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颜色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2024-07-31

浅谈汽车颜色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精选8篇)

浅谈汽车颜色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第1篇

浅谈汽车颜色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摘要:人的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最大,色彩作用于人的生理与心理,能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颜色的色彩心理;根据色彩的生理心理特性,从车身和驾驶室配色等方面,采用安全心理学和色彩心理学以及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汽车色彩对交通安全和驾驶员反应的重要影响。关键词: 交通运输安全工程; 汽车色彩;;生理心理;行车安全

引 言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关注主题,随着经济增长,国民的汽车购买力逐年增强,道路交通量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问题也频繁出现。人的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最大而机动车驾驶员是最主要的因素。80%交通信息的获取来自于视力,而不同驾驶员的视力对各种色彩的反应时间和效果是不同的,其生理与心理上所产生的效应也各异。颜色作用于驾驶员的感觉, 引起心理活动,改变情绪,影响其驾驶行为。汽车色彩与交通安全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系,正确巧妙地选择汽车色彩,可以改善驾驶员作业环境,激发其积极情绪,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疲劳,从而提高交通安全。色彩的心理学特点

颜色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同的颜色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影响。

1.1 色彩对心理的影响

不同的色彩,进入人们的眼帘,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不但能使人们产生大小、轻重、冷暖、明暗、远近等感觉;还能引起人们产生兴奋、紧张、安定、轻松、烦躁、忧郁等心理效果。这是人的视觉与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复杂联系的结果,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常见色的心理作用见表 1 [1].1.2色彩对生理的影响

1.2.1对视觉识别能力和视觉疲劳的影响

当物体具有很好的颜色对比时,即使物体的亮度并不大,也会产生较好的视 觉辨识条件,不易造成眼睛疲劳。各种色调中,蓝、紫色较易引起视觉疲劳;其次是红、橙色.黄绿、绿、蓝绿、淡青等色引起 眼睛视觉疲劳的程度较小,因而可在驾驶室的主要视力范围内选这些颜色为基本色调。由于视觉存在游移性,在视线转移过程中, 明度差异过大,会加大视觉疲劳,因此,要进行明暗适应与调节, 使驾驶室中的色彩明度保持均匀一致。

1.2.2对人体机能和生理过程的影响

颜色对人体的生理过程也有一定影响如可引起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血压的 变化。红色会导致人各种器官的机能兴奋与不稳定, 血压增高, 脉搏加快;蓝色使人各种器官的机能稳定, 血压降低及脉搏 减缓;黄色增进食欲;绿黄色起中性作用;眼睛最忌紫色。因此, 驾驶室内色彩选择应慎重。

综上所述正确选择汽车颜色有益于视觉、生理、心理和驾驶安全合理调配汽车颜色以便于操纵;可使驾驶员集中注意力,减少差错、事故,提高全性;又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愉快, 减少疲劳;使环境整洁,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1.3 汽车颜色识车主性格得车色心理学定律

选择车身颜色较不起眼的人,多是循规蹈距、工作欲望强烈的人;相反选择

亮丽颜色的人,真正野心勃勃的并不多,他们是满足于享受生活乐趣的人。红色:选择红色车的人,是潮流的追随者,他们注重自我,比较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行车警示:驾驶技术好,但要小心速度过快。

黄色:选择黄色车的人,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做主,这类车主很活跃而且慷慨大方,喜欢挑战。●行车警示:常因不守交通规则而惹麻烦。

绿色:喜欢绿色汽车的人,通常比较谨慎,富有观察力和好奇心。●行车警示:小心跟车太紧会撞人车尾。行驶时要与前车保持一定距离,防止追尾。

蓝色:喜欢蓝色车的人,凡事为人着想,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性格沉着冷静而且容易满足。●行车警示:不要太追求驾驶技巧。

银色:喜欢银色车的人,不喜欢过于刺激的活动,个性好静,凡事花尽心思努力去做。●行车警示:你会很小心地驾驶,但要让自己轻松起来。

白色:喜欢白色车的人同样表现出其超乎常人的适应能力,尤其可与不同性格的人士相处。●行车警示:不要太苛求安全。

黑色:选择黑色车的人,车主性格很严谨,自我克制能力很强。●行车警示:容易因醉酒或分神而生意外,驾驶时切忌分神。汽车色彩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2.1 车身颜色的影响

理论上说,现在路上跑的车子,不管是什么颜色,只要能上路行驶,都应该是安全的,如果车身颜色不安全,就不会允许上路行驶。之所以现在出现了安全色和非安全色的说法,主要是一些科学家在一些事故中进行分析后得出了这么一个结果。这种说法主要是从视觉效果来讲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汽车颜色的选择多是从美观角度来考虑。但是,有关人士称,汽车颜色与交通安全密切相关。有些颜色在汽车遭遇紧急危险时,起到加剧肇事的副作用;相反,还有一些颜色却从某种程度上减弱或者遏制车祸的发生。车身颜色影响着道路交通安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汽车颜色的选择吧。

在国内, 大陆汽车救援俱乐部与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曾就汽车颜色的安全性进行了试验研究5种颜色安全性的排序结果如表 2 所示。以及各颜色车辆事故率排序, 如图1所示。

说明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 浅色系的汽车视认性佳, 安全性能高于深色系汽车;在清晨及傍晚时段光线不好的情况下,黑色汽车的事故率竟是白色汽车的3倍。此外,对光线有较高反射率的银白色和色彩亮丽夺目的嫩黄色是较安全的汽车颜色。

不同色彩的组合还可以调节人的感情,色彩能引起人们视觉上的远近差异。蓝色和绿色为收缩色或后退色,看起来比实际要小,尤其是傍晚和下雨天,常不为对方车辆和行人注意而诱发事故。黄色为膨胀色或进攻色,看起来比实际要大,很容易引起对面来车和行人的注意。为此,美国和日本减少了蓝色和绿色车辆的涂装。比较容易被人的眼睛所辨别的颜色更容易引起道路上驾驶者以及行 人的注意, 相对不容易发生正面碰撞以及追尾等事故。可见颜色对汽车的可视性产生影响,汽车的颜色关系到驾车的安全问题。依据色彩理论,车身颜色与外界环境颜色反差大的车辆更容易被人眼识别。因此有比较高的颜色安全性。

因此驾驶员应利用颜色安全行车,尽量选用使汽车有较好可视性的浅淡且鲜艳的颜色, 这样可使对面来车驾驶员精神兴奋, 精力集中;另外, 要选择视 觉

效果较好的膨胀色、明色。

另外着重强调下汽车颜色对夜间交通安全的影响与夜间使用驾驶员的夜视力和目标物的颜色、对比度、位置等因素有关, 也和车速及驾驶员的年龄有关。实验得知,近光灯照明时, 白色、黄色视标容易辨认, 绿色、红色视标次之, 蓝色视标最不易辨认;使用远光灯照明时, 红色、白色、黄色视标容易辨认, 绿色视标次之, 蓝色视标最不易辨认。故汽车颜色的选用也要考虑到对夜间行车的影响, 特别是经常夜间出行的货车、长途客车等。

因此基于安全考虑, 在为车辆选择色彩时, 还要考虑车辆的使用环境, 合理的色彩搭配可改善汽车的视觉效果和安全性。另外机动车驾驶人应注意利用颜色来控制车速,调整车距,从而达到安全行车,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2.2驾驶室内颜色对司机的影响

驾驶室是驾驶员的工作场所,室内的颜色也会对驾驶员带来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驾驶室内不应涂刷使人感到沉闷悒郁的暗淡颜色, 也不应涂刷使人亢奋烦 躁的强刺激颜色, 这都会使驾驶员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与生理机能上的影响, 使其易于情绪失常, 产生视觉疲劳, 状态低迷, 驾驶操纵行为易出错, 造成事故。一般应涂刷使驾驶员感到轻松愉快、各种器官机能稳定的色彩, 如乳白、淡蓝等色, 并可结合个人爱好对驾驶室进行布置。驾驶室内面板颜色如涂刷得过于刺目, 由于路面与面板颜色形成较大的反差, 会使驾驶员在观察路况时, 分散对路况的注意力, 还易造成过早的视觉疲劳。故驾驶室内选择色彩时, 应从人性化角度, 创造一个令驾驶员感到安静、稳定,祥和,美观又协调一致的驾驶环境。

