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女工范文

2024-06-24

下岗女工范文(精选11篇)

下岗女工 第1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记******公司***

***,******绒毛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她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下岗职工,到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到坐拥千万资产的“女老总”,是坚韧的个性和乐观的心态成就了她的事业与人生。回想***的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

大胆开拓勇于创业

年,***在***天鹿公司羊毛衫厂上班,是一名爱岗敬业的好员工,技术过硬,团结工友,每月拿500元工资,过着平常人的生活,每天安然自得地上班下班。然而好景不长,2002年企业破产倒闭,她下岗了,当时她刚满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处境,她不知所措。创业难,而下岗女工再创业更难,对于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女孩,想重新谋到一份好的、体面的、稳定的职业谈何容易!刚刚下岗的她该何去何从?那段日子,她学过打字、做过零工…… 然而对一个不甘平庸的***来说,这样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坚韧、乐观的心态,让她在压力面前燃起了创业的激情。凭着她敏锐的观察力,她发现羊毛衫产业是一个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行业,***是一个传统的牧业大旗,原材料充足、质优价廉,又有一群同自己一样遭遇的姐妹,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调研,她觉得地缘、人缘都具备了,在原有产业链上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思路明晰成就辉煌

2002年秋,***七拼八凑筹钱买了4台旧横机,得知自

己的创业想法,她的下岗姐妹纷纷来到的她的身旁,做起了羊毛衫。没有场地,当时,她的爱人正养育肥牛,就用他租的养牛人住的小屋做为厂房,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但她和姐妹们始终坚持一个信条“信誉第一、质量第一”,顾客不满意,她们就织了拆,拆了再织,直到顾客满意为止。就是这样的小作坊,当时的***就在心里埋下了“以质量求生存 以信誉谋发展”做大做强***绒毛制品的梦想。

冬天几个月下来,效果还可以,除去她们几个姐妹的工资以及各项费用,还少有盈余。虽然是小小的创业,也给她增加了信心和勇气。对原羊毛衫厂有着深厚情谊的她们,用创业挣来的第一笔钱注册了被老厂废弃的“***”商标。很快她的绒毛制品在当地站稳了脚。

企业稳稳的做着,但***心中确想着企业今后的发展,她总结了原破产企业存在的“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瓶颈,成立了“产品研发部”,引领着当地绒毛制品的小潮流,2004年,公司的产品已经占领了市场很大的份额,当时毛衫市场正是由传统的毛衫向新型原材料转变,她们抓住这个契机,把丝光毛绒线和绵羊绒两大原材料引入***市场,她们自己终于做出了不起球,不变形的羊毛衫、裤。

随着公司的壮大,员工已经增加到了近百人,***特别注重

企业文化的建设,公司几乎所有的姐妹都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通过多种形势活动企业凝聚力极强,职工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干劲十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对事业孜孜以求感染着每一位员工,稳定的员工队伍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2004年,她被推选为阿鲁科尔沁旗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她得知自己是当时188名代表中唯一的一名下岗职工,她更得知,***还有那么多未就业的下岗工人,这些让她夜不能寐,第二天的讨论会上,她提出了“关于下岗职工技能培训,及就业的问题”的议案,得到了领导以及多数代表的高度重视。通过这次会议,她增加了信心,也增强了责任感与使命感,她要把企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下岗姐妹再就业。***的市场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2005年,公司成立了市场部,***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期间路途上的辛苦不说,客户的冷眼,对小旗县企业的那种不懈等等,但***坚持着,因为这决定着企业能否做大,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坚韧性格和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呼市、包头、临河、鄂尔多斯等地企业的认可,稳定的订单源源而来。

在市场趋于成熟的时候,***的资金遇到了问题,通过政府的协调,得到了就业局提供的2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接着,是政府领导多方协调帮助她们租赁到了宽敞的生产加工场地。企业终于走出了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走上了公司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绒毛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工业园区安家落户

了,企业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又开始在“品牌”上做文章,提升企业知名度,打造绒毛制品的最高品质,已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

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的***公司,作为***的再就业基地,已有职工14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占70%,2009年,在旗委、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公司扩建了生产车间,扩建后的***,生产能力翻了一番,由原来的到处找客户,到现在挑客户,由没饭吃到挑饭吃。面对这些,***并没有满足,她说“我旗下岗的女职工还很多,特别是城镇失业女工以及部分陪读妈妈,由于要照顾孩子,工作很难找,我要想办法,尽我的能力解决这些人的后顾之忧”,她要增设专人在公司周末帮助这样的工人带孩子。如今,她已经意识到,要把***做大做强,创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须抓住原料这一关键,所以,她正在筹备着羊绒的分梳车间……。

2006年,她被授予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2008年,她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自治区级“五一女职工”奖章。2007年,***公司的“***”商标,被赤峰市评为知名商标,2008年,她们生产的“***”牌羊绒衫,被国家纤维检验局认定为合格产品,并且,授予纯羊绒标志,同年,她们的产品被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认定为合格产品,并授予证书,2008年,她的车间被市工会评为“青年先锋号”。

