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招聘的研究背景

2024-08-03

校园招聘的研究背景(精选8篇)

校园招聘的研究背景 第1篇

小班化教育背景下营造农村“书香校园”的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1、源于对“书香校园”的理解

2、源于对新课改精神的领悟

3、源于对学校发展的思考

二、研究的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基本运作框架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创设优美典雅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书香”氛围,打造学校特色,成为品牌学校。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化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逐渐形成博学、善思、实干、智慧型的新一代教师群体。

三、研究内容

1、对书香校园环境建设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使我们的校园更具书香气息。

2、对小学生低中高年级经典诵读赏析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采取多种形式与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渠道。

3、对学生阅读效果的评价手段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激励学生不断的积累和阅读。

四、操作的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1、美化硬情境

(1)解决书源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里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书香校园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书源问题。我们首先根据学生实际由教科室统一对新教育经典书目和传统经典诗文进行筛选,推荐阅读内容(另附资料),然后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解决书源:

第一学校购买书籍 充分把学校图书室的藏书运用起来构建开放的读书环境。

第二发动学生捐书在班级中设立“阅览角”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是教师向学生家长推荐阅读书目,家庭里建立“藏书架”。

(2)美化环境

有个成语叫“耳濡目染”意思就是说见得多听的多了以后,无形之中就受到了影响,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意识,就需要学生每天都能“耳濡目染”良好的情境,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把这“耳濡目染”的内容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很有必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发挥宣传窗的作用,设立“读书时间”专栏,内容可以有:新书推荐,经典选读、优秀读后感选登、每月一星等栏目;

第二建设走廊文化,可以在走廊的墙上悬挂文人墨客的画像名言等,在走廊的瓷砖部位建立“涂鸦墙”,把班级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第三建立班级文化,在教室的后墙开辟图书角,在黑板上都开辟一个“诵读角”,我们可以将经典的诗文进行梳理,精选出一些作品供学生诵读。

2、优化软情境

“软情境”即校园氛围,也就是是整个学校的主流。学校各项活动的主体是人,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每个人受到环境的心理影响大体相同,这种群体中每个人心理环境的一致性就形成了一种规范力量,这个规范力量就会十分自然的约束每位成员。这种规范没有显性标志,没有规章可循,但是却是集体所默认的约定俗成的。良好的书香氛围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长期的积淀与积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教师对这项工作的热情程度与否,将决定学校书香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只有让广大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开展书香校园教育的强烈意识,以及具备足够的业务素质,才能使教育取得最大成效。基于以上考虑,准备做以下工作:

(1)建立教师读书制度:每学期向教师推荐书籍4本,要求精读2本,每位教师每天能看书1小时,每周2节课理论学习,每周一次教学反思或学习体会,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沙龙,交流学习体会,每学期评选优秀学习型老师。

(2)建立“读书节”制度 每年的定一个月为读书节活动,可以开展“我的读书名言”设计评比大赛、“小小藏书家”推荐评比、“读书小明星”评选、“小小导读员”评比、“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读书主题队会、读书征文竞赛、书香班级评比、书香家庭评比、邀请专家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使全校上下掀起一股诵读经典诗文的热潮。:

(3)建立校园网站,设立阅读论坛,让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在论坛里交流,把论坛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

(4)创办文学社刊物 把学生平时的学习心得,读后感等及时刊登。

(5)开辟佳作广播站:把各班推荐的习作或者学习体会文章在红领巾广播里交流。

(二)打造绚丽的阅读时空

1、改变传统语文教学 做到师生共读

我们学校的班级班额都比较小,一般都在30人以下,在教学中可以大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加快教与学的进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师生和生生之间信息的流通量,把课内外时间节省下来,给学生增加阅读量。课堂教学实施“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同步导读法。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比较有效的形式:

(1)范读经典 即教师每节课给学生3分钟范读经典诗文或者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引领学生走进经典。

(2)导读经典 举例式: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阅读材料; 捆绑式:就是根据课文某一方面的特点,选相似的课外读物合看,采用“读一篇、带几篇”的方法,“捆绑”在一起,来扩大课内阅读量。荐读式:教师在课内推荐与课文有关的好书给学生,让大家到课外去阅读。

2、增设阅读课程 实践同伴共读

“同伴共读”是北师大附小早几年提出的课题,是同伴合作学习在阅读领域的应用,在同伴阅读中,两名学生一起阅读学习材料,强化和掌握技巧,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可分为同年龄同伴共读和跨年龄同伴共读。