3结 论

色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 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汽车色彩与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基于色彩的心理生理特性, 分析了汽车色彩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希望从色彩安全角度加强对读者的安全色彩宣传教育。另外汽车色彩对心理生理的影响又因人而异, 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还很难量化, 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随着人们对色彩认识的逐步深化,对汽车色彩的开发利用也必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邵辉,王凯全 安全心理学 [ 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4

【2】China Cars Resource Net(中国汽车资源网).Accident ratio of black cars is three times of white cars [ N / OL].[ 2005-08-04 ].http: / /.【3】王昆元 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 [ M ].Beijing: China M a hine Press, 2004

【4】范红伟,肖贵平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

浅谈汽车颜色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第2篇

【摘要】驾驶员的素质和驾驶行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核心因素之一。驾驶员素质修养高则使行车安全性就会高,进而就会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反之,则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驾驶员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各种驾驶素质也是驾驶员和关心交通安全的人们的研究重点。本文就当前道路交通管理中,影响驾驶员驾驶素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交通安全 驾驶行为 驾驶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经济开放程度和发展速度不断增加,我国汽车的拥有量也越来越多。由于交通工具的普及,驾驶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驾驶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驾驶人员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因此,如何安全行车和驾驶员的素养已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长途或长时间的驾驶中,要做到安全行车,驾驶员的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人是一个拥有多年驾龄的驾驶员,多年来对于如何提高在驾驶员的素质和修养,感受颇多,现就驾驶员的素质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身体素质

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一个驾驶员的基本条件,初学时驾驶员都要经过身体检查,合格后方准参加培训学习,但人的身体条件不尽相同,如听觉、视觉机能及对事物的反应速度等。所以每个驾驶员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注意调节自己,保持自己在驾驶车辆中的最佳精神状

1态,做到心情舒畅,防止疲劳驾驶、酒后驾驶,遇上不顺心的事情不驾驶。疲劳驾驶是一种极不安全的因素。因为人在疲劳时各中枢神经几乎接近于麻木,处于一种半休眠状态。对突发情况认识失去准确性,作出错误判断,以致采取错误的行为措施。对意外情况的反应非常迟钝,当发现意外情况时,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判断处理时,事故便发生了。还有人在疲劳时动作会出现紊乱行为,由于汽车行驶的速度较高,动作稍有偏差就会出事故。造成驾驶员疲劳的原因很多,睡眠不足、休息不好、长时间连续驾车、高速行驶、精神过于集中、行车条件恶劣车辆不易控制、体质不强等等。

所以,驾驶员自我感觉疲劳时就不要驾车,必须强制休息,待疲劳消失后重新行驶。另外酒后驾车更具危险性。在我国交通条例中明文规定驾驶员不准酒后驾驶车辆,因为酒后会使驾驶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下降,情感处于异常状态,受心理支配的驾驶操作就会出现失误。严重时精神恍惚、感觉迟钝,丧失安全驾驶能力而导致交通事故。据有关资料证明:当体内酒精浓度达0.3‰驾驶能力就开始下降,浓度达O.8‰操作错误增加16%,以致不能正确操纵方向盘,不能控制车速。浓度达1.5%。驾驶能力降低30%,出现判断能力减弱,反应迟钝,动作失调,有飘飘然之感,失去控制能力,因此严格禁止酒后驾驶车辆,已成为国家的法律,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

2、道德素质

《交通条例》是为了确保交通安全畅通的一项法律,是用来约束人们的交通行为的准则,所以对每一个驾驶员来说都必须严格遵守,按照交通法规来确定自己的行为,依照道路的交通标志来驾车行驶,不违反交通法规是每一个驾驶员的基本准则。同时在驾驶过程中要注意职业道德,不开英雄霸王车斗气,不要占道行驶,不欺压外地车辆,做到“礼让三先”,该让速的就让速,该让道的就让道,小强行超车。强行超车是最容易造成事故的,如发现对方车辆有问题时,尽量设法告诉对方,需要帮助时尽量给予满足。这样不但保证自己的行驶安全,也为其它车辆的行车安全创造条件。只有发扬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就可能大大减少行车事故,改善交通运输的不安全状况。

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帮助纠正驾驶员不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信念、习惯,约束行为,可以调整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驾驶员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热爱驾驶工作,明确自己职业的责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在日常行车中,驾驶汽车要求沉着冷静,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操作准确,反常心理活动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后果。驾驶员在行车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当发现自己情绪不稳定时,要进行自我调解和疏导,用各种方法缓解消极情感,尽量减少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提高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反应能力、精神承受压力和自我控制调节的应激能力,养成坚定、顽强、沉着、果断、机智的品格,不为情绪左右,不为外界事物分散精力,形成安全驾驶所要求的心理定势,能用正确敏捷的思路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果断、安全有效的处理日瞬万变的交通情况,坚决不做违犯交通法规、违反安全制度的事情,自觉维护交通秩序,增强自我管教和约束能力,不开赌气车、不开英雄车、不开带病车,发生矛盾主动礼让,出现意外尽量忍耐,坚持文明行车。

人的心理特征变化是由人的心情、环境所表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对驾驶员来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目前还有部分驾驶员存在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心理特征,如抢时间、爱超车和出风头心理等,这些特殊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大隐患,特别是对一些年轻的驾驶员要引起高度重视。当然,良好的心理状态要靠驾驶员自身去培养,首先要努力学习技术,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下决心增强自身的责任感,让安全扎根于自己的心灵,并掌握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的方法,保障安全行车。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一方面要调集全身的神经应付不测事态,其精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长时间行车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因而心理素质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另一方面,急速变化的行车环境、道路、车辆以及行人等,也经常会给驾驶员造成紧张气氛。驾驶员在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下长时间或长距离行车,特别容易引起心理或生理机能的失调及全身机能下降等疲劳现象。尽管,一定时间内这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但如果驾驶员长时间在这种紧张状态下行车,这些不良心理重复出现就会诱发驾驶员心理反应的严重改变,极易出现急躁、松懈、麻痹、骄傲、自卑、精神过分紧张等心理,而这些心理在驾驶员面对实际或想象中的危险时又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如果在这种不合理的情感支配下碰见不顺心的事,有的驾驶员沉不住气,心浮气躁,举止失措,做事不顾前因后果,开赌气车、拼命车,致使驾驶员的手和眼不能敏捷地配合,达到眼明手快,最终导致了驾驶操作的严重失误。

影响驾驶员心理稳定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受社会上各种不正确的人际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不能正确判别事物良莠,把握是非标准;有的人心胸狭窄,个人主义严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对待各种利益的调整。因此,驾驶员应该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顽强的意志力,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最大程度在行车中,积极保障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良好的动作和处世办事方式可以成为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使动作、行为自动化的作用。反之,如果养成某种不良习惯后,就会以一种惰性心理阻碍接受正确的东西。所以驾驶员要坚决杜绝摒弃一些强烈的、主动的、长期从事的不良嗜好,时刻把乘客和车辆的安全放在心中,不赌博、不酗酒、不吸烟,生活上要有规律,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也要有节制,学会用健康的心理体育活动保健自己,形成热爱学习,钻研技术、爱惜车辆、作风顽强、团结战斗的氛围,逐渐养成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自觉到自觉,培养严格遵守制度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每个驾驶员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自己的心理特点,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做到“车行万里路,处处保平安”。

超速行驶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第3篇

一、超速行驶延长了制动非安全区

1.什么叫制动非安全区

机车在正常行驶中, 因某种原因急需立即制动停车时, 因机车行驶中所储备的动能不能立即、全部转变为其它能量, 总要继续行驶一段距离, 在这段距离内随时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 所以称这段距离为制动非安全区。

