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作文

2024-09-14

校园欺凌的作文(精选10篇)

校园欺凌的作文 第1篇

欺凌者(英文:Bully)发动欺凌行为,通常还带领其他同学参与其中。

受害者(英文:Victim)受到欺凌。

协助者(英文:Assistant)跟随欺凌者,直接参与欺凌行动。

附和者(英文:Reinforcer)支持欺凌者的行为,例如:在旁嬉笑或呐喊助威。

保护者(英文: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尝试制止欺凌行为。

局外人(英文:Outsider)置身事外。

[关于校园欺凌的英语高考作文]

校园欺凌的作文 第2篇

早上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防范校园暴力。

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居高不下,后果严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它在伤害学生的同时,也在腐蚀着我们的校园。

一、校园暴力及其危害

(一)校园暴力的内涵

所谓的校园暴力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的暴行。

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二)校园暴力的危害

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而学校的处理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学校、家长才会得知,才会进行处理。那么在学生受害期间,受害学生必然在学习、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受到影响。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这些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3、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如果这种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来自各方面的多重压力,对校园暴力事件处理、简单粗暴等等,都是造成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根源。家庭结构失调、社会因素对校园的影响,都不可避免给学生纯洁的心灵留下一些灰色的空间。还有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社会小青年的滋扰,对孩子监管不力等,都是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如不及时纠正,则慢慢发展成拉帮结派,崇尚校园暴力,甚至酿成悲剧。

三、校园暴力防治的具体措施

这里我要讲的是同学们自身如何做到远离和防范校园暴力

1、明确人生的`追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了正确的追求目标,你才能区别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对错,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因为他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而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无用、越学越枯燥、越学越乏味,反而对一些非主流的东西盲目崇拜,产生浓厚兴趣。这样,就演变成学习好的同学和学习差的同学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兴趣点不一样了。学霸们坐在一起谈论解题方法,鄙视所谓的学渣是傻子;学渣们坐在一起谈论着游戏玩乐,鄙视着所谓的学霸们是呆子。我这里不歧视学渣、不说游戏玩乐不好,其实无论学霸也好、学渣也罢,都是聪明人,学渣们做不出学霸们的高分,但学霸又和学渣们pk游戏试试?学渣、学霸只是你们用心的方向不同而已。现阶段,同学们还是应当以学习为首要任务,你朝这个方向努力,最终,你就会体会到学习成功那种喜悦!

2、谨慎交友,远离负能量;俗话说猪有好邻,人有好伴。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是一个道理,记得网上有篇文章,大概意思是,你身边的人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马云身边都是顶尖成功人士,那些鸡鸣狗盗之辈就成天混在他的吸毒圈子、小偷圈子。我的同学们,当你向朋友、家人介绍你的同学的时候,你眉飞色舞的讲述的都是学校的学霸的时候,你会在不意间发现,原来,你就是学霸的一员!当你脱口而出的总是外面的那个大哥、出口成章的都是混江湖的调调的时候,你可以看看,你已经成为了那其中的一员。所以,今后,看到那些纹身哥、光头哥、飞车党,赶紧走开点,你要对自己说:“我是一朵花,怎么插在你这个牛粪上!”

3、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有正确的价值观;小孩子,光读书不行,还要有好的兴趣爱好,我小时候就参加了我所能够报名,而又没有拒绝我的所有的学校兴趣小组,从打球到乐器到唱歌到跳舞,从航模到天文到计算机,我觉得这些对我的成长经历有非常大的帮助。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兴趣爱好,我深得老师的喜欢,老师越喜欢,我越是学习来劲,学校生活越精彩,现在我很怀念我的学校生活,很羡慕正身处校园当中的你们。但是,我们身边的诱惑多啊,电游室、网吧、飞车小子、不良文化作品层出不穷,稍不留神,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些东西好比精神毒品,一旦沉迷,很难彻底摆脱,最关键的,在这些地方,你们幼小的心灵全属于在裸奔,将自己彻底的置于危险当中,每年因为上述场所或沉迷上述活动造成的学生被伤害案件不计其数,我真心的不想在我的案件信息表上看到你们任何一人的名字。

4、学习必要的法律知识,用法律的武器武装自己;这个我不多说相信绝大多数同学有这个概念,一旦遇到危险的时候报110,这个概念应该已经深入脑海,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学法,更应守法,遵守法律的底线,做一个守法的公民,讲着容易,做起来难,我这里要求同学们做到交通守法、治安守法等等;简单点说:“过马路左右看,要走人行横道线”,“一不偷二不抢”,“不打架不骂人”,“不好勇不斗狠”,简单吧,其实大家幼儿园都学过,都初三高中了,还要多讲吗?要讲!因为,我们平时都要多问问自己,这些我们都做到了吗?