翻开***的创业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她的企业经历了“小

作坊――有限公司”,这期间***的责任在发生着变化,她的创业成功与她的坚韧性格分不开,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创业激情,***的创业成功不是偶然的,源于她善于发现的眼光与脚踏实地的干劲,科学的管理方法,明晰的发展思路,也为我们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创业要结合自身的素质,选择适合的、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志向要大,起步要稳。

下岗女工 第2篇

连锁加盟 liansuo.shgao.comqyue荆州下岗女工创业8年 专招下岗职工 8年前,她是一个从工厂下岗的女工,为了生存吃尽苦头,只为一家6口人的温饱;8

年后,她是一个自主创业的女老板,因为有同样的遭遇,她先后帮助15名下岗职工重新上岗。

一个下岗女工的致富故事 第3篇

遭遇下岗另谋出路

1985年10月, 年仅18岁的张冬萍进入花城商场当营业员。张冬萍热爱自己的工作, 对待所有的顾客都态度和蔼、服务周到。由于工作表现突出, 她多次被商场评为优秀营业员, 并担任柜组组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花城商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和承包制, 所有职工在这一年全部下岗自谋出路。

这对于已经过惯了平稳安静生活的张冬萍来说, 不谛是一个惊雷。自己这么年轻, 以后的路该如何走?张冬萍面对的有两个选择:一是给老板打工, 二是自己承包柜台, 带着柜组的3名员工一起干。何去何从?张冬萍两天两夜没合眼, 食不甘味, 夜不能寐。给老板打工每月工资也就300元, 自己又熟悉床上用品经销业务, 何不试试?但她的这一想法遭到父母的极力反对, 他们认为性格内向、文静的张冬萍不适合做生意。最终张冬萍说服了家人, 在商场领导的鼓励下, 于1998年6月15日郑重地签下了承包合同。

1998年7月20日是张冬萍一生难忘的日子, 怀揣着借来的2万多元现金, 她坐上了去乌鲁木齐市的夜班车。谁想到从没出过远门的她一路上晕车晕得胃里翻江倒海, 连胆汁都吐出来了, 第二天早上到了乌市连站起来的劲都没了。但回来后看到摆在货架上的新货开始有顾客问津, 她心中一点点地有了自信。资金少, 她就勤进快销、薄利多销。为了加快周转, 多挣钱, 张冬萍每隔一两个星期就要到乌市进货。由于天天不停地忙碌, 短短几个月时间, 她瘦了10kg。

一份付出, 一份回报。张冬萍的生意越来越好, 1999年9月, 她又在花城商场开了一家童装店。2001年10月, 张冬萍扩大经营规模, 在原民贸商场开了一家床上用品店。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张冬萍没有满足于现状, 她又试着到团场联系团购客户, 以微薄的利润、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信誉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陷入困境独辟蹊径

2003年10月18日, 张冬萍设在伊宁市阳光时代商场的床上用品店和童装店开业了。2004年10月, 花城商场重新装修开业, 她又开了一个女装店。此时, 她已拥有了6个店面, 但由于经营理念的落后和管理上的问题, 加之规模扩大, 资金周转困难, 生意不景气, 员工不断流失, 不久后经营陷入困境, 花城商场女装店、床上用品店亏损, 民贸商场床上用品店亏损, 阳光时代商场童装店亏损, 2005年她赔进去20多万元。看着每天都要往里贴钱, 张冬萍心急如焚, 寝食难安。

是进是退?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 张冬萍开始静下心来思考, 认真分析失败原因, 规模扩张太快, 资金流转跟不上, 品牌选择不适, 员工管理不到位等, 是导致亏损的关键所在。于是, 张冬萍决定缩小经营规模, 将民贸商场床上用品店、花城商场女装店和阳光时代商场童装店清退, 花城商场床上用品店从300m2缩小到90m2, 把损失降到最低。

2005年~2006年, 她努力调整心态, 修正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中的美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品牌意识也逐渐增强。张冬萍开始关注全国知名的家纺产品和家居饰品, 为了解市场信息, 她一个人背着包到上海、湖南、浙江等地家纺产品市场考察, 最终确定了家纺类十个全国著名品牌。她在伊宁市阳光时代商场开了一个家纺产品店、一个家居饰品店, 由于产品品质优良, 颇受消费者欢迎, 销售额一直位于全商场第一名。2007年底, 张冬萍获得阳光时代商场“优秀经销商”称号, 获得奖金5000元。