2.高速行驶使制动非安全区扩大

使制动非安全区扩大的因素很多, 如驾驶员的反映时间、路面状况、载荷多少和制动器性能等。但在这些因素一定的情况下, 行驶速度则是使制动非安全区扩大的主要因素。制动非安全区可根据经验公式:undefined计算。式中S代表总制动距离 (m) , V0表示行驶速度 (km/h) 。

制动距离与机车行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速度越高制动总距离S值越大, 制动非安全区就会延长。

3.制动非安全区延长的危害

超速行驶延长制动非安全区, 必然增加肇事机遇, 如果正确掌握机车行驶速度, 把肇事对象排除在制动非安全区以外, 就可大大避免事故的发生。例如:我市驾驶员王某, 驾驶一台上海-50型拖拉机沿舍通公路行驶, 到蒋坝村附近发现一个九岁小女孩跑上公路, 王某及时采取措施 (刹车) , 但仍把小孩撞成重伤。经调查分析是因超速行驶, 延长制动非安全区所制。

二、高速行驶对驾驶员观察力、判断力的影响

随着车速的提高, 使驾驶员视觉能力随之下降, 使感知正确性、判断的准确性、反应的灵敏性变差, 不但对自己的车速不易正确判断, 而且还常常低估其它交通参与者, 如行人、自行车和迎面车速, 以至采取措施常常过迟, 从而引起事故。

三、超速行驶对拖拉机稳定性和操纵性的影响

1.影响拖拉机稳定性和操纵性的自身原因

(1) 拖拉机挂车与主车是绞接, 在行驶中挂车会出现不按正常牵引轨道行驶。

(2) 拖拉机挂车载货后的实际重量大于主车的结构重量, 一般超过1~2倍, 在行驶中挂车的惯性力必然大于主机惯性力。因此, 高速行驶在挂车较大惯性力的作用下, 很容易破坏拖拉机操纵性和稳定性, 尤其在下坡路上行驶, 只要减小一下油门, 主机就呈现“摆头”的症状。

(3) 拖拉机制动性能差。以制动距离经验公式看, 汽车:undefined;拖拉机:undefined, 式中S为制动距离, V0为制动初速度。制动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别。原因是汽车的前后轮都有良好的制动装置, 而拖拉机不但两个前轮无制动装置, 一般中型拖拉机的挂车前轮也无制动装置, 这就决定了其制动性能的不足, 速度越快不安全因素也就越多。

2.离心力对行驶稳定性和操纵性的影响

拖拉机在行驶中, 破坏拖拉机操纵性和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离心力。因拖拉机的重心高, 挂车后接, 在转弯行驶中, 车速越快, 所产生的离心力就越大。特别是坡道转弯时加上下滑力, 挂车离心力的影响给安全行车带来更大的威胁。

四、超速行驶对冲突点和交织点的影响

拖拉机超速行驶, 经常处于跟车和加速超越正常行驶车辆状态中, 这样必然会增加让车和会车的次数, 每超越一辆车都要增加一个交织点。根据我国目前的道路情况, 超车时一般要占据道路中心线或对方行车道, 如果超车次数多, 占据对方行车路线的时间也就多, 与交会车辆形成的冲突点就多。目前国产拖拉机速度差别并不太大, 必然增加超车距离和超车时间, 造成车辆碰撞的机会就多。

五、视线盲区对拖拉机超速行驶的影响

在行驶过程中, 驾驶员是不能掌握视线盲区里车马行人的动态变化的, 如果拖拉机行驶速度过快, 造成驾驶员发现和判断异常现象时间相应缩短, 必然使拖拉机进入盲区中的事故冲突点相对提前。根据交通心理学介绍, 在通常视野内, 感觉到一个目标需要0.4s, 要看清楚所感觉到的目标是什么东西, 平均需要1s。如果行车速度为20km/h, 则每秒可行驶为5.56m, 假如一旦发现情况处在12m以内, 定会造成躲闪不及, 引起事故发生。

六、超速行驶引起爆胎而造成恶性事故

浅谈汽车颜色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桥面侧风;行车安全性影响;概率评价方法

我们国家的桥梁工程早在上个世纪就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21世纪的到来,桥梁工程已经发展成跨海连岛的新工程。一般情况下,具有大跨度的桥梁主要处于台风多发的地带,并且其桥面风速大多高于气象站所观测的风速。因此,大风对于桥面的行车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桥面侧风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在桥面侧风的作用下,桥面行车的安全程度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上个世纪初桥面侧风对行车的安全问题就引起了有关学者的研究与重视。在对侧风的安全进行分析时,我们主要使用的是平均气动力,而在侧风环境里,车辆的气动参数必须经过一定的风洞试验以及数值分析才能得到,尤其是对于某些集装箱车辆来说,通过平均气动力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随着桥面行车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开始研究通过某些方法减低大桥行车的危险性,其中,英国的QueenElizabeth桥以及Severn悬索桥就是利用风障来减小桥面的侧向风速的,然而,该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桥面的风荷载,进而影响到桥梁所具有的抗风性。实际验证,比较合理地提高桥面行车安全程度的方法是加大行车的安全管理措施,通过科学性的风速预报以及实际运行中的车流状况,颁布科学的行车事故预警方案,例如行车速度管理等。

我们通过对杭州湾的跨海大桥以及苏通的长江公路大桥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发现,桥面侧风对行车的安全性影响主要具有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桥位所具有的侧风会对整个桥面的行车安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若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则影响的严重程度是多少;最后,若影响的程度较大,应该如何解决。实践表明,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方案来解决上面的前两个问题:方案一是认真分析运行车辆在侧风效应中所具有的敏感度,从而确定对于不同的车型来说,其在各种类型的路面以及各种车速下所具有的行车的安全风速标准;方案二是统计出桥位所具有的风速资料以及桥面的主要环境,进而建立桥面等效的风速概率模型。针对第三种问题,我们可以依据方案一的具体分析结果以及方案二的概率模型,对在桥面上行车所具有的安全性能进行较为科学的概率评价。

二、桥面侧风对行车安全性影响的概率评价方法

通过验证知道,桥面侧风对于行车的安全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首先,低风速效应。所谓的低风速效应指的是在比较低的风速环境中,气动升力的系数会由于侧风的改变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从而减低了气动的稳定性,使得汽车在进行高速行驶的过程中,驾驶员所具有的路感出现下降趋势。

其次,脉动风速的效应。该效应主要是指在自然风中,其脉动成分所具有卓越的频率和车辆的悬挂系统所具有的特征频率较为接近,易发生车辆的悬挂系统的共振现象。

最后,高风速效应。当风速较高时,很可能出现侧滑事故,或者说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由于侧滑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偏向。一般情况下,低风速效应以及脉动风速的效应都属于较为舒适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驾驶员在行车时的驾驶方法来降低安全事故所具有的发生频率。而高风速效应则很难通过控制驾驶员的操作行为来进行改正,因此,该效应最容易引起安全事故。这就是涉及的安全性问题。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对于具有相同车型、相同路况以及相同车速的行车事件来说,如果增加侧风的强度,就会引起侧滑事故。

对于侧滑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静力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当小轿车行驶于桥面上时,我们考虑风力、惯性力以及重力等因素的影响。当行驶的小轿车同时受到向弯道外侧侧风作用的限制,侧向力应该会突破地面和车轮之间的侧向附着的极限状态,从而使汽车发生侧向滑移的情况。在这行驶过程中,我们要参考离心力、侧向气动力、侧向重力分量、侧滑极限力的具体数值来进行计算。其中动力的计算是影响侧风分析的关键条件,侧向气动力系数、升力系数以及风向角之间基本成正比关系。

本文主要以桥位所具有的气象资料为基础,科学分析了桥梁的结构对于整体桥面的风速的主要影响,并建立起了评价桥面行车的安全性能的概率方法,有利于我们将此概率评价方法使用到苏通的长江大桥以及杭州湾的跨海大桥等实际桥梁中,有利于我们国家桥梁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广军,田红旗,张健.横风对双层集装箱平车运行稳定性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2).

[2]裴玉龙,程国柱.高速公路车速离散性与交通事故的关系及车速管理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4(1).

[3]裴玉龙,马骥.道路交通事故条件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3(4).

