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资料

2024-09-01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资料(精选8篇)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资料 第1篇

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收集资料

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所需资料收集研究

张建华 何芳军

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 121000

zhang0393@yahoo.com.cn hfjunjj@126.com

摘要: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所作的总体安排。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前资料收集是一项不可缺少、不可马虎的工作,它是整个土地开整理规划编制的基础,决定着整个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成败。本文就以资料收集为研究对象,讲述如何详细、快速、便捷的收集有效资料。

关键词:土地开发 土地整理 编制 资料 收集

1.引言

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要以内涵挖潜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发挥商场机制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要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化境为目的,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编制前资料的收集,是所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基础,因此,如何高效快速的收集资料是一项新的研究。

2.资料收集要依据编制原则和要求

2.1编制原则

在坚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规划编制应遵循原则:

(1)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上下结合,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3)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4)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切实可行。

(5)在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方案。

(6)政府决策和公共参与相结合。

2.2编制要求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编制要求为:

(1)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障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

(2)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实现规划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3)土地整理全面、有序开展,工矿废弃地得到有效复垦利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农为利用得到适度开发。

(4)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3.资料收集策略研究

.1资料收集范围

参照编制要求和原则,可以得出收集资料的范围概括起来为包括如下: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灾害等资料;

(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景观资源等资料;

(3)经济社会状况,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风俗习惯等资料;

(4)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状况及生态环境评估和监测、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等资料;

(5)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程度及效益,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土地权属状况,可开发整理复垦土地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等资料;

(6)相关规划、标准,主要包括与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农业、林业、牧业、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环保、旅游、自然保护等部门规划、用地标准等资料。

3.2归类收集资料

3.2.1图件

项目区所在地的变更后的最新的1:10000现状图、1:10000地形图。

3.2.2基本资料

(1)项目区所在地的县志;

(2)2004年统计年鉴,(统计年鉴分两种:一种是文字表述的,一种是数据统计的,请提供文字表述的那种);

(3)社会经济发展资料:项目区所在县乡经济现状,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县乡经济发展远景。

3.2.3土地利用现状资料

(1)可垦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资料:要求提供项目区所在县乡现有真实的后备资源调查资料;

(2)项目区的图斑汇总资料:要求按项目区所在地的村、组、图幅号、图斑号进行汇总,如遇破斑情况只汇总该图斑在项目区内的面积;

(3)项目区内地类面积统计表:要求按新土地分类进行统计,要求统计到三级地类;

(4)项目区所在县的土地志:具体描述县内各乡镇村的土壤类型、质地、适宜种植作物等。

3.2.4规划资料

(1)项目区所在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项目区所在县(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3)项目区所在县(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4)项目区所在县(区)水土保持规划;

(5)项目区所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3.2.5水资源资料

以下所需资料需要当地水利部门出据证明材料

(1)项目区所在县(区)乡水资源调查资料: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描述,从水利部门取得与项目区关系密切的有资料记载的均衡区面积及均衡区内地表水总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总存储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均衡区内的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等;

(2)水文地质资料:项目区内地下水的类型、埋深、水层厚度、单井出水

量等;

(3)与项目区有直接影响的河流情况:河流总长、流域面积、年径流量、最高洪水位、最低枯水位、正常水位、最大流量、最小流量以及河流流经项目区内的长度,在项目区内该河现有的防洪设施、取水设施等水利基础设施。

3.2.6农业发展资料

项目区所在县(区)乡村主要种植农作物、单产量、亩均收入等现状情况以及县乡村农业发展远景和项目区土地整理后的拟发展方向,即整理后土地利用方向及规模。

3.2.7附件所需提供资料

(1)经审查同意的取水许可预申请书;

(2)电力部门同意的用电许可证明;

(3)水利部门提供的对项目区有直接影响的河流流域的规划资料,有关该项目区河段防洪标准、堤防断面尺寸、河床宽度、设计水位等资料证明;

(4)项目区涉及的乡(镇)政府、村委会及与项目实施有利害关系的群众对项目规划方案、实施方案、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意见,并提供相应的证明;

(5)项目实施需要客土,需提供:

①项目区取土场土壤资料;

②取土场所有者意见;

③涉及环保、林业问题需提供相关意见;

(6)项目区内若有坟地需迁移,请出据迁坟同意协议书。

3.2.8项目区内具体相关资料

(1)项目区所在地的土地权属情况:

①土地权属现状:包括所有权和使用权,将土地面积按权属分解到各权属单位,应具体到村组一级,即各村组此次参加整理的面积数;

②整理后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2)项目区位置和范围:项目区位置指项目区的四至,项目区所在地的四周明显界限;项目区范围指项目区所涉及的行政乡(镇)、村。如果项目区包含多片,则应具体说明每项目片的位置和范围;

(3)项目区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应明确项目所在县自然地貌类型和项目区

微地貌类型,一般分为三种:平原、丘陵和滩涂;

(4)项目区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情况;

(5)项目区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和时空分布情况;

(6)对项目区有直接影响的河流情况;

(7)项目区地下水情况;

(8)项目区所在地的土壤情况:说明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土壤质地等土壤基本属性;

(9)项目区客土场基本情况。客土场位置、运土距离、可提供的最大取土量、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化验报告;

(10)项目区气候情况;

(11)项目区植被情况;

(12)项目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13)项目区光热资源情况;

(14)项目区生物资源情况;

(15)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重点说明影响项目区土地利用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6)项目区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对乡级进行表述):包括项目区人口、人均产值、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土地面积、农村就业情况、生活水平等;

(17)项目区所在地的基础设施状况:基础设施是指与项目区建设有关的水利、道路、电力等设施,是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①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②交通状况;

③林网建设状况;

④电力设施状况;

⑤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⑥其他设施状况;

(18)农田配套设施状况。指项目区内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状况、田间道路状况等,如现有机井的标准、数量和利用状况,现有灌排沟渠的标准和利用状况等,现有设施若不能利用请说明理由;