思路决定出路。品牌经营之路的成功, 让张冬萍走出了困境, 生意又开始红火起来。但此时的她, 更注重管理的重要性, 引入品牌文化先进的经营理念, 不断建立健全员工管理制度, 提高员工待遇。在张冬萍店里工作的营业员, 工资按保底加提成计算, 2008年工资比上年翻了一番, 在阳光时代商场店里工作的员工, 最高的每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 最低的也可以拿到1500多元。生意好了, 员工收入高了, 队伍也就稳定了, 张冬萍的经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2007年1月, 她又在花城宾馆旁开了一家专卖店。

致富思源施爱他人

从张冬萍下岗的第一天起就一直与她同甘共苦的维吾尔族姐妹扎伊丹, 一说起张冬萍感慨万分。她说:“正是因为她的人品好, 能合得来, 我才会跟她干这么长时间。”

王燕是亚麻厂的下岗工人, 第一次领到张冬萍送的生日蛋糕时十分激动, 说下岗这么多年来没有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现在终于又有了回到集体中的感觉。

而对于张冬萍来说, 她一直在心里十分感激跟她一起共事的姐妹们, 尤其是扎伊丹。为了感谢这些员工, 张冬萍在管理中更加注重人性化。在张冬萍的店里工作, 按工作时间长短, 员工每年都可以享受带薪休假, 每个人在生日这天都可以收到一个张冬萍送的精美的蛋糕。张冬萍还给所有员工交养老统筹金, 像扎伊丹这样的老员工每年都能收到3000元的养老统筹金。同时, 根据员工的销售业绩, 年底发红包。这些激励措施, 有效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

在团场走访的过程中, 张冬萍无意中了解到六十七团一些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孩子因没钱而面临辍学。这些孩子的境遇打动了善良的张冬萍, 她主动到5个特别困难的家庭走访了解, 返回伊宁市后就给每个孩子买了书包及其他学习用品, 还买了棉衣、棉裤、帽子、手套等, 很快将孩子们的学杂费和这些物品一起送到学校, 使这些孩子能够继续在学校里顺利学习。到了“六一”儿童节, 她又给孩子们买很多好吃的食品到学校看望他们。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容, 她的心里也充满了幸福。这一帮扶行动一直持续到几年后这五个孩子小学毕业。

下岗女工创大业 第4篇

为把台湾爽脆丸尽快投向市场,杜玉梅从大处着眼,细心谋划。首先,在县城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设点销售。在市场显眼处打出专营台湾爽脆丸的牌子,扩大影响,吸引客户。在开业头15天内,备一燃气炉灶,现煮现卖,免费品尝,使台湾爽脆丸很快在群众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深受消费者青睐。

其次,在全县21个乡镇设立10个销售点。向销售点以批发价供应台湾爽脆丸,给销售点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全县统一零售价,每一个销售点负责2个乡镇的业务,开展配送服务,赠送品尝,征求意见,改进质量,赢得了商家的好评,仅用了1个月时间,台湾爽脆丸就凭借其独特的爽、脆特色,成为当地各大宾馆、饭店、火锅城热销的一道特色美食。

下岗女工再就业 第5篇

---一个下岗再就业人的心路历程 张野芳,属叶柏寿街道育才社区居民,现今55周岁。于2000年在叶柏寿五金公司下岗。“当时我什么目标都没有,从企业出来,感到社会是这样陌生。”张野芳是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因为一时走不出下岗的阴影,她一直在家待了半年时间,眼看着儿子越来越大,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她决定得做点事业来分担丈夫的负担。开始慢慢在网上搜集资料、向朋友询问做生意的事。寻思找点赚钱的生意可以养家糊口。先后做了化妆品商店、劳保商店、饭店等。在经商的历程中,经历很多的失败。市场的激烈竞争依旧,她放弃了一个又一个店铺。虽说作为女人做什么事都不容易,但不服输的她,不想再给别人做嫁衣。

从不觉辛苦的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见朋友说干月嫂培训。就开始冒出这个想法。经过多方的打听觉得还不错,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做一个详细的培训计划。她眼光独到,思维敏锐,想着像北京、上海、沈阳这样的大城市的月嫂培训很火。就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开往沈阳的列车。沿途的两旁正是杨柳吐着新绿,张野芳的心情也是异常的开心,这一切预示着有好的开始。

在沈阳培训一段时间,了解了大城市的月嫂的市场,又找有经验的顾问结合我县实际做了详细的规划。把这种新式的月嫂带到建平,让更多的年轻父母享受到大城市人能享受到的待遇。让这里出生的孩

子能从一出生就得到科学的护理,淘汰老一辈“坐月子”的理念和传统观念,给产妇和婴幼儿以及它们的家庭提供多功能、多元化、高品质的服务和专业指导。

张野芳经过一段时间培训,顺利取得中港管家集团、爱君家政颁发的母婴保健师、育婴师资质。她带着技能和知识回到家乡,带着美好愿望,准备开始自己的月嫂培训。这时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培训的场地以及宣传又没了方向。这时育才社区书记耿春武了解到她的情况主动联系她。经过社区、街道领导班子的会谈商定,主动给她提供培训的场地。成立育才社区爱婴月嫂培训中心,还利用社区宣传栏帮着宣传。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了正轨。现在开始用电子屏幕、广告等多种形式立体式宣传。使无数的下岗女职工重新踏上了就业的路。