同伴共读需要有专门的时间来支撑,我们想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把一兴趣课改为专门的阅读课,主要实践跨年龄同伴共读,一年级和四年级、二年级和五年级、三年级和六年级分别结对,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另外我们准备调整40分钟的课时,把课时缩短到35分钟,把节省下来的30分钟设立为午间阅读,采用同年龄同伴阅读。

在实行“同伴共读”的策略时主要采取自我评价的策略:

1、能否和同伴合作顺利地阅读所给诗文,2、能否对诗文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3、能否理解诗文的含义;

4、能否看到此诗文联想到其他的诗文,5、能否积累阅读中发现的好词好句。

3、促进家校互动 尝试亲子共读

相对于学校来说,家庭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成长、爱好的形成作用要更大、更直接,我们已经看到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是很高的,但他们更多的是看到眼前的学习成绩,而对比较隐性的文化底蕴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因此我们尝试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请专家引领,阐释我们的的观点,希望他们能支持孩子在课余时间多看书,并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能以“朋友”的身份予以帮助,通过给家长的信、开设校园读书论坛等方式向他们推荐好书佳作,要求孩子能和家长一起阅读,并在家校联系册、校园读书论坛里交流反馈,在家长会或者“读书节”里可以邀请家长发言,说说体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亲子阅读征文比赛等。

(三)建立开放的评价机制

1、评价原则:赏识性、宽容性、形成性

2、评价内容:阅读兴趣、阅读内容、阅读积累

3、评价手段:资料检查、活动评价、作品展示

4、评定时间: 每学期一次

5、评定等级:与雏鹰争章活动为载体考核以书面测试+古诗文背诵(注:各占50%)的形式进行。学生达到相关考核要求的,学校向其颁发相应颜色的阅读章标志。(考核要求另附)

五、研究的预期目标

1、《小班化教育背景下营造农村“书香校园”的实践研究报告》以及相关子课题实验研究论文集。

2、编制本校各年段学生经典诗文课程。

3、能定期举行“书香校园”成果展示会

六、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最新教育观点和动态。

2、行动研究法 坚持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合作性、持续性、创造性原则,采取个别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3、经验总结法 坚持写教学随笔,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广。

(二)研究步骤

第一步:准备阶段(2006年3月至2006年6月)

1、搞好课题论证研讨

2、组建、培训、落实研究人员,建立研究队伍

3、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4、做好先期调查研究工作

第二步:初步实施阶段(2006年4月至2007年7月)

根据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目标并开始实施。课题组对实验进行阶段小结,及时调整实验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有效有序进行。

第三步:课题的再实施阶段(2007年8月至2008年4月)

修改方案,调整实验计划,针对性的积累课题资料。

第四步:课题总结阶段(2008.5-2008.6)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汇总资料分析研究。将有关科研成果、课件、论文结集,聘请专家评估鉴定,推广成果。

七、可行性分析

(一)课题组实力较强分工明确

组 长:

钱 彬 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本课题研究思路设计者 区教科研成果二等奖获得者 负责全程监控课题的运转情况

副组长:

冯小炎 教科室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区教科研先进个人 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本课题方案设计执笔者 负责对经典诗文的筛选与推荐工作

金 英 教导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区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负责小学生低中高年级经典诗文诵读赏析的研究

赵德生 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区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负责对师生阅读效果的评价研究

童天荣 总务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对书香校园环境建设的研究

主要成员:

翁海江 教研组长 负责小学高段古诗词赏析的课题研究

周力锋 语文骨干教师 负责中高段学生阅读期待策略的课题研究

瞿伟利 语文骨干老师 负责小学低中段书香班级营造的课题研究

楼慧芬 大队辅导员 负责以奖章为评价载体,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课题研究

何 锋 科技辅导员 负责校园网站的建设和论坛的维护

韩铁飞 语文骨干教师 负责以课外阅读为载体,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课题研究

杨丽琴 青年教师 负责小学低段语文古诗生活化教学的课题研究

盛国燕 王利娜 青年教师 负责小学中段学生阅读兴趣激发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的基础较好