5、还有就是不要怕丢面子,及时向老师、家长还有110报告你遇到的不能处理的事情。在家,父母是你们的一片天,在学校,老师是你们的一片天,在任何时候,我们110是你们最可以信赖的一片天。

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 第3篇

根据国内教育舆情监测系统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数据统计,全国各地爆出的涉及校园欺凌的典型事件40余起,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新闻媒体成为事件曝光的主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16年5月20日,即国家出台校园欺凌治理通知后,大辽网随即爆出一篇题为《男孩入学遭同学欺凌一怒之下刺同学多刀》的新闻,尽管是早在2012年沈阳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但因案件终审被重新报道,仍然成为媒体的“焦点”和社会的“热点”,也体现了国家政策及时出台的高屋建瓴。因此,依法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刻不容缓。

一、校园欺凌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园欺凌不是中国的独有现象,而是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恶行。早在1983年,挪威的调查显示,7至16岁的学生中15%的人与欺凌行为有关。2011年,美国研究所发表的《美国高中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报告》显示,50%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一年里欺负过同学,47%的学生被以非常令人难堪的方式遭遇过欺负、殴打或侮辱,迫使10%的学生经常自带“武器”到学校防范“被欺凌”。2015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肆虐,90%的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形式包括人为被集体孤立、肢体殴伤、谩骂诽谤等。

中国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权威性的全国范围调查,现有资料仅局限于少数学者或相关机构在特定区域内针对一个或几个项目和课题收集数据。山东师范大学曾对省内9205名城乡中小学生作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专项调查:30%的被调查者有欺凌或被欺凌问题,15%的学生自认为被欺凌者,2%的学生自认为是欺凌者。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直接遭受谩骂欺凌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遭受肢体直接欺凌,间接欺凌的发生率较低;小学和初中男生受直接身体欺凌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欺凌行为会变本加厉,年级越高,遭受语言和肢体欺凌的人数越多。

(二)校园欺凌事件涉事主体分析

欺凌行为是学生间发生的特殊攻击性行为,导致许多学生因被欺凌而产生抑郁、逃学、互残、自杀现象。这些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对他们成年以后的价值观、事业心和人格特征都会造成难以治愈的身心创伤。相关研究表明,以下学生群体被卷进欺凌事件的概率更高:

1.爱的体验缺失。有的学生缺少爱的体验,不知如何关爱别人,更不会去感受被欺凌学生的痛苦。有的学生则因从小被家庭溺爱,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包容心。还有另类学生因有被欺凌的经历而产生心理不平衡及行为障碍而视欺凌他人为满足。

2.年龄与家庭背景差异。年龄在8至12岁的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嫉妒心和报复心理,容易把别人对他的不满、批评等都当作诋毁,进而产生报复心理,特别是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和畸形家庭的子女表现尤甚。

3.性格弱点导致被欺凌。有些学生与同学相处时表现得懦弱、孤僻、过分敏感,这是其被欺凌的主观因素。有调查显示,性格内向、胆小、不爱说话、其貌不扬、家庭条件差及自卑感强的学生易成为主要受欺凌对象。

4.学习成绩的差异。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不易遭受校园欺凌,而如果经常旷课、考试不及格或与同学斗殴、违纪的学生,则会有更高的概率被卷入欺凌事件。

(三)校园欺凌事件的类型分析

对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进行梳理后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多发生在中小学和中职院校,发生地点不仅限于校内,且大多是重复发生的事件,呈以下几种类型:

二、校园欺凌频发背后存在的深层原因

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校园欺凌呈现低龄化、群体化及网络化特点,女生之间的欺凌逐渐增多。分析近期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可以发现涉事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性格孤僻、自卑、嫉妒心强,长期焦虑、紧张等。但由于受害者往往是弱势个体,事后忍气吞声。当欺凌行为发生时,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沉默或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被欺凌学生怕被瞧不起,不会告诉家长和老师,另一方面义务教育学校奈何不了这些“小霸王”,而警察也不会理会这样的“小事件”。

涉事学校往往从维护学校名誉的角度出发淡化处理,生怕家丑外扬,安抚受伤学生的同时忽略对责任学生的教育。依据法律,校园欺凌事件多以严肃批评教育、责成家长严加管教作结,目前,国内法律对校园欺凌的界定并不明显。此外,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大都是未成年人,而现存《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基于保护未成年人而设立的“未成年人量刑放宽”等条款,亟待明确与完善。

在法律之外,国家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校园欺凌现象缺少严格的法律掌控和规范的制度约束,社会缺乏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和矫治,以溺爱、放纵为主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后患无穷。种种复杂的纠结问题缠绕在一起是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贻害校园、殃及社会、挑战法治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对策与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对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工作高度重视