目前在这个爱婴育嫂培训班。已经培训了200余名下岗失业在就业的月嫂。并颁发了相应的月嫂资格证。是条正规的月嫂培训之路,在全社会取得了很大的反响。赢得了领导、群众的赞扬。很多人在这里培训先后在大连、沈阳也找到了月嫂的工作。有位刘大姐的工资甚至超过了很多在大城市培训的学员,月工资高达6000元,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现在在我县的月嫂工资平均为2500元左右,真正实现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培训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这个服务行业,学员中90%的人都找到了十分满意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创造着巨大的财富。

现在张野芳的目标又有了新的变化,她想把自己的培训班做得更

一个下岗女工的创业故事 第6篇

一个下岗女工的创业故事

听说么学红的故事,缘于在太平区高德街道西城社区的一次采访,社区主任告诉记者,在西城社区有一位敢闯敢拼、执着顽强的奇女子,一个城里的下岗女工,到农村包地种树,如今她已成为那片“绿色银行”的女当家,她的创业故事足以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4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么学红创业掘金的地方——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林地。

见到么学红,果然如社区主任所言,她快人快语,性格爽朗泼辣,浑身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当我们交谈的时候,她的脸上写满自信,还有成功的喜悦。

自强自立,做命运的主人

38岁的么学红说,10多年前自己下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的她,一毕业就到海州矿交换台工作。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子刚毕业就捧上了“铁饭碗”,真是令人羡慕。然而,天有不测风雨,1995年,企业正式宣布破产,此时的么学红感到万般的失落与无奈,前方的路在哪里,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

不服输的么学红,不甘心闲在家中无所事事,决心靠创业改变命运。她做过服装生意,还摆过摊卖过菜……但是几年闯下来,她始终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么学红想,树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没有自己的路!换一种思路,就是换一种活法。城市无路可走,去农村搞种养,也许是一种出路。于是,2001年,她说服了亲友,大胆承包了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200亩林地,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难忘最初的“帐篷岁月”

到农村创业,想法虽好,但谈何容易?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么学红,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特别是提起那段“帐篷岁月”,么学红每次都是眼泪围着眼圈转。2001年6月,么学红和丈夫带着帐篷,正式“驻扎”在林地。当时,除了一大片树林和他们作伴,周围十几里内一个人影都没有。到了晚上,风穿过树林发出呜呜的响声,仿佛狼群的呼嚎,令人毛骨悚然。荒郊野地,没有水电,么学红就买来汽灯照明,每天早晨起来,整个脸被熏的黑黑的。最难熬的是下雨天,雨天对林地来说,是绝好的滋补品,但对住帐篷点汽灯的么学红,实在是种考验。有时候累了一天刚刚入睡,睡梦中觉得浑身冰凉,醒来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被雨浸透了,地面上也流出一道道泥沟。眼看着雨越来越大,么学红和丈夫把洗脸的盆、喝水的杯子和所有能盛水的容器都派上用场,整整抗了一夜的“洪”。快天亮时,雨稍小了些,可此时么学红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酸楚和委屈,她一下子坐在床上,创业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思念一齐涌上心头,接着泪水伴着雨水和汗水滂沱而下。哭归哭,但打退堂鼓可不是么学红的脾气。第二天,么学红照样早起,和请来的技术人员们一起打井找水源,盖房子。饿了,垒几块石头支一个锅,大家一起煮面条吃。三个月下来,水井打出了水,林地边也盖起了一间不算大,却能遮风避雨的砖房。么学红却累瘦了,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连亲朋好友都不敢认了。

勇闯难关,苦尽甘来

么学红的创业之路似乎并不平坦。2002年,秋天临近,这是树木最为繁茂的季节。远远望去,近200亩的林地里一片郁郁葱葱,一排排杨树挺拔茂盛。么学红象往常一样在林子里巡查,这时,她竟意外地发现,在林地西南角几棵杨树的叶子已经泛黄,有的部分脱落。么学红意识到可能是遭遇了虫害,于是,她立即请来技术人员对树进行对症下药。经过及时“诊治”,整片林子避免了一场虫害,么学红也松了一口气。

时光总是在人感觉最忙碌的时候,走得最快。多少个寒暑交替,日日夜夜,近7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么学红的近200亩林地里新栽的6600多棵速生杨,成活率在85%以上,且长势喜人。“我的林地还是阜蒙县林业局的样板林呢。么学红自豪地说道()。