学校是02-04年度区教科研先进集体,学校领导亲自参与课题研究,教科研氛围浓厚,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会教学能科研的教师队伍,对非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经验,科研成果屡获高奖,非学科课题获得省二等奖一次,市三等奖一次,区一、二、三等奖若干,学校有能力和信心把这个课题做好。

参考书籍:

《最新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实用方法书系》 冯克诚 肖坚强编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与理想同行“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 福建教育出版社 课题组

《 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在线网站

-------------------

校园招聘的研究背景 第2篇

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大学求学,与家里亲人和在各地的朋友、同学的物品信件来往,现在主要依靠快递,方便快捷,尤其是节日、假期前、毕业生离校前的几个时间段,学校快递的业务量很大。现在行政办公人员的公文信件、各系办公室与毕业生、各地公司企业的文件等传递也主要依赖快递。

在2013年校园快递市场调查中,65%的学生使用过快递。这个比例是以每年15%的比例上升的,这些都会使学校快递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同时这些需求分析也说明了校园快递网点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学生校园快递最初只与申通公司开展合作,但随着校园市场需求量的扩大,更多的学生看到了这中间的商机,于是陆续把圆通、韵达、中通、汇通、天天、EMS、等多家快递引进了校园。

一个小小的大学市场,引起了多家快递品牌的激烈竞争。当然,这都是由学校学生主导的,因为这个市场说大不大,各家快递公司不会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来争夺这个小市场,但有学生自愿来参与,快递公司当然愿意不费力的获取点利润了。本来如果这个小市场只由一家快递来做,利润还算可观,但一旦市场被瓜分,各家分得的利润就很少了。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争抢,现在校园的竞争主要有四块构成:一是申通和圆通合力构成一个点;二是圆通一个点;三是汇通和韵达合成一个点;这三块都是学生操作的,第四块不是由学生主导,由EMS公司直接和学校合作,把行政办公市场垄断。这样一个格局已基本稳定。

由于学生市场不是顺丰和联邦快递等的主要客户群,所以他们只是把件派到学校门口,并不愿在学校设立代理点。这也是公司经营管理模式所决定的,直营模式不接受代理和加盟。

校园招聘的研究背景 第3篇

从主观方面看,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乃至师生关系都在校园文化中。从客观方面看, 教学工作的流程有很强的制度性, 可以说, 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构成部分, 是校园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教学活动的诸环节中, 教学观念是无形的一环。常言道, 播种一种观念, 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观念的重要性。对于教学活动来说, 正确的、有理论高度的教学观念是开展好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学观念的形成和改变非一朝一夕, 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大背景下, 教学观念应该有怎样的改进?具有哪些相应的特点才能够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试图做一番粗浅的梳理。

1. 树立完善的育人观

和谐的校园文化以人为本。提倡尊重的教育,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 树立正确的人材培养观念是首要的。爱因斯坦说,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一个专家。”可见, 培养健全人格, 使之成为“完全之人物”是教育的理想。我国目前, 中小学教育还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课业负担较重, 学生的智育发展较充分, 其他方面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评价手段单一。到了大学阶段, 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形成确立的时期, 对学生的个性影响意义重大。大学阶段, 也是人生最为丰富多彩、各方面能力充分发展的时期, 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现学生的长处, 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

2. 以学术为底蕴的知识观, 引导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创新型人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 有很大的压力。其实, 教学与科研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必然以强大的学术研究为依托。

清华大学四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曾公开表示自己的教学原则:自己没有研究过的不讲;“有些问题确是值得讲, 但一时材料缺乏, 也不能讲”;“以前讲过的不愿意再重复”。先生治学有方, 教学严谨, 大师风范。

另外一方面,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对普通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学生最喜欢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有参与到课堂中的热情。传统的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可以向多元教学模式扩展。与此相对, 教师认为学生创新思维不足, 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谐的校园文化, 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 教师和学生应该尽可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各尽其能。目前, 多媒体普遍应用于大学课堂, 教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师不应单单满足于教会学生知识, 还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以满足于日后步入社会的需要。

3. 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

大学教师的工作特点, 使得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和联系, 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这样, 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学校应该主动为教师和学生搭建沟通平台, 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 我们国家教育界目前对“富二代”的关注。“富二代”是一个中性词, 他们已经构成了高校的一个群体。这些学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接二连三的负面新闻已经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富二代”作为一个群体的教育问题不单单是家庭的事情而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对“富二代”要因材施教, 需要积极的引导。“富二代”同样需要关爱。再比如, “潜能生”的转化问题, 教师应该发挥爱心和个人魅力, 搞清楚潜能生落后的原因,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生活的热情, 及时发动各方面力量促进潜能生提高、转化。