我国一直以来忽视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和惩治,只有当学生之间发生明显的暴力行为时,学校才有可能介入,对其他类型的欺凌行为几乎疏于管理。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省市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是专项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中小学校按照要求进行全面的自查和总结的基础上,由县、市教育督导部门组织督查组对所辖县、市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和复查,最后由省教育督导部门对本省专项治理情况进行抽查。自上而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重在落实。

(二)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纳入学校教育常规

将校园欺凌预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组织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专项治理工作的现实意义。编制校园欺凌预防校本课程,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宣讲校园欺凌的危害及预防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还可以编写一些情境表演剧本,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被欺凌者的心灵痛苦以及欺凌者的自责感。加强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如参观劳教所和模拟法堂等,邀请公安、司法部门专家到学校宣讲,让学生懂得如何预防、控制校园欺凌行为。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鼓励在受到欺凌行为时勇于维护自身的权益,晓喻在受到欺凌后沉默反而会更加助长欺凌者的肆无忌惮的气焰。

(三)提升教师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能力

注重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提升发现和处理欺凌行为的能力。教师的素养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还在于能够处理学生间的矛盾,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环境。倘若教师缺乏发现和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可能会造成学生间的矛盾激化、厌学、师生的情绪对立等现象。

(四)强化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动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团队互帮互助学习等课改契机,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促成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改革重智育、轻德育,关注尖子生、忽略学困生等弊端,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友爱意识、团结意识、法制意识,认识遵守校纪、班规的重要意义,学会与他人相处,正确处理欺凌行为问题,掌握融入未来社会的生存技巧和法制观念,让依法治教、制度治校成为常态。

(五)建立完备的校园欺凌预防处置机制

建立校园欺凌的程序化防范系统,包括提前预警、快速上报、事件处理以及后续心理干预等全方位机制。从目前发生的众多校园欺凌事件来看,往往是恶性的殴打、侮辱视频上网传播,或者事件被媒体曝光后,教育部门、公安机关才得以进行干预处理,非常被动。需要建立完善的处理机制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突发事件,强化教育、警政、司法界多方相互联系及支援机制。学校可通过建立反欺凌师生委员会,随时监查学校的欺凌行为,开通校园欺凌投诉邮箱或投诉热线,鼓励帮助受欺凌学生维护自身权益,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是否受欺凌等方式,提早预警和干预欺凌行为。当欺凌事件发生时,校方和教师必须将事件向上级部门通报,及时处理。如果学校和教师不及时通报将受到处罚,将专项治理工作列入到学校的综合考核之中,一票否决,绝不姑息。

(六)完善校园欺凌的惩戒机制

要遏制和预防校园欺凌,除了要求学校必须承担应有的德育教化功能之外,赋予其必要的惩戒功能十分必要。教育的惩戒机制作为一把双刃剑,惩戒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若是教育的权威无以树立,那么学生就不会心中存畏。对于校园欺凌涉及违法、犯罪的应予以依法严惩。依法尊重未成年人的特殊权益,但绝不是默许纵容,让校园“小霸王”受到严惩,才能以儆效尤。学校可将反欺凌纳入到校纪、班规,将学生的欺凌行为记录到个人档案中。

(七)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全员育人的文明氛围

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思考 第4篇

一、校园欺凌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错位以及性格的偏激

当代中小学生大部分都属于独生子女家庭中,“4+2+1”的家庭模式使孩子时刻都处在大人们溺爱的氛围中。孩子从记事起便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处于家庭唯我独尊的核心位置,一切欲望都会由家人帮助满足,价值观逐步陷入错觉的深渊,这种错觉,使他难以承受任何轻视与挫败。同时,某些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使他们在面对自身的挫败与不满时往往用暴力的手段去寻求解决。

(二)学校惩戒作用的不断弱化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民主自然而然也成为公众尤其是众多媒体聚焦的焦点,学校怕引发媒体曝光或其他后果而不敢对学生处以“开除”等严厉处罚,而对于这类学校的“小霸王”,批评教育等温和的处理方式基本属于“罚酒三杯”式的敷衍了事。因此,惩戒功能的不断弱化和放任,最终使得这类学生的欺凌行为变得无所畏惧,甚至迫使一些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加入其中,形成“被欺凌——加入欺凌集团——欺凌别人”的恶性循环。

(三)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中国现有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刑法》等相关规定严重滞后,尤其是针对14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显得束手无策。在网络传媒无比发达的今天,大部分青少年都很清楚的知道未满14岁未成年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这一相关规定,使得他们在实施校园欺凌行为时缺少一把悬在头上威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校园欺凌的法律责任分析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不是“小霸王们“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在无数次的放纵及漠视下催生的产物,以下对其相关责任进行简要分析:

(一)欺凌实施者的法律责任

对于未成年学生的欺凌行为,如上文所述,未满14周岁的行为人不负任何刑责,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行为人,实施法律限定的严重犯罪以外的刑法中其他危害行为,虽然依法不负刑事责任,但根据刑法第17条第4款的规定,应当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同时,近期各地发生的不同校园欺凌行为也表明,当今社会所发生的校园欺凌或暴力行为已经不仅局限于同学间的欺侮,而且有和校外不良势力相勾结的情况发生,甚至成为这些不良势力实施敲诈、抢劫、强奸等行为的“马仔”。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因此,对于这类校外成年群体,应承担欺凌行为的连带责任,并按照间接正犯,依法从重处理。

(二)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对于大部分未成年侵害人来说,由于尚属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2条规定,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替代责任。对于校园欺凌群体中占很大比例的“留守儿童”,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其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县级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要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此外,某些校园欺凌行为的受害者,迫于欺凌者的人身威胁或教唆,而去实施侵害他人的行为的,如果监护人能证明尽到了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处罚。

(三)学校的法律责任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往往比家里更甚,学校当然应该承担起校园欺凌的相应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機构,未尽到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使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而且,针对校内外不良分子校外堵门,或在放学路上实施侵害的情况,笔者认为,此处的学校责任理应包含学生上下学必要时间所发生的侵害行为,尽最大可能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

三、校园欺凌的法律防控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对校园欺凌的监督、举报、处置机制。在学校及基层公安设立24小时举报求助热线,一旦接到举报,必须在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并积极介入,经学校和公安机关共同评估,对施暴人采取批评教育、开除学籍、训诫、人身限制令及其他隔离措施。避免施暴者事后对举报人打击报复或受害学生因害怕而逃学辍学等后果的发生。任何学校老师发现或接到校园欺凌举报,都有义务按程序严格上报,否则会承担相应的行政或民事责任,在学校形成对校园欺凌长久的严打高压态势。

其次,出台和修订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对于未满14或16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在当年的立法环境下,相对于社会或成年人来说,未成年人尽管实施了犯罪行为,但仍属弱势群体,应对其重教育而轻惩罚,并且从其年龄所属的身体和心理条件来看,对社会的危害性也较低。但是,校园欺凌恰恰相反,被欺凌者同为未成年人,而且是更加处于弱势的受害群体,更需要法律的保护。笔者建议,我们应参考西方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经验,尽早出台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暴力)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如果受害人同为未成年人的,则根据情况降低刑罚适用年龄,扩大入罪种类,尤其是对于拍裸照上传这类对于心理伤害巨大的犯罪行为。当然,本着教育为主的精神,不能简单的施以拘役或有期徒刑,而是要结合强制心理辅导、社区矫正等多种方式,“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校园欺凌作文 第5篇

类似于这样校园中拉帮结派的行为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偏远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校园,本应该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不应该成为学生斗殴的场所。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虽然是学生的不对,但是全部的责任并不在于学生,学校的管理也应该加强,作为管理者,学校不应该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也有责任教育学生应该如何和他人友好相处,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

与此同时,家庭亲情教育也应该重视,作为家长,有必要也有责任去约束规范自己孩子的行为,不能够任由自己的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孩子做了不正确的事情,家长必须去管教,如果不及时管教,很有可能会酿成大错。

校园欺凌作文 第6篇

很明显,一些治理得较好的国家主要是通过法律来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而不是主要通过训导与宣讲。并且,一旦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后,会对相关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与跟踪,以免日后影响其心理。这两方面无疑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在传统社会,子女更多被视为家族与家庭的产物,而不是首先将其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带有一定权利的个体。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未成年人的四种保护中,家庭保护就排在第一位,但是家庭保护不可企及校园,这正是校园暴力与欺凌发生的条件。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学校要么压下去以免家丑外扬,要么在家长之间协调解决,赔偿了事。法律保护几乎总是为这些处理方式让位,而且对于涉事的未成年人也通常处罚较轻,这使得他们内心并没有一种硬约束告诉自己不能欺凌同伴。

当然,这并不是说家庭在解决校园欺凌的过程中不重要,相反它是异常重要的。我国从国家层面的治理,只能是完善制度与相关法规,更多肯定是一种事后惩罚来建立起约束。但是,欺凌通常含有情感在里面,比如侮辱与受辱,侮辱他人的人,其家庭教育水平与质量是可想而知的;而受辱的人,尤其是任由别人欺凌的孩子,其中一些也带有懦弱的特征,并不敢反抗或是大声说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缺失,可能因为小的时候并未重视给孩子诉说的权利,又或是家长对孩子的日常关心不够,须知,一些校园欺凌是反复性的。