浅谈汽车颜色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第5篇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现代交通道路的四通八达,汽车作为人们出行时的交通工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现在买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伴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购车热潮与日俱增,大部分人买车看重的是价格、性能、造型。其实,汽车颜色也很重要,颜色的选择不仅是个性主张的表达,更关乎行车安全。汽车颜色会影响到安全,当买车时,应考虑到车身颜色的安全性,作为买车时的一个衡量标准。本文针对一些购车因素及车身颜色的安全性,浅谈汽车颜色的选择与交通安全的关联性。关键字:汽车;颜色;安全

一、汽车颜色选择的需求

当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增长时,庞大的消费群体已经成为主宰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各种不同颜色,不同款型的汽车出现在汽车市场上。现在购车的消费群体中,80后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消费主体。80后是追求个性化,时尚性,讲究与众不同,而汽车的性能、造型大都大同小异,所以汽车颜色是厂家现在营销策略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调查中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尽管颜色并非是影响消费者购车的决定性因素,但是颜色对购车者所产生的影响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新上市的紧俏车,消费者往往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等待自己喜爱颜色的车。

(一)黑、银、白——主打三原色

调查结果显示,因黑、银、白色传统大方、清爽明朗的风格,稳坐消费者对颜色选择的头三把交椅。在拥有家用轿车的消费者中,分别有43.2%、34.5%、29.5%的被访者选择了黑、银、白色为自己喜欢的颜色;(附表1)而在准备购车的潜在消费者中,分别有42.4%、32%、31.2%的被访者选择了黑、银、白色为自己喜欢的颜色。这三款颜色似乎已成为汽车市场中经久不衰的经典色彩。(附表2)而在问及国外品牌和国内品牌,什么颜色的车能在展览中令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黑色仍然当仁不让地以43%的比率高居榜首。

附表

附表

2(二)红色——女性消费的新主流

跳跃兴奋的运动色,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成为都市新女性在购车时,除白色之外的又一全新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将红色、银色作为自己购车的首选颜色的女性比率分别为35.4%、31.5%。在崇尚白色尊贵典雅的品位之时,红色也因其时尚活跃的激情,迅速在女性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女性购车首选居于前五位的颜色分别是:红色、银色、白色、黑色、金色/米色。调查结果还表明,倾向于选择红色的女性年龄段一般都在18-35岁之间,年龄趋于年轻化。

二、影响消费者选择色彩的因素

(一)年龄层次

18-35岁,是爱好汽车的高密人群,而年龄层次越低,对颜色选择的范围越广。调查结果表明,在众多颜色中,18-25岁的年龄层次对各种颜色都有所选择,尤其对深蓝、金色/米色有所偏爱,选择比率为调查人数的9%-10%。而随着消费群年龄的攀升,对汽车颜色的选择趋于单一,浅绿、明黄以及紫色、橘色等明朗而少见的颜色除在年轻人中占有一定比率外,相对而言,市场占有率比较低。黑、银、白色依然是固定的选择。同时,在40-50岁的年龄层次,对深绿/墨绿车型的喜好比例有所上升。

(二)消费层次

不同的消费层次对色彩选择有较大影响,根据新华信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对消费者购买的车型作三个分类:

1、经济车型:(5万元-15万元)经济型轿车市场定位为收入稳定的普通消费者。由于这个价格区间的目标消费群体数量庞大,因此对经济型汽车颜色的需求也相对多样。生产厂商一般都为其经济车辆制定了尽可能丰富的备选颜色。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比较鲜艳、明朗、轻快、时尚的色彩,是这个消费群体购车时的首选,也更能体现出车主的个性特点。以奇瑞QQ为例,黑、白、银、红、绿、蓝、黄等颜色都能在市面上看到,适合不同颜色喜好者的需要,也能因其多彩的颜色给消费者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2、中档车型:(15万元-25万元)在这个价位段,黑色同样受欢迎。若再作一个细分,在15-20万元的价位段,选择黑色的比率为44%;在21-25万元的价位段,选择黑色的比率为22%。同时深绿/墨绿色的受欢迎程度在中档车型中有所提高,但是鲜艳、夸张的颜色明显减少。由于这一价位段大致为中档轿车、SUV等车型,已逐渐融入了商务用途,颜色过于鲜艳自然与场合不相匹配,所以所选颜色应比一般经济型用车略有收敛,但又不宜过分凝重。

3、高档车型:(25万元以上)高档车一般集家用、商用于一身,所以颜色比较沉稳

厚重,以黑、白、银色为主。以迈巴赫为例,车展期间,认为银色车型印象最深刻的占调查人数的80%,而选中黑色、白色车型的调查比率为20%。

(三)车主个性

颜色不仅是汽车的包装和品牌识别的标志,而且还能反映出车主的情感和身份。多数消费者在对汽车颜色的多向选择过程中,只因每一种不同的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定义

与内涵。大多数消费者认为:黑色代表庄重,白色代表干净,银色代表大气,金色代表高贵……不同颜色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不同定位,将决定其不同颜色的车型在市场中的走势。何种颜色更适合自己,想必车主们心中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三、透过汽车颜色看车主性格

汽车颜色不仅仅是汽车的外衣和车型特征的标志,还能反映出车主的性格、情感和身份。我们来看一位法国车色心理学家的分析:红色:选择红色车的人,是潮流的追随者,他们注重自我,比较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这类人开车应注意车速过快。黄色:选择黄色车的人,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做主。恋爱、婚姻、择业主动积极,就算身边亲友反对也会坚持下去。这类人常因不守交通规则而惹麻烦。白色:白色能够陪衬多种不同颜色,喜欢白色的人同样表现出非凡的适应能力,可与性格不同的人相处。由于白色车主开车太苛求安全,同行者常嫌车速太慢。蓝色:喜欢蓝色车的人,凡事为人着想,头脑灵活,反应敏锐,但易给人冷漠的感觉。这类人开车喜欢炫耀驾驶技巧。银色:喜欢银色车的人,不喜欢过于刺激的活动,由于个性好静,不管是谁都会对其有好感。这类人开车过于谨慎,应听听轻音乐,让自己轻松起来。黑色:选择黑色车的人,性格大多比较深沉,不能按其行为来猜度内心世界。这类人开车时切忌分神。绿色:喜欢绿色车的人,通常比较敏感。这类人开车时要与前车保持一定距离,防止追尾。香槟色:香槟色车主可能有点忧郁倾向。这类人开车应保持适当兴奋。

四、汽车颜色的选择与安全性

在汽车外形日趋类同化的今天,颜色已成为区别汽车造型关键的要素之一,对汽车用户的购买行为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成为了汽车厂商重要的市场战略。颜色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车主个性的展示、安全性能的保证、尤其是对女性的影响不可轻视。缺乏色彩的汽车在消费者多元的选择倾向中将会黯然失色,乃至失去市场!提起汽车的颜色,人们自然会想到五彩缤纷的色彩。这些色彩不仅美化了汽车,而且与交通安全密切相关。色彩可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两大类。有彩色是指红、黄、蓝、绿等带有彩色的色彩。无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带彩色的色彩。色彩具有三种属性,即色调、亮度和饱和度。有彩色具有色调、亮度和饱和度3个属性。而无彩色只有亮度的差别,可以看作是没有色调或具有饱和度的有彩色。对每一有彩色色彩都可找到另一有彩色色彩,二者以一定比例混合就可得到无彩色色彩。这样的两个有彩色色彩就称为互补色。互补色的色调对比强烈,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有利于行车安全。通常情况下,比较容易被人的眼睛所辨别的颜色更加容易引起道路上驾驶者以及行人的注意,相对不容易发生正面碰撞以及追尾等事故,从而更加安全,因此称之为具有比较高的颜色安全性。色彩特性与安全性有一定的关系。近来有研究表明,轿车行车安全性不仅受其操作安全视线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车身颜色的能见度影响。心理学家认为,视认性好的颜色能见度佳,因此这类颜色用于轿车车身可以有效提高行车的安全性。颜色的可视认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颜色的进退性