(19)项目区拟整理后种植结构、发展方向、种植作物等。

4.收集资料注意的问题

(1)整理核实,要对收集来的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并按其类别、性质进行整理。

(2)分析资料,发现不详细的要及时调查补充。

(3)资料的保存,要注意将收集来的资料妥善保存,用后及时归还。重点证明资料要存档。

5.总结

总之,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一定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调查评价,制定土地开发整理目标,划分土地开发区域,明确土地开发整理重点,落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所作的总体安排。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前资料收集是一项不可缺少、不可马虎的工作,它是整个土地开整理规划编制的基础,决定着整个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成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资料 第2篇

(供监理人员对照进行施工单位资料审查和施工单位资料整理参考)

第一册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保证资料

(一)钢材出厂质量证明文件、现场见证取样送检委托单、试验报告

(二)水泥出厂质量证明文件、现场见证取样送检委托单、试验报告

(三)红砖、混凝土空心砖、混凝土板、U型槽等出厂质量证明文件或现场见证取样送检委托单、试验报告

(四)其他材料/构配件/设备出厂质量证明文件、现场见证取样送检委托单、试验报告

(五)混凝土原材料(粗骨料、细骨料)现场见证取样送检委托单、试验报告

(六)砂浆实验室配合比委托单、实验室配合比通知单

(七)混凝土实验室配合比委托单、实验室配合比通知单

(八)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九)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十)路基压实度等相关试验报告*

(十一)管涵、沟、渠、涵洞等通水试验记录*

(十二)隐蔽工程验收资料(包括隐蔽工程质量报验申请表附地基验槽隐蔽验收记录、钢筋隐蔽验收记录等)

(十三)竣工图(包括竣工测量图)

第二册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管理资料

(一)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及洽商记录

(二)施工组织设计报审表(附施工组织设计)

(三)施工方案(措施)报审表(附施工方案)

(四)施工进度计划报审表(附施工进度计划)

(五)工程项目质量验收划分报审表(附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表)

(六)现场组织机构及主要人员报审表(附现场组织机构简图、项目经理及五大员名单及其资质证明文件)

(七)合同段工程开工/复工报审表(附开工报告)、合同工程开工令、及工程暂停令

(八)单位工程开工报审表、单位工程开工令

(九)施工技术交底记录*

(十)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进场报审表(附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及产品进场验收记录,要求分批次进行)

(十一)工程施工测量、放线报验申请表(附施工测量成果、放线记录)

(十二)工程变更资料(含工程变更单、变更设计文件和变更设计批复意见)

(十三)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资料

含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报验申请表与(合同段)工程竣工报验单和其对应的附件: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与合同段工程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合同段工程竣工质量检验评定表、合同段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十四)质量缺陷和事故处理文件(如果有)

(十五)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及回复单、监理工作联系单(十六)施工日记

(十七)中间计量资料(含工程计量报验单和其附件对应的中间计量表)(十八)工程款支付资料(《工程计量支付报表》含工程款支付证书、工程款支付申请表、完成价款报审表、完成工程量报审表、完成工程量汇总表、完成工程量清单、工程量计算表)

(十九)索赔文件资料(如果有)

第三册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其他相关资料

(一)设计文件

(二)施工承包合同

(三)施工承包单位资质证明材料

(四)施工过程重要会议的会议纪要

(五)施工月报

(六)竣工结算书

(七)(合同段)竣工移交证书

探究土地规划整理方法 第3篇

1 关于土地整理

所谓的土地整理就是指通过建设土地利用环境, 将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限制因素以及制约因素进行消除, 进而促进我国土地利用能够实现集约化以及有序化保证我国土地资源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土地资源的要求, 土地整理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土地整理要求土地开发利用和土地保护进行有机结合, 土地整理工作必须要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作为基础和前提,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对土地资源实施开发和利用, 必须要将改善以及保护土地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前提, 土地资源保护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更加为了更好、更高效的实施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土地资源保护这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影响, 所以, 实施土地整理工作必须要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有效保护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二, 土地整理工作自身的本质就是要将土地资源经济的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土地整理主要通过对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进行不断影响, 比如说提升土地数量以及经济能力, 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工作来将土地资源经济供给的能力提升, 这已经成为了解决土地利用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土地需求之间矛盾十分有效的一个途径。第三, 实施土地整理工作必须要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协调的统一, 只有这样, 人们才能够通过土地整理工作实现生态平衡、经济有效以及社会可行。

2 土地规划整理方法

2.1 土地规划整理要坚持一定原则

土地规划整理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 原因在于实施土地整理规划目的就在于将土地资源效益充分发挥, 这里所说的效益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对土地资源实施整理、理顺以及调整因此, 必须要对土地自身属性实施深层次分析工作, 对于土地适宜性实施科学的评判, 合理确定土地资源的权属关系, 并且根据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规律以及自然规律, 采取一个十分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技术。其次, 要求实施土地规划整理工作要坚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 所谓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就是指对现有的耕地数量进行保持, 伴随着人口不断增长, 还要增加耕地数量, 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已经占据了一定数量的耕地, 坚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原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从广度和深度方面进行考虑, 因为适宜农耕的土地资源比较有限, 对其实施开垦也需要很大的投入, 在当前现有科技水平上, 仅仅凭借广度上来将耕地面积增加比较困难, 相关事实也表明, 通过实施土地规划整理工作, 从深度上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是一条具有可行性的途径所以, 规划整理出来的土地, 必须要通过增加对其投入来培养土地的肥力, 使其产出率达到甚至超过建设占用耕地。最后, 实施土地规划整理还要坚持法律保障原则, 因为我国的土地规划整理面积很大, 所涉到的行业、人口以及部门比较广泛, 因此, 在实施土地规划整理工作的时候, 必须要将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地区的政策放在首位, 一切工作都要在遵规守法的基础上开展。