饮水思源,不忘众乡亲

初尝成功甜头的么学红,并没有忘记在创业之初曾经帮助过她的乡亲们。么学红说:“乡亲们曾经帮助过我,我也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出来打工赚钱不容易,在我这干活的人,我都希望大家相处愉快。”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么学红林地打工的村民都能及时拿到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几年来,林地先后安置就业500余人次,只要是么学红的林地招人,八里卜的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来报名。

村里人都说,么学红不仅在事业上精明能干,是个好当家人,还生就一副菩萨心肠。村里一个姓陈的村民,以前在么学红的林地里打过工,前些天,他的妻子患上了类风湿,他不得不辞工回家照看妻子。因为生活困难,无钱看病,陈某十分着急,万般无奈之下,他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么学红借1000元钱。么学红得知情况,二话没说,将1000元现金交给了他。陈某感激得泣不成声。管护林子的老姜头,每次看到么学红都叫她“救命的恩人”。一个夏日的晚上,么学红的电话突然响了,是村民老姜头打来的。电话里得知,老姜头的二儿子与人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要自杀。么学红挂断电话,立即开车赶往老姜头家中,将他的二儿子送往医院,并垫付了500元的住院费。经及时救治,他的儿子转危为安。

下岗女工王宏伟养狐致富 第7篇

下岗女工王宏伟养狐致富

作者:苏一婵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年第07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下岗女工王宏伟,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靠着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私营兰狐养殖企业——黑龙江宏伟养殖实业集团的董事长。

王宏伟今年52岁,1994年从市蔬菜公司下岗。她只身来到距齐齐哈尔90公里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心乡,多方筹集资金15万元,买下了2.6万平方米荒地的70年使用权,办起了宏伟野生动物养殖场。她带人用两个月时间建起了1万平方米的养殖区,开垦出20亩荒地种植果树和蔬菜,同时购进60只兰狐和60只乌苏里貉。她拜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为师,学习野生动物的防疫、配种、养殖等技术。

创业头两年,她的饲养场仅卖种狐和皮张收入就达到30多万元。1997年10月,王宏伟参加了全国妇联组织的“下岗女工再就业报告团”。如今,王宏伟又把目标定在赶超先进水平上。她投资110万元与东北林业大学联合承担了“国家948兰狐引进改良育种项目”,并赴芬兰引进世界优良兰狐400只。至此,王宏伟的小型养狐场,一跃发展成为资产达4000多万元的宏伟养殖实业集团。她还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养狐密集区联合建立了20家兰狐良种繁育场,承担起全国养狐密集区2至3万只地产母狐的人工授精改良繁育任务。

下岗女工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第8篇

一、 下岗女工就业难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 经济结构变化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目前, 受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变化的影响, 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人员增多。全国及抚顺市各行业都存在这种结构性失业的现象。近几年, 家政市场需求不断加大, 希望从事家政服务的人也很多, 但仍会出现一边是下岗女工没找到工作, 一边是很多岗位却找不到人的现状。另外,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民营企业减少, 致使下岗女工就业机会更少。

(二) 期望与实际现状不符

下岗女工就业难往往是对就业岗位的预期过高与实际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一致造成的。多数下岗女工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竞争意识不强且对工资要求过高, 导致就业难。应该理解下岗女工的愿望, 养家糊口, 供孩子上学, 上有老、下有小, 这些都离不开资金。她们有的必须拼命挣钱才能够满足必要的支出。然而, 现实中一些高工资的岗位需要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很显然她们不具有竞争力。

(三) 择业观念与自身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下岗女工大多数人到中年, 一无专业技能, 二是文化素质较低。可以说下岗女工再就业存在着职位地位低, 竞争力不强的现状。但她们非常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和家政服务行业就业, 对就业前途缺乏信心。认为替人家打扫卫生做家务事有失面子, 在朋友面前不体面, 宁可勒紧裤带过日子, 也不愿做家政服务。而一些技术性岗位如电脑、英语、会计等工作他们又不能胜任, 所以出现了下岗女工找不到工作, 但一些工作却没人做的现象。

(四)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很多下岗女工就业难是由于自身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造成的, 我们往北京输送的50多名月嫂中, 只有一位叫王霞的女工今年48岁, 在北京起航家政干了5年, 现在月工资达4000元以上, 一年的活年初就已预定完。而其他女工主要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遇到困难坚持不住, 最终半途而废。

(五) 有依赖思想

一是依赖丈夫。有相当一部分下岗女工认为:自己人到中年无力气再去拼搏, 只要丈夫赚到的钱能解决温饱就行了, 自己在家做家务或者找一些时间短工作轻的来做。二是依赖救济金。个别下岗女工不出去打工就是怕劳动部门知道后不发救济金, 如打工挣的钱去掉救济金后所剩不多, 不如等救济金。

(六) 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大学毕业生的冲击

受城市扩大化的影响, 近年来城市周边的农民由于无地可种, 纷纷到城里打工。从培训的人员中就可以看出这部分人在逐年增加, 加上新成长的劳动力, 这些都对下岗女工造成影响, 使他们就业更加困难。