参考文献

[1]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6.htm

校园招聘的研究背景 第4篇

关键词:丝绸文化,高职,校园,“融“文化

本文为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327136。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鮮明的地方特色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本地区的重点或支柱产业为依托,基于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在校企共同办学的基础上,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我国高职院校90%左右都属于地方性高职院校。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质,重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目前校企合作总体上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尤其在职业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存在脱节现象,比如在校园文化形态建设过程中地方性和区域性特色不突出,模仿性和复制性比较明显,校园文化形态千篇一律等问题,影响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和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事实上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责任,也是其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重要内涵。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必然会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带有较明显的地方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只有把校园文化、地方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区域发展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形态,这也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二、达利女装学院“融文化”的建设内涵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是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的校企共同体(利益实体)。学院以“立足开发区、服务杭州市”为办学宗旨,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提出校园文化的优化一定要依托“校企共同体”这一合作机制,同时也要根植于地方丝绸文化资源,确立“文化一体化”的理念,把“文化相通”作为校企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融”作为办学至上的理念,强调多种文化之间进行深层次地交流与渗透,提炼了“融通达利文化,融入丝绸女装文化,传承大学文化”,从地方文化、专业文化、企业文化等几方面入手,尤其依托地方丝绸文化资源,创新了以“达利文化”为特色的“三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有利于实现“利益与共,文化相通”,促进专业现代化建设,促使校企合作更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同时也为杭州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加快推进杭州丝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和文化支持。

三、基于丝绸文化背景的校园“融”文化建设实践

(一)融入丝绸女装文化

达利女装学院地处有着“丝绸之府”美誉的杭州。自古以来浙江是丝绸之乡,杭州是丝绸文化深厚、商贾繁盛之地,民国时期杭州政府隆重举办了西湖博览会,专门建立了丝绸展馆。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的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文化名城和文化强市建设,为进一步弘扬丝绸文化、挖掘丝绸潜力、振兴丝绸产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给予了丝绸行业强有力的支持。与达利女装学院合作办学的达利公司是全球知名的丝绸女装企业,“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杭州、杭州丝绸看达利”,作为引领中国丝绸业的领跑者,达利公司以传承和弘扬地方丝绸文化为己任,建立了“世界一流丝绸女装产业基地”,厂区内建有“达利蚕桑丝绸文化科普展示馆”,致力于探究杭州丝绸文化的内涵、价值、结构与特征,2013年达利公司冠名的“全国第三届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服装设计技能大赛” 设计主题就命名为“丝舞·霓裳”,参赛作品主体材料要求全部使用丝绸面料,以演绎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现代丝绸文化。

女装学院依托校企共同体,发挥托专业优势,将丝绸女装文化元素融入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比如建设“丝绸文化长廊”,这条文化长廊被达利人誉为“达利女装学院的丝绸之路”,它记载了区域丝绸文化和达利公司丝绸产品发展的路径,其中的服装展厅收集了蚕丝、真丝女装、丝巾等丝绸样品和当季丝绸女装样衣,是每及新生参观学习的必经之所,较好地体现了校园文化与地方丝绸女装文化的交融对接。学院还开设传统文化鉴赏和服饰文化与审美课程,重点介绍丝绸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同时达利女装学院女装工程实训中心作为杭州市第八个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放,为杭州市丝绸女装企业的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培训与服务,构筑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区校战略合作平台,促进了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二)融通达利文化

高职教育的核心属性是职业性,高职教育承担着为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在校园文化形态建设过程中融入企业形态,融通企业文化。达利公司作为丝绸女装行业的领军企业,经过多年积淀已形成特色鲜明的达利企业文化——“以人为本,降心以乐”,它不仅是达利的文化核心,也是该行业诸多企业的文化要旨。