颜色具有进退性,进退性就是所谓前进色和后退色。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一般地讲,暖色较冷色有前进的特性。如以黑色为背影时,两色相比,人们的感觉是黄色车比蓝色车更接近自己。因此,基于安全考虑,车辆宜选用具有前进性的色彩。但是,在白色背景前,属暖色的黄色都有后退感,而属冷色的蓝色反而给人以前进的感觉。因此,在为车辆选择色彩时,还要考虑车辆的经常使用环境。一般来讲,前进色的视觉效果较好。

(二)颜色的胀缩性

颜色给人的体积感觉不一样。相同车身涂上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体积大小不同的感觉。如黄色感觉大一些,有膨胀性,称膨胀色;而同样体积的蓝色、绿色感觉小一些,有收缩性,称收缩色。膨胀色与收缩色视觉效果不一样。据美国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黑

色的汽车出交通事故的几率最大。究其原因,便是因为黑色的汽车就和黑色的衣服一样,优于视觉误差,会让人觉得车比实际小一号,其实这也是女孩子们喜欢穿黑色紧身衣凸显纤悉身材的原理。此外,黑色的车在周围光线暗淡的时候,例如黑夜或者雨天雾天都不容易被分辨。与之相对应的白色,便是安全系数最高的汽车外观颜色。从白色开始,颜色加深,出现交通事故的比重便会相应加大。这就是颜色的胀缩性给视觉上带来的差异所致。

(三)颜色的明暗性

颜色在人们视觉中的亮度是不同的,可分为明色和暗色。红、黄为明色,明色的视觉效果较好。暗色的车型看起来觉得小一些、远一些和模糊一些。从安全角度考虑,轿车最好使用视觉效果较好的颜色。但如果进行合理搭配,有些视觉效果不太好的颜色,也可提高其安全性,如蓝色和白色相配,效果就大为改善。荧光和夜光漆能增强能见度和娱乐气氛,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赛车、摩托车等,但对于轿车来说,目前选用这类颜色的仅限于概念车。而且由于荧光色过于强烈,在实际应用中也未必安全。

色彩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同的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影响。不同色彩的组合还可以调节人的感情,色彩能引起人们视觉上的远近差异。一般来说,浅色调使物体显得大,向前突出,增加近感;相反,深色调使物体显得小,向后退缩,增加远感。有关人员研究表明,在雾天、雨天或每天早、晚时分,黄色汽车和浅绿色汽车最容易被人发现,发现的距离比发现一般深色汽车要远3倍左右。因此,浅淡且鲜艳的颜色不仅使汽车外形轮廓看上去增大了,使汽车有较好的可视性,而且使迎面开来汽车的驾驶员精神兴奋、精力集中,因此有利于安全行驶。

澳大利亚研究者新近发布调查报告,指出黑色汽车在公路交通事故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特别是在黎明前和黄昏后,黑色汽车的事故率比白色汽车高47%。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研究团队调用警方85万起公路交通事故记录,统计事故中汽车颜色、事故发生时间等信息。统计只针对轿车,且不计色调单一的出租车。结果发现,黑色汽车在白天与黑夜的事故率均高居榜首。在白天,黑色汽车比最安全的白色汽车事故率高12%,在黎明前和黄昏后则高47%。除黑色外,最不安全的汽车色依次为灰色、银色、红色和蓝色,而最安全的汽车色依次为白色、金色和黄色。另外,《安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内容报道,不同颜色汽车事故率不同,与汽车颜色和公路路面色的对比度有关,对比度越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低。研究者说,虽然不同汽车颜色事故率不同,但汽车颜色并非导致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相比酒后驾车或超速行驶,汽车颜色直接导致事故的几率极低。

结论

汽车的颜色关系到驾车的安全问题,颜色对汽车的可视性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比较容易被人的眼睛所辨别的颜色更加容易引起道路上驾驶者以及行人的注意,相对不容易发生正面碰撞以及追尾等事故。当然这一结论并不绝对,因为在清晨以及傍晚时段光线不充足,测试车辆的具体颜色不容易被辨识,所以研究采用了车辆与周围环境的灰度差。而可视性也和汽车与背景的色差有关,车辆颜色与外界环境颜色反差大的车辆则更容易被人眼辨识,所以具有比较高的颜色安全性。专家认为,虽然汽车颜色与安全的关系有多大目前还不好量化,但这种关系确实存在。总之,汽车颜色的选择与交通安全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

参考文献

[1] 冯秀荣.对年轻女性购车调查的联合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7,(03):52.

[2]朱盛镭.汽车文化漫谈[J].汽车工业研究,2006,(10).

浅谈汽车驾驶员如何做好行车安全 第6篇

【内容摘要】交通安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交通事故的大量增加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通过就安全行车应具备的良好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以及如何提高驾驶技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保证安全行车,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谈些个人的粗浅体会,以求和同行共勉。

【关键词】:汽车驾驶 ;安全;行车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交通安全越来越显现出其特有的重要性,特别是当前汽车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安全行车成为摆在驾驶员面前的重要问题。交通系统是一个人、车、路和环境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要保证安全行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协调交通系统中的各个因素,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和谐性。交通事故从根本上说是由人、车、路、环境要素失去平衡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成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人的原因,主要是驾驶员、行人等交通参与者行为的因素;客观原因是车辆技术状况、道路状况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等。各种因素造成交通事故的比率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约占总事故的95.30%,其中因机动车驾驶员的过失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占87.5%,非机动车驾驶员占4.7%,行人、乘客占5.19%,其他人员占2.63%。可见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是提高交通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如果驾驶员具备良好的素质,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反之如果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驾驶技能差,事故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幅上升,从而危害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一、安全行车中的心理因素

安全行车是一种集体力、脑力、技术、责任于一体的综合劳动,驾驶汽车不仅是一项技术操作过程,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里面包括接受道路信息、正确判断决定、及时反应等环节,而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驾驶员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差。在道路交通诸要素中,驾驶员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除了行人和自行车交通以外,道路客、货运输主要由驾驶员平完成。驾驶员既要保证将旅客和货物迅速、顺利、准时送到目的地,又要保证旅客安全、舒适及货物的完好。由于受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影响,绝大多数交通事故直接、间接地与驾驶员有关。因此,充分认识和掌握驾驶员的交通特性对于保证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驾驶员头脑的清醒程度直接影响到能否及时准确地收集行驶信息,正确地分析判断、处理行车情况。驾驶员的意识水平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如身体状况、道路环境、车辆状况等。在行车中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这对安全行车,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十分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都会影响驾驶员的精神状态。因此我们每个驾驶员一定要在行车前和行车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正常发挥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保证行车安全。

人是交通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交通安全的关键在于人,人是交通安全的核心。国内外的交通事故统计表明,有 80%—85%的事故是由人造成的,包括驾驶员的驾驶失误、麻痹大意和违章行驶等;还包括行人和骑自行车人不遵守交通法规等,但从总体来看,关键还是在于驾驶员,因为相对于骑自行车人和行人来说,机动车驾驶员是交通强者,骑自行车和行人是交通弱者。因此,在交通安全中,人的因素主要是驾驶员的行为。根据道路交通事故的统计与资料分析,因驾驶员失误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约70%,因此人(驾驶员)是道路交通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安全行车的至关重要因素。要想保证安全行车驾驶员勿必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切勿疲劳驾驶。驾驶员在行驶的过程中,由于道路、车辆、行人、环境等原因,会给驾驶员经常造成紧张的气氛,从而会引起心理或生理机能的失调及全身机能下降的现象。当然,它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人在疲劳的情况下,驾驶车辆会感到精力不足、头昏眼花、判断力下降,力不从心,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采取措施缓慢或不当,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二)切忌酒后驾车。酒精主要是麻醉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功能,会使人的感知、尤其是视力、运动能力、判断能力下降。据有关资料表明:酒后开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有很大的比例,约占交通事故的6~10%。当驾驶人员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3%时,驾驶员的驾驶能力就开始下降,而达到1.5%时,驾驶能力会下降30%。研究表明:血液中酒精含量达0.6%的驾驶员发生事故的概率为未饮酒驾驶员的两倍,而血液中酒精含量为1%的驾驶员发生事故的概率为未饮酒驾驶员的6~8倍。