2.2 土地规划整理要选择正确规划方案

在土地规划整理过程中选择规划方案必须注意山地土地的整理必须要将小流域作为主要单元, 在小流域里面, 对于存、路、林、水以及田等实施全面的衡量, 使布局具有合理性。在村镇中实施土地规划整理必须要和相关部门进行合作, 对于原来制定村镇的计划实施严格、合理的修订工作, 对村庄界线、居民点以及乡镇界线进行重新界定, 将县镇驻地规划图以及村庄驻地规划图很好的绘制, 逐渐实现三个集中, 这三个集中主要指农田逐渐向规模经营集中、乡镇企业逐渐向工业园区集中以及农民住宅逐渐向中心村以及小城镇集中。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做到合理、合法取水, 将取水工程造价以及输水工程造价有效降低, 最终实现高效用水以及节约用水。

3 结语

本文中, 笔者首先对土地整理的概念以及内涵进行了阐述, 接着又从土地规划整理要坚持一定原则以及土地规划整理要选择正确规划方案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土地规划整理的方法, 土地资源是我国得以发展以及人们得以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 因此, 人们必须要对土地规划整理工作进行高度重视, 相关工作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便更好的为土地规划整理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广荣, 李维长, 王登举.传统方法和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规划设计阶段的应用效果浅析——山西省黄土丘陵区的案例调查[J].林业与社会, 2003 (5) .

[2]王慎敏, 于海泳, 陈昌春, 等.综合效益评价视角下土地整理项目方案择优研究——以江苏省丹阳市吕城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4) .

[3]姚俊.基于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区域土地整理社会效益测算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英文) [J].Asian AgriculturalResearch, 2009 (2) .

关于土地规划整理问题的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整理;技术

1.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2.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2.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2.2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2.3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3.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3.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3.2.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3.2.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4.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4.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4.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4.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4.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4.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总之,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新东.土地平整测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北京测绘,2002,(02).

土地整理宣传资料 第5篇

什么叫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专规划,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质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以及农村居民点生活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土地整理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耕地及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三款规定:土地整理所需费用,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使用者共同承担。

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

整农用地结构,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与生产能力。

土地整理,坡地改梯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地产出率。

道路、沟渠综合整治,沟通、路通,改善排灌条件与耕作条件。

林盘地、宅基地还耕,废弃地复垦,荒地开发,增加项目区有效耕地面积。

5、归并集中,实行道路、水、电、视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环境,推进中心村建设。

土地整理的意义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双流县县委、县政府将实施土地整理作为我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项目,目的是要超过实施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保障,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文化共同繁荣。

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对农民的现实意义

可增加项目区集体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土地集中高效利用,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生产,通过政府投资进行中心村基础设施配套,发送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让农民享受城市文明成长,并由政府投资进行农村道路,水利沟渠的整治,改善生产条件。农民享受政府投入资金生产的效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群众可以投工投劳,取得工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整理项目的优惠政策

全县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按照土地整理有关规定执行。农民搬迁集中建房,按“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府给予补助”的原由,接受群众监督。

公示制度

农户搬迁建房的报名情况、中心村建房基率补助情况,由项目指挥部办公室统一登记、造册,并向群众张贴公示,实行先操作,接受群众监督。

新增耕地的后续利用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新增加的耕地仍然归本集体组织所有、管理和使用,各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拥有耕地的交通、排灌等耕作条件得到明显发送,农地生产力将人人提高,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生产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各镇乡、村组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农业化发展规划,引导农民将土地集中经营,促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双流县土地整理宣传标语

以土地整理为契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以统筹的理念实施土地整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人人参与土地整理,共建你我美好家园。

建设新型农民社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土地整理,政府投资,群众得实惠。

环境优美,配套完善,入住中心村是理想选择。

实施土地整理,推进“三个集中”。

大方实施土地整理,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土地整理,机遇难得,积极支持,人人有责。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资料 第6篇

各农户:

安乐乡批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党中央、各级人民政府为使我们贫困地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实现“沟相通、路相连、渠系配套、设施齐全、旱能浇、涝能排”,便于经营管理、减轻耕种劳动用工、改善水土结构和田间小气候。通过对田、水、路的综合整治,使农业生产收入稳定,创造良好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经过两年的测设,现以批准实施,根据县、乡人民政府通知精神,为进一步的宣传到位,使广大群众人人知晓,积极支持、服从上级规划,确保项目按期开工,按设计施工,按时完工,特对宣传:

一、该项目涉及石板、小屯、猫街、太极、河心等五个村委会,整理总面积7052亩,政府总投资达1420.66万元。

二、本村委会政府计划人均总投资2000元,涉及范围是:全村委会19个村民小组大面积、连片面积的所有大、小河田(但不包括摸作落箐、哈拉箐等小面积耕地)。

三、整理的内容是:(1)小田改大田,地势平坦的建立高标准农田、地势落差大的以地形而异整理改田。(2)按土地局规划设计修建田间机耕路,修建三面光放水沟。

四、按政府通知要求,在整理的范围内,今年大春收割后不能再种植小春,如有违反、影响施工或造成籽种、青苗损失,村委会一概不负责任,望各位农户谅解,支持执行。

郴州土地整理规划 第7篇

一、总则

(一)规划目的

土地开发整理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为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强我市土地开发整理的宏观调控,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保持全市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持续利用,特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的任务

制订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方针;调查分析全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选定土地开发整理方案,划定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确定重点项目;分解落实土地开发整理指标;明确异地补充耕地,实现区域平衡的方向和途径;制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三)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湖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省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要点》、《湖南省市州、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技术要点》;

《郴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及附件、《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十五”规划报告(2001--2005)》等。

(四)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2001~2005年为规划近期,2006~2010年为规划远期。

本市行政区域为规划范围,总面积19300平方公里。

二、概况

(一)自然条件

本市位于湖南省的东南部,南岭与罗霄山脉南段的交汇带,湘江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2度13分至114度14分,北纬24度53分至26度50分。市内地貌分区明显:东南部为南岭穹隆构造的剥蚀中、低山,包括汝城、桂东全部,资兴、宜章、临武大部;西北部为轻微切割的丘岗平原,包括嘉禾的全部,苏仙、北湖、桂阳、安仁、永兴的大部。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略呈箕形。全市山地占54.4%;其中,海拔500m以上的占40.9%;桂东境内的齐云仙为全市最高点,海拔2061.3m。丘陵、岗地和平原分别占20.5%、10.6%和12.15%。

