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2024-06-09

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精选8篇)

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1篇

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田祚雄、周金娥、张康

积极推进武汉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创新武汉、和谐武汉的重要举措。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五个鲜明特点:一是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先后出台农村文化建设的系列规范性文件,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各级财政投入文化建设的力度有所加大,但支出流向仍不尽合理;三是全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程度加强;四是农民文化消费的水平有所增长但依然较低,农民文化消费求知、求乐、求富、求实用的意愿强烈;五是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一区一品”特色明显,农村文化产业初步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设还过于偏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因素,对文化的事业属性重视力度还需要增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为了切实推动我市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武汉新农村建设实际,我们对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必须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当然要包括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正如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认为:“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之所在。乡村建设除了消极地救济乡村之外,更要紧的还是在积极地创造新文化。”【4】能否在农村地区造成一种新文化,能否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指标。如果健康先进的文化占领不了农村市场,那么腐朽落后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抢占农村文化阵地。无数实事表明,经济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只有生长在深厚文化土壤上的经济才是稳固而可持续的。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作为。中办发[2005]27号文规定,“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关键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

相关评价体系。”只有认真落实“五个纳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行政考核制度,农民的文化权益才可能得到制度保障。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象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工作,象重视城市文化工作一样重视农村文化工作,象重视农民物质生活一样重视农民文化生活。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增加投入

贯彻中央精神,对农村文化建设要在“多予”上下功夫,改变在投入上农村不如城市、公共事业不如经济建设、文化事业不如其他公共事业的现象,切实让基层文化站“站”起来。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文化下乡专项资金,实施政府文化产品采购机制。根据中办发[2005]27号文精神,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湖北省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三室一厅”(书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不少于500平米标准。这都需要加大投入,特别是市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仅靠区乡两级财政难以支撑。二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形式创新、舆论关注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采用市级财政投入一点、区乡财政投入一点、社会赞助筹集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如借鉴江西赣州于都县的经验,利用春节前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的契机,积极开展电影“认领”活动,农民可以花很少钱就能享受更丰富的文化服务活动。三是要认真落实相关政策规定。突出表现在财政支出1%和以钱养事人均1元钱的政策要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投入的监督管理和绩效审计,确保有限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无论是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还是农村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弘扬,都需要能够真正扎根农村的文化人才来支撑和领军。在农村精英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如何引进、培育、稳定一支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十分紧迫。一是在农村文化人才编制安排和选拔使用上,要出台鼓励政策,改革文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想方设法留住现有文化人才,解决他们的待遇、晋升、交流和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干有所盼”。二是要注重对文化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爱文化、懂文化、会经营、善创作的专业文化人才队伍,提升“文化人”的文化素质,构筑文化人才高地。黄陂、蔡甸等采用定向培养文化人才的做法值得推

广。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人才档案,注重引进和使用人才,奖励拔尖人才。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组织和指导

一是要加强组织。农村文化建设绝不完全是一个“钱”的问题。正如基层文化工作者所言,“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固然以经济为基础,但又不完全由经济基础决定,它同基层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文化指导、文化传统等因素直接相关。”如何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何鼓励和推动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如何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加强组织引导和指导。因此,在原有组织结构被打破的情况下,通过进行适当的组织再造(如成立各种协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和外力推动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必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可以借鉴浙江嘉兴的经验,通过建立行政推动、多元投入、城乡互动、文化共享、长效管理等机制,着力开展“双百双千双万”基层文化系列活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要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每年一次送文化下乡,难以满足农民持续的经常性文化需求。因此,要建立演艺人员定期下基层制度,缩短文化下乡的周期,增加下乡的频率,同时要着力指导和建立基层文化艺术团队,打造一支支离不开的、有“根”的农民文化队伍,不断满足村民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借鉴“名家讲坛”的运作模式,开办“乡村大课堂”,把高质量的人文素质报告、科技知识培训和经商之道讲座送到农村去;积极开展城市社区与农村村落结对互动,让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零距离亲密接触。三是要加强对农民文化消费的研究。如今的农村号称“386199”部队,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是什么,显然不同于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也不同于“根”在农村但“身”在城市的青壮年农民的文化需求。因此,要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来提供差异化的可选择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求知、求乐、求富的需要,不断满足农民参与性、互动性、高品味的文化需求。