我们认为,解决校园欺凌,需要多管齐下,首先通过专项治理收集各种常见问题,尽快推进完善立法与严格执法。同时,家庭教育缺失的应该尽快弥补,比如进城务工家庭身后的留守孩子。存在暴力教育的家庭教育则需要更新理念,从小应该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公民教育,友爱、平等与尊重教育应该得到重视。另外,校园也应该在尊重教育方面发力,首先做到老师尊重每一个孩子,以身作则,同时不仅是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包括情感与内心世界。校园欺凌只是一个现象,它的成因有很多,从这些原因入手解决问题效果会事半功倍。

事实上,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呼声要求制定反校园暴力法,不能因为是未成年人就不用负法律责任,任何人只要触犯刑律并造成严重后果,都应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现在的趋势是,校园暴力越来越具有炫耀性,通过欺凌或殴打别人并制作和传播视频进行炫耀,目前法律的缺失只会鼓励一些人在校园施暴,甚至越来越残忍。而人们也往往引用美国的法律进行对比,一些中国法律留学生在美国欺凌同学,受到了严重的处罚,需要付出数年乃至十数年的牢狱之灾。

校园欺凌作文 第7篇

近来,频频有校园欺凌的事件发生导致无数惨案。可因为都是未成年人的原因,发生地方多在校园,类似的事件还是不断增加。主持人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年,日本一男生因家境贫穷,相貌丑陋,在学校被同学排挤,连老师也经常挤兑他。他时常被凌辱,最终,因忍受不了现状而上吊自杀。X日,一女生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被一群女生围攻。该女生无力反抗,躺在地上被毒打了两小时之久,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而被打的原因仅仅是那群女生看她不顺眼。X地,一名小学生因和同学发生口角,将一钢尺插入同学腹内,同学当场死亡......听完这一则则校园惨案,我们的心情也变得十分沉重,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呢?

校园,是友谊的桥梁,是知识的天堂。它本是一块美丽的净土,可现在竟不断发生殴打、流血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多数是因为同学们争强好胜、打架斗殴、恃强凌弱、鲁莽冲动而造成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防患于未然呢?

首先,从我们自身来讲。在校园中,同学们之间要团结互爱,互相帮助。一人有难时,多方伸出援助之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还有,校园是教给我们怎样做人、学习本领的地方。我们要专心学习,不要不务正业,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也不要互相攀比。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同学,人与人是平等的,不要因为哪个同学家庭不富裕,学生成绩不理想或者长相丑陋等就孤立他、排挤他,这样都是对同学的不尊重,甚至严重的还侮辱他的人格,让他受到极大损害。其次,我们也要做好自身防备。如果在校外,有人向你勒索钱财或是欺负你时,绝不能忍气吞声,但也不能以暴制暴,要及时告诉老师及家长,寻求法律的帮助。屈服,只会让他们更加猖狂。如无力反抗时,我们一定要大声呼救,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伺机逃脱。再者,现在的孩子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强,所以老师也要及时给同学们灌输正能量,及时做好个别同学的心理辅导工作,把一切不良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校园欺凌的防范与心理干预 第8篇

1.什么是校园欺凌?所谓校园欺凌,指的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校园欺凌是一种强势者对弱势者的重复攻击行为,欺凌行为有三个显著特点:即行为的故意性、重复性和双方力量的悬殊性。

研究者们大体上将校园欺凌行为划分为:直接的欺凌和间接的欺凌。直接的欺凌又分为:直接的身体欺凌,如推搡、脚踢、敲打等;直接的言语欺凌,如辱骂、威胁和嘲笑等。间接的欺凌则包括散布谣言、给他人取侮辱性绰号、排斥和诽谤等。研究资料表明,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屡禁不止且严重的社会问题。

打开媒体页面,各种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充斥其中,且手段之恶劣可谓触目惊心!据新华网徐延吉的统计,仅2016年1月至5月,被媒体报道的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就有10件,还有大量的未被关注和统计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

一项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调查显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心理、人际关系、学业发展等方面的表现令人忧虑,36.3%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校里每月至少被欺负2~3次。

2.校园欺凌的危害。青春期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计后果,只求眼前痛快。又因为青春期与同伴的友情很重视,最难以承受的是来自同伴的排斥和压力。因此,来自同伴的校园欺凌所造成的身心伤害就显得更加严重且影响深远。相关研究表明,校园欺凌行为会严重破坏被欺凌者的自我认同感,给被欺凌的学生身心造成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同时,事实上校园欺凌的所有卷入者都是受害人。