本市东部地层以寒武系的变质碎屑岩为主,伴随大量的板页岩;中西部桂阳、嘉禾、宜章、临武、北湖、苏仙等主要是泥盆、石炭、二迭系的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宜章、临武、永兴、安仁、资兴和桂阳县的部分山间盆地出露三迭、侏罗系的砂岩、砂页岩,白垩、第三系的紫红色砂页岩;桂东、资兴、宜章、汝城、北湖和苏仙分布着各种花岗岩。此外,北部低丘和河谷区有少量的第四系红色粘土和冲积物。

本市山地分布着山地黄壤、黄棕壤和黑色石灰土,丘岗是红壤、红色石灰土和紫色土,河谷、盆地为水稻土。

本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平均日照1574.4小时;年均气温15.4(桂东)~18.3℃(宜章),年降水量1332.9~1663.1mm。

本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110种,探明70多种,储量占湖南省的1/3。其中,金属储量占全省的1/2,钼、锡居全省首位,钨、铋居全国第一,煤炭占全省的1/3,石墨储量占全国的1/2。矿点多达 3000处。

(二)社会经济状况

全市拥有167个乡、84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辖2968个行政村和451个居委会,人口452.96万人,人口密度233.63人/平方公里。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2316594万元(当年价),农轻重比例为30.1:20.5:49.4。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鱼的比例为49.8:6.3:39.4:4.5。农作物播种面积514560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37120 公顷,单产5721公斤/公顷(381公斤/亩);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8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0元。

本市临近港澳市场,交通方便。全市有8个县(市、区)通火车,共5条铁路,15个火车站;公路总里程7589公里,密度为39公里/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较大的交通区位优势。

(三)土地利用状况

本市土地总面积1931732.53公顷。其中,耕地282958.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65%;园地22932.91公顷,占总面积的1.19%;林地1266930.20公顷,占65.59%;牧草地59839.27公顷,占3.1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1170.24公顷,占3.17%;交通用地12206.29公顷,占0.63%;水域66456.66公顷,占3.44 %;未利用土地159238.23公顷,占8.24%;其中,难利用地37400公顷,占未利用地的23.49%。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林地面积最大,依次为耕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牧草地、园地、交通用地面积。

全市耕地毛面积375204.91公顷。其中,净耕地282958.78公顷,农村耕作道4907.10公顷,沟渠9433.27公顷,田坎77905.77公顷。

净耕地中,灌溉水田157547.4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5.68%;望天田45493.94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6.08%;旱地68914.58公顷,占24.35%;菜地10966.49公顷,占3.88%。

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开发、建设用地、灾毁等原因,近年来我市耕地增减变化较大。据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我市耕地面积由年初的282472.82公顷变为年末的282958.78公顷。其中林、草地开发为耕地610.21公顷,滩涂开发为耕地147.07公顷,未利用地开发为耕地244.02公顷,使当年耕地增加了1015.91公顷;但由于居民点和工矿占用耕地190.13公顷,交通建设占用耕地46.49公顷,耕地改园地48.09公顷,灾毁耕地235.51公顷等,使耕地减少529.95公顷;年末净增耕地 866.67公顷。

近年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我市先后开展了一批面积较大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如,桂阳欧阳海灌区开发项目,汝城文明乡废弃园地开发项目,永兴鲤鱼塘开发项目,资兴半垅灌区万亩土地开发项目,宜章梅麻浆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已立项),桂阳衡枣高速公路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等。其中,半垅灌区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1750万元,开发耕地573.33公顷。桂阳的衡枣高速公路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仅在共和农场、荷叶镇开发面积111.57公顷,新增耕地73.7公顷,总投资285.67万元,该项目完成质量好,耕地开垦后,及时种上了水稻、西瓜、大豆、花生等作物,三年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60万元。

此外,各县(市、区)还组织实施了一批质量好、见效快、规模适中的耕地补充项目。如,北湖区的华塘、鲁塘、同和、保和,资兴的坪石、香花、蓼江,临武的武水、土地等乡镇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虽然建设用地、灾毁等使耕地每年减少,但我市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严把建设用地关,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不仅使耕地总量保持平衡有余,还为国家和全省耕地动态平衡做出了贡献,起了典型示范作用,同时积累了大规模土地开发的经验。

(四)土地利用特点

首先,土地利用区域性差异明显。东部汝城、桂东、资兴等县(市)以山地丘陵为主,林业用地占优势,是木材、药材、茶叶等主产区;中部的北湖和苏仙区,以丘岗为主,建设用地比重较大,是本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部桂阳、临武、嘉禾、永兴、宜章、安仁等县山丘、岗地、平原兼有,矿产资源丰富,耕地、园地、工矿用地比例较大,是本市粮食、烟草、水果、油茶、有色金属、煤炭、建材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其次,未利用荒地较多,后备土地资源充足。全市有159238.23公顷未利用土地。其中,宜农荒地49467公顷,宜牧草地47200公顷,宜林荒地100333公顷。此外,还有10000公顷的未利用可养殖水面,72051.27公顷的疏林地及少量的废弃园地。加上优越的气候、水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开发利用。

再次,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较高,城乡建设用地较少。全市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7.96%,林地和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0.24%,分别比全省高4.3和6.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已达60.5%,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57%,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09.85平方米。

第四,土地利用率高达91.76%;人均耕地0.062公顷(0.94亩),复种指数达221.3%。

(五)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不高。除冷害、热害和旱灾外,我市水患严重,洪涝灾害频繁,洪水不仅冲毁村庄,压埋农田,还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达431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36%。农林用地面积虽大,但土地质量和产出率偏低。如,耕地中低产田较多,为263900公顷;其中,低产田有7337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1.55%;这些田地下水位高,冷浸、酸化、次生潜育化严重,养分贫乏,普遍缺磷、钾,单产水平不高;此外,还有3380公顷的矿毒田。林地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6.3%,每公顷产值只有457元。32370公顷的淡水养殖面积,占水域面积的48.7%,产值仅13139元/公顷。