五、农村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

农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是原生的文化,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根基。近年来青歌赛原生态文化的走红和被热捧,充分说明了原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根据农村基层文化村的自然、历史、人文和地理实际,塑造特色文化村,提升文化品味。如黄陂区围绕“木兰文化”,打造“木兰文化品牌”,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如何深化木兰文化,如何对传统文化载体融入现代元素,如何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产品,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创新。同时,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注重合理保护和适度开发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做到发掘和保护并重。防止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建设文化广场贪大求洋过分占用耕地,开展活动盲目攀比增加了人财物支出,一些地方封建、腐朽文化复兴,修祖坟、续家谱、建宗祠、信宗教抬头”等现象;防止“以公共文化建设的名义对农民搞摊派,以公共文化消费的名义将农民引入扭曲的生活方式,以公共文化开发的名义侵夺农村文化资源”的偏向。要整合文化资源,树立大文化的观念,走城市支持农村、市级支持区级、区级支持乡镇文化工作的路子。如整合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中心户,可以尝试将村级文化活动室与文化中心户有机结合,既可解决村文化活动室无人管,又可解决文化中心户设施设备不全的问题。要鼓励和支持农民既出资“修桥铺路”也“资助文体”,既能“白天握锄头”,又能“晚上舞笔头”,充分发挥农民朋友的文化参与热情和创造激情。

六、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加强管理

要依法整治市场,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执法水平;要转变管理方式,变管理为服务,加强引导和指导,理顺政企、事企关系;文化事业单位要在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上下功夫。要明确规范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能否重新考虑将基层文化站划归文体局管理,至少要实行双重领导,即区文体局负责对镇文化站工作任务的进行部署和监督,对农村专项文化建设经费进行管理,对镇文化站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对文化站录用人员加强考试培训。有抓手有制约才能有压力有动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才会有活力有生机。同时,农村文化建设要警惕三个不良倾向:一要警惕文化政绩工程建设的倾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等于经济上的大投入大奢华。文化建设首先要立足文化温饱和文化民生。二要警惕腐朽、低俗文化沉渣泛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风俗发生变化是正常现象,但风俗变低俗就不正常了。对“黄、赌、毒、奢、盗(版)”等文化丑恶现象,必须坚决予以取缔和打击。三要警惕文化建设上的“香蕉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伴随着西方经济、科技、信息强势裹挟而来的西方文化,对包含农

民在内的中国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些本土传统的文化理念和元素被丢弃,中华文化认同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身份认同正在受到激烈挑战,一种形象的说法是“中国人的香蕉化”,即在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之下,除了皮肤是黄色的外,内心和本质都已经成为白色的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尤其要防止文化建设的香蕉化倾向,注重发掘、保护和弘扬乡土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只有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才可能走向复兴和富强。

没有文化的农村不是新农村,没有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如何结合武汉农村实际,组建“基本文化阵地、基本文化队伍、基本文化活动、基本活动方式”,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空间很大,农村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天地也很广阔。

(武汉市社科院田祚雄周金娥张康)

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2篇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为此,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这二十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其中“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它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内容,已经不是简单的移风易俗。

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社区以及农村社区的文化内涵。

农村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中国农村社区是村庄,再扩大是乡,还有集镇或乡镇,有时也扩大到县城。通常以村民的最大聚居点为中心,并由这个中心辐射到社区边缘。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农村社区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功能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社会单元,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除进行经济活动外,也进行政治、文教、风俗与社会活动。