达利女装学院在育人过程中融通达利企业文化精神,着力突出职业化、企业化特点,倾力打造“零距离、全仿真”的育人氛围,在主体建筑物上镶嵌达利企业文化精髓的“达己达人,利人利己”、“不迁怒,不二过”等标牌标识,将普通教室改造成具有丝绸女装产品生产、研发功能的实训场所,实训车间的物品设备摆放及工作操作规范都严格按照达利企业的要求进行,通过企业真实情景的再现,让师生能处处感受到企业文化。达利公司还在学院安排了专业兼职讲师,开设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讲座,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在企业文化、职业心态、专业知识等多方面与在校师生形成教学互动,以增进了解,达成共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利公司还安排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和实习,感受公司文化,学习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素养,全年到达利公司参观学习的学生为 10620人次。企业通过合作,将鲜明的达利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活动之中,把自己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企业文化渗透到教育中,把企业的人才标准和规格体现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急需人才,减少将来招聘员工的成本。endprint

(三)传承大学文化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院校,但目前高职院校对大学文化提的较少,往往强调与企业文化如何融合,因此有人认为高职教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难以解决的矛盾,高职院校没有大学文化,缺乏人文精神,培養了标准的“技术人”。

达利女装学院提出传承大学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学技能和学做人可以双轨并行,从人文素质、职业素质、专业文化、企业文化等几方面入手,从培养大学生素养推进到培养公民素养。学院结合高职学生的层次和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了寓地域性、教育性、专业性于一体的学生特色文化活动,如彩虹周末、cosplay大赛、“WISH YOU”女装营销社团的校内淘宝店等,其中“特色周末文化剧场”已成为展示学生技艺的大舞台,“风之舞”模特队已成为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大平台,充分彰显了文化育人的现实功能,让学生学会了尊重文化、热爱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和完善个体的人格。

四、结束语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的融合将快速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是学院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达利女装学院从学生素养-职业素养-公民素养三个梯度进行文化育人,让学生将 “融”文化的核心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专业技能得到锤炼,职业素养得到熏陶,文化活动得到充实,创新意识得到升华,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最终达成“融通达利文化,融入丝绸女装文化,传承学校文化”,形成了具有“达利特色”的“融”文化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9

2.金华.高职校园文化“四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3.汪吾金. 以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 职教论坛 .2011(2)

4.李丽.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北京电力高等科学校学报.2011(6)

5.凌兰芳. 做强文化丝绸 弘扬丝绸文化. 纺织服装周刊 . 2011(9)

6.贾文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实践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1(5)

7.刘朝晖.论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闽商文化精神为例.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校园文化背景墙 第5篇

厚德载物,博学笃志

“文明、勤奋、进取、创新”是它的校训。一代又一代的四十中人坚持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师资优良,管理科学,质量一流,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贯彻”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质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筚路蓝缕,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爱校、守纪、自律、自信”的校风;“乐教、敬业、严谨、爱生”的教风和“勤学、奋进、求索、求真”的学风!

咨询Q: 而零吧起吧幺幺武留儿

瘦几: 幺武八陵起留久刘起幺而 翻译联系

花园学校,现代配备

环境优美,校园绿地面积10409平方米,绿地覆盖率34.7%,绿树成荫,绿草如茵,它们见证着四十中的诞生,也见证着四十中的成长!

现代化的学校离不开现代化的硬件配备。两间通用技术专用教室里 摆放了电子实验套件、机器人模型等设备。在数字化地理专用教室的天花板上 是声光电控制的 可旋转的星象仪。

整个教室是一部可观、可触、可赏的天文地理教科书。更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园,是露天的生物学课堂和实验室,集美化、绿化、观察、教学、实验为一体。

除此之外,图书馆是福建省中小学示范图书馆,共有藏书118038册,满足各学科教学教研需要。学校还建有网络管理中心和学校网站,校内每个班级和功能教室均安装多媒体设备和有线广播,实现了学校办公和教学信息化。

本色当行,润物无声

学校坚持走课题引领的特色办学之路,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索适合四十中实际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师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近年来我校先后开展了省级课题1项,省级子课题1项,市级课题3项。“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以德育活动促中学生知行合一品格养成的研究”、“ 利用微格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再思考”等课题,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十年来有59位教师的研究论文在CN级刊物及以上刊物上发表,在每年的省、市级优质课大赛或教学技能竞赛中我校均有多位教师获奖。走出了一支由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这就是的教师们!

四十中的教师们在属于自己的三尺讲台上,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的火炬。

他们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这就是的教师们!他们在喧哗中潜心研究;他们在浮躁中沉静思考;他们在清贫中创造财富;他们在平凡中铸就伟大!