二、帮助下岗女工再就业的几点看法

(一) 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1.加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培训

提高市场就业能力要根据下岗女工的就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职业培训。几年来, 我们举办了家政服务、手工编织、插花等适合女性就业的培训,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部分培训后的女工找到了自己的岗位, 有的还自己开起了家政服务公司、社区小吃部、鲜花礼品店等等。今后还应广泛地拓展就业培训范围, 增加培训内容, 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2.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基础性配置作用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训项目, 尽可能使培训工作发挥作用, 使培训后的下岗女工及时就业。

3.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就业心态

长期以来, 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 使很多下岗女工形成了较为保守的思想, 习惯于捧“铁饭碗”、拿“固定工资”, 因此, 一旦下岗便茫然不知所措。另外一部分下岗女工年龄偏大、职业技能和文化知识偏低, 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 我们必须协助党和政府, 做好下岗失业妇女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引导她们应从社会需求角度考虑再就业问题, 将社会需求作为个人择业的首要依据。转变过时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传统的择业观念;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 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 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 鼓励下岗失业妇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在创业过程中焕发自己的第二次“青春” 。要通过树立典型和大力表彰等形式, 帮助他们转变择业观念, 克服选择职业分贵贱, 端铁饭碗的陈旧观念和等、靠、要的懒惰思想, 放下架子不气馁, 不抱怨, 重新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同时, 树立自主自由、平等就业、艰苦创业、竞争就业及开放性多元化就业等新就业观。要通过参与非全日制、非固定单位、临时工等多种就业形式, 实现再就业。

(二) 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1.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也是本行业对社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方面。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成功就业的基础, 更是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一些从事家政服务的下岗女工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比如说话生硬, 不讲究说话方式, 直来直去而失去一份宝贵的工作;有的是缺乏职业道德, 有不良习惯而被雇主炒鱿鱼的。这说明下岗女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都要以职业道德修养为基础,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加强修养、完善自我, 才能使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 也才能使现有工作更加长久。

2.提倡终身学习, 尽力弥补自身不足

下岗女工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信息, 认真接受再就业培训, 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 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技术越多, 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克服困难的方法就越多。现实要求下岗女工必须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才能适应新岗位。

(2) 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职业操作技能是从事各类职业的基本要求, 有了知识和技能, 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成功。国家非常重视职业规范, 对职业技能水平的鉴定很严格, 各行业人员都须持证上岗。随着就业竞争压力加大, 富余劳动力的增加, 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就连家政这样的服务行业也须持证上岗。除了具有健康证外, 还要持有月嫂和育婴师证书才能上岗, 工资待遇也会随着等级不同而不同。

(3) 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下岗女工的创业故事 第9篇

下岗职工的创业故事

听说么学红的故事,缘于在太平区高德街道西城社区的一次采访,社区主任告诉记者,在西城社区有一位敢闯敢拼、执着顽强的奇女子,一个城里的下岗女工,到农村包地种树,如今她已成为那片“绿色银行”的女当家,她的创业故事足以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4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么学红创业掘金的地方——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林地。

见到么学红,果然如社区主任所言,她快人快语,性格爽朗泼辣,浑身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当我们交谈的时候,她的脸上写满自信,还有成功的喜悦。

自强自立,做命运的主人

38岁的么学红说,10多年前自己下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的她,一毕业就到海州矿交换台工作。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子刚毕业就捧上了“铁饭碗”,真是令人羡慕。然而,天有不测风雨,1995年,企业正式宣布破产,此时的么学红感到万般的失落与无奈,前方的路在哪里,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

不服输的么学红,不甘心闲在家中无所事事,决心靠创业改变命运。她做过服装生意,还摆过摊卖过菜……但是几年闯下来,她始终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么学红想,树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没有自己的路!换一种思路,就是换一种活法。城市无路可走,去农村搞种养,也许是一种出路。于是,2001年,她说服了亲友,大胆承包了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200亩林地,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难忘最初的“帐篷岁月”

到农村创业,想法虽好,但谈何容易?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么学红,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特别是提起那段“帐篷岁月”,么学红每次都是眼泪围着眼圈转。2001年6月,么学红和丈夫带着帐篷,正式“驻扎”在林地。当时,除了一大片树林和他们作伴,周围十几里内一个人影都没有。到了晚上,风穿过树林发出呜呜的响声,仿佛狼群的呼嚎,令人毛骨悚然。荒郊野地,没有水电,么学红就买来汽灯照明,每天早晨起来,整个脸被熏的黑黑的。最难熬的是下雨天,雨天对林地来说,是绝好的滋补品,但对住帐篷点汽灯的么学红,实在是种考验。有时候累了一天刚刚入睡,睡梦中觉得浑身冰凉,醒来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被雨浸透了,地面上也流出一道道泥沟。眼看着雨越来越大,么学红和丈夫把洗脸的盆、喝水的杯子和所有能盛水的容器都派上用场,整整抗了一夜的“洪”。快天亮时,雨稍小了些,可此时么学红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酸楚和委屈,她一下子坐在床上,创业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思念一齐涌上心头,接着泪水伴着雨水和汗水滂沱而下。哭归哭,但打退堂鼓可不是么学红的脾气。第二天,么学红照样早起,和请来的技术人员们一起打井找水源,盖房子。饿了,垒几块石头支一个锅,大家一起煮面条吃。三个月下来,水井打出了水,林地边也盖起了一间不算大,却能遮风避雨的砖房。么学红却累瘦了,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连亲朋好友都不敢认了。