梁漱溟先生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指出:“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农村社区文化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社区文化是我国新时期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农村社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民情习俗、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仅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农村社区文化能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念,凝聚力量促进社区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赡养老人、婚姻家庭、精神文化生活等社会文化性问题开始出现。而现在由于受现代性的冲击,农村对舆论的评价已经无所谓,所以现在的农村农民道德观念缺位和价值尺度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老年人赡养问题。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下的老年人不仅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还要承担起照顾儿孙的责任。子女外出务工,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得不到慰藉,有的子女甚至虐待老人以致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衣食无着落,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婚姻家庭问题。现在农村离婚现象越来越多,很多已婚人口外出感情出现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解体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三是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人口大量外流,文化生活活动匮乏,人们的精神生活陷入虚无状态,只能靠打麻将、买码等来消磨时光,寻求刺激。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农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变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更注重的是个人的利益和感受,而很少注重社会舆论的力量,缺少文化氛围,农村社区共同体解体。

受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冲击,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社会的精英分子缺失,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村社会的社会资本存量越来越少,人际关系观念逐渐淡薄,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帮助越来越少,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的基础地位也开始动摇,农村的社会资本不断流失。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民的互助和合作,对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非常不利。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要想实现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蓝图,关键就是构建“乡风文明”的农村社区。

(一)要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首先就是要增加社会资本存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村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争取政府对农村的专项投入,当然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在农村有一大批富裕的农民,他们可能已经远离家乡,但他们仍然有乡村情结,可以通过传统的血缘、亲缘、姻缘等关系网络争取他们的资源支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二)重建社会信任与互惠资本,形成农村社区互助合作文化。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必须把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与建设农村文化主体统一起来。通过政府供给、民间组织及市场运作等方式增加邻里的购物、娱乐、社团组织等设施,为农民交往搭建平台,重拾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互惠,形成平等、互信、合作的和谐文化。

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3篇

一、依托文化创建活动, 完善农村文化设施

一是有效改变乡镇综合文化站“有站无址”的情况。出台政策, 鼓励乡镇进行综合文化站建设, 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市财政给予补助。同时, 积极开展省市各级文化创建活动, 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档次和水平。在乡镇撤扩并前, 原区划的31个乡镇, 10个为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11个为温州市金海岸文化明珠乡镇。其中, 乐成镇、虹桥镇被评为温州市2010年度十佳综合文化站。虹桥镇2011年还被评为浙江省文化强镇, 是温州市唯一入选浙江省文化强镇的乡镇。

二是灵活利用场地建设好村一级文化活动场所。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闲置校舍、祠堂等, 采取新建、改建、共建等多种形式, 加快推进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室建设。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 我市已拥有6个浙江省文化示范村、41个温州市文化示范村、240个乐清市村级文化大院和236个农家书屋。这些村级文化设施的创建, 为农村群众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 有效解决了文化阵地短缺的问题。

三是切实加强文化阵地的管理和利用。一方面, 建成后的文化活动场所制度健全, 职责明确, 形成一整套文化活动管理规范, 并上墙公开。另一方面, 有关部门开展定期复查, 防止已建成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完成考核验收命名之后出现被闲置、被挪用挤占或被用来从事赌博等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现象的发生。

二、配齐文化管理人员, 培养农村文化骨干

一是配备乡镇、村两级文化管理人员。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 要求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人口规模和实际需要, 配齐配强文化员队伍, 并将此作为各乡镇文化工作考核重要内容;在开展村级文化创建过程中, 以“阵地有人管、队伍有人建、活动有人搞”为目标, 将每个村必须配备1—2名文化管理员作为创建的先决条件。