2.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落实不到位;重开发,轻整理和复垦;重数量,轻质量;重用轻养;经营管理粗放等现象还普遍存在,经营效益也不高。在土地开发利用中,缺乏前期论证和规划指导;在开发整理的实施过程中,缺少科学、具体的操作方案;使土地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村庄建设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乱建滥用现象严重;村民在所承包的责任田上建房,使农村住房由群居向独屋单户转化,老房闲置形成空心村;结果一方面建设用地盲目外延扩张,导致耕地不断减少,另一方面闲置荒芜面积不断增加。矿藏开采缺少规划,乱采滥挖,不仅破坏和污染了耕地,而且造成水土流失;我市矿区直接占用耕地已达4300公顷,破坏和污染耕地分别达1346.67公顷和16660公顷。目前,矿山土地复垦水平较低,复垦面积仅173公顷。同时由于重用轻养,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而且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定性认识,少有定量研究,因而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反映在种植业结构上,粮食比重过大,特色产品少;特色农产品形不成规 3 模,产品的商品率低。

4.基础设施老化,投入不足,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旱涝保收率仅59.48%。

三、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

(一)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级别

全市11个县(市、区)待开发整理土地总面积为330639.64公顷,通过整理、复垦和开发,可新增耕地35808.04公顷。其中,桂阳、汝城、宜章和嘉禾潜力为Ⅰ级,新增耕地均超过3333.33公顷,桂阳最多达7049.40公顷。其余7个县(市、区)(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永兴县、临武县、安仁县、桂东县)潜力少于3333.33公顷,为Ⅱ级;其中,永兴最少,新增耕地为1378.07公顷。

(二)耕地整理潜力

全市耕地经过多次整理,农田基本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仍可通过田、水、林、路的综合治理和整理,沟渠修整改造,林路网格化,地块归整,河道截弯取直等,适当降低沟、渠、埂、坎、路在耕地中的比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全市待整理耕地276954.7公顷,通过整理可增加耕地9151.57公顷。

全市无Ⅰ级潜力区;Ⅱ级潜力有9个县(市、区),分别是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永兴县、临武县、汝城县、安仁县和桂东县;Ⅲ级潜力有2个县,分别是宜章和嘉禾县。

从各县(市、区)耕地整理潜力分布来看,桂阳、汝城和安仁耕地整理潜力较大,待整理耕地面积分别是77171.50公顷、26122.04公顷和36620.21公顷,新增耕地潜力分别为2924.80公顷、1120.76公顷和1245.97公顷;北湖、永兴和嘉禾耕地整理潜力较小,待整理耕地面积分别为8182.40公顷、9363.37公顷和21444.14公顷,新增耕地面积分别为323.28公顷、365.51公顷和173.14公顷。

(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全市村庄用地面积439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7%。各县(市、区)村庄用地数量极不平衡,总体上人均用地不多,整理难度较大。全市待整理农村居民点面积 23645.82公顷,经整理可增加耕地3709.41公顷。

全市潜力等级只有永兴和苏仙分别为Ⅰ级和Ⅱ级,其余9个县(市、区)均在Ⅲ级以下。宜章、汝城和桂东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新增耕地潜力较大,待整理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是5095.97公顷、3340.84公顷和2180.93公顷,新增耕地潜力分别为807.68公顷、869.52公顷和475.99公顷;北湖、资兴和永兴整理潜力较小,待整理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656.58公顷、418.99公顷和146.65公顷,新增耕地面积分别为87.37公顷、125.02公顷和75.83公顷。

(四)土地复垦潜力

我市待复垦土地主要为矿区废弃土地、灾毁耕地、破瓦场及耒宜高速公路弃土区。全市待复垦面积3447.37公顷,整治后可新增耕地2732.94公顷,增地系数为79.28%,潜力等级为Ⅰ。

全市有9个县(市、区)潜力等级为Ⅰ,分别是北湖、苏仙、资兴、桂阳、永兴、宜章、临武、安仁和桂东。其中,北湖、苏仙和宜章复垦潜力最大,待复垦面积分别为570.21公顷、469.77公顷和767.00公顷,新增耕地潜力分别为477.61公顷、377.55公顷和703.80公顷;只有嘉禾和汝城潜力等级为Ⅱ,待复垦面积分别为130.79公顷和149.03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73.19公顷和83.95公顷,增加耕地系数为55.96%和 56.33%。

(五)土地开发潜力

全市未利用荒山荒地较多,还拥有大量疏林地及低效、废弃园地,因而开发潜力较大。规划期内,可开发土地26591.75公顷,开垦后可新增耕地20214.12公顷。

全市除汝城县的潜力等级为Ⅱ级外,其它10个县(市、区)均为Ⅰ。

全市土地开发潜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其中,桂阳、宜章和嘉禾开发潜力较大,待开发土地面积分别是4990.60公顷、3205.97公顷和3386.97公顷,经开发可增加耕地面积分别为3601.40公顷、2719.07公顷和2982.30公顷,增加耕地系数分别为72.16%、84.81%和88.05%。

汝城县六十至九十年代曾开发了“万亩茶园”和“万亩小水果园”,后因缺乏养护,老化等,目前已大部分退化,基本不能发挥土地效益。这部分土地(3000 公顷)较平整,开发难度小,通过开发可增加耕地,充分发挥这些土地的经济效益,提高利用率。

四、土地开发整理的原则和目标

(一)土地开发整理的原则

1.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与村镇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水利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旅游规划等有关规划相衔接。

2.坚持因地制宜,分段实施,先易后难,讲求实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3.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相结合。4.坚持增地数量和质量相结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公众参与相结合。

5.力求将集中、连片的耕地优先列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范围,使土地开发整理区与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紧密结合,以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体水平。

(二)土地开发整理的总体目标

规划期内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384个,待开发整理面积29767.82公顷,新增耕地11000.00公顷。其中,开发面积10834.48公顷,新增耕地8149.37公顷;复垦面积1983.30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528.67公顷;耕地整理面积16403.79公顷,新增耕地1146.14公顷;村庄整理面积546.25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75.82公顷;而同期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生态退耕和预计灾毁为7960公顷,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了在质量上更好地完成上述指标,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平整土地,改善农田排灌条件,增强田、水、路、林、村的协调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和水利用率。规划期内,水利设施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0.53%提高到0.55%,粮食单产由目前的5721公斤/公顷提高到6579公斤/公顷。