勇闯难关,苦尽甘来

么学红的创业之路似乎并不平坦。2002年,秋天临近,这是树木最为繁茂的季节。远远望去,近200亩的林地里一片郁郁葱葱,一排排杨树挺拔茂盛。么学红象往常一样在林子里巡查,这时,她竟意外地发现,在林地西南角几棵杨树的叶子已经泛黄,有的部分脱落。么学红意识到可能是遭遇了虫害,于是,她立即请来技术人员对树进行对症下药。经过及时“诊治”,整片林子避免了一场虫害,么学红也松了一口气。

时光总是在人感觉最忙碌的时候,走得最快。多少个寒暑交替,日日夜夜,近7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么学红的近200亩林地里新栽的6600多棵速生杨,成活率在85%以上,且长势喜人。“我的林地还是阜蒙县林业局的样板林呢。”么学红自豪地说道。

饮水思源,不忘众乡亲

初尝成功甜头的么学红,并没有忘记在创业之初曾经帮助过她的乡亲们。么学红说:“乡亲们曾经帮助过我,我也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出来打工赚钱不容易,在我这干活的人,我都希望大家相处愉快。”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么学红林地打工的村民都能及时拿到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几年来,林地先后安置就业500余人次,只要是么学红的林地招人,八里卜的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来报名。

村里人都说,么学红不仅在事业上精明能干,是个好当家人,还生就一副菩萨心肠。村里一个姓陈的村民,以前在么学红的林地里打过工,前些天,他的妻子患上了类风湿,他不得不辞工回家照看妻子。因为生活困难,无钱看病,陈某十分着急,万般无奈之下,他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么学红借1000元钱。么学红得知情况,二话没说,将1000元现金交给了他。陈某感激得泣不成声。管护林子的老姜头,每次看到么学红都叫她“救命的恩人”。一个夏日的晚上,么学红的电话突然响了,是村民老姜头打来的。电话里得知,老姜头的二儿子与人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要自杀。么学红挂断电话,立即开车赶往老姜头家中,将他的二儿子送往医院,并垫付了500元的住院费。经及时救治,他的儿子转危为安。

企业下岗女工创业致富事迹材料 第10篇

遭遇失业

谁能想到

我叫××,今年48岁。1978年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1985年,就职于内蒙古××乳业,是一名普通的工人。20年来每天从事着重复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却很知足。知足的是我同丈夫和没工作的人相比我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可以养家

糊口,可以供养儿女上学,实现自己儿时没能继续上学的梦想。但是,天不遂人愿,想也想不到的事情降临到我们一个即将要退休的老工人身上。事情发生在2005年4月末的一天。当时记得我还正在车间工作,突然一位女同事慌张跑了进来,大声喧哗着:“不好啦!不好啦!我们厂子要关停了,要黄了,我们都要下岗了”。当时我们几个同事谁也没有搭理她,都认为她是在开玩笑,简直是天方夜谭。谁都知道我们的乳品企业是呼伦贝尔响当当的乳品企业,虽说企业规模不是太大,但是我们的影响很大,几乎全国都有我们的销售根据地,怎么可能呢?简直是笑话。下午2点,厂子突然临时决定召开职工大会。听到通知以后,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想完了,估计不是什么好事!说不定,还真是……自己再也不敢往下猜疑了。会上,辛明光董事长,非常严肃地说:“我很对不起大家,我们奋斗多年的乳品厂就要停产了。这不是传言,是千真万确的。”“关停的目的是为了引进世界五百强的龙头企业——瑞士雀巢公司”“请大家一定要理解,理解政府,理解企业。”……2005年5月1日,就这样我同丈夫光荣地下岗了。从此,我成了下岗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心中有梦 匆匆走上创业路

要说我是怎么走上创业之路的,好像是一个偶然,但更是被逼出来的。

下岗后,每天是心事重重,可以说是寝食难安。为了打发时间,不得不找几位麻友一起玩玩,好来能够乐呵乐呵。一天,一位麻友像往常一样唠嗑说:咱们苏沁好像缺个正宗的清真饭店,你又是回族,为什么不自己开个店,创业做老板呢?我苦笑着回答,“没钱呀”,朋友却爽快地说“我来帮助你”。