二是挖掘农村文化工作领头人。从2006年开始, 以省级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为载体, 对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进行调查摸底, 同时, 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现我市已有音乐、舞蹈、书画、文学等文化类别的省级农村文化示范户216户, 这些文化示范户现已成为活跃基层、服务农民的文化生力军, 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此外, “虹桥杯”全市青年歌手演唱大赛、“柳川杯”全市歌手大奖赛、音乐舞蹈节、戏剧节等全市性的文化赛事, 也为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 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是培育农村文化人才。重视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将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纳入乡镇文化考核内容。有关部门每年定期邀请省、温州和我市有关专家学者对乡镇文化干部、村级文化管理员和农村文化骨干开展相关业务技能、基层文化工作的理论和实用技巧等培训, 切实增强农村文化人才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建立文化干部联乡制度, 要求业务干部必须深入农村进行辅导。现我市已初步形成以中心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文化活动室为主体、以文化示范户为纽带的多层次、多体制的基层文化建设网络, 各级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 各个中心镇均已拥有十余支10人以上的业余文艺团队。这些农村业余文艺团队,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三、送文化、种文化相结合, 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一是积极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 全市每年送戏下乡200余场。在做好“送文化”的同时, 更加注重“种文化”。下乡慰问演出, 各村准备节目参演, 以培养当地文化人才;坚持“一村一月一场”的放映目标, 送电影下乡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在全市农村和中小学中设立37个图书馆流通点, 在虹桥镇镇设立市图书馆分馆, 方便基层群众借阅书籍, 并定期更新图书;在农历年底开展迎新春送春联下乡活动, 组织我市知名书法家和乡镇书法爱好者一同挥毫泼墨、切磋技艺。

二是着力打造农村文化品牌。按照“一镇一品牌, 一村 (社区) 一特色”的目标, 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潜能, 推动农村文化发展。以虹桥镇的“虹桥杯”全市青年歌手演唱大赛、柳市镇的“柳川杯”全市歌手大奖赛、北白象镇的群众文化节、大荆镇的戏剧节为示范, 在乡镇中推广文化品牌打造活动;在创建乐清市文化特色村的基础上, 鼓励农村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三是创新载体, 宣传农村特色文化。以乐清民歌、乐清民间故事等乐清本土文化为题材, 鼓励农民群众进行艺术创作;以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和谐家庭为主题, 以新农村建设中的鲜活事例为素材, 组织编排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丰富送戏下乡节目库;以重大节庆和传统节日为重点, 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活动。三年一届的乐清市音乐舞蹈节, 为鼓励农村文艺骨干的艺术创作, 为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作品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正是由此走出去的, 如获得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的声乐作品《对鸟新唱》和舞蹈作品《竹儿青妹儿红》等。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议要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镇、社区文化服务机构

明确中心镇综合文化站独立法人资格, 由站长担任法定代表人, 按每1.5万人配一名文化专业人员的标准确定人员编制, 并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各社区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文化管理员。有条件的行政村 (社区) 可聘用有文艺专长并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文化工作指导 (辅导) 员、助理员。

二、提升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标准

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需要, 规范提升中心镇文化中心建设:省级要达到3000至5000平方米, 市级要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 建有文化广场, 设有图书馆分馆、影剧院、排练厅、培训室等设施。到2015年, 中心镇综合文化中心全部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中心镇建有市图书馆分馆。农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设施要达到“五个有”的标准, 即有3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有农家书屋、有800平方米以上文体活动广场、有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或公共电子阅览室、有文化活动设备和体育健身器材。

三、保障基层文化建设经费

对镇 (街道) 综合文化中心、图书馆中心镇分馆、农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要予以奖励。要制定相应的配套运行政策, 确保各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行。对获得国家、省、温州市级文化荣誉的中心镇和社区, 要予以奖励。

四、提高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

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农村文化阵地, 不断健全和增强服务项

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张志舜 (宁夏彭阳县城阳乡政府宁夏彭阳756500)

摘要: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文化建设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 既有制约因素也有有利因素, 本文阐述了乡村建设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从多个角度论述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关键字:乡村文化;戏剧文化;图书文化

乡村文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更是现代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卡是进入一个转型时期,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社会转型加剧, 农村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农民与以往相比经济相对富裕, 经济状况的打了了一定的改善, 农民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求富、求美的同时, 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 比如信仰危机, 价值观念多元化造成的是非观念的模糊等。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特质,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特质, 乡村文化建设的好坏关系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乡村各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大潮的发展, 乡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乡村文化滞后于目前乡村社会的发展。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乡村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央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中就明确的指出“要达到‘乡风文明’, 即在各地广泛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必须大力发展乡村文化, 如果没有乡村文化的建设, 各地新农村建设将会变得浅薄甚至完全没有意义。”