(三)切忌带着不良情绪驾驶。情感对驾驶来说影响很大,在积极的方面可以调动身心的一切潜力,朝气蓬勃,心情舒畅,敢于克服困难,可以提高驾驶

效率;而消极的心情会使驾驶员无精打彩,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而且不良的心情,会使自制力下降,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潜在不安全因素,容易带上思想包袱,不能调理心理状态,容易开冒险车、斗气车、英雄车,从而容易引发事故。看来对一位驾驶员来说,应积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自身的心理疏导,培养多种健康的爱好和兴趣,正确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努力提高自身驾驶水平,养成沉着冷静、灵活应变的习惯,积极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修养,学会宽容、理解和谦让,才能更好地清除驾驶过程中情绪带来的负面的影响。

(四)切勿带病驾驶。驾驶员的驾驶工作是一项脑力、体力兼有的综合性工作,对驾驶员的要求本身要有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及快速的判断和反应能力,而如果驾驶员带病工作,不仅精力不足、手脚反应慢、大脑思维判断力差,反应迟钝,容易造成交通安全隐患。如汽车驾驶员患流感期间驾驶,反应能力比平时下降76%,驾驶员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更不能动态地去锁定环境中的目标,很易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再者有些驾驶员病中服用含有抗组织胺类药物的成份,而使驾驶员感到嗜睡,视力模糊、精力分散,更易造成安全隐患而诱发事故。

(五)要注意把握和控制自身生命节律的影响。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会始终随着时间作周期性变化是人体生理现象,我们称之为人体生命节律。一般来说,人的体力周期为23天,情绪周期为28天、智力周期为33天,并且三种变化以正弦曲线变化,有高潮期和低潮期。在高潮期人的精力充沛、情绪高涨、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反应能力好、采取措施也迅速;而在低潮期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记忆减退、工作效率不佳,还易疲劳,且心理平衡能力差。

另外,高潮期和低潮期的过渡阶段有临界期。由于这时人的生理,心理变化激烈、协能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差,这时不适合驾驶或者说应谨慎驾驶。

二、安全行车应始终保持车况良好

车辆技术状况不良和道路状况不良可以说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据国内外交通统计资料妄明,由于车辆本身因素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在工业发达国家占 5%左右,在发展中国家占10%左右。在交通事故中;由于车辆造成的事故,主要是由车辆的机械故障造成的,包括制动失灵或不合格,转向失灵或不合格,轮胎脱出或爆裂,灯光损坏、灯光眩目、连接失效等。目前由于都实

行了单车承包,歇人不歇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因车况不良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大幅上升,因此车也是预防预控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对象。汽车的制动、灯光和轮胎状况不良是导致恶性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道路狭窄或者破损、交通拥挤以及人车混行也常常容易导致交通事故。我国高级公路占总通车里程的比重也比较小,85%以上的公路都是三级及三级以下的低等级公路。从道路设计来看,道路的线形、视距、车道宽度、转弯半径、超高、加宽等都不符合规定,而且存在路基松软、坡度过大,视线不良等状况。这写都从客观上增加了道路交通伤亡事故的发生率。据统计,由于道路不良诱发的交通事故当中,路面光滑所占比重最大,占道路因素的48.58%,其次,非法占用挖掘道路为10.28%,视距不够占8.39%,路拱不符占1.08%,其他29.78%。

车辆是执行驾驶员意识的工具,如果不认真爱护保养它,车辆存在故障,它就不听你的使唤,甚至与你唱反调闯大祸。因此,车况的好坏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不管时间多紧,任务多重,都要坚持车辆的保养制度、年检制度,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都要勤检查,勤保养,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哪怕是一个螺丝的松动,都要及时处理,自觉养成或做到心中无数不出车,故障不排除不出车的良好习惯。

三、安全行车要具备良好的综合应变能力

道路交通环境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道路交通环境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标志、安全设施、噪音污染、天气气候以及交通管理。许多没有设置完善交通标志及安全设施的路段容易造成驾驶员对道路安全警戒意识的松懈,从而使得实际道路安全保证低,事故更为严重。噪声和天气气候也对交通安全有重要影响,比如在雨雪天、雾天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行车安全系数会随之下降。为此,驾驶员要时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综合应变能力。

(一)驾驶员要具备良好的洞察能力。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观察是意识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知觉过程。在观察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和知识经验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观察不仅仅是观看,还包括观看后的判断。

1、驾驶员要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作为汽车驾驶员在驾车行驶中的观察行为是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的。他主要是观察道路上的人车动态,而不是观察道路上行人、骑车人的穿着。观察行人、骑车人的目的是为了判断这个行人、骑车人是否会横穿马路,是否影响行车的安全。当然,驾驶员在观察差距上的人与车动态时,总是通过由近而远的方法。因为,当道路上其他车辆和行人离你的

车越近,就越容易发生危险,距离越近往往会措手不及。所以驾驶员在行车中的观察必须由近而远。其次,驾驶员观察的对象还应当包括动态目标和非动态目标。动态目标是指道路上汽车、拖拉机、行人、畜力车、人力车。非动态目标是指道路上的标志、标线、信号灯、桥、坡道、弯道等。

2、驾驶员要学会借助后视镜全方位观察。驾驶员坐在车里视野有限,单凭肉眼通常只能看清前方的情况,对于左、右和后方的情况只能借助车内后视镜和2个车外后视镜了。而一些驾驶动作,如转向、倒车、并线和超车等,必须借助后视镜方能安全完成。因此,要学会通过后视镜观察路况,进而实现“眼观六路”。特别是对于一些驾驶货车的驾驶员,学会用后视镜观察路况尤为重要。在实际驾车过程中,新手往往是紧盯着前方,而忽略了左、右、后、上和下5个方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眼观六路”呢?

在保证车辆在车道中央行驶且路况不甚复杂的情况下,强迫自己将紧盯着前方的目光移出一些,用眼睛的余光分别观察3个后视镜、路面及车辆前上方,保持你的中心视野能扫视到广阔的路面状况——前、后、左、右、上和下。前方观察要尽可能远;后方观察靠中、左和右3个后视镜,看到后方所有车道上跟车的距离和速度;左、右观察从路的最左到最右,包括对面来车,左、右路边的停车、行人和路口里欲转出的车辆;往上看要看到路牌和信号灯;往下看要看到路面标志线和路面障碍。

在扩大视野的过程中车速不宜过快,而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逐步扩大观察的范围。

路上开车长时间凝视一个物体很危险。因此要锻炼自己的目光移动,不要太专注于某辆车(如前车)或其他事物,要学会走马观花。另外在并线或超车前,要经常探视反光镜,避免盲区的影响,随时掌握汽车后面的情况。

(二)驾驶员要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天气的因素对行车安全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天气、环境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驾驶员应根据环境、天气的变化来适应各种不同情况下的驾驶。比如夏季天气炎热,开车极易疲劳,此时我们应合理安排好出车时间,保证有足够的睡眠,行车中一旦感到疲劳或不适,应立即找个安全合适的地点适当休息,待疲劳消除后再行车。如果在冬天,天气寒冷,人的手、脚易麻僵,反应也较迟钝。此时我们应注意防寒保暖,坚持中速行驶。如遇到冰雪道路,路面较滑,附着力下降时,应当减速慢行,与前面车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果遇到雨、雾天气,视线

不清时,更应注意行人、骑自行车者的动态,主动避让,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不开赌气车。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确保行车安全。