校园招聘的研究背景 第6篇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指出:“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12年)也提出要“率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老生常谈且持续升温的教育热点问题——中小学生减负,无疑在事业单位教师类面试考试中也值得我们关注。为此,中公教育名师张恒老师结合30多本国内外相对比较集中的相关学术著作,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从1994年到2011年18年的42篇减负相关硕、博论文,进行总结梳理。将分别对减负的意义、新中国以来我国出台的减负政策,以及政策变迁的原因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希望能为大家的备考提供一些方便。

·减负的意义

基础教育是为生命发展的奠基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同时,也是人的各个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整个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成为一个焦点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建国以来中小学生“减负”被历任国家领导人所关注。早在1950年,毛泽东就亲自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针对学生的学习与健康问题,提出“学生开会和学习的时间宜大减”;六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又提出:“课程多,压得太紧,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几十年来,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周恩来、彭真、邓小平、胡耀帮、李鹏、李铁映、李岚清等,都先后曾就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问题作出许多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2009年两年,把中小学学生“减负”问题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其次,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减负”政策。建国初,1955年7月l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指示》。到针对90年代后,针对因市场经济条件体制确立而再次被强化的学业负担出台的减负政策、方针、“规定”、“意见”更是数不胜数。直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率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新中国60多年中,各项减负政策、法规的不断出台,拒不完全统计已有近60道“减负令”,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顽症难治。

再次,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基础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够承受之重。将新中国60年来有关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政策进行历史研究,从史学的角度研究分析,将有助于了解和判断当前的中小学生减负政策,并为今后教育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校园招聘的研究背景 第7篇

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12年)也提出要“率

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老生常谈且持续升温的教育热点问题——中小学生减负,无疑在事

业单位教师类面试考试中也值得我们关注。为此,名师张恒老师结合30多本国内外相对比较集中的相关学术著作,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从1994年到2011年18年的42篇减负相关硕、博论文,进行总结梳理。将分别对减负的意义、新中国以来我国出台的减负政策,以及政策变迁的原因做一些

简要的分析。希望能为大家的备考提供一些方便。

·减负的意义

基础教育是为生命发展的奠基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同时,也是人的各个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整个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长

期以来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

经成为一个焦点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建国以来中小学生“减负”被历任国家领导人所关注。早在1950年,毛泽东就亲自写信

给教育部长马叙伦,针对学生的学习与健康问题,提出“学生开会和学习的时间宜大减”;六十年代

中期,毛泽东又提出:“课程多,压得太紧,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

改。”几十年来,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周恩来、彭真、邓小平、胡耀帮、李鹏、李铁映、李岚清等,都先后曾就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问题作出许多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2009年两年,把中小学学生“减负”问题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其次,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减负”政策。建国初,1955年7月l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减

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指示》。到针对90年代后,针对因市场经济条件体制确立而再次被强化的学业

负担出台的减负政策、方针、“规定”、“意见”更是数不胜数。直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率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新

中国60多年中,各项减负政策、法规的不断出台,拒不完全统计已有近60道“减负令”,也从另一

个侧面反映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顽症难治。

再次,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基础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够承受之重。将新中国60年来有关减轻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政策进行历史研究,从史学的角度研究分析,将有助于了解和判断当前的中

校园招聘的研究背景 第8篇

1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资金渠道来源的多元化,高校财务关系日益复杂,迫切需要创新财务管理方式,提升高校财务服务能力。因此,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加快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显得非常必要。

1.1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客观需求

首先,落实教育信息化战略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了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学校管理信息化应该广泛普及,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其次,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内外环境的变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上要求实行集中核算、分级管理,迫切需要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来解决不同校区之间会计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搭建起适用于高校发展的动态财务管理平台。再次,高校自身内涵发展,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内涵建设需要财务信息化建设向共享化和智能化转变,构建高校整体财务规划与分配资金计划、高效处理财务数据,最大程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益,为高校科学决策提供财务支撑。

1.2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财务工作需要从传统手工作业向信息化、共享化转变,从静态向动态转变,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数据资源共享。高校财务管理实现全过程精确动态管理转变,大大提高了财务信息时效性、可靠性。借助财务信息系统数据的实时传递,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重复度、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确保了财务数据的准确。高校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经过授权可以对所需的数据信息进行查询,如校内的学生学费查询、教职工工资查询;校外的税务机构、财政机构也可以及时监督高校财务情况,避免因财务信息失效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1.3 财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首先,通过高校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能使高校妥善、科学地管理资金的收支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其次,在现阶段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人员在基础会计信息的核算、报表输出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低下。财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大幅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效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再次,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加强财务监督职能。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高校的财务信息互联共享,提高了高校信息的透明度,便于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同时也有利于财务人员内部控制职能的发挥,有利于加强高校的财务监督职能。