那么乡村文化建设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首先,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乡村文化物质建设的落后。物质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 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包括文化馆、电影院、广播站和书店等载体。但是在目前的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农村文化载体的缺少, 很多乡村甚至完全灭有这些, 部分地区即使有但是也存在老化的问题, 不能满足现代乡村建设的需要。“据统计, 全国还有近10%的乡镇没有文化馆, 30%以上的村没有文化室, 在很大程度上乡村文化处于一种!纯民间的状态, 至于电影院、广播站、书店则是随着改革开放、城市的飞速发展, 在乡村基本消失, 既使有的地方机构仍然存在, 也只是一个摆设, 根本不能专司其职, 乡村文化站处于一种工作瘫痪, 名存实亡的状态。同时, 新型的乡村文化载体发育不良, 现有的也多为农民本身投入的电视、电话甚至网络, 发挥不了整体的社会效用。”因此, 在现代社会中, 要想更好地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就要加强乡村文化物质基础建设。

其次, 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以及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乡村文化干部队伍的弱化。农民在总人口中仍然占据多数, 更是乡村的主体。乡村文化建设也主要是由这些人来执行的, 但是广大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就是文化素质不高同时学习意识落后。对于广大农民而言, 生存和生活才是活动的主体, 对于为人父母的农民而言, 在孩子的上进行教育投资并不是出于文化建设的目的, 而是希望孩子通过上学摆脱目前的生活状态取得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以就广大农民自身而言并没有学习意识。要想提高农民的学习意识和文化素质就要有外来的力量对农民自身的文化目、服务能力, 建立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相结合的开放运行机制, 结合本镇本社区文化特色, 推出多样性的、特色性的、有吸引力的各类免费开放服务项目。开展“优秀农村文化户”“十佳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先进乡镇综合文化站”评选活动, 树立典型, 发挥领先示范作用。不定期开展检查, 对发现问题的中心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在全市予以通报, 建设进行监督。乡村文化干部无疑是监督促进农民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乡村文化干部自身存在很大的问题。“据统计, 现有乡村文化干部队伍大专文化以上的不足10%, 中级职称以上的还更低, 拥有专业特长和组织才能的不足30%。”同时“有的乡镇的文化干部还是由乡镇干部兼职, 只是挂名而已。乡村文化干部队伍素质低、专业技能差, 不能很好的开展工作。”所以,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 要很好进行新乡村文化建设, 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提高乡村文化干部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再次, 城乡二元体制下, 文化建设城乡文化建设的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分离是我国很多问题的症结所在。长期以来, 我们关注的城市建设, 无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在发展过程中都占据了比乡村多的多的资源。在城乡二元文化结构中, 文化建设有着强力的“都市偏好”文化建设倾向。城市文化建设中占有的资源远超出农村“在文化建设投入方面, 在我国文化建设投资总量本来十分小的情况下, 分布于城乡之间的投入极不平衡, 城乡投入之比基本在8:3, 城市文化投入是乡村文化投入的2倍多, 这使得城乡文化差距越来越大。”“在文化队伍建设方面, 政府重上不重下, 只注重县以上文化机构的队伍建设, 对于乡镇基本上是挂靠型的, 村级更是空白。”这些更加造成了乡村文化建设落后城市文化建设。政府投入和关注的不足, 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在乡村文化建设中, 要想更好的进行文化建设, 就必须要打破这种城乡二元体制加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和关注。

最后,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 要充分利用传统资源。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 注意充分利用戏剧资源。戏剧之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戏剧是人民酷爱的一种文化形式, 人民在戏剧中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积极意义, 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同时戏剧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 家族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修谱续志的活动得到发展。家谱族志的编撰并不是封建迷信的复兴, 是乡村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家谱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族志的祖训族规中往往规定族人行为规范, 劝人行善。同时还规定族人应该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因此, 家谱族志在使人们感受到家族温情的同时还能够缓解乡村信仰危机。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目前的乡村建设中, 乡村文化建设有着局限但是也有有利因素,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 我们要从多个角度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相信, 只要我们加强注重乡村文化建设, 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资, 在开发新的乡村文化建设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会取得更大成就, 也会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发展动力。