2.调整农业和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要增加经济作物、特色作物,如烟草、优质茶叶、小水果的比重,而且要加快发展饲养畜牧业和渔业,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规划期内,园地由占土地总面积的1.19%提高到1.45%,林地由65.59%提高到66.76%。3.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规划期内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竹林和药材基地,抓好库区防护林、山区特种经济林和生态林的建设,使森林覆盖率达到62%。与此同时,改良利用天然草场,搞好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区建设,按省生态环境工程规划要求,创造良好的居住和生态环境。

(三)近期目标

2001~2005年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93个,总面积13132.84公顷,新增耕地6907.29公顷,占规划期新增耕地面积的62.79%。其中,土地开发规模6903.95公顷,新增耕地面积5177.63公顷;土地复垦1616.02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248.72公顷;耕地整理4483.20公顷,新增耕地面积448.85 5 公顷;村庄整理129.67公顷,新增耕地面积32.09公顷。

(四)远期目标

2006~2010年完成开发整理土地项目191个,总面积16634.98公顷,新增耕地4092.71公顷,占规划期间新增耕地面积的37.21%。其中,土地开发3930.53公顷,新增耕地2971.74公顷;土地复垦367.28公顷,新增耕地279.95公顷;耕地整理11920.59公顷,新增耕地697.29公顷;村庄整理416.58公顷,新增耕地143.73公顷。

五、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总体安排

(一)土地开发整理的方向

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及土地开发整理潜力,我市土地开发整理总的方向是:东保护,北整理,中西部开发复垦。

东部包括桂东、汝城全部,资兴大部及永兴、安仁小部,占土地总面积的36.2%,以山地为主,林、水资源丰富,但新增耕地潜力不大,今后应以保护现有耕地为主,适度开发整理。同时搞好自然保护,建设用材林、竹林、药材和小水果(如柰李、密桔等),发展旅游。

中西部包括北湖、苏仙区、桂阳、临武、嘉禾、宜章县,占土地总面积的45.99%。区内丘岗、平原相间,人口密度较高,经济相对发达,疏林、未利用地、矿区废弃地、灾毁耕地相对较多,开发复垦潜力较大。如,北湖、苏仙和宜章,通过复垦分别可增加耕地477.61公顷、377.55公顷和703.80公顷,是全市最高的三个县区;桂阳、宜章和嘉禾,经开发可增加耕地面积分别为3601.40公顷、2719.07公顷和2982.30公顷,也是全市开发耕地较多的三个县;这些县区今后应以开发为主,兼顾复垦。但中、西部应有区别:中部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要搞好城镇、交通建设,扩大畜产品、蔬菜、花果生产基地,发展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西部气候、水、矿藏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应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发展粮食、特种经济作物,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加强矿区土地复垦,通过复垦,恢复被破坏、废弃的土地和生态条件,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北部包括安仁和永兴县大部分,地势平坦,土地垦殖率较高,待开发土地相对较少,土地整理比重较大。如,安仁,通过整理新增耕地潜力达1385.34公顷,占新增耕地总面积的51.83%。今后应以整理为主,改善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条件,在增加绿色农产品数量的同时,提高质量和土地生产率。

(二)耕地整理方向

通过田、水、林、路、埂的综合治理,使全市耕地平整,地块规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和林网建设达标;与此同时,通过整理,既增加耕地面积,又改善耕地质量和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三)农村居民地整理方向

农村居民点整理,要根据村镇规划,因地制宜,通过迁村并点,腾宅还耕和城镇化建设,使分散居住的居民逐渐向集镇、交通方便的地方转移,统一规划,节约用地,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改善农村生活和居住条件,美化环境,同时增加耕地面积。

(四)土地复垦方向

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对挖损、塌陷、压占、污染、自然灾害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复 6 垦整治,使其恢复到可使用和经营的状态,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地抗灾毁的能力,增加有效耕地的数量,提高质量,建设标准农田,改善生产和环境条件。

(五)土地开发方向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依照适度开发的原则,通过对荒草地、滩涂地、疏林地、废弃园地及其它未利用地的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建成高质量的耕地。

(六)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分解

全市规划期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共增加耕地11000.00公顷。其中,通过耕地整理增加耕地1146.14公顷;通过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175.82公顷;通过复垦增加耕地1528.67公顷;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8148.37公顷。根据规划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状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潜力分析结果,将规划期内的规划指标分解到县(市、区)(详见表5):

北湖区增加耕地1225.60公顷;其中,通过复垦增加耕地400.00公顷;通过开发增加耕地750.00公顷。

苏仙区增加耕地958.86公顷;其中,通过复垦增加耕地147.35公顷,通过开发增加耕地800.00公顷。

资兴市增加耕地1227.09公顷;其中,通过开发增加耕地1129.64公顷。桂阳县增加耕地1162.50公顷;其中,通过开发增加耕地999.40公顷。永兴县增加耕地884.77公顷;其中,通过开发增加耕地700.00公顷。宜章县增加耕地1299.74公顷;其中,通过复垦增加耕地442.46公顷,通过开发增加耕地848.00公顷。

临武县增加耕地869.10公顷;其中,通过耕地整理增加耕地427.40公顷,通过复垦增加耕地105.55公顷,通过开发增加耕地311.85公顷。

嘉禾县增加耕地858.01公顷;其中,通过开发增加耕地850.00公顷。汝城县增加耕地999.83公顷;其中,通过开发增加耕地980.00公顷。

安仁县增加耕地860.78公顷;其中,通过耕地整理增加耕地309.21公顷,通过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66.69公顷,通过开发增加耕地430.48公顷。

桂东县增加耕地626.72公顷;其中,通过复垦增加耕地148.10公顷;通过开发增加耕地350.00公顷。

(七)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划分

以新增耕地面积的主要来源类型为项目区类型划分的依据。根据郴州市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特点等因素,将郴州市划定7个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其中,3个重点开发区,2个重点复垦区,1个重点综合区,1个耕地重点整理区。这7个重点区域涵盖39个重点项目,总规模10937.26公顷,可净增耕地5743.58公顷。各重点区概况如下:

中部土地开发区:包括永兴、苏仙、资兴,规划重点项目9个,规模2205.74公顷,净增耕地面积1544.43公顷。其中,开发项目7个,规模1871.94公顷,净增耕地1450.51 公顷,分别占本区总规模和净增耕地面积的84.87%和99.66%。

安永耕地整理区:包括安仁和永兴,规划重点项目4个,规模1903.72公顷,净增耕地面积290.18公顷。其中,耕地整理项目2个,规模1690.10公顷,净增耕地178.88公顷,分别占本区总规模和净增耕地面积的88.78%和61.64%。

桂阳土地开发区:规划重点项目5个,规模1261.16公顷,净增耕地面积534.05公顷。其中,开发项目4个,规模546.4公顷,净增耕地463.6公顷,分别占本区总规模和净增耕地面积的43.33% 7 和86.81%。

桂嘉土地开发区:包括嘉禾、桂阳和北湖,规划重点开发项目7个,规模1245.91公顷,净增耕地面积994.62公顷。

临宜土地开发整理综合区:包括临武和宜章,规划重点项目6个,规模2696.04公顷,净增耕地面积735.34公顷。

北宜土地复垦区:包括北湖、苏仙、宜章和汝城,规划重点项目6个,规模941.79公顷,净增耕地面积741.31公顷。其中,复垦项目4个,规模548.16公顷,净增耕地456.23公顷,分别占本区总规模和净增耕地面积的58.2%和61.54%。

桂东土地复垦区:规划重点项目2个,规模682.90公顷,净增耕地面积215.28公顷。其中,复垦项目1个,净增耕地148.10公顷,占本区净增耕地面积的68.79%。

(八)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

以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各地自然条件,按照东保护,北整理,中、西开发复垦的思路,选择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具备良好开发整理条件的区域来确定重点项目。全市共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43个。其中,耕地整理6个,居民点整理1个,土地复垦项目9个,土地开发项目27个(重点项目规划具体情况见附表7)。

(九)补充耕地的区域平衡方案

我市后备耕地资源较丰富,新增耕地潜力35808.04公顷。为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补充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灾毁等引起的耕地减少(7960公顷),经过充分论证,我市不仅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11000.00公顷,以满足规划期内补充耕地平衡的需要,而且为国家、省和外市(地)耕地补充规划了一定数量的新增耕地指标和项目(5140公顷),同时为规划期以后留足了后备耕地资源(新增耕地潜力22698.29公顷)。

六、预期投资和效益评价

(一)预期投资

在规划期内,全市待开发整理土地总面积29767.82公顷,净增耕地面积11000.00公顷,项目总投资44760.57万元。其中:

待开发土地面积10834.48公顷,新增耕地面积8149.37公顷,预计投资29337.73万元。待复垦土地面积1983.30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528.67公顷,预计投资6879.02万元。待耕地整理面积16403.79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146.14公顷,预计投资5730.70万元。待村庄整理面积546.25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75.82公顷,预计投资2813.12万元。

(二)筹资渠道

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导,集体和农民个人投入为主体,积极吸引外资的多元投资模式。主要资金来源有:

规划期内建设占用耕地依法征收的耕地开垦费60%用于耕地开垦,投入18000万元; 规划期内依法征收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市、县分成部分,投入15200万元; 争取国家和省投资的重点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投入12000万元。

(三)经济效益评价

通过村庄整理,可新增耕地175.82公顷,每年收益105.49万元。

通过耕地整理,可新增耕地1146.14公顷,每年收益为687.68万元。另外,原有16403.79公顷耕地,经整理后扣除新增耕地部分,尚有15257.65公顷,通过耕地整理,可以提高这些土地的质量和效益,年总增加收益为1832.01万元/年。

通过土地复垦,可新增耕地1528.67公顷。前3年收益为458.60万元/年,第4年起收益为687.90万元/年。

通过土地开发,可新增耕地8149.37公顷。前3年收益为2444.81万元/年;第4年起收益为3667.22万元/年。

此外,经过土地开发整理还可新增其他农用地(园地、经济林地等)3459.7公顷。前3年收益为259.48万元/年;第4年起收益为518.96万元/年。

根据上述分析,全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完成后,前3年每年纯收益增加5100.39万元,第4年后上升为6811.58万元/年。若项目的平均建设年限为2年,静态投资回收期为9.32年

(四)社会效益评价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程度,既满足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又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可缓解人地紧张矛盾,吸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进一步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最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

通过对田、路、林、渠、埂、坎等的综合治理,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

通过土地复垦,吸引农民和职工从事种养业,可解决当地矿山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拓展再就业渠道。

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可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目标,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

(五)生态效益评价

通过耕地整理、村庄整理、路网改善、林网兴建,使村庄集中,有利于改善人文和自然景观生态。

通过土地复垦,减少复垦区塌陷、滑坡、污染、水土流失等灾害,明显改善复垦区生态环境。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整理和综合开发,有利于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整体优化。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对未利用地的适度开发,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可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农用地,减少废弃地,增加森林覆盖率(达62 %),既涵养水源,又提高了水土保持能力,可减轻洪涝对湘江、珠江和赣江流域的威胁,改善 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促进湖南、江西和广州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七、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法律措施

1.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树立规划的权威作用。2.把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3.依法执行规划,强化执法监察,对违反规划者予以严肃查处。

(二)政策措施

1.制定项目实施办法,对村庄规划建设、土地平整程度、排灌条件、交通状况、生态环境等作出具体的规定。2.制订土地权属管理办法,对土地开发整理涉及到的田块归并、权属界线变更、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等问题,按有关法规政策确认和调整。3.制定信贷、承包、使用等优惠政策,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切实保护土地开发整理者的合法权益,允许开发整理者优先承包经营,并可以依法转让其承包经营权。

4.制定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制度;实行专款专用,按规定对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使用情况实施严格检查、监督和审计。