说实在话,当时我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每年几乎得一万五千元的学杂费、生活费等费用,仅仅依靠下岗后每人四百元的生活补助根本不够用,更别说家里的其它开销了。那怎么办呢?总不能一直靠借钱维持生活吧?总不能让孩子像我一样也辍学吧?说什么也不能这样,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实现我的梦想,上一个有出息的学校,找一个有出息的单位,离开这个偏远,没有前景的地方。后来,也就是在朋友不经意的提议下,被逼无奈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创业,第一次当老板,第一次说了算。那么,在这个60%左右的回民居住区,干什么生意比较好呢?想来想去,最终还真是选择了开饭店。选择理由:一是只有开饭店不需压太多的本钱;二是饭店什么时候都得有人吃饭;三是当地缺实实在在回族人开的饭店。就这样,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的饭店匆匆开张了。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创业做老板其实有许多学问。做门面、添设备,不算厨师、服务员的工资,光前期投资就花了近万元。开张了,生意却很冷清,当时的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我就到处打电话、托朋友、说好话,想着法拉关系,接生意。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的生意日渐兴隆,开始火了起来。饭店由最初的5张小桌子扩大到30多张大桌子的规模,年收入也由最初的一万元增加到如今的10万余元。不但为当地回族居民红悲喜事提供了方便,而且也解决了自己和个别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同时,也为地区的和谐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真可谓是一举几得啊。

四川地震 热心解囊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不幸发生了5.8级大地震,地震以后,苏沁农牧场发出号召,号召广大职工群众慷慨解囊,献出一份爱心。当我听说牧场倡议捐款后,我积极赶往场子进行捐款,记得我当时虽然只捐了100元人民币,但是社会反响却不一般,在我的积极参与下,其他各家从事三产人员都纷纷开始进行捐助,可以说我们这些从事三产的人员也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在生活当中,我始终不能忘记我的亲朋好友,始终不能忘记曾经领导我们一起为企业奋斗过的领导。因为,没有他们的热心帮助,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就,更不能让我的孩子实现他的梦想。更不能……

下岗返乡女工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第11篇

家宝总理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就业、民生、社会保障问题,表明了党和国家对这些问题的高度关切和重视。现就我县下岗失业女工暨返乡女民工就业状况调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下岗失业女工情况

随着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兼并、破产和优化组合,导致一大批职工失业和下岗。据《再就业优惠证》管理系统统计,全县现有下岗失业职工5367人,其中女性2533人,占47%。从年龄结构看,40周岁以上失业女职工占下岗失业女工的53%。她们的基本特点: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职业技能相对单一,就业观念相对落后,职业层次及劳动报酬相对较低。通过这些年努力开展再就业工作,再就业1754人,其中企业吸纳568人,自谋职业426人,灵活就业453人,自主创业166人,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141人。

2、返乡女民工情况

从2008年秋季开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向实体经济蔓延,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各个产业也开始受到冲击。从出口型的贸易、电子、服装、玩具等行业,到钢铁、能源等基础性行业,都相继出现了出口增长率或出口额下滑、销售收入减少、就业人数下降、中小企业停产倒闭现象。沿海这些行业的企业雇佣的农民工,大量失业、返回家乡。据09年2月县、乡(镇)、村三级返乡农民工情况统计,我县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累计返农民工人数54198人,其中女民工23521人(其中35岁以下12986人,35岁以上10535人;大专以上文化338人,高中技校4313人,初中以下文化18870人;技工1610人,普工16259人,其他技能状况5652人)。返乡民工09年初在本地就业人数4310人,其中女民工1724人;出外就业人数43823人,其中女民工17529人;尚有6065人未就业,其中女民工1993人。她们的基本特点:务工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技能单一或无技能,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工作和服务工作;务工经历丰富了她们的思想、理念、见识。

二、对策和措施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扩大和促进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劳动就业部门,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1、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就业再就业政策

广泛开展劳动保障政策宣传,落实国家再就业优惠政策,着重宣传了民工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把党和政府对下岗失业职工和返乡民工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引导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和关爱下岗失业职工和返乡回流人员,给他们带来社会的温暖,点燃重新就业的希望。我们通过电视、报刊等公共媒体宣传政策,报道就业再就业典型,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点燃他们的生活激情,让他们失业不失志。

2、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网络,及时掌握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的就业再就业情况

根据上级有关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政策精神,我县在08年基本建立了全县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劳动保障维权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全县39个乡镇场建立了劳动保障站,558个行政村确定了劳动保障联络员。城区有澧源镇劳动保障站,并下设了文明路、长征路、高家坪、汪家坪四个社区,分区分片管理辖区的下岗失业职工的情况并为他们提供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基本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城乡覆盖,达到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平等, 基本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城乡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利基本得到保护,促进城乡劳动者开发就业、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

3、免费举办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择业能力

上一篇:中国共青团课总结范文下一篇:共产党员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