作者简介:

张志舜, 单位:宁夏彭阳县城阳乡政府, 性别:男, 籍贯:宁夏彭阳, 现职称:助理管员。

并要求限期整改。

五、建立健全中心镇、社区文化工作考核制

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4篇

关键词:河南;农村;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

河南是一个欠发达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制约着河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总体而言,要提高河南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必须改变已有的农村公共服务理念,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体制。

一、构建政府服务新理念

政府公共服务理念是政府在长期的公共服务活动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意识和观念。传统政府把自己定位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因此,构建政府公共服务新理念,要求政府转变观念,实现由传统的管理者向新型的服务者的转变,鲜明地树立为民服务的观念,建立服务型政府。具体说来,在服务市场方面,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条件地、合理地开放部分公共领域,政府与社会有效合作,提高服务效率和效能;在公民权利方面,政府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实现和维护公民权利进行的,并执行相关的行政法规来维护公民自由和其他基本权利的持久实现。在政府职能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行“最能服务于公民的政府才是好政府”的理念,优先解决广大农民生存、发展面临着的最直接、最现实、最基本的问题;在法制观念上,注重用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来解决问题,避免政府行为的随意性。

二、改革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机制

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入渠道。现行河南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机制不健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资金有限。政府能够提供给农村服务的资金和资源的有限性就导致了各地方和部门通过走“关系”等方式来“争夺”资源,从而造成公共服务分配中的弊端。因此,河南省政府要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机制问题,首先要扩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服务的总投入量,解决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问题,增强其财政实力,提升其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政府要转变观念,拓宽投入渠道,实现投入主体的多元化。毋庸置疑,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但是由于河南省目前政府财政有限,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增长对于财政投入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拓宽渠道,实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转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应从政府直接供给的单一方式,积极倡导民间资本和其他非官方参与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来,使得政府机构、专业化的社会公共机构或非营利组织机构,甚至私人企业共同承担公共服务的供给任务,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各种专业和社会组织以及农户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主体的格局。具体来说,结合产品供给的安排和生产的不同情况,运用如政府服务、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志愿服务、自我服务等不同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按照农村公共产品的类型分别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第一,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全国性的水土保持工程、农村综合发展规划、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环境保护等大型农村公共产品服务由政府提供。第二,地区性的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小型水利工程、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机械推广等农村准公共产品应按照政府补贴和私人投资相结合的方式由政府和农民混合提供。第三,灌溉、治虫、种植、养殖的供产销联合体、小段乡村道路等小范围受益的农村低级公共产品,可以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俱乐部的方式提供。第四,农业耕作、种植养殖、施肥、收获、销售等农民私人产品由农民自主进行,避免政府直接行政干预,但政府应予以适当的指导。

2增加投入项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是河南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就需要加大政府和各方面的力量,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覆盖面,增加投入项目。主要体现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

第一,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重点抓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电网、土地整理、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水网”、“气网”、“电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等,形成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应该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沼气工程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道路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重点,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改造和新公路的建设,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向自然村延伸。做到农村公路不仅要“通路”,而且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客货运输,做到“路通车通”,推进客运网络化、货运便利化,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200 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经将农村公路建设列成为民要办的“十大实事”之一,全年计划完成投资60亿元,改造县乡公路7300公里,修建通村公路8100公里,改造危桥43000米。

第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税费改革以前,农村基础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列入县乡财政支出范围的资金、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农村教育集资。税费改革以后,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农村教育资金来源单一,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教育经费的需要,因此,必须明确国家和省市县乡等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同时政府还必须抓好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可以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的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鼓励支持民间兴办短期培训班、职业技术教育等。还有,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明确,制定《河南农民义务教育条例》,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

第三,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努力拓展覆盖范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与目前河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相适应,坚持自愿原则,实行政府资助为主,农民个人缴费和集体扶持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农民。

第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河南省应该积极完善有关社会保障机制,在全省所有市县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除所有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解决他们上学难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帮助群众规避农业生产中的风险;建立以农村特困户和病灾户救助制度为主,以教育、医疗卫生等专项救助为辅的社会救助制度;同时,在完善新农村合