2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整体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完善。

2.1 高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财务信息化意识淡薄

目前,有些高校的管理层没有充分理解财务信息化的内涵,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更高层次。长期以来,高校领导对财务信息化的认知不全面,始终无法将信息化手段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支撑高校财务的信息化建设。受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仍将会计信息作为高校的财务秘密加以保护,阻碍了财务信息的互联共享,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立高度信息共享财务信息系统对高校管理的重要作用。

同时,高校普遍对财务信息化的整体施投入不够,“重硬件采购、轻人才培养”特别是对熟练信息化技能的会计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导致财务部门仅停留在传统的电脑记账、出报表层次,阻碍了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

2.2 高校缺乏高素质复合型财务信息化人才

人才匮乏瓶颈是制约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运行,需要一大批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因此,对财务人员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较高。目前,高校中财务人员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偏低,信息化知识更新接受能力差。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不均衡性,不能真正能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界,满足财务信息化需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会计处理相结合的高端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具有较强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更是稀缺。人才因素成为制约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首要因素。

2.3 互联网风险导致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安全缺乏保障

数字校园背景下,高校校内外之间、部门之间处于动态的开放环境中,财务信息化建设必将使高校的财务信息系统处在高风险的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财务数据的网络安全性。目前,校园网络安全风险高,高校财务网络安全涉及财务信息系统安全很多方面的问题: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可能遭受黑客的闯入、非法访问、病毒侵入等导致的非法交易事项,从而导致会计基础信息失真。只有解决好校园网络安全问题,才能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提高会计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推动高校财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2.4 缺乏相关配套制度,部分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不恰当

首先,当前与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配套制度不够健全,给财务信息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度障碍。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也越来越高,但数据安全、权限设置、流程管理等有关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其次,高校财务信息化,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有重要影响,部分高校由于对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技术实现上都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要求,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停滞不前,无法满足高校财务的科学精细管理要求,使高校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决策咨询作用无法实现。

3 数字化校园背景下完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转变管理观念,提高对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由于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统一思想,缺乏合理规划和组织协调,资金投入也仅以满足基本财务运行为目标。高校要完成财务信息化建设,首先,领导要有强有力的重视,切实转变管理观念,紧跟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高校管理层要正确认识财务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中,这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保证。其次,全校要统一思想和认识,合理规划和组织,由财务部门牵头制定本校财务信息化实施的战略与规划;再次,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资金保证,加快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进程。

3.2 创新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限制了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首先,迫切需要从管理模式的创新上来解决,依靠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本质上就是要利用先进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管理服务职能,提供新的管理服务,实现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过渡。其次,提高高校的管理能力,构建高校院系部门二级管理机制,建立的扁平化的组织模式,构建信息化网络式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并通过信息、机构和监督来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财务预测与财务风险防范能力,为高校管理层提供综合财务决策咨询服务。

3.3 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的财务信息化综合能力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对财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加强员工的理论与实践培训,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管理会计知识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引导财务人员习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工作方式的变化,建立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使技术人员熟练操作财务管理软件,适应新的工作方式,满足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3.4 强化校园网络安全,为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安全环境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现,首先,应完善财务数据管理制度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等制度。高校财务信息网络的维护与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高校信息管理部门有义务强化校园网络平台安全管理,确保数字化校园中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其次,采取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完善财务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会计岗位责任,对不同人员根据其身份设置不同权限,规范网络操作。其次,建立针对财务人员的系统风险警示机制,将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嵌入日常工作中,帮助财务人员树立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确保高校财务信息安全。

4 结语

数字校园背景下,财务信息化是高校管理信息化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财务信息系统的构建实现了财务工作方式的全面创新,促进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精细化,实现了高校数据与资源共享的目的,促使会计职能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有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智慧高校奠定基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景莉.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J].财经界,2013(6).

[2]丛磊.高校财务信息化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4(11).

[3]胡迅.数字化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探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2(2).

[4]解飞,李萃.新形势下财务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6).

上一篇:知青生活900字作文下一篇:履职尽责对照检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