是一种社会病,对科学领域和科学工作者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和影响,通过科学不端行为获取声望、职位、利益和资源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科学共同体”的尊严和荣誉。因此,科学工作者在肩负“追求真理、造福人类”这一社会责任的同时,还必须摆脱种种商业的急功近利的诱惑,形成一种具有有效约束力的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与功利化的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以其特有的价值体系保持对社会风尚的适度的批评性的抵制,从而有助于规范“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风范,并有助于社会的清明与理性。

论科学人与科学精神 第5篇

论科学人与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包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知难不退的精神;勤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精神;静心研学,戒急戒躁的精神;淡泊名利、苦耐清贫的.精神;坚持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恪守学术道德,修炼完美人格的精神等.弘扬科学精神,对端正学术风气,反对学术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周志华 ZHOU Zhihua 作者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南宁,530022刊 名:学术论坛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FORUM年,卷(期):“”(4)分类号:C0关键词:科学精神 科学人 学术道德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第6篇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互补、统一

一、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二、人文精神

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人文是关于人的文化生命的学问(关于自然生命的学问是科学),所以叫“人文”。所谓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用现在大家比较普遍说的一句话,就叫人类关怀、生命关怀,这应该说是人文观念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般认为,人文兴起于文艺复兴(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张扬人的价值,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运动,所以称之为“人文”。在某种意义上,文艺复兴运动就是人性的一次解放运动。从此以后,承认人、关心人、尊重人、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就成为一种新的观念。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其实,作为先进文化的共同组成部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表现为相互差异和区别,而且也体现为相互间的沟通和补偿。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不同形态,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仅有其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才构成完整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所以,想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来代替另一种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在另一种那里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

设若只有科学精神,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失去诗意,将变得毫无趣味可言。诗歌、绘画等艺术都将消失,我们平时的一些客气话、问候语也会变得没有意义,我们将丧失幻想的乐趣。可以想象,生活在一个绝对真实的世界里,必定是枯燥乏味的。

事实上,科学所允诺的真实、精确、客观、理性、普遍、定量化等,是很难完全实现的。首先在人类日常生活中难以实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我们无法真实,相当多的情况下说的都是无实际意义的话或谎话,当我们见到一个人对他很反感时,我们能够对他说“我讨厌你”吗?同样,当我们在大街上见到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女人时,我们能够立刻就说“我爱你”吗?如果你这样说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要么被认为是疯子,要么会被打一顿或送往派出所。道德领域的事情是不能用科学来衡量的,它们只是一种习惯,是没有什么道理好讲的,无法符合科学。

布劳德和韦德说的好:“科学家获得新知识,并不单纯靠逻辑性和客观性,巧辩、宣传、个人成见之类的非理性因素也起了作用。科学家并不全靠理性思维,而理性思维也不是他们所垄断的。科学不应被视为社会中理性的卫士,而只是其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只要我们看一看科学发现的具体过程,就可以知道科学家们之所以能作出科学发现并非完全依赖理性,他们同样需要激情和想象,一个没有激情和想象的科学家是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的。许多科学家从事某种研究,并不是因为它真实,而是因为它美。

如果只有人文精神或人文学科,也是同样有害的,而且也不现实。一方面,人类不能仅仅生活在诗意和想象之中,人类毕竟是一种动物,他不仅要吃喝,还有尊严的需要,还要追求更高级的生活,他还有好奇心和控制欲,有无限扩张的欲望──这是不能被去除的,因而他不可能摆脱物质生活,这就需要科学这种实用理性或工具理性;另一方面,科学既然已经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就不可能再退回到原始的物我不分或科学不发达的状态,不可能将现有的科学消灭掉。

所以说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

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靠自然科学,也不能只靠社会科学。适应这样的形势发展,就需要愈来愈多的文理兼备的人才。今日的青年,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然后可以求学问、成事业。《大学》、《中庸》的大道,重视人文精神,但亦包含科学精神。西洋文化的发展,提倡科学精神,但亦不能忽视人文精神。西洋的哲学,本包括伦理学及美学,而求善求美乃是人文精神的基础;西洋的科学,包括求真与求实,故有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以至工、医、农、商各学科的发展。西洋的科学发展,轻视了人文精神,故今日的西方,陷于彷徨无主的**状态。中国的人文发展--尤其是理学、道学--偏重于伦理观念、道德规范,而忽略了科学精神;且于文学、音乐、艺术,亦不加重视,故求善胜于求美,求善重于求真。实在真、善、美为人类世界鼎足而立的重要因素,缺一而不可的。

而且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加速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需要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而且也要高扬和激发人文精神。

五、总结

科学技术是一把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开启哪扇门,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即科学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世界本身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同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组成了人类的现代文化。科学思想从理性的角度创立了人文观念,文学和艺术则从情感的方面把人文观念渗透到人们的灵魂之中。科学与人文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只有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人类才能够永远向着正确的方向。科学精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人类社会;而人文精神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严春友

燕山大学报万长松

《中央月刊》第4卷第12期顾毓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台湾成功大学六十学毕业典礼)

百度文库

上一篇:拔萝卜读后感下一篇:玉米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