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制度,改变传统的农民单纯的“养儿防老”的养老方式。

三、建立合理的公共投入分配制度,优化决策机制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我国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和利益方面存在相当大差异,河南的情况也是如此。具体来说,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范围、种类、水平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为了让农村居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公共服务,必须建立公开透明、城乡均等的公共投入分配制度。政府要尽快摆脱旧有“二元政策”思维的惯性束缚,把战略转型落实到具体的发展规划、政策以及行动上,实现在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缩小乃至消除城乡的制度差别。例如,在教育制度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制度,在资金的投入、校舍的改善以及师资力量方面向农村倾斜,同时对于进城读书的农民工子女,要采取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取消借读费、建校费等一系列名目繁多的不公正费用。

此外,当前河南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机制,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和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作为服务对象和接受者的农民,缺乏必要的参与和表达意愿的程序机制,所以造成了公共产品和财力的大量浪费,尤其是有的地方政府无暇顾及农民对服务的需求和感受,滥用行政权力,大搞形象工程、路边工程和政绩工程等各种形式主义的项目。因此,有必要改变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机制,增加自下而上的反映农民需求意愿的需求表达机制,扩大农民在公共服务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保证农村公共服务真正体现农民的意愿,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形成政府为主导和农民为主体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机制,并按照受益原则明确各自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责,从而优化农村公共服务决策机制。具体如下:首先,作为权利主体的村,村委会对全体村民负责,农民通过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治,参与村委会活动。其次,作为社区组织的村,村民委员会是一个不同于县乡等地方行政区域的自治平台,农民通过各种组织开展自治活动。最后,引导和培育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同时,政府应该提供政策保障来促进农村多元化的组织结构,为农民组织资本的发育创造条件。

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5篇

4月19日上午,副省长姜锋主持召开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

在听取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和省级部门、地市代表交流发言后,姜锋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任务,是事关我省追赶超越的发展大计,是造福三秦父老的民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把该挑的担子挑起来,该做的工作做扎实;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抓实重点工作,一要科学编制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二要重点抓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要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能。四要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做好服务保障,扎实推动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6篇

11月16日,灵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大王镇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高风,副市长郭仙朋出席会议。

王高风要求,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灵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要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着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教育功能。三是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强组织保障,力争重大公共文化政策落地、项目落地;要明确政策要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要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须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7篇

据悉,11月28日,我市《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对我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实施意见》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推进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与黄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遵循和抓手。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意见、实施标准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清单三部分,实施意见共分5个部分、21条;实施标准囊括了51项指标,对服务项目和内容、设施和设备、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清单包括5大类36个项目。

市文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宝超解读了《实施意见》,阐述了文件出台背景、起草过程、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各县(市、区)文化局长交流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验,围绕重点工作展开讨论,并对如何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和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与建议。

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8篇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与思考

农村基层文化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越来越受到重视。江苏省委省政府把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十件实事之一予以落实, 目前, 全省各乡镇已基本上建成综合文化站。通过“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和“农家书屋”创建, 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还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的失衡, 不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文化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职能部门。自从2002年移交给各镇管理后, 由于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 各乡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出现了较大反差。乡镇领导以经济工作为中心, 文化站工作人员不是被临时抽调服务于政府工作中心, 就是忙于各种会议、现场, 各种创建的文山会海中, 本职工作无遐过问。因此说, 现行的文化体制不改革, 想构建一个完整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使其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是不大可能的.