(1)对受欺凌者的危害。相关研究指出,被欺凌的学生通常会出现失眠、尿床、忧郁、恐惧、无助,并伴有头痛、胃痛等躯体化症状。被欺凌者精神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会导致抑郁、沮丧、惊慌、恐惧甚至绝望等;有人会因为受到残酷的凌辱而心理崩溃或自杀。受欺凌的经历就像一个永远摆脱不了的噩梦,给被欺凌者的人生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2)对旁观者的危害。研究表明,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也会受到心理创伤。他们会感到恐惧,担心类似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旁观者的不作为会让他们产生无力感和无助感,这种感觉最终导致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丧失。另一个极端的危害是,旁观者中的一些人会从中模仿,习得欺凌他人的行为。

(3)对欺凌者的危害。欺凌者大多是社会适应不良者。研究认为,欺凌行为为他们的反社会行为埋下隐患。他们大多不能完成学业,容易陷入吸毒、酗酒、犯罪的泥潭。研究显示,少年期有欺凌行为的男孩,今后也有家庭暴力的倾向。他们24岁时至少有过一次犯罪记录的占60%;其中作为欺凌发起人的孩子在其成年后,大多继续其攻击性行为并通常走上犯罪道路。

综上所述,欺凌行为注定是一场损人不利己的、非理性的情绪发泄。当校园变成欺凌的场所时,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都无从谈起。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防范对策

1.朋友数量与受欺凌频率成反比。人际关系越好、拥有朋友越多的学生,受欺凌的概率越小。所以,校园欺凌的高危对象是形单影只的学生。学校若能特别关注这些人际关系中的弱势人群,有针对性地开设人际交往辅导课程,增强人际交往的指导,提供丰富的交往平台,促进学生友谊的建立,也是有效扼制校园欺凌的有效途径之一。

2.旁观者会助长校园欺凌行为。旁观者的不作为,甚至起哄、喝彩、拍照上传等,都会助长欺凌者的嚣张气焰。从这个意义上说,旁观者也是助纣为虐者,甚至会沦为新的欺凌者。因此,要对旁观者进行教育引导,要求学生做到对校园欺凌行为不围观、不起哄、不拍照,坚决不给欺凌者任何舞台。还要给被欺凌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鄙视唾弃,或匿名报告,或联手声讨阻止,共同维护校园安全。

3.错误认知是欺凌行为的主因。欺凌者大多存在错误的认知,他们或许从影视中的黑社会老大身上看到霸气的魅力,认为任意欺凌别人是件很酷的事情。或者缺乏移情能力,以为欺凌只是一种好玩的游戏,没什么大不了。因此,要纠正欺凌者的认知,借助团体辅导或反馈调查结果的方式,让他们看到欺凌带给别人的痛苦,人们对这类行为的痛恨与厌恶,指导他们学会理性处理冲突。

4.无人监管地是欺凌多发地带。各种调查显示,操场、厕所、宿舍、食堂、天台、走廊等缺少成人监管的场所是欺凌行为多发地带。如能在这些地方安装监控摄影头,在特定时间段加强巡查监管,可以对欺凌者造成威慑,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5.教师无作为会加剧校园欺凌。国外一项调查研究显示,40%的小学生和60%的高年级学生说教师只是“偶尔”或者“从来不会”制止欺凌行为。在我国的校园欺凌事件中,也可看到教师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低干预和无作为。因此,加强教师反校园欺凌的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干预的强度和技术,当是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内容。

6.不良家庭环境使孩子易卷入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调查显示,欺凌者大多出自冲突家庭,孩子从父母处理冲突方式中,习得类似的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被欺凌孩子通常出自缺乏关爱的家庭,他们从家庭得到的支持和帮助极其有限,因自卑退缩而极易在人群中沦为被欺凌的对象。

据我校学生关于校园欺凌行为调查的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家长100%对校园欺凌持反对态度。但在应对校园欺凌方面却缺乏经验。急需开设家长反校园欺凌专题课堂,对家长开展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宣传教育,讲解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学生遭遇欺凌后的可能表现,提醒家长做好家庭环境建设,树立理性处理冲突的榜样,提高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识别、觉察能力和应对能力,确保每位学生在遭遇校园欺凌时都能得到家长及时的关注与帮助。

7.大众传媒对欺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纵观各种校园欺凌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暴力与血腥画面,在校园欺凌行为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也极尽渲染之能事,无疑给懵懂少年以暗示,让他们有更多模仿暴力的机会。所以,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大众传媒须负起责任,媒体人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自觉清净媒体空间,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宣传反校园欺凌方面大造声势,使反校园欺凌的呼声进入千家万户。