随着秋季的到来,大雾天气会频频光顾,发雾会使行车能见度降低,增加驾驶员疲劳,并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驾驶员要给自已的车辆配备合格的防雾灯,它能为其他车辆“点燃一盏灯”,能够有效地让后方车辆看到你。要充分利用各种车灯提高能见度。雾天行车前,应将挡风玻璃、车头灯和尾灯擦拭干净,并检查灯光装置是否完好,决不可在雾中行车时车辆灯光装置残缺不全。在行驶中应打开雾灯、尾灯、示宽灯和前照灯(近光)。不能使用远光灯,因远光光轴偏上,射出的光线被雾气漫反射,在车前形成白茫茫一片,如同隔着磨砂玻璃一样,反而什么都看不见了。雾天行车可以靠路面的白色车道标线以及前车的红色尾灯来引导视线。当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200米时,必须开启近光灯、示宽灯和尾灯;时速不得超过80公里;与同一车道行驶的前车必须保特150米以上的行车间距。当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100米时,必须开启雾灯和近光灯、示宽灯、尾灯;时速不得超过60公里;与同一车道行驶的前车必须保特100米以上的行车间距。能见度小于100米大于50米时,必须开启雾灯和近光灯、示宽灯、尾灯,时速不得超过40公里;与同一车道行驶的前车必须保特50米以上的行车间距。进入高速公路的机动车,驾驶员必须按规定开启雾灯和近光灯、示宽灯、尾灯,在保证安全的原则下,驶离雾区或就近驶入服务区休息,或就近驶入紧急停车带、路肩,尽量靠边停车,并按规定开启危险报警光灯,并在后方150米以外设置故障车警告标志牌,等待雾散后再行车。

四、安全行车要适当控制车速,不断提高和掌握过硬的驾驶技能 驾驶技术是无止境的,过硬的驾驶技术也可更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来自于平时的认真学习和经验总结,来自于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知识的更新。俗话说“开车容易,开好车难”。比如,超车,它是驾驶工作中比较复杂和技术性很强的一套动作。首先,要掌握时机,估计被超车速度,根据自己车的速度,判断对面车辆速度以及安全距离、道路状况、行人及其动态等。如果盲目超车,就会引起交通事故。此外,过硬的技术还来自于以往驾驶经验的总结提高,善于吸取他人交通事故的教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与此同时,在驾驶过程中,要适当把握好车速。俗话说,“十次事故,九次快”,这是驾驶员从数万计次血的教训中总结出的名言,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道路越修越好,如何合理

控制车速是我们驾驶员必须探索的一个课题。事实表明,车速越快,处理紧急情况的时间就越短。如果在行车中,一旦出现行人、自行车横穿马路等瞬息万变的道路交通状况时,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正确地感知和判断处理情况,这样一方面将会丧失避险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一旦发生事故,其撞击力增大,将会加剧人员的伤亡和加重财物的损失。

断能力与车速有关。速度变化时,对于车外环境的判断能力也发生变化。知觉的判断能力在行驶中与静止时完全不同,人体静止时的视力范围最大。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即视野受视力、速度、颜色、体质等多种因素影响。随着车速增大,驾驶员的视野明显变窄,注视点随之远移,两侧景物变模糊

因此,正确把握好车速,是减少事故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驾驶员要以对社会、家庭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起“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当慢不快,能快不超”的驾车理念,合理控制车速。行车时,要不受其他乘坐人员或领导的干扰,牢记控制车速保平安的安全观,使自己有一个自由宽松的思想天地和从容不迫的驾驶余地,使乘车者有安全感。综上所述,安全行车不仅是我们驾驶员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摆在我们驾驶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只要我们全体驾驶员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安全行车的经验教训,真正做到“汽车一发动,心中装着群众,油门一踩,安全脑中摆”,交通事故的发生将会减少,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将会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为社会安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视觉视野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第7篇

对于高速行驶的汽车,驾驶员要时刻不停地获得道路、环境及车内的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是不断变化的,原有的信息消失了,新的信息又不断出现,这种复杂的信息会先后不同或数个信息同时出现,这些信息的获得和处理主要依靠驾驶员的视觉和视野,一旦驾驶员的视觉和视野影响到对信息的获得,就会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

一、视觉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人类在长期进化中获得了一种特有的双眼高级视觉功能,即对三维空间物体的远近、前后、高低、深浅和凹凸的感觉功能。通常人类的左眼看物体的左侧,右眼看物体的右侧,这样物体在两视网膜上出现了像的视差,视差是产生立体视觉的重要因素,经大脑对视差信号加工处理后便产生立体视觉,是一个完整的生理功能,双眼视觉与单眼视觉有明显不同,其一,双眼的视觉与视野范围显著扩大,在静止状态,视野约为200°;其二,能形成空间感觉,对空间物体的方向、位置、前后、距离、深度和立体感;其三,视锐度大大提高。

由于职业上的需要,要求驾驶员具有高敏锐立体视觉功能,倘若驾驶员有双眼视功能障碍或立体感丧失,就会成为立体盲,在对1853名驾驶员进行立体视觉检查中,立体视觉异常及立体盲者有68人之多,占被检人数的3.67%。这些立体盲者双眼视物体为一个平面,它比色盲对行车安全更具危险性。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80%以上的信息是靠双眼立体视觉收集的,经大脑的处理和反馈,使驾驶员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情况,有效地确保行车安全。由于立体盲视道路、车辆、行人、树木和房屋等为一平面图像,也判别不清物体的远近、高低等,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和感觉来估计物体的轮廓形状,极易误视标志,导致信息的收集和判断上的不准确,造成操作失误而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因此,除对驾驶员进行色觉检查外,还应经常对驾驶员进行立体视觉检查,以便有效地确保行车安全。

二、视野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一)道路环境对视野的影响

人在空旷场地上,其眼的水平方向视野约200°,竖直方向约125°,其视野范围为一椭圆形。处于驾驶室内的视野称为汽车的视野,它要受到汽车窗框的限制,不同路况和不同用途的车型对汽车视野有不同的要求。

1.汽车“前上方”视野

汽车“前上方”视野最基本的要求,应能保证在十字路口处看到信号灯,同时能够避免太阳光线的刺眼,看到信号灯所需的最小视角取决于信号灯至停车线的距离。长车头“前上方”视野约为10°,平车头在10°以上。

2.汽车“前下方”视野

汽车“前下方”视野受前下方视角的限制,视角越大视野越大,越能看到靠近车前方的物体,什么样的视野才合适呢?不同道路行驶的汽车有不同的要求,以城市行驶的客车为例,驾驶员要时刻观察和处理车与车、人与车、车处自行车之间出现的情况,行车环境较为复杂,需要有一个较好且合适的“前下方”视野,以看清车前方1米以上的小学生及行人从车前穿过。经道路感觉试验,对于在市区行驶的客车,“前下方”视野应选择在距驾驶员前方2.8m较合适,常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前下方”视野应选择在距驾驶员前方约8m较合适,常在山区行驶的汽车,“前下方”视野应选择在距驾驶员前方约3m较合适。较小时“前下方”视野会影响到对车外信息的获得,特别是不易看到行人和较小车辆,同时减小“前下方”视野会使路面移动感减小,驾驶员会不自觉地提高车速,遇到紧急情况会因制动不及而造成事故,所以“前下方”视野较小的客车不适宜市区行驶。“前下方”视野过大,在密集的车流中,前车的停、动会给该车造成较大的敏感反应,使驾驶员处于紧张状态,同时挡速增高时,较大的“前下方”视野会使路面移动感强烈,强烈的路感刺激会使人有一种恐惧感,也容易引起驾驶员的疲劳而影响到行车安全。长车头“前下方”视野约20°,平方车大于20°。

3.汽车左、右两侧的视野

汽车左、右两侧视野除满足看清道路两侧情况外,还要满足驾驶员能方便地看到后视镜,这对行车安全是很必要的。平头车的视野好于长头号车视野,直行时,长头车左侧视角约20~30°,右侧视角约35~45°,而平头车左侧视角约35°,右侧视角约55~60°。在这个视野范围内,既能满足对道路两侧信息的获得,又能在头部稍微活动的情况下从后视镜获得车后的信息,有利于行车安全性。