2、农村文化活动机制的呆板, 难以打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局面。

农村文化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但是目前的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却参差不齐, 从我们江都市来看, 现在13个镇的文化站长, 真正属于专业对口的只有五六个人, 其余都是乡镇安排的。要干的不会干, 想干的不让干, 能干的无事干, 文化主管局无权调动, 人才不能流通, 全市形不成一盘棋。不改变现行的用人机制很难打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局面。

3、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的单调, 难以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我们江都市行政区划调整后, 从过去的43个乡镇调成了13个镇。现在每个镇有七八万以上的人口, 镇域范围大, 人口多, 单靠文化站在一年中搞几次竞赛、搞几次小型演出活动, 涉及的范围较为狭隘。“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和“农家书屋”的创建, 不少村仍留于形式, 文化设施成为摆设。

4、农村文化活动功能的失位, 致使一些腐朽、落后、庸俗、低级的文化现象抬头、泛滥。

现在农村不轨的文化现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丧事大操大办。二是赌博风盛行。三是信教的人数逐渐增多, 教徒活动频繁。四是封建迷信抬头。如不尽快发挥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功能, 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这些低级腐朽的文化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农村文明和谐建设, 影响向小康更高目标迈进的步伐。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必须改革现行的文化体制。

历来乡镇事业单位和部门上面都有主管局, 但如今文化主管局不能管乡镇文化站, 造成优势不能互补, 人才不能流动, 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长期下去乡镇文化站地位和功能将会削弱。为了使乡镇文化站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唱主角,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好还是将乡镇文化站的人权、财权划归县 (市) 主管局管理, 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才能规范有序。

2、必须提高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素质。

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文化干部要做一次全面考核, 特别是对不称职的文化站长要予以撤换, 一定要配备一些懂业务、有活力、事业心强、想办事、会办事、能办成事的优秀青年 (最好是大学生) 来担任。文化站长切不可代兼代管, 必须专职其事。二是要加强在职文化干部的培训。三是要实施“三个一批”培训工作, 即在农村要培训一批文化管理员、辅导员;培训一批农村文艺创作和表演骨干;培训一批民间艺术传承人。四是要配备好村级文化活动室专兼职人员,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 热爱农村文化事业, 懂专业, 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3、必须加大文化设施投入。

这些设施建设包括各县 (市) 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乡镇综合文化站需要地方政府加大投入, 根据条件和活动的需要, 阵地建设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 建设好图书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展览室、健身房等。从我所在的苏中地区来看, 随着小康村的建设, 大多数村也规模不等的建成了村级文化室, 农民文化活动广场, “农家书屋”、乒乓球活动室、篮球场、健身路径等。对以上这些文化基础设施在加强管理的同时, 特别要注重组织引导农民参与活动, 更好地发挥基础文化设施的作用。

4、必须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一要发挥文化站的阵地作用, 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宣传好人好事。

二要经常举办各种培训班, 辅导文艺骨干, 使他们学会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的基本技能, 能带动影响一帮人, 因地制宜、自娱自乐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积极打造一镇有一品, 村村有特色的局面。

三要结合“三农”传播实用农业科技知识, 要采用请进来的办法, 开展各种讲座, 为农民致富提供智力资源和各种科技信息, 不断提高农民致富本领, 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四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乡镇文化站要配合市“三下乡”排练选调有地方特点, 群众喜闻乐见、有时代感、鼓舞人心的优秀文艺节目到各村巡回演出。继续实施“2131”工程, (21世纪1村1月1场电影) 把农民需要的科教片、故事片送到农村, 让农民一村一月能看上一场电影。要把农民迫切需要的各种农业科技书籍送到他们手上, 帮助解决致富难的问题;

五要积极组织各种协会, 健全农村文化网络。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弘扬农村传统文化、特色文化。通过组织各种协会, 把农村持有各种爱好的农民吸引在我们周围, 形成强大的文化网络, 造就一大批文艺骨干队伍, 在各种活动中展现现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大兴文明村风民风, 用社会主义思想和传统的文化形式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抵制农村不正之风的滋长和蔓延。

5、必须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政府要加大投入, 促使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文化活动正常开展。进一步纯洁农村文化市场。文化部门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帮助、鼓励、扶植、呵护农民宣传队, 农民书社, 个体放映队, 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等文化实体, 引导他们开展规范、有序、健康的文化活动, 在丰富文化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创新中形成农民健康的文化人格, 培养壮大乡土文化新军。

上一篇:抹香鲸的自述作文350字下一篇:公路路政大队工作总结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