8.法律的不完善姑息了校园欺凌行为。一方面是校园欺凌行为的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是法律的无能为力。现行的《中华人民攻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保护伞,使欺凌行为大肆挑战校园秩序与师生尊严。

三、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干预策略

欺凌行为的发生是一件校园危机事件,需要启用危机干预程序和策略给予帮助。学校心理老师要就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提供专业支持,承担起对受欺凌学生的心理辅导任务。

心理干预分事前和事后两部分,事前的干预主要是课程教育和技能培训。事后的干预主要是对被欺凌者的心理辅导和事件处置课程化。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括生命教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冲突化解等内容。

2.开展相关技能培训。首先是欺凌行为识别技能培训。遭遇校园欺凌的学生通常会出现行为和心理上的异常,表现为上课迟到和旷课,学习成绩会下滑,注意力涣散、思维阻滞、行为退缩、抑郁寡欢、焦虑不安等症状。长时间受到欺凌的孩子,其性格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是好交往的孩子会变得孤僻内向;安静的孩子变得歇斯底里地吵闹,刻意损坏周围的一切。了解到这些行为表征后,当发现身边的学生有类似情况时,要有所警觉并及时干预。

其次是普及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技巧。教给学生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方法。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建立互动网站向家长、学生和教师提供对付欺辱、骚扰和暴力可采取的办法。”我们还可以将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方法编成漫画读本,发放到师生手中。开设系列相应课程,在入学教育中增加反校园欺凌宣传教育,传授应对校园欺凌的安全自护方法。针对目标人群和校园欺凌高发期开设系列反校园欺凌课程。分享识别和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策略。

3.给受欺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给受欺凌学生的心理辅导有个体辅导、家庭辅导和团体辅导三种形式。

案例:某校高一女生A,在原来的学校遭遇校园欺凌,从此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心理,转学到新学校仍无法释怀。一到学校就焦虑不安,不敢靠近和相信别人,无心向学,只想待在家里。班主任和家长一起来求助。对A的心理辅导分别从家庭和班级两个系统进行。

第一步,我与A及其家长面谈一次。了解A所受欺凌的伤害程度、家庭亲子互动情况、评估女生自身的康复能力和家庭的支持功能。唤起A自身的力量,激活家庭互助系统。感觉A虽然内心能量不足,但家庭的支持还是有力的。于是让A在家长的帮助下,确定近期行为改进的目标:逐渐减少回家次数,增加在校时间。列出自己目前能为适应新学校新班级所做的努力,参照系统脱敏法按事情的难度排出次序,写下完成的时间期限。提醒家长要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主动询问孩子适应存在的困难,多给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第二步,给班主任反馈了上述面谈达成的共识,并给出以下建议:

(1)营造温暖安全的班级氛围。着力打造温暖安全的班级环境,创建同伴相互包容和互帮互助的班级文化。利用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围绕共建温暖和谐班级的主题,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和班级活动,观看相关主题电影,如《叫我第一名》等。提醒学生关照和包容弱势同学和有特殊经历的同伴。

(2)提供安全支持和帮助。有意选择一些性情温和,热心助人的同伴当A的同桌和舍友。并教给她与同伴与她相处的一些原则与技巧。与科任老师沟通,主动适应A的心理需求,一起帮助A恢复课堂上的安全感。班主任密切关注A的情绪变化,定期主动询问A的近况,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家校合力帮助A悦纳自己。家长和老师努力发现A的优势与长处,鼓励她做能做和擅长的事;及时发现点滴进步给予肯定;结合A遇见的各种适应困难,提供学习方法、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指导;允许她放慢适应的脚步,鼓励她找到自己的力量。

以上过程融入了个体辅导、家庭辅导和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使A得到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一年之后,A终于摆脱了受欺凌的阴影,顺利融入新环境。

“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策略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76-02

校园欺凌属于教育者很难预见的突发事件,尽管它不属于教育的范畴,但因为它属于教育的伴生物,事件发生后人们往往迁怒于学校或教育者。在网络社会和自媒体泛滥的时代,校园欺凌现象给人们造成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和较大的想象空间,校园欺凌问题也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文拟运用现象学大师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分析“道德建构中的怨恨”的思想和方法,就校园欺凌问题进行教育哲学层面的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严格来说,校园欺凌伤害事件和任何人身伤害案件一样,是一个法律问题,必须要进入司法层面进行解决。但是,因为涉案双方都是未成年人(学生),这一问题似乎又不仅仅只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把校园欺凌伤害事件判定为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又是一个教育问题,除了因为涉案双方都是学生之外,还因为:第一,制度防范和法律裁决无法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教育则能够防患于未然。第二,校园欺凌的发生,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校园教育环境的缺陷。第三,把校园欺凌作为一个教育问题有助于理清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正因为校园欺凌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又是一个教育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探究其根源的基础上来探讨教育对策。