(二)车速对视野的影响

行驶中驾驶员对路面物体有一种速度感,这种速度感不是驾驶员对速度物理量的感觉,而是人眼与所视物构成角度的速度感觉。即路面上各点与驾驶员眼睛的角速度(rad/s)。经试验和计算表明,客车以40km/h在市区行驶时,最舒适视野值对应的速度感约为2rad/s;以100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较舒适“前下方”视野值在8.15m的情况下,其速度感约为1rad/s;在山区道路以50km/h行驶时,其最舒适视野值的速度感也是2rad/s。可见,三种道路条件下最舒适视野值的速度感都在2 rad/s以下,因此速度感小于2 rad/s称舒适区。市区行驶若速度感超过2.5 rad/s,便感到不舒适,高速公路上速度感超过4 rad/s,就感到很不舒适,山区不舒适速度感为3 rad/s。可见速度感为2.5—4 rad/s时,为不舒适驾驶视野范围,称为不舒适区。当速度感值超过4 rad/s时,路面的移动感会使驾驶员很不舒服,并具有一种恐惧感,这种不舒服感很容易引起精神疲劳而影响到行车安全,同时人也会有被抛出去的感觉造成精神紧张,因此当速度感超过4 rad/s时,称为有恐怖感的驾驶视野范围,称为恐怖区。可见,速度感超过2 rad/s时,对行车安全都是不利的,应通过调整车速加以控制,如市区行驶的客车车速控制在40km/h左右,山区行驶的汽车车速控制在50km/h左右,高速公路上车速控制在约100km/h较合适。

三、结束语

良好的视觉是从事汽车驾驶工作的先决条件,它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在对驾驶员进行选拔时,除对色觉进行测试外,还应对立体视觉进行必要的检查。对于已经从事汽车驾驶工作的人员也应定期进行立体视觉检查,因为立体盲除与先天遗传有关外,后天的眼疾和意外伤害也会形成立体盲。

浅谈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 第8篇

关键词:行车安全,季节,习惯,心理,车速

1 季节与行车安全

1.1 冬季

冬季是事故的多发季节, 是由于冬季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客观因素造成的刮风, 下雪, 结冰, 路滑, 许多在非冬季可避免的事故, 而在冬季却发生了, 车辆在冰雪地段行驶, 不仅使车辆产生滑动, 而且在紧急刹车时, 由于冰雪路面的附着力小, 不可能在较短的距离内停车或者使车辆任意改变方向, 而极易发生事故。

1.2 夏季

由于天气炎热, 睡眠不足, 极其容易疲劳, 甚至使人精神恍惚, 如司机不注意休息, 导致疲劳过度, 是夏季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而司机整日坐在车垫上, 易容易产生疲劳, 进入睡眠状态, 这样行车, 事故就容易产生。这是因为以下几点。

(1) 半睡眠时, 司机听觉和视觉大大降低, 对各种障碍不能提发现, 往往使一些非突发性变成突发性, 对安全行车危害很大。

(2) 半睡眠司机的思维能力降低具体表现在反应能力差, 防范迟缓, 延长司机的反应时间, 使发生事故时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

(3) 半睡眠状态会使司机的记忆力受限, 易出现操作和判断错误, 致事故发生。

上述危害, 最有效的防范方法, 就是要保证足够的睡眠, 允许的话, 可以下车冲一下头, 或休息一下, 保持头脑清醒确保行车安全。

2 驾驶习惯与行车安全

驾驶习惯就是驾驶员在长时间的驾驶活动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驾驶行为或驾驶倾向。驾驶行为的累积就养成了驾驶习惯, 而驾驶习惯往往决定了驾驶员的命运。不良驾驶习惯的主要表现如下。

(1)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譬如:越线超车、钻来钻去;占线、逆向行驶、不循规让行;严重超速、超载滥载等等, 即以自我的需要为前提。

(2) 粗心大意的习惯。即满足于“大概”, 没有养成“确实看清”的习惯, 从而导致看错或未能看清路面宽窄、道路标志、信号转换、车辆和行人的真正动态, 这也是造成观察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凡事“凭估计”的习惯。没有养成确实掌握各种运动要素的习惯, 常以主观愿望或侥幸心理去代替辛勤的工作, 如车速控制、跟车、会车、超车、转弯等, 凭自己的感觉或片面的经验, 缺乏数据概念和相应安全操作措施的落实。

(4) 行车图快、遇事急躁的习惯。譬如:为图省事、跑过线、走捷径;缺乏“主动避让”的精神;只凭自己的“直觉”, 以见到为真, 因而经不起意外事件的“刺激”, 易冲动急躁。

(5) 容易分心的习惯。如爱聊天, 爱回味让自己沾沾自喜或耿耿于怀的生活事件, 容易为一些与驾驶信息无关的新奇事物所吸引, 心神分散, 注意力难于集中等。

以上所说的驾驶时的不良习惯都是导高产致交通事故发生的直接因素, 不仅危害自己的安全, 也会给他人带来灾难。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3 驾驶心理与行车安全

在驾驶过程中, 当“人—车—路”三个因素失去平衡或存在不安全因素时, 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这三个因素中, 最不安定的因素是人。汽车在路上能否安全运行与驾驶员的心理稳定性密切相关。因此, 车辆行驶中, 驾驶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确保安全行车十分有益。

不良心理素质对安全行车的危害性。

3.1 麻痹心理

驾驶员有一定的行车经验与技术时, 容易滋生麻痹情绪, 易放松职业的责任感, 对必要的安全教育、行车规定、检修制度产生大意。如过分自信技术脱离了安全行车的规律就非常大, 认为对方会主动避让等, 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危害安全行车。

3.2 紧张心理

一般情况下, 驾驶经验不够丰富、技术生疏的驾驶员容易产生紧张感。如:障碍物出现时, 不知该减速还是转方向, 或颠倒操作顺序。紧张心理易造成操作不当, 从而危害安全行车。

3.3 刺激心理

这种心理活动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 因工作或生话中受到伤害、损失、刺激或发生矛盾, 有时候会从内心深处表现出焦虑、忧郁或愤闷感, 心理平衡被破坏, 产生赌气心理。这种心理活动, 不安全因素会大大增加, 因此, 汽车驾驶心理的动态性很大, 对安全行车的利害关系影响极大, 所以要安全行车, 就要掌握驾驶心理过程, 提高心理索质, 控制心理变化, 调节心理卫生和净化心理环境, 积极主动地为行车安全提供保证。

4 车速与行车安全

“快与慢”的关系是相对的, 也是辩证的, 应当是有快有慢, 要根据道路交通条件, 如果视线良好、道路宽阔, 车辆可以中速和较高速行驶, 一方面提高车辆经济性达到节约油耗, 一方面也缩短运输时间, 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车速过快, 往往使汽车失去操纵性和稳定性, 加剧了机械的磨损, 提高了燃油的消耗率, 使制动非安全区急剧增加, 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的安全。

5 会车、超车与安全

汽车运行中随时都可能与迎面的汽车相遇, 相互交会的机会很多, 道路的宽窄、视线的好坏、行车的速度等直接影响到会车的安全。在会车时, 首先应自觉做到“礼让三先”, 思想要集中, 减速靠右, 随时准备应付意外。如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事故是不会发生的。

驾驶员的经验、性格各有差异, 因而行车速度是不同的, 在行车中经常出现超车现象, 尤其在城市交通要道, 车辆集中的地方超车现象更为普遍, 如情况估计不足, 就会导致判断失误发生事故的问题。

6 制动与安全

(1) 由于车辆在行驶中道路和交通情况的不断变化, 常常要改变行车速度, 或快或慢, 或行或停, 通常我们把行驶中的汽车能够强制地降低到任意要求的行驶速度, 甚至降低到零, 下坡又能保持着一定速度的使用性能称为汽车的制动性。

(2) 影响驾驶员安全制动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1) 驾驶员思想不集中, 未能及时发现情况, 延误了采取制动时间; (2) 观察情况不全面, 判断情况不准, 采取措施不果断, 使反应时间长, 反应距离加大; (3) 汽车速度过快, 制动距离拉长, 或对制动机构性能缺乏了解; (4) 制动装置的技术状况变坏, 制动跑偏, 制动时间侧滑等; (5) 受道路和天气的影响, 如沙石、泥泞路面、雨雪天气等都会对制动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上一篇:大年初一真有趣作文下一篇:总结的雅思口语