(三)行政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建立由各级政府有关领导为首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领导机构,并设立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2.落实目标、规范管理: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县(市、区)的实际,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有关内容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把规划目标和项目落实到县(市、区),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各负其责。全面推行专家评审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3.深入检查、监督考核: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上级政府和部门要跟踪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考查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把执行本规划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情况作为对下级政府和部门保护耕地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考评下级政府和部门领导工作政绩的依据。

(四)经济措施

坚持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集体、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融资渠道,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额收取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通过项目招标、合作、合资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

实行资金专项管理,坚持贯彻“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新增耕地可归土地开发整理者经营,经营期一般不少于30年。在土地经营期内,允许土地使用权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有偿流转。对土地开发整理成绩显著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上年度未完成土地开发整理任务或质量要求的,不再安排下年度项目。

(五)技术措施

严格执行《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成立有关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咨询小组,研究有关技术问题,并对具体项目的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作好以下工作: 1.加强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排灌配套工程建设,并辅之以田间沟、渠、路网和机械建设。

2.重视农田生态建设,防止土壤污染,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3.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质量。

浅谈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设计方法 第8篇

土地整理的实质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 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制约或限制因素, 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其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1.1 土地整理强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相互结合。

土地整理必须以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作前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必须以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为前提;而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上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 土地整理必须把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2 土地整理本质是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

上地整理是通过影响土地的经济供给因素, 如提高土地经济能力和数量, 从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土地整理来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 是解决上地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土地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1.3 土地整理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

土地整理应追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做到生态上平衡, 经济上有效, 社会上可行。

2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原则

2.1 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荃本国情, 如何靠有限的土地养活占全球约1/5的人口, 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努力提高我国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从这种意义上讲, 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质就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否得到提高, 提高是否明显, 都是衡量土地整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土地经营粗放是我国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提高土地利用率就是要减少未利用的荒地以及闲置低效用地的数量, 扩大可利用土地的规模。土地产出率是土地质量的根本体现, 提高土地产出率是我国土地整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土地产出率就是要通过改善和提高土坡肥力, 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外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 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作物产量。因此,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应该本着上述原则, 指定科学有效的土地整理方案和措施, 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达到整理后土地投入适当、土地利用充分、土地产出可观的目标。

2.2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较长规划时期内,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 对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综合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则不同, 它是在对某一项目区土地整理潜力分析的基础上, 统筹安排区内各业用地面积, 并制定土地整理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措施的过程。

2.3 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相统一

短时期内, 土地整理的三大效益可能产生矛盾, 但从长远来看, 三大效益是保持一致的, 且都能够从经济效益上得到体现, 即土地整理对生态、社会的影响总能够从土地整理的长期经济效益变化中找到答案。在综合三大效益的同时, 编制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还应该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与土地整理发展时期的不同, 确定整理效益的侧重点, 制定满足要求的规划方案。

2.4 与相关部门规划相协调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首先应该在土地用途等方面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部门规划协调一致, 然后才能在这个大方向上进行具体项目规划的细化与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较长规划时期内的土地用途必须通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得到实现, 同时项目规划也不能随意更改用途。要达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合规性, 就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3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技术方法

3.1 系统设计方法

土地整理涉及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产权调整、路渠沟建设等一系列内容, 要达到可持续土地整理目的, 必须把土地整理作为一个系统, 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使之协调一致, 整体最佳, 具体应包括:

3.1.1 面向问题设计。

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土地利用要求和发展需要为原则, 并通过可持续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和施工, 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影响土地合理、高效和方便利用的限制性因素。

3.1.2 整体性设计。

土地整理过程中不仅要涉及整理区内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条件、水资源状况、道路、沟渠、土地利用方式和习惯、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还会与整理区外很多因素如道路、水系、地形、城镇分布等有关。整理区内的地形地貌影响甚至决定田块、沟渠、道路的设计, 气候、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或决定土地利用方式设计、沟渠路的设计, 整理区外道路、水系、地形等因素会影响整理区内主干沟渠路的线路设计, 城镇布局会影响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设计, 而且很多因素之间还有相互影响。因此,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中, 必须把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考虑, 使土地利用系统内部及其与环境之间能相互祸合, 以避免不良情形的发生。

3.1.3 与自然相融性设计。

土地利用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工程设计产品应与自然成为伙伴, 与自然相互协调、相互融洽。这就要求我们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即要求项目工程设计产品必须是生态型的。

3.1.4 系统优化设计。

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土地整理就是对这个复杂的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通过工程施工实现整理区整个土地系统及其环境的最优化.土地整理项目的系统优化设计包括田块优化设计、路沟渠线路和结构优化设计、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环境优化设计、产权调整方案的优化设计, 同时还要求经济合理和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3.2 工程勘测方法

3.2.1 地形测量;

一般要求按1:2000的比例尺量测整理区内的地形地物, 明确地貌形态、每个田块的高程、土地利用现状、现有道路沟渠的准确位置。这为规划路渠沟位置的确定和形式尺寸的设计、田块的设计和土地利用设计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

3.2.2 土地整理现状调查勘测:

包括土城调查、测定, 水资源供需调查, 水文、气象状况调查, 原有水利设施数量、类型、结构、可利用程度和农田灌排水状况及道路勘测, 土地权属调查、量测、登记, 土地质量调查评价等内容。

3.3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方法

3.3.1 公众识别法。

注意对公众感兴趣的工程或存在问题的识别, 重视、考虑土地利用本身的发展问题, 而不是来自与整理项目有密切关系的委托人或用户的意见。

3.3.2 广泛合作法。

在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联合各个领域的专家, 组合各个学科的知识, 应用各种先进的经验。

3.3.3 创造性设想法。可持续土地理项目工程设计中重视鼓励专业人员与项目区公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3.4 交换观念法。用各种形式的媒体以及三维设计, 交换各种设计的观点和设想。

3.3.5 普及知识法, 对于那些成功的或不成

功的可持续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及其己知的设计过程, 应让每位公众和决策者知道。

参考文献

[1]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3.

[2]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版社, 2002.

上一篇:移栽下一篇:磨练成就人才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