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间的价值冲突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那么,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就应该通过价值教育来化解价值冲突,从根本上消除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第一,要解决价值冲突问题,必须要进行价值理解教育。

校园欺凌事件是“欺凌者”在自我价值或自己认同的价值遭受否定之后选择的一种释放恨意的行为。“欺凌者”在自我价值或自己认同的价值遭受否定之后之所以会产生“仇恨”,是因为“怀恨者”不理解价值的多样性,难以在自我价值遭受否定之后重建自我的价值体系,也难以理解“被恨者”的价值合理性,也不会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因此,在学校价值教育中,首要的任务是要向每一个学生阐述价值的多样性,尽可能地通过价值列举的方式让学生清楚每一种价值的合理性,同时,还要通过故事或情境教育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

第二,进行价值理解教育,首先要进行平等意识教育。

平等意识是价值理解的基础,没有平等的意识,就难以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立场,也就难以理解并自觉地尊重别人的价值选择。

对他人的有意或无意否定来自于优越的自我意识或高人一等的价值优越感;对他人的“恨意”来自于与被恨者的价值攀比,“怨恨的根源都与一种特殊的、把自身与别人进行价值攀比的方式有关”,总之,价值冲突是不平等的价值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进行价值理解教育,必须首先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平等的价值意识,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优秀而歧视其他同学;也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嫉妒、仇恨其他同学。

第三,进行价值理解教育,还需要进行沟通教育。

沟通是理解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沟通是了解价值多样性及各种价值合理性的途径之一,也是达成价值谅解或价值共识的必要前提。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恨意”发生;在伤害事件发生时,往往呈现出“欺凌者”肆意地殴打和辱骂,而受害者沉默以对或逆来顺受的情景,难以见到双方言语清晰的沟通。进行沟通教育,有助于在校园环境下减少“仇恨”发生的几率,从而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在伤害事件发生时,也有可能终止伤害的继续进行。

第四,要化解学生间的价值冲突,还需要进行友爱教育。

在无法达成价值谅解或价值共识的情况下,友爱是解决价值冲突的唯一途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是“敬而遠之”,但是,因为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同学或校友之间总会“抬头不见低头见”,“敬而远之”有可能会被理解为“歧视(看不起)”,从而招致仇恨和无妄之灾,只有友爱才能够避免一切仇恨的发生。

拒绝校园欺凌作文 第10篇

然而,在这美妙的音乐中,仍然有一些恼人的噪音打扰人们,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恐惧和恐慌。今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校园欺凌不再是偶尔飞过天空的流星。它像一团可怕的火焰一样燃烧着,悄悄地、可怕地蔓延着,变得越来越猛烈,越来越难以阻挡。

那么,为什么这些悲剧经常发生在本该安静和谐的校园里,那些本该用美丽而天真的语言描述的少女们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温德尔迪金森和谋杀联系在一起?校园暴力的话题极其沉重。面对校园暴力,学生不知所措,家长教育者不知所措。

诚然,校园暴力有很大的可能性,它的遏制不是一次性事件。归根结底,只有正确的药物才能治愈疾病。如今,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在精心呵护下成长。在极度宠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会无意识地形成别人必须服从我的错觉,并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正是这种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造就了孩子不正常的自尊心态,这使得孩子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狭隘性格。一旦别人不能满足自己的利益,他们就会立即采取一些过分的行动进行报复,给别人所谓的“惩罚”。其中不乏残忍的“江湖仇杀”,通过伤害对方的身体或生命来发泄愤怒。

此外,学校教育的学科功能逐渐丧失。在法规,不合理的义务教育的限制下,大多数学校很难处罚学生。纪律功能的丧失促成了极端心理的自由萌发,暴力的人变得无知和无畏。其次,学校的软弱也导致教师处理纠纷的权威下降。对一些暴力儿童进行推理和影响是没有用的,但是老师只能这样做。他们非常尴尬。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老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他们还是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小团体的力量来解除他们的仇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出现在应用市场上,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暴力、道德等方面。在虚拟世界的`具体形象中,玩家感受到虚拟的暴力快感并将其运用到现实中,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了左右甚至左右的影响,盲目地跟随,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悲剧。

因此,青年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秩序观念,培养宽广的胸怀,不要因小事惹大麻烦。学会化大为小,改变偏激的想法,礼貌待人,以爱相待。

上一篇:煤矿事故警示教育活动(第四期)下一篇:今天我们